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不夜天读后感大全(14篇)

时间:2023-11-30 17:44:41 作者:字海

读后感是一种对作品的感悟和心路历程的记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总结自己的阅读体验。在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写作经典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山河之书》读后感

读史使人睿智,余秋雨的山河之书,是一本文学书,也是一本历史书。余秋雨是我所知道的为数不多能把所学用于实践的作家,他带着书上的理论去亲自游历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在他笔下,祖国的山河都有了灵性,他所看到的风景,所触摸的建筑,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单一的存在,而是几千年历史文化所积累下来的一部恢宏的电影,他能读懂山河的思想。他将古人的生活与今人的生活重叠对比,让它们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然后出其不意的发出让人心服首肯的感叹。那些感叹看似在意料之外,细品却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心中豁然开朗。

书中描述的一个山庄的背影,让我为一个朝代的兴盛衰败所感叹,为一代文学巨匠王国维对生死的选择所敬佩,我伫立在都江堰的岸边,看江水滚滚,惊叹李冰父子治水能力的精湛,我来到杭州,看苏轼不是在吟诗作赋而是在修湖造田,甚至带我到史上并不存在的宁古塔,去聆听被贬流放在这里的朝廷重臣们的心声,体会他们的心路历程。

对于历史我一直认为它距我们现代生活很遥远,可看了山河之书我才恍然发觉,原来历史就蕴含在眼前的山河之中,千百年来经历风吹雨打,它依旧在那,不曾褪色。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你的心胸变得更加宽阔,头脑更加睿智。

山河之书读后感

茫茫山河中,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根,一个栖息地,那是故乡。

从一般意义上讲,故乡是从小长大的地方,是你户口本上写着的`地方,是有年少回忆的地方。我生在广州,在广州长大,由此看来,好像广州便是我的故乡。不仅仅如此,我不会湖南方言,不曾融入过湖湘文化,去那岳麓书院,看那爱晚亭。而语言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同时也是一方文化对于人的记号,这些我都没有。

可广州呢?在那里触之可及的只是表层化,物质化,肤浅化的碎片文化,以及喧嚣于上的物质。在那里没有对灵魂的追问,没有对自己存在价值的探寻,每个人过得庸庸碌碌,不曾探寻过文化,也不曾对中华文化的去处有过丝毫的追寻。对于广州我只是一个过客,一个来去匆匆的游子罢了,对这片土地来说是陌生的,是暂驻的。

我要找的故乡,应该是精神故乡,或者文化故乡。文化对于人的塑造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我要追寻那些文化,去见一见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交融的状况,原始文化与封建文化碰撞的激烈,那些古文明,黄河流域的朴素富有生命力以及长江流域的精致。文化故乡是你一生追寻的地方,是你灵魂的居所,纵使他只是一片荒远闭塞的边远之地,但是只要踏上便会有血脉相融的熟悉感。

这些是在余秋雨先生的书里的。直到我知晓了先生的“大散文”,我才对中华文化有过深刻的思考,在如今这个物质代替一切精神空虚已经极其普遍的时代,我们的空虚只能依靠文化来填充,才能体现现代精神的价值,形成了大散文,具有一股力量不同于寻常的散文,那是对如今文人日渐堕落的痛心,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追问,对于如今世俗化、物质化的愤怒。先生的彷徨是对如今文人命运的彷徨,先生的呐喊,是对中华文化如此的呐喊。

那是一本山河之书,一本血脉之书,那是中华母亲的血脉,中华文化的传承。无论是那边远的苗寨里的对于自己祖先的深刻记忆,还是侗族人民动听的歌声所折射的文化荼毒以及对原生态文化的疏远,又或是的是那飘摇在风雨中数百年的藏书阁――天一阁,里面的书都是对中华文化的追忆。

我们需要一个文化故乡,记录着我们文化的起点以及我们该拥有的厚度,在如今这个文化人已经不具有文化特性的时代,中华传统文化日渐斑驳,杂碎的年代,文化传承就愈发显得重要珍贵。

就像《诗经》那样以诗为经,这不仅是我们的起点,也是我们的终点。

物质的高度并不能决定文化的高度,在千年之前,生产工具极端落后的时代,劳动人民依旧能够用最朴素的语言写成诗经。而这种精神高度却是如今的我们依旧难以企及的。

我们与古人相差的不仅仅是一个时代,还有精神高度。对于自己灵魂的追问,当你面对那些千年数千年以前的遗迹的时候,你会发现在时间的面前,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这是我们的文化山河。

《山河之书》读后感

山河常在,然知她惜她者少,惺惺相惜,举杯共月,唯有山河之书;历史长存,却怨她忘她者多,灯火阑珊,形影相吊,只得千年一叹。

最初认识余秋雨是因为朋友赠的书——《文化苦旅》,一看书名,文化,便先入为主,觉得肯定是博大精深,条条是道,一本正经地说一堆道理,立马与自己划清了界限,此等高深莫测之书,不适合我读。然一日,实在闲来无事,仔细翻阅,便爱不释手,也便有了这次与《山河之书》的自然相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没有两者。路,就是书。对于我来说,没有资金行万里路,四处瞎转悠,路确实就是书。品读一本本书籍,听作者的故事,作者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作者的心得与经验,可不就是踏着他们铺成的路一步步走向更成熟,更独立的自己吗?而成熟又是什么?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逆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我以为,山河只是山河而已,她还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属于自己的历史,属于自己的眷恋,属于自己的无奈。她的确是养育了我们,丰富了我们。她的静,岿然不动,既伟岸,又渺小,她的动,源远流长,既气势恢宏,又默默无声。她的无奈,是敦煌莫高窟的文化被掠夺的无奈,是废井冷眼的无奈,是宁古塔里苦难的无奈,她也有骄傲,她的骄傲,是造福了一代又一代子孙都江堰,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的惊骇,是孕育的千秋万代的我们。

山河也确实只是山河而已,动与不动,她都在那儿,以她千百年的阅历,以她洞晓一切的姿态,以她慈爱母亲的身份,注视着她的孩子。我们喧闹,我们改造,我们怀念,我们在随着时代改变,为迎合他人或自己而改变,而山河一直不变。

山河是山河,故乡是故乡。

《山河之书》读后感

余秋雨先生常说:“路就是书,路外无书。在《山河之书》中,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余秋雨的《山河之书》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中国的山水风古迹,更加人道主义,更加深刻、透彻。《都江堰》中,作者认为,都江堰比长城要伟大得多,长城是雄伟的,但更多的是排场,背后是让人惊悸的残暴。而都江堰是质朴的,它造福千年,永久地滋润和灌溉了中华民族。“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掩盖历史的创痛和丑恶,指出了长城背后的残暴,而肯定了都江堰的实用与贡献。

从文章的题目中便可见一斑。譬如“《莫高窟》、《都江堰》、《三峡》”等,众所周知,这些著名景点作为一种人文构建,既可以使人从视觉的角度来感受其宏伟、高大之美,也可以使人从文化的角度来感受到洪厚、庄严之美。这些人文景观以其特殊的文化地位和实用性为世人所瞩目,它们是独具特色的景观,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是一种豪放的雄伟、是一种奔腾的力量。他们可因其“大”而振奋人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激发民族的自豪感。

余秋雨的散文是情与景的交融,灵与肉的碰撞,而使得艺术审美者在体味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的同时,也会明显的受到他思想的浸润与牵制,你会一起和他感同身受到好与恶、荣与辱,血与泪的情感宣泄,这是一种共鸣现象,这期间除了倾听到作者的痛苦,激荡、欣喜的心声之外,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震荡感。而这些情感的波动也正源于对崇高的体验。这是美的升华。

在《道士塔》中,我们一方面为道士王圆篆因愚昧和贪婪而使莫高窟中的经文、锦帛流失海外而对其切齿。一方面又因清朝官吏只注重贪图个人享受而对莫高窟不管不顾、听之任知,而对其痛恨有加。直面历史百感交集,然而在痛定思痛后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被空前强化了,崇高的历史使命感袭上心头,以至于使艺术的审美者脸红心跳、热血沸腾,这时在其意识形态当中个人的得失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升腾了民族大义、民族气节。

《山河之书》读后感

“壮哉,中国文化山河”!如果不是读余秋雨先生的《山河之书》,也许根本不会系统而完美地窥视隐藏在中国山山水水间震撼人心的魅力。

虽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多数时候,我们还是更多地注意风景之美丽,不太会注重山水文化之魅力。读了余先生的文字后,感觉自己以前许多时候浪费了时间和脚程。

余秋雨教授认为中华文化拥有三条最大的天地之线,那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经纬。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第一条线是黄河;第二条线是长江;第三条线比较复杂,在前两条的北方,是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线,也就是区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天地之线。他这些年来的文化考察,主要就是对这三条天地之线的漫长踩踏。

余秋雨教授常说:“路就是书,路外无书。”在《山河之书》中,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他首度给年轻人列出一个行走名单:长江三峡;黄河壶口;长白山天池;安阳殷墟;三星堆;曲阜孔林;都江堰;泰山;兵马俑;万里长城;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库车千佛洞;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法门寺;西夏王陵;杭州西湖;南京紫金山;承德避暑山庄;峨眉山;黄山;庐山;九寨沟;桂林漓江;普洱茶山;黔东南村寨。

《山河之书》从宏观上通述了中国山河的空间意义,读起来让人极为震撼。在核心篇目之后,即是余秋雨教授二十余年考察中国文化现场的脚印。

般翻卷而来,带给人审美的强力震撼,仿佛长河落日的圆融气派,又仿佛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令人荡气回肠,从精神上为之一振。从微观上,理性与抒情结合,诗化的语言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

他说:“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客观地说,从写作手法上,秋雨散文的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有机融合,使文章的议论灵动起来,富有情趣,如《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这些典雅抒情又充满睿智的文字描写,使读者在理性的思考上获得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人们从心底反思:中国文化的历史定位是什么?中国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可以说,余秋雨散文中的亮点不是生动细腻或大气磅礴的场面描写,而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和议论。

余秋雨的《山河之书》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以深邃的目光,透过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

寻找并发现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从此成为我们看风景时新的视角。通过读老余的《山河之书》,我们终于可以成为懂一点山水思想的人,看明白山水的同时也看明白自己的人生。

山河之书读后感

总有人在路边问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我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这是余秋雨先生《山河之书》中开卷之《我的文化山河》的一段对话。

渴望读书的年代,读不了很多书;期盼行走的时候,无法跨越山水阻隔,这是悲哀。而文字风行天下时,却找不到多少能值得阅读的书籍,或是没有多少人看书;山川大洋再不成为阻碍的今天,却难以去亲近大地和历史文化,又是另外一种悲哀。

而余秋雨先生说:没有两者,路就是书。秋雨先生有这样回答的底气。于他,书读的多了,书就变成了行走于历史和文化的捷径;路行的远了,路就变成了胸中无数的巍峨高山,滔滔大河。以足迹为笔,以学识为墨,以大地为纸,以江河为砚,余秋雨先生是文化学者,也是文化行者。作为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著作等身,《余秋雨书系》凡十八卷,本本厚重,分量十足。作为文化行者,余秋雨先生曾行走欧洲、西亚、南亚、北非等数十个国家,探寻对话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阿拉伯文明,一本《千年一叹》,道尽古今中外文明兴衰;一本《行者无疆》,让人贴身感受欧洲文明的古典和现代。这两本书,是余秋雨先生文化学者和文化行者两种身份的完美体现。没有对古今中外文化的深度研究,便谈不上对这些文化的对比、探索,这是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而没有对数十个国家的行走体会,就不可能有对这些文化和文明的切身感悟,这是文化行者余秋雨先生。

正如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十万里,历经磨难九死不悔;徐霞客探索名山大川,几经生死以身殉道,余秋雨先生无论是文化学者还是文化行者的身份,都不是轻易得来。在神州曾经举国疯狂蔑视文化的年代,他隐居山中,研读中华文化经典。在上海冬天寒冷夏天闷热的小屋子里,他足不出户,醉心读书。多年的读书生涯,成为他深厚学识的基础。而在行走西亚、北非、南亚,对话多种失落的文明创作《千年一叹》的日子里,余秋雨先生行程万里,也经历了被武装分子枪口相对的场面。但正是艰辛的付出,才有丰厚收获。余秋雨先生的著作等身,的的确确不光是读万卷书得来,也是行万里路得来。有人不服余秋雨先生,但无人能否认他的学识;余秋雨先生《行者无疆》之后,无数人以行者自居,但无人能象他那样在行程万里之后,著作等身。当代中国,文化学者有之,文化行者有之,但两者而兼一身者,论学识深厚,论行走之远,论著作之丰,余秋雨先生当为第一。

自古文人自嘲,有学书学剑两不成的说法。而余秋雨先生,行成行者,学成学者,令人敬佩。

《徐霞客山河异志2》读后感

在我们的印象中,徐霞客游记是开创了中国旅游史的鼻祖。而他仅存的这一部游记里记录了许多我国壮丽的山河美景。初看《徐霞客山河异志》这本书,以为是和游记相关的故事,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充满悬疑以及武侠情怀的故事。

在读完第1本之后,我就被这个故事吸引了,作者大开脑洞,把徐霞客的故事和经历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创作成了不一样的故事。而故事的重点并不在于徐霞客游历中国山水,而是他如何足智多谋,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太子惩奸除恶。虽说故事上升到了宫中权贵的争斗,但也融合了很多江湖气息。

在第二本的故事里是讲述了五脉聚集,都找到了传人。五脉本为皇室所有,几百年来散落各地,此次在汤显祖的寻找下重新回归。在开篇就是以汤显祖,在乡村遇到奇事之后,收拢人心进入五脉,帮助徐霞客成为土脉香主。故事中不仅有行侠仗义,惩奸除恶,还有非常有趣的故事和片段,在我看来比第一部精彩许多。而故事的后半段又牵涉到了太子朱常洛。原来徐霞客之妻是朱常洛亲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也使得徐霞客一行人真正成为朱常洛之人。

而福王与贵妃的诡计,也被徐霞客等人识破。但令人惋惜的是马千乘遭福王等人陷害,惨遭杀害。为平息事端,皇帝不得已以斩龙袍,安抚民心。最后也将辅王贬入封地。看似结局得到了完美,但实际上福王与贵妃之事也为后文埋下伏笔。

作者在创造这个故事的时候,不仅运用了徐霞客本身的一些人物故事,也加入了自己,很多想象,把这样一个故事写得惊心动魄,又非常的吸引人。但我个人觉得有几处需要修改。其一是在徐霞客面圣之时,称皇上为“皇上你“这一点似乎有种大不敬的感觉。不知是作者刻意为之还是小小的失误。不过总而言之,故事还是十分精彩的。

一部比一部更精彩。虽然不知道整个系列有多少本。但读到此处,我已对故事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山河之书读后感

我是在这两个月才开始读余秋雨先生的书的,越是去读余秋雨先生的书,越是佩服他。无论是艺术境界还是人生境界都是让人仰望的程度啊。

在我已经读完了的《吾家小史》和《文化苦旅》两本书中,《吾家小史》还好一点,但是《文化苦旅》因为涉及到各种不同国家文化,有些内容让我感觉很深奥难懂。希望我有一天可以懂其中的真谛吧......但是我还是坚持把这本书看完了!因为这本书真的很吸引我。

但是个人感觉《吾家小史》这本书对我的影响要更深点。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谣言的恐怖,开始了努力不做谣言的散布者和支持者。个人认为这本书每个人都有读一读的必要,尤其是新闻记者。记得前一阵子了解到一个新闻记者因买到不甜的西瓜就报道了一篇激素西瓜的假新闻,让瓜农损失惨重。想象瓜农辛苦一年中的东西,就让“文化人”动动笔杆子,就全白费了。虽然是以前的新闻,但是看了还是感到很愤怒。高级知识分子有着知识的武装,能创造出伟大的东西,但是毁灭的力量更加可怕。每一个文化分子更应该怀着谨慎的态度面对生活。

国破山河在读后感

《国破山河在》是作者萨苏根据在日本搜集整理的大量日军侵华时的历史资料,还原展现的中国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系列真实历史事件。书中描写的很多史实令人感触良多。

以前,通过电影,我们了解了敌后抗日武装曾经利用地雷打击日伪军,“天女散花”、“头发丝儿雷”还有“土化学雷”曾给幼年的我留下深刻的映像。而本书当中,作者专门列出篇幅来描写当时地雷战的实际情况。原来那个时候敌后斗争条件非常恶劣,正规铁质地雷很少,作战时使用的大多是填充黑火药的石质地雷,爆炸威力有限,往往炸不死鬼子。

敌后抗日武装为了增加杀伤力,想出了在地雷中添加“狼毒”、“乌头”甚至粪尿的方法,给鬼子士兵极大的杀伤。八路军兵工厂曾经用山炮炮弹改装成反坦克雷,一举击毁日军坦克。这些史实让我对我党我军的聪明才智敬佩万分。

然而,对抗着武装到牙齿的日军,中国军队常常根本占不到什么宜。

文中转述的一段话深深打动了我:“孙光瑞(八路军指挥员)的部队打鬼子,八路军招兵,招五百人,同时就要二百五十口棺材。一仗下来,村里各家不是军属就是烈属。可再招兵,还是招多少有多少!”

我们的武器不如人,训练不如人,可我们仍然要保家卫国,此时,民族的尊严需要生命来捍卫!

徐州会战中,日军依靠强大火力突破了中国军队在淮北某地的顽强抵抗,占领了阵地。阵地上,他们看到中国军队的重机枪旁边,倒着一具少年士兵的遗体,竟是用铁索绑在机枪的支架上。见到这样的情景,日军马上叫来战地记者拍照写文,意图对此加以炒作,说明中国士兵作战是怎样被迫的,来打击中国军队士气,并彰显“皇军”的正义。

然而,之后调查出的事实真相是,这支与日军抗衡的部队,是地地道道的两淮子弟,而这个少年士兵,是一名“机枪班长”,他的家就在阵地后面!他用铁索把自己索在机枪支架上,并将钥匙扔进河里。直到他力战而死,都未曾在家乡父老面前后退一步!

“抗战,是中国近现代史中第一次对外敌入侵取得全面胜利的战争,也是中国军民付出代价最为惨重的一战。”

1937年以后,无数的中国人,放下手中的工作,投入到抵抗日寇的战争当中去。他们大多数人根本就来不及接受什么正规的军事训练,更谈不上装备先进的武器,他们只有一种简单的信念,就是保家为国。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大多数人牺牲了。

29军在南苑与日军战斗,北平城内的大学生踊跃参战,损失惨重,与日军的伤亡比超过10:1。用当时的十个大学生的性命换一个日军士兵的性命,这种代价是巨大的,但是,对日斗争却是必须坚持下去的。这完全是国家意志的较量!本书的人物传记篇里,特意提及蒋百里先生的那句话:“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同他讲和!”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宁死不屈,与日寇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

《国破山河在》比较真实客观的还原了那段历史中的一些事迹,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艺术加工的成分。我想这实际上反映了我们普通人对待那段历史的态度。随着我们国力的增强,战争的危险离我们越来越远。正是先辈们的浴血奋战,为我们今天的太平盛世打下了基础。

我们不想再打仗了,但是国家的尊严必须维护,先辈的功绩更不应该被忘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们普通人,在看到这段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史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水平去说太多,但我们至少应该牢记这段历史,因为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战争,距离现在确实有七十多年了。记忆,在不知不觉中流失。而我们怎么能没有这样的记忆呢?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记忆、家族的记忆、地方的记忆,更是国家的记忆,民族的记忆。感谢萨苏,给了我们这样好的文字,在萨苏的妙笔之下,这些片断变成了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也恰恰就在于它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才承载了更形象而鲜活的记忆。这是目下我们缺少但不该被忘却的记忆,承载的既是民族的痛苦和光荣,更是一种责任,让我们每一个人在掩卷之余,感觉到的责任,帮助我们能铭记这样的故事。

《徐霞客山河异志2》读后感

徐霞客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第一部当中,徐霞客跋山涉水,智斗虚无僧,凭借自己的过人智慧与超强胆识,为太子朱常洛寻来了洪武大帝时期玄铁制造的传国玉玺,狠狠地打压了福王一党。

本书《徐霞客山河异志:大明暗卫2》则同样精彩。前半本重点讲述汤显祖谨记师父教诲,用尽毕生精力,寻找山河五脉。重聚首,为大明的繁荣昌盛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当书中描写汤显祖终于找齐五脉之后,激动的痛哭流涕时,我也不禁为他的忠心而感动。

本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有趣的地方,值得我细细道来。本书对京城的繁华也是描写的栩栩如生,还有各地有名的小吃,也是描写的非常生动。

像书中开头的老鼠送钱,祭拜鼠将军庙,便很是神奇。初读时还莫名其妙,但是等慢慢深入后,才明白作者所作的铺垫之重要。再到后来的村子里的轮桨车船,还有振之和小知了在悬崖上试验的“无虞伞”,能够让自己飞起来的伞,这可能就是中国最早的热气球吧。振之真的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呢,(练武除外)。

用许婵的话来说就是:“振之哥明明是一个非常手巧的人,可是在练武这方面却一言难尽”。

本书对山河五脉之人描写的也非常细致,他们的功夫各有千秋。有九江水寨总舵主,水脉龙魁——俞百川;有在火器方面非常精通的炎尊赵士桢,有金脉一族玄铁锤马千乘,也有木脉玄铁刃许学夷。

本书中还有一个最神奇的人就是汤显祖,他武艺超群,侠肝义胆,古道热肠,知天晓地,通晓古今。

在五脉重聚之后,一直笔耕不辍,完成了《紫耕记》《邯郸记》《南柯记》,最有名的还属那《牡丹亭还魂记》。再说以后,许婵的身世也将揭晓,还有后来的女真努尔哈赤的打斗,与蒙古人虎墩兔的相识。再到后来的风起云涌,险象环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经历重重曲折,读王也终于乖乖就藩,殊不知,还有更大的阴谋在背后,“兄终弟及”。

总的来说,本书是一部很棒的旅行悬疑类小说,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听书《徐霞客山河异志》还有第三部?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徐霞客山河异志》读后感字

说起徐霞客之名可谓家喻户晓,一本《徐霞客游记》更是兼具地理学和文学上的重要价值,可谓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这本书虽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做了详细记录,却并未提及徐霞客之所以跋山涉水的原因。

虽说他游历全国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倒也不假,但多少却让人觉得有些无趣,毕竟并非所有人都会对那些地理知识感到有趣。于是乎,茶弦另辟蹊径,巧妙地将徐霞客的旅游历程与紧张刺激的打斗、悬念重生的解谜相结合,并将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融入其中,最终诞生了《徐霞客山河异志》这本集武侠、解谜、旅游于一身的佳作。

从三年前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为了保护《鬼母揭钵图》与红珠僧的殊死一战,到三年后徐霞客所遭遇的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打斗,《徐霞客山河异志》中高手过招的场景皆十分精彩,无论是善用秋水剑的许蝉,还是神秘莫测的汤显祖,亦或是深藏不漏的陈矩,以及马千乘、秦良玉这对伉俪,薛鳄、郭鲸、常鲤,皆是在武功方面极为出众之人,犹如夜空中闪烁的明星,令人印象深刻。

若是将徐霞客化身为一名侠客跻身于这些人之中,或许并没有什么不可以,只不过多少会觉得缺乏新鲜感。于是,作者给予了徐霞客“一个不会武功的书生”这样的设定,使之因“属性”不同而凸显出来;同时又为其增加了新的“技能”——善于制造各种求生工具,令他瞬间化为了能与那些大侠剑客并肩而行的高人。特别是徐霞客巧妙利用自己制造的工具和智慧巧妙化解危机的剧情,令人不由得感到啧啧称奇,仿佛他才是隐藏于武林高手之中的王者。

除了借由奇思妙想制造制敌利器,徐霞客的在解谜方面的突出才华也让读者叹为观止。

所谓的《鬼母揭钵图》之谜无疑展现出了徐霞客密码破译技术的高超,加密者为了隐藏明文可谓煞费苦心,首先是利用千字文将明文转化成数字,再借由八卦将数字转化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卦象,又将这卦象一分为二,巧妙地运用各种天兵天将、妖魔鬼怪的形象代替,最终以《鬼母揭钵图》的形式形成了所有人都该不清楚状况的密文。

而最为有趣的是,徐有勉在死前有将破解之法告知陈矩,只可惜除了徐霞客,所有人终究没能参透那暗藏在字里行间的奥秘,在凌云大佛破解海师洞草席下的密文亦是如此,看来徐有勉写的东西,都只有儿子徐霞客才能看得懂呀,这等“血脉优势”,想必是其他人羡慕不来的。

至于徐霞客一行人在凌云大佛密洞发现并破解青铜玉玺的过程,则是改编自益智游戏“点灯游戏”,即在多行多列并排多盏灯的格子里,任意点击一个灯都会将自己及周围的灯的亮暗状态发生变化,当灯全部要点亮后即赢了。只不过作者在“灯全部点亮”的基础上,加了个显示“王”的设定罢了。

如果你觉得作者所设的谜团不过如此,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作者在此巧妙地融入了一个设定系的诡计——玉玺不仅能显示出“王”还能显示出“卍”。只不过被这个诡计愚弄的不是读者,而是福王,成功地在皇上面前啪啪打脸。

正因如此,《徐霞客山河异志》一书呈现出了薛鳄、郭鲸、常鲤乃武斗担当,许蝉、汤显祖为搞笑担当,而徐霞客则是智慧担当的局面,众人皆有不足,却同时也不可取代,犹如大鼎的三足,使得整部作品呈现出了一种极为均衡的态势。

不过话说回来,有太子这样一个对手,福王其实挺不幸的。无论是编造自己在集市上被太子欺负被立即戳穿,还是去抓与陈矩密谋的太子被对方成功陷害,亦或是在文武百官面前被认定为偷东西的凶手,可以说是各种花式作死打脸。而郑妃的那些所谓用心险恶的心机,也似乎最终全都报应到了自己儿子身上,这样看来,他们母子俩似乎是本书中最悲催的一对反派角色。

作者对于故事结构的把握,以及社会权利纷争的取舍显得尤为重要。不难发现,本书在叙述故事时主要采用的还是单线模式,相比双线故事结构,这无疑使得整个故事更为流畅,恍若一幅行云流水的狂草,一气呵成。

同时,有意弱化大历史背景下朝臣之间的权利纷争,以及不可避免的内忧外患,将主要的矛盾集中在两名皇子之间的皇位继承问题是,这对于不喜欢过多历史政治元素的读者而言,无疑是非常友好的。

确实,那些立足于当下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的作品确实具有一定的深度,但是这同时也是让不少读者望而却步的原因,茶弦无疑借由《徐霞客山河异志》一书向读者展现出了一个依托历史却不过分渲染的作品,同样能极为优秀。

最后说说有关旅游的那些事,毕竟徐霞客再怎么说也是中国游行鼻祖,《徐霞客山河异志》一书自然也有不少“游玩”的桥段。不难发现,当你伴随着徐霞客的脚步行走其中时,你会觉得他们所看见的景色似乎十分有趣;而这种有趣的根源,或许景色确实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徐霞客一路的解说,使得读者得以了解其背后的有趣之处。

所以所谓的旅游,要想有趣,就更应注重对其背后的自然知识、文化底蕴进行挖掘,而这时你便会发现,即便是破旧的房子,不起眼的石雕,也会别有一番乐趣。

山河之书读后感

余秋雨代表作《山河之书》,余秋雨教授花费五年时间,特地重新修订、增补该书,并按照时间顺序重新做了编排了人们所熟知的`文章,使全书更系统、更完美,展现给读者展现最震撼的中国文化山河。

余秋雨教授认为中华文化拥有三条最大的天地之线,那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经纬。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第一条线是黄河;第二条线是长江;第三条线比较复杂,在前两条的北方,是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线,也就是区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天地之线。他这些年来的文化考察,主要就是对这三条天地之线的漫长踩踏。

余秋雨教授常说:“路就是书,路外无书。在《山河之书》中,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第一、从文章的题目中便可见一斑。譬如“《莫高窟》、《都江堰》、《三峡》”等,众所周知,这些著名景点作为一种人文构建,既可以使人从视觉的角度来感受其宏伟、高大之美,也可以使人从文化的角度来感受到洪厚、庄严之美。这些人文景观以其特殊的文化地位和实用性为世人所瞩目,它们是独具特色的景观,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是一种豪放的雄伟、是一种奔腾的力量。他们可因其“大”而振奋人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激发民族的自豪感。

第二,余秋雨的散文是情与景的交融,灵与肉的碰撞,而使得艺术审美者在体味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的同时,也会明显的受到他思想的浸润与牵制,你会一起和他感同身受到好与恶、荣与辱,血与泪的情感宣泄,这是一种共鸣现象,这期间除了倾听到作者的痛苦,激荡、欣喜的心声之外,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震荡感。而这些情感的波动也正源于对崇高的体验。这是美的升华。在《道士塔》中,我们一方面为道士王圆篆因愚昧和贪婪而使莫高窟中的经文、锦帛流失海外而对其切齿。一方面又因清朝官吏只注重贪图个人享受而对莫高窟不管不顾、听之任知,而对其痛恨有加。现实丑已成为即定的历史,任何人也回天乏力。直面历史百感交集,然而在痛定思痛后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被空前强化了,崇高的历史使命感袭上心头,以至于使艺术的审美者脸红心跳、热血沸腾,这时在其意识形态当中个人的得失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升腾了民族大义、民族气节。

所述,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他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以崭新的范例拓宽了当代散文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散文审美形态,使散文的河流改变了流向,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个体意识的抒发到整体精神的张扬。余秋雨的散文集于史学、哲学、美学于一身,把高深的历史文化问题融入世俗,开辟了中国文化的新纪元。

《山河袈裟》读后感

本书是作者近十年在奔忙途中的所见所闻,那些“山林与小镇,寺院与片场,小旅馆与长途火车”,在李修文的眼中是为他的山河,在山河中行走,在生涯中自省,那些在生命中遭逢的境遇和人事物都是命定的指引和近在眼前的救赎。李修文说在奔波的生涯里:“唯有写作,是困顿里的正信,也是游方时的袈裟。”我想,对于我们没有能力去写作的人来说,阅读也是正信,也是袈裟,爱读书的人,心中自有山河壮阔,不曾经历的风景往往读过某本书后,心中也便有了。在众多的畅销书作者里我心里认同有两个善于讲述别人故事的人,除了大冰另一个便是刘修文,在众多散文杂文作者里有两个善于发现文字之美的人,除了余秋雨另一个仍然是李修文。读过《山河袈裟》以后,即使《捆绑上天堂》和《滴泪痣》这两本代表作还未阅读,我便迫不及待的成了李修文的忠实拥趸者。

对于这本书,苏童评价说他志于激发汉语之美。我不会评价,但觉得读来确实是一种享受,那些作者对旅途中所见事物的描写之精准,文笔之隽永无不让人由衷升出惊艳之感,对于世人皆苦的众生相,李修文平淡的讲述中不经意一笔带出的人生感悟,总是在平凡中发现真善美,又常常于无声出处响惊雷。凡此种种,让这本书就像一处不为人知的风景,当你想要将它推荐给朋友的时候,很难用语言说尽它的神奇景致,只能尝试着去形容它带给你的感受。所以这是一本不必急于读完,读过之后也不必束之高阁的书,哪怕已经通读过一次,也仍然适合放在离书桌最近的位置,想起时便拾起来翻看。

恰好昨天看完了电影《无名之辈》,对于那些“门卫和小贩,快递员和清洁工,房产经纪和销售代表”,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在许多时候,他们也是失败,是穷愁病苦,我曾以为我不是他们,但实际上,我从来就是他们。”是啊,众生皆苦,在人间争渡的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唯有心怀正信,于所见中时时自省,方不愧生而为人走这一遭。

已经很久没有因为一本杂文或散文类的书感动过,毕竟这类文章多是抒发情感,没有小说类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方便读者获得代入感,但是读这本书时,我着实感动了,而且不只一处,可能是因为时常能和作者产生某种情绪上的共鸣吧。在生活中,我常常恨自己语言匮乏,总是有太多的情感不能准确表述,而读《山河袈裟》会让你感觉那些你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的情感,那个和你有过同样感触的人,轻而易举的就描述出来了,是灵魂寻到悸动,是“唯彼穷途恸,知余行路难”。当然,这本书中很多篇章我未能读的通透,但这仍然不妨碍我因这偶然得来的共鸣觉得感动和欣喜。

书内的一篇文章《羞于说话之时》,作者开篇讲述了旅居日本时,曾坐火车从东京去北海道,路过礼幌时因车窗外雪大,让火车放佛驶向一个太虚国度的神奇景色,而坐在作者对面的老妇人在见此奇景后竟然流出泪来,对自己的丈夫说:“这景色真是让人害羞,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多余得连话都不好意思说出来了。”还有在越南河内街上观过的一场法事:夕阳映照,微风吹佛,梵音吟诵,当法事结束时,一切都静止了,“在场人足足有二十分钟全部都默不作声,就好像释迦牟尼刚刚来过,又刚刚离开,但就在这短暂的聚散之间,地上的可怜人接受了他的锤炼。”以上情境,语言有用吗?答案是无用。想起去年冬天和家人从明水开车回阿尔山,走的老乌阿线。路过牛汾台时下车休息,姐姐和姐夫在车上没有下来,彼时路上没有往来的车辆,路边就是大山,隔着松林压着斑驳的雪,四周静的没有一点声响,我站在车后竟突然被这万籁俱寂的景色惊得说不出话来,片刻间仰望大山和来路,竟放佛感觉到大地和群山的脉动,莫名的感动让人周身战栗想要哭泣,却又不知这感动因何而来。当时怕他人笑话,从未曾和人讲过这段经历和感受,现在看了这篇文章,才知原来我可能也觉得那时天地间的自己,是多余的吧。读到这篇文章的当天,我在文章后面记下过当时的想法:生活是需要用心去感受和感知的,不然便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天地间有那么多让人惊艳的景色,生活里有那么多触及心灵的场景,用作者的话说“亲爱的,如果它们都不能让你羞于说话,那么,你是可耻的。”

还有一篇《长安陌上无穷树》,也是开篇一句话便让人忍不住摘抄下来:“在这城乡结合部,贫困的生计,连日的阴雨,喝了过多的酒,都可以成为打架的理由。无论是谁,总要找到一种行径,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可能是喝酒,恋爱,也可能就是纯粹的暴力。”寥寥几句,把城乡结合部的生存状态描写的入骨三分,却又不乏共情和谅解。本篇讲述的是医院内淳朴的江西清洁工小伙子被街上混混殴打欺辱后的歇斯底里以及清洁工老妇人哭泣的救赎,是病房内患病的语文老师和小病号“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的机缘与相逢,别离与反抗。受到欺辱后的小伙子想要“复仇”却被老妇人制止后只是哭泣,“哭泣虽然丢脸,但却是度过丢脸之时唯一的办法。”同小病号告别后的语文老师也只是沉默哭泣,人人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但人活着就真是任由命运安排么?不是,在命运的编排下,人起码有留下反抗痕迹的自由和选择。清洁工认了母子,病号们际会一场师徒,人生在世总是有着点点滴滴的感动,“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

总之,读过这本书,收获的更像是一次复杂情感体验的旅程。书中的每一个篇章都像是旅途中的一站。这一站,是《夜路十五里》中的挣扎和怯懦,当你习惯了逃避,当你活成了无能本身,当你面对那些抓不住的人事物,除了流泪竟然别无救赎。下一站,是《苦水菩萨》里的自我明悟与解脱,世事皆有因果,“你且继续端坐于此,我则要求赶火车,走夜路,先活过那条哀鸣的狗,再回来认我的命。”又一站,是《看苹果的下午》里牛贩子的荒诞与悲苦;是《在人间赶路》中祖父的执拗和朋友的逃离,“因为近在眼前的死,我的祖父正在手忙脚乱地生”因为“这世上最让人绝望的,总是漫无边际的好东西”;是《把信写给艾米莉》,总有一本书,是你的灵魂伴侣;是《别长春》中再打一场注定失败的仗,是接受落荒而逃也是离别的姿态,是接纳命运收获安宁;是《堆雪人》中温驯的驯鹿,这美丽的生灵和纯洁的灵魂带给人的感动;是《一个母亲》的穷苦病苦让人唏嘘和《穷亲戚》的远方与囚笼;是《紫灯记》里异国遇同胞的约定和《义结金兰记》中猴子宋公明的奇幻与英雄气。还有那篇《旷野上的祭文》,“在这满目的世界,有用的东西太多了,无用便理当存在,应该让那些微小的无用,像刀刃和火焰一样生出幽光,仅存一息,也要在绵延不绝的有用里说上一句:我们一直都在。”

书读完了,宛如一次旅行结束,竟然有怅然若失的感觉,写下一些感受,同时感恩作者。借用一句网红句收尾:所有人都祝你快乐,我只愿你,遍历山河,觉得人间值得。

《徐霞客山河异志》读后感字

惊心动魄的户外旅行,掩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对于户外旅行者说,最牛最为喜欢的就是徐霞客,他可以说是一名非常成功的户外旅行者。他的旅行跨越千山和万水,34年的旅行,被后人终汇成《徐霞客游记》。

这位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笔下祖的大好河山、地貌地质全都呈现在作品里。可是在那个年代,户外旅行并不简单,往往会遇见很多危险,而徐霞客多年坚持旅行,同样是一个未解之谜。而现在茶弦这本《徐霞客山河异志》,就带我们重新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另一种解读徐霞客旅行。

小说以夜晚的孝陵拉开序幕。作者笔下“夜雾弥漫开来,冉冉涌罩四野”既写出这个普通的夜晚看似不普通,又暗示着朝中局势与民间势力暗流涌动,同样也预示人与人之间无法辩明是敌是友。

身手不凡的孝陵卫千户与独闯孝陵的黑衣人之战,一招一式,高手过招,片刻就能见分晓。从千户的“厉声”到“冷笑”,从“暗忖”再至“心头一紧”,可以看出千户对黑衣人的实力,不断地有了更新的认识。

这个黑衣人从孝陵窃走《鬼母揭钵图》,正交与王恭妃、陈佛爷时,神秘的诡僧杀来,浴血奋战,黑衣人杀死这些人,而他也重伤身亡,所幸另外二人携此物安全离去。

这个黑衣人正是徐二公子的父亲徐有勉,而徐二公子正是徐振之,也就是徐霞客。三年后徐二公子大婚,作者借来喝喜酒的人之口,向我们展示了这么一个徐振之:能看天象,识得水文地理,发洪水前救了乡亲;能上山采药,熬药救得瘟疫人;识文断字,是个文书生。

茶弦选取了徐霞客为主要人物,将明代真实历史作为讲述故事的大背景,在惊心动魄的徐振之寻找真相的故事中,讲述仁义情侠。

茶弦不仅将人物和人性展现在读者面前,还在剧情发展中变得更加丰满起来。这些人物身上都有独自的闪光点。

比如徐有勉,通过二场战斗,将他的重信守义表现出来,通过陈佛爷口述,将他的忠侠义胆表现出来;比如许蝉,作者通过描写她路上“采草摘花,扑蜂追蝶”,把一个刚刚远离父母出门看什么都新鲜的感觉表达出来,同时把她很重的好奇心也描述了出来。而当在眠月山庄遇到危险时,却能自己挺身而出,让徐振之带人赶紧离开。恰好展现了她有担当,又勇敢的一面。

《徐霞客山河异志》是一部非常有趣的旅行悬疑小说,这里有江湖,有朝廷,有怨,有恩,有情,有义。无论是打斗场面,还是人物对话,或是人物服饰,都让人有种进入书,融于故事之中的感觉。

真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永远存在着秘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