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地位(热门14篇)

时间:2023-12-06 16:14:29 作者:ZS文王

通过写作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展示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教师专业化是提高教师地位的必由之路论文

摘要:针对中小学课程新标准的实施,目前师范教育的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是当务之急。文章分析了教师职业技能的特点及培训途径,针对数学教育专业的具体情况,分析了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数学教育专业提高教师职业技能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措施。

关键词:教师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革;教师专业化;教学技能。

一、教师职业技能的涵义与特点。

原国家教委教师司[1992]39号文件《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中,把教学技能定为教师的职业技能,要求“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积极、自觉、主动地进行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掌握教师职业基本技能,把具备教师职业技能作为师范生从师任教的基本素质。在国家教委1994年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把教学技能分为:教学设计、使用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教学研究五类技能。在课堂教学技能中,主要设定了九项基本技能:导人技能、板书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反馈技能、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变化技能。

此后,国内关于教学技能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些专家对国家教委的观点进行了补充和发展。许昌师专的张铁牛把教学技能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教学技能三大类,然后又将它们细分为20项基本技能,课前教学技能包括:确定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分析处理教材、选择教学媒体、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讲解、提问、演示、板书、强化、变化、应变、结束;课后教学技能包括:复习、辅导、指导课外活动、教学测评、教学研究。

教学技能既具有一般职业技能的共同特点:

(1)功能上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2)范围上的专业性和有限性;

(3)内容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4)形式上的多样性和具体性;

(5)训练上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又具有鲜明的复合性:

(1)类型上的内隐性和观念性;

(2)来源上的多样性与简约性;

(3)形式上的练习不可替代性和知识的不可残缺性;

(4)熟练程度上的自动化。

二、教学技能的培训途径。

(一)微格教学模式。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微格教学后,大大促进了教学技能的研究和训练,微格教学的引人,对改革教学法课程、实现师范生培训方法、手段现代化,以及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实践表明,通过微格教学训练,师范生对单一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明显地优于在复杂条件情景中技能操作的正确性,微格教学作为师资培训中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与手段,不仅使师范生将所学知识转变成能力成为可能,而且具有在理论上、设备上、实际操作运用上的优势。

微格教学的开展,开辟了教学技能培养新途径,它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其培训方法是把构成教师教学的要素分解为不同的教学技能,然后逐一训练,通过多次训练最终达到总目标要求,微格教学在培训师范生与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上具有四个方面的作用和优点:(1)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中介性;(2)目标明确集中,具有可操作性;(3)反馈及时有效,具有可评价性;(4)查漏补缺,具有可重复性。

(二)多媒体交互式培训模式。

应用现代电教技术的听觉媒体、视觉媒体和视听媒体训练学生课堂教学技能,使师范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各种教学技能,具备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原理,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

(三)改革传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

传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观摩(见习)分析试讲实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实用而且具有生命力,但有许多不足之处:

具体的教学技能不明确;针对性差;只注重教学的整体效果,忽视了单个技能。其结果要么是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清楚自己的薄弱技能;要么是清楚自己的薄弱之处,但不知道如何强化提高。相关专家提出了分为三大类的训练方法:第一类是师范生和教师可以独立操作、分解训练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书面作图法、对镜练习法、录音训练法;第二类是师范生和教师模拟教学情景,对教学技能进行分解训练的方法,包括角色扮演、模拟教学、介人教学、微格教学;第三类是进人真实教学情景,进行教学技能综合训练的方法,主要是见习、实习。各种方法相互关联,层层深人,使师范生和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能更快更好地提高教学技能。

(四)说课模式。

微格教学易于把握每种单项技能的基本特征与构成要素,侧重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学习训练,它在总体上是一个固有模式,此模式被实践证明,对训练单个教学技能确实有效。但对教师整体的综合技能训练不够。

改革一般的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模式,使教学技能的训练从经验型的课堂教学中心模式,向教学设计指导下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式转化,并以“说课”的形式切人,构建新的训练模式。这种模式将整个训练过程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教学技能理论的学习与观摩;第二个模块是“说课”;第三个模块是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与评价。三个模式依次相联,循环进行,直至达到教学技能评价目标才算结束。

三、现行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问题。

(一)课程体系的指向性不明确。

目前,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以数学学科课程为中心,强调学科本位,开设的学科课程分量偏重,课时偏多,其结果导致教育类课程一方面是教学时间不够,只占总课时的7%左右,而发达国家和地区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学时都在30%左右,如德国师范院校教育课程学时数达总课程的30%,日本达到了38%,美国和台湾也达到了20%以上;另一方面,教育理论课程科目少,长期以来只有这三门:即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且内容空洞、陈旧,脱离中小学实际,这种课程体系以培养传授者数学教师为目标,片面强调数学知识的制约作用,课程整体规划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师范教育的特性体现不明确。

(二)课程体系很难实现培养目标。

现行的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体现不出明确的“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及“数学教育”这个专业定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去做中小学数学教师,他们的教学素质与实际需要有巨大差距。

(三)适应中学数学教改的能力差。

数学教育专业开设诸多数学课程,是形成与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发展数学专业技能,提高专业修养,形成分析和处理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及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前提,没有数学教育专业的严格系统训练,就没有数学教师的专业化。但现实中,师范生在高师阶段通过多门高等数学知识的学习,所形成的个体知识结构对其实际从事的'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作用不明显,学生缺乏用高等数学的高观点来指导初等数学教学的意识,所学高等数学对他们今后具体从事的中小学数学几乎没有什么用处。另外,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目前,已经进人大面积实施阶段,本次基础教育数学新课程改革涉及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六个方面,新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目前,数学教育专业在校生对新课标了解甚少。作为数学教育专业如何适应基础教育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

(一)根据数学教师专业化要求,完善课程体系。

教师专业化(teacherprofessionalization)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根据数学教育的双专业特点,它要求在三年时间内,使学生在数学专业水平和教育专业水平上达到一定的程度。数学教师必须具有以下四方面知识和技能:

(1)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必须掌握的普通文化知识,即公共必修课内容;

(2)数学专业知识,即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内容;

(3)教育学专业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内容;

(4)教育实践技能,即教师职业技能。

普通文化课程要增强通识性,要使普通文化课程真正能够培养和熏陶师范生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人文情怀。开设《大学语文》必修课,《文学欣赏》等公共选修课;数学专业课要增加综合性,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加强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保障学生数学学科知识结构的形成及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加强三基(《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教学,将《初等代数研究》、《初等几何研究》合并为《中学数学解题研究》,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删去《初等数论》,增加数论研究前沿方面的讲座,使学生了解数论研究的进展;增加《现代数学基础》选修课,使学生了解现代数学的发展;强化教育学科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教育学科课程的比例,在第五学期专门开设与中学数学紧密联系的数学教育学科课程,如:《数学方法论》、《中学数学解题研究》、《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与案例分析》等,培养学生把中学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各种能力作为教育内容传递给中学生的能力,将数学“学术形态”知识转化为“教育形态”知识的能力。数学教师这种专业人员的解题演变过程一定要让学生看懂,这是数学教学的最大特点,也是教师专业化关注的焦点问题,要让学生看懂演变过程而且在让学生看懂会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职能。作为数学学科教材教法,必须密切联系基础教育的教学实际,全面了解数学新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和实施方法,为我们培养的未来教师今后上岗做好观念、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

(二)改革培养模式加强综合实训。

对数学教育专业施行分层教育,实行“2+1模式”,即前两年集中学习普通文化课程和数学专业课程,最后一年集中学习教育学科课程和进行专业综合实训,具体就是在第五学期专门开设教育学科课程和数学教育类课程,在第六学期进行教育实习和做毕业论文。将做毕业论文与教育实习结合起来,紧密联系中学数学教学实际,指导学生在培养教师职业技能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进行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提高创新和研究能力,及从教技能,提高毕业生的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强化“试讲”这一环节的管理,要求指导教师从教学技能的各个方面指导学生,并提出具体要求,严格把关。适当延长学生在校试讲时间,在此期间,也可以聘请中学骨干教师来校讲课,让这些准教师知道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一个好教师,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允许他们下去实习,直至他们达到要求为止。

(三)加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12月25日,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为了达到这个标准,我们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c语言程序设计》、《数学实验》、《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提高了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四)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发展新的教学技能。

素质教育作为对应试教育的一种发展,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教师技能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陕西师大田杰提出,教师应具有:设计教学问题情境的技能,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技能,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技能,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

素质教育技能以注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为目的,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着眼,精心设计教案和习题,引导学生介人实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大胆探索,多途径、多方法、多手段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论PBL教学改革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主观能动性没有完全发挥,其主体地位往往被忽略。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重视对教师品德修养、管理和组织能力的要求;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教学主体出发,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所处的地位、作用,说明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改革中应当承担的职责。

[关健词]主体地位主观能动性学习能力。

无论是对小学、中学、大学还是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来讲,教学工作都涉及到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其次还会有一些课后作业,辅导等辅助教学方式。但是,不管是对传统的板书式教学还是发展到现在的语音、多媒体教学,课堂这一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同样,在小学和中学和绝大部分大学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是被动的去接受教师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在一些相对活泼的课堂里面,学生会通过课堂回答问题和比较少的课堂讨论来参与教学,达到接受知识的目的。教师在课堂绝对的主导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教师通过传统的课堂来传授知识,这是我国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式。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体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是,我认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应当被适当的提升,这样将更加有助于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提高教师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的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同样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片面的强调教师的“教”或者是学生的“学”。只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从经验、知识还是阅历等方面,都比学生具有更大的优势。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起到主导作用。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具有思想、具有能动性和无限发展潜力的学生。所以,我们必须看到这一点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激发学生的潜能。这就要求:作为教师,除了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崇高的品格、良好的道德情操之外,还必须具备组织教学,管理教学的.能力,这一点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相应的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教师在教与学的天平上,达到一种均衡。所谓“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应当是这样的。所以改革教学的重点应该在教师方面。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达到改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良好的道德品格。

这是教师从业的前提。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以及教学活动的公共性决定了从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格。良好的道德品格一方面对学生起到感染作用,另外还会通过教师的言行传递给受教育者,可以代代相传,具有深远的影响。另外,良好的道德品格也是社会的要求。社会公众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道德品格和情操。从5月12号以来的汶川的大地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教师为了救援学生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的行为,感动了学生,感动了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他们的行为对学生们今后的行为有极大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反之,一些其学生而逃的教师,则为社会、为人民所不齿。

(二)渊博的知识。

这是教师从业的最根本的条件。首先,教师应当熟悉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发展前沿、发展方向,专业实践状况等等。其次,对每次所讲授的内容在专业知识中所处的地位要有比较好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层次、知识掌握情况对教学做较好的安排,对讲授的难度也会有更好的把握。最后,教师还需要一些综合性的知识,例如做人、做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专业知识以外的其它知识。可以想象一个什么都不懂得教师是无法把学生带进知识的殿堂。

(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备条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只是单纯的讲授知识,必须考虑到受教育者。一方面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另外还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控制、管理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同时对课堂、课后的学习要进行必要的控制。组织带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另外,又要保证教学质量、教学秩序。

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之一,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劣势地位,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教学。这就使得教学的质量打了很大折扣,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情况,采取一定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一方面使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要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下边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知识。随着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语音等手段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感官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但是,学生仍然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下边,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谈谈这方面的经验,和各位同行共勉。

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所处的层次,挑选出部分比较简单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讲授,讲完之后,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做总结。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同学在课前自主进行比较深入的预习;另外,通过课堂相互的补充、讨论,可以调动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是,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一般让学生讲授时间不能太长;另外,不能每次课都采用这种方式。最后,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大学及以上层次的高等教育可以多次采用,基础教育部分则根据课程情况适当选择。

四、通过恰当的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后,除了布置适当的客观题作业之外,应当加强主观题目的布置,例如:《企业所得税法》的查询,以及新旧法规的比较等等。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和学习能力。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另外,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可以布置一些分组的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训练。另外也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这些教学方式在研究生、博士生的学习过程中会经常用到。但是,我认为我们可以将其推广到其他的高等教育以及部分基础教育中。

总之,要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良好进行,我们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出发,考虑到他们的地位、知识、能力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培养教师综合能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同时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教学相长,共同推动我们的教学工作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论PBL教学改革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企业文化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力,企业文化能提高企业制度的生命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发展;企业管理。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传统,它是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思想信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总和。它的实质是企业员工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现代社会已进入“文化制度”的时代。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现代市场竞争已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拥有先进文化的企业得到生存和发展,拥有落后文化的企业被淘汰出局。用先进文化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企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

1.企业文化能形成先进企业理念。先进企业文化在提炼核心价值观时,应该以企业发展的现实阶段为背景,以企业发展的目标为根据,努力使企业的价值观切合企业实际,显现企业个性,反映企业特色。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它的灵魂,是一种理念力。这种力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成败,关系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决定着企业的品位、品格和文明程度。

2.企业文化能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俗话说“一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人才,百年企业靠文化”。一个企业独特而先进的文化,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有人把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概括为七大要素:真实稳健的财务状况,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真实诚信的服务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公平、公正善待员工,激励员工开拓创新,这七大要素无一不与先进的企业文化直接相关。

3.企业文化具有更强的渗透力。先进的企业文化强调把文化渗透到企业各个环节,把先进理念渗透到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之中,渗透到企业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和经营策略之中,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之中,企业文化“力”的作用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4.企业文化能提高企业制度的生命力。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制度建设,企业精神的提炼、培育乃至倡导、发扬,需要企业制度的全面支持。在企业精神与价值观的熏陶下,通过树立典型人物与先进事迹,使企业具有了生命力。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围绕企业目标建立健全乃至创新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严密的制度体系,使员工的各种活动、相互关系的协调以及行为效果的评价等都有章可循。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量。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作用。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可以把广大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员工明确目的、步调一致。从根本上来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事业目标。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来自于企业根本目标的正确选择,如果企业的事业目标既符合企业的利益,又符合绝大多数员工个人的利益,即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那么说明这个企业凝聚力产生的利益基础就具备了;否则,无论采取哪种策略,企业凝聚力的形成都只能是一种幻想。其次,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导向作用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

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精神发挥着无形的导向功能,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与重要方法,从而把企业与个人的意志统一起来,使企业更快、更好、更稳定地生存与发展。第三,企业文化具有激励作用。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是一种精神激励,能够调动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并提高下属机构和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自主经营能力及活力,增强企业的整体执行力。第四,企业文化具有约束作用。企业文化包含规范管理的相关内容,而且管理本身也体现着企业文化。在企业行为中哪些不该做、不能做,正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发挥的“软”约束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免疫功能。约束力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从而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性要素,而在企业实际运作中,文化纽带、精神纽带、道德纽带、产权纽带、物质纽带、利益纽带则对形成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核心竞争力无疑是企业制胜的法宝。

三、按照现代企业要求建设企业文化。

1.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泰勒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物本管理”,即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大机器,企业员工则是这一机器中的零部件,把人当成物来管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理论出现了“人本管理”思想,认为人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源和财富。这对于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思想,开发人力资源和人力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当今,确立员工的主体地位,发挥员工的创造力,成为企业的首要工作。重视员工再教育,加大提升人的能力方面的投入,重视人的资源性管理,解放被管理者,是营造“人本管理”的文化与环境氛围的必然要求。

2.创新知本经营文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事实证明,企业只有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打造出一支用知识武装起来的战无不胜的员工队伍。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充分发挥企业员工个体与团队的整体效应,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来掌握新科技、适应新变化,加强跨文化管理,促进跨国家、跨地区以及跨行业企业文化的融合和重塑,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积极战略。

3.着力营造百年企业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将是学习力的竞争,或者说企业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应该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如果说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世界500强企业发展的历程表明,思想比资本更重要,领先时代的经营思想是企业繁荣的先决条件,而思想来自于实践,来自于学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将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善于开发智力、开发智慧。比竞争对手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能保持的企业竞争优势。这正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塑造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更好地开发、利用和共享知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建立学习型组织,充分发挥企业员工个体与团队的整体效应,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来掌握新科技、适应新变化,加强跨文化管理,促进跨国家、跨地区以及跨行业企业文化的融合和重塑,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积极战略。在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的时代,只有通过培育整个企业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的变革,开发新的企业资源和市场,才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4.要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相承接。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底蕴来自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着眼于以规范引导人们的日常行为,其精髓是“诚为本,和为贵,信为先”。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中国的民族文化具有与时俱进和兼容并蓄的特征,这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有着现实指导意义,能够为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肥沃的土壤。因此,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根植其中,吸取其精华。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一切有益的先进经验,不能生搬硬套,还应该学习和借鉴一切先进的文化,创造出适合我们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和力争世界领先的企业文化。

5.要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锤炼企业的根本在市场,打造企业的关键则在体制创新。在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企业文化的提升和转型,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用这种文化确立公平竞争原则,把握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构建企业技术、管理和体制创新的机制。

6.要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趋势相融合。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在这种背景下,不同企业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越来越频繁,成为决定企业发展命运的无形之手。所以,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融入经济一体化潮流,了解国外企业的运作方式,特别是要注重吸收国外优秀企业的先进文化,取长补短,扬优避劣,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四、要围绕市场竞争抓好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1.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经营哲学、员工思想道德、心理状态等各方面的有机结合。一种价值观被企业的全体员工所接受,并转变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就成为企业精神的重要构成。这样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在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竞争力和开拓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塑造创新理念增强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文化建设重在创新。由于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将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差别化战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变成了企业的生命源泉。创新是知识和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企业文化经营活动中的主导文化。

3.把企业培养成学习型组织。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善于开发智力、开发智慧。比竞争对手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能保持的企业竞争优势,这正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塑造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代企业必须是一个不断学习的组织,才能“善于创造、寻求及转换知识,同时能根据新的知识与领悟而调整行为”。而且,传承与创新一个都不能少,创新应该植根于传承,以传承和创新把企业文化带到未来。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环境的适应依赖学习,应变的能力来自学习,这就需要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因而企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

4.实施文化制胜战略。文化制胜,已经成为新世纪企业管理变革的新趋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文化制胜还必须有效地同企业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迎接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挑战。企业文化建设是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竞争范围不断扩展,必然会推进企业应变能力逐步提高和升级,这对企业制度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经营理念影响企业管理和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的构建,不仅与企业制度和管理构成一个互补的整体,而且独创了一种管理意境,以一种柔性管理的文化形态,构筑了个性约束与柔性导向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从而使企业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

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精神发扬光大,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提高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与有效融合,构建一个相互促进机制。推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建设与水利施工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向实践转化,把构建价值理念体系作为文化融合的过程;健全行为规范体系,完善各项制度;丰富载体,推动水利企业文化建设有声有色地开展。

1.企业物资自主管理的难点和重点。

2.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3.论企业营销人员激励机制研究。

4.浅谈企业奖金与激励效率。

5.论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及对策。

6.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7.试论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供应链的管理。

8.论企业应收账款对利润质量的影响。

突显教师主体地位调整幼儿园管理思路

[摘要]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主观能动性没有完全发挥,其主体地位往往被忽略。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重视对教师品德修养、管理和组织能力的要求;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教学主体出发,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所处的地位、作用,说明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改革中应当承担的职责。

[关健词]主体地位主观能动性学习能力。

无论是对小学、中学、大学还是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来讲,教学工作都涉及到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其次还会有一些课后作业,辅导等辅助教学方式。但是,不管是对传统的板书式教学还是发展到现在的语音、多媒体教学,课堂这一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同样,在小学和中学和绝大部分大学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是被动的去接受教师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在一些相对活泼的课堂里面,学生会通过课堂回答问题和比较少的课堂讨论来参与教学,达到接受知识的目的。教师在课堂绝对的主导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教师通过传统的课堂来传授知识,这是我国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式。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体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是,我认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应当被适当的提升,这样将更加有助于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提高教师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的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同样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片面的强调教师的“教”或者是学生的“学”。只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从经验、知识还是阅历等方面,都比学生具有更大的优势。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起到主导作用。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具有思想、具有能动性和无限发展潜力的学生。所以,我们必须看到这一点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激发学生的潜能。这就要求:作为教师,除了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崇高的品格、良好的道德情操之外,还必须具备组织教学,管理教学的.能力,这一点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相应的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教师在教与学的天平上,达到一种均衡。所谓“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应当是这样的。所以改革教学的重点应该在教师方面。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达到改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良好的道德品格。

这是教师从业的前提。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以及教学活动的公共性决定了从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格。良好的道德品格一方面对学生起到感染作用,另外还会通过教师的言行传递给受教育者,可以代代相传,具有深远的影响。另外,良好的道德品格也是社会的要求。社会公众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道德品格和情操。从5月12号以来的汶川的大地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教师为了救援学生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的行为,感动了学生,感动了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他们的行为对学生们今后的行为有极大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反之,一些其学生而逃的教师,则为社会、为人民所不齿。

(二)渊博的知识。

这是教师从业的最根本的条件。首先,教师应当熟悉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发展前沿、发展方向,专业实践状况等等。其次,对每次所讲授的内容在专业知识中所处的地位要有比较好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层次、知识掌握情况对教学做较好的安排,对讲授的难度也会有更好的把握。最后,教师还需要一些综合性的知识,例如做人、做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专业知识以外的其它知识。可以想象一个什么都不懂得教师是无法把学生带进知识的殿堂。

(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备条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只是单纯的讲授知识,必须考虑到受教育者。一方面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另外还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控制、管理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同时对课堂、课后的学习要进行必要的控制。组织带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另外,又要保证教学质量、教学秩序。

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之一,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劣势地位,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教学。这就使得教学的质量打了很大折扣,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情况,采取一定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一方面使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要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下边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知识。随着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语音等手段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感官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但是,学生仍然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下边,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谈谈这方面的经验,和各位同行共勉。

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所处的层次,挑选出部分比较简单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讲授,讲完之后,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做总结。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同学在课前自主进行比较深入的预习;另外,通过课堂相互的补充、讨论,可以调动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是,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一般让学生讲授时间不能太长;另外,不能每次课都采用这种方式。最后,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大学及以上层次的高等教育可以多次采用,基础教育部分则根据课程情况适当选择。

四、通过恰当的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后,除了布置适当的客观题作业之外,应当加强主观题目的布置,例如:《企业所得税法》的查询,以及新旧法规的比较等等。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和学习能力。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另外,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可以布置一些分组的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训练。另外也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这些教学方式在研究生、博士生的学习过程中会经常用到。但是,我认为我们可以将其推广到其他的高等教育以及部分基础教育中。

总之,要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良好进行,我们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出发,考虑到他们的地位、知识、能力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培养教师综合能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同时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教学相长,共同推动我们的教学工作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文档为doc格式。

以教师啊,你的地位有多高为题的作文

一年迈体弱的历史教师,在课堂上竟被自己的学生脱衣掀帽,而此位教师只能是静静的站在那里,一言不发,任学生们胡作非为!是他神经麻木了吗?是他年老没有火气了吗?不!绝对不是!我想他是敢怒而不敢言。因为他需要那一点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因为现在教育的现状就是“学生是爷,老师是孙子”!现状如此,人何以堪?你敢反抗吗?你反抗学生就会告你侮辱人格,伤他自尊!你就得“挨批”,挨批过后你就得挨饿(扣工资呀),进而什么年终奖金,评优你就得靠边站!为了生活,你还敢反抗吗?(注:我只是对事不对人)。

作为当代教师中的一员,在愤慨的同时我也对此位教师报以深深的同情!的确,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师已经不再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了,教师身份和地位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一些学生的眼中:你教师不一定比我强,我学生不一定就比你差!你只是年龄比我大,虚长了几岁,你只是给我传授传授知识而已。就是我哪里做的不对,你也只能说服我,我听不听还是两个字!你又不敢骂我,骂我你侮辱我自尊!你又不敢打我,打我你侵犯人权!我要告你,告到你倾家荡产,告到你无处安身。呜呼哉!天下三百六十行,唯有教师最难当!

在世人和“拜金主义“的眼中,教师的地位就更低下了!动不动就说:你一个教师算老几,我捡破烂、挑大粪都比你强!(当然这话说的有点过分)如此尖酸刻薄的话语,让我们这些当教师的也只有“夹着尾巴做人”了!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说,那“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呀,你又何必在意世人的眼光,“世人皆醉我独醒”嘛!孰不知,教师也是人啦,也要生活,没有钱你喝西北风去!你凭什么养活自己,养活家庭……微薄的收入、毒辣的眼光让教师们直不起腰来!

我之所以站出来为这位教师说话,一是我也是教师中的一员,面对学生,有着同样的感受和烦恼!我常常对学生说,教师他再不行,也比你们强!因为教师所学的知识要比你们多,教师考虑事情、看待问题要比你们周到,你们不要用你们的眼光来看问题,来衡量哪个老师没水平,哪个老师没有你能干!二是我觉得现代的人们应该用清醒的大脑、睿智的眼光看待教师,给教师起码的一点尊重。有钱是好,没有钱的日子是不好过,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钱多是过一辈子,教师钱少他也是过一辈子(是你过的日子相比较要潇洒一点),但百年以后,你又能带走多少?人来到这个世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说出那么尖酸刻薄的话。三是你是学生的家长,教育孩子你也有责任,孩子在你身边待的时间要比在老师身边待的时间长!不要出点什么事就先不管自己孩子的对错而是先责骂老师,降低教师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你想:你自己不带头尊重老师,你的孩子肯定也会学你的样子不尊重任何人,包括身为家长的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望尊师重教之风气蔚然成风并持久保持,这是事业乃至社会、人类进步的希望所在。同时希望广大的教师们不要因为工资和地位的低下而怨天尤人,不守师道。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搞好教学,这才是我们做教师的根本之所在!

教师专业化是提高教师地位的必由之路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教师职业专业性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很多仍未将其视为专门性职业的原因。作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提高教师地位的必由之路,也只有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地位。最后提出了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的几种措施。

新的世纪里,教育将发挥以往任何时代无可比拟的基础性作用,但教师的地位与社会所赋予的使命显然是不相称的。然而,要提高教师的地位,必须提高教育质量,要提高教育质量,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要解决教师的专业化问题。

一、教师职业是否是一种专业。

教师职业是否是一种专业,教师是否是专业人员,这是自二战以来尤其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态度会导致对教师地位的不同看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前教师地位不高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因而许多人并没有把教师同律师、医生一样视为专业人员。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专业,其成员如果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自身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就很容易被取代,其社会地位就很难保障。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某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如果没有社会地位,教师职业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是很难进步的。

1.从国际上职业的专业化特征来看中国教师的专业化问题。

国际上任何一种专业一般都有五大标准。

(1)有本领域的专门理论知识;

(2)要通过较长时期的职业训练以形成专业技能;

(3)在本行业要具有专业性的自主权,不受专业外因素的控制;

(4)有本行业专门的职业道德规范,其成员愿意自觉遵守;

(5)要终身学习。按照这个标准进行分析,教师专业应具备以下特征:

(2)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专门训练,通过实习等途径获得教育教学技能;

(3)教师应享有与其专业有关的权利,如教学改革、科学研究、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等;

(4)具有完整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

(1)中小学生所学内容比较浅显,人们往往误认为他们的工作很容易被替代,忽视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任务的多元性,忽视了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道德水准。

(2)在市场经济大潮和诸多消极因素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在敬业精神和师德方面的表现有所滑坡,教师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随之减弱,影响了人们对整体教师的评价。

(3)当教师数量尚不能满足需求时,往往会不加选择地吸收教学人员而导致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中,这种情况更为普遍而严重。

(4)教师职业本身具有特殊性,教师的劳动成果是通过学生的知识、能力、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提高体现出来的,其周期长,不易立即看到成效,且教育对象易受到家庭、社会风气、舆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难以量化教师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

(5)教师本人对职业缺乏专业感,缺乏以专业人员标准要求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导致自身的专业发展受阻,这恐怕是影响教师专业化最主要的内因。如果教师对自身职业都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自然很难让社会对教师职业有个客观的评价。

二、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

1.改革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突出教学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在教师的“双专业性”中,高师院校往往过于强调基础文化课程和学科课程,而不够重视甚至忽视其它课程,即重知识轻技能,轻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出的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自然很容易被业外人士所取代。因此,应对高师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完整的师范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应该由基础文化课程(如英语、数学、政治等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包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念和基本技能)、教育学科课程(包括教育学、学校管理学、学校卫生学等)、心理学课程(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学与教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技能技术课程(包括所教学科的教学方法、板书能力、教学设计、教育技术学等)和教育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六大块所构成。这六个方面完整地建构着教师的知识技能体系,不能有所偏废。针对当前教师专业化程度低的现状,更应突出教学技能和师德的培养,尤其要加强教育实习环节,调整教育实习时间,灵活采用实习方式,切实保障实习时间和效果。

2.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证制度,提高从业标准。

1993年,国家在颁布的《教师法》中已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9月23日,陈至立部长正式签发《(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

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来颁布教师资格制度,体现了国家意志所赋予的权威性,确立了教师职业在社会诸业中所应有的特殊地位,肯定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但不能忽视的是,在教师资格证制度实施的过程中,许多地方存在着走过场、走形式的`问题,把教师资格证制度简单地看作是交交钱、发发证,没有达到实施教师资格证制度的真正目的。如果诸多不称职的教师拥有教育资格证,其危害性是可想而知的,而且规定的标准与不少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而言偏低。因此应该进一步提高从业标准,逐渐使教师资格证像律师资格证等专业证书样让人信服。当然,国家还应制定出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科教师的资格考核标准及实施办法,从职前与职后两个层面来高标准严要求地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把能否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杠杆来控制教师的聘任和进修提高。

3.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树立终身学习和反思的观念。

从终身学习的理念来看,任何职业水平的发展都存在“高原现象”。研究表明,教师在其从事教职五六年后已基本定型,如果不实施强有力的继续教育,使其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技术等全方位更新,其职业水平将在垂直层级上出现停顿。解决的办法就是落实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尽快出台有关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的法律、法规,明确教师的权利、义务等相应约束机制,切实给教师继续教育提供制,切实给教师继续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并建立与聘任、加薪、晋级相关的激励机制,把教师的在职培训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应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观念,不仅要强调教师的知识更新,更要强调教师技能与技术的更新。因为终身学习的社会正日益向我们走近,它要求儿童终生不断地获得知识。因而,向儿童教授终身学习的技能要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这必然对教师提出学习新的技能与技术的要求。另外,单靠进修培训毕竟有限,教师还应在其自身的整个教育教学生涯的每一个进程中培植“反思”的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调整自我、建构自我,使自我的发展和完善变成自觉的行动,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

论PBL教学改革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二、人学意蕴中的重要意义。

西方经济学论文“target=”_blank“经济学家多用“物质”来界定财富,马克思哲学中,却认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保证生活、为了生活,又需要衣、食、住、行等各种东西,因此,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为了满足这些需要的新材料,而并非物质生活自身”实际上就是生产财富的过程。因此,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应该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创造并使用财富。

在人学语境中,财富是对人们具有一定作用性,并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或者使用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无论财富是什么样的社会形式,使用的价值最终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因此,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物质产品是财富载体,因此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实际上就是财富的内容。马克思已经对财富分为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两大类。同时又将精神财富又分为两大类:物质产品形式的精神产品、活动形式的精神产品。可见,财富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发展是沿着人的维度进行的。

三、“以人为本”的财富发展观念。

当初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革命,主要以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高度发达生产力”作为物质的逻辑起点与基础。由于当时马克思研究的主要是社会主义革命问题,因此更多关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而并不是生产力自身发展问题。但是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同时,进入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时期,面临了生产力严重不足问题,并需要加大发展生产力。因此,从财富对人的发展主体角度出发,再加上财富对于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中已成为现实问题。

马克思哲学从财富出发,体会人的发展;又从人的发展反过来理解生产力,最终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来理解社会发展逻辑,这对大力发展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生产概念的提出,虽然促进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不再以个人发展为主,而是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主线。但是生产力自身的快速发展也要依赖于财富源泉,并真正开辟社会财富。正因如此,马克思已经在《马达纲领批判》中,将“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与“他们的生产力增长”

和“个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并作为发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从现实角度出发,当前“放手让一切劳动、技术、知识、管理及资本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大力发展生产力,落实马克思财富思想的实践。

以我国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社会主义通过大量生产并创造财富,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还应充分考虑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避免在生产资本主义财富过程中产生的“以物为本”的发展观,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活悖论、生产悖论及生态悖论,最终确立“以人为本”的财富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在确保我国社会生产已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等,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更好实现“解放与发展生产力”这一历史任务,实现我国提出的“通过发展来提升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并通过发展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建立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奠定财富理论的基本地位与作用。

参考文献:

[1]冒大卫。马克思财富观念的多维透视与当代价值[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

[2]赵峰。马克思关于财富与人的发展关系探析[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

[3]郑必清。论马克思关于自由时间与财富的思想[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4]刘宗碧。财富的主体本质及其实现问题———从马克思的财富观看全球金融危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3)。

[5]莫凡。人学语境中的马克思财富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3)。

[6]李荣军“。以人为本”的财富发展观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要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6)。

教师专业化是提高教师地位的必由之路论文

天,那时的我走上教师岗位也有几年了,突然听说国家为了提高教师地位,要规定个什么时间作为“教师节”,那时的我们着实是高兴的好长一段时间。也许现在才上岗的教师们永远也无法理解那时的教师听说要规定个教师节时的心情,因为那时的教师工资极低,住房条件不是极差,根本就是没有。那时的男教师要找个有工作的女对象那简直就是个人生最大的奢望,那时的女教师根本没几个愿意嫁教师的,她们愿意嫁个临时在企业上班的也不嫁正式教师职业的,真是可怜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于是在听说国家要为教师规定个教师节来提高教师的地位,从而引发教师们的高兴劲,也就可以理解了吧!

如今,教师节也有二十七年了,每年了教师节时,我都去对比着教师地位的提高,也思考着教师地位提高的关键所在。于是,我觉得,这十七年过去了,教师的地位是提高了不少。因为毕竟过去了二十七年了。那教师们是不是真正觉得自己的地位提高了呢?教师们是不是觉得自己真的觉得做教师的光荣了呢?教师们是不是真的得到应有的待遇了呢?这就是个问题了。这也让我想起当时说规定教师节的时候,一些老教师就说,年轻教师们,你们不要指望有了“教师节”就能给你带来好多好处,自古以来教书的人都是“臭老九”,都是穷不死,富不到的,不信你就走着瞧吧!记得当时年少轻狂的我们还不以为然,如今看来还是多经历风雨的人,对社会对人生的.看待要准得多呀!!

有人说,好好干吧,面包总是有的。是呀,好好干吧,面包总是有的,你们教师也总是饿不死的。每年到了教师节时,我都不愿意打开电视,因为看到了上面所谓的领导们堂而皇之的高谈阔论教师们如何如何的那些所谓的光环,我心里就是一种凄凉,一种心酸。不说还好,一说总觉得不是滋味。不是我看不到希望,不是我消极对待教师岗位,不是我只看到阴暗,不是我不会纵向去比较,不是我不热爱教育,不是我不淡定,不是我的欲望太大・・・・・・总之,是我们真的没有觉得我们农村教师地位提高了多少,也没有觉得国家真正对农村教师采取了多少关爱。这些年来,国家对农村教师关注的政策倒是出了不少,可一纸空文又值多少价值呢?不出政策还好,政策出了总是让农村教师看不到一点希望,时间长了,真就成了――狼来了!!!

在这里,我想说――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只靠规定一个教师节就能解决的吗?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改革中的主体地位论文

(甘肃省积石山县别藏中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知识、认识真理和知识发展的主体。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以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还要教学语言的提炼,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主要工具,一个老师即使有很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最终效果也必须借助教学语言实现。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语气使用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便于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学习动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才意识。

一、巧用地理地图让学生自主学习。

地理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而新课程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地图和文字都丰富,各种地理地图里面藏着大量的地理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学会用地图,以地图做指导,让学生学会从地图中获取地理知识,掌握地理事物的联系与地理规律,逐步形成地理技能。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为主体,老师讲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前,老师点讲述在后的原则,尽量地减少一节课教师的讲,指导学生会使用地理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逐渐树立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合作探究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竞争。

新课程地理以“人和地理关系为主线”,注重“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根本”,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切入,注重教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小组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地理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与竞争,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以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这样,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学习动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才意识。

新课改要求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在地理教学,老师最好在课堂活动中以参与者、实践者、发展者、组织者的角色出现。为此,教师应该把一节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动嘴,进行积极的思维,由学生在活动中完成所学内容,进而使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这样使每位学生都有所进步。

四、要加强对乡土教材的补充。

高中地理强调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理论学习中要实践素质教育。在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乡土地理知识的补充,并通过收集乡土地理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觉获取更多的乡土地理知识。例如,在教学“气候”时,让学生收集反映本地区的气候资料,从而加深学生对气候知识的了解。

五、重视学习方法指导,树立学生课堂主体意识。

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落脚点应该是让学生学会追求知识,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地理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固有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学会学习地理知识,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

教育创新以人为本,教师只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摆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才能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才能培养出一批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的人才。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敢于探索、开拓创新中学得更多的新知识,以培养出更多更全面的创新型人才。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改革中的主体地位论文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大环境的影响。

首先,受儒家传统文化中社会本位思想的影响,中国社会强调人与社会相协调。人的存在意义是以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为标示。人只是一个社会的原子,个人价值习惯于被理解为社会价值的从属,突出人对社会的依赖,强调人对社会、对国家的服从、责任。尽管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人开始受到关注,个人利益被高扬,但这只是一种显性的高扬,在文化的深处,在人们内心,低调、顺从还是一种习惯的选择。这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肩负着通过一定的手段和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灌输给广大大学生,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较高的政治法律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任务。这一类课程有很强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其次,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功利主义原则已经深入到中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未能免俗。在高校,一直主张的“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尽管还是在讲,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很容易被“一切为了就业”的理念代替。在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大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变得很尴尬。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将之规定为必修课,摆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和社会公众却认为这类课程是耽误学生时间,与学生的就业无关。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大学生们同样对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纯粹理论”知识不感冒,更倾向于实用知识、技术操作性知识的研究,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懈怠、消极。这些因素综合在一块,已经极大地挫伤了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因素影响。

首先,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念动摇,主体意识缺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流是好的,但是应该看到还有部分教师对近些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重大变革和敏感问题认识模糊,对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缺乏信心,对社会主义道路认识问题上出现偏差,共产主义信仰淡化等导致立场不明,是非不分。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而且还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其次,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受陈旧的甚至错误的教学观束缚,受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无论是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还是在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方面来看,其主体性发挥都不够。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持“以教材为唯一依据,以分数为最高评判标准”的教学观。他们只注重知识传授的结果性,轻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与结论的一致性,无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和价值。再次,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受评价和激励制度影响,主体性发挥不足。比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由于所教科目的特殊性及教学效果的隐性化和滞后性,以及所提倡的抓科研,重视研究成果的影响,使教师的成长平台有限,缺乏相应的人文关怀机制。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无疑加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无助感,进而影响到其主体性的.正确发挥。

二、高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路径分析。

1.坚持主体间性原则,确保教师主体功能到位。

交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将交互主体性原则运用于课程教学领域就意味着所有参与课程教学的力量都应该被看成是主体。它强调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所有力量都是作为平等的主体而存在,而主体间的相互独立是其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基础。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是单纯传授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知识教育过程,而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在交往过程中的心灵对话活动。在交往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两者之间是主体间交互信息共同提高的关系。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成为有效的主体,必须培养自身的主体意识,包括教师对于自身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体身份、主导性作用、所担负的具体使命、自身主体性活动对社会和教育对象所具有的现实和长远意义的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其次,教师要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观,树立双向交互观。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主客被动关系,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平等交流,进行观念碰撞,思想沟通,最后达到品德提高和修养升华。他们之间是一种教与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过程。

2.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增强自身的教育能力。

首先要增强思想政治素质,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核心、灵魂。这种素质包括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坚持站在无产阶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站在维护党和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指导实践,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保持鲜明的政治观点,在面临纷繁复杂的新问题,新情况时,要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要能及时给学生提供理性的指导。其次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一方面,教师应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马克思主义的修养,深谙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教师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知识,同时熟悉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体系;同时,教师还必须广泛涉猎与所教学科相关的边缘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应对自如、融会贯通。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握好教材教学要点的精神实质,了解和理解大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从教条中解放出来,由呆板变得生动起来又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时一定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大学生的思维方式。

3.多方联动,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环境。

首先是要增强社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持与认同,提高教师对职业的满意度和工作乐趣感,消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所教科目的倦怠。政府要在政策上进一步肯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专任教师的地位,观念上予以尊重,行为上予以表彰;社会各界要全面理性地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教学效果,正确解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历史使命,免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不能承受之重;同时,教育管理部门应该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资格制度等,建立和进一步完善教师心理宣泄机制和职业培训系统,减轻职业压力。其次是高校自身也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专任教师的支持,增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学校应该科学界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合理确定任务和目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量进行合理分摊;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发展性评价,进行个性评估,重点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和调控功能,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经费投入,在学科项目申请的效度、在职称评定、培训学习等方面具体对待;要推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制的改革,采取民主高效的课程改革机制,使教师真正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掌控者、实践者。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缺失问题,也就不同于一般的漏洞和失误,我们必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缺失问题的研究,并采取各种措施,内外结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性。

教师的地位作文

理学者,世以名宋元明之新儒学,其中程朱一派,后人认为宋学之正统者也。正统之右不一家,而永嘉之派最露文华,正统之左不一人,而陆王之派最能名世。陆王之派,世所谓心学也,其前则有上蔡,渊源程门,其后则有泰州龙溪,肆为狂荡,公认为野禅矣。程朱深谈性理,以为“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戴震讥词)然其立说实为内外二本,其教则兼“尊德性”与“道问学”,尤以后者为重,故心学对朱氏备致不满之词,王文成竟以朱子为其学问才气著作所累,复妄造朱子晚年悔悟之说(见《传习录》)。

凡言德义事理自内发者,皆心学之一式也。今如寻绎自《孟子》迨《易系》《乐记》《中庸》诸书之说,则知心学之原,上溯孟氏,而《乐记》《中庸》之陈义亦无可能。

设为程朱性气之论寻其本根,不可不先探汉儒学之源。自孟子创心学之宗,汉儒不能不受其影响,今以书缺有间,踪迹难详,然其纲略犹可证也。《乐记》云,(按《乐记》为汉儒之作,可以其抄袭《荀子》诸书为证。)。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夫理者,以其本义言之,固所谓“分理,肌理,腠理,文理,条理”也。(参看《孟子字义疏证》第一条)然表德之词皆起于表质,抽象之词皆原于具体,以语学之则律论之,不能因理字有此实义遂不能更为玄义。(玄字之本义亦为细微,然《老子》书中之玄字,则不能但以细微为训。)既曰天理,且对人欲为言,则其必为抽象之训,而超于分理条理之训矣。必为“以为如有物焉”,而非但谓散在万物之别异矣。故程朱之用理字,与《乐记》相较,虽词有繁简,义无殊也。(郑氏注“天理”云,“理犹性也”,康成汉儒戴氏所淑,亦未以理为“分理”也)夫曰不能反躬则天理灭,明天理之在内也。

以为人生而静天之性,人化物者灭天理、明义理之皆具于心,而非可散在外物中求之者也。《乐记》所言,明明以天理属之内,亦以修道之功夫(所谓反躬)属之内也。

《中庸》云,(按《中庸》一篇非一时所作,其首尾常为汉儒手笔,说见前。)。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夫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何物乎?未有物焉,何所谓中乎?设若《中庸》云,“发而皆中节谓之中”,乃无内学之嫌疑,今乃高标中义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其“探之茫茫索之冥冥”,下视宋儒为何如乎?心学色彩如此浓厚,程叔子不取也,更未尝以为天地位万物育于此也。《遗书记》其答门人云:

苏季明问:“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可否?”曰,“不可,既思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之,又却是思也,既思即是已发。才发便谓之和,不可谓之中也。”又问,“吕学士言,当求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如何?”曰,“若言存养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则可,若言求中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则不可。”又问,“学者于喜怒哀乐发时,固当勉强裁抑,于未发之前,当如何用功?”曰,“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更怎生求?只平日涵养便是。涵养久,则喜怒哀乐发自中节。”曰,“当中之时,耳无闻目无见否?”曰,“虽耳无闻目无见,然见闻之理在始得。贤且说静时如何?”曰,“谓之无物则不可,然自有知觉处。”曰,“既有知却觉是动也,怎生言静?人说‘复’其见天地之心,皆以为至静能见天地之心,非也。‘复’之卦下面一画,便是动也。安得谓之静?”或曰,“莫是于动上求静否?固是,曰,最难,释氏多定言,圣人便言止。如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之类是也。易之‘艮’言止之义曰,艮其止,止其所也。

为宗也。

《中庸》章末极言诚。所谓诚,固《孟子》所谓反身而诚之训,然《中庸》言之侈甚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成书远在《孟子》之后,其首尾大畅玄风,虽兼采外物内我两派之说,终以内我派之立点为上风,是盖由于孟子之后,反对之说有力,而汉儒好混合两极端以为系统也。其曰“诚者天之道”,犹云上乘也,曰“诚之者人之道”,犹云下乘也。曰“诚则明明则诚”,犹云殊途而同归也,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亦示上下床之别也。其曰,“天下之至诚”也,由己性以及人性,由人性以及物性,其自内而外之涂术可知矣。故如以此言论宋儒,则程叔子朱文公之学皆“自明诚谓之教”者也。此义可于朱子《补大学格物章》识之。

朱子之《补大学格物章》,宋代以来经学中之大问题也。自今日思之,朱子所补似非作《大学》者之本心。然程朱之言远于心学而近于物学,比《孟子》《乐记》《中庸》更可免于戴氏之讥者,转可于错误中见之。《大学》原文云,“……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郑注云,“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想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解虽若上下文义不贯通,然实是格字之正训,《诗》所谓“神之格思”,《书》所谓“格于上下”,皆此训也。格又以正为训,《论语》所谓“有耻且格”,《孟子》所谓“格其君心之非”皆谓能正之也。从前一义,则格物应为致物,从后一义,则格物应为感物(王文成所用即此说)。若朱子所补者,周汉遗籍中无此一训。上文有“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一言,似朱子所补皆敷陈此义者,然此语与格字不相涉,《大学》作者心中所谓格物究竟与此语有涉否,未可知也。汉儒著论好铺陈,一如其作词赋,后人以逻辑之严义格之,自有不易解处。程朱致误之由来在于此。朱子将此语移之下方,复补其说云: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间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程朱之学兼受陆王及戴氏之正面攻击者,为其二层性说。是说也,按之《孟子》之义,诚相去远矣,若求其思想史上之地位,则是绝伟大之贡献,上承孔子而详其说,下括诸子而避其矛盾。盖程朱一派之宗教观及道德论皆以此点为之基也。程伯子曰:(《遗书》卷一)。

“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

有自幼而恶,是气禀自然也。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盖“生之谓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凡人说性,只是说“继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夫所谓继之者善也者,犹水流而就下也皆水流也,有流而至海,终无所污,此何烦人力之为也?有流而未远固已渐浊,有出而甚远,方有所浊,有浊之多者,有浊之少者,清浊虽不同,然不可以浊者不为水也。如此则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

故用力敏勇则疾清,用力缓怠则迟清,及其清也,则却只是元初水也。亦不是将清来换却浊,亦不是取出浊来置在一隅也。水之清则性善之谓也。故不是善与恶在性中为两物相对,各自出来。此理,天命也。顺而循之,则道也。循此而修之,各得其分,则教也。自天命以至于教,我无加损焉,此舜有天下而不与焉者也。

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才则有善有不善,性则无不善。

朱子于此义复发明之云:(《语类》四)。

孟子言性。只说得本然底,论才亦然。荀子只见得不好底,杨子又见得半上半下底。

韩子所言却是说得稍近。盖荀杨说既不是,韩子看来,端的见有如此不同,故有三品之说,然惜其言之不尽,少得一个气字耳。程子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盖谓此也。

孟子未尝说气质之性,程子论性,所以用功于名教者,以其发明气质之性也。以气质论,则凡言性不同者,皆冰释矣。退之言性亦好,亦不知气质之性耳。

三品来?孟子说性善,但说得本源处,下面却不曾说得气质之性,所以亦费分疏。请子说性恶,与善恶混。使张程之说早出,则这许多说话自不用纷争。故张程之说立,则诸子之说泯矣。因举横渠“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又举明道云,“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且如只说个仁义礼智是性,世间却有生出来便无状底是如何?只是气禀如此。若不论那气,这道理便不周匝,所以不备。若只论气禀,这个善,这个恶,却不论那一原处只是这个道理,又却不明。此自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理会得后,都无人说这道理。

程朱之“性之本”,盖所谓“天命之谓性”也。程朱学之宗教的`色彩虽与古儒家大致相同,即属于全神论的宗教观,而非活灵活现之鬼神论,然比之孟子,宗教之气息为重矣。(程朱之主敬即为其宗教的工夫。)故程朱之天亦有颇异于孟子之天者也。孟子之天,孟子未尝质言其为全仁也。且明言其“未欲平治天下”,而使其不遇鲁侯也,程朱之天则全仁也,全理也,故天命之性,必为全善者也。(详见《语类》卷四。)然则程朱复为善之一物立其大本于天,而名之曰“本性”,又曰,“性即理也”。在此点上,程朱之立场恰当墨孟之中途,不过墨子言之极具体,程子言之极抽象耳。且墨子未尝以义字连贯天人,程朱则以理字连贯天人物。(墨子虽言义自天出,人应以天志为志,然其口气是命令的,所指示为应然的,未尝言天人一贯之理,如程朱之说理字也。)故程朱之言“理”,性与天道皆在其中,而为“天命之谓性”一语作一抽象名词以代表之也。

既连贯天人于一义之中矣,则道德之本基当立于是,故程朱以为本性善。此一本性虽与孟子所言性不尽为一物,其为道德立本则一,其自别于释道者亦在此也(参看程朱辟佛诸说)。

然而性善之说,如孟子之兼括才质而言者,究竟不易说通。孟子之性善说恰似卢梭之生民自由论,事实上绝不如此,惟一经有大才气者说之,遂为思想史上绝大之动荡力,教育之基础观点受其影响,后人虽以为不妥者,有时亦不能不迁就之也。韩文公即不安于性善说者最有力之一人,其三品说实等于说性不同耳。此所谓性,绝无天道论在其中,而是专以才质为讨论对象者也。扬雄之“善恶混”说,亦自有其道理,盖善恶多不易断言,而人之一生发展恒不定也。程朱综合诸说,作为气质之性,于是孟子性善说之不易说圆处,扬韩诸子说之错综处,皆得其条理。朱子以为张程此说出则“诸子之说泯”,此之谓也。

戴震以为气质之性说与孟子不合,是固然矣,然孟子固已与孔子大相违异,而张程此说,转与孔子为近。孔子之词短,张程之论详,故张程之论果皆合于孔子相近不移之用心否,今无从考知,然张程之立此说,固欲综合诸子,求其全通,调合孔孟,求无少违,移孟子之性说,于天道上,而努力为孔子之“性相近习相远”说,“上智下愚不移”说寻其详解,斯固集儒家诸子之大成,而为儒家天人论造其最高峰矣。过此以往,逃禅纂道则有之矣,再有所发明则未有也。故戴氏以程朱与孟子不合,诚为事实,设若此为罪过,则戴氏与程朱惟均,若其以此说归之儒家思想直接发展之系统外,则全抹杀汉代儒家之著作且不知程朱之说乃努力就孔子说作引申者也。

(按程朱与孟子之关系甚微妙。所有孟子道统之论,利义之辨,及其“儒者气象”,皆程朱不能不奉为正宗者。然孟子宗教气少,程朱宗教气较多,故其性论因而不同。此处程朱说根本与孟子不同,然程朱犹力作迁就之姿势,故朱子注孟子,遇性善论时,便多所发挥,似推阐而实修正,内违异而外迁就,或问亦然。两者治学之方亦大不同,若程朱之格物说,决非孟子所能许,或为荀子所乐闻,此非本书所能详论,姑志大意于此。)。

原收入《性命古训辨证》。

教师地位心得体会

教师是社会中极为重要的职业,在教育和培养下一代方面,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教师地位的高低也一直是教育界所关注的话题,本人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深有感触,个人对教师地位的认识与体会也随着年龄和经验而逐渐加深。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五个方面分享我的教师地位心得体会。

教师是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职业,在现代社会中,教师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工具,更承担着培育社会人才、引导社会发展的责任。教师的事业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也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教师地位的高低至关重要,保持和提高教师地位是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虽然教师地位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无可争议,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地位却面临诸多问题。目前,教师的职业地位不高,待遇低,甚至有不少教师在校门口落泪求救。此外,教师也面临着培养学生质数不高、学生思维方式被限制等挑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教师行业的发展,难以维护教师的尊严和权益。

教师的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职业,因此提高教师地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教师地位的提高不仅是教师及其家庭的需求,同时也是行业和国家对教育的应有责任和最大的贡献。提高教师地位,可以鼓舞教师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更高效的教育。

第四段:维护教师地位的关键因素。

教师职业地位的高低,是与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对教师的尊重度和对教育投资的多少等因素息息相关。在教师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尊重度上,教育部门、学校领导和第一线教师都承担着重要责任。同时,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投资也是维护教师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这些因素共同协作,才能形成教学相长、共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五段:结论。

教师地位的高低,不仅关乎教育行业的发展,也关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提高教师地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问题。政府和教育界要从各个方面市场教师地位的提高,创造一个能够维护教师尊严和权益的环境。而每个教育者都应该以更高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为提升教师地位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学体育教师地位分析论文

尊敬的执信中学领导:。

本人诚恳的应聘贵校体育老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个人求职简历,现呈上我的求职信期望得到您的青睐。

我是土生土长的北江人,但是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广东,我对这片土地有着真挚的热爱之情。我中学就读于城关中学和北江中学。对于执信中学中学,这个离我家只有几分钟车程的神秘学府,可是我求学时期最渴望并为之敬畏的造就人才的圣地。可惜由于巧合,总是与一中失之交臂,然而今天我能来应聘执信中学体育教师这一职位,甚感荣幸!!!

20xx年,我带着教师的梦想就读于广州体校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在学习期间,我一直坚持学好各门学科,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练就自己的硬本领。在闲暇时间我也经常参与各项学生团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比如大一我就加入了学校社团联合会财务部,不断弥补自身不足,并学会了很多处人处事道理。在寒暑假期间我也不断进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例如在学习机构担任小学生、初中生辅导老师,我在其中感受到了学生们的可爱和作为老师的神圣做打字员、东莞打工也很大程度上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做服务员也让我感觉无论做任何事,坚持都是很重要的。

我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更加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坚持并努力学习英语,过了英语四级,目前还在冲刺英语六级。利用课余时间我自学了photoshop,也基本掌握了office办公软件的运用。

大学,让我学到了很多,个人简历模板,让我成长了许多,也更加让我坚定教师的梦想,把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我以满腔的热血、昂扬的斗志奋发于我所追求的事业。?再次感谢您阅读我的个人简介,祝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xxx。

2017年xx月xx日。

教师的地位作文

我们发现,在课堂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倾向:教师因过分强调让学生主动探究而放弃了教师必要的教学引导与点拨;教师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流于形式,导致课堂互动低效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因缺乏充分的课前预设和把握动态生成的教学智慧以致引导无力使课堂教学目标偏移。所以我们要把“合理引导”作为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教师的追求目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这个“动”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既有教师的“动”,更有学生的“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一种互动。

但在一些课堂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表面形式“动”得多,思维本质“动”得少;学生单方面“动”得多,师生交互“动”得少……表面上课堂气氛看似非常热闹,但这样的“动”有时非但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还可能对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那么如何才能使互动更有效呢?教师必须要有正确有效的引导策略,实现教学目标的深度达成。

一、预设引导,有效互动的关键。

课堂教学中,并不是随意互动就能提高课堂质量的,也不是单凭教师的意愿,想什么时候互动就什么时候互动就能有效果的。真正的互动,应当是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师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课堂互动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互动的优势。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钻研教材、精心预设、合理引导。

1.在教学重难点的掌握处。

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通常都有明确的目的,互动的内容服从于特定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作为教师,要深入领会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使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在此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发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级教师陈建先《鞋匠的儿子》教学片断,在引导读出参议员对林肯先后的不同态度后,并在黑板上板书对应的词“羞辱、赞叹”。并让学生质疑,生1说:“我想知道参议员的态度为什么发生变化。”老师并没有停止于此,引导到:“你能不能变一种问法,但意思不变?”生想了一会儿答到:“林肯说了什么让参议员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老师还不满足,又引导到:“谁换一个角度再来说一说?”学生被老师这么一引导,有了新想法:“林肯的话让参议员感到了什么?”陈老师就是抓住文中的两个关键词语,在质疑引导提问修正的互动过程中把重点引向了林肯的三次话语中。

2.在学生情感的需要处。

学生的智力活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脱离他自身的情绪意志背景。情绪意志的状态既可以推动智力活动的积极开展,也可以阻抑智力活动的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而,当学生情感需要触动时,恰当的互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级教师窦桂梅《再见了,亲人》教学片断。

生(深情地朗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

师:可是大娘怎么忍心和亲人志愿军分别呢。

然后窦老师分别引导学生用请求、恳求、哀求、命令的语气来读分别时的话语。

从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窦老师就是通过抓住四种不同语气的朗读互动,创设了一个情感互动场,把学生的情绪一下子提向了高潮,对军民之间的情和意的感受就更深了。

3.在信息含量丰富的语言处。

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小到一字、一词或是一个标点,大到几个段落,都是信息传达的载体,在这些载体背后蕴藏的信息量是不等的。文本信息有别于音、画信息,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生成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根据文本“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生成性,抓住信息含量最丰富的语言文字就能有效触动互动。

王崧舟《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片断。王老师出示两句话“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这两段话问,哪一段话给你留下慢镜头的感觉?学生说第一句话。接着王老师以母亲的背、脸、眼追问学生,现在是怎样的?记忆中又是怎样的?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很快进入情境,感受母亲的操劳。

王老师以倒装句为突破口,创设情境让学生捕捉文字背后的信息,在一次次的互动中读厚了文本,读懂了母亲。

二、动态引导,有效互动的助推器。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各不相同,决定了课堂互动的复杂多变。在课堂互动中,有时会生成一些有创意的信息资源,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会使这些有创意的信息资源或陈述不清、或偏离方向、或存在错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和点拨。

1.“引”个别人的亮点为所有人的亮点。

课堂亮点是一种珍贵的课程资源,它可分为预设和生成两种。预设的课堂亮点是精心设计的,教师自然善加利用。而生成的亮点往往是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一个思维火花。此时,教师应及时发现这种稍从即逝的生成资源,抓住它,调整教学策略。同时,还要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变为全体的创造,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教师抓住学生回答中的亮点进行探讨,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更好的理解了“借”的含义,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2.“引”错误资源为有价值资源。

“教学就是即席创作”。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在创造有价值资源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错误资源。这些错误资源是对教师教学理念和智慧的挑战。教师如果轻轻滑过或者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都会造成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正确的做法是,面对学生的“错误”,迅速进行判断、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主题,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

窦桂梅老师在教学《三打白骨精》时,让学生聊一聊故事中的人物。一学生说:“我敬佩白骨精,因为她有着锲而不舍,非常执着的精神”。教师没有及时批判她观点的对错,而是通过课的教学一步步引导:白骨精费尽心机想达到什么目的?她的出发点是什么?学生很清楚地意识到白骨精的出发点是想吃唐僧肉,妖精有一颗狡猾贪婪而丑陋的心。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们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当然就不会再有敬佩白骨精之说了。

3.“引”低质量资源为高质量资源。

由于受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心理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常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课堂交流讨论中,学生的发言常常或者内容芜杂,重点不清;或者语言罗嗦,不得要领;或者浅尝辄止,喉不到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顺藤摸瓜,或点拨、或概括、或补充,相机诱导、要言不烦,则可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或多向发展。

如薛法根老师的《番茄太阳》,老师问,如果有一天,明明真失去了双腿,她会快乐吗?把双腿献给了其他人,她会快乐吗?请同学们看课文描写明明的话,注意作者所看到的盲童是怎样的。之后一生说:“完蛋了。”接着薛老师引导学生,课文中的明明一生下来就是看不见的,只能摸,但是她和你一样吗?完蛋了吗?读课文中描写明明摸东西的句子(指该生读),然后让该生闭上眼睛,拉着他的手,创设情境引导他用心去体会明明用手摸蔬菜、用心感受太阳的快乐,从而使这个学生真正体会、理解到了盲童明明的自信和快乐,读懂了“心底有了快乐,光明还会远吗?”的深刻含义。

总之,点拨引导是一种艺术,阅读教学中合理地使用点拨引导,将会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而保证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