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企业人力资源诊断分析论文范文(13篇)

时间:2023-12-05 23:49:09 作者:琉璃

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促进员工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在此分享一些人力资源总结的实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分析论文

一是政府职能部门应根据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的发展状况,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人力资源外包发展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行业标准,内容包括行业准入制度、操作流程、服务项目、收费指导标准等。二是政府职能部门宜设计一套简约但高效的审批制度和监管程序,加强监管,尤其要重视事中、事后的监管,既要杜绝外包机构无证经营的现象,更要坚决取缔外包机构违法经营的现象。

2.2建立外包风险监控机制。

建立双方定期报告制度。外包服务商定期向企业发包方报告工作进展状况和特殊问题,发包方根据外包服务商的汇报,定期不定期地考量外包服务商目标达成情况。同时,可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员工对外包服务商所提供服务的满意度,及时纠正偏差或为外包商提供必要的帮助。建立反馈修正机制和动态目标管理机制。发包方根据外包服务商工作进展与目标达成情况及企业的发展变化,适度调整预设目标,重整内外部优势资源,优化外包方案。如果外包服务商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准难以适应企业的需要,就应协商中止双方协议,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2.3促进与外包服务商的文化融合。

为了促进与外包服务商的文化融合,首先,企业要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企业领导人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之初就应了解外包服务商的发展历史、管理理念、经营特色等,清楚双方的文化差异,预见潜在的文化冲突。其次,构建文化交流管道与机制。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造成文化冲突的原因往往是由于企业双方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从而加剧了双方的认识偏差或误解,所以,构建文化交流的管道与机制,加强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增进理解、化解误判,降低文化冲突的几率。最后,促进相互适应。在前两个方面的基础上,通过培训、研讨等方式进一步让企业员工认识外包服务商的文化特点,建立相互适应、相互尊重的关系。

2.4重视与外包商的信息交流。

企业在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商时,拟对外包市场进行全面考察,在确定备选目标后,要对备选目标的资质做重点考察,除查验它们提供的有关材料外,还要对外包服务商所开展的业务完成情况、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服务对象的社会影响力、外包商同行的评价、外包费用值等多方面要素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最终做出选择。同理,外包服务商在选定发包企业前也要对发包企业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该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人事结构、工资水平、同行评价等。当然,企业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全面地向外包服务商提供相关信息,这样有利于双方的沟通了解,有利于双方合作质量的提高。

2.5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

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企业一定会非常关注投资的回报率。一般而言,企业往往会充分考虑现有人员完成某个特定任务的成本,包括员工薪酬、福利、办公经费等,之后再与外包的成本相比较。实际上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还须考虑其他因素,比如,企业员工的发展潜能、企业的技术水平、员工对外包工作的满意度、达到最高回报率的途径与方式等。

2.6加强与员工的双向沟通。

外包实施之前,企业应向全体员工阐明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必要性、意义、内容、目标及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变化等方面的事项,让员工有一个心理准备。外包实施之后,企业部分员工可能因为不能适应新的岗位要求而被解聘。对于这部分员工,必须做好充分的沟通,并给予他们足够的补偿,避免因这部分员工的解聘给企业带来不确定因素,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就发生了变化,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调整与转换工作思路与工作重点,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工作上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中高层领导者的角色也要实现转换,应从行政管理领导者转变为企业团队学习和建设的推动者、企业变革的倡议者、企业人力资源优化的策划者。

参考文献:。

[6]华瑶,侯春丽.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动因及风险规避策略浅析[j].工业技术经济,(2).

企业人力资源诊断分析论文

摘要:企业人力资源诊断分析是对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明确分析思路和目标,通过对不同口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对劳动组织、用工管理、绩效考核、教育培训、信息化运用、中长期规划等大量有价值数据分析,穿越数据时空透视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状况,预测人力资源不利环境和有利因素,提前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工作,为企业未来更好发展做出超前人力资源保障。

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核心保障是人力资源资本,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组织机构现状、员工技能等级结构水平、年龄文化结构层次等,开展切合企业当下经营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规划的有价值的人力资源诊断分析,对解决企业目前存在人力资源问题和长远规划瓶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企业开展立体式企业人力资源诊断分析,不仅能发现目前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找到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法,更能通过大量有价值数据分析,穿越数据时空透视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状况,预测人力资源不利环境和有利因素,提前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工作,为企业未来更好发展做出超前人力资源保障。

人力资源诊断分析的工作思路要以“控制员工总量、调整优化结构、健全标准机制、提升工作效能”为导向,遵循“综合分析诊断、重点专项突破、统一决策部署、分步有效实施”的原则,按照动员部署、自查整改、调研攻坚、总结提升四个阶段进行,依据国家企业行业有关政策规定和制度标准,采用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立体式方法查找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对策,破解难题,改革创新,加快构建规划科学、标准先进、配置高效、管控有力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诊断分析的工作目标是,要通过开展诊断分析,实现摸清企业人力资源家底、梳理人力资源目前问题,找出管理中的“盲点”、难点和风险点,明确下一步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总结每次诊断分析工作经验,形成长效机制,每年定期或按专题组织开展企业人力资源诊断分析工作;推进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完善企业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计划指标体系,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明确劳动用工策略和人力资源统计新口径,降本增效;提高企业负责人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人才培养开发力度,促进人力资源管理队伍自身素质提高,建设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人才队伍。

1.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

成立的人力资源诊断分析领导小组,负责贯彻落实企业上级主管单位工作要求,负责人力资源诊断分析工作的总体协调与指导,研究实施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审核人力资源诊断分析研究报告,负责人力资源诊断分析工作的推进,组织制定实施方案和有关措施,对公司人力资源诊断分析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针对关键问题,研究提出整改措施和工作计划,编制完成人力资源诊断分析报告。

这就要求更要做好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用工计划编制的工作情况摸底调研;做好“十二五”人力资源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规划目标值要做到及时滚动修订;分析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配备人员的来源、素质条件;专业技能与人资岗位的匹配等情况。

特别要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用工总量现状分析,分别按用工形式、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能等级、技术水平、收入水平等多口径多维度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当前人工成本和劳动生产率,预测未来人力资源相应数据指标。

(2)分析优化企业劳动组织。

首先应从优化组织机构编制管理入手,根据企业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结构要求,进一步规范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立和调整程序;检查企业员工编制、级别、职数是否符合规定标准等情况;再核检员工岗位管理情况,包括岗位管理制度建设;岗位设立程序;工作标准体系建设;信息系统中岗位信息规范;岗位职责是否明确;上岗人员是否符合岗位任职条件等情况;再检测企业员工定员管理。

包括定员管理制度建设和落实;建立劳动定员设备台账;按新定员标准是否存在超员、结构性缺员,制定消纳超员措施、解决结构性缺员等情况。

(3)分析劳动用工管理现状。

一是对近2-3年的新员工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分析分配培训、使用、流失、培养情况;是否做到人岗匹配;检查一线岗位工作年限落实情况。

梳理劳动用工合同管理情况,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制度的建立,合同订立、变更、解除、终止是否规范,签订合同用工与其他用工之间的结构关系等情况。

二是对劳务派遣用工管理进行分析诊断,梳理检查是否存在计划外使用劳务派遣用工,派遣岗位分布情况,适用岗位分析,派遣机构依法合规情况等;规范用工做法、是否建立统一的劳务派遣机构准入条件、下一步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的措施等现状。

三是对其它用工形式的用工情况也要进行全盘摸底分析。

特别是有主业支援集体的大中型企业,要对集体企业进行适时整合重组,强化日常用工管理。

(4)分析修订绩效管理考核办法指标。

绩效管理办法有效性和考核指标的适用性,对提升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效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对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和上级主管单位有关绩效管理的部署要求,分析修订企业绩效管理办法,修订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指标。

检测企业绩效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和运转效能,加强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制度建设,完善关键业绩指标体系完善、业绩考核责任书签订、业绩考核看板监控、考核结果分级和各级别比例。

二是企业全员绩效考核指标。

在分析修订企业全员绩效管理实施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宣贯新内容新办法,应着重根据岗位变化和人员业务流转变化,修订岗位绩效合约考核具体指标,签订全员绩效合约,加强管理机关“目标任务制”考核、一线班组“工作积分制”考核、建立各级绩效看板监控、考核结果分级和各级别比例、员工年度绩效等级积分制度执行,以及考核结果应用等情况。

三是分析以往考勤管理数据及应用情况。

修订企业考勤管理办法,开展考勤管理专项检查落实工作,严格日常考勤执行、强化考勤结果应用、建立考勤工作定期检查督导制度,以及对在册不在岗、不在岗领薪等人员的排查排除情况。

(5)分析诊断员工教育培训。

首先应从评估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效果入手,评估工作也要分别从员工受训第一反应评估和员工所在岗位负责人对受训员工岗位能力表现实践评估两个角度分别开展,才能全面反映培训效果,分析找出效果偏差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修订相应制约培训效果的制度条款,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和各项考核机制,整合优化培训资源,改善培训设施建设,进一步严格培训班和学员的`管理,优化提升内部培训师队伍结构和能力水平,充足培训经费的来源等情况。

加快企业人才队伍培训、培养和使用。

(6)分析人力资源信息化运用效率。

目前,许多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均上线为集约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在线监测功能日益强大,为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其中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应用检测工作则显得特别重要和繁重。

分析人力资源信息化运用效率则要全面分析检测企业员工是否全部纳入信息系统管控,数据信息维护现状是否及时、准确、完整,统计分析人力资源信息统计结果应用效果等情况。

根据未来企业人力资源全面数值指标,提前完善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做好人力资源全面保障工作,提升人力资源工作效能。

参考文献。

[1]刘俊振.企业跨边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性整合与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

[2]李书玲.中国企业当前常见的核心管理命题[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12)。

[3]周雪.中国企业集团构建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有效路径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4)。

企业人力资源诊断分析论文

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组织间竞争更加激烈。人才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知识的载体,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为关键的战略性资源,可以说谁拥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谁就能赢得竞争的优势。国有企业通过改造、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对人力资源评价计量是一个公认的难题,目前都在探索阶段,因此我们只能从目前人力资源几个可控制的组成要素进行量化分析,从而为人力资源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人力的最基本方面,包括体力和智力。如果从现实的应用形态来看,则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方面。人力资源是有时效性的,因此抓住时机对改制企业进行大力的人力资源调整,实质上是一次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摸清企业目前的人力资源状况,可从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结构、工作年限结构等几个方面分门别类进行图表量化、计算比例的方式,为下一步诊断分析打下基础。

根据本企业现有员工的各项统计数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进行初步分析。根据员工年龄结构中各个年龄阶段的数量和比例,可以判断现有人力资源的主体和组织活力;从文化知识结构看,可以辨别员工主体文化知识层次和知识水平;从职称层次的数量和比例,可得出企业目前的技术力量;从工作年限上可看出员工目前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熟练程度和水平上,等等。针对以上情况,企业决策层应该认真比较分析,按照企业特点、经营项目、资质要求和发展需要等因素,找出人力资源问题的症结所在,为提出改进和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创造很好的条件,也为制定未来开发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依据。

1、确定调整目标、范围和原则。

企业决策层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认真研究,确定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目标、范围和原则。调整不是理论问题,也不是图形式走过场,而是改制企业的一场攻坚战,同时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难题。为此,必须制定详细缜密的计划和办法,让全体员工明确为什么要进行人力资源结构调整,调整的范围有多宽、力度有多大,是否涉及本人,公司通过调整要达到什么目标,采取什么样的原则和措施等等。总之,通过优化和调整要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保证企业和个人获得长远利益。

2、运用岗位分析设计,定岗定责。

企业管理部门要按照精干高效、一岗多责、工作满负荷的原则及知识层次和专业素质的要求,合理定岗;生产单位则要根据本部门工作性质、工作任务、专业结构、工作责任、素质要求等定岗定员。对岗位职责及工作要求要进行详尽描述,并运用岗位分析设计技术,按照纵向和横向结合的方法,将目标、岗位、员工三者科学结合在一起,采用岗位等级法,将所有岗位分为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等几个层面。不同层次的岗位,其评定因素分析也不相同,如管理层的主要是工作责任、管理能力、专业水平、素质要求等;而一般执行层和操作层的岗位评定因素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即工作技能、工作强度、工作条件、工作职责等。

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改制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就是如何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的问题。

(1)实行公开招聘制度和员工分流制度,打通员工“进、出”通道。一方面要面向高校招聘急需的专业人才,不断改善员工队伍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推行员工分流制度,对富余人员和不合格人员予以分流。在合理进行定员、定岗、定编“三定”的基础上,实行全员上岗考试,对考试合格的人员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实行持证上岗;对考试不合格的人员和“三定”富余人员实行再培训和转岗分流。

(2)全面推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机制,打通干部“上、下”通道。一方面推行竞聘上岗制度,打通干部“上”的渠道。中层干部全部实行竞聘上岗,既通过理论的考试,又配合实际的操作和面试;既看才,又看德,既看能,又看“干”;不唯亲,不唯上,不看表面,使有真才实学的干部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坚持“能上就能下”的原则,打通干部“下”的通道。通过实行竞聘上岗,对一批学识不高、年龄偏大、业绩平平的干部予以解聘,实现管理人员的新老交替,提升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3)动态优化与配置。把人员招进来并进行了合理有效的配置后,还必须通过调配、晋升、降职、轮换、解雇等手段对人力资源进行动态的优化与配置。因为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岗位的任职资格势必会有新的要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该岗位上工作的人,也可能变得不再适合这个工作岗位的要求或其能力已远远超出该岗位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重新进行工作分析与人才测评,对岗位责任、岗位要求及现有人员的知识、技能、能力等进行重新的定位,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达到优化配置。

总之,改制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结构调整,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秦志华.人力资源管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刘晓昌.改制企业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的构想[j].交通企业管理,(1).

[4]吴志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讨[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4(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分析论文

1.1.1有利于降低行政管理成本。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外包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正逐渐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组织战略规划职能转变。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是组织将自身所不具备的、缺乏经验的事务外包给其他企业,外包商通过提供给不同的客户相似计划而产生规模效应,从而使组织摆脱日常性、繁琐性的工作,集中优势资源投入到其他业务方面以避免社会资源的重复浪费,达到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1.1.2有利于优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虽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在国外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但在我国仍处于萌芽期。公共部门因长期无法摆脱机构臃肿、人员冗杂的局面而一直饱受诟病,由于公共部门具有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特殊性,因而不能完全参照私营部门以效率为主的管理模式,公共组织可以分流给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一项或几项内容实现部分职能市场化。公共部门根据外包结果及时调整内部人事管理制度,减少不必要的财政开支,对构建节约型政府具有建设性意义。

1.1.3有利于获取专业的技术与指导,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组织在一定范围内获取的资源是有限的,某种资源在本组织内是资源,在其他组织中却不是。组织只有掌握其他组织稀缺的、不易复制的资源才能够长期保持核心竞争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将自身优势资源与社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避免组织的`盲目扩大,增强组织应变能力、集中时间和精力努力发展核心事务。专业的外包商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可以根据各类组织的不同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且专业化的外包服务,能高质量地完成公共部门繁琐性、事务性的工作,同时还可以为组织提供先进的技术指导,这些因素的导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进公共部门低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效率。

1.2风险权衡。

1.2.1信息安全风险。部分信息共享是组织在与人力资源外包商进行合作时不可避免的,由于外包商自身的职业素养与道德水平不一,有可能会出现组织机密泄漏、外包风险增加,造成组织无法控制的局面。

1.2.2法律缺失风险。目前,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外包环境不成熟、外包服务项目单一化、相关法律处于空白期的特点较为明显。外包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组织与外包商自身无法协调的冲突,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相关法律的建设就显得刻不容缓,以约束外包商的行为规范,避免冲突发生时公共部门陷入无法律可依的尴尬局面。

1.2.3服务质量风险。公共部门在做出外包决策时,短时间内对外包商的能力水平、服务质量、职业素养的认识有限,因此在外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沟通与交流的冲击和碰撞,发生信息的不对称,造成外包效果与组织预期目标不一致。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过程中就相当于外包服务商追逐自身利益的过程,加之组织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管,易发生外包商的机会主义行为,造成服务质量的下降。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分析论文

绩效考评:从内涵上说就是对人及其工作状况进行评价,对人的工作结果,通过评价体现人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或贡献程度。从外延上来讲,就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对日常工作中的人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评价。其中:

一、绩效考评意义:1、从企业经营目标出发进行评价,并使评价和评价之后的人事待遇管理有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2、作为人事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运用一套系统的制度性规范、程序和方法进行评价。3、对组织成员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

二、绩效考评目的:1、考核员工工作绩效。2、建立公司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程序和方法。3、达成公司全体职工,特别是管理人员对绩效考评的认同、理解和操作的熟知。4、绩效考评制度的促进。5、公司整体工作绩效的改进和提升。

三、绩效考评的作用:(一)对公司来说1、绩效改进。2、员工培训。3、激励。4、人事调整。5、薪酬调整。6、将工作成果与目标比较,考察员工工作绩效如何。7、员工之间的绩效比较。

(二)对主管来说1、帮助下属建立职业工作关系。2、借以阐述主管对下属的期望。3、了解下属对其职责与目标任务的看法。4取得下属对主管对公司的看法和建议。5、提供主管向下属解释薪酬处理等人事决策的机会。6、共同探讨员工的培训和开发的需求及行动计划。

(三)对于员工来说1、加深了解自己的职责和目标。2、成就和能力获得上司的赏识。3、获得说明困难和解释误会的机会。4、了解与自己有关的各项政策的推行情况。5、了解自己的发展前程。6、在对自己有影响的工作评估过程中获得参与感。

四、绩效考评种类:1、年度考核2、平时考核3、专项考核。

五、绩效考评工作程序分为:封闭式考评和开放式考评。

六、短期绩效考评效果评估的主要指标有:1、考核完成率2、考核面谈所确定的行动方案3、考核结果的书面报告的质量4、上级和员工对考核的态度以及对所起作用的认识。5公平性。

七、长期效果的评估的主要指标:1、组织的绩效2、员工的素质3、员工的离职率4、员工对企业认同率的增加。

八、给予员工考核反馈的注意事项:1、试探性的2、乐于倾听3、具体化4、尊重下级5、全面地反馈6、建设性的7、不要过多地强调员工的缺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分析论文

摘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都是员工,如何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共同需要探讨的问题。基于此,文章从不同角度针对怎样才能在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了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为同行业人士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有了新的内涵,在原有内容基础上有了新的拓展,社会经济、企业管理等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开始出发,在管理工作中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与企业文化价值取向相契合。

一、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不管任何规模任何行业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大企业均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投入了很多精力,石油企业也是如此。然而当前石油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中却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够。

当前大部分企业领导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并不深刻,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由于受到自身觉悟的限制,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对思想政治工作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偏颇,人们已经习惯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繁琐的、程序化的工作感到厌倦,管理者将多数经理放在了管理制度的制定上,思想政治工作明显滞后。

2.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

虽然当前一些石油企业会定期组织员工展开思想政治工作,但是大部分仅限于政工部门的职工,根本没有落实到日常管理和培训工作中,从整体上来看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俨然成了走过场,对于员工思想觉悟的提升起不到丝毫效果。

3.未明确思想政治岗位职责。

当前我国石油企业在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根本没有指出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岗位职责,即使一些企业将其写进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多数情况下也是含糊不清的。此外,当前多数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水平都不高,没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经常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

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路径。

石油企业与一般企业不同,尤其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已经非常紧迫。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存在一定的系统性特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在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不管任何规模任何行业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大企业均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投入了很多精力,石油企业也是如此。然而当前石油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中却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作机制中来。

当前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盛行“一岗双责”,这是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上的一种提升,在这种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仅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同时在执行具体工作的过程中也应该做到尽职尽责。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将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到考核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形成明确的`奖惩机制,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证管理人员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推动,同时还能对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起到巩固性作用。

企业员工是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二者的目标可以对员工热情起到激发性作用,将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发挥出来,从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二者的契合点上,应明确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工作思路,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首先启动“事前”的思维,提前将员工的思想动员工作做好,使企业员工及时了解事项的推进过程,减少事项实施以后员工产生的抵触性心理;在“事中”环节,应利用思想政治工作针对不同方面的利益进行协调,以减少对以后工作的影响;在“事后”环节中,大部分都与利益调整相关,因此必须将思想工作做好,对管理成果起到巩固性作用,最终使人力资源改革的目标得到实现。

三、结语。

总而言之,石油企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在石油企业中积极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满足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内部企业发展的需要。要想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就必须清晰的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二者的契合点,科学认识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企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解决办法,最终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

参考文献。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竞争加剧,各国实力之间的竞争已不单单是靠技术和资本占据垄断地位,企业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人力资源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逐渐占据核心地位。文章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行业进行了优势分析与风险权衡。

相对于公共部门来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政府机构改革的浪潮,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组织中,促使人力资源管理由传统的人事管理部门提升到组织战略性部门,其职能也由辅助性职能转向战略规划职能。通过采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这种新型管理模式,这也就帮助了公共部门从日常性、繁琐性、重复性的工作中抽身出来,从而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组织的核心事务中,提高组织的效率,以达到管理成本最小化与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融合分析论文

1、实现人本管理。把人才留好用好。

人力资本的投资是企业持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决定性因素。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员工不仅是企业实现经济目标的要素,也是具有自身需求和社会价值的个体,因此,必须树立人本管理思想。如实施柔性化管理、公平对待、尊重员工个性发展,鼓励创新,关注员工社会生活,设计多系列的职业通道,创造人性化软硬环境等。在物质水平较高的时代,尤其是强调软环境的营造。企业软环境的营造重点要抓沟通和尊重。良好的沟通和尊重会使人产生一种归属感和温暖感,而这种归属感和温暖感又会大大激发起工作热情和干劲。因此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应通过加强各个层次的沟通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来改善企业的软环境,从而提高职工的满意度,把人才留好,把人才用好。

2、要做好科学规范的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既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是人才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纳入并遵循科学和规范的工作分析,才有可能根据需要,正确地决定设置哪些工作,决定每项工作对职工的知识、技能素质等要求,并进行详细描述得出工作描述的任职说明。在此基础上明确任用标准,选拔任用符合需要的合格人员,并以此作为对职工的绩效评估、晋升晋级、调配、解聘的标准。

3、科学设计薪资、构建激励与绩效考评模式。

石油企业在分配上趋向于按劳、按效、按资的多元化分配。分配制度应以企业效益为中心,把职工的责、权、利结合在一起,加大薪资结构中“活工资”比例,拉开分配档次。从根本上解决分配过程中存在的职工薪酬与劳动力市场脱节,工资水平不反映岗位劳动差别等问题,打破在薪酬改革中形成的新平均主义,实现贡献大多收、贡献小少收。

石油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多方法的整合系统进行人力资源的评价。绩效评估可以从直接主管、同事、下属、顾客及被评价者个人等360度角度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工作数量、工作质量、时间、成本等多个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工作分析,建立起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价规则和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衡量实际工作绩效并进行动态反馈,不断修正目标。为了使各种工作岗位之间的绩效考评具有可比性,可以运用岗位绩效指数化法来反映外部环境中各种技术条件的变化、宏观政策的调整以及组织体制、人事制度的变更等不确定和不可控制的因素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使考评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并与相应的激励措施相结合,推动组织或个人努力创造更高的业绩,从而成功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4、强化人力资源培训开发。

石油企业应根据长远发展的需要,把职工的教育培训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层面上来抓,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工教育培训网络。培训应重点突出职前培训、技能培训。职前培训是企业培训工作的前提工作,不论本专科生、硕士生,进入公司之前,都需接受为期三个月到半年“职前教育”,培训与公司业务相关的知识、技术;灌输企业的信条、文化、公司理念,实施人格培训、基本素质技能培训。技能培训是企业培训工作的重点和中心内容,石油企业发展越来越需要高度熟练的技术工人和知识工人,必须通过各种技术学校及企业培训机构加大职工的技能培训力度,同时也可采取“干中学”、“学徒制”等方式来培训。

石油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科学地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的供给需求状况的影响,制定必要的人力资源获取、利用、保持和开发策略的规划,确保自己对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是企业获得长远利益的保证。

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的无缝对接分析论文

:人力资源规划对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新观点、新思想的角度提出人力资源规划无缝对接企业战略的五个步骤及其方法,以期能对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人力资源规划;企业战略;胜任力模型

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为确保自身战略目标的实现,依据内外部环境,对战略实施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供给、需求和缺口进行分析、判断和预测,并制定吸纳、维系和激励人力资源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过程(曾湘泉,2000)。简而言之,合理的人员配置加上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优化组合才是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内容。

(一)企业战略在前,人力资源规划在后

jeffrey a. mello(2004)提出人力资源规划是在组织战略目标和计划确立后开展的,因此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要有明确而清晰的经营战略规划和价值链核心业务规划,要有人力资源内外环境分析,要有较为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和较为完整的历史数据等。

(二)企业战略包含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的一部分,并且是为企业经营战略服务的,它是企业为达成经营战略而确定的人力资源配置目标、计划与方式,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龙头”或牵引,它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各项管理活动的方向。

(三)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落地的载体

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性价值就在于实现企业战略的落地,基于战略的员工核心专长与技能的培训以及满足组织战略与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使得人力资源规划是连接战略规划和公司业绩的必由之路。

步骤一:对人力资源规划重新定位,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在研究和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前,对人力资源规划重新定位显得尤其重要。人力资源规划应定位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要遵循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高度关注战略层面的内容。一方面把传统意义上聚焦于人员供给和需求的人力资源规划融入其中,同时更加强调人力资源规划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

步骤二:明确企业战略愿景,提炼战略核心目标

只有充分认识企业战略愿景、组织目标和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主体所制定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才能够有效地协调人力资源活动和组织活动,保证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能够促进实现其组织愿景和组织目标。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出战略核心目标,用这些战略核心目标指导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例如:哪些核心目标会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影响,哪些核心目标是我们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要考虑到的`因素等方面,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活动,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以协调和支持战略规划的实施,从而促成组织愿景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步骤三:挑选承载企业核心目标的关键岗位战略目标的实现更多的是依赖于关键岗位人员来完成,所谓关键岗位指在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生产等方面对企业生存发展起重要作用,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承担起重要工作责任,掌握企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技能,并且在一定时期内难以通过企业内部人员置换和市场外部人才供给所替代的一系列重要岗位的总和。

步骤四:使用胜任力模型对关键岗位进行分析使用胜任力模型对关键岗位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胜任力模型主要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比较关键岗位的胜任力水平和岗位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为关键岗位规划提供比较准确的依据,只有参照胜任力模型,才能分析企业当前关键岗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的差距,并按照胜任力模型的要求制定各项措施,以满足组织对胜任力方面的整体需求。

步骤五:制定关键岗位员工管理提升计划在步骤四中利用胜任力模型对企业关键岗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进行了分析,当企业目前的关键岗位状况和未来理想的状况存在差异时,企业必须制定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提升计划。制定有效的管理提升计划同样应围绕企业战略核心要素来开展,重点是要考虑如何吸引、保留、发展和激励关键岗位人才,使得组织能够通过关键岗位人才完成企业战略目标。对于关键岗位员工,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组合策略,从关键岗位的招聘、培训、激励到代谢的过程中设计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

总体而言,企业不必过于关注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论体系,亦无须被大量有关人力资源规划论述的、内容颇显深奥的表象所困惑,企业应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人力资源规划实践的理解,化战略为行动。上述以战略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规划无缝对接企业战略的步骤及方法,就是这种管理思路的体现。这样的方法,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与企业战略相偏离的问题,笔者也希望提出的这种人力资源规划模式能够突破企业现有的困境,为企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一种新的思路。

[1]宋向清:《关键岗位空缺的危害及防范》,载《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年第11期。

[2]胡丽红:《战略导向的人力资源规划》,载《人力资源》,2006年第3期。

[3]李明斐,卢小君:《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研究》,载《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分析企业政治与人力资源的开发论文

引言在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会展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为经济及文化交流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环境。提供活动策划、组织会务、布置场景和展台、租赁会议展览设备、提供笔译、同声传译等多项服务,是会展企业的主要工作内容。北京作为国际性大都市,每年举办的会展活动不胜枚举,这些会展活动的成功举行以及其中创造的经济价值离不开各个会展企业的努力。

一、北京中小会展企业概述。

1.北京中小会展企业发展状况。

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各类展会成为北京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特点,除了国际型会展活动之外,北京市还存在着各种行业内的、企业内的中小型会展,这些会展活动占用的场地较小,时间较短,所需的服务精度不高,给北京中小会展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市场。目前北京市中小会展企业占行业比率的90%以上,为北京市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同时提供了众多职位,为高校毕业生和待职人员提供就业机会。

2.北京中小会展企业发展特点。

北京中小会展企业发展的首要特点是灵活性,中小会展企业因为企业启动资金较少,多数处于创业期和发展期,企业组织结构尚不稳定,因此除了核心组织结构外,企业其他部门,包括企业拥有的会展资源,都可以是“机动性”的;灵活的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资源使得这些会展企业的服务特点不固定,根据展会订单内容临时组建会展工作团队以应对各类中小型会展的需要是中小会展企业发展的第二个特点。

3.北京中小会展企业发展问题。

虽然组织灵活定和服务多变性为北京中小会展企业发展提供了众多的机遇,但“游击”式的企业发展模式使这些会展企业面临发展壮大的困境:不能保留住有用的人才,难以固定服务的主要方向,往往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服务质量不够高”、“服务不够专业”而错失许多订单,从而阻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4.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对中小会展企业发展的意义。

北京市中小会展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是由于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善造成的。在知识和人力资源为主要资本的社会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越强,企业的活动能力越强,对于以“人事安排”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会展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可能拥有的行业竞争力,因此,中小会展企业想要得以发展,必须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下功夫。

1.人力资源需求的阶段性特点突出。

虽然北京市的会展活动频率十分高,但受天气和行业特征的影响,某一行业的展会总是相对较为集中的,会展业的淡旺季区分也就十分明显。对于中小会展企业来说,在业务的高峰期人力需求量十分大,而在业务低谷期所需人力则非常少,若是按照高峰期所需人力保有固定员工则会在低谷期造成巨大的人力资源和成本浪费,大多数的中小型会展企业无力支付如此高额的人力资源成本费用,因此大多数会展企业只保留少量固定员工,维持企业核心组织的稳定性,采用`川备时聘任“的方式,在会展高峰期外聘临时的工作人员,甚至有些高级技术人员也由外聘获得,如翻译人员、主持人等。而外聘人员的实际职业能力并不是企业事先所熟知的,一旦外聘工人人员出现差错,则会影响到会展服务的整体质量。如何合理的配置企业资源,解决人力需求不均衡所带来的问题,一直是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难题。

2.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更新速度慢。

知识经济是现代社会最先进的经济形式,对于会展企业这种以提供各种服务为主的行业来说,拥有并合理的管理具有知识资本的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会展企业的员工身兼”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双重特征,因此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必须也因此发生改变,如何活用具有知识资本的员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但就中小型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来看,很多企业虽然将工作重心放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根据现代管理理念制定各种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但对核心员工的绩效考评始终是浮于表面的,例如采用先进的出勤记录仪器指纹打卡机、要求员工每天呈报工作量表格等,这种管理方式不仅限制员工自由、使员工工作和生活空间产生冲突,给员工造成压力,而且使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本身产生方案,进而使”知识资本“质量提升和扩张受到阻碍。

中小型会展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以”绩效考核“的方式进行的逐级开发,即采用由上至下的考核方式,由主管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评价,决定员工是否在某一工作领域有所作为,是否应该予以迁升;另一种是根据行业内”猎头“的推荐去聘任相应的知识型员工,而企业往往需要为这些员工支付相对较多的薪酬。这两种开发模式实际上都比较刻板。首先,单一的评价体系使上下层沟通不畅,员工作为”知识经济资本“的特点并没有体现出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难以有所作为;其次,”猎头“推荐并不能保证临时聘任的知识型员工完全筒合企业工作的需要,容易造成人才与工作不匹配的问题。

很多中小型会展企业也试图通过实际的工作,在组织内部培养一些高级员工,而一个展览项目从起步到成熟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员工频繁流动不仅使得企业较难开展长效培训机制,也会导致一些宝贵的员工经验的流失,影响到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正常运行,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员工敬业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普遍弱化,据有关数据统计员工易职的几率近年来平均上升了33%,因此如何提高员工忠诚度,留住员工也成为刽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亚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1.采用先进管理办法解决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中小型会展企业自身的资源状况和业务特点使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办法去解决人力资源配置的问题,其中弹性工作制度就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企业可以根据人力资源弹性需求的特点,对核心组织成员和外聘人员进行管理方法调整,使人力资源配置适应业务实际需求。对于企业内的固定人员,根据《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申请弹性工作制和不定时工作制或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在业务高峰期则适当延长员工工作时间,采用调体制度来满足旺季对人力的需求,在业务低谷期则实行全员体息,从而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对于高峰期所需的外聘临时人员,则与相关的人力资源机构进行合作,将非企业专长的业务进行外包,交由专业的代理机构,企业则集中人力注重打造自身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2.更新工作评价体系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科学性。

要更新管理观念,会展企业必先更新工作评价体系,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工作评价原则应有所改变,首先,应使员工认识到对自身工作进行评价的重要性,使员工重视到自身作为”知识资本“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样不仅能够使员工主动进行与职业技能相关的知识学习,并且能够提升员工的竞争意识;其次,应该建立企业领导评价、管理层评价、员工自评和互评的360度工作评价体系,作为员工工作绩效的根本评定办法,也就是说,员工最终在企业中工作的效果、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并不由企业领导一人决定,而是由员工和领导层共同决定,这样的工作评价体系使员工和企业管理者之间的工作交流成为可能,而且这种交流更加直接、更有针对性,有利于员工的职业规划,也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对员工工作岗位进行定位和分配;第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效果评定方式应有所革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员工作为知识的承载者,其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知识资本“的使用和发展直接相关,而员工的发展并不仅仅在工作中体现,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果不仅仅体现在员工的工作绩效方面,应由员工的职业满意度、企业内部评价和社会评价三方面构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作为”知识资本“的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建设高绩效团队能够规避会展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种种弊端。高绩效团队不仅能够完美的担负起会展业务中的重点工作,解决会展工作中的高、精、尖问题,还能以出色的团队绩效带动企业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建设一支高绩效团队的成本投人并不比外聘高级人才多,而团队在会展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却能够得以保证。在建设高绩效团队的过程中,中小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为团队配置一个在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上均十分优秀的领导者,作为团队的组织者和核心人物,领导团队发展;第二,用明确的目标愿景为团队成员指明方向,让每个人知道”我们要完成什么“、”我能得到什么“,从价值取向宣传方面使团队目标得到有效的贯彻推行;第三,进行”有紧有驰“的管理,健全的管理制度、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团队精神形成与维系的内在动力,科学的工资制度、公平的考核与升迁制度、及时的奖惩措施是团队发展的根本,”驰“即在管理过程中给予团队成员一定的自由空间,使成员能够对自身进行管理,而不是将成员当成”工作的机器“.相信员工对团队的热爱、对工作的责任意识,给予团队成员足够的信任,能够使团队成员获得巨大的心理满足,从而使工作效率提升。

4.重视组织文化建设对企业忠诚度提升的帮助。

人力资源管理认为组织成员的发展对组织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也更加重视组织中的成员与组织的协同发展,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既是组织文化建设,组织文化建设是将组织发展理念与员工个人发展理念相结合而形成的组织成员都接受且秉持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在中小型会展企业中,人事管理应更重视组织文化的建立,使员工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所期待,对单位的发展有所期待,在工作过程中收获除了劳动报酬之外的心理价值,如职业满足感、职业成就感等。通过组织文化建立,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将大大提高,组织的凝聚力也会明显上升,员工对单位工作的热情和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将更加紧密,在这样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工作,不仅能使员工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也能使员工作为”资源“的优势发挥的更加明显,从而稳定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尽量避免人才流失。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北京市中小型会展企业在北京市经济文化发展中贡献了一定的力量,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中小型会展企业发展壮大,继续服务于城市会展活动、提高会展服务能力的基础。尽管在中小型会展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资源配置、管理理念、开发模式和开发效度等问题,但只要通过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使用,必然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而中小型会展企业也将迎来一个发展的高峰,继续在北京这座国际性大都市中提供更高质量的会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丽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研究[3][j]中外企业家,(07):105一207.

[2]陈荣荣浅谈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改革与开放,(04):125一127.

[3]詹芬平论我国会展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d]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12一14.

[5]薛莹会展企业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11):101一104.

[6]高晓兰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田改革与开放,(07):224一226.

[7]魏清霞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决策研究[d]烟台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4:10一14.

[8]林平平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23,3:2一8.

分析企业政治与人力资源的开发论文

1、概念。企业政治一般而言,是指企业中的成员通过权力实现自己权利的社会关系,并且从中争取到自身的利益。宏观角度来讲,企业政治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权力关系的体现,主体是指企业最高权力拥有者,而与主体联系密切的有供应商、顾客、工会、银行、政府、竞争者和投资者等客体,而相对的微观角度来讲,企业政治主体则是包括了企业中有意愿参政议政的所有自然人。政治因素的影响,在企业层面上就反映出了企业与利益团体的联系。

2、含义。企业政治的含义中,也包含着企业政治策略——反映企业与其他组织间的相互关系;企业政治行为——企业有意识的影响政府政策或进程的行为;企业政治绩效——过程中消耗的资源和所获得经济利益的关系;企业政治资源与能力——企业进行企业行为的各种资源要素的集合;企业政治市场——由公共政策供求双方组成;企业政治环境——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政府行为所构成的环境;企业制度——企业减少对不可预见行为的减少措施等多个方面。

3、发展。企业政治的发展,近些年引申为企业政治经营,由于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需要不断地通过政治手段与生产经营、营销管理等多方面决策相融合,并通过政治力量引导并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也因此要求企业家要拥有政治家的谋略、胆识和眼光,以通过发挥企业政治力量达到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新高度。

1、概念。人力资源开发概念是由美国学者nadler提出的,是指企业或组织以人力资源为基础,对企业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进行资源整合,对人力资源进行调查、分析、规划、调整,最终达到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效率的提高以及企业或组织价值的提高,等等。

2、含义。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含义的认知和定义国内外是有差异的。mclagan认为人力资源开发就是企业发展中,训练与发展、职业生涯发展与组织发展之间的综合运用情况。吴文代、牛越生等人认为通过进行资源配置、素质提高、能力利用、开发规划及效益优化等一系列整体活动,以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并充分的发挥资源对企业组织发展、企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3、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在近些年不断的完善后,针对我国国情以及经济环境影响,较为简洁的定义为通过教育或学习的计划来帮助员工提高技能,并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这个过程使个人和组织都得到提升。开发主体的智力、才能、素质、品德的提升,是通过不断地进行培训教育、激发激励、科学管理等措施完成的。最终使人力资源活动长期有效的进行,并达到对组织和企业的促进效果。

1、企业政治是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必然产物。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五个层次:(1)生理需求;(2)安全需要;(3)友爱与归属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在企业中,晋级调动、雇佣、薪酬、预算、设施配置、授权、部门间合作、人事政策、处罚、工作评价、申诉等众多方面表明企业政治活动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联相当紧密,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决策过程中,很大一部分要受到企业政治因素的影响,所以虽然以往对企业政治于企业中并不被重视,但是企业政治是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必然产物,并且将在以后发挥更大的作用。

2、企业政治因素是影响人力资源开发的工具。企业政治干预容易引起企业成员的反感,往往政治行为会普遍让人认为带有复杂争议的不良动机,并有可能影响到企业成员的切身利益。但是企业政治的实质是对公司发展和业绩提升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所以企业要引导成员正确认识企业整治干预的用意,在企业发展中企业政治干预是作为影响人力资源开发的工具,更好地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效率提升的有效措施。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者要适当的运用好企业政治因素影响的程度,使企业政治因素能够使企业避免处于自满和衰退状态中,时刻保持警醒的姿态提升自我。

3、企业政治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升华。知识经济时代,人作为企业学习和创新的载体,人在企业中的作用更加明显。而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激励员工等提升到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政治战略高度。

企业政治因素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人才战略有重要影响,前文提过:开发主体的智力、才能、素质、品德的提升,是通过不断地进行培训教育、激发激励、科学管理等措施完成的,而这不仅仅需要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还需要企业政治的正确引导和支持,通过向员工传播科学理论以及正确思想,以达到引领员工接受新思想、响应新政策、理解新的企业战略方向,并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不断成就自我,促进企业发展。举例来说,吉利集团由家族企业变革成为现代股份制企业的过程,就是一次思想、政策、方向的变革,最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获得了企业后续强势的发展。

另外,当企业达到一定程度需要通过价值观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来提升时,则需要企业政治的介入指导,通俗来讲,企业变革的规模影响越大,需要介入的政治因素越多。

4、减少企业政治因素影响,发挥人力资源开发效能。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实现企业重要的战略项目之一,要积极利用企业政治中合理的方面,尽量能够消除企业政治负面影响,以保证企业发展环境的保持,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并不断进步。

企业也要从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企业政治因素虽然对晋级调动、雇佣、薪酬等11项企业工作方面内容有关联,但是并不意味着依靠企业政治因素影响就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人力资源部门要从人力资源体系细节做起,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对人才的开发、培训、激励要到位,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从人力资源内部对企业发展做出自身积极的影响,将企业政治因素依赖性降低,不断地进行自我批评和总结,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对企业成员的自我成就进行评价,并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的最大效能,促进企业发展。

四、结束语。

人作为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需要受到人力资源开发部门与企业政治领导层的重视。企业需要正确、客观的对待企业政治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联性,并发挥应有的人力资源开发作用,构建良好的企业政治文化观念,最终使企业更加具有竞争力,并在时代的浪潮中个性化持续发展,不断完成企业在时代中的使命。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解决对策分析论文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流程是: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和选拔、员工的上岗培训、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劳动报酬的管理、劳动关系的管理,为了电力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电力企业在管理方面应该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1分配制度的问题。

很多公司在薪酬分配上仍然沿用传统的分配制度,传统的分配制度有一定的不合理性,缺乏奖励机制,并且很多在薪酬分配上,不一定是按照多劳多得来进行分配的,有很多电力企业都是通过职称的高低来进行分配工资的,这样的分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员工的劳动积极性,这样的分配制度也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电力企业由于其特殊性,在很多事情上并没有发言权,而是要听从上级主管部门的命令,所以存在很多关系户,他们的子女可以直接进入到电力企业上班,对学历的要求水平并不高,这样对于同样毕业的学生来说,有失公平。

1.2员工培训体系的问题。

员工进入公司都有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在此期间对工作完成的效率和质量比较低,而很多公司对员工的培训都是走一个形式而己,员工并没有真正的`学习到知识。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很多老员工的思想观念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而这些老员工大部分都是公司的领导,如果不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就会降低公司的领导队伍水平。为了电力企业能够进一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一定要加强培训。

1.3人才考评和激励机制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公司对人才的考核机制也在不断的变化,考核的指标也应该不断地进行更新,考核的范围更应该不断的拓展,应该逐渐地形成一种科学的管理标准,并且有标准的考核指标。在考核的过程中,一系列的考核机制基本上是对员工而言,对领导没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很多干部,利用手中的实权,对工作懈怠,没有动力,对真正的人才也没有任用,使很多真正的人才流出,转入到其他行业,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电力企业的发展。

2.1合理分配薪酬。

每一个公司为了提高员工作的积极性,对工资的分配方面,都会采取很多的措施。比如有的公司在初次分配时候注重效率,再分配时注重公平,而有的公司在初次分配的时候注重公平,再分配时注重效率。电力企业在分配时可以根据多劳多得的原则,也可以采取分层管理的方式,根据薪酬不同将公司的员工分为不同的级别,这样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就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整体实力,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2.2优化管理结构。

电力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和公司从业人员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应该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公司员工的素质。可以通过组织公司员工参加培训,或者是请一些相关专家到公司进行授课,以此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对没有达到规定学历的员工,电力企业更应该采取一些强制有效的措施让员工达到规定的水平。电力企业的管理体制更应该不断深化,对于一些不符合现状的条例,应该及时的改正,不断地推陈出新,公司应该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理清各部门的业务,让各部门各司其职,同时又能相互监督,这样才能建立一个“职责分明,管理高效”的公司组织结构,才能保证公司进一步发展。

2.3建立完整的劳动合同管理体系。

随着电力企业而不断发展,公司应该不断地加强劳动合同的管理,对劳动法和劳动合同中的相关规定,公司的全体员工都必须加强学习,让员工能够知法、懂法、守法,并且能够让他们自觉遵守劳动法规,努力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公司对于劳动合同到期的员工,公司应该按时地续签,并且对管理公司劳动合同的相关部门,一定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学习,让他们能够为公司建立和完善完整的劳动合同管理体系,能够严格的执行劳动合同的各项法律法规,不能徇私枉法,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损害公司的利益。

2.4建立竞争的用人管理机制。

电力企业应该积极地把现代企业的管理精神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司里,根据本公司的现实情况和员工管理的特点去制定一套符合自己公司的用人机制。公司可以采取奖励和惩罚并存的用人机制来完善管理,对于工作完成的好的,可以采取奖金或者是其他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方式加以奖励;对于工作完成得不好的员工,可以扣除奖金的方式进行处罚,这样也可以让员工找到努力的方向。在招聘人才时候,应该坚持从高校吸收综合素质水平高、有资质的学生进入到公司,公司的相关部门应该制定一套有序的人才接班计划,防止出现人才危机。公司还要积极推进农电工体制的改革,让员工的待遇水平越来越高。

结束语。

电力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加强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电力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采取新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问题及创新路径分析的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逐步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助力,企业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起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缩短自身企业与同行业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源管理差距,现实而必要。本文从电力人力资源规划问题入手,细化分析了新时期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优化的现实问题,并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创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视角,提出了适宜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创新的方法建议。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管理优化

1.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冗员问题

现阶段,电力企业多为国有企业,受历史因素影响,国有企业员工退休机制不相完善,为企业年轻的技术骨干型人才引进带来了相应的困难。另外,较多国有电力企业劳务用工环境尚未实现市场化,员工身份整合问题依然突出,较多具有实力的人才仅能在低端岗位工作,而较多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老员工依然占据电力企业重要的岗位,企业多余人员无法精简退出,而致冗员问题突出,阻滞了电力企业有效发展。

2.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情况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结构不合理情况由来已久,主要表现为:企业知识结构简单型员工占比较多,而复合型技术型员工占比偏少、员工队伍数量总量偏多,但拔尖人才及中坚力量较少;另外,年龄结构层次失衡情况较为严重,老龄化力量超过新生代力量,多数电力企业普遍存在着人才断档情况。

3.人力资源规划战略目标不准确

目前,国内电力企业虽然逐步转为市场化经营时期,较多民间资本开始涉足电力行业范畴。但从客观层面来讲,多数电力企业因以往长期处于垄断式经营环境中,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及人力资源规划目标,均难以有效契合市场环境变化作出有效创新,存在目标模糊不清问题,未能切实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使企业人才选拔层面存在较大局限性,也难以从全局视角实现企业内部员工的合理激励,为电力企业长久发展奠定基础,盲目性及短期性特征尤为明显,有待合理优化解决。

1.强化思维转变,专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创新

首先,电力企业管理层要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是重要的发展资本,要对企业人力资源从长远方面进行战略性定位,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作为自身企业经营的重要部门,积极促使企业实现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同步。同时,企业管理层还应加大人力资源规划重视,因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信息是人力资源规划有效实施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企业极有必要在行动上制定富有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但规划期不能过长,且需具有逐步修正的余地,这是由于电力企业市场环境变化特点所决定的。规划中必须对人员获取环节进行合理设置,以便促使电力企业获取技术型、复合型员工的过程中,尽量缩短周期、降低费用、提高效率、增强市场应变能力。

2.强化薪酬激励,构建合理绩效管理模式

新时期,电力企业应以岗位评价为基础,建立公平的薪酬管理体系,主要是建立有效的薪酬制度和适当的激励制度,以达到薪酬方面的公平合理。企业要以工资待遇和社会福利等物质激励手段为基础,并以精神激励为辅助从根本上提升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和忠诚度。同时,还应建立目标绩效管理体系,完善电力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与分解,配套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借助目标管理法、关键绩效指标法,强化目标绩效考评,实现人人有目标、人人讲绩效、人人被考核的绩效考评管理体系,将企业目标和员工努力程度紧密结合,并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薪酬、职业发展、培训、晋升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在绩效考核方面,避免单一考核导致的绩效管理不公平情况,促使绩效管理成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的有效手段。

3.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健全企业人才服务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内部环境囊括了两大层次,其一即是企业整体组织战略结构,其二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主体构成因素。组织战略与组织结构存在着密切关系,因此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需要同企业发展战略与组织结构相匹配吻合,达到战略指导作用与结构支持作用的良性发挥,而反之也应由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进一步影响战略制定与结构设计。所以目前电力公司不仅需要调整经济结构,更要调整人才结构。在制定和强化人力资源规划时,必须遵循动态平衡原则,即在动态发展中调整人力资源配置与企业发展战略间的相对平衡,精简机构,去掉冗余机构,合并职能类似部门。另外,对管理层人员实施有能力者上的竞争淘汰机制,对人才结构进行实时优化,优化过程中需动态化、渐进式的与电力企业经营结构相适应,由此有效实现由人力资源战略服务企业市场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