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传教案(实用15篇)

时间:2023-12-14 22:53:08 作者:笔砚

在教学工作计划中,教师会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重要内容。下面是一些成功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分享,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差不多先生传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后,我不禁为差不多先生感到惋惜,也觉得差不多先生十分可笑。

书中,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情都只追求差不多。他的妈妈让他去买红糖,他却买成了白糖;在学堂时,老师问他直隶省西边是哪个省,他说是陕西,实际上应是山西;有一天,他为了一件紧要的事情,坐火车去上海,结果晚了两分钟,他就骂道:早两分钟和晚两分钟有什么区别,火车公司8:30和8;32开不是差不多吧?这一次火车晚了还不说,差不多还使他送了命。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找治人病的汪医生,结果家人找来了牛医王医生,王医生用治牛的方法来治差不多先生,结果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设计【】

作者虚构了一个凡事都差不多,不肯认真的差不多先生这个形象,用嘲讽的语言揭示一类人的某些人性弱点,反对苟且马虎的待人处事态度。本文语言浅显,条理也清晰,风格幽默却又发人深省。他指出这种敷衍塞责的态度正式中国积弱的原因所在。作者正是希望通过差不多先生现象警醒国人,革除陋习。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清作者思路、认识人物形象的特点估计问题不大。但要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恐怕会流于肤浅。借班上课,对学生的情况不太了解,最怕冷场。故不过分强调文体知识,重点在于通过活动,学生能学习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去感悟作者在立意上的深远。

1、通过朗读,学生能感知文章基本内容。

2、概括典型事件、圈画人物描写,理解差不多先生的人物形象。

3、分析文章事例的叙述角度,把握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4、研读差不多先生的结局,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重点:理解文章通过多角度描绘差不多先生的人物形象。

难点:从含有讽刺意味的词语中,体味文中所包含的嘲讽和调侃,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ppt课件。

1课时。

故事导入。

从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胡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范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

2、你觉得差不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的?

概括写差不多先生的五件事。

圈画能表现差不多先生形象特点的语句。

明确差不多先生的性格特点。

1、课文的五个事例是怎么安排的?

(时间的先后、不同的角度、层层递进)。

1、分析开头结尾,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作者对差不多先生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他?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什么?(朗读结尾,圈画讽刺性的词语)。

为什么人人都要学他?差不多的根源——偷懒差不多的危害——中国变成懒人国。

2、概括主题。

语言幽默,有讽刺意味——含泪的微笑(目的为了唤醒国人革除陋习)。

你身上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吗?举出现实事例,说出差不多态度的结果危害。

1、(发生在差不多先生身上的事肯定不只这五件事)发挥想象,为差不多先生补写一件事。

思考你的事例该插在文章第几段?并说明理由。

要求:1、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和典型事件。

2、尝试运用夸张、反语来增加语言的讽刺效果。

3、体现一定的社会意义。

买糖。

读书共同点:差很多。

事件记帐态度:差不多——根源:偷懒。

乘火车。

请人医病危害:中国=懒人国。

目的唤醒国人革除凡事差不多,不认真的陋习。

差不多先生传

“零缺陷”作为“差不多”的天然克星,其核心就是要改变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对,而不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人马上会说,“零缺陷”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没有哪个铁路运营商敢保证他们的火车绝不误点。毫无疑问,这是事实,但对“零缺陷”的理解应当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政策层面,即行为导向必须是“零缺陷”,而绝不能是可接受一定的错误率;二是操作层面,即力争把差错降低为零。“零缺陷”其实是这样一种心态:不害怕错误,不接受错误,不容忍重复犯错误。只有这样的态度,我们才能把工作做好。一部动画片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一位母亲教自己的儿子背《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小儿学习过程中未十分用心,问其记住没有,答“差不多吧,记住了”。隔日母子遇到邻居,这位母亲为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儿子,便让小儿为邻居背诵《三字经》,孩子开口便道:“人是猪,性本馋,性相近,习相远,狗不叫,猫不来……”当时听了真是让人捧腹。这只是一个故事,但也不由得会使人思考,做事认真、到位的习惯要从小培养,“差不多”行为一旦养成,改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疏忽、差错,大多非有意所为,实乃长期的“差不多”习惯所致。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日两个民族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人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人会不折不扣地执行;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人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擦六遍,第二天可能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会擦五遍、四遍、三遍,到后来,就不了了之。讲到日本,虽然这个国家有很多问题,但没有人不佩服他们做事的那种认真、严谨甚至到了苛刻的作风。与之相比,中国人确有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以至于社会上“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好像”、“似乎”、“将近”、“大概”、“也许”等等,均是常用词,就在这些词汇一再使用的同时,生产线上的次品出来了,医疗事故出现了,矿山的事故发生了,社会上违章犯纪不讲原则的事情也屡禁不止。

我们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事实上,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是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础。归根结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细是个人责任感问题,职业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做好本职工作。企业请职工来工作不是来浪费企业资源的,医院聘请医生不是来残害生命的,学校聘请老师不是来误人子弟。

差不多先生传

今天,我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这本书,这本书写了“差不多”先生做任何事都只做到了差不多,没有做到非常完整。从他的经历来告诫我们要认真做事,精细做人。

“差不多”先生做事非常马虎。有一天,他突然得了急病,于是赶紧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可家人不知道汪医生在哪里,就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看到是王大夫来了,心想:哎,汪医生和王大夫都差不多。于是,作为兽医的王大夫就给“差不多”先生治病,可是王大夫毕竟是给牛治病的,最终“差不多”先生死了。

看到这滑稽而可悲的一幕,我无奈地摇了摇头。我在生活中,也有见到许多做事马虎的人,他们做事都是随随便便应付一下而已。我看到这些人后,就产生了一些疑问:他们为什么做事都如此马虎呢?难道就不能做好一点吗?我仔细想了想,自己何尝不像那马虎的人?妈妈有时对我说答题认真点,可是我总觉得答得和答案差不多就行了。我不仅学习上马虎,在做家务这件事上也粗心大意。妈妈经常督促我把碗洗干净点,我却还不耐烦地大声说:“洗得差不多就行了呀,洗那么干净干嘛!”看来,我以后一定要改掉这些坏习惯,成为一个凡事都认认真真对待的人,不能做和“差不多”先生一样的人。

有一句名言说道:如果你在小事上苟且,那么你在大事上、你在一生中一定也是一个苟且的`人。凡事都要认真,精细地来做,否则会酿成大祸的。

差不多先生传

自从我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这篇短文后,我就对这篇文章有了很深的印象。也从中明白了我的一个毛病,这位差不多先生作是永远都是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这样,直到他快一命呜呼时,他的口中也同样说着:“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人何……必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在生活中我也是这样简单办事的人,比如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我泡橙汁给客人喝。我从冰箱里拿出橙汁粉,因为那是我心不在焉,从袋里倒出一点粉,然后在加很多的水。我为客人送去,他们刚喝进一口,客人就大叫起来:“太酸了,太酸了。”

从此刻开始我改掉了这个毛病,做事不像以前那样马马虎虎、心不在焉、随随便便了。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设计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重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早上老师来上课之前去了一趟电台,让电台帮我播放了一则寻人启示: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上世纪离家出走,带着他的子孙四处游荡,遍及全国各地至今未归,国家正在收容他们,请知其下落者速与本台联系,大家知道要找谁吗?(生:“差不多先生”)。

(板书课题:差不多先生传简介作者胡适)。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过度语:寻找人我们应该告知别人什么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表格。

2、学生交流完成的内容。

3、联系生活进行民意小测:

三。重点研读,学生自主探究文本。

引导我们找到了差不多先生,可是作者却说“他就是全国人的代表”这又做何解释?课文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语句,找出不懂的语句小组交流讨论。

1、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巡回点拨。

2、学生展示,教师相机引导并点评。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并小结。

四。联系生活谈启示。

1、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杜绝“差不多”的这种现象?

2、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差不多”的现象?

五。教师总结。

“差不多先生做事马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结果一悲剧收场的故事,给了我们一深刻的启示。今天,作为21世纪的缔造者,我们要把差不多先生和他的子孙扼杀在惰性的摇篮里,凡事要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依据准确的数据,确凿的事实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判断。”

六。片段练习。

结合我们今天学过的课文分析“徐州鸿济桥坍塌事件和杨利伟成为飞天第一人”的主要原因。

差不多先生传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胡适是一个不简单的人。他集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新红学的创始人于一身,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还获得三十五个“博士学位”。今天我们从他写的《差不多先生传》中可以了解他的一些思想,获得一些启示。

2、本文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写于1924年。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的,叫做“他传”,也有自述生平的,叫做“自传”。

二.自读课文,感知课文。

画出生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找出雅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圈点美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梳理文路,把握结构(1)分段:。

第一部分(1--4)介绍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特点。

第二部分(5--10)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生平事迹”。

第三部分(11---12)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仿效他。

二、合作探究,把握内容。

1.齐读第一部分。

(1)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3)他的个性特点怎样?

2、默读第二部分,归纳差不多先生做了哪些“差不多”(苟且马虎)的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事例,都表现了差不多先生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小结:。

三.品析语言和探究写法。

1、读下面的句子,品味其语言内涵和手法。

(1)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他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他有鼻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袋也不小,但他的记性不很精明。

(2)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3)……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

2、从文章的语言和选材中可以看出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笔法是___________,语言是_____________,人物是_____________,讽刺是___________。

3、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等可以看出传记有什么写法(归纳)。

(1)开头一般都要写人物的姓名.籍贯.家庭状况,以及诞生的年.月等。

(2)一般采用叙述和说明的表达方式。有时为了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可以适当加以描写.议论和抒情。

(3)以时间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迹,或依照其行迹,将人物的一生分几个时期来写。

(4)文章的内容要以事实为根据。

补充:《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达到讽刺国人的目的,引人深思,增强效果。

差不多先生传沪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师:既然“差不多”是个马马虎虎的人,又为什么称他为“先生”?“先生”是一种尊称呀!

生:应该是一种讽刺的手法吧。

师:准确的说,是“反讽”的手法(ppt)。

反讽,也就是用反语进行讽刺从语言技巧运用的角度反讽可以用夸大叙述、正话反说等方式。

生:五件事。

师:我来请五位同学分别读前四件事,我来读最后一件。

(生读第一件事)。

师:既然是“反讽”,你读的时候就要有点反讽的味道,夸张一点,像点“唐唐老鸭”(范读)其实,还可以用镇江话来读(一生用镇江话读,毕,掌声)。

(生依次读第二、三、四件事;师读第五件事,毕,掌声)。

师:第一件事,哪位同学来概括下?

生:他小的时候买糖,买错了,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说“红糖白糖差不多”

生:小时候,差不多先生买错了糖(师:更简洁点,3个字,试试?)。

生:“买错糖!”

师:“买错糖”是什么不分?时间、还是色彩?(颜色不分)。

师:现在我们就按照这样的句式:“买错糖——颜色不分”,给另外四件事做概括。

(生概括,约一分钟后,组对交流,再一分钟后,学生汇报,最后老师出示ppt)。

师:大家看这五件事,它们的排列有什么密码?

生:从小时候写起,最后到老了死去(师:更简洁的说是从小……生:到大)。

生:因为小时候“颜色不分”,才导致最后“生死不明”(师:这是内在的因果关系从轻……生:到重)。

生:多角度为差不多先生立传,增加了人物的“真实性”,让人物更加立体。

师:看来这五件事的排列有三组密码:从小到大、从轻到重、从一元到多元有人拟了一幅对联(ppt)。

——但是,差不多先生身上的这些劣根性(板书:劣根)是他个人的,还是整个民族的?(板书:个人、民族)。

生:民族的。

师:我们一起来从文本中寻找依据请大家在文中找找,并批注(生找,约1分钟后,出示ppt文本1、2段)。

生:说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还有“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可以看出,胡适不仅是在批判差不多,更是在指出这是整个民族的劣根(ppt出示3、4段)。

生:这段中“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是在说,“差不多先生”随处可见(ppt出示第11段)。

生:这一段有“牛医王大夫”,说明“差不多先生”已经影响到别人。

师:“牛医王大夫”的错误在于……(生:不该“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

师:医生这个职业的特点是……(生:最谨慎、小心的职业)也是最不能……(生:差不多的职业)否则就是……(生:草菅人命!)。

师:这一段还出现了一个人物……(生:家人)你是如何理解这个人物的出现?

生:“家人”和“差不多先生”具有亲情关系,应该最懂得人命关天,但“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由此可见,差不多先生的劣根性已经“深入人心”,超越了亲情、超越了生死!

生:“大家都很称赞”他,“大家都说他”“有德行”,还“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最后“都学他的榜样”

师:我们来看看刚才找到的关键词和短语(ppt展示),这些无一不在正话反说或夸大叙述,也就是……(生:“反讽”)的手法那么,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表面上胡适先生在反讽差不多先生身上的“差不多”的劣根,其实是在讽刺国人身上“差不多”的劣根以及对于“差不多劣根性”的浑然不觉正如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同样指出的一样(ppt展示)。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师:今天为我们揭示国人劣根性的作家是——胡适,我们来看简介(ppt)——。

胡适先生同期还写了一些揭示劣根性的文章,其中有一篇《苟且》同样著名(ppt)——。

生:突出主题、点明题旨。

师:这种回答有点贴标签的意思,要关注原句并结合全文来回答。

生:这句指出了危害,要成为“懒人国”,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师:还有吗?)全文都是反讽,很搞笑,这一句很严肃;亦庄亦谐吧(师:很好!)。

最后,送大家一幅书法,胡适先生的墨宝——“不苟且”

桥梁第二课差不多先生

一、这节课我们学习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板书课题、作者)。

全班齐读课文,熟悉文本。

二、由题目入文。

不用好,理由是。

小结:差不多在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在第一节告诉我们了是一个名人,了不起的人。

对名人表示尊敬。差不多先生死后那么多人称赞他,所以我们更不能对他怠慢了,所以这个“先生”还是用比较好。

三、分析第一段。

问:第一段作者问“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让作者这么一问,我也有点纳闷了,你原来知道还是不知道?预设:

籍贯:各省各县各村,什么意思?住在我们班吗?相貌:一双眼睛,不很清楚。

两只耳朵,不很分明。

有鼻子和嘴,不很讲究。

脑子也不小,不很细密。

“不很”什么意思?差不多。

(从作者对差不多先生的外貌描写中,我们看出差不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预设:马虎,懒惰,不认真等)。

小结:差不多先生一生不和别人计较,是为德行很高的人,死后大家还给他取个法号叫作圆通大师,这差不多先生很伟大,不过作者好像忘记告诉我们了,这差不多先生有多大,你知道吗?不,你一定知道,说说看。

预设:事例。

1、有一次,我们默写“侍候”这个词,有同学少了一笔,我找他订正,他跟我说“老师,不就少一笔吗,多一笔少一笔差不多。”

事例。

五、分析五件事情问1:这五件事情分别是:

1、小时候,红糖买白糖。

2、上学时,山西说陕西。

3、做伙计时,有撇和没撇。

4、赶火车时,早晚两分钟。

5、生病时,人医找牛医。

2、作者写了五件事,大家看看这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预设:a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分别写了小时候、上学时、做伙计时、赶火车时、生病时,这五件事情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说的没错,你说出了五件事情的联系,可是我问的是能不能从第一件事一下子写到最后一件事)。

b按程度的严重性这个顺序来写的,红白不分和生死不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的大的都不能糊涂,小的糊涂了,慢慢的大的也就糊涂了。习惯改变命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改不了了,难得糊涂,更难得的是不糊涂。能不能改?能要自己有改的想法。

追问。

3、作者写五件事多了吧,从第一件事红糖白糖差不多,一下子说到第五件事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不是更简洁吗?作者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写那么多件事?预设:不同时段讲的,从小到死,他一直都是这样的,更能突出他做事马虎不认真的态度,小结:联系题目,突出“传”字,写传,一要有较长的时间过程(叙述时以时间2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跡,或依照其行跡,将人物的一生分為几个时期来写),二展现一个人物的性格,要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有小时候,有上学时,在工作中,在面对生死时,只写两件事能说明人物的性格吗?因此不能只写两件事情)。

六、分析最后一节。

1、学生齐读。转到最后一节,于是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问:懒人和差不多有什么联系?

小结(揭示主旨):同学们,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国民身上有两大劣根性,一个是惰性,一个是奴性。鲁迅先生写过很多文章来批判国民的劣根性。胡适先生的这篇文章发表于1924年6月28日《申报平民周刊》上,名为小说,实属杂文,借差不多先生批判国民的敷衍塞责、懒惰的劣根性。80多年过去了,我们今天读起来,仍有深刻的意义。)。

七、差不多先生最后一命呜呼了,同学们给他写句挽词,挽词就是在人死了之后,我们跟他说的一句话。不能“再见”“拜拜”,只能是“永别了,差不多先生”真的希望差不多先生以后再也不要出来了。好这节课上到这,差不多了,差不多先生真是阴魂不散,同学们,和差不多先生说再见,真的很难。

板书设计。

胡适现代著名学者。

名人。

籍贯:各省各县各村各校各班红糖买白糖反语幽默相貌:不很山西说陕西夸张批判年龄:和你和我差不多有撇和没撇懒人(惰性)。

早晚两分钟。

人医找牛医。

作业布置:

1、完成《点击》上的不分题目。

2、以《我不行先生传》为题写一篇文章。

课后反思:

五柳先生传教案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语文教学以新课程理念和语文课标为依据指导。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2)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3)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二、内容与学情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长春版八年级上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短小精美的文言作品。作者陶渊明运用记传体,假托五柳先生之名表明自己特立独行、不与世俗苟同的内心情怀,通过对自己的志趣、爱好体现出一名高洁的隐士不凡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

教学本课,重在指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手法,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以点拨为主,多练习朗读。分析课文引导学生从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通过讨论,感悟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鲜明的思想性格。教学本课,我确定了两方面的学习重点:一是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文言常识等双基知识进行落实;另一重点为通过对传记文章的写法的解读,即把握文中从传记任务的籍贯、性格、志趣、爱好等方面的具体情形,来感悟到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的高远。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语文的人文性,让语文课有着朴素的语文味。

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认知情况:课前我让学生做了朗读、解决字词工作的预习。《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眼前的学生在学习中犯有不深入文本、学习应付被动的劣性,况且一贯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心理。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差,预习、习题巩固等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可以说学习经常是临时突击,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的认知及感悟能力是有限的。

三、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

2、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特点。

3、学习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

4、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陶渊明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3、4。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4及对陶渊明读书方式“不求甚解”的领会。

教学方法:讨论、朗读。

四、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预习)。

(一)导入: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中,东晋时期的历史上,只涉及到两个人物,一个是书法家王羲之,另一个人物是诗人陶渊明。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曾有这样一句话;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一篇而已。由此可见陶渊明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今天我们来学习《归去来辞》的姊妹篇《五柳先生传》。

(二)学生熟读课文,初悟文章。

1、学生出声反复读文章,三遍以上。

2、教师范读,正音,规范朗读停顿节奏。学生齐读,看诵读情况。

3、学生有感情再读,教师了解学生领会情况。

(三)解决字词问题,进一步领会内容。

1、把握实词的音形义。

2、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重点以及记忆方法。

3、翻译全文。

(四)结合文体知识、作者介绍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1、介绍文体知识:本文是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之名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

(大屏幕)传记文,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它的内容是真实的。

之后教师举例介绍传记文章的特点。

2、学生了解陶渊明的常识知识以及东晋时代的社会情况:

学生先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之后教师提炼要点:

资源:(大屏幕)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东晋末年,社会的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上级派一官员到彭泽视察,有人深知此事马虎不得,劝陶渊明好生准备,不料陶渊明却说“我不能为五斗米俸禄,卑躬屈膝,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即脱去官服,辞官回老家去了。从此不再做官。后世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名利奔走逢迎。

(五)布置思考题:阅读本传记后,思考: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六)作业:1、翻译全文并练习背诵课文。

2、整理本文字词及文学常识。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

1、把握人物形象,认识不肯认真从事,敷衍塞责的危害性。

2、理解作品的讽喻意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3、品味语言,体会讽刺手法的表达效果。

重点:理解作品的讽喻意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体会讽刺性语言对表现人物形象以及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一、导入

著名学者胡适不是只写了一件事来表现他,而给他专门立了传。(传,即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往往会用多个事例来表现人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看具体事例,圈划能够表现差不多先生个性特点的语句,说说看差不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差不多先生是的人。

三、析读课文,探究主旨

1、分角色朗读课文的5——10小节,继续圈划最能表现差不多先生个性特点的词语或语句。

班级交流,教师总结并明确。

差不多先生,凡事差不多(做事敷衍,不肯认真,不负责任)

2、重点品读课文的9、10两段,思考差不多先生死了,他为什么会死呢?从文中找出能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并简要分析。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具体原因——病死

根本原因——本性和周围凡事敷衍不肯认真的大环境。

3、作者希望差不多先生死吗?揣摩文中的语言,作者对差不多先生的态度如何呢?

体会讽刺性的语言的表达效果,揣摩作者的情感。

不久,差不多先生就死了

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他说完了这句话就死了

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4、有什么办法让差不多先生避免一死吗?

班级交流,明确:(如果)自身:认真,知错就改周围人:认真(教育;责罚;炒鱿鱼)

5、从全文来看,有让差不多先生不死的“如果”吗?品读课文的11小节,1、2、小节。

围绕:

通过为虚构人物“差不多先生”立传,讽刺了像差不多先生的一类人,反映了当时国人凡事敷衍,不肯认真,不负责任的通病。

6、作者为什么要为他立传?介绍胡适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名言。

目的:警戒世人应革除弊病,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在幽默调侃的语言背后是作者对这种不良风气的痛恨,以及对国家成为“懒人国”的命运的担忧。

四、作业

1、摘抄一句运用了讽刺手法的语句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2、差不多先生和差不多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否依然存在?试举一例说说后果或危害。

五柳先生传教案

二、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通过诵读,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作品自然平淡而又形象鲜明的语言风格。

德育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三、教学过程及教学安排。

1、导入新课。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作品资料。

2、感知文意。

3、研讨交流。

然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和语言入手分析五柳先生的性格学生自由地精读课文,分小组讨论交流,自由发言,与文本对话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五柳先生的性格时,教师予以适时点拨,随机板书学生发言的要点:淡泊名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我这节课的板书除了课题及作者外,就这12个字板书是用精炼的书面语言对课堂教学内容所作的概括我这12个字已将教学重点清晰、明确、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我看到这样一例板书设计,居然有65个字,试想我们工整地板书一个字平均需3秒多钟时间,光板书就要用去4分钟多钟的时间)。

4、品味语言。

5、总结全文。

6、课外拓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柳先生传教案

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导入。

师:这一学期,我们还学习了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游记》,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现在让我们从作者写的自传《五柳先生传》中,更直接的认识陶渊明。

新授。

总结。

作业。

1、背诵文章。

2、把拓展的内容收集到课外知识本上,并再收集2个。

课文节奏划分: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教案

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翻译语句,了解意思;品析语句,积累名句。

2、能力目标。

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3、思想目标。

二、教学过程。

导入。

师:这一学期,我们还学习了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游记》,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现在让我们从作者写的自传《五柳先生传》中,更直接的认识陶渊明。

新授。

师:为了充分利用好这节课,首先我们来看学习目标:

(出现学习目标)哪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生:(读)。

(出现冯友兰读书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按照我国在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的“读其文、知其意、明其理。”的读书方法来学习这篇古文。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划出不会读的生字词,并把它写到黑板上。

生:(自由朗读,划出生字词)。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文章,划出了不会读的字,好我们来看黑板上不会读的字,谁来帮助解决。

生:(帮助正音)。

师: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们来听一下文章的朗读录音,请同学们在难读的句子上可以划出节奏。

生:(听朗读,划节奏)。

师:刚才,我们通过纠正字音,听节奏,初步学习了这篇短文的读法。下面我们根据“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响亮”的要求,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

生:(生齐读)。

师:了解了课文怎样读后,我们来“知其意”,了解文章讲了什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译课文:首先划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字词和句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如果小组不能解决的,请小组长把不会的字词写到黑板上,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

生:(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

师:我们来看黑板上同学们不懂的字词?

生:(回答)。

师:古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注重积累。下面我们花5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背诵字词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做好古文的巩固工作。一会接受检测。

生:(朗读)。

师:下面,我们来看几道题目,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生:(作练习)。

(出现学习任务)。

师:读了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后。我们来明其理,看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具体的题目来完成学习任务。

生:(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任务)。

师: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生:(回答)。

师:作者的这篇自传正也是他追求的正是那种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率真自然的生活的真实写照。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呢,同学们找出来。其实不仅是陶渊明,很多古代文人都有过相似的追求。下面我们就搜集相关的资料,作好积累。

师:我们请同学来说一下,相关的人和他们的作品。

师:老师也收集了几个类似的人物。

(出现拓展资料)。

五柳先生传教案

1、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以帮助学生体会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为重难点。

以课文为基础,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加深理解。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今天上课的两条要求:

第一,身心放松,平等相处,无拘无束,说笑自如;

第二,沉下心来,读出自我,开动大脑,读出困惑。

(做一个小游戏,看大家是否真正身心放松了。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我们不妨照此方法来读读今天要学的课文《五柳先生传》。)。

a.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b.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晏如也”的感受。)。

d.这时候我们便可以讨论一下《五柳先生传》是不是作者的自传?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须先简要了解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生平简介)。

a.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b.用极少的语言(一个段落,一句话)向全班同学介绍自我。在此之前,再向大家提供一个例子。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在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等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