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听课报告(专业22篇)

时间:2023-12-06 20:01:18 作者:FS文字使者

报告的质量和效果与写作时的认真程度和能力有关,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报告写作能力。我们来看看下面这篇报告范文,可以从中学习一些写作技巧和思路。

小学数学公开课《三角形分类》听课报告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听课是提升我们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你肯定在听课的过程中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马上将这些收获记录下来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公开课《三角形分类》听课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今天下午我们教研组集体观看学习了祁媛老师讲授的《三角形的分类》,听后觉得要想上好一节课,我们就必须要认真备课,备教材。所以就这节课来说,还是有很多感触的。

这堂课中紧紧抓住“给三角形分类”这样一个有价值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交流,探究分类的方法。学生分类的方法有许多,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在这时并不急于评价,而是充分让学生交流,学生在操作、体验、感悟中建构归纳新的知识系统。如:按角的不同将三角形分类、命名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的不同,明确什么叫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以往知识的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点突出。

练习的设计具有层次性、系统性,既注重操作性又考虑拓展性,设计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巩固复习题,让学生始终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巩固知识、拓展思维,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力求达到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帮助学生对三角形有关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公开课《乘法初步认识》听课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四方面的说课内容。一、学习目标的叙写二、评价任务三、学习流程四、板书设计。

一学习目标的叙写。

本节课我将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三方面来叙写学习目标。

1、基于课程标准。

2、基于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乘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也对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基于学情。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乘法并不太陌生,甚至还有少部分学生能背出乘法口诀,但对于什么是乘法,乘法的作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乘法和加法是否有关系,学生不太清楚。这就需要给学生搭建认知的桥梁,创设具体、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

学习目标的叙写。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会列出同数连加算式,会把同数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通过观察,认识乘号,会正确地读出乘法算式。

学习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学习难点:探究乘法的意义。

二、说评价任务。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法算式,把加法算式归纳为几个几,会用乘法算式表示,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结合乘法算式,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三、说学习流程:

为了达成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在此学习流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景十分必要。为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认真观察游乐园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第二步: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第三步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2、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3、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我也有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提问题的好习惯。

环节(二):探究新知,渗透意义。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为此,我分三步进行教学的:

活动一、教学例1,感受同数连加。

第一步:老师引导学生先解决小飞机里有多少人?的问题。

出示课件学生再认真观察小飞机里的数学信息独立思考列出同数连加算式。

教师板书:5个33+3+3+3+3=15。

教师提问几个3相加?这里的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突出个数和相同加数。

第二步:知识迁移,用上述方法解决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教师板书:

4个66+6+6+6=24。

7个22+2+2+2+2+2+2=14。

教师提问每个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6、7、2分别表示什么?再次突出个数和相同的加数。为改写乘法做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学习读写乘法算式。

第一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教师直接说出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我们就可以用乘法来计算。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最后一个加法算式:加数都是几?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

学生回答,师边板书边总结:7个2相加就可以写成7×2=14,或2×7=14。教师提问算式中的2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教师小结加数相同的加法改乘法必须是用相同的加数和个数相乘。

第三步:认识“×”并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教师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

第四步:知识迁移学生根据以上方法列出下面几组乘法算式并读出。

环节(三)闯关比赛,巩固新知。

第一关、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写出乘法算式,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做一做第一题)。

第二关、看图填一填(做一做第二题)。

第三关、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做一做第三题)。

第四关、读一读(练习九第四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新知、理解乘法意义,我将练习设计成了学生喜爱的比赛形式,淡化了“练”的痕迹,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在活动”中。

总结全课,点明目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我们知道了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并能把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认识了“×”,还知道了乘法算式的读法。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即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板书它比较简洁、清楚、有层次的精缩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一目了然。

例1、加法:5个33+3+3+3+3=15。

4个66+6+6+6=24。

7个22+2+2+2+2+2+2=14。

乘法: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乘号。

三年级数学下学期《平年闰年》听课报告

推荐听徐老师上了一节《认识平年、闰年》一课,教学难点是如何判断平年和闰年。课上徐老师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平年、闰年排列的一般规律,学生很快就发现每4年会有一次闰年,知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就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但是在实际判断时,我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有点迷糊,不知所以。课下分析了一下原因:发现学生对平年和闰年还不是太理解,还有计算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对四位数除以一位数不是太熟练。

我在本班级上课,在学到这一处时,我改变了教学策略,首先我注重了学生对平年和闰年的.理解,而不是要求学生生硬地死记,其次在知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就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后,我提出了我的困惑:除了用年份除以4、整百年份除以400这个方法,在判断平年、闰年时还有哪些其它的方法?在学生讨论后,他们发现:可以先记住一个闰年年份数,可以连续减4或者加4,所得的年份都是闰年。整百年份连续减400或者加400,所得的年份也都是闰年。

我惊喜地发现,在学生的思维充分地在全班得以共享后,学生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时,他们不再迷糊了,他们会以自己喜欢的便捷的方法,很快地说出自己判别方法和结果,让我不由心里一乐,原来有些时候,学生反而是他们自己最好的老师,我的说教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这也让我知道了,遇到困惑时,不妨把困惑留给学生,他们将会挥洒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数学课听课报告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为我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有一个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机会。我有幸去泰安听了“山东省小学数学优质课竞活动”,现在我把听课后的心得体会向老师们作一个汇报。老师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也不具备教学专家那样的水平,还不能把竞赛课的所有内容原封不动告诉大家。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谈谈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说得不好的地方,请老师们谅解。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这次竞赛课中的变化。

听完这次竞赛活动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次竞赛课跟以往不同,以前的大型公开课在我眼里是热闹有加,整堂课如雷贯耳的掌声、赞扬声、小组合作讨论声,游戏高兴地叫喊声,真的声声入耳,还有那变幻莫测能刺激视觉的课件,一个比一个美,让我们可望不可即。而这次的课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去掉了很多浮躁、形式上的东西。课堂返璞归真,已经安静了很多,留给学生安静思考时间,回归数学课堂抽象性或逻辑性。课堂变成了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传递信息的空间,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朴素与扎实。

很多老师心里想,数学课堂肯定体现数学味道,这还用说。老师们都知道,为了迎合课改的精神,一些公开课,老师为了让数学课堂更加充实生动,更加吸引学生,老师在教学中加入大量生活方面知识;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老师又加入了相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为了丰富课堂语言,有感情,用着诗意一般语调讲课;为了节省时间,用了大量画面精致的课件。一节课下来,涉及的科目很多。学生不知这节课到底是什么课,数学课也像,自然科学也像,综合课也像,最终成了“四不像”。但这次的课堂却体现了数学应有的味道,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次讲课内容多样,不像以前公开课那样多讲几何知识,或讲简单数学知识。对于一些抽象代数知识是避之若鹜。这次不仅讲一些比较抽象知识,比如:用字母表示数、有余数的除法、百分数的意义、中位数等。还讲了一些比较有难度的知识如可能性的大小、鸡兔同笼、莫比乌斯圈、邮政编码等。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二是重视数学语言表达,教师语言简洁精炼,言简意赅,没有多余的话,最大特点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注意学生语言的严谨性。

最后我简单地说一说有关多媒体的运用,老师们都知道,数学课堂上运用课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节省时间,二是直观形象展示给学生。这次的课件制作水平相当高,而且使用效果好,克服以前课件华而不实的现象,学生的专注力只在课件表面的画面上,没有起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课件成了摆设。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为教学服务,不能主次颠倒。

以上是我这次听课后的感受。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改革走到今天,已经由当初的羽翼未丰逐渐成熟起来,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最后,也祝愿老师们在自己的教学园地这块实验田里结出丰硕的果实。

小学数学公开课《乘法初步认识》听课报告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是一节新授课。

(二)教材简析:

在座的数学老师都很清楚,“表内乘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而“乘法的初步认识”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建立“乘法”概念较为困难。所以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并结合具体的事例,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等学习活动,使他们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牢固扎实地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点和难点:

我们都知道,新概念的建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就更为困难。因此,我针对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无非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点被大家所共识。因此,我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情、能、知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学习,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义,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三、说教法、学法。

因为乘法的意义是最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而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就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参与学习。基于这一点,本节课我准备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大量的观察、操作、交流等形式辅助教学。同时,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各种情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

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发现探究”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习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有成功、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教学的需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一套,每个学生50根小棒。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整体设计。

数学三年级下学期《面积和面积单位》听课报告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学好本单元,利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图形的特点,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观察、测量、估算、概括、推理等技能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收集、分析、处理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与面积单位有关的常识,如:我家的面积是10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房价是3500元等,但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形成面积单位的概念,在学生看来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更抽象、更不易理解。因此,在认识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或者生活中找到与面积单位大小相近的面,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和记忆面积单位,会让学生较快地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学生建立面积单位表象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单位估计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大小,在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学案例: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

面积计算公式。

3.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及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四、教学难点。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4.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5.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五、单元课时安排。

六、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教材编写特点。

(1)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也较重要。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较充分地展现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如,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教材从比较封面的大小和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入手,由直接比较到间接比较,以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比较活动,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2)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

形成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也就是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这对学生巩固面积的概念,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以及进一步形成关于面积的估测能力,都有重要意义。教材除了介绍每个面积单位时,说明它的含义之外,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手比划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进一步,再让学生经历各种估计面积的实践活动,来巩固表象。

(3)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这是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加强记忆的有效措施。以面积单位为例,教材所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是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面积单位概念。

(4)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此外,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以及在部分习题中,都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在完成练习的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

三年级数学下学期《平年闰年》听课报告

学测评三元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9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引导学生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并记住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概况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整百的年份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年历等。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5分)。

1、你知道了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2、查找今年二月的天数并计算全年有多少天?追问:明年二月有28天?全年有多少天?

二、自主学习(10分)。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49页例2。

2、组内交流:平年二月多少天?闰年二月多少天?闰年全年多少天?

3、学生汇报,教师补充指导。

4、小组讨论:如何判断某一年是不是闰年?

5、明确方法: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不是闰年,而是闰年。

6、尝试训练:请你制作一个明年二月份的月历。

7、学生口头汇报。

8、教师强调总结: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这段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人们把一年定为365日,叫做平年。这样,每4年就少算了23时15分4秒,即将近一天。人们就把这1天加在二月里,以补上少算的时间,这样一年就有366天了,这样的年份被称为闰年。

三、自主练习(8分)。

1、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平年、闰年,并掌握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下面,我们进行自主练习。

(1)平年一年有多少天?闰年一年有多少天?

(2)说说下面年份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988年、1950年、1900年、、1976年、年、、、2040年。

平年:。

闰年:。

2、再次强调,牢记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四、当堂检测(13分)。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最好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完成好的同学还是有红旗奖励哦!

五、评价总结(4分)。

1、教师面批3人左右,然后小组内交流答案,自批,统计正确率;

2、小组汇报完成情况。

3、教师总结错题的类型,再次精讲。

4、学生谈收获和自我评价。

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报告

“左右”这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生活性,可以很好地体现《标准》的理念,让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学习身边的.数学,让数学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乔玉玲老师紧紧围绕《标准》的理念,设计这一节课。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1.整节课洋溢着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标准》中特别提出了“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目标,乔老师在这一方面作了积极的尝试。本节课的宗旨是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领会左右。上课前播放节奏轻快活泼的儿歌,一方面,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因许多陌生的听课老师带来的紧张情绪,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喜欢听的请举手!”“你举的是哪一只手?”两句话很随意地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进入教学情境,从而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为提高教学效果做了很好的铺垫。此后每个环节都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如:摸一摸、动作游戏、对口令等,各个教学环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过度自然。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留给学生广阔的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遇到困难或出错,如果教师直接给出答案,学生一听就懂,一过就忘。本节课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使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我举起右手,让学生说一说我举的是哪只手,有的学生说左手,有的说右手,这时乔老师并没有立刻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师刚才用这只手写粉笔字。”“老师转过身去,就和我们一样了。”在思考与交流中,学生体验到了左右的相对性,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又如:判断客车转弯时到底是向哪边转,由于与客车面对面,有些同学会判断错,乔老师也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提醒学生我们现在坐在哪里?(坐在客车上)再让他们讨论交流,在讨论中他们都想说服对方。最终统一了意见:判断客车往哪边转,要把自己想像成乘车的人。

五六年级数学公开课听课报告

一座美丽的小城,被一阵突如其来的台风,顷刻间变成了大海。

人们都躲在一艘小船上。船小人多,必须有2个人跳下去,否则,整艘船都会沉没到水中。可是谁都知道,跳下去,毕死无疑!这时,一位老人说:“我跳下去吧,反正已经70多岁了,应该把生存的.希望留给你们这些年轻人。”一个青年人也继续说:“我也跳下去,我得了绝症,医生说活不了多久了,迟早都是死,不如就今天死,也能保全你们中一个人的生命。”说着,就要往水里跳。

这时,人群中冲出来一个胖胖的中年男人拉住他俩的手。他问老人:“您的体重是多少?”“100斤”老人答。接着,他又问了小伙子相同的问题,小伙子只有80斤。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听课报告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听课是我们快速获取经验的方式之一,听课能让我们学到很多新的教学方法,这时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听课报告,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认识角》听课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角是从以前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抽象出来的平面图形,它更像是把它们的局部进行了放大,李老师的这节课非常注重角在生活中的运用,有很多地方都让我印象深刻。

首先情境的设置很真实、神奇。李老师把教孩子们剪五角星作为导入,运用了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孩子,这样的效果会远远比教师营造的童话氛围更具真实性。孩子一下子就被这个“魔术师”给吸引了,也在自己动手剪的过程中享受着神奇的数学魔力。五角星是孩子非常熟悉的,以此开始本课,既让孩子不会觉得很难,又让他们初步体会了生活中角很常见。

最后欣赏生活中美的、实用的角的环节,也使学生意识到角的普遍性,以此作为本节课的结尾,让孩子们带着发现的眼光在生活中找一找,也渗透了一种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听课记录

在教研会开始之前各位数学数学老师对今天下午刘念老师所讲的关于角平分线的性质的习题这一节示范课提出了一点意见和建议。各位老师都踊跃的进行了发言。

李圆圆老师:我觉得在给出一道习题之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自己思考,这样的话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刘念老师:这道题设置有些难度,需要分析出证明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线段相等,但是这道题需要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来做辅助线从而构造出三角形全等,这样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还没有达到,所以就需要先带领学生来分析解题思路,从而来一步步培养学生的能力。

赵芳老师:我认为第二题所设置的难度要比第一题小,是不是应该把这两道题的位置交换进行讲解。

刘蝶华老师:如果将这两道交换位置的话,一节课的时间非常有限,因为第二道题可以变换,就相当于一题要讲四道题,一节课没有办法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这节课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因为学生刚从七年级升上来,分析推理能力较差,需要长时间的培养。

各位老师经过讨论一致觉得,习题设置的难度应该根据教师所设置的习题课的节数而定,如果新课后习题持续时间短,就要设置相对简单的习题,如果习题课持续的时间较长,就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设置相对较难的习题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拔高提升。

杨艳玲老师:如果是我讲这一道题,我会由结论入手,对这道题进行证明。

张西彦老师:由已知推出结论,这样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叫做综合法;由结论推出已知,这样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叫做分析法,在八年级以及整个初中阶段,我们所用到的一般都是综合法,在高中阶段才会用到分析法,来进行问题的证明。

宋新海老师: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学生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在前面联系过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相等的很多题之后,一时无法转变思维,老师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引导学生用角平分线证明线段相等能简化解题步骤,不断对学生进行强化,使学生形成一个新的思维方式,但是这是需要时间保证的。

评课结束后,张力老师作为主讲老师,其他老师积极参与,对十一章第三节角平分线的性质及角平分线的判定,十二章轴对称第一节轴对称进行了集体备课。

张力老师:十一章第三节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很多老师都已经讲过,我就这一节如何讲发表一下我自己的观点。

1、 p19探究中角平分仪的原理,学生要明白为什么得出的ae就是角平分线,明白原理是什么。

2、 在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线时,要讲明白为什么要大于1/2mn,而不能小于或等于1/2,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出的考点。

3、 p20探究中我认为这个折叠角平分线不要在课堂上折叠,因为这个折痕不明显而且不直观,直接在黑板上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证明更为直观。

4、 角平分线的判定重在应用,p21例题要让学生明白这一个同理简练,能简化解题过程。p22练习题其实并不简单,要认真的分析讲解。p23这道题比较综合,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

5、 p21第十题可拓展到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相等、对应边上中线相等、对应边上的高线相等。十二题是将十一题的结论作为已知条件证明十一题的已知条件,但是这道题同样也考查如何根据一句话来找出已知,求证,证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道题认真讲解。

6、 十二章所有老师都还没有讲到,我就说一下这一章第一节的重点,供大家参考。十二章第一节轴对称分为几个课时,首先是镜子中的轴对称图形如何看,水中的倒影如何看,接着就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在整个初中阶段应用非常广泛非常重要,要向学生重点讲解。垂直平分线中辅助线如何做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初接触他们不能理解辅助线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7、 p34练习题的1、2两题其实并不简单,学生还是会定式思维,用证明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线段相等,教师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学生用垂直平分线来证明。

8、 在实际问题应用中垂直平分线是一个出题点,要引导学生怎样来根据垂直平分线作辅助线,p37第9题、第11题都是有关这方面的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作出辅助线进行证明。

我的观点大致就是这些,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指导。

吕吉新老师:张力老师所说的这些重点比较全面,在备课写教案时不但要将轴对称这一知识点向学生讲解明白,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垂直平分线的含义,以及如何来应用垂直平分线来作辅助线辅助题目的证明。

陈保升老师:在备课时教案的例题,习题课中习题的设置都是要精心准备的,在讲解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题目的分析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刘念老师:今天的讨论就到这里,希望大家精心备课。

数学听课心得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数学课赛听课心得范文》的详细参考范文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11月19日,市教体局组织的百人赛课之青年优质课大赛在济渎路学校举行,我去听了其中的两节数学课。现将其中亮点总结如下:

亮点之一:和谐的气氛,是课堂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与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本次展示课,老师们都有一手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气氛的绝活。例如:马毛妮老师的脑筋急转弯,既轻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缓解了师生的紧张情绪。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愿意与我们交流,我们讲的知识才能真正听到他们的心里,课堂效率才能更高。我想对于所有的新接手班级,应该也都是先与学生确立这样一种关系,所谓开好头。

亮点之二:让学生自发提出。例如:烙饼问题中,给出条件之后问学生:“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对于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们就更积极地去思考解决办法,培养了其发散思维。

亮点之三: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地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空去体验和探究,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本次活动的展示课,老师们做得尤为突出。烙饼问题中让学生的一双手当饼,课桌当锅烙一烙,学生能深切体会当时的具体情景,更直接的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印象也会更深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体会两个图形其实是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就可以是底(长)×高(宽),更一目了然。

亮点之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烙饼中烙3张饼时,学生讨论完后,让其到黑板上交流具体想法;之后的4张饼、5张饼都是采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说一说,达到了交流互助的目的。生教生学生能更平等地倾听、交流。有助于他们学习效率的提高。

纵观两堂课,两位教师的四个教学环节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教学价值,各种数学思想分层次、分步骤地借助素材的探讨进行渗透。尽管她们的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有所不同,但都能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学会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能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令我们徜徉在别具异曲同工之妙的教学生态中,尽情地享受殊途同归之效。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这两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两位老师在课件里呈现游戏,其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两位老师联系游戏----激发兴趣----探索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们会非常乐意参与这项游戏,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创设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

在这些优质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数学听课心得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每一次的听课都是我学习的大好机会,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经验。上周五我参加了山东省小学数学优质课(威海赛区)比赛听课活动,聆听了三位优秀教师的优质课。让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感受颇多,先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1、体现新课标的精神,重视营造愉快课堂。

通过这几节课我们可以看出这几位老师都是在努力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在本次优质课活动中,我们看到每位教师都体现了这点――重视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施与者和容纳者;而是现在课堂中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创设教学情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孩子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这些课中,教师都重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从情景中引入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例如在《秒的认识》中,从学生熟悉的“神六”升天入手,让学生切身感受秒的长短;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通过学生喜欢的分月饼等实际生活中的`情景引入新课;在《确定位置》中,教师要学生说出自己的位置和好朋友的位置,并加以板书,从而引入对简单的位置表述方法数对(,)的学习;在《平均数》中,通过看篮球赛,引出问题“该派谁上场?”,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找规律》中,教师通过说绕口令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入新课。

这些教学情景的创设,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情景和机会。

3、体现主动性学习,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智慧之花开在孩子们的手上。我们老师重视孩子的动手操作,重视孩子的手脑结合,俗话说:心灵手巧。要想真正的学好知识就是要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那么动手操作就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活动。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知识。

例如耿静老师的《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老师先让学生观察清净土,找出信息提出问题,进而热决问题。引入对11—20各数的认识,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数位以及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学生练习题的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刘桂玲老师教学的《秒的认识》一课也体现这点。如:认识了秒后,老师要学生闭眼感知秒的长短,并联系实际生活说一说1秒钟、10秒钟分别可以干哪些事,通过切身体会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使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在杨瑞玉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老师让学生折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和其他的分数,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折纸,使孩子们明白二分之一的意义――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再从二分之一的意义引申到四分之一的意思,以及其他分数的意义。

在《认识周长》中,教师让学生通过描一描事物的边线,让学生直观感知周长的含义,学生自己操作后交流,找出计算周长的方法。

数学听课记录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3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能辨认方向。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

一、创设情境,唤起旧知

1、请你说出徐老师站的位置?

2、引导学生用指南针找北方,说出南北、东西两对相反的方向。

二、探究新知,深化认识

1、指名指出北和南,并说说你是怎样找出来的?

2、小组合作:顺时针找东方

一个小组汇报后教师分析。

3、转换观察点,问:北方向在哪?找出后学生齐答其它三个方向。

4、三个点的北方向有什么相同点?指向哪?

5、师小结:这说明北方向是一致的。

6、猜c点的北方向和a点的北方向?

7、让学生贴出北方向。

三、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1、小组活动:找出你喜欢的点指出东、南、西、北。

根据观测点的不同找准方向。

2、全体做游戏:

(1)明确要求。

(2)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找方向。

(3)分组展示,体验成功。

四、总结质疑,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教师点评。

2、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北极和南极,拓展延伸。

1、徐平老师的这节综合实践课《认识方向》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突破得比较好。徐老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巧妙地化解了教学的难点: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找方向。

2、教师的语言精炼,教态自然,和蔼可亲,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能恰当地运用教具和学具创设情景,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同桌合作、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加深对方向的认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总的来说,这节课是上得很成功的!

数学听课心得

今天有幸参加了在连云港市金山小学举行的连云港市赣榆区“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研讨活动”,我听了3节数学课和一个讲座,真的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让我充分体会到了一节复习课也能上的那么精彩、生动。

通过一天的学习,让我明白一节复习课不是简单的把习题的罗列,而是有一个规范的模式。复习课一般有四大部分组成:

本环节是复习课的关键环节,此环节一般分为两步进行:

第一步: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本步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主进行知识的整理,并在整理中实施知识的再创造。

第二步:交流矫正,优化再建在学生自主整理后,要给予他们充分交流展示整理成果的机会。

此环节分为两步进行:

第一步: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第二步: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此环节分为两步进行:

第一步:自主检测。

本层主要是通过一组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的题目,让学生来进行自我检评、自我鉴定。

第二步:评价完善。

数学听课心得

11月,我们六位老师结伴来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课标课堂’研讨观摩会”。本次活动汇聚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名师、教授、学者等。“千课万人”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我满怀期待地走进了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逸夫体育馆的观摩现场。虽然那几天天气阴冷,但是我仍然很兴奋。

当铿锵有力的钟声想起时,当我在《参会指南》中看到许许多多专家、大师的名字时,我的心情无比激动。我为自己能近距离感受大师们独特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能学到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而激动不已。短暂的四天时间,专家名师们通过自己精彩的课堂和激情澎湃的讲座,给予我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

在这些精彩纷呈的课堂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校,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退”中的教学》:

徐老师首先用有趣的魔术表演导入新课,引发想象。他拿出一张白纸,在隐蔽处撕成若干片,让学生猜变成几片?让学生逐一回答,教师追问,引导学生回答并表演,配上“刺啦、刺啦”的撕纸声,教师给予肯定,从而形成认知矛盾。这时教师拿出纸片,明确答案。接着徐老师提出规则:每片纸都可以并且只能变成4片,问:照这样变下去,能变出20xx、20xx、20xx吗?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答案。然后师生尝试解决,引导学生提出办法:撕一撕。要撕成20xx片太难了。这时徐老师出示华罗根照片,幽默地提出“知难而退”策略:“退、退、退——进、进、进——回头看——找规律。”由一片被撕成4片,从4片中拿出一片再撕,从而变成7片……引出规律,1=3n。让学生利用规律进行判断。最后徐老师解释策略,引发反思,让学生用动作模仿文字,用肢体记忆策略,结合生活教育孩子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可以利用“退”的策略来解决。

徐老师的课,让我震惊,原来数学课可以上得如此精彩:他那幽默有趣的语言,时时吸引学生,也时时吸引着我;他那精彩的魔术表演,轻松地将我们带入了奇妙而快乐的数学王国。整堂数学课我们时常能听到一阵阵发自内心的笑声,老师上得很投入,学生玩得很投入,我们也听得很投入。徐老师通过一堂课的精彩演绎,让我们看到了策略形成的过程。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天,但是专家、名师们给我带来的精神大餐,让我享用不尽,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会积极经验,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数学听课记录

(选择一个热情高的小组进行现场调查)

师:在调查之前,老师要请同学们听清要求:每人有两张写有姓名的纸条,喜欢吃鱼的把纸条贴到“喜欢吃鱼”一栏,喜欢吃肉的把纸条贴到“喜欢吃肉”一栏,既喜欢吃鱼又喜欢吃肉的可以两边都贴,都不喜欢的把纸条贴在右下角。明白了吗?(学生清楚要求后就让学生作选择)

1、收集、分析、整理数据

师:这一小组的同学把自己的喜好通过贴姓名条的方法告诉了大家,那现在你能根据选择的情况,分别说出这几中选项的人数吗?你怎么知道的?(生:数纸条就能知道!)那黑板上一共有几张姓名条?这么说,这个小组一共有13人了?(生质疑:这个小组只有10人!)

师:假装数一数,咦,真的是10人,那多出来的3人是哪来的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如果还是找不到原因就再和同桌讨论。交流反馈,得出原因为有3个同学两样都喜欢。

师:那谁能说说这组同学的选择我们可以把他们看成是几类?(生1:两类,喜欢吃鱼,喜欢吃肉。生2:三类,两样都喜欢,只喜欢吃鱼,只喜欢吃肉。)教师板书。

2、重新排列

是: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我们再请一个同学上来说说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人?(学生上台指。)教师在一边继续问:你能把他们的名字找出来,重新放在合适的地方吗?(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放的位置,如果没有放在中间,则将让学生展开讨论。)

3、引出集合图,加深理解

师:刚才这位同学真能干,通过他的重新排列,大家看这些数据是不是更清楚了呢?好,我们再请一个同学上来点一下“两样都喜欢的同学”,并说出有几人。老师怎么数数有6(学生说的人数的2倍)人?(生:每人有两张名字,重叠了,应该是3个人)

师:哦,原来有3个人名字重叠了,那这3张姓名条我们如何处理?(生:把相同的名字拿掉一张)

师:好,我们请一个同学上来拿!(学生上来拿走3张重复的。)

4、画集合图

师:同学们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人数会多出来吗?

师:人数是弄清楚了,谁愿意向老师和同学们指一指哪些人是喜欢吃鱼的?如果学生是一个一个指的,就要求他:你能一下就找出喜欢吃鱼的是哪些人吗?学生再指。老师在一边用黄颜色的笔把喜欢吃鱼的纸条圈起来。

5、各部分的意义

师:在红色圈里的是表示喜欢吃什么的同学?在黄色圈里的呢?生:略

师:有了这两个圈和原来对比一下,你觉得怎么样?生:略

师:中间部分表示什么?除了这种两样都喜欢的情况,还有一些同学呢?

师:请同学们先自己看图说,然后再说给同桌听。

6、掌握算法

师:现在,你能看着这张图,利用上面这些数据,能列式计算这一小组的人数吗?生:列式计算师生反馈交流,理解各计算方法的意义(略)

数学听课总结

10月26日,我有幸到xx小学学习了xx市小学数学优质课比赛。在一天的学习中目睹了6位优秀教师的课堂展示,受益匪浅。下面我将谈谈我的感受: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从基础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到能力目标,都体现了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处理也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从每一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板书也充分体现了物理知识的结构体系。每位教师能根据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基本上都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各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加大了对能力的考查: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去归纳、去概括、去总结,让学生先于教师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的目的。

数学学科本来是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针对近年来题中出现大量联系实际的试题,联系实际日益成为考试题内容改革的一个明显发展方向,教师,已开始加强知识实际应用的教学,使教学恢复它的本来面貌。

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学改革就是创新,观念的更新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先进经验。

2、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3、上课时大胆放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听课中的一点体会和心得,我要在学习诉基础上更加努力的去钻研教学,做到能与学生联成一片,使自己的教学得到长足的发展。

数学听课记录

教学过程: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数学听课总结

非常高兴能够参与今年的规范课达标活动,感谢王主任给我一次这么好的学习机会。通过这次活动自己感觉真的收获很多,对我们小学数学的各种课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听的是四年级的课,第四单元小数加减法,除了矫正课,包含了单元导学课、研讨课、综合课还有综合应用课四种课型。下面我想分各种课型谈一谈自己一些浅薄的看法。

单元导学课的教学环节非常符合单元导学课的教学模式。创设情景,导入课题;自主阅读,习练学法;师生交流,把握学情;梳理归纳,新授准备;各环节安排比较合理。特别是自主阅读,习练学法环节,都非常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另外,课堂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粗读,初步了解单元内容;再次精读,标出收获和疑问;小组交流收获疑问;全班交流收获疑问;都是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作用。

学习优点的同时,也有一些疑问,评价在一堂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评价及时、恰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个别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评价比较少;包括后面的其他课型也有这种现象。另外,导学课目的是为研讨课做好知识、方法、能力、学具等各方面的准备,同时梳理归纳构建单元知识框架,确立学习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学会的知识可以及时巩固,研讨课时不再研讨;不能学会的知识不能进行深入引导,要作为研讨课的研讨目标,研讨课时再学习;教师如何把握好教学的“度”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研讨课一共听了是20节,占的比重比较大,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是上的最多的一种课型。这一单元研讨课的主要内容是以计算为主的,听了以后感觉大部分老师们的课有这样一些优点。

都很注重知识的学习,引导的非常细致,学生学习的知识都比较扎实,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的比较好;而且还应用儿歌或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方法。能较好的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既理解题意又能理解算理,知识夯实的比较牢固。大部分教师对教材挖掘的比较透彻,设计的练习有层次性,题目比较典型,练习形式也比较多样。也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发现规律。

有两个问题应该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学习,既然导学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那研讨课该如何定位,起始点在哪?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需不需要从观察信息窗找数学信息再提出数学问题再到解决问题这样按部就班的上课呢?我觉得应该根据情况,即使这样上也要考虑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基础来设计教学。教学时,课堂效率也应该更高,练习量应该大一些,设计不同形式,层次性较强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有些老师因为前面的知识引导太细,导致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甚至基本没有了练习时间。

有一位老师很注重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根据信息窗中的信息提出了不少问题,其中出现了这样两个问题:“健健”和“壮壮”的体长一共长多少米?它们的身高一共高多少米?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单从列算式来说没什么问题,但是结合实际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不能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数学就是单纯的数学,我们是为了学数学而学数学,这种想法。学习数学是为了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学习数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综合课都比较符合综合课的模式。大环节类似,小环节的落实情况却不尽相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环节有的老师确实比较务实,能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小组交流,形成比较条理的知识体系;个别老师还是在走形式,让学生整理时间才2分钟左右就开始交流,学生整理的比较匆忙,也不够全面。全班交流时,有的老师能引导学生主动交流知识,而个别老师还是老师自己说得比较多,总是怕学生说不出什么,或说错什么。值得学习的是有些老师们能应用学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也是很可贵的。

综合应用课,这种课平时听得比较少,每一册课本只有两节综合应用,因此上这种课型的时候也不多,老师们肯定有同感,上这样的课心里没底。

听了五位老师的课感觉还可以,从中也学到不少东西。内容是《饮食与健康》,老师们都是在课前布置学生制定了计划,并搜集了资料,课上只是对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调查报告。许善欣老师的课是从问题的提出到制定计划确定调查研究的内容,然后进行资料展示,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再提出建议,最后写调查报告。呈现了综合应用课的一个完整的思路,也教给了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思路或者说是一种方法,感觉整节课比较完整。自己对这样的课也不是很熟悉具体的上法有待探讨。

另外,还有一点感受比较深,每个学校都有年轻的教师,也有年龄比较大的老教师。年轻的教师有年轻教师的优势,接触的是比较现代的教学思想,更新的教学观念,能及时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老教师有老教师的优势,对整个教材的把握更有深度,对整个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更全面。从现在来看,可能很多老师认为年轻老师上课比较占优势,我觉得并不然。有一节课对我的触动很大,是杨庄的田深培老师,一名五十多岁的老教师。虽然年龄大,但思路清晰,方法得当,非常值得学习。导入,先让学生计算整数的简便运算,通过计算复习整数的运算律;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猜测:这些运算律在小数中能用吗?下面就来验证一下,这时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计算,而是先问学生:你能想出一个验证的方法吗?通过交流得出验证方法:先按运算顺序计算,再用运算律计算,如果结果一样说明能用。得出方法以后再让学生小组合作验证,因为学生已经知道了验证的方法目的明确,因此小组合作就比较有实效,学生汇报时思路也非常清晰,表达准确。整节课田老师还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及时,到位;同时组织学生也非常有办法,学生汇报环节时,有几个同学在窃窃私语,老师没有直接说同学们要好好听等类似的话,而是对发言的同学说:你说的真好,可是有的同学没有听到,你再说一遍给他们听好吗?说话的同学听到后马上安静下来。

教学是一门艺术,同一个教案不同的老师可能会上出不同的效果,学无止境,我们还是要尽力对教学这门博大的艺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实践,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以上是我参与活动的一些感受,有不对的地方还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数学听课记录

1、区别1——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并理解其含义。

2、能进行10以内单数和双数的转换。

3、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的参加数学游戏。

带10以内数字的萝卜图片若干;贴有单数、双数标记的纸箱;单数和双数汽车多辆;音乐《拔萝卜》。

1、拔萝卜:

教师以谈话形式导入“拔萝卜”。(这里可播放小段音乐《拔萝卜》,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幼儿兴趣。)

2、数萝卜:

1、教师展示六行萝卜图片,请幼儿观察。

2、教师依次提问,请幼儿一起回答:(为以后的给萝卜找朋友打基础)

(1)、数一数一共有几行萝卜?

幼儿回答:6行。

(2)、数一数每行有几个萝卜?

幼儿依次回答:1个、两个、3个、4个、5个、6个。教师依次把数字1、2、3、4、5、6写在相应的位置。

3、给萝卜找朋友:

(1)、教师说明给萝卜找朋友的要求:两个萝卜一组圈在一起。

(2)、分别请幼儿按要求圈出每行的萝卜。(每圈一行教师都要严格把控,并及时和幼儿研讨,使幼儿正确理解单数和双数,突出教学重点。)

教师小结:两个萝卜一组圈在一起,不能找到好朋友的是单数,能找到好朋友的是双数。图上的单数有1、3、5,双数有2、4、6.

4、摆萝卜:(深入探究7——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及体验单双数的转换,以此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单双数的理解与应用,突破教学重难点。)

(1)、请幼儿拿出小椅子下面的萝卜图片,先摆好6个萝卜,请幼儿给萝卜两个两个找朋友。

摆好后请幼儿汇报结果:6个萝卜,2个2个找朋友,没有剩下,它是双数。

(2)、教师提问:怎样变成7个萝卜?

幼儿回答:“添上一个。”

教师提问:请幼儿给萝卜两个两个找朋友,会怎样?

幼儿之后回答:2个2个找朋友,剩下1个,它是单数。

......

教师按以上方法,依次进行到给10个萝卜。

师幼总结:10以内的单数有:1、3、5、7、9,10以内的双数有:2、4、6、8、10.

5、收萝卜:(巩固练习,初步验收教学成果。)

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1)、选四名小朋友分别背上标有单数、双数的小筐。

(2)、其他小朋友一起拔地上的萝卜,经过自己判断萝卜上的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后,再放入对应的筐里。

开始收萝卜。

教师和幼儿一起检验游戏结果,如发现错放的请幼儿一起纠错并改正。

运萝卜:

教师说明游戏规则:请小朋友分组将单数萝卜和双数萝卜分别运到单数汽车和双数汽车上。

游戏开始,教师巡视,检查幼儿游戏成果。

数学听课记录

生:小松鼠!

师:对,是小松鼠!大家都很厉害,那么谁知道小松鼠最喜欢吃什么呢?

生:松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小松鼠特别开心,因为今天小松鼠的生日,小松鼠跟着松鼠妈妈一起去采它最爱吃的松果,我们一起看看它们采了多少吧!(出示ppt课文情境图)

1、说一说图中传达的数学信息。(讲解25和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

(1)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踩了多少松果?

(2)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松果?

(3)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采了多少松果?(出示问题卡片)

3、给学生实践,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出示数学卡片)

4、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

提问:从20里面拿掉4根,还是从5里面拿掉4根?(摆小棒计算)

4个珠子是从十位上拿走还是从个位上拿走?为什么?(拨计数器解决问题)

总结:先算个位上的5—4=1,再算20+1=21。

5、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了松果?

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

(提示:这个问题上个问题的算式和算法都一样。)

6、请学生列算式解决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踩了多少松果?

25+4=29

提问:4根小棒摆在5那里还是20那里?摆小棒计算。

4个珠子拨在十位上还是拨在个位上?为什么?拨计数器解决问题。

(总结:先算个位上的5+4=9,再算20+9=29)

7、带学生做游戏(你出几我出几,我们之间相差几)

教科书练习

把小松鼠人物化,带领学生发现小松鼠采松果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交流,不用教师刻意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在自然平和的气氛集中注意力并学会知识,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