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和数学应用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时间:2023-12-25 16:35:39 作者:FS文字使者

教学计划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的开发。教学计划范文中的教学活动和评估方式都是经过反复实践和改进的经验总结。

最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分数应用题二》教学设计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转化的策略寻求简便的方法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2.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策略,有效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转化策略的认识,体会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1.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2.增强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

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增强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确定转化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

课件出示:学校美术组有45人,其中女生是美术组总人数的2/3,女生有多少人?

学生借助画线段图进行解答。教师板书:452/3。

师问:这里如果用列方程解答怎样求女生人数呢?

谈话:刚才同学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求出了女生人数。如果不列方程解答,把男生是女生的2/3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这样的分数问题。(板书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应用题)

1.出示例2:学校美术组有35人,其中男生是女生的2/3,女生有多少人?

2.出示思考题

(1)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可以知道什么?

(2)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3.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行间巡视,答疑,辅导。学生汇报交流。

第(1)问:(学生可能有以下答案)

生: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可以画线段图表示,

由图知道男生人数是2份,女生是3份。

生:可以推导美术小组总人数平均分成了5份,男生是2份,女生是3份。

第(2)问

生:由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可以转化成女生人数占美术组总人数的3/(3+2)。

生: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转化成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

第(3)问

生:求女生人数就是求美术组总人数的五分之三是多少,用353/(2+3)。

生:因为这样转化后可以直接用乘法解答,比用方程简便。

总结:对!运用转化策略可以使一些分数问题的解答变得简便些,好,下面我们就做一些练习,比一比谁的`转化策略好、做的快、做的正确。

1.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怎样转化能使解决问题的方法变得简单,从而使学生明确可将条件转化成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8/5。板演与齐练后,交流、评比。

2.做练习十四第4题

3.做练习十四第5题。让学生独自填空,集体交流。

4.做练习十四第6题。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转化。

5.做练习十四的思考题

提示学生抓住剩下的部分一样长思考:把第一支蜡烛看作1份,燃去的就是这样的4份,全长就是这样的五份;把第2支蜡烛剩下的长也看作同样的一份,燃去的部分是这样的两份,全长就是这样的三份。所以这两支蜡烛原来的长度比是5:3.必要的话,可以先画出线段图,再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差异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顾名思义,多媒体指的是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具体说来,可能要包含声音和图像,从人的感官上来讲,要包括视觉听觉等等。而多媒体教学,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媒体特点,通过设计和选择现代媒体,用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来达到比较优化的效果的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完善,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求我们顺应信息化的趋势。信息化的本质是传达的高效精确化,时间或其他成本的集约化。而我们的初中数学由于信息量的进一步扩大,就更迫切地要求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多媒体的必要意义就在于,社会的进步要求合适的教学手段,知识的记忆要求高效的方法。

随着国家对于教育投入的加大,我们的教学环境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有了很大改观。加之大量的多媒体软件,教学软件的研发,使得我们的多媒体教学开展变得更加容易。

总的来说,多媒体教学通过丰富的媒介,能够达到更高效的学习效果。只要有认真的准备,配套的软件,多媒体教学的可操作性还是很强的。

既然多媒体教学有它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开展多媒体教学呢?根据教学经验,我们一般需要完善的多媒体设施,还需要内容丰富生动科学合理的教学课件。设施是基础,教学课件的制作是重点。

1、硬件要求。

我们的多媒体教学要求有声音和视频的输出工具,比如音响和银幕等等。需要指出的是,多媒体教学也应该包括其他的辅助器具,比如几何用演示模型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器具,往往能让教学更加直观。

2、软件要求。

多媒体教学的重点是课件的制作。可以说空间的制作决定了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比如,在学习代数的移项、合并同类项中,如果能够将移动和合并的过程用多媒体的动画变色等效果,往往可以得到动态直观。关键是要做到要把丰富的教学内容结合到媒体形式中去,并且做到自然的切入。事实证明,多媒体课件运用好了,效果十分明显。例如,在讲解“点的轨迹”时,学生们可能无法理解轨迹的定义,或者说只记住了书本的定义,而没有知识迁移的能力。这时候我们配合讲解播放一个点的轨迹,并且运用软件做出相关拓展,比如“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在黑板上或者仅凭口舌,是难以表述得清的。又比如,在学习“圆柱体的面积计算”这一知识点时,如果我们能以多媒体课件准确演示从平面方形到立体圆柱的过度,那么学生自然就不难理解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表面积=底面周长*高”了。

值得注意的是,powerpoint作为一款使用便捷的多媒体软件虽然较为普及,教学中也不要忽视了adobephotoshop,几何画板等工具的应用。总的来说,软件的选用要适合,比如对于动态内容的表现,ppt可能不如几何画板。而有一些需要进行空间图形位移演示的,还需要更专业的软件。不管什么软件,总的目标是孩子们学习知识更直观,更有效率,记忆更加强化。不仅要有文字,还要有图片、模型、声音、视频等等,总之,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有趣的过程,而多媒体,则是学习趣味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五、出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在中国掀起多媒体教学热潮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进行冷静的分析,总结一下出现的问题。大概来说,我们的问题主要是不少教学工作者把多媒体教学做成了一项应付检查、华而不实的形式。特别是数学教学,如果不注重课件的设计,很有可能这堂课就变成煎熬:老师讲不下去,学生不知所云。所以,我们必须注意:

注重课件的制作,优质课件的交流。

注重和学生的互动,切勿把数学多媒体教学变成老师和电脑的独角戏。分清主次,不能滥用某一媒体方式,比如文字,声音,图像比例失调等。不能用多媒体取代教师作用。

参考文献。

[1]葛智生.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06).

[2]褚蓓蓓,刘丹.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的反思与探索[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08).

[3]邢大伟.当前多媒体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思路优化[j]考试周刊,2008(15).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

虽说教学一年级已有三届,但从上个学期的三年级下来,还是有点不太适应。也正是因为有多年的教学一年级的经历,深知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加上一年级数学的简单,教学起来可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教学图文结合的应用题是继认识时间后的第二大难点。

在教学图文应用题时,让学生先观察图意,不要求他们编题,只要说出你看到了什么,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刚开始不知怎样说,教师就带着学生说,慢慢地让学生自己说。提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就让学生找“?”,找到以后再提问。

当学生能提问后,教师应让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刚开始接触时,学生不理解老师提的问题是什么意思?教师可扶着学生:求这个问题是把两部分合起来还是从总数中去掉?难度一降低学生就会说。而后,就直接让学生说思考的过程。从教学情况看,学生经过训练他们会说算理。当列好算式后,再让学生说说所列算式的意义。图文结合应用题的难点是,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应是总数,学生往往用部分数减部分数。老师这时问学生:从什么里面减掉?这样一问,学生自然就明白了。

总的来说,其实一年级学生的脑海里是一片空白的,我们应该从零开始。今后多练习,多让学生说说图意,然后再列算式解决应用题!

差异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数学是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具有概念抽象、逻辑严密和应用广泛的特性。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好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多媒体集视听于一体,用鲜明形象、图文并茂、影音交融的演示,能促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协调作用。结合数学的特性与多媒体的特点,为更好地达到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将多媒体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能够解决许多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够解决或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教师能够正确、合理地选择和恰当运用多媒体时,能有效扩充信息,加大课堂容量、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能更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在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利于呈现过程,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有利于揭示规律、拓展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速度、高效率地获得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能发展学生思维,进而促进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

(1)、运用多媒体,有效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几何》的多边形教学课中,将五星红旗上的五角星投影出来,都是些美丽的几何图案,让同学们知道祖国不但繁荣昌盛,就连祖国的象征标志也美观大方。在《直角三角形》一课的教学中,将《勾股定理》的史话资料和几何图案制成课件放映出来,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历史悠久,我们的知识是从书本里、课堂上和生活中得到的,要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我们的知识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共同努力,发奋学习。从而渗透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差异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二、钻研教材大纲,确定具体的目标。

三、结合教学目标,设计预习作业。

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下一堂课的内容要求学生们首先预习做好充足的准备,之后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们也会更好地进行理解与掌握,这种方式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这种分层计算的设计可以让学生们找到一种做计算题的乐趣,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的欲望,学生们也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所存在的困难的知识点之后在课堂上着重注意老师对于这些知识点的讲解,更好地提升学习的效率.四、根据讲课的内容进行分层讲解在题目讲解的过程中老师也要注意针对于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分层次的讲解,其讲解主要还是针对于基础的.层次,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拔高,注意掌握住一个度即可以照顾到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对于一些较为优秀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拓展.还是在学习“有理数加法”的时候,就进行了分层次的讲解方式,首先要进行运算测试,要求同学们在规定的时间之内进行题目的运算,这种方式可以提升学生们的运算能力.之后就是小组之间对于一个题目进行探讨,主要是探讨题目的不同的运算方式,讨论出最为简便的运算方式,然后老师再进行补充与讲解.最后就是针对于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拔高,这个时候就会出现“+”、“-”、“0”这样的情况,要求成绩优秀的学生完成.这种方式就可以照顾到班级上的所有的学生,真正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综上所述分层教学就是一种面对学生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之中首先就是要对于学生们的整体情况有着一个清晰的认知,之后再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学习目标,让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有着一个最为清晰的定位.老师自身也要对于所要教授的内容有着一个极为清晰的认知,根据内容来制定分层目标,而且要具备着很好的耐心保护好学生们的自尊心,以一种引导的态度来进行教学。

六年级数学《连除应用题》教学设计

1、使学生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同时知道解题的检验方法。

2、通过例题的探索、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教学难点

1、用两种解答方法解答应用题。

2、通过具体检验过程让学生了解逆运算进行检验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知识

学习例2:

1、以游戏形式出示例题。分组游戏:我想把这30名同学(选取班里的部分学生)划分成数学小组,你想知道平均每组有多少人吗?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各抒已见。

2、教师说:如果我告诉你,先平均分成了2队,每队又平均分成3个小组,平均每组有多少人?(为便于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所以将例题改编成生活中的小事。)

教师问:你想怎么算呢?

3、小组研究解决方法,并根据自己的`想法解答出来。(教师注意巡视)

4、小组汇报各组的想法。(一个小组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想法:

(1)先求平均每队有多少人?再求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算式:302=15(人)

153=5(人)

(2)先求一共分成几个小组?再求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算式:32=6(人)

5、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小结:像这类的应用题,要想求平均每组有多少人?首先要求一共分成几个小组?或先求平均每队有多少人?遇到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6、根据自己列出的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请一名同学板书。

7、练习

做教科书第10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分析,并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二、应用知识,加深认识

1、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出示图片(书架)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说一说分析的思路。

2、练习二十三的第2题,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3、比较连乘应用题和连除应用题,你觉得它们有什么联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连除应用题

(1)先求平均每队多少人?(2)先求一共分成几个小组?

302=15(人)32=6(人)

再求平均每组多少人?再求平均每组多少人?

153=5(人)306=5(人)

复合应用题数学教学设计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62例5和练习十二t1—3。

1、使学生联系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本课要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导入。

1、出示例5中两瓶果汁图,估计一下,大、小两瓶果汁之间有什么关系?出示: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

提问:这句话表示什么?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式吗?

如果大瓶里的果汁是900毫升,怎么求小瓶果汁里的果汁?自己算算看。

如果知道小瓶里的果汁,怎么求大瓶中的果汁呢?

2、揭示课题: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学生猜测大、小两瓶果汁之间的数量关系。

学生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大瓶里的果汁×=小瓶里的果汁。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5。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例5。

提问: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2、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用除法计算,教师可引导讨论: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用方程解答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

3、引导检验:=900是不是原方程的解呢,怎么检验?

(1)出示题目。

(2)讨论:这里中的两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这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一盒牛奶的升数×=喝了的升数。

(3)这题可以怎么解答,自己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4)交流: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学生读题。

学生反馈解题方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两种:

(1)用除法计算。

600÷。

(2)用方程解答。

解:设大瓶里有果汁x升。

×=600。

学生在教材中完成解方程的过程,并指名板演。

学生反馈说明检验的方法。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小结解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十二t1。

(1)读题,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

(2)学生说一说“一桶油用去”和“黑兔是白兔的”各表示什么意思?

(3)引导学生说出并在书上写出数量关系式。

3、小结解题策略。

学生独立解答,之后进行交流汇报。

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

说一说各表示什么意思?

独立解答,并指名板演。

四、小结。

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二t2、3。

学生练习。

文档为doc格式。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按比例分配的练习。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能运用比的意_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反思、总结。

小黑板。

一、基本练习。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数各是多少。

二、变式练习。

1、被减数是36,减数与差的比是4比5,减数是多少?差是多少?

提高练习的灵活度,以及练习的形式。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比的应用”的练习课,是学生在基本掌握了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后而进行的综合练习,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按比分配问题有不同解法:一是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用份数求出每一份的方法来解答;二是把比化为分数,用分数乘法来解答;三是用比例知识来解答。现在教材一般用第二种方法为主,因为学生在理解了比和分数的关系,并掌握分数乘法实际应用的基础上,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法,而且也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练习课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的课型,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伸。在教学中,一是要注意发挥练习课的检测评价功能,主要检测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思维发展的水平;二是要注意发挥练习课激励功能,因为练习过程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应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感受到问题解决后所带来的成功体验,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三是要注意发挥练习的思维训练功能。思维训练离不开数学的学习,而数学的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的训练,在训练中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笑笑读一本书,已读的页数和未读页数的比是1:3。

问:你能变换一种说法吗?

问:如果笑笑继续读,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设计意图】。

回顾前面的比、分数之间的关系。

2、看图说话。

盐:

水:

问:通过线段图你读出什么信息?

现要调制这样的盐水140克,需要盐和水各多少克?

独立思考。

归纳:这是一个基本的把两个量的和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应用题,即和比分配。

和比分配。

140÷(1+6)。

一份的量。

小组讨论。

120÷4×(3+2+1)。

一份的量。

独立思考。

480÷3÷(9+7)。

速度和。

一份的量。

问题:

1、比较2、3题有什么共同点?

2、第1题为什么不用这样做?

归纳:它们都是典型的和比分配应用题。

问题:谁有想法了?

95×2÷(3+2)。

一份的量。

问题:1、这和3、4有什么区别?

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有关比的应用题都是这样的。

独立思考,汇报自己的想法。

差比分配。

24÷(5-3)。

长与宽的差长与宽相差的份数。

一份的量。

归纳:典型的差比分配应用题。

对应量除以对应的份数就是一份的量。

问题:这和前面的应用题有没有区别?

(已知一部分,求另一部分)。

部分比。

120÷2。

一份的量×3。

3份的量。

问题:谁有不同的想法?

120÷×。

(单位1是-------)。

120÷。

(单位1是-------)。

120×。

(单位1是-------)。

回顾:1、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的解题方法?

(先求一份的量,再求几份量)。

2、今天讲的应用题你认为可以分为哪几类?

3、你有什么收获?

挑战自己:

提示:抓住不变量。

和比分配差比分配部分比。

140÷(1+6)。

一份的量。

120÷4×(3+2+1)。

一份的量24÷(5-3)120÷2。

长与宽的差长与宽相差的份一份的量×3。

480÷3÷(9+7)。

速度和。

一份的量。

95×2÷(3+2)。

比应用教学设计

李娜。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的应用》.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及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1)3月12号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88棵小树苗的任务分给六年级的每位同学,怎样分配才合理?(平均分配)。

(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样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2、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该怎样分?

自学提示:(1)可列表或画图。

(2)联系比与分数的关系,将本题转化成相关的分数应用题。

(3)你还有其它的什么想法,用你的方法试试吧!

3、小组合作、4、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5、解题思路:

(1)明确分什么?有多少?怎样分?(2)计算总份数。

(3)根据具体数量与对应分数的关系解题。

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择多种方法解答。

三、达标检测。

1、填空。

(1)把60根小棒按2:3的比分成两堆,一堆有()根,另一堆有()根。(2)把60根小棒按1:1的比分成两堆,一堆有()根,另一堆有()根。

2、实际应用。

3、拓展延伸。

把刚开始上课时老师留下的第二道题完成。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生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五、课堂作业:

课后练一练的1题、2题、3题。

应用文教学设计

转眼间,一学期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就结束了。纵观这半年来的学习,不仅让我学到了各种应用文的写法,更让我们对应用文的重要性有了深层的了解,可谓受益匪浅。

应用文是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处理公共事务,以及人民群众处理个人事务使用的,具有直接价值和惯用格式的文书,是解决问题、处理事务、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应用文,比如书信、请假条、借条、通知、申请书、总结,都属于应用文的范畴。

在这个学期学习了应用文之后,有了许多收获,我们学习了各种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格式。比如报告、请示、批复、函、计划、总结、通知等一些常用文体的写法,刚开始学的时候觉得无从下手,而通过《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的学习后,对写作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在这个学期的应用文学习过程中,我慢慢了解了应用文这门学科,总结了一些学习方法:

1.要研读教材中的内容,关注教材中的细节。通过研读应用文教材,熟悉应用文的大体内容,对书本章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查漏补缺,纠偏固体。熟悉以往使用过的文种,对于忽略或根本没想到的问题要全面掌握,也要争对平时模棱两可的知识点,弄清它的正确做法,巩固自己的知识点。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的应用》。

1、知识方面: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及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方面: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灵活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欣赏他人。

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课件。

一、创设情境。

(1)3月12号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88棵小树苗的任务分给六年级的每位同学,怎样分配才合理?(平均分配)。

(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样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2、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该怎样分?

自学提示:

(1)可列表或画图。

(2)联系比与分数的关系,将本题转化成相关的分数应用题。

(3)你还有其它的什么想法,用你的方法试试吧!

3、小组合作。

4、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5、解题思路:

(1)明确分什么?有多少?怎样分?

(2)计算总份数。

(3)根据具体数量与对应分数的关系解题。

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择多种方法解答。

三、达标检测。

1、填空。

(1)把60根小棒按2:3的比分成两堆,一堆有()根,另一堆有()根。

(2)把60根小棒按1:1的比分成两堆,一堆有()根,另一堆有()根。

3、拓展延伸。

把刚开始上课时老师留下的第二道题完成。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生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五、课堂作业:

课后练一练的1题、2题、3题。

比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使学生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

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由分卡片时所产生的问题设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教师提出关于稀释液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稀释液”的意思。

2、利用课件出示例2。

(1)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引导学生找出题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

(3)课件出示稀释液的配制过程,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4)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

(5)小组讨论解题方法,然后进行汇报,并集体订正。

(6)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7)提示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检验,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3、 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1、解决课前分卡片时所产生的问题。

2、课件出示练习题1,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练习题与例题

的异同,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后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练习题2,理解题意,引导学生比较本题与例题及练习1的异同,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独立解决,并引导学生自行检验。

利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你知道吗”,教师介绍“黄金比”的知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鼓励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