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六册平分生命教学设计(精选16篇)

时间:2023-11-30 10:45:17 作者:字海

一个好的教学计划可以帮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掌握了一份好的教学计划,可以使教师更加有序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第六册《和氏献璧》教学设计2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第十单元“奉献”的一篇主体课文,与后面的《炮手》和《小溪的歌》共同组成一个主题,从不同体裁(神话传说、记叙文、诗歌)、不同国籍、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奉献”这个主旨,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禹治水》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洪水肆虐,冲毁了庄稼,冲没了房屋,大禹的父亲偷息壤用“堵”的方法治水,没有成功,反受处罚,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的故事。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其中2、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一个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课后有两个思考题:1、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对大禹治水奉献精神的感悟。2、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才”、“仅仅”、“就”、“却”表达的语气。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用法及表达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可能听过许多神话故事,对本文所讲述的故事也许并不陌生,因此很容易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所以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把握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就重点内容进行引导点拨。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已经有了一些体验,初步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课前的资料收集与课上的资料交流可以放手给学生。

对于生字词语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各种识字的方法来读准字音、识记字形,本课出现的10个要求会认的字和7个要求会写的字,学生均能自学掌握,教师只需在个别字形、字音上加以强调即可。

三、教学设想与目标。

1、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7个。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3、弄懂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以上目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去实现:讲故事,导入新课;初读故事,整体感知;细读故事,体验感悟;搜集故事,拓展延伸。整节课由故事开始,至故事结束,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流程中调动听、说、读、悟多种感官参与,力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课前自己阅读,做到能用简练的语言说出大概的意思。

教师准备:大禹治水的历史及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文中词句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师:是的,《后羿射日》、《夸夫逐日》、《女娲补天》……等等神话故事都歌颂了真、善、美,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大禹治水》。

(二)初读故事,整体感知。

师:(板书课题)如果让你针对课题来提问,会有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疏理板书:为什么治水?怎样治水?结果如何?)。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边读边为自己的问题找答案。

1、生自读课文,同学互动,检查识字情况。

2、课件出示生字,师生评点正音。

3、分小节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解决提出的三个问题。

小学语文第六册《松鼠》教学设计3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4、了解诗的结构,了解本诗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把诗句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自读、感情读、比赛读,掌握生字,理解内容。

2、边读边想象,迁移学法,由扶到放,理解诗歌,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运用拟人、比喻把诗句写生动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感知诗的韵律美,掌握生字新词。

2、学习诗歌,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课件演示,激趣导课。

1、导:同学们,平时你们最喜欢在绿色的草坪上追逐、嬉戏。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描写绿色草坪的诗歌――《草叶上的歌》。

2、板书课题,齐读。

3、让学生观看课文动画。

4、指名说说:刚才欣赏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

2、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淅淅沥沥、溢出、瞳孔、酣睡、蚱蜢、奶浆、梦境等词。

检查生字读音,然后引导学生借助生活记忆生字。

3、指名5个同学分节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评读课文。

(评读课文时,先听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再听听别人的优点,后指出存在的不足,还要想想哪些是自己所做不到的。)。

4、刚才同学们评得真好,请你们每个人都自己读读课文,想想这是一块怎样的草坪?(绿茸茸、亮晶晶、笑盈盈)。

三、朗读理解,感悟草坪的美。

导:你最喜欢哪一段?读给大家听听。

1、朗读第二小节。

师:你最喜欢怎样的草坪?为什么喜欢?读给大家听。

生:我喜欢这一段,是因为草坪像眼睛的瞳孔,清澈而美丽极了。

师:还有哪位同学愿意把草坪像眼睛一样美丽的感觉读出来?

a、指另一名学生读并指导学生进行评价。

b、同学们配乐齐读这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绿茸茸的草坪。

2、学习第三小节。

师:同学们见过亮晶晶的草坪吗?让我们快来看看它到底什么样子。

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诗歌。

生1:亮晶晶的草坪像镜子一样平整,而且很干净,没有污染。

生2:草坪上有露珠,早晨的'太阳一照,它就亮晶晶的,所以成了亮晶晶的草坪。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能试着去理解句子了。谁能把它亮晶晶的美读出来呢?

(多请几名学生读课文。)。

[1][2]下一页。

课件出示句子:“草叶上酣睡的露珠们,快乐的探身相迎。”指名读这个句子。这么可爱的小露珠,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引导学生认识拟人的写法。)。

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得很生动,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呢?找出来读一读。

3、学习第四小节。

师:同学们,笑盈盈的草坪是什么样子的,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指名读,其他同学评读。

4、学习第一、五小节。

男生读第一小节,女生读第五小节。

四、有感情朗读,读出草坪的美。

1、同桌分小节朗读课文,互相评一评。

2、全班配乐读课文。

[设计意图:尽可能创造读的机会,为了使每一个孩子都有读书的机会。]。

五、课外拓展:

1、仔细观察我们周围的草坪,将草坪上美丽的景物描写下来,最好也能用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2、继续读一读背一背这首诗歌,背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诗歌,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的热爱,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的结构,了解本诗运用拟。

小学语文第六册《松鼠》教学设计3

1、认识12个生字,学会9个生字。根据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积累词汇。

2、体会关键词语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懂得小书橱中的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体会作者对小书橱的喜爱之情。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自己对书籍的喜爱,对知识的向往,感受读书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自己最喜欢的图书。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有小书橱吗?你喜欢它吗?为什么?(学生说)。

有个小朋友也有个小书橱,他还为小书橱写了一首诗呢!(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综合运用识字方法解决生字。

2、结合语文天地中的练习做字形分析练习和比较组词。

厨——橱尊——遵优——忧傲——遨。

悟——语浩——造。

3、分小组读课文,互相正音、评议。

4、小组推荐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评议。

5、通过刚才读课文,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6、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把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整理归类。

(三)细读感悟,激发情感。

1、教师引导全班同学共同解决疑难问题,相机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情感,并结合学生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在此基础上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1)理解“广阔的世界,浩瀚的海洋”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把小书橱比作“广阔的世界,浩瀚的海洋”?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的妙处。

(2)小作者从小书橱中获得了哪些快乐?你从书中获得过这样的快乐吗?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漫游、穿越、遨游、叩问、沐浴”的意思。

你知道诗中提到的人物吗?你能讲一讲与他(她)有关的故事吗?请学生讲相关的故事,对于学生都不了解的人物,引导学生课下去查找资料。

通过教师导读、师生对读、评读第二至五小节,体会读书的乐趣。

(3)书籍中有无穷的宝藏,“无穷的宝藏”是指什么?你发现书中的宝藏了吗?引导学生明白小书橱中的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2、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同学听。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你平时从书中结识了哪些朋友?从书中还获得过哪些快乐?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图书,回忆自己从小书橱中获得的快乐。

2、你想对你的.小书橱说些什么?师鼓励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话写下来。

(五)评价激励。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说说学完本课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多读几遍。

四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着重体现了以下几点:

第一,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的课文,富有童趣,因此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提问的过程,实际就是思维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对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决不讲解,主要引导、点拨学生的困惑处。

第二,注重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中,通过实施有效的生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共同发展。

第三,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情感。

第四,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习和个体收获,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第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了让学生仿写的环节,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

(评析:广饶县教研室韩秋良)。

小学语文第六册《妈妈的葡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齐读课题。

2.自读课文。

3.出示词语。

指名读、领读、齐读。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3.继续播放画面,请你说说此刻你的心情怎样?(难过)。

*哪些词语体现了洪水的凶猛?(滔滔、淹没、冲倒)。

*理解“无家可归”(老百姓因为洪水没有住的地方)。

*指名读、齐读。

3、理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

4、从“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走遍”、“察看”等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大禹治水的艰辛、他非常能吃苦、治理洪水的方法非常科学)。

5、指名读、齐读。

(“13年”可以看出大禹治水的时间长。“三次路过”、“一次也没有”“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说明大禹心里一直想着老百姓,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5、齐读。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大禹坚持不懈治理洪水13年,终于把洪水制服了,那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一齐读读第四日秒年第四自然段。

1、读了以后,现在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很开心,因为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

2、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

3、(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

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英雄――(学生接:大禹)。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无私奉献的伟大英雄――(学生接:大禹)。

4、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小朋友可能会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

六、总结:

理、伟、姓、制。

板书设计:

千辛万苦・・・・・・。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代代相传。

小学语文第六册《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3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4.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6.教育学生学习他们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立志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的意思,体会“金钥匙”、“理想的灿烂的黎明”的含义。

2.通过对比、朗读,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感受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将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山沟里的孩子起早贪黑地去上学的情景,感受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的艰难。

2.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积累词汇。

3.联系实际,教育学生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的喜欢的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言:同学们都生活在城市中,上学由爸妈接送。想知道山里的孩子是怎样上学的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看看他们的学习情况。(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5自然段)。

1.谁给大家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找出反映山里的孩子上学情况的句子。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了解。

时间长:清晨,天还没亮就出发了,这时“山沟里还黑着”。晚上,放学回家,“夜雾笼罩着他们”,“山沟里黑黑的”,可以说是起早贪黑。(板书)。

路不好走:早上,“走过这座山,翻过那座山”晚上,“走过那座山,翻过这座山”,可以说是翻山越岭。(板书)。

不安全:山高,路远,天黑,远处还有狼叫。(板书)。

2.师:你们听到过狼叫吗?听了会害怕吗?可山里的孩子听到后怎样呢?

生:远远近近,脚步匆匆,说说笑笑。(板书)。

3.师:这说明他们身上有一种什么精神?

生:乐观向上。(板书)。

4.师:我们再来读课文,你会发现文中有许多相对应的句子,找几个读读。

生:清晨,天还没亮……傍晚,太阳落山了……。

生:孩子们走过这座山……孩子们走过那座山……。

生:葡萄由黑变绿……山楂果由红变黑……。

5.师:这些相对应的的句子,在向我们诉说着山里的孩子上学有多难,我们可以用一个词组来描绘一下他们上学的情况。

生:上学的艰难。(板书)。

6.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去感受一下山里的孩子上学的艰难,找一找课文中哪个表示色彩的词用得最多,也能体现他们上学的艰难,同时也暗示了山里的孩子贫穷落后的面貌。

三、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6、7自然段)。

(1)・金钥匙:指的是知识。

(2)・日日夜夜,夜夜日日,在辛勤刻苦地寻找:指不怕困难,不停地发奋学习。

(3)・理想的灿烂的黎明……表明作者对山沟里的孩子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和祝福。

(4)・孩子们学习的动力来自于什么?(有了知识才能有智慧,才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变山沟的穷面貌。)。

(5)・说说省略号省略的句子,畅想一下未来的山村学校是什么样的?(未来的教育更加普及化,教育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偏远山区的孩子们坐进了现代化的教学楼,大家都会使用电脑,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预祝山里的孩子们美好的愿望能够实现。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四、拓展延伸。

五、作业布置。

1.从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2.摘录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板书设计:

・・时间长:清晨……傍晚……起早贪黑。

上学的艰难路不好走:走过……翻过……翻山越岭(不怕困难,刻苦学习)。

不安全:山高、路远、天黑、远处还有狼叫。(用知识改变山沟穷面貌)。

乐观:远远近近,说说笑笑。

小学语文第六册《松鼠》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分析:

1、《捞铁牛》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宋朝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时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赞扬了我国古代出色的工程家------怀丙和尚的聪明才智明才智。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2、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先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主动提出捞铁牛;再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怎样捞起一只只铁牛,其中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是文章的重点,捞其余七只,只用了一句话,这样写,既抓住重点又避免了重复;最后才点出和尚的'姓名和身份。

3、第五单元读写训练的重点是“归纳段落大意”,而此项训练是继“给课文分段”之后的又五项提要训练内容。凭借课文,要继续培养学生给课文分段的能力,开始指导学生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学过有关反映我国古代和现代科学技术方面成就的课文。如《青蛙的眼睛》《赵州桥》《鱼和潜水艇》等课文。对本文所描写的反映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较易理解。

本班学生中下生面广,思维的深刻性、想象的丰富性都很一般,而这篇课文讲的是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故事,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因此对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过程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教养:

掌握“宋、府、拴、笨、尚、潜、绳、绑、铲、拔、丙、程”等12个字的音、形、义,并会写。

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宋朝、笨重、熟悉、出色、浮桥、议论纷纷、淤泥、工程家”等词语的意思,并会用“熟悉、出色”造句。

能结合课文,理解课后习题3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回答练习1的三个问题。

能按段意给课文分段。

朗读课文。

教育:

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从而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发展:

通过学习,激爱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是的态度。

教学难点:

对文中重点句的理解。如和尚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理解怀丙和尚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原理。

教学方法:球形教学法实验演示法。

教学媒体:投影机、投影片、计算机。

课前准备:配合课文的投影片。一套实验器具。(玻璃缸、船、沙等)计算机软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要捞铁牛?

板书:大水冲牛。

点拨:重修浮桥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为什一定要捞铁牛?

要捞起这八只铁牛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投影:“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指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讲了几个意思?

从这句能看出什么?(和尚有了捞铁牛的办法,而且这办法跟水有关系)。

板书:叫水送牛。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段。

[1][2]下一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第二、三、四段,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捞铁牛的过程。

继续深入理解“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个句子。

解决课后练习3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

充分认识怀丙确实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一、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段,知道了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浮桥,拴住浮桥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冲到河里去了。正当人们想办法要捞起铁牛重修浮桥进,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他究竟用什办法把八只铁牛捞回来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二段。

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为了捞铁牛,和尚做了四项准备工作,是哪四顶呢?在课文里找出来,作上记号。

讨论:

和尚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第一项准备工作是什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这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板书:潜水摸牛。

其他三项准备工作是怎样的?能不能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来?(先让学生按四个小组共同研究,然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大船装沙。

并船搭架。

粗绳拴牛。

朗读第二段。

学习第三段。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投影这段话,组织学生讨论:

和尚先让水手们干什么?(铲沙)。

为什么要把船里的沙都铲到黄河里?

船里的泥沙慢慢减少,船身和拴住铁牛的绳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一点一点向上拔)这里为什么用“拔”?是什么力量把铁牛从淤泥里向上拔的?水的浮力是怎样把铁牛向上拔?(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画面理解捞铁牛的过程)。

实验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

小学语文第六册《送往小木屋的信》教学设计2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爱心小测试。

你看到班里有一位同学家庭困难,双休日在街上卖报,你会选择什么方式来对待这件事?

a.・当作新闻告诉同学。

b.・组织班级捐款,帮助这位同学。

c.・组织同学和他一起卖报,帮助这位同学。

(二)初步感知:

师:从同学们的选择,老师看出来,大家都是富有爱心的好孩子,没有对别人的困难漠不关心的,这真令老师感动。实际上,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由许许多多的感动构成的,老师也是这样,这几天,我又被一顶“帽子”感动了。

师板书:帽子。

奇怪吗?你奇怪什么?生答。

好,先来请几位同学读读书。大家仔细听,看她们的字音读准了吗?

出示词语。重点强调“落”字。

读一读这两句话。

小明跑得真快,不一会就把我落在后面了。

豆大的雨点从空中落下来。

读完这遍课文你都了解到些什么?

相机补充课题:苏珊的帽子。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一、二自然段。

1、同学们只读了一遍课文就读懂了这么多,想不想去探望一下苏珊?

师:刚才的一番探望,你了解到苏珊是个什么样的小女孩?

出示图片(苏珊病前)。

2、老师看出来了,大家都希望为苏珊做点什么,减轻她的痛苦。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苏珊现在又遇到了什么难题吧。这句话挺长,大家自己小声多读几遍,体会一下。

出示:

虽然她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可以与死神――癌症一争高低,她的聪明和好学也足以补上落下的功课,然而,每天顶着一颗光秃秃的脑袋到学校去上课,对于她这样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来说,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事情。

你体会到了什么?

3、为什么要用残酷这个词?

出示图片(苏珊病后)。

当我们在学校快快乐乐地学习的时候,一个6、7岁的小女孩已经经受了癌症、化疗这些大人都难以忍受的身体的痛苦,可是让再去忍受孤独、忍受同学们惊讶的眼光,像看怪物一样看她的眼神,这种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折磨,实在――太残酷了。

(二)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出示:

但是,她站在教室门口却迟迟没有进去,她担心,她犹豫,因为她戴了一顶帽子。

板书:担心、犹豫。

板书:担心、犹豫。

[1] [2] 下一页。

2、可是苏珊的担心是多余的。大家看看苏珊走入教室的时候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呢?老师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读。

但是苏珊终于硬着头皮走进了教室,意想不到的是,她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场景?请一生读一读。

见到这场景,如果你就是苏珊,你会怎样想?

3、正因如此,苏珊的.担心和犹豫都没有了,

出示:

一下子,她觉得自己和别人没什么两样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妨碍她与伙伴们自如地见面了。

什么原因让苏珊“自如”?

板书:自如、轻松。

如果你就是苏珊,你会怎样向妈妈说一说那种场面和感受呢?

(将这一段中的“她”都换成“我”来读。)。

师:我的孩子,上帝保佑你如此的幸运,使你能和同学没有什么两样?

三、体会第三段。

怎么不是巧合呢?说说你的根据。

你们真像名侦探柯南,老师只说了一句话,你们就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当然你们不是在断案,而是用你们的敏锐看到了苏珊的老师那颗关注自己学生心灵的爱心,帮我也找到了学习的榜样,做你们的老师是幸福的。

2、那么,老师让大家都戴帽子的目的是什么?她为什么不告诉大家苏珊的情况?(回顾刚才看苏珊图片同学们的表现)。

引导学生体会平等的关爱。(板书)。

出示:老师的一段话。

五、回到第五段。

1、站在老师的角度读第五自然段。

正是老师为苏珊创造了和其他同学平等的氛围,才使苏珊终于与同学们自如地见面了,那么老师看到这个场面又会怎样想呢?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词来形容她此时的心情:欣慰。

好,现在你就是老师,向大家描述一下这个由自己导演的爱的喜剧的成功的欣慰和高兴。

再读。音乐起。

大家也来戴上你们的帽子,再读一读,共同感受在这个平等的环境里的送给苏珊轻松和自如吧。

师引:日子――。

戴着的帽子可以忘记,但是大家记住了:(大家谈)。

师小节:当你要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忘了先想一想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一种平等的眼光去看待需要你帮助地人,这样的帮助才是真正的帮助。

师:再让你做那道爱心测试题你的答案会不会变呢?

(根据时间,灵活控制让不让学生具体回答。)。

小学语文第六册《送往小木屋的信》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在预习中能读准文中生字的字音,同过查字典理解“珍宝”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了解“我”将那本又薄又破旧的书视为“珍宝”的原因,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

3.通过想象说话理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的意思,体会“我们”的爱书之情。

4.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并激发学生与书交上朋友的愿望。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了解“我”将那本又薄又破旧的书视为“珍宝”的原因,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

2.通过想象说话理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的意思,体会“我们”的爱书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说“走这么长的路是很累的……”的这番话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课题引入。

2.出示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3)在不懂的问题旁做上记号“?”,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解答。

二、指导阅读,引导质疑。

1.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的第几小节写了这件事的经过?

爸爸很喜欢给我和姐姐买书,但《皇帝的悲哀》这本书却比任何一本都珍贵。(3―13小节)。

2.根据学生质疑总结出示问题。

一本又薄又破旧的书,为什么小作者却觉得它是“珍宝”?

三、研读课文,领悟方法。

1.出示问题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寻找答案。

(1)寻找重点句。

尽管这本书很薄很薄,我捧着它还是像捧着一件珍宝似的。

(2)理解关键词。

2)又破又薄的书怎么会成为作者心中的珍宝呢?让我们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体会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3)体会句子含意。

爸爸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给我买这本书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出示句子a.。

那时候我还小,爸爸所在的那家公司倒闭了。爸爸只好去做临时工,妈妈也要出去干零活。

品读理解:

临时工的活是很辛苦也很不稳定的,随时都有被解雇的可能,因而爸爸不可能有稳定的收入。而妈妈干零活也只能赚取微薄的收入。由此可见小作者家的时的生活是很贫穷、困苦的。对勉强维持生计的一家来说,书实在是一件奢侈品。

板书:生活窘迫。

2)出示句子b.

“不过,给你买一本书,今天就不能乘汽车回家了。你愿意走路,就给你买。”

品读理解:

当时小作者家的生活实在太艰苦了,拿不出多余的钱来买书,要买书,就得省下坐车的车钱,买这本书真是不容易啊!)。

板书:省下车钱。

3)出示句子c.。

我跟着爸爸往回走。路真远啊!我有些走不动了,爸爸把我背了起来。过荒山大桥时,寒风呼啸,我冷得直发抖。

品读理解:这一段是环境描写,不坐车的代价就是受累,挨冷,从侧面写出了这本又薄又破旧的.书来之不易。

4)出示句子d.。

“走这么长的路是很累的。但是不这样做,爸爸就没法给你买这本书了!”

品读理解:看着孩子走这么长的路,收这么多的累,父亲也不忍心,可是为了让孩子有书看,为了孩子能成为爱读书,有知识的人,父亲又不得不这么做。所以这本书更显珍贵。

(4)体会人物情感。

出示:我仿佛觉得爸爸是含着热泪说这番话的。

含着热泪说明爸爸的自责和无奈,这里体现了一位父亲的良苦用心和对子女的殷殷希望。

2.分角色朗读3―13节,加深体会这本书的珍贵。

四、拓展说话,揭示中心。

爸爸给我们买的一本旧书都是如此不易,那么我们书架上的100多本书又是怎么来的?请你用文中的两个词语来概括。

板书:节衣缩食,省吃俭用。

1.为了买书,我们可能还会省下那些钱呢?请大家展开想象,说一说。

我们可能省下了的钱去买书;省下()的钱去买书;省下()的钱去买书。听着爸爸念书,我们渐渐懂得了读书的乐趣,读书可以(),可以(),可以()。

在爸爸的引领下,我们一家人都爱上了读书。虽然我们家的物质生活是贫穷的,可我们在精神上却是富有者。

五、课外拓展,积累名言。

学了这篇课文,你对书一定又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有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高尔基。

读书如吃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学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

板书:

5爸爸和书。

视为珍宝。

生活窘迫。

节衣缩食节省车钱省吃俭用。

受累挨冻。

流着热泪。

(热爱学习)。

小学语文第六册《送往小木屋的信》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送往小木屋的信》,是三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书信》这一主题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课文通过描写三名森林警察部队的战士为了保护祖国最北部九十七万公顷的原始森林,在小木屋中过着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体会战士们为了保卫祖国的原始森林勇于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为边防战士写信的热情。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保护森林的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防战士为了保卫祖国的原始森林勇于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为边防战士写信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哪位同学曾经有过给别人写信或者收到过别人来信的经历?(指2~3名学生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和信有关的,请大家齐读课题――送往小木屋的信。

二、检查预习。

1.请同学们打开书109页,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那么在读课文的过程当中,你觉得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容易出错呢?谁愿意起来说一说,提醒大家。

2. 学生提醒大家哪些生字容易读错,教师相机出示“公顷”“疙瘩”“牛虻”,引导学生齐读,指名读含有“揣”字的句子,并让学生通过演示“揣”的动作,理解揣的含义。

3.出示“隔绝”。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词语吗?谁能来读一读。请大家认真观察“隔”这个字,这个字在书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相机出示课件提醒学生右边下半部分里面是一条横,不要多写(1~2生)。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2.学生读完后,引导学生说一说:“同学们,谁来说一说,送往小木屋的信和同学们收到的信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相机引导。课文当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出信的珍贵呢?(家书抵万金)为什么这句话最能体现出信的珍贵呢,你能谈谈你的理解吗?你是从哪体会到的?还有哪位同学谈谈自己对“家书抵万金”这句话的理解?(1生)课文当中的家书为什么抵万金呢?(板书)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课文,从课文当中寻找答案。

四、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1~5自然段,看看从这几个自然段当中,你能了解到什么?

2.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战士们生活的困难和单调寂寞。

3.同学们,战士们的生活非常单调、寂寞,除了没有电、没有电视机、带来的书籍也十分有限外,还会因为什么呢?请大家结合我们现在的生活,想象一下。

4.学生交流,进一步体会战士们生活的单调和寂寞。(如不能和父母在一起,节假日不能和家人团聚等等)。

5.同学们,战士们的生活这样单调、寂寞,他们为什么不从大森林中走出来,去享受外面丰富多彩的生活呢?(引导学生体会战士们为了保卫祖国的大森林,保卫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5.小结:同学们,为了保护祖国的原始森林,战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常年住在这里,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不仅要克服了生活上的各种困难,还要接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单调和寂寞,他们是多么了不起呀!

6.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战士们为什么觉得“家书抵万金”吗?(2~3名学生)。

7.在这样单调寂寞的日子里,能收到一封信对战士们来讲真是太珍贵了,真是“家书抵万金”哪!

五、学习课文6~8自然段。

[1] [2] 下一页。

2.・・  学生默读自学,画出相关语句,教师巡视指导,相机评价学生学习方法。

3.同桌互相交流,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出“家书抵万金”?

4.全班交流。

5.教师根据学生谈到的句子或者段落随机出示,请学生谈体会。

随机出示:

a:只要不当班,他们就拼命写信,给战友写、给父母写、给朋友写。写完,还要在信封背后重重地写上“见信速回”的字样。

(1)你是怎么体会出家书抵万金的?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谈自己的体会,并相机板书(战友、父母、朋友)。

(2)小结:从战士们的表现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他们真是太渴望得到信了。同学们,你们能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吗?把战士们渴望得到信的心情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3)指名读,评价后再指名或者齐读。

b:半路上,他发现身上的汗把口袋里的信浸湿了。指导员懂得这些信对战士们多么重要,他不敢把信揣在口袋里了,而是用手捏着边走边吹。当他走到小木屋时,信被他吹干了。信封上留下了他的指印,也印着指导员对士兵的爱心。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段话,看看指导员在送信的途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他又是怎么做的呢?(1生)。

(3)引导学生想象,指导员在送信途中遇到危险或困难时,会怎样对待手中的信。

(3)学生谈自己的想象。(2~3名)。

(4)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了解到指导员克服了重重困难,小心。

小学语文第六册《送往小木屋的信》教学设计2

选择在杨玲老师班上课,是因为经过近两年的交流和接触,我们已经能够平静坦诚地讨论和接纳彼此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足。选择这样的听众,彼此可以少很多顾虑。这样说,可以以我在《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一段文字为例:在《新课程的故事与解读》“教师在课堂上忙什么?”一篇中,我写了一位小学教师在课堂上看了八次手表的事,为了体现对这位老师的尊重,我没有在书中说学校和老师的名字。没想到,在一次研修活动过程中,成都师范附小的杨玲老师在她们学校的“教师论坛”上,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报告:“陈老师在书中写看了八次手表的就是我,陈老师当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杨啊……’”

一方面,我为成师附小的这位敢作敢当的巾帼英雄叫好,另一方面,我觉得杨老师对我尊重的表达容易导致误解。会议结束以后,我和杨老师交换了意见,她建议我写进下一本书。

只有20分钟准备,我只能就大的教学思路和要引导学生讨论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选择的结果是从读题目质疑开始,也就是课前学习质疑和生疑,以学生生疑的问题作为线索引起教学;课中解疑,用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和回答相关疑难;在解疑过程中,紧紧抓住相关的字、词、句,把语文知识落到实处,并相机渗透价值观念引导和健康情感的培养。对于学生在读题目以后,可能提出的问题,我相信能够提出来。

事先我给杨玲说,不要告诉其他人。听课的只有她和另外一位教师李琳老师,而且因为中途有事,她们也没有听全。

问候以后,我直接进入主题。刚板书完课题,我就发现自己不象小学教师,我在书写“的”字是用的是平常常用的行书,而下面坐着的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于是我忙着纠正。课后,杨玲老师说,一上台,就可以看出我不是教小学的,还说,班上的学生有包容心,并没有因为看见这样书写就嚷起来。这是我自己也意识到的,另外一处不象小学教师是从学生眼中感觉到的,平常和教师交流,我有一个手势是希望老师们动心,把这种手势带进小学课堂,我发现一些小学生很好奇,检查自己,发现自己这种手势太多,后半截课我注意了收拾。这件事使我对面对不同对象,应该有变化,应该基于学生的经验和实际有了切身的体会。

如我期望,当我提出:“读课题时,我们想到了那些问题?”后,学生积极而踊跃的提出了他们的问题(也是我想以此展开教学的问题):小木屋在哪里?为什么送到小木屋?送给谁(小木屋的主人是谁)?谁送的信?这是一封什么样的信?谁写的信?信里写了什么?……同学们提问结束后,考虑到课文的内容,我又提出了两个问题:怎么送的信?送到信以后发生了什么?考虑到要以这些线索展开教学,我把这些问题都板书出来。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我都预料到了,我没有预料到的是学生提出了“信里写了什么”这个问题,但对这个问题的提出,我很高兴,因为它可以成为教学资源,引发学生想象:“信里会写什么?”“如果你要写信,学了这一篇课文,你会写什么?”以此引出最后一段“哦,所有热爱大森林的朋友,请拿起你的笔,给守卫森林的.战士写信吧!”

但是,板书出了问题,一方面,自己本来字不好,暴露的是自己的短处;另一方面,我必须照顾小学生的学习经验,改写楷书,字太多,板书就比较慢,这就会损失很多时间,这个环节用掉七分多钟,这是我第一次看表,我意识到了时间的紧张。

对于这种导入和展开方式本身,我是比较满意的。所以杨玲问我感觉如何,我说我一直感觉好,说感觉好主要是对这种设计思路感觉好,并不是对细节感觉好。因为这种思路主要立足于教会学生如何在读书前读出问题,并在以后的阅读中扣住问题分析和体会字、词、句、段,尽管实际处理出现了很多问题。怎样才能减少时间浪费呢?事后想一想,觉得可以概括简写。如:就写“小木屋”、“谁写”、“谁送”、“怎么送”、“结果”等等。

上完课以后,又想,是否可以采用从“记叙文”结构分析入手,比如:“《送往小木屋的信》是一篇记叙文,从题目看,记的人还是记的事?”“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这件事发生在怎样的环境或者条件下?”围绕这样的问题展开可能也会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对于这篇文章学习有其特殊性,因为《送往小木屋的信》本身的事件很简单,而背景渲染篇幅很长,浓墨重彩,这样处理会突出体现环境描写的价值和作用,这是本文应该有的一个教学目的。必须承认,这是事后想到的一种方法,课前20分种没有想到这些。

小学语文第六册《送往小木屋的信》教学设计2

1.将预设目标转化为生成型目标。主要体现在,抓住文本中的主要段落,将理性的文字转化为感性的理解。使预设的教学目标呈现出立体化、个性化,从而转化为生成型。

2.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地进行了文本重组,不是循规蹈矩地、按部就班地逐段学习,而是抓关键,舍小处,使得教材为“教”服务。

主要的教学模式。

主要的教学模式(名称):板块教学。

主要的理论依据(基本理念):

1.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

2.读写结合,在语文实践中积累运用语言。

主要的教学环节:

1.情景渲染,导入新课。

2.初读感悟,自主识字。

3.抓住重点,细读研究。

4.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具体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绵延的海岸线上,在寒冷的雪山之巅,在荒芜的戈壁滩上,在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到处都有我们最可亲可敬的战士们在驻守。在我国北方原始森林深处的疙瘩山上,就有一座平平常常的小木屋。在那里一封信就会给战士们带来无尽的快乐。想知道为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送往小木屋的信》。(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识字。

1.请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希望你能借助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之后,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字音都读准了吗?有信心接受我的挑战吗?请一组同学开火车来读,其他同学跟读。注意,火车开动了--(读词)。

疙瘩公顷蚊子牛虻隔绝书籍揣在憋不住署名。

疙瘩:这个词你读得很准。第二个字要读轻声。全班一起读!

牛虻:这个字的字音你读得很正确。谁能带领同学再读一遍。我们都见过蚊子,它吸食人的血液;而牛虻是一种吸食动物血液的昆虫。

揣是一个多音字。你知道它另一个读音吗?组词。(揣摩)揣摩就是--(反复思考研究。)。

家书抵万金:谁给谁写信,可以称之为“家书”。

“家书抵万金”的意思就是--(一封家书能代替千万两黄金。)。

“抵”在这里的意思就是--(相当、能代替。

学习第7自然段。

(课文主要写了3名森林警察战士的生活单调、寂寞。信,对于他们来说很重要。)。

2.我们要往小木屋送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有关这封信的事呢?

3.请你默读这两段课文,边读边想,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这是一封怎样的信?(珍贵)。

4.那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两个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语句中你体会到这是一封珍贵的信,把它们画下来。

(a.汗水--说明路途遥远,走的很急。因为指导员想让战士们尽快看到信。)。

汗水能把信都浸湿了,联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去想一想,那里的环境怎样?

(第一自然段写到小木屋在“原始森林深处的疙瘩山上”说明指导员送信很不容易。原始森林就是很古老的,没有被开发的森林。而战士们又是在原始森林的深处,可想而知,指导员要走很远的路。这些路很不好走,而且没有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只能靠走路,走的都是林阴小路。所以汗水把信都能浸湿了。)。

(我从“小木屋在半山腰上”,体会到指导员送信还要翻山越岭,很不容易。)。

送信都这样艰难,可想而知,那里战士们的生活条件有多么艰苦。你还从哪感受到信的珍贵。

(a.不敢把信揣在口袋里--指导员怕汗水把信浸湿了,这样就影响看信的内容了。)。

(b我从“捏”也感受到这封信很珍贵。)。

5.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你都没放过,读书可真认真啊!我们也来把桌上的信封捏起来。指导员就像你们这样很小心地捏着,而且还是边走边吹。

咱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指导员小心翼翼送信的情景表现出来。

先自己练一练。指1名读。

这信对于战士来说是“多么重要”啊,所以指导员是“不敢”放在口袋里。谁还想读?想读的同学,我们一起来读!

学习第8自然段。

(1.谁也舍不得--三个战士任何一个人都舍不得立刻拆开信,说明士非常珍惜它,否则一封信早就随随便便拆开了。)。

人们对最珍爱的东西,才能舍不得,而战士们却舍不得拆信。[板:不得]。

(2.实在憋不住了--说明战士忍了很长时间,确实忍不住了才把信拆开。)。

你体会得很深。

(3.慢慢地--说明战士拿信、拆信、读信都很小心,生怕把信弄坏了。)。

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战士对这封信的珍爱之情?先自己读读。谁想读?

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三个慢慢地应该读得再慢一点,要读出很小心谨慎的感觉。)。

作者连用了三个“慢慢”写出了战士们一系列的动作,读这样比较长的句子时,我们还要注意停顿。

[课:就从口袋里慢慢掏出/慢慢撕开/慢慢地读。]。

自己练习读一读。我们一起读!

2.听了你们的朗读,我感受到了战士们把信当成了珍宝。你还从哪感受到了信的珍贵。

(1.每天看、直到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可以看出战士们把这封信读了很多遍,信的内容都牢牢地印在脑子里。

说得好,还有吗?

(2.折痕处--说明战士们把这封信看了无数次。即使折痕处都烂了,还生怕把它弄坏,要小心地保管起来。)。

怎么读才表达出战士们视信为珍宝的那份感情呢?自己先读一读,体会体会!

谁来读?

读得很好。谁有信心超过她?你先说说她哪读得好,值得你学习。

(重点的词语都突出出来了。而且“小心”一词读得很慢,很轻。读出了那种小心翼翼的感觉了。)。

让我们带着战士们对信的珍爱之情,一起读读这段话。(第8自然段)我来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话,第三句话女生读。

3.少先队员写的一封普普通通的信为何这样珍贵?谁能结合整篇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战士们的生活是单调的、寂寞的。因为郁郁葱葱、无边无际的林海,隔绝了小木屋和外面的世界。)。

(那里没有电、没有书籍。)。

所以战士们对信如此珍爱有加,因为。

[课件:在这样平静寂寞的日子中,信,就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

学习第6自然段。

1.认真看,仔细想,在这句话中,哪个标点引起了你的注意和思考?

把这个逗号去掉,你再来读读这句话。指读。意思变了吗?

加上这个逗号,应该怎样读?指读。

你从中感悟出这个逗号的作用了?(去掉,意思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加上逗号,是为了突出强调信非常珍贵。)。

2.谁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3.我觉得渴望这个词,你体会出它的含义了,读得很好。

(渴望的程度更深,是迫切地希望。)。

4.战士们,如饥似渴地盼望着信,这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出战士们对信那份特殊的感情。

5.这真是--家书抵万金啊!所以,作者向所有热爱大森林的人们发出号召。

[课:最后一段]。

少先队员们快拿起笔吧!先说说你们想写些什么呢?

(我想向战士们表达敬佩之情。我想长大也当一名解放军。)。

6.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这张信纸上吧!写信时,希望你注意书信格式。

7.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8.回家以后,我们把信写完,可以按照这个地址寄出去。

[课:伊春市森林支队友好大队战士收153031]。

快写在信封上。我建议我们的信不要一起寄出去。而是每天寄一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吗?

(战士们每天都能收到我们的信。他们每天都有希望。)。

愿我们寄往小木屋的信,能给那里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带去一丝快乐。以此来回报战士们对我们的无私奉献。

小学语文第六册《用冰取火》教学设计2小学语文第六册莫高窟课文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第十单元“奉献”的一篇主体课文,与后面的《炮手》和《小溪的歌》共同组成一个主题,从不同体裁(神话传说、记叙文、诗歌)、不同国籍、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奉献”这个主旨,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禹治水》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洪水肆虐,冲毁了庄稼,冲没了房屋,大禹的父亲偷息壤用“堵”的方法治水,没有成功,反受处罚,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的故事。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其中2、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一个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课后有两个思考题:1、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对大禹治水奉献精神的感悟。2、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才”、“仅仅”、“就”、“却”表达的语气。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用法及表达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可能听过许多神话故事,对本文所讲述的故事也许并不陌生,因此很容易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所以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把握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就重点内容进行引导点拨。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已经有了一些体验,初步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课前的资料收集与课上的资料交流可以放手给学生。

对于生字词语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各种识字的方法来读准字音、识记字形,本课出现的10个要求会认的字和7个要求会写的字,学生均能自学掌握,教师只需在个别字形、字音上加以强调即可。

三、教学设想与目标。

1、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7个。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3、弄懂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以上目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去实现:讲故事,导入新课;初读故事,整体感知;细读故事,体验感悟;搜集故事,拓展延伸。整节课由故事开始,至故事结束,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流程中调动听、说、读、悟多种感官参与,力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课前自己阅读,做到能用简练的语言说出大概的意思。

教师准备:大禹治水的历史及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文中词句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师:是的,《后羿射日》、《夸夫逐日》、《女娲补天》……等等神话故事都歌颂了真、善、美,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大禹治水》。

(二)初读故事,整体感知。

师:(板书课题)如果让你针对课题来提问,会有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疏理板书:为什么治水?怎样治水?结果如何?)。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边读边为自己的问题找答案。

1、生自读课文,同学互动,检查识字情况。

2、课件出示生字,师生评点正音。

3、分小节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解决提出的三个问题。

【学生已经具备自主识字的能力,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检查学习效果时,注意发挥学生自己的评价作用。让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并通过读书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能力,又理清了课文的叙述顺序。】(三)细读故事,体验感悟。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为自己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对这个小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再细读课文,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1][2]下一页。

师:究竟哪。

小学语文第六册《送往小木屋的信》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通过学习,了解保护森林的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主要事件,并体会怎样把事件写具体。

4、了解到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为边防战士写信的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了解保护森林的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主要事件,并体会怎样把事件写具体。

2、了解到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

2、通过学习,了解保护森林的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为边防战士写信的热情。

导学过程:

一、导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讯方式越来越发达,可在偏远地区,他们唯一的通讯方式还是写信,而且信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二、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

1、自渎课文,想办法解决文中生字。

2、检测字词:对照一类、二类生字条,同桌一起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概括总结主要内容。

2、分小组讨论:为什么“家书抵万金”?这封家书和平常的家书一样吗?

(1)抓重点词句体会森林战士生活艰苦、单调、寂寞。

(2)鼓励学生把自己理解到的读出来。

(3)用语言渲染:信可以使他们消除寂寞,与外界取得联系,点明信对战士来说多么重要啊。

3、当他们得到信时,又是什么表现?

(1)指导员怎样送信?战士们又是怎样拆信、读信?体会指导员对战士的一片爱心,以及战士们对信的珍爱。

(2)怎样才能把那种感情读出来呢?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主要事件,并体会怎样把事件写具体。

2、进一步体会课文,激发学生为森林战士写信的热情。

3、完成语文天地d4。

4、指导写字。

导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讲的是什么?

体会三名森林警察是为了保护祖国最北部九十七万公顷的原始森林,宁愿自己过上这样艰苦的生活,他们是多么伟大啊。

二、读了作者写的这篇课文,我们深受感动,想想作者为什么能写这么感人?他怎样把事情写具体的呢?结合语文天地d4。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2、抄写生字。

四、布置作业:

小学语文第六册《送往小木屋的信》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送往小木屋的信》,是三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书信》这一主题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课文通过描写三名森林警察部队的战士为了保护祖国最北部九十七万公顷的原始森林,在小木屋中过着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体会战士们为了保卫祖国的原始森林勇于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为边防战士写信的热情。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保护森林的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防战士为了保卫祖国的原始森林勇于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为边防战士写信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哪位同学曾经有过给别人写信或者收到过别人来信的经历?(指2~3名学生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和信有关的,请大家齐读课题--送往小木屋的信。

二、检查预习。

1.请同学们打开书109页,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那么在读课文的过程当中,你觉得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容易出错呢?谁愿意起来说一说,提醒大家。

2.学生提醒大家哪些生字容易读错,教师相机出示“公顷”“疙瘩”“牛虻”,引导学生齐读,指名读含有“揣”字的句子,并让学生通过演示“揣”的动作,理解揣的含义。

3.出示“隔绝”。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词语吗?谁能来读一读。请大家认真观察“隔”这个字,这个字在书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相机出示课件提醒学生右边下半部分里面是一条横,不要多写(1~2生)。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2.学生读完后,引导学生说一说:“同学们,谁来说一说,送往小木屋的信和同学们收到的信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相机引导。课文当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出信的珍贵呢?(家书抵万金)为什么这句话最能体现出信的珍贵呢,你能谈谈你的理解吗?你是从哪体会到的?还有哪位同学谈谈自己对“家书抵万金”这句话的理解?(1生)课文当中的家书为什么抵万金呢?(板书)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课文,从课文当中寻找答案。

四、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1~5自然段,看看从这几个自然段当中,你能了解到什么?

2.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战士们生活的困难和单调寂寞。

3.同学们,战士们的生活非常单调、寂寞,除了没有电、没有电视机、带来的书籍也十分有限外,还会因为什么呢?请大家结合我们现在的生活,想象一下。

4.学生交流,进一步体会战士们生活的单调和寂寞。(如不能和父母在一起,节假日不能和家人团聚等等)。

5.同学们,战士们的生活这样单调、寂寞,他们为什么不从大森林中走出来,去享受外面丰富多彩的生活呢?(引导学生体会战士们为了保卫祖国的大森林,保卫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6.小结:同学们,为了保护祖国的原始森林,战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常年住在这里,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不仅要克服了生活上的各种困难,还要接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单调和寂寞,他们是多么了不起呀!

7.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战士们为什么觉得“家书抵万金”吗?(2~3名学生)。

8.在这样单调寂寞的日子里,能收到一封信对战士们来讲真是太珍贵了,真是“家书抵万金”哪!

五、学习课文6~8自然段。

2.学生默读自学,画出相关语句,教师巡视指导,相机评价学生学习方法。

3.同桌互相交流,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出“家书抵万金”?

4.全班交流。

5.教师根据学生谈到的句子或者段落随机出示,请学生谈体会。

随机出示:

a:只要不当班,他们就拼命写信,给战友写、给父母写、给朋友写。写完,还要在信封背后重重地写上“见信速回”的字样。

(1)你是怎么体会出家书抵万金的?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谈自己的体会,并相机板书(战友、父母、朋友)。

(2)小结:从战士们的表现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他们真是太渴望得到信了。同学们,你们能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吗?把战士们渴望得到信的心情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3)指名读,评价后再指名或者齐读。

b:半路上,他发现身上的汗把口袋里的信浸湿了。指导员懂得这些信对战士们多么重要,他不敢把信揣在口袋里了,而是用手捏着边走边吹。当他走到小木屋时,信被他吹干了。信封上留下了他的指印,也印着指导员对士兵的爱心。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段话,看看指导员在送信的途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他又是怎么做的呢?(1生)。

(3)引导学生想象,指导员在送信途中遇到危险或困难时,会怎样对待手中的信。

(4)学生谈自己的想象。(2~3名)。

(6)小结:同学们,为了保护祖国的原始森林,战士们远离了家乡和亲人,他们付出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指导员太爱这些可爱的战士们了,所以才会克服重重困难,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这些信。送往小木屋的每一封信中,不但寄托着指导员对战士们的爱,同时,也寄托着远方的亲人、朋友对战士们深深的爱,这些寄托着爱的信是多么珍贵呀,难怪战士们感觉到“家书抵万金”哪!

c:三个战士谁也舍不得立刻拆开信,实在憋不住了,就从口袋里慢慢掏出慢慢撕开慢慢地读。从这天起,他们每天把信掏出来读一遍,直到一字不差地把信的内容都背下来。最后,信纸折叠处都烂了,才被小心地夹在笔记本里。

(2)学生自由读,谈体会。

(3)问:“你从三个慢慢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4)小结:同学们,在单调、寂寞的日子里,读信是战士们生活中是最幸福的事情,他们想让这幸福的时刻无限制地延长,于是才会慢慢掏出慢慢撕开慢慢地读信。可见,战士们是多么珍爱他们收到的每一封信呀!

(5)请学生再来谈一谈。随机把学生谈到的词语点击变红。

(6)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战士们对信的珍爱。

(7)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边读边想象战士们拆信、读信的情景,把战士们对信的珍爱读出来。

(8)学生练习朗读、指名学生朗读、评价,配乐朗读(2名)。

六、总结全文。

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和纸,把你的心里话写出来,让我们把心中对战士们浓浓的情和深深的爱通过信,一起寄给守卫着祖国原始森林的战士们。(完成板书)同时,也让我们共同呼吁(出示课件)学生齐读“所有热爱大森林的朋友,请拿起你手中的笔,给守卫森林的战士们写信吧!

小学语文第六册《送往小木屋的信》教学设计2

这是一首描写陨石知识的诗歌,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了解陨石的奇妙,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天外来客――陨石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积累词语,并能灵活运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三、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天外来客――陨石的资料,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四、教具准备。

学生:提前搜集有关陨石的资料,可以问爸爸妈妈,可以看课外书、电视节目。

教师:搜集有关陨石的图片及其它资料。

五、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观察法、谈话法、以读代讲。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谈“石”激趣,导入新课。

1、谈“石”导入。

同学们,这是一个“石”字,谁能变个字形小魔术,在它的上、下、左、右任意一边加一部分,使其成为一个新字?(学生自由说)一个小小的.“石”字就这么有趣,大自然中的石头就更有趣了。

[以游戏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在课开始就充满兴趣]。

2、教师出示“宇宙来客”陨石图。

同学们请看,这是一块石头,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谈自己的发现:这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它上面写着醒目的四个大字“宇宙来客”……)的确,这不是一块一般的石头,它来自浩瀚的宇宙,是天外来客(板书:天外来客)它的名字叫陨石(板书:陨石)。

(二)展示资料,了解陨石。

1、关于陨石你了解了哪些知识?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2、教师展示资料: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出示:流星雨)1976年 3月8日,在我国吉林省下了一场奇特的雨,从天空中降落下来的不是雨滴,而是大块的石头,景象十分壮观,这就是流星雨。在这次流星雨中降落下来的石头共有100多块,最大的重达1770千克。(出示各种形状的陨石)陨石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有的如米粒,有的似龟壳,千姿百态。

(三)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1、关于陨石我们课本上有一首诗歌,同学们想读吗?

2、学生边读边标出不认识的生字,采用识字方法独立解决,教师引导学生辨别重点字词。

3、学生反复读诗歌,要求:读后告诉大家有什么收获?

4、学生汇报读书收获,教师对汇报情况进行点评。

[通过自读诗歌,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

[1] [2] 下一页。

(四) 再读,理解内容。

1、同桌合作读书,要求一人读一小节,读后互相评一评。

2、同桌合作读展示,集体评议。

3、教师范读。

4、学生评价教师朗读情况。

5、学生自读:注意每句话后最后一个字的读音。

6、指名读,集体评议。

7、集体交流读懂的内容。

(教后补记:我知道了陨石是石头也是星星、我知道了陨石是与大气摩擦产生的、我发现这首诗歌的每小节后的字的读起来非常顺口,让人越读越能读出其中的韵味来……)。

&nbs。

小学语文第六册《爸爸和书》教学设计【精选】

1.在预习中能读准文中生字的字音,同过查字典理解“珍宝”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了解“我”将那本又薄又破旧的书视为“珍宝”的原因,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

3.通过想象说话理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的意思,体会“我们”的爱书之情。

4.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并激发学生与书交上朋友的愿望。

1.联系上下文了解“我”将那本又薄又破旧的书视为“珍宝”的原因,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

2.通过想象说话理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的意思,体会“我们”的爱书之情。

体会爸爸说“走这么长的路是很累的……”的这番话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ppt课件。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课题引入。

2.出示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3)在不懂的问题旁做上记号“?”,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解答。

二、指导阅读,引导质疑。

1.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的第几小节写了这件事的经过?

爸爸很喜欢给我和姐姐买书,但《皇帝的悲哀》这本书却比任何一本都珍贵。(3—13小节)。

2.根据学生质疑总结出示问题。

一本又薄又破旧的书,为什么小作者却觉得它是“珍宝”?

三、研读课文,领悟方法。

1.出示问题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寻找答案。

(1)寻找重点句。

尽管这本书很薄很薄,我捧着它还是像捧着一件珍宝似的。

(2)理解关键词。

2)又破又薄的书怎么会成为作者心中的珍宝呢?让我们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体会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3)体会句子含意。

爸爸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给我买这本书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出示句子a.。

那时候我还小,爸爸所在的那家公司倒闭了。爸爸只好去做临时工,妈妈也要出去干零活。

品读理解:

临时工的活是很辛苦也很不稳定的,随时都有被解雇的可能,因而爸爸不可能有稳定的收入。而妈妈干零活也只能赚取微薄的收入。由此可见小作者家的时的生活是很贫穷、困苦的。对勉强维持生计的一家来说,书实在是一件奢侈品。

板书:生活窘迫。

2)出示句子b.

“不过,给你买一本书,今天就不能乘汽车回家了。你愿意走路,就给你买。”

品读理解:

当时小作者家的生活实在太艰苦了,拿不出多余的钱来买书,要买书,就得省下坐车的车钱,买这本书真是不容易啊!)。

板书:省下车钱。

3)出示句子c.。

我跟着爸爸往回走。路真远啊!我有些走不动了,爸爸把我背了起来。过荒山大桥时,寒风呼啸,我冷得直发抖。

品读理解:这一段是环境描写,不坐车的代价就是受累,挨冷,从侧面写出了这本又薄又破旧的书来之不易。

4)出示句子d.。

“走这么长的路是很累的。但是不这样做,爸爸就没法给你买这本书了!”

品读理解:看着孩子走这么长的路,收这么多的累,父亲也不忍心,可是为了让孩子有书看,为了孩子能成为爱读书,有知识的人,父亲又不得不这么做。所以这本书更显珍贵。

(4)体会人物情感。

出示:我仿佛觉得爸爸是含着热泪说这番话的。

含着热泪说明爸爸的自责和无奈,这里体现了一位父亲的良苦用心和对子女的殷殷希望。

2.分角色朗读3—13节,加深体会这本书的珍贵。

四、拓展说话,揭示中心。

爸爸给我们买的一本旧书都是如此不易,那么我们书架上的100多本书又是怎么来的?请你用文中的两个词语来概括。

板书:节衣缩食,省吃俭用。

1.为了买书,我们可能还会省下那些钱呢?请大家展开想象,说一说。

我们可能省下了()的钱去买书;省下()的钱去买书;省下()的钱去买书。听着爸爸念书,我们渐渐懂得了读书的乐趣,读书可以(),可以(),可以()。

在爸爸的引领下,我们一家人都爱上了读书。虽然我们家的物质生活是贫穷的,可我们在精神上却是富有者。

五、课外拓展,积累名言。

学了这篇课文,你对书一定又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有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高尔基。

读书如吃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学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

5爸爸和书。

视为珍宝。

生活窘迫。

节衣缩食节省车钱省吃俭用。

受累挨冻。

流着热泪。

(热爱学习)。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