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研究工作计划(模板16篇)

时间:2023-12-25 16:47:33 作者:QJ墨客

工作计划书不仅是一个工作指南,也是一个绩效考核的依据,它可以客观评价我们的工作成果。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成功案例中的工作计划书范文,供大家借鉴和学习,希望能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启示。

地方文献工作计划

按照上级部门的通知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图书馆积极行动,召开了专门宣传工作安排会议,明确今年的宣传主题。并制定了“临夏州图书馆20**年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计划和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馆长任组长、副馆长任副组长、各部室主任为成员的服务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同时,积极协调临夏市红园广场、临夏州民族报社、州广播电台、州电视台等媒体和部门共同参与,为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本次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以“充分发挥公益性电子阅览室作用,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主题,由馆领导带队组织业务骨干35人(次),在临夏市西关办事处河弯社区、红园广场制作悬挂宣传横幅,展出部分藏书,对临夏州图书馆阅览部、地方文献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临夏州图书馆地(市)级支中心电子阅览室等部门的服务项目及电子阅览室开展免费阅览、培训、爱国主义主旋律影片展映等公益性服务项目内容进行了宣传。活动期间,邀请部分读者参观州图书馆期刊、报纸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向大家介绍了未成年人“绿色网吧”、“安全阅览”平台,以及未成年人上网的各项服务制度、管理方法。

为使广大读者更进一步的了解临夏州图书馆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州图书馆还印制了6000份介绍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制度、征订期刊目录、地方文献目录等内容的宣传材料,在宣传周期间,向全社会进行宣传发放,其中部分传单在电子阅览室、阅览部以前来阅览的读者为媒介向社会进行宣传。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创新宣传形式,扩大宣传内容等方式,与当地新闻媒体保持密切联系,并及时向媒体通报活动开展情况、提供相关新闻线索与采访素材,5月26日,临夏州广播电台、电视台对临夏州图书馆开展20**年度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情况做了详实的宣传报道,同日,《民族报》也对开展活动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近年来,只要是图书馆开展的各项读者活动,我们都与媒体取得联系并争取得到重视进而开展对外宣传。媒体的宣传报道为引导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效应。

本次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的开展,读者反响好,参与热情极高,活动开展顺利,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临夏州图书馆通过开展宣传周活动这个平台,借助全民读书的热情,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积极参与图书馆举办的各种读书活动;提高开展免费服务后来馆借阅、阅读、浏览网络资源、查询资料的读者数量,以不断优化临夏州图书馆阅读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引导公众文明健康上网,举办更多形式的读书活动,让更多读者走进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地方文献分类思想研究

地方文献是文献的一种类型,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切与地方有关的文献,主要包括史志、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述三方面的内容从狭义上讲,是指内容上与地方有关的一切文献。

1.平顶山市地方文献形成的历史及现实条件。

平顶山市地处中原腹地,管辖四个区:卫东区、新华区、湛河区和石龙区:二个县级市:汝州市、舞钢市:四个县:叶县、鲁山县、郏县和宝丰县。

平顶山有若悠久的历史文化,约在80前,这里就有人类的活动。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里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都是很好的见证。这里尚存极具历史意义的楚长城遗址,在中国长城史上亦占有一席之地。此外,还有汉代冶金遗址和闻名遐迩的风穴寺、香山寺等文物古迹。这些文物犹如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璀璨明珠,都向世人展示着灿烂的古代文明。

历史上,平顶山境内出现过许多彪炳青史的人物。春秋叶公沈诸梁,曾任楚国令尹兼司马:战国鲁阳人墨翟,创立墨家学说;东汉时期,辅佐刘秀统一天下的云台二十八将中有七人出生在平顶山一带;南宋时的抗金名将牛皋、清代著《歧路灯》的李绿园、清末民初的农民起义领袖自朗、倍受孙中山赞誉的民国名将樊钟秀等,都在平顶山的历史上留下闪光的足迹。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党领导的人民武裟在这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留下了无数佳话。解放后,平顶山更有一批文学家、诗人、教育家、科技工作者,以其热情的笔触和辛勤的劳动,写出了小说、诗歌、散文、科学专著,留下了丰富的文字著述。

悠久的历史,众多的人物产生大量的地方文献,构成了平顶山市地方文献收藏的厚重的物质基础。

大学生地方研究会工作计划范文

大学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研究会是唯一由我校首届研究生发起成立的一个校级综合性社团。协会宗旨:为安庆师范学院大学生提供社会调研锻炼平台,为安庆地方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协会性质:实践性、公益性、学术性。本期我们将努力提升社团地位和形象,紧跟团委的步伐,着力打造核心社团文化,创新工作内容。

管理混乱,势必造成组织涣散。我们地方发展研究会坚持以制度管人。在“基础项”这方面,落实到人,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及时进行学习《安庆师范学院大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安庆师范学院学生社团财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密切联系导师。积极配合校团委、学生社团管理中心的工作;除特殊情况外(必须请假)均按时参加相关会议;按时交纳社团活动等材料。我们经常向刘燕老师、唐雪莲老师、金忠良老师等汇报和请示工作。

在安庆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团委的直接监管和指导下,在社管中心和兄弟社团的热情支持下,在会长吴晓峰及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去争取立项,去实践,去奋斗。这样的社团才是好社团。

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和生机。所以,这学期我们要充分利用资源,凸显活动建设。另外,要及时用图片和文字及时记录我们自己开展的活动和参加的别的社团各种活动,这要成为我们地方发展研究会今后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性常规工作。加强和各兄弟社团的合作。把现有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丰富会员生活,搞好博客建设。这是我们社团全体成员的精神家园,更是我们社团对外的宣传窗口!我们博客.这学期我们将响应校团委的号召,紧扣社团文化艺术节,提升自己的社团品牌核心文化,我们将尽力打造“立足地方,服务发展”的最新最好的理论性社团,编辑出版会刊(暂定)简报《和谐地方》。

冬去春来,万象更新。虽然我们地方研究会在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或大或小的问题,但我们相信,有学校党委和团委的领导,有社管中心同志和兄弟社团的支持,有全体会员的积极努力,我们有信心,更有能力把我们的地方发展研究会,全面推向新的辉煌明天!

地方文献研究工作计划

藏书楼历来被称为知识和理想的^v^“第二教室”,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学识的增进大有好处,也有利于他们各项素质的均衡发展和全面提高。因此,我校藏书楼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快素质教育的步伐。同时,利用现有的图书资料及设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指导好学生利用藏书楼中的知识来充实自己。

图书管理员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确立“主动服务”为宗旨。遵循藏书楼的工作规律,加强藏书楼管理理论研究,对图书报刊管理、读者服务等进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

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采集各类文献信息,为师生提供书刊资料、信息;利用书刊资料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知识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利用信息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方面发展。

1、安排好各年级学生借还书的时间,尽量保证每班每周不少于1次借书时间。为了保证学生借书时间、质量,每天上午对当天轮到教室的还书及时归类入库,对未能按时归还的书与教室领导及时联系。下午学生借书后及时对书架进行整理。每周对学生的借书情况及时公布。

2、每学期必须保证新书及时入室、上架,并及时发布新书信息。做好书刊的入库、出借登记工作。

3、做好图书总括帐、分类帐及注销帐,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随时做好破损书刊的修补工作。

4、与教室领导老师联系,做好学生的借阅工作,提高学生的借书质量。低年级重点是拼音读物的集体阅览;中高年级名著的推荐阅览,提高学生对书的品位,配合语文学科教师上好“读书课”。

5、学校开放式书廊分年段由学生自主管理,每学年结合学校读书节活动,由学生自愿捐书补充,倡导学生文明阅读、规范阅读。

6、根据学校实际开展读书活动,创设优良的阅读氛围。

7、教师图书全天开放,为方便教师查阅资料,工具书一律不得出借。

8、教室图书角每学期每班借书50册以上,学生人均每学期借书不少于10本。

9、图书室将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和各种征文比赛。

10、图书室将配合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及时为师生提供所需材料。

11、学生进图书室每周不少于一次。

地方文献工作计划范文

全面系统地收藏地方文献,应当成为省级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地方文献的范围和内容概念,各馆又有其不同的理解,因而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处理又有侧重和不同作法。

现以甘肃省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为例,关于地方文献的范畴,试作分析探讨。

“地方范围”概念,以现今的行政区划为依据并结合历史发展沿革,历代行政区划变更和本地区的自然条件来确定。甘肃省图书馆的西北地方文献工作中的“地方范围”就依此而确立。所以它的“地方范围”以现今的陕、甘、宁、青、新五省区的地方范围为主,并结合了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变更和传统作法,如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左旗,历史上属甘肃管辖,1928年划归为宁夏,但仍属西北行政区划范围之内,近三十年中,此二蒙旗的归属问题几经变动,现虽属内蒙古自治区管辖,但根据历史上区划的归属,以及甘肃省图书馆的传统作法,凡属此二旗的有关文献资料,都作为西北地方文献处理。查现今西北区域概念,系指陕、甘、宁、青、新五省区所辖之地。但西北区域概念的产生,始于张骞通西域之后。《史记・大宛传》称:“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当时的西北区域指今新疆及葱岭迤西之地,这一概念一直延续到唐代,盖因汉唐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长安,今陕甘为其直接统辖区,殆至南宋偏安,始称西夏及金人统治地区为西北,从此西北区域概念发生了变化。后因历史的发展,行政区划的变更,遂以现今陕、甘、宁、青、新五省区所辖之地成为西北地区的区域概念。况此五省区之地,从我国历史发展沿革中,早已成为一个军政管辖下的整体,汉代的凉州刺史部就辖有今日的甘宁青之地;唐代的陇西道所辖范围,包括今甘宁青新之地乃至更广;元代陕甘行中书省,几辖有今西北的全部地区;明代陕西行都司管理今陕甘宁青之全境,清康熙五年(1666年)析置甘肃,军政大事由陕甘总督节制。1928年在甘肃宁夏、西宁二府基础上,又析置宁夏、青海二省,军政大事仍由西北行辕,第八战区和以后的西北军政长官公署辖治。解放后,陕、甘、宁、青、新五省区都在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之下,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了伟大胜利,所以从历史角度来看,现今的西北早已成为一个整体。若从地理交通因素考虑,兰州位于西北五省区的中心,为通往西北各省区及西藏的必经要道,又为西北铁路交通枢纽。著称世界的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人民用血汗浇铸而成的友谊之路,自古以来对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起过重要作用,做出过重大贡献。其东段和中段,包括了今日西北五省区之地。今后随着西北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然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至于西北的民族问题,自古即以复杂著称。秦汉以来,匈奴族统治西北地区,且与秦汉王朝之争夺几百年之久。东汉时氐羌民族侵关犯边,西北地区几无宁日。南北朝时,鲜卑、匈奴、氐、羌等民族,在今西北地区曾建立过所谓“三秦五凉”等少数民族政权。唐初,突厥、回纥雄据西北;中唐以后,吐蕃兴起,其最盛时,占有今日西北的绝大地区。北宋时党项族建立西夏政权长达二百年之久。明王朝代元而起,蒙古族退居漠北,对明朝西北边境侵扰达二百余年。明末,蒙古族侵入青海,藏族深受其害。嗣后顾实汗率众进入青海,分左右二盟,以其子十人领之。及至近世,又有藏回等民族的形成与兴盛。故西北民族问题,其间既有民族战争与迁徙,又有民族同化与融合,所以西北民族问题的研究,在整个西北地区有其共同之处,而各省之间又有其不同之点。因此,从西北地区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文化的递嬗,已形成了西北的固有特点。

历史沿革、地理条件以及现今的行政区划等因素,成为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地方范围”概念的形成依据。

二、地方文献的“地方范围”概念确定之后,才能确定地方文献资料的内容的范围。

(关于文献资料的内容涵义,参见1986年《文献》第三期《从图书馆工作角度谈文献》一文)。各馆在这方面的做法颇不一致,但各有其特点。地方人士著作作为地方文献收藏,则可考见某一地区的学术史和文化史。收藏地方出版物,对研究某一地区的科技史和出版史多所稗益。地方文献的收藏内容范围,无论有何不同,而完整系统则是地方文献工作中的基本要求。甘肃省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料的收藏,不囿于地方人士著作和地方出版物,而是以文献资料的内容是否有地方特色为依据,如《潜夫论》和《甲乙经》二书,作者都是今甘肃平凉地区人,前者是东汉时的著名哲学著作,后者是晋代著名之医学经典。此二书虽在我国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它却无地方特色,故不作地方文献收藏。甘肃省馆地方文献资料的收藏,则以其文献资料是否带有地方特点为原则,而不以地方人士著作或地方出版物为依据。

地方文献和其它藏书一样,有其类型、文种和学科之不同,各馆对地方文献资料内容的理解和作法也不尽一致。根据各地的实践经验,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基本内容归纳起来包括:

1.地方志。

地方志是一定行政区划范围内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自然资源等各方面的综合记载,是研究一个地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必不可少的资料,大都保持了时间的延续性,是一个地方几十年或几百年间各方面真实历史的反映,所以它是构成地方文献的主要部分。

2.本省地区的研究资料、调查报告、游记笔记及其它专门著述。

《日下旧闻》和《日下旧闻考》是研究北京文物古迹、园林建筑等方面最详实的北京地方文献;《西域水道记》则是新疆水道、湖泊调查的详细记载。这些资料地方特点突出,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本省范围内出版的期刊、报纸。

通过期刊可以掌握本地区学术研究动向、研究水平以及研究成果;报纸每天则有大量的关于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信息资料和建设成就的新闻报道。所以本地区出版的期刊、报纸是构成地方文献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4.地方档案和家谱、族谱以及名人传记材料。

地方档案是地方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是研究地方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如巴县档案,是研究川东地区政治经济极为宝贵的资料,尤其是关于石达开的有关档案,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尤为可贵。最近在湖南岳阳发现的六卷本《圣裔宗谱》,全面系统地记载了孔子生平家世及历代君王对孔子的评价。这是研究孔子家世及世裔分支的详实资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5.有关本省地区的地图、图片、照片等。以上仅就地方文献的不同形式和内容而言,这些文献的地方性强,特点突出,并为人们所熟知。但有些文献资料的地方特点并不明显突出,所以在处理时应有所鉴别,审慎对等。

三、有关特殊资料的鉴别和处理,需要审慎解决。

1.文学作品的.处理。

好的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现象,它可与历史资料互为补充,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暴风骤雨》运用文艺手法描绘了1947一1948年东北地区土地改革、肃匪反霸的真实情况。《保卫延安》描绘了1947年延安保卫战的全过程,这些作品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及地方色彩,反映了该时期的历史真实面貌,可作为地方文献处理。本地区的民族史诗,如《格萨尔》、《江格尔》等,以及本地区的民歌,或以本地区范围内特定的人和事所写的报告文学、特写等,如钱钢的《唐山大地震》等,均可作地方文献处理。但文学作品的鉴别要慎重,处理要妥当,尺度不宜过宽,更不能滥收。

2.地方戏的处理。

地方戏的发生、发展、唱腔、服饰和脸谱等材料,是研究改进和提高发展地方剧种不可缺少的资料,应作地方文献处理。但地方戏的剧本和戏文,其内容如不反映本地区的真实事件或地方特点不突出,原则上不作地方文献处理。《游龟山》、《游西湖》等,虽为秦腔剧的优秀传统剧目,但不作为西北地方文献处理。相反,非地方剧种而内容反映了本地区历史真实面貌和特点的优秀剧本,如话剧《茶馆》、电影剧本《响导》,前者可作北京地方文献,后者可作为新疆地方文献。

3.地方出土文物。

地下出土金石文物和碑拓,以及考释记载有明显地方特点的,可作地方文献处理,如青海乐都出土的《赵宪碑》。但有些出土的金石文物及其铭文碑记,地方性不强或无地方特色,如云梦睡虎地区出上的秦简,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道德经》,殷墟卜辞及《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其内容都不具备地方特点。但这些出土文物与出土地的物质文化至为密切,其铭文拓片及其考释文字,都应作地方文献处理。

4.地方名人传记资料的处理。

地方名人传记及英雄模范事迹资料,以被传人的事迹是否与本地区有关,如《刘志丹》一书,主要叙述了刘志丹同志在陕北的革命活动事迹,可作陕西地方文献处理。《铁人王进喜》一书,主要描写了他在大庆的创业精神及其英雄业迹,因此不作为甘肃地方文献处理。

5.有关民族问题记载和资料的处理。

我国民族问题,自古以来各地不同程度都有所发生,而以西北、东北及西南为多,尤以西北为甚。而一省一地民族问题的研究,往往涉及其他有关省份。凡研究本省区域范围内民族关系、民族分布、民族语言、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问题而涉及其他省(区)者,其资料收录范围不宜过严。如研究青海、甘肃藏族问题,必然要涉及西藏的民族。研究西北蒙古族问题,必然涉及内、外蒙古族。研究新疆的哈萨克族,也会涉及中亚哈萨克民族,这些民族的族源、语言、习俗等,都有共同之处,所以文献资料的处理,尺度应予放宽。

6.关于“丝绸之路”资料的处理。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人民用血汗浇灌而成的友谊之路,是古代人类文明的见证之一。关于这方面资料的处理,应从丝绸之路整体来考虑。丝绸之路分东、中、西三段,西段隶属苏联的中亚细亚及阿富汗一带。就丝绸之路一些城市之兴废、民族之移徙、语言之传播、宗教之递嬗、文化之交流及贸易之往还等都属“丝路学”研究范围。故葱岭以西凡属于这方面的资料也应作地方文献处理。

7.敦煌、吐鲁番文书的处理。

敦煌、吐鲁番古籍书卷,内容十分庞杂,除个别材料外,都不具备地方特点。但敦煌吐鲁番学是当今世界之显学,它不仅是祖国西北地区文化上的一个特点,而且是中西文化的结晶。所以凡属敦煌吐鲁番的一切资料都作为西北地方文献。另外,西陲汉晋木简其内容多为来往公文函件,地方特点并不突出,但在西北干燥的气候条件下,保存了数以万计的汉简资料,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大特点。汉简资料的考释及研究资料都应作西北地方文献。

8.丛书类书以及名人文集中有关地方文献的处理。

这类书中收录地方资料的情况不少。如《二酉堂丛书》,其内容多为甘肃河西地区资料辑佚,《左文襄公全集》多为治理西北筹兵设饷的奏章、专论及文稿,为研究西北问题的重要材料。这些丛书、文集地方性较强,其资料又较集中,所以应作西北地方文献处理。但有的类书和文集中的地方性资料并不集中,且多为零星记载,这种情况下,不能一概作为地方文献处理。因此,须要做细致的工作,可将有关资料进行转抄,复制或抽印。这样既不失去丛书、类书、文集的完整性,又能将这些图书中的分散资料得以集中,供研究者使用。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地方文献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地方文献工作的研究不断高涨。因此,已有人提出“地方文献学”问题。“地方文献学”是否得以确立,有赖于从事地方文献工作者的研究探索。但地方文献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文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理论的研究,又有方法的研究。地方文献的地方范围概念、内容范围概念以及地方文献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等,均属理论方面的研究。地方文献的发掘、整理及报导手段的改进和提高,则属方法方面的研究。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为了努力准确划分地方文献,还应注意下列问题:

1.注意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自然资源等各方面的调查研究。了解并掌握本地区的历史发展概貌,自然资源储藏以及工农业生产情况,这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

2.研究历代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文献存佚及发展情况,以进一步了解本地区学术源流及其变化情况,这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条件。

3.研究地方文献的发掘、整理、校注、辑佚、汇编以及做好地方文献书目、索引、文摘等工作,是积累地方文献资料,提高地方文献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地方文献资料为本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

〔出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89(1)。

地方文献工作计划范文

临夏州图书馆成立于1992年,图书馆大楼建筑面积平方米。图书馆自成立以来相继开设了行政办公室、采编室(辅导部)、典藏部、地方文献部、保安族东乡族文献部、共享工程阅览室、阅览部(期刊阅览室、报纸阅览室、资料室、少儿阅览室)7个部门。

现有职工24人,男职工11人,女职工13人,中共正式党员8人;馆长1人,副馆长2人;副研究员1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1人;本科学历4人,大专学历**人;职员17人,工人7人。

我馆现有馆藏图书1.1万册,期刊合订本4000册,报纸合订本2000册,电脑16台,阅览坐席60个。

二、临夏州图书馆主要职责和职能。

3、搜集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4、开展社会型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5、传递科学技术情报;。

6、开发智力资源,包括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人力资源;。

7、开发文化休闲娱乐活动。

三、单位性质: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馆长:宋天云。

四、部门职责。

1、行政办公室主要职责:负责整理、协调、处理本馆行政事务工作;负责文秘、对外联络、公关工作;负责本馆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研、管理工作;负责本馆财务、统汁、考勤、考核工作;负责本馆的安全保卫、环境后勤保障工作。

办公室主任:王欣欣。

2、采编室(辅导部)主要职责:负责本馆图书文献的采集、加工工作;负责图书文献的分类、编目、著录及分流工作;负责新书的宣传推介工作;负责本馆目录组织及维护工作。负责本馆及本地区基层图书馆(室)及各学饺图书馆(室)的业务辅导工作;负责全馆学术研究、成果推广、业务培训、学术交流和继续教肯工作;负责本地区图书报刊发行员等级考核和培训工作;负责组织专业性、公益性讲座;负责“临夏州图书馆学会”的日常工作;负责图书馆对外宣传工作。

采编部部长:王建华。

3、典藏部主要职责:负责本馆新书入库工作;负责本馆图书文献的收藏管理及图书的防潮、防火、防尘、防蛀的日常维护工作;负责跟馆馆藏图书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

典藏部部长:王玉红。

4、地方文献部主要职责:负责地方文献和特种文献的收集、加工、利用工作;负责文献阅览室的读者服务工作;负责地方文献和特种文献的研究、开发工作;负责古籍文献的收集、加工、利用工作;负责地方文献的查阅、咨询服务工作。抢救、挖掘、保存、传承和保护保安族东乡族文化遗产;负责保安族东乡族文献的研究开发工作;负责保安族东乡族文献的收集、加工、利用工作;负责保安族东乡族的读者服务工作和查阅、资源服务工作。

5、共享工程阅览室主要职责:负责信息情报的收集、筛选、整理及信息代查、专题服务和课题咨询服务工作;负责本馆数据库的开发和维护工作;服务本馆网站的制作、更新及维护工作;负责本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利用和维护工作;负责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工作;负责电子阅览室的日常开放工作。

技术部部长:常志军。

6、阅览室(期刊、报刊、资料、少儿)主要职责:负责报纸、期刊的采集、加工、整理工作;负责报纸、期刊的分类、编目工作;进行报刊宣传及辅导工作;负责报刊信息提存,编制报刊论文索引、报刊文摘等报刊参考咨询服务工作;负责报刊资料的日常管理及维护工作;为读者提供报纸、期刊的阅览服务和咨询导读工作;负责期刊阅览室、报刊阅览室、资料室、少儿阅览室的正常开放工作。

5.信息技术校本研修计划。

6.小班个人研修计划模板。

地方文献研究工作计划

学校图书馆的功能是服务于全校师生,不仅让学生在这里通过广泛的阅读课外书籍获取丰富的知识,也可使教师通过借阅后提高他们的理论水*。为了更好的发挥我校图书室、阅览室的服务功能,使图书室、阅览室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好帮手,新学期开始之际,本人在总结了上学期的工作经验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学期图书室工作计划如下:

我校因为地处农村,班额学额少,学生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很单一,所以他们很喜欢到图书室借书看。今年,学校图书室将继续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支持与配合下,认真贯彻国家教委《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图书管理工作,以充分发挥图书室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推进作用。

1、抓好藏书建设。

2、积极服务于教学工作和广大师生。教学实践离不开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我室将通过各种途径为学校的各科教研课题服务,让图书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开放学生阅览室,开展读书活动,提高图书的流通率。

3、提高管理水*。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学习,开展班级图书管理员培训讲座,培养学生自主服务能力。

4、制定相应的借阅制度、阅览制度和赔偿制度。学生借的图书应及时归还,丢失的图书要按丢失图书的价钱的^v^五倍进行赔偿,损坏的图书要及时修补好。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览室读书时,要保持安静,不得大声喧哗,阅后要及时将图书放回原位,将桌椅排放整齐,保持阅览室的干净、整齐。

1.对新书进行登记、上架,以便尽快方便师生借阅。

2.在每班选一位认真负责的同学做图书管理员,并及时对学生管理员进行上岗培训。

3.本校图书室开放时间:每周周一、周二和周三分别对一年、二年和三年及学生开放。集体阅览的时间也是相应的七八节,要求班级图书管理员认真填好集体阅览记录。

4.学生人均每学期借书不少于5册。要求本班图书管理员配合老师积极做好借阅记录。

5、图书室本学期将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和各种征文比赛。

6、图书室将配合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及时为教师学生提供所需材料。

9、进一步做好各类工作,准备好相应材料,以便迎接上级部门对学校图书馆的验收。

10、学期期末时及时做好学校师生借阅图书的回收工作。

地方文献研究工作计划

xx年,在学院图书馆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我带领班组成员,勤勤恳恳工作,扎扎实实做事,不断创新图书馆管理模式,提升了服务质量与管理水*,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实现了流通部的总体目标,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个人在工作实践中也得到了锻炼,工作能力、职业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主要工作如下。

作为图书管理主要负责人,我不断结合实际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整自己管理图书的思路,做到了创新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内部管理水*。图书馆藏书数量多,种类多,进进出出中,总馆往往找不到书的单的盒,针对这种情况,我强化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了代借图书程序,专门设有送总馆的代借单,在检索机旁张贴了“填代借单须知”,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减轻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我们收到代借单2700多张,借出代借书xx本。*均每天可以收到30多张单。

一年来,我始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凡的图书管理工作,风雨无阻,尽心尽力履行还岗位职责,认认真真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坚持不懈地做好日常管理,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按时开放,保持开放的时间,确保广大读者的利益。为了图书布局合理、方便读者借阅,我带领员工始终坚持有计划倒架,做到了一天一小倒,一周一大倒,目前已经有了2万多册的藏书,布局基本合理;为给读者提供一个舒适、整洁的借阅环境,每天早上坚持卫生清洁活动,中午和晚上,发现不洁情况,随时清理,每个周五组织大扫除,各个角落全部整理,确保环境的优雅;为保持书库整齐有序,经常整架,每天还回的书,尽量当日上完,上架图书1万册左右。

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认识到,只有加强学习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式的需要,。为此,我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开展业务研究,xx年阅读文献200篇,并作了大量读书笔记,主动参与了《大学生生命研究》、《图书营销研究》等课题的研究,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工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总结工作经验,撰写论文《读者服务的新方式——图书代借服务》,在xxx公开发表,理论水*提升很快。

回顾一年来,虽然取得了明显了成绩,但是与领导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图书馆业务知识还不够丰富,需要进一步强化个人业务素质;二是创新意识还不能满足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还需要在管理和服务方面实现新突破。今后,我将紧紧围绕上级部门的要求,在工作中创新,在实践中总结、提高,力争为图书馆的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方文献工作计划

临夏州图书馆成立于1992年,图书馆大楼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图书馆自成立以来相继开设了行政办公室、采编室(辅导部)、典藏部、地方文献部、保安族东乡族文献部、共享工程阅览室、阅览部(期刊阅览室、报纸阅览室、资料室、少儿阅览室)7个部门。

现有职工24人,男职工11人,女职工13人,中共正式党员8人;馆长1人,副馆长2人;副研究员1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1人;本科学历4人,大专学历**人;职员17人,工人7人。

我馆现有馆藏图书1.1万册,期刊合订本4000册,报纸合订本2000册,电脑16台,阅览坐席60个。

3、搜集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4、开展社会型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5、传递科学技术情报;。

6、开发智力资源,包括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人力资源;。

7、开发文化休闲娱乐活动。

馆长:宋天云。

1、行政办公室主要职责:负责整理、协调、处理本馆行政事务工作;负责文秘、对外联络、公关工作;负责本馆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研、管理工作;负责本馆财务、统汁、考勤、考核工作;负责本馆的安全保卫、环境后勤保障工作。

办公室主任:王欣欣。

2、采编室(辅导部)主要职责:负责本馆图书文献的采集、加工工作;负责图书文献的分类、编目、著录及分流工作;负责新书的宣传推介工作;负责本馆目录组织及维护工作。负责本馆及本地区基层图书馆(室)及各学饺图书馆(室)的业务辅导工作;负责全馆学术研究、成果推广、业务培训、学术交流和继续教肯工作;负责本地区图书报刊发行员等级考核和培训工作;负责组织专业性、公益性讲座;负责“临夏州图书馆学会”的'日常工作;负责图书馆对外宣传工作。

采编部部长:王建华。

3、典藏部主要职责:负责本馆新书入库工作;负责本馆图书文献的收藏管理及图书的防潮、防火、防尘、防蛀的日常维护工作;负责跟馆馆藏图书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

典藏部部长:王玉红。

4、地方文献部主要职责:负责地方文献和特种文献的收集、加工、利用工作;负责文献阅览室的读者服务工作;负责地方文献和特种文献的研究、开发工作;负责古籍文献的收集、加工、利用工作;负责地方文献的查阅、咨询服务工作。抢救、挖掘、保存、传承和保护保安族东乡族文化遗产;负责保安族东乡族文献的研究开发工作;负责保安族东乡族文献的收集、加工、利用工作;负责保安族东乡族的读者服务工作和查阅、资源服务工作。

5、共享工程阅览室主要职责:负责信息情报的收集、筛选、整理及信息代查、专题服务和课题咨询服务工作;负责本馆数据库的开发和维护工作;服务本馆网站的制作、更新及维护工作;负责本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利用和维护工作;负责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工作;负责电子阅览室的日常开放工作。

技术部部长:常志军。

6、阅览室(期刊、报刊、资料、少儿)主要职责:负责报纸、期刊的采集、加工、整理工作;负责报纸、期刊的分类、编目工作;进行报刊宣传及辅导工作;负责报刊信息提存,编制报刊论文索引、报刊文摘等报刊参考咨询服务工作;负责报刊资料的日常管理及维护工作;为读者提供报纸、期刊的阅览服务和咨询导读工作;负责期刊阅览室、报刊阅览室、资料室、少儿阅览室的正常开放工作。

汉唐时期地方文献的收集与研究

汉唐时期的地方文献虽然多已失传,但是,我们从古注及类书征引来看,其资料异常丰富多彩,而且学术价值颇高。清人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说:“予谓魏晋诸儒,地理之学极精。”这里所论虽仅限于地理之学,但是无妨扩大其范围,从广义的地方文献方面来理解。这里所说的“地方文献”,包括家族宗人的传记、乡里郡县的概况、割据势力的杂记等,其内容较之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志概念似乎有所不同。这是事先应明确的问题。

讨论汉唐地方文献问题,不妨从两个时期的目录学著作《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说起。《汉书・艺文志》是以刘向《别录》、刘歆《七略》为蓝本,编辑加工而成,主要反映了东汉以前的图书收录情况。其内容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收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属于历史一类的图书如《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太古以来年纪》、《汉记注》、《汉大年纪》等主要收录在六艺类《春秋》经传中。《春秋》主要记述的是鲁国的历史,也属于广泛意义上的地方文献,但是这部分图书所存非常有限。初唐时编修的《隋书・经籍志》,所反映的情况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作为依附经书的史部著述骤然增加,因此在目录中独立开来。不仅如此,像《史记》、《汉书》这样带有官方编修色彩的通史或者断代史著作放在了史部前列,首次称之曰“正史”,凡六十七部,加上亡佚的凡八十部。以下则又细分“古史”三十四部、“杂史”七十三部、“霸史”三十三部、“起居注”四十四部、“旧事篇”二十五部、“职官篇”三十六部、“仪注篇”六十九部、“刑法篇”三十八部、“杂传”二百一十九部、“地理之记”一百四十部、“谱系篇”五十三部、“簿录篇”三十部,“凡史之所记,八百一十七部,一万三千二百六十四卷。通计亡者,合八百七十四部,一万六千五百五十八卷。”其中与地方文献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霸史”、“旧事篇”、“杂传”、“地理之记”及“谱系篇”五类,总计四百七十部,四千九百六十七卷,占史部一半之多。史学著述之发达,由此可见一斑。

第一,史学传统。

古代天子诸侯,必有国史以记言行。夏殷时代,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周代史官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汉武帝始置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先后职掌其事。东汉时期,很多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相次著述东观,蔚然成风。秉承这种风气,汉魏以降,史学异常发达。正史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有数十家注释本,征引史籍数百种。杂传类著述、州郡地志更是层出不穷,包括山水描述、都城建设、地名源流、异域风情、宗教地志等等,令人有眼花缭乱之感。

第二,地方割据。

三国以下,各地割据政权多有史官,博采旧闻,推奉正朔,官修史书自然兴盛一时。《隋书・经籍志》霸史类著录的《赵书》、《华阳国志》、《南燕录》、《秦记》、《凉书》等均属于这一类的著述。

第三,门阀制度。

东汉初年,光武帝下诏纂辑其故乡南阳风俗,作为西汉首善之地的三辅地区,还有高祖故乡丰沛以及中国文化重镇齐鲁等地也兴起编修地方文献之风。特别是随着地方门阀势力的崛起,地理、谱系类著述更是成为人们炫耀门第的一种风尚。家乘郡书、名流传记等乘势而起。

随着大唐帝国的统一,各地图书文献逐渐集中起来,这就为地方文献的集中整理提供了一个基本条件。当然,任何事物总是有它的两面性,集大成的论述纷纷问世的同时,各地方的乡邦文献也随之而散佚。这几乎是中国古代著述学史上的一种必然现象。《隋书・经籍志》著录的各种地方文献,绝大部分已经失传。我们今天只能通过《太平御览》、《山堂考索》、《说郛》这样的大型类书和《三国志》裴松之注、《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文选》李善注、《汉书》颜师古注等征引得以管窥蠡测。正因为如此,清代辑佚学家如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河南志》、王谟辑出《汉唐地理书钞》、马国瀚辑《玉函山房辑佚书》、孙星衍辑《平津馆丛书》乃至近人周树人(鲁迅)辑《会稽郡故书杂集》等,保存了相当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可惜这些资料尚没有得到今人的充分重视,也缺乏系统的整理。

我在从事汉魏六朝文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中,深感地方文献的重要性。但是,我对此全然外行,深深地期待着学术界能够尽早出现这样的整理著作。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的问世,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的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浏览前言,作者自称辑录汉唐方志四百四十种,这确实令人振奋。但是,翻阅正文,虽然每一条都尽量标注原始出处,但是,几乎看不到前人的辑佚成果,这确实是不能容忍的疏忽。对此,陈尚君先生在《唐研究》第五卷上发表书评,高屋建瓴地指出,该书贪多务得,挂漏颇多,而“未能充分尊重和利用前人已有的辑逸成绩”乃是最大的问题。其实,不仅是前人的成果,就是今人的成果也未能吸收。本书既然辑录了《河南十二县境簿》,那末,朱祖延《北魏佚书考》地理类辑录的《十三州志》(阚?著)就应当辑录。《三晋记》(王遵业撰)仅据《太平寰宇记》辑录一条,而朱书从《太平御览》又辑得一条。又如刘芳《徐州人地录》据《太平寰宇记》辑录三条,而朱书又从《北堂书钞》辑得一条。

问题显然还不止于此。譬如说,既然标明《汉唐方志辑佚》,那么,汉唐时期哪些地方文献符合今天的“方志”概念?这涉及到辑录的范围和取舍的标准。可惜作者在前言中并没有对此作任何解说。而且,作为一部资料性质的著作,书后也缺乏必要的索引。这姑且不谈。作者自称“十余年来,从四十余种、六千余卷类书、地志、史书、子书中共辑出汉唐方志四百四十种,约四十万字。”所下功夫可谓勤矣。但是仍有一些典籍,特别是域外所存古籍,依然可以辑录许多资料。如唐代张楚金编《翰苑》,《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七卷,《日本国见在书目》著录三十卷。南渡以后不复著录,估计已经在中土佚失,而在日本尚保存旧钞本,其中收录了大量的地方文献,如《隋东藩风俗记》、《括地志》、《东夷记》、《肃慎国记》、《邺中记》、《高丽记》等。类似这样的著作在韩国、日本等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国家尚保存许多。

当然,这些域外资料,限于条件,无从一一披览,也无可置议。不可思议的是,很多常见书,如《史记》三家注、《三国志》裴注、《后汉书》李贤注等多所漏失。如《史记索隐》所引《益部耆旧传》、《陈留耆旧传》(p.564)、《会稽典录》(p.565)、《陈留风俗传》(p.587)、《荆扬异物志》(p.588)、《关中记》(p.589)、《荆州记》(p.590)、《吴录》(p.593)、《吴地记》(p594)、《西河旧事》(p.595)、《三秦记》(p599)、《浔阳记》(p.601)、《林邑记》、《湘江记》(p.602)、《南康记》(p.605)、《广州记》(p.606)等;《史记正义》所引贺循《会稽记》(p.73)、《吴地记》(p.75);《三国志》裴注所引《汝南先贤传》(p.658)、《先贤行状》(p.665)、《冀州记》(p.673、733、781、791)、《交州异物志》(p.122、145)、《益部耆旧传》(p.866、882、967、972、1014、1033、1087、1088、1099)、《三辅决录》(p.957)、《零陵先贤传》(p.980)、《楚国先贤记》(p.986、1005、1158)、《襄阳耆旧记》(p.913、953、983、984、1008、1010、1052、1054、1073、1083、1085、1156、1174、1306)等;《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所引《襄阳记》(p.16、2777);此外,各传记注所引《广州记》(p.194)、《益部耆旧记》(p.1048、1605、2435)、《三辅决录》(p.1953、2121、2122、2265、2332)、《先贤行状》(p.2112)、《邺中记》(p.2144)、《九州春秋》(p.2332)、《十三州志》(p.2466)、《临海异物志》(p.2844、2850)、《襄阳耆旧记》(p.3477、3480、3481)、《荆州记》(p.3478、3481)、《湘中记》(p.3484、3485)、《豫章志》(p.3491)、《上党记》(p.3522)等,按照该书的收录范围理应辑录,不知为什么失之眉睫。像《三辅决录》这样的书,序言仍存。《汉学堂丛书》、《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等均有辑录,但是此书却视而不见。至于《敦煌类书》、《太平御览》等类书,更应逐一披览辑校。而这些工作,似乎也没有细细去做。甚至,古佚书渊薮《说郛》这样的重要书籍,也未列入引用书目之中。此外,大量的宋元以后的古籍也时有征引地方文献,如李膺《益州记》见于《胜览》者仅“鹤鸣山,张道陵登仙之,尝有白鹤游其上”数字,而明代《学圃?苏》卷二引录则更详:“晋原鸣鹤山,张道陵登仙之所。传云:常有麒麟白鹤游翔其上,有铭记云:张陵为腹蛇所吸,门徒以为登仙矣。”同时又引李膺《蜀记》曰:“张道陵避病虐于?社之中,得咒鬼之术书,为是解鬼法,入鹄鸣山,自称天师。熹平末,为蟒蛇所吸,子衡奔走,寻尸无所,畏负法议之讥,乃假设权方,以表灵化之迹,生縻鹤足,置石崖顶。到光和元年,遣使告白正月七日天师升元都。米民之山獠,遂因妄传,贩死利生,莫过此之甚也。陵子衡为系师,子鲁为嗣师,以祖始法惑乱天下。”

就目前已经辑录的地方文献看,作者似乎逐条辑自古籍,但时有脱误。如《南州异物志》“交广之界”条,注明出处是《太平御览》、《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等,但在“不贪其财货也”后面,中华书局校点本尚有“并以其内有肴菹,又取其髑髅之川饮酒。传人掌趾为?异,以食长老”(p.2835)数字。如果说这条出处不同,容有异文,而《汝南记》“华仲妻”条则注明仅出《后汉书・应奉传》注引。但是,本条仅仅引了前半段,后面还有数十字却不知何故遗漏:“仲为将作大匠,妻乘朝车出,元义于路旁观之,谓人曰:‘此我故妇,非有它过,家夫人遇之实酷,本自相贵。’其子朗时为郎,母与书皆不答,与衣裳皆烧之。母不以介意,意欲见之,乃至亲家李氏堂上,令人以它词请朗。朗至,见母,再拜涕泣,因起出。母追谓之曰:‘我几死,自为汝家所弃,我何罪过,乃如此邪?’因此遂绝。”又如《楚国先贤传》“(韩)暨临终遗言曰”条,谓出《三国志》韩暨本传,但是后面还有数百字:“又上疏曰:‘生有益于民,死犹不害于民。况臣备位台司,在职日浅,未能宣扬圣德以广益黎庶。寝疾弥留,奄即幽冥。方今百姓农务,不宜劳役,乞不令洛阳吏民供设丧具。惧国典有常,使臣私愿不得展从,谨冒以闻,惟蒙哀许。’帝得表嗟叹,乃诏曰:‘故司徒韩暨,积德履行,忠以立朝,至于黄发,直亮不亏。既登三事,望获毗辅之助,如何奄忽,天命不永!曾参临没,易箦以礼;晏婴尚俭,遣车降制。今司徒知命,遗言恤民,必欲崇约,可谓善始令终者也。其丧礼所设,皆如故事,勿有所阙。特赐温明秘器,衣一称,五时朝服,玉具剑佩。’”

还有大量的校勘问题,如《关中记》“三辅旧治长安城中”条注明出自《通鉴》初平元年注,实际是永元四年。《吴兴山墟名》“三山”条“陇士龙赠顾彦先诗云”当作陆士龙。又如《异物志》“鹿狼”条谓出《御览》仅仅24字,而《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所引文字更为详尽,于义更胜(p.2858)。如《武陵记》“壶头山”条谓辑自《后汉书・马援传》注引23字。中华书局校点本还有“壶头山边石窟,即马援所穿室也。室内有宅如百斛船大,云是马援之余灵”数字。又《益州记》谓出自《御览》和《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但是用史传核对,本书录文则讹误甚多,难以卒读。

上述问题说明,地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是一项异常繁难的工作。它不像正史那样隶属于官方修史系统,资料相对完整准确,历代刊刻也有版本依据。而地方文献不惟史料价值要多打问号,各家所引的文字也颇为凌乱随意。这就给我们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的优势,或者说我们时代的优势。第一,我们的图书资料较之过去更为集中;第二,前人及同行的研究成果也较之过去更易掌握;第三,经过一个世纪的学术现代化的努力,我们的学科建设也更加成熟;第四,古籍数字化的成就也为我们的整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凡此种种,都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个人总的感觉,如果说,20世纪是中西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的话,那么21世纪就应当是在全球化范围内结出丰硕成果的世纪。就古典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而言,集中优势力量,各个部门协调合作,努力完成一些集大成的工作,这是完全有必要的,也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些工作不仅具有划时代的学术意义,而且通过这样一些承前启后的资料整理及研究的集大成工作,可以充分展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大国的形象,其政治影响也是不容低估的。因此,我诚恳地呼吁图书馆界与高校科研部门及出版机构精诚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努力使我们的收集整理与科研方面的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为此,我提出几点肤浅的看法供地方文献整理工作者参考。

第一,资料的系统整理。

系统整理的前提是全面占有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后人辑校成果。逐条编排,并作必要的校勘工作。高文典册,零篇断简,均在辑录之列,汇编《汉唐地方文献类编》。理想的编纂应当分门别类,譬如,根据资料来源,按时编排。如《三国志》裴注、《世说新语》刘注、《汉书》颜注、《后汉书》李注、《史记》三家注、《文选》李善注及敦煌文献等顺序,辑录相关文献。倘若有相对完整著作流传于世的,如《华阳国志》这样的书,就选择最古的本子。更重要的是,特别应当标注前人的辑佚成果,至少在相关条目下标注辑录者姓氏。这是学术研究的基本风范和品格。

第二,史料的甄别概括。

在文献类编的基础上,梳理各种地方文献的作者、内容、版本及其价值,编纂《汉唐地方文献综论》。这项工作要充分展现前人和并世同行的研究成果,求全责备,为后人提供一份翔实准确的研究资料。

第三,专题的深入研究。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加强专题研究,完成《汉唐地方文献研究》。通过地方文献资料,考察各个地区的行政规划、人口变迁、物产特点、风土民情、杰出人物等,通过这些深细的研究,真正探寻汉唐盛世的经验教训,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术研究,需要的是耐心细致的伏案工作,任何坐而论道式的设想其实并没有多少意义。本人撰写这篇小文,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这种坐而论道的性质,虽然自己一直在默默努力将这一设想付诸实践。这里所以不揣简陋,冒昧地将这些极不成熟的想法向诸位专家学者汇报,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唤起同行的关注,共同做好这项工作,以便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阙失。

(刘跃进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处〕国家图书馆学刊第1期。

汉唐时期地方文献的收集与研究

地方文献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作用不可低估。各地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利用都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不少地方对革命文献特别是抗日反法西斯文献的收集、利用力度却显得不够,为此,笔者拟谈一点补遗意见。

一、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大地上的抗日战争,波澜壮阔殊惊世界,留下了极其丰富、弥足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料。千百万人抛头颅洒热血的八年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进行爱国教育的恒世典籍。按说,我们这个优秀的民族是不会忘记历史伤痛的,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我国综合国力已跨入世界强国之列,人民身心健康生活富裕的时候,却刮起了一股有失国格人格的媚日风。尽管只是少数人兴风作浪,此风断不可长,此风有损我大国地位形象,更有悖中华民族爱国风骨。我们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仔细深刻挖掘,就会发现我们的爱国教育不是加强而是削弱了,20多年的经济改革,国门洞开,各种不健康思想浸入,人们政治免疫力在不知不觉中降低,根子就出在这里。笔者以为,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所需史料,尤以抗日战争为要。

二、收集抗日战争方面的地方文献,要克服两个误区。

1、重古轻今。近些年来,受经济利益驱动,各地利用当地历史名人、名胜古迹搞旅游景点,圈地占地大兴土木,比富斗阔如火如荼。然而,对革命人物或战斗场所却着墨不多,冷热界限分明。视地方文献越久远古老越有价值,这分明是实用主义,且步入地方文献收集利用误区。其实,现实最需要的才是最有价值的。

2、重藏轻用。大量革命文献至今仍散逸在社会各个角落里。昔日流行忆苦思甜的,许多村子摆出日寇刺刀、钢盔、破烂膏药旗、日伪催逼粮款文告等等,曾深受铁蹄蹂躏的村民振臂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现在随着忆苦思甜的消失,这些珍贵的地方文献也多藏民众家里,改重藏轻用为重藏重用,散逸民间的珍贵文献才会最终显身露面。

如何利用地方文献为爱国主义教育服务?笔者馆的做法如下。

1、利用当地事教育当地人。博兴县是我省较早建立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地方,1939年杨(国富)刘(其人)首长带领抗日三支队穿过胶济铁路,挺进鲁北平原,在极端恶劣的`形势下与敌人对峙,建立起铜墙铁壁般的抗日根据地。期间,青年参加抗日队伍,仅战死在沙场上的烈士就有2195名,发生在博兴境内的大小战斗百余次,英烈捐躯事迹举不胜举。我馆抗日地方文献比较齐全,在采用何种方式、选择哪些文献资料配合爱国教育上,进行了充分研究,决定利用较有影响的几次战斗教育当代人。

王文战斗。1940年3月,敌伪余人,在敌指挥官糟谷指挥下,将我驻王文村部队约70人团团包围。我武器低劣、弹药缺乏,且兵力仅及敌人l/30,但为了保卫人民利益,我八路健儿与敌伪血战昼夜,在弹尽粮绝及大部分受伤的情况下,仍然以土块瓦片与敌厮杀。是役,我21名战士殉国。

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博兴大地上的王文、陈户、裴袁、冯高、王桥等战斗,人民没有忘记,1946年抗日政府就在这些地方建起了烈士纪念塔、亭,以示永世纪念。只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这些塔、亭变化不大,有的周围环境还很荒凉,与现代化的城镇相比并不匹配。我们向民政部门提出建议,筹集足够资金,改造塔亭周围环境。在烈士战斗过的地方,也要建起和城里一样的公园、文化广场,也要安装和城里那样的霓虹灯,把远远近近的观众吸引来,默诵碑文,倾听松涛。

2、利用当地人介绍外地事。博兴县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著书立说的文化名人遍及全国。部队老作家黎汝清久负盛名,他写的《海岛女民兵》、《万山红遍》、《皖南事变》等深受人们欢迎。人是同乡亲人们大都喜欢听老乡讲外地故事,黎汝清回乡探亲时,我们曾两次请他讲述革命战争小说创作生涯。老作家的拿手戏是叙述皖南事变,他曾实地深入云岭,访问新四军老战士,查阅档案资料,得出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在突围前线曾临阵出走,而且也不是牺牲在前线,他是被副官打死在山洞里的结论。这个结论与历史教科书相左,引起学术界震撼和领导层关切,让乡亲们好奇和担忧。老作家坚持要冒险秉笔直书,这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八十年代,极左文艺创作路线还没彻底肃清时,是需要何等胆量和勇气。后来《皖南事变》出版,和老作家讲述的如出一辙,博兴人纷纷购买,如获至宝。电视剧《新四军》在央视播出,重大事件与《皖南事变》吻合,残害项英的枪声就响在山洞里,他也成了一个有战功、有错误、血肉丰满的新四军军长,从而否定了历史教科书有关他牺牲在前线的记载。

我馆设立博兴籍名人捐书专柜,将黎汝清捐赠的十几种版本和其他博兴籍名人捐书一并珍藏,定期对外借阅,引起读者极大兴趣。

3、利用馆藏新闻史料,沸腾爱国热血。我馆珍藏着1939―1945年的《渤海日报》,该报是抗日战争时的渤海军区机关报。当年的渤海军区辖40多个县,北起天津卫、南到胶济线;西自平原、禹城,东至益、寿、临、广。在这广袤的平原上,抗日军民每天每夜都与日伪进行着生死较量,爱国热血洒遍了这片土地。《渤海日报》就像录像机一样,把当年的实况记录了下来,如今翻阅半个世纪前的报纸,那枪炮声、呐喊声仿佛如雷贯耳。发生在博兴大地上的大大小小战斗,军民鱼水情,几乎全部在报纸上有报道。老百姓最相信党报,读读这些报纸,爱国热血就要沸腾。我馆采取各种方式,为查阅资料者,为纪念展览活动,为学校传统教育等提供极为珍贵的历史新闻资料,配合爱国教育,受到各界欢迎。

参考文献。

(1)邹彩芬等.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山东图书馆季刊,(2)。

(3)胡怀美.艺苑散论.中国文联出版社。.12。

(4)张瑁.试论地方文献的搜集与利用.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2)。

(5)杨卫东等.济宁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回顾与思考.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3)。

(王刚明魏晓辉王舰三博兴县图书馆)。

〔出处〕山东图书馆季刊第2期。

地方文献分类思想研究

当前,地方文献的分类远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满足不了越来越多的地方文献利用者的需求。由于地方文献分类不统一,不一致,使宝贵的地方文献资源被割裂在书海的各个角落,淹没在浩瀚的其它文献之中。这些零乱、分散的文献因无规范化的检索途径而无法查到,从而造成严重的漏检、错检,大大地降低了文献的利用价值,同时给管理、开发也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现就地方文献分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谈谈个人的看法,供同行参考。

据地县级图书馆(室)分类人员反映,地方文献分类难而乱。

所谓“难”,是指近年来与日俱增的许多地方文献无类可归。如《某县卫生志》一书,全面收集、整理、记述了该县的医药卫生、科研教学、人事机构、医林人物等卫生工作六十多年的大事及发展概况。在归类过程中,有的说可根据《中图法》第二版索引指明地方医学入r599(地方病)。但是,r599的上位类是内科学,这样一本内容广泛的“医药卫生百科全书”一个内科学的下位类地方病容得了吗?显然不科学,也不合理。有的说应归入k291/297(各省、市区地方史志),但此书只是医药卫生方面的记述,也觉不妥。结果,此书被搁在一边,听候发落。又如《某地区农业局志》记述了该局七十四年的沿革大事,农业信息、计划财务与国营农场、科技教育、粮食经济作物栽培、科学管理、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自然灾害等内容。有的说应归入s(农业类),但却无类可归。于是有人主张归入f327(农业地方经济)或f329(农业地方经济史);有的`又主张归入d(政治类)的政府部门;又有人主张归入d235(党的地方组织史料);还有人主张归入k291/297(各省、市区地方史志)。此书到底该归入何处?争论不休,难于处置。还有大量的部局志、系统志等都难于归类。

所谓“乱”,是指同性质、同类型的地方文献在各个馆的归类方法和标准不统一,就是同一个馆的归类方法和标准也不尽一致。如《某地区广播电视志》记述了该地区六十多年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宣传、管理方面的史实,有人坚持将此书归入g229.27(地方广播事业),其理由是没有地方广播事业专类,应该突出“地方性”;有人坚持归入g229.29(中国广播事业史),其理由是此书记述了六十多年的史实而不是现状;也有人说归入k291/297(各省、市区地方史志)。又如《邮电志》、《内燃机厂志》、《工会志》、《卫生学校志》、《丝绸志》等等归类的方法和标准都是各自为政,无法统一。

二、问题的症结何在?

地方文献归类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状况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用于归类依据的《中图法》对地方文献类目的设类不够科学,特别是忽略了设类的逻辑性。根据逻辑划分在图书分类上的应用,类目每次划分只能使用一个标准,不能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准。可是《中图法》第三版地方文献类目的设置却没有遵循这一原则,对地方文献类目设置显得零乱、不系统、不一致,如在一些学科设置了,一些学科又不设;一些学科设得特别详细,一些又设得太粗略,而且对所属各学科的地方文献没有任何说明归类的方法。如g229,27(地方广播、电视事业)、g229.29(广播电视事业史)属同级类目,前者突出“地方性”,后者又是历史,许多地方文献往往带有史料性。这样的设类给辨类和归类都带来了麻烦。如果把设置了地方文献的类目的学科收入各该学科的地方文献,又把没有设置或设置了又无法归类的所属地方文献不归入各学科之中,这岂不出现同属学科性质的书归类的方法和标准的不统一,不一致吗?以上不难看出,《中图法》设类不科学是造成归类不统一、不一致的直接原因。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大家知道,文献归类的根本目的是方便读者选择和利用,也就是说进行图书归类是在于将古今中外多如繁星的图书资料,通过科学的分类编目组织排架和编制各种目录,以利享用图书的读者进行简捷的查找及工作人员进行高效的管理,从而充分发挥图书资料的作用。但是如上述各自为政的归类方法和标准,无论是从地方文献自身的各种特点还是从读者对文献的需求以及工作人员对地方文献的管理,还是从发挥地方文献自身的作用上来看都存在着较大问题。因此,地方文献的归类不能再这样“乱”下去了,必须着手研究解决。笔者根据多年归类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地方文献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它是特定地域的历史与现实资料的总和,它反映特定地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沿革、现状及发展,具有时间的连续性、类型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内容的广泛与综合性等特点。但它所涉及的学科和各个方面的问题并不需专深的研究,只是实事求是的反映。地方文献是当地政治、经济建设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源,因为它能为本地的政治、经济、科研生产服务,为若干资源提供线索,还具有重复使用的价值。由此看来,地方文献的归类与其分散在各学科、各主题中,还不如突出其“地方性”集中归类的作用大。

第二、地方文献分类不统一、不一致,莫说是利用者从“地方”角度检索相当困难,就是管理、开发、利用也很不方便。而且地方文献的利用者们往往不只是需要一个学科,一个方面的文献就能解决问题的。但是,只要集中分类后,文献就会自然集中于书架或书库,不仅利用者可以进库全面地、系统地阅读、利用馆藏,而且管理、推荐资料都会得心应手。

第三、地方文献是省、地、县公共图书馆藏书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分类后,自然集中的地方文献可以一目了然地反映各地区的风貌,体现各馆的藏书特色。

第四、采用集中归类后,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形势发展对地方文献的迫切要求,而且可以迅速扭转地方文献归类难而乱的状况,并且对今后统一调整、改编都有好处。

地方文献应该采取集中归类,而且不能忽视“地方性”。但“地方性”要在《中图法》各学科、各主题都予以反映是不可能的,即是反映出来也是分散的、零乱的文献,很难达到分类的统一和一致。要彻底解决地方文献归类难而乱的状况,必须给地方文献单独立类。但《中图法》刚修订,地方文献的分类决不能等到下次修订时才调整。笔者认为可以采取补救的措施,将《中图法》第三版在各学科的地方文献类目删去或停止使用,而将地方文献集中于k29,再增设专论复分表细分与组配相结合的方法,见如下类目。

k29。

290方志学。

古地名考入k298.6。

.1/.7各代总志。

《元一统志》、《明一统志》入此,依中国时代表。

291/297各省、市区地方文献史志入此,依中国地区表分。

298.1/.7各省、市区部门地方文献部门史志入此,

依中国地区表分,再依下表分,

如:涪陵地委宣传部志,号码是k298.712.1。

|1、党委部门|。

|2、政府部门|。

|3、事业单位|。

|4,企业单位|。

k299.1/7各省、市区专科地方文献。

系分,即将各学科的分类号码加于本分类。

号之后,用组配符号“:”结合,例:

南川县医药卫生志号码是:k299.713:r。

依中国地区表分。

k299.81/.87。

地方出版物,依中国地区表分如愿各入其类,可在此作互见。

k299.91/.97地方报见299.81/87注。

〔出处〕图书馆员1991(3)。

近十五年来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状况分析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地方文献作为一种重要的亟待开发的文献资源,已被人们愈来愈清楚地认识,特别是图书馆界的地方文献工作者及研究者给予了较大的关注。据统计,1988年-1997年公开发表的地方文献研究论文约有191篇,我们认为,对这些论文进行必要的定量分析,进一步了解十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情况、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是有益的。本文以1988-1997年《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及97年部分图书馆学期刊及图书馆情报综合期刊为统计资料来源。

一、论文发表时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地方文献研究的几个问题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各种地方文献不断产生,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是十分宝贵的地方信息资料。毕节教育学院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在突出教育专业特色图书入藏的同时,注重了对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各种地方文献的收藏,逐渐形成了具有本馆特色的藏书体系,为学院教学科研提供了较好的服务和帮助。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对地方文献的分类和著录作一些初步的思考和探讨,以求教于同行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地方文献如何分类,各种分类法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就相应类目作了明确规定和说明。拿《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来说,无论是第三版或第四版,都专门为地方文献分类,即“k29地方史志”类,用此类目以及它的下位类“k291297各省、市区史志”对地方文献进行分类,并在其第四版使用手册中规定:“本类主要收有关各地方的社会发展史和综合性地方史志(包括历史、地理)的文献。综合研究某一地区的文献,入k291297,建国后新编的地方志,应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分析和归类:属于县志、市志、省志的,入k291297;属于部门或行业志的,如政协志、经济志、工商管理志、纺织志等,分别入地方政治、地方经济、部门经济等类;属于专志的,如山志、水志、名胜志等,入中国地理有关各类;属于单位志的,根据单位的性质归入各有关学科”。但由于《中图法》的这些规定只考虑到地方文献专业性质的一面而忽视了地方史志相互联系的另一方面,加之该分类法缺乏对地、县的地区统一编号,按其规定对地方文献进行分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地方文献专指性较强的要求,也不利于突出文献的地方特色。以《大定府志》、《平远州志》、《毕节县志》的'分类为例,按其规定都分入k297・34同一号内,这样,既不便于从行政区划上加以区分,又不利于突出某些具有特色的志书典籍。如《大定府志》这部由林则徐作序的我国四大名府志之一的宝贵方志,与其他一般县志编在一起,难以突出其特色。在我馆收藏的各类方志中,除了以行政区划为主编写的综合性总志之外,还有按行业和专业编写的各种行业、专业志书。如毕节教育志、文化志、卫生志、体育志、工业志、农业志、林业志、畜牧志、水利志、电力志、交通志、财政志、商业志等。这些地方性行业志、专业志,其内容与地方总志密不可分。然而,按《中图法》上述规定将其分入相关专业各类,不但割裂了这类志书与地方总志的有机联系,而且不能反映出地方特色。再从地方性人物传记类文献的分类来看,也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图法》规定,传记类文献按人物所属的学科属性分类,社会政治家传记分入“k827社会政治人物”类。照此规定,毕节的《林青烈士传》只能入“k827”,这既不能体现人物的地方性,也不利于地方文献的检索。

为了解决地方文献分类突出地方特色的问题,我们在分类时作了一些初步尝试,采取在分类号前加上地方行政区划名称缩写的办法,如《林青烈士传》,配号为bjk827,《乌蒙诗刊》配号为bji22,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效果较好。

当然,地方文献的分类,不仅要结合地方文献的实际突出地方性,更要考虑文献分类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统一性,以便将来全国的读者都能通过计算机从互联网上按同一分类标准检索到这类文献。因此,在《中图法》已被国内大多数图书馆采用为分类标准的情况下,地方文献的分编仍应以《中图法》为依据,并建议《中图法》编委会在今后对该书进行再次修订时,编制一个全国统一的地、州、市、县级代码表,作为“通用复分表”中“中国地区表”的组成部分。如《中图法》“中国地区表”中编制贵州代码为“73”,省内各地区则可按贵阳市1、遵义2、毕节3……等编制地区代码。县级代码可在其隶属地区代码下面又用阿拉伯数字1、2、3、……等加以区分。同时,可采用《中图法》国家区分号“()”表示的启示,将省级以下地区的代码用“[]”或“()”表示,以便于识别。这样,如《毕节地区志》就可分类配号为“k297・33[733]”等。按此方法对地方文献进行分类,就可做到一次配号,多种排列,同一分类号既可按主类号揭示,又可用“[]”或“()”表示,以利于地方文献的分类、流通和利用。

著录是在编制文献目录时,按照一定的著录规则,对文献的内容、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是揭示文献基本特征的重要方式。文献著录要求具备完备性、准确性和一致性,达到著录标准化。从而,有利于读者检索文献资料,有利于联合编目和实现计算机网络化检索。

我们在按《中图法》对地方文献进行分类后,均按照国家《文献著录总则》和《普通图书著录规则》对地方文献进行著录。由于地方文献种类较多,内容复杂,在对地方文献进行著录时,我们采取了对不同类型的文献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著录。对内容复杂的地方党政重要文献,具有重要价值的经济文献资料和科学论著,以及文献附录中包含的重要材料而又从未单独发表过的文献等,均可采用分析著录法。即将文献中部分材料分析出来,作为著录单位进行著录,以深入揭示文献内容和推介优秀文献。对包括多个出版单位的多级出版文献,可采用综合著录方法,即在通用款目基础上增加组成部分的记载为子项目。对地方丛书如毕节农业科普丛书,可采用整套著录(综合著录)和分散著录方式进行著录。对地方多卷文献,一般可采用整套著录法,也可根据文献到馆情况进行分卷著录,对收藏不全而又无法补齐的多卷地方文献,还可采用分散著录方式进行著录。

在地方文献著录工作中,有必要强调一下报纸、期刊之类连续出版物的著录问题。毕节地区地、县两级都办有党委机关报,其中有的报纸是公开发行,如《毕节日报》。该报作为一个拥有近七百万人口的地区的党委机关报,其信息量之大,影响面之广,不言而喻。《毕节日报》是重要的地方文献,极具收藏价值,能为今后查阅毕节地区历史资料提供方便。然而图书馆对报刊类连续出版物的管理,一般只是在读者阅览后进行装订,最后进入过刊室存放,由于未予以著录,年久之后,不便查找。因此,对地方报刊类连续出版物应该予以著录。可采取馆藏项另片著录办法,以反映本馆对地方报刊等连续出版物的收藏情况,其著录格式有别于其它文献类型的著录格式,具有悬格法特点。对定期出版的报纸可采用综合著录法进行著录,对定期和不定期出版的期刊如《乌蒙论坛》、《高原》等,可以整套为著录对象进行著录。

以上是按照普通图书著录办法对地方文献进行著录。为了能从文献书目上充分揭示与报导有关地区的历史、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情况,便于地方文献的检索利用,在著录时可适当增设“文献类型”字段。注上“地方文献”标识,用以描述文献的地方特性。

总之,地方文献是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自然、历史的真实写照和客观记录,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各种类型的地方文献大量产生,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地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就其文献载体类型而言,地方文献除有图书、报纸、期刊、画册、外宣折页等纸质载体外,还有非书资料类的音像制品等等。我们应该予以重视,注重采集和收藏,并对进馆入库的各类地方文献认真按《中图法》和国家标准做好分类和著录,以便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

〔出处〕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

山西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近年来,师范院校在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方面,由于所处城市的差别和院校层次的不同,工作成效不尽相同,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2.1主要成绩:。

2.1.1不少地处大中城市的师范院校如师大、师院等,由于历史较长、馆藏较丰富、科研力量较强,不仅在编制地方文献目录、地方文献专题目录及联合目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还直接参与了馆藏历史文献高层的整理、研究、开发利用工作,承担了国家古籍整理规划中的重要项目,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如上海师大的.《上海方志资料考录》,哈尔滨师大的《馆藏方志目录》,东北师大的《八旗通志》,山东师大的《齐鲁史纪事汇编》、《岱史》,福建师大的《东西南沙群岛目录及重要资料选录》,陕西师大《敦煌宝藏篇目索引》、《馆藏墓志目录》等学术成果,填补了地方文献及其研究方面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2.1.2不少处于地市级中小城市的师范院校如师院、师专等,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形成了独有的特色馆藏,在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绩。笔者曾到10多所此类院校进行过考察,了解到此类院校的一些情况。如荆州师院图书馆设有“荆楚文化研究资料室”,黄岗师院设有“苏东坡文献专柜”,都有我国当今该研究领域最具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安阳师院的“商文化资料”、洛阳师院的“河洛文化资料”、南阳师院的“汉文化”资料,都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为保证和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岳阳师院的“屈原研究”,绍兴师院的“鲁迅研究”,商丘师院的“老庄研究”、“侯方域研究”等专题研究,或充实已有的成果,或纠正谬误,或开拓新的领域,填补了一些学术研究的空白。

2.2主要不足:。

2.2.1有的院校地处历史文化名城,但认为地方文献工作与己无关,而当地公共图书馆也没有重视这项工作,地方文献的搜集和开发利用出现空档。

2.2.2有的没有地方文献专藏机构,没有专人负责,地方文献的入藏、目录及服务无法集中体现,给读者带来诸多不便。

2.2.3有的没有长期规划,目的性不强,地方文献的收藏、管理、开发利用不能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工作成效不明显。

2.2.4在地方文献的收集方面,标准不一致,重点不明确,渠道不畅通,致使馆藏地方文献种类较少,缺藏率较高。

2.2.5管理手段比较落后,没有很好地利用现代化技术,没有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没有联入局域网和因特网,文献资料的利用率较低。

2.2.6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的面还比较狭窄,研究人员较少且多是单兵作战,没有形成合力,没有组成联合攻关的群体。

地方研究文献数据库检索初探

近年来,我国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层出不穷,对数据库的开发、数据著录的格式、数据库的管理等数据库建设方面的问题均有不少论述,但对地方文献专题文献数据库的建立却稀有涉及。地方文献是以一个地区为记述范围且反映本地特色的文献资源,是了解和研究某一特定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科学文化、历史与现状的主要情报来源。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的研究更离不开地方文献的支持。图书馆要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已是当务之急。如何根据地方文献的自身特点,将那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资料建成适合用户需要的特色数据库,更方便研究者的使用,则是图书馆人不可忽视而需要共同探讨研究的问题,笔者拟就此谈几点看法。

地方文献是关于一个地方的全部资料,不仅其内容涉及一个地区的历史、现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历史遗留等各个方面;著述形式也有方志、专著、期刊、族谱、地图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会议记录等新老成员;文献载体更有印刷型的书籍、缩微品、录音制品、录像制品、机读磁带、磁盘、光盘等众多品种……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就是要将这些不同来源、不同内容、不同著述形式、存于不同介质的原始数据存于同一库中综合使用。面对内容如此广泛、形式极其多样的地方文献,如何将其内容适度地呈现给用户,如何让使用者更快、更多地了解地方文献信息,这是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目前各种专题数据库的数据录入大都以书目数据为主,只对文献的特征、主题、分类等做一般著录。实际上,从用户角度来看,他们更需要的是全文数据显示,以便直接获取原始资料。

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地方文献不再仅仅以书籍形式出现,而更多的是发表于各种各样的报刊上,散见于各种各样的会议文件之中,甚至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商业宣传品里,地方文献和其它文献一样力求以更快速度、引人注目的方式向社会传播。这部分文献大都以简短精要的论文形式出现,建成全文数据非常可行。再者,论文型的文献比较零散,不仅分布在不同的媒体介质上,而存贮地方文献的媒体介质本身又不全是地方文献的收藏范畴,若全部收集地方论文材料的原载体有一定难度,也不适宜,故这部分论文文献有必要建成全文数据,让用户直接获取原文、及时了解最新信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的载体不断发生变化。地方文献在以传统的印刷书籍占据主角时,更多的非书资料正逐年增加。这部分非书资料虽然内容繁多,但其本身的检索使用都较方便,故不必要建成全文数据。然而非书资料仅从外表又看不出其具体收藏内容,故需要对原始文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加工成文摘或提要式录入,以向用户简要介绍文献的.主要收藏内容,建成摘要数据库供用户选择使用。当然摘要式文献部分还应向用户提供原文献出处及其收藏地,以便用户及时找到原文,尽快获取所需信息。

地方文献是有关某一个地方的一切资料,除我们常看到的白色文献外,一些单位的半机密资料数据或机密文件等灰色文献或黑色文献亦是地方文献的收藏对象。这部分资料不便于广大用户公开查阅,需要使用的用户可以同有关单位联系,根据具体的使用办法及注意事项查阅,所以只提供题录比较合适。为便于用户查找获取原始资料,题录式数据须注明具体的收藏地或收藏单位。

再者,地方文献中除图书、杂志、报纸、手稿等常见资料外,还有图片、画片、表格、票据等资料,这部分文献一般从其名称即可知其内容,没有必要建成全文或摘要。建成全文型也困难,故也可建成题录式数据,并准确注明其收藏地。

地方文献数据库应建成全文、摘要、题录三种形式并存的交叉信息混用库,尽可能将数据库建设得全面、深入、贴近用户,而又易操作可行。用户在使用时可以随时检索到自己所需要资料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地方文献库具有涉及内容广泛、时间序列较长、且资料来源复杂、贮存方式多样等特点。要将这些不同来源、不同途径、存于不同介质的原始数据归于同一库中供用户综合使用,须对其内容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划分和揭示,给用户提供多条检索途径,以便用户能从不同角度查找自己供所需资料。

2.1建成具有学科分类检索功能的地方文献数据库。

地方文献数据库应属于专题文献数据库,但因其文献内容广泛而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化、文学、历史、地理、人口等多学科范畴,故又具有综合性数据库的特点。打开一个学科综合的数据库,广大读者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依学科分类来检索文献。

不同的用户一般都有自身的研究领域,而且对该领域的文献最敏感、知识分类也最熟悉。为使用户能快速了解自身学科范畴的文献资料,并能较全面地浏览某地区在该学科领域的科技发展新动态,地方文献数据库必须依据学科专业来组织文献资料,分门别类地显示文献信息,实现按学科分类检索的功能。

学科分类检索功能主要是指依据文献内容的学科属性其特征,将成千上万种文献划分开,按照科学分类标准,将容文献编排类目,各分其类,数据库系统能按类提示文献息、提供文献线索,便于用户寻类索文、触类旁通。用户同可按学科分类的次第性,逐次寻找类目,查获数据库内含有关文献。

2.2应建成具有地名归类检索功能的地方文献数据库。

虽然学科分类检索能满足人们检索文献的一般逻辑思维方法,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学科、新科技不断涌现,学科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强、而学科分类是属于一种先组式的检索体系,只能单维地提示文献特征,对文献的专指度跟不上交叉学科的发展,在反映新学科、新成果方面也总是滞后,给用户检索新的科技信息增加了不少困难,也降低了文献的检全率、检准率。因此有必要实现按地名归类检索的功能。

地名归类检索功能主要指依据文献所属的地区,将文献划分开来,按地域区分和隶属关系。将库容文献各归其地。这样可避开文献的学科分类,按地域提供文献线索,便于用户以地寻文、鸟瞰全貌。

地方文献都是以某一地区为记述范围且反映本地特色的,这些共同的地方特色,体现为文献的区域性。对研究地方特色的用户来说,他们更注重地方文献这一“区域性”特征,地名归类检索功能也正是满足了用户按地名揭示和组织文献的要求,用户不仅能以地名作为检索口,查检某一具体地区的有关文献资料,并能较全面地了解该地区的总体概况。

可以说,地名归类检索功能为“区域研究”的用户提供了一张地图似的资料检索途径,使他们对地方文献一目了然,广域的地方文献从而成为更具体的地方文献。

2.3应建成具有著述形式检索功能的地方文献数据库。

地名归类检索已是在学科分类检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用户的查检途径,亦是在综合性数据库的基础上,体现了专题性数据库的检索要求,但对地方文献的不少用户来讲,学科的交叉渗透、地域的临界相关往往正是他们研究的焦点,这时候前述两种检索子系统都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而著述形式则成为他们查找资料的第一入手点。地方文献数据库如能按著述形式组织文献,即实现按著述形式检索的功能,满足更多地方文献用户群的需求。

著述形式检索功能主要指依据文献的著述形式,将文献划分开来,如:地方志、地方史、地方报刊、地方年鉴、地方名人、地方论文、地方档案、地方图录等等,按著述形式的层次关系,依次设立子目,如:地方志层次下可分综合志、专门志等,将库容文献各归其位。

关于地方文献据库究竟应如何建成学科分类、地名归类、著述形式等多途径检索的库,数据库的检索系统又如何构建,笔者另有专文“地方文献数据库检索系统建立之设想”详细论及,在此不再赘述。

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是一项探索性工作,究竟建成一个什么样的数据库才是最适用的、用户最满意的,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这里的几点设想,不求同行赞同或采用,只求抛砖引玉。

〔出处〕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2(2)。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