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研究工作计划(优质16篇)

时间:2024-01-15 10:18:58 作者:琉璃

在编写工作计划书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如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预算等。以下是一些写作工具和模板,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编写工作计划书。

地方文献工作计划范文

全面系统地收藏地方文献,应当成为省级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地方文献的范围和内容概念,各馆又有其不同的理解,因而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处理又有侧重和不同作法。

现以甘肃省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为例,关于地方文献的范畴,试作分析探讨。

“地方范围”概念,以现今的行政区划为依据并结合历史发展沿革,历代行政区划变更和本地区的自然条件来确定。甘肃省图书馆的西北地方文献工作中的“地方范围”就依此而确立。所以它的“地方范围”以现今的陕、甘、宁、青、新五省区的地方范围为主,并结合了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变更和传统作法,如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左旗,历史上属甘肃管辖,1928年划归为宁夏,但仍属西北行政区划范围之内,近三十年中,此二蒙旗的归属问题几经变动,现虽属内蒙古自治区管辖,但根据历史上区划的归属,以及甘肃省图书馆的传统作法,凡属此二旗的有关文献资料,都作为西北地方文献处理。查现今西北区域概念,系指陕、甘、宁、青、新五省区所辖之地。但西北区域概念的产生,始于张骞通西域之后。《史记・大宛传》称:“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当时的西北区域指今新疆及葱岭迤西之地,这一概念一直延续到唐代,盖因汉唐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长安,今陕甘为其直接统辖区,殆至南宋偏安,始称西夏及金人统治地区为西北,从此西北区域概念发生了变化。后因历史的发展,行政区划的变更,遂以现今陕、甘、宁、青、新五省区所辖之地成为西北地区的区域概念。况此五省区之地,从我国历史发展沿革中,早已成为一个军政管辖下的整体,汉代的凉州刺史部就辖有今日的甘宁青之地;唐代的陇西道所辖范围,包括今甘宁青新之地乃至更广;元代陕甘行中书省,几辖有今西北的全部地区;明代陕西行都司管理今陕甘宁青之全境,清康熙五年(1666年)析置甘肃,军政大事由陕甘总督节制。1928年在甘肃宁夏、西宁二府基础上,又析置宁夏、青海二省,军政大事仍由西北行辕,第八战区和以后的西北军政长官公署辖治。解放后,陕、甘、宁、青、新五省区都在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之下,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了伟大胜利,所以从历史角度来看,现今的西北早已成为一个整体。若从地理交通因素考虑,兰州位于西北五省区的中心,为通往西北各省区及西藏的必经要道,又为西北铁路交通枢纽。著称世界的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人民用血汗浇铸而成的友谊之路,自古以来对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起过重要作用,做出过重大贡献。其东段和中段,包括了今日西北五省区之地。今后随着西北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然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至于西北的民族问题,自古即以复杂著称。秦汉以来,匈奴族统治西北地区,且与秦汉王朝之争夺几百年之久。东汉时氐羌民族侵关犯边,西北地区几无宁日。南北朝时,鲜卑、匈奴、氐、羌等民族,在今西北地区曾建立过所谓“三秦五凉”等少数民族政权。唐初,突厥、回纥雄据西北;中唐以后,吐蕃兴起,其最盛时,占有今日西北的绝大地区。北宋时党项族建立西夏政权长达二百年之久。明王朝代元而起,蒙古族退居漠北,对明朝西北边境侵扰达二百余年。明末,蒙古族侵入青海,藏族深受其害。嗣后顾实汗率众进入青海,分左右二盟,以其子十人领之。及至近世,又有藏回等民族的形成与兴盛。故西北民族问题,其间既有民族战争与迁徙,又有民族同化与融合,所以西北民族问题的研究,在整个西北地区有其共同之处,而各省之间又有其不同之点。因此,从西北地区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文化的递嬗,已形成了西北的固有特点。

历史沿革、地理条件以及现今的行政区划等因素,成为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地方范围”概念的形成依据。

二、地方文献的“地方范围”概念确定之后,才能确定地方文献资料的内容的范围。

(关于文献资料的内容涵义,参见1986年《文献》第三期《从图书馆工作角度谈文献》一文)。各馆在这方面的做法颇不一致,但各有其特点。地方人士著作作为地方文献收藏,则可考见某一地区的学术史和文化史。收藏地方出版物,对研究某一地区的科技史和出版史多所稗益。地方文献的收藏内容范围,无论有何不同,而完整系统则是地方文献工作中的基本要求。甘肃省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料的收藏,不囿于地方人士著作和地方出版物,而是以文献资料的内容是否有地方特色为依据,如《潜夫论》和《甲乙经》二书,作者都是今甘肃平凉地区人,前者是东汉时的著名哲学著作,后者是晋代著名之医学经典。此二书虽在我国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它却无地方特色,故不作地方文献收藏。甘肃省馆地方文献资料的收藏,则以其文献资料是否带有地方特点为原则,而不以地方人士著作或地方出版物为依据。

地方文献和其它藏书一样,有其类型、文种和学科之不同,各馆对地方文献资料内容的理解和作法也不尽一致。根据各地的实践经验,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基本内容归纳起来包括:

1.地方志。

地方志是一定行政区划范围内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自然资源等各方面的综合记载,是研究一个地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必不可少的资料,大都保持了时间的延续性,是一个地方几十年或几百年间各方面真实历史的反映,所以它是构成地方文献的主要部分。

2.本省地区的研究资料、调查报告、游记笔记及其它专门著述。

《日下旧闻》和《日下旧闻考》是研究北京文物古迹、园林建筑等方面最详实的北京地方文献;《西域水道记》则是新疆水道、湖泊调查的详细记载。这些资料地方特点突出,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本省范围内出版的期刊、报纸。

通过期刊可以掌握本地区学术研究动向、研究水平以及研究成果;报纸每天则有大量的关于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信息资料和建设成就的新闻报道。所以本地区出版的期刊、报纸是构成地方文献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4.地方档案和家谱、族谱以及名人传记材料。

地方档案是地方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是研究地方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如巴县档案,是研究川东地区政治经济极为宝贵的资料,尤其是关于石达开的有关档案,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尤为可贵。最近在湖南岳阳发现的六卷本《圣裔宗谱》,全面系统地记载了孔子生平家世及历代君王对孔子的评价。这是研究孔子家世及世裔分支的详实资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5.有关本省地区的地图、图片、照片等。以上仅就地方文献的不同形式和内容而言,这些文献的地方性强,特点突出,并为人们所熟知。但有些文献资料的地方特点并不明显突出,所以在处理时应有所鉴别,审慎对等。

三、有关特殊资料的鉴别和处理,需要审慎解决。

1.文学作品的.处理。

好的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现象,它可与历史资料互为补充,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暴风骤雨》运用文艺手法描绘了1947一1948年东北地区土地改革、肃匪反霸的真实情况。《保卫延安》描绘了1947年延安保卫战的全过程,这些作品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及地方色彩,反映了该时期的历史真实面貌,可作为地方文献处理。本地区的民族史诗,如《格萨尔》、《江格尔》等,以及本地区的民歌,或以本地区范围内特定的人和事所写的报告文学、特写等,如钱钢的《唐山大地震》等,均可作地方文献处理。但文学作品的鉴别要慎重,处理要妥当,尺度不宜过宽,更不能滥收。

2.地方戏的处理。

地方戏的发生、发展、唱腔、服饰和脸谱等材料,是研究改进和提高发展地方剧种不可缺少的资料,应作地方文献处理。但地方戏的剧本和戏文,其内容如不反映本地区的真实事件或地方特点不突出,原则上不作地方文献处理。《游龟山》、《游西湖》等,虽为秦腔剧的优秀传统剧目,但不作为西北地方文献处理。相反,非地方剧种而内容反映了本地区历史真实面貌和特点的优秀剧本,如话剧《茶馆》、电影剧本《响导》,前者可作北京地方文献,后者可作为新疆地方文献。

3.地方出土文物。

地下出土金石文物和碑拓,以及考释记载有明显地方特点的,可作地方文献处理,如青海乐都出土的《赵宪碑》。但有些出土的金石文物及其铭文碑记,地方性不强或无地方特色,如云梦睡虎地区出上的秦简,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道德经》,殷墟卜辞及《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其内容都不具备地方特点。但这些出土文物与出土地的物质文化至为密切,其铭文拓片及其考释文字,都应作地方文献处理。

4.地方名人传记资料的处理。

地方名人传记及英雄模范事迹资料,以被传人的事迹是否与本地区有关,如《刘志丹》一书,主要叙述了刘志丹同志在陕北的革命活动事迹,可作陕西地方文献处理。《铁人王进喜》一书,主要描写了他在大庆的创业精神及其英雄业迹,因此不作为甘肃地方文献处理。

5.有关民族问题记载和资料的处理。

我国民族问题,自古以来各地不同程度都有所发生,而以西北、东北及西南为多,尤以西北为甚。而一省一地民族问题的研究,往往涉及其他有关省份。凡研究本省区域范围内民族关系、民族分布、民族语言、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问题而涉及其他省(区)者,其资料收录范围不宜过严。如研究青海、甘肃藏族问题,必然要涉及西藏的民族。研究西北蒙古族问题,必然涉及内、外蒙古族。研究新疆的哈萨克族,也会涉及中亚哈萨克民族,这些民族的族源、语言、习俗等,都有共同之处,所以文献资料的处理,尺度应予放宽。

6.关于“丝绸之路”资料的处理。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人民用血汗浇灌而成的友谊之路,是古代人类文明的见证之一。关于这方面资料的处理,应从丝绸之路整体来考虑。丝绸之路分东、中、西三段,西段隶属苏联的中亚细亚及阿富汗一带。就丝绸之路一些城市之兴废、民族之移徙、语言之传播、宗教之递嬗、文化之交流及贸易之往还等都属“丝路学”研究范围。故葱岭以西凡属于这方面的资料也应作地方文献处理。

7.敦煌、吐鲁番文书的处理。

敦煌、吐鲁番古籍书卷,内容十分庞杂,除个别材料外,都不具备地方特点。但敦煌吐鲁番学是当今世界之显学,它不仅是祖国西北地区文化上的一个特点,而且是中西文化的结晶。所以凡属敦煌吐鲁番的一切资料都作为西北地方文献。另外,西陲汉晋木简其内容多为来往公文函件,地方特点并不突出,但在西北干燥的气候条件下,保存了数以万计的汉简资料,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大特点。汉简资料的考释及研究资料都应作西北地方文献。

8.丛书类书以及名人文集中有关地方文献的处理。

这类书中收录地方资料的情况不少。如《二酉堂丛书》,其内容多为甘肃河西地区资料辑佚,《左文襄公全集》多为治理西北筹兵设饷的奏章、专论及文稿,为研究西北问题的重要材料。这些丛书、文集地方性较强,其资料又较集中,所以应作西北地方文献处理。但有的类书和文集中的地方性资料并不集中,且多为零星记载,这种情况下,不能一概作为地方文献处理。因此,须要做细致的工作,可将有关资料进行转抄,复制或抽印。这样既不失去丛书、类书、文集的完整性,又能将这些图书中的分散资料得以集中,供研究者使用。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地方文献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地方文献工作的研究不断高涨。因此,已有人提出“地方文献学”问题。“地方文献学”是否得以确立,有赖于从事地方文献工作者的研究探索。但地方文献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文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理论的研究,又有方法的研究。地方文献的地方范围概念、内容范围概念以及地方文献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等,均属理论方面的研究。地方文献的发掘、整理及报导手段的改进和提高,则属方法方面的研究。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为了努力准确划分地方文献,还应注意下列问题:

1.注意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自然资源等各方面的调查研究。了解并掌握本地区的历史发展概貌,自然资源储藏以及工农业生产情况,这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

2.研究历代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文献存佚及发展情况,以进一步了解本地区学术源流及其变化情况,这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条件。

3.研究地方文献的发掘、整理、校注、辑佚、汇编以及做好地方文献书目、索引、文摘等工作,是积累地方文献资料,提高地方文献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地方文献资料为本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

〔出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89(1)。

地方文献工作计划

按照上级部门的通知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图书馆积极行动,召开了专门宣传工作安排会议,明确今年的宣传主题。并制定了“临夏州图书馆20**年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计划和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馆长任组长、副馆长任副组长、各部室主任为成员的服务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同时,积极协调临夏市红园广场、临夏州民族报社、州广播电台、州电视台等媒体和部门共同参与,为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本次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以“充分发挥公益性电子阅览室作用,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主题,由馆领导带队组织业务骨干35人(次),在临夏市西关办事处河弯社区、红园广场制作悬挂宣传横幅,展出部分藏书,对临夏州图书馆阅览部、地方文献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临夏州图书馆地(市)级支中心电子阅览室等部门的服务项目及电子阅览室开展免费阅览、培训、爱国主义主旋律影片展映等公益性服务项目内容进行了宣传。活动期间,邀请部分读者参观州图书馆期刊、报纸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向大家介绍了未成年人“绿色网吧”、“安全阅览”平台,以及未成年人上网的各项服务制度、管理方法。

为使广大读者更进一步的了解临夏州图书馆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州图书馆还印制了6000份介绍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制度、征订期刊目录、地方文献目录等内容的宣传材料,在宣传周期间,向全社会进行宣传发放,其中部分传单在电子阅览室、阅览部以前来阅览的读者为媒介向社会进行宣传。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创新宣传形式,扩大宣传内容等方式,与当地新闻媒体保持密切联系,并及时向媒体通报活动开展情况、提供相关新闻线索与采访素材,5月26日,临夏州广播电台、电视台对临夏州图书馆开展20**年度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情况做了详实的宣传报道,同日,《民族报》也对开展活动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近年来,只要是图书馆开展的各项读者活动,我们都与媒体取得联系并争取得到重视进而开展对外宣传。媒体的宣传报道为引导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效应。

本次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的开展,读者反响好,参与热情极高,活动开展顺利,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临夏州图书馆通过开展宣传周活动这个平台,借助全民读书的热情,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积极参与图书馆举办的各种读书活动;提高开展免费服务后来馆借阅、阅读、浏览网络资源、查询资料的读者数量,以不断优化临夏州图书馆阅读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引导公众文明健康上网,举办更多形式的读书活动,让更多读者走进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大学生地方研究会工作计划范文

大学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研究会是唯一由我校首届研究生发起成立的一个校级综合性社团。协会宗旨:为安庆师范学院大学生提供社会调研锻炼平台,为安庆地方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协会性质:实践性、公益性、学术性。本期我们将努力提升社团地位和形象,紧跟团委的步伐,着力打造核心社团文化,创新工作内容。

管理混乱,势必造成组织涣散。我们地方发展研究会坚持以制度管人。在“基础项”这方面,落实到人,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及时进行学习《安庆师范学院大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安庆师范学院学生社团财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密切联系导师。积极配合校团委、学生社团管理中心的工作;除特殊情况外(必须请假)均按时参加相关会议;按时交纳社团活动等材料。我们经常向刘燕老师、唐雪莲老师、金忠良老师等汇报和请示工作。

在安庆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团委的直接监管和指导下,在社管中心和兄弟社团的热情支持下,在会长吴晓峰及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去争取立项,去实践,去奋斗。这样的社团才是好社团。

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和生机。所以,这学期我们要充分利用资源,凸显活动建设。另外,要及时用图片和文字及时记录我们自己开展的活动和参加的别的社团各种活动,这要成为我们地方发展研究会今后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性常规工作。加强和各兄弟社团的合作。把现有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丰富会员生活,搞好博客建设。这是我们社团全体成员的精神家园,更是我们社团对外的宣传窗口!我们博客.这学期我们将响应校团委的号召,紧扣社团文化艺术节,提升自己的社团品牌核心文化,我们将尽力打造“立足地方,服务发展”的最新最好的理论性社团,编辑出版会刊(暂定)简报《和谐地方》。

冬去春来,万象更新。虽然我们地方研究会在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或大或小的问题,但我们相信,有学校党委和团委的领导,有社管中心同志和兄弟社团的支持,有全体会员的积极努力,我们有信心,更有能力把我们的地方发展研究会,全面推向新的辉煌明天!

地方文献工作计划范文

临夏州图书馆成立于1992年,图书馆大楼建筑面积平方米。图书馆自成立以来相继开设了行政办公室、采编室(辅导部)、典藏部、地方文献部、保安族东乡族文献部、共享工程阅览室、阅览部(期刊阅览室、报纸阅览室、资料室、少儿阅览室)7个部门。

现有职工24人,男职工11人,女职工13人,中共正式党员8人;馆长1人,副馆长2人;副研究员1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1人;本科学历4人,大专学历**人;职员17人,工人7人。

我馆现有馆藏图书1.1万册,期刊合订本4000册,报纸合订本2000册,电脑16台,阅览坐席60个。

二、临夏州图书馆主要职责和职能。

3、搜集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4、开展社会型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5、传递科学技术情报;。

6、开发智力资源,包括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人力资源;。

7、开发文化休闲娱乐活动。

三、单位性质: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馆长:宋天云。

四、部门职责。

1、行政办公室主要职责:负责整理、协调、处理本馆行政事务工作;负责文秘、对外联络、公关工作;负责本馆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研、管理工作;负责本馆财务、统汁、考勤、考核工作;负责本馆的安全保卫、环境后勤保障工作。

办公室主任:王欣欣。

2、采编室(辅导部)主要职责:负责本馆图书文献的采集、加工工作;负责图书文献的分类、编目、著录及分流工作;负责新书的宣传推介工作;负责本馆目录组织及维护工作。负责本馆及本地区基层图书馆(室)及各学饺图书馆(室)的业务辅导工作;负责全馆学术研究、成果推广、业务培训、学术交流和继续教肯工作;负责本地区图书报刊发行员等级考核和培训工作;负责组织专业性、公益性讲座;负责“临夏州图书馆学会”的日常工作;负责图书馆对外宣传工作。

采编部部长:王建华。

3、典藏部主要职责:负责本馆新书入库工作;负责本馆图书文献的收藏管理及图书的防潮、防火、防尘、防蛀的日常维护工作;负责跟馆馆藏图书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

典藏部部长:王玉红。

4、地方文献部主要职责:负责地方文献和特种文献的收集、加工、利用工作;负责文献阅览室的读者服务工作;负责地方文献和特种文献的研究、开发工作;负责古籍文献的收集、加工、利用工作;负责地方文献的查阅、咨询服务工作。抢救、挖掘、保存、传承和保护保安族东乡族文化遗产;负责保安族东乡族文献的研究开发工作;负责保安族东乡族文献的收集、加工、利用工作;负责保安族东乡族的读者服务工作和查阅、资源服务工作。

5、共享工程阅览室主要职责:负责信息情报的收集、筛选、整理及信息代查、专题服务和课题咨询服务工作;负责本馆数据库的开发和维护工作;服务本馆网站的制作、更新及维护工作;负责本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利用和维护工作;负责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工作;负责电子阅览室的日常开放工作。

技术部部长:常志军。

6、阅览室(期刊、报刊、资料、少儿)主要职责:负责报纸、期刊的采集、加工、整理工作;负责报纸、期刊的分类、编目工作;进行报刊宣传及辅导工作;负责报刊信息提存,编制报刊论文索引、报刊文摘等报刊参考咨询服务工作;负责报刊资料的日常管理及维护工作;为读者提供报纸、期刊的阅览服务和咨询导读工作;负责期刊阅览室、报刊阅览室、资料室、少儿阅览室的正常开放工作。

5.信息技术校本研修计划。

6.小班个人研修计划模板。

地方文献研究工作计划

本学期,对于图书室来说,是*凡的一个学期,我踏踏实实地完成着学校的各项任务,使“图书室”发挥了应有的教育、服务功能;然而又是不*凡的一学期,我大胆地进行创新探索,不断追求更完美的境界,使“图书室”成为师生密切的朋友。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首先完善了借阅及赔偿制度,针对师生借阅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借阅方法,简化借阅手续。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培养班级图书管理员,壮大了服务队伍。其次利用优秀书刊资源,激发师生借阅兴趣,对各班图书管理员表现好的进行表扬鼓励并对他们大开绿灯,各班图书管理员可自由到图书室借阅自己喜欢的要看的书,用激励的方法、用优质的服务,用优秀的书刊来吸引学生到图书室。对教师,及时了解他们教研所需,及时为他们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为他们及时推荐读书体会和读后感。再次,创造优良的借阅环境。新书登记、分类、编目、科学排架,归还的图书及时上架,整理、修补,收藏、登记;室内卫生每日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做到窗明几净、室内整洁,师生走进来就感觉到身心愉悦,优良的借阅环境也是促使借阅工作更好的开展。通过多种途径,借阅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全期师生借书总人次达1000多人,阅览总书籍达3500多册。

为了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图书室的图书情况,我加大了宣传的力度,不断地向老师和孩子推荐新书和一些名人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把老师们吸引到图书室里来,壮大了宣传队伍,全体教师人人参与“图书室”图书宣传,班级图书管理员在班上每月宣传,通过竞赛、发动全体学生参与宣传活动,这样,一支强大的宣传队伍为图书宣传提供了有力保障;宣传内容更贴近师生,有新书介绍、介绍推荐优秀书刊,有老师们的教学资讯,教学理论、学习方法,了解“图书室”工作,了解师生借阅,谈谈读书心得;保证宣传时间,不定期地推出信息专栏;完善了宣传制度,每次宣传工作后及时作好记录,包括时间,宣传内容、形式及责任人等。

全期共组织3次读书活动在全校各年级中开展幸福读写活动:开学初召集各年级、班级图书管理员进行学习培训,讲解图书室的基础知识讲座,如何走进学校图书室,学习有关图书室的规章制度,充分利用好小小图书管理员,本学期学生参加读书活动共210多篇,获奖人数达20多人,活动前有安排,活动中有组织,活动有记录,使读书活动的开展走上规范化道路。

我执着,在*凡岗位上干着*凡的工作,我骄傲,在*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凡的成绩。今后,我要继续努力。积极配合学校做好资料查询工作,为学校的素质教育提供优质良好服务。

地方文献研究工作计划

藏书楼历来被称为知识和理想的^v^“第二教室”,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学识的增进大有好处,也有利于他们各项素质的均衡发展和全面提高。因此,我校藏书楼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快素质教育的步伐。同时,利用现有的图书资料及设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指导好学生利用藏书楼中的知识来充实自己。

图书管理员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确立“主动服务”为宗旨。遵循藏书楼的工作规律,加强藏书楼管理理论研究,对图书报刊管理、读者服务等进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

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采集各类文献信息,为师生提供书刊资料、信息;利用书刊资料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知识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利用信息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方面发展。

1、安排好各年级学生借还书的时间,尽量保证每班每周不少于1次借书时间。为了保证学生借书时间、质量,每天上午对当天轮到教室的还书及时归类入库,对未能按时归还的书与教室领导及时联系。下午学生借书后及时对书架进行整理。每周对学生的借书情况及时公布。

2、每学期必须保证新书及时入室、上架,并及时发布新书信息。做好书刊的入库、出借登记工作。

3、做好图书总括帐、分类帐及注销帐,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随时做好破损书刊的修补工作。

4、与教室领导老师联系,做好学生的借阅工作,提高学生的借书质量。低年级重点是拼音读物的集体阅览;中高年级名著的推荐阅览,提高学生对书的品位,配合语文学科教师上好“读书课”。

5、学校开放式书廊分年段由学生自主管理,每学年结合学校读书节活动,由学生自愿捐书补充,倡导学生文明阅读、规范阅读。

6、根据学校实际开展读书活动,创设优良的阅读氛围。

7、教师图书全天开放,为方便教师查阅资料,工具书一律不得出借。

8、教室图书角每学期每班借书50册以上,学生人均每学期借书不少于10本。

9、图书室将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和各种征文比赛。

10、图书室将配合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及时为师生提供所需材料。

11、学生进图书室每周不少于一次。

地方文献分类思想研究

地方文献是文献的一种类型,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切与地方有关的文献,主要包括史志、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述三方面的内容从狭义上讲,是指内容上与地方有关的一切文献。

1.平顶山市地方文献形成的历史及现实条件。

平顶山市地处中原腹地,管辖四个区:卫东区、新华区、湛河区和石龙区:二个县级市:汝州市、舞钢市:四个县:叶县、鲁山县、郏县和宝丰县。

平顶山有若悠久的历史文化,约在80前,这里就有人类的活动。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里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都是很好的见证。这里尚存极具历史意义的楚长城遗址,在中国长城史上亦占有一席之地。此外,还有汉代冶金遗址和闻名遐迩的风穴寺、香山寺等文物古迹。这些文物犹如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璀璨明珠,都向世人展示着灿烂的古代文明。

历史上,平顶山境内出现过许多彪炳青史的人物。春秋叶公沈诸梁,曾任楚国令尹兼司马:战国鲁阳人墨翟,创立墨家学说;东汉时期,辅佐刘秀统一天下的云台二十八将中有七人出生在平顶山一带;南宋时的抗金名将牛皋、清代著《歧路灯》的李绿园、清末民初的农民起义领袖自朗、倍受孙中山赞誉的民国名将樊钟秀等,都在平顶山的历史上留下闪光的足迹。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党领导的人民武裟在这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留下了无数佳话。解放后,平顶山更有一批文学家、诗人、教育家、科技工作者,以其热情的笔触和辛勤的劳动,写出了小说、诗歌、散文、科学专著,留下了丰富的文字著述。

悠久的历史,众多的人物产生大量的地方文献,构成了平顶山市地方文献收藏的厚重的物质基础。

地方文献研究工作计划

xx年,在学院图书馆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我带领班组成员,勤勤恳恳工作,扎扎实实做事,不断创新图书馆管理模式,提升了服务质量与管理水*,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实现了流通部的总体目标,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个人在工作实践中也得到了锻炼,工作能力、职业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主要工作如下。

作为图书管理主要负责人,我不断结合实际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整自己管理图书的思路,做到了创新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内部管理水*。图书馆藏书数量多,种类多,进进出出中,总馆往往找不到书的单的盒,针对这种情况,我强化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了代借图书程序,专门设有送总馆的代借单,在检索机旁张贴了“填代借单须知”,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减轻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我们收到代借单2700多张,借出代借书xx本。*均每天可以收到30多张单。

一年来,我始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凡的图书管理工作,风雨无阻,尽心尽力履行还岗位职责,认认真真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坚持不懈地做好日常管理,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按时开放,保持开放的时间,确保广大读者的利益。为了图书布局合理、方便读者借阅,我带领员工始终坚持有计划倒架,做到了一天一小倒,一周一大倒,目前已经有了2万多册的藏书,布局基本合理;为给读者提供一个舒适、整洁的借阅环境,每天早上坚持卫生清洁活动,中午和晚上,发现不洁情况,随时清理,每个周五组织大扫除,各个角落全部整理,确保环境的优雅;为保持书库整齐有序,经常整架,每天还回的书,尽量当日上完,上架图书1万册左右。

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认识到,只有加强学习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式的需要,。为此,我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开展业务研究,xx年阅读文献200篇,并作了大量读书笔记,主动参与了《大学生生命研究》、《图书营销研究》等课题的研究,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工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总结工作经验,撰写论文《读者服务的新方式——图书代借服务》,在xxx公开发表,理论水*提升很快。

回顾一年来,虽然取得了明显了成绩,但是与领导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图书馆业务知识还不够丰富,需要进一步强化个人业务素质;二是创新意识还不能满足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还需要在管理和服务方面实现新突破。今后,我将紧紧围绕上级部门的要求,在工作中创新,在实践中总结、提高,力争为图书馆的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方文献分类思想研究

2.1具有强烈的地方性特色。平顶山市地方文献反映的是有关平项山这个地域范围内的一切事件、人物和信息,包括历史的和现在的,如《平项山年鉴》、《平顶山市志》、《河南省平项山市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平顶山历史人物志》。

2.2较强的历史资料性。通常以政府部门的文件资料、党政及其领导人的著作、报刊及一般公开出版发行的图书等形式表现出来。这类地方文献,如《中国共产党平顶山市新华区党史大事记》、《鲁山文史资料》、《平顶山晚报》、《平顶山日报》、《平顶山文史资料》等,具有内容可靠、针对性强、部分具有一定保密性、印数少且一般不重印、再版的特点。

2.3题材多样化。有关经济的文献,如《平顶山农业》、《平顶山轨枕厂志》、《平顶山市啤酒厂志》;有关信息传播的文献,如《郏县广播电视志》;有关地方志的文献,如《叶县志》、《平顶山市志》;有关地理旅游的文献,如《平顶山景区生态旅游览胜》、《平顶山市卫东区城郊生态旅游览胜》..

2.4文献载体的广泛性。以地域知识为内容的地方文献除包括传统的印刷型之外,其记录知识的符号(文字、图像、声音等)、记录手段(书写、印刷、录制等)及其相应的物质载体(们‘木、纸张、微缩品、音像制品、机读件、多媒体等)决定了地方文献的形式多样性。如网络版《甲顶山日报》、画册(《托起辉煌――纪念平顶山建市四十周年(1957―997)》)、各种手册(《煤矿安全手册》平顶山矿务局安全监察局编)、手刻稿(《报刊管理》张素琴编)等。

3.目前平项山市地方文献工作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平顶山市图书馆、平顶山学院图书馆、平顶山工学院图书馆及一些县(市)图书馆的调查,发现平项山市地方文献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3.1认识不到位,缺乏地方文献搜集的长远规划和目标。有些图书馆,特别是县(市)图书馆还认识不到地方文献的真正意义和价值,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地方文献搜集和利用的长远规划和目标,在收集和开发利用上很大程度带有盲目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甚至当成“副业”,认为可有可无。造成平顶山地方文献收集的缺口较大,很难形成鲜明的馆藏特色和科学的藏书体系,也就很难使地方文献资源本身具有的巨大潜能释放出来。

3.2机构不健全。除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较好的平顶山市图书馆外,大部分图书馆末设置专门机构,没有地方文献专架。地方文献的收集较一般的图书采购复杂,困难较多。因为地方文献相当一部分为非正式出版物和内部资料,而且大多数分散在各单位和个人手中,有些甚至流散到外地,文献来源不好掌握。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更是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技术和时间,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工作,没有健全的机构是难以做好这项工作的。

3.3经费短缺。大部分图书馆没有购置地方文献的专项经费,地方文献因受出版发行量的限制,尤其是一些非正式出版物,内部资料及个人手中收藏的资料,价格昂贵,虽然内容不错,图书馆也确实需要,但由于经费问题也只能望洋兴叹。所以划拨专项经费,保证平顶山市地方文献完整系统地征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3.4未建立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呈缴本制度是为保障文献的收藏和流传,由政府下发文件,明文规定各科研机构、机关、学校、新闻出版部门等有关单位及个人,义务向图书馆送缴一份编写和出版的一切书刊资料,使图书馆成为一个收藏地方文献的职能单位。呈缴本制度是国家采取的一种文献保障措施,是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我国广东省很重视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先后五次行文规定呈缴本制度,对广东省地方文献的收藏起到了保障作用。但目前,平顶山市还没有建立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处于无助的状态。

地方文献工作计划

临夏州图书馆成立于1992年,图书馆大楼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图书馆自成立以来相继开设了行政办公室、采编室(辅导部)、典藏部、地方文献部、保安族东乡族文献部、共享工程阅览室、阅览部(期刊阅览室、报纸阅览室、资料室、少儿阅览室)7个部门。

现有职工24人,男职工11人,女职工13人,中共正式党员8人;馆长1人,副馆长2人;副研究员1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1人;本科学历4人,大专学历**人;职员17人,工人7人。

我馆现有馆藏图书1.1万册,期刊合订本4000册,报纸合订本2000册,电脑16台,阅览坐席60个。

3、搜集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4、开展社会型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5、传递科学技术情报;。

6、开发智力资源,包括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人力资源;。

7、开发文化休闲娱乐活动。

馆长:宋天云。

1、行政办公室主要职责:负责整理、协调、处理本馆行政事务工作;负责文秘、对外联络、公关工作;负责本馆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研、管理工作;负责本馆财务、统汁、考勤、考核工作;负责本馆的安全保卫、环境后勤保障工作。

办公室主任:王欣欣。

2、采编室(辅导部)主要职责:负责本馆图书文献的采集、加工工作;负责图书文献的分类、编目、著录及分流工作;负责新书的宣传推介工作;负责本馆目录组织及维护工作。负责本馆及本地区基层图书馆(室)及各学饺图书馆(室)的业务辅导工作;负责全馆学术研究、成果推广、业务培训、学术交流和继续教肯工作;负责本地区图书报刊发行员等级考核和培训工作;负责组织专业性、公益性讲座;负责“临夏州图书馆学会”的'日常工作;负责图书馆对外宣传工作。

采编部部长:王建华。

3、典藏部主要职责:负责本馆新书入库工作;负责本馆图书文献的收藏管理及图书的防潮、防火、防尘、防蛀的日常维护工作;负责跟馆馆藏图书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

典藏部部长:王玉红。

4、地方文献部主要职责:负责地方文献和特种文献的收集、加工、利用工作;负责文献阅览室的读者服务工作;负责地方文献和特种文献的研究、开发工作;负责古籍文献的收集、加工、利用工作;负责地方文献的查阅、咨询服务工作。抢救、挖掘、保存、传承和保护保安族东乡族文化遗产;负责保安族东乡族文献的研究开发工作;负责保安族东乡族文献的收集、加工、利用工作;负责保安族东乡族的读者服务工作和查阅、资源服务工作。

5、共享工程阅览室主要职责:负责信息情报的收集、筛选、整理及信息代查、专题服务和课题咨询服务工作;负责本馆数据库的开发和维护工作;服务本馆网站的制作、更新及维护工作;负责本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利用和维护工作;负责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工作;负责电子阅览室的日常开放工作。

技术部部长:常志军。

6、阅览室(期刊、报刊、资料、少儿)主要职责:负责报纸、期刊的采集、加工、整理工作;负责报纸、期刊的分类、编目工作;进行报刊宣传及辅导工作;负责报刊信息提存,编制报刊论文索引、报刊文摘等报刊参考咨询服务工作;负责报刊资料的日常管理及维护工作;为读者提供报纸、期刊的阅览服务和咨询导读工作;负责期刊阅览室、报刊阅览室、资料室、少儿阅览室的正常开放工作。

近十五年来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状况分析

摘要我国地方文献渊源流长,近十五年来,共有208位作者的235篇论文发表在各种图书馆学刊物和各大学学报上。笔者就此分析了地方文献研究的状况,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今后应着力于完善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开展地方文献协作协调工作,大力倡导地方文献数据库研制工作。

地方文献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也是世界文献中独具特色的瑰宝。数千年来,我国地方文献日积月累,代代相传,已成为文献流中的一个大家族。著名地方文献专家杜定友先生早在50年代就呼吁:“地方文献是历史文献的一部分,我们要保存它,了解它,发扬它!”他的《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利用》一书,迄今为止仍是我国全面论述地方文献的重要著作。

80年代以来,研究地方文献的文章渐多,这为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为此,笔者查阅了较有权威的《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和《图书馆学文摘数据库》中的有关地方文献的条目,发现近十五年来(1982~)共有208位作者的235篇文章发表在50余种图书馆学刊物和各大学学报上。下面笔者想籍此来分析我国地方文献十五年来的研究状况,以期促进我国地方文献事业的发展。

1.1论文发表年代分析(见表一)。

表一。

年代。

发表论文篇数。

年代。

发表论文篇数。

1982。

8

1990。

23。

1983。

20。

1991。

12。

1984。

26。

1992。

4

1985。

26。

1993。

7

1986。

27。

1994。

19。

1987。

13。

1995。

12。

1988。

12。

1996。

9

1989。

13。

由此可见,我国地方文献研究方兴未艾,虽然论文逐年发表数量极不稳定,但从1984~1986年及1990年四年的数量看,说明这一领域的研究正在不断引起人们的注意。

1.2论文发表刊物分析(见表二)。

表二。

刊名。

篇数。

刊名。

篇数。

图书馆界。

10。

福建图书馆学刊。

10。

新疆图书馆。

7

广东图书馆学刊。

12。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9

贵图学刊。

9

江西图书馆学刊。

5

内蒙古图书馆工作。

15。

图书与情报。

8

图书馆建设。

14。

宁夏图书馆通讯。

6

图书馆杂志。

6

河南图书馆学刊。

9

青海图书馆。

9

图书馆学刊。

19。

山东图书馆季刊。

9

山西图书馆学报。

6

图书馆工作。

5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5

在此我们仅列出47种刊物中发表论文5篇以上的刊物,从中不难发现:《图书馆学刊》、《广东图书馆学刊》、《图书馆建设》、《内蒙古图书馆工作》、《图书馆界》、《福建图书馆学刊》等6种刊物可以作为十五年来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的核心期刊,这些刊物发表了一些重要作者的较有价值的文章,借助这些期刊可以了解这一领域的现状。

1.3论文内容分析(见表三)。

表三。

研究内容。

论文篇数。

研究内容。

论文篇数。

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利用。

117。

少数民族地方文献工作。

45。

书目工作。

13。

各地区工作。

27。

地方志。

24。

数据库工作。

6

网络工作。

3

从表中不难看出,50%的论文题名为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开发利用,对少数民族地方文献工作的研究已初具规模,而对地方文献数据库工作及网络工作研究较少,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近十五年来我国地方文献的研究是全面的,在促进地方文献工作不断发展的同时,逐渐形成一门具有规律的科学――地方文献学。

2存在的问题。

2.1地方文献经费紧张。

从表三中不难看出,有50%的论文题名为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开发利用。然而,仔细翻阅这100余篇文章,内容不仅涉及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及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研究,而且还对地方文献的概念、范畴,地方文献的特性,地方文献的作用等理论研究做了较深入的探讨,而且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提到了地方文献经费紧张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这100多篇文章见仁见智,但最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解决办法。笔者认为,唯一的解决经费的办法,便是完善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

2.2地方文献协作协调工作未充分开展。

开展地方文献协作协调工作,最终组建地方文献工作网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加强地方文献专业队伍的建设,向地方文献工作的标准化、手段的自动化、人员的专业化、管理的科学化发展。

近十五年来地方文献数据库的理论研究是滞后的.。如前表三所示,仅有6篇关于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文章,今后要大力倡导地方文献数据库的研制工作,促使地方文献工作逐步实现现代化、网络化。

概括地方文献的研究不外乎其理论研究和工作研究两个方面,只有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地方文献工作才得以正常开展。笔者认为:今后地方文献的研究应从完善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开展地方文献的协作协调工作、大力倡导地方文献数据库的研制工作三方面入手。

3.1完善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

地方文献的搜集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经费不足,只有完善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这一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所谓呈缴本制度,就是国家用法规的形式,规定本国所有出版物文献载体的机构,即出版社对其出版发行的出版物,应义务地无偿向负责保存呈缴本的机构――图书馆(版本图书馆、各省市公共图书馆等)赠送每种出版物若干册,并用制度确定下来。因此,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关键在于完善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并大力宣传。

3.1.1各省出台地方文献呈缴本条例。建议各省新闻出版局、文化厅等政府权力部门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征集图书期刊杂志样本办法”,出台适应本省的地方文献呈缴本办法,以政府文件下达,并强制执行。这样不仅能掌握本省出版社的出版信息,而且还能体现本省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地方特色,更重要的是缓解了图书经费不足的矛盾。

3.1.2改变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方式。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人员,应积极地向各出版社负责人宣传呈缴本法规的内容、意义,取得出版社领导的支持,同时主动到各出版社访求。

3.1.3图书馆应专款专用。各图书馆在实行购书经费单列的同时,也应该提倡地方文献购书费单列。在保证呈缴本制度的前提下,这一项专款主要用于征集非本省出版社出版的有关本省的书刊以及流散于民间的一些地方文献,以充分体现本省地方文献的特色。

3.2开展协作协调工作,组建地方文献工作网。

我国的地方文献事业作为一个大系统,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特点。由于地方文献所包含的社会活动涉及面广,故呈多层次的特点,有部门层次:即图书馆系列、档案馆系列、方志办公室系列等的地方文献工作;有地区层次:从省、市、县形成多级地方文献工作系列;有类型层次:如方志、家谱、地图、地方报刊等相对独立的系统;有科学层次:如地方史文献系统、方言文献系统、地方病文献系统等。

地方文献工作的协作协调,正是整体性的体现。把这些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地方文献工作加以集中统一领导,组建地方文献工作网,努力实现地方文献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手段,为地方的决策、科研和生产建设作出贡献。

在组建地方文献网的过程中,要争取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成立地方文献工作协调委员会,邀请各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档案、社科情报以及相关的政府机构职能中的图书资料单位参加,并制定协调的范围和方法,对协调各方的责、权、利明确规定,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有机联系的、真正统一的”地方文献工作网。1989年9月,辽宁省公共图书馆系统在沈阳召开了“辽宁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会议”,成立了全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协调委员会,并制定了《辽宁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协调方案》,开始对组建地方文献工作网进行初步尝试。通过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辽宁的这一做法为我国各地组建地方文献工作网提供了经验。

3.3大力提倡地方文献数据库的研制工作。

地方文献工作网的建立和发展,为建设地方文献计算机检索系统提供了最根本的组织基础。在此基础上即可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方文献信息的存贮与检索,形成地方文献信息存贮与检索网络。

在这方面,广东省图书馆1986~1987年建立的“广东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和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1986~1990年研制的“湖北省地方志全文计算机检索系统”可以说是地方文献数据库的两个范例。今后要大力提倡地方文献数据库的研制工作,使地方文献为本地的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地方文献工作是通过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利用等工作,向社会各界用户提供适用的地方社会情报和地方史料,不仅可以积累和保存地方史料,而且还可以进行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建立地方文献资料库,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文献情报服务。只要地方文献理论工作者不断努力,我国的地方文献事业必定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韩朴.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10。

2骆伟.论地方文献.广东图书馆学刊,1988,(3)。

3杨锐明.对民族地方文献收集的几点看法.云南图书馆,1994,(2)。

4柯平.试论我国地方文献事业的几个问题.图书情报知识1992,(2)。

〔出处〕山东图书馆季刊.(3)。

地方文献分类思想研究

当前,地方文献的分类远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满足不了越来越多的地方文献利用者的需求。由于地方文献分类不统一,不一致,使宝贵的地方文献资源被割裂在书海的各个角落,淹没在浩瀚的其它文献之中。这些零乱、分散的文献因无规范化的检索途径而无法查到,从而造成严重的漏检、错检,大大地降低了文献的利用价值,同时给管理、开发也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现就地方文献分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谈谈个人的看法,供同行参考。

据地县级图书馆(室)分类人员反映,地方文献分类难而乱。

所谓“难”,是指近年来与日俱增的许多地方文献无类可归。如《某县卫生志》一书,全面收集、整理、记述了该县的医药卫生、科研教学、人事机构、医林人物等卫生工作六十多年的大事及发展概况。在归类过程中,有的说可根据《中图法》第二版索引指明地方医学入r599(地方病)。但是,r599的上位类是内科学,这样一本内容广泛的“医药卫生百科全书”一个内科学的下位类地方病容得了吗?显然不科学,也不合理。有的说应归入k291/297(各省、市区地方史志),但此书只是医药卫生方面的记述,也觉不妥。结果,此书被搁在一边,听候发落。又如《某地区农业局志》记述了该局七十四年的沿革大事,农业信息、计划财务与国营农场、科技教育、粮食经济作物栽培、科学管理、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自然灾害等内容。有的说应归入s(农业类),但却无类可归。于是有人主张归入f327(农业地方经济)或f329(农业地方经济史);有的`又主张归入d(政治类)的政府部门;又有人主张归入d235(党的地方组织史料);还有人主张归入k291/297(各省、市区地方史志)。此书到底该归入何处?争论不休,难于处置。还有大量的部局志、系统志等都难于归类。

所谓“乱”,是指同性质、同类型的地方文献在各个馆的归类方法和标准不统一,就是同一个馆的归类方法和标准也不尽一致。如《某地区广播电视志》记述了该地区六十多年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宣传、管理方面的史实,有人坚持将此书归入g229.27(地方广播事业),其理由是没有地方广播事业专类,应该突出“地方性”;有人坚持归入g229.29(中国广播事业史),其理由是此书记述了六十多年的史实而不是现状;也有人说归入k291/297(各省、市区地方史志)。又如《邮电志》、《内燃机厂志》、《工会志》、《卫生学校志》、《丝绸志》等等归类的方法和标准都是各自为政,无法统一。

二、问题的症结何在?

地方文献归类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状况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用于归类依据的《中图法》对地方文献类目的设类不够科学,特别是忽略了设类的逻辑性。根据逻辑划分在图书分类上的应用,类目每次划分只能使用一个标准,不能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准。可是《中图法》第三版地方文献类目的设置却没有遵循这一原则,对地方文献类目设置显得零乱、不系统、不一致,如在一些学科设置了,一些学科又不设;一些学科设得特别详细,一些又设得太粗略,而且对所属各学科的地方文献没有任何说明归类的方法。如g229,27(地方广播、电视事业)、g229.29(广播电视事业史)属同级类目,前者突出“地方性”,后者又是历史,许多地方文献往往带有史料性。这样的设类给辨类和归类都带来了麻烦。如果把设置了地方文献的类目的学科收入各该学科的地方文献,又把没有设置或设置了又无法归类的所属地方文献不归入各学科之中,这岂不出现同属学科性质的书归类的方法和标准的不统一,不一致吗?以上不难看出,《中图法》设类不科学是造成归类不统一、不一致的直接原因。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大家知道,文献归类的根本目的是方便读者选择和利用,也就是说进行图书归类是在于将古今中外多如繁星的图书资料,通过科学的分类编目组织排架和编制各种目录,以利享用图书的读者进行简捷的查找及工作人员进行高效的管理,从而充分发挥图书资料的作用。但是如上述各自为政的归类方法和标准,无论是从地方文献自身的各种特点还是从读者对文献的需求以及工作人员对地方文献的管理,还是从发挥地方文献自身的作用上来看都存在着较大问题。因此,地方文献的归类不能再这样“乱”下去了,必须着手研究解决。笔者根据多年归类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地方文献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它是特定地域的历史与现实资料的总和,它反映特定地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沿革、现状及发展,具有时间的连续性、类型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内容的广泛与综合性等特点。但它所涉及的学科和各个方面的问题并不需专深的研究,只是实事求是的反映。地方文献是当地政治、经济建设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源,因为它能为本地的政治、经济、科研生产服务,为若干资源提供线索,还具有重复使用的价值。由此看来,地方文献的归类与其分散在各学科、各主题中,还不如突出其“地方性”集中归类的作用大。

第二、地方文献分类不统一、不一致,莫说是利用者从“地方”角度检索相当困难,就是管理、开发、利用也很不方便。而且地方文献的利用者们往往不只是需要一个学科,一个方面的文献就能解决问题的。但是,只要集中分类后,文献就会自然集中于书架或书库,不仅利用者可以进库全面地、系统地阅读、利用馆藏,而且管理、推荐资料都会得心应手。

第三、地方文献是省、地、县公共图书馆藏书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分类后,自然集中的地方文献可以一目了然地反映各地区的风貌,体现各馆的藏书特色。

第四、采用集中归类后,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形势发展对地方文献的迫切要求,而且可以迅速扭转地方文献归类难而乱的状况,并且对今后统一调整、改编都有好处。

地方文献应该采取集中归类,而且不能忽视“地方性”。但“地方性”要在《中图法》各学科、各主题都予以反映是不可能的,即是反映出来也是分散的、零乱的文献,很难达到分类的统一和一致。要彻底解决地方文献归类难而乱的状况,必须给地方文献单独立类。但《中图法》刚修订,地方文献的分类决不能等到下次修订时才调整。笔者认为可以采取补救的措施,将《中图法》第三版在各学科的地方文献类目删去或停止使用,而将地方文献集中于k29,再增设专论复分表细分与组配相结合的方法,见如下类目。

k29。

290方志学。

古地名考入k298.6。

.1/.7各代总志。

《元一统志》、《明一统志》入此,依中国时代表。

291/297各省、市区地方文献史志入此,依中国地区表分。

298.1/.7各省、市区部门地方文献部门史志入此,

依中国地区表分,再依下表分,

如:涪陵地委宣传部志,号码是k298.712.1。

|1、党委部门|。

|2、政府部门|。

|3、事业单位|。

|4,企业单位|。

k299.1/7各省、市区专科地方文献。

系分,即将各学科的分类号码加于本分类。

号之后,用组配符号“:”结合,例:

南川县医药卫生志号码是:k299.713:r。

依中国地区表分。

k299.81/.87。

地方出版物,依中国地区表分如愿各入其类,可在此作互见。

k299.91/.97地方报见299.81/87注。

〔出处〕图书馆员1991(3)。

山西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近年来,师范院校在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方面,由于所处城市的差别和院校层次的不同,工作成效不尽相同,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2.1主要成绩:。

2.1.1不少地处大中城市的师范院校如师大、师院等,由于历史较长、馆藏较丰富、科研力量较强,不仅在编制地方文献目录、地方文献专题目录及联合目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还直接参与了馆藏历史文献高层的整理、研究、开发利用工作,承担了国家古籍整理规划中的重要项目,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如上海师大的.《上海方志资料考录》,哈尔滨师大的《馆藏方志目录》,东北师大的《八旗通志》,山东师大的《齐鲁史纪事汇编》、《岱史》,福建师大的《东西南沙群岛目录及重要资料选录》,陕西师大《敦煌宝藏篇目索引》、《馆藏墓志目录》等学术成果,填补了地方文献及其研究方面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2.1.2不少处于地市级中小城市的师范院校如师院、师专等,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形成了独有的特色馆藏,在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绩。笔者曾到10多所此类院校进行过考察,了解到此类院校的一些情况。如荆州师院图书馆设有“荆楚文化研究资料室”,黄岗师院设有“苏东坡文献专柜”,都有我国当今该研究领域最具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安阳师院的“商文化资料”、洛阳师院的“河洛文化资料”、南阳师院的“汉文化”资料,都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为保证和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岳阳师院的“屈原研究”,绍兴师院的“鲁迅研究”,商丘师院的“老庄研究”、“侯方域研究”等专题研究,或充实已有的成果,或纠正谬误,或开拓新的领域,填补了一些学术研究的空白。

2.2主要不足:。

2.2.1有的院校地处历史文化名城,但认为地方文献工作与己无关,而当地公共图书馆也没有重视这项工作,地方文献的搜集和开发利用出现空档。

2.2.2有的没有地方文献专藏机构,没有专人负责,地方文献的入藏、目录及服务无法集中体现,给读者带来诸多不便。

2.2.3有的没有长期规划,目的性不强,地方文献的收藏、管理、开发利用不能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工作成效不明显。

2.2.4在地方文献的收集方面,标准不一致,重点不明确,渠道不畅通,致使馆藏地方文献种类较少,缺藏率较高。

2.2.5管理手段比较落后,没有很好地利用现代化技术,没有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没有联入局域网和因特网,文献资料的利用率较低。

2.2.6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的面还比较狭窄,研究人员较少且多是单兵作战,没有形成合力,没有组成联合攻关的群体。

山西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地方文献工作,收集管理是基础、是条件,开发利用是关键、是目的。而这一切,又都取决于对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视程度。师范院校有关领导要认识到地方文献在教育、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扩大对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领导,设立地方文献专藏机构、选派专职人员、制定规划、保证经费。在此基础上,图书馆要突出做好以下工作。

3.1重点收藏。

师范院校收集庋藏地方文献,不宜过于追求齐全,要根据需求,有重点地收集。洛阳师院提出重点收藏该区域的地方史志、地方资料、人物资料、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等。并提出了“对公开出版发行的以订购方式收集,对未公开出版发行的以函购、现场采购等方式收集”,其经验可供借鉴。其他地方文献资料如照片、画片、文告、手稿、簿籍等不易收集的资料,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与市县公共图书馆共建共知共享。在致力于地方文献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手中,往往收藏有大量的珍贵资料,采取动员捐献或统一保管等方式,也不失为收集地方文献的有效途径。

3.2科学管理。

地方文献工作实践证明,集中管理优于分散管理,既便于地方文献的补充及其书目的编制,又便于读者的检索和开发利用。因此,在建立地方文献专藏机构的情况下,可采取集中管理的形式,并认真抓好管理的每个环节。

3.3有计划地开发。

师范院校开发地方文献资源,要根据本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社会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首先,要把单兵作战的科研人员组织起来,形成联合攻关的群体。其次,可采取地方文献专藏机构人员与读者互动的方式,一方面为读者提供专题服务、跟踪服务;一方面吸引读者协作开发地方文献资源。第三,明确开发目标。一般说来,地方人物资料、地方史料、特定历史阶段的资料、该区域在历史上的特殊贡献和影响,都是学校读者所广泛使用的文献信息,应为开发的首选目标;同时也应选择地方文献中最具代表性、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和地位的文献、具有长期史料价值、为读者反复使用的文献作为开发目标。第四,进行深层次开发。应深入挖掘文献信息内涵,主动开展课题研究,编制二次、三次文献,提供专题的资料索引、专题资料汇编甚至针对某一主题的综合述评等高层次的服务。在网络环境下,还应建立各种文献专题数据库,联入局域网和因特网,与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共建共享,形成良好的检索与服务系统。

3.4有效利用。

一是有效率,即是说,开发出来的产品要管用、好用。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搞好调研,明确用户的需求,确定相关文献的支持率,确定专题的内容、形式和检索方向。要根据读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展借阅流通、参考咨询、主动跟踪、专题信息等多层次地方文献情报服务。二是有效益,主要指社会效益和地方文献专藏机构的经济效益。师范院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一项公益事业,其传统服务是不收费的。但是,作为从地方文献资源中开发出来的专题信息服务产品,理应收取一定的费用,作为对投入的补偿;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包括在服务本校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在存史资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作用。这是最重要的,是师范院校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的最高追求。

〔出处〕津图学刊(3)。

地方文献分类思想研究

为进一步适应地方文献分类工作的需要,我馆于1988年上半年在《中图法》的基础上,编制了《开封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分类表》,并在具体的地方文献分类工作中使用。编制类表的有关情况如下。

一、编制前的几点考虑。

我馆建立地方文献专藏之初,有关地方文献资料均由采编部门以馆内统一使用的《中图法》迸行分类加工,然后入“专藏”保管使用,后鉴于《中图法》不能较好的适应地方文献的分类及一些客观工作实际的需要,确定由具体搞地方文献工作的同志做地方文献的分类加工工作,并依据地方文献的特点,单独编制地方文献分类表。

类表究竟如何编制呢?完全脱离《中图法》来编制地方文献分类表,有较大的主动性,编制过程中能较广泛的考虑地方文献的各种特点,从而使类表更大限度的适用于具体的地方文献分类工作。然而,这样做必然会人为的造成一馆图书分类法的不统一,不利于以后馆藏文献资料的总体向标准化、现代化等方面的发展。那么是不是能找到一个使编制出的类表既不脱离《中图法》,又能比较好的适用于地方文献分类的途径呢?经过与馆里有关人员具体研究,最后确定以《中图法》为底本,将其中部分不必要的类目删去,对个别确实不适用的类名、标识符号作一些必要的改动,同时依据地方的客观情况,以增设部分重点类目及专类复分表等做法,对部分类目进一步扩充,另外,从地方文献的特点、对地方文献的深入揭示等诸因素考虑,配置应有的辅助表。

二、类表的编制。

1、类目的取舍及详简级次的确定。

从编制出的类表在总体上与《中图法》相吻合的角度着眼,保持使用了《中图法》的'二十二个基本大类,每基本大类下,根据地方文献的特点,将一些确实不必要的类目删去。以“d政治、法律”类为例,保留使用了“d2中国共产党”、“d4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d6中国政治”、“d8外交、国际关系”、“d9法律”各类及其类目下的有关细目,将其余类目删去,兼顾类分地方文献的需要、以后地方文献资料的不断增加及还要对部分重点类目迸行扩充等情况,确定对《中图法》原则上取用2―3级类目。个别类仅取用到1级或深入取用到4级类目。对选择使用各级次类目的类名、类号尽可能的保持了与《中图法》吻合不变。

2、对个别类目、类名的改动。

编制类表过程中,为较好的体现地方某些特点,我们在经过慎重考虑基础上,对有关类目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改动。以宗教类为例,“开封犹太人”是开封地方宗教史上的一大特点,很多国内专家学者专门从事有关问题的研究,写出了大量的论文及专著。但该问题在《中图法》中没有专门的类目,包含在“b89其它宗教”之中,做为地方文献的分类表,有必要将犹太教列为一个专类在类表中明显的突出出来,以便于有关文献资料的集中归类和提供利用。同时,根据宗教方面地方文献资料不多的总特点,与“b89其它宗教”同级的其它三级类目又没有全部保留使用的必要。于是我们进行了以下的处理:保留使用“伊斯兰教”(该教是开封的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者),增设“犹太教”,将“佛教”、“道教”、“基督教”、等类归并包含在“其它宗教”类目中,并以“基督教”原有类号“b97”做为“犹太教”的类号,使“b9”类下形成了既能概括照顾到一般地方宗教情况,又能很好体现地方宗教特点和三个类目“b96伊斯兰教”、“b97犹太教”、“b98其它宗教”,看上去简单明了,比较适宜于虽该类文献资料不多,又需突出某些地方特点的客观情况。

对一些确定不适用于地方文献分类的类名,也作了适当的改动。例如将d62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改为“政治制度与地方机构”;将k82的“中国人物传记”改为“传记”,将k821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传”改为“市、县领导人传”等等。试图在不改变原类名基本性质的前提下,通过这些词语上的适当调整改动,使编制出的类表在类名等方面尽可能的和“地方文献”接近些。因为它毕竟是一个经过改编的地方文献分类表。

3、重点类目的增加及专类复分。

历史地理类是容纳地方文献资料的主要类别之一,有关资料在整个地方文献资料中占有较大比例,无论是从地方文献的分类、还是以研究地方史的需要考虑,都有必要对该类文献资料进行较具体的区分。根据由于全国性地方志工作的开展引出的许多机关单位专志、部门志的不断出现这一客观情况,为对各类地方志书进行较具体的区分归类,我们将“k29地方史志”类的原则上定为只集中地方总志的类目,紧挨该类增设“专志、部门志”一类,又在“专志、部门志”类下采用组配复分的方法,使地方各行业门类的专志、部门志相对集中在一起。“k9地理”类下有关类目不能切合于地方文献的实际,在删去有关类目的同时,我们在该类目下设“开封地理”(包含有开封市、市属各县有关地理情况的资料归此)、“黄河”(有关黄河的史料、治理等资料归此)、“开封市地理”、“市属各县地理”诸类目。并在“开封市地理”类下设置了对地方名胜古迹、著名建筑、革命史迹进一步区分的专类复分,使有关内容能在类表中单独显示出来。通过这些重点类目的增设及专类复分,使地方文献的各类特点在类表中进一步突出出来,对有关资料进行尽可能详尽的区分。

4、辅助表的设置及使用。

结合类分地方文献的需要,我们还编制了《开封地区表》、《开封时代表》两个辅助表。

《开封地区表》以“1―6”分别作为开封市区及市属五县的区域区分号。又以“0”作为“开封”(包含有开封市区、开封市属各县有关区域的地域)、“9”作为“有关地域”(曾属开封管辖过的地域)的区域区分号。则是地方文献分类表的一个主要辅助表。我们通过用该地区表对分至各类目中的每个细目(不再有下位类的具体类目)的资料再一次区分,使某一具体类目下记述开封各区域情况的文献资料按地区表中标明的具体区域相对集中在一起,进一步突出类表的地方性,方便对地方各区域有关情况进行研究的需要,方便读者的查阅利用。

《开封时代表》依据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结合地方的历史发展特点编制而成。表中对北宋及明清等近现代各历史阶段分别给以单独的时代区分号,而对五代以前及南宋至元的若干朝代仅分别综合在一起给以单独的时代区分号,使编制出的时代表简短、适用。该表主要用于类表中带有较强时代性的部分重点类目的再区分。如在“k29地方史志”类下,将同区域的地方总志以《开封时代表》再次进行区分,使同区域不同朝代编纂的地方总志再按朝代的先后集中序列起来,达到这些重点类目中文献资料归类的尽可能细致和系统化。

〔出处〕《图书馆员》,1989年第3期。

地方研究文献数据库检索初探

近年来,我国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层出不穷,对数据库的开发、数据著录的格式、数据库的管理等数据库建设方面的问题均有不少论述,但对地方文献专题文献数据库的建立却稀有涉及。地方文献是以一个地区为记述范围且反映本地特色的文献资源,是了解和研究某一特定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科学文化、历史与现状的主要情报来源。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的研究更离不开地方文献的支持。图书馆要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已是当务之急。如何根据地方文献的自身特点,将那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资料建成适合用户需要的特色数据库,更方便研究者的使用,则是图书馆人不可忽视而需要共同探讨研究的问题,笔者拟就此谈几点看法。

地方文献是关于一个地方的全部资料,不仅其内容涉及一个地区的历史、现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历史遗留等各个方面;著述形式也有方志、专著、期刊、族谱、地图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会议记录等新老成员;文献载体更有印刷型的书籍、缩微品、录音制品、录像制品、机读磁带、磁盘、光盘等众多品种……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就是要将这些不同来源、不同内容、不同著述形式、存于不同介质的原始数据存于同一库中综合使用。面对内容如此广泛、形式极其多样的地方文献,如何将其内容适度地呈现给用户,如何让使用者更快、更多地了解地方文献信息,这是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目前各种专题数据库的数据录入大都以书目数据为主,只对文献的特征、主题、分类等做一般著录。实际上,从用户角度来看,他们更需要的是全文数据显示,以便直接获取原始资料。

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地方文献不再仅仅以书籍形式出现,而更多的是发表于各种各样的报刊上,散见于各种各样的会议文件之中,甚至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商业宣传品里,地方文献和其它文献一样力求以更快速度、引人注目的方式向社会传播。这部分文献大都以简短精要的论文形式出现,建成全文数据非常可行。再者,论文型的文献比较零散,不仅分布在不同的媒体介质上,而存贮地方文献的媒体介质本身又不全是地方文献的收藏范畴,若全部收集地方论文材料的原载体有一定难度,也不适宜,故这部分论文文献有必要建成全文数据,让用户直接获取原文、及时了解最新信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的载体不断发生变化。地方文献在以传统的印刷书籍占据主角时,更多的非书资料正逐年增加。这部分非书资料虽然内容繁多,但其本身的检索使用都较方便,故不必要建成全文数据。然而非书资料仅从外表又看不出其具体收藏内容,故需要对原始文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加工成文摘或提要式录入,以向用户简要介绍文献的.主要收藏内容,建成摘要数据库供用户选择使用。当然摘要式文献部分还应向用户提供原文献出处及其收藏地,以便用户及时找到原文,尽快获取所需信息。

地方文献是有关某一个地方的一切资料,除我们常看到的白色文献外,一些单位的半机密资料数据或机密文件等灰色文献或黑色文献亦是地方文献的收藏对象。这部分资料不便于广大用户公开查阅,需要使用的用户可以同有关单位联系,根据具体的使用办法及注意事项查阅,所以只提供题录比较合适。为便于用户查找获取原始资料,题录式数据须注明具体的收藏地或收藏单位。

再者,地方文献中除图书、杂志、报纸、手稿等常见资料外,还有图片、画片、表格、票据等资料,这部分文献一般从其名称即可知其内容,没有必要建成全文或摘要。建成全文型也困难,故也可建成题录式数据,并准确注明其收藏地。

地方文献数据库应建成全文、摘要、题录三种形式并存的交叉信息混用库,尽可能将数据库建设得全面、深入、贴近用户,而又易操作可行。用户在使用时可以随时检索到自己所需要资料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地方文献库具有涉及内容广泛、时间序列较长、且资料来源复杂、贮存方式多样等特点。要将这些不同来源、不同途径、存于不同介质的原始数据归于同一库中供用户综合使用,须对其内容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划分和揭示,给用户提供多条检索途径,以便用户能从不同角度查找自己供所需资料。

2.1建成具有学科分类检索功能的地方文献数据库。

地方文献数据库应属于专题文献数据库,但因其文献内容广泛而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化、文学、历史、地理、人口等多学科范畴,故又具有综合性数据库的特点。打开一个学科综合的数据库,广大读者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依学科分类来检索文献。

不同的用户一般都有自身的研究领域,而且对该领域的文献最敏感、知识分类也最熟悉。为使用户能快速了解自身学科范畴的文献资料,并能较全面地浏览某地区在该学科领域的科技发展新动态,地方文献数据库必须依据学科专业来组织文献资料,分门别类地显示文献信息,实现按学科分类检索的功能。

学科分类检索功能主要是指依据文献内容的学科属性其特征,将成千上万种文献划分开,按照科学分类标准,将容文献编排类目,各分其类,数据库系统能按类提示文献息、提供文献线索,便于用户寻类索文、触类旁通。用户同可按学科分类的次第性,逐次寻找类目,查获数据库内含有关文献。

2.2应建成具有地名归类检索功能的地方文献数据库。

虽然学科分类检索能满足人们检索文献的一般逻辑思维方法,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学科、新科技不断涌现,学科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强、而学科分类是属于一种先组式的检索体系,只能单维地提示文献特征,对文献的专指度跟不上交叉学科的发展,在反映新学科、新成果方面也总是滞后,给用户检索新的科技信息增加了不少困难,也降低了文献的检全率、检准率。因此有必要实现按地名归类检索的功能。

地名归类检索功能主要指依据文献所属的地区,将文献划分开来,按地域区分和隶属关系。将库容文献各归其地。这样可避开文献的学科分类,按地域提供文献线索,便于用户以地寻文、鸟瞰全貌。

地方文献都是以某一地区为记述范围且反映本地特色的,这些共同的地方特色,体现为文献的区域性。对研究地方特色的用户来说,他们更注重地方文献这一“区域性”特征,地名归类检索功能也正是满足了用户按地名揭示和组织文献的要求,用户不仅能以地名作为检索口,查检某一具体地区的有关文献资料,并能较全面地了解该地区的总体概况。

可以说,地名归类检索功能为“区域研究”的用户提供了一张地图似的资料检索途径,使他们对地方文献一目了然,广域的地方文献从而成为更具体的地方文献。

2.3应建成具有著述形式检索功能的地方文献数据库。

地名归类检索已是在学科分类检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用户的查检途径,亦是在综合性数据库的基础上,体现了专题性数据库的检索要求,但对地方文献的不少用户来讲,学科的交叉渗透、地域的临界相关往往正是他们研究的焦点,这时候前述两种检索子系统都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而著述形式则成为他们查找资料的第一入手点。地方文献数据库如能按著述形式组织文献,即实现按著述形式检索的功能,满足更多地方文献用户群的需求。

著述形式检索功能主要指依据文献的著述形式,将文献划分开来,如:地方志、地方史、地方报刊、地方年鉴、地方名人、地方论文、地方档案、地方图录等等,按著述形式的层次关系,依次设立子目,如:地方志层次下可分综合志、专门志等,将库容文献各归其位。

关于地方文献据库究竟应如何建成学科分类、地名归类、著述形式等多途径检索的库,数据库的检索系统又如何构建,笔者另有专文“地方文献数据库检索系统建立之设想”详细论及,在此不再赘述。

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是一项探索性工作,究竟建成一个什么样的数据库才是最适用的、用户最满意的,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这里的几点设想,不求同行赞同或采用,只求抛砖引玉。

〔出处〕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2(2)。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