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论文(优秀15篇)

时间:2023-12-18 07:05:36 作者:JQ文豪

优秀学生不仅在学习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出众的品质和能力。下面是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分享,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校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论文

兴趣是对某一事物活动的积极表现的心理倾向,而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爱好是从事某种活动的程度,而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是把信念变成习性,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是体育锻炼的需要与行为的直接联系,是不需外在监督和个人意志努力即可实现的活动倾向[4]。所以这三者都是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动力因素。多与学生接触,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点燃学生的体育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师生间融洽的情感是培养与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先决条件。根据北京一些学者对北京市8个区县的中学插样调查,在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中,由于得不到体育教师关注和不喜欢体育老师的学生,约占一半[3]。由此可见有些学生对体育兴趣丧失是从对体育教师的不信任开始的”,反之,学生自然会尊敬,拥戴老师。这样师生相互信任、相互吸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会培养融洽的师生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至师德与师能往往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体育教师要用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和健美的体魄,优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3.2开发课外活动潜力,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体育习惯是指重复发生而形成需要的体育行为方式[4]。它的生理机制是一定的情境刺激和有关的动作,在大脑皮层形成巩固的暂时性神经联系。体育课行为习惯是个体参与体育,并不断重复地把体育意识转化为行为后,逐渐形成的一种需要与行为的倾向。课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不是课堂教育简单重复和延伸。开展课外健康教育活动的意义。

体育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是一门人体科学,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是以研究人的生长、发育健康等为目的只有在遵循人体自身运动规律的情况下进行的身体锻炼对人体才有好处,所以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这一点,只有重视对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的传授才能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因此学校体育必须把体育理论教育提升到应有的位置,而不只是作为雨天的'教材,可有可无,加强理论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从而指导终身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4.1教材的选用应准确,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体育教材应包括基础技术教材和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的教材。这两类教材都具有掌握技术提高身体体能的作用,前者促进后者发展和提高,后者又为前者奠定基础,两者相辅相成。教材应适合年龄阶段,各年龄阶段,身心状态都不同,表现在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习惯也不同。教材应适合性别特点,男女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所喜爱的运动项目也不完成相同。教材应具有趣味性、娱乐性,趣味性、娱乐性越强的教材越具有魅力,越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中来。

4.2理论课教学应具有较好质量保证。

理论课学时、量是完成教材的重要保证,理论课时要达到总学时的30%,这样才能把教材的内容讲深、讲透、讲具体,才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拓宽体育知识面,从而终身受益。

4.3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环境是可以直接影响人的视觉、心情和行为,因而环境的不同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学校生活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一种专门化的社会生活[6]。加强宣传终身体育工作,宣传工作既包括体育的理论知识,也包括终身体育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因素。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独生子女的增多,当前初中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体育课的大运动量的训练存在惧怕心理,甚至有的学生干脆以病作为借口不愿意上课。在教学中重视以英雄人物的事迹和先进典型事例来教育引导学生。所有的人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但他们如何社会化取决于他们与谁交往。一个孩子通过与越轨群体的交往学到了对越轨行为的理解、态度和技能,他与越轨群体的交往越密切,这个孩子学到的犯罪手段就会越高,犯罪的动机越高,犯罪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种理论就是中国的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8]。正因为有这样的真理,所以在上体育课时要多传播体育界先进人物、先进事迹。

5结束语。

学校体育对终身体育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更新观念、不断完善自我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结构,要牢固树立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以适应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在体育课上,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学会自学、自练、的能力,大力开展快乐体育,以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最终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论文

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个性的自我提高与完善,继续接受教育将成为人们的自觉需要,传统的教育观将被终身教育观所替代,体育教育功能的转变首要就是要增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观念。小学是接触学校体育的最早时期,也可以说是接触体育的最早时期。这可以为打好坚实的身体和素质基础为终生体育服务提供最好的环境。也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终生体育要从小抓起,从小学学校体育抓起。

一.终身体育:

终生体育思想是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所提倡的体育观念。我国1995年推出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把培养人民终生体育的兴趣、习惯及能力作为推动全民健身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内容。所谓终生体育,“是指一个人终生受到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身心愉快、终生受益”。终身体育意识是指一个人在自觉认识健身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作为一种新的体育思想理论脱胎于现代教育中终身教育思想,它是把人的一生身锻炼问题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把学校体育看成是人体发展的一个子系统。把学校体育的视角从原来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移至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健身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终生体育就是终生锻炼,在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条件下,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学、自练、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终生体育着眼于现在,也着眼于未来,并非只是简单的理解为学会一两个项目可以终生受用,做好这一切关键是打基础,怎样才能打好基础?就是要在体育与健康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的一点一滴的积累,一节好的体育与健康课就应体现培养学生终生体育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例如:一个学生学习前滚翻技术动作后,它所学的不应仅仅局限于学会了这一专项技术动作,而更重要的是应该了解这一动作的特点及组成及学习方法,能够在将来遇到类似动作时自学、自练、自我保护或是能根据所学,创编出一些新的动作,达到自我锻炼的目的,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论文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实施,体育健身的理念已悄然形成。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使体育的概念深入人心。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命在于运动,体育不只是局限在个人发展的某个阶段的活动,而应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生活内容,是终身的需要。

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培养优秀、合格人才提供体制的保证。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如何在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中,科学、合理、有效地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进行培养,是全体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大学阶段是学生掌握和形成体育知识和技术的最好时期,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运动的功能和作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和兴趣,让学生养成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终身体育观主张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和科学、系统、完整地将体育教育贯穿于人生全过程。提倡每个人都要自觉地、积极地、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和健康长寿。然而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的体质测试的统计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高中毕业年龄级相比,除个别项目成绩稍有提高外,其它指标几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能否进行终身体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体育,因此一定要抓好高校体育教育。

高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关键,是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是影响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掌握运动技能的“末班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是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只有让学生真正认清了终身体育的重要性,才能够产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动力。

1.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高校体育课过分强调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技术技能的教授过多地从考试、考查的角度考虑,偏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大多数技术技能的教授,缺乏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感受,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过之后,技术技能也就随之消失。缺乏对学生运动兴趣、爱好的培养,使得不少学生毕业后,体育生活也走向终结。

2.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单调。

当其它课程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时,体育课的理论课课程教学仍停留在一块黑板、一张嘴和一支粉笔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体育的发展。实践课教学往往满足于讲解和示范法、完整和分解法、重复练习与比赛法等传统教学法,而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发散教学法、程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似乎还未被众多教师所接受。体育课程设置内容重复过多,普修时间过短,很多学生两年学习下来只掌握了初级技能,对专项技术仍停留在模糊状态,满足不了学生对丰富体育文化的追求,不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塑造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激发不了学生积极参与健身活动的热情。

3.对病残学生无暇顾及。

《体育法》规定“学校应该创造条件为病残学生组织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但调查发现,只有少数学校对病残学生的体育课作了较为固定的安排,而绝大多数学校几乎无暇或无意顾及他们的身体锻炼。这样不仅对病残学生系统接受体育教育的公平权构成侵害,受教育权利不平等,体育保健课也形同虚设。

4.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中学阶段,通过体育课、课间操、课外活动和各种业余活动,能使学生达到体育锻炼目的。由于中学生学业繁重,体育运动竟成了“奢侈”品。而上了大学后,情况则相反,大学生课余时间多了,注意力转移到个人兴趣上去了,再加上年轻体壮,如果学生不是把体育锻炼当作个人兴趣,就很少会产生体育锻炼意识。而由于学校、社会的压力,大学生不仅要完成理论课学习,还要参加实践教学学习,学习任务繁重,不得不增加去自习室、图书馆、实验室、语言室等的次数。学习时间延长,每天睡眠时间严重不足。还有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吧,以至于生物钟颠倒,严重影响了其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1.培养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

“参与比获胜更重要”是奥林匹克的精神之一。据统计,不少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并不高,这种积极性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总体呈递减的趋势。如何使学生变“要我参加”为“我要参加”,是我们教师在体育教育中亟待解决的课题。首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意识到参加体育锻炼既能增强自身体质,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又能促进整个社会发展和进步。其次要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要把激发与培养上体育课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强调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思想落到实处。体育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环境等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以各种方式调动、鼓励、保护、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体会到体育活动的无穷乐趣,从而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多年来,体育教学具体表现为:其一,教学内容强调各专项动作技术的传授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使其对学生身体发展的促进作用被分解和隔离在各自相对独立的专项运动中,难以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效果,妨碍了高校体育目的的实现。其二,教学过程追求动作技术的准确和完美,使运动技术的学习掌握成为教学的目的,这不但使学生活动积极性受到压抑,而且造成了教学时间的浪费,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三,学生在这种技术教学中掌握的仅仅是某种运动专长和技能,虽然短期内体质有所增强,但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却是无能为力。其四,体育课选修的运动项目,由于器材和场地的限制,在实际生活中不易开展,客观上造成体育能力与学校教学计划的脱节。因此,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合理的、服务于终身的教学体系。

3.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条件。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的前提,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教材内容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以及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校期间,可自由选择不同的学习项目上课,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锻炼能力。高校主管部门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活动场所,多开辟场地,不断增添体育器材,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与条件,为深化体育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4.抓学校社团建设,创造校园良好体育环境。

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建立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为学生营造体育氛围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大学生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推动下,迅速得到了大学生的认可,参与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对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大学生日后适应社会发展、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与任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社团会把有共同爱好的人群组织在一起开展活动,学生加入这个群体是按照自己的特长及爱好而参与的,给学生提供展示追求自己所喜爱运动项目的平台,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以积极热情和强烈的动力去参与。所以,高校应充分重视体育社团的建立,并给予他们积极的支持,通过社团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大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5.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

教师较高的体育素质有利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练的语言讲解、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高度的热情等,不仅会使体育教师在学生中形成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形象,而且具体生动地看到了体育教育的功能,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我知识面,在体育教学中能够解决学生不同方面的疑难问题,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更大的乐趣。这样,对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6.开展体育健身知识讲座和健康咨询。

在业余时间聘请体育方面的专家定期进行体育健康知识的讲座、答疑,进行健康咨询,使学生增加体育锻炼的科学知识,了解体育、认识体育、热爱体育,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四、结束语。

我们要把握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在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的同时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利用大学生的身心优势,培养其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在教学形式方面,有意识地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锻炼项目和方法,启发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自觉锻炼身体的意识,使终身体育锻炼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终身受益。

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论文

体育作为初中毕业升高中的一门必考科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学生的体质,也引起了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近些年,许多专家学者都强调要加强体育课程的改革,建议在内容框架上,突破了以往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拓宽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把课程内容分为必修、限选和任选三种,将旧的课程内容要大刀阔斧地削减,而将新兴时尚的内容纳入中学体育课堂,而休闲体育所倡导的思想较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休闲体育就是指“在自由时间里,个体或群体以各自喜爱的'身心活动形式为手段,通过个体自身或群众互动,来达到和满足身、心愉悦目的的一种现代生活方式”。休闲体育更强调参与者自由、自主、自愿的参与形式,将其融入中学体育教学,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够较好地将竞技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依靠的也正是这种主动、积极的参与热情。

2深化教学改革。

中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的限制,基本的运动常识和科学锻炼的知识匮乏,对运动与合理的营养知识也知之甚少,这就要求教学者改变以前单纯传授运动技术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加强对学生基本运动常识和科学健身知识的教育。

中学生处在感性思维时期,形象思维占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现代化多媒体具有集成性高,交互性好,信息容量大并具有图、文、声并茂等优点,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欣赏优美动作的同时产生运动的欲望,避免只采用简单、枯燥、抽象的语言描述。

3加强社会体育文化建设。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选手所获金牌总数已高居榜首,我国已经成为一个竞技体育强国,但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在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国民体质等项目上,我们与欧美体育强国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正是终身体育思想扎根民众的必要所在。

无论是在学校和在社会,我们都必须剔除“重文轻武”的思想,学校应该以实际行动尊重体育,提高体育课和体育老师的地位,提高体育老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热情,先在学校这个小范围里营造好健康的体育和锻炼的氛围,着重培养学生的自觉锻炼习惯和锻炼能力,继而将终身体育思想向社会普及和传播。

三、结论。

当今世界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对现在的青少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保障,是无法完成兴国大业的,终身体育已经成为社会体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不单单是提高个体的身体素质的需要,也是我们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需要,广大的体育工作者,尤其是战斗在一线的中学体育教师们,一定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通过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加强社会体育文化建设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文档为doc格式。

高校体育教育对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探讨教育论文

摘要:坚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重视培养学习方法,注意提高学生自主学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便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是值得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探讨和深思的。

关键词:兴趣;自我锻炼;终身体育意识。

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确,有了健康的身体,无病无痛,精神饱满,人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那么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外,同时也要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因为只有健壮的身体才能使学生精力充沛,更好地完成学业。教师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树立终生体育锻炼的思想呢?我从以下几个观点加以研究。

一、教师的素质要求。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不断学习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教师广博的兴趣和才能会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和困惑,得到学生的喜欢,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教师的兴趣和爱好,同样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活跃运动氛围,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示范优美的投篮动作,会调动学生模仿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在练习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和掌握程度,端正学生锻炼的态度、对锻炼成绩做出准确的评价,这样有利于锻炼效果,易调动学生继续锻炼的热情,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培养运动兴趣,养成锻炼习惯。

“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教学的新理念。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体育活动得到快乐,在运动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更大的乐趣和满足感,这需要体育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多安排一些比赛活动,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潜力,活跃氛围,充分展示学生运动天赋,这样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以后更会积极快乐地融入到体育活动中去,从而将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主的锻炼习惯。只有对体育感兴趣,学生才会学习体育和进行体育锻炼。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例如自由活动时间增设学生喜欢的乒乓球、羽毛球或篮球,在学生参加这些项目活动中,不断体会到技能进步带来的快乐,同时增强体质,从而提高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而形成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自我锻炼能力是指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够将所学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运用到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例如,教师讲解要领和示范动作后,要求学生独立模仿动作,对于体质差或者不协调的学生给予帮助和保护,因此我们要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指导和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在教学中实施自主锻炼也可以提高自我锻炼能力,允许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锻炼方法,教师给予技术指导,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活动,自己去锻炼,教会其如何更好地去活动,如何更好地去锻炼,加深其知识、技术的理解与感受。这样更能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只有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才能有志气,有恒心坚持自主锻炼,并养成良好的独立自主的锻炼习惯。

四、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体育锻炼,愉悦身心的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内容的补充和延续,它与体育教学相辅相成。它有强烈的教育性、自愿性和多样性以及丰富多彩的趣味性。课外活动中,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的内容有早操、课间操,有些内容由学生自己决定是否参加,比如课后的体育活动。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内容要开展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组织要灵活,不拘一格,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形式,愉悦健身,从而学生既可以自愿选择,又可以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从事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有利于排除思想杂念,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充实课余文化生活,使学生保持热情乐观、精力充沛,使学习和生活充满生机。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校体育课程安排有限,所以只有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课外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起到关键作用,体育活动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的健康状况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着,体质有强有弱,只有养成经常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拥有结实健康的体魄。体育属于文化范畴,体育运动属于高尚的文化活动之一,对体育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不仅能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好处,这就需要我们提倡终身体育思想,养成经常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满足精神需求的目的。总之,培养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可以让学生认识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价值,生活当中不可缺少体育,体育让学生身心愉悦,其乐无穷。所以,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很重要。

参考文献:

[1]梁道松.体育与健康[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李建龙.如何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j].体育教学,(3).

高校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着重以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出发点,对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初中体育教育中终身体育发展的现状、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学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向学生传授体育的价值观念、知识与技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学会选择学习对象、机会及锻炼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终身不间断的学习习惯。

终身体育是贯彻人的一生的体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部分。而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1]。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而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对终身体育的实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2]。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竞技体育”等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只注重对运动技术的传授,对考试项目的测试,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及能力,忽视体育运动的过程,使学生的体育锻炼大多随着学生时代的结束而结束,对终身体育的发展极为不利。

如何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人的一生要保持健康、良好的运动习惯必不可少,这要求我们要有终身体育意识。中学阶段是人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可塑性强,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能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也为今后健康地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在中学阶段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想方设法让学生积累健康知识、养成锻炼的习惯、掌握锻炼的方法,使体育成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成为终身锻炼的体育爱好者。

一、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能够长期专注地做一件事往往是因为他对这个事情感兴趣。要让学生有终身体育的意识,就要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乐趣,体会到运动给身体和心理带来的满足,这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基础。如果我们给学生安排的内容缺乏计划和设计,学生体会到的只是运动的苦和累、无聊和乏味,他们是不可能爱上体育,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的。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大课间体育活动以及开展其它学生体育活动时都要注重内容和形式安排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能体会到欢乐,享受这个过程,建立起对运动的感情,自觉自愿地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认真地准备,充分考虑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都想参与其中;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要随时观察学生参与的热情是否高涨,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做出调整,延续同学们的热情;同时还要总结和反思,发现更多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内容和方法,让体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亮点。

二、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育

趣味性是吸引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外在动力,要让学生真正明白锻炼的价值,发自内心自觉地长期坚持运动,还需要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育,让学生产生我要锻炼的内在动力。在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体育运动对人的重要价值、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各种运动的特点以及身体锻炼的方法等,让学生真正理解体育运动能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好处,它不光是有趣的,同时还是有效的,应该成为我们在一生中长期保持的一种习惯。在体育理论知识教育时,我们要重视具备较高观赏性的各项运动如篮球、足球、网球等项目的介绍,增强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让他们成为长期关注各项体育运动的体育爱好者。这有利于学生长期受到运动的感染,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并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三、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运动的基础,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获得良好运动效果和体验的身体保障。学生的身体素质越好,在运动中往往越能处于优势地位,感受到的乐趣也就越多。同时,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是运动技能学习的保障,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往往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运动的技巧。因此,我们在体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安排合适的内容、全方位地提升学生在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方面的身体素质,为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感受运动乐趣创造条件,也为学生成年后学习其它运动项目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四、全面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

要让学生保持长期运动的习惯,掌握多项运动技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能力保证。人在学生时代往往能够比较好地坚持体育锻炼,因为学校运动场地和设施齐全,各项体育运动都有不少的爱好者。但到了工作以后,由于场地和人员的原因,坚持运动的难度就加大了。这就需要学生掌握各项运动技能,爱好各项体育运动,参与运动时的选择就会更多,更容易坚持体育锻炼。同时,有些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等运动强度大、对抗性强,不太适合中老年人。这就要求我们除了要教会学生一些高强度、有身体接触和对抗的体育运动,如篮球、足球等项目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强度适中、没有身体对抗的体育项目如健身操、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等,全面培养学生对各项运动的兴趣和技能,以便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能有所选择,享受运动的乐趣,安全有效地锻炼身体。

五、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影响一个人能否长期坚持锻炼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真正的决定因素还是个人本身,取决于这个人是否有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我们要注重学生这方面素质的培养。体育运动往往是有合作的运动,需要融入一个团队才能更好地参与体育运动、享受运动的乐趣,拥有健康的个性才能实现这一点。我们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帮助他们在与人交往时有良好的表现,培养他们健康的个性。同时,我们还必须在体育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在环境不好的时候也能够自觉坚持体育锻炼,在运动过程中遇到困难也有勇气和决心去克服,实现自我突破。

《如何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形势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论文

坚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重视培养学习方法,注意提高学生自主学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便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是值得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探讨和深思的。

兴趣;自我锻炼;终身体育意识。

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确,有了健康的身体,无病无痛,精神饱满,人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那么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外,同时也要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因为只有健壮的身体才能使学生精力充沛,更好地完成学业。教师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树立终生体育锻炼的思想呢?我从以下几个观点加以研究。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不断学习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教师广博的兴趣和才能会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和困惑,得到学生的喜欢,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教师的兴趣和爱好,同样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活跃运动氛围,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示范优美的投篮动作,会调动学生模仿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在练习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和掌握程度,端正学生锻炼的态度、对锻炼成绩做出准确的评价,这样有利于锻炼效果,易调动学生继续锻炼的热情,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教学的新理念。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体育活动得到快乐,在运动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更大的乐趣和满足感,这需要体育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多安排一些比赛活动,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潜力,活跃氛围,充分展示学生运动天赋,这样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以后更会积极快乐地融入到体育活动中去,从而将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主的锻炼习惯。只有对体育感兴趣,学生才会学习体育和进行体育锻炼。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例如自由活动时间增设学生喜欢的乒乓球、羽毛球或篮球,在学生参加这些项目活动中,不断体会到技能进步带来的快乐,同时增强体质,从而提高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而形成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自我锻炼能力是指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够将所学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运用到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例如,教师讲解要领和示范动作后,要求学生独立模仿动作,对于体质差或者不协调的学生给予帮助和保护,因此我们要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指导和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在教学中实施自主锻炼也可以提高自我锻炼能力,允许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锻炼方法,教师给予技术指导,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活动,自己去锻炼,教会其如何更好地去活动,如何更好地去锻炼,加深其知识、技术的理解与感受。这样更能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只有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才能有志气,有恒心坚持自主锻炼,并养成良好的独立自主的锻炼习惯。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体育锻炼,愉悦身心的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内容的补充和延续,它与体育教学相辅相成。它有强烈的教育性、自愿性和多样性以及丰富多彩的趣味性。课外活动中,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的内容有早操、课间操,有些内容由学生自己决定是否参加,比如课后的体育活动。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内容要开展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组织要灵活,不拘一格,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形式,愉悦健身,从而学生既可以自愿选择,又可以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从事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有利于排除思想杂念,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充实课余文化生活,使学生保持热情乐观、精力充沛,使学习和生活充满生机。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校体育课程安排有限,所以只有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课外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起到关键作用,体育活动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的健康状况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着,体质有强有弱,只有养成经常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拥有结实健康的体魄。体育属于文化范畴,体育运动属于高尚的文化活动之一,对体育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不仅能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好处,这就需要我们提倡终身体育思想,养成经常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满足精神需求的目的。总之,培养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可以让学生认识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价值,生活当中不可缺少体育,体育让学生身心愉悦,其乐无穷。所以,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很重要。

[1]梁道松.体育与健康[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李建龙.如何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j].体育教学,2005(3).

高校体育教育对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探讨教育论文

终身体育作为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提倡的体育观念,是以人为出发点,从哲学角度探讨了人、体育及社会三者的关系,目的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切实提高人的素质,从而实现体育锻炼对人类及社会发展的功能。终身体育是一个人一生接受体育教育并从事体育锻炼,从而实现身体健康、终生受益。高校体育作为学生体育的最终阶段,体育课程除了满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及原则,同时还需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所以,高校体育教学中注重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在高校接受体育教育的大学生,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这个关键阶段若施以科学的体育教学,可有效能促进他们对体育的认识与认同,从而为其一生的健康生活打下良好基础。高校体育教学中需努力促使大学生认识到高校体育并非其体育实践与身体教育的终结,只是终身体育锻炼的某一阶段,帮助大学生提高对高校体育的认识层次,从而成为自我体育锻炼的指导者及终生体育锻炼的受益者。

二、认识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指的是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并接受体育指导与教育,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指从生命开始至结束,人一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使体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其次,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以体系化及整体化为目标,为不同时期的人在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体育锻炼机会的实践过程,其目的是促进人体健康,并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

1.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伴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愈发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体育课程革作为培养大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需要从教育入手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运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实践锻炼加以巩固,在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中,可以发现锻炼的效果,才可以对体育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最终形成稳固的体育兴趣。

2.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动机作为推动并指引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内在动因。体育锻炼作为一定动机唤起,并指向活动目标的行动过程,动机是唤起人们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并坚持体育锻炼的一种内在动力。大学生良好的体育动机需要有意识去培养:首先,需从激发需要入手。大学生若对体育没有需要,或主观体育意识非常低,则难以形成积极的体育动机,高校体育教学中应该激发大学生的体育需要,即传授终身受用的体育保健知识及方法;其次,体育教师需积极创造环境。在满足需要的环境条件之下,需要才能转化为活动动机;第三,促使大学生享受到体育的快乐。大学生通过积极体验获得良好的体育动机,从而产生出浓厚的体育兴趣,进而自觉参与体育锻炼,调整运动行为。

3.注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某一内涵及指向的客观精神,需通过某种载体来表现。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如学校每年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使大学生从而获得不同形式的教育及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并转化成体育行为,继而使其经常化与固定化。在校园体育文化创建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切实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及民族自豪感,并激发大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热情,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其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

4.实施课内外一体化:课内外结合作为完成高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高校体育一贯强调教学手段及方法的优化,却忽视大学生对体育深层次的理解,未能促使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及能力。所以,有必要建立个性化的锻炼模式,将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有机结合,所以,需要将课外体育锻炼纳入课内计划,促使大学生真正从观念及行动上确立终身体育观。

5.充分发挥体育协会的带动作用:环境可以影响人的视觉、心情及行动,所以,不同的环境能够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建立各种项目的单项协会,并通过协会来组织大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比赛,积极营造体育运动氛围,提升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达到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6.大力开展体育知识讲座活动:各高校利用课余时间举办体育理论知识讲座,作为对体育理论授课的有益补充,可根据体育教学的目标、文化教育的任务来组织知识讲座,具体包括体育理论、竞赛、保健及体育欣赏等方面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反过来也可以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可通过举办与体育知识相关的竞赛活动,来促进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使终身体育意识落到实处。

7.着力提升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作为高校体育教师,需具有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不断扩展知识面,唯有如此,体育教学实践过程才可以得心应手,从而赢得大学生的信任与认可。随着多媒体及网络信息等先进手段进入课堂,作为体育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学习,进一步提高运用先进教学手段的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对创新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与客观的评价,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创新性。此外,还要具备较强的科研意识与能力,将促使大学生感受到体育的知识性,从而对体育产生兴趣。

8.创建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的成功体验,而此成功体验具体反映在体育技能的提高方面,还反映在通过体育教学与锻炼,大学生提高了身体素质、增强了意志品质及带来良好的情感体验等方面,这就要求实施体育教学评价与考核时,不仅仅要考虑大学生掌握的体育技能,更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并对其参与程度及协同能力等各个方面实施综合评价,从而实现体育教学评价发挥出推动每一个大学生积极锻炼的作用,有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四、结语综上所述,教育的发展趋势应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而终身体育着眼未来,其核心是实现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为其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坚实基础,终身体育不只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体质的需要,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需充分利用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有利时机,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体育考核机制,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与动机,培养其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能力。

作者:晁嘉文单位:************艺术部。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教育对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探讨教育论文

何谓终身教育?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终身教育作为现代教育观念,从而使其成为世界教育领域中的主导理论。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体育工作者据此广泛推广终身体育教育,进而终身体育成为国际现代体育教育理论的代名词,终身体育为体育运动的普及和发展开拓了天地。终身体育教育在我国被认可的历史还不算长,但是已经成为主导教育思想。终身体育教育就是指一个人一生中要将体育教育连续进行,即一个人从出生时刻起就应该不断地发展和提高自身体育素质,直至生命终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终身体育教育并不是体育教育的总和堆砌,而是将其当做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

这个过程包括学前体育教育、小学体育教育、中学体育教育、大学体育教育以及成人体育教育各个阶段。终身体育教育倡导维持良好的身体条件,以适应社会变化,改善生存条件,更好地生活。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终身体育教育的构成部分。二者互相联系,紧密配合才能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目标。遗憾的是,当前我国只重视学校体育教育,而且体育教育很多时间只停留在学校体育教育上。传统观念中,体育教育只是从幼年时期开始,之后的或者中学生断断续续地接受体育教育,然而体育教育永远让位于文化教育。其后离开学校之后,体育教育只是成为学校体育的一种延续,这种延续不过是所学体育知识的实际应用,而这种实际应用往往并未落到实处,甚至绝大多数人都没进行体育教育的延续。这是我国当前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学生长远发展来讲,终身体育教育意义依然重大。随着社会发展,运动不足、营养过剩、精神紧张、肥胖等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发展。解决以上问题除了医疗方法外,增加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尤其需要增加体育锻炼,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旨在于此。不得不说,我国当前的全民健身现状不容乐观,虽然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举世瞩目,但远远没有形成国外全面健身的高度。一方面表现为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不仅少,而且集中在老年人,年轻人以各种理由逃避参加体育锻炼;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对体育的投入不多,体育设施缺少影响全民健身的开展。一朝一夕之功并不能改变以上局面,只有全局动员,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方能完成。高校体育教育是庞大工程中的重要一环,责无旁贷。如果高校阶段能使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对于学生长远发展极为有利。终身体育不论从其前身意义和后期发展的意义都能满足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和要求。终身体育理论在实践上和体育理论上都有待于体育组织与体育教育组织去完善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国内广泛地开展和推广。

学校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基础工程。通过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阶段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自觉性调查,小学阶段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最佳,大学阶段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最后。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生经历高考后,在内心中已将体育锻炼排在最后的位置。若想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观念,必须使他们从内心深刻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大学阶段就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试想,若他们大学时期都不乐意参与体育锻炼,毕业后的繁复事情更不会让他们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具备终身体育的观念呢?高校体育教育者要对教学对象有深刻的了解。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在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和习惯,因为小学和初中阶段并没有深入理解体育锻炼和玩耍的区别,他们认为体育锻炼就是跑跳,所以这需要他们了解体育锻炼的实质和内容。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尽管意识还不太成熟,但是由于自身身体发育成熟,思维逻辑也已经成熟,他们已经或多或少有了体育锻炼的愿望和喜好。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我们应该使他们已经形成的关于体育锻炼的认识深化,并且能深入内心,成为一种自觉意识。所以观念教育是第一位。

相对于体育技巧的传授,体育观念的教育更为关键,也更具有难度。高校体育教师怎么才能使他们具备观念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原则。高校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未来发展要求,最终使其将体育锻炼养成一种习惯。习惯性参加体育锻炼如果能贯穿一个人生命全部过程,那么就实现了终身体育教育的最高目标。习惯如何才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始自小学,但是最终形成并坚持下来在大学。高校体育锻炼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在学生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中有意识参与体育锻炼的,毕业后依然有较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但是大学里如果排斥体育活动,那么毕业后也很少参与体育锻炼。从调查结果来看,如果学生在大学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那么就有助于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综上所述,终身体育教育就当前而言,高校教育责无旁贷。尽管全面健身让大家看到了终身教育的迫切性,推动了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促进了终身体育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但是终身体育的观念和技巧还依赖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尤其是高校体育终身体育教育。终身体育教育也为全面健身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全民健身的有效保证之一。“人一旦生活在世界上,绝对的条件就是要身体健全。”终身教育是促进人体发展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将体育锻炼仅局限在学校体育锻炼,那么体育教育是不成功的。体育教育注定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终身体育。(本文来自于《学周刊》杂志。《学周刊》杂志简介详见.)。

如何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形势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论文

学生真正的练习从开始到准备、从整队到编队、从讲解到示范、从学习到复习,整个过程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教师本身陷入规定的教学模式之中。课上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学生也无法提起兴趣来,造成学生现在出现喜爱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局面。

2.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比较陈旧落后。

在学科中心论的影响下,体育课必然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置于“被管理、被训练”的被动地位。考虑传统教法多,考虑学生主体活动中的方法少,强调程式化、成人化、专业化、训练化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体育课厌学情绪,使学生兴趣、爱好、特长、个性的发展都受到限制。

3.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常采用“填鸭式”

教师讲解、示范成为体育教学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方法。教师讲解与示范反反复复,学生机械地按教师的要求练习,学生智力得不到开发,思维受到限制,心理受到压抑,创造力更是丧失殆尽。

4.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

传统体育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不能以大多数学生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与当今时代的飞速发展,提高全面素质是相悖的。

体育教学模式即:“体现一定体育教学思想,并具有相对稳定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教学的活动策略或简化的操作模型。”

1.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已经逐步被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和乐趣为主的新方法所代替。要彻底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不良局面,使教师有更多的主动权去选择教材教法。近年来“音乐舞蹈进课堂”、“快乐式教学”、“能动式教学”、“成功式教学”、“发现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为我们体育教育开拓了新的天地。随着新思想的不断涌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将随着时代发展被新教学方式所代替。

2.体育教学要把快乐还给学生。

学生在体育课中的活动气氛热烈、兴趣浓厚、自主性较强,教学要充分体现体育课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方法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3.体育课教学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体育教学就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有了兴趣才能使学生爱好体育,有了爱好就能培养学生运动的特长,有了爱好与特长就能使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真正使学校体育起到“终身体育”的作用。即:学校体育教学、兴趣、爱好、特长、(爱好+特长)、习惯、终身体育。

4.体育教师“有为才有位”

不吸引学生难以有作为,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全面增强学生体质,要加强学生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我们体育教学过程最终所追求的。

1.学校体育必须强调育人育体。

学校体育必须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即:以健康为核心;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强调通过学生自己身体练习来完成;教学过程力求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情换情,以情育情,形成一个良好的情感环境,就能使每节体育课都成为育体、育心、育人的过程。

2.创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发展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的多种教学模式,。其方式很多,无论是“动作教育”模式、还是“快乐体育”模式、“体适能”教学模式,都非常重视体育教学中的认知学习,并根据体育学习的学习动机、思维和人际交往的特点设计、实施教学过程,使体育学习的认知规律、技能形成规律和情感体验、人际交往特点有机结合来优化教学过程。

同时,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合理借鉴国内外体育教学模式,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将会对我们改造和完善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3.将无趣的运动项目变为有趣的体育活动。

中长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体育项目,可调查表明在体育的延伸中参加长跑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是多数,只要采用适应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丰富多彩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懂得学习锻炼的目的、掌握动作的基本方法,使枯燥无味的运动变为有趣活动,这样学生都会乐意参加练习。

4.优化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

在教学方法模式的选择中,强调注意学生的情感需求。以学生乐学、自觉、主动为前提,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去实现各项的学习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可设为:总目标: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核心,进行全面锻炼,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大目标:全面锻炼身体,学习和掌握“三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目标:完成各年级体育教学要求;小目标:完成各年级各类教材要求;具体目标:逐步掌握各年级教学各项技术要领和一定的技能;加强健康卫生知识学习。

体育教学方法(方式、途径、手段)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能否实现各项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一定要考虑多种因素,以期取得最好的效果。

建立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的需要,从发展的角度看,突破课堂教学模式,也是教学的需要。

我国现有体育教学模式虽然有“发现式教学”、“快乐式教学”、“小集团式教学”、“成功式教学”等模式,发展的趋势由单一性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由“教”为主体向以“学”为主体教学模式、由向着演绎法与归纳法并举的方向教学模式、由向着更加注重概括性和可行性的方向教学模式、由短期行为向终身体育能力的追求方向发展教学模式等,但是我们建立的模式不是体育教学改革的“终极”模式,它还会并且应该随着我们对素质教育改革理解的深入,不断发展。

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突破教学模式,也是教学和研究的需要。“建模”是为了“无模”就是这个道理。

“建模”表示一种成熟和稳定,“无模”是一种突破和发展。但是大部分体育教学课仍然以教师的权威性传授和发展身体方面的锻炼结合模式为主,这很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著名华人物理学家、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认为,创造是科学最重要的本质,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要从小培养和塑造。

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应善于总结原有模式的教学经验,勇于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建立适合素质教育体系的教学样式。使我们体育教学的发展能够更加完善。

[1]董晓春,王有庆,阎厚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教学新模式[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2).

[2]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墨鸿科,刘秀峰.个性化培养与终身体育[m].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3).

探析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

摘要:在高中的各学科教学中,体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高中时期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教育目光放得更为长远一些,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起来,它不仅对于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体育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同时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多年从事高中体育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建立新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重视体育意识的形成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体育教学不但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同时还对于学生良好的内在品质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很明显的作用,因此在这个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为学生的未来考虑,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让体育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能够长久地持续下去,为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切实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来。只有学生能发自内心地去参与体育教学,其体育能力和体育意识才能够慢慢地培养起来,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从而形成终身的体育意识;其次就是要建立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广泛地开展一些趣味性十足和竞技性十足的体育项目竞技,让学生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地激发出自己的潜在能力,并且在学习中不断地领悟体育的精神,以对自身内在的品质进行塑造,这对于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

一、明确学生体育学习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必须要从学生的本质上进行改变,如果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目标并不明确,即便是有很强的兴趣驱使,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也很难形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讲述体育运动对于其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能够逐渐地领会这门学科对于其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帮助,让其能够发自内心地去进行这门学科的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尤其是对于当代的高中生来说,现在的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对他们非常宠爱,很多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没有品尝过辛苦的滋味,这部分学生在性格上往往也比较怯懦和软弱,稍遇困难则抱怨连连,在学习上的习惯也不是很好。而在体育的学习中则很容易对这些心理上的缺陷进行弥补,很多学生通过体育的学习都变得坚强了很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而不再不断的抱怨,也有很多学生通过在体育的精神中懂得了如何做人和做事,这对于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至关重要。

二、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之后还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作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支持,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体育这门学科并不陌生,甚至有很多学生对于体育的很多项目了如指掌,这就是我们开展教学工作良好的基础和明确的方向,就是要利用学生的兴趣点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而对于对体育并不是很感兴趣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体育视频的播放和体育运动的宣传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从诸多的体育项目中选择一个自己喜爱的项目来进行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理论教学中除了要对学生讲述体育理论知识之外,还要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秀的体育比赛的视频,让优秀运动员出色地发挥来感染学生参与的热情。例如,我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尤其是男生对于篮球这项运动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大多数男生对于各级的篮球联赛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关注,这个时候我就选择一些较为经典的比赛视频来播放给学生,并在播放的过程中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述篮球比赛中的一些理论知识和竞技技巧,很多学生在听了讲述之后都感觉到自己在篮球竞技水平上提高了很多,参与的积极性也变得更高。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体育竞技比赛,在班级内部分组进行对抗,在班级与班级和年级与年级之间组织开展一些体育项目的比赛,利用比赛的竞争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学生为了能够在比赛中有出色的发挥都私下里进行力量和项目技巧的训练,而且有很多学生自此形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例如,清晨起来的慢跑和简单的力量练习等等,在比赛中的点点滴滴都对学生的体育学习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能够自发地进行体育的学习。

在组织学生开展竞技类的比赛时,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赛前的动员和赛后的总结,并且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体育精神进行培养,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成熟程度不够,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不高,很多学生对于比赛的胜利过分的渴望而表现得过于激进,在训练中容易造成自己身体和心理上的损伤,同时由于这种欠缺控制的求胜心理还会对对手的身体造成损伤,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断地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尊重自己的对手,在比赛中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真实实力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在比赛中要充分地相信自己的队友。只有给予别人充分的信任,别人才会给予你充分的信任,单一的个人在竞技比赛中很难取得突出的成绩。很多学生通过体育精神的学习确实在体育的学习中变得平和了许多,但是效果却非常明显,很多学生的竞技水平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并且学生之间的关系也由于其通过体育学生而变得成熟的心理而变得融洽了许多。

总之,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教学努力来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起来,因为这不仅对于我们眼下高中阶段的各学科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同时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更是意义非凡。我们要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负起全面的责任来,让学生能够在体育的学习中锻炼出良好的身体素质以服务其在其他各学科中的艰苦学习,同时也要让学生通过体育的学习而形成良好的内在品质,领悟体育的精神,从而在其不断的发展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陆家高级中学)。

探析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

(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随之而来的,人们更多地会增加对健康的关注。众所周知,高中体育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论述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旨在加强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和锻炼,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和水平。

高校体育教育对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探讨教育论文

体育教学改革的最大特点不是改教材,而是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有兴趣自主学习,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能做创新性的学习活动。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体育课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设法点燃学生心中探索新知识的思想火花,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现总结如下几点,供同行们参考。

一、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体育教学设计改革的方向。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学习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展示任何一种器材在学生面前,教师都不告诉学生怎样玩,而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创编各种游戏玩法,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同时在活动中可设置一定的难题,让学生自己想出解决办法,培养其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例如《篮球赛游戏》活动的设计,教师出示篮球后,没有示范动作,只是说:“你们能想出玩篮球的各种花样吗?比比看谁想出的花样最多。”接着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无拘无束地玩出各种不同的花样来。活动中教师要留意观察谁想的花样多、与别人不一样,然后请这些同学示范,其他同学模仿学习,最后教师将学生们想到的动作综合成游戏。

学生阶段的孩子,运动能力差,家长也不注意培养,连起码的运动技能也没有。而体育教学则能填补这些不足,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科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从基础入手,进行各种创造性思维方式的训练。比如说站立式起跑的练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学生马上就能掌握。而这一节如果用启发式教学,或者学生自学的方法,则不科学,也不恰当,是老师在故意绕弯子。

二、加强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体育课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是学生进行自学和创造的基础。它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在形成技能技巧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

要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运用熟悉的知识和具体的动作给学生以演示和示范,引起联想,加深思考,促使创新能力的发展。如利用挂图、运动图片、完整与分解示范、幻灯片,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化静为动,做到图文并茂、形声结合,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课的开始或学习简单、枯燥的教学内容时(如短跑、长跑、跳远等项目),为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情绪,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分别进行练习,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创新,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师生共同观摩、评价,让学生畅所欲言,人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对这些创造性的想法,我给予积极的评价,对学生加以赞赏并发表自己的建议,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创造信心。

三、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让他们不断自学、探索,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要相信学生有能力支配自己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同时给予的自由支配时间是有学习任务的,是在教师精心策划下,用来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为此,每节课我会给学生留出一点时间,请“运动小能手”来演示一下所学动作或内容,甚至是讲讲各自的所见所闻、做游戏、自创动作、自由表演。就是在这看似松散的有限的时间里,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不知不觉提高了,身心素质都得到了增强,得到了师生的肯定,树立了不断创新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还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研究问题。首先要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即要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并且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这样设置问题、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能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所要学习的主要技术原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拓思路和主动地探索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如前滚翻教学,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想想,方砖和足球在力的作用下,哪个容易滚动?”学生马上会回答足球容易滚动。此时,老师可因势利导地指出:“我们学习前滚翻时要把自己的身体团成圆的。”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然后再让他们在此基础上不断思考并展示创新动作,师生共同探讨,在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不断钻研新教材教法,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但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新的教法应立足于学生认知客观世界,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重视学习过程。现在的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使学生相信,大脑通过训练可以变得聪明起来。要大胆改革,改变学生接受知识的旧模式,以创新思维训练为主,调动学生在课堂及课下参与实践活动,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

新教法重要的一点在于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重新思考、不断创新,以解决手头所遇的新问题,鼓励学生独树一帜,激发他们广泛的学习兴趣。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学习”,我们应把紧张的“教育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教”应由学生的“学”来安排,教师教的内容也应由“新知识”转变为“新方法”,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权威、主宰课堂的主人。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协作关系,教师的工作只是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条件,营造一种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使学生能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充分发挥个人的创新潜力。

探析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

一、前言:

“终身体育”意识的产生是源于人们对终身教育思想的出现,到目前为止,对“终身体育”还没有产生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的人认为就是指体育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的一种教学思想。另外,还有人认为主要是强调培养终身人事体育运动的兴趣,甚至也有人把学生掌握一两种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作为主要任务。其实,不管是哪一种说明,其内在的含义就是体育习惯的养成。那么,学生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是否养成了终身体育的习惯呢?为此,我用了四年的时间,通过对我校及初中、高中三所学校的一些学生进行了跟踪式研究,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我校九六年以来的历届中年级以上小学生升到初、高中以后的这批学生,有这些学生中的普通对象与兴趣对象进行比较评定,(以我校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我校是一所江南很普通的小乡镇小学,具有普遍性,而我校同时又是苏州市常规管理先进示范小学,具有典型性,所以以我校作为研究对象有很强参考性)。

2、研究方法。

采用跟踪调查的形式,取得一定数据,然后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3、研究内容。

对这些学生平时的体育爱好、体育兴趣及平时参与体育活动的几个为主要内容进行研究,找出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好方法。

三、实施方法:

在九六年以来的历届中年级以上小学生中,以班为单位把学生一分为二,大部分学生为普通学生,另一小部分为各类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及课堂外,甚至校外进行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对普通学生采取的.是传统体育教学方式,对另一部分学生则采取相对宽松的教学方式,最终经过几年的实践得出一定的数据,总结出结论。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中小学三所学校四届学生共16个班级728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共取得92个数。(见表所示)。

九六年所读年级现就读年级总人数普通学生总数兴趣学生总数。

答卷内容。

普通学生数占普通学生总数(%)兴趣学生数占兴趣学生总数(%)。

192。

150。

42对体育课有恐惧感6140.7%00%。

现在体育课形式不好13288%3899%。

有自己喜欢的项目11576.7%42100%。

对体育会产生终身兴趣8758%4197.6%。

会把一、两项活动怎么作为工作后休闲方式9664%42100%。

185。

141。

44对体育课有恐惧感4934.8%12.3%。

现在体育课形式不好12890.1%4090.9%。

有自己喜欢的项目10977.3%44100%。

对体育会产生终身兴趣6848.2%44100%。

会把一、两项活动作为工作后休闲方式7754.6%44100%。

177。

140。

37对体育课有恐惧感5237.1%12.7%。

现在体育课开式不好12589.3%3697.3%。

有自己喜欢的项目10172.1%37100%。

对体育会产生终身兴趣7050%3697.3%。

会把一、两项活动作为工作后休闲方式7352.1%37100%。

174。

134。

40对体育课有恐惧感7757.5%00%。

现在体育课形式不好11182.8%3895%。

有自己喜欢的项目10376.9%40100%。

对体育会产生终身兴趣8764.9%3792.5%。

会把一、两项活动作为工作后休闲方式9167.9%3997.5%。

1、研究结果:

从上表数据中,我们已经能很清楚的看到不管是初一还是高一的学生,对终身体育的意识,两类学生都有很大的差异,最小的也有二十几个百分点,最大的则有五十几个百分点。那么,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怎么解决呢?下面是我个人对此结果的几点看法及原因分析:

2、看法与分析:

(1)要消除学生对体育课的恐惧感。体育课照理说应该是学生最喜爱的科目之一,但却有如此多的学生对传统体育课有这么大的恐惧感。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我以为问题就出在学生把体育当作一种要完成的任务来看待。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的种种成绩测试,升学考试中的体育中考分,在无形中也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压力,很多体育课也由此而变成了考试训练课,面对自己不感兴趣而又必须完成的目标,学生的恐惧感日益加深。但相反,兴趣浓厚的学生由于在体育课上完成了基本活动之后就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去活动练习,对体育课兴趣直线上升,基本上消除了恐惧感,但在他们兴趣活动的同时,老师给他们及时灌输练好一项体育项目必须身体全面发展的道理,使他们在练习自己的兴趣时也同时兼顾各方面发展,结果使他们的测试成绩反而高于普通学生的平均成绩。所以,清除学生对体育课的恐惧感,对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有重要作用。

(2)对于现在体育课形式要有所改革,从上表结果来看,对当前体育课形式认为不好的学生竟有百分之九十以上,这说明现在的体育课形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虽然,现在的体育内容比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模式上基本还是延用以前的,并没多大的改变,还是以前的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四大板块。试着想一下,能不能把体育课改成聊话部分―基本教材部分―活动与比赛部分―总结部分。这样是否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培养学生更大的兴趣。

(3)切实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主体意识,调查结果表明,不管是对体育课有恐惧感还是以为体育课形式不好的学生,平均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都有自己喜爱的项目。其中男生中比例最高的项目为足球,其它依次为篮球、乒乓球、武术等。女生中比例最高的为韵律操,其它依次为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田径项目基本无人问津。但是我们平时的体育课中,上课内容都是由体育教师根据教材事先设置好的,学生基本上没有选择权,自己喜欢的运动往往在体育课上得不到体现,所以在没有选择权的基础上的主体是不完善的,学生对主体意识也不愿了解,因为只有被动接受。因此,是否在我们的体育课中加入一个自由选择活动的部分,使学生有自主权的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另外,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是否可以不完全照搬大纲内容,而让学生选择一些内容作为教材内容。这样的话,学生才会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后才会对终身体育产生兴趣。

(4)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接轨,使学生不但在学校里参与体育,还要在社会中参与体育,要想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光靠学校体育是难以完成的。如果学生一出校园,就连一块足球场或一块乒乓球台都找不到的话,他们从学校中培养的体育意识很快就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消磨贻尽。所以让社区体育活跃起来,是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继续教育。在调查问卷中,兴趣组学生中终身体育意识要比普通学生高许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参与社区体育的机率较高。对于这些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假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小组俱乐部,以及各种比赛。比如,对乒乓球兴趣较高的就让他们去参加乒乓球俱乐部,经常与成年人交手,这样不但提高他们的水平,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对篮球感兴趣的学生经常与他们同看“灌篮高手”“nba”联赛节目等,还组织他们进行各种校与校之间,校与厂之间的各种小型比赛,对足球兴趣较高,学生则经常与他们聊球,侃球经,组织各种小型比赛。今年,我们还组织了一支在校高中生为主的球队参加每周末举行的吴江市各足球俱乐部联赛。另外,我们还与社区一起搞了多种小型比赛,如放风筝,冬季长跑,拔河,跳绳,踢毽等一系列活动。这大大提高了社区体育氛围,在如此浓厚的体育气息中,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或多或少的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五、结论。

六、建议。

改革当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体育中考因地制宜的设立教学大纲,才能使学生的终身意识有发展的空间。

七、参考资料。

邵华:几种体育教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