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听课报告(优质16篇)

时间:2023-12-10 10:40:42 作者:MJ笔神

报告范文可以通过图表和图像等视觉方式来增强信息的表达和理解。这些报告范文是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和总结的经验之谈,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参考价值。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报告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

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正是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

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变图形、分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教师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比如说:在学生从积木上找到平面图形后,教师问:“怎样将这些图形变到纸上?”再如:在围图形时,教师问:“能围出圆吗?为什么?”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3、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1、在组织学生想办法将面从体上变到纸上来时,如果能提供给小组更多的材料和工具,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想出更多、更有创意地方法。

2、在教室中的实物上找图形时,如果能从教室里拓展到室外,那么一定会让孩子们更好地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练习的设计中,没有很好地对学优生进行更进一步在发散思维的提高培养。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们组的三位老师仔细地进行了一下反思,我们发现在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按要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方面我们做得还不错,但是如何真正地体现活动的实效性,使学生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我们做得还不够,这也是我们组下一个教研的重点。

数学课听课报告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为我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有一个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机会。我有幸去泰安听了“山东省小学数学优质课竞活动”,现在我把听课后的心得体会向老师们作一个汇报。老师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也不具备教学专家那样的水平,还不能把竞赛课的所有内容原封不动告诉大家。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谈谈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说得不好的地方,请老师们谅解。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这次竞赛课中的变化。

听完这次竞赛活动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次竞赛课跟以往不同,以前的大型公开课在我眼里是热闹有加,整堂课如雷贯耳的掌声、赞扬声、小组合作讨论声,游戏高兴地叫喊声,真的声声入耳,还有那变幻莫测能刺激视觉的课件,一个比一个美,让我们可望不可即。而这次的课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去掉了很多浮躁、形式上的东西。课堂返璞归真,已经安静了很多,留给学生安静思考时间,回归数学课堂抽象性或逻辑性。课堂变成了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传递信息的空间,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朴素与扎实。

很多老师心里想,数学课堂肯定体现数学味道,这还用说。老师们都知道,为了迎合课改的精神,一些公开课,老师为了让数学课堂更加充实生动,更加吸引学生,老师在教学中加入大量生活方面知识;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老师又加入了相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为了丰富课堂语言,有感情,用着诗意一般语调讲课;为了节省时间,用了大量画面精致的课件。一节课下来,涉及的科目很多。学生不知这节课到底是什么课,数学课也像,自然科学也像,综合课也像,最终成了“四不像”。但这次的课堂却体现了数学应有的味道,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次讲课内容多样,不像以前公开课那样多讲几何知识,或讲简单数学知识。对于一些抽象代数知识是避之若鹜。这次不仅讲一些比较抽象知识,比如:用字母表示数、有余数的除法、百分数的意义、中位数等。还讲了一些比较有难度的知识如可能性的大小、鸡兔同笼、莫比乌斯圈、邮政编码等。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二是重视数学语言表达,教师语言简洁精炼,言简意赅,没有多余的话,最大特点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注意学生语言的严谨性。

最后我简单地说一说有关多媒体的运用,老师们都知道,数学课堂上运用课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节省时间,二是直观形象展示给学生。这次的课件制作水平相当高,而且使用效果好,克服以前课件华而不实的现象,学生的专注力只在课件表面的画面上,没有起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课件成了摆设。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为教学服务,不能主次颠倒。

以上是我这次听课后的感受。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改革走到今天,已经由当初的羽翼未丰逐渐成熟起来,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最后,也祝愿老师们在自己的教学园地这块实验田里结出丰硕的果实。

三年级数学下学期《平年闰年》听课报告

推荐听徐老师上了一节《认识平年、闰年》一课,教学难点是如何判断平年和闰年。课上徐老师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平年、闰年排列的一般规律,学生很快就发现每4年会有一次闰年,知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就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但是在实际判断时,我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有点迷糊,不知所以。课下分析了一下原因:发现学生对平年和闰年还不是太理解,还有计算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对四位数除以一位数不是太熟练。

我在本班级上课,在学到这一处时,我改变了教学策略,首先我注重了学生对平年和闰年的.理解,而不是要求学生生硬地死记,其次在知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就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后,我提出了我的困惑:除了用年份除以4、整百年份除以400这个方法,在判断平年、闰年时还有哪些其它的方法?在学生讨论后,他们发现:可以先记住一个闰年年份数,可以连续减4或者加4,所得的年份都是闰年。整百年份连续减400或者加400,所得的年份也都是闰年。

我惊喜地发现,在学生的思维充分地在全班得以共享后,学生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时,他们不再迷糊了,他们会以自己喜欢的便捷的方法,很快地说出自己判别方法和结果,让我不由心里一乐,原来有些时候,学生反而是他们自己最好的老师,我的说教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这也让我知道了,遇到困惑时,不妨把困惑留给学生,他们将会挥洒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一年级数学《开学第一课课程纲要分享课》听课报告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讲课能力,听课能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好好地将这些收获写成一份听课报告,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开学第一课-课程纲要分享课》听课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张悦老师讲了一年级的数学课程纲要分享课,作为同年级的老师,我并没有参与课前讨论,我想知道,不同的老师用不同的方式来讲,效果的达成是否一样?但是同组的老师共同参与了课后研讨,研讨中,思维的碰撞,不仅解决了一些课堂中的问题,也引出了我更多的思考!

课堂中,张老师的用游乐园导图引入了课程纲要,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之后,引导学生阅读目录,将六个单元按照某个标准进行分类。孩子们在张老师的引导下,准确的进行了分类。随后,讲了讲这学期的期末评价方案,并且让学生经过思考,写出学习计划!

这节课中,孩子们能够跟随老师的引导,进行活动。但是,学生的主动性不够凸显!

课程纲要分享课,近三年来,一直在进行!虽然教了三届一年级和二年级,但是对分享课如何上,脑海里没有一个具体的轮廓!每一年都尝试改变,却总有不足!

想要上好这节课,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课程纲要分享课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的年龄尚小,如何因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的安排教学设计?一年级的数学课程评价如何做的更有效?如何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我评价?......

我想:目的应该是了解本册书要学习到哪些内容?哪些知识是学习的重难点?学生年龄小,可以用更直观生动的图,来激起他们的兴趣!每人发一张这样的图,如用一棵大树来表示这册书,树干表示基础部分(加与减),树干上方留出大大的空白。课中引导学生,补出枝繁叶茂的部分,同时,老师引导学生分辨出重难点内容,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注!

同组老师教研时,有很多好的建议,如: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进行分类?让学生写出具体的学习计划?在导入某个单元时,注意与旧知联系起来,让学生猜测要学到的新知,加强记忆等等。

听说《开学第一课》已经好久了,我们都在自己的道路上摸索前行,能不能找个名师来一次透彻的解析呢?不要诸多问题,只求实用的招数,希望哪天可以豁然开朗!

三年级数学下学期《平年闰年》听课报告

学测评三元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9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引导学生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并记住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概况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整百的年份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年历等。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5分)。

1、你知道了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2、查找今年二月的天数并计算全年有多少天?追问:明年二月有28天?全年有多少天?

二、自主学习(10分)。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49页例2。

2、组内交流:平年二月多少天?闰年二月多少天?闰年全年多少天?

3、学生汇报,教师补充指导。

4、小组讨论:如何判断某一年是不是闰年?

5、明确方法: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不是闰年,而是闰年。

6、尝试训练:请你制作一个明年二月份的月历。

7、学生口头汇报。

8、教师强调总结: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这段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人们把一年定为365日,叫做平年。这样,每4年就少算了23时15分4秒,即将近一天。人们就把这1天加在二月里,以补上少算的时间,这样一年就有366天了,这样的年份被称为闰年。

三、自主练习(8分)。

1、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平年、闰年,并掌握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下面,我们进行自主练习。

(1)平年一年有多少天?闰年一年有多少天?

(2)说说下面年份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988年、1950年、1900年、、1976年、年、、、2040年。

平年:。

闰年:。

2、再次强调,牢记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四、当堂检测(13分)。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最好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完成好的同学还是有红旗奖励哦!

五、评价总结(4分)。

1、教师面批3人左右,然后小组内交流答案,自批,统计正确率;

2、小组汇报完成情况。

3、教师总结错题的类型,再次精讲。

4、学生谈收获和自我评价。

小学数学公开课《乘法初步认识》听课报告

柳林中心校第xx届希望杯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历时近两周圆满结束,我有幸在柳林四小观摩了几位五六年级的数学老师的教学,精心充分的准备,精彩有趣的课堂呈现,对我的印象很深刻,而且也给我的教学一些启发和感悟。

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柳林三小靳老师执教的《比的应用》一课时,采用分享式教学,把学习交给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整节课,教师以有针对性的高效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或者独立思考,寻找解答的.方法。在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时主动走上讲台,像小老师一样,有模有样的分享想法,表达完后,其余的学生举手提出不同的见解,学生之间展开激烈的分享式交流活动,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学生得到更深的理解。分享式教学下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所以靳老师的课堂始终洋溢着浓厚的学习探究氛围。新的理念指引教师更高效的课堂,更能最大的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努力的。

教师要有威信,不断散发个人魅力,用热情和激情点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在我校崔老师的课堂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崔老师一贯的幽默使整节课的气氛都很轻松,学生学的很轻松快乐。在面对课堂上的新生成时,崔老师也会用机智的应对,给学生正确的点拨,巧用新生成促进学生更好的学。在我的课堂上我可以用小游戏、有挑战性的问题、插入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会用自己的认真默默的影响学生做个细心的人。

一节好的课是老师综合能力的体现,在高效课堂的指引下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提高。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不断学习和反思的思想,学习先进的理念,反思如何促进学生更好的学。

数学听课记录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让学生经历“称”的过程,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对重量进一步的体验,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培养学生统计、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多种形式的操作感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硬币、台秤、电子秤、人体秤、两袋盐、水果、奶、快餐面、沙子、大米等各种物品。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三名同学到前面来做背一背的游戏,谁想来?

生:(3名同学分别是胖、中、瘦)

师:请你们三个互相背一背,然后说说自己对同学的体重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沈春鹏最重,王宇洋最轻。

生2:我觉得沈春鹏比高一民重。

生3:我觉得王宇洋很轻。

师:看来,人是有轻有重的。那我们身边的物体是不是这样呢?现在就请你任选两种不同的物体,用两只手掂一掂,互相说说你的感受。

生:(掂物体,感知轻重)

生1:一袋盐和一袋奶比,盐比较重,奶比较轻。

生2:一桶浴液比一袋方便面重。

生3:一块橡皮比一本字典轻很多。

……

师:看来我们身边的物体也是有轻有重的。以前我们学习过计量长度的单位有哪些?

生:有米、分米、厘米、毫米,还有千米。

师:那你知道在生活中有哪些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呢?

生1:我知道克、千克和吨。

生2:我还知道公斤和斤。

生3:我还知道毫克。

师:你们知道得真多,看来你们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了。在这些单位中,克、千克、毫克和吨都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千克和克。(板书课题)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师: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

生:应该用秤称一称。

师:你们都认识什么秤?

生1:我认识弹簧秤。

生2:我认识台秤。

生3:我认识电子秤和天平。

生: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我看到袋上写着一袋盐是500克,那两袋盐就重1000克。

师:我们用秤称一称,验证一下好吗?谁会看这种台秤,说说怎么看?

生:现在什么也没放,指针指向0,如果指向1就是1千克,指向2就是千克。

师:也就是指针指向几,就是几千克。请每个小组选两名同学拿着两袋盐到前面来称一称。

生:(分别称出2袋盐的重量)正好1千克。

(2)掂一掂。

师:请同学们把2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这1千克的重量。

生:(操作感受)

(3)估一估。

师:同学们都感受到了1千克的重量,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请同学们借助1千克盐的重量带给我们的感受,估计一下你们小组的水果几个大约重1千克,看看哪个小组估计得最准确。

生:(用袋装水果,估计重量)

生1:我们小组估计8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生2:我们小组估计6个桃子大约重1千克。

生3:我们小组估计11个橘子大约重1千克。

师:现在你们就来称一称吧。

生:(把小组估计的水果放在秤上称。)

生1:(8个苹果)多了一点。

生2:(6个桃子)也多了一点。

生3:(11个橘子)还是多一点。

师:那你们(生3)能不能调整一下?

生:拿下来1个橘子。

师:大家快看,这回差不多是1千克。同学们真了不起,第一次估计1千克的重量就已经很接近了。刚才,小组在活动的时候,老师发现有1个小组的做法和大家不太一样,我们听听他们是怎么做的。

生:我们小组先是掂一掂2袋盐,再掂一掂5个桃子的重量,感觉有些轻,就又加了1个桃子,再掂一掂,差不多,才认为6个桃子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师: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这种方法很好,可以估计的更准确一些。

师:他们一边估计,一边比较,有一种严谨的学习态度,希望其他同学也能象他们小组学习。

(4)找一找。

师:我们知道了1千克的重量,在你们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大约重1千克的?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生:2袋挂面、4袋奶……

(5)猜一猜。

师:老师这有两样东西,(出示:一大堆棉花,一小堆铁钉)你们猜猜哪个重?

生1:棉花重。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棉花那么一大堆,比铁钉多,所以棉花重。

生2:我猜可能一样重,因为铁沉。

师:到底谁说得对?你们自己想办法验证吧。

生:(有的掂一掂,有的称一称)一样重。

师:那我想问问,刚才说棉花重的同学,你们现在有什么想法?

生:物体的轻重不能光看堆大,堆小。

师:是啊,物体的的体积大,但不一定重;体积小,不一定就轻。

(6)拎一拎。

师:老师这还有些东西(大米:2千克,沙子:3千克,油:5千克)同学们拎一拎,感受这些物体大约重几千克?再看看下面的标签。

生:(分组拎物品,感受几千克的重量。)

(7)说一说。

师:除了这些,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重量的还有哪些?

生:青菜、面粉……人体的体重。

师:想称称自己的体重吗?好,到前面称称吧,一个人称,另一个人读数。

生1:王帅的体重是29千克。

生2:徐哲的体重是28公斤。

师:28公斤也就是28千克。

2、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知道了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的重量,我这有一枚2分硬币,我们称称它的重量。(放在台秤上)

生:太轻了,指针根本没动。

生:用“克”做单位。

生:1克。

师: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重量,小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生:(动手操作,感知1克)

生1:太轻了,我好象一点感觉也没有。

生2:太轻了,手里好象什么都没有。

师:这1克的重量非常轻,看看学具盒里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克?

生:扣、2个曲别针、一个小药片……

生:3粒花生大约重1克。

师:我们称称看,3粒花生的重量是不是1克?(在天平上称超过1克,减1粒,再减1粒。)大家看,像这样的1粒花生的重量大约是1克。

师:用手掂一掂你身边的比较小的文具,估计一下它的重量。

生:一支铅笔大约20克,一块小橡皮大约1克,一张纸大约5克……

3、建立千克与克的联系。

师:老师这有一大袋和一小袋米,小组互相掂一掂,估计一下它们的重量。

生1:我估计大袋大约100克。

生2:我估计大袋约重150克。

师:老师告诉大家,课前老师已经称好了它的重量,是200克。那小袋的呢?

生:大约50克。

师:对了。每组大小两袋米合起来重多少克?

生:重250克。

师:那计算一下,4组合起来呢?

生:1000克。

师:来,我们把这些大米放台秤上称一称,读出数来?

生:1千克。

生:1千克=1000克

师:(板书结论)我们还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千克和克,有谁知道?

生:千克用字母kg表示,克用字母g表示。

师:那我们还可以写成1kg=1000g

三、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际操作,亲身感受并了解了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我们看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课后,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点评:

本课教学流畅、自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色:

一、从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老师通过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不仅可以多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重量单位的正确观念,而且还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一些有关的常识;通过感知,拉近了抽象的“重量”与形象的距离,使学生感到容易理解。而让学生去掂一掂物品的重量这一活动,就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证明我们学习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从这些方面,让学生切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二、提供学生充分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得到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本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自己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各人思维也不尽相同,思维的交流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可以更多地满足认可与欣赏的需要,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认识数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互助互学,集思广益,让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时老师采用了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合作、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亲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数学听课记录

在教研会开始之前各位数学数学老师对今天下午刘念老师所讲的关于角平分线的性质的习题这一节示范课提出了一点意见和建议。各位老师都踊跃的进行了发言。

李圆圆老师:我觉得在给出一道习题之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自己思考,这样的话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刘念老师:这道题设置有些难度,需要分析出证明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线段相等,但是这道题需要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来做辅助线从而构造出三角形全等,这样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还没有达到,所以就需要先带领学生来分析解题思路,从而来一步步培养学生的能力。

赵芳老师:我认为第二题所设置的难度要比第一题小,是不是应该把这两道题的位置交换进行讲解。

刘蝶华老师:如果将这两道交换位置的话,一节课的时间非常有限,因为第二道题可以变换,就相当于一题要讲四道题,一节课没有办法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这节课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因为学生刚从七年级升上来,分析推理能力较差,需要长时间的培养。

各位老师经过讨论一致觉得,习题设置的难度应该根据教师所设置的习题课的节数而定,如果新课后习题持续时间短,就要设置相对简单的习题,如果习题课持续的时间较长,就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设置相对较难的习题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拔高提升。

杨艳玲老师:如果是我讲这一道题,我会由结论入手,对这道题进行证明。

张西彦老师:由已知推出结论,这样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叫做综合法;由结论推出已知,这样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叫做分析法,在八年级以及整个初中阶段,我们所用到的一般都是综合法,在高中阶段才会用到分析法,来进行问题的证明。

宋新海老师: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学生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在前面联系过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相等的很多题之后,一时无法转变思维,老师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引导学生用角平分线证明线段相等能简化解题步骤,不断对学生进行强化,使学生形成一个新的思维方式,但是这是需要时间保证的。

评课结束后,张力老师作为主讲老师,其他老师积极参与,对十一章第三节角平分线的性质及角平分线的判定,十二章轴对称第一节轴对称进行了集体备课。

张力老师:十一章第三节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很多老师都已经讲过,我就这一节如何讲发表一下我自己的观点。

1、 p19探究中角平分仪的原理,学生要明白为什么得出的ae就是角平分线,明白原理是什么。

2、 在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线时,要讲明白为什么要大于1/2mn,而不能小于或等于1/2,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出的考点。

3、 p20探究中我认为这个折叠角平分线不要在课堂上折叠,因为这个折痕不明显而且不直观,直接在黑板上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证明更为直观。

4、 角平分线的判定重在应用,p21例题要让学生明白这一个同理简练,能简化解题过程。p22练习题其实并不简单,要认真的分析讲解。p23这道题比较综合,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

5、 p21第十题可拓展到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相等、对应边上中线相等、对应边上的高线相等。十二题是将十一题的结论作为已知条件证明十一题的已知条件,但是这道题同样也考查如何根据一句话来找出已知,求证,证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道题认真讲解。

6、 十二章所有老师都还没有讲到,我就说一下这一章第一节的重点,供大家参考。十二章第一节轴对称分为几个课时,首先是镜子中的轴对称图形如何看,水中的倒影如何看,接着就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在整个初中阶段应用非常广泛非常重要,要向学生重点讲解。垂直平分线中辅助线如何做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初接触他们不能理解辅助线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7、 p34练习题的1、2两题其实并不简单,学生还是会定式思维,用证明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线段相等,教师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学生用垂直平分线来证明。

8、 在实际问题应用中垂直平分线是一个出题点,要引导学生怎样来根据垂直平分线作辅助线,p37第9题、第11题都是有关这方面的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作出辅助线进行证明。

我的观点大致就是这些,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指导。

吕吉新老师:张力老师所说的这些重点比较全面,在备课写教案时不但要将轴对称这一知识点向学生讲解明白,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垂直平分线的含义,以及如何来应用垂直平分线来作辅助线辅助题目的证明。

陈保升老师:在备课时教案的例题,习题课中习题的设置都是要精心准备的,在讲解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题目的分析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刘念老师:今天的讨论就到这里,希望大家精心备课。

数学听课总结

非常高兴能够参与今年的规范课达标活动,感谢王主任给我一次这么好的学习机会。通过这次活动自己感觉真的收获很多,对我们小学数学的各种课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听的是四年级的课,第四单元小数加减法,除了矫正课,包含了单元导学课、研讨课、综合课还有综合应用课四种课型。下面我想分各种课型谈一谈自己一些浅薄的看法。

单元导学课的教学环节非常符合单元导学课的教学模式。创设情景,导入课题;自主阅读,习练学法;师生交流,把握学情;梳理归纳,新授准备;各环节安排比较合理。特别是自主阅读,习练学法环节,都非常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另外,课堂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粗读,初步了解单元内容;再次精读,标出收获和疑问;小组交流收获疑问;全班交流收获疑问;都是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作用。

学习优点的同时,也有一些疑问,评价在一堂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评价及时、恰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个别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评价比较少;包括后面的其他课型也有这种现象。另外,导学课目的是为研讨课做好知识、方法、能力、学具等各方面的准备,同时梳理归纳构建单元知识框架,确立学习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学会的知识可以及时巩固,研讨课时不再研讨;不能学会的知识不能进行深入引导,要作为研讨课的研讨目标,研讨课时再学习;教师如何把握好教学的“度”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研讨课一共听了是20节,占的比重比较大,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是上的最多的一种课型。这一单元研讨课的主要内容是以计算为主的,听了以后感觉大部分老师们的课有这样一些优点。

都很注重知识的学习,引导的非常细致,学生学习的知识都比较扎实,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的比较好;而且还应用儿歌或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方法。能较好的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既理解题意又能理解算理,知识夯实的比较牢固。大部分教师对教材挖掘的比较透彻,设计的练习有层次性,题目比较典型,练习形式也比较多样。也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发现规律。

有两个问题应该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学习,既然导学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那研讨课该如何定位,起始点在哪?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需不需要从观察信息窗找数学信息再提出数学问题再到解决问题这样按部就班的上课呢?我觉得应该根据情况,即使这样上也要考虑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基础来设计教学。教学时,课堂效率也应该更高,练习量应该大一些,设计不同形式,层次性较强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有些老师因为前面的知识引导太细,导致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甚至基本没有了练习时间。

有一位老师很注重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根据信息窗中的信息提出了不少问题,其中出现了这样两个问题:“健健”和“壮壮”的体长一共长多少米?它们的身高一共高多少米?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单从列算式来说没什么问题,但是结合实际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不能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数学就是单纯的数学,我们是为了学数学而学数学,这种想法。学习数学是为了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学习数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综合课都比较符合综合课的模式。大环节类似,小环节的落实情况却不尽相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环节有的老师确实比较务实,能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小组交流,形成比较条理的知识体系;个别老师还是在走形式,让学生整理时间才2分钟左右就开始交流,学生整理的比较匆忙,也不够全面。全班交流时,有的老师能引导学生主动交流知识,而个别老师还是老师自己说得比较多,总是怕学生说不出什么,或说错什么。值得学习的是有些老师们能应用学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也是很可贵的。

综合应用课,这种课平时听得比较少,每一册课本只有两节综合应用,因此上这种课型的时候也不多,老师们肯定有同感,上这样的课心里没底。

听了五位老师的课感觉还可以,从中也学到不少东西。内容是《饮食与健康》,老师们都是在课前布置学生制定了计划,并搜集了资料,课上只是对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调查报告。许善欣老师的课是从问题的提出到制定计划确定调查研究的内容,然后进行资料展示,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再提出建议,最后写调查报告。呈现了综合应用课的一个完整的思路,也教给了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思路或者说是一种方法,感觉整节课比较完整。自己对这样的课也不是很熟悉具体的上法有待探讨。

另外,还有一点感受比较深,每个学校都有年轻的教师,也有年龄比较大的老教师。年轻的教师有年轻教师的优势,接触的是比较现代的教学思想,更新的教学观念,能及时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老教师有老教师的优势,对整个教材的把握更有深度,对整个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更全面。从现在来看,可能很多老师认为年轻老师上课比较占优势,我觉得并不然。有一节课对我的触动很大,是杨庄的田深培老师,一名五十多岁的老教师。虽然年龄大,但思路清晰,方法得当,非常值得学习。导入,先让学生计算整数的简便运算,通过计算复习整数的运算律;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猜测:这些运算律在小数中能用吗?下面就来验证一下,这时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计算,而是先问学生:你能想出一个验证的方法吗?通过交流得出验证方法:先按运算顺序计算,再用运算律计算,如果结果一样说明能用。得出方法以后再让学生小组合作验证,因为学生已经知道了验证的方法目的明确,因此小组合作就比较有实效,学生汇报时思路也非常清晰,表达准确。整节课田老师还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及时,到位;同时组织学生也非常有办法,学生汇报环节时,有几个同学在窃窃私语,老师没有直接说同学们要好好听等类似的话,而是对发言的同学说:你说的真好,可是有的同学没有听到,你再说一遍给他们听好吗?说话的同学听到后马上安静下来。

教学是一门艺术,同一个教案不同的老师可能会上出不同的效果,学无止境,我们还是要尽力对教学这门博大的艺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实践,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以上是我参与活动的一些感受,有不对的地方还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数学听课记录

生:小松鼠!

师:对,是小松鼠!大家都很厉害,那么谁知道小松鼠最喜欢吃什么呢?

生:松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小松鼠特别开心,因为今天小松鼠的生日,小松鼠跟着松鼠妈妈一起去采它最爱吃的松果,我们一起看看它们采了多少吧!(出示ppt课文情境图)

1、说一说图中传达的数学信息。(讲解25和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

(1)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踩了多少松果?

(2)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松果?

(3)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采了多少松果?(出示问题卡片)

3、给学生实践,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出示数学卡片)

4、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

提问:从20里面拿掉4根,还是从5里面拿掉4根?(摆小棒计算)

4个珠子是从十位上拿走还是从个位上拿走?为什么?(拨计数器解决问题)

总结:先算个位上的5—4=1,再算20+1=21。

5、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了松果?

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

(提示:这个问题上个问题的算式和算法都一样。)

6、请学生列算式解决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踩了多少松果?

25+4=29

提问:4根小棒摆在5那里还是20那里?摆小棒计算。

4个珠子拨在十位上还是拨在个位上?为什么?拨计数器解决问题。

(总结:先算个位上的5+4=9,再算20+9=29)

7、带学生做游戏(你出几我出几,我们之间相差几)

教科书练习

把小松鼠人物化,带领学生发现小松鼠采松果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交流,不用教师刻意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在自然平和的气氛集中注意力并学会知识,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数学听课记录

1、背乘法口诀1-7的。

2、我说你答 举例:6×7=

3、开火车,师说生答。

4、两人一组互背检查。

5、换式子。把老师说的口诀改成运算式。

例子:六七四十二 生:6×7=42 7×6=42

二、新授

1、师:先看一个故事(白雪公主)

师:一共有几个果子? 生:三七二十一,21个。

师:说说里面的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7个小矮人,每人3个果子,问一共有几个果子。

师:那么换成运算式,怎么写呢?先说加法的。 生:3+3+3+3+3+3+3=21(个) (板书)

师:这是几个3,用到的乘法口诀是什么? 生:7个3,三七二十一。

师:改成乘法算式就是 3×7=21(个)。虽说乘法算式比较简单,但要先想清楚里面的关系。

2、那么再看看图里小矮人的盘子,数学信息是什么?

生:有汉堡和薯条。

师:好,完整地说。 生: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

师:好,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7个小矮人一共有几个汉堡?怎么怎么写运算式呢? 生:2×7=14(个)

师:薯条呢? 生:7×7=49(个)

师:他们用到的乘法口诀是? 生:二七十四 七七四十九

3、师:好,你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一共有几个杯子、花……

师:好,看这些式子,我们都用到了乘法口诀(板书口诀)。这样跟7有关的运算都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

三、练习

1、练一练

第一题:

师:谁能把题目完整准确的读出来。 生:(读)

师:那一共用了多少呢? 生:用乘法算式,先看横的、再看竖的各有几块。

师:有几列、几行,那么算式呢? 生:4×7=28(块)

第二、三题 (开火车)

第四题先读题目,再找同学回答。

2、书上的习题

自己写、检查、检查好写1、2题、挑同学说答案

3、延伸

师:那么,看同学们有想到吗?一句乘法口诀能写出2个除法算式吗?试一试

4、思考题:不出声,想想什么意思、老师给解释一遍题目、自己做、做好找老师对答案。

总结环节是:复习、导入、看图找信息、口诀、加式、乘式、有一举三、总结引题目、练习。整体很完整,课堂效果很好,不过如果在举例计算时,多试几个更好。

数学听课总结

10月26日,我有幸到xx小学学习了xx市小学数学优质课比赛。在一天的学习中目睹了6位优秀教师的课堂展示,受益匪浅。下面我将谈谈我的感受: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从基础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到能力目标,都体现了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处理也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从每一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板书也充分体现了物理知识的结构体系。每位教师能根据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基本上都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各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加大了对能力的考查: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去归纳、去概括、去总结,让学生先于教师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的目的。

数学学科本来是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针对近年来题中出现大量联系实际的试题,联系实际日益成为考试题内容改革的一个明显发展方向,教师,已开始加强知识实际应用的教学,使教学恢复它的本来面貌。

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学改革就是创新,观念的更新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先进经验。

2、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3、上课时大胆放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听课中的一点体会和心得,我要在学习诉基础上更加努力的去钻研教学,做到能与学生联成一片,使自己的教学得到长足的发展。

数学听课记录

今天在师傅的带领下,我有幸听了人民路小学汤瑛老师的课,教学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自己刚好也教五年级,所以这节课对我的帮助非常大。从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之后,还有两个单元,一个是统计,还有一个是数学广角。这两个单元是比较难上的,网上的资料也不多,真的也不知道怎么来上。

听了汤老师的课(数字与编码),对这个内容有了新的认识。数学广角这个内容是比较难上的,问题在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到底要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

这节课从学生要了解编码的几个方面入手,解决了编码的作用、方法、解读、原则和来历的问题,同时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编码。课后,很多老师对这节课说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汤老师对于教学方法的强调。其实学生学数学就是要有方法,汤老师在要学生编码的时候一直强调要先分级再编码。教学生方法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有了方法,对于解决类似的问题就没有任何疑问了。

对于评课的汇总:

1.信息量比较充分;

2.调整练习(练习要与教学内容相对应);

3.教学目标明确性;

4.练习量还要加多,利于学生巩固;

5.前呼后应;

6.对学生的回答不要急于评价,呈现更多的学习材料;

7.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先思考再动手);

8.鼓励、激励学生,调动课堂氛围;

9.对于数学广角整体内容的梳理;

10.参与与反馈(关注全体学生)

丁校用了五个词来形容:简单,明白,准确(材料等各方面),生动(生活化),深刻(数学味)。

数学听课心得

11月,我们六位老师结伴来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课标课堂’研讨观摩会”。本次活动汇聚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名师、教授、学者等。“千课万人”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我满怀期待地走进了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逸夫体育馆的观摩现场。虽然那几天天气阴冷,但是我仍然很兴奋。

当铿锵有力的钟声想起时,当我在《参会指南》中看到许许多多专家、大师的名字时,我的心情无比激动。我为自己能近距离感受大师们独特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能学到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而激动不已。短暂的四天时间,专家名师们通过自己精彩的课堂和激情澎湃的讲座,给予我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

在这些精彩纷呈的课堂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校,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退”中的教学》:

徐老师首先用有趣的魔术表演导入新课,引发想象。他拿出一张白纸,在隐蔽处撕成若干片,让学生猜变成几片?让学生逐一回答,教师追问,引导学生回答并表演,配上“刺啦、刺啦”的撕纸声,教师给予肯定,从而形成认知矛盾。这时教师拿出纸片,明确答案。接着徐老师提出规则:每片纸都可以并且只能变成4片,问:照这样变下去,能变出20xx、20xx、20xx吗?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答案。然后师生尝试解决,引导学生提出办法:撕一撕。要撕成20xx片太难了。这时徐老师出示华罗根照片,幽默地提出“知难而退”策略:“退、退、退——进、进、进——回头看——找规律。”由一片被撕成4片,从4片中拿出一片再撕,从而变成7片……引出规律,1=3n。让学生利用规律进行判断。最后徐老师解释策略,引发反思,让学生用动作模仿文字,用肢体记忆策略,结合生活教育孩子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可以利用“退”的策略来解决。

徐老师的课,让我震惊,原来数学课可以上得如此精彩:他那幽默有趣的语言,时时吸引学生,也时时吸引着我;他那精彩的魔术表演,轻松地将我们带入了奇妙而快乐的数学王国。整堂数学课我们时常能听到一阵阵发自内心的笑声,老师上得很投入,学生玩得很投入,我们也听得很投入。徐老师通过一堂课的精彩演绎,让我们看到了策略形成的过程。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天,但是专家、名师们给我带来的精神大餐,让我享用不尽,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会积极经验,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数学听课记录

科目:

数学:

一节课

授课者:

听课时间:

20xx年2月28日

课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7的乘法口诀应用》

教学过程:

1、背乘法口诀1-7的。

2、我说你答 举例:6×7=

3、开火车,师说生答。

4、两人一组互背检查。

5、换式子。把老师说的口诀改成运算式。

例子:六七四十二 生:6×7=42 7×6=42

1、师:先看一个故事(白雪公主)

师:一共有几个果子?

生:三七二十一,21个。

师:说说里面的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7个小矮人,每人3个果子,问一共有几个果子。

师:那么换成运算式,怎么写呢?先说加法的。

生:3+3+3+3+3+3+3=21(个) (板书)

师:这是几个3,用到的乘法口诀是什么?

生:7个3,三七二十一。

师:改成乘法算式就是 3×7=21(个)。虽说乘法算式比较简单,但要先想清楚里面的关系。

2、那么再看看图里小矮人的盘子,数学信息是什么?

生:有汉堡和薯条。

师:好,完整地说。

生: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

生:2×7=14(个)

师:薯条呢?

生:7×7=49(个)

师:他们用到的乘法口诀是?

生:二七十四 七七四十九

3、师:好,你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一共有几个杯子、花……

师:好,看这些式子,我们都用到了乘法口诀(板书口诀)。这样跟7有关的运算都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

1、练一练

第一题:

师:谁能把题目完整准确的读出来。

生:(读)

师:那一共用了多少呢?

生:用乘法算式,先看横的、再看竖的各有几块。

师:有几列、几行,那么算式呢?

生:4×7=28(块)

第二、三题 (开火车)

第四题先读题目,再找同学回答。

2、书上的习题

自己写——检查——检查好写1、2题——挑同学说答案

3、延伸

师:那么,看同学们有想到吗?一句乘法口诀能写出2个除法算式吗?试一试

4、思考题:不出声,想想什么意思——老师给解释一遍题目——自己做——做好找老师对答案。

意见:

总结环节是:复习,导入——看图找信息——口诀——加式——乘式——有一举三——总结引题目——练习。整体很完整,课堂效果很好,不过如果在举例计算时,多试几个更好。

数学听课心得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这两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两位老师在课件里呈现游戏,其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两位老师联系游戏----激发兴趣----探索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们会非常乐意参与这项游戏,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创设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

在这些优质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