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育中的情智教育分析论文(精选19篇)

时间:2023-12-02 22:50:22 作者:ZS文王

范文范本是指一种示范性的文章或作品,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方向和参考。下面是一些范文的参考范本,希望能够为大家在写作方面提供一些实用的借鉴和参考。

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个性教学分析论文

作为幼师要避免只重视知识教育和技能表现,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幼儿创作作品的过程是他们表达自己想法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所以要鼓励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克服过分强调技能和技巧的做法。幼儿美术活动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审美经验,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此外,根据幼儿个性的发展状况和需求,要对其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予以适当的指导,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幼儿园教师教学过程中美感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师美感教育培养首先要提升美术欣赏能力。审美与艺术是相互的`,没有审美就没有艺术,没有审美情趣和审美洞察力,就不可能创造出审美价值较高的绘画作品。美术欣赏的作用是培养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首先要选择适合的作品,尽量选择对教师教学有帮助、跟平时技能训练有关系的作品。教师通过欣赏,了解作品的不同风格和表现技法,并从中汲取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教师通过作品欣赏,思考分析艺术作品和现实间存在的距离,并从欣赏过程中体会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理论修养。同时也可将学到的技巧用于日常教学中,如将美术理论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相结合,选择更加恰当的美术欣赏内容,引导幼儿学会欣赏,并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形式向幼儿传达美的信息。其次是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幼儿教师在美术创作时,提高造型能力,把握色彩关系和色彩变化规律,表现出来的物象会更真切。教师在训练中可大胆地采用多种美术表现技法并融入环境创设,为幼儿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画面颜色要接近自然,这样的色彩可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更容易使幼儿产生共鸣,从而引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向往,增强创作的想象力。幼儿教师要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自制玩教具,提供幼儿感兴趣并适合的活动材料进行活动。幼儿玩教有利于幼儿认识事物,促进智力发展。教师制作玩教具的过程也是创作美、发现美、欣赏美、传播美的过程。教师可利用感知自然美的能力,积累美、创造美,从活动中体验创作过程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环保意识及创新意识,强化了教师的手工能力。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如一次性杯子、蛋壳、毛线等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生活,从中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这也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三、结语。

幼儿园教师美感教育通过引导幼儿认识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培养他们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师美术教育中美感教育的特点,使幼儿的自主创造与美感能力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从而促进幼儿艺术综合能力的和谐发展。

高中化学教育思维创新分析论文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绝非“解题”如此简单,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小学数学老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道,应作为学生个体发展的引导者和监督者促进小学生身心能力的全面发展。换言之,小学数学老师所教授学生的不是简单的“解题”工具,而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积极服务于生活。因此,小学数学老师首先必须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理念,明确自身的角色与任务,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教育改革。

一、创新数学教育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老师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自己所面对的是一群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学生受众,因而必须采取这个特殊群体所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如此才能有效的完成自己的教育教育任务。换言之,小学数学老师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与学生的感情互动,才能有效达成教育目的,亦所谓“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小学老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字与具体的图形或物象相结合,以形象化的表达方式来阐述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降低小学生在认识上的困难,如此既能有效的完成数学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拓展其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建立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如前文所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应加强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引导,不能一味的“填鸭式”灌输“知识点”,而应努力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和乐趣。课堂教学要密切重视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路和思考机会,真正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还应指出,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过程中,教师的榜样作用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这一部分年幼的受众来讲,模仿能力远远大于其创新能力。因此,小学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从细微处着手、从点滴积累开始,养成持之以恒、善始善终的良好学习习惯,科学合理渗透启发式、诱导式拓展教育。

三、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改革成绩评价机制。

课堂教学中,小学老师应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培育“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辩论,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敢于表达自己的方法与思路,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此外,不得不指出传统小学数学教育在对学生成绩量化方面存在诸多弊端,往往“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学生的学习效果与知识掌握水平简单的被“分数”代表,却不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全面评价。因此,教学实践中,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学生参与教学等综合情况的全面评价,改革传统成绩评价机制,实现对学生评价的多元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自身潜力,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高中化学教育思维创新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从教育创新的内涵出发,分析了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智能教育、终身教育、通才教育、管理教育和创业教育,指出了教育创新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一种重要的手段,对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重要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教育创新经济发展。

一切创新的目标或目的,都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本文拟从经济学视角对教育创新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能为教育创新带来一些有益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

“教育创新”,涉及到“教育”与“创新”这两个基本术语,可以说是一种复合概念。教育主要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人的自身发展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而创新主要指一种生产函数的转移,或者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重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使其技术体系发生变革以获得企业家利润或潜在的超额利润的过程。显然,这里的“创新”是一种经济学概念,具有特定的经济学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活动的本质是教育家审时度势地对教育结构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按照教育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重新设计教育生产函数的创造性经济活动。而教育创新的外部取向为实现教育生存和发展的优势,其内部取向为获取相对的人才培养优势[1],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先进文化、发展先进生产力,同样蕴含经济学的意义。

1、智能教育。当今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而创新者的培养通常是通过教育来完成。通过智能教育,使竞争者最初的投资能有效吸收技术扩散的成果,沿着技术的进步曲线进一步将自己的生产、学习活动推向更高水平。对高校而言,通过各种形式的产学研使教育形式的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活动。对企业而言,具有较大优势的高新技术、高质量服务回报也需要通过智能教育,催生大批高新技术和优秀人才才能实现。

2、终身教育。终身教育认为教育应当贯穿每个人一生的全过程,前阶段用于受教育,后阶段用于工作。[2]新科技将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新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引致价格下降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谁能最先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就会在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正是由于社会上迅速膨胀的对知识的需求,使得终身教育成为社会生活的基础,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劳动者对教育的需求不再是某一年龄段而成为生存的第一需要。

3、通才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科技进步的需要。高等教育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有较强实用性的通才上来,以适应经济发展。在课程设置上融人文思考于专业课教育之中,以专业课程为主导,兼顾专业和人文社会科学[3],帮助学生打开视野,培养学生宏大的视野、开阔的胸怀、深刻的人文关怀精神,让学生在拥有专业基础、广博的知识面的同时,追求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提高。

4、管理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由分化走向综合,强调团队精神,联合攻关、联营协作就成为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管理教育是为了帮助管理者提高分析、判断能力,运用管理学知识在生产经营中进行理性的优化和决策,在先进技术的市场上建立最初的领先和主导的地位,牢牢控制随后而来的.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流,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中渗入管理科学的教育,使技术教育与管理教育互为补充,使学生不但具有一定的技术知识,而且兼备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计划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及经济核算能力。5、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发展。通过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上的新商品并给企业带来利润,创新过程中的新产品开发、新工艺应用、新市场开拓和新管理模式的推行,都基于创新,着眼创业。在实施过程中,创新和创业都是在教育基础上进行的,通常都是采取渗透和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教育创新与经济发展。

教育创新参与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工程研究与基础科学,实现三者的协同,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1]。

1、教育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在教育创新的过程中,随着创新环境变化,基础研究领域愈来愈离不开政府的投资。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不仅可以产生新的科技知识,提高了在不同科学和技术领域解决复杂问题的意会能力,而且开启了企业和大学合作的网络之门[4]。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的公共支持体系已经促进了对新知识的研究,同时也提供了一批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人力资源。战后美国创新系统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大学在r&d计划中扮演了一个研究中心的角色。在研究经费的预算上,高校依赖各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在整个美国r&d费用中,大学所占的份额从1960的7、4%增加到了1995年的将近16%,而且在1970—1995年间美国进行的将近60%的基础研究在大学[5]。虽然对这些基础研究领域投资的预期利益回报水平要低于开展应用研究活动的预期利益回报水平,然而一旦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将极大地增强本国的核心竞争力。日本80年代末的泡沫经济就缘于自身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没有取得突破,当美国在一些核心领域没有对日本继续开放之后,危机就接踵而来。由此,政府应加大对创新的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在推动创新中的互补作用,完善市场机制的建设。通过教育创新,加快学术科学的进程,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2、教育创新为经济发展培养新的增长点。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准是该国经济发展状况最明显的指示器,生产力的增长,失业率水平是最能直接影响大多数人生活水准的三个变量。生产力的增长是国家长期持续发达的关键,其增长在于更高层次的投资和调节不同类型的投资二者的结合上面。传统理论认为,投资主要包括资本投资和人才资源投资等。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和资本一样,是一个生产要素,它是“内生”于经济活动中的,起源于企业为获得最大利润所做的投资决策努力,强调经济增长的速率是由人力资源的储备总量来决定和驱动的。因此,如果向教育和科学研究与开发工作投入过少,那么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会比它应该达到的水平低。这种速度的降低通过积累,意味着增长方面细缩的差别就有可能导致未来经济产出上的极大差距[7]。二战以来,不同类型发展模式的国家和地区实施的不同发展战略产生的较大差异表明: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国家和地区的gdp增长率快于重视物质资本投入的国家,且差距越来越大。可见,熟练的、技术上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是争取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增长状况的关键构成之一。

参考文献:

1、廖湘阳、教育创新的多元价值期待[j]、教育评论,1999,(6)、

2、周洪宇、终身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j]、新华文摘,2003(7)。

3、李开玲,郭桂英、面向终身教育的高等工程教育:矛盾与协调高等[j]、工程教育研究、2006(3)。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化学教育思维创新分析论文

有些教学内容不容易用实验来演示,如炼铁的高炉、冶炼铝的电解槽、工业制硝酸、硫酸的过程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工厂参观实物。但多数学校没有这个条件,这时一般使用示意图流程图等教具,这些虽然同实物有一定差距,但同样能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且这些图形是经过人为简化的,可以排除一些与所学知识无关的情节,突出所要认识的部分。因此,对教学有独特的作用。在绘制和使用这些图像时,除注意图形的比例、整体效果外,还要用颜色等设法突出反映部位、物质流向等重要情节,使学生一目了然。化学教学所涉及的物质及其变化,是从宏观深入到微观领域的,对于微观粒子的形象、结构及内部运动状况,我们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如原子、电子,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甚至用高倍显微镜也看不到。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常常使用示意图、模型等这些相对直观的教具。虽然这些示意图、模型的真实性较差,但它通过人为的方法放大、着色等,给这些微观粒子赋予宏观的逼真的`形象,这是微观粒子结构及其运动方面的教学不可缺少的直观材料。如讲甲烷的分子结构时,只讲它是正四面体结构,告诉键角,画出平面结构,学生是很难理解其空间结构的。而做出甲烷的球棍模型,并用不同的颜色做出碳原子和氢原子,那么学生通过观察模型,甲烷的分子结构很容易就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明晰的形象,它的空间构型就很直观的表现出来。

2、充分运用幻灯、影视、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加强直观教学幻灯、影视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给化学教学,特别是在直观教学方面提供了很多的方便。如它们可以显示一些不易观察到的实物、设施;还能够对化学实验进行规范化的演示,还能够对受现实条件限制不能进行实际操作的实验进行演示;而对于物质的结构、微观粒子的运动等能变静为动,比模型能更加形象、生动的表示或模拟出来。因而教师应注重开发和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生动。例如还可以将有机反应机理制作成三维动画,能比较真实的体现出新键形成,将“电子云”、“晶体结构”制作成cai课件,将化学世界变静为动,变无形为有形,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直观,变看不见的微观为看得见的宏观,“鼠标一点,万语千言”。

3、促进联想和想象,培养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要不断引导、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想象,丰富学生想象的素材。例如,“原子核沉浸在电子的海洋中”,氧化还原反应想象为各种价态的原子互相之间“争夺电子的斗争”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贴切的比喻等都是引发学生想象的催化剂和载体,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和把握化学现象和本质,大胆、自由地进行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运用比喻、类比、联想等方法技巧对化学现象和本质进行想象、加工和创新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实验、模型以及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是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想提升化学教学的效率,形象思维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探求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相关的策略方法,对于高中化学现实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中化学教育思维创新分析论文

[摘要]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更强调要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成为了高中化学教研的重点,也成为了化学教学目标中的一大难点。那么,在应试教育依旧成为主流的大环境下,我们该如何有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化学核心素养呢?我结合我多年一线教学的经验,从宏微辨识、平衡思想及科学精神三个方面,简要阐述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深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化学这一学科更是如此,单纯地掌握化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从化学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事半功倍、举一反三,并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有效地知识迁移、灵活应用。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宏微辨识、平衡思想、模型推理意识、实验探究能力及科学精神五个维度的素养,本文选取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策略探究,具体如下。

一、促进知识迁移,启发宏微辨识。

高中化学学科知识看似零散琐碎,但用一定的逻辑思维结合巧妙识记,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分类表征、信息整合等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归纳整理、对比分析、分类表征,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培养学生通过物质的组成、结构、形态、变化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微观结构决定宏观形态、微观变化决定宏观现象的宏微结合的意识;使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化学视角,懂得从原子结构层面分析物质形态及宏观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宏微辨识的化学核心素养。例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这一课时,学生应学习c60、石墨、金刚石三种不同类型的碳单质。我先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其微观结构,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并能准确辨识两种晶体;然后多媒体播放金刚石与石墨的物质形态、硬度、熔沸点等物理性质对比,加深学生对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性质的理解与印象;通过原子键与分子键的概念再次引入石墨与金刚石的性质对比分析,使学生形成宏微结合意识;最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回忆我们学过的晶体,进行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的`分类,整合知识与自主巩固。如此一来,通过促进学生化学知识迁移,启发学生进行宏微辨识。

二、渗透变化观念,深化平衡思想。

我们常说,化学就是一门研究变化的学科。通过化学反应的学习,渗透变化观念,深化平衡思想,正确认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有助于学生形成一般性及概括性的知识,促进高中化学知识正向迁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正确认识化学变化中的对立统一,理解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形成的动态平衡;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新物质的生成原理,正确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启发学生自主归纳化学反应,理解化学反应类型与反应条件,认识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与内在逻辑;通过反应条件、能量转化、实验操作、动态平衡、实际应用等方面学习化学反应,促进学生形成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问题的观念与思想。例如教学《水的电离与溶液的酸碱性》这一课时,首先通过“水是否导电?”这一问题进行新课导入,然后演示实验证明“纯水不导电”,写出水的电离方程式h2oh++oh-,再分别加入hcl、naoh、co2、nh4cl等物质,通过小灯泡及电流表的变化,判断水溶液的导电性,并结合已经学过的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引导学生归纳“促进水的电离平衡的方法”及“抑制水的电离平衡的方法”,最后通过水的离子积的概念渗透动态平衡思想,促进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充分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及动态平衡的本质。

三、引入实验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是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化学特质,它强调通过问题假设、设计方案、收集证据、解释结论、交流评价、质疑创新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化学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并通过自主实践探究,掌握化学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提高化学探究能力。学生在探究化学世界的过程中,运用已经学到的化学原理及化学知识,设计科学的探究方案,规范实验操作,从“做”中“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验操作技能。比如在讲授《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时,在导入环节,我提出问题“课本中提到湿润的氯气可以漂白有色布条,那么干燥的氯气可以漂白物质吗?”导入氯气的漂白性;然后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并就这个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验证猜想、得出结论,由教师引导进行结果讨论,分析湿润的氯气有漂白性的原理。这样一来,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实验探究能力。综上所述,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我们需贯彻真正的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通过信息整合、分类表征、促进知识迁移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宏微辨识的化学思想并提高其学习能力;通过渗透化学变化观念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变化本质,归纳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从而深化学生的化学平衡思想,提高化学学习效率;通过引入探究实验的方法,提高学生实验观察、问题分析、现象描述、数据处理等化学探究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使学生不仅学会了化学知识而且提高了化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建强.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17(5).

[2]徐海燕.浅谈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17(11).

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个性教学分析论文

摘要: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美感及艺术性的学科内容,而色彩教学是美术教学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色彩的搭配都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因而教师在开展色彩教学中要尤为注意。色彩教学会让美术作品更具吸引力,并且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美术教育色彩教学的现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色彩教学的有效对策,进一步促进美术色彩教学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美术教学中色彩教学是极其关键的教学任务,不同色彩代表了不同视觉意义,有效运用色彩搭配能够获得更好的视觉体验。根据画作表达的含义运用不同色彩的色相,同时兼具不同的明度,以突出作品的层次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色彩教学要尤为注意,特别是要注重艺术呈现形式教学,让学生能够自如运用色彩的搭配。文中简要分析了目前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显现出的弊端,并给予行之有效的教学改进策略,谨以此为之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理论。

从目前情况分析,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存在极大的弊端,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教学内容比较固化,且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从而让色彩教学变得枯燥无味,美术教育失去原有的色彩,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个性,不能突出色彩教学的魅力,这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只是机械地进行模仿,并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如何进行色彩的搭配。这样的教学模式会慢慢腐蚀掉学生的创新力,使其作品缺乏个人色彩。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都会运用外界条件进行写生,而对于学生想象力的激发并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对于学生潜力的激发也有一定的影响。因而要想改善现阶段色彩教学存在的弊端,就需从教学方法及模式着手,从而促使美术色彩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美术色彩教学目的及弊端。

色彩教学作为美术教学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应当引起广泛的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从色彩教学目的性层面分析,抓住色彩教学的基本要素展开教学活动。从目的性层面分析,色彩教育是为了最大限度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培养他们的观察力,突出色彩表现能力。美术色彩教学中,教师对于色彩饱和度的教学更为详细,而且注重教会学生提高实际应用性。这在某种层面上来说需要合理把控教学内容,并且详细为学生介绍色彩理论的具体应用,从而使其掌握色彩认知理论。进行色彩教学过程中,教师方式基本比较相似,而色彩教学中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直接关系到学生作品中的色彩搭配,而教师往往难以运用创新思维展开教学活动。除此之外,课堂教学还是很多教师的首选教学模式,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速成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针对静物进行临摹,学生基本上都是带着任务开展学习活动的,自主能力培养欠缺,从某种程度来说大大降低了创新领悟性,在教学过程中拿捏不准的情况比较常见,从某种层面来说,对于色彩的运用是非常不利的因素,同时限制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发挥。所以在今后的美术色彩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色彩运用能力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满足色彩教学需求,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完善色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决定了色彩教学的最终教学效果,因而美术教学首先要改变以往较为落后的教学理念,注重色彩教学,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而不是将学生的思想禁锢在教师的思维的'框架之内,这对学生创造力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学生主观意识,促使学生艺术思维得以最大呈现。教师要鼓励学生彰显自身的艺术魅力,借助色彩传递自己内心的情感,并且将情绪与感受通过作品呈现,只有具备真情实感的艺术作品才能更打动人,从而促使学生的色彩运用更具艺术感染力,彰显作品生命力,突显出活力。在色彩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思想,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色彩敏感度方面,同时兼具一定的辨识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色彩教学的魅力,自主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更好地将色彩运用到美术作品创作之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之前的教学中学生相对比较被动,很多学生并不能融入到课堂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活动时间,借助课堂讲授融入实践的形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这样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身的创造性,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完善教学模式,强化色彩对比与鉴赏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美术教育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很多教师改变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体现出创新性。近些年来,多媒体设备教学在学校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并且发挥了极其关键性的作用,促使美术教育更加生动直观,不仅受到教师的青睐,更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展开教学活动,特别是在进行色彩性质教学时,借助三维立体的模式,或是效果对比开始授课,并且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如将色彩相关知识、一般基础规律等进行有效的组合,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呈现。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在色彩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这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对知识理解不够透彻。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作用,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推动美术色彩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针对比较难讲授的优秀作品,或是色彩表现方法的教学上,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其蕴含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色彩运用的魅力,从而强化学生色彩鉴赏能力。

(二)借助色彩心理展开教学,激发学生创造性。

色彩知识是色彩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色彩知识,这是色彩运用的基本要素,从而强化学生色彩心理把握能力。在之前的美术色彩教学中,教师对作品的认知还停留在基本层面,由于学生经历不同,导致他们对色彩心理感受也有着差异性,重新塑造在某种程度上会让学生的色彩运用具有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对色彩的表现方法进行学习,从而改变学生模仿他人色彩运用的习惯,基于学生心理活动层面思考如何开展色彩教学,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色彩的运用彰显自己内心的情感,在艺术创作中融入真情实感,必然会让作品更具吸引力。所谓色彩心理,其实质就是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而展开不同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针对冷暖色调给予有效的分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色彩中蕴含的意义。实施平面设计过程的同时,色彩选择需要参考不同的作品需求,展现不同季节特征,引起共鸣。所以美术色彩教学中,进行色彩设计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设计能力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要求。

(三)掌握好色彩的整体控制,注重细节教学。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良好的把控,特别是在色彩教学中要真正将学生的潜力激发出来。在美术色彩教学中对画面的整体性,还有对细节的把控方面,教师应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具体来说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教会学生把握整体与局部关系,从而促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能够从作品完整性层面进行色彩的搭配,并且进行色彩的感知与分析,真正了解物象与自我之间的关联性,从而确保学生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同时彰显视觉冲击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色彩细节的处理,这直接关系到作品最终的呈现效果,因而学生在进行色彩的细节处理时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进一步促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最大限度发挥,不仅在精神层面做到色彩有效处理,而且还要做到感情色彩处理。第二,细节处理,这是色彩处理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有部分教师认为,色彩运用只需注重基本方向就可以,很少有教师会注意到细节部分,然而细节处理是教学的重要部分。例如:在部分烟盒设计中,国外很多烟盒的设计上都有特殊的元素,比如极为明显的图案与配色,消费者购买时会发现上述图案,从某种程度来说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然而国内烟盒设计相对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通过文字叙述的形式进行展示,这从某种程度来说并不能对消费者起到任何的警醒作用。所以教师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这部分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对细节的处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增强作品的情感传递效果,具有非常积极有效的教学意义。也只有通过完善色彩教学的整体把控,才能使美术色彩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运用对教学效果有极大的影响力,并且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创造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对色彩的认知与运用,强化美术色彩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2]杨立志.高校美术色彩教学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1).

[6]闵宪明.美术色彩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13).

[7]官水凤.试论中职美术色彩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美术教育研究,(12)。

[8]裘洁佶.色彩教学中色彩感觉的培养探析[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5).

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个性教学分析论文

摘要: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对美术教育功能的肯定与选择。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价值取向经历了历史的演变,当前呈现出“各取所需,多元并存”的新格局。通过对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追溯,审视我国现今的小学美术教育,可得出:“多元并存”是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策略研究。

凡事物存在都有其原因,美术教育也不例外。追溯到美术教育价值的起源,我们不得不谈谈美术的起源。目前对于美术教育的起源众说纷纭,比如劳动说、模仿说、游戏说等等,笔者倾向于多元论的起源说。美术最初起源无论是什么原因、什么时间,它必须要建立在工具和技艺的基础之上。随着美术的发展,为了传承的需要,美术教育应运而生。

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历史的进程中经历了多次的变迁与演进。它的存在受到历史的制约,在当时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对于当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价值取向:

1.美术技法论。美术教育的起源决定了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美术技艺催生了美术教育。所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最初应该归于美术这门技艺的继承,过多于强调美术的技法,而忽视了教育的功能。但是今天的美术技艺,已经不能单单地理解为是美术技艺法、美术技巧或者说是美术技术,它所指代的范围远比这丰富。

2.社会本位论。在班级授课制产生以后,美术教学得以在学校开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美术教育的社会性目的。美术教育应该与社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相联系。这无疑是美术教育发展的进步,但是这一时期过分强调了美术教育的社会目标,而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忽视了个体发展的需要。

3.工具论。20世纪,工具论广为流传。美术教育被当作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工具和手段。这实际上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观点,在当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价值取向是对社会本位论的反驳,强调个体的发展。这一时期,是以里德、罗恩菲尔德为代表的。

在小学教育阶段,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部分和途径,也是素质教育开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在现当代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在美术教育中感受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审美价值取向。世间万物存在都有其特定的价值,生活中本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发现美非常重要。小草经过冬日的严寒,冲破土壤,冒出新芽的时候,这呈现给我们的是生命的.力量,是一种美。当我们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作品来呈现出这种美,是一种创造之美,是一种艺术之美。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对于自然中的事物、社会上的人以及美术作品呈现出来的万物的美的发现,是提高个人审美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可以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小学生提高审美水平,以及对于美的发现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寻求美与乐趣。

2.教育价值取向。美术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课程,是小学阶段对于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种途径。美术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部分,其教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美术教育,实际上是通过美术技艺之一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对于美的追求,从而实现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教育价值取向,主要是体现为美术作为一种教育的工具来实现教育目的。

3.创新价值取向。创新无论是对于一个民族,还是对于个人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美术本身是一种发现新异性和创造新异性的事物。艺术是人们感觉和经验的呈现,源于现实生活,但又高于现实。小学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世界,逐渐建立对于事物的新经验,将模糊性的概念逐渐清晰和明确。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每个人创造出来的美都是不一样的。因此,美术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应该培养学生发现新的美、创造新的美的能力。

通过对小学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探讨,希望为小学美术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从美术教育的起源探讨,从美术与教育的结合探讨。上述三种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并不是孤立的,三者之间有着扯不断的联系,不能单纯地区分,追求单一的某一种价值取向;“多元并存”是现今小学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3]邓德祥.我国美术教育“西方中心主义”价值取向的得与失[j].美术观察,,(11),116.

[4]孙晓林.课改十年,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10),173.

[5]刘伟.试析人文教育在当前美术教育中的困境[j].艺术教育,2011,(8),114.

化学教育中的情智教育分析论文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都已受到教育界广泛的重视。人文性的重要作用在当前的化学教育工作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自然科学教育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这就会对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产生影响,在化学教育中处理好人文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的和谐关系,对化学教育的有效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的意义。

自然科学不仅有着丰富的知识要素,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化学学科的本质是一种方法,也是知识的积累和重要的思想来源。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已成为化学教育需要完成的目标,在化学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是科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能够让人自觉的弘扬道德价值,接受审美教育,实现人文教育与自然教育的和谐统一。在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功能需要涵盖到几个方面:一是最基本的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的本质功能,不仅是单纯的教授文化知识,还包括思想、价值、观念的培育。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不能忽视政治方向、民族意识与价值观念的培养;二是文化素养功能。教育可以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文化素养功能包括文化的传递、储存和发展几个层面,同时还包括智能的培养与知识的传授两个重要的内容;三是促进个体的发展功能。在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受教育者特长、爱好和兴趣的培养,帮助受教育者养成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学者曾经提出,单纯的自然科学与文学教育相同,化学教育活动作为典型的自然科学,如果仅仅注重学科知识的构建,那么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为人的发展不仅需要物质基础,还需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因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在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过程中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化学教育目标的完成,这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化学学科属于科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化学教师,不仅要注重为受教育者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强人文教育的培养,以人文素质的培养来促进化学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可以采用以下几个形式:

1、注重化学教育历史资料的选择。化学家改造世界的主要资料就是化学史,化学史中的人文素材是非常丰富的。人类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积累了更多与化学相关的经验,才形成了厚重的化学史料。因此,可以将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体现的刻苦努力故事融入化学教材,让受众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人文精神教育。利用化学史,可以让受教育者从中领悟出很多的道理,对于化学教学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2、重视化学教育过程中的真善美有机统一。化学教育中不缺乏美育的踪迹,美育教育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就是通过审美教育来提升受教育者创造美的能力,不少教师认为,美育是文科教师肩负的重任,实际上,在自然科学中,美育思想也是非常丰富的。化学中的美育因素是非常多样的,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色彩美、和谐美来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这也是锻炼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的'一项重要途径。

3、在化学实验中渗透人文教育。美在任何学科中都存在,化学学科也相同,化学学科的色彩是非常缤纷的,令受教育者眼花缭乱,化学中蕴含的美不仅蕴含在化学自然现象中,在自然规律中也有着深刻的美感。化学规律和谐、化学反应协调,化学中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挖掘,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化学知识的重要渠道,利用化学实验可以让人们感受化学世界中蕴含的美。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中,需要重视实验现象的描述,更新教学知识。例如,在过渡金属性质实验教学活动中,可以传授一些关于我国瓷器制作的相关知识,让受教育者了解古人是如何制作瓷器的,这不仅可以拓展有关化学的知识,还可以将人文教育落实到实处。

4、加强化学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无处不在,化学教育应融入到生活场景当中,才能更好的促进化学教育的进一步改变。化学学科是开展环保教育的一项有利素材,在化学课堂上,可以列举出一些世界中的公害事件,这不仅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环保意识,也能够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帮助人们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价值思想,提高他们的环境道德价值观念,这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化学学科中,实施人文教育是化学教学活动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化学教师,必须要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挖掘多样化的素材,主动将其融入到化学教育中,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价值观与方法论的教学,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邱苏霞.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3(10)。

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个性教学分析论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美术学科成为了小学教育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美术教学成为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和创新潜能的必备学科之一。通过个性化教学使学生全面化发展,为以后的成长打好基础。某位学者曾说过“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人才”。因此教师通过特色教学,扩展知识的广度、深度,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促使学生全能发展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1.1固定思维模式。

起初学习美术,学生的美术天赋各有不同,几乎所有同学对美术概念的认知度和思想范围都不在一个方向上,而教师的审美观基本接近(教学标准)。按照固定的一个标准来评判学生的作业,从而抹杀了有些学生开启新思想的信心,以此扩大了学生“思维局限性”的范围。例如,教师给一个半成品圆,让学生自己组合完成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完成了作业,但是分数却出乎意料,有现实规模的,得到表扬,而一些学生通过科幻想象等完成的作业,有教师的不认可、有学生的嘲笑各方面的因素,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让这些学生创新思想没有得到施展,在以后的学习规模中形成了固定思维模式。从而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任何意义。

1.2学生缺乏主动性。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于塑造美术框架、构思模块、如何绘画等各方面的知识,学生都很欠缺,因此他们没有对美术的学习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都喜欢美的事物,然而学生却没有发现美术真正的“美”,从而没有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来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发挥空间。

1.3师生缺乏交流。

美术教学模式的单一,比如,没有组织学生户外写真,只是在课堂上根据一个标本自由发挥,学生不能衍生物品特征(实物接触),不能更好的发挥想象力。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更多的交流互动,教师没有从思想、心理各方面去重视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因此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喜好特点,无法引导学生的发挥能力。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学生无法提高事物的审美观,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2.1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任何人,只要是感兴趣的事物,都会对它产生好奇,对它进行研究、分析。对于学科也一样,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每个美术教师都希望学生在学习期间全身心投入到课程中,由于有些同学没有美术天赋,从而放弃美术的学习,不能说美术与以后生涯毫无关系,但它现在至少可以减轻学习压力,让小学生有一个梦幻完整的童年。从而加强了学生的认知度,对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让学生用美的眼光来欣赏美术课程,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小学生的眼里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他们的思想单纯,而在此时就是大胆引导他们学习美术知识、大胆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对美术概念有了新的认识,从另外角度去发现美术的有趣。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2.2建立个性化施展舞台。

在美术教育的最前端,开设一个话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施展个性,给学生一个艺术舞台,来施展他们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拿起手中的画笔,给他们一个自由空间尽情发挥,中途学生有不足的或者无法继续完成的,老师给予耐心的教导,与学生多多交流与沟通,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不论学生作业完成的好与不好,老师应对学生给予奖励和鼓励,让每个学生对作业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让学生对绘画信心十足,来培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3组织室外活动。

一般的教学活动都在教室,但对于美术课而言,它内容的延伸性与扩展度较广,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和外景配合,才能体现美术的生动与活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动就是他们的一大特点,或许加入一些户外活动,可能会让学生全神贯注投入到学习中。教师通过组织室外活动(尤其是夏天),不仅使学生对审美有了定位,而且使学生的视野范围更加开阔,对美的认知度有了提升。才能让学生的想象力超常发挥,有些画面还能让学生的灵感突现,激发美术的创新潜能,完成与众不同的美术作业,对美术课程有新的认识,能从全方位描述事物特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结语。

在小学教育中,美术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要让学生全力投入学习,应从学生的思想抓起,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来体现美术的真正意义。利用一些个性化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提升一个层次。让学生在成长的路上发现和探索美术的奥秘。

高中化学教育思维创新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从教育创新的内涵出发,分析了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智能教育、终身教育、通才教育、管理教育和创业教育,指出了教育创新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一种重要的手段,对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重要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教育创新经济发展。

一切创新的目标或目的,都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本文拟从经济学视角对教育创新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能为教育创新带来一些有益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

“教育创新”,涉及到“教育”与“创新”这两个基本术语,可以说是一种复合概念。教育主要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人的自身发展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而创新主要指一种生产函数的转移,或者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重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使其技术体系发生变革以获得企业家利润或潜在的超额利润的过程。显然,这里的“创新”是一种经济学概念,具有特定的经济学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活动的本质是教育家审时度势地对教育结构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按照教育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重新设计教育生产函数的创造性经济活动。而教育创新的外部取向为实现教育生存和发展的优势,其内部取向为获取相对的人才培养优势[1],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先进文化、发展先进生产力,同样蕴含经济学的意义。

1、智能教育。当今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而创新者的培养通常是通过教育来完成。通过智能教育,使竞争者最初的投资能有效吸收技术扩散的成果,沿着技术的进步曲线进一步将自己的生产、学习活动推向更高水平。对高校而言,通过各种形式的产学研使教育形式的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活动。对企业而言,具有较大优势的高新技术、高质量服务回报也需要通过智能教育,催生大批高新技术和优秀人才才能实现。

2、终身教育。终身教育认为教育应当贯穿每个人一生的全过程,前阶段用于受教育,后阶段用于工作。[2]新科技将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新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引致价格下降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谁能最先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就会在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正是由于社会上迅速膨胀的对知识的需求,使得终身教育成为社会生活的基础,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劳动者对教育的需求不再是某一年龄段而成为生存的第一需要。

3、通才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科技进步的需要。高等教育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有较强实用性的通才上来,以适应经济发展。在课程设置上融人文思考于专业课教育之中,以专业课程为主导,兼顾专业和人文社会科学[3],帮助学生打开视野,培养学生宏大的视野、开阔的胸怀、深刻的人文关怀精神,让学生在拥有专业基础、广博的知识面的同时,追求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提高。

4、管理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由分化走向综合,强调团队精神,联合攻关、联营协作就成为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管理教育是为了帮助管理者提高分析、判断能力,运用管理学知识在生产经营中进行理性的优化和决策,在先进技术的市场上建立最初的领先和主导的地位,牢牢控制随后而来的.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流,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中渗入管理科学的教育,使技术教育与管理教育互为补充,使学生不但具有一定的技术知识,而且兼备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计划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及经济核算能力。5、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发展。通过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上的新商品并给企业带来利润,创新过程中的新产品开发、新工艺应用、新市场开拓和新管理模式的推行,都基于创新,着眼创业。在实施过程中,创新和创业都是在教育基础上进行的,通常都是采取渗透和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教育创新与经济发展。

教育创新参与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工程研究与基础科学,实现三者的协同,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1]。

1、教育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在教育创新的过程中,随着创新环境变化,基础研究领域愈来愈离不开政府的投资。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不仅可以产生新的科技知识,提高了在不同科学和技术领域解决复杂问题的意会能力,而且开启了企业和大学合作的网络之门[4]。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的公共支持体系已经促进了对新知识的研究,同时也提供了一批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人力资源。战后美国创新系统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大学在r&d计划中扮演了一个研究中心的角色。在研究经费的预算上,高校依赖各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在整个美国r&d费用中,大学所占的份额从1960的7、4%增加到了1995年的将近16%,而且在1970—1995年间美国进行的将近60%的基础研究在大学[5]。虽然对这些基础研究领域投资的预期利益回报水平要低于开展应用研究活动的预期利益回报水平,然而一旦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将极大地增强本国的核心竞争力。日本80年代末的泡沫经济就缘于自身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没有取得突破,当美国在一些核心领域没有对日本继续开放之后,危机就接踵而来。由此,政府应加大对创新的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在推动创新中的互补作用,完善市场机制的建设。通过教育创新,加快学术科学的进程,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2、教育创新为经济发展培养新的增长点。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准是该国经济发展状况最明显的指示器,生产力的增长,失业率水平是最能直接影响大多数人生活水准的三个变量。生产力的增长是国家长期持续发达的关键,其增长在于更高层次的投资和调节不同类型的投资二者的结合上面。传统理论认为,投资主要包括资本投资和人才资源投资等。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和资本一样,是一个生产要素,它是“内生”于经济活动中的,起源于企业为获得最大利润所做的投资决策努力,强调经济增长的速率是由人力资源的储备总量来决定和驱动的。因此,如果向教育和科学研究与开发工作投入过少,那么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会比它应该达到的水平低。这种速度的降低通过积累,意味着增长方面细缩的差别就有可能导致未来经济产出上的极大差距[7]。二战以来,不同类型发展模式的国家和地区实施的不同发展战略产生的较大差异表明: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国家和地区的gdp增长率快于重视物质资本投入的国家,且差距越来越大。可见,熟练的、技术上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是争取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增长状况的关键构成之一。

参考文献:

1、廖湘阳、教育创新的多元价值期待[j]、教育评论,1999,(6)、

2、周洪宇、终身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j]、新华文摘,2003(7)。

3、李开玲,郭桂英、面向终身教育的高等工程教育:矛盾与协调高等[j]、工程教育研究、2006(3)。

绿色化学教育实施策略分析论文

绿色化学已经成为了新时代化学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将绿色化学和环保化学的观念灌输给学生,使化学能够造福人类,而不是成为污染环境的根源。

绿色化学的概念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他们最先开始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且将这个概念融入到学生的教育当中,以此来实现真正的绿色化学。首先是美国,美国不但在中学生课堂中提出了绿色化学,还将其写进教材中,积极开发绿色化学实验设备和绿色污染化学材料,从而提高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不仅如此,美国的相关协会还举办了一系列的关于绿色环保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和公众都充分参与了进来。

现在,美国还在不断修整中学化学教材,在其中大量介绍了绿色化学的知识,并告诉学生哪些化学物质是有毒的,从而避免污染。美国还在一些大学中设立了关于绿色化学的专业,并且举办绿色化学挑战奖,对获得奖项的优秀大学生进行奖励。一些大学生已经开始使用安全无毒的化学原料,或者是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资源的消耗。这也说明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后来,另外一些国家也纷纷开始实施绿色化学的教育,比如日本,日本编写了一些关于绿色化学的教学培训资料。而我国的绿色化学观念相对来说较落后,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一所大学开始编写《绿色化学》的教材,其他一些高校也纷纷进行效仿。但是比起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在这方面的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目前,我国已经开设了一些关于绿色化学的教育培训课程,为绿色化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到21世纪初,多个国家已经设立了绿色化学的.奖项,用于奖励在这个领域有一定的贡献,或者有一些成就的人,美国还专门设立了培训机构,用于培训绿色化学领域的人才,并且鼓励他们参加绿色化学的奖项。

绿色化学教育实施策略分析论文

[摘要]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中的重要方面,它具有四种属性:协同性、差异性、整体性和共益性。教学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确保教师责任的履行,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保证教学和谐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学生合理的发展。教学公平的主要实施策略有:教师交往要公平,教师评价要公平,教学资源分配和利用要公平,学生参与机会要公平。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学公平;教学过程。

培养具有公平意识与精神的人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教育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无歧视原则”就认为所有儿童都应当受到平等对待,不应受到任何歧视或忽视。教育公平应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这里教育过程中的公平主要就是教学公平问题。现在我国教育起点公平问题正在越来越好地得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公平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就从教学公平的内涵与属性、意义和实施策略三部分对教学公平进行阐释。

一、教学公平的内涵与属性。

教学公平是指教学主体在教学态度、教学参与机会、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方法选用、教学评价等方面所采取的比较合理性行为。教学公平作为教育公平的要求与体现,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有效性的客观要求。它具有以下四种属性。

(一)协同性。

协同性是营造教学公平氛围的前提,也是教学公平显示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教学主体性发挥过程中,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这些关系直接影响教学公平。

第一,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教师主体性太弱,就会在教学中缺乏热情、缺乏创造,影响教学有效性。若教师主体性发挥过当,学生就可能失去思考以及自主探索的机会,这些对学生而言都有失公平。同理,如果学生主体性发挥过当,就有可能出现过分自由,影响教师指导。因此,教学公平应该表现在师生主体性协同发挥上。第二,生生主体性发挥的协同问题。课堂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学生失当的主体性都会影响其他学生,进而影响教学有效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既需要同振,也需要倚让。第三,师生主体性发挥与教学其他因素的协同关系。师生主体性的发挥要与社会大环境和课堂教学环境协同,采用的教学方法要有利于师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学手段也应与师生的主体性相匹配。

(二)差异性。

真正的教学公平必须是基于差异发展的公平。尤其在我们重视教学有效性的今天,差异发展更应得到重视。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我们所处的世界和生活充满差异,学生的心理特点存在差异,教师的教学也有差异。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个体在已有发展水平、发展的潜能、发展的优势领域、追求的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差异会形成教学动力以及较为活跃的教学局面。只有正视并尊重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促进学生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受教育公平。

(三)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历时性过程的连续状态与共时性参与主体发展的全面状态。只有历时性过程的连续状态才能保证共时性参与主体发展的全面状态,也才能保证教学的公平。历时性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公平都会影响整体教学有效性。目前在教学起点、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三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公平。起点不公平,即按照分数作为分班的依据。过程不公平,即分在重点班的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与分在普通班的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是完全不同的。结果不公平,教学过程不公平会导致“好生越来越好,差生越来越差”等教学结果的不公平。为了实现整体优化,教学中应保证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上的公平性。此外,教师在全面发展思想指导下,采取了目的不同的教学活动,如果这些活动是连续的,则有利于实现学生最终的全面发展;如果随意放弃一些活动,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也不能使他们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四)共益性。

共益性既是达到教学公平的努力标准,也是教学达到公平状态的重要属性。这里强调全体学生参与,全体学生受益,既突出了全体性与共时性,又突出了效益性。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潜力;赋予每个学生发展权利;关注每个学生,给予每个学生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差异发展。教师还应该从效率、效果、效益三个维度考虑教学有效性,如果只是某一个方面,例如只考虑其效果而不考虑效率、效益,则对学生而言也会是不公平的,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

二、教学公平的意义。

(一)教学公平确保教师责任的履行。

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教师义不容辞的国家责任、社会责任与岗位责任。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其行为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家长、学校以及学生对教师都有很高期待,教师的志向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的志向。因此教师不但应该有追求公平的志向,还应坚持公平信念,在教学中践行公平原则,促使学生逐渐掌握公平的要义。这是教学教育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学效益的体现。如果教师无法承担教学公平的重担,教学公平就永远不可能变成现实。

(二)教学公平保证教学和谐。

首先,教学公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教学和谐。教学公平使教师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学生之间友好相处,减少教学中的冲突与不和谐因素,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成和谐的教学环境。其次,教学公平有利于活跃教学氛围,有利于教学和谐发展:第一,教学公平使更多学生获得自主和自由,教师的一视同仁和因材施教以及丰富的活动形式增强了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第二,教学公平有利于教学主体间的互相理解和谅解,提高彼此的包容度;第三,教学公平能保障教学资源分配和使用的公平以及教师对学生态度的公平。所有这些都促成良好教学氛围的产生,为有效教学提供环境保障。

(三)教学公平保证教学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教学资源公平利用是教学公平的重要内容。首先,教学资源公平利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对维持学生的积极性起正向作用,对其不公平利用会使学生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形成与教师的对立冲突,严重影响教学有效性。其次,有利于教学资源利用的广泛性与充分性。广泛性是教学资源利用的共时性特点,它是对全体学生利用教学资源的状态描述。充分性是教学资源利用的历时性特点,是每个学生利用教学资源的度。这两方面都决定着教学资源利用的有效性程度,学生的积极参与决定教学资源使用的充分性,而公平则解决教学资源使用的广泛性。只有充分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确保教学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四)教学公平有利于实现学生合理的发展。

教学公平关注学生合理的发展。第一,合理的发展是关注学生需要的发展,教学公平能满足学生不同需要。教学公平营造了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给予学生及时鼓励,每个学生都获得自主参与及表现的机会,满足了自身各层次需要,实现了发展。第二,合理的发展是一种个性发展,教学公平能确保学生个性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教学公平的基本要求。差异教学就是为了体现教学公平,保护与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第三,合理的发展必然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发展,公平能促使学生自主发展。教学公平重视学生参与,给予学生充分自主,保障他们个性化和自主学习,这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之一。

基于教学公平的重要意义,我们提出以下策略,以保障教学公平的顺利实施。

(一)教师与学生交往要公平。

交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其能力、提高其智力、使其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交往的范围应该是全覆盖的,他们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虽然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在某一时间片段上具有选择性,但这是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的保证,在一个总的时间阶段。他们与学生的交往应该是非选择性的全体交往。在教师与学生公平交往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对公平的认识,使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公平公正,为今后自身践行公平以及公正对待他人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教师评价要公平。

为保证教师评价的公平与公正,教师的评价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坚持正向评价原则,以鼓励引导为主。教师应多鼓励表扬学生,少采用负向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第二,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习实际进行评价。教师应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及个性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合理公正的评价。第三,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及时了解学生最新变化,给予适切性评价。第四,评价要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评价应当使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感受到上进的动力。第五,应当把自评与他评结合起来。教师应重视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但能自我评价,还能客观评价他人。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教学有效性,也有利于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品质的塑造。

(三)教学资源分配和利用要公平。

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对教学资源分配和利用不公平的现象,要消除这类现象,教师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诸如,教室后排同学看不清黑板,教师可以适时让学生变换座位,简明扼要书写板书或边写边读进行说明使情况得以改善。实验教学中的不公平是较为突出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教师转变实验教学观念,提倡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第二,实验室全面向学生开放,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和学生实验能力;第三,学生在实验时的角色分工不断变化,使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第四,重视实验室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和实验课程比例,增加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

课堂教学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有研究者从人化和个性化时间概念出发,对时间进行了具有某种逻辑先在性的性质划分,大致有三种情况:“正时间”“零时间”“负时间”。相对应,教学中的时间也分为三种:“零时间”,即学生处于一种游离状态,教学活动对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没有任何意义;“负时间”,对学生发展不但无益,反而损害其积极性或自尊心的时间;“正时间”,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时间。为保证教学有效性,教学中应尽可能减少零时间和负时间,增加正时间,使课堂时间对学生产生正向影响。为此,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加强教学设计。在内容设计方面,突出问题性,强调情境性和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在教学过程设计时,注意学生参与的全体性、全面性。第二,要始终处于对学生活动的关注状态。教师的关注是教师的一种主体参与形态,也是一种对学生的管理。没有教师,课堂就会是无组织无纪律的状态,教学时间就会是一种零时间或负时间。

(四)学生参与机会要公平。

学生参与机会公平有助于更多学生获得与教师互动交流的机会,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小班化教学是实现学生参与机会公平的主要策略。

首先,小班教学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教师有机会倾听更多学生的见解,并据此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这就使教学不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是师生和谐共创的结果。教学中充满了变化,充满了强烈的人文关怀。这会使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更为活跃,积极参与,并以较高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其次,小班化教学还带来了课堂组织结构和学生座位等变化,这些灵活多样的变化有助于更多学生获得参与机会及与教师互动交流的机会。

最后,小班化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美国学者史密斯(smithmaryl.)和格拉斯(classgeev.)等人先后两次出版了两份对班级规模与成绩关系的实验研究的元分析。他们发现在所有年级中人数较少的班级都与较高成绩相关,尤其当学生在小班学习的时间超过100个小时并且学生的任务受到细心的管理时,成绩更好。他们发现,当班级规模缩小到20人以下时,这些主要的好处都发生了。他们的第二份研究结论更清晰地表明,小班在学生反应、教师士气和教学环境质量方面具有优势。由此可见,较小的班级规模使教师能给予学生更多关注,促进了师生互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开放教育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目前,远程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已成为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并采用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但同传统的院校教育中成熟的教学体系相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领域还有很多值得人们探索和深思的问题。课题组在进行《证据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实践中,遵循“自主、灵活、便捷、个性”原则,积极探索《证据学》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分析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目前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状况以及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并以《证据学》课程为例提出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建议。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开展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式教学。让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通过有效地信息媒介手段进行个别化自主性学习的全新教学模式。从传统校园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面授为中心、以书本媒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教师指导性教学,学生自主性学习,多种教学形式和多种教学媒体并存与交互使用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指导性教学和学生自主性学习,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核心。随着远程开放教育工作的开展和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学资源成为远程开放教育工作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支持条件,教学资源建设已成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体现,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资源建设是体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水平的体现,它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资源建设已成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关系着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一、目前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状况。

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教学资源有了较为丰厚的储备,已建设了一批较为优秀的文字教材和音像教材,这是我国广播电视大学与高等院校专家教授多年来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的一笔宝贵财富。但是,随着远程开放教育的飞速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需要,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资源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一成不变。有些教学资源,特别是网络教学资源亟待更新。教学资源必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改进。

课题组在研究中,首先对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了摸底了解,其中主要的媒体资源是文字性资源。例如文字教材、文本作业及作业评讲。现有的许多文字教材内容多而杂,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学生自学。我认为,作为远程教育使用的教材,应当以学生自学为主,要区别于普通高校学生使用的教材,要弱化教材的学术性,强化知识的实用性,体现教材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性,即讲授理论知识少一点,结合生活、工作实际多一点。除了教材之外,在平时作业中,我们习惯性的以理论知识的考察为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较多,忽略了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这样,使得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原文照搬教材,甚至就直接抄袭同学的作业。

其次,课题组依据课题组设计的调查问卷,从“学生基本情况”、“学习环境、条件”、“学习风格”、“学习情况”、“网上资源及其应用”等方向进行数据收集研究。认识到目前的教育教学资源体现出得单一、死板等现状亟待改进。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全新教学模式。课题组成员在多年的远程教育工作中,切实了解到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是指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在当前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工作中,使用的教学媒体资源大体分为印刷媒体、音像媒体、网络课程和动态信息资源(例如教学辅导、答疑等)。

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课程学习资源除了传统教育使用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以外,还有ip课件、cai课件等新型教学资源,它们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利用网络点击直播课堂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下载教学资料进行自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重复听课和重复学习。除了必要的面授辅导以外,学生可以依靠网络媒体进行自学,因而,教学资源较传统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3、学生基础知识的差异性。

三、《证据学》课程的远程教学立体化资源教学模式设计。

(一)证据学课程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证据是诉讼的核心,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证据学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它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诉讼证据和有关法律规范的学科。具体包括诉讼中运用证据的经验,证据制度的沿革,证据制度和证据规则等。

2、实践性很强。证据学的内容与诉讼实践密不可分,证据的制度和规则只有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才能得以体现其丰富的内涵。

3、与三大诉讼法学息息相关。证据学是以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为基础建立的一门独立学科,它是进行“三大诉讼”活动的基础和核心。证据学的学习,必须同上述三门课程紧密结合,必须让教学对象即学生明确只有学好证据学才能保证“三大诉讼”的顺利进行。

(二)学生特点。

从目前的招生情况看,绝大多数学员是高中、中专、技校的毕业生,应该说具有基本的文化素质、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尽管这些学生在其高中、中专和技校学过一些基本法律常识,也在我国开展的普法活动中受过一些训练,但只是对法律的基本常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初步的认识,没有系统的法律概念和知识。

在职成人参加学习,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较为突出,学习方式呈现出了多样化、个别化的趋势。

(三)教学设计。

远程教育依托于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却难以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利用。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单纯的远程教育方式已经落伍,在市场经济洪流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课题组成员认识到,《证据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要达到针对远程教育学生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效果,必须在进行设计时和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和学习需求。

学生是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展开的,教学设计的效果也体现在学生学习效果上。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时,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和他们的学习需求。了解的内容包括:

(1)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点等;

(3)学生的学习需求:包括对课程的了解程度、希望的学习方法、希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哪些问题。通过了解,掌握学生学习基础,观察学生的基本状况。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学习形式。

2、制定具体的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是一个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总体设计方案,这个方案应当考虑到各基层教学单位的具体教学条件和教学状况,根据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而设计。教学方案应根据课程设计提供的各种的教学要素,把具体的每一项教学任务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和落实。

3、构建网络学习环境。

(1)教师充分运用教学平台、合理建设和整合教学资源。

电大远程教育有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和分校电大三级教学平台,在教学设计中,为了充分发挥各级教学平台功能,建设和整合教学资源,开展实时和非实时的教学活动,应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整合。

首先,省级电大教师根据《证据学》课程的特点和远程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从宏观的角度制定针对课程学习过程的资源,包括有:课程教学实施细则、教学大纲、重难点分析、作业评讲、典型考点解析、动态自检自测、综合练习和期末复习指导。除了这些日常性的网络文本性资源以外,还可以制定一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和拓展型资源,例如:相关法律法规的整理、模拟法庭中对证据的分析及应用、各种经典案例的解析、课程问题解答等等。通过文本的理论性指导、考察和动态的实践、综合能力的检验,使学生可以在较于传统教育的死板教学模式的多项化、灵活的新型远程教育模式中快乐、自主、有效地进行学习。其次,分校电大教师可以在省级电大教师建好的现有资源的情况下,从微观的角度,针对本地区的学生特殊情况和当地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教学资源。例如:本地实际案例分析、本地区法律工作者(律师、法官、检察官)谈谈工作中证据的运用等等。分校电大教师补充的这些具有地方性色彩的教学资源,体现出当地的教学特色,更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

(2)建立网上课堂,开展教学活动。

远程开放教育作为一种区别于常规化的面授教学模式,要使其实现与面授教学相当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真正发挥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必须在实践中找到一条综合应用多种媒体和网络技术辅助教学的方法。

教师是远程学习的导学者和助学者,针对课程的非实时教学主要在市校在线学习的平台及各分校的课程学习讨论区中进行。网上实时教学中,分校教师可以根据分校和学生的选择安排在省校教学答疑室和分校课程教学讨论区中进行。网上实时教学可以由省校教师和分校教师同时参加,共同进行,教学内容可以是专题讨论、问题解答、作业评讲和复习指导等。非实时教学主要由分校教师完成。

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上网参与教学活动,可以到不同的个性化栏目中(例如:课程介绍、课程大纲、常见考点分析等等)方便地获取自身有用的教学资源,也可以到课程讨论区发布各种与课程有关的基础理论、案例分析等信息。

4、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

《证据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强调专业知识的储备,注重与案例的密切结合,强调实战练习和运用,单靠网上教学和面授教学传授知识难免有些纸上谈兵的味道,学生缺乏实际的感受,所以,必须辅以实践教学。

本课程专项实践通过对相关司法机关和单位(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律师事务所)进行实地考察,聘请相关的工作人员(如律师、法官、检察官和警察)进行现场讲解或者进行专题讲座,这样既可以巩固平时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可以对《证据学》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各分校可以通过自身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参观考察的单位和方式。

课程专项实践通过旁听法庭审理和模拟法庭进行。因为庭审涉及各种证据,是学生集中实践的好形式。旁听庭审可以由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集中进行。便于学习资源的准备和小组讨论的展开。模拟法庭可以由学习小组为单位在不同地点进行。同学们通过参与法庭审理角色分配,参与法庭审理,在实践学习中,使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得到能力和素质的综合锻炼。

5、面授教学的作用。

《证据学》课程的面授教学可以围绕以下内容开展:开课之初的《证据学》课程的理论性、原理性、方法性内容的学习;网上教学安排和引导;必要网上学习技能的培训等。

6、三种学习形式的有机结合。

《证据学》课程教学设计必须探索三种教学形式的有机结合,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网上资源。

面授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准备阶段,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进行任务分配,运用网络资源展开知识预习和讨论,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汇报、小组发言记录和总结等形式体现在网上,形成三种学习形式优势互补,学习成果在网上体现的结果。

四、研究实践初步效果。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区别于常规的面授教学的教育方式,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远程教育领域的应用,符合世界科技教育发展的潮流。课题组成员为检验此次研究实践成果,课题组设计向实践分校征求了意见,分校表示此次《证据学》教学改革在教师、学生的得到的广大好评,认为体现了法学专业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实施,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较少了学习负担,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教学改革活动。这将为法学专业的其他课程教学带来启发性影响,更好的掌握学习者对法学专业课程的切实需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2]黄荣怀、周跃良,关于远程学习的特征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第3、4期.

[4]马国刚.现代远程教育多元化学习支持服务模式的构建[j].石油教育双月刊2010(1).

绿色化学教育实施策略分析论文

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对农村初中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教学设施落后、生源压力以及教育质量滑坡等问题,这些不容忽视的教育短板,为农村初中教育管理提出了新挑战。而应对这些问题,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思维,建章立制,构建起农村新型初中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在农村初中教育管理实施工作中,要正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到不忽视、不逃避,积极分析并研究对策,这样才能使农村初中教育管理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一、农村初中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师资力不足。

教师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但是在农村初中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教师流失现象。教师的定向流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同时也影响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在教师队伍的补充扩展中,新力量出现断层现象。对于农村支教教师而言,又存在着专业素质欠缺、专业不配套情况。不但人员数量难以保证,而且教学专业性也难以保证。

2.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

在农村初中学校,教育激励政策不能全面实施,很多学校在奖励机制的制定上,往往侧重于精神鼓励,难以与绩效工资相挂钩。缺乏实质性的激励制度,造成了教师在工作中的消极倦怠情绪。而由于教育经费问题,也使不少具有激励制度的农村初中学校在执行中有所折扣。从现实情况来看,激励制度的不到位,已经造成了农村初中教育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3.缺乏制度管理的完善性。

不少农村初中在教育管理中,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在约束性与激励性之间难以达成平衡,尤其是在教师素质的考核中,一般对绩效考核较为重视,但是对于过程考核却有所忽视,二者难以做到有机结合。在教师晋级制度中,缺乏明确的评价指标和参照基础,在成绩考评中难以实施民主评议。在制度实施中,缺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难以从教师切身角度出发,维护其群体利益。在管理中,重行动而轻理念,上述问题的`根源,均源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二、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对策。

1.强化教育师资建设。

强化师资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优化教师的队伍结构。首先,应该对人事制度进行深化改革,同时也在行政管理方面加强力度。农村教师一部分来源于支教配给,在人才的短期交流利用上,要进一步凸显人才效应,使教师队伍的血液更为鲜活。其次,在教育管理中,还要强化领导层建设,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以真正提升,并体现管理制度的公平性和透明性。

对于教师的培训工作要不定期开展,调整教师的专业教学结构,不但在教学效率上做出要求,并且要积极构建学习型教职团队。在教学质量上要进行有序监督,并进行规范化的教学成果验收。同时,鼓励教师一专多能式发展,以适应不同的教学人才需求。对于人才编制要做到科学、平衡定编,使教师资源得以优化,同时也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工作环境,使教师能够安于本职工作,敬业乐业。

在农村初中教学管理中,要对管理过程提起重视,不能一味地强调管理结果。在管理实施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拖延或者转嫁责任,以此来提升整体管理的实际效率。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健全相配套的教学体系,并对其进行有效监控,遇到问题要拿出书面方案,并对监督质量进行评价分析,教师与学校之间要建立垂直绩效管理体系,以此保障师资力量的不断强化和优化。

2.建立有效激励制度。

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但与自身职业操守有关,而且与学校相关的激励制度也有密切关系。教学质量的高低,必须有相应的考核机制为前提,完善的激励制度应当与教师的教学质量、工资福利、职称评定以及先进等级相挂钩,这些都是激励制度的组成部分。在同类班级成绩平衡的前提下,对于分班、学生流转等环节进行公平配置,然后开展同类学科和同类班级的横向评价,利用竞赛、考试等方式对学生能力进行测验,同时这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测试。此外,班级管理是学校整理管理的基础,所以抓好班级管理对综合系统管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强调纪律性管理的同时,还要将初中德育教育列为重点,在安全、卫生、纪律的评价机制上,同时对教学中的综合能力进行考评,并以此作为制定激励政策的基础。教育内涵的丰富,能够与学校的激励制度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共生资源,有利于农村初中教育管理的进一步实施。

在采用激励制度的同时,不但要重视精神激励,同时也要重视其物质激励。虽然不少农村初中面临经费紧张的困难,但是,通过学校优化管理步骤的实施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才能得到数额更多的教育经费,这样的良性循环,可以激励教师的教学热情,同时,学校的凝聚力也将大幅度提升。激励政策的实施,能够使“教、学一体化”管理顺利实施。

3.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就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教师的教学计划、业绩考评、教案评价、教研细则、素质教育整体评价等,这些都应当建立相配套的监督评价机构。首先,作为农村初中学校的管理者,要以当地的教学实际为基础,掌握教学细节的关联性,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相关的管理方案以及评价指标,对于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分类分析,找出其问题关键及解决策略,以利于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在重视教学管理的同时,也应将终端管理纳入重点范围,不能对终端环节有所忽视,因为学校的终端管理是对全程管理的总结和提炼。其次,还要加强对教师整体队伍的完善和管理,注重教师年龄结构差异,不但在教学中力行“因材施教”,还应当在用人环节掌握“因人而异”。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要搭配利用,使人才的互补性得以充分体现。

在农村初中的教育管理中,要协调好教学、管理、学生三方之间关系。要制定出明确的管理目标,并对各级管理信息进行收集、归纳、整理,使之成为更具参考价值的流动信息。管理目标的确立,要始终以教学管理为核心,并对执行成果进行分类、考评,并对整体管理系统起到优化作用。管理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初中的教学水平,使教学体系更为科学规范,同时,也能够形成有机教育管理体系,使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之间构成开放性的良性循环模式。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在实施农村初中教育管理中,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且这也是教育管理中具有开拓意义的研究主题。在不断接受崭教育新管理理念的同时,还要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有当地特色的管理模式,从而构建科学、规范的教育管理空间,教育管理的实施,能够为农村人才培养提供积极助力,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及社会意义。

化学实验中的绿色化学教育论文

自1991年美国环保局提出绿色化学这一新术语以来,绿色化学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和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化学界和工业界的新变革。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使得传统化学举步维艰,难以进一步发展。

同时人类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能再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物质享受,一定要在发展的同时顾及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否则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

因此,绿色化学应运而生,成为整个化学界一颗耀眼的明珠,它是进入成熟期的使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更高层次的化学,是粗放型化学向集约型化学的转轨。

近年来,绿色化学受到了世界各国高度的重视,绿色化学与技术已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和任务之一。

定期在美国、欧洲和亚洲举行的有关绿色化学主题的会议不断增多,反映了科学界以及公众对绿色化学日益增进的关注,绿色化学组织和绿色化学网络在美国、意大利及英国等国的创立也表明绿色化学已是世界科技发展的热点。

为了使化学呈现一片新的生机,为了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大力推广绿色化学,很多国家设立了绿色化学奖:世界上第一本“绿色化学”(greenchemistry)杂志问世;美国出版了第一本“绿色化学”教科书。

目前我国也已加入这绿色化学的研究行列,绿色化学及绿色化学教育在我国也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

我国在1995年中科院化学部确定了“绿色化学与技术”的院士咨询课。

召开了“工业生产中绿色化学与技术”的研讨会;由国家科委主办的第72届香山科学会议就是以“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科学的挑战――绿色化学”为主题,这个会议宣告了我国的绿色化学研究和开发工作已正式开始起步了,这对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指导思想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1、绿色化学的内涵及绿色化学的必要性。

绿色化学亦称环境无公害化学或环境友好化学,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或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的使用和副(废)产物等的产生,力求使化学反应“具有原子经济性”,实现废物的零排放。

其目标是把传统化学和化工生产的技术路线从“先污染、后治理”变为“从源头上根除污染”。

是当今国际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之一,是具有社会需求和科学目标的新型交叉学科。

它不但具有重大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也表明化学的副作用是可以避免的。

中科院院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时清的积极倡导下开设了一门独立的绿色化学新课程。

199月26~28日在清华大学召开了有国内外多所大学参加的“大学绿色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共同对“绿色大学化学课程体系”、“大学绿色教育问题”等进行了交流与研讨。

化学实验课是在高等院校进行绿色化学教育最合适的课程之一,这是化学实验课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由于绿色化学这一领域刚刚形成不久,“具有原子经济性”这一重要的基本概念在1991年才由美国著名有机化学家trost在《science》上提出,19以前出版的教材都未能反映绿色化学的内容,所以化学实验用教材也需要做一定调整。

目前我国有机化学实验有些内容已改为少量或半微量实验,文献阐述了无机化学实验中的绿色化学教育问题,但仍需要进一步调整。

应先从绿色化学的基本原则出发选择更新一些具有时代性与绿色化学有关的内容,如汽油无铅化、洗涤剂无磷化、原子经济性减少废物的排放等。

分析化学实验应增加分析化学内容:扩展一些新开发的环境友好工艺中采用的新试剂和新技术。

如:有机化学教材中介绍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

一般是使用反应是用液体酸催化剂,如:h2so4,hf;或用lewis酸,如:alcl3、zncl2等催化。

由于使用h2so4,hf类酸催化剂后,酸废液的后处理工艺复杂,产生的废液会污染环境,催化剂再生困难;alcl3、zncl2类酸催化剂选择性不高,分离产物时催化剂被水解放热,并产生大量的hcl气体。

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负载型固体酸催化剂和其它固体催化剂。

如用蒙脱土为载体的固体酸催化剂(k10),金属卤化物,硅胶型催化剂,在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中表现出了优良的环境友好催化性能。

这样于点点滴滴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内容,在介绍基本原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到新的应用和发展。

也可在教材中以专题形式增加绿色化学的内容。

设置开放实验。

从传统化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完善教材内容,实现从传统化学到绿色化学的转变。

文献阐述了如何处理对实验室环境构成严重危害的在实验中使用的各种各样的试剂,阐述了农药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及与绿色农产品相适应的未来的化学农药也应该是直接应用于绿色农产品的绿色农药。

可开展与实验教学有关的一些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废物利用研究,如:从电镀液中回收铬化合物。

回收干电池、镉镍电池等实践活动是很有意义的。

不仅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更重要的是进行了绿色化学教育。

化学实验的实施,既要考虑实验成功、尤其合成实验还要考虑具有高的原子利用率,能用简单、安全、对环境友好的操作快速、定量地把价廉易得的起始原料转化为天然或设计的目标分子,还要考虑最少的废物和副产品,而且要求对环境无害,可见其难度之大。

采用多媒体、internet等信息教育手段进行实验教学。

用多媒体演示对环境有毒有害的生产和已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同时介绍减少有毒有害工艺。

在绿色合成设计实验中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可以在单位时间内向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同时利用三维动画效果形象地展现实验操作,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将上述绿色化学教育贯穿于化学实验教学是可行的。

绿色化学的研究因体现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而方兴未哀,为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契机。

如果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积极运用绿色化学的研究成果,将绿色化学教育的思想贯穿其中,其产生的影响也将会是积极而深远的。

绿色化学是当今国际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是使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更高层次的化学,是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

化学实验中的绿色化学教育论文

摘要:化学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综合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知识和理念;在实验及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相关能力;将绿色化学渗透到高中化学教学中。

随着化学领域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出现了很多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和物品,但是相应的存在很多弊端,地球的资源有限,化学生产中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产生的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同样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威胁。那么,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同时为了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目的是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实现化学教育和环保意识的有机结合,既要体现化学对生活的重要性,又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我们就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做出叙述。

化学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传统的化工产业对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依旧可以在地球上存活下去,于是提出绿色化学的理念。绿色化学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化学,其核心是从源头上减少化工生产对环境的污染,高中化学教育是学生接触化学学科的初始阶段,将这一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就很有必要,让学生从根本上就形成这种思想,也符合新课改要求,这种在绿色化学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更具有社会意识和科学精神,在获取新的化学产品途径中,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不能丢弃,要从高中大量渗透绿色化学的理念,让学生不仅要领悟绿色化学,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由于是一种新型的理念,同学们在认知上存在困惑,再加上传统的教育模式,对这种教育的引入存在排斥,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困难的存在,而放弃正确的教育方式,主要从思想教育、实例讲解、实际应用、扩大宣传范围、举办比赛方面来谈一谈如何渗透绿色化学教育。

1.思想教育。

由于在过去同学们并未形成绿色化学的思想,对于什么是绿色化学,为什么要进行绿色化学教学以及绿色化学与我们传统的化学相比较有哪些不同,这些都是将要解释的问题。首先,应该让同学们意识到绿色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比如生活中常见的汽车尾气污染和全球温室效应等现象,让学生自发接受这种理念在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其次相比较传统的化工生产,污水排入河流造成水体污染,经由食物链传递后在人体内富集,最终伤害的依旧是我们自身的利益,这也体现出传统的工业生产不可延续,否则威胁人类生命安全。

2.实例讲解。

在授课时,可以列举出传统化工的污染实例,让同学们自己分析谈论,找出其缺点和造成的严重后果,怎样才能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同时也是绿色化学思维形成的过程,这种方式不但让同学们更加明确绿色化学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加深印象。例如,在实验室经常会遇到有毒气体的释放,为了试验人员的安全,这种操作经常要在通风橱内完成,消耗电力和物力资源,如果能够采用绿色化学的理念,在收集装置处用一个气球来收集气体,这样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前提下,节约资源。

3.实际应用。

知识永远在大脑中,不拿来运用,那就失去了本身的价值。不只是在教学中渗透这样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做到将其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例如,现在市面上很火的一种环保型装修材料,甲醛含量较低,这样的优势使其在装修领域占很大的市场份额,这也说明这种理念是可以创造财富的,虽然打击了传统工业的一些做法,但实质上是对其的深度改造。此外,教学中在做实验的'时候,对于实验废液的处理及使用试剂的量等问题都与绿色化学有关,在学校实验中心开设绿色化学实验模拟基地,制定符合绿色化学的实验设计原则,在生活中,做到电池的回收利用等,在实际操练中形成绿色化学理念,这才是绿色化学教育成功的体现。

4.扩大宣传范围。

绿色化学以高中化学教育作为载体,让学生们感受到绿色化学和我们生活的密切程度,但这仅仅是开始,应该让更多人群了解这一理念才是要达到的效果,学生可以作为传播者,这种使命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荣誉感,比如在学校组织绿色化学小组,进行明确分工,宣传组负责宣传绿色化学理念,技术组负责宣传材料的制作,策划小组负责定期举办活动,人事组负责招收新成员,这样的组织可以督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实施绿色化学,普及这种理念。

5.举办相关比赛。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为了能够创造出更多绿色化学产品,需要激发想象力,学校举办一些比赛,可以集聚多人智慧,让这一理念的新产品造福人类。例如,绿色化学的研发领域,虽然高中的学生并不具备相关知识储备,仅仅作为一个项目的参与者,但是对于他们迟早要面临进入高校的问题,这样的独特经历,从早期开始培养这种独立思考的意识,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来讲,拓宽了道路。综上所述,绿色化学是具有感染力和创造力的,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纯粹的化学知识,还要了解化学对我们生活造成的改变,不论是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还是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都是应该让学生了解的范围,从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做一名高素质的人才,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欧阳学浩,刘杰.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回顾与反思[j].山东化工,20xx(15).

[2]鲍东阳,黄泰华,姜大雨.中学化学教学课堂问答的有效策略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xx(16).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会议参加为16947人,展览参观者为17132人,展览公司1116个,总展位2949个本届会议共收到文1909篇其中墙报论文25组共562篇,口头报告163组1347篇。本届会议共颁发9项奖,,以表彰他在研究液相色谱理论方面的贡献williamswlight奖授予美国riogrande医疗技术公司的robertg-messeres教授,表彰他们在离子选择电极和时间飞行质谱研究方面的贡献,教授,奖授予德国碳化物马普研究所色谱冰前主任gerhardshcomburg教授,表彰他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研究方面的贝献bomen-micheson奖和tomashirschfeld奖分别授予美国nih的iralevin博士和杜邦公司的harveysfold博士,表彰他们在生物膜振动光谱成象和近红外光谱在工业过程分析中的应用方面的贡献。

以下仅就在本届会议的论文情况,对分析仪器和分析测试技术进展作一简介:

在本届会议上,原子光谱的论文仍以icp占有绝大多数,讨论主要集中在联用技术、进样系统和检测器改进和实用分析方法等方面,icp光谱和icp质谱的论文仍占主流,臟激发机理,基体干扰及计算机机理模拟研究方面也有论文涉及。icp中超声雾化器高压雾化器和cip检测器的使用可大大改进仪器的性能j-y公司推出的高动态智能化检测器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动调节检测器的灵敏度。有关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的论文分别为23篇和12篇红外光谱,特别是近红外光谱是本届会议中讨论最为广泛的话题由于样品不可能均为光透性样品,因而反射技术的研究十分活跃,衰减全反射可测定特定或特选面的样品。红外显微镜的应用和红外成象技术也成为本届会议的重要话题近红外光谱的运用十分广泛,正如美国brai+luebbe公司的thomaskapral所言:“近红外,难以解释但容易使用”喇曼光谱论文中引入注目的是单个生物分子的喇曼成象研究喇曼的应用和喇曼光纤传感器的研制质谱的焦点集中在电喷雾电离质谱?激光时间飞行质谱和基体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的研究上,其应用主要偏重于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药物的分析。膜进样技术在质谱中的应用(mims)也进行了专题讨论。

电化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极研制,血气电极、气敏电极、酶电极、碳纤微电极和免疫电极的研究方兴未艾离子选择电极的研制仍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其应用主要在临床、等报道了他们采用扫描电化学显微镜在电极上进行单分子检测的结果。

分离技术的研究经久不衰,本届会议中有关色谱的小组报告会就有18个,其讨论的内容遍及进样柱、检测器和应用软件及与其它技术的联甩毛细管电泳研究集中在联用技术成象技术等方面毛细管离子电泳可在30分钟内分离出30种浓度为21ct6的金属离子其应用主要集中在生化领域超临界流体用于分离、萃取等方面的报道也很活跃。有人研究发现微波萃取技术在高温和室温均能显著提高萃取速度和效率。

传感器的研究趋向于微型化和实用化光学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酶传感器的'研制及在环境临床和工业监测中的应用异常活跃仪器的发展和改进仍然吸引着许多研究者为之工作。近场扫描光学显微镜、付里叶变换微波色谱、电子鼻的研制及应用和流变学分析等已有进一步的报道在仪器的进样、检测和应用软件方面的诸多工作在为改进仪器性能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方面正起着积极的作用。

本届会议中环境分析的讨论极为活跃,21个小组报告会从环境分析中仪器的应用、改进方面的进展到各种环境介质的样品处理、分离、富集及其在金属、农药、pcbpah和放射核素等各种污染物的检测,甚至环境的质量评估都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生物分析的讨论涉及到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光学和电化学传感器应用的新途径、dna的成象、单细胞和单分子检测、生物样品的分离和检测肽和氨基酸等诸多领域材料表征方面论文从材料的分离到各种分析技术在材料表征中的应和均有涉及。本届会议对食品分析也倾注了诸多注意,其内容有:食品的超临界流体萃取、溶剂萃取高压液相色谱分析、固相萃取和离子检测技木电子鼻的应用、反式脂肪酸的营养分析和食品分析的质量可靠性等药物分析的讨论内容有药品的萃取和分离、手性分离、毛细管电泳和高压液相色谱、质谱和计算机在药物常规分析中的应用。

本届会议在实验室设计和管理上组织了专题讨论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出现可大大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保证分析测试结果的质量,本届会议也组织了相应的次专题讨论,其内容涉及iso9001和iso14001标准及质量保证体系对分析测试结果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本届会议专题报告会的题目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可从这些题目中对会议的讨论内容一目了然,许多题目构思新颖,如:色谱分析怎样节省时间、化学武器公约对分析的需要单分子检测时代的到來质量工业的活力、质量怎样把握现实、怎样设计你的实验室等等,值得我们在举行类似会议时参照,于执笔人的专业知识所限、疏漏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此文仅为抛砖引玉。

绿色化学教育实施策略分析论文

二、立足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绿色”习惯。

1.利用废弃物进行化学实验。

2.在实验中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3.对化学实验进行改进,让其更加环保。

三、化学联系生活,提升学生的“绿色”素养。

1.组织环保讲座。

2.开展家庭小实验,减少实验污染。

四、总结。

绿色化学教育实施策略分析论文

绿色化学教育虽然说在当前我国的化学教育中已经被提出了有好几年的时间,但是具体到落实状况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影响着绿色化学教育的实施效果,这些问题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当然也存在一些教学模式的问题。

因为绿色化学教育这一概念所提出的时间并不是特别长,所以相关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观念的重视程度就存在明显的不足,具体到化学学科的教育过程中,就表现在不论是化学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充分意识到绿色化学的重要意义,绿色化学的观念极为淡薄。导致这一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1.3最后,对于中学生来说,虽然他们比较倾向于接受新事物,因此,按理说应该能够接受绿色化学的概念,但是实际状况却并非如此,由于当前并不存在较为完善的绿色化学教育体系,化学教师也不会重点去突出绿色化学的观念,所以很多学生无法真正意识到绿色化学的魅力,甚至还有的学生认为绿色化学教育过于哗众取宠,华而不实,这种偏见的存在也是比较普遍的。

当前我国绿色化学教育因为经验的不足等问题,其整体的体系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这就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绿色化学教育的发展,具体来说:

1.2.3最后,对于绿色化学教育过程来说,如果进行充分的实践教学,就必须依靠大量的物质条件支持,而这在很多地方都无法得到实现,教育资源的不足也是制约绿色化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2.1革新化学教育传统观念。

针对当前中学化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观念意识不强等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革新当前的传统化学教育观念,尤其是要重点针对化学教师进行思想观念的革新,具体来说,首先在本学校内部加强化学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共同研讨绿色化学教育的要点和教学方式,进而提高对于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其次,主要化学教师走出去,尤其是可以去一些较为发达的城市中学习相应的绿色化学教育模式,改变自身的传统化学教育理念,逐步的融入绿色化学教育概念;最后,学校还可以组织专业的研究人员来针对化学教师进行绿色化学教育,提高化学教师对于绿色化学教育的认识程度。

2.2加强实践教育。

针对当前存在的较为落后的化学教学模式,化学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谋求一些新的变化,改革现有的“教和学”模式,积极引入实践教学模式,充分的利用化学实验和实践来提高中学生对于绿色化学教育的兴趣,并且使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绿色化学教育的真正内涵,加强学习的效果,比如,通过具体的化学实验要求中学生来发现对于环境存在危害的一些气体,进而加深学生的记忆,并且课后要求中学生展开实践调查,了解这些气体的产生原因和防治措施,这才是真正的绿色化学教育模式。

2.3适当革新化学教材。

当前的中学化学教材中存在很多不适合于绿色化学教育的内容,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革新化学教材内容,邀请专门的专家针对现有的化学教材进行绿色化学的植入和渗透,从教材中体现出绿色化学理念。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的化学教育过程中,渗透绿色环保意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具体的执行效果却并不是十分理想,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影响着绿色化学的教育发展,基于此,在今后的化学教学中,作为化学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绿色化学教学知识,充分的调动学生绿色化学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采取多样的绿色化学实践手段,加强绿色化学教育的实效性,最终加强学生们绿色环保的重视程度,达到最终的目的。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