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育教学分析论文(精选19篇)

时间:2023-11-28 05:52:03 作者:JQ文豪

范文范本是积累和积极借鉴的结果,它们是经过反复修改和完善的,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学习参考。

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分析论文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在我国目前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状况下,需要对我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以扼制现实中不公平现象的.进一步蔓延.文章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方面分析了我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并从教育政策、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内容、教育腐败四个角度探讨了我国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作者:姜利琼作者单位:重庆教育学院教育系刊名:教育与职业pku英文刊名:educationandvocation年,卷(期):“”(33)分类号:g40-01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

计算机教育教学分析论文【】

:随着时代更迭,伴随信息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其在各个行业中都被得以广泛应用和推广。目前,中职院校针对计算机基础内容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以进行相关人才的培养,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一般,教学效率偏低成为普遍情况。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的合理运用,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保障,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文章主要针对“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实践运用展开论述。

:项目教学法;计算机基础;评价。

中职学校在当前阶段的教学目标大体而言主要是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技术型、专业型、针对性较强的人才,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已开设已久,其主要是通过教育教学提升学生计算机知识掌握水平,提升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对学生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进行有效强化。就当前而言,教育部门对计算机教学改革非常重视,并且进行了阶段性的改革研究,由传统理论教学向专业实践教学方式转变,不断采取措施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项目教学法能够得以推广和应用,是因为项目教学法侧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这能够使学生将计算机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从而进一步提升中职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也促进了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创新[1]。

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成为较为重要的技术之一,基本应用于各行各业,在此大环境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在不同类型教育课程中都有体现,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基本在小学就有所涉及。也正因为此,中职院校学生基本都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的学习,学生会忽略这部分内容,造成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教师在进行基础内容教学过程中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需要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优化设计,通过不同的方法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效率。目前而言,中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是通过机房,但是不同的机器其操作系统可能不同,而且计算机操作系统也在不断更新,这就使得系统差异造成了一定的操作差异,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有一定的影响。此外,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也使得其学习效果不同。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并且促进学生能够提升学习能力。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操作系统并能够使用部分针对性较强的工具软件以及办公软件等,提升学生对于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能力等,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2]。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对“项目”的设计来实现教学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目的进行明确,以教学目的为导向进行相关的问题以及实践内容开展,通过与学生一起对教学目的的探索,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巧、进行实践操作等。已经不再是以往只进行填鸭式教学的情况,目前先进的教学理念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其操作能力、实践能力为基础,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这一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项目教学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这对于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3]。

3.1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工作。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要以学生为主题开展教学工作,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重点研究具体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措施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实践操作的能力,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所在,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认可自己。计算机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能够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对学生多加鼓励和引导,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科学设计课程内容。

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是贯彻项目教学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项目教学法的价值体现需要各个教学环节的支持,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以全面性的课程设计基础保障项目教学法的良好实施,促进教学任务完成,并同时使教学质量得到体现。避免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不符与脱节现象发生。

3.3重视实践操作。

传统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主要会出现实践操作不足的情况,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能够促进师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操作,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其运用方法。项目教学法进行实践操作时要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进行。学生在理论方面要有足够扎实的基础,实践操作能力也要有所体现,这样在两者兼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帮助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顺利发展[4]。

4.1项目准备方面。

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项目准备时,要考察当前社会环境对于计算机专业方面人才的需求来制定相应科学合理的教学项目内容。针对社会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有侧重点的教学项目设计以及教学工作开展。确定项目内容后,教师要针对其项目内容进一步进行分析研究,以能够对项目内容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剖析。制定符合当前时代需求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案需要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其教学内容设计要使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学以致用。

4.2项目实施方面。

准备工作做好后,需要进行项目的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分成若干项目小组,指定小组负责人后对其分配项目小组任务,再将项目任务分工到各个小组成员身上,小组负责人制定出项目技术,包括名称、内容、目标等。各小组进行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各项目小组动态,予以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项目的难点,强调涉及重点知识的内容,并向学生提供项目研究的方向。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尽量多的鼓励学生,使学生能够加强信心,建立信念。与此同时,要提醒各项目小组进行实践操作记录,例如发现的问题,过程的心得等。通过互相探讨,分析研究出正确的解决方法,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引导,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

4.3项目评价方面。

项目评价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是项目教学法的最后一步。在小组完成计划项目之后,需要开展项目的总结和评价工作,这是对于各组项目完成情况以及完成效果的评定总结阶段。在项目评价过程中,首先要进行自我评价,让小组成员对自己小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并得出相应结论,进行相互讨论并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同时各小组制作项目总结报告提交。教师要针对各小组项目报告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分析和解决,对各小组项目完成情况和质量进行评估,完成优秀的小组予以鼓励或奖励,完成较差的小组要予以分析问题所在。通过不同小组的完成情况,要做出最后的项目总结,对本次项目进行评估,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解释。之后要将项目报告归类整理好,以供后期参考。

中职学校进行项目教学法需要细化管理,制定科学的管理机制以及奖罚机制,项目成果评价必须秉承奖罚制度来施行。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相关负责人员制定与完善管理制度,所有项目的成果评价记录档案便于管理。在今后所有教学行为根据安装相关管理制度实行管理,确保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项目教学的建设核心在拓展与教师资源和教学设备,项目设施建设则重实验设备和实习基地等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通过制定合理的项目构建计划,最终有效地提升专业在校园中的所占比重[5]。

时代在不断进步,目前计算机专业化人才是社会和企业所缺乏的重要人才之一,也是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需要依托于广大教师齐心协力的研究探讨和进步,因此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以及评价的研究应继续完善。中职学校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与评价工作与管理的开展,并对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改革,这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营造教学课堂氛围,使学习成为趣味性的项目,学生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提升,最终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有所提升,这对于中职院计算机专业教学以及课程设计发展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对于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后的发展也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进行各方面研究,促进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魏宁,刘乔佳。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xx(16):150.

[2]蔡昱明。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19):149.

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伴随着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不断推广,计算机教学获得非常大的成绩。可是目前的高职计算机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间始终存在滞后的现象,全面对计算机教育进行教学改革,为计算机实训教学带来全新的尝试。所以,探究高职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计算机行业是不断进步发展的,创新设计变成行业当中竞争的中坚力量。可是现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职院校当中计算机教学中使用的方法未获得良好的更新,始终利用落后的教学体系,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无法学习到与计算机行业发展形势相符的知识体系,无法形成创新意识,导致知识水平滞后。无法展开教学模式的创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含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等,计算机教学人员培训不足也成为主要原因。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水平,培养其创新精神,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学习环境,目前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满足这个需求,需要高职院校在提高计算机教育人员的整体素质上不断努力奋斗。

(二)教学内容滞后。

职业院校的目的是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的要求非常高,高职院校要重视技能的时效性以及专业程度,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计算机知识更新不断增加,高职计算机教育的课本与实际相比较要落后很多,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并不是最先进的技术知识,不利于未来参与职业技术类工作,无法满足技术水平的需要。而且,现如今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设施建设不足,不具备充足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提供给学生使用,始终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直接限制了学生个人职业的发展,导致社会上计算机职业技术人员的匮乏。

正因为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教育资源朝着普通高等院校不断倾斜,导致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再加上高职院校的教师所获得的培训机会不多,导致他们的自身综合素质与职业技术水平无法得到提高,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一)创新教学模式。

实施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育人员要强调对教学方法的探究,使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利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工作任务的完成质量,教师也可以掌握最先进的教学方式,在所展开的教学内容当中,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更好的落实发展管理计划,学生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当中,更加深入的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带来更加精准的定位。经过长时间的教育模式的探究,构成完善的教育模式,帮助更加良好的探究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工作任务的完成效果,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之下清晰的认识到计算机实践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理论以及实践的结合,培养出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将自己所学到的计算机能力应用到将来的工作当中去,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当中的'综合竞争力。

(二)改善教学内容。

由于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当中存在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只有真正的改善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掌握最前沿的技术知识,才可以真正的提高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水平。改善教学内容,就需要有关的编书工作人员积极的编写教材,及时掌握住计算机更新的动态,给学生带来最前沿的知识理论,就需要教师提前备课,收集全方位的权威的资料,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知识,让学生可以真正的认识到现实当中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三)加强高职院校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因素,给教学质量带来直接的影响。为了良好的改善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水平,就一定要努力的加强高职院校计算机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打造出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师资团队。高职院校的领导人一定要关注引入人才,利用有效的措施引入高素质的人才,给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等方面提供有效的保障,为了吸引高素质人才可以为他们提供更优厚的条件。另外,要加强在职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为了紧跟当今时代下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脚步,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安排优秀的教师到专业的培训机构进修,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能够邀请国内外权威的专家到学校来展开讲座。

(四)教学环境的改革。

按照教学的需求要建设多媒体网络教室。在网络教室当中,利用网络管理软件来控制全局,实现教师讲解与实际操作同步展开,教师通过操作教师机,直接向学生的显示器上展示操作效果。如此一来,让学生可以更加直接的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步骤,最大程度上增强教学效率。实训教学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课后展开自学,教师可以把教学的指导性的文件比如教学大纲、教学进度以及全程教案、习题等放到校园网上,提供给同学们随时随地的学习。学生在课后能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展开预习以及复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素质教育,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总之,面对当前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经过创新教学模式、改善教学内容、加强高职院校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环境的改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提高高职计算机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摘要]音乐学院的音乐表演专业、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和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有着很大的区别。在目前的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如何对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教育进行改革值得思考,针对这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索,从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教育入手,从而提高全国音乐教学质量。

一、解决学生生存问题是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根本。

高等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重点是面向市场办学,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等技能人才对学生的质量有着严格的要求,可是,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在市场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要想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应该以学生的就业和生存方面为重点,让学生毕业后找到与自己所学知识相匹配的理想工作。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在教学上的主要出发点就是能够让学生毕业后有一个较高收入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学历技术专家和人才在高端科技中尤其需要,大多数为一线技师、工人并服务于百姓、社区,对一线艺术人才的公民文化艺术生活的有效提升很关键。很多人都希望在毕业后能够拥有丰厚的经济物质基础,所以高学历是大多数人才追求的目标,很多人选择考研,这些人中大多数是真才实学的人才,但在就业时,有很多博士、硕士在就业上比学士难,学士在就业上不如高职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就业和生存问题,应该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严格要求以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为主,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以解决学生生存问题为目标,对教学进行科学改革,更利于提高教学成果,让学生的未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二、“演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高职院校就针对“演学结合”的理论实践进行科学探索。舞台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才是他们的理想圣地。舞台就是他们的工厂,他们的工作就是能够在舞台上进行“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表演,因此,要应用“演学结合”的模式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学中演,演中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兴趣,更好地适应教育,更利于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三、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方式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在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上,需要科学、合理地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一些核心科学的教学改革上,在音乐表演专业上我们也需要不断探索。课程改革需要找到突破口,以钢琴课程为例,对课程进行不同的改革,带动其他器乐合奏等专业课程的改革。学生在就业后演出过程中将会面临各种突发状况,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针对类似的临时状况设置教学课程,能够在学习当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突然性状况的能力。即兴伴奏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音乐技巧和音乐知识。教师在教学当中采取“即兴伴奏”教学方式,这也是培养学生的音乐专业能力,更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既然要培养学生即兴伴奏的技巧,首先让学生必须对伴奏的知识进行全方面的了解,教师在教学课程当中,可以将伴奏的基础知识更加丰富化、深入化,通过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多种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钢琴伴奏的技巧,能够熟练地弹奏24个大小调。学生不只能够掌握伴奏,还能够将钢琴伴奏与演奏相结合,这样更利于学生对音乐表演能力的掌握。当然,教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对基础音乐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例如调式、和弦等基础技巧的掌握和练习,让学生在演奏当中加强自身的视觉训练,长期下去,会给即兴伴奏奠定良好的基础,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还能提高学生钢琴演奏的能力。在音乐教学当中,钢琴课与即兴伴奏的课程目标不同,钢琴课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演奏的技巧,并且提高钢琴的演奏水平,即兴伴奏却更注重合理的配乐演奏,通过伴奏能够让音乐更为完美。即兴伴奏也是较为复杂的,学生还需要对和声、作曲以及复调等专业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在即兴伴奏时将它们进行合理运用,加入自己对音乐的情感,才是完整的即兴伴奏。对于教学的内容和体系还需要进行调整,以实用、够用为主要原则,教学的相关内容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对老旧的、不适用的内容完全可以进行删减。了解学生对课程掌握的实际情况,对理论课程的内容进行大量的整合和调整,在教学课程中更应该增加对学生以后就业、发展较为实用的内容。大课和小课、舞台和课堂、学习和演出等方面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对表演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表演水平,通过实际结果显示,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不只让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了极大的提高。

四、“课堂就是舞台,舞台就是课堂”作为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主旨,“课堂就是舞台,舞台就是课堂”的艺术实践教学理念就诞生了。这种教学理念就是学习音乐作品作为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在实践活动中对音乐作品进行舞台表演。这种教学理念,让艺术和职业教育特点进行了融合,让教学内容和舞台演出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了融合。教学中,作品和课堂训练的内容以演出计划为目标,目的就是让学生演出节目与作品,教学效果的评价也进行改变,不再是传统教学中通过考场了解教学成果,而是通过学生在舞台上演出得出评价,音乐专业的特殊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的演出意识、表演意识、与观众交流的感受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训练,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有了很好的检验。当然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在舞台上的实战经验是无法学到的。学生的音乐专业水平在舞台艺术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并且在这样的教学过程当中对舞台的演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于学生来说,在以后的就业当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也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了生存问题。专业技术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重要,学生学好专业技术,是掌握专业本领的基础,对于艺术实践的教学改善,我们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第一,对教学进行了制度化,音乐表演专业的每个方向的班级需要进行专业汇报,而且专业汇报每周都必须进行,班级的专业教师和文艺团体的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自己组织。第二,教学系统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艺术实践活动进行贯穿,对声乐、通俗演唱等教学进行不同的分类,进行汇报时,邀请到场观摩的人要包括相关专业的专业教师和文艺团体的专业人才,在观摩的过程中,对汇报的成绩和不足进行评价或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三,教学主题化,在主题上要有不同,确定主题可以通过艺术实践活动进行最终主题的确立,例如,民乐汇报的江南丝竹、流行音乐的校园民谣、声乐汇报的红色经典等。第四,教学市场化,舞台不仅局限在校内,完全可以将舞台搬到校外,将音乐系的师生组织在一起创立一个艺术团,社团中要设立外联,通过外联找到赞助商,然后在社会中进行演出,艺术团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进行演出,比如说广场、社区或者乡村,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不仅对学生的专业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本文针对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作出一些建议。不管是任何类型的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教学改革以学生就业和生存为主要教学目标,让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对一个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具备德、智、体、美等全方面的综合能力,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会演唱或演奏作品,还要学会将作品在舞台上进行出色的表演,只有做到多才多艺,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能力,才能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艺术设计与传媒大类[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24.

[2]关远见.直面高等职业教育的思索[m].北京:线装书局,2007.

[3]秦德祥.中外音乐教学法[m].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计算机教育教学分析论文【】

根据近年来的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开展完全一致的教学活动,设置相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那么必然会导致一些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太少,而另一些学生感觉学习比较吃力,跟不上。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最优的发展,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小测验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计算机现有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根据调查结果把学生按不同程度科学地分成几组,教师对不同小组区别对待,采取分层策略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2.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在开展教学活动以前,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能够保证教学活动朝着指定的方向进行,并了解预期可以达成的结果。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前,通过相关企业调研、学生走访、网络查找资料等形式,多渠道的了解社会、学生自身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以此作为指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

3.利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检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效果。

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检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为下一步教师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工作,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制定评价体系时,即要考虑学生的理论水平,又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尽量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我们提倡开展分层教学,在考核评价时也应该采取分层考核的措施。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考核内容。考核内容虽然难易程度不同,但都要包含必要的知识点。最终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

4.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而长时间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要利用职业院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的优点,将教师动手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将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动手操作结合起来。

(1)任务教学法。教学根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给学生设定任务,指导学生利用本节课的知识点来完成该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即获得的知识,培养了技能,还使学生感到胜利的喜悦。

(2)项目教学法。在课程内容进行到一定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独立项目,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探讨下,鼓励学生利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项目,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总之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不断进行有益的探索,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

作者:李敏。

第二篇:1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学完《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后,一般应掌握该课程介绍的基本知识,能完成简单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装配、编程和调试工作。但是,从近几年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只能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大致框架,而不能亲自正式地去设计一个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在课程的教学中存在以下3个问题:

(1)与《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性质有关。《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复杂性及知识不断更新的学科,它以多门相关的控制类课程为基础,如果前面的基础课程没有学好,势必将影响到《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学习。与此同时,该课程所涉及的一些智能控制芯片也在不断更新技术,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对《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学习产生了影响,从而导致这门课程难以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学好。

(2)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教材内容有关。目前已出版的该课程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多偏向于理论分析,而缺少对应的软件开发设计和控制系统的讨论分析。按这种方式组织教学,学生比较难在规定的课时内系统掌握该课程的主要内容,这样势必制约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

(3)实验条件有限。目前有不少高校,《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基本上以理论讲授为主,而对应的实验做得较少,或者在实验室也只是利用试验箱接下线然后连成一个控制系统,无法有效地与实际控制系统联系。

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也越来越重视。然而,根据国内仍有一些中小学校在计算机教育方面的做法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本文中结合中小学当前计算机教育问题所在,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与措施,以期望提高当前国内中小学计算机的教育程度。

21世纪在中小学教育当中,为应对计算机发展对基础教育带来的挑战,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可以说培养中小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十分必要。当前社会向信息化迈进,教育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灵魂,是实现社会信息化的关键。实现教育信息化必须实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鉴于此,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可以说这一目标的确立无疑对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的教育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计算机教育实际应用与教学内容并不符合,导致计算机教育在出现脱节的情况。而且,计算机教育教学内容落后,无法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很差,不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无法快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实际应用的需要。与此同时,应试教育严重的制约了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给学生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中,一些学校的计算机教师,主要是以计算机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使得很多学生对计算机技术不感兴趣。在中小学计算机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不注重与时俱进,给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虽然国家加大了计算机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但部分地区仍存在计算机教育配套设施不完备、现代化设备和先进计算机设备不足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计算机教育的整体效果。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教师只注重计算机学习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足,不利于培养专业化计算机人才。

(一)陈旧的教育观念和落后的管理。

当前国内大多数学校领导缺乏计算机教育现代化的先进教育理念,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如一般小学科,每周安排的课时较少。而且,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没有系统的管理体制,导致计算机课常被占用。可以说,目前很多中小学对于对于计算机的教学十分不重视。

(二)硬件设备落后。

虽然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经费加大了力度,但部分地区仍存在计算机教育配套设施不完备、现代化设备和先进计算机设备不足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计算机教育的整体效果。除此以外,许多学校的计算机硬件配置较低,不能满足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三)教师队伍薄弱,教学方法落后。

很多中小学计算机教师缺乏专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大多数只是照本宣科;除此以外,一些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从事教学时间短,教学经验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活动中,计算机教学的整体教学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一些硬件环境好的学校,虽然配备了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但大多数教师很少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良好的硬件设施使用几率很少,甚至于只是用作应付上级检查。观察课的使用。

(四)缺乏评价机制。

很多中小学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计算机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导致教学的无序性和随意性,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水平低下。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是提高青年一代的信息意识,培养他们应用信息知识和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课程,因此,将计算机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掌握和应用计算机是计算机教育的主要目的。从全球的角度看,发达国家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价值取向值得思考。发达国家提出,计算机教育不是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学习过程,也不是一种与计算机技术有关的各种软件产品的使用教育。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软件的应用情况,找出隐藏在其中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重视计算机与多媒体相关伦理和法律问题,尊重知识产权法,使用合法的软件系统。

(二)增加计算机设备的投入经费。

我国现如今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投入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投资、社会的赞助。从近年来看,计算机经费的投入并不多。此外,还要加强对投资计算机教育资金的监管,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国家可以实行优惠的教育投资政策、具体的投资管理办法和配套措施,以确保计算机教育所需资金的落实。

(三)加强师资培训,确保计算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在国内,专业的中小学计算机教师十分缺乏,因此,加强计算机师资培训刻不容缓。一是要培养中小学计算机专业教师,二是培养中小学在职计算机教师。前者是计算机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后者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基础。为了尽快解决中小学计算机教师的问题,国家应该制定优惠政策以支持师范院校开设计算机科学课程。开展计算机教育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特别是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中小学在职教师计算机培训也是促进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应充分发挥地方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学校的作用,可以分批集中短期培训,使培训教师初步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只有当中小学教师能够把计算机、现代教育技术与各种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薛刚.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4).

[2]张德瑛.对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j].考试周刊,2017(70).

[3]汪凯.中学计算机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探索[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

计算机基础中性转变分析论文

摘要:21世纪人们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借助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接收各类咨询信息,作为21世纪的时代先锋,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掌握是每一名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当前大学在设置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时,忽略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设置的学时数有限,使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用性进一步降低。基于此,本文将从大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继而探讨出如何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用性的策略,以此真正提高大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实用性;改革。

大学所设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最基础与最前沿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今后大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相关信息咨询奠定了基础。但是在目前很多大学中,过于偏重计算机理论知识,实验教学少,教学实用性减弱,使得大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同时也给大学有效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1.重科研、轻教学目前我国很多大学都成立了基础教学部,计算机基础教学部门的教师就专门研究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策略,这样的设置能够让教师可以对计算机教学方式一直进行钻研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打牢基本功,深度挖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涵[1]。但是同时,也存在着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在科研大热的环境之下,很多教师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科研上,而忽视对教学的钻研。而且科研是一个可以量化的过程,但是教学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累积,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与实用性。2.重理论、轻实践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具有强实践性的教学课程,现在很多大学都是采取3+1的教学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让学生参与社会实习。因此很多学校会在前三年会尽可能的压缩公共课课时。在此基础上,很多教师依然选择“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用在了理论知识的讲解上,而忽视了对上机应用操作的实践教学。大部分学生虽然很清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原理与操作知识,但在操作方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与难点,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这种“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降低,而且还无法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2]。3.过于看着计算机等级考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使得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企业也对具备计算机技能的大学生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剧增。很多学生为了在就业大军中凸显自身优势,开始考取各种各样的证书,其中计算机等级证书就是重点选择之一。而部分大学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将计算机等级考试与大学生的学位证书相挂钩,从而提高了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地位。虽然计算机等级考试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但是它并没有贯穿到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中,致使“考过就忘”与“高分低能”的现象屡屡出现[3]。甚至还有大学生不会对毕业论文进行排版等情况,由此可见,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效性与实用性的下降。

1.开展“任务驱动”式创新教学对于大学生的教学,教师主要侧重点应当在于引导而非传授,引导教学的过程就是将大学生变为课堂主人翁的过程,不是告诉学生计算机操作原理,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计算机的操作原理。通过设置课堂任务,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比如创新传统的先理论后教学的方式,调整教学进度,将简单的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习到上机的基本操作,然后在实践练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设问,学生主动思考,最终做到理论知识的良好消化。同时还能在实践过程中深化理解理论知识,实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4]。2.结合专业特点,整体设计教学内容《师说》中曾提到“术业有专攻,学业有所长”。由于行业种类众多,对人才需求种类也非常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因此作为大学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应当将本专业的特色融入到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中,为社会培养具备基础计算机应用技能的专业人才[5]。教师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要,为学生设计重点不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比如电气化工专业,教师应当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放在程序设计与编程上,将c++等编程内容贯穿其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通过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还能对学生处理本专业技术问题奠定计算机应用基础;再比如经济类专业,教师应当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放在数据库的建立与查询上,使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管理类专业,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与讲解erp的基本操作原理与步骤,帮助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加深理解。3.增加学生上机操作的课时要想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用性,就必须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虽然容易理解,但是操作起来实则复杂,学生操作一两遍肯定是记不住的,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思路,多多开展实践教学,增加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多联系操作步骤,让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功能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在上机操作中,教师应当对学生存在的重点与难点进行精细化讲解,并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切实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基础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还能培养学生过滤信息、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的设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大学生日后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实际问题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分析论文

当前计算机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多媒体化与网络化日益紧密地结合。显然,这件事所蕴含的意义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怎么想像也不会过分的。当中国教育迈向21世纪之时,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如何?基础教育的管理者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本文主要谈计算机教育的宏观管理、计算机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

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已经开展了十年。在这十年中,计算机教育的战略重点已经从计算机学科教学转向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已经开始逐步成为真正帮助师生进行教学的工具,并与教育改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提高教育效益、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动力。

为了加强对我国计算机教育工作的领导,1992年8月,国家教委成立了以柳斌副主任为组长的“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是“领导小组”的组织执行部门,为“领导小组”提供有关决策咨询、文件资料、信息动态及实施措施等。“中心”在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的领导下,参与制定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编写计算机教育教材与组织研制、开发软件等,为促进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国家教委还多次发文就计算机教育的规划、计算机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师资培训等问题为各地提供指导意见。这些文件有力地指导了全国范围内计算机教育工作的开展,使我国的计算机教育水平得以稳步提高。

请见下表。

1992年比。

1994年比比。

计算机学科教学工作。

第一阶段,1983年,当时的教育部主持召开了“全国中学计算机试验工作会议”,制定了高中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大纲,其核心内容就是学习basic程序设计。

第二阶段,1986年,国家教委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在1983年制定的教学大纲中增加了3个应用软件的内容:字处理、数据库和电子表格,课程的目的也相应包括了计算机的应用。

第三阶段,1991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制定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并由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正式下发。,国家教委再次对《指导纲要》进行了修订。《指导纲要》(修订稿)在原有的基础上调整了结构,增加了windows、网络通信、多媒体、常用工具软件等新内容,削弱了程序设计语言的内容,突出了计算机的应用部分。

综观计算机学科教学发展的历程,计算机学科教学已经从以“程序设计”为主转向以“实际应用”为主,强调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能力,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注意不要再走回头路,不要过分强调程序设计,不要把程序设计作为对大多数学生的要求。

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

近两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深入,并成为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各地教育部门要提高认识,走出“重学科教学、轻辅助教学”的误区,加强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第一阶段,主要矛盾是缺乏硬件。硬件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有条件的学校通常也都会比较积极地购买机器设备。与此同时,这一阶段由于缺乏相配套的软件,又使很多设备处于闲置状态,甚至机房变成了“绝密”之地。结果所配设备,只成了学校身份、地位的象征,并没为教学服务。这种情况比比皆是,触目惊心!可以说,长期以来,“重硬件、轻软件”始终是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它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学校务必要走出这个误区,只有充分重视软件建设,才能使计算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二阶段,主要矛盾开始由硬件转向软件。由于国家经费投入不足、软件盗版严重等原因,造成了目前教学软件数量较少、质量粗糙、实用性差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学校开始自己培养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发课件,以供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之需。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对软件需求的矛盾,促进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然而,有些教师提出疑问:教师的工作究竟是去开发软件,还是组织教学?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教师有时要花70~80个小时来开发一个小时的课件,而且用80倍的时间换来的课件往往只能在自己的课堂中使用,并没有多大的推广价值。这不仅是因为教师们并不具备设计、开发等多种能力,不可能在此领域投入很大的精力,而且也因每位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存在着差异而影响设计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每位教师都想自己搞一套“课件”,而每个课件的水平都不高,这就造成了至今犹存的教学软件“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这个问题一直延续到19才有所缓解。在此阶段,开发软件的指导思想由“课件”向“组织”或“积件”(指把微教学单元自由组合起来的平台)发展。工具型、资料型、开放型的教学平台已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方向。年涌现出的“几何画板”、“csc语文电子备课系统”、“教学实验室”等3个优秀cai软件,令广大教育工作者耳目一新,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不小的热潮,从而大大改变了cai的面貌。可以预言,两三年内,还会出现更多这样的软件,从而改变人们对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识。

第三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以各种资料库、工具平台为背景的状态。在这一阶段,由于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拥有更强大的能力,人们开始考虑技术与教学如何“整合”的问题,也就是说如何在教学中“应用”,而不是“开发”技术的问题。

技术引入教学并不是把技术手段简单地叠加到原有的教学之中。很多专家早就提出:陈旧的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不适应新技术的需要;只有改变陈旧的教学思想,结合新技术的特点创造新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才能充分地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在这一阶段,由于每个老师都能很容易地应用资源库或开发出适合自己需要的软件,因此最重要的反倒不是技术本身,而是老师用什么样的思想来使用技术,以什么样的理论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恰恰是教学本身所需要研究的问题。国内外众多的实验表明: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然后才能充分发挥新型教学手段的作用。如果教师不转变教育观念的话,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将是极为有限的。

我们必须走出一个误区:计算机是现代化的工具,因此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在进行现代化的教学。原因很简单:并不是配置最现代化的学校,就能叫作“好学校”,好学校需要靠教育思想正确的领导和教师来支撑;同样,在课堂中采用计算机教学手段本身并不能说明这节课就是一节好课,更不能说明这节课就是“现代教学”。所谓“现代教学”与其说是把现代化的手段引入教学,还不如说是以现代教学思想来指导的教学。用这种眼光来看,许多公开课、评优课还处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第二阶段,并没有真正深入下去。

近两年来,我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一些实验已经开始应用最新的教学理论,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小学语文四结合”实验是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很大的实验。该实验课题组认为:计算机教育应用的理论基础已经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变迁,而课件的设计思想也应从“面向教师”转向“面向学生”。在教学中,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观念,要强调情境,强调协作,强调对学生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来帮助学生“建构”。计算机在课堂中再也不仅仅是老师讲课的工具,同时还是学生的“认知工具”。这与当前教育改革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相吻合。

然而,以上这些理论、思潮、观念必须要让广大教师理解、接受,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因此,第三个阶段的关键所在是把师资培训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可以这样说,不管是在教学改革中,还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培养教师的现代教学观念是最重要的工作,无论把师资培训工作看得多么重要都不过分。这也是世界范围内计算机教育实践得出的经验和教训。这里所说的师资培训,不是指计算机操作技能,更不是指培训教师开发软件,而是指立足于在掌握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

师资培训工作应该包括3方面:计算机知识、技能与态度;学科教育理论与学科最新发展;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第一方面主要解决教师操作计算机的问题,它使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并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第二方面主要是加强教师的学科修养,并且帮助教师更进一步地把握学科教育的目的和本质;第三方面主要解决如何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的问题。

计算机辅助管理。

计算机辅助管理,主要是指在教学管理和教育行政管理中使用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工具。由于管理工作是非常烦琐、比较程式化的工作,因此计算机很容易发挥较大的作用,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例如,题库系统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按照知识点、难度、题型等各种参数自动组卷,并可以修改不太合适的题。智能助教系统如果用在网络上还能够自动发卷、收卷、改卷、评分,对每个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和长期跟踪。这样一来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负担,用更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评估。此外还有一些校长办公系统、自动阅卷系统等,都能大大减轻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劳动。但由于有些产品不符合教育需求和使用者本身水平不高等问题,计算机辅助管理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今后,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计算机辅助管理产品,提高全体教育工作者使用计算机的水平。

嵌入式计算机工程化设计分析论文

某控制管理系统主要用于收集外部传感器数据及控制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及逻辑判断,最后向外部设备输出处理后的数据及控制指令。系统中嵌入式计算机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外部通信接口的大量数据收发,数据及控制逻辑处理任务相对简单。嵌入式计算机要求具备异步串口、网络接口、离散量接口等资源,满足控制任务的实时性要求,便于应用软件的研制、维护及升级并且能够适用于恶劣的使用环境。传统嵌入式计算机中的应用软件与系统软件联合编译、统一加载,不便于工程应用。为满足某控制管理系统的功能及工程化需求,对传统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软件进行了改进,给出了采用mpc8265处理器[1]实现该嵌入式计算机的设计方案,指出了工程应用中的设计要点。

2硬件设计。

整个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功能模块主要由电源、时钟、复位电路、中央处理器、fpga、接口电路和存储系统等部分组成。fpga主要实现模块的控制逻辑、lbe总线逻辑及部分外围资源,比如串口、双口等;接口电路主要实现模块内外接口信号的隔离及信号电平的变换以及串口和网口等。各硬件功能模块的组成及设计要点与其他嵌入式计算机类似,下面对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进行说明。

(1)中央处理器。

中央处理器选用mpc8265芯片,工作频率为150~300mhz,内核电压为1.7~2.2v。中央处理器的电路设计主要包括对一些关键信号的端接处理、处理器工作电源的分配及滤波、工作频率设置电路及调试接口设计等。在工程应用设计过程中,由于该控制管理系统的工作环境温度范围要求较宽,为保证中央处理器在高温环境中运行的可靠性,处理器设定的工作频率应低于最高值,比如200mhz;为提高中央处理器在低温环境中运行的稳定性,处理器的内核电压应设置为可选范围的上限电压值,比如200mhz的主频,内核电压值应设定为1.9v。

(2)时钟设计。

计算机中存在3种时钟频率,分别为计算机系统外部总线使用的100mhz时钟、网络接口电路使用的25mhz时钟以及异步串行接口使用的14.7456mhz时钟。其中100mhz是主时钟信号,采用全局时钟的设计原则,经cy2305芯片驱动后,输出给mpc8265器件和sdram器件。由于mpc8265器件和sdram器件mt48lc8m32的建立、保持时间存在差异,因此,两者的输入时钟信号时序需进行控制,最为简便的方法是控制时钟信号的传输距离。工程应用中,根据mpc8265器件和mt48lc8m32器件的建立、保持时间要求,同时结合印制板的布线面积以及所使用的fr4材料,最终要求输入mpc8265的时钟信号线需要比输入mt48lc8m32的长约15cm。

(3)复位设计。

复位设计包括加电复位、手动复位、cop接口复位和看门狗复位等设计,复位控制逻辑统一处理所有输入的复位电路信号,并且实现对硬件配置字的访问。在实际工程应用中,mpc8265硬件配置字一般不会改变,因此,为了简化设计,提高生产效率,直接把硬件配置字配置在fpga逻辑中,从而略去生产过程中的硬件配置字烧写步骤。

(4)存储器系统。

存储器系统包括sdram存储器、程序存储器、数据存储器和双口存储器。sdram存储器分配在存储空间的低端。在系统运行中被划分成3个功能区,即操作系统驻留区、应用程序驻留区、保留区。程序存储器分配在存储空间的高端,程序存储器分为系统程序区和用户程序区。系统程序区用于保存系统程序,包括操作系统、底层测试与监控软件等程序。用户程序区用于保存用户应用程序。数据存储器和双口存储器分别分布在存储空间的高端和中端。在工程应用中,为了实现系统软件和用户软件完全独立的设计和开发,存储器系统必须为系统软件和用户软件提供完全独立的存储区域和运行区域。

(5)总线接口设计。

计算机系统采用32位机载航空计算机系统(lbe)总线作为对外总线接口。lbe总线与处理器总线间的桥接逻辑采用fpga实现,主要包括地址和数据信号的处理单元、信号的时序同步单元和控制信号逻辑实现单元。数据和地址信号处理单元用于实现处理器及lbe总线间数据和地址信号的转换、缓冲、输入输出控制等。数据总线处理单元包括数据缓冲、字节交换、字节选择输出等模块,支持对外部存储器的对齐与不对齐的字、半字等动态数据宽度的读写操作以及突发传输等。时序同步单元用于对控制信号逻辑单元产生的控制信号、数据信号处理单元产生的数据信号和地址信号处理单元产生的地址信号进行时序控制。时序同步单元功能分为两部分,可以分别按照处理器总线和lbe总线的时序要求完成同步控制。控制信号逻辑单元用于实现对处理器及lbe总线间的所有控制信号的转换和访问模式的转换,以及地址译码控制信号的产生等。

3软件设计。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上的驻留软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前,较为常用的方式是系统软件及用户应用软件分别独立设计,最后把两者代码联合编译、调试并生成最终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驻留软件,通过仿真器加载、固化驻留软件。这种联合编译及软件加载的方式实现简单,但是任务界面不清晰,维护不便,不利于工程化。为此,对嵌入式计算机的软件结构进行了改进,在传统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软件结构上增加了状态监控软件及维护系统软件,实现了各系统软件及用户应用程序的单独编译、调试以及维护系统软件、操作系统及用户应用程序的单独加载。改进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软件模块结构层次如图4所示,图中无底色部分的软件模块包括板级支持包、设备驱动、操作系统及系统应用软件,这些软件模块的功能及组成与其他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基本相同;加底色部分为在传统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基础上增加的系统软件,其主要功能及组成如下所述。

(1)状态监控软件。

状态监控软件位于bsp软件和设备驱动软件之上,在bsp和设备驱动完成对计算机主要硬件资源和设备的初始化后运行[2],负责收集设备的状态信息,引导设备进入不同的工作模式。设备的'状态信息由计算机外部离散量或io设备提供,不同的状态信息对应不同的工作模式。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模式分为运行态及维护态两种模式,其中运行态模式是计算机的默认模式,该模式下计算机将调用并运行操作系统和用户软件。维护态运行模式下,系统将调用并运行维护系统软件。软件的主要功能模块有两个,一是模式检测模块,实现对计算机系统不同模式的检测及引导;二是程序搬移模块,实现程序从固存向内存的搬移。

(2)维护系统。

该软件主要用于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包括调试模式、加载模式及测试模式等3种模式,计算机的实际运行模式由用户通过计算机外部离散量或io设备选择。调试模式下,计算机建立了一个多任务运行环境,可以实现用户软件的在线调试,常用于软件故障定位及软件调试;加载模式下,可以完成对vx-works操作系统和用户软件的升级,常用于产品的维护及更新;测试模式下,计算机系统运行测试软件对主要的硬件资源进行测试并输出结果。维护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有3个,一是软件调试模块,实现用户软件的动态加载、调试;二是软件加载模块,实现操作系统或用户软件的接收、缓存、烧入及更新;三是测试模块,实现对硬件资源的测试。

4应用情况。

本方案实现的基于mpc8265处理器的嵌入式计算机,通过了某控制管理系统的环境适应性试验及现场高强度的使用验证,满足该系统小型化、实时性以及恶劣的使用环境要求。经过软件设计人员和产品用户现场使用,该嵌入式计算机可以有效提高应用软件的开发效率,增加软件维护的便利性,有利于产品的设计、研制、维护和升级。目前,该嵌入式计算机已在多个类似的控制管理系统中推广应用。

5设计建议。

本文针对某控制管理系统的实际工程需求,给出了基于mpc8265处理器的嵌入式计算机设计方案,结合实际工程经验,指出了工程设计中的关键点,给出了设计建议和软件改进方法,对工程应用中的嵌入式计算机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分析论文

摘要:步入21世纪以来,科学和技术不断发展,已经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计算机开始广泛运用到了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办公不可缺少的工具。

人们对计算机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计算机办公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硬件是计算机运行的最基础要求。

软件作为计算机工作的大脑,对其进行安全检测是保障计算机软件能够安全运行的重要内容之一。

计算机安全核心课程分析论文

1.1旧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具有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也可以是某种结构框架的教学形式范畴,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一种动态的思维模式形式,它能够从宏观上凸现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关系的功能,从而彰显教学活动的规律和有序性、可行性。就现有的计算机安全专业课程来看,教学结构设置不够合理,突出表现为: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专业特色不明显,人才与市场脱节;教学工作目标偏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不到充分的发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下降,相当多的学生缺乏学科要求的基本人文素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不高,突出表现在缺乏创新教育能力,具体表现在知与能的结构不合理,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充分考虑校企“零对接”原则,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更没有“双边互动”内容,无法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2]。没有正确处理好、摆正教师、学生、教材三大信息源的位置关系。上述诸多问题影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知识信息和情感信息的交流,阻碍了职业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和发展。

1.2课程设计基础。

1.3新课程设计的步骤。

首先是从宏观上,通过企业优秀实践专家、专业课教师、资深教育课程专家等召开座谈会,对现代企业相应岗位群职业进行深入的剖析,对所描述的学习工作任务作进一步的分析、设计,建立课程质量评价标准,解决课程的设置、课程科学合理衔接问题。主要表现为培养目标、课程门类以及课程结构的设计,要以“就业为导向”。

2新课程开发设计理念与方案。

2.1新课程开发设计理念。

“计算机安全监控技术”是安全工程及技术等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之一,它对安全工程及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课程面向的是生产一线的工种或公共大安全岗位的各项职能。要为企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应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创新建设就是将设计理念、模式两大要素凝炼、重构和发展的过程,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导向,运行架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与学习任务相关的要素”和“与工作项目相关的要素”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采用“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将相同、相近的能力进行归纳和整合,按照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思路,将课程内容进行序化,组构课程主体框架,达到课程知识模块化,模块内容任务化,任务和工作结合实用化的要求。结合基本因素和设计与工作过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把技术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联系起来,使课程各模块之间相互连接,互为整体,形成工学结合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依据设定的现场生产基本条件,让学生结合生产、具体条件完成矿井计算机监控系统安装、生产维护、作业规程编制等项任务。整个过程,学生全程参与,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校企合作,专兼结合,“以实践为导向”共同设计课程内容建立由企业技术专家参与的专兼结合的教学模式,认真分析研究职业岗位能力,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新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2)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上倡导以实践导向、行动参与型的“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以通过按岗教学、跟岗学习、顶岗实习等教学形式,实现学生就业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3)课程内容体现职业性、发展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既要体现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行业区域工作过程特点和职业教育任职规律;又要体现当前新技术发展的情况,以适应新的职业岗位要求的需要;校内教学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完成,校外教学主要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完成,使学习过程具体化,任务明确化。整个课程教学设计可将其中的技能训练分解成多个实际项目,通过对各项目的分析和实施,体现“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教学内容的组织选取按照“实践主线,多个模块与项目”的思路,即由“课程核心内容+专项技术实训+生产性实习”的“实践主线”,通过系统认知、4个单一项目、2个组合项目和综合实训项目的“多个项目模块”构成实践教学内容;“课程”力求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采用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设计课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建设体系,课程开发设计理念。(4)课程评价体现“综合性、多元化”建立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学院评价的综合性、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机制,反馈教学信息,修订课程内容和结构。

2.3工学结合模式设计。

2.3.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开发。

以实际工作的实践过程为中心,以岗位职业能力所需要的技能模块来确定实验课程和相关的理论课程。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采用“项目教学”,根据技术岗位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学生的能力本位特点。

2.3.2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基于煤炭企业办学的特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实施“双证书”教育;重构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位,兼顾综合素质的培养,满足煤矿生产对采矿、通风、瓦斯治理等方面的人才需求。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充分体现职业标准要求,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构筑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1)内容选取。

根据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课程计划以10个工作任务展开,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选取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化项目教学。内容应包括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有关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的标准、计算机监控系统以及网络基本知识、矿用传感器基础知识、环境气体传感器原理、操作、维修、井下监控分站、远程断电器、安全监控系统软件等内容。配合必要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2)内容组织。

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步骤,逐步实施每个课程项目,教学组织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实际生产任务的形式进行,要特别突出“学中做、做中学”,既要突出为生产实践服务,同时要高于一般性的生产,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充分体现“高职”的特色。

(3)表现形式。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方面,主要采取针对不同专业岗位的要求,根据煤矿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与企业用人单位的技术人员共同设计教学项目,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适应煤矿生产建设不同岗位对不同人才的需求。由于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和安排,相应的教材、实训指导书、教学课件、习题、网络资源等相关内容都要进行相应的变化,要围绕每个实际课程项目展开。在确定各教学项目相应的核心技能后,根据学生后续专业发展方向的不同和侧重点,为不同专业设计选取2-4个核心技能进行重点教学,为学生的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的技能基础,着重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课程模式创新设计结构以计算机安全综合监测监控系统为载体,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选取教学内容,开发出典型的学习任务,教学载体课程模式创新设计结构。

2.4“工学交替三段式”教学模式。

“工学交替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前提是以煤矿安全综合监控系统为教学载体,开发出学习任务;构建“两个团队+两个基地”的教学条件,即组建由专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教师团队和由3-5名学生组成的'学生团队;建设具有模拟真实工作场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具备实践补充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针对每个学习任务,将课堂延伸到安全监测生产岗位,分为三个阶段实施教学,即: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排序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法,由简单到复杂排序初学型、能学型、专家型三个阶段学习工作任务,针对不同阶段的学习工作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5-7]第一阶段实施“任务获取、夯实基础”,完成计算机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准备,明确学习任务;第二阶段实施生产岗位训练,进行“实践充实、理实转化”,完成计算机监控设备运行、维护与管理的实践知识的补充,将第一阶段准备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知识向能力转化;第三阶段完成“综合知识升华”,将生产岗位的理论、实践综合应用。在三个阶段的教学中,运用由学生直接参与的团队讨论,自我评价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了“双结合”、“三考评”考核办法。“双结合”即学校考核与企业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集合;“三评”即学生(团队)自互评、教师(师傅)对学生(团队)评价、教师(师傅)接受学生团队评价,建立闭环考核系统,实施双向提高。

2.5教学方法设计与手段。

(1)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建设实际,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发展的时代要求,结合课程改革内容,进一步完善多媒体课件,引入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块)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手段;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现场与课堂之间的的有效链接,加入大量装置及设备图片、现场生产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加和充实课堂信息量,充分展示教学案例的现场情景,使授课内容与现场生产紧密结合,来全方位地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从教学手段上打破过去课堂注重系统理论性推导与陈述,现场注重操作演示的传统教学界限,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的融合。总之,课程大纲来自于企业的专家,而且随时随企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完善,解决了教学内容更新的难题。这一做法的优势是企业技术人员可以把目前企业所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融合进来,淘汰过时、陈旧的教学内容,删除多余的教学内容,保留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试用以考代教法。将每个模块的重点内容,转变为复习题,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结合复习思考题进行讨论和重点学习。每个模块最后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教师再对考核内容和考核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评。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2)教学手段。

煤矿生产大多在地下进行,学生对井下情况不熟悉,很难建立矿井巷道系统的空间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虚拟、仿真环境;加快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cai)的推广与应用,使专业教学上一个新台阶。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等特点。课程组教师可开发flash电子课件,使井下生产系统形象逼真,图文并茂,立体感强,寓教于乐,增大了信息量,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由于多媒体计算机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它可使教材中复杂的设备插图呈现多维彩色图像,增强视觉效果,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3)实践条件。

校内实训条件。要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校内必须首先建立相应的实训条件。如单片机、plc、电工、电子、拖动、计算机网络等实验室,通风实训室;瓦斯防治综合实验室,计算机安全监控实训室以及地下井巷仿真工作面等,满足学生在校内的学习需求。各实验室结合学院教学科研、师资培训、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利用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充分挖掘实验室潜在功能,组织科学研究、职业能力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为教师、学生、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加强实验室建设,不断改善计算机安全监控实训实践教学条件的同时,注重实验室的模拟仿真环境建设,比如计算机安全监控实训室按照岗位要求设置职业现场,营造职业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感受工作流程;抓住近年来企业大发展的机遇,发展实验设备和实验能力,实验室对学生无条件开放,无论是实验课还是在课余时间,学生都可以在实验室观察各种设备、系统的组成以及原理,并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安装。逐步形成一个开放性的实验环境。校外实习环境。校外实习基地是对校内实训条件的必要补充,主要是让学生对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掌握工艺检测的全过程,从实际生产的角度认识监测监控的重要性。如与相关产业横向联合,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并形成协议化的长期合作关系,使学生生产实训、教师下矿实习有了保障。

(4)加强网络教学建设。

课程应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用网络进行教学,根据课程特点,合理利用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体现教、学互动,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课件、习题、实验实训指导、参考文献目录、部分授课录像等内容实现上网。并进一步完善课程网站,不断更新课程资源并增设网上讨论、意见反馈等内容,满足学生进一步自学的需求,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方便学生网上学习。

(5)教材创新建设。

依托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工学结合创新教材,建设体现教、学互动、“教、学、做”一体化的《计算机安全监测监控技术》创新教材,保证教材内容与相关专业领域的科技发展水平同步。同时研究工学结合,完成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工作过程的特色实训教材的编写工作,使实训课程不仅要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匹配,还要达到实践与理论的最佳搭配,使实验实训与理论教学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3结论。

教学实践表明,工学结合课程的设计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映射的,是动和静的对立统一,是符合事件的迁移规律的,二者是不可背离的。根据课程建设实际,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发展的时代要求,课程大纲应来自于企业的专家系统,把目前企业所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融合进来,淘汰过时、陈旧的教学内容,删除冗余的、陈旧的教学环节和内容,保留下来的应是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而不是学校自行编写的空洞计划。课程创新应随企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完善,解决教学更新的难题。培养学生需用终身化的教育思想,积极生存、发展、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工程质量评价应积极采用“双结合、三考评”考核办法,即将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自身评价与团队互相评价、教师(师傅)对学生或团队评价相结合,从而建立闭环考核系统,实施双向提高。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素质,当面对新知识、新技术含量的急剧增加与变化时,敢于迎接现实的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挑战。

计算机教育技术分析的论文计算机教育技术学考研

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十分重要,其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也是加强中职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关键,基于此,中职教师需给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高度重视,促使其存在的价值与效用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充分的发挥出,为提高中职学生计算机水平作铺垫。本文主要分析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之实践,具体如下:

1.掌握核心思想,创新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的主要产物,还是动态发展的实践成果。其包含诸多方法与措施,尽管授课模式在不断转变,但其中的核心思想却一成不变,因此怎样有效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地位成为了当前教育界亟待优化的问题。在该思想指导下,教师需为学生建构一个能够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来推动学生健康发展与成长。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满足实际的教学模式,通过加强对教学活动控制,来实现教学资源科学配置,切实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参加到教学活动中,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与能力,推动其日后全面发展[1]。

2.创造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从技术层面看,现代教育技术指的是应用多媒体等新兴技术展开教学工作,但从教育理念的层面看,现代教育技术比较注重现代教学设备应用,创造活跃且轻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此种课堂中学习,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行学生,这对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积极作用。比如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应用一些现代化教育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动画或是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后引导学生探究动画与图片内容,让他们自行分析问题、优化问题,如此便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学目标。除了课上知识讲解,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如讲座与班会等,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知识,或是组织学生观看计算机进化史,通过灵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营造优质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为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提供有利条件[2]。

3.采用小组合作法,加强学生协同能力。

以往的教学模式比较注重学生个体体验,大多是师生间的互动,但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与发展要求教师不但要重视师生交流,还需注重学生间分组协作与团队协作。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是为了锻炼学生自行性与独立性,协作是通过建立合作平台,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加强学生合作精神,通过团队合作与小组分工能够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在讨论中提升学生能力,使学生的个人能力在合作中得到充分发挥。在分组协作中,教师需对全局进行适当优化与调控:例如在对消极应对的学生需轮流发言;而对于无法协作的小组,教师需要重新划分;另外小组划分需依据课程要求,优化形式,若是学生的自制力不强,理论课只需要分组不用换位,教师演示,学生练习,以加强学生个人能力为基础,防止互相影响,到实践课在进行真正的分组,让学生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相互协调,一同探讨,在加强技能中,锻炼学生协作能力,提升团队意识,实现一同进步。只有如此分组与协作,才会创造班级团队和个人发展共赢的局面。

4.来讲技术特点,增强教学开放性。

计算机主要以培养学生实践力为主,所以开放式教学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式,需引起教师高度重视。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计算机应用为基础的开放式活动,比如,软件制作比赛,应用李算计程度与所学到的知识创造一些小软件。除此之外,大力开展实践活动,如课外课题活动,还能够到企业的对应岗位上进行锻炼,在社会实践中利用所学的知识点,提升自身实践能力,进而加强自身动手操作的能力,为其更好的在社会中立足奠定坚实基础。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十分重要,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为此,计算机教师需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性能在计算机教学中发挥出最大,进而提升中职学生计算机水平,以期为现代化社会输送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冯丹丹.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6(20):72.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分析论文

在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检测过程中,一些规模比较大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了很多个子系统,而不同的子系统中也有很多个不同的模块。通常来说,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流程大致为:模块检测—系统组装—系统结构的安全检测—软件功能以及性能的检测—系统测试。其中模块检测是指对子系统中最小单位的模块检测,主要是为了实现检测范围的系统化、全面化等,进而在第一时间找到小模块中存在的风险。在检测完每个模块之后,要按照软件程序的相应需求进行模块组装,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之后还要对组装完成的系统结构进行安全检测。在确保上述检验报告合格的同时,还要对软件的功能以及性能进行检测,主要是为了实现用户需求和软件功能、性能的一致性。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最后一步是对整个系统进行测试,从而确保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

2.2.1语法检测技术语法检测技术就是一种语法测试,如果输入的条件存在差异,那么出现的反应也会不同,主要是在被检测软件的功能接口形成一种软件,之后采取输入的步骤完成检测。该项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的步骤为:首先,在计算机软件功能接口语言的基础上生成软件测试输入,之后检验输入计算机中各种语言的实际情况,最后进行计算机软件接口处语言和语法的识别,并且进行定义,完成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检测。

2.2.2模型式检测技术模型式检测技术是在计算机软件的结构和行为基础上形成的,创建了具有安全检测功能的模型,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检测。主要的步骤为:要先对被检测软件的输入和输出过程进行分析,清楚软件内部的数据交换和计算过程,之后选择与软件相适合的结构模型,形成检测的案例,最后通过人工检测,查看是否存在安全方面的问题。

2.2.3故障注入式的检测技术故障注入式检测技术是在白盒模糊检测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将传统检测技术和动态监测技术结合在了一起,实际上是对传统检测技术的一种更新。工作人员应该认真选择故障模型,之后创建相应的故障树,通过反复检测之后,得到具体的反馈信息,从而对故障进行安全性的'检测。虽然该种检测技术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技术,但是还是能将计算机软件程序中的重要问题显示出来,是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够促进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持续发展。

2.2.4形式化的安全检测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中应用形式化的安全检测技术时,应该先进行软件数学模型的建立,在形式规格语言的基础上对形式化的规格进行说明。在现在的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中,经常使用的形式化规格语言包括行为语言、有限状态语言以及模糊语言等。从具体的检测方法角度出发,形式化安全检测技术包括模型检测和定理证明。实际上,形式化安全检测技术就是利用数学模型来进行系统证明,我们谁都不敢保证系统中没有存在任何问题,所以说,该项技术能够确保保密设备的安全性。

计算机教育技术分析的论文计算机教育技术学考研

由于网络会给人们带来较多的不安全问题,导致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者必须要运用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来实现个人或者单位的信息安全。

在许多网络安全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推出的网络安全保护技术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切实保障网络信息的可靠性、可用性、保密性、完整性等。

对安全技术进行分析,主要有:漏洞技术扫描、访问控制技术、防火墙技术等。

这些事比较常规的,对于一些稍微特殊的,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以下主要分析的就是漏洞扫描技术。

安全漏洞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当中的缺陷,它会导致外界非法授权者为获取信息利用其进行不正当的访问。

2.1d级漏洞。

d级漏洞允许远程用户获取该计算机当中的某些信息,例如该计算机是否处于运行状态,该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类别等。

例如,可以向一台计算机的目标端口发送syn分组,假如收到的是一个来自目标端口的syn/ack分组,那么我们可以确定此台计算机正处于被监听的状态。

从具体实践来讲,d级漏洞在其余漏洞当中,是对计算机危害最小的。

但是它会为非法侵入者采取下一项行动奠定基础。

2.2c级漏洞。

c级漏洞外在表现为允许拒绝服务。

拒绝服务攻击是一类个人或者多人运用ntiemct当中的某些特性,拒绝向其他的用户提供合法访问服务。

这种漏洞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受到攻击的计算机反映速度减慢,从而导致合法授权者无法连接目标计算机。

2.3b级漏洞。

b级漏洞是允许本地用户获取非授权的访问。

此种漏洞常常在多种平台应用程序当中出现。

2.4a级漏洞a级漏洞主要是允许用户未经授权访问。

这属于这几种漏洞当中危害最大的一种。

许多情况下产生的a级漏洞,都是由于系统管理出现问题,或者系统内部参数设置错误导致的。

3结语。

总而言之,漏洞扫描技术就是在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一门比较新颖的技术。

通过市场调研,防火墙技术就是当病毒入侵时的被动防御,入侵检测技术也是一门被动的检测,然而,漏洞扫描技术则是在没有别的病毒入侵之前就主动进行有关安全方面的全面检测技术。

所以,从网络全面安全的角度出发,主动进行安全检测,防范于未然的漏洞检测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

参考文献:。

[1]朱健华.浅析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漏洞扫描技术[j].中国科技投资,2012(27).

[2]赵燕.漏洞扫描技术浅析[j].内蒙古水利,2011(03).

[3]启明星辰公司.首家推出分布式漏洞扫描与安全评估系统[j].数据通信,2003(05).

[4]信息安全小百科.漏洞扫描系统[j].保密科学技术,2014(08).

计算机基础中性转变分析论文

(一)课程教学目标模糊。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定位模糊且摇摆不定。有的高校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通识教育必修课,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不分专业整齐划一的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有的高校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是使学生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还要强调学生应具有在本专业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前一种目标定位,是现在大多数高校的共同选择,不分专业整齐划一的课程目标使得课程教学内容、考核方式与课程教学方法选择相对固化,课程质量监控与效果评价也容易操作,教学组织与管理也较为容易,课程建设和开发的成本不高,但课程教学实施效果一般,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能够调动起来。后一种目标定位,是一种相对理想的状态,能够很好的贯彻落实注重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操作起来较为困难,课程建设的时间长,成本高,而且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其一发而动全身,很多高校没有这样的勇气。高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过程中,对于课程目标定位模糊且摇摆不定,使得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停步不前,课程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实验教学条件薄弱。

高等院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实践性与应用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环节《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落实课程目标,确保课程实施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然而,现阶段因整齐划一的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一方面,使得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环节只能在公共机房上机简单操作完成,这些简单的操作完成也更多的是固化僵硬的知识与简单操作步骤的枯燥记忆,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来讲看上去都是都是很难实现的。

二、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主要思路。

(一)更新课程教学理念。

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如若有所突破,首先应该更新课程教学理念,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从专业学生目标就业岗位需求与兴趣特长出发,因材施教、改革创新、育人为本的新型课程教学理念。唯有如此,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才能实现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教学。唯有如此,高校才能够在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上有所作为。

(二)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的课程教学目标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引领,是确定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取教材、安排课程考核、组织实施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依据。高校应以培养适应信息时代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举办人民满意教育,培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具有在本专业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的合格人才为己任,明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不受传统思维定势与教材束缚,通识性与专业性有机结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专业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并重。这样的目标是信息时代大背景下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高等院校只有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实现计算机教学的目的。一方面,高校应从学校层面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等形式,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软硬件资源建设,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资源共享与高效利用。通过校企合作与联合办学等形式整合社会优势资源,充实《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条件。另一方面,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的成效。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高校培养面向21世纪信息时代需求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具有在本专业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是大多数高校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与系统性问题,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过程是艰难的,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预期成效是值得期待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实实在比型的,也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者不可懈怠的历史使命。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分析论文

在进行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时,要充分关注以下几点:首先,进行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检测就是要检测软件的动态过程,进而确保软件在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而且在进行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检测时,要对软件的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其中最主要的是分析计算机软件的需求以及性能。一般情况下,计算机软件的程序可能会比较复杂,而且规模也相对来说比较大,因此技术人员在检测过程中要对系统级和代码级进行认真的分析,从而加强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确保计算机软件运行的安全性;其次,在进行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时,还要确保实施方案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在进行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之前,要充分掌握软件检测的特点以及要求,并且利用正确的检测方式进行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检测。另外,还要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对软件安全检测中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从而确保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效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是一个系统性比较强的工作,而且检测的内容非常复杂、检测程序也比较严格。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安全方面的问题也经常发生,因此,计算机软件的相关人员一定要用科学合理的眼光来看待软件安全方面的问题,积极提升技术水平。在实际的工程中不断实践,从而确保计算机软件在安全的环境下运行。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分析论文

对于计算机的运行来说,计算机软件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计算机是否能够安全运行,所以,为了确保计算机在安全的环境下顺利运行,一定要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安全检测,按照一定的标准评价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如果检测结果在标准的范围内,才认为符合运行要求,计算机软件才能正式投入使用。其实,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就是对软件中的风险进行预防和处理,而计算机软件的安全问题和其他软件的安全问题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如果普通的软件存在安全问题只会影响用户的体验,但是如果是计算机软件存在安全方面的问题,就有可能会使整个系统出现崩溃的现象。所以说,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检测工作对提高计算机的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定要对其引起重视。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分析论文

电涡流检测技术是一种基于电涡流效应的无损、非接触式检测技术,具有线性度高、分辨率高、响应速度快、结构简单且能静态及动态的进行测量等特点。同时由于电涡流效应的限制,电涡流检测只能用于探测金属材料的无损检测,如管、棒、线、板材及零部件缺陷检测;金属焊缝质量的检测;飞行器的疲劳老化维护以及管道系统的腐蚀检查等。与其他无损检测方法相比,电涡流检测技术的主要优点有:(1)对导电材料的近表面及表面缺陷有较高的灵敏度;(2)对影响涡流特性的各种物理和工艺因素均能实施检测,适用范围广,测量范围大,灵敏度高;(3)在一定条件下,可提供裂纹深度的信息;(4)结构简单、对成型的被测件容易实现自动化检测、安装方便不需要耦合剂;(5)可用于高温、薄壁管、细线、零件内孔表面等其它检测方法难以进行检测的特殊场合。同时,由于涡流效应的限制,电涡流检测技术只能检测导电材料表面及近表面缺陷,其检测结果会受到检测对象形状、材料特性以及检测对象在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残磁效应的影响,同时,电涡流检测的最高温度一般不超过180摄氏度。

2电涡流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电涡流检测技术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首次利用涡流效应的感生电流实现了对不同金属和合金的判断。而电涡流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基于20世纪50年代,德国forster发表的一系列关于消除涡流检测中干扰因素的论文,其提出的阻抗分析法理论,为现代涡流检测理论和设备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而现阶段电涡流检测技术的主要向非常规电涡流检测技术及柔性电涡流检测技术这两个方向发展。

2.1非常规电涡流检测技术。

为解决常规电涡流检测结果存在对深层损伤检测灵敏度不高、提取的信息量较少、检测效率较低等局限性,逐渐发展出使用非单频正弦电流作为激励信号的非常规电涡流检测技术,根据激励信号种类的不同,主要包括多频电涡流检测技术、脉冲电涡流检测技术、远场电涡流检测技术。多频涡流(multi-frequencyeddycurrent)检测技术是采用含有多种频率成分的信号作为激励信号的检测技术。其激励信号的频率根据所需的检测的参数进行选择,当需检测的参数为n时,就需要激励信号包括n个频率成分,将响应信号按各自频谱分别进行解调,最后将各个解调信号以指定的方式进行混频,最后综合分析处理数据。由于多频电涡流检测技术能够抑制多个干扰因素,所以其检测的灵敏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均得到提高。可以看到,多频检测技术的关键问题为多频信号选择以及响应信号的分析和处理[2]。脉冲涡流(pulsededdycurrent,pec)检测与多频涡流检测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作为激励信号的方波可以看做是衰减型的多频信号,多频涡流检测可以看做具有高频谐波加权补偿的脉冲涡流。相比较而言,脉冲涡流的检测速度更快、检测效率更高、且包含的信息更多,设备成本也更低。由于脉冲信号产生的涡流衰减更慢,可以用来分辨多层金属结构分辨及更深层的缺陷检测。当前,脉冲涡流检测技术多用在检测多层金属结构的`腐蚀与裂纹缺陷以及评估金属底层上导电涂层的厚度、电导率及磁导率等物理特性等方面[3]。远场涡流(remotefieldeddycurrent)检测技术是一种能穿透金属管壁的低频涡流检测技术。其探头由一个激励线圈和一个设置在与激励线圈相距2~3倍管内径处的较小的检测线圈构成,由于检测线圈能有效地接收穿过管壁后返回管内的磁场,所以可以有效的检测金属管道的内壁缺陷与管壁厚薄。但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导电板材中同样存在着远场涡流现象[4]。

2.2柔性电涡流检测技术。

由于生产、控制系统的复杂性越来越高,需要检测的缺陷尺寸很小或检测部位难以接近以及检测对象具有复杂的表面形貌时,传统的柱状线圈探头已经无法满足检测需求。为满足这些特殊结构的测试需求,需要传感器具有不受被测物体形状限制,能贴附于各种规则或不规则曲面,且依旧能实现正常的传感功能等特点。伴随着印刷电路板(pcb)、半导体制作(ic)及微电子加工(memt)技术水平的提高,柔性电涡流传感器应运而生。柔性电涡流检测技术主要指是使用制作在柔性/可延性塑料或薄金属基底板上的柔性探头的电涡流检测技术,其最大特点是能够被折叠或卷曲,对被测对象表面形貌的弯曲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且其结构简单、封装方便,可以根据测试要求任意布置,具有比普通传感器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柔性电涡流检测技术使用的探头主要有两种结构形式:平面线圈和mwm阵列(meanderingwindingmagnetometerarray,mwm-array)。其中,如图1所示,平面线圈可以是矩形、圆形或多边形螺旋线圈,其结构可以是单层线圈或双层线圈。柔性电涡流检测技术主要受制于挠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board,fpcb)技术的制作工艺和技术水平。mwm阵列是由jenteksensors公司研发出的一种新型探头结构。如图2所示,mwm阵列探头的基本结构是由一个蜿蜒的激励线圈绕组和多个穿插于激励绕组之间的检测绕组组成,mwm阵列探头产生的电场在导电材料中的渗透深度除激励频率外,在激励频率较低(1mhz)时还和i有关[5]。现阶段,柔性电涡流检测技术在日本、美国、法国等均有实际运用,国外的olympu、eddyfi、zetec及jenteksensors等公司也推出了一系列的基于柔性电涡流检测技术的商业化商品。国内的清华大学和空军大学[6]也对柔性电涡流检测技术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随着电磁涡流检测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电涡流检测已从单一的涡流方法发展到包括涡流、漏磁、微波、磁记忆、电流扰动等以电磁基本原理为基础的无损检测技术,如磁光/涡流成像检测(magneto-opticeddycurrentimaging,moi)技术和将巨磁阻元件和电涡流线圈进行一体化的检测方法。其中moi做为一新兴涡流无损检测方法,可以实现快速、精确的大面积实时检测,并可将本来非可视的亚表面细小缺陷可视化,检测结果直观准确。目前,moi技术目前主要用于航空部门对飞机的维修检查中[7]。而将巨磁阻元件和电涡流线圈相结合的检测方法特别适用于强磁性材料的检测[8]。

4结论。

本文总结了电涡流无损检测技术的特点及应用,并概述了电涡流无损检测的发展现状及各种电涡流检测技术的特点,阐述了电涡流无损检测今后将会发展成以电磁原理为基础的囊括多种检测技术的检测方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无损检测方法,电涡流检测亦将在机械设备的无损检测上继续发挥其作用。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分析论文

软件安全检测,顾名思义,指的是用科学的手段和技术来发觉软件开发中出现的各种故障,以及开发风险,对风险和故障进行诊断、更正和修改。

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检测是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缺少了它,计算机软件开发是不完整的。

通过对计算机软件的检测,我们熟知其安全性,可以发现软件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并加以弥补,从而使软件得到优化和完善。

但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手段却不能作为防止软件错误发生的主要办法,因为计算机安全检测的职责只是找出程序中容易发生错误。

在现有技术中,软件安全检测分为两种,分别为静态检测与动态检测。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实质就是:通过技术对软件的漏洞和缺陷进行一遍系统化的检测,以保证软件开发后功能和预期的功能相差无二。

和其他软件相比,计算机安全软件有自己独特的一处,安全软件的检测以避免软件工作范畴以外的事物为主,普通的软件和它相比,则以软件该做的事情为主。

用户对软件的依赖程度,需要软件的安全程度来测试,安全检测功能扮演的角色可谓是举足轻重,它发现了软件中存在的风险及隐患,有时候更能识别出某些软件的缺陷对计算机所产生的安全风险。

1.用科学合理的方案进行软件检测工作。

进行检测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以下几种基本素质:。

只有具备这两种基本素质,才能够保证检测方案实施起来。

再者,应该对软件检测工作者提出相应的要求,应当确保在具备相关专业素质的人才进行工作时,周围配备相关软件特点及使用的技术性专员。

只有通过与计算机软件专业各种技术人员密切有效的配合,才能够保证计算机软件检测工作顺利完成,才能够使得计算机软件性能和安全性达到事先预期的效果。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