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学研究论文(实用18篇)

时间:2023-11-28 15:20:22 作者:笔砚

通过分析范本,我们能够了解到不同文体和体裁的写作特点。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优秀的写作样例和参考。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思路研究论文

作为教学实施的主导者,每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开展前理清一条清晰的、有效的教学思路,才能在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把握方向,从而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另外,一门课程的教学思路不应该是固定而不能变化的,要能够因教学对象、具体教学过程的情况变化而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本文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思路。

1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

1.1课程定位。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面向我校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专科层次学生的一门职业素质必修课,是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性课程。该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信息社会背景在所必须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充分认识现代化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社会整体环境的深远影响。在学习本课程后,学生能主动并积极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能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传播和应用的能力;能适应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为今后的主动学习、终生学习和适应信息化工作环境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1.2教学目标。

1.2.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与应用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具体内容:信息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信息、信息处理、信息系统、信息化以及信息社会的基本概念;数字技术的基本概念、数值、文字等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法;电子元器件、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和集成电路卡的概念。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相关知识:计算机的逻辑组成和各个部件的功能;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分类;中央处理器的概念、结构、基本任务和性能指标;指令、指令系统的概念;指令和程序的执行过程;主板、芯片组与bios的概念;存储器层次结构和主存储器的基本知识;个人计算机输入输出操作的原理;i/o总线的类型;常用i/o接口的知识;常用输入设备(键盘、鼠标器、触摸屏、扫描仪、数码相机)和常用输出设备(显示器和打印机)的作用、分类方法、主要性能指标和工作原理。计算机软件方面的相关知识:计算机程序和软件的概念、软件的分类及基本特点;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分类;操作系统的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和设备管理的基本知识;win-dows、unix和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算法的概念、属性、表示和分析方法;计算机语言的作用;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常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语言处理系统的概念和工作过程。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相关知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与分类方法;通信的基本模型、信号的分类;多路复用技术的作用与类型;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技术;信道的概念和常用传输介质的特点与分类;局域网的基本知识;以太网的类型和特点;因特网的发展、组成与常用接入技术;网络分层结构和tcp/ip协议;ip地址和ip数据报的概念;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域名系统的概念;电子邮件、万维网、im和文件传输服务的基本知识。数字媒体方面的相关知识:字符编码标准;文本处理和常用文本处理软件;图像与图形的概念;图像的'获取、参数及常见文件格式;计算机图形的应用;声音的概念;数字声音的获取过程与获取设备;数字声音常用的压缩编码方法;计算机合成声音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数字视频的概念、获取方法与获取设备;数字视频的常见文件格式、压缩方法和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及数据库方面的相关知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概念、类型和特点;db、dbms、dbs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关系型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数据库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基本语法;典型信息系统的特点。

1.2.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以下操作能力:windows操作系统部分:windows7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管理;个人计算机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常用外设的使用与维护;文件的创建、保存、复制、移动、删除、属性设置等基本操作;使用浏览器软件浏览网页、检索信息、下载资源等操作;winrar、讯雷等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撰写和收发电子邮件。microsoftword的操作方面:文本的编辑和格式设置;段落格式和页面格式的设置;分栏、首字下沉、边框和底纹的设置;图片、图形、艺术字、文本框等对象的插入和格式设置;通过插入或文本转换为表格的方法创建表格、表格属性设置和计算操作;文档的创建、保存、打印和保护。microsoftexcel2010的操作方面:电子表格编辑;填充柄的使用;公式的编辑;相对地址、绝对地址的使用;常用函数的使用;工作表格式化;各种类型图表的创建和编辑;使用数据透视表对数据进行分析;工作簿的新建和保存。microsoftpowerpoint2010的操作方面:幻灯片的基本编辑;字体格式和段落格式的设置;图片、图形、文本框、艺术字、smartart图形等对象的插入和格式设置;为演示文稿应用主题;幻灯片背景的设置;母版的使用;文本、图片、图形等对象的动画效果和幻灯片切换效果设置;使用超链接;演示文稿放映方式的设置;演示文稿文件的新建和保存。

1.3教学内容。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内容包含了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计算机硬件、第三章计算机软件、第四章计算机网络、第五章数字媒体技术、第六章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第七章windows7操作系统、第八章因特网应用、第九章microsoftword2010文字处理、第十章microsoftexcel2010电子表格和第十一章microsoftpowerpoint2010演示文稿操作的相关内容。

2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2.1教材。

根据《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考核要求和我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同时为了适应我校专科层次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特点,选用了以下教材。江苏省普通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配套教材《大学计算机教程》作为理论知识的主要教材,该教材由吉根林、王必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教材紧跟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结构合理、专业知识覆盖面广,力求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与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以“十三五”高职高专重点规划教材《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实训指导》为操作知识的主要教材,该教材由戴锐青、桑一梅等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教材具备较强的实用性,主要针对高校在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操作的教学,同时满足江苏省高校计算机一级考试中操作部分的考核要求。

2.2教学参考资料。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两大部分,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而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技术具有发展迅速、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需要广泛的教学参考资料作为补充。因此建议学生以各类计算机类的教材、杂志、站作为参考资料,以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实际应用能力。

3教学方法与手段。

3.1教学理念。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一门既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课程,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应理论实践并重,注意基本的理论知识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突出课程的实用性。采用教学与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实际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在教学的同时,配合大量的操作训练,注重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3.2教学方法。

3.2.1分层教学法本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采用分层教学法,即将每个章节的内容按必修类、提高类和补充类进行组织,使得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已掌握知识的差异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既能满足教学需要,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2.2项目驱动法本课程的实践部分采用项目驱动法,即将教学内容以项目的形式呈现,并将内容按任务进行划分,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项目。使用项目驱动法的优点是能够清楚地呈现操作的实际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主动完成学习并进行拓展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为:第一步:教师呈现项目效果,分析使用的主要操作内容;第二步:教师以任务为单位介绍各知识点,讲练结合,指导学生完成指定的操作;第三步:教师对项目进行整体的重点、难点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提高应用能力。

3.3作业安排。

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理论与实践性并重的特点,本门课程的作业包括了理论知识的课后作业、操作知识的课堂作业、操作知识的课后作业三部分。操作知识的课堂作业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并提交给任课老师,所有课后作业要求按时完成并统一提交批阅。

3.4课程考核模式。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我校专科层次各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必修课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该课程为考查类课程,由任课教师随堂完成考核,具体考核采取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按过程考核成绩30%、期末考核成绩70%的比例分配。期末考核包含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考核两部分,并参照江苏省高校计算机一级考核的内容分布,包含45分的理论知识和55分的操作两部分,总分为100分。

4学习方法指导。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围绕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因此区别于纯理论课程或纯操作课程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采取适合本课程的学习指导方法。理论知识学习方面,针对教材、课堂教学内容、补充阅读材料和课后作业涉及的知识点,鼓励学生展开一些专题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未知知识的能力。操作能力学习方面,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提高学生协同合作的能力,并结合组间竞争机制,以竞争促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5结束语。

成功的教学与教学思路的形成、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效果的反思各个环节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其中教学思路是根本,关系到后续环节的成功开展。本文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实施思路。

参考文献:

[1]吉根林,王必友大学计算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戴锐青,桑一梅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实训指导南京大学出版社,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很多大专院校的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学生缺乏自主的学习习惯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懒于思考、不会思考,缺乏相应的学习策略,从而使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失去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

1.2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只重视知识讲解,忽视实践操作。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对计算机知识的讲解,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不多,从而在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上的提高有限。

1.3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不强,没有掌握自主学习策略,很少实施自主学习教学实践。因此,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机会,更无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正确合理的自我评价,这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带来了阻碍。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经济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高职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在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和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计算机的普及使每个人都必须要会操作并会简单维护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笔者在长期从事本课程的教学中积累了经验,现就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看法。

1教学形式。

以前高职计算机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以前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老师所云,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大讲,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效果非常差。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以前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了,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方式。

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选用合适的教材。

选择时宜的教材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在选用教材上高职院校曾经走过弯路,以前曾选用过本科院校的教材,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理论性强,容易产生了枯燥感。由于高职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而高职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市面上适合高职高专的教材非常少,选择余地不大,在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选择由高职学校编写的适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点的教材。

2.2实用的教学内容。

教学的实施以实例教学为模式,在每个章节的开始给出有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可视化”的实例中对学习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学习这些知识能做什么,大概需要哪些知识,随后,以实例为主介绍相关的知识。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广大学生所欢迎。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的研究论文

选择项目时应以工作为导向,结合岗位需求,使这个项目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立知识联系。项目不必过大,过大会涉及较多知识,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一个零件的铸造、一次服务的完成或者一个故障的排除都可以作为一个项目。可将一个项目分解为不同的任务,但项目不同于任务,任务没有完成的作品,而项目一定要有呈现结果的作品。以“软件word”为例,教师与所在市三甲医院护理部沟通,与护理部医护管理人员共同确定项目——制定“患者入院宣教及安全告知”文件[2]。

2.2确定教学内容。

教师应依据所选项目,梳理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融入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表面上没有讲解理论知识,实际上是把知识讲解贯穿于学生操作全程,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主动查找资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3准备素材。

完成项目所需的素材可由学生自主搜集,为保证项目顺利完成,教师可根据项目预先准备所需素材,如操作要求、项目文件完成样例等,然后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发放给学生。

2.4预演项目实施过程。

教师亲自制定项目文件,预想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学生操作过程验证自己提供的素材是否符合学生需要。

2.5教学实施。

基于项目的'教学步骤:导入情境—分析项目,分解任务—尝试操作(提示、讨论、示范)—完成任务—知识归纳—新任务(难度提升)—尝试操作(提示、讨论、示范)—完成任务—总结汇报(技巧、知识)[3]。以制定“患者入院宣教及安全告知”文件为例。2.5.1导入情境王平受护理部领导指派,制定一份面向新入院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及安全告知资料(可提供样例),内容包括入院注意事项和各科室时间安排,然后面向全院科室印发。假如你是王平,能否做出这份宣教告知文件?2.5.2展示任务目标可将本项目细分为3个任务:建立入院宣教告知文件,编辑入院宣教告知文件,对入院宣教告知文件进行格式化处理和排版。2.5.3学生分组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竞争意识,提高操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及团结协作能力,增强凝聚力。2.5.4任务实施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把课堂归还学生。教师不需要详细讲解和示范项目完成的整个过程,只需根据项目难易程度有选择地给予操作提示或示范,向学生提供任务实施所需素材,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项目细分的3个任务难度逐步提升,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边做边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良好职业道德,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发现及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素质。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操作情况,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对整个学习过程予以监督[4]。2.5.5总结汇报项目完成后,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项目实施情况,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予以补充。2.5.6教学评价基于项目的教学中,应以是否完成项目任务、任务完成质量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以“患者入院宣教及安全告知”文件制定情况作为衡量学生课堂表现的标准,而不是以某知识点如“边框和底纹的设置”是否掌握作为考核依据。该评价环节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3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应用效果。

3.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教学中,学生机械记忆教师讲解的知识点,缺乏主动思考,教学效果欠佳。基于项目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任务,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3.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的课程,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基于项目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在项目任务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环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结语。

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以能力为本位,但其并不是一种适用于所有职业院校的“万能”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2]章炳林,赵娟,刘艳丽,等.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刘美凤.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针对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技能和信息化素养为核心的分层次教学改革思路,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提高素质的教学理念。同时,思考了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全面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操作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促使了高职院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必须下大力度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通过分析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在,确实发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已基本得到普及,但由于各地经济环境不同,中学软、硬件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加上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异,导致新生入学后计算机基础和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课程知识点多、实践性强与学时压缩相冲突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使用的的教学软件的版本都已经更新,内容也有一些变化,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windows7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等四个部分,其中大部分知识需要学生自己通过计算机操作来进行学习。对学生而言,要在64课时(其中理论16课时,上机48课时)内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并熟于操作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

1.2课程内容没有考虑专业特点和学生就业需求。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划分在公共基础课范畴内,针对全院新生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这就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没有结合各个学院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就业需求。就以我院的医学美容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两个院来说,所开设的专业就有医学美容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会计、电子商务等等,各个学科之间的跨度较大,且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对计算机操作水平要求也不同,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就会导致学生上课不积极。

要培养出既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网络知识、熟练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又能自主学习、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性人才,在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建议从以下3个面进行教学改革。

2.1加强分级教学改革。

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按照原有的教学顺序进行授课,会造成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差别比较大。鉴于此,在开学之初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和摸底测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级,分为普通班和提升班。对于普通班学生,教学目标是快速掌握基本操作再提升加速,适当减少计算机原理知识,加大windows7文件管理和office基本操作的教学时间,提升网络应用和计算机安全方面内容的深度;对于提升班学生,教学内容应重点可放在office综合应用上,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2改进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充分研究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及如何与学生进行互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有实际意义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实践告诉我在进行office2010办公软件教学时,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就很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就浅入深的先设计一些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完成的小任务,最后再交由学生根据给定主题自己完成一个模块的综合任务。在word2010讲解表格时,我就设计了一个主题是“个人简历”电子表格的任务。针对本任务来说,就把表格的插入、表格编辑、文本输入、表格布局、表格美化和页面布局的知识点融合起来,学生完成个人简历的过程中,就把这些知识点和操作熟悉了一遍;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排版和美化表格,就为学生后期综合设计打好基础。在调整授课内容时若还能考虑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日后工作所需计算机知识、以及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素材等,相信一定会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无精打采、打瞌睡、玩手机的现象必定会得到改善。举例说明,针对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学生,教授重点可放在计算机基础操作上,选取授课素材多围绕现代美容技术、美学原理、美容产品;而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教授重点则要放在office的综合运用上,选取授课素材则可以多围绕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些公司。

2.3完善考评体系。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丰富繁杂且具有较强的操作实践性,传统的以理论知识点为主的单一考核方式已不太适合。在分级教学模式以及任务驱动的上机实践框架下,就需学院持续增加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增加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上机环境;然后,必须建立和完善过程化的考核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具体来说,可以结合学生分级的情况,普通班和提升班采用符合各自教学难度的考核内容;重点是要以上机考核为主,减少理论知识考核;增加平时作业考核、专题模块考核的在期末综合成绩中的比重;增加学生平时上课出勤、学习态度、完成实验情况的分值;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为学生创建一个更加合理、更加公正地总体评价体系。

3、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内容更新很快的学科,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地创新。而改革课程结构、内容的目的是使高校学生具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去处理工作和学习中的日常事务,同时通过开设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但是如何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还需要不断地在教学中探索。

参考文献。

作者:梁莹单位:西安海棠职业学院。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以培训大量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我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那就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方式方面的落后,就必须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面进行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改变落后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上,虽然现在各高职院校都有较为完善的教材系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面的教学过程较为完整,但教学内容相对滞后,难以突出重点内容。教学方式上,各院校都采用了傳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也制约了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缺乏新意。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为了能让学生学到更多计算机应用知识,使学生能紧跟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学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应用课程,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有所提高。这就使得许多高职院校所教授的课程是学生儿时就学过的知识,已经无法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落后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由于教学内容的落后,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在没出校门就已宣布过时,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方面,许多高职院校的老师还在为学生讲解windowsxp系统,稍微先进一点的讲windows7系统,但这两个操作系统已经严重过时,现在市面上卖的电脑已经开始普及windows10系统,这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之间的应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打击。

(一)在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教学的层次性上要加以重视。

现代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相关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及应用方面的知识,当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术后,其他方面的内容学习起来就相对简单了。老师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制定适合每一名学生学习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兴趣。在讲解计算机应用相关知识时,使知识更具层次性,通过知识的层层深入,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扩展学生的视野。不能只停留在机操作系统和计算机办公软件基本操作的讲解,重点要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在以后工作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例如在向学生讲解excel数据编辑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列举实例的方式进行数据扩展说明,并做项目化的实训和考核,促进学生对数据处理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加强教学的时效性。

进行针对性教学。计算机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其自身的高速更新换代性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在最先进的计算机相关技术得到普及后,及时将这一技术在第一时间向学生讲解传授,这样才能让学生不会有学无所用的感觉,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更好的应用于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针对学习难度大但应用较少的知识,例如vep等难度较大且应用少,非计算机专业可适当的进行简化,要求学生了解即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进行重点讲解,使其能熟练掌握这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关于互联网知识的讲解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没有足够重视,如网络银行等内容被“边缘化”,为有效解决这一不利现象,高职院校应将互联网技术列入教材大纲中,使学生能学习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三)教学模式的革新。

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传授过程中,教师们应该大胆的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敢于突破传统,比如可以选择在课程中增加实训模块,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也称任务驱动教学),指老师在日常讲授过程中,对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不直接进行讲解,而是给学生安排相关学习任务,介绍一些基本的操作注意事项,将所学习的相关知识与学习任务相结合,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能提高教学质量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实施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

(一)改革教学资源和教材。

眼下最紧急的是教材的更新,要选择内容最新的,与现实常用技术最接近的教材,以保证教材的实用性、先进性以及理论性,重视教材和辅助材料的选择。现在各高职院校所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其内容的编排上还是以介绍window操作系统的基础操作、office系列办公软件使用、网络基础知识等内容,虽然这些知识在计算机基础操作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也有许多知识变得落后使用率低。windowsxp系统和windows7系统已经过时,可以直接换成更先进的windows8或windows10系统。针对不同专业要求对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对非计算机专业可以将专业性较强内容删改,如outlook对有些专业的学生可能一辈子都不可能用到。相反,ppt演示、office办公系统等常用软件可能天天都用,要加强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如在ppt演示操作过程中,如果学生不会使用flash制作流程,将是一场灾难。

(二)进行课堂组织改革。

对传统课堂组织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总体学习效率。提倡分组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和基础较好的学生一起学习,通过基础较好的学生来提高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方面的应用水平,在提高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同时,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应用水平会更加巩固,从而提高了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的应用水平,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及时对现有教材和教学资源进行更新,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对相关技术的教学更新,加强学生在实际操作方面的能力,以保证教学资源不落后时代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计算机安全及计算机病毒的预防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计算机病毒已成为信息社会领域的一大公害,危害极大,给全球计算机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带来了极大的潜在威胁,时刻威胁着世界各国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转。

研究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技术已成为一个重大课题,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且紧迫的任务,本文力求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经验,来初步探讨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论文【】

当前,绝大部分的物流企业在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强化了对物流配送的监控,这也让企业在现实物流工作中,能够即时地对配送工作人员展开地点锁定。只要物流总部出现命令提示后,物流企业便也能够即时地将这个信息传给正在路上配送的工作人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介入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帮助物流企业全面简化工作流程,只要任一一个流程出现了问题,都可以立刻寻找出问题来源,为问题的解决争取时间,这也直接弱化了客户与企业之间的纠纷形成。例如,配送人员在物流运输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得到和配送人员展开随时沟通交流,在运输工作的择取管理上,企业也能够按照客户的需求相应的选择最合适的物流方式。

从物流工作的实际状态来看,我国仍然有许多物流企业对于物流信息化发展存在明显的误区,很多企业都处于既想创新,又怕出现风险的摸索阶段。并且,由于企业所应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较为低端落后,导致不能够产生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物流配套模式,也因为物流行业人才的整体匮乏,对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形成造成一直的阻碍。对此,物流企业惟有更新管理观念,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引用,才可以为物流信息化发展另辟蹊径,使网络技术能够更为集中、全面、深化的应用到实处。而且,物流企业也需重视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让员工知道物流信息化对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而言是大势所趋,进一步创设优质的信息化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物流产业化、系统化以及全面化发展。

供应链属于物流企业管理核心的构成。传统物流管理概念中,单纯的内部物流管理早已不能够适应信息化物流发展的需求。对此,供应链管理需要逐渐生成通过上下游企业的反馈信息服务,强化供应链的全面协调性发展,进一步促进综合效益目标,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的实效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供应链的建立无法离开信息系统的辅助,并且也必须配合高效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强化管理,才可以体现供应链每一节点的协调性。建设企业成员发展互惠互利的管理制度,使供应链更为平稳的实现效益目标。供应链建设的全面深化,是物流企业开展人性化服务与提高工作效能的基础。

1.4为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夯实基础。

物流行业是否迈向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标志就在于物流行业信息平台的建立。该环节的建设也直接关系着物流发展的优劣程度。对此,我国物业产业不仅应当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建设健全平台的发展,尤其要关注空中物流信息管理的平台建立。推动物流服务的多样性,契合物流行业发展的总体特征,使信息畅通无阻。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践特征能够很好良好的契合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促使物流行业实现信息数据的即时传送、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服务品质。因此,物流企业惟有合理地展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扩大物流信息化建设力度,创建健全的物流信息化网络系统,提高企业员工信息化意识,才可以真正地强化物流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得以有序、健康的发展。

作者:潘谈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安全及计算机病毒的预防研究论文

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有着非常广泛的内涵,这种内涵随着应用者而产生变化。比如一般的上网者与网络供应商对网络安全问题的侧重点就会不一样,一般的网民通常只会关注个人电脑是否会被木马病毒侵犯,计算机系统是否会崩溃,电脑内的个人隐私是否会被泄露等等,而网络供应商关注的不仅仅是这些,他还关注网络硬件是否安全合格、网络通信连接是否通畅等。在实践应用中,计算机网络无可避免地会遭受各种各样安全问题的威胁,但同时这种威胁也是促进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一种力量。当出现威胁网络安全的问题出现时,就代表着需要创造更严密的技术来抵挡这种威胁。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安全问题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直接深刻的影响,而且在未来的时间内,这种影响会更加巨大。

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论文【】

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及维护,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的保障。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计算机在各个高校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在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管理及维护的传统模式,已经不适合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发展的需求,并且也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然而,随着高校学生的使用量不断增加,使计算机经常会有软件损坏的现象发生,面对这样的问题出现,高校对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管理及维护进行了有效地加强,使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将教学资源有效的利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得到发挥,也让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基地之一,也为我国在培养全能型人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只有建立健全的管理及维护,才能将高校存在的教学目的发挥地淋漓尽致,承担起培养及锻炼人才的责任。

1.1使教学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提高了计算机的使用率。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我国高校也在不断的扩招当中,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教学实施和教学资源却没有紧跟上脚步,在这种情况下导致有很多学生在实践中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使学生在学习方面就会有参差不齐的现象发生。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机会,导致学生在计算机的使用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然而,高校网络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开设,正是为了弥补学生缺少实践经验的这个缺陷,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使计算机提升了使用率,结合完善的教学实践课程设计,使教学资源在是计算机网络实验课堂中得到有效的发挥。

1.2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加强。

学生接受高校的教育中,课程的设计及安排都是比较多的,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这样的情况,导致老师子每一科课程在教学时间安排都是非常有效的,实验课的教学实践更是少之又少,导致学生因是在实践中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从而学生在计算机的使用和理解方面都不是很理想。但是,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课程的存在,就是将没有得到有效锻炼的学生进行补充,使学生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实践的整个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根据原有的知识理论进行创新,最终在实践的过程中是学生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有效地巩固,也是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有了意外的收获,也有效增强了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1.3有效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开设,可以使学生自觉形成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和学生之间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这样也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进行交流和学习,在交流中学习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样的学习方式,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知识,使知识在交流中和实践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乐趣,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也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中,更愿意接触新的知识,有效地提高了计算机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2.1计算机更新相对较为缓慢。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也促进了计算机相关产品的更新速度加快,但是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却没有紧跟时代的脚步,更新速度较为缓慢,导致计算机的内部软件及硬件的配置较低。由于高校的教学资金有限,无法在短期内进行全部的更换,也就导致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设备没有达到先进的程度,所以计算机的性能相对也较低,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也就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也就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达到有效的提升。

由于高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学生的自身素质和使用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别,这就导致学生在使用计算机时有意或无意删除一些数据和软件,是计算机的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甚至有的计算机会被学生在不小心中添加了开机的密码,改变了原有软件的配置,使计算机无法进行正常运行,这些问题的发生,往往是对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维护不到位。

3.1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在健全健全的管理制度的同时,必须依据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使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保持稳定的状态下有效的发展。高校应当对不符合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进行有效的改进或者删除。在高校网络实验室的管理中,管理者应当严格按照高校的管理制度进行,并且在管理思维过程中,有问题发生时要及时解决并加以改进,保证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有效的正常运行。

3.2利用防毒措施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有效的维护。

高校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正常有效的运行,应当对计算机系统安装杀毒防护软件,并有效的加强学生使用的过程,尤其是对使用移动数据的学生要更加注意,高校应当对进入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携带移动设备的学生进行检查,确保移动设备没有问题,让学生使用。另外,管理者应当对每天的计算机进行检查,对出现问题的计算机要及时进行修复,确保计算机正常使用。

3.3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使用。

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计算机在学生的使用中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是与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的操作是离不开的,所以在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使用中,应当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技能,管理工作者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不要删除计算机的文件和软件等。另外,也可以使用监督机制,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且要时刻的提醒学生保证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卫生情况,避免学生因吃东西导致的计算机无法正常使用。

综上所述,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管理及维护制度的完善,是高校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更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管理及维护工程。在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管理过程中,管理工作者一定按照规则制度进行有效的管理,也要时刻认真地履行自己的制造,正确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加强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卫生情况。在学生的使用中,管理者要及时的发现学生使用中问题,及时的修复并加以引导。有效的保障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只有对管理及维护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才能保证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学生在学习中提供了更好、高质量的服务。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采用新生入学分级教学的办法,针对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进行进行计算机基础能力测试,根据能力测试成绩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进行分级教学,然后可以针对各种层次的学生开设难度不一的教学内容。比如,将计算机水平差不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学生都能各有收获。

2.2优化教材,合理安排课程。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准确定位,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否则没有准确的定位与合理的教材内容,学生将会很难入门。对于那些“零基础”的学生,还是要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开始,《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最基础的学科应该全部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授课,这样更有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更有利于学生较早地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二级考试。而对于那些能掌握一些简单操作和能够熟练炒作的学生来说,可以给予适当的加深难度和教学的多样化,致使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多样化,由原来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改名为《大学计算机》,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cda、photoshop、网页制作、等一些兴趣爱好的学习融入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来。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例如:excel在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的应用等,与专业课相关的软件教学可以在第一学年的第二个学期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各个专业的不同,制定不一样的教案、大纲进行授课。注重学生所在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能调动学生的计算机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2.3完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手段。

2.3.1引入mooc教学方式。

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还是处在“演示”阶段,学生多数情况下都记忆的是操作的步骤,没有时间考虑解题的方式,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很容易忘记,因此,我们引入眼下最火的mooc教学方式,实现辅导方式的转变。mooc作为学生课后学习和答疑的教学工具,使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很容易想起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教师在线交流,快速入门、提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在网上查阅教学要求、练习、教学课件,掌握授课内容,学习相关技术。

2.3.2提高实验课动手能力,加强课外实践。

在实验环节上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采用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给出几项任务后,学生要通过各种方法去完成教师给定的任务,并围绕这些任务查阅资料,收集资料、探索解决任务的各种方法。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任务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来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整个任务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并给予适当鼓励。课堂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方式去复习、熟练和提高。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成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室、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辅导班、引导参加计算机基础方面技能大赛和计算机知识抢答赛等形式来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切实地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4改革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考试。

目前,大学计算机的考核方式,一直按照国家等级计算机考试一级、二级考试水平组织考核方式,导致教师们一味追求国家等级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国家的等级证书,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放到与国家等级考试相关的应试学习中,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为了使普通高校学生掌握步入社会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实践技能,可以采取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是精心挑选的各章节知识点与各个专业内容相关的综合案例,综合案例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流程,针对计算机基础案例的综合性较突出的特点,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在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中,体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突出以案例综合项目训练为主的考核方式。

3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计算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基本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具备更高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随着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地进行改革。因此,必须转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不断地改革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教学改革方案完善、推向深入,从而全面提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计算机安全及计算机病毒的预防研究论文

开放性是计算机网络工程的突出特点,这也为计算机网络带来了诸多问题,可以这么说,在目前的网络情况下,每个人都可以成功地实现网络共享和网络传输,正是因为计算机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所以它的安全问题才遭受了挑战和威胁。其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的国际性;网络的自由性;网络的开放性。正是因为这些弱点,使得计算机网络安全常常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比如,骇客的攻击常常使计算机系统遭受严重的破坏,以致系统瘫痪。

1.1.2计算机操作系统引发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工程里的基本软件,它是支持网络共享与网络传输的,而操作系统也常常是最易出现问题的一环。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的支持是实现网络操作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所以当计算机操作系统出现问题时,就一定会给整个网络的安全带来负面的影响。计算机操作系统为计算机带来很多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帮助我们管理计算机,而软件部门和硬件部分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个部分。不同的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组成了计算机网络,一定的自然条件为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支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着自然环境。由于外界的不可抗力,比如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等,会给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带来消极的影响,也就会给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1.1.3计算机网络数据储存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网络的数据库储存功能是人们在上网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功能,用户在网页上浏览的内容会被计算机浏览器自动储存到电脑中,同时也包含了用户的账户和账户密码等个人信息。一旦计算机网络的数据库遭到骇客的攻击,这些储存在计算机里的重要个人信息就会被窃取,那么个人隐私就会遭到泄露,从而给用户的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1.2计算机工程在广义上的`安全问题。

1.2.1计算机网络协议上的问题。

互联网中最基本的协议就是计算机网络协议,它作为连接国际互联网的基础。我们常常在我们的个人电脑上看到“ip/tcp协议”的字样,tcp协议是传输层的协议,ip协议是网络层的协议,这两项协议共同构成了计算机网络协议。这份协议定义了电子设备接入网络的方式以及网络上的传输标准。但这种网络协议缺乏一定的安全保障,因为它在进行数据传输时使用的是明码传输,并没有进行加密处理,而且数据在传输中不可控制,这就给骇客窃取数据处创造了有力条件。这种协议采用簇的结构,本身就存在一定缺陷,也给计算机网络安全带来了威胁。

简单地讲,计算机病毒就是一群而恶意的代码组合所形成的突出表现,它是一种非法的计算机程序,因为它没有经过授权就直接侵入别人的计算机。一般来讲,计算机病毒之所以能够实现入侵,是因为计算机网络结构中存在着各种漏洞。计算机病毒具有破坏性,无论对计算机软件设施还是硬件设施,都会形成一定的破坏力;这些病毒还可以自我复制,具有潜伏性、隐蔽性以及传播性,一旦病毒入侵计算机系统,就会给系统带来一系列不可控的安全隐患。例如,通过应用程序的漏洞,蠕虫病毒可以对电脑造成攻击;木马病毒可以伪装成合法程序来对电脑进行攻击。不管是什么病毒,都会给计算机网络安全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

1.2.3计算机漏洞引发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由于这些特性使得计算机的网络漏洞就无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漏洞,进而被一些骇客拿来利用。这些漏洞形成的原因有许多,包括硬件漏洞和软件漏洞,还可能是因为配置不当或是程序的设计不合理等等原因引发的。骇客们会对这些漏洞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寻最佳的途径和机会对网络系统进行攻击和破坏。就目前来看,所有的计算机系统都存在着一些漏洞,这就使得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威胁。

2如何防范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

2.1提高技术防范措施。

建立完善安全系数更高的技术管理制度,要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要对计算机网络的系统安全进行完善,加强对技术人员职业素养的培养,设置好技术防范方面的每一项关卡。对于重要的信息,要做好及时的管理和备份,而且要在具体的责任人上落实。做好对网络访问的控制,对访问人员进行控制,设置好访问权限,这样才能有效保障网络系统不受到非法的访问和入侵。同时也要加强对用户权限的管理,用户在进入网络时要先进行严格的筛选。还要加强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反病毒能力,现在通常是利用一些杀毒软件或是防火墙来达到这一目的,这里运用主要针对不知名的信息,对它们做出实时监控,起到防止计算机网络信息受到攻击而造成信息外泄的效果。

2.2加强网络监管力度。

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安全管理始终是计算机管理中相当重要的环节,它对网络防护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当然,单单依靠技术防范来实现网络工程的安全管理是不够的,因为还需要更加安全的措施来维护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安全。例如维护计算机用户的信息安全、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立法保护并严格执法等。但是由于管理起来人员众多,涉及到很多不可控的人为因素,因此在具体实施时会受到多方面的为难和挑战。所以,只有加强对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管理,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才能真正实现网络安全的有效防护。

2.3安全层面的保障。

保证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的基本前提就是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物理环境,例如机房或是和机房类似的物理空间。在对地址进行选择时必须慎重,要尽可能防止因自然环境的因素而给计算机系统带来物理性的破坏,同时也要防止人为因素的破坏。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要对虚拟地址的访问实行一定的控制,对用户的访问权限也要进行一定的限制,比如身份识别等,这样才能够在某一程度上做到避免不法入侵对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造成破坏的行为出现。

2.4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的综合防护措施。

要加大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教育,提高管理者以及应用者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性的认知。强化网络管理,不断提升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安全意识。由于网络系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所以,维护网络安全在对用户身份信息进行认证时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用户最好通过口令和密码来实现网络系统的权限分级。此外,对密码技术的进步与提升也是十分重要的,密码技术包含了不同网络的数字签名与机密技术等,网络加密的方式分三种,第一种是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加密方式,第二种是端与端之间的加密方式,第三种是链路加密方式。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节点对节点的加密方式是对链路加密方式的一种发展,它在其基础上又加了一层保护机制。除此之外,还需要提升计算机系统防火墙的防护功能,防火墙的技术也分为三种,一种是数据包过滤技术,一种是代理技术,还有一种是应用网关技术。把侵入检测系统和防火墙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互相作用,这样可以为计算机网络工程的正常运行提供一个更加可靠、稳定、安全的技术保障。

3计算机网络安全在网络攻击方面的特点。

计算机的网络攻击存在四大特点:网络攻击常常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因为骇客通常都选择接入网络的计算机进行攻击,一旦攻击成功,就会导致上千上万台计算机停止运行,给大量用户带来短时间无法解决的麻烦;网络攻击会给社会甚至国家安全带来威胁,有些骇客将国家重要的机密文件当做攻击目标,一旦攻击到手,势必会给国家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攻击手段的多样性和隐蔽性。骇客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攻击,常常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且不易被察觉,一旦用户信息遭到泄露,势必给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主要以软件攻击为主。计算机网络的损坏通常都不是硬件设备发生问题,常常是软件发生问题,骇客通过软件漏洞非法入侵网络系统,给用户的信息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是当前时代发展的特殊产物,是整个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随着整个社会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开始被应用到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在该技术的应用之下,电子信息工程发生了重大变化,各个方面都有所改进。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广泛地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得人们开始重视电子信息技术,从而有效地推进了科技展和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

人们日常所说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多指的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也就是说在网络协议允许的范围下,将各个分散或独立地计算机有序地连接在一起,实现相关信息与数据的传递和共享。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借助多种介质实现网络连接,包括电缆、微波、双绞线与光纤等。计算机网络具有非常强大的软件与硬件基础,其能够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下,借助网络技术实现对各种数据的快速处理和传输。在电子信息工程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包括图片、文字与视频等信息数据,其安全性能与准确性能都有所保障。随着相关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电子信息工程。

一般来说,电子信息工程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数据信息的采集与处理、电子设备信息系统的建立于应用等。从其目前的状况来看,电子信息工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可以说其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大幅度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来看,手机、笔记本、ipad都成为不可缺少的设备,而这些设备的应用都离不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总而言之,电子信息工程非常复杂与庞大,涵盖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举例来讲,很多电子信息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其最主要的功能是信息处理。针对这一点,有关工作人员的重要任务就是处理与整合信息系统。就目前电子信息工程实际情况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与现代电子技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全面推动了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在合理地利用之下,这些技术能够提供更优良的产品,推动整个电子信息工程向着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准能够进一步提高。就电子信息工程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电子信息产业是整个电子工程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作用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融合下,电子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多方共享。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在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开始重视电子信息工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之下,信息收集与处理工作更为高效,人们的日常工作更加轻松。在其优良的安全性能之下,人们对其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融合能够解决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多种问题,使得电子信息功能的发展更加健康。

2.1信息传递。

信息是当前社会的重要资源之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每天都要产生与接触大量的信息。如何从庞大的信息量中获得有效的信息,需要借助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该技术下,信息的传递速度更快,且安全性有了很大保障。可以说计算机技术是保障电子信息工程中各项信息安全快速传递的必要技术。目前,电子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都在不断提升,其在全面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亦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工作水平。所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电子信息工程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动力。

2.2信息安全问题。

当前,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范围正不断扩大,各行各业中都有其身影。在其不断扩大影响力的同时,也显现出多种问题,被社会各界所重视,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安全方面的各种问题。安全方面的缺失给个人、企业与国家都带来了重大威胁。从这些问题的起因来看,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应从多方面入手,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将不良影响降低至最少。这些不安全的网络因素主要涉及传输线路和网络信息系统本身存在的问题等,很多非法人员就是利用各种手段对网络信息系统本身所存在的漏洞进行攻击,这种攻击行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巨大,不仅仅是损害了个别用户的利益,甚至通过网络蔓延,损害整个信息工程,产生巨大的损失。所以说,相关工作人员应认真掌握各种网络技术,及时处理各种危险,即便是个别用户收到网络威胁,其能够运用技术将这种威胁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避免大规模的电子信息工程崩溃。针对电子工程,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采用防火墙等手段构建保护屏,针对内部网与外部网进行分别维护,从而解决安全方面的有关问题。因此,应该就网络使用范围增加防护网,从而确保计算机技术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借助安全的网络管口,提升整个网络的安全性能。

2.3技术应用。

就目前该方面所应用的有关技术来看,最主要的为广域网技术。该技术的主要不同是服务范围方面,其能够将多个城市或企业网络间的通信网络有效地连接在一起。从其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广域网的用户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他们对宽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通信传输方面来看,广域网是由光缆与同轴电缆组建而成,在地面传输、微波中继线和卫星转发微波信道之下,不同频段的微波中继线可以通过这些地方。从实际情况来看,光纤介质的高带宽能够具有非常好的抗干扰性能,其传输质量也非常好,噪声程度很低,能够适应远距离地传输要求。所以说,对于广域网的实际需要,其应该选择围绕光缆作为主要线路。此外,卫星通信也具有非常强的优势,其地面收发站拆装便利,可以在不具备光缆施工条件的地区或偏远山区选择这种技术,拓展广域网覆盖的范围。为了应对可能突发的地震或水灾等影响,卫星通信可以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之下,提供应急通信功能。

2.4设备开发。

电子信息工程在开发各种新型设备的过程中,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尤其是在新设备实现资源共享的过程中。目前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电子信息要想紧跟时代步伐就必须实现网络化与社会化,而这些都需要依赖计算机技术。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应具备专业的电子信息知识,能够熟练对各种数字信号进行模拟和运行,只有这样才能推进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

2.5资源共享。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之下,电子信息功能能够实现多种资源共享。相关工作人员通过权限操作,能够顺利从网络平台上获得有效信息,确保各个设备间的数据能够顺利传输。

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有关应用进行研究,有助于电子信息功能的各项创新,使得人们能够高度重视电子信息工程。总的来说,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能够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给电子信息工程提供方向性地指引,促使各项信息高效传递。针对这些,笔者提出相关工作人员应充分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性,意识到电子信息工程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加强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提升研究论文

计算机之间的信息联系的基础是计算机网络,它是通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产物。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定义其实就是计算机网络在特定的环境和规定的时间内,所有业务能够可靠的完成。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靠性是确保其数据、信息资源等安全之关键。一旦可靠性降低,随之出现的网络故障将会严重的影响人们的生活。

1、计算机网络设备。设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户使用的,用户终端在网络系统中直接面对的是应用客户,服务器端则直接关系到了网络的可靠性。必须保证网络的各功能的正常运行和系统的稳定,才能提高其可靠性。事实上,网络可靠性的要求与用户终端的交互能力成正比。二是传输交换的,通过网络集成器,用户终端接入网络。集成器可以确保网络和接入的设备出现的错误分隔开来,从而保护了计算机。同时应该保证网络系统具有一定的容错和冗余能力来确保其正常运行。

2、网络拓扑。网络中,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都是采用拓扑结构,它是保证网络安全非常重要的基础和分析故障的前提,对网络可靠性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3、计算机网络管理。事实上,计算机网络规模比较庞大,综合程度很高,同时结构比较复杂。有效的网络管理在实际网络运行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保证正确的信息传输,降低信息流失,可以及时排除网络中出现的故障。

4、入侵。入侵电脑的问题是计算机网络当前的一个难以解决的大问题。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使得入侵网络的手段也在提高。事实上,安全软件的更新速度赶不上入侵手段的更新速度,从而网络的可靠性因为设备受到攻击而影响。

5、用户安全意识薄弱,目前,许多安全或杀毒软件都需要手动更新才能实现网络的保护,而用户自身意识薄弱,未定期更新这些软件和检查网络设备使得计算机网络风险增加。

容错设计是指对计算机网络常见的设备故障进行分析,在原来网络的基础上增强网络的冗余,从而进行网络设计来提高网络可靠性。网络容错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重要的设备之间互相连接,这样可使得即使其中的某个设备出现问题而网络可以通过其他设备正常运行。它使得网络具有自我修复和保护的能力,所以在计算机网络出现故障时,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容错系统可以使网络短期内正常运行,从而有缓冲的时间让修理人员对网络的故障进行维修,从而避免计算机网络系统瘫痪和网络信息丢失。

2、双网络冗余设计。

它把计算机网络冗余设计提升到更高的一个级别,也是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重要方法。该设计是增加一个备用网络在原网络结构之上,而备用网络必须计算原网络的冗余从而提高整个网络的容错能力。计算机网络使用双网络这种结构,数据信息同步传输的能力能够提升,另一网络可作为备用网络。备用网络在主网络或计算机网络出现故障时代替原来的网络,可以实现网络的安全运行,保证数据信息的传输。这种设计方法可提升网络的可靠性,使得整个计算机网络运行在可靠、稳定和安全的环境下。

3、整体网络体系结构的设计。

计算机网络始终处于安全运行的可靠性肯定好,使用先进的设备和结构可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如今,采用分散的网络结构功能上可完美替代集中形式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它有效解决网络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实现了网络内部结构的延伸,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研究有效抵御网络病毒的方法。

威胁网络安全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网络病毒,它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更糟糕的是导致系统的瘫痪,因此杀毒软件的完善更新变得尤为重要。而各类病毒变化多端,因此网络防毒技术也要随之快速的发展更新,从而才能保证网络的可靠性。

5、增加用户的安全意识。

它对网络的可靠性有很重要的影响。用户应该定期对计算机网络系统和设备进行检查更新或升级,来减少计算机出现故障问题,降低病毒入侵的可能性。

四、总结。

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尤其目前各个行业越来越依赖计算机网络。人们工作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是可靠的计算机网络,在实际工作中,这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遭受干扰,从而保证人们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论文

如今,大数据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但是存在严重的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问题。而这种问题的性质偏向综合性,要想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就需要大量的专业素质较高的数据处理人员、数据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因此,必须在对数据进行存储,使用、管理和维护时,实施有效的信息安全保护策略,从而确保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安全。

计算机安全及计算机病毒的预防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但同时计算机安全问题也日益严峻,计算机病毒时刻威胁着人们的计算机安全。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所存在的安全问题,其后阐述了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征,最后就如何提高计算机安全,预防计算机病毒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希望以此更好地保障计算机安全。

近年来,计算机安全事件频发,对国家相关部门和社会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危害了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人们对计算机的安全性能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双重性质,在计算机安全受到威胁的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对计算机病毒也进行了研究,并且对也进行了大范围的打击,削弱了组织的势力,但是随着安防系统和病毒的同步升级,计算机安全和病毒防护已经是不断进步的一个过程了,由于病毒的多样性和潜伏性,不断有进行研究并且寻找机会攻击着国家的计算机防护。有的甚至觉得这是证明自己的途径,所以在后期会不停地攻击计算机防护系统,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

(一)队伍的不断壮大,手段现今。

当前,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人才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选择加入组织联盟,导致队伍的扩大,对计算机安全的威胁也逐渐加大。对计算机的攻击主要是以维基解密的方式进行的,对系统以及相关软件进行病毒的种植,到达合适的机会就对病毒进行传播,这样可能会导致整个城市计算机系统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瘫痪。随着我国计算机安全系统的升级和改进,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制造各种病毒,无孔不入。这样的组织联盟对社会和国家安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国家不得不引起重视,不断完善和改进安全防护系统。

(二)病毒种类多,更新快。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计算机病毒种类也是层出不穷,而且也随着安防系统的改进,计算机病毒的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越来越不易察觉,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大范围的传播。有的用户安装了360杀毒、小红伞等杀毒软件,并且及时进行了病毒木马的清理,对系统漏洞及时打上补丁,但是仍然有很多更新换代的病毒不断对计算机发起攻击,影响计算机安全,并且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国甚至全球仍没有一套科学的方案和技术对病毒传播进行有效的控制。

(三)应用软件存在漏洞。

计算机是由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共同构成的,并且应用软件的种类越来越多,人们对其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但是,很多应用软件的整体安防效果是不科学的,其在设计上存在一定的漏洞,有的软件开发公司为了保证软件的正版,杜绝盗版软件,会在设计时在软件中设置后门,并且根据研究表明,这样的公司不是个例,而是大多数都在使用的,厂家为了确保正版,却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可以通过后门对应用软件进行病毒的种植。另外,有的应用软件并没有达到相关标准就已经投放市场,准备在后期进行更新改进,但是这是由于这种想法,才让病毒得以扩散和蔓延。

(四)系统设计存在缺陷。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所使用的电脑系统会不定时的提醒用户进行更新,目前微软系统已经开发到windows10,但这种情况仍然难以避免,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进行更新和漏洞补丁,此时如果用户不及时进行更新,打好补丁,就会埋下安全隐患,给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提供捷径。由此可见,不论是多么完善的计算机系统,在设计上存在缺陷都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五)病毒传播方式多样,防不胜防。

当前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系统的攻击直接导致系统的整体崩溃,大多数都是通过人们使用的实时通讯工具进行,不管是微信链接还是邮箱邮件的接受,只要人们点开链接就会受到病毒的攻击,轻则盗取个人信息,重则损失财物。通常这些链接都是以具有诱导性的文字标题吸引用户的注意,当用户感兴趣时,点开链接立马就将编写好的木马程序植入用户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财产安全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病毒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使用户防不胜防。

(六)计算机用户安全意识不强。

我国是人口大国,目前对计算机的使用人数已经高达7亿人,但是大多数用户对计算机安全的意识并不强,也不了解计算机相关的技术以及使用说明,对计算机安全防护知识不了解。大多数用户认为只要电脑安装了杀毒软件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对计算机的安全意识也仅限于此,这样的用户是最容易收到威胁的,对其的入侵往往用时最短,对其造成的'损失又是最大的。

(一)潜伏性。根据实践表明计算机病毒是有一定潜伏性的,根据编写的程序不会在进入电脑时就进行传播,引起计算机系统的崩溃。只有在完成某种行为,点击某种链接之后才能触发,然后对计算机进行攻击,改变计算机的存储路径,泄露个人信息或者改变计算机运行状态等。(二)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是极强的,一方面,病毒的裂变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能够在短时间内数以千倍万倍的裂变,另一方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一个有经验的能够在几分钟内使整个城市的计算机系统崩溃瘫痪,一旦系统崩溃,对计算机运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三)针对性。当前病毒的传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常对计算机的攻击主要针对用户的个人信息,银行账号及密码以及重要资料的窃取等。

(一)加强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病毒防范。

人们使用计算机大多数是为了进行文件数据的实时传输,对于数据的传输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u盘,移动网盘、硬盘,再比如电子邮件、百度云软件、微云分享等等。由于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可能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会触发病毒程序,从而引起病毒的传播。因此,在进行数据传播之前,不论是接收数据还是传递数据,都应当先进行病毒的查杀,确保数据的安全性,避免病毒对计算机的攻击。

(二)对数据和系统及时进行备份。

根据实践反映的情况,截止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都没有有效的规避手段可以对计算机病毒进行准确的预防,计算机安全还是时刻经受着的攻击,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小损失,我们提倡对计算机的重要系统和数据信息进行备份处理,尽可能保留重要文件以免丢失,对系统而言,特别是企业系统,为了窃取相关资料,通常会攻击企业计算机的文件服务器,所以对系统也要及时备份,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三)安装正版杀毒软件。

部分有计算机兴趣爱好的用户一般都不喜欢安装杀毒软件,因为杀毒软件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病毒。这种行为对普通病毒可能有效,用户可以对注册表进行及时的修复,然后强制性地山旭计算机病毒,但是一旦遇到计算机技术比自己强的,就难以对病毒进行有效的防护。如果用户安装一个未经病毒查杀的软件,病毒会在最短时间内裂变传播,对计算机发起攻击。为了有效对病毒进行防护,用户应当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对系统进行升级更新,不断减少漏洞,同时不断更新杀毒软件,防止病毒的不断发展和改进。

结束语。

计算机安全在整个社会而言已经越来越重要了,为了有效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和发展,用户应当做好数据传输中的防护工作、及时对数据系统进行备份,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提高计算机安全性能。

参考文献:

作者:邱好周洁单位:沈阳城市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西华大学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论文

职业技能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最为密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教育的重视性的认识逐步增强,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但总体发展来看,我国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社会对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尤其是作为职业技能教育的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在课程教学和发展创新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没有办法适应国家和社会对高技术人才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创新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和教学的基本方法,找出存在的缺陷并制定相应的策略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国家对职业技能人才的发展要求。

1.1职业技能教育的投入不足。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已经进入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新时期,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已经成为职业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但是就我国目前职业技能教育的现状来看职业技能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国家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投入机制,国家省、市事业单位对职业技能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也存在缺陷,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拨款远远低于本科院校从而使各职业院校常常因为经费不足,而不能从教学设备和师资配备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最终导致职业技能教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加大教育教学的投入。

1.2职业技能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足。

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的教学发展,与师资力量成正相关关系,职业院校的老师普遍职业水平和技能有限,多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没有较强的职业技能,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很难培养出适应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具备高技能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这成为职业技能教育的又一大缺陷。

1.3职业技能教育与社会需求对应分裂。

职业技能教育最根本的职能就是为了向社会提供高技能,高素质的职业人才,但现今却存在着职业技能教育的定位与社会无法对接现象,我国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模式一般还较为传统,课程重复设置,分工不明的现象明显。同时也存在着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不恰当等现象,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程度不足,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就业保障机制从而造成学生学无所用,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的现象比比皆是。

2.1加大职业技能教育投入。

针对职业技能教育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国家应该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大对职业技能教育的投入,引导职业技能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充分发挥职业技能教育在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的推动作用。同时要根据国家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比如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对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需求较大,要充分利用这一地区的优势资源和企业设施来培养技术型人才。对于中西部地区,也不应该忽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投入,中西部地区作为职业基地空白较大更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来填补。建议我们应该加大政府的直接投入,建立行之有效的行业规范体系,完善教育投资体制,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建立以政府保障资金为主,多方面筹资的职业技能教育模式。

首先要优化课程设置,坚持“宽窄”相结合的战略方针,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网络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能够顾及计算机网络其它方面的各项技能,能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容易掌握专业知识并在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其次,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主要是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如网络体系、设备、结构等问题。不仅要掌握纯理论的知识,也需要具备良好的网络实践能力。教师在教授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最后,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从传统教育模式来看,教学主要是以老师为主,学生是被动接受的一方,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不高。所以应该采用多方面的教学手段,与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开展多方面的计算机网络实践互动。

2.3注重实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社会实践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国家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旨在通过学习使更多的人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是职业技能型人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需要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再者要完善职业技能教育的城乡发展一体发机制;建立统一且行之有效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建立优良的职业技能人才奖励和津贴制度;提高技能型职业人才的工资水平;创造宽松的职业入职范围。其次国家应该注重职业技能师资水平的培养,引进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以社会的不同需要。同时还要重视职业技能的考核方式,进行理论发展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考试的多种功能,采用实践技能、项目策划、课程考核等多方面相结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增加工作经验。

总的来说,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作为职业技术课程的基础,在职业技能教育中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我们应该总结现今职业技能教育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完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营造良好的计算机网络学习氛围。

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论文

近年来,社会中各行各业如工业加工、工程爆破、航空航天导航以及军事等领域逐渐应用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主要原因在于它可以通过调节或改善网络对象的功能,获取一定的信息内容,并实现预期的目标。因此,计算机网络远程控制系统的应用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计算机网络远程控制主要包括远程控制体系结构与通信系协议,其网络结构以“分”与“和”为网络实体,并包括主控网络与受控网络两个体系结构。从功能角度分析,远程控制系统主要指主控网络系统、信息及数据的传输通道以及受控网络系统,三者相互协作从而实现远程控制的目标。

1.1主控网络。

关于主控网络,首先需提到网络系统控制过程的基本理论,即网络控制论,其主要研究内容为信息、状态以及网络拓扑结构。通常这种理论是构建主控网络的参考依据。而主控网络的功能方面,主要在于对控制命令及参数的输入,并将被控设备的操作以及反馈信息显示出来。另外,从网络主控的基本框架角度,又分为集中、分散和递阶三种控制结构,每个控制结构都存在一定的优点及不足。其中集中控制结构在结构与控制方面比较简单,使管理与建网工作比较容易,而且延迟时间小,减少传输过程中的误差,但是安装的工作量较大,成本较高,不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分散控制结构的优势在于其可靠性较高,即使控制器出现故障,网络系统也不会全局瘫痪,所以在系统规模无法集中控制、通信较为方便或者用户要求使用分散控制结构的场合中,可采用分散控制结构,然而分散控制结构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对网络系统状态无法控制与观测。递阶控制结构,将集中与分散控制结构向结合,既能实现局部控制,又可对全局实现协调控制。

1.2受控网络体系。

受控网络体系主要以网络控制论为基础,通过软件或硬件使控制机制得以执行,提供一定的控制服务。一般受控网络系统可理解为一个数据资源,也可以是以计算机为中心,将现场控制与管理及数据采集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控制系统。在结构方面,主要包括网络受控中心、采集节点、用户界面以及中间控制节点。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即进行安全检测、安全防护和应急恢复的规划体现的是整体性的原则;划分受控网络安全级别与层次体现的是等级性原则;受控网络中可变因素的引进体现的是动态化的原则;对权限的限制体现了最小化原则。只有保证设计原则的应用,才能使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与控制性得到保障。

1.3通信协议。

(1)tcp协议。

tcp协议在现阶段应用中,已成为网络协议的主要标准,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但占用资源过多、效率较低。其主要特征包括三种:第一,面向连接。tcp协议必须保证两台计算机之间连接进程的建立,才能实现数据的交换。第二,通过返回通知与序列号的使用,确保传输的可靠性。由于tcp协议的数据段通常会以多个数据包的形式进行传输,序列号的使用使接收端能够将多个数据包恢复为原来的数据段,在通过返回通知的使用,确认数据已收到。第三,字节流通信的使用。这说明数据会被没有任何信息的字节序列代替。

(2)ip协议。

ip协议又称因特网协议,用于连接多个包交换网络,从源地址向目的地址传送数据包,而且为使数据包大小满足不同网络的要求,提供重新组装数据大小的功能。在提供服务方面,ip协议包括四个关键技术:第一,服务类型。服务类型可理解为一个参数集,其中的参数是网络可以提供服务的典型代表。这种服务类型主要由网关使用,用于特定的网络或即将要经过的网络。第二,生存时间。一般发送者会对其进行设置并处理,若数据报没有到达目的地,其生存时间已到上限,便可抛弃此数据报。第三,选项。选项主要包括安全、时间戳和特殊路由,对控制函数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第四,报头校验码。它的功能在于确保数据能够正确传输,若校验出错,便将整个数据报抛弃。现阶段,较为流行的tcp/ip协议代表了tcp与ip两个协议,具体可分为简单网络管理协议、互联网应用协议、支持应用接口协议以及核心协议。其中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允许使用如sunnetmanages或hpopenview等管理工具,对windowsnt计算机进行远程管理。互联网应用协议则包括ftp、rep、finger等协议,使非microsoft系统计算机上的资源可以为windows系统用户使用。支持应用接口协议包括远程控制、windows套接字、network以及netbios。核心协议具体包括udp协议、arp协议以及icmp协议,为计算机互联和网络互联提供了标准协议。由此可见,tcp/ip协议可理解为一组网络协议的集合。

对远程控制系统的应用可设计实际的应用环境,因此在下文中首先对远程控制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在分析其在主控网络服务端与受控网络中的设计与应用。

2.1远程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的内容主要有对总体结构与实现环境。总体结构能够将远程控制系统的组成进行详细描述,并以此为根据进行远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而实现环境是对系统开发过程中需要的软件条件及硬件条件的介绍。(1)总体结构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主要是由主控网络服务器、用户控制端、资源控制节点、防火墙、通信网络、数据资源服务中心以及受控网络资源等组成。其中,主控网络服务器负责对信息的分类以及监控设备资源的运行状态。受控网络服务器会对主控网络服务器下达的命令进行接收并分析,再应用到具体设备中,最后向远程控制端反应设备运行情况以及操作信息的结果。(2)实现环境对远程控制系统的研究中,本系统作为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下的软件系统,所选择的运行支持与开发平台为,而且采用c/c++编程语言,并以实验室网络环境作为硬件环境,以便于调试和实现,具体的系统配置可为:主控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2003或windows2000server,受控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2003或windows2000,开发工具—,程序语言—c/c++编程语言,硬件环境—实验室局域网。

2.2主控网络服务端的设计与应用。

(1)网络服务器的初始配置。

网络服务器的配置是决定系统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包含远程控制主控网络中如服务资源注册与管理、用户管理等许多关键业务。初始配置的内容应包括对远程控制系统的用户及权限进行界定;对服务端预开启的端口进行大小设定;确定客户端网络地址。

(2)网络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对主控网络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可遵循一定的流程。首先对网络环境进行检测,确定网络协议与服务器网络配置是否符合所要求的网络条件,若服务端资源符合要求,可在主线程中创建一个子线程,并检测服务器是否能够连接网络环境。其次,创建网络服务器,获取服务器ip地址及域名,并对通信协议的端口以及接收信息的网络地址进行设置。同时要保证客户服务的开启,以便了解客户端状态。再次,在套接字对象绑定之后,服务端应注意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完成连接动作。对于来自客户端的数据,应及时进行处理。最后,将数据处理结果传输给客户端,做出进一步的处理。至此,完成整个网络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2.3远程控制系统受控网络的应用。

(1)响应消息的实现。

受控网络响应消息的实现,首先保证受控网络能够自动启动程序,文件或注册表使相关的程序自动启动。其次在通过相应的服务端口以及配置文件,对服务端的信息进行获取。再次,连接服务端并将连接确认数据向其发送。最后,以服务端命令为依据,向服务端发送数据的同时能够接收返回信息。

(2)提供资源服务的实现。

受控网络提供资源服务的实现需要通过五个步骤来完成。第一,实现远程屏幕抓取。可在位图中粘贴屏幕,将其中的内容复制在剪贴板上,然后将剪贴板的内容向主控端发送,使静态屏幕的抓取得以实现。另外,动态屏幕的实现可将屏幕位图以jpeg格式呈现出来,并转换为图形流,最后通过socket连接向主控端发送,这样在主控端会显示动态屏幕。第二,远程关机或启动。对客户端下达关机或启动的命令在现代社会比较常见,在检验主控端用户的权限之后,对被控端进行相应的消息处理,从而完成主控端的命令。第三,控制鼠标与键盘。远程软件控制软件中,对鼠标与键盘的控制,首先对主控端鼠标或键盘事件消息进行采集,并在主控端使用。然后调用相关鼠标或键盘函数,完成鼠标移动与按键操作,实现控制被控端鼠标与键盘的目的。第四,实现远程文件管理。对远程文件的管理主要以文件传输协议实现。第五,外部应用程序的执行与关闭。外部应用程序的执行主要以向客户端发送命令参数的形式来完成,关闭程序需要通过通用相关的函数实现。

2.4图像的实现。

图像实现的基本思路主要是主控端访问受控端的屏幕,并从其计算机屏幕中获取控制信息,然后通过远程监控服务器,将控制端的荧屏操作转化为相应的事件,以此实现屏幕显示或远程控制计算机工作的目的。图像的实现应注意图像实现的技术,即坐标转换技术以及鼠标或键盘事件合成技术。另外实现图像压缩可采取lzw压缩编码以及lzss压缩编码两种压缩算法。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远程控制系统进行的设计,并分析其在主控网络服务端、受控网络、图像以及实时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应用,充分说明了计算机之间的远程控制技术将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利用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过程中,技术人员也应注意对其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瓶颈问题以及网络不稳定情况下,如何控制受控网络的问题等进行认真分析,并寻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促进计算机远程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