新闻两则教案(专业16篇)

时间:2023-11-26 12:00:29 作者:念青松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统筹安排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一份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

新闻两则教案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二、学习研讨。

1、导入:

2、细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3、理清新闻的结构。

4、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

三、巩固延伸。

1、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2、阅读《从邮局看变化》。

名人名言。

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毛泽东。

尽管邮包减少了,但邮局里的干部和职工还是够忙的.几十名机关干部又开赴第一线,帮助办理订阅报刊业务.因为在各个营业门市部,经常有许多人排队,渴望订到自己喜爱的报纸、杂志.据统计,去年年底与前年同期相比,全疆的报刊订户增加了20%以上.现在,新疆平均47人就有一份报刊.邮电局的同志说:“现在党的工作着重点已经转移到四化建设上来,各族人民学科学、学文化的劲头越来越足了.”

思考:(1)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2)本则新闻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3)举例说明新闻准确真实这一特点。

四、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五、布置作业。

1、做一回小小节目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新闻两则教案

二、导入新课:《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一篇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的新闻,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在当时具有重大意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已经掌握的新闻常识来分析此则新闻。我们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自主探究,提高阅读新闻的能力。

三、学习新课。

(一)展示预习成果。

2、背景介绍:关于解放战争的知识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队重点设防的城市。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边疆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新闻六要素: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小结:通过阅读,理清新闻六要素,可以整体感知全文,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主体:

第一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军溃败的背景。

第二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三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背景: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背景内容包含在主体之中,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四)思考品味:

1.课文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一方面,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弃城南逃的原因。

2、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a、恢复的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b、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武装力量;c、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3.学了这两则新闻,你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有什么新的认识?可概括为三个基本认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通过思考品味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想情感。

(五)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新闻两则》教案

2、识记课文重点字词。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语: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揭题解题。

(三)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识记重点字词:

鄂(湖北)豫(湖南)绥靖阻遏锐不可当气势磅礴回肠荡气聿闱乡。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学习字词,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四)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五)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六)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或对照教材也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七)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八)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九)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十)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是实用文体中的重要门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胡乔木同志曾经写过一篇题为《人人要学会写新闻》的文章,文章中写道:“新闻是一种时代的科学,时代的艺术,它的发展前途正是辽阔无边。如果人人都学会这门科学和艺术,不但对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有极大的好处,而且对于我们的全部工作以至每个工作人员的品质,一定都有极大的好处。”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一是用事实说话。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二是迅速及时。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观众、听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三是高潮在前。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后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四是简明扼要。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事物的主要之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是充分体现上述特点的一篇典型的消息。首先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概内容。

《新闻两则》教案

1、了解新闻特点。

2、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识记新闻结构组成,并能分析典型的新闻的结构。

4、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1、主体部分层次的划分和层意概括。

2、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第二则主体与背景的确立,以及中间部分层次的划分。

传授、点拨、讲练结合。

自主、合作。

传统、powerpoint投影。

两课时。

结合课后练习二,说说本篇新闻的结构组成。(答案详见课本。)。

补充说明:背景不是每篇新闻都有的结构。导语通常是开头几句话或者第一段。包括引题、主题和副题,字号最大的是主题,主题下面的是副题,上面的是引题。导语前面的文字叫做电头,属于结构的附加成分。

小结: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就要看。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就要看主体。

四、语言特点。

思考:结合导读和原文,具体说说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巡查指导。(答案详见课文。)。

课后思考:划分第二则新闻的结构。

一、整体感知默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学生读课文后,讨论,教师巡查点拨。

明确:

人物:南线人民解放军。

时间:

地点:南阳。

原因:解放全中国。

经过和结果:王凌云弃城南逃,解放军当即解放南阳。

小结: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了。

理清了六要素,我们来划分这则新闻的结构就容易多了。请大家思考、讨论。

明确:(详见课文)。

点拨:课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划出表示时间的文字,有助于分清结构。

说明:这则新闻结构比较特殊。背景材料占了新闻的相当大的篇幅。为什么要介绍过去一年来的背景材料呢?(为了说明王凌云弃城南逃的原因。南阳解放是一个转折点,意味着蒋介石军队从此走上节节败退的道路。此时正是总结一年来所取得成绩和教训的大好时机。)。

三、课堂练习。

投影:

一、按拼音写汉字。

二、说说下列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繁叶茂了。

三、改病句。

1、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并封锁长江,控制江阴要塞。

2、在野战军和游击队的配合打击下,使困守的敌人不得不弃城逃窜。

五、分析下列这则新闻的结构。

世锦赛美国胜阿根廷摘铜。

tom体育讯北京时间9月2日,2006年世锦赛铜牌争夺战拉开战幕,对阵双方是宿敌阿根廷和美国队。在双方国际正规赛事交战史上,美国9胜4负占绝对优势,但是役之前的最近两次交手,获得胜利的却都是阿根廷。阿根廷今晚一度领先梦七9分,但是两员内线大将斯科拉和奥博托在第三节就领到4次犯规,美国队在那一节将比分拉开,并且最终以96:81击败阿根廷,夺下世锦赛铜牌,阿根廷获得第四名。

四、作业。

课后习题二;抄写生字两遍,要注音。

初二的语文课新闻两则预习教案以及方法

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良好学习品质,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在思想上引导学生认识预习的意义之外,在布置预习进要确定预习的范围和重点,提出预习的要求,突出预习的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使学生在预习时有方向,有内容。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控究。实现学生预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自觉学习的品质,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一、注音正音,掌握词语。

生字、生词是阅读的障碍,也是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预习时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或工具书掌握生字生词,重点弄清字音、字形、字义,要尽量地去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和作用。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方面论述。这样学生首先有目标,有重点去预习,对课文内容有粗略的整体印象。

三、结合内容,思考问题。

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思考的问题主要是课文的预习提示突出的和课后的思考题,教师可根据课文需要布置一些有价值的预习题,也可启发学生去思考阅读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如思考标题的含义,作者拟题的用意。又如找出开篇点题、结尾呼应、中间过渡的语句及作用等。

四、分析结构,划分层次。

对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是对课文内容的主动进一步认识,在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问题思考的基础上,再对课文结构作研究,分析课文写了几件事或讲了几个问题,是以什么顺序或方式来安排内容、展开情节或阐述说明的,从而把它划分为若干部分,并指导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符号去做点标记。

五、概括中心,分析写法。

在理清线索脉络内容的基础上去概括基本内容,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写出思想内容,归纳中心对深入了解课文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中心的概括只要求学生能搞搞清楚主要内容,抒发某种情感即可。分析写法不要求全面具体,可根据预习提示要求或教师布置的预习题进行,指导学生抓住写法上最突出的、最有特点的方面来粗线条分析.

六、摘抄语句,积累运用。

课文中有不少的优美语句,为了让学生对语意、感情、积累、沉淀,以达到运用的目的,就要求学生把摘抄句句和课外练笔有机结合。如发现课文中有优美词句,或蕴含哲理的名句都摘抄下来,并根据自己的认识略作分析,也可根据优美语句仿写句子,更可根据原句描写的角度和运用的手法去写一段话。

七、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有时课文内容和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时代、空间的距离,为了缩短这一距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指导学生通过实地观察、体验和搜集资料等方式,获得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经验或感受。

以上所说的几种语言预习的内容和要求,不一定在每课的预习中要求做到面面俱到,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的学习要求适当安排和布置,并且有所侧重,这样使学生在预习中有内容范围,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不但培养学生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新闻两则

2、不能改。因为原句中“至发电时为止”一是增加新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体现新闻的时效性。因为事件仍在发展变化,这样写可以避免作者发稿时和读者看到新闻时,事情发生变化而产生误解。不能。“歼灭”是消灭的意思;“击溃”是打散的意思。二者语意不同,如果颠倒位置,不符合实际情况。

3、实际情况是“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战犯的‘不料’恰恰表明我军的英勇善战,出敌不意。

4、客观原因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主观原因是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玩弄和谈阴谋,人心向背,造成被动。

5、议论句是“此种情况------有很大关系”此句恰如其分的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文档为doc格式。

新闻两则语文八年级教案

一、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试分别理清这两篇新闻的六要素。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新闻六要素知识整体把握两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本题传授新闻结构知识,要求运用知识,就主要的两点具体分析一则新闻。

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1、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1、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2、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本题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揣摩遣词造句,三个小题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究,都作了提示。宜引导学生细心品味,以增强语感,更好地学习语言。

第一小题,第2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第2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第三小题,第1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新闻两则教案

芜湖()溃退()泄气()。

锐不可当()荻港()歼灭()。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控制: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掌握。

溃退:众多、大批(敌人)败下阵。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其次学习本文。

1.这篇消息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本篇消息的标题只有正题,没有引题、副题。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百万大军”“横渡”的用语,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利的豪情。

2.新闻电头如何写,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新闻电头也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在一篇新闻的开头,包括:通讯社名称、发电报稿地点、时间和记者姓名。本篇通讯是由新华社发搞,发电地点:“长江前线”,时间:“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电头里写明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地点和记者姓名都是表现真实性的手段。时效性是新闻的重要特点。新闻,就要注意一个“新”字,它在反映现实的速度方面居于各种文体之首。在当今世界上,消息的时效性是各国通讯社特别注意的问题,往往事件发生后的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就立即通过广播或报纸向全世界发布。因为时效是消息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则消息写得再好,失去时效等于废品。为了说明时效,本篇在电头里,不仅注明日期,而且还注明了时间,用来强调报道的是截至二十二时所发生的事件。

3.本篇的导语是什么?导语在新闻报道中有什么作用?本篇导语是开头的两句话。它概括告诉读者三个情况:一是参战部队及数量——“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二是战斗的具体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纵横一千余华里”;三是战果——“已经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作者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并未平均使用笔力。中路于20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21日夜即已渡完,只用一句话就交待清楚了。至于其受阻情况,因与西路一样,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所以此路略去。次写西路,略些。21日下午5时起至22日22时已渡过20多万人,余下三分之一,预计23日可渡完。写到受阻情况时,交代了一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删去这句,对报道西路情况无损,而前面对中路受敌情况就要加上“毫无斗志,抵抗微弱”之类重复的话。把相同的情况合并起来写,详略分明,用语更为简洁。最后写东路。由于这里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加之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报道写得十分具体。尤其是最后两句详尽地写了我军的战果,是为了说明水路长江和陆路京沪线已全部被我军切断,敌人已无退路,敌我双方态度已十分明朗。

5.我军所遇之敌,抵抗力量甚微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如下: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而国民党部队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政府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6.这篇报道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篇新闻真实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横渡长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情况,简要论述敌军在政治上、军事上失败的原因,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必然覆灭的命运。

7.“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一句中“丝毫”的含义是什么?

“丝毫”指作用极小或很少,勾画了汤恩伯捉襟见肘的狼狈相。

新闻两则

生:把发生的事写出来。

师:把2000年以前的事写出来是新闻吗?

生:把最近发生的事写出来。

生齐:写成新闻。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重要的新闻,板书课题。

师:这则新闻是1949年4月22日夜,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想不想“一读为快”

生齐答:想。

师:“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带着问题读会更有的放矢。

师:(播放课件3)读课文之后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这则新闻的内容表达出来。

师:大家先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消灭一切抵抗之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师:谁还说?(无人举手)。

师:大家提出了三种说法。哪种说法最符合要求呢?

生:我认为第二种说法最符合您提出的要求。他用课文的题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极为简练地用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

生:我也同意第二种说法,因为用课文的标题说出课文的内容,正好是一句话。而且这句话较另外两种说法更简练。

师:对,就是这样。既要做到是一句话,又要做到简练。这样,才能和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区别。

师:下面请大家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生小声讨论)。

生:我认为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生:我认为应该是:“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已渡过30万人。”

生:我认为第一种说法简明地说出了全文的内容。第二种说法不对。因为这篇文章是说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而第二种说法只说了30万,还差70万呢!(众生笑)从渡江人数看概括得不全面。

生:第二种说法不仅人数概括得不全,而且渡江时间说得也不准确。渡江从20日夜开始,23日才渡完,而他只说了20日夜起24小时的渡江情况。

生:第二种说法只说了中路军的渡江情况。还有东路军、西路军没说呢?所以我认为第二种说法不对。

(生七嘴八舌地说: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生议论纷纷)。

《新闻两则》特色摭谈

《新闻两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为著名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战所写的两篇新闻。两则报道目光如炬、高屋建瓴,乃新闻作品之瑰宝,消息写作之明鉴。今天读来,那场惊心动魄、气吞山河的战争犹历历在目,令人荡气回肠。两则新闻各具特色,其感情色彩的鲜明,语言的精当,叙述详略的得体,见解评论的深刻,前瞻意识的正确,新闻要素交代的清楚明白自不待说。下面,我们着重谈两篇新闻在背景交代方面的特色。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精彩的议论巧妙交代新闻背景,主旨鲜明。

新闻的特点是“让事实说话”,新闻中能否发表议论,历来众说纷纭,毛泽东独具慧眼,在详细报道了我西路军渡江情况后,巧妙地插入了一段精彩精当的议论。既深刻地分析了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摧枯拉朽,“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巧妙地交代了新闻的背景。不但十分得体,而且画龙点晴,指出了整个国民党反动必然失败的背景,揭示了其必然覆灭的可悲下场。这样的议论,使报道主旨鲜明,深刻感人。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详写背景,淡化主体,独具魅力。

从1945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至11月初,半年多来,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全国各个战场节节胜利。11月5日,辽沈战役和南阳战役频传捷报。11月6日,我人民解放军又发动了著名的淮海战役。南阳解放战,可以说是淮海战役的前奏。

自古以来,南阳人杰地灵,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兵家必争之地。我军解放南阳,不但在军事上意义重大,而且标志着国民党军队已走上了节节败退的穷途末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光辉之旅。因此,毛泽东同志在撰写解放南阳这一重大喜讯时,独辟蹊径,淡化主体,不去详细展示整个战争的全过程,而是详写战争的背景,向人们深刻揭示了这场战争的战略意义。

全文共五层意思,作者就用了三层意思从历史到现实,从敌军到我军,全方位的,多侧面地详细报道了这场战争的背景。第一层,导语 ,仅一句话,言简意丰,概述我中原解放军解放南阳,交代国民党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点明了这场战争取得胜利的战略意义,其欣喜之情跃然纸上,笼罩全文,极大地感染着读者,鼓励着人民。第二层更妙,作者运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乃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既是整篇报道的背景材料,又向读者透露了我军解放南阳,人民解放战争已成必胜之势,国民党的败局已不可逆转的强烈信息。不仅如此,作者还用第三层意思进一步回顾过去一年来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不得不放弃南阳的事实,指出国党全面崩溃的大背景,深刻地揭示了其必然失败的下场。这样和第四层对河南全省基本被解放的事实的报道,对一年多来我南线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以及结尾对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的预言珠连璧合,相得益彰。作者独具匠心地运用大量笔墨报道南阳在战略上的重要意义和重大背景,我军一年多来所取得的胜利以及襄阳敌军已成瓮中之鳖,难逃覆灭的下场的局面,比去正面详细报道我军解放南阳的过程,更能激发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更能向全世界人民展示我军必然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美好前景。

1新闻两则

1、了解申奥成功的重要意义。

2、了解近两年中国发生的大事。

[教学重点难点]。

文中的一些欢腾场面,理解人们的感情。

[主要板书安排]。

标题:首都各界欢庆申奥成功。

主体:世纪坛狂欢。

结尾:中国民族史册上光辉的一页。

[作业 设计、安排]。

收集了解近两年中国发生的大事。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  。

1.新闻报道就是对国内外社会中最近发生的具有一定意义的事实的报道。它要求简明扼要,迅速及时,真实准确。

二、自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书,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2、自由读课文,读懂什么说什么?

自由汇报。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人们的兴奋、激动找出来读一读。

师:什么意义,你说说看?

师:请大家齐读这篇报道,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注意请把我们大家的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也融合进去)。

3、指导朗读全文。

三、再读全文,了解新闻报道稿的结构。

1.师在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2.生根据师的归纳再读课文,再次了解新闻报道。

四、总结。

五、作业 。

希望经常读报,向小星宇电视台投稿。

教后感:

本课的重点在感悟,感受亿万中国人民无比喜悦,无比自豪的心情,从心底里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但在学生交流时,还体会的少够,交流面窄了些,我想如果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再回忆一下、了解一下那段难忘的经历,会说的更好。

1新闻两则

一、设计思路:

看电视是孩子们平时在家少不了的一件事,特别是寒假结束,许多孩子都在议论电视节目。其实在今天的信息时代里,孩子看电视,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因为电视是儿童开阔眼界、激发智力、塑造人格必不可少的社会传媒,因此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看电视”。“新闻追追追”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新闻的作用,知道新闻必须是真实的。通过看新闻、说新闻,了解新闻的来源。从而激发孩子关心周围生活。

二、活动准备:

1、请家长配合,和幼儿共同收看新闻、读新闻。

2、收集、制作有关新闻类节目的开头。

三、活动过程:

(一)、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新闻就是说我们周围的事。

1、讲讲议议:昨天东视新闻讲了些什么?

2、观看录象。

预设提问:电视里有哪些新闻类节目?

(二)、了解新闻来源。

预设提问:1、新闻是怎么来的?

2、记者是怎样搜集新闻的?

(三)、自己设计新闻。

《新闻两则》

本报北京电 (记者程福俊)曾在抗日战争期间于太行山区被聂荣臻元帅收养的日本孤女美穗子,昨日到达北京,开始她的中国之行。美穗子女士今已69岁,这是她第六次“回家”。

对外友协会长陈昊苏对美穗子说:“当年,聂帅领导的八路军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救了你,这是中日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

1940年8月下旬,在百团大战攻打日军占据井陉煤矿的战火中,八路军战士抢救出4岁和不满1岁的两名日本孤女;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派人将其中年仅4岁的美穗子接到自己的指挥所,亲自给她喂稀饭、削水果,悉心照料。聂帅后来回忆说:“在指挥所停留期间,她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聂帅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孩子是无罪的。随后,在聂帅精心安排下,两名小姑娘被送回仍在交战中的日本兵营。

1980年,在两国热心人士的积极努力下,凭着一篇《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文章及聂帅与小姑娘的照片,终于找到了当初获救的美穗子。1980年7月,已过不惑之年的美穗子应聂帅邀请,从日本来到北京,见到日思夜想的救命恩人。在聂帅人道主义情怀的感召下,美穗子一直积极从事日中友好活动,受到过日中友协的表彰。中国的江津市与日本的都城市因聂帅与美穗子结缘,成为友好城市。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及美穗子获救65周年,经井陉县与日本都城市日中友好协会筹备组织,近日,百团大战美穗子获救纪念馆在当年百团大战中聂荣臻指挥所所在地洪河漕村建立。纪念馆主体工程占地240平方米,共收集相关照片190余幅、实物40余件。分为“抗日烽火遍地燃”、“百团大战震敌寇”和“中日友好谱新篇”3部分,展示了中国军民在百团大战中的英勇事迹及美穗子获救的全过程。

本报驻京记者程福俊。

65年后,美穗子和杨仲山相聚在北京,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王文康/摄。

1980年7月14日,聂荣臻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美穗子。新华社发。

昨天晚上8时,北京国际饭店,当82岁的杨仲山向69岁的美穗子伸出双手时,美穗子激动得难以自持。65年前,来自蔚县的17岁八路军通讯员杨仲山冒着生命危险,在日军的炮火中用自己年轻的双手救出了年仅4岁的日本遗孤美穗子。65年后,当两双手再次相握时,昔日的遗孤和当年的小通讯员都已成了头发斑白的长者。

没有哭泣,也没有跪拜,美穗子以日本人特有的礼节,向自己的救命恩人深深地鞠了一躬,她将一大束鲜花献给杨仲山时喃喃地说:“感谢您65年前把我从炮火堆里救出来,真的非常感谢!”通过翻译,杨仲山老人以中国人特有的豪迈对美穗子说:“不只是我一个人救了你,还有我们众多的八路军。65年前,在那样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本着国际主义精神从炮火中救出了你,这体现的是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收下美穗子的鲜花后,杨仲山老人将自己特意从天津带来的纪念章作为礼物回赠给美穗子及随行的日本日中友协都城市支部负责人来住新平,纪念章的上方铸有中国延安的宝塔山和日本的富士山,下方铸有“中日人民友好”字样。

杨仲山老人高兴地说:“原计划美穗子到天津和我见面的,没想到北京军区正好有活动,就在北京相见了。我和美穗子的友谊既漫长又短暂,65年不曾相见,这个时间太长太长了,而7月份有了安排,8月份就在北京见面了,这个时间又太短太快了。”

相比杨仲山老人,美穗子激动的心情有过之而无不及。据随美穗子一起来华的日本记者介绍,美穗子在日本知道此次来华可以见到65年前的救命恩人时,激动得到处跟别人说,熟悉美穗子的日本人对这场跨越65年的见面充满期待并表达了最真挚的祝福。

此次虽然是美穗子第六次来华,但还是第一次与65年前的救命恩人杨仲山相见。今年适逢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日友协和河北国旅再次向美穗子发出访华邀请。此前,离休在家颐养天年的老八路军战士杨仲山给美穗子刻了一枚印章,并表达了希望自己有生之年与之相见的意愿。在中方和日本日中友协都城市支部的共同支持下很快促成了美穗子访华。

日本日中友协都城市支部负责人来住新平在接受本报驻京记者采访时说,1980年,美穗子第五次访华,之后本以为不会再有机会来中国,更没有想到能见到救命恩人。当美穗子准备第六次来华的消息在都城市宫崎县传开以后,很多热情的日本人向生活并不富裕目前*年金(退休费)生活的美穗子伸出了援助之手。

来住新平激动地告诉记者,这次来中国的所有费用都是由美穗子所居住的都城市宫崎县普通老百姓捐助的。虽然日本国内的右翼极端分子不断提出反华言论,但日本国内的百姓非常希望两国世代友好。都城市宫崎县的老百姓希望美穗子带来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问候。

美穗子明天将从北京返回日本。

1940年8月,我在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三团一营四连任通讯员,加入八路军3个月,我就参加了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我团主攻的目标是日军驻守的井陉煤矿。

8月21日凌晨4时左右,我连沿交通壕和敌人展开了争夺战,我随连长韩金铭、四班长小张和卫生员小李,冲进山下的碉堡。碉堡里冒着烟,连长韩金铭打着手电筒,我们看到几具日军的尸体横在地上,其中一具日本妇女尸体旁有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呆呆地望着我们,我们断定是这名妇女的孩子。日军还一个劲向碉堡射击,小李不幸中弹,倒在我的旁边牺牲了。连长马上命令:“杨仲山,快把这小孩护送到营部的救护所去。”我把她抱起,迅速地撤离火力交织的碉堡,沿交通壕奔向救护所。

我抱着小女孩,钻进路旁的高粱地,向青纱帐的里边转移,高粱叶上的露水打湿了我们的衣服,我怕小孩着凉,蹲在地上搂紧她,随手摘下高粱叶为她驱赶蚊子。远处枪声停了,天已拂晓,我拿出随身带的干饼给她,干饼硬邦邦的,又没有水,难以下咽,她接过去勉强吃了半块。这么小的年龄,就经历了战争的惊吓,又失去了母亲,让人心疼。

早上7点多钟,见到前边的村子有老乡来往,我拉着小女孩离开潮湿的高粱地,沿大路赶往营救护所。我向营长赖庆尧汇报了护送日本小姑娘的情况。营长当即说,好好照顾她,赶快送往后方,走不动,就用担架抬。

我8点多钟赶回连队,继续参加战斗。战友们把日本小女孩母亲的尸体和几具日军尸体在土山上掩埋了。几天后,我在《晋察冀三日刊》上看到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已派人把日本小姑娘送回日军驻地的消息。我的心里很温暖。非常痛心的是,1941年,连长韩金铭阵亡,姓张的四班长被叛徒打死,在碉堡中营救日本小姑娘的,唯有我是幸存者。

1978年,我从天津警备区某师副政委的位置上离休。1980年,正值百团大战40周年,5月28日我从国内多家报纸上看到了《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文章及聂荣臻同志手领日本小姑娘的照片,一眼就认出了这个小姑娘就是自己当年救出的小女孩。我才知道小女孩名叫美穗子。这篇文章发表后不久,日本《读卖新闻》社就在日本宫崎县找到了劫后余生的美穗子。

1980年7月,应中日友好协会的邀请,当年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全家来华访问。聂荣臻同志接见了他们。遗憾的是,我未能与美穗子见面。得悉美穗子的近况,我很激动,当即给她写了一封问候的信,托在日本神户市的朋友转交。神户《每日新闻》率先在1980年8月20日,以醒目的标题,详实地披露了美穗子被救的经过,还刊登了我的照片。8月22日,访华不久的美穗子,给我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

这之后,我与美穗子开始了书信往来。

(杨仲山)(据《人民日报》)。

1940年8月,聂荣臻司令员与4岁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在一起。

上面这幅照片《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是抗日战争时期一组珍贵图片中的一张,这些照片是谁拍摄的一直是个谜。今年6月出版的《沙飞摄影全集》揭开了谜底:《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组图片共有8张,拍摄者是沙飞,当时任《晋察冀日报》前身《抗敌报》的副社长。沙飞1950年殁于石家庄,时年38岁。

今年8月出版的《铁色见证———我的父亲沙飞》一书,披露了当年沙飞拍摄《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这组图片幕后的故事。沙飞的学生冀连波回忆拍摄现场的情景说:“当时围观群众多,他(沙飞)叫我维持秩序,免得影响拍照。他对我说,这些照片现实可能没有什么作用,也不是完全没用,几十年后发到日本,可能会发生作用。”历史见证了沙飞的预见。1980年6月初,日本媒体记者就是拿着放大了的照片,从东京前往宫崎县都城市找到美穗子进行最后确认的。

沙飞战友石少华回忆说:“沙飞随部队参加百团大战,拍了不少照片。后来聂荣臻司令员怕他在前线出危险,去电要沙飞随司令部行动。事有凑巧,他刚刚回到司令部,就亲眼见到了聂荣臻照顾日本小姑娘,并委托当地老百姓把两个女孩送到日军驻地的情景。他很敏锐地用照相机拍摄下来。沙飞曾非常感慨地说,关于孩子,在抗日战场上有两件类似而又截然相反的事情,一件是在百团大战中,聂荣臻司令员亲自照顾并送还了被我军救出的日本女孩子;另一件就是在柏崖惨案中,日本兵把两个中国小孩扔进开水锅里煮死。这就是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鲜明对照。”

《新闻两则》

1、指导学生认识本文的文体特征,通过具体的范例分析,大致了解新闻报道的几大特点。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体会海峡两岸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主题。

大致了解新闻报道的极大特点。

自主阅读。

一、整体感知,知道读通。

1、提出自读要求:大致读懂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做记号。

2、学生自读课文。

3、讨论学生提出的疑问。

说说本文报道了一件什么事,初步弄清课文内容。

二、抓住重点,指导读懂。

1、再读课文,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最令自己感动或体会最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地读一读原文。

2、抓住以下重点语句。

(1)来了,儿子的救命“火种”送来了。

(语句短促、激烈,表现了中年夫妇看到救命“火种”到来的激动和欣喜的心情。)。

(2)24日上午8时30分,年轻人将自己“滚烫”的骨髓和满腔情感捐赠出来。

(交代具体、准确的时间,说明这一时间是多么重要,而“滚烫”一词加上引号,也含义颇深,满含着中国台湾年轻人对大陆少年炽热的爱,从这里我们看到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

三、迁移应用,知道读句。

1、简要介绍新闻报道的主要结构。

标题是“双行标题”,由引题和主标题组成的。

2.导语(1)导语是新闻报道中的精华部分。

3.主体(2——4)主题是新闻报道的主干部分。

四、迁移应用。

拿出带好的报纸,从报上找出几则新闻报道读一读,加深对新闻报道这一文体的认识。

《新闻两则》特色摭谈

本教学设计的意图,是着重体现新课标的精神,着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着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保持学习的高度兴趣,所以,本设计寓教于乐、寓教于戏,扩展延伸,简洁而入木,注重学生的眼、耳、口、手、脑并用,注重课堂实效。教师在设计中是引导者、调控者的角色,通过师生的互动,以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为标志,完成教学任务。

因为学生以前没有学过新闻这种体裁,所以本人将新闻的常识和特点、新闻的写作作为教学的目标及重难点。而本设计的教学方法是配合本设计的意图而安排的。

本设计本人以为较优胜的地方,有下面这些:

1、预习的第一个要求是本人每篇新授课的常规环节,力图使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独立解决生字词的能力和习惯;而“检查预习”的“1”环节是在游戏式的乐趣中对学生预习成果的检查和肯定。

2、导入的方式方法许多,本人通常将课前五分钟的内容融入导语中,这样既加强了课前五分钟与新授课的联系,又不失导语的本色、相对节省了时间。

3、本人按时间顺序分阶段简介写作背景,目的是让学生对我国解放战争的大略过程有明晰的认识,从而明了文章两则新闻的有关背景;但第一则新闻更典型、更具可讲性,更易让学生装较全面掌握新闻知识,所以还是安排在第一课时;而有了第一课时的基础,第二课时便可以更简洁、更放手,以便更能锻炼学生,所以第二则新闻的学习主要通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完成。

4、先让学生了解练习一、二的新闻常识,是让学生先有具体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常识补充时就更就手了,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完第一则新闻后才让学生总结新闻的特点、写法,也是这个道理。

5、本设计有两次新闻写作的布置,一课内一课外,主要是考虑到这是学生新学习的文体,力图通过它使学生有较深刻的认识,这也是讲究课堂实效的问题;“堂上问卷”也是为此。

另外,本人在课堂中允许小组合作发言,为的是加强组员间的合作与探究精神,意图久而久之,学生能真正群策群力;教学环节安排时间,是因为新课标教学有许多难以预料的因素,它是调控手段之一,而非完全的死时间安排。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