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墨梅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19篇)

时间:2023-12-07 06:44:53 作者:笔尘

教案也是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三年级教案的编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科发展规律。

小学三年级语文《天鹅的故事》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积累描写风的词语。

2、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品词读句,训练表达。

3、预习课文,重点学习: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爱护动物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预习课文,重点学习: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品词读句,训练表达。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激趣:你们看见过“天鹅”吗能介绍一下吗?交流描写“天鹅”的词句。

2、板书课题,指导读课题。

二、预习并检查。

1、提出预习要求。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自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检查指导。

(1)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学习生字、词语的。(交流已理解的词语)。

(2)指导正确读音“脯”、“嚓”。

(3)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板书学生读错的字,纠正)。

(4)交流,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体验朗读,品词品句。

1、学习第一、二节。

(1)齐读,划出描写天冷的词句读一读,积累描写风的词语。

(2)指导朗读,体会天鹅的困境。(抓“突然”、“北风呼啸”、“冰封湖面”等词)。

(3)出示天鹅第一次叫,朗读指导。

2、学习第三、四节。

(1)划出老天鹅和众天鹅是怎么做的。

(2)指名读,体会老天鹅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坚韧顽强的品质。

(3)想象:老天鹅第二次、第三次怎么做的?训练说话。

3、学习第五节。

(1)齐读。

(2)指名读天鹅欢呼的句子,理解体会:“克噜――克哩――克哩”的内涵(指导说话,指名交流)。

(3)齐读课文,说说令你感动的语句。

四、拓展说话。

你想对老天鹅、众天鹅分别说些什么?

小学三年级语文《墨梅》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墨梅》。

2、学会“砚”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4、积累关于梅的诗句,感受古人对梅的情结。

理解古诗的词语,并说说诗句意思。

感受古诗意境,体会作者贞节自守的感情。

一、会读诗。

1、(幻灯出示课题,播放音乐《梅花三弄》)伴随着这首古朴典雅的`古筝曲《梅花三弄》,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墨梅》。

2、作者王冕,简介作者。(幻灯)。

3、一读:自由读诗,反复读,要做到字正腔圆,读通读顺。

指名读,讲解生字读音“砚”,“乾坤”

二读:光把诗的字音读准还远远不够,还要有板有眼,不破句,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再指名读,注意速度。

三读:师生合作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读。味道出来了。再换读。

老师读题目,作者,生读全诗。

二、读懂诗。

2、质疑:有没有什么不懂的?

(介绍题画诗。)这是一首题画诗,题画诗,就是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抒发作者的感情,咏叹画面的意境。从而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比较熟悉的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就是一首题画诗,只不过这是苏轼描绘的是惠崇和尚的画面上的意境。

4、看看王冕是怎么描述这株墨梅的?

读一二句。在哪儿?理解“洗砚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常常在池边练习书法,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而成“洗砚池”)。

理解“淡墨痕”(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浓妆艳抹,没有鲜艳的色彩)“痕”进一步突出了梅花的墨色淡雅到极点,简直若有若无,使人对其产生了轻灵飘逸的感受。

读三四句,说意思。“清气”“乾坤”

说全诗的意思。

5、把自己的理解送回诗里,再诗读,是不是诗味更浓了?

三、悟梅魂。

板书:墨痕——淡(清雅素淡)清气——满。

2、(幻灯回《墨梅图》)《墨梅》中的梅花个个清雅素淡、冰清玉洁,可有人却说:“王冕,你不去画娇艳的荷花,只画这素淡的梅花,哪里还会有人喜欢你,还会喜欢你的画呀!”于是王冕就给这画题上了诗,也给了回答,你能找到吗?(为什么不画富贵的牡丹、艳丽的挑花和丰腴的海棠花?为什么不画粉色白色红色的梅花?)。

3、为什么不画得鲜艳夺目一些呢?(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梅的颜色好不好看?我们来看一看。

再看曹雪芹的。(有好颜色却刻意不画,墨梅与那些红梅、白梅相比,显得多么与众不同,她不靠鲜艳的颜色来取悦别人,她只想让——清新的香气充盈在天地之间)。

(2)与墨痕的淡相对的,是清气的——(满)。

拓展写“香”的诗:爱梅的诗人多,赞梅花之香的诗人也有不少。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现在有一首歌就是由此句而来——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

(只不过暗香一词也并非词作者原创)。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和靖《山园小梅》(在靠山的花园里,百花由盛到衰,最后纷纷飘落,这时,园中的梅花却依次开放,由少到多,由疏到密,最后独占花园。青山脚下,小园一角,有清泉一潭,水清见底,潭边有梅一簇,梅枝横斜水上,清瘦的身影倒映水中,梅下清水,水上疏梅,相映生辉。每当夜幕降临,月洒青辉,晚风袭来,梅香四溢,满园芬芳。)。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王冕《白梅》(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

(3)这么多人钟情于梅花的清香?在这里吸引文人墨客的仅仅是香气本身吗?香气还代表什么?(继续出示诗句:坚强品格、高贵气节、勤奋、刻苦、高洁、脱俗)。

为什么不两全其美?

(色——外表,气——内在,不流于世俗,不追求虚浮绮丽的外表,而钟情于梅花的精神)王冕独爱梅花的清香,以至于放弃渲染梅花固有的色泽,而选择以“淡墨痕”来画梅,目的是为了突出——香气,清香。

4、感受“人”

同学们,王冕一生写了无数咏梅的诗,以这首《墨梅》最为有名。他笔下的墨梅有着它独特的淡雅和清香。

(自喻,他不在乎“颜色好”,一指梅的颜色,他并不希罕那些庸俗的人们来夸奖梅花的颜色艳丽,暗指名誉、钱财、地位,只求保留那清新的香气充溢在天地之间,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因而《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这种借助事物表达感情的手法就叫托物言志,你还知道这样的诗吗?(石灰吟、竹石)。

5、小结:就是由于王冕这种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才有了这素净淡雅超凡脱俗的墨梅。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读出梅花的高洁,读出王冕的高洁。

四、拓展延伸,追溯“梅”文化。

1、梅花,不畏严寒,冰肌玉骨,人们喜爱它的形态,更敬佩它的精神,古往今来,有许多关于梅花的诗。现在我们来追溯一下梅文化。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很多的性格和含义,梅花的大红大紫是从宋朝开始的,当时有所谓的“咏梅两千卷”。当然,捧红梅花最不遗余力的就算林和靖了,梅妻鹤子。在古诗中,以梅为题的诗作很多,情感走向也是多方面的。

(一)借梅叹国恨。

古往今来,国家兴亡,民族荣辱,百姓悲欢,最牵动文人墨客的情思,像梅花这种自然中最普通的植物,也成了抒发伤感之情的桥梁。南宋诗人刘因的《观梅有感》就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

前两句写东风把战场上的灰尘吹落了,意思是说南王朝已被元军消灭,战争已经停息,作者想到了曾隐居杭州西湖的北宋文人林逋。因南宋的都城在杭州,作者实际怀念的是南宋朝廷。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南宋灭亡后江南百姓的的不幸遭遇。江南水乡,自古闻名,苏杭更是封建时代的繁华都市,晚唐诗人杜牧曾有“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句。但现在国家已经灭亡,江南当年的繁华景象早已不在,江南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战争所带来的满目疮痍、生灵涂炭,使作者在再也没有闲情逸致欣赏梅花了。

刘因是跨越宋元两代的文人,他目睹了南宋兴亡、江南兴衰的过程,他在《观梅有感》中,以梅为载体,抒发自己对江南的怀念和对南宋的悼念之情。

(二)以梅喻人如本诗,陆游。

(三)以梅寄闲情。

(四)借梅诉乡情。

五、作业。

1、课外自学《竹石》。

2、自由组合,出一期“梅花赞”的手抄报。

小学三年级语文《夏天好》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白云缠-§在半山腰。

爬上山腰太阳出,

你听那蝉儿一声接着一声叫,

太阳下山我下山,

今天的收获真不小:

啊,土壤矿石,

奇花异草,

各样的标本采来一书包。

大河水宽好洗澡。

敢和鱼儿来较量,

哪怕它浪头一个更比一个高。

风吹日晒真痛快,

沙滩上睡个安生觉。

啊,钢筋铁骨,

虎背熊腰,

油亮的脸蛋像颗大红枣。

晚风轻轻吹树梢。

兄弟姐妹树下坐,

美妙的故事一个又比一个好。

你讲月宫娑罗树,

我讲飞船上云霄。

啊,凉风习习,

天河高高,

顽皮的流星眨眼不见了。

小学三年级语文《军神》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军神》这篇课文记叙了刘伯承在德国医生沃克的诊所里不打麻醉剂成功地施行眼部手术的事。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也表达作者对刘伯承的赞美之情。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品读人物的言行,来体会刘伯承坚强的,有着钢铁般意志的精神,体会军神的含义。

一、让学生“善问”,促进自主学习。

首先要求学生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要敢于提出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问题,收集展示问题,引导共同提炼教学的核心问题,作为探究主线。本课确定“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为中心问题,引导学生从刘伯承的表现及沃克的神态变化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这一中心。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

《军神》一课中刘在手术中的表现一段描写细致,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着重刻画了刘的什么?当学生知道是动作、神态时,再让学生抓重点词和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学生畅所欲言,深刻地理解了刘伯承忍受巨痛所表现出的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三、从读到写,重在学会表达。

教学中,力求巧妙渗透写作方法的教学,如,课文的主人公是刘伯承,却用了大量篇幅描写沃克医生的神态变化,这是为什么?这一提问使学生注意到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变化是因刘伯承而引起的:伤势严重仍无比镇定,令沃克十分惊疑;拒绝使用麻醉剂使经验丰富的沃克双手颤抖、不忍心动手术;手术中以超人的力量忍受着巨痛并清醒地数出医生割了多少刀,这令沃克大加赞赏。课文以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的眼光去看刘伯承的表现,更能体现他坚强的意志。

这一设计让学生理解了侧面烘托的好处,也体会到了课文用了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表达方法,今后运用于写作实践,从而学会了表达。

小学三年级语文《墨梅》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1、学会诗中“砚、冕、乾、坤”这样四个生字,理解“墨梅、洗砚池、淡墨痕、好颜色、清气、满乾坤”等词。

2、能借助工具书自身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身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重点能借助工具书自身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难点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身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梅花历来是诗人们吟诵的对象。一二年级时,我们读王安石的《梅花》(齐读)五年级时我们读《雪梅》(齐背)这节课,我们读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说到王冕,他还是我们家乡人呢?(同学补充注释处的内容)。

你对这个诗题“墨梅”是怎么理解的?

王冕一生喜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他曾在自身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而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北宋时候,有一位叫仲仁的人,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王冕画过许多幅墨梅,画家不只喜欢画画,还喜欢在画面空白处题上一首诗,几句话,以留下当时的心情感受。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诗就是王冕留在其中的一幅墨梅画的诗。

1、齐读,读准确。

2、指读,读准确。

3、再读,读出节奏来。

4、读出平仄变化来。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1、王冕画中的这株梅花长在哪里?

2、为何把池子称为“洗砚池”呢?(补充: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3、读着这首诗,想着画中的梅花,你看到这株梅花了吗?喜欢这株梅花吗?

4、交流,在交流中理解古诗:

“朵朵花开淡墨痕”

朗读表示花开色淡如墨痕的样子。

“只留清气满乾坤”

理解“乾坤”(“乾”即天,“坤”即地,“乾坤”即天地)。

想象你此刻身在何处,闻到那香气了吗?(在对话中体会“满乾坤”中无处没有,无人不知的意蕴。)可这样设置对话:你现在站在小溪头,鼻翼间却有香气飘逸;你现在来到了林间,那香气依然追随。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间依然还有那梅花的香味在萦绕。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每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

朗读,表示梅花的香气到处都是的情景。

我想问问大家,你闻到的是怎样的梅香?(在交流中理解“清气”,联系其他植物的香,如桂花、栀子花的香,比较体会其中那种淡淡的、幽幽的、静静的特点,并能用“清”来组词,如“清幽、清淡、清雅”等来形容梅香。)。

这种梅香,在王安石的诗中用另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暗香”(读王安石的《梅花》)。

朗读表示梅香清雅的特点。

小结:这梅,色淡、气清。

“不要人夸好颜色”

知道句中的“颜色”指梅花的色彩。

体会梅花品格的高贵、高洁,不在意他人的夸耀,更不需要他人的奉承。

5、朗读,读出梅花的特点,读出自身对梅花的喜爱。

6、背诵古诗。

2、交流,知道王冕喜欢的是梅的高洁、清雅,不计名利的品格。

3、补充王冕的生平资料。(详见和件)。

4、读着这些王冕的生平简介,你是否对王冕,对这墨梅有了更深的体会?

5、交流,在交流中抓住其中的“淡”与“清”,知道其中有“淡泊”“清高”之意。

6、所以同学们,王冕写《墨梅》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表示梅花的淡雅高洁的品性吗?(不是的,他更是为了通过这首诗来表述自身的胸怀,他也如梅花那般品性高洁、流露了自身不逐名追利、孤芳自赏的性格。)。

7、这首诗讲述的其实是自身的志趣,志向。这就是“诗言志”。

8、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品性来。

默写古诗。

写一段评价梅花或王冕的话。

小学三年级语文《墨梅》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军神》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军神》这篇课文记叙了刘伯承在德国医生沃克的诊所里不打麻醉剂成功地施行眼部手术的事。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也表达作者对刘伯承的赞美之情。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军神》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课文为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与心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平台。通过多形式的以及个性化的阅读与体会,师生携手走进课文中,亲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直面人物的心灵,我将分析、讲解与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进一步结合起来。通过研究课文内容,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培养坚强的性格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这符合新课标中关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思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加强读书的指导,适当补充资料,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得更有滋有味。

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原则,我在本堂课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只设计了一个主干问题: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提出这个质疑后,由教师将这个疑问进一步内化为可操作性更强的具体问题: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军神”?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引领学生走进课文。本堂课的教学就此展开,最终以这个问题的解决而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是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有效途径。因此,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刘伯承忍受剧痛却一声也不吭,把床单都抓破了的句子,让他们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朗读中,使学生和文本产生共鸣。

在注重朗读的同时,我也设计了引领学生通过想象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指导学生想象如果自己亲眼目睹了这次手术可能会看到什么,可能会听到什么,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通过入情入境的感悟和朗读,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步步深入,课前预设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学生在感悟文章的时候,难以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只能在教师的步步引领中“挤牙膏”式的说出一个个孤立的词语,难以形成完整的语言。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并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将是为一段时间中日常教学中的重点。

《军神》这篇课文记叙了刘伯承在德国医生沃克的诊所里不打麻醉剂成功地施行眼部手术的事。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也表达作者对刘伯承的赞美之情。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品读人物的言行,来体会刘伯承坚强的,有着钢铁般意志的精神,体会军神的含义。

一、让学生“善问”,促进自主学习。

首先要求学生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要敢于提出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问题,收集展示问题,引导共同提炼教学的核心问题,作为探究主线。本课确定“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为中心问题,引导学生从刘伯承的表现及沃克的神态变化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这一中心。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

《军神》一课中刘在手术中的表现一段描写细致,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着重刻画了刘的什么?当学生知道是动作、神态时,再让学生抓重点词和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学生畅所欲言,深刻地理解了刘伯承忍受巨痛所表现出的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三、从读到写,重在学会表达。

教学中,力求巧妙渗透写作方法的教学,如,课文的主人公是刘伯承,却用了大量篇幅描写沃克医生的神态变化,这是为什么?这一提问使学生注意到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变化是因刘伯承而引起的:伤势严重仍无比镇定,令沃克十分惊疑;拒绝使用麻醉剂使经验丰富的沃克双手颤抖、不忍心动手术;手术中以超人的力量忍受着巨痛并清醒地数出医生割了多少刀,这令沃克大加赞赏。课文以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的眼光去看刘伯承的表现,更能体现他坚强的意志。

这一设计让学生理解了侧面烘托的好处,也体会到了课文用了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表达方法,今后运用于写作实践,从而学会了表达。

上完《军神》一课后,听课老师普遍认为这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一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训练点准确,教学方法科学恰当,课堂气氛和谐活跃,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得轻松、愉快。课后自我反思,这节课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和教学的。

1、在备课的时候我就考虑到学生会对“为什么把刘伯承称为男子汉、军神、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产生疑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找出带有“军神”一词的句子,并让学生进行质疑,学生就提出了上面的这个问题,之后让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通过自主学习,与文本对话,小组讨论等方法,这三个问题迎刃而解。而后,我顺水推舟,引导学生针对沃克医生及刘伯承在手术前、手术中的语言和神态的句子来仔细琢磨,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在字里行间品悟军神的形象。

2、在这个问题的展开过程中,我能注意方法的渗透。比如人物的语言和神态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正面描写在侧面描写的烘托下更能突出主题等,这些不仅是对阅读方法的潜移默化,还可以对学生今后的人物描写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的顺学定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围绕问题展开学习的时候,我选择片段的内容进行教学,并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在这样的过程中,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能够比较好地进行内化。整堂课上,学生的读书时间还是比较充分的。通读、默读、朗读,齐读、分角色读、多形式、多遍读,而且,每一次读书,都有比较明确的目的。阅读理解感悟,从核心问题“读了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展开,在谈“为什么”的过程中,通过讨论和朗读来促进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化,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特别是语言的感悟理解,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化,从中受到感染。

在课堂中运用了这样一些资料:刘伯承眼部受伤的原因补充、让学生在研读手术前的句子时对刘伯承不做麻醉的介绍、手术中的影片再现、(将电影资料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增强了学生的感观认识,通过观看电影,自觉地与课文主人公的情感融为一体。)结尾的课外拓展等,都是将文本与课外知识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链接。

语文教育即生活,教材要让学生觉得感兴趣、有用并与日常生活有关,必须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把学习教材课文与自己的现实生活感受结合起来。如为了让学生体会小伤的痛,我创设了情境,让学生说说他们以前受伤的体会,这样唤醒他们的生活体验,对刘伯承受伤的体会更为深刻。

第一,问题设计的还是有问题。例如“读了以后,你有怎样的体会?为什么有这种体会?”这是一个可以使用于任何课文教学的问题。但是,就每一篇课文来讲,还是应该设计出“个性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探究,这样,针对性会强一些。在这里,教师还可以转变角色,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和学生一起探究:如,本文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写沃克医生的文字更多,这是为什么呢?从学生的问题入手,用“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学生会表现出预期的兴趣来,这样,情绪受到感染的指数也会高一些。

第二,朗读的形式及时间都比较少,可以去掉一些齐读的形式,多一些个性化的朗读。由于上课的仓促性,原来设计的回归课文整体的分角色朗读没有上,这不能不成为本课的遗憾。

第三,过多地注重了侧面的描写,没有转到正面描写上来,因此就缺少了对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再感悟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体验大多是教师用激情来渲染的。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小学三年级语文《赵州桥》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三个特点,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世界闻名”一词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赵州桥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它为什么能闻名于世呢?然后希望学生能找出赵州桥的三个特点。可是这样做效果并不好,学生对这个问题似乎无从下手。而我这时又不懂的怎样去引导,所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开始设置了这么难的问题给学生,导致后来学生都有点不愿意去思考了,也就造成整节课的沉闷气氛。后来的教学中,我仍然没有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以老师的讲来进行教学,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高了。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的这节课最失败的地方就在这里了。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想如果可以,我会重新设计教案:

第一,不用“为什么赵州桥能闻名于世”作为第一个问题了,我会问“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什么桥?在文中找一找依据。”这样学生就不至于无从下手了。

第二,在讲第二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赵州桥,通过画桥,检查学生是否了解了桥的设计特点,通过订正画,纠正了学生对课文错误的理解。

第三,在理解写赵州桥美观的第三段时,让学生表演课文中讲的龙的姿态,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词语,然后用“有的……有的……还有的……”造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能得到提高,课堂气氛就不会这么沉闷了。

又或者在教学时直接采用让学生来当导游的形式贯穿全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到课文中去获得信息,自己去学习、领悟其中的特点和优点。在自己质疑、思考的基础上,老师适时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使他们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图片,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展示出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让学生在当导游介绍的时候能更好的找出赵州桥的三个特点和设计的优点。但这样的教学就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在课堂的设计上要颇费一番心思,而且这样一来对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更高了。这就势必要求老师不断给自己充电,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老师,来适应如今的课堂。

虽然这是一篇传统课文,但是并不代表就要以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传统课文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文上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能把握住课文的重难点,想一想怎样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就是我的这节课给我的深深的教训。

小学三年级语文《夏天好》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在《夏天好》这堂课里,我确定的三个个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背诵诗歌。

2、借助诗歌唤醒学生对一年四季的重新认识,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夏天好并延伸到感受一年四季都美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在感受课文并领悟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基础上,仿写其他季节好的诗歌。有两个达成较好。即指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发现去领悟所要读出的语气,如欣喜、有力量、轻柔等。并在课堂上就背诵出诗歌。

另外引导学生感受夏天的美好,通过拓展感受其他季节的美好这个目标也达成较好。但是小练笔仿写内容未能在当堂课上展示,不知道学生感悟怎样,究竟仿写是否成功不能在课堂上检验,所以未能预期的目标。希望在以后的课堂上,时间安排要更合理一些,把握住重点内容突出也突破,达到中心任务落实,辅助内容体现的效。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动手做做看》这篇课文主要写伊林娜在朗志万的启发和鼓励下,通过亲自动手做做看,终于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我们要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不盲从,勇于实践。文章情节简单,但却富于情趣;语言平实,却给人以启迪。故事紧紧围绕伊林娜的情绪变化顺势展开,教学时我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读书探究的欲望,唤起学生的科学意识。

课堂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试验导入,激起兴趣。

同学们,老师手里有两块橡皮,谁愿意来估量一下它们的重量,学生回答一块稍轻,一块稍重,我又问如果老师站在高处,同时往下扔,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同学们猜一猜。有的同学说,重的先落地,有的同学说,轻的先落地,还有的同学说同时落地。那么到底怎样呢,相信学完课文后你会自己找到答案。对于这一生活细节,孩子们有过想法但没有实践经历,强烈的好奇心会趋使他们兴趣盎然的走进文本,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反思。

二、拓展阅读,搭桥铺路。

按照自己以往教学的惯例,我通常是先带领学生学完课文后再拓展同步阅读上的文章。但是今天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在学习课文之前我先带领学生阅读了阅读书上的《伽利略的实验》,让学生明白伽利略那不惧权威,坚持自己的理想,并学会伽利略那遇到疑问时敢于动手实践,直到把问题弄清楚为止的精神,为学生理解朗志万的良苦用心和动手做做看得重要性搭桥铺路。

三、学习课文,升华主题。

有了以上的基础,加上课文浅显易懂,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文的含义,为了升华课文的主题,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如果你是伊琳娜,此时此刻你会对郎志万说些什么?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这两个角色进行互动,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

四、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为了让学生能将所学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设计了此环节,“你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或疑问?你是怎么做的?”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当遇到不会做的数学题时,自己会先思考,如果实在做不出来,再向家长和老师请教。而大部分学生都称自己以前害怕困难,懒于思考,但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明白了产生疑问时要多动手做做看,一定要想办法弄明白。

小学三年级语文《荷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1、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收集、了解有关描写荷花、荷叶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乐曲《出水莲》,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想象音乐带给你画面!

师: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我,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画面?

生:听了刚才的音乐,我好象看见一个仙女在亭子里弹琴,亭子旁边是满池的荷花!

生:我好象看见有一大池荷花在随风飘舞!

生:我仿佛就在荷花池里采荷花!

……。

师: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这篇文章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

(板书课题:21、荷花,齐读课题)。

师:想看看荷花吗?

生:(齐答)想!

师:那就跟着我乘着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听一听吧!不过,看之前我有个小小的建议,那就是,待会儿你们在看荷花时,可以指指点点,可以和你身边的伙伴交流、议论。

(课件播放荷花录象,播放背景音乐《采莲》,学生在观看时指指点点,交流议论,当不同的荷花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惊喜地叫起来,都急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与老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生:亭亭玉立的荷花!

生:千姿百态的荷花!

生:洁白无暇的荷花!

生:冰清玉洁的荷花!

生:含苞欲放的荷花!

生:翩翩起舞的荷花!

生:争奇斗妍的荷花!

生:相看两不厌的荷花!

……。

师:你说得太好了,相看两不厌,只有白荷花!同学们,我觉得你们就是最伟大的诗人,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你们看到的荷花是这样的,那叶老看到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还是让我们先来读读课文吧!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勾画出来,然后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

师:刚才同学们学的很认真,我为你们认真的态度而鼓掌!这么多人想说呀,我可不急着听,我觉得好的东西应该在第一时间让好朋友与我分享,赶快找到你的朋友,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他听,告诉他你的感受,在他分享你的快乐的同时你也可以分享他的快乐,这样你就收获了双份的快乐!

(学生下位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互读课文,互说感受)。

师:和朋友在一起总是很快乐的,能把你的快乐让我们一同分享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读给我们听一听,把你的感受告诉我们!

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挨挨挤挤”表现了荷叶很多,“碧绿”不是一般的绿,是比绿色还要绿,说明荷叶颜色很美,“大圆盘”是写荷叶形状象个圆盘,而且很大,也很美。

师:你真会读书,体会得很好,也很会说话!还有哪位同学也喜欢这一句的,也来读一读!

生:我也觉得这一句写得最美!(生读)。

生:老师,我觉得这一句最美“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我很喜欢小莲蓬,所以我觉得很美!

生:我也喜欢这一句!(读)我喜欢吃莲蓬,所以我喜欢!

生:我也喜欢!(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嫩黄色”这种颜色,说不清楚,反正我喜欢!

师:喜欢就是喜欢,不需要理由!

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似乎马上要破裂似的。”我很喜欢那种饱胀得要破裂的感觉!

师:你的感觉就是最美的!

生:我也喜欢这一句!(读)这一句是写荷花含苞欲放,所以我喜欢!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谈到的其实是荷花的不同姿态,课文中一共描写了哪些姿态?找到读一读!

(生自由读书)。

师:除了课文中写到的这几种荷花的姿态,你还能想象出荷花的其他不同姿态吗?

生:我能想象到荷花从荷叶中长出来,歪着脑袋的样子!

师:你能模仿一下吗?

生模仿,其他学生都笑了!

生:我还知道荷花翘着嘴巴的样子!

师:你能学学吗?

生做翘嘴巴的样子,教室里又是一阵笑声!

师:荷花的姿态这么多,多美呀!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体会到荷花的美?

生:我还能想象荷花的姿态!(又一阵笑声)荷花的花瓣都张开了,就象一张花瓣床,小莲蓬就象个调皮的孩子,在床上玩耍!

师:你的想象真是太丰富了!真佩服你!还有你觉得能体现荷花美的句子吗?

生:我也想象到荷花的一种姿态!(笑声)好多荷花挨挨挤挤的靠在一起跳舞!

师:你的想象很美!还有能体现荷花美的句子吗?

师:你说不清楚了,是吗?不要紧,说不清楚是很正常的,你能体会到“冒”字很美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生:使劲地长!

师:那你能读出使劲的感觉吗?

生:能!(读)。

师:你还觉得怎样的长叫“冒”?

生《·》:快速地长!

师:那你能读出快速的感觉吗?

生读。

生:老师,我觉得黄爽同学读得还不够快速!

师:好样的,那你来读读!让我们感受一下快速是怎样的感觉!

生读。

师:果然快!同学们,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来写,你准备在这里用什么字呢?

生:我可以用“跳”!

师:(竖大拇指)把“跳”字带到原句中读一遍!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跳出来!

生:我可以用“探”!

师:带到句子中读!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探出来!

生:我想用“蹦”!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蹦出来!

生:我用“伸”!白荷花在大圆盘之间伸出来!

生:老师,我用的是“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钻出来!

师:好一个“跳出来”、“探出来”、“蹦出来”、“钻出来”!同学们,我要为你们喝彩,我想如果今天叶圣陶爷爷也在现场的话,他也一定会你们而骄傲的!

生:荷花想到外面来透透气!

生:她想向人们展示她的美丽!

生:她想让人们都来观赏她!

生:她想和我们交朋友!让我们欣赏她的美丽!

师:多美的白荷花呀!千姿百态,生机勃勃,让咱们一起有滋有味,满怀激情地赞美这美丽、迷人的荷花吧!

(师生齐读第二段)。

生:叶圣陶!

师:再想想?

生:(恍然大悟)大自然!

师:真聪明!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这么美丽的画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精神的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的你不去热爱她!不去赞颂她!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同学一起来,与大自然对话,夸夸我们这位了不起的画家!”

(有感情朗读第三段)。

(在学生结束读书后,教师立即播放音乐,配乐范读第四自然段)。

师:美吗?喜欢吗?想读吗?那就美美的读吧,可爱的荷花仙子们!”

(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我感觉大家都陶醉了,谁来做我们第一朵荷花!

生:(自己站起来)我做第一朵荷花!

师:你真勇敢!我为你配上音乐吧!其他同学,你可以和她一起舞蹈、飞翔、游动。

生读,学生跟随着进行即兴表演,有的学蜻蜓飞,有的学小鱼游,有的翩翩起舞!

师:第二朵、第三朵在哪里?

生:(很多学生一起站起来)在这里!

师:哇!这么多荷花!好吧,你们就都做荷花吧!

站着的学生边做动作边读书!坐着的同学也跟着表演!

师:还有更多的荷花吗?

(几乎全班站起来)。

师:这一次,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静静地,用心灵去看、去听、去感受荷花荷花的世界吧!

学生轻轻闭上眼睛,教师播放背景音乐《采莲》,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想象,教室里显得很安静!直到音乐结束!

师:你们看到了吗?听到了吗?

生:(齐答)看到了,听到了!

师: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告诉我!

生:我看到了我们就是荷花,在荷花池里跳舞!

生:我看到了荷花在阳光下翩翩起舞,非常好看!

生:我看到蜻蜓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

生:我看到小鱼从我的脚下游过!

生:我看到了王老师在荷花池边给我们上课!

师:你真会想!听到什么呢?

生:我听到有人在荷花池边弹古筝!

生:我听到蜻蜓在对我说,早上空气真好,飞来飞去真快乐!

生:我听到小鱼在对我说,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美梦,你想知道我做的什么梦吗?

生:我好象还听到青蛙在叫!

生:我已经会背了!

师:再练习一下,等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背得好!

生练习背诵!

师:谁先背?

生争着都站起来!

师:你们都想背呀?那就满足你们,一起背吧!

生一起背诵第四自然段!

师: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你们就背得这么好!表扬表扬自己!

师:让我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动人的荷花吧!边看边想,大自然不用笔、不用纸,就给我们描绘出这么美丽的画卷,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荷花或歌颂大自然!

(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

生:我想说,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生:我打算这样赞美荷花:荷花你真迷人呀!

生:我想对大自然说,你太了不起了,你再多给我们创造美丽的荷花吧!

生:我做了一首诗来赞美荷花!

师:来,念给我们听听!

生:荷花!西瓜熟时荷满池,荷花荷叶龙凤配……(教室里一阵哄笑)。

师:你在我心中一直就是一个诗人,现在多学习,多积累,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诗人!

(还有很多学生想说)。

生:(激动)好!

师:同学们,荷花是美丽的,大自然是神奇的,让我们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善待大自然吧,这样大自然才会善待我们人类!也让我们热爱生活吧,热爱生活的人,她的人生将是美丽而精彩的!

师:这节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的精彩合作!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课都能这么愉快!下课!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李广射虎》采用“文包诗”的形式,课文由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引出,介绍了“飞将军”李广,并由此描述了“李广射虎”的故事,通过讲述李广将军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拈弓搭箭,把白羽箭深深射入石头中的故事,表现了“飞将军”李广的力大无穷和神勇无比。

拿到了课本,我仔细地研读起来。课文创设了古诗所描绘的情境,描述了一个有关“飞将军”的传奇故事,为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古诗的意思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我们常说的“语文之本”就是要抓住人文之本(即人本)和教材之本(即文本),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人本和文本的统一。因此,在备课时,我就注重紧扣课文,强调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我注意抓住教学的重点(即体会李广的神勇无比),注意突破教学的难点(即古诗与课文的联系)。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我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出“虎”。(板书“虎”)学生谈谈对老虎的认识,了解老虎的凶猛。从而导入——认识一位古代的英雄人物“李广”(板书“李广”),课文就是写李广射老虎的一个传奇故事(课题板书完整)。

出示课题后,学生简介李广,老师又补充讲解并出示了一份资料,从而对李广其人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通过问题“课文的哪一自然段也向我们介绍了李广”,引导学生自由学习第二自然段,揭示“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从“西汉、将领”等词引出“神勇无比”,理解“神勇无比”的大概含义(没有人比他更神勇了,他是最神勇的一位),在此基础上再引出问题“为什么说李广神勇无比呢?”

学生围绕问题自学,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体会李广射虎时的机警镇定、动作熟练,他力大无穷,箭术百发百中,再通过反复朗读,感悟李广的神勇无比。

学完故事,出示古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完课文,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存有一些不足,但是,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在整体上是比较成功的,主要体现在:

1.教学的思路清晰。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问题“为什么说李广神勇无比呢?”展开教学,教学环节比较顺利,教学效果比较好。

2.在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朗读和感悟。如在学习、理解李广射虎的动作“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时,我采用了学生动作演示的方式,让学生动起来,学生通过表演一下子就体会了李广动作的熟练,从而掌握了重点。

小学三年级语文《示儿》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重点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

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结合学诗,培养学生自学、表达、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读进去,联系实际想开来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解,以读促感悟;通过创设情境,拓展阅读,感悟内涵。

(四)情感目标:体会伟大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二)难点:

1、体会这首诗词句简单明了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2、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以读为主,积淀语感。延伸拓展,感悟心境。

多媒体课件。

1、课件出试“陆游临终”图(配乐),教师深情诉说导入,板书课题:

《示儿》。

2、说说题目的意思。

1、学生自由朗读诗句,并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然后四人小组伙伴交流。

共享学习收获。(教师可见出示自学建议)。

2、汇报交流:

(1)多种形式朗读汇报,引导学生展开评议。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适时鼓励、点拨读诗方法,指导朗读。

预设点:元知、但悲、王师、乃翁。

(3)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齐读。

1、临终前,陆游有许多的话想说,他最大的牵挂不是他自己,也不是自。

己的家人,而是——(板书:但悲不见九州同)。

2、你们看,出示(临终图)师介绍当时历史背景,出示《秋夜将晓出篱。

门迎凉有感》。

3、拓展阅读1,悲“泪”

(1)自由朗读,静心体会,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2)指生读——师:遗民泪尽胡尘里,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想象后言说)是呀,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

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他们为什么流泪?(痛失亲人、家破人亡。

流离失所充满仇恨苦苦期盼……)。

(3)壮美的山河已经落入了金兵之手,老百姓以泪洗面,苦不堪言。看。

到这一些,想到这一些,陆游就感到无比揪心的悲痛啊!直至临死前,他。

念念不忘的还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4、拓展阅读2,恨“醉”

过渡:那么,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南宋权贵和皇帝又干什么去了?

——出示《题临安邸》,师深情朗读。

引导想象说话: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到底在干什么?——他们只知道。

干什么?——。

5、对比参读,深化感悟。

引读: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1年过去了——,10年过去了——,65年。

过去了——(诵读:遗民……)王师们呢?——(诵读:暖风……)他们。

早已忘记了北定中原,早已忘记了收复失地。可是,陆游呢?他有没有忘。

记?他一心期盼着祖国统一!于是,一直到临终前,他念念不忘的,仍是。

——但悲不见九州同。

同学们,“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背后,我们感受到的分明是诗人那颗至死。

不渝的爱国心啊!(板书:爱国忧民)师生共同背诵古诗(播放舒缓低沉。

的音乐)。

1、教师出示课件并朗读:

上面的三首古诗为我们勾勒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浮华的临安邸、萧条的村。

庄、衣衫褴褛的中原百姓……请你发挥想象,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一番。

具体的描述,也可以结合抒发自己的感想。

2、学生写作片段;指名朗读交流。

3、出示学生习作:

所见。

陆游已去永安息,南宋仍是火烧心。

达官贵权花天地,百姓忧愁累不止。

小学三年级语文《示儿》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悲:悲伤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教学反思小学三年级语文

人教版三年级教材第一组课文编入了一组描写家乡景物的文章,紧扣第一单元主题,在语文园地一中编入了以《介绍家乡景物》为主题的一次口语交际训练和作文训练。这次口语交际的主题以介绍家乡景物为交际内容,紧扣学生生活实际。课前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布置学生观察了一处身边的景物。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开课时我以一位旅游公司的同学要求老师推荐几名优秀小导游代表宜昌市参加省优秀小导游竞赛,就以“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为题在全班展开选拔激发学生的交际热情。为了让本次口语交际课与作文教学衔接,让学生有好的介绍效果,在激发学生的热情后我出示了五条介绍要求:

1、这处景物在什么地方?

2、介绍出景物的特点。

3、按一定的顺序说清楚。

4、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感情。

5、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

要求提出后,教室里举手要求表达的学生并没有如我预期的哪样纷纷举手,而是一片沉默。看到学生有困难,我又提示学生可将景点里自己想介绍的具体景物列成提纲以便介绍。学生们都去思索提纲,好半天没想好的样子。一节课在沉闷与学生的思索中用去了一大半时间。此后匆匆的分小组交流、派代表介绍,草草收场。

课后与组内教师反思失败的原因一是过分重视与作文衔接,忽视了口语交际的课型特点。忽视了学生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区别。二是一口气提出了作文的五点要求,忽视了学生年段特点,要求学生出口成章,拔高了口语交际的要求。老师贪多求全,反而挡住了学生的交际欲望,学生由于无法同时满足种种要求望而怯步。三年级以段的教学为住,这一思想同样运用贯穿于口语交际教学之中,学生能说一段话,能针对五项要求在一段话中体现一项即是很大的了不起。

这节失败的口语交际课提示我们,教师应时刻将学生年段特点放在心中,提出符合学生年段特点的要求。将教材中的种种要求想出具体的办法落实在教学过程之中,不能生硬的出示成对学生的要求。在口语交际课中教师在创设宽松交际氛围同时,更要提供给学生具体的说话材料,即让学生有具体的说话内容,知道按怎样的顺序说,有哪些具体的词汇和方式(如拟人、比喻、数字说明等)去说清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一步一步为学生搭建一个宽松、自由、有话可说、知道如何说的交际平台。在扎实的训练中逐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示儿》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材背景分析:

《示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一首诗歌。本单元以“爱国”为主线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爱国者的形象。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学情分析: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许多诗文都流传千古,陆游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可以说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两首诗也是古诗中的名篇,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已经有学诗经验的学生,这时关注的已不仅是课文的外在语言,诗歌内在的魅力对他们有构成了极大的吸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背诵并默写《示儿》。

2、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并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3、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树立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出示):

1、爱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隔着千年的长河,今天,我们仿佛依然能够听见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看见他们坚贞不屈的身影!

2、让我们穿越近千年的时空,来到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家中,听听这位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的最后遗言吧!(板书:示儿)。

通过题目我们知道,这是陆游留给谁的遗言?对,示儿就是告诉儿子!

范读。

3、了解陆游,检查预习。

4、(大屏幕出示)。

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临终之际,他独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绝笔,溘然长逝。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

二、初读。

自由朗读,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来读。

1、交流,检查。

指名读(读得字正腔圆,真好)。

2、指导朗读:大家注意到,他在读“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时候在哪停顿了吗?

齐读。

3、指名读,反馈,齐读。

三、体会诗意,理解情感。

1、几遍读下来,知道老诗人为什么事情而死不瞑目了吗?

同学们,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2、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首诗,读进诗的字里行间。

3、示儿,就是告诉儿子!作者在生命垂危之际,到底有什么要告诉儿子的?请大家默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然后试着去理解这首诗。

4、理解“通假字”——元,、无。

理解古今字义不同——但。

5、请你大声地再读一读这份遗嘱,你能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是怀着怎样一份感情写下这首绝笔诗的吗?(板书:悲)。

6、诗人在“悲”什么?让我们随着陆游一起,走进他的生活。

7、出示材料:

20岁时,他激情高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何等的壮怀激烈!(《观大散关图有感》)。

英雄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眼看青丝变白发,只能将满腹凄凉化为一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

对朝廷夜夜笙歌,不想收复失地的悲愤,让他痛呼:“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

老病僵卧之时他仍在梦中亲临前线,杀敌报国,收复北方失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他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的悲伤写照!(《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读了这些诗句你明白了陆游的“悲”从何而来了吗?四人小组讨论并指名反馈。

(1)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不能收复的悲痛。

(2)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的悲伤。

(3)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的悲愤。

(4)对于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的悲悯。

(板书:之切)。

这浓浓的“悲”其实源于一个深情的字眼——爱。(板书:爱)。

9、他爱什么?指名反馈(板书:之深)。

10、小结:陆游一直渴望王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这一年又一年的等待与盼望,让他熬干了心血!60年过去了,85岁的老人在最后一刻也未能见到“九州同”,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千年之后,读来仍令人潸然泪下!

11、让我们牢记《示儿》,怀念永远的陆游!一起读!

四、读写结合,体验情感。

1、同学们,如果你是陆游的儿子,此刻你看到了你的父亲,他虽然形容枯槁,不久于人世,眼神里却满含期待和信念,缓慢而深沉的对你交代遗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句的强调,无忘啊,无忘啊……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2、全班交流,评价。

3、老师小结:是的,陆游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中原故土和北方遗民,明知“死后万事空”却还是坚信“王师北定中原”。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又是何等的悲愤!全诗字字如血句句如火!(板书:字字如血,句句如火)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人高尚的情怀!

(回到文本,把积累的感情通过朗诵再次释放。)。

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陆游,那就是——忧国忧民(板书:忧国忧民,至死不渝)。

五、拓展延伸,情感内化。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大大的“爱”字!

(投影)。

就让我们在岳飞的这首千古绝唱《满江红》中结束本课吧!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小学三年级语文《寒食》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飞花:指柳絮。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点蜡烛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三年级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常常提及“兴趣”,把激发孩子的“兴趣”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条件。事实确实如此。课程改革两年来,我也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断地摸索着、尝试着。我常常会捧着教材思索着,“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加喜欢学这篇课文?”“怎样的处理才能使孩子学得更快乐、更轻松?”“怎样才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懂得道理?”《金色的草地》这篇文章讲述了俄罗斯乡下的兄弟俩在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乐成长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接着他们无意中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从而真正喜爱上了蒲公英这种平凡的植物。文章表现了兄弟俩对这片草地朴实的爱,以及这片草地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体现了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文章情节生动真实,情感真挚、语言平实,贴近学生生活,是一篇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好材料。

低段的孩子生性好动,很难在课堂四十分里做到始终如一地专心听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故意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玩的时机,给孩子玩的机会,也不失为一项好的举措。当然,我们教师要把握好分寸,要让孩子玩得其所,玩得有价值。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2篇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我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就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

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刚刚从低年级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

在教学中让学生精读感悟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让学生进入角色,也就是进入课文的情境,让学生感知:要成功,信心是不竭的动力,坚持不懈至关重要,但还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方式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