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模板16篇)

时间:2023-12-18 10:49:52 作者:薇儿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展和积累的过程,它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学习总结范文展示了大家在学习中的思考和成果,不妨细细品味其中的智慧和感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学习理论继行为主义、认识主义之后迎来了当代教育心理学界的又一场革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普遍流行。建构主义以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人的思想为基础而发展起来,内容丰富、观点驳杂,具有极深厚的哲学和心理学思想内涵。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受到普遍关注。

建构主义对于知识的认识与以往的传统观念有着革命性的变化,这种认识上的差别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关于知识的真理性。以往观点认为,科学知识是对现实世界的纯粹客观反映。建构主义者则认为,知识并不能够成为准确表征现实的真理,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二是关于知识的存在状态和获取方式。建构主义者虽然承认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但他们认为知识不能因此而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三是关于知识的可教授性。知识并非天然具有权威的光环,即使被声称获得了权威专家证明也无法保证。因为知识的价值只有在被人们合理运用时才能发挥出来。因此,建构主义认为,知识被合理运用的根本前提并不在于知识文本被人们了解和熟知,而在于知识内容被人们认同和接受。

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基础,存在一定的知识观,那么必定有与之相契合的学习观。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既然知识不能像成型产品那样由教师向学习者传递,那就意味着学习者在学习中不能够是一味接触刺激的被动角色,他们必须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这种加工并非是对知识描述性信息的记忆,因为这种外部信息对于学习者并无意义。在学习中,学习者要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自身对于知识意义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新旧知识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相互累加,原有知识经验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在经历新、旧经验冲突与观念转变后,新旧知识发生结构重组从而形成新的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进入课堂时,头脑中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具有了大量主客观经验。建构主义认为,这些经验是他们继续感知、认识、解释之后经历的认识起点,一般情况下是无法被屏蔽的。基于这一认识,建构主义推断当人们面对从未接触过的事物时,虽然可以依靠以往经验做出合乎逻辑的判断,但同时也难以摆脱以前经验框架对当下认识活动的限制和影响。正是这些事实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学习过程中“个性化切身经历”对于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具有不可代替性的原因原在。

根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学习者观的阐述,教师在教学中无视学习者原有经验另辟天地的想法和努力都是违背现实的和徒劳的。在建构主义视域下,教师的职责不应该是一般性的“给予”,而是帮助学习者通过自主经历而批判地“获得”。这需要教师回到学习者学习的起点,以与学习者平等的姿态“陪伴”学习者开展针对某一问题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真正尊重和深入了解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特别是要善于发现他们基于原有基础是如何看待、理解新知识的。

(一)随机进入式教学。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是开放状态下的非结构良好问题,问题中涉及的各种事物具有多方面的性质,且在不同的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并非一成不变。如果要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全面了解和掌握,达到“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我们能够从足够多的角度来探索问题的解决路径,在多种情境下发现问题的本质。基于此,建构主义的“认知灵活性理论(或弹性认知理论)发展出了被称为“随机进入式”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意思是,在不同的時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对知识加以呈现。

(二)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这样被定义的:“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这种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最初来源于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在他的辅助学习观点基础上,受到建筑行业“搭脚手架”的启发而形成的教学概念。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习者对陌生问题的认知负担,在教学中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按照先小后大的步骤,逐步建构起整体的概念,从而达到深刻全面的认知。当学习者意识到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后,再撤走“脚手架”。其优点是化繁为简,使认识路径更加清晰地显现出来,使所学易于理解与掌握。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脚手架”的设计搭建要既是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即所谓的“走在学习者前面”,又要与学习者原有知识背景相契合。从而真正发挥出“脚手架”对于认知活动的支撑作用,不停地把学习者的知识构建活动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三)抛锚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借抛锚来比喻要将教学建立在与学习者经验背景相关的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上,就像船被锚定在礁石上一样。这是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只有这样,学习者才可以真切地运用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实实在在地观察、认识与评价,使思考和讨论不会由于仅仅聆听教师的介绍和讲解而一直陷于空泛。同时,学习者在这种学习活动中会获得较强的存在感和成就感,也更容易产生师生间的合作与共鸣。

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反应了认知心理学的新进展,它是对当前学习心理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与教育教学理论结合之后的应用模式,它们虽然有助于建构主义理念在教学活动中贯彻,但模式的具体形式仍需要在运用中不断优化,以更为切近学习规律。

参考文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每一种学习理论都是一种智慧的结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不例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诸方面提出的新理念,给传统教学抑或课程理论带来巨大挑战。如何将其渗透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确实收到所期待的效果,着实值得我们去反复实践和深思。

毋庸置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传统教学带来了福音,理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得以充分体现,而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又受到教学设计方案的约束与控制。因此,笔者认为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有效组织的重要依据,半点忽视不得。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开发,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促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开发过程。也就是说,为了追求既定的教学目标,对教的内容、教的方法及采用的教具等进行统筹计划与安排。教学设计一般包括四个环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知识的动态性与情境性是建构主义追求的理想目标,它的全新理念是: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说,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有其适用范围,须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不同的学习个体对同一命题的理解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因此,在设计教学时,需要精心去构建知识体系,从已有知识结构出发,挖掘出新的知识体系,更新和发展原有的知识网络。并在不断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针对知识的情境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实际任务中求知,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可变化、有弹性,避免过分抽象。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态度的形成。教学内容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没有量的局限,教师给学生传输的不应只是课本知识,还应给学生提供真实世界的、复杂的真实问题。学生应该学到的是生动丰富的、能让教师和学生同时感到充实和满足的“意义的结合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相关内容或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在教学评价环节上,教师须改变传统的评价策略,高度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的效果、纠正错误认识,澄清模糊的观念,增强知识结构的清晰度,从而呈现新知识的基点和兴趣点。教师要知道评价不仅仅是说出好和坏,对和错,更多的是热情的鼓励性评价。评价时关注不同学生个体对知识理解的差异性,允许并鼓励学生对相同知识有不一样的理解。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在进入教室之前脑子不是空空的,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教师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而要把他们已经形成的知识或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经过自己的循循善诱导出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新知识经验。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不由教师任意捏塑。因此,教学目标设计应基于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上,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每次授课前,教师须要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抑或学生的前期经验,制定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近期目标,使得学生达到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高度,促进他们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围绕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内容,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好的“导入”。不应局限于固定的学习内容,要对学生的若干“可能”进行预测。教学过程设计上,教师可以借助直观教学手段,积极、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揭示学生的认知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通过苏格拉底产婆术式的辩论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欲望。为了促使学生能从感性的认知逐步内化为学习和探索的自觉行为,亦即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还需提供大量的变例,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能够丰富或改组和重建。此外,教师要准备相应习题,使学生能够巩固迁移,运用新的认知结构。在认知转变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消化、吸收和整理的时间。教学评价上,教师应该从学生身心发展的愿望出发,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给予有针对性的恰当反馈。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不只是教师的单向传递,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硬塞入头脑中,而是以已有的认知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建构新的意义。建构过程具有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个重要特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应是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也就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形成独立的知识系统,或者说是自觉的求知行为和习惯。意义建构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教给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正确途径,向学生介绍除教材之外的学习工具,例如同步资料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或通过协作式探索,建构知识的意义。

在教学评价设计上,学习者本人是学习的最好评价者。教师应主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问题解决能力,帮助学生认识掌握评价标准,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我监控学习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元认知来认识、检验、反思与完善自己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不断自我反思与评价:“我领会所学内容了吗?”“我收获了什么?”“我运用的学习策略是否适合自己,有效吗?”等,进而对自己的学习作出恰当的诊断与评估。

新课改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指出:教师只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外部辅助者、支持者,给学生提供建构知识所需要的帮助。基于此,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应是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是主角,是独立的学习者。教师必须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而愉快地参与教学过程,进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

在教学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熟谙多种教法,自主灵活地选择使用。采用抛锚式教学,使课堂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生活事件上,让学生就真实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的思考能深入到真实环境中去,用心去感悟、去体会,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当然也可采用随机进入教学,开放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若能参与多向思维,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将会对同一问题获得更全面的理解,并能培养发散思维和分析能力。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管理自己的学习,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与支持、增加学生自我控制的过程。教师可通过示范或者反馈搭建“脚手架”,但要逐步增加问题的探索性成分,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在教学评价环节中,采用包括学习任务的整体性评价、学习参与度的评价等的非量化的整体评价,由单一的教师自评转向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同伴、家长等辅助评价。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素质教育下的教学设计是很有裨益的,但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要想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借助很多辅助条件,如教育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认知特点等。此外建构主义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未必适合各学科教学,因此我们在将其运用到教学设计时必须审慎思考,灵活运用,同时应该结合和吸取其他学习理论的精华。

[2]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7-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目前,该理论备受教育界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以学为中心”的新课程改革,但是,该理论在实践的应用中也有一定局限性,其原因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身还存在着一些缺陷:理论在转化成实践时会遇到一些阻力。

我国正处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对于实施“以学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在热衷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尽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它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赋予了知识、学习和教育以新的内涵,但是,建构主义理论的现状是:宣传、倡导的多,具体实施的少,国内外皆然。为什么一种前景看好且初期实验已取得成功的教育模式却得不到有效实施呢?本文将探讨这一理论的缺陷并分析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1.知识的相对真理性。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客观世界是不能被人真实地反映的,人所认识的世界图像是按照人已有的认知图式,有目的地建构的,每一个主体只能认识自己所建构的经验世界,至于外部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我们根本无从知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图式,或不同的旧有经验,所以对同一事物的认知会产生不同的建构方式与结果。没有一个世界比另一个世界更加真实,不存在唯一的真实或任何客观的实在。从哲学上看,这种观点与主观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相同,而与科学精神是相悖的,也是与当代科学教育的目标相悖的。

2.如何评价知识的建构。评价意味着根据某些标准对一个人或他的业绩所进行的一种鉴定或价值判断[1]。如果学习是知识建构的过程,知识并非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述,具有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以自己特有的方法去建构对知识的理解,那么是否还需要提出最适宜的目标?事实上,有谁能比建构者更好地评价知识的建构呢?这种评价标准的模糊甚至丧失,可能导致学生最终无法建构出清晰的意义,教学也只能流于形式。

4.是否任何知识都需要意义建构?建构主义一再强调知识只能基于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而成,否认传统课堂中的“传递——接受”式教学,但是否任何知识都需要通过意义建构获得呢?对一种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是否还需要让学生建构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呢?如果处处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建构,那么,如何保证教学的时效性和经济性呢?其实,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以间接经验的学习为主,具体经验的学习只是一种辅助或补充,如果过于强调其中的一端,就会失之偏颇,而传统教学和建构主义教学可能正是处于这个平衡的两端。此外,建构主义认为:既然科学是科学家共同体共同建构的理论体系,所以学生的科学知识也必然是与教师谈判的结果。科学探索是前沿的东西,反映了最新的科学知识产生的曲折过程,但这些曲折不是必须要在今天的一个基础教育学科的课程里反映出来。来自于教学实践的研究也表明了目前的大部分高中生还不能真正理解科学知识的相对真理的性质[2]。而且,在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没有达到认识真理的相对性水平的时候,过分超前的科学教育是否会导致违背科学性的不求甚解、人云亦云的不良思维习惯呢?因此,建构主义的错误正是在于把科学新理论的产生过程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性质相混淆。

5.在具体情景中建构的“意义”如何进行有效的迁移?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情境性,认为只有把学习者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并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建构知识,才能使学习者掌握并学会运用知识,抽象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這虽然有助于克服教育的空泛和脱离实际,但建构主义过分强调教学的具体与真实,而忽略了教学中抽象与概括的重要功能。实际上,教育者和认知科学家们普遍认为,个体在某一情境下获得独立于这一情境的知识技能,通过学习迁移,他就能在其他任何情境下应用这些知识技能[3]。与情境紧密相连的知识是刻板的,不利于知识的迁移,而且教学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具体。

1.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重心,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这种强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势必会在观念和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冲突和隔阂。在许多教育机构,建构主义理论仅仅是停留在谈论的层面上,而在实际中根本还没有进入到具体的实施阶段。对大多数教师而言,这种角色转换绝非易事,大多数教师过去耳濡目染的是传统的客观主义教育模式,新的建构主义教育模式对他们而言是相当陌生和缺乏直观经验的。受到习惯思维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一个权威者或传递者的角色。对学生而言,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一个主动的建构者,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传统观念中,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坐在课堂上被动地听教师讲课,他们只需理解或记笔记即可,现在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体者,对学习负有更多的责任和控制权,这使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此外,建构主义学习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缺乏唯一标准性,这可能导致学生心理上不确定感的增强。

2.教学实施的困难。在建构主义这种新的教学观念或教学模式中,教师从传递知识给学生的权威人物变成了一个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共处的高级伙伴。他们既要精通教学内容,又要指导新的可能是连他们自己都不太熟悉的学习技巧:要想方设法设计或找到合适的、能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知识的“支架”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从熟悉转向陌生,从轻车熟路到不可预测,教师会感到紧张和不适应,这些都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的新挑战。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由于其自身的局限和外界的阻力,想要在教学实践中大力推行绝非易事,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完全符合教学实际,这需要理论研究者们不断去完善理论,也需要一线教师们不断去在教学中积累经验,才能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

[2]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0.

[1]崔景贵.建构主义教育观述评[j].当代教育科学,200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的倡导,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思想逐渐成为我国现代教学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它揭示了与传统学习理论完全不同的学习规律。其对知识习得的建构性的知识观,对学习者主动性、能动性的强调,对教学方式、方法的阐释,给予当今的教学实践以建设性的启示。

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映之间的联结,教育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习的目标是在这种传递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相一致的理解。认知主义者强调学生内部的认知结构,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新信息,使这些知识和信息内化为学生的内部认知结构。建构主义普遍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在创设的一定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者学习论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步形成。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及其教育观认为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逐渐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以及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都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个体与客观知识交互作用内化为认知结构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社会环境是发展与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社会性”[2]。以及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都极大地推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并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我国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介绍研究其理论,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和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开展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实践,逐步探索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应用方法。

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并不是对问题的最终答案。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还会出现新的假设和解释,并且知识不可能适用于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中,成为放之四海皆准的教条,而是要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正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向互动与对话,参与者们批判性地探讨各自的观点、新的阐释、新的意义层出不穷,知识也就不断地得到丰富。这种观点认为书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或解释,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因此,不能把书本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能用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基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带着丰富的经验和自己的看法来学习的,在日常的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即使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呈现在眼前时,他们也常常会利用相关的经验,依靠自身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因此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问题深入了解与解答的欲望。课堂上要变灌输式、讲授式教学为商讨、合作、探究式教学,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把课堂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实现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创造、建构知识的转变。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要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设深入探讨问题,使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课堂上自由地交锋,从而启迪学生智慧。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在各种信息反馈中,相互协商、讨论,在讨论中逐渐加深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现状,所设置的问题尽可能在绝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的学习朝有利于其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旧经验的反复的双向作用,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来充实、改造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强调意义的生成,强调学生通过与外部信息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理解、发展智能、建构自己的经验现实”[3]。学习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因此,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营造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及自主意识,真正建立起相互信赖、相互尊重、彼此接纳、公平交流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教师所传递的坦诚而真挚的情感,为学生提供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倡导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的内在动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从而顺利地建构知识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当前教学改革提供了许多耳目一新的启示。但是基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要批判性的转化西方的各种教学思想,使之本土化,更适合于我国的教学实际,从而指导学生的意义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2][3]、主编邢秀茶.学与教的心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63,66.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不断进步,新的教育观念也不断刺激新的数学观念的形成。传统的数学观念中学生类似于静止的状态,只要坐在教室中听老师的满堂灌即可,而新的数学观念要求把学生从静止状态逐步转变为动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小学数学正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灵活变通、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框架,作数学知识的建构者。

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世界上的知识并不能精准的概括世界的所有法则,面对问题时,应该针对具体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新知识的创造或者对旧知识进行新的开发使用,而不是直接把旧知识拿来使用。其次,建构主义在教学当中的看法是,认为学习知识不是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而应该是学生自身为自己传递知识,而在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就成了一个主动的过程。

有人把数学学习定义为一种很特别的学习,这是因为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化和高度逻辑性造成的。还有人提出,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数学研究的对象以及得到的数学结论,也恰恰是借助这样的活动得以建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兼顾教学对象的性格特点,由于教学对象都是小学生,其思维能力差、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控能力较差等,小学生的具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因此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务必要把教材内容简单明了化,遵循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的教学。因此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在进行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机械死板的进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也是建构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扮演知识的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

1.教师课前准备。

建构主义在教学中所提倡的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从而建构出新的知识,因此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做好基奠作用,在学习新课程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回顾旧知识,然后利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巧妙的把学生带入到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这里教师应该注意,是把学生带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索过程而不是直接把新知识的内容告诉学生,这样也就是失去了建构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意义。在制定教学计劃之前,教师首先要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然后安排教学内容,在课前复习过程中,应该把与新知识有关联的旧知识放入其中,而不应该根据知识的重要性进行排布。其次,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要多多的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

比如在学习四年级教材内容“小数的性质”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三年级学习过的“小数的初步认识”进行课堂准备,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过的有关小数的基础知识,然后可以引导学生举出几个生活中的小数的例子,那么接着就可以向学生发问“孩子们,大家也发现我们生活中的价格或者成绩等都是带有小数的,那么用小数表示的意义何在呢?小数有什么性质呢?”在学生认识小数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小数的学习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从而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有关小数性质的相关数学知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2.情景体验式学习。

根据之前我们提到的建构主义理论,是在面对特定的环境或者特定的事物,为了解决眼前问题而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出新知识的一种理念,因此,要想引导小学生对知识完成完全的建构,把学生带入到情景中体验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在加上小学生好动活泼的性格特点,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有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设问题情景,带领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情景当中,组织学生学会自我思考,比如在基础计算课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多个小组,然后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就计算物品的价格而言,教师可以构建出一个超市的情景,让学生充当卖家、买家、补货人员、记录人员以及统计人员等等,根据这个场景让学生自己设定价格,买家随意购买,从而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会数学学习,逐渐完成算术知识的建构。

3.巩固复习,反思知识。

总体来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很大帮助,并且非常适合低龄孩童的学习,学生的数学素养会影响学会今后的数学学习,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锻炼小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术发展有很大意义。小学教师应该积极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框架,把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为教育学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其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合作性。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学营造了另一种氛围: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学生也不是单纯的学;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生更好的建构新的知识经验而创造有利的教学情景,促进其交流与合作。这样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很好的发挥,也是教育教学所一直向往的境界。

20世纪8o年代建构主义兴起,并对当前的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哲学上,建构主义受到后现代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知识社会以及科学史的影响。因此正如斯拉文所说:“在教养心理学中正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他叫法不一,但更多的称他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体学派学习理论在当今的进一步发展,其奠基人皮亚杰明确指出,人不是发端于主客体,而是发端于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其核心主旨是知识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来的。杜威的经验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以及认知心理中的图式理论等均对建构主义理论产生了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阐述和理解来探思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知识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且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针对于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而且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虽然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相同的理解。因为每个学习者对命题的理解都给予自己的经验成果而建构起来的,这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历程。

(二)学习观。

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因为学习者并不是空者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习者已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知识吸收者,他要主动构建信息的意义。这种知识的建构有如下三个特征。

1.主动建构。面对新经验,学习者必须充分激发自己先前的知识经验,并通过高层次思维活动,即需要付出高度心理努力的有目的、有意识、连贯性的对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应用、反思和评价的认识活动。

2.社会互动性。学习是通过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并内化为知识技能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完成,即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即由学习者及其诸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文化。

3.情景性。因为情景总是千变万化的,具体的抽象概念和规则的学习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景的变化。因此,传统的学习让学生难以灵活运用学校中获得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难以有限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化的存在。

(三)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观侧重教师的教,很多情况下教师不在乎学生已有的经验而实行千篇一律的满堂灌的教学。而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应该是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其作为知识的生长点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以促进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移和改造。而教学就要为我们的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等高级思维活动,而不是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原有水平上。教学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资源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进学生自身建构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情境的建立以及学习中的相互合作,它为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以往的教学,多数情况下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参也变成了固化教师思维的利器;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在大多数情况下融入不到学生的具体生活中。教师教授知识纯粹为达到教学目的而教,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考试的结果而学。以至我们的学生在实际应用和创新思维方面十分欠缺,有人这样讲,我们的教学是把学生小学时期充满好奇的问号,变成了中学时代沉默的逗号,大学时代无话可说的句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却认为知识并不是现实的准确表征,是动态发展的。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也不是僵化不变的,它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不应该强加给学习者,应同学习者商量决定。因此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的“传道,授业,解惑变成了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 从现象上看,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过程;从本质上看,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其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互补性,通过师生互动沟通、互补,达到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两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就明确提出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求充分关注、尊重学生的主体,增强学生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方式。

(二)创造学习情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以主体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心理表征过程。而心理表征的建构有两种含义:一是对信息的理解和学习。即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信息进行重新构建的过程;二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读取就是一个重新构建的过程,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更易于构造。例如:出生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生对清代及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普遍缺乏了解,针对这一现实与历史差距很大的背景,单靠字面讲解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讲授《**》(杨干忠《大学语文》,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版)一课时就可以创建学习情景。即可以借着媒体搜集一些形象直观的资料,如满清男子拖着长辫的形象;清除汉人法提法斗争的史实;太平军剪辫须发的图片资料;辛亥革命前后穿洋服剪辫子的风潮等。通过这些形象的资料让学生对“辫子”历史有个较全面地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形象的资料把学生引入到一个他们意想不到的情景:一条辫子竟然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这一民族,这一国家的无数子民的生死问题。这样的教学情景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对“辫子”的兴趣,从而推动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理解、钻研学习内容。

这则语文教学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情景”的作用。当然“情景”的创设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的知识背景创设有利于学生知识“生长”或新的经验重构的过程。同时也突出体现了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沟通问题。

(三)重视学习中的合作。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世界的存在并非独立于主体的存在,而是始于主体的建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建构世界的意义的方式,所以对世界的理解是多元的。教师和学生也是相互独立存在的主体,他们也有自己建构世界的方式。每一个教师因此要承认主体对世界意义建构的差异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过程中主体间彼此的互不来往,互相隔绝。相反,这种差异性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的价值。通过合作,主体间的思想得到交流、碰撞、融合与提升,更大大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

比如:在教授七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第九节《科学探究》时,教师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并事先准备好一些放有不同物体的盒子,放人的物品要尽量易于探测。由于是根据学生各自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的,探究工作相对简单,以四人为一组为宜。其次,组内分工。根据组内学生的特长进行分工。如作文水平高的同学当“记录员”,胆子大些的、语言组织能力强的同学当“汇报员”,动作操作能力强的同学当“操作员”,另一位同学当“检查员”。第三,分组实验,进行黑盒探究。由操作员动手为主,记录员及时记录,检查员监督,完成探究。在整个学生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必须起指导作用,否则课上学生小组合作将得不到好的效果。教师也可适当的激励学生。第四,汇报实验结果。经过一致努力由汇报员汇报小组成员集体合作的结晶。上述案例是一个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组,将平时各自为主的学生联系到一起,通过组内合作与组间的交流,同学们的积极性不但提高,而且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学生们既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也补充了自己在某方面的不足;通过组间的交流和适当的竞争,使各小组同学都进一步补充自己的不足,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在学习期间,教师应做好准备工作,提前交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等。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它为今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动态的知识观打破了传统把知识当作定论的教学理念,以此来拓宽人的思考和思维能力,并充分肯定了个体的主体地位;其学习观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和谐的相互交流的学习氛围,主动构建,社会互动性和情景性体现了学习者主动构建信息的过程;其教学观更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当然每一种理论都不是完美的,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实践中我们更要完备其理论的不足之处,让理论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的发展,网络教学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来看,网络教学系统具有以下三种技术特性,为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广阔空间,使真正创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成为可能。

2.1超媒体技术有利于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

媒体技术是一种非线性的多媒体信息结构和信息管理技术,能够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将圈、文、声、像等不同媒体信息整合,将讲解、演示、测验等不同教学内容整合,将预各知识、当前知识与扩展知识整合,构成了一个丰富而生动的超媒体学习环境,从而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

2.2虚拟现实技术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情境学习。

虚拟现实技术是指通过特殊的输入设备和一些能实现三维图形和三维音效的特殊输出设备来模拟人和环境间的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图形、声音和图像再造逼真的情境,使学习者身临其境。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虚拟地建立起与真实环境相近的学习场景,如虚拟物理、化学实验室。

2.3网络通讯技术有利于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

通过运用网络通讯技术,可以将用户终端联网,实时高效地采集、处理、制作、存储、传输和显示多媒体信息。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不仅可以共享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能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突破了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网络支持的“协作学习”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成效。

3、网络教学应把墨的三个关键点。

网络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3.1采用“主导―主体双主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此,网络教学应采取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双主模式。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网络教学进程中,学习者有时处于传递一接受学习状态(教师帮学习者建立“新知”与“旧识”的联系),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索:在情境中自己确定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己进意义的建构。这其中包括搜集辨别信息、提出假设进行验证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环节。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进处于中心地位,但其主要任务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多种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组织“协作学习”,把学习者的学习引向深入,监控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并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3.2创设真实情境。

(1)创设符合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的情境。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认知特点也不同。为此应仔细分析学习者的知觉、记忆、思维以及动机、经验、情感等因素,找到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结合点,在创设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学习情境时,用最符合学习者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完成意义的建构。此外,所设情境应能把学习者的智力引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2)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多样化情境。

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创设逼真的情境,有助于调动学习者的所有感官和过去的经验去探索与解决问题。而只有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才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创设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征知识的多样化情境,将为学习者的探索提供多条路径,以便随机进入任一情境去学习,促进知识的迁移。适宜的、真实的、多样化的情境,是进行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即进入教学的前提条件。

3.3开展“协作学习”

由于知识的复杂性,学习者不可能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同时,由于情境中问题的艰巨性,学习者不可能完全独立解决,从而使面对面的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的“协作学习’饿为必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协作”发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

4结束语。

当前,网络教学在各地蓬勃展开,成为新代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热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之后的进一步发展,为教育技术带来了革命性影响如何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网络教学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英语教学论文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过程,是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识结构得以转换与发展。它强调人类知识的主观性,认为人类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现实准确的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在此,它指出知识是随文明的进步而进步,随人类思维的发展而发展;指出知识只在特定的社会、一定的情境下才是科学的,才是真理。“真理是暂时的现象”,它需要人类将创造性思维指向人类的未知世界,通过发现、辨证、解决来发展。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犹如真理的发展与发展一样,它不仅强调学习的建构性也强调学习的社会性与情境性。

1.建构性: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的积累而是通过同化与顺应的`建构过程。他是主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个机制达到与环境平衡,但这种平衡是暂时的,一旦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环境产生矛盾或认知冲突,就会出现不平衡,再通过认识冲突的解决,又达到新的平衡。这正如儿童指向继承人类已知的创造性思维的活动过程。

2.社会性:人类知识是主观的、社会的,是对世界认识的现有水平,而不是最终答案。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就是一种对现实世界叫可靠的假设是以一定的社会显示为依据的。学生的学习便是在这现实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锻炼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3.情境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性学习的观点便突出体现了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沟通问题。传统教学对学习基本持“去情境”的观点,以至于学习者常常难以用学校获得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建构主义数学学习理论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学习知识在情境中的复杂变化,锻炼知识的运用能力,突出学习的有效性即价值。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职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只有适应时代的变化,提高秘书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岗位需要。

本文对高职文秘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思考,并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

电脑文秘专业是一个传统的人文类基础性专业,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对文秘人才的需求状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学校是培养高素质文秘人才的摇篮,那么,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秘人才?文秘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职业能力、知识结构。

当前文秘从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应以就业为导向建设高职电脑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构建电脑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的目标体系、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的教学体系等来进行教学上改革。

一、建立以秘书岗位作为职业技能核心的目标模式。

目前,许多院校电脑文秘专业培养的课程、目标、教法、评价还停留在传统的水平,在培养目标上的认识还很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和职业教育对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要求。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授课教师还没有形成能很好地、满足多层次需要的教学方法。

就是要培养学生从事秘书行业的一种职业素质能力。

需开设以下主要课程:秘书基础与实务主要内容:常用的办公室工作技能和业务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秘人员的工作性质,责权范围及具体工作目标;培养他们具备开展各项具体秘书工作的业务能力和较高的秘书职业道德。

文献信息检索主要内容: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计算机信息检索,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常用中文搜索引擎,常用英文搜索引擎,专题型、专门型搜索引擎,书目检索系统,中文网络数据库检索系统,行业信息资源系统,电子图书系统,特种文献信息检索等现代化检索工具的使用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和期刊网中的检索工具进行信息检索和统计的能力。

计算机基础与实用技能主要内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有关知识;计算机系统维护、汉字输入法的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运用word,excel,powerpoint进行文字、文档处理和排版、表格制作、数据处理和幻灯片制作;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达到劳动社会保障部要求的计算机操作员四级水平,重点掌握运用word,excel,powerpoint进行文字、文档处理和排版、表格制作、数据处理和幻灯片制作;熟练使用一种汉字输入法快速录入汉字(60字/分,正确率95%);能够胜任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工作。

现代办公技能内容:各种现代办公设备的使用、保养和维护技能。

能力目标:通过实训,掌握现代办公技能,熟练使用现代化办公设备。

二、采用任务驱动型实践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式教学便是把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科学设计和选择任务,以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教学方案,按照一个完整的任务的操作流程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实施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令高职院校更准确地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具体说来,就是要围绕实际、实用、实践的“三实”方针为导向来组织教学,突出实践环节。

具体思路如下:在实践教学环节上,通过校内教学一企业实训或校内仿真实训等实践性活动,来增加实操的比重,能使高职学校电脑文秘专业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可接触到较真实、具体岗位的工作,通过“工学结合”如参加企业的秘书管理工作,掌握整个秘书工作的全过程,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企业文化及企业工作流程,来进一步学会在真实环境下需掌握的沟通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让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完善拓展,从事管理的经验和能力得到迅速提升,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缩小了高职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进人社会的适应性、竞争力和实践机会。

在具体做法上,便是将每个实践教学环节,如课堂理论讲解、实训、社会实践和实习等,通过一定的比例搭配,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等三个层次,有条理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真正学会办文、办会、办事的“三办”能力。

三、速录文秘――发展于职业教育。

速录技术很快进入了文秘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当中。

根据调查显示,中国在80年代开设的文秘专业中,有75%-80%有手写速记的课程。

80―90年代中期高效文秘专业中开设手写速记与计算机速录并性课程,或将其中课程列为必修课的占到90%。

在社会众多职业培训机构中,也把这项技术列为就业的选择性培训技能,其中最引人注目和关注的,就是中国职业技能鉴定文秘职业资格专业委员会,自文秘职业资格证书开考之日起,就已经将速记速录课程列为必考科目与内容之一。

速录文秘――制度化造就高薪就业准入制度标准化,技能的专门化、考评的制度化,正在推动中国广大速录文秘的素质提高,也成就一大批在办公领域实现高效办公、自动化办公、无纸办公的管理者的梦想。

速录文秘资格培训和考试的开展,到现在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年平均参考人数都到6―8万人左右,其中不乏因为速录技术突出而进入了高薪酬的岗位的人员,可见速录技术,与文秘专业的相融相符,为求职者打开一个新的通道。

很多企业也开始向速录文秘培训机构订制专业人才。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职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本文从建构主义基本观点出发,结合建构主义教学观,进一步探究了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提出合作学习、情境性教学等,对深化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马丽亚韩芳作者单位:马丽亚(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51)。

韩芳(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1)分类号:h3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观大学英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英语教学论文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认为,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以发展,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性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等人对建构主义理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做了认真的探索。建构主义理论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关于学习的含义与学习的方法。

1.情景: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新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师必然对新教内容进行情景设计,学生要对新创设的情景给予充分的理解,利用教师提供的多种手段或媒体,使自己置身于这种情景中,在教师的启发下学习者自然地要用所学过的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看法、设想或者是疑问。这种疑问可以是关于语言情景方面的,也可以是语言表达时遇到的各种障碍,或是自己有感而发的感受及设想。学生最好尽可能全面地用英语倾诉出来。

如:我在讲授sb2bu13alberteinstein一课。

首先用简笔画在黑板左上角画出爱因斯坦的画像,投影仪显示课文理解的问题以及词组和部分提示词,如:

bornin…on。

ayoungboyask…question。

14,learnmaths。

fromtheageof17,switzerland。

1905doctor'sdegree。

1918world-widefamous。

1921thenobelprize。

leaveforusa。

forhumanrightsandprogress。

fondofmusic。

asimpleandgreatman。

此时,学生应开动脑筋,按教师的要求,脑中应飞速地闪现出自己了解的有关einstein的知识,如果能用英语讲几则有关他的幽默故事更好,以活跃气氛,训练其他学生的听力;同时,应积极利用教师新设计情景(如:挂图、投影等)提出疑问,解答问题。

2.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包括与教师的协作,与同学的协作等。

每当教师启发时,学生应积极与教师协作,自发地通过教师作为中介来获取知识。如:围绕教师所提的问题,全神贯注地思考,认真地对待,积极地回答。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学生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了什么程度,还要讲授哪些知识,强调哪些。

3.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学习者如果能充分把握这一点,那么对英语的听说以及对知识的温故而知新会有相当大的帮助。

我在课上经常按角色分组,好差生搭配,上台表演,选出最佳组,最佳表演者。我讲授einstein一课时无法检查每位学生的背诵,要求同桌2位同学相互检查复述,并修改对方复述中的错误。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巩固了学生的知识。

4.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这反映在英语学习上便是要充分理解所学的新的知识点、句子结构、正确语法等,而后将其并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如:我利用一节课整体理解课文。这一节课中学生要能复述课文,并且归纳本文的德育目标,提高自己的素质。

第二节课整体处理学生不了解的重点词语、句型,利用测验的形式检查具体的字、词等是否能灵活运用;然后发一份阅读材料“alberteinsteinandhisdriver”(172字5个问题,要求学生5分钟之内完成)。

由上所述“学习”的含义可知,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因而,死记硬背不会达到最佳效果。

(二)关于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学生要成为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必须注意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2.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材料;

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思考。

教师要成为学习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必须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利用每节课的前10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与本课的新学知识的相关内容,起承上起下的作用。

3.教师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与交流)。

根据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教学模式,语言教师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情景。那么如何创设语言情景呢?可利用多种手段或媒体(投影图片,挂图,录像,声音模拟等)来创设语言情景。学生置身于这种情景之中,在教师的启发下便会情不自禁地想用所学过的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看法、设想或者是疑问。这种疑问可以是关于语言情景方面的,也可以是语言表达遇到的各种障碍,或者是自己创设的由感而知的与主题有关的感受及设想,由此与主题相关的诸多内容也逐渐地丰富起来,学生也应尽可能全面地用语言倾诉出来。这时,程度好的学生应尽情表现(提问、回答、描述情景等),其他的学生注意听、学习、模仿。在教师适当引导下,程度好的学生应该进一步挖掘出问题。这部分学生表现完了以后,中等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大增,也应该积极地来发表意见。经过这两轮的演示,程度差的学生此时也基本上能掌握一些词语了,也可以进行基本语言的操作了。这时,教师或一个程度较好的学生提问,差生回答。这样,差生在较好的学生的主动带领下可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这是个协作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全体学生都应该踊跃参加,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口语能力和信心。

学生对要学的新语言和对自己不会表达的语言心中有数了以后,教师需在所创设的情景中清楚而自然地说出新的语言,接着迅速检查以确保学生都能理解。学生应认真思索,给出暗示,以便让教师知道是否继续深入。新的语言介绍完毕,学生应该快读对话或文章,由教师提问设计好的问题,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回答,以检查其阅读的速度及质量。下一步学生提问难点,教师来解答;而后教师进一步提问,此时对重点、难点作一些解释,必要时用汉语。(这部分用时大约10分钟)。

如何对已经没有了疑难的新文章进行操练?此时,教师便变成了“乐队的指挥”,先集体后分排,或集体--女生--男生等形式。总之,先人多后人少最后到每个人都会说(用时约10至15分钟)。练习阶段,学生尽可能用语言表达实际的意义,这需要做许多实际性的练习。教师逐渐减少对学生的控制,学生应开始试着独立运用语言。对于对话课,教师重新创设类似快速阅读,对文章中出现的已学过的词汇、语句、语法等要及时巩固练习。

一堂课可主要设计以下几个步骤:

1.创设情景--学生。

2.置身于情景中--学生。

3.介绍语言点--教师。

4.操作--学生。

5.练习--学生。

以上五大步骤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指挥。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慕君玉《英语周报》高中教师版)。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职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心理学教育是高职院校在教育中必修的一类重要基础课程,但是经过相关调查发现,在心理学教学中,通常教师对理论课程教育较为重视,但是实践机会却较之少则又少。建构主义理论的出现,为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方面创造了机会,并且建构主义理论在专业人士口中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本文根据实际高职学校相关专业心理学教育现状,针对其忽略实践在心理学教育的重要性的现象,探讨建构主义在心理教学中的应用。

1引言。

在高职相关专业的教育过程中,如果说本科学校的教育主要注重的是学生知识性的培养,那么相应的高职院校就是针对社会需求,向社会培养专业性的技术性较强的实践型人才。所以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高职相关专业的心理学教育主要是针对相应年龄段的儿童研究其发展规律和特点,其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何将建构主义理论更好地融入心理学教学,是现阶段高职院校首要探究的工作之一。

2什么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最早是由让皮亚杰提出的,这也成为了相应心理学教学中的一次革命。在二十世纪末期,大量的学者注意到心理学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也关注到建构主义在心理学教学实践与理论结合的重要作用,从而构建主义逐渐地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在构建注意理论中,学生成为理论的核心,相关的理论探究都是强调学生为主体,对知识进行主动地探索,并且在探索过程中主动地去发现,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种主观的构建。这种理论改变了传统教学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的教学。也就是说,构建主义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教师只是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这种教学方法在一方面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更好地利用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播者变为知识的帮助者,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索知识,主动构建相关知识体系。在建构主义的教学中,由上述理论可见,学生再也不是知识的承受者,教师虽具有知识的传播作用,但也不再拥有传统的高高在上的地位。这个理论的创造为学生和教师都赋予了新的意义,并且转变传统教学的思想模式,为教学注入新的血液。与此同时,它还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处于主动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其理论也强调了学习的社会性,除此之外,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的,在某种程度上建构理论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境性,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建构理论不仅强调了传统教学忽视的几种观点的重要性,更为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思路,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教师应注意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与每个学生知识含有量的不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不再是刨除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的强行教学,强调教师应将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与经验作为教学基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产生新的知识体系,建构新的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职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

目前的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态度消极,主观意识薄弱,学习兴趣不高。要扭转这种局面,让师生都能在幸福而快乐的氛围和环境中享受教育生活,教师不妨在教学中尝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对积极心理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具体应用策略进行了以下分析和研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英语教学论文

摘要:在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教育改革中,我国新课改突出强调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大力倡导开展活动性的、合作的、探究式的学习,这为课程实施尤其是创新取向的课程实施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可能性。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教育改革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作为一种当前非常流行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驳杂,流派纷呈。各个流派的观点虽有不同,但共通之处也很明显,有着较多的共识。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决非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表征,而是人们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所建构的一种对于世界的解释。

在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西方教育改革中,课堂教学主要是学生自己确定主题、搜集资料、上机学习,教师讲解较少。很多学者对此表示忧虑:学生的中心地位是体现出来了,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无从体现,教育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在我国,新课改突出强调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大力倡导开展活动性的、合作的、探究式的学习,这为课程实施尤其是创新取向的课程实施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可能性。然而在课改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片面理解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义与作用,把自主变成自流,有的课堂老师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学习方式自己选,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课堂乱哄哄,有了活动但缺乏真正的体验;二是在摒弃了“满堂灌”的做法之后,换成了“满堂问”,问题缺乏启发性,缺乏思考深度,不少教师在运用“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时候,忽视课程内容的需要,忽视教学任务与学生学习的需要,不顾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学习内容的特点,不加区别地一律把“探究”“讨论”“互动”派上用场,割裂了学习内容与学习形式之间的联系,出现了形式主义的倾向。同时,也出现了课程实施中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弱化了教师指导作用的倾向,影响了课程实施的实际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林淑媛,)鉴于教育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同时需要对指导我们教育发展的理念进行必要的反思。

其实,在传播和介绍建构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始终都有主张对建构主义应该审慎的声音。高度的不确定性和情境性的人类知识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观,以及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和支持者的教师观,这些看似动人的观点,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中并不陌生。从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做中学”的教育主张和实验,以及布鲁纳所倡导的学科结构理论和发现学习,无一不是当今“建构”思想的原型。人们也都清楚地知道,以上述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育改革也无一例外地基本以失败收场。但是人们始终也不愿放弃以培养适应社会变化和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教育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其自身的不断演进,从极端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到现在的社会建构主义,不断地燃起人们熊熊的理想之火。所以,尽管仍有失败的风险,但人们却不愿面对其先天的缺憾,总是想将其按照自己的理想完善起来。

2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学生中心及“主导――主体相结合”

任何事物不可能单独存在,单独强调系统因素的任何一方面的独立价值在操作中都容易丧失系统整体的最大效果。建构主义学习观在具有很多适应现代发展理念的良好基础上,必须注重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的诸因素的配合和平衡。相对主义的哲学基础凸现了教育过程中思想的开放性、灵活性以及教育关系的平等性,但同时潜藏着教育过程缺乏导向性和教育内容缺乏客观性的重大危险。“主导一主体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在深入吸收建构主义学习观合理因素的同时,科学合理地确认了同一过程不同方面教师和学生不同的地位和功能,即在教的方面教师必须具有主导性,而在学的方面学生必须具有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只是强调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学生,教师的引导最终是要实现学生的自我指导,即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这两者如何处于一个和谐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永远不可能用程式规定下来的问题。

是否应该将建构主义作为指导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社会各种条件的配合,依靠哪一种单一的理论做局部的调整都很难获得整体的发展效果。所谓天时、地利与人和的配合,我们必须注重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了解中西部和东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把握社会各阶层不同的心理。建构主义在相当程度上调动了人们的想象力和自由发展的积极心态,为个体创新提供了心理支持。但同时我们的传统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有明确的导向,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是我们不可动摇的信念,基于个人经验的人生探索必然要回归到关心人类共同命运的正途上,伦理道德的建设绝不能为相对主义所迷惑,建构主义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科学探索的方法,而不是一种能够涵盖教育人生的智慧观照。我们需要更加深邃而完美的理念,为我们的美好人生勾画蓝图。

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很难做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合理设定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将知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起来,将教与学有机统一起来,需要的不仅是完善的理论做指导,同时更需要一种教育的智慧。显然,这种智慧是以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实践积累为基础的。这种智慧的获得才真正可以使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淡定从容,游刃有余。因为,正确的判断源于我们清醒的认知。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职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个性特征和心理过程,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来,就需要教师以一种开放、包容和赞赏的态度去肯定和发掘学生积极的方面。我们都能切身地体会到,心情愉悦时,似乎什么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而在遇到挫折时,只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事情似乎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糟糕;当情绪低落时,做什么都是有气无力的,感觉所有事情都无法完成。可见,积极心理学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很大的好处,将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可以获得不一样的效果。

(一)有助于实现教育教学目的.。

积极心理学关注于人的发展和积极品质,它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不断探索积极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高中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以积极的心态去体验学习生活和外部环境。

(二)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可以改变以往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问题,尝试引导高职教师创新自身教学,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这不仅可以缓解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情绪,还可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一)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引导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可以通过扩建学生的心理资源,并帮助其建立持久的发展资源,包括身体资源、智力资源等,可以促进学生富有建设性和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感受。

1、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关爱学生并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或是表面形式化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意自己的教学用语、表情、态度等。

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都有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会有所差异,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而并非因为成绩差就对其置之不理,这样只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产生消极情绪,学习成绩就更加难以得到提升。学生只有真正地感受到了教师的关心和照顾,学习才会更加得积极和主动。

2、学会赏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信任与赏识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从多个方面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及过人之处,善于鼓励和赞扬学生,从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正确的解答,教师要面带笑容地去夸奖和赞美他们,即便学生的解答不够完整或完全错误,也不应直接给予严厉的批评,而是及时指出并运用适当的语言去激励他们,使其有继续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

3、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成功能够给学生以美好的心理感受,为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是诱导其产生积极情绪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感受成功的机会,无论是教材知识的讲授还是课堂提问的设计,抑或是其他任何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应该注重全面、分层教学,循序渐进,使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体验成功的学习感受。

(二)改进教学评价,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

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是发展其人格和积极性的基本途径,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探索自我,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合理、个性的评价,在他们碰到挫折和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和激励,增进其积极体验。教师需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表现,对每一位学生所表现出的闪光点加以及时的评价,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以及进步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

学生只要付出了努力,相对于以往的学习有所进步并有着不断进步的想法和欲望,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更积极了、考试比以往有所进步等,都是值得提出表扬的,要让每一位学生在努力并取得进步之后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总之,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在幸福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应从态度上认可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坚信自己能够学好,乐于学习并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柳礼泉,肖冬梅。积极希望快乐幸福: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术论坛,(7)。

[2]曾秀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5)。

[3]王承清,崔立中。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英语教学论文

论文摘要:通过阐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对大学生学习现状进行简单的分析,指出应在多媒体大学教学中使用,并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近年来,随着高校继续扩招,大班教学成为日益普遍的教学形式,而采用旧的教学模式———“讲台上一个老师以最大声音授课,台下部分学生却见其嘴动而无声”,显然已无法促进大学生更好学习.而现今,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为大学教学所倡导,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传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使用多媒体进行大学教与学,也是大学教学改革对教师自我提高和学生水平不断深化的切实要求,也是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条件.“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改革应使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一个重要分支.是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的.他认为,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个体认知发生心理机制或途径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个体认知数量不断扩充,顺应使个体认知结构性质不断发生变化.在此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过程.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知与编码,从而获得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直接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教师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认为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要帮助学生协调各种学习活动,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

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看作是对外部刺激做出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这此传统教学模式因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代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因其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特征正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体现了认知能力在儿童语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中,一些语言学者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概括起来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合作学习”和“学习环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即:。

(1)学习是一种意义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学习过程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利用原由的认知结构,即知识和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

(2)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的发展是以学习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不同的学生引起不同的认知结构而形成对知识不同的理解,此时只有通过“协商”才能达成共识.

(3)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现.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建构主义的观点顺应了学习者的认知规律,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大学教学实践普遍结合起来,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如上所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一个交互的、不受时空约束的、自然的、友好的、开放的学习环境是建构主义学习者的必需.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才可以充分发挥创造性,可以自己决定建构和创造知识,利用各种学习工具和信息资源.从而顺利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这样的学习环境的最有效工具.它由于能提供友好、形象直观的界面,提供大量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照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很有利的,也是其它媒体或其它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将这一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起来,无疑是为高校大学教学的探索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建构新的大学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基本手段和途径,新的大学教学模式应该包括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成为稳定的个性化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

(1)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交互式教学和合作学习.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软件如microsoftpowerpoint等设计出以发展学生元认知能力为主的、围绕本单元主题的合理方案,然后通过多媒体网络环境将所需的各种素材呈现给学生.此时,教师已从单纯的`讲授知识转变为教学的设计者,课堂活动的导演者,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多媒体网络设计的情境,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加深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课堂.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信息的自由传输,使得教育资源在全世界的交换、共享成为可能.目前,许多高校都构建了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接轨,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从网络上下载有利于创造情境的资源,丰富大学的课堂教学.这种与多媒休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集知识性、趣味性、易操作性于一体,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提高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新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应“充分强调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环境下提供了大量形象生动的语言素材,大量的语言输入学习就交给了学生自己.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发现并思考问题,创造性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课下,教师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有关学习的网页,为学生提供新闻、论坛等栏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语言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选择学习内容,决定学习进度.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不仅体现了个性化的教学原则,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符合学习基本规律的.

总之,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模式不仅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且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并为大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建构新的大学教学模式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