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力资源诊断分析论文(精选13篇)

时间:2023-12-11 08:53:02 作者:笔舞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生命线,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案例,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启发和借鉴。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分析论文

绩效考评:从内涵上说就是对人及其工作状况进行评价,对人的工作结果,通过评价体现人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或贡献程度。从外延上来讲,就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对日常工作中的人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评价。其中:

一、绩效考评意义:1、从企业经营目标出发进行评价,并使评价和评价之后的人事待遇管理有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2、作为人事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运用一套系统的制度性规范、程序和方法进行评价。3、对组织成员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

二、绩效考评目的:1、考核员工工作绩效。2、建立公司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程序和方法。3、达成公司全体职工,特别是管理人员对绩效考评的认同、理解和操作的熟知。4、绩效考评制度的促进。5、公司整体工作绩效的改进和提升。

三、绩效考评的作用:(一)对公司来说1、绩效改进。2、员工培训。3、激励。4、人事调整。5、薪酬调整。6、将工作成果与目标比较,考察员工工作绩效如何。7、员工之间的绩效比较。

(二)对主管来说1、帮助下属建立职业工作关系。2、借以阐述主管对下属的期望。3、了解下属对其职责与目标任务的看法。4取得下属对主管对公司的看法和建议。5、提供主管向下属解释薪酬处理等人事决策的机会。6、共同探讨员工的培训和开发的需求及行动计划。

(三)对于员工来说1、加深了解自己的职责和目标。2、成就和能力获得上司的赏识。3、获得说明困难和解释误会的机会。4、了解与自己有关的各项政策的推行情况。5、了解自己的发展前程。6、在对自己有影响的工作评估过程中获得参与感。

四、绩效考评种类:1、年度考核2、平时考核3、专项考核。

五、绩效考评工作程序分为:封闭式考评和开放式考评。

六、短期绩效考评效果评估的主要指标有:1、考核完成率2、考核面谈所确定的行动方案3、考核结果的书面报告的质量4、上级和员工对考核的态度以及对所起作用的认识。5公平性。

七、长期效果的评估的主要指标:1、组织的绩效2、员工的素质3、员工的离职率4、员工对企业认同率的增加。

八、给予员工考核反馈的注意事项:1、试探性的2、乐于倾听3、具体化4、尊重下级5、全面地反馈6、建设性的7、不要过多地强调员工的缺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企业财务诊断工作分析论文范文

企业财务诊断,是指由专业的诊断人员通过财务资料采用严格科学的程序与方法发现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提升财务管理以及整体企业管理水平的一系列活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制度的日益完善、市场竞争的加剧,财务管理的地位、职能也不断被强化和提高。财务管理由最初的资金收付、结算逐步上升为企业运营和管理的核心,财务决策已与生产决策、营销决策构成了决定企业命运的三大支柱决策。财务诊断是一种改进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先进的、科学的方法,它克服了我国目前企业财务分析的一般化、公式化等弱点,它是财务分析的深化和发展,而且比财务分析更具有科学性、广泛性和实用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财务诊断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将发挥日益突出和明显的作用。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由于企业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问题较多,通过财务诊断找出财务活动存在的问题,落实财务诊断提出的改进方案和措施,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财务管理水平的健康状况已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及时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诊断对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综合素质、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辅佐和催化作用。

对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组织机构、财务核算流程、财务人员岗位职责、核算水平、人员技能等一系列财务基础工作进行诊断做出合理评估,提出改进建议。

(二)财务管理水平诊断。

包括财务管理状况、财务应变能力、重大财务决策的执行情况、财务预决算的执行情况、专项财务决策的执行情况等管理工作进行诊断。

(三)财务状况综合诊断。

对企业的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变现能力、资产管理效率、资金状况、风险程度及综合性财务指标分析等进行诊断。

(四)筹资管理诊断。

对金融环境、资金的供求形势、外部资金需求量以及企业筹资的原则、渠道、方法、成本、筹资条件、筹资能力等要素进行诊断。

(五)投资管理诊断。

运用现金流量、回收期、内含报酬率、净现值等财务指标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对企业投资方向、投资额、投资效果进行诊断。

(六)营运资金管理诊断。

通过企业资产负债表及相关财务资料核实企业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的真实性,依据财务勾稽关系进行诊断。

(七)成本管理诊断。

通过对企业成本管理流程、工作现状的调研,运用财务指标对成本管理制度诊断、执行成本管理诊断及期间费用管理诊断等。

(八)财务报告管理诊断。

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报表附注、财务分析报告、专项财务报告等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进行诊断。

(九)对企业发展能力进行诊断。

企业的发展能力是指企业在较长时期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产生的综合经营能力、筹资能力、投资能力等。通过分析企业的销售增长情况、在建工程和已建成的主要项目运营情况、科研费用、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开发情况等来掌握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本期和近两期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注,各专项报表、审计报告。

本期和近两期的会计账簿、会计凭证,包括资产账、负债账、费用账、现金明细账、银行存款明细账、银行对账单、余额调节表、资产盘点表、应收款对账单等等。

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组织机构、财务核算流程、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等相关资料。

企业的发展战略、本期和近两期的财务预算、财务分析及重大财务决策等资料。

(一)利润率。

包括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资产经常性收益率等等,这些指标是由经营和投资两个角度反映企业的盈利水平,指标值越高越好。

(二)资产周转率。

可用资产周转天数或资产周转次数来反映,包括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等,各项资产的周转指标用于衡量企业运用资产获得销售收入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周转率越高、周转天数越短越好。

(三)负债比率。

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权比率、权益乘数、有形净值债务率、长期债务与营运资金比率等等,这些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企业的债务结构和债务安全程度、债务偿还能力。

(四)成本费用率。

包括资金成本率、销售成本率、销售费用率、财务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等等。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分析影响企业盈利水平的原因。

(五)资产减值准备率。

包括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短期投资、长期投资、无形资产、坏账损失准备等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率。资产减值准备率是各项资产的减值准备与资产原值的比率,资产减值准备率可以反映资产的现实质量,指标越高表示该项资产质量越差。

(六)现金指标。

包括自由现金流量、现金销售比率、销售现金流量率、资本购买率、现金购买率、现金股利支付率、现金利息支付率、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满足内部需要比率、现金满足投资比率、资本支出比率、盈利现金比率、经营现金流量净利率等等。现金是企业的血液,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客观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现金状况。

财务诊断是从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经济指标的分析入手,依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同行业先进管理水平的财务指标,运用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账龄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连环替代法、敏感度分析法、图解法、因素分析法、杜邦财务分析方法和中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等主要分析法;对于处于衰退期的企业可采用爱德华・奥尔特曼的z-得分分析法、约翰・阿根蒂的a-得分分析法等专项分析方法。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企业应采取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视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诊断,财务诊断中的计算不是简单以账务平衡为目的,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求解决办法的重要手段。

财务诊断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通过诊断可以客观认知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找出财务管理的瓶颈和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乃至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的需求点,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科学完整的诊断方法发现问题不是财务管理的终点,而仅仅是起点,针对诊断结果而建立完善财务内控体系、财务治理机制、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提高企业效益努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才是财务诊断的根本目的所在,也是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企业进行财务诊断都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会计学会.2009年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辅导用书[m].大连出版社,2009.

2、余长国.企业重整[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分析论文

摘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都是员工,如何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共同需要探讨的问题。基于此,文章从不同角度针对怎样才能在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了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为同行业人士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有了新的内涵,在原有内容基础上有了新的拓展,社会经济、企业管理等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开始出发,在管理工作中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与企业文化价值取向相契合。

一、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不管任何规模任何行业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大企业均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投入了很多精力,石油企业也是如此。然而当前石油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中却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够。

当前大部分企业领导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并不深刻,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由于受到自身觉悟的限制,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对思想政治工作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偏颇,人们已经习惯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繁琐的、程序化的工作感到厌倦,管理者将多数经理放在了管理制度的制定上,思想政治工作明显滞后。

2.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

虽然当前一些石油企业会定期组织员工展开思想政治工作,但是大部分仅限于政工部门的职工,根本没有落实到日常管理和培训工作中,从整体上来看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俨然成了走过场,对于员工思想觉悟的提升起不到丝毫效果。

3.未明确思想政治岗位职责。

当前我国石油企业在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根本没有指出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岗位职责,即使一些企业将其写进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多数情况下也是含糊不清的。此外,当前多数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水平都不高,没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经常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

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路径。

石油企业与一般企业不同,尤其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已经非常紧迫。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存在一定的系统性特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在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不管任何规模任何行业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大企业均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投入了很多精力,石油企业也是如此。然而当前石油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中却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作机制中来。

当前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盛行“一岗双责”,这是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上的一种提升,在这种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仅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同时在执行具体工作的过程中也应该做到尽职尽责。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将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到考核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形成明确的`奖惩机制,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证管理人员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推动,同时还能对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起到巩固性作用。

企业员工是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二者的目标可以对员工热情起到激发性作用,将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发挥出来,从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二者的契合点上,应明确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工作思路,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首先启动“事前”的思维,提前将员工的思想动员工作做好,使企业员工及时了解事项的推进过程,减少事项实施以后员工产生的抵触性心理;在“事中”环节,应利用思想政治工作针对不同方面的利益进行协调,以减少对以后工作的影响;在“事后”环节中,大部分都与利益调整相关,因此必须将思想工作做好,对管理成果起到巩固性作用,最终使人力资源改革的目标得到实现。

三、结语。

总而言之,石油企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在石油企业中积极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满足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内部企业发展的需要。要想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就必须清晰的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二者的契合点,科学认识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企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解决办法,最终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

参考文献。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分析论文

现阶段,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的发展还处在尝试实践阶段,但不容置疑的是,随着外包环境的逐渐成熟和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长期探索,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

2.1外包服务种类单一化。

相对于公共部门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显然是在借鉴企业外包的经验之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的外包服务内容趋向于多元化,而公共部门外包品种的开发并不广泛。目前,我国外包企业的主营业务多半集中于大多数企业外包需求频率较高的基础性工作,真正富有技术含量的外包项目却未得到普及。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居多,公共部门的使用却为之甚少,这将阻碍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2外包市场不规范,相关法律缺失。

鉴于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整个外包市场缺乏规范性的法律法规,外包商存在违规行为、收费标准参差不齐等问题,致使双方陷入权责不清、效率低下的局面。同时,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只能参照一般企业的法律对外包商的违规行为进行约束。

2.3外包服务质量不达标。

外包过程中存在着组织与外包商信息不对称的因素,此外,外包商由于利益的驱使可能会存在机会主义心理,如果组织对其缺乏有效的监管,将会使外包服务与组织的预期目标背道而驰,造成服务质量下降、公共利益受损。

目前,就公共部门传统的官僚体制而言,管理上层层压制,组织结构趋向于层级化,对于外包商的任何决策公共部门都习惯于过多干预,致使外包管理模式易与公共部门管理制度发生冲突。另外,外包商提供的方案并不一定完全适合组织,这也是外包模式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产生矛盾冲突的原因。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分析论文

1.1.1有利于降低行政管理成本。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外包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正逐渐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组织战略规划职能转变。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是组织将自身所不具备的、缺乏经验的事务外包给其他企业,外包商通过提供给不同的客户相似计划而产生规模效应,从而使组织摆脱日常性、繁琐性的工作,集中优势资源投入到其他业务方面以避免社会资源的重复浪费,达到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1.1.2有利于优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虽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在国外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但在我国仍处于萌芽期。公共部门因长期无法摆脱机构臃肿、人员冗杂的局面而一直饱受诟病,由于公共部门具有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特殊性,因而不能完全参照私营部门以效率为主的管理模式,公共组织可以分流给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一项或几项内容实现部分职能市场化。公共部门根据外包结果及时调整内部人事管理制度,减少不必要的财政开支,对构建节约型政府具有建设性意义。

1.1.3有利于获取专业的技术与指导,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组织在一定范围内获取的资源是有限的,某种资源在本组织内是资源,在其他组织中却不是。组织只有掌握其他组织稀缺的、不易复制的资源才能够长期保持核心竞争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将自身优势资源与社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避免组织的`盲目扩大,增强组织应变能力、集中时间和精力努力发展核心事务。专业的外包商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可以根据各类组织的不同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且专业化的外包服务,能高质量地完成公共部门繁琐性、事务性的工作,同时还可以为组织提供先进的技术指导,这些因素的导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进公共部门低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效率。

1.2风险权衡。

1.2.1信息安全风险。部分信息共享是组织在与人力资源外包商进行合作时不可避免的,由于外包商自身的职业素养与道德水平不一,有可能会出现组织机密泄漏、外包风险增加,造成组织无法控制的局面。

1.2.2法律缺失风险。目前,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外包环境不成熟、外包服务项目单一化、相关法律处于空白期的特点较为明显。外包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组织与外包商自身无法协调的冲突,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相关法律的建设就显得刻不容缓,以约束外包商的行为规范,避免冲突发生时公共部门陷入无法律可依的尴尬局面。

1.2.3服务质量风险。公共部门在做出外包决策时,短时间内对外包商的能力水平、服务质量、职业素养的认识有限,因此在外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沟通与交流的冲击和碰撞,发生信息的不对称,造成外包效果与组织预期目标不一致。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过程中就相当于外包服务商追逐自身利益的过程,加之组织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管,易发生外包商的机会主义行为,造成服务质量的下降。

企业人力资源诊断分析论文

摘要:企业人力资源诊断分析是对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明确分析思路和目标,通过对不同口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对劳动组织、用工管理、绩效考核、教育培训、信息化运用、中长期规划等大量有价值数据分析,穿越数据时空透视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状况,预测人力资源不利环境和有利因素,提前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工作,为企业未来更好发展做出超前人力资源保障。

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核心保障是人力资源资本,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组织机构现状、员工技能等级结构水平、年龄文化结构层次等,开展切合企业当下经营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规划的有价值的人力资源诊断分析,对解决企业目前存在人力资源问题和长远规划瓶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企业开展立体式企业人力资源诊断分析,不仅能发现目前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找到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法,更能通过大量有价值数据分析,穿越数据时空透视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状况,预测人力资源不利环境和有利因素,提前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工作,为企业未来更好发展做出超前人力资源保障。

人力资源诊断分析的工作思路要以“控制员工总量、调整优化结构、健全标准机制、提升工作效能”为导向,遵循“综合分析诊断、重点专项突破、统一决策部署、分步有效实施”的原则,按照动员部署、自查整改、调研攻坚、总结提升四个阶段进行,依据国家企业行业有关政策规定和制度标准,采用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立体式方法查找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对策,破解难题,改革创新,加快构建规划科学、标准先进、配置高效、管控有力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诊断分析的工作目标是,要通过开展诊断分析,实现摸清企业人力资源家底、梳理人力资源目前问题,找出管理中的“盲点”、难点和风险点,明确下一步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总结每次诊断分析工作经验,形成长效机制,每年定期或按专题组织开展企业人力资源诊断分析工作;推进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完善企业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计划指标体系,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明确劳动用工策略和人力资源统计新口径,降本增效;提高企业负责人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人才培养开发力度,促进人力资源管理队伍自身素质提高,建设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人才队伍。

1.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

成立的人力资源诊断分析领导小组,负责贯彻落实企业上级主管单位工作要求,负责人力资源诊断分析工作的总体协调与指导,研究实施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审核人力资源诊断分析研究报告,负责人力资源诊断分析工作的推进,组织制定实施方案和有关措施,对公司人力资源诊断分析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针对关键问题,研究提出整改措施和工作计划,编制完成人力资源诊断分析报告。

这就要求更要做好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用工计划编制的工作情况摸底调研;做好“十二五”人力资源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规划目标值要做到及时滚动修订;分析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配备人员的来源、素质条件;专业技能与人资岗位的匹配等情况。

特别要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用工总量现状分析,分别按用工形式、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能等级、技术水平、收入水平等多口径多维度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当前人工成本和劳动生产率,预测未来人力资源相应数据指标。

(2)分析优化企业劳动组织。

首先应从优化组织机构编制管理入手,根据企业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结构要求,进一步规范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立和调整程序;检查企业员工编制、级别、职数是否符合规定标准等情况;再核检员工岗位管理情况,包括岗位管理制度建设;岗位设立程序;工作标准体系建设;信息系统中岗位信息规范;岗位职责是否明确;上岗人员是否符合岗位任职条件等情况;再检测企业员工定员管理。

包括定员管理制度建设和落实;建立劳动定员设备台账;按新定员标准是否存在超员、结构性缺员,制定消纳超员措施、解决结构性缺员等情况。

(3)分析劳动用工管理现状。

一是对近2-3年的新员工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分析分配培训、使用、流失、培养情况;是否做到人岗匹配;检查一线岗位工作年限落实情况。

梳理劳动用工合同管理情况,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制度的建立,合同订立、变更、解除、终止是否规范,签订合同用工与其他用工之间的结构关系等情况。

二是对劳务派遣用工管理进行分析诊断,梳理检查是否存在计划外使用劳务派遣用工,派遣岗位分布情况,适用岗位分析,派遣机构依法合规情况等;规范用工做法、是否建立统一的劳务派遣机构准入条件、下一步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的措施等现状。

三是对其它用工形式的用工情况也要进行全盘摸底分析。

特别是有主业支援集体的大中型企业,要对集体企业进行适时整合重组,强化日常用工管理。

(4)分析修订绩效管理考核办法指标。

绩效管理办法有效性和考核指标的适用性,对提升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效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对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和上级主管单位有关绩效管理的部署要求,分析修订企业绩效管理办法,修订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指标。

检测企业绩效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和运转效能,加强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制度建设,完善关键业绩指标体系完善、业绩考核责任书签订、业绩考核看板监控、考核结果分级和各级别比例。

二是企业全员绩效考核指标。

在分析修订企业全员绩效管理实施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宣贯新内容新办法,应着重根据岗位变化和人员业务流转变化,修订岗位绩效合约考核具体指标,签订全员绩效合约,加强管理机关“目标任务制”考核、一线班组“工作积分制”考核、建立各级绩效看板监控、考核结果分级和各级别比例、员工年度绩效等级积分制度执行,以及考核结果应用等情况。

三是分析以往考勤管理数据及应用情况。

修订企业考勤管理办法,开展考勤管理专项检查落实工作,严格日常考勤执行、强化考勤结果应用、建立考勤工作定期检查督导制度,以及对在册不在岗、不在岗领薪等人员的排查排除情况。

(5)分析诊断员工教育培训。

首先应从评估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效果入手,评估工作也要分别从员工受训第一反应评估和员工所在岗位负责人对受训员工岗位能力表现实践评估两个角度分别开展,才能全面反映培训效果,分析找出效果偏差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修订相应制约培训效果的制度条款,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和各项考核机制,整合优化培训资源,改善培训设施建设,进一步严格培训班和学员的`管理,优化提升内部培训师队伍结构和能力水平,充足培训经费的来源等情况。

加快企业人才队伍培训、培养和使用。

(6)分析人力资源信息化运用效率。

目前,许多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均上线为集约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在线监测功能日益强大,为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其中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应用检测工作则显得特别重要和繁重。

分析人力资源信息化运用效率则要全面分析检测企业员工是否全部纳入信息系统管控,数据信息维护现状是否及时、准确、完整,统计分析人力资源信息统计结果应用效果等情况。

根据未来企业人力资源全面数值指标,提前完善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做好人力资源全面保障工作,提升人力资源工作效能。

参考文献。

[1]刘俊振.企业跨边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性整合与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

[2]李书玲.中国企业当前常见的核心管理命题[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12)。

[3]周雪.中国企业集团构建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有效路径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4)。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问题及创新路径分析的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逐步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助力,企业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起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缩短自身企业与同行业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源管理差距,现实而必要。本文从电力人力资源规划问题入手,细化分析了新时期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优化的现实问题,并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创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视角,提出了适宜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创新的方法建议。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管理优化

1.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冗员问题

现阶段,电力企业多为国有企业,受历史因素影响,国有企业员工退休机制不相完善,为企业年轻的技术骨干型人才引进带来了相应的困难。另外,较多国有电力企业劳务用工环境尚未实现市场化,员工身份整合问题依然突出,较多具有实力的人才仅能在低端岗位工作,而较多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老员工依然占据电力企业重要的岗位,企业多余人员无法精简退出,而致冗员问题突出,阻滞了电力企业有效发展。

2.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情况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结构不合理情况由来已久,主要表现为:企业知识结构简单型员工占比较多,而复合型技术型员工占比偏少、员工队伍数量总量偏多,但拔尖人才及中坚力量较少;另外,年龄结构层次失衡情况较为严重,老龄化力量超过新生代力量,多数电力企业普遍存在着人才断档情况。

3.人力资源规划战略目标不准确

目前,国内电力企业虽然逐步转为市场化经营时期,较多民间资本开始涉足电力行业范畴。但从客观层面来讲,多数电力企业因以往长期处于垄断式经营环境中,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及人力资源规划目标,均难以有效契合市场环境变化作出有效创新,存在目标模糊不清问题,未能切实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使企业人才选拔层面存在较大局限性,也难以从全局视角实现企业内部员工的合理激励,为电力企业长久发展奠定基础,盲目性及短期性特征尤为明显,有待合理优化解决。

1.强化思维转变,专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创新

首先,电力企业管理层要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是重要的发展资本,要对企业人力资源从长远方面进行战略性定位,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作为自身企业经营的重要部门,积极促使企业实现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同步。同时,企业管理层还应加大人力资源规划重视,因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信息是人力资源规划有效实施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企业极有必要在行动上制定富有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但规划期不能过长,且需具有逐步修正的余地,这是由于电力企业市场环境变化特点所决定的。规划中必须对人员获取环节进行合理设置,以便促使电力企业获取技术型、复合型员工的过程中,尽量缩短周期、降低费用、提高效率、增强市场应变能力。

2.强化薪酬激励,构建合理绩效管理模式

新时期,电力企业应以岗位评价为基础,建立公平的薪酬管理体系,主要是建立有效的薪酬制度和适当的激励制度,以达到薪酬方面的公平合理。企业要以工资待遇和社会福利等物质激励手段为基础,并以精神激励为辅助从根本上提升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和忠诚度。同时,还应建立目标绩效管理体系,完善电力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与分解,配套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借助目标管理法、关键绩效指标法,强化目标绩效考评,实现人人有目标、人人讲绩效、人人被考核的绩效考评管理体系,将企业目标和员工努力程度紧密结合,并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薪酬、职业发展、培训、晋升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在绩效考核方面,避免单一考核导致的绩效管理不公平情况,促使绩效管理成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的有效手段。

3.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健全企业人才服务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内部环境囊括了两大层次,其一即是企业整体组织战略结构,其二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主体构成因素。组织战略与组织结构存在着密切关系,因此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需要同企业发展战略与组织结构相匹配吻合,达到战略指导作用与结构支持作用的良性发挥,而反之也应由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进一步影响战略制定与结构设计。所以目前电力公司不仅需要调整经济结构,更要调整人才结构。在制定和强化人力资源规划时,必须遵循动态平衡原则,即在动态发展中调整人力资源配置与企业发展战略间的相对平衡,精简机构,去掉冗余机构,合并职能类似部门。另外,对管理层人员实施有能力者上的竞争淘汰机制,对人才结构进行实时优化,优化过程中需动态化、渐进式的与电力企业经营结构相适应,由此有效实现由人力资源战略服务企业市场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的无缝对接分析论文

:人力资源规划对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新观点、新思想的角度提出人力资源规划无缝对接企业战略的五个步骤及其方法,以期能对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人力资源规划;企业战略;胜任力模型

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为确保自身战略目标的实现,依据内外部环境,对战略实施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供给、需求和缺口进行分析、判断和预测,并制定吸纳、维系和激励人力资源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过程(曾湘泉,2000)。简而言之,合理的人员配置加上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优化组合才是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内容。

(一)企业战略在前,人力资源规划在后

jeffrey a. mello(2004)提出人力资源规划是在组织战略目标和计划确立后开展的,因此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要有明确而清晰的经营战略规划和价值链核心业务规划,要有人力资源内外环境分析,要有较为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和较为完整的历史数据等。

(二)企业战略包含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的一部分,并且是为企业经营战略服务的,它是企业为达成经营战略而确定的人力资源配置目标、计划与方式,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龙头”或牵引,它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各项管理活动的方向。

(三)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落地的载体

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性价值就在于实现企业战略的落地,基于战略的员工核心专长与技能的培训以及满足组织战略与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使得人力资源规划是连接战略规划和公司业绩的必由之路。

步骤一:对人力资源规划重新定位,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在研究和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前,对人力资源规划重新定位显得尤其重要。人力资源规划应定位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要遵循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高度关注战略层面的内容。一方面把传统意义上聚焦于人员供给和需求的人力资源规划融入其中,同时更加强调人力资源规划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

步骤二:明确企业战略愿景,提炼战略核心目标

只有充分认识企业战略愿景、组织目标和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主体所制定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才能够有效地协调人力资源活动和组织活动,保证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能够促进实现其组织愿景和组织目标。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出战略核心目标,用这些战略核心目标指导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例如:哪些核心目标会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影响,哪些核心目标是我们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要考虑到的`因素等方面,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活动,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以协调和支持战略规划的实施,从而促成组织愿景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步骤三:挑选承载企业核心目标的关键岗位战略目标的实现更多的是依赖于关键岗位人员来完成,所谓关键岗位指在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生产等方面对企业生存发展起重要作用,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承担起重要工作责任,掌握企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技能,并且在一定时期内难以通过企业内部人员置换和市场外部人才供给所替代的一系列重要岗位的总和。

步骤四:使用胜任力模型对关键岗位进行分析使用胜任力模型对关键岗位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胜任力模型主要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比较关键岗位的胜任力水平和岗位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为关键岗位规划提供比较准确的依据,只有参照胜任力模型,才能分析企业当前关键岗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的差距,并按照胜任力模型的要求制定各项措施,以满足组织对胜任力方面的整体需求。

步骤五:制定关键岗位员工管理提升计划在步骤四中利用胜任力模型对企业关键岗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进行了分析,当企业目前的关键岗位状况和未来理想的状况存在差异时,企业必须制定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提升计划。制定有效的管理提升计划同样应围绕企业战略核心要素来开展,重点是要考虑如何吸引、保留、发展和激励关键岗位人才,使得组织能够通过关键岗位人才完成企业战略目标。对于关键岗位员工,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组合策略,从关键岗位的招聘、培训、激励到代谢的过程中设计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

总体而言,企业不必过于关注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论体系,亦无须被大量有关人力资源规划论述的、内容颇显深奥的表象所困惑,企业应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人力资源规划实践的理解,化战略为行动。上述以战略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规划无缝对接企业战略的步骤及方法,就是这种管理思路的体现。这样的方法,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与企业战略相偏离的问题,笔者也希望提出的这种人力资源规划模式能够突破企业现有的困境,为企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一种新的思路。

[1]宋向清:《关键岗位空缺的危害及防范》,载《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年第11期。

[2]胡丽红:《战略导向的人力资源规划》,载《人力资源》,2006年第3期。

[3]李明斐,卢小君:《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研究》,载《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信息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分析论文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现代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的措施,其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及强化企业的整体管理具有明显的作用。但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对激励机制的正确认识,导致其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对激励机制运用不当,造成激励机制的效应无法正常发挥。

激励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激励机制是指单位或组织为实现自身目标,根据内部成员的个人需求,通过制定适当的分配制度与行为规范,用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的一致。员工行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受到的激励程度。员工受激励程度越深,表现就越积极,行为效果也越显着。

激励机制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激励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为了使企业有秩序及高效的运行,就要使用激励机制中的人性化模式与员工以诚相待,满足员工合理的需求,使员工感受到被尊重与重视,从而增强企业全体上下的向心力。

2.激励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积极机制可诱导员工将个人的利益统一于整体的利益,激发员工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全力投入,从而促进个人目标与整体目标的实现。

3.激励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激励机制,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及企业人员素质的提升,同时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形成多元化的管理机制,员工生产与工作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效率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1.激励机制的片面性。目前仍有许多企业将对员工的激励措施理解为单纯的物质奖励,例如升职、加薪、发放奖金等形式,但是马斯洛需求论认为,人在生存权利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还有一定的精神需求。也就是说,员工在得到其应有的物质奖励时,同时也渴望得到企业或他人的认同与尊重,得到上级的赏识,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企业仅以物质奖励为激励措施而不重视员工精神层面的需求,不仅不能让激励机制发挥其应有的效应,也不利于激励措施的正常应用。

2.绩效考核系统尚不完善。这是大多数企业所共有的问题,集中体现在绩效考核中缺乏一定的公平性与公正性。绩效考核流于形式,造成考核的结果无法真实地反映出每位员工的工作成效与结果,自然无法对员工的工作做出合理的评估。再者,企业中除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外的其他管理部门均认为员工的绩效考核与自身无关,可不参与到考核的工作中来,使得人力资源的管理部门孤军奋战,无法为后续的评估、反馈与改进给予强有力的依据,也无法实现其基本的激励作用。

3.评估标准尚不规范。评估是激励的前提条件,有评估才会有激励,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体系才能保证激励机制更具针对性,激励机制的作用才能得到更为有效的发挥。然而,许多企业并未意识到评估的重要性,只是单纯地采取激励措施,这样不但不能保证激励措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反而可能因为激励工作不全面,打消员工的积极性。缺乏科学的.评估标准就会导致激励措施在实施中过于平均,没有体现出企业对于员工工作表现的重视。由此,员工有可能产生不满,对待工作散漫懈怠,对企业的公正度产生怀疑,员工认为自身的价值无法在该企业得以实现,从而造成一部分人才的流失。所以,企业对员工的评估必须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再配合以激励措施,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4.激励措施缺乏差异性。许多企业在运用激励措施时,对待企业全体员工均采用同样的激励措施,丝毫没有考虑到员工的岗位特征与精神需求,造成激励措施实施后有人欢喜有人忧的局面。试想一下,若将企业领导与普通员工的激励措施以同化处理,将无法对企业领导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或者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一定的打击。所以,企业应根据员工的特征与岗位特征来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这样才能使激励措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物质激励。物质激励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激励方法,它符合员工对于物质条件的需求与满足。对员工进行物质奖励是对员工物质层面需求的满足,满足了员工基本生活的需求,还有助于改善其生活条件与质量,提升其社会地位。物质激励在机制中占据主要地位,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物质激励必须公正公平,但不搞“平均主义”。为了做到公平激励,必须对所有职工一视同仁,不偏不倚,按统一标准进行奖与罚,否则将会产生负面效应。此外,必须反对“平均主义”,平均分配奖励相当于无激励。对不同类型员工,不同工作性质的部门制定不同的薪酬方案,使之能发挥激励作用。比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技术工人、普通工人等,他们的物质激励措施应区别对待,以升职加薪、发放岗位津贴、奖金、礼品等方式来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及体现其价值。

2.精神激励。精神激励即内在激励,是指精神方面的无形激励,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激励方式。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后,自然就会萌生精神层面上的需求。情感是影响人类行为最直接的因素,这就要求企业领导多关心员工工作与生活,关注其身心健康,营造出一种信任、关爱、和谐的工作氛围。如企业可派领导适时深入生产的各个岗位进行慰问,如夏季高温时可开展“送清凉’活动,年底帮员工代购车票等措施。另外,企业可采用榜样激励法,对先进工作者进行奖励,没有人甘居人后,一旦有了榜样,员工就会制定努力的方向与目标,从榜样中得到激励。企业可定时召开员工表彰大会、书面表扬或口头表扬、授予先进称号等方式使员工体会企业对于人才的重视。

3.企业文化的激励。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企业除了追求物质利益以外,也开始重视企业文化的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可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下与企业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养成积极良好的工作态度。企业文化建立的核心目标是使企业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价值观可对员工起到导向作用,使员工将企业的发展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去实现,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与主动参与,实现企业与员工目标一致,利益一致。

4.完善绩效考核与评估。绩效考核与评估的实质是实现人尽其才,使人力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制定战略目标后,为了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将目标分阶段分配至各部门与各人员的身上,每个人都有任务。而绩效考核就是对企业每位员工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追踪、记录与考核,绩效考核和评估能够可反映出员工的真实工作状况,基于此,企业才能对激励措施进行合理的运用,才能保障企业激励措施效果的实现。企业首先要使被考核者了解考核的程序、方法和时间等,提高考核的透明度。不同类型的员工的考核内容要体现差别性,考核的目的是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与发展,而非惩罚。目前也有一些企业尝试根据员工的特点帮其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使得员工目标明确。员工有了自己的工作目标后,工作更有激情,企业还可根据每位员工的规划举行相应的职业培训,帮助员工实现其目标。

参考文献。

分析企业政治与人力资源的开发论文

引言在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会展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为经济及文化交流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环境。提供活动策划、组织会务、布置场景和展台、租赁会议展览设备、提供笔译、同声传译等多项服务,是会展企业的主要工作内容。北京作为国际性大都市,每年举办的会展活动不胜枚举,这些会展活动的成功举行以及其中创造的经济价值离不开各个会展企业的努力。

一、北京中小会展企业概述。

1.北京中小会展企业发展状况。

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各类展会成为北京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特点,除了国际型会展活动之外,北京市还存在着各种行业内的、企业内的中小型会展,这些会展活动占用的场地较小,时间较短,所需的服务精度不高,给北京中小会展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市场。目前北京市中小会展企业占行业比率的90%以上,为北京市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同时提供了众多职位,为高校毕业生和待职人员提供就业机会。

2.北京中小会展企业发展特点。

北京中小会展企业发展的首要特点是灵活性,中小会展企业因为企业启动资金较少,多数处于创业期和发展期,企业组织结构尚不稳定,因此除了核心组织结构外,企业其他部门,包括企业拥有的会展资源,都可以是“机动性”的;灵活的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资源使得这些会展企业的服务特点不固定,根据展会订单内容临时组建会展工作团队以应对各类中小型会展的需要是中小会展企业发展的第二个特点。

3.北京中小会展企业发展问题。

虽然组织灵活定和服务多变性为北京中小会展企业发展提供了众多的机遇,但“游击”式的企业发展模式使这些会展企业面临发展壮大的困境:不能保留住有用的人才,难以固定服务的主要方向,往往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服务质量不够高”、“服务不够专业”而错失许多订单,从而阻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4.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对中小会展企业发展的意义。

北京市中小会展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是由于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善造成的。在知识和人力资源为主要资本的社会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越强,企业的活动能力越强,对于以“人事安排”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会展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可能拥有的行业竞争力,因此,中小会展企业想要得以发展,必须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下功夫。

1.人力资源需求的阶段性特点突出。

虽然北京市的会展活动频率十分高,但受天气和行业特征的影响,某一行业的展会总是相对较为集中的,会展业的淡旺季区分也就十分明显。对于中小会展企业来说,在业务的高峰期人力需求量十分大,而在业务低谷期所需人力则非常少,若是按照高峰期所需人力保有固定员工则会在低谷期造成巨大的人力资源和成本浪费,大多数的中小型会展企业无力支付如此高额的人力资源成本费用,因此大多数会展企业只保留少量固定员工,维持企业核心组织的稳定性,采用`川备时聘任“的方式,在会展高峰期外聘临时的工作人员,甚至有些高级技术人员也由外聘获得,如翻译人员、主持人等。而外聘人员的实际职业能力并不是企业事先所熟知的,一旦外聘工人人员出现差错,则会影响到会展服务的整体质量。如何合理的配置企业资源,解决人力需求不均衡所带来的问题,一直是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难题。

2.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更新速度慢。

知识经济是现代社会最先进的经济形式,对于会展企业这种以提供各种服务为主的行业来说,拥有并合理的管理具有知识资本的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会展企业的员工身兼”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双重特征,因此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必须也因此发生改变,如何活用具有知识资本的员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但就中小型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来看,很多企业虽然将工作重心放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根据现代管理理念制定各种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但对核心员工的绩效考评始终是浮于表面的,例如采用先进的出勤记录仪器指纹打卡机、要求员工每天呈报工作量表格等,这种管理方式不仅限制员工自由、使员工工作和生活空间产生冲突,给员工造成压力,而且使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本身产生方案,进而使”知识资本“质量提升和扩张受到阻碍。

中小型会展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以”绩效考核“的方式进行的逐级开发,即采用由上至下的考核方式,由主管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评价,决定员工是否在某一工作领域有所作为,是否应该予以迁升;另一种是根据行业内”猎头“的推荐去聘任相应的知识型员工,而企业往往需要为这些员工支付相对较多的薪酬。这两种开发模式实际上都比较刻板。首先,单一的评价体系使上下层沟通不畅,员工作为”知识经济资本“的特点并没有体现出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难以有所作为;其次,”猎头“推荐并不能保证临时聘任的知识型员工完全筒合企业工作的需要,容易造成人才与工作不匹配的问题。

很多中小型会展企业也试图通过实际的工作,在组织内部培养一些高级员工,而一个展览项目从起步到成熟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员工频繁流动不仅使得企业较难开展长效培训机制,也会导致一些宝贵的员工经验的流失,影响到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正常运行,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员工敬业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普遍弱化,据有关数据统计员工易职的几率近年来平均上升了33%,因此如何提高员工忠诚度,留住员工也成为刽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亚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1.采用先进管理办法解决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中小型会展企业自身的资源状况和业务特点使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办法去解决人力资源配置的问题,其中弹性工作制度就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企业可以根据人力资源弹性需求的特点,对核心组织成员和外聘人员进行管理方法调整,使人力资源配置适应业务实际需求。对于企业内的固定人员,根据《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申请弹性工作制和不定时工作制或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在业务高峰期则适当延长员工工作时间,采用调体制度来满足旺季对人力的需求,在业务低谷期则实行全员体息,从而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对于高峰期所需的外聘临时人员,则与相关的人力资源机构进行合作,将非企业专长的业务进行外包,交由专业的代理机构,企业则集中人力注重打造自身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2.更新工作评价体系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科学性。

要更新管理观念,会展企业必先更新工作评价体系,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工作评价原则应有所改变,首先,应使员工认识到对自身工作进行评价的重要性,使员工重视到自身作为”知识资本“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样不仅能够使员工主动进行与职业技能相关的知识学习,并且能够提升员工的竞争意识;其次,应该建立企业领导评价、管理层评价、员工自评和互评的360度工作评价体系,作为员工工作绩效的根本评定办法,也就是说,员工最终在企业中工作的效果、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并不由企业领导一人决定,而是由员工和领导层共同决定,这样的工作评价体系使员工和企业管理者之间的工作交流成为可能,而且这种交流更加直接、更有针对性,有利于员工的职业规划,也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对员工工作岗位进行定位和分配;第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效果评定方式应有所革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员工作为知识的承载者,其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知识资本“的使用和发展直接相关,而员工的发展并不仅仅在工作中体现,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果不仅仅体现在员工的工作绩效方面,应由员工的职业满意度、企业内部评价和社会评价三方面构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作为”知识资本“的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建设高绩效团队能够规避会展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种种弊端。高绩效团队不仅能够完美的担负起会展业务中的重点工作,解决会展工作中的高、精、尖问题,还能以出色的团队绩效带动企业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建设一支高绩效团队的成本投人并不比外聘高级人才多,而团队在会展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却能够得以保证。在建设高绩效团队的过程中,中小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为团队配置一个在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上均十分优秀的领导者,作为团队的组织者和核心人物,领导团队发展;第二,用明确的目标愿景为团队成员指明方向,让每个人知道”我们要完成什么“、”我能得到什么“,从价值取向宣传方面使团队目标得到有效的贯彻推行;第三,进行”有紧有驰“的管理,健全的管理制度、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团队精神形成与维系的内在动力,科学的工资制度、公平的考核与升迁制度、及时的奖惩措施是团队发展的根本,”驰“即在管理过程中给予团队成员一定的自由空间,使成员能够对自身进行管理,而不是将成员当成”工作的机器“.相信员工对团队的热爱、对工作的责任意识,给予团队成员足够的信任,能够使团队成员获得巨大的心理满足,从而使工作效率提升。

4.重视组织文化建设对企业忠诚度提升的帮助。

人力资源管理认为组织成员的发展对组织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也更加重视组织中的成员与组织的协同发展,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既是组织文化建设,组织文化建设是将组织发展理念与员工个人发展理念相结合而形成的组织成员都接受且秉持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在中小型会展企业中,人事管理应更重视组织文化的建立,使员工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所期待,对单位的发展有所期待,在工作过程中收获除了劳动报酬之外的心理价值,如职业满足感、职业成就感等。通过组织文化建立,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将大大提高,组织的凝聚力也会明显上升,员工对单位工作的热情和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将更加紧密,在这样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工作,不仅能使员工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也能使员工作为”资源“的优势发挥的更加明显,从而稳定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尽量避免人才流失。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北京市中小型会展企业在北京市经济文化发展中贡献了一定的力量,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中小型会展企业发展壮大,继续服务于城市会展活动、提高会展服务能力的基础。尽管在中小型会展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资源配置、管理理念、开发模式和开发效度等问题,但只要通过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使用,必然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而中小型会展企业也将迎来一个发展的高峰,继续在北京这座国际性大都市中提供更高质量的会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丽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研究[3][j]中外企业家,(07):105一207.

[2]陈荣荣浅谈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改革与开放,(04):125一127.

[3]詹芬平论我国会展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d]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12一14.

[5]薛莹会展企业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11):101一104.

[6]高晓兰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田改革与开放,(07):224一226.

[7]魏清霞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决策研究[d]烟台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4:10一14.

[8]林平平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23,3:2一8.

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相匹配分析论文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越发的重要,人力资源作为生产发展第一要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战略目标的规划、发展、实施,都需要人力资源规划作为基础,以得到更好的效果,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也是互相影响的。 本文首先介绍了关于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的概念,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联系,最后论述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规划的融合连接在企业中的情况,以期能够使企业战略目的顺利达成。

:人力资源规划;企业战略;融合对接;研究

人力资源是由人事管理转变而来,人事管理主要是对于人的事务管理,更注重的是事后的管理情况,办事的主要依据是管理原则和章程。在管理过程中管理理念落后被动,强制性管理过多,对于员工积极性的打击很大。现代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逐渐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实现主要依靠管理的前瞻性和先导性,“以人为本”的方针下,更多的`是注重引导、激励、开发、创新,以达到1+12的管理效果。人力资源规划也称为人力资源计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起点和依据,它直接关系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效果,故而近些年来对于人力资源规划更加重视,要求逐步提高。

企业想要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首先要保证企业内部的正常有效运营。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正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工作环节。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必须要适应当前组织群体的实际情况,同时要求人力资源规划与经济效益提升措施不相违背,并且企业规划的目的是使企业内部供需得到稳定和平衡。人是企业发展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影响因素,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人力资源规划的总目标是:确保企业内部各个岗位工作情况与人员情况相符合,并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激励引导员工,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潜力,最终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实现企业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企业战略包括竞争、营销、发展、品牌、融资、技术开发、人才开发、资源开发等各方面战略方向,企业战略是以上多种战略的统称。企业战略虽然方向范围很广,但是基本属性都是针对企业的发展,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做出应对,提出谋略并建立前瞻性计划的重要环节不尽相同。企业战略也具有时代性质,例如,企业信息化战略、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都是随着时代发展和要求,不断变化和创新的。企业战略的基本属性相同,从谋划问题的层次、角度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策略和效果。而关乎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的问题,都可以归纳到企业战略范畴。在市场营销学中,企业战略被定义为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在总结历史经验、调查现状、预测未来的基础上,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

1.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在时间上有所联系。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企业战略在前,人力资源规划在后。从两者的概念分析中不难看出,人力资源规划是在企业战略目标和计划确定之后逐渐展开的。所以,在企业确立了自身的经营战略规划和价值链核心业务规划后,在对人力资源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并且形成完善管理体系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人力资源规划,这是必须遵循的法则。

2.企业战略在一定意义上是包含人力资源规划的。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企业的发展经营措施之一,也是企业战略中的一部分。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并进行计划,以及方式方法的实施做出了很大贡献;企业战略是人力资源规划的灯塔,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指明方向,并最终帮助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目的。

3.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企业战略实施的载体,体现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战略的实施,需要人力资源规划作为载体,将企业战略目的淋漓尽致地体现,这也是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性价值所在。人力资源规划是公司落实企业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企业战略要求进行人才队伍建设,员工核心专长与技能培训的落实等等,这都是人力资源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1.重新定位人力资源规划,逐步实现企业战略目的。对于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的融合对接研究,我们需要先对人力资源规划重新定位。人力资源规划需要遵循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对于战略层面的内容要及时地响应,并对要实施的措施加以审视,将人力资源规划提升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将传统意义上聚焦人员供给和需求的人力资源规划融入其中的同时,要加强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规划的一致性。

2.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企业,明确企业战略目标。需要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充分解读,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对人力资源活动和组织活动进行合理协调,并能够真正地落实企业战略目标,以达到人力资源规划服务企业、成就企业的美好愿景。要求企业战略目标更加明确,并且对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做出引导和指示,对可能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造成影响,以及要考虑的因素等,都要进行提前分析研究,以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人力资源规划活动,并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最终能够遵循企业战略方针政策,对企业战略规划实施予以协调和支持,从而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

3.对于关键岗位的战略化发展要求。

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离不开企业中关键岗位人员的支持与付出。而关键岗位人员,主要是指在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生产等多个方面,在企业发展中能够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与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紧密相联,掌握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能力,并且在一定时期内难以通过企业内部人员置换和市场外部人才供给所替代的一系列重要岗位的人员。

关键岗位在企业中的数量、质量、结构差距等数据,是我们进一步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题。对关键岗位评价机制的实施,能够对岗位水平进行研究分析,并为人力资源岗位规划提供充足和有效的数据依据,从而有效地对关键岗位进行合理要求,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企业各项措施,以达到企业战略中对于人力资源规划中关键岗位的要求。

此外,对企业关键岗位评价机制的实施,能够体现一定的数据差异,如果关键岗位状况和未来理想的状况存在较大差异,那么企业需要对这种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改善措施,改善措施即为有效的管理提升计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围绕企业战略发展目的,并结合人力资源规划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关键岗位管理提升计划。重点是要对关键岗位人才做到吸引、保留、发展和激励等效果,采取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组合策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战略服务,并尽快地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企业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实践,深度理解企业战略意义,并付诸于实际行动。对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规划融合对接进行深入的认识,了解这种管理思路的方式方法,并运用到企业中,以有效地解决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与企业战略相偏离的问题,能够给企业提供崭新的发展视角和思路,最终突破自我困境,不断发展壮大。

[2]冯云。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的融合对接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4):14.

[3]张芳茹。基于企业战略的集团公司人力资源规划研究[d].北 京 :华北 电 力 大 学 ,2012.

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融合分析论文

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少统一性、长远性,尊重人和尊重人才的用人理念淡薄,管理者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仍习惯于传统的人事管理,其特点是行政管理代替人力资源管理,人力没有取得资源地位,没有科学的测量人力资源价值的标准,情大于法的现象仍很普遍,不能真正做到任人唯贤、人事相宜。

2、存在严重的冗员问题。

“冗员”已成为严重影响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严重制约组织运作的最大障碍。

3、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不到位。

许多企业对员工培训既无科学“系统的计划”又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内容,随意性大,故难以取得理想的培训和开发效果。企业无长远的.人才培训规划,因此即使开展了培训开发工作,也往往因为缺乏系统规划,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前瞻性,形式单一陈旧,难以使员工获得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同时对员工培训和开发缺乏足够的投入,也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开发。

4、不善于营造企业文化。

石油企业人事管理部门不注重构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具有明确统一的思想、意识、精神、信仰和价值观。企业文化所蕴涵的管理哲学和企业核心价值形成的企业人格。对于企业的经营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激励机制不够有效。

目前大多石油企业仍存在用人机制不活、激励手段无力的问题,严重地挫伤了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和创造热情。分配制度改革虽然已经建立起以效益为中心的分配机制,但从根本上讲,企业的绩效考核仍是服务于等级工资制的依据。平均主义尚未彻底清除。企业效益好,大家都多拿,企业效益差,大家都少拿,企业的绩效考核模式不能将组织目标与职工个人目标紧密连结在一起,难以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效应。

6、考核体系不够健全。

表现在考核指标的设定与评价标准的确立不够科学、合理。考核流程不当,绩效考核没有和员工的绩效相结合。在石油企业中常将考核结果做多方面用途,通常一次考核事件的曝光频率越高,主管所承受的压力也愈大,困扰也愈多。主管基于这些顾虑,不愿真正实施考核。造成有的绩效考核走过场,流于形式,先进成了“轮流坐庄”,以至于最后形成主管不想考,员工不愿被考,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也没兴趣组织考的局面。

在石油企业中,用人机制的“官本位”色彩较浓厚,在用人方面仍未摆脱论资排辈的观念。在人才使用上不灵活,过于谨慎,“重用人才”往往简单地体现为提高专业人员的行政级别,较少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一些优秀人才纷纷流向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

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融合分析论文

1、实现人本管理。把人才留好用好。

人力资本的投资是企业持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决定性因素。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员工不仅是企业实现经济目标的要素,也是具有自身需求和社会价值的个体,因此,必须树立人本管理思想。如实施柔性化管理、公平对待、尊重员工个性发展,鼓励创新,关注员工社会生活,设计多系列的职业通道,创造人性化软硬环境等。在物质水平较高的时代,尤其是强调软环境的营造。企业软环境的营造重点要抓沟通和尊重。良好的沟通和尊重会使人产生一种归属感和温暖感,而这种归属感和温暖感又会大大激发起工作热情和干劲。因此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应通过加强各个层次的沟通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来改善企业的软环境,从而提高职工的满意度,把人才留好,把人才用好。

2、要做好科学规范的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既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是人才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纳入并遵循科学和规范的工作分析,才有可能根据需要,正确地决定设置哪些工作,决定每项工作对职工的知识、技能素质等要求,并进行详细描述得出工作描述的任职说明。在此基础上明确任用标准,选拔任用符合需要的合格人员,并以此作为对职工的绩效评估、晋升晋级、调配、解聘的标准。

3、科学设计薪资、构建激励与绩效考评模式。

石油企业在分配上趋向于按劳、按效、按资的多元化分配。分配制度应以企业效益为中心,把职工的责、权、利结合在一起,加大薪资结构中“活工资”比例,拉开分配档次。从根本上解决分配过程中存在的职工薪酬与劳动力市场脱节,工资水平不反映岗位劳动差别等问题,打破在薪酬改革中形成的新平均主义,实现贡献大多收、贡献小少收。

石油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多方法的整合系统进行人力资源的评价。绩效评估可以从直接主管、同事、下属、顾客及被评价者个人等360度角度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工作数量、工作质量、时间、成本等多个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工作分析,建立起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价规则和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衡量实际工作绩效并进行动态反馈,不断修正目标。为了使各种工作岗位之间的绩效考评具有可比性,可以运用岗位绩效指数化法来反映外部环境中各种技术条件的变化、宏观政策的调整以及组织体制、人事制度的变更等不确定和不可控制的因素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使考评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并与相应的激励措施相结合,推动组织或个人努力创造更高的业绩,从而成功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4、强化人力资源培训开发。

石油企业应根据长远发展的需要,把职工的教育培训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层面上来抓,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工教育培训网络。培训应重点突出职前培训、技能培训。职前培训是企业培训工作的前提工作,不论本专科生、硕士生,进入公司之前,都需接受为期三个月到半年“职前教育”,培训与公司业务相关的知识、技术;灌输企业的信条、文化、公司理念,实施人格培训、基本素质技能培训。技能培训是企业培训工作的重点和中心内容,石油企业发展越来越需要高度熟练的技术工人和知识工人,必须通过各种技术学校及企业培训机构加大职工的技能培训力度,同时也可采取“干中学”、“学徒制”等方式来培训。

石油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科学地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的供给需求状况的影响,制定必要的人力资源获取、利用、保持和开发策略的规划,确保自己对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是企业获得长远利益的保证。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