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汇总15篇)

时间:2023-12-01 13:34:09 作者:笔砚

范文范本的作用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参考的范例,以便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参考和借鉴。范文范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示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文的结构和内容要点,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范文范本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潜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范文范本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作文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使他们的作文更有条理和逻辑性,更增加说服力和公正性。范文范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参照系,帮助他们更好地评估自己的作文水平和进步情况。范文范本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一些优秀的作家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范文范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写作素材库,帮助他们更好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范文范本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视野,开阔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范文范本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更好地选用词语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文章的语言表达能力。范文范本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这些范文范本,共同学习进步。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范文

摘要:小学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将德育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并逐步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让学生在无形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本文就小学德育教育的渗透展开论述,并希望笔者的建议能为广大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提供有效的借鉴,进而为小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是保证小学教学效果的关键。当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以后,才能有效摆脱以前盲目学习的状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方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与高年级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就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从幼儿园转入小学学习,可能会对小学校园中的一切感到比较陌生,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但是,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有位学生在一次作文中写到,“爸爸妈妈每天都早出晚归,平时将所有的好东西都给了我,我感受到爸爸妈妈对我深深的爱,等我长大了以后,我一定会好好地回报爸爸妈妈,挣大钱,让爸爸妈妈安度晚年”。这时候,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只有自己努力学习,父母才会宽心欣慰,这也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这样,我们不但能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用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而且“家、国、天下”等教育也顺理成章了。

过去,传统的小学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培养德育是没有用的,甚至觉得德育品质的培养不切合实际,它对于学生的成长没有一点好处。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强调素质教育,教师应当注重德育的渗透,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实践,让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自觉培养良好的品质,进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现在比以前更特殊的是学校中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比较自私。因此,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经常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校园中,很多学生没有环保意识,经常会出现乱扔纸屑的行为,进而影响了整个校园环境。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卫生监督,让学生相互监督,对于乱扔纸屑、垃圾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如此便可在有效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还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也可以为学校贡献一份力量,让学生在学校中获得良好的生活体验,进而促进学生形成“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等良好品质。

对于小学生而言,自我认识一般包括几个方面,现实中的自我、理想中的自我。因此,我们教师在让学生参与自我认识的活动过程中,也应当从这两方面入手。现实中的自我,一般是建立在学生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是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理想中的自我,是学生想象中的自我,以及学生对于自己的期望。以上两方面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相关经历,利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我,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建立关于自我认识的相关概念。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有全面的认识,然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尊重学生个性,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与学习态度,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以“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的积极心态去解决问题,进而养成良好的德育品质。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教师不应当局限于课堂,而应转变教学观念,解放思想,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德育品质与理论知识同时增长,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如此方可“胸怀祖国,放眼天下”!

参考文献。

[1]任学明。关注道德养成。塑造人格品质:小学生德育研究[j].中华少年,(18).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范文

摘要:随着商业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和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各种文化参差不齐在社会生活中凸显致使文化市场混乱,极有可能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基于小学语文担负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使小学生的言行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最终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基础性学科,担负着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任,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教化功能,而且有利于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植入到学生心中规范和约束小学生的言行,更重要的是对小学生形成一种行为标准以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不良社会现象予以剔除确保小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一)目前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占份额不足。

由于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内推行和发展还比较缓慢,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历史诟病还未完全清除也必将对各级教学活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产生不良影响。虽然在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内已经意识到德育教育从小学生抓起的重要性,但是传统的过于追求分数为主的教学理念还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致使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教学的功能被弱化乃至边缘化。可以从以下原因来进行解读:一是在目前小学教育体系中,应试教学在教学活动中还占有主流地位,一些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德育教化功能缺失;二是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未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只缘于小学语文课本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而忽视了课文背后所隐藏着的德化内涵,致使小学语文的德育教学目标未能够被完全体现出来。

(二)德育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要辅助手段。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植入了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团结友爱和保护环境等教育因素,并主张这些教育因素要贯彻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以求逐步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就表明这一教育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逐渐地得以培育。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学学科中的基础性学科,担负着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德育教化因素根植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意在进行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连带地把德育教化功能持续性发展下去,最终使整个小学教育按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进行。

从目前小学语文教材来看,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且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紧密相结合,重要的是课文内容包含着丰厚的德育内涵,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挖掘出内在的德育意蕴,有利于引导和培养小学生的德育素养。例如:在进行小学二年级下册《北京奥运会》教学活动时,教师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把成功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举国欢庆的场景以及我国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卓越成就以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小学生,当课文进行到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的消息传到国内之时,教师要特别指出中国之所以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这样就潜在地引导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祖国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豪感以及对中国越来越强大的自信心。

(二)强化德育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的渗透。

语文课外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延伸和发展,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小学语文课外教学活动可以让小学生直观地接触到社会实践活动,并身临处境地对社会实践活动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有所品味,从而使德育教化深入人心。例如:当在进行小学二年级下册《春天来了》的教学活动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活动搬到大自然中,以小学生寻找春天来的踪迹课外活动为主线完成《春天来了》的教学目标。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从树、田地、小河、山、果园里进行农业活动的农民、建筑工地上工人的活动等方面引导学生去观察春天的脚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春天来的欣欣向荣场景中感悟到辛勤劳动的美好,社会建设有了劳动的奉献变得更加美丽和谐,也体会到保护大自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重要性,从这一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中小学生潜在地就树立了热爱劳动和爱护大自然的意识。

另外,小学语文课外活动还可以通过举办诗歌朗诵、阅读竞赛、品味传统经典、语文趣味小组活动等形式开展,在这些课外活动中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中华传统美德,最终使小学生无形中汲取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以重塑自己的德育范畴,更使它们成为规范自己言行的航标。

结语。

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有机契合,使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但有利于德育丰富小学语文教学的内涵,而且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彰显德育的教化功能,最终使小学生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按照既定的标准和规范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文以载道,自古以来语文都承载着弘扬优秀道德传统的功能。然而,随着应试教育的大潮,把语文当成一种工具的人越来越多,忽略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不仅语文,其他学科更是如此。于是各种各样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社会问题出现了,人们又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德育,那么,单靠几节班会课和德育课,就能完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吗?答案是否定的,班会课和德育课一个是太少,再有就是目的太明确,让有的学生难以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学校在尹主任的主持下,开始研究学科德育渗透的课题。

在这两年的研究实践中,做为一个年轻的语文教师,我在教学中积极的尝试德育渗透,我的感受是渗透不能是简单的说教,要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下面是我的几点尝试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讨论指正。

一、课堂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通过这几方面来渗透德育:

1、走近作者,感其胸怀。

俗话说:文如其人,一些文章的作者仿佛就是整篇文章的抒情主人公,学生读过之后,感受颇深,再对作者生平和其他文章了解之后,感悟就更深刻了。在讲《梅岭三章》是,学生对诗中的坚持到底,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坚信胜利终会到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了初步的感受,再通过我们对陈毅同志生平事迹的介绍和文后《赣南游击队歌》的诵读,我们都深深地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对老一辈革命家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有了一个新的理解,激起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我们在学习《桃花源记》时,对陶渊明的其他诗文进行赏读,并请有的同学讲陶渊明的故事,同学们自然的就感受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

2、诠释主题,有所感悟。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或表达作者的感情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诠释文章主题是我们读懂文章的关键,也是德育渗透的好时机。主题的理解,应注重学生的个体验,不应照搬教参。只有学生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自己有所感悟,才能触动心灵。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才能使文章的学习不流于表面,而能真正的触及灵魂,起到“传道”的作用。在讲授童话《皇帝的新装》时,学生们理解了本文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地鞭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好像还意犹未尽,我趁机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像皇帝的新装?”教室里热闹起来,学生们有的说,假冒伪劣产品像皇帝的新装;也有的学生说,考试作弊像皇帝的新装;还有的学生说,抄袭作业像皇帝的新装。学生们把皇帝的新装和我们身边日常生活中的事联系起来,许多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来也在自欺欺人,羞愧的低下头。不用说不用吵,这节课后,互相抄作业的现象几乎没有了,是啊,谁也不愿做愚蠢的“皇帝”。

3、把握形象,树立榜样人们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保尔柯察金就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就有很多我们学习的榜样,那些光辉形象的作用自不必说,许许多多普通人的身上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格。所以在语文课上,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也是帮学生树立榜样的过程。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中英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独立与担当,在香雪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一个山村女孩的纯真和她对知识的渴求。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拓展延伸这个环节使文本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许多文章或单元讲完后,我都是在这个环节渗透德育,升华情感的。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是亲情,我在这单元设计一系列拓展延伸。在史铁生的《合欢树》中,拓展延伸是这样的:母爱,她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我们的记忆中,赞扬母亲的故事、诗文、名言警句有哪些?同学们有讲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故事的,有背诵《游子吟》的,有展示但丁名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还有的同学唱起了阎维文的《母亲》和满文军的《懂你》。在这单元结束后,我设计的拓展延伸是这样的:从父母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动作中感受父母的爱,并对父母表达自己的爱与感谢。许多学生都在日记中写道,这么多年来自己享受着父母的关爱,都习以为常,认为他们就该这样,甚至觉得他们唠叨,在这些拓展活动中,我读懂了父母的爱,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都感受到了浓浓爱意,我要好好享受并珍惜这份爱,并用自己的行动去爱父母。

作文教学也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首先在选材上要求积极向上,内容健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发现生活中感人的,美好的事,并对此有所感悟。其次,在拟题上正面导向。作文“我在——中获得快乐“,半命题作文,有学生写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写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这种对自己思维的梳理胜过老师的千万句说教;有写在助人中获得快乐的,她的感受很独特,她是一个内向的人,自己在一次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从而感悟出,遇到困难要敢于向别人求助,因为这样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这一感受竟使她开朗起来。第三在点评中情感激励。几句能深化学生作文主题,富含哲理的评语,让学生触摸到老师的正面情感引导,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课外阅读的质与量直接关系到语文程度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决定着学生的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课外阅读质量高的学生往往理解能力强,感情丰富,做人处事更成熟,生活态度更积极乐观。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环节做的:

除了推荐新课标必读的文学作品外,在上课的过程中,推荐一些自己熟悉的健康向上的作品。建议学生读一些美文和短篇小说,这些短小精美的文字,常常能够瞬间打动人心。

2、方法指导。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读到好的文章时,特别希望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并从别人的话语中获得新的更丰富的理解。我十分注重学生的读书交流,在全班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时,我们每读一本就交流一次,针对几篇学生公认的好文章大家各抒己见,从内容或情感角度,很有几个学生的感悟很有见地。

语文教学是一个花香四溢的百草园,而德育就是这个百草园中的一朵奇葩,它观赏可怡情,食用可医心。当我发现了这朵奇葩,课堂就找到了方向,一天天的多了惊喜多了感动。我会更精心照顾这朵奇葩,让它开得更香更艳,让它的幽香去净化陶冶更多人的心灵。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范文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社会性非常强的学科,发挥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作用,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文章,很多文章都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还有着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好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不能离开语文学科,更不能离开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文字、语言、句子等来理解文章感情,起到德育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爬天都峰》《赵州桥》文章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句子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在优美的音乐中感染学生,进而让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愫,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坚持不懈的`人生哲理。

小学语文中的很多课文都体现着丰富的思想感情,但因为小学生的社会经验不丰富,社会知识了解不多,对于一些思想感情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设置法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中去,在具体的氛围中感知真实深刻的感情,德育也就慢慢达到了效果。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文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以下课堂情境,在讲台上放置两盆万年青,再配上庄严肃穆的《葬礼进行曲》,这时再来理解课文,学生很容易沉浸在悲伤的气氛中,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也就实现了统一,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和课外素材为学生设置学习的榜样,鼓励学生向榜样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受到榜样的启发,渐渐树立起心目中的榜样,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将是影响的深远。例如,在学习《我不能失信》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诚信的教育,在《爬天都峰》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意志品格的教育,让学生以文章中的人物为榜样,朝着健康向上的思想发展。

此外,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德育,还可以用比较分析法,可以通过正向比较和反向比较两种方法让学生理解某些品格的重要性等。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挖掘课堂中的德育因素,适时引导学生关注品德教育,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范文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独特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项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以下三点。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地拨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如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语文教学毕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产品。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归纳文章的主题的程式,轻描淡写地带过,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深入细致。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突出中朝两国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产国际主义情谊的,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到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刻化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道德观、廉耻观。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无法比拟的特殊性。语文课堂以教材为依托,通过教学过程完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升华,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德育渗透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案例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在反复朗读中进行德育渗透。

四年级上册第9课《巨人的园花》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巨人拥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但当他看见孩子们在里面玩时很生气,把孩子们都赶了出去,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拒于墙外。从此,园里一片荒凉,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他的自私换来了花园的寒冬。后来经一个男孩的提醒,巨人明白了自己的自私和冷酷,他把花园送给了孩子们,自己也获得了快乐和幸福。

课文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我在讲《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我会读”的环节。ppt上打出四组词语:。

第一组:洋溢允许训斥拆除凝视火辣辣。

第二组: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草翠花开。

第三组:砌起围墙禁止入内大发脾气大声叱责。

第四组: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冰雪覆盖瑟瑟发抖。

课堂上同学们反复朗读(有点名读,有分组读,有男女生对读,有老师引读),由读正确、读流利到有感情朗读,甚至读出了画面,读出了表情。我们不难发现第二组词语描写的是有孩子的花园的景象,第四组词语描写的是没有孩子的花园的景象,第三组词语是反映巨人以前的态度。总之这些词语紧扣故事情节,学生在朗读中不仅积累了语言,丰富了词汇量,还加深了对童话故事情节的理解,同时为领悟文章揭示的道理埋下了伏笔。

二、在语言表达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母语教学承载了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任务,同时也承载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我在讲《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我会说”的环节,ppt上打出:荒凉的花园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巨人感到()。其实这个口头说话练习贯彻了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了初步的熏陶。

是啊,荒凉的花园没有了美丽的鲜花,没有了鸟儿的歌唱,也没有了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巨人感到非常孤独。巨人终于醒悟:唤来寒冬的,是他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四、在读写结合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在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语句的表达方式、文本的写作特点,也要关注文章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巨人拆除围墙后,花园里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此时,我设计了一个“我会写”的环节,让学生想象巨人与孩子玩耍的情景,写一段话。

孩子们的想象力果真丰富:孩子们有的坐在巨人的大腿上,有的爬到巨人的肩膀上,有的在与巨人捉迷藏,还有的与巨人爷爷撒娇……“巨人爷爷,你以前好自私、好凶哦”“我的宝贝,从今以后,我好好待你们,你要天天陪我玩哟……”

五、在总结升华中进行德育渗透。

王尔德在童话故事的结尾写道:许多年过去了,巨人变得年迈体弱。他已无力再与孩子们嬉戏,只能坐在一把巨大的摇椅上,一边观看孩子们玩游戏,一边欣赏着自己的花园。他常说:“我有许多美丽的鲜花,但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

童话故事的结尾意味深长,孩子们对这篇童话故事的深刻寓意也不言自明: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共同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抓住很多契机进行德育渗透,朗读感悟、品词析句、读写结合都是很好的切入点。只要老师引导得当,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的美德就能如涓涓细流沁入孩子们的心田。古人说的“文以载道”就是这个意思吧。

浅谈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德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处理,顺势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德育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德育;渗透;初中语文教学。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时,教师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很多。这是因为德育的内容是较为繁杂且丰富的,教师可以结合德育教育的特点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处理,顺势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德育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要想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的品德,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审视自身,从自我做起,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都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的言行举止与思想、态度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教师要多对自身的德行、修养进行锻炼和提高,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以高贵的人格感染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时刻牢记教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以自身德育素质的提高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一个膜拜的形象,成为学生的德育教材。

二、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爱国情怀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如进行《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教学时,我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朝鲜战场上炮弹横飞的战争场面,随后让学生自己去对课文进行阅读和鉴赏。经过品读,学生都对志愿军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染,他们激情澎湃,内心中涌出一股为了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随后,我对学生展开了进一步的启发: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这种精神还应该存在吗?我们应该利用什么样的行动去展示自己的爱国之心呢?学生议论纷纷,都把自己的心得与体会讲了出来,他们对于祖国的热爱也在讨论中得到了增强。

三、利用语文教学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渗透。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太强的集体观念,也对集体利益不太看重。因此,张秀平(河北省滦县响镇李兴庄中学063701)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摘要:很多人认为语文学习的是汉字知教师要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实施集体主义教育的渗透,使他们能够明白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如进行《斑羚飞渡》的教学时,学生都被斑羚那种为了集体利益而自愿赴死的行为所感动,他们明白了为了团队而牺牲的意义所在。随后,我又进行引导,让他们明白现实生活中也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我们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都要为集体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

目前,有些中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不足,他们肆意挥霍自己的青春,罔顾生命,吸毒、轻生的`状况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很有必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在学习《热爱生命》这篇文章时,我就在学习结束后召开了一个主题为“珍爱生命”的班会,教导学生珍惜自己现有的幸福生活,不要盲目攀比,将时间利用起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虽然人生来都会死,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浪费生命,要发现生命过程的美好,做任何事都要三思后行。

五、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环保教育的渗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日益严重,空气污染、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现象已经成为人们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社会化问题。对此,我利用《喂,出来》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了环境污染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危害,且这些危害会导致哪些不可修复的后果。随后,我指导学生从自身做起,注意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维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蓝天、绿地和丰富的水源。

“诚信”对于古往今来的人们来说都是一种立世之本,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和美德,是我们能够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人无信而不立”,如果缺乏诚信,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社会形态可能就会发生重大的变化,甚至会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危害。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于是,我就利用《信客》的学习契机,努力激发学生的诚信意识。在《信客》中,主人公是一个诚信无私的人,他不仅任劳任怨,还非常的善良、正直,很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在新的时代,诚信仍是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的高尚品质,中学生肩负着祖国兴旺的责任,更应该培养自己的诚信意识,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将“行必信,行必果”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终身奉行这种精神。

七、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理想教育的渗透。

在人的前进过程中,有理想才会有奋发向上的目标,也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动力会为学生带来无尽的力量,激励他们积极投入学习和日后的工作中。当前,很多学生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目标,他们的内心十分空虚,也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感到很迷茫,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不够端正,时常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庸庸碌碌地过着每一天。为了改变学生的现状,我们就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渗透。如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就让学生重点体会贝多芬为了自己热爱的钢琴事业不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哪怕条件再困难也无法磨灭他的理想,最终他终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钢琴家。在学习中,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受到了良好的理想教育,他们也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决定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浅谈德育在技校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这已是我们的共识,但如何将认识落实到行动,使德育真正“到位”、“就位”,还远远没有解决。比如说,人们一般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思想政治老师和语文老师的'任务,与其他学科的老师关系不大,与我们计算机老师更是“不搭界”的。但事实上,如果在学科教学中没有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德育就不能真正到位,加强德育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对于我们计算机教师来说,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这也是中学计算机的教学目的之一。《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中就明确指出了,要在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即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及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出发,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其次把握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注意渗透的生动性。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大纲,把握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比如,在课堂上通过介绍我国在计算机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等等。

下面试从三方面来论述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l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指由重复和练习巩固下来并完全变为某种动作的需要,它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注意这个问题,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并注意计算机病毒的查消,以确保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持久地开展计算机教学。同时,要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当然,这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其关键在于以下几方面:

[1][2][3][4]。

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渗透论文

德育的教育工作是分不同层次的,大概可以分为基础的也就是小学生的德育教学和中等的一般人的德育教学及高等的也就是说我们高中生时期,这一时期学生们对知识有了比较完备的基础知识,对世界观、人生观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也就是说对学生在做人方面进行教育。德育的问题层次很多,是循序渐进的,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德育工作传递下去。作为高中生的班主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积极地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进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高中日常课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1.完善班级队伍建设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多学生会向着榜样学习,很多学生会觉得榜样就是自己学习的目标。比如说我们在平时学习的时候就会觉得优秀学生就是自己的榜样,他们会模仿优秀学生做笔记,模仿优秀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认为只要什么都向着优秀的学生学习就一定会得到进步,虽然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但确实对学差生的学习是有一定影响的。建立得力的班干部,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向着榜样学习,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方法。得力的班干部首先对班级集体是有一定感染力的,他们优秀的品德首先会代表整个班级的形象,让别人对班级刮目相看。其次,班干部以身作则,从身边的小事出发对班级进行感染,使班级中的其他学生也对此产生影响,模仿他们的良好品德。班干部是班级的旗帜,同时也是班级的领路人。因此,作为教师也必须严格要求班干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班集体,用具体的'形象来给学生树立榜样。这样做,对其他学生是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这也恰好补充了班主任在树立榜样过程中的威慑作用的局限性,很好地补充了班主任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的不足。

2.加强对差等生的沟通交流。

对待思想有问题的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很好的处理好他们的逆反心理,是德育成败的关键。但是也正是这些学生让老师头疼,认为这些学生难以管教,甚至有的时候会放弃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其实,这是很大的工作失误,逆反心理也有好的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里缺乏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关怀,这样做往往会使学生打开心结,愿意和老师沟通。例如:有的时候老师在找一些问题学生进行谈话的时候,学生明确地会表现出一些逆反心理,这时老师就要善于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是沟通问题还是学生家里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教师要善于和学生沟通,改变沟通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这样,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的时候就会比较轻松。

3.注重课堂和生活相互融合。

在课堂上,平时教师都有课时任务,每节课达到的目标和每个学期要完成的任务,很难有专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教育,甚至有的时候就不会涉及到德育的教学工作。这样做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问题,导致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忘记了做人的本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工作的渗透,尤其是语文老师和政治老师,只要是涉及到关于德育方面的问题就要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帮助学生成长。例如:语文教师在教学生学习《学记》这篇古文的时候,不要只是单纯地站在古代人的思维上教学生如何翻译,如何学习,教师还可以把课文中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教给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该怎么处理,教给学生不耻下问的道理,不要觉得是差等生而觉得他什么也不会,也不要小看比自己弱的人,要互相学习,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道德的学习贯穿于我们学生时代的每个时刻,但是作为高中生是进行德育高层德育的关键时刻,这个时期很多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要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教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时候要善于利用身边的各种教学资源,以便于德育教学的开展,不要单纯地只是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

浅谈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论文

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在古代教育中,礼(德育)是“六艺”之首。在当代,“以德治国”是我国的大政方针之一。学校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道德教育的先行者,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对塑造学生美好人格,培养优秀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国教育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所以我们要树立“实实在在,时时刻刻”不走形式、不作秀的德育教育理念。

一、认真研究德育现状。

二、分析教材,找准渗透点,把握渗透时机。

认真钻研教材,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知识的分析中。千万不能脱离教材,随意发挥,如果不能将德育内容和教材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就会给人牵强附会的感觉,就会让学生觉得有强加的意味。我们的学生不但聪明,而且“反侦察能力”特别强,这样很可能会牵动他们的“逆反神经”,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很可能还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要充分驾驭教材,探寻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即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做到“润物细无声”。

德育的特点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以在找到合适的渗透点后,还要注意渗透的方法、形式和时机等,才能创造最佳的渗透范围,达到最佳的渗透效果。虽然我们时刻都要保持德育教育理念,但并不是每门学科每节课都必须有德育教育的内容。没有突破口,联系德育现状比较困难,不具备渗透时机的就不要牵强,只要与学生一起上好课,学好知识即可。我是一名电工专业的老师,在几年的教学生涯里,我觉得电工专业中的德育内容隐形的多,显性的少,因此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形成一系列德育渗透要点,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其思想品德,团队合作意识,良好道德习惯等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从事一项职业所必需的从业能力,它应该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专业能力指的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相应的知识,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方法能力指的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价工作结果的方式等。社会能力指的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职业道德,在小组中合作、交流、协商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让学生学会”做人”比让他们学会“做事”更为重要,所以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我们就要适时地把德育培养目标渗透于学科教学中,例如在《电工基本技能与训练》的授课中,通过章节内容的整合、实训技能的强化,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式学习,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特别是社会能力的培养,在分组活动中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分工协作能力、团队意识、责任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要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比如在照明线路安装中:让学生自由结合,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让他们相互配合,体验了分工协作的高效性,在布线阶段,让他们知道节约的重要性,在最后的试验阶段,则可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所以德育内容要及时捕捉,及时融入教学中,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融入教学,掌握“渗透度”

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卓有成效地落实道德教育,如何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乃至全社会一项重大的课题。

“一切事物都是特定质和量的统一,都有自己的度。一旦超过这个度,事物就会发生质变”,事与愿违也就不难理解了。从我个人亲身体验来看,在教学中有效地灌输德育教育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渗透度,俗话说:“世界上最难掌控的是人心,最难拿捏的是分寸”。要想把事情做得完美,就必须要在最难掌控的事物之上,做好最恰当的拿捏。所以在教学中,要恰当地处理专业知识和道德教育的关系,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给人自然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千万不能为了加强德育教育喧宾夺主,这样就会显得矫揉造作而使学生厌恶。安全用电是电工专业中比较容易融入德育的一门课程,例如:在触电原因的讲述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他们讲述在生活中遇到的或了解的触电事故,并总结触电的原因,从而联系生活实际建立安全用电的意识并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同时可以让学生建立严格遵守制度杜绝事故发生的理念。但不能每次课都面面俱到,一定要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有机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情操陶冶与一体,真正寓德于教中。

四、及时总结,不断更新,与时俱进“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我觉得教师绝对不是一桶水这么简单,而应该是一条有源头的溪流。我认为,教师只有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思想,才能跟上时代前进和知识发展的步伐,才能胜任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否定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拥有的知识才能像“泉水”般沽沽涌出,而不只是可怜的“一桶水”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家庭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出现,使网络遍及了人类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一定要成为学习型的教师,我们必须掌握信息技术。只有掌握好计算机技能,熟悉了网络,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资源,才能有效地管理学校、班级的网络设备,才能有条件去了解学生的网络意识和心理。才能随时随地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动态。

我们和学生交流的话题不仅仅是这个电路图怎么画,这个线路怎么连接,电路中出现了什么故障,我们还可以谈论最新的游戏,谈论谁的空间里感人的日志,谁的微博更新了什么新内容,要让学生看到我们不仅有严谨的作风、得体的穿着、文雅的举止,更有渊博的学识,以及和他们沟通的能力,时刻彰显为人师表的力量。让他们想要和我们沟通,学会倾听,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未来的学习目标。有了学习目标,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有了人生前行的方向。所以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及时总结成功经验,经常浏览德育教育网站,借鉴最新教育理念,坚持不懈地把德育的精髓贯彻教学始终。

有位优秀的教育家说过:“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越早越好”,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伟业的肩负者,是华夏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承者。所以就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地发展。

循循善诱潜移默化

贵阳市第二十五中学刘朝军。

摘要: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核心,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基本职责。德育教育可供选择的途径很多,但最有效、最直接、最基本的还是潜移默化,在无声无息中使学生的道德素养得以升华。

关键词:德育教学渗透升华。

记得一位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首先是教育学生成人,其次是教育学生成才”。可见在“成人”“成才”的问题上,“成人”是第一位的,“成才”是第二位的。由此可见德育的渗透在教育中的地位。古人说得好“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作为刚从小学步入中学的十二三岁的青少年来说,正处于“人之初”的起始阶段,他们犹如一块埋藏于泥土中的璞玉,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刚刚在建立的初始阶段,可塑性及强。此时,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如能利用好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循循善诱,正确引领,精心打磨,细心雕镂,加以时日,一定能将其打造成一块块晶莹剔透的“和氏璧”。

德育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是放在首位的。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不是几节政治课,不是喊几句口号,唱几句高调就一蹙而就的。德育教育是无形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挖掘各科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无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思想道德素养得到提升。

纵观中学阶段各科教材,德育元素最多的莫过于语文。古人说:“文以载道,道在其中。”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操行和道德素养。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胡适先生也说:“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魂,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可见文学作品中是有不少德育元素的。中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教育专家学者们精心挑选的美文,这些文章中可以说每一篇都蕴含着作者对伟大祖国、壮丽山河、勤劳勇敢的人民的深情,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优秀品质,蕴含着仁人志士的美好情操,积淀着人世间的真善美的情感。教学中,只要我们语文教师细心挖掘就一定会发现许多的德育教育元素,利用好这些德育元素,在教授语文知识、写作技法的同时化德育教育于无形。

首先,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现有的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比如余光中的《乡愁》,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莱蒙托夫的《祖国》等就包含着许多爱国思乡之情,充分利用好这些爱国主义元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熏陶。让学生从具体可感的行为中感知什么是爱国,怎样才算爱国。这样的教育比空洞的高喊爱国学生更容易接受一些。又如冰心的《谈生命》,王鼎钧的《那树》,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等就包含了许多热爱大自然,讴歌生命的德育元素,利用好这些课文教育学生要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再如《公输》中墨子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墨子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练的思想,《鱼我所欲也》中的人生取舍的思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的欢颜”的胸襟,朱自清《背影》中的父子亲情,法国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敌人的恨,对祖国的爱,对祖国语言的爱,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等等,都是德育渗透的最好教材。

其次,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元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但也不是信手拈来,它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勤于思考,深入探究,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讲授时要让学生了解紫藤萝的生长历程的同时,体会生命的不屈向上,永恒,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向上。对于有些课文,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赏析文中字词句、理解文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化、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等方面,使学生能认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的质美意深,洗练如金的妙处,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比如朱自清的《春》,此文是一篇纯粹写景的散文,文中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写得栩栩如生妙不可言,而语言的生动形象贴切更是堪称经典,那嫩嫩的绿绿的偷偷的从地里钻出的小草,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的春花,像母亲手一样温暖的混着泥土气息青草味各种花香的春风,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春雨……通过欣赏这些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能深刻领悟春景的美妙,激起学生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又如鲁迅的《“友邦”惊诧论》,文中的反复、反问、排比、反语等句式、修辞,极尽嘲讽“友邦”及党国的丑恶行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憎情感,进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感。再如学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亲情的淡漠,认识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学会关爱他人。

德育教育必须是长期的,循循善诱的,潜移默化的。它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长期的努力,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数人”就是这个道理。虽然语文教材充满了德育素材,但也不是时时处处都有,教学中一定要切合实际,不能生搬硬套,有则讲之,无则不可牵强附会,以免弄巧成拙。

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齐心协力,各科教师通力合作,就能教育出思想品德高尚而又学识渊博的学生。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浅谈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论文

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去充分体会志愿者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当学生为感动时,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时代的今天,我们还需要这种精神呢?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当今的人类环境正在遭受着空前规模的破坏,现已成为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而学校首先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结合课本知识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然后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那我们人类就得自食其后果,再联系实际,谈谈近两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三、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来之不易的。但是我们的学生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作为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等这些不光采的事不乏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敬畏生命》时,我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但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命。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

四、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人性等缺点。在教学中,应该让他们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

五、渗透责任感教育。

责任感是一个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学校的教育又是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儿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不负责人的言行,作为教师,应该把学生的这种不良的言行杀在萌芽状态里。总之,语文学科聚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我们教师在传受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那么学校的德育工作定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分享到:0。

用心爱心专心1。

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渗透论文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十分平凡甚至十分繁琐的工作,但正是在这平凡而繁琐的表层之下,却蕴含着这项工作的伟大意义。班主任,作为教师的优秀代表,作为教师职业集中而完美的体现者,他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但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认识到,做一个合格的班主任,除了引导学生建立班集体外,更要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班风。

形成良好的班风,要从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出发,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由教育目的引发,并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暂行规定》指出:“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魄健康的公民。”由基本任务可以看出,德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占据首要地位,它涉及到把学生培养成为怎样的接班人的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既然德育工作如此重要,我在当班主任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就把主要精力放在思想品德教育上。

思想品德教育要取得应有的成效,不能靠单纯地说教,而应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拓宽教育途径,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我在教育实践中主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德育教育的:。

第一、自觉结合自己所任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要“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如初一英语教材在一、二课就编排了日常用语:“goodmorning!”(早晨好)、“howareyou?-finethankyou.”(你好吗?很好谢谢。)等问候语,对初学英语的学生来说,他们感到好奇和高兴,每堂课同学之间都能用英语彼此说一声。这不仅可以激发初学者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是对学生的品德修养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礼貌教育自然而然孕育在这一细小教学环节中。还有些课文,介绍中国人民值得骄傲的名胜,如“thegreatwallofchina”(万里长城);介绍世界广为人知的爱国英雄的事迹,如课文“nathanhale”(内森黑尔),其情节简单,语言精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事迹感人。在教学时,我注意针对平时班主任工作所掌握的学生思想认识上薄弱点进行启发引导,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把他们的爱国热情激发出来。实践证明,班主任结合教育,有意识地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有机渗透在知识载体中,学生不仅能熟练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能收到潜移默化提高思想水平的功效。

第二、引导学生记日记。

著名的中国教育家魏书生管写日记叫做道德长跑。他说那些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地坚持长跑的人,都变得身体健康、强壮有力。还有一些别的.体育锻炼的方式,倘长年坚持也能身体健康,使人心灵健康、强壮、开阔,那就是坚持记日记。我在平时实践中要求学生记日记,日记不一定给老师看,如果同学觉得非要保留自己的隐私。此外,每周布置一篇针对同学当中出现的问题的命题作文。如,有些同学平时懒懒散散,目标不明确,过一天算一天,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布置写《我的理想》,要求他们认真分析自己,理智地调节自己,扭转错误的思想。然后在下一周的班会课上,叫同学们畅谈各自的看法。这比平时叫某个学生到办公室,跟他讲你必须要好好学习,要有伟大的抱负等等的说教来得更有效,更全面。

第三、充分发挥班级骨干的榜样作用。

我从初一开始就实行班干部竞选制,只要有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成绩突出的,在班级中能起带头作用,且不自私,一般来说,都能被同学选中。每一轮新班委的成立,我都数次召开班委会,慢慢培养他们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以身作则、勇于开拓精神,并要求他们时时处处想到我是班集体的带头人,要用自己的行动为同学树榜样,更好地行使自己的特殊权力。因此,这样一个健全的班委组织对每个同学都在产生着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可以将班主任个人的意图、要求、变为同学的自觉行动;它又可以把班主任的个人力量变成同学自我教育的力量:从克服学生中不良习惯及不健康的思想倾向,逐步培养起高尚的道德品质。之所以能产生这么巨大的作用,是因为这些班委就在同学们身边,是他们自己推选出来的,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同学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果班级中出现了某种不良现象,例如,抄作业,考试作弊等都能及时得到制止。

第四、紧密配合学校活动进行思想教育。

紧密配合学校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气氛,有利于学生取得自我教育的效果。如学校组织大扫除,我就对学生进行卫生习惯的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丢垃圾,勤劳动,热爱劳动。再如,学校组织的各种图片展,如《香港回归》等,我事先布置学生要写一篇观后感,让他们有目的的仔细观看,增强同学们民族的自尊心和民族的自豪感。

第五、主动与家长联系,与家长一起进行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两个教育者dd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因此,我主动找家长联系,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每学期,我一般要召开一次家长会,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家长们一起商讨教育的措施,深受家长的欢迎。家长的嘱托和关心的事,我记在工作手册上,随时留心,并给予家长满意的答复。家长对孩子是特别关心的,作为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家长提出的要求建议一定要重视,不能事过境迁,事后忘记。另外,有些家长爱子心切,但不会教育孩子,或者说不会采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地教育孩子。就此,我委婉地向他们提出建议,要求他们注意方法。这股“合力”在提高同学们的思想品德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去挖掘,德育教育的方法很多。但是,他们必须建筑在你对教育的强烈爱心上。

浅谈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浅谈校园文化的现实意义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合理运用,善于把握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在课堂内外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适时、恰当地渗透道德教育,使学生学会如何求知,如何做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品格。

一、善于挖掘新教材中的道德素材。

要想准确把握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道德素材,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知识结构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然后通过渗透、融合的办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中。

二、善于在课堂内外开展各种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1.寓品德教育于各种任务型活动之中新教材英语采用的是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任务型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这种教学模式以完成任务(活动)、解决问题为出发点,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丰富知识,提高素养。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品德教育渗透到各种任务型活动中,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组织各种游戏、比赛,渗透德育。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中少不了各种游戏和比赛。这时如能适时进行品德教育,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unit5thesilverscreen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游戏:让每个学生把自己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写下来,然后投入箱子中,接着每人抽取一张纸,阅读别人的问题,再写下自己的看法,帮助同学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通过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获得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而在学习unit7whatdoeshelooklike?时,笔者设计了猜名人的游戏。利用ppt从脚到头一点点地展示名人图片,让学生从衣着与体形进行猜测,学生猜得非常激烈,有猜姚明的,有猜周杰伦的,最后显示是“刘欢”。然后笔者告诉学生依据:heisheavy,nottallandnothandsome.buthesingsverywell.heisafamoussingingstarinchina.sodon’tjudgepeoplebytheirappearances!

三、善于把握课堂中的德育教育契机。

教材中固然有许多教育因素,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隐藏着许多意想不到的教育契机,教师若能把握住这些契机,及时引导、教育,效果可能更佳。比如英语课课前五分钟,就是最好的教育契机,要是充分利用好,就等于每天都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那么,到底有什么办法能使每天的五分钟变成学生感兴趣甚至充满期待的时间呢?经过仔细观察,笔者发现学生都挺爱表演,于是便想到了“英语才艺表演”。这个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又能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还能适时渗透德育,一举三得。学生查找各种各样的英语节目,准备自己最拿手的才艺,忙得不亦乐乎。每天一人表演,形式多样,有唱英语歌的,声情并茂;有说英语绕口令的,舌头都不打结;有组织同学们做游戏的,引得全班兴趣盎然;有让同学猜谜的,有教同学们学谚语、俚语、名人名言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来越浓,不知不觉中他们就接受了品德教育。在欣赏歌曲、诗歌,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积极与他人合作,学会了尊重他人,有利于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学习谚语、名人名言等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

四、英语德育渗透的思考。

从事英语教学多年来,德育一直是笔者最为重视的一个内容。因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只有科学知识的文化人,而应该是有责任感、有爱心、有能力的新一代高素质人才。要想使德育在教学中更有效地渗透,就要求教师本人有良好的德育素养、扎实的文化功底、先进的教学理念、敏锐的洞察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因此,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教师还得坚持不断学习探索,不断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刻苦钻研教材教法,争取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完善自我,以期走得更稳、更好、更远。

(作者单位:唐山市丰润区综合职教中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独特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项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道德观、廉耻观。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无法比拟的特殊性。语文课堂以教材为依托,通过教学过程完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升华,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德育渗透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案例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四年级上册第9课《巨人的园花》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巨人拥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但当他看见孩子们在里面玩时很生气,把孩子们都赶了出去,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拒于墙外。从此,园里一片荒凉,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他的自私换来了花园的寒冬。后来经一个男孩的提醒,巨人明白了自己的自私和冷酷,他把花园送给了孩子们,自己也获得了快乐和幸福。

课文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我在讲《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我会读”的环节。ppt上打出四组词语:。

第一组:洋溢允许训斥拆除凝视火辣辣。

第二组: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草翠花开。

第三组:砌起围墙禁止入内大发脾气大声叱责。

第四组: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冰雪覆盖瑟瑟发抖。

课堂上同学们反复朗读(有点名读,有分组读,有男女生对读,有老师引读),由读正确、读流利到有感情朗读,甚至读出了画面,读出了表情。我们不难发现第二组词语描写的是有孩子的花园的景象,第四组词语描写的是没有孩子的花园的景象,第三组词语是反映巨人以前的态度。总之这些词语紧扣故事情节,学生在朗读中不仅积累了语言,丰富了词汇量,还加深了对童话故事情节的理解,同时为领悟文章揭示的道理埋下了伏笔。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母语教学承载了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任务,同时也承载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我在讲《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我会说”的环节,ppt上打出:荒凉的花园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巨人感到()。其实这个口头说话练习贯彻了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了初步的熏陶。

是啊,荒凉的花园没有了美丽的鲜花,没有了鸟儿的歌唱,也没有了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巨人感到非常孤独。巨人终于醒悟:唤来寒冬的,是他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语文课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在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语句的表达方式、文本的写作特点,也要关注文章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巨人拆除围墙后,花园里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此时,我设计了一个“我会写”的环节,让学生想象巨人与孩子玩耍的情景,写一段话。

孩子们的想象力果真丰富:孩子们有的坐在巨人的大腿上,有的爬到巨人的肩膀上,有的在与巨人捉迷藏,还有的与巨人爷爷撒娇……“巨人爷爷,你以前好自私、好凶哦”“我的宝贝,从今以后,我好好待你们,你要天天陪我玩哟……”

王尔德在童话故事的结尾写道:许多年过去了,巨人变得年迈体弱。他已无力再与孩子们嬉戏,只能坐在一把巨大的摇椅上,一边观看孩子们玩游戏,一边欣赏着自己的花园。他常说:“我有许多美丽的鲜花,但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

童话故事的结尾意味深长,孩子们对这篇童话故事的深刻寓意也不言自明: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共同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抓住很多契机进行德育渗透,朗读感悟、品词析句、读写结合都是很好的切入点。只要老师引导得当,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的美德就能如涓涓细流沁入孩子们的心田。古人说的“文以载道”就是这个意思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以下三点。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地拨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如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语文教学毕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产品。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归纳文章的主题的程式,轻描淡写地带过,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深入细致。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突出中朝两国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产国际主义情谊的,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到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刻化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浅谈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浅谈校园文化的现实意义

学校的校园文化表现在学校校风与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风包含学校管理、师生精神状态、行为作风、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等。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也是德育的手段。学生每天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师生的`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环境制约的作用。

这是因为校园与环境在德育中同时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感染性的特点。?

3、建设校园文化要注意形成学校特色?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