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热门13篇)

时间:2023-12-15 08:54:11 作者:JQ文豪

教案模板可以让教师更加系统地进行教学设计,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不同学科的教案模板也有所差异,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

小学五年级数学《通分》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下面我就来讲一讲我是怎样上《通分》这一堂课的。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的“通分”第一课时。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

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意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学会把两个分数通分,能通过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四、教材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五、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2、借助投影的演示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通分的算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运用口答、投影等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使教学得到反馈。

4、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逐步掌握新知。

六、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操作演示的观察、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七、教学过程:

1、通分是在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复习。复习第(1)题让学生回忆了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时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复习第(2)题时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下这样填的根据,为通分过程打好基础。这两题都分散了教学中的难点;第(3)题是为例2学习异分母分数的比较作准备,并通过和的比较,设置悬念,引出今天的内容。

2、(1)在教学例1时,我先通过题中具体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的概念,再引导启发学生把和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公共的分母必须是6和9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计算简便,取哪一个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关键。

(2)在教学通分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照公分母思考把原来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学生想:公分母是原来分母的几倍,原来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借助教材上图形的直观,采用抽拉投影片演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在教学例1后,我就指导学生练习练习十九第2题和练一练1,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3)在教学例2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想应该先通分再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有了例1的教学通分的过程,学生已有能力解决,所以我让学生直接口答,没有作过多的追问,而且例2的最后一步的关系符号由学生自己填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教学例2后,就进入了巩固练习阶段。通分的关键是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因此我首先安排了练习十九第1题:很快说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练习了练习十九的第四题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防止通分的两种错误类型。

4、最后我进行了课堂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在一堂课结束之前,我还安排了一定的作业时间,既当堂检查了教学效果,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并在作业时,我进行了个别辅导,让后进生能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我忠心希望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b:了解相遇问题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分析、概括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形成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利用网络查询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构建知识的生长点,同时提高学生的有关信息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人人参与学习和自觉把数学知识应用实际生活的意识。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小学五年级数学《约分》说课稿

教学过程与方法:设置情景与激趣,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旧知自主探究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及遇到问题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把约分的过程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会约分的意义。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操作演示的观察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出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我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抽象过程,关注学生的生活意识,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等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得数学知识。在数据研究中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程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所以我打算从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经历过程,理解意义——自主探索,总结方法——巩固练习,提高能力——总结提升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复习铺垫、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第二步,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材中的例题是一幅游泳的情景图,我认为北方的学生对此情境还是有一些生疏,所以我先向学生介绍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并声情并茂的介绍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让学生在观看图片时感受到长江的壮丽,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然后先揭示长江干流水质污染的第一个数据,再揭示同期调查的另一组数据,为什么同一个调查会出现两个不同数据呢?这样设计不仅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且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数据展开数学研究。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第二环节:经历过程、理解意义。

第一步动手实践讨论交流(教学最简分数的意义)。

对上一个问题班中的好学生肯定能说出60/100和3/5是相等的。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个答案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层,并没有深入地去思考过。所以我要及时追问学生“它们为什么相等”,根据手中的学具卡片(介绍卡片上是两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图一图,画一画进行探究,验证。激发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小组学习交流时间与空间,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汇报时,要让学生说出根据什么验证,3|5还用不用化简,为什么?这样的分数我们把它叫什么?确定最简分数的标准是什么?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最简分数,并及时进行练习加以巩固。

第二步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学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此处出示把18|30化成最简分数,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在讨论约分方法时,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鼓励方法的多样性,把学生的不同做法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让学生认真思考,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揭示约分的意义并板书。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思考、联想、诱发学生的创新因素,引导学生克服固定的思维模式,鼓励创造性地发现知识的规律和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第三环节:自主探索、总结方法(教学约分的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18|42这一环节中我打算让学生,形成约分方法知识的表象,对自学部分,及时进行反馈,并予以指导,让学生自己找到约分的方法。在学习约分的两种形式时,通过一步步清晰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影象。

1.学生自主学习约分的书写格式。指导学生看书自学,并提示要注意约分方法中关键的地方。

1除外;通常要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2.交流汇报约分时一般采用的两种形式。

a、逐次约分法。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过程。在书写的时候,提醒大家注意各个数位对齐。最后都要约成最简分数。

b、一次约分法。

(指出如果能很快看出18和42的最大公约数,也可直接用6去除,一次约分得。)。

3.结合板书小结。

(我们既可以用它们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去除,一步一步来约分;也可以用最大公约数去除,直接约分。)。

通过把18|30和12|48进行约分,使学生理解约分的意义;并在一步一步的尝试解决的过程中,自己感悟约分的方法。教师在这个环节要注意引导,多问学生“为什么”,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从而理解约分的方法和重点。这样学生掌握得更加深刻。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再练习上我注重知识的阶梯性,加强知识与技能的联系,特设计以下几个练习。

(一)尝试练习。

(二)专项约分练习。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对下面各分数进行约分。写在作业纸上。

及时对所学内容进巩固练习让学生形成技能,练习中教师不对两种约分形式作规定,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三)游戏活动:每人从信封袋中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分数卡片。

(1)最简分数上讲台,

和最简分数相同的分数起立。

联系生活实际发散性思考。

(2)从剩下的同学中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帮最后两名同学找最简分数作朋友。

在练习设计上,从基础训练到综合训练,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充满趣味性,把孩子拉入游戏之中,从而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本课的所有知识点。

第五环节:总结提升。

在本课的总结上我是这样设计的:先问学生,你能把老师的板书写完整吗?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小结,在对知识的梳理过程中,又对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进行了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深刻的印象,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还要求学生给自己这节课打打分并说说理由。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和自我反思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表达和评价的能力。

大家可以看到我的板书中有空,是残缺不全的,从审美上缺乏整体完整的感觉,让人看了不舒服。这种板书是我多年探索形成的`,从格式塔心理学完形理论主张的观点上讲,学习者有弥补“缺陷”,完结“图形”的心理倾向,缺漏、残破的板书“图形”正好引起学生心理上不平衡、不舒服,产生自觉补缺、填充的欲望。从建构性学习的角度上讲,学生完全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如果教师将板书填写完整,学生只是照搬,只是被动接受。长久如此形成依赖,这样的板书设计更容易唤回记忆,将不完整部分弥补,更容易正确“完形”。我认为板书是教师提挈学生自主学生的一条线索和载体,不是教师自己玩味的,更不是设计给别人鉴赏品味的。

小学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解决问题是小数除法单元的一小节,让学生学习用小数乘、除法计算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教学单元得到扎扎实实的落实。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大胆地创新使用教材,改用生活中常见的滴水龙头为例题来学习,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生活信息,收集、整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同时可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自主探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都曾渗及过,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在前几册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有一定的好奇心,教师有目的地引导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说教学目标。

目标定位,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培养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难点: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以“创境激趣”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思维冲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几个部分展开学习。

(一)、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2、导入: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帮助小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出示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归一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创境激趣,把学生带入到实际生活中,突破了数学教学的封闭状态,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将课内外结合起来,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逐步丰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1、出示例题:小戴家有3个滴水龙头上周流失了725.76千克的水。

(1)大家能从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挖掘题中隐含的重要信息“上周”,提问:“上周”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条件?(上周实际是告诉我们“7天”这个隐藏的条件。)。

(2)提出问题:小戴家平均每个滴水龙头一天流失多少千克的水呢?

(设计意图:创设提问题的情境,体会提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

(三)、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1、深入分析。

(1)教师:现在同学们能计算出每个滴水龙头1天的流失量吗?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2)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合课本上的相似例题11提示。

2、学生结合信息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帮助学生从量的角度对数量进行分析,自主得出答案。(教师巡查,确定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创设恰当氛围,组织学生交流,并同时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组织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的方法,发现新的思路、方法及时扩散,并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

(四)、交流方法、解决问题。

1、指名说板,呈现不同的解题过程。

第一种:可以先算1个滴水龙头一周滴水的流失量。

725.76÷3=241.92(千克)。

再算平均1个滴水龙头1天流失多少千克的水。

241.92÷7=34.56(千克)。

答:每个滴水龙头一天流失34.56千克的水。

第二种:可以先算3个滴水龙头一天滴水的流失量。

725.76÷7=103.68(千克)。

再算平均1个滴水龙头1天流失多少千克的水。

103.68÷3=34.56(千克)。

答:每个滴水龙头一天流失34.56千克的水。

2、小结:分析问题时,我们要弄清楚题目的数量关系,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解答。解答的每一步是求什么,心中都要很清楚。

(设计意图: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激励创新,拓展思维。呈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在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后,享受成功的快乐。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五)、尝试训练、反馈评价。

1、出示课本例题11。

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1)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课本空白练习。

(3)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2、出示“做一做”的情景图。

(1)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的数学信息和问题。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3)小组交流讨论,着重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六)、布置课外作业。

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教学反思:

小学4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听了熊老师的《用比例解决问题》这节课,我受益匪浅,她能把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完整的展现给我们,我认为这节课有两大亮点:

教学开始,熊老师让学生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把学生原有的知识又重新展现出来,为本节的教学重点作了很好铺垫。

在设疑自探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归纳和补充,形成的自探提示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探究性。

在解疑合探环节,熊老师检查学生自探情况,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每个学生都参于其中,符合新课改要求,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质疑再探环节,熊老师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课本质疑,学生质疑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创新性,另外,熊老师能灵活处理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收放有度。

在运用拓展环节,学生都能围绕学习目标编一些基础题或拓展题,熊老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做一些习题,并说出做题思路、解题方法,老师自己设计的练习题,紧扣例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比例关系中,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不足之处:在拓展环节中,把学生编的题应收集在一起,有选择性的展示让学生共同探讨。

小学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说课稿

教学内容:

说教材:

这是第二次将《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单独的单元,在上学期教材已经安排了列表的策略,但是作为策略而言,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在低年段学生已经应用到了相关的策略,如列表、画图等。今天要教学的是画图的策略,一二年级学生就已经接触了画图,三年级也学过用线段图解题,学生也学习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具有画图的经验,并知道怎么求长方形的面积,这些都为今天的学习提供了基础,为今天的内容服务。今天的策略教学主要想告诉学生画图也是一种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让学生形成策略意识,为以后解决问题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中,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不断的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策略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的策略。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目标和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几次画图,以达成目标和突破难点。

第一次画图:

出示例题,学生读题,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先让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学生已经认识绘制过长方形,所以可以学生自己画图。展示学生作业,对比学生作业。

1、没有数据的。

2、画错的。

3、标了条件的。

4、长度的比例。

学生修改,结合画好的图,说说图表达的意思。指生完整地说说图意,条件和问题。

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先要求出什么?通过这样的提示帮助学生分析思路,学生会说先求长、宽,这个地方是个难点,在学生回答时应借助图讲解,老师顺势应把中间的线描红。再指名说说,原来长方形的宽=现在长方形的长。看来,从图上可以看到隐藏的信息。

反思,提升:

对比文字和图,用文字和图都可以表述信息,在这里你会选择谁,为什么选择图?突出两点:1、一目了然,简洁。2、可以读出隐含的信息。在这里第一次体会画图的价值。

第二次画图:

长增加了面积就会变大,那还可能有哪些变化?这个问题的提出既考查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学生读题“试一试”,这道题和例题不同,刚才是增加学生知道在外面加一块,现在是减少,学生没有接触过,所以给学生一个半成品,已经标注了20米和减少的5米,学生独立画图。画好后结合图完整地描述图意。此时不再给孩子提示,由学生自己独立解答,解答后让学生根据图自己完整的汇报解答思路。因为有了上次的基础,学生理解此题会稍好些,所以这样里注意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思路分析,即综合法和分析法。从问题入手,从条件入手如何思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提升:

第一次反思提升,是让学生体会到画图的价值,这次是突出画图的优势,感受画图的好处,再次体验。同时比较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题意不同,一个是增加长,一个是减少宽,但是都用了画图的方法。进一步感受画图整理信息。

第三次画图:

想想做做1。

学生读题,首先理解题目本事意思,帮助整理信息。怎么理解“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是增加48平方米。”这句话对部分学生来讲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提出来解释。只有当学生对原题理解了才能画出准确的图。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画图。画好后,充分解释图表示的意义,特别是对“或者”这个词的理解,也可以用手势的方式学生理解或者。那这道题怎么解呢?同桌互相说一说。之前两题都是全班交流的,这次小组合作讨论,互相学习补充。指名借助图汇报。这里我们先求出两个隐藏信息。用红笔描出。这里给我们找到了两个隐藏的信息。

反思,提升:

看来画图确实给我们提供了方便,你觉得方便在哪呢?进一步体会画图策略的价值,提高应用意识。

第四次画图:

学生读题,开放让学生自己画。学生可能的情况,肯定每种情况都是正确的。而每种问题都蕴含一种方法。一边涂色一边理解方法。再呈现列表的方式。这题也给我们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哪个合适就用哪个,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可以采用合适的方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但是之前我们就有过接触,展示教材前面的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画图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解决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我们可以用画图的方法使题意简洁,让我们一眼看到隐藏的信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共识。。但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就指出:“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让男生和女生分别扮演客车司机和货车司机来演示相遇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一次次愉快地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地掌握了新知识。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以“活动”代替教师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很多数学老师经常在“导入、新授”环节,就拿几道练习题或者是翻开书本第几页之类的措施。我认为教师应想方设法多为学生创设“内化知识”的情境,把枯燥、令学生恐惧的内容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从而淡化“学”的痕迹,使学生产生学习愉悦。

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设计:教材上直接给出了两人同时相对而行的情境,而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读题充分理解题意,知道题中出现了哪些量,然后理解“相向而行”“相遇”和“同时出发”这几个相遇问题的要素。然后两名学生按相遇问题的要求演示其他学生观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师生一起完成例题中的线段图。然后学生看线段图思考独立列数量关系式,把已知条件和问题带入等量关系式尝试列方程解答。

上述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活动,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感到学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不是与己无关的、枯燥无味的,而是生活中所必需的。从而唤起学生的数学思维,将孩子们带进数学天地。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人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提出问题,只有提出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基础。因此,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数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研究、去探索。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如何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水平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学生通过活动认识了相遇问题形成的条件和模型,通过对模型特征的探究活动,探究出了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式,用方程解答比较简单,通过合作学习,实现了知识上的互补,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问题。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新课程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构建能力,自我养成对待学习的积极的情感态度。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学层面上的三大要素,也是在教学方法上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究。课堂上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凡学生能探究得出的决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决不示范。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小学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最大公因数》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几方面展开说课。

《课程标准》对本课教材作了以下要求:1、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2、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知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的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也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及课标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增强合作意识,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发扬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获得成功的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此,课前我对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到: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93的学生能熟练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87的学生能正确表述“因数的含义、一个数因数的特点”。

2、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有97的学生喜欢以“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

根据学生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难点为: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关键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针对教学重点,我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作到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针对教学难点,我主要遵循三条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

在学法上我采取让学生用动手操作、自主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主要讲究重操、重学、重习、重实。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于是,我决定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从“四导”入手:导新、导学、导练、导总结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新。

3月11日,日本发生了的大地震。我国政府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在第一时间给日本捐送了救灾物资。我家孩子也在家折了一些千纸鹤想寄给日本的小朋友,她折了红色千纸鹤10个,黄色千纸鹤15个,要想让它们分别装入信封,每种颜色的一样多并且没有剩余,每个信封可以装几个?最多装几个?同学们想不想帮他回答这个问题呢?学完本节课“最大公因数”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这一现实情景的对话设计,积极引导着学生进入今天的数学探究之中。这一环节着眼一个“疑”。

(二)动手操作,导学探究。

1、操作实验、感知概念。

出示例题: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长16分米,宽12分米储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请同学们想一想,按这个要求,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呢?看来,一下子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困难,我们可以借助学具来完成。”这一过渡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的探究之中。

操作中感知形成的表象,为抽象数学概念提供了直观支柱。

2、联系旧知、建立概念。

请同学们结合因数的知识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1、2、4和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也可能会说,1、2、4是16和12的共同的因数;1、2、4是16和12公有的因数等。

从学生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要使正方形的地砖是整块的,它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接着把16和12的因数,通过罗列的方法写在黑板上,(板书)同学们不难发现,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引导学生说出:16和12的公因数是:1、2、4。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是:4。所以地砖的边长可以是1dm、2dm、4dm,最大是4dm。接着让学生总结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板书)最后用集合圈形式的展示,让学生懂得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还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示。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晰,更形象地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学生凭借对因数概念的理解,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经历了抽象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了数学概念,也获得了数学方法。有效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现在让我们解决怎么装千纸鹤的问题,可以怎么办?”同学们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了问题。(因为10和15的公因数是1、5,最大公因数是5,所以每袋可以装1个或5个,最多可以装5个。)这一活动,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设计意图】:“活动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本环节我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互动,在互动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这一环节主要着眼于“探”、“动”。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有梯度练习的设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为此,我把练习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1、基本练习:准备一些数字卡片,1、2、3、4、6、9、12、18,按老师的口令站队,是12的因数的站在左边,是18的因数的站在右边,这样就有一些同学不知道该站在哪边,老师再明确: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的,请站在中间。通过游戏巩固了学习知识,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公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2、开放提高: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在两个学生用列举法板书之后,让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出:列举出27的因数,再看哪些是18的因数,从而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也可能会想出:列举出较小数18的因数,再看哪些是27的因数,从而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针对学生的回答,我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你真了不起,发现了快捷、有效的好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个练习,进一步突破了教学难点。

3、拓展应用:育才小学六(2)班有男生24名,女生30名,参加了争当“环保小卫士”活动,如果男女生分别进行分组,每组人数一样多,每组可以有几人,最多有几人?当学生找出可以施行的方案后,老师又追问:“如果是你,你认为每组几人比较合适?”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三个层次的练习做到了有趣、有益、有层、有度。这一环节主要着眼于“悟”。

(四)引导总结,完善建构。

最后让学生说出这节课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

好的板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网络图,因此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突出以下几点:(1)条理清楚,层次明确。(2)突出重点,与课堂小结相呼应。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自主的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应用概念。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放飞了孩子的心灵!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下面是关于小学五......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下面是关于的内容......

小学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真分数和假分数》,本节课包含两道例题,分别给出一组表示分数的图形,学生观察、比较每个图形所表示的分数,它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想一想: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在这基础上,概括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这是一节概念课,本节课是在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真分数、假分数,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分数概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于分数的数感。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过分类、举例、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或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感悟生活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二、说学情。

1.说学生的知识经验。

学生在三年级已有了初步认识分数的经验基础,但那时主要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角度来学习的,认识的分数都是真分数,而现在,引入了假分数,这就需要学生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

2.说学生的技能态度。

因真分数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而假分数表示什么?在单位“1”不够取的时候怎样理解?在生活中假分数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学生并不明白。因此,建构对假分数意义的理解是个关键,同时也是难点。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概念的建立,结论的探索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3.说学生的特点风格。

五年级的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上都存在对直观形象的知识点较为容易理解和掌握,但对于枯燥无味的概念性的知识点,学生学习起来:首先是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兴趣,其次是对于枯燥无味的概念性的知识点学生学习起来也无从下手。

三、说教法。

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在交流中得到提高,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我尝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探索。课前让学生先学:通过读、思、悟、做、疑,即研读教材,认真思考,感悟新知,尝试实践应用,深入分析质疑,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通过交流汇报收获,讨论解决自学中问题,而后全班汇报,解决问题,拓展知识。实践证明,把课堂学和教的主动权给学生,课堂是开展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学生兴趣很高,教学质量也得到显著提高。

四、说学法。

本课教学采用“自主、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分类、比较、交流等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水平,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一)说整堂课的设计思路及程序。

本节课的设计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新知识沿着理解、掌握、熟练地过程不断前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尤其在“怎样用画图来表示?”这个环节中,使学生在对比、辨析、不断地矛盾冲突和解决的过程中,加深对假分数意义的理解,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还有在给分数分类这个环节中,通过让学生自主分类、说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本节课自始自终都使学生在充分的信息的相互交织中、不同思路的相互促进中、充分感受与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说主要教学程序与环节的理论依据。

第一部分:创境激疑(4-6分钟)。

1.听成语,说分数,老师说成语,学生说出相应的分数,师生共同评价。

2.复习“分数的意义”。

3.复习“分数单位”。

1.认识真分数。

(1)出示例1信息窗,让学生分别涂色表示出下面各分数,并说一说把什么作为。

并说一说把什么作为单位“1”。思考: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

分别是多少?它们各有几个相应的分数单位?

(2)比较信息窗中2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分子都比分母小)。

(3)联系情境图想一想: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

提问:什么样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有什么特点?

板书: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2.认识假分数。

(1)出示例2信息窗,指导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用分数表示出下图各分数。下面这几个你还能解决吗?(提示:把谁当作单位“1”,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生尝试回答!

(2)联系图例想一想:这些分数有些什么特征?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5/5=1,10/5和11/5都大于1)。

板书: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假分数大于1或者等于1。

第三部分:启思导疑(3-4分钟)。

我会创造真分数和假分数。

师:大家明白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了吗?下面我们进行“创造真假分数”比赛,老师任选两组同学,看哪组同学说的又快又好。

师:大家说的都非常好!相信你们也能写出三个不同的真分数和三个不同的假分数!先写出来,再和同桌读一读。开始吧!

谁愿意把你写的分数读给大家听?谁还想给大家说说?

生:1/23/46/55/58/7(答案灵活)。

师:谁能给大家举几个等于1的假分数?你来说!(强调:分子分母。

相等的分数是特殊的假分数。)。

师:大家不但会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还会自己创造真分数和假分数,真厉害!

1.“瞧我的”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并判断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3.判断。

(1)假分数都比1大。()。

(2)分母比分子大的分数是真分数。()。

(4)假分数的分子不小于分母。()。

4.按要求做题。

(1)说出四个分母是7的真分数。

(2)说出三个分数值是1的假分数。

第五部分:总结评价(2-3分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谁来给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2、用一个分数来评价一下你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三)说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因此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需使教与学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使学生的学带有积极性,也只有这样学生对知识掌握才能更灵活、更牢固。因此开课伊始,我让学生通成语游戏,听成语,说分数:一分为二、百里挑一、十拿九稳、十全十美、百发百中。老师说成语,学生说出相应的分数,师生共同评价。通过成语游戏、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说出学过的分数,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分数进行自主探究画图涂色表示分数的意义,并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画图涂色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潜移默化的复习分数的意义。

其次,重点引导学生探究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分数在5/5表示10/5、12/5上,并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涂色的过程,在说这个分数5/5或10/5时,出现了不同的答案,这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的突破点,引导学生在说这个分数的时候就是在教学假分数的意义,让学生会说这个分数的意义,那么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在通过比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和引导观察图形的涂色部分,以及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理解假分数与真分数的内在联系,对这些分数进行比较,并在交流汇报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从而形成表象,进而以归纳的方式抽象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本质属性,理解概念,牢固地掌握概念,正确地运用概念。

最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交流汇报,提升了思维水平,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个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学生练习反馈来说,学生对真分数和假分数意义掌握不错,能正确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从而达到这节课的目标。

(四)说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的策略。

重难点突破设想主要有以下两点:1.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本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同时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构建概念。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绘图、交流汇报,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本设计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素材,用分画图的形式数表示出各分数的意义,比较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突出了教学的直观性,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辨析概念、构建概念。已达到突破重难点的教学。

(五)说教学媒体、教具的选择与使用。

教学课件一套,教学投影仪,教学用a4纸条,课件的选择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

六、说板书设计。

设计理由:本次板书设计主要分为二个部分:课题及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什么叫做真分数和假分数,真分数及假分数的特征,大于1或小于1的情况、这样设计是为了让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比较直观的呈现和展示在黑板上,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

像1/4、3/4、2/5这样的分数都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真分数和。

假分数。

像5/5、10/5、11/5这样的分数都是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基于这样的要求,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我认为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设置的,更不是为所谓的“体现课程标准”而设置,其根本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关注情境,由此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能力。

行程问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典型问题,“相向而行”、“反向而行”、“同向而行”、“同时出发”、“相遇”等数学术语,以及两地的路程与物体的关系,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为此,在教学时,我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首先,请两名学生分别在a、b两端,同时出发,迎面走来,在表演时,叫他们站在相遇点,并组织学生讨论在刚才的情境中,蕴含了那些数学问题,怎样求ab两地间的路程,使学生明白了运动方向(相向而行),两人同时出发(在相遇时两人用的时间相等),求ab间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两人行走路程和其次,让相遇的学生继续往前走分别到a、b两地,帮助学生理解现在的运动方向是反向而行,而求ab两地的路程还是两人行走的路程和。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在解决这类基本题时,已不觉得有任何难度。同样,在数学变式题时,我也充分利用教学情境,让学生明白不同速度的两个物体同向而行后,会发生的数学问题,即经过一段时间,两物相距的路程就是它们所行的路程差。当两个物体沿封闭图形周长。通过教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把“生活化”与“数学化”较好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学习效率。

当然,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我们要力求避免“生活味”过浓,不能把“生活化”作为数学课的单一求甚至是唯一求,因为数学问题并不完全等同于生活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其独特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只有把“生活化”与“数学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地选择数学素材,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

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教学本节课时,首先创设了“淘气、笑笑同时从家里出发,路途相遇“的情境,让学生结合情境图中的信息,完整地描述数学问题,理解情境中给出的数学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完成题目。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提示学生要先想办法找出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由于学生已有列程的解决问题的基础,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的列出符合题意的'方程。

再次,小组合作交流,在交流时,主要让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有的学生是通过画线段图找到等量关系的,要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说说“相遇时两人行驶的全部路程是多少”从而分析得出“笑笑走的路程+淘气走的路程=840”的数量关系,然后列出方程。

最后,要和学生梳理如何列方程解决问题,第一要根据题意找等量关系,第二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第三解方程,第四检验结果是否正确,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少部分学生找等量关系有困难,需要加强练习和个别辅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