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育教学分析论文(汇总17篇)

时间:2023-11-24 21:49:27 作者:QJ墨客 计算机教育教学分析论文(汇总17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在学习和写作中常用的参考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种写作形式。希望大家能够善用下面的范文范本,掌握写作的技巧和要领。

计算机教育教学分析论文【】

根据近年来的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开展完全一致的教学活动,设置相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那么必然会导致一些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太少,而另一些学生感觉学习比较吃力,跟不上。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最优的发展,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小测验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计算机现有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根据调查结果把学生按不同程度科学地分成几组,教师对不同小组区别对待,采取分层策略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2.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在开展教学活动以前,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能够保证教学活动朝着指定的方向进行,并了解预期可以达成的结果。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前,通过相关企业调研、学生走访、网络查找资料等形式,多渠道的了解社会、学生自身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以此作为指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

3.利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检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效果。

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检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为下一步教师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工作,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制定评价体系时,即要考虑学生的理论水平,又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尽量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我们提倡开展分层教学,在考核评价时也应该采取分层考核的措施。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考核内容。考核内容虽然难易程度不同,但都要包含必要的知识点。最终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

4.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而长时间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要利用职业院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的优点,将教师动手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将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动手操作结合起来。

(1)任务教学法。教学根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给学生设定任务,指导学生利用本节课的知识点来完成该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即获得的知识,培养了技能,还使学生感到胜利的喜悦。

(2)项目教学法。在课程内容进行到一定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独立项目,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探讨下,鼓励学生利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项目,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总之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不断进行有益的探索,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

作者:李敏。

第二篇:1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学完《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后,一般应掌握该课程介绍的基本知识,能完成简单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装配、编程和调试工作。但是,从近几年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只能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大致框架,而不能亲自正式地去设计一个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在课程的教学中存在以下3个问题:

(1)与《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性质有关。《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复杂性及知识不断更新的学科,它以多门相关的控制类课程为基础,如果前面的基础课程没有学好,势必将影响到《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学习。与此同时,该课程所涉及的一些智能控制芯片也在不断更新技术,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对《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学习产生了影响,从而导致这门课程难以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学好。

(2)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教材内容有关。目前已出版的该课程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多偏向于理论分析,而缺少对应的软件开发设计和控制系统的讨论分析。按这种方式组织教学,学生比较难在规定的课时内系统掌握该课程的主要内容,这样势必制约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

(3)实验条件有限。目前有不少高校,《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基本上以理论讲授为主,而对应的实验做得较少,或者在实验室也只是利用试验箱接下线然后连成一个控制系统,无法有效地与实际控制系统联系。

计算机系统分析员论文

计算机系统分析员求职时的个人简历要怎样写,为了让求职者写简历时学习更多技巧请阅读工程系统分析师专业简历参考,以下由本网小篇推荐计算机科学系统分析员求职简历阅读。

姓名:个人简历。

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5岁(1991年5月18日)。

居住地:内蒙古。

电话:187********(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5个月]。

公司:xx有限公司。

行业: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最高学历。

学历:本科。

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

学校: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随时到岗。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目标地点:内蒙古。

期望月薪:面议/月。

工作经验。

/5—2015/10:xx有限公司[5个月]。

所属行业: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1.参与用户需求调研,做好与客户间沟通交流,向对方推介合适的开发技术。

2.负责系统体系结构、功能、性能的分析和总体设计工作。

3.负责项目的开发流程管理,进行项目的计划、管理和跟进。

/7—2015/4:xx有限公司[9个月]。

所属行业: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1.参与并指导开发工程师完成系统详细设计和开发工作。

2.参与编制用户手册,协助客户的系统软件、硬件平台的安装实施工作。

3.跟踪最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适合业务需求的技术模型。

教育经历。

/9—2014/6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本科。

证书。

/6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英语(良好)听说(良好),读写(良好)。

自我评价。

本人乐观积极向上,善于沟通,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立,敏锐的洞察力,迅速的`反应和思维能力,能准确把握问题的关键。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强烈求智欲,学习能力强,不断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增强自我竞争力,能认真圆满完成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

计算机基础中性转变分析论文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的简称。其肩负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任。从现阶段来看,具有实践性质的职业技术人才是我国所紧缺的。当前,科学技术飞速进步,人才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人士所必然具备的职业素养之一。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高校职业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是高职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实用技术的基础性课程。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门还为此设立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考察也常以计算机等级作为衡量指标一。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计算机基础中性转变分析论文

摘要:21世纪人们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借助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接收各类咨询信息,作为21世纪的时代先锋,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掌握是每一名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当前大学在设置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时,忽略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设置的学时数有限,使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用性进一步降低。基于此,本文将从大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继而探讨出如何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用性的策略,以此真正提高大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实用性;改革。

大学所设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最基础与最前沿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今后大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相关信息咨询奠定了基础。但是在目前很多大学中,过于偏重计算机理论知识,实验教学少,教学实用性减弱,使得大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同时也给大学有效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1.重科研、轻教学目前我国很多大学都成立了基础教学部,计算机基础教学部门的教师就专门研究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策略,这样的设置能够让教师可以对计算机教学方式一直进行钻研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打牢基本功,深度挖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涵[1]。但是同时,也存在着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在科研大热的环境之下,很多教师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科研上,而忽视对教学的钻研。而且科研是一个可以量化的过程,但是教学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累积,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与实用性。2.重理论、轻实践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具有强实践性的教学课程,现在很多大学都是采取3+1的教学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让学生参与社会实习。因此很多学校会在前三年会尽可能的压缩公共课课时。在此基础上,很多教师依然选择“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用在了理论知识的讲解上,而忽视了对上机应用操作的实践教学。大部分学生虽然很清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原理与操作知识,但在操作方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与难点,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这种“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降低,而且还无法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2]。3.过于看着计算机等级考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使得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企业也对具备计算机技能的大学生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剧增。很多学生为了在就业大军中凸显自身优势,开始考取各种各样的证书,其中计算机等级证书就是重点选择之一。而部分大学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将计算机等级考试与大学生的学位证书相挂钩,从而提高了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地位。虽然计算机等级考试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但是它并没有贯穿到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中,致使“考过就忘”与“高分低能”的现象屡屡出现[3]。甚至还有大学生不会对毕业论文进行排版等情况,由此可见,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效性与实用性的下降。

1.开展“任务驱动”式创新教学对于大学生的教学,教师主要侧重点应当在于引导而非传授,引导教学的过程就是将大学生变为课堂主人翁的过程,不是告诉学生计算机操作原理,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计算机的操作原理。通过设置课堂任务,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比如创新传统的先理论后教学的方式,调整教学进度,将简单的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习到上机的基本操作,然后在实践练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设问,学生主动思考,最终做到理论知识的良好消化。同时还能在实践过程中深化理解理论知识,实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4]。2.结合专业特点,整体设计教学内容《师说》中曾提到“术业有专攻,学业有所长”。由于行业种类众多,对人才需求种类也非常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因此作为大学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应当将本专业的特色融入到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中,为社会培养具备基础计算机应用技能的专业人才[5]。教师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要,为学生设计重点不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比如电气化工专业,教师应当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放在程序设计与编程上,将c++等编程内容贯穿其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通过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还能对学生处理本专业技术问题奠定计算机应用基础;再比如经济类专业,教师应当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放在数据库的建立与查询上,使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管理类专业,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与讲解erp的基本操作原理与步骤,帮助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加深理解。3.增加学生上机操作的课时要想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用性,就必须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虽然容易理解,但是操作起来实则复杂,学生操作一两遍肯定是记不住的,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思路,多多开展实践教学,增加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多联系操作步骤,让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功能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在上机操作中,教师应当对学生存在的重点与难点进行精细化讲解,并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切实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基础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还能培养学生过滤信息、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的设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大学生日后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实际问题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也越来越重视。然而,根据国内仍有一些中小学校在计算机教育方面的做法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本文中结合中小学当前计算机教育问题所在,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与措施,以期望提高当前国内中小学计算机的教育程度。

21世纪在中小学教育当中,为应对计算机发展对基础教育带来的挑战,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可以说培养中小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十分必要。当前社会向信息化迈进,教育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灵魂,是实现社会信息化的关键。实现教育信息化必须实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鉴于此,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可以说这一目标的确立无疑对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的教育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计算机教育实际应用与教学内容并不符合,导致计算机教育在出现脱节的情况。而且,计算机教育教学内容落后,无法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很差,不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无法快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实际应用的需要。与此同时,应试教育严重的制约了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给学生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中,一些学校的计算机教师,主要是以计算机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使得很多学生对计算机技术不感兴趣。在中小学计算机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不注重与时俱进,给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虽然国家加大了计算机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但部分地区仍存在计算机教育配套设施不完备、现代化设备和先进计算机设备不足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计算机教育的整体效果。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教师只注重计算机学习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足,不利于培养专业化计算机人才。

(一)陈旧的教育观念和落后的管理。

当前国内大多数学校领导缺乏计算机教育现代化的先进教育理念,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如一般小学科,每周安排的课时较少。而且,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没有系统的管理体制,导致计算机课常被占用。可以说,目前很多中小学对于对于计算机的教学十分不重视。

(二)硬件设备落后。

虽然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经费加大了力度,但部分地区仍存在计算机教育配套设施不完备、现代化设备和先进计算机设备不足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计算机教育的整体效果。除此以外,许多学校的计算机硬件配置较低,不能满足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三)教师队伍薄弱,教学方法落后。

很多中小学计算机教师缺乏专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大多数只是照本宣科;除此以外,一些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从事教学时间短,教学经验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活动中,计算机教学的整体教学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一些硬件环境好的学校,虽然配备了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但大多数教师很少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良好的硬件设施使用几率很少,甚至于只是用作应付上级检查。观察课的使用。

(四)缺乏评价机制。

很多中小学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计算机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导致教学的无序性和随意性,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水平低下。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是提高青年一代的信息意识,培养他们应用信息知识和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课程,因此,将计算机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掌握和应用计算机是计算机教育的主要目的。从全球的角度看,发达国家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价值取向值得思考。发达国家提出,计算机教育不是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学习过程,也不是一种与计算机技术有关的各种软件产品的使用教育。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软件的应用情况,找出隐藏在其中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重视计算机与多媒体相关伦理和法律问题,尊重知识产权法,使用合法的软件系统。

(二)增加计算机设备的投入经费。

我国现如今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投入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投资、社会的赞助。从近年来看,计算机经费的投入并不多。此外,还要加强对投资计算机教育资金的监管,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国家可以实行优惠的教育投资政策、具体的投资管理办法和配套措施,以确保计算机教育所需资金的落实。

(三)加强师资培训,确保计算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在国内,专业的中小学计算机教师十分缺乏,因此,加强计算机师资培训刻不容缓。一是要培养中小学计算机专业教师,二是培养中小学在职计算机教师。前者是计算机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后者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基础。为了尽快解决中小学计算机教师的问题,国家应该制定优惠政策以支持师范院校开设计算机科学课程。开展计算机教育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特别是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中小学在职教师计算机培训也是促进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应充分发挥地方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学校的作用,可以分批集中短期培训,使培训教师初步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只有当中小学教师能够把计算机、现代教育技术与各种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薛刚.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4).

[2]张德瑛.对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j].考试周刊,2017(70).

[3]汪凯.中学计算机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探索[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摘要]音乐学院的音乐表演专业、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和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有着很大的区别。在目前的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如何对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教育进行改革值得思考,针对这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索,从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教育入手,从而提高全国音乐教学质量。

一、解决学生生存问题是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根本。

高等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重点是面向市场办学,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等技能人才对学生的质量有着严格的要求,可是,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在市场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要想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应该以学生的就业和生存方面为重点,让学生毕业后找到与自己所学知识相匹配的理想工作。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在教学上的主要出发点就是能够让学生毕业后有一个较高收入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学历技术专家和人才在高端科技中尤其需要,大多数为一线技师、工人并服务于百姓、社区,对一线艺术人才的公民文化艺术生活的有效提升很关键。很多人都希望在毕业后能够拥有丰厚的经济物质基础,所以高学历是大多数人才追求的目标,很多人选择考研,这些人中大多数是真才实学的人才,但在就业时,有很多博士、硕士在就业上比学士难,学士在就业上不如高职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就业和生存问题,应该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严格要求以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为主,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以解决学生生存问题为目标,对教学进行科学改革,更利于提高教学成果,让学生的未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二、“演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高职院校就针对“演学结合”的理论实践进行科学探索。舞台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才是他们的理想圣地。舞台就是他们的工厂,他们的工作就是能够在舞台上进行“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表演,因此,要应用“演学结合”的模式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学中演,演中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兴趣,更好地适应教育,更利于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三、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方式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在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上,需要科学、合理地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一些核心科学的教学改革上,在音乐表演专业上我们也需要不断探索。课程改革需要找到突破口,以钢琴课程为例,对课程进行不同的改革,带动其他器乐合奏等专业课程的改革。学生在就业后演出过程中将会面临各种突发状况,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针对类似的临时状况设置教学课程,能够在学习当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突然性状况的能力。即兴伴奏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音乐技巧和音乐知识。教师在教学当中采取“即兴伴奏”教学方式,这也是培养学生的音乐专业能力,更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既然要培养学生即兴伴奏的技巧,首先让学生必须对伴奏的知识进行全方面的了解,教师在教学课程当中,可以将伴奏的基础知识更加丰富化、深入化,通过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多种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钢琴伴奏的技巧,能够熟练地弹奏24个大小调。学生不只能够掌握伴奏,还能够将钢琴伴奏与演奏相结合,这样更利于学生对音乐表演能力的掌握。当然,教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对基础音乐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例如调式、和弦等基础技巧的掌握和练习,让学生在演奏当中加强自身的视觉训练,长期下去,会给即兴伴奏奠定良好的基础,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还能提高学生钢琴演奏的能力。在音乐教学当中,钢琴课与即兴伴奏的课程目标不同,钢琴课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演奏的技巧,并且提高钢琴的演奏水平,即兴伴奏却更注重合理的配乐演奏,通过伴奏能够让音乐更为完美。即兴伴奏也是较为复杂的,学生还需要对和声、作曲以及复调等专业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在即兴伴奏时将它们进行合理运用,加入自己对音乐的情感,才是完整的即兴伴奏。对于教学的内容和体系还需要进行调整,以实用、够用为主要原则,教学的相关内容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对老旧的、不适用的内容完全可以进行删减。了解学生对课程掌握的实际情况,对理论课程的内容进行大量的整合和调整,在教学课程中更应该增加对学生以后就业、发展较为实用的内容。大课和小课、舞台和课堂、学习和演出等方面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对表演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表演水平,通过实际结果显示,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不只让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了极大的提高。

四、“课堂就是舞台,舞台就是课堂”作为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主旨,“课堂就是舞台,舞台就是课堂”的艺术实践教学理念就诞生了。这种教学理念就是学习音乐作品作为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在实践活动中对音乐作品进行舞台表演。这种教学理念,让艺术和职业教育特点进行了融合,让教学内容和舞台演出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了融合。教学中,作品和课堂训练的内容以演出计划为目标,目的就是让学生演出节目与作品,教学效果的评价也进行改变,不再是传统教学中通过考场了解教学成果,而是通过学生在舞台上演出得出评价,音乐专业的特殊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的演出意识、表演意识、与观众交流的感受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训练,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有了很好的检验。当然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在舞台上的实战经验是无法学到的。学生的音乐专业水平在舞台艺术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并且在这样的教学过程当中对舞台的演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于学生来说,在以后的就业当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也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了生存问题。专业技术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重要,学生学好专业技术,是掌握专业本领的基础,对于艺术实践的教学改善,我们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第一,对教学进行了制度化,音乐表演专业的每个方向的班级需要进行专业汇报,而且专业汇报每周都必须进行,班级的专业教师和文艺团体的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自己组织。第二,教学系统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艺术实践活动进行贯穿,对声乐、通俗演唱等教学进行不同的分类,进行汇报时,邀请到场观摩的人要包括相关专业的专业教师和文艺团体的专业人才,在观摩的过程中,对汇报的成绩和不足进行评价或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三,教学主题化,在主题上要有不同,确定主题可以通过艺术实践活动进行最终主题的确立,例如,民乐汇报的江南丝竹、流行音乐的校园民谣、声乐汇报的红色经典等。第四,教学市场化,舞台不仅局限在校内,完全可以将舞台搬到校外,将音乐系的师生组织在一起创立一个艺术团,社团中要设立外联,通过外联找到赞助商,然后在社会中进行演出,艺术团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进行演出,比如说广场、社区或者乡村,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不仅对学生的专业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本文针对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作出一些建议。不管是任何类型的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教学改革以学生就业和生存为主要教学目标,让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对一个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具备德、智、体、美等全方面的综合能力,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会演唱或演奏作品,还要学会将作品在舞台上进行出色的表演,只有做到多才多艺,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能力,才能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艺术设计与传媒大类[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24.

[2]关远见.直面高等职业教育的思索[m].北京:线装书局,2007.

[3]秦德祥.中外音乐教学法[m].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分析论文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在我国目前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状况下,需要对我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以扼制现实中不公平现象的.进一步蔓延.文章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方面分析了我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并从教育政策、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内容、教育腐败四个角度探讨了我国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作者:姜利琼作者单位:重庆教育学院教育系刊名:教育与职业pku英文刊名:educationandvocation年,卷(期):“”(33)分类号:g40-01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分析论文

在进行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时,要充分关注以下几点:首先,进行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检测就是要检测软件的动态过程,进而确保软件在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而且在进行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检测时,要对软件的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其中最主要的是分析计算机软件的需求以及性能。一般情况下,计算机软件的程序可能会比较复杂,而且规模也相对来说比较大,因此技术人员在检测过程中要对系统级和代码级进行认真的分析,从而加强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确保计算机软件运行的安全性;其次,在进行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时,还要确保实施方案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在进行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之前,要充分掌握软件检测的特点以及要求,并且利用正确的检测方式进行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检测。另外,还要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对软件安全检测中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从而确保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效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是一个系统性比较强的工作,而且检测的内容非常复杂、检测程序也比较严格。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安全方面的问题也经常发生,因此,计算机软件的相关人员一定要用科学合理的眼光来看待软件安全方面的问题,积极提升技术水平。在实际的工程中不断实践,从而确保计算机软件在安全的环境下运行。

计算机基础中性转变分析论文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的课程,主要是重点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两个方面着手,是建立在一定狭隘的教育观念上面的,对专业的关联度和倾向性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没有考虑周全。这就造成专业实际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出处。另外,不少高职院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压缩课时甚至于加以舍弃的现象比较严重,对《计算机基础》的教育功能认识还不到位,高职院校教育塑造职业人才的倾向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走向极端,导致其学到的内容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而且职业化的倾向过于严重。

高职院校的进入门槛比较低,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成绩都不是十分理想,高职学生在进入高职校园对其新生事物还很新奇的同时,又要接触曾经了解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往往产生一定的厌倦心理,甚至一部分学生不能明确找到《计算机基础》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觉得可学可不学,重视的程度明显存在偏差,虽然授课教师一再强调计算机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但在实际的讲授过程中对实际的'应用案例涉及的内容和范围都是相对较少的,这就间接的使得学生的意识较为淡漠。

2.3教材选取存在一定的问题。

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脱节,课程设置的教学时间相对较少,教材内容多,要求的教学任务量大,教材满意度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无法系统掌握这些内容的学习,因此,适当对教学内容加以取舍是我们首先要做的;另外一方面,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应用内容涉及较少,偏重计算机网络学习,教材理论性过强,这也就增大了授课教师的工作难度,这不利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的衔接。

2.4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有待改善。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教学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的境界,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多学时少,不能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再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单纯的信息发出者,以讲授为主,授课内容对实践、应用方面谈之甚少,师生除了单纯的讲授几乎没有其他的交集,这种接受是被动的,学生仅仅充当了一个知识接受者缺乏一定的互动性和交流性,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计算机安全核心课程分析论文

1.1旧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具有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也可以是某种结构框架的教学形式范畴,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一种动态的思维模式形式,它能够从宏观上凸现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关系的功能,从而彰显教学活动的规律和有序性、可行性。就现有的计算机安全专业课程来看,教学结构设置不够合理,突出表现为: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专业特色不明显,人才与市场脱节;教学工作目标偏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不到充分的发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下降,相当多的学生缺乏学科要求的基本人文素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不高,突出表现在缺乏创新教育能力,具体表现在知与能的结构不合理,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充分考虑校企“零对接”原则,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更没有“双边互动”内容,无法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2]。没有正确处理好、摆正教师、学生、教材三大信息源的位置关系。上述诸多问题影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知识信息和情感信息的交流,阻碍了职业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和发展。

1.2课程设计基础。

1.3新课程设计的步骤。

首先是从宏观上,通过企业优秀实践专家、专业课教师、资深教育课程专家等召开座谈会,对现代企业相应岗位群职业进行深入的剖析,对所描述的学习工作任务作进一步的分析、设计,建立课程质量评价标准,解决课程的设置、课程科学合理衔接问题。主要表现为培养目标、课程门类以及课程结构的设计,要以“就业为导向”。

2新课程开发设计理念与方案。

2.1新课程开发设计理念。

“计算机安全监控技术”是安全工程及技术等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之一,它对安全工程及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课程面向的是生产一线的工种或公共大安全岗位的各项职能。要为企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应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创新建设就是将设计理念、模式两大要素凝炼、重构和发展的过程,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导向,运行架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与学习任务相关的要素”和“与工作项目相关的要素”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采用“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将相同、相近的能力进行归纳和整合,按照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思路,将课程内容进行序化,组构课程主体框架,达到课程知识模块化,模块内容任务化,任务和工作结合实用化的要求。结合基本因素和设计与工作过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把技术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联系起来,使课程各模块之间相互连接,互为整体,形成工学结合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依据设定的现场生产基本条件,让学生结合生产、具体条件完成矿井计算机监控系统安装、生产维护、作业规程编制等项任务。整个过程,学生全程参与,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校企合作,专兼结合,“以实践为导向”共同设计课程内容建立由企业技术专家参与的专兼结合的教学模式,认真分析研究职业岗位能力,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新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2)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上倡导以实践导向、行动参与型的“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以通过按岗教学、跟岗学习、顶岗实习等教学形式,实现学生就业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3)课程内容体现职业性、发展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既要体现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行业区域工作过程特点和职业教育任职规律;又要体现当前新技术发展的情况,以适应新的职业岗位要求的需要;校内教学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完成,校外教学主要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完成,使学习过程具体化,任务明确化。整个课程教学设计可将其中的技能训练分解成多个实际项目,通过对各项目的分析和实施,体现“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教学内容的组织选取按照“实践主线,多个模块与项目”的思路,即由“课程核心内容+专项技术实训+生产性实习”的“实践主线”,通过系统认知、4个单一项目、2个组合项目和综合实训项目的“多个项目模块”构成实践教学内容;“课程”力求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采用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设计课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建设体系,课程开发设计理念。(4)课程评价体现“综合性、多元化”建立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学院评价的综合性、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机制,反馈教学信息,修订课程内容和结构。

2.3工学结合模式设计。

2.3.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开发。

以实际工作的实践过程为中心,以岗位职业能力所需要的技能模块来确定实验课程和相关的理论课程。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采用“项目教学”,根据技术岗位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学生的能力本位特点。

2.3.2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基于煤炭企业办学的特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实施“双证书”教育;重构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位,兼顾综合素质的培养,满足煤矿生产对采矿、通风、瓦斯治理等方面的人才需求。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充分体现职业标准要求,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构筑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1)内容选取。

根据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课程计划以10个工作任务展开,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选取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化项目教学。内容应包括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有关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的标准、计算机监控系统以及网络基本知识、矿用传感器基础知识、环境气体传感器原理、操作、维修、井下监控分站、远程断电器、安全监控系统软件等内容。配合必要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2)内容组织。

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步骤,逐步实施每个课程项目,教学组织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实际生产任务的形式进行,要特别突出“学中做、做中学”,既要突出为生产实践服务,同时要高于一般性的生产,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充分体现“高职”的特色。

(3)表现形式。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方面,主要采取针对不同专业岗位的要求,根据煤矿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与企业用人单位的技术人员共同设计教学项目,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适应煤矿生产建设不同岗位对不同人才的需求。由于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和安排,相应的教材、实训指导书、教学课件、习题、网络资源等相关内容都要进行相应的变化,要围绕每个实际课程项目展开。在确定各教学项目相应的核心技能后,根据学生后续专业发展方向的不同和侧重点,为不同专业设计选取2-4个核心技能进行重点教学,为学生的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的技能基础,着重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课程模式创新设计结构以计算机安全综合监测监控系统为载体,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选取教学内容,开发出典型的学习任务,教学载体课程模式创新设计结构。

2.4“工学交替三段式”教学模式。

“工学交替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前提是以煤矿安全综合监控系统为教学载体,开发出学习任务;构建“两个团队+两个基地”的教学条件,即组建由专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教师团队和由3-5名学生组成的'学生团队;建设具有模拟真实工作场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具备实践补充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针对每个学习任务,将课堂延伸到安全监测生产岗位,分为三个阶段实施教学,即: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排序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法,由简单到复杂排序初学型、能学型、专家型三个阶段学习工作任务,针对不同阶段的学习工作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5-7]第一阶段实施“任务获取、夯实基础”,完成计算机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准备,明确学习任务;第二阶段实施生产岗位训练,进行“实践充实、理实转化”,完成计算机监控设备运行、维护与管理的实践知识的补充,将第一阶段准备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知识向能力转化;第三阶段完成“综合知识升华”,将生产岗位的理论、实践综合应用。在三个阶段的教学中,运用由学生直接参与的团队讨论,自我评价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了“双结合”、“三考评”考核办法。“双结合”即学校考核与企业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集合;“三评”即学生(团队)自互评、教师(师傅)对学生(团队)评价、教师(师傅)接受学生团队评价,建立闭环考核系统,实施双向提高。

2.5教学方法设计与手段。

(1)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建设实际,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发展的时代要求,结合课程改革内容,进一步完善多媒体课件,引入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块)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手段;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现场与课堂之间的的有效链接,加入大量装置及设备图片、现场生产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加和充实课堂信息量,充分展示教学案例的现场情景,使授课内容与现场生产紧密结合,来全方位地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从教学手段上打破过去课堂注重系统理论性推导与陈述,现场注重操作演示的传统教学界限,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的融合。总之,课程大纲来自于企业的专家,而且随时随企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完善,解决了教学内容更新的难题。这一做法的优势是企业技术人员可以把目前企业所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融合进来,淘汰过时、陈旧的教学内容,删除多余的教学内容,保留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试用以考代教法。将每个模块的重点内容,转变为复习题,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结合复习思考题进行讨论和重点学习。每个模块最后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教师再对考核内容和考核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评。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2)教学手段。

煤矿生产大多在地下进行,学生对井下情况不熟悉,很难建立矿井巷道系统的空间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虚拟、仿真环境;加快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cai)的推广与应用,使专业教学上一个新台阶。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等特点。课程组教师可开发flash电子课件,使井下生产系统形象逼真,图文并茂,立体感强,寓教于乐,增大了信息量,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由于多媒体计算机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它可使教材中复杂的设备插图呈现多维彩色图像,增强视觉效果,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3)实践条件。

校内实训条件。要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校内必须首先建立相应的实训条件。如单片机、plc、电工、电子、拖动、计算机网络等实验室,通风实训室;瓦斯防治综合实验室,计算机安全监控实训室以及地下井巷仿真工作面等,满足学生在校内的学习需求。各实验室结合学院教学科研、师资培训、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利用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充分挖掘实验室潜在功能,组织科学研究、职业能力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为教师、学生、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加强实验室建设,不断改善计算机安全监控实训实践教学条件的同时,注重实验室的模拟仿真环境建设,比如计算机安全监控实训室按照岗位要求设置职业现场,营造职业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感受工作流程;抓住近年来企业大发展的机遇,发展实验设备和实验能力,实验室对学生无条件开放,无论是实验课还是在课余时间,学生都可以在实验室观察各种设备、系统的组成以及原理,并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安装。逐步形成一个开放性的实验环境。校外实习环境。校外实习基地是对校内实训条件的必要补充,主要是让学生对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掌握工艺检测的全过程,从实际生产的角度认识监测监控的重要性。如与相关产业横向联合,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并形成协议化的长期合作关系,使学生生产实训、教师下矿实习有了保障。

(4)加强网络教学建设。

课程应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用网络进行教学,根据课程特点,合理利用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体现教、学互动,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课件、习题、实验实训指导、参考文献目录、部分授课录像等内容实现上网。并进一步完善课程网站,不断更新课程资源并增设网上讨论、意见反馈等内容,满足学生进一步自学的需求,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方便学生网上学习。

(5)教材创新建设。

依托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工学结合创新教材,建设体现教、学互动、“教、学、做”一体化的《计算机安全监测监控技术》创新教材,保证教材内容与相关专业领域的科技发展水平同步。同时研究工学结合,完成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工作过程的特色实训教材的编写工作,使实训课程不仅要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匹配,还要达到实践与理论的最佳搭配,使实验实训与理论教学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3结论。

教学实践表明,工学结合课程的设计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映射的,是动和静的对立统一,是符合事件的迁移规律的,二者是不可背离的。根据课程建设实际,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发展的时代要求,课程大纲应来自于企业的专家系统,把目前企业所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融合进来,淘汰过时、陈旧的教学内容,删除冗余的、陈旧的教学环节和内容,保留下来的应是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而不是学校自行编写的空洞计划。课程创新应随企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完善,解决教学更新的难题。培养学生需用终身化的教育思想,积极生存、发展、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工程质量评价应积极采用“双结合、三考评”考核办法,即将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自身评价与团队互相评价、教师(师傅)对学生或团队评价相结合,从而建立闭环考核系统,实施双向提高。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素质,当面对新知识、新技术含量的急剧增加与变化时,敢于迎接现实的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挑战。

计算机基础中性转变分析论文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心是在保证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优化计算机基础教材的整体结构,不断的进行教材建设的改革,把计算机知识与解决经济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学以致用”的理念落到实处,尤其是一些来自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不断的使得学生的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按“辅助专业”的思想,在辅助教材中应选用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计算机基础》教材,不断的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2教学方式有待一定的革新。

在教学任务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在强烈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学生边学边练,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应采用教与学围绕一个目标,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这样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不断的创新意识。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都能使学生体验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这标志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3实施分层、差异化教学。

所谓分层教学具体地说,就是在在新生入学时统一组织面试、口试、笔试、机试等方式,摸清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掌握程度,实行不同步的教学进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以完成差异化的教学任务,进而在教学内容上也应有所侧重将学生分成“基础班”和“提高班”来分别有针对性的对这两个班种进行教学。所谓“基础班”就是从最基础的知识入手,逐渐的、侧层递进的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而“提高班”则是在有一定基础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和培训,使其对计算机的掌握更为熟练,总的来讲,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班级,其讲授的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知识为前提的,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快速提升,为学生的成长进步打下良好基础。

3.4注重过程性评价,改革考核方法。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为目标,课程考核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种评价方式是对学生个性化评价的综合学习评价,同时还是对不同能力和特长的学生给予自由创作的空间提供一定的帮助,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不断的发展。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整个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环。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我国现代化有用人才的重任。所以,我们在高职院校开展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实践性第一的基本原则。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然开展了一段历史时期,取得了一些傲人的成就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未来,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所在是今后我们所要面对的一大重要课题。

计算机教育技术分析的论文计算机教育技术学考研

由于网络会给人们带来较多的不安全问题,导致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者必须要运用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来实现个人或者单位的信息安全。

在许多网络安全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推出的网络安全保护技术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切实保障网络信息的可靠性、可用性、保密性、完整性等。

对安全技术进行分析,主要有:漏洞技术扫描、访问控制技术、防火墙技术等。

这些事比较常规的,对于一些稍微特殊的,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以下主要分析的就是漏洞扫描技术。

安全漏洞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当中的缺陷,它会导致外界非法授权者为获取信息利用其进行不正当的访问。

2.1d级漏洞。

d级漏洞允许远程用户获取该计算机当中的某些信息,例如该计算机是否处于运行状态,该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类别等。

例如,可以向一台计算机的目标端口发送syn分组,假如收到的是一个来自目标端口的syn/ack分组,那么我们可以确定此台计算机正处于被监听的状态。

从具体实践来讲,d级漏洞在其余漏洞当中,是对计算机危害最小的。

但是它会为非法侵入者采取下一项行动奠定基础。

2.2c级漏洞。

c级漏洞外在表现为允许拒绝服务。

拒绝服务攻击是一类个人或者多人运用ntiemct当中的某些特性,拒绝向其他的用户提供合法访问服务。

这种漏洞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受到攻击的计算机反映速度减慢,从而导致合法授权者无法连接目标计算机。

2.3b级漏洞。

b级漏洞是允许本地用户获取非授权的访问。

此种漏洞常常在多种平台应用程序当中出现。

2.4a级漏洞a级漏洞主要是允许用户未经授权访问。

这属于这几种漏洞当中危害最大的一种。

许多情况下产生的a级漏洞,都是由于系统管理出现问题,或者系统内部参数设置错误导致的。

3结语。

总而言之,漏洞扫描技术就是在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一门比较新颖的技术。

通过市场调研,防火墙技术就是当病毒入侵时的被动防御,入侵检测技术也是一门被动的检测,然而,漏洞扫描技术则是在没有别的病毒入侵之前就主动进行有关安全方面的全面检测技术。

所以,从网络全面安全的角度出发,主动进行安全检测,防范于未然的漏洞检测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

参考文献:。

[1]朱健华.浅析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漏洞扫描技术[j].中国科技投资,2012(27).

[2]赵燕.漏洞扫描技术浅析[j].内蒙古水利,2011(03).

[3]启明星辰公司.首家推出分布式漏洞扫描与安全评估系统[j].数据通信,2003(05).

[4]信息安全小百科.漏洞扫描系统[j].保密科学技术,2014(08).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分析论文

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以及广泛普及应用,计算机软件种类越来越多,有的软件是商用软件,有的是个人应用软件,这些计算机软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效率以及质量,对于社会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计算机用户的信息以及财产安全。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及早发现计算机软件在投入运行过程中的一些故障或者错误,然后再及时、有效更正计算机软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同时通过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可以判断计算机软件组装过程是否科学、合理,而且也可以及时为建立软件质量模型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依据,这样可有效确保计算机软件的安全应用。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并不能作为一种防止软件程序中出现错误的`一种主要手段,因为通过检测只可以找出计算机软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错误的位置。在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几点。选择科学、合理的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方案。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工作中,一定要全面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特性以及主要要求,然后结合相应的测试结果采用科学、合理的安全检测技术,同时应该制定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方案,确保能够认真落实安全检测方案。一定要全面、深入分析。一般计算机软件程序相对较为负责,规模也比较大,相关人员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安全检测的时候一定要全面、深入分析计算机软件的性能以及需求等情况,而且应该了解系统级以及代码级等。在此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这样才可以确保检测效率以及检测准确性。

3.1计算机软件面临的主要威胁。

计算机软件在实际运行及应用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多样的威胁,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软件质量威胁,但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环节就无可避免的会遇到这些问题。应用计算机软件的过程中,计算机自身的安全漏洞会为计算机用户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有的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这些安全漏洞恶意攻击计算机,盗取或者删除用户信息,这样会使用户承受巨大的损失。

想要有效确保计算机软件安全,一定要全面了解、掌握计算机软件漏洞的相关内容,而且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划分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的类型。如果是计算机操作系统,通常会采用c、c++来开发,这种语言具有灵活、使用方便、简洁等特点。但是随着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发展及应用,也会出现各种安全漏洞,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威胁计算机用户软件的使用安全。这些安全漏洞往往包括缓冲区溢出漏洞,程序员编程技巧不高就极易发生这种安全问题,这样的安全漏洞在执行目标程序的时候显得非常古怪,甚至可能会完全崩溃。其次,格式化字符串也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类型,这种程序代码缺陷相对比较微妙,如果存在这种安全漏洞,进程内存空间内就会随意读写,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进行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根据相应的流程进行操作。如果是大型计算机软件,应该会采用比较大的子系统,但是这些子系统往往也会划分成几个不同的模板。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流程通常主要包括模块测试、组装系统、检测系统结构安全、测试软件功能及性能、系统测试等几个环节。模块测试中主要是检测子系统中比较小的那个模块,这样可以更广泛的突出辐射面,有效解决小模块中的一些安全漏洞。完成各模块测试后应该结合软件程序设计的实际要求重新组装所有模块,建成一个完整系统,然后再检测组装后系统结构的安全性。然后确保上述检验合格前提下有效测试系统软件的性能及功能,这样主要是保证系统软件功能及其性能能够完全满足计算机用户的需求。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手段比较多,应该结合计算机软件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软件安全检测技术。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工作是保证计算机软件安全、可靠运行,确保计算机用户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在不断实践中创新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分析论文

对于计算机的运行来说,计算机软件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计算机是否能够安全运行,所以,为了确保计算机在安全的环境下顺利运行,一定要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安全检测,按照一定的标准评价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如果检测结果在标准的范围内,才认为符合运行要求,计算机软件才能正式投入使用。其实,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就是对软件中的风险进行预防和处理,而计算机软件的安全问题和其他软件的安全问题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如果普通的软件存在安全问题只会影响用户的体验,但是如果是计算机软件存在安全方面的问题,就有可能会使整个系统出现崩溃的现象。所以说,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检测工作对提高计算机的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定要对其引起重视。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更加普及。

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必要工具。

人们在使用计算机的同时对计算机性能和计算机的辅助功能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计算机和网络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软件。

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成为了计算机软件性能的组成部分,同时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又可以实现有效确保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

由此表明,计算机安全检测技术已俨然成为保护计算机软件的关键性因素,即安全检测技术可根据不同的安全指标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安全测试,并有效识别出软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计算机教育技术分析的论文计算机教育技术学考研

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十分重要,其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也是加强中职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关键,基于此,中职教师需给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高度重视,促使其存在的价值与效用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充分的发挥出,为提高中职学生计算机水平作铺垫。本文主要分析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之实践,具体如下:

1.掌握核心思想,创新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的主要产物,还是动态发展的实践成果。其包含诸多方法与措施,尽管授课模式在不断转变,但其中的核心思想却一成不变,因此怎样有效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地位成为了当前教育界亟待优化的问题。在该思想指导下,教师需为学生建构一个能够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来推动学生健康发展与成长。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满足实际的教学模式,通过加强对教学活动控制,来实现教学资源科学配置,切实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参加到教学活动中,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与能力,推动其日后全面发展[1]。

2.创造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从技术层面看,现代教育技术指的是应用多媒体等新兴技术展开教学工作,但从教育理念的层面看,现代教育技术比较注重现代教学设备应用,创造活跃且轻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此种课堂中学习,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行学生,这对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积极作用。比如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应用一些现代化教育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动画或是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后引导学生探究动画与图片内容,让他们自行分析问题、优化问题,如此便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学目标。除了课上知识讲解,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如讲座与班会等,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知识,或是组织学生观看计算机进化史,通过灵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营造优质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为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提供有利条件[2]。

3.采用小组合作法,加强学生协同能力。

以往的教学模式比较注重学生个体体验,大多是师生间的互动,但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与发展要求教师不但要重视师生交流,还需注重学生间分组协作与团队协作。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是为了锻炼学生自行性与独立性,协作是通过建立合作平台,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加强学生合作精神,通过团队合作与小组分工能够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在讨论中提升学生能力,使学生的个人能力在合作中得到充分发挥。在分组协作中,教师需对全局进行适当优化与调控:例如在对消极应对的学生需轮流发言;而对于无法协作的小组,教师需要重新划分;另外小组划分需依据课程要求,优化形式,若是学生的自制力不强,理论课只需要分组不用换位,教师演示,学生练习,以加强学生个人能力为基础,防止互相影响,到实践课在进行真正的分组,让学生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相互协调,一同探讨,在加强技能中,锻炼学生协作能力,提升团队意识,实现一同进步。只有如此分组与协作,才会创造班级团队和个人发展共赢的局面。

4.来讲技术特点,增强教学开放性。

计算机主要以培养学生实践力为主,所以开放式教学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式,需引起教师高度重视。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计算机应用为基础的开放式活动,比如,软件制作比赛,应用李算计程度与所学到的知识创造一些小软件。除此之外,大力开展实践活动,如课外课题活动,还能够到企业的对应岗位上进行锻炼,在社会实践中利用所学的知识点,提升自身实践能力,进而加强自身动手操作的能力,为其更好的在社会中立足奠定坚实基础。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十分重要,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为此,计算机教师需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性能在计算机教学中发挥出最大,进而提升中职学生计算机水平,以期为现代化社会输送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冯丹丹.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6(20):72.

计算机基础中性转变分析论文

(一)课程教学目标模糊。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定位模糊且摇摆不定。有的高校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通识教育必修课,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不分专业整齐划一的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有的高校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是使学生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还要强调学生应具有在本专业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前一种目标定位,是现在大多数高校的共同选择,不分专业整齐划一的课程目标使得课程教学内容、考核方式与课程教学方法选择相对固化,课程质量监控与效果评价也容易操作,教学组织与管理也较为容易,课程建设和开发的成本不高,但课程教学实施效果一般,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能够调动起来。后一种目标定位,是一种相对理想的状态,能够很好的贯彻落实注重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操作起来较为困难,课程建设的时间长,成本高,而且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其一发而动全身,很多高校没有这样的勇气。高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过程中,对于课程目标定位模糊且摇摆不定,使得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停步不前,课程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实验教学条件薄弱。

高等院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实践性与应用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环节《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落实课程目标,确保课程实施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然而,现阶段因整齐划一的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一方面,使得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环节只能在公共机房上机简单操作完成,这些简单的操作完成也更多的是固化僵硬的知识与简单操作步骤的枯燥记忆,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来讲看上去都是都是很难实现的。

二、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主要思路。

(一)更新课程教学理念。

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如若有所突破,首先应该更新课程教学理念,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从专业学生目标就业岗位需求与兴趣特长出发,因材施教、改革创新、育人为本的新型课程教学理念。唯有如此,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才能实现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教学。唯有如此,高校才能够在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上有所作为。

(二)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的课程教学目标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引领,是确定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取教材、安排课程考核、组织实施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依据。高校应以培养适应信息时代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举办人民满意教育,培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具有在本专业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的合格人才为己任,明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不受传统思维定势与教材束缚,通识性与专业性有机结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专业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并重。这样的目标是信息时代大背景下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高等院校只有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实现计算机教学的目的。一方面,高校应从学校层面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等形式,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软硬件资源建设,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资源共享与高效利用。通过校企合作与联合办学等形式整合社会优势资源,充实《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条件。另一方面,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的成效。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高校培养面向21世纪信息时代需求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具有在本专业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是大多数高校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与系统性问题,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过程是艰难的,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预期成效是值得期待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实实在比型的,也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者不可懈怠的历史使命。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