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模板21篇)

时间:2023-12-08 18:25:46 作者:琉璃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学科的特点、学生的需求和教育教学要求进行合理组织的教学设计。教学计划范文三:高中英语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地球仪、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

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1此部分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板书。

1、几种常见的天体。

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图1.2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动题。

学生回答。

引导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那么,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呢?(互相吸引;围绕旋转)。

板书。

2、天体系统。

启发讨论天体系统有大有小,大的天体系统又可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天体系统之间是如何包含的呢?(银河系含太阳系,太阳系含地月系)。

学生回答。

讲解(投影课本p3图1.2讲解)地月系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太阳系则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卫星及其它天体,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而银河系是由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象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1000多亿颗,太阳就处于距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位置上。

讲解银河系已如此庞大,是否就是最大的天体系统呢?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呢?还远远不是。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约10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

多媒体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麦哲伦云等)。

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科学家称之为总星系,是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展。

中学地理阅读思考教学设计

【教学手段】幻灯片:〈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地形图〉。

(板书)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的.密度。

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

人口密度不同,在图上有什么区别呢?看甲、乙两城市人口密度的比较图(教材)。

可看出:甲市人口稠密,乙市人口稀疏。

(计算)“做一做”算出中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中国:约121/平方千米;加拿大25/平方千米)。

(总结)人口密度能准确地说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均,有的地区稠密,有的地区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读图: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板书)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

北美洲东部。

这些地区为什么人口稠密?我们用所学过的知识对这些地区进行分析。

首先,从自然条件看这里有什么优越性?

(展示)〈世界地形图〉和〈世界人口分布图〉对照比较,

提问:1、它们都处于什么纬度?(中纬度)。

2、它们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近海地带)。

3、它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平原为主)。

4、它们在气候上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

(总结)可以看出,人口稠密的地区,一般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所以在人类历史农业发展较早,现在也是工业、交通发达、城市集中的地区。

在海陆位置上:内陆地区。

在地形上:地势高峻的高山高原地区。

在气候上:干旱的沙漠和湿热为开发的热带雨林地区。

在纬度上:高纬度地区的苔原带、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学生讨论):“想一想”第二题能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说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根据讨论的结果,教师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是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总结)这一节主要讲了人口地理的两个知识点:世界的人口增长、迁移和世界人口分布。这两个知识点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的迁移是认识人口的动态变化,它们的动态变化,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人口增长的状况和人口的分布情况。

(练习)在世界大洲的空白图上,找出世界四个人口稠密区的具体位置,要求形式用红笔在课本图上勾画出人口稠密区的位置。

【板书设计】。

三、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的密度。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西部。

北美洲东部。

四大稀疏区:高纬度地区。

高山高原地区。

干旱沙漠地带。

湿热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展示)1987年7月13日某报记载:

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终于诞生在地球上。

1999年10月13日某报记载:

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提问)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大约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提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

(讲述)18世界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界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更快。

(过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应如何加以量化呢?

(讲述)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练习)某一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了25个婴儿,死亡10人,这个地区在这一年中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各是多少?(出生率:千分之二十五;死亡率:千分之十;自然增长率:千分之十五)。

(展示)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提问)请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讲述)这样的结论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存在着地区差异。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展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表。

请学生粗略计算:1950年、1990年、2025年发展中国家人口总数分别是发达国家的多少倍,加深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差异的理解。此时教师可以设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越来越明显,会带来什么问题?学生思考但不必回答,为下节课讲人口问题埋下伏笔。

(过渡)大家都听过《橄榄树》这首歌吧,歌中唱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从歌词中我们可以知道,歌中的人是从其他地方移居到另一个地方的,这种人口从一个地区移居到另一个地区的社会现象,就是人口迁移。

(提问)请大家读教材“人口的迁移”这部分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回答并评判。最后展示“16~20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教师总结。特别强调目前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即: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国际难民移动)。

2.你认为劳动力输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为什么?

(过渡)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长是不一样的,那么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分布是否均匀呢?首先,我们学习一个反映人口分布特点的指标——人口密度。

(计算)有甲、乙两城市,面积大约都是2000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算算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有多少人?(甲市:2500人/平方千米;乙市:1250人/平方千米)。

(讲述)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密度一般是指每平方千米内的居民人数(人/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计算)算出中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1998年)。

国家。

人口数(人)。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中国。

1248100000。

9600000。

加拿大。

30300000。

9970000。

(中国:121人/平方千米;加拿大:25人/平方千米)。

(讲述)人口密度能准确的说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稠密,有的地区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图。

(提问)世界人口稠密区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总结)。

(讨论)结合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分析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讨论)能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说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不能,因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练习)选择题。

探究活动。

我家的人口。

要求:

目的:

1.通过了解自己家的人口增加和变化过程,印证课本上关于人口增长的结论和数据,即理论联系实际。

2.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强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加深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增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要求:查找资料(可上网查找)。

目的:

1.通过查找自己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县(省)的人口分布情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把书本的理论用在实际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学习运用这些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如通过调查得出人口分布的差异后,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

3.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调查,对家乡有更多的了解,激发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中学地理小组学习教学设计

三、复习步骤。

16周:第一课时——复习提纲六单元+单元测试。

第二课时——试卷讲评+查漏补缺。

17周:第一课时——复习提纲七单元+单元测试。

第二课时——试卷讲评+查漏补缺。

18周:第一课时——复习提纲八单元+单元测试。

第二课时——试卷讲评+查漏补缺。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重难点:

重点是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难点是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导入:(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广东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引导: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生: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师: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分析上述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生: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引导: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引导:用以上分析做练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展示非洲气候图。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饿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本课要点。

板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东地区的范围、主要国家及城市、重要的临海、海峡及运河;记住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原因,宗教类型,文化的差异和矛盾。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图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统计数字分析中东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及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3.通过中东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产生水资源匮乏的原因,和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

4.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产生的原因。

5.通过学习,能总结出本区成为热点地区的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养成关注世界上焦点地区和焦点问题的习惯,学会从地理的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

2.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

3.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平等观念,呼吁世界和平,反对战争。

1.运用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一个地区对世界影响较大的原因。

2.分析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的重要作用。

3.正确看待和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中收集的有关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等地区战局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这些国家)。

提问:中东为什么一直成为世人所关注的热点地区?为什么这个地方有这么多的战乱?

生:石油、宗教、土地、种族、水。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但是,你们忽略了一个:位置!!请同学们看地图,你来描述一下中东的位置特征!

生:纬度位置,相邻位置。

师:用四个字概括:五海三洲之地!我们再来看一下丝绸之路的地图,你来描述一下,中东地区的位置重要性!

生:东西方文化、物质交流的中转站!

师:是的!通过土耳其海峡,就可以连接欧洲、亚洲;跨过苏伊士运河,就到达非洲大陆!这也是自古以来兵家相争的原因,从波斯帝国,到阿拉伯帝国,无不在这里留下痕迹!

中东战乱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这里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了争夺石油发生的战争有哪些呢?

生:海湾战争,美伊战争等等。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东地区的石油分布图,哪里的石油分布最多?

生:波斯湾地区。

师:请同学们打开填充图册13页,并翻开书本28页,根据提供的资料,分析以下问题:

(1)为什么中东地区的经济被称为“石油经济”?

(2)中东的石油主要输往哪些国家和地区?

(3)石油输送的路线经过哪些地方?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课改的第三批学生结束了高中的三年学习,顺利毕业。分析今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试题,考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整体上体现了稳中求变的思路。客观题,突出基础知识的考查,但有的试题因题干和选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又有一定的难易梯度,部分考生会感觉把握不大;主观题题目与客观题比较起来难度不大。高考结束了,反观地理教学,主要有以下的一些思考。

一、认真研讨考纲,参加教研活动。

高三地理教师在高三上学期拿到考试说明后,就应认真学习地理教学新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分析对比考纲的变动情况,研究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把握高考命题走向,使高三地理复习有明确的导向。甚至可以把高二小高考的地理考试说明拿来,比较小高考与高考在必修内容上的要求差异。这样,在教学中就可以着重强调,有助于帮助所有同学明确最最基础的知识要求,尤其对于一些后进生来说,更可以帮助他们明确基础知识。

高三的教研活动是系统性的,要认真的参加教研活动,对于把握复习动向、具体要求、资料准备等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在教研活动中获得考试信息、研讨地理难题。

二、立足课本,夯实双基。

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学科的知识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维逻辑和知识运用能力。而能力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获得高分。

在第一轮复习阶段,不能一味地追求进度,要稳扎稳打,注重立足课本、夯实基础。我在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听写,并及时批改,在下一节课给学生反馈。这可以让学生及时复习,也知道了什么知识是基础的、必会的。只有学生手中有“米”,肚里有“货”,才可能有东西思考。复习中,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图表的判读、分析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到位,以及地理学科语言的运用,力求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第一轮的复习花费了很长世间,特别是自然地理部分,复习的时间很长,主要是本身知识就比较难于理解,再者所教的学生是文科学生,对于自然地理的学习心存畏惧。

对于区域地理部分,虽然高考说明中没有出现要求,但是也不敢不复习,因为区域性是地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还是花了一些时间把区域地理过了一遍。

此阶段的练习以阶段性的习题为主,没有进行特别的客观题或主观题训练,反映在考试的结果中,学生阶段性习题做起来感觉还不错,但是综合性习题一做起来,水平就上不来了。今后也需要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就有意识的做一些综合练习,弄一些客观题训练。

在第二轮复习阶段,打破常规的章节,以专题复习的形式进行知识的重组,突出知识点的联系和迁移,力求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能力的提升。

首先进行的就是图表专题。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地理试题的信息往往来源于图表,从地理图表中正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是历届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的一个重点。但地理图像很多,最能体现地理特色的地图,如:等值线图(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压线图等)、地形坡面图、日照图、经纬网图、区域图、地质构造图、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等,在复习中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对这些地图按专题给予复习,指导学生进行图文互换、变换角度,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对解题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加以描述,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表达能力。

其次是地理计算题专题,如时间的计算、等值线图的数据计算、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人口的计算等。地理计算从数据计算来说很简单,但是其中包含了地理意义,需要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地理知识,才能列出算式,而解题能力是次要的。

然后是其他的专题复习。在这一段的复习中,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这一阶段我注重及时收集各地的模拟试卷,根据考生的具体情况和高考的命题趋势,精心选题、组合练习试卷,特别是客观题的专项训练开始进行,并对练习进行及时评讲,规范专业术语,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帮助学生总结答题思路,及时发现知识缺漏,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应试力。

在5月份三摸后,有些学生想自己复习,但一坐下来就不知道是看书,还是看试卷,是背知识要点,还是错题复习回顾。于是我给每个学生都发了最后一个月教学计划,内容包括每一节课的内容、课后练习、自己要做的查漏补缺等,让他们每天都知道自己在地理上要做些什么。特别说明的是,由于这个教学计划是提前一个月做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市里或学校地其他一些安排,具体某些内容会有变动。但我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每天应该做些什么,给他们一个指导。

三、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高考命题从来不回避社会热点,而且常常以热点为背景考查考生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对近一年来社会上发生的影响较大的事件以及长期以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倾注更多的关注,平时在上课过程中就会提到,让他们知道有这么一件事情,做到心中有数。教学特地制作课件“江苏地理”与“地理视角看实事热点”,指导考生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以及正确的思维方法,加以思考和辨析。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扩大考生的视野,但不过多过早地追逐热点。

本学期本人带课不算少,一共是6个班。1、2班是中新友好实验班,3班是宏志班,4、5、6是省级宏志班。

第一节课,不求讲新课内容,只想和大家见见面,沟通下,使他们了解我,喜欢上地理。我上课的内容是这样的。

一、自我介绍。

我把自己的信息较充分地展示给了学生,公布的有姓名、电邮、博客、qq、手机、爱好等,之所以这样做,一是想让他们看到我是一个时尚、现代的人,二是我公布了大量信息使他们觉得我是一个亲切、真诚的老师,三是我觉得这些信息都是可以公开的,没什么必要掩饰。总之,想拉近距离。

在列举这些信息的时候,我也提醒他们注意观察、分析,比如,我的手机号末尾两数字是47,我的博客名为“地理赵”,电邮是zwj0371,这些都和职业、单位、姓名都有关联,提醒他们多思考,多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聊聊地理。

地理,关于“地”之“理”。“地”指的是什么?地理学研究哪些内容?我们高中地理课程学哪些知识?聊了聊。

三、认识一些同学,让他们做自我介绍。

我说,不认识大家,也没名单,怎么叫学生呢?大家纷纷发言,有说直接用手点吧,有说第几排第几列这样叫吧。就这样,引入了“坐标”。我说出来几组数字,代表横纵坐标,一个班叫起了两三位同学。通过这个活动,第一,认识一些同学,第二,强化他们坐标的概念,第三,发言的同学得到了锻炼。

四、复习经纬网知识。

刚才是班里同学的定位,如果是在地球表面,如何确定位置?大家都嚷嚷,用经纬网啊!

领着他们复习了经纬网、经纬度、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当然得画图辅助了。

上课中穿插了“找北”活动,即正确辨认方向,认清自己在教室里正对的是哪方。此活动很有必要,有些同学确实没方向感(也可能是来到新地方方向还没辨认清楚)。建立空间概念是学好地理的一个必备要件!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8月29日)。

第一部分内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我没有按照教材上的顺序先讲天体的分类,再介绍天体系统,而是调整了下。

我的讲法是这样的:依次播放郑州四十七中校园的图片、郑东新区的地图、郑州市的地图、河南省的地图、中国地图、世界地图,让学生有位置感,明了学校的位置,强化他们的空间概念。然后引导学生,地球在……?“地月系”,再然后“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地球在宇宙中并不孤独,还有其他的天体类型。请看书第二页,找出还有哪些?

第二部分:“我们再较详细地研究下行星地球。看书第四页,找出地球是在哪一位置?”然后做5至6页的活动题,归纳出地球是颗普通的星球。

活动的设置是人教版新教材的亮点,通过活动,“逼迫”老师让学生动起来。上课过程中切忌跳过活动,或者老师讲的太多,限制学生的思维。

第三部分:地球的特殊性。从地球是已知有生命的星球,引导学生珍惜地球环境、珍爱生命。

本学期我担任了七个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任务不算太重也不轻松,由于本学期节多事多,课时不多,各班进度稍有不同,但最后总算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各项教学活动开展井井有条,复习工作顺利进行,不负学校期望。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认真参与教研活动与备课活动。

每周一次的教研和备课活动,大家共同探讨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效果,反思学生情况,组织练习工作,交流各自的教学进度,安排下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有目的,定时定量的活动让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得以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协调统一顺利地开展下去,同时也使我获益不少,每经一次活动就成长一次。

二、积极参加新教师培训。

根据统一安排,我与其他学校的老师在泉州师院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新教师培训,通过培训,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行了解读;相关方面老师介绍了有关教师法律法规知识,如何追求有效的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等。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三、认真完成本职工作。

备课认真,尽量发挥新人特色,做到敢想敢做,有新意。在教学中我较多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在备课过程中,我积极寻找各种素材,包括各种图片和动画,视频,力求做到形象生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结果反映不错,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有很大的提高。除了教授课内的知识,还注意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地插入相关课外知识,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引发了学生地理探究的兴趣。一直认为学习是求知的过程,从本身的需求出发更容易让人接受,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认真做好教学反思。

作为新教师,对教学情况的掌握还不够熟悉,这就需要不断的做好教学反思。不仅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情况进行反思,还要积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教学效果,接受学生反映情况,做得好的坚持,做不好的改进。教学是一种双向的过程,是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做得好能促使另一方做好,从而使整个教学效果得到不断加强,反之,则不断减弱,最后可能导致学生对该学科失去信心,因此,教学反思必不可少。

同时,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包括: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有治学不严谨之嫌。如对课堂上听讲不认真或表现反常的学生,有时没有及时谈心交流;对没有交作业或作业做得不认真甚至有可能是抄袭的学生,不是每次都过问,这些都是我今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注意改进的问题。

个学期就要结束了,所有工作也进入了最后阶段,回首这一学期,收获颇多,现将这学期的教学做个总结,既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整理,也是对未来的提醒。

本学期我担任了七个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任务不算太重也不轻松,由于本学期节多事多,课时不多,各班进度稍有不同,但最后总算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各项教学活动开展井井有条,复习工作顺利进行,不负学校期望。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认真参与教研活动与备课活动。

每周一次的教研和备课活动,大家共同探讨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效果,反思学生情况,组织练习工作,交流各自的教学进度,安排下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有目的,定时定量的活动让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得以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协调统一顺利地开展下去,同时也使我获益不少,每经一次活动就成长一次。

二、积极参加新教师培训。

根据统一安排,我与其他学校的老师在泉州师院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新教师培训,通过培训,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行了解读;相关方面老师介绍了有关教师法律法规知识,如何追求有效的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等。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三、认真完成本职工作。

备课认真,尽量发挥新人特色,做到敢想敢做,有新意。在教学中我较多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在备课过程中,我积极寻找各种素材,包括各种图片和动画,视频,力求做到形象生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结果反映不错,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有很大的提高。除了教授课内的知识,还注意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地插入相关课外知识,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引发了学生地理探究的兴趣。一直认为学习是求知的过程,从本身的需求出发更容易让人接受,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认真做好教学反思。

作为新教师,对教学情况的掌握还不够熟悉,这就需要不断的做好教学反思。不仅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情况进行反思,还要积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教学效果,接受学生反映情况,做得好的坚持,做不好的改进。教学是一种双向的过程,是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做得好能促使另一方做好,从而使整个教学效果得到不断加强,反之,则不断减弱,最后可能导致学生对该学科失去信心,因此,教学反思必不可少。

同时,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包括: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有治学不严谨之嫌。如对课堂上听讲不认真或表现反常的学生,有时没有及时谈心交流;对没有交作业或作业做得不认真甚至有可能是抄袭的学生,不是每次都过问,这些都是我今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注意改进的问题。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人从事地理教育教学,经历了几次的课改,这次的课改,让我感受很多。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科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是城市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上一节,教材把城市是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把城市作为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2)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对城市有所了解,但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对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总结。

中学地理片段教学设计

1、了解美国的位置和组成,知道其领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2、了解美国居民的构成和美利坚民族的复杂性。

3、了解美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主要的地形区和气候类型。

4、了解美国自然资源的丰富性。

5、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分析美国自然环境的优越性。

5、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了解美国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6、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以及种族构成等。

教学难点。

美国自然环境和资源对于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复备栏。

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透过美国和巴西,了解美洲的自然风貌、经济特点和人们的生活风俗等。

我来预习:

1、世界政区图。

观察地图,说说美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临国位置。(美国位于西半球的北温带,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西南与墨西哥相邻,北临加拿大,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除了本土外,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属什么温度带?(阿拉斯加,位于北极圈附近,大部分属北温带,少部分属寒带。夏威夷,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属热带。

3、美国国旗。

问:你知道美国国旗的含义吗?(美国国旗的左上角蓝色星区内,一共有50颗白色五角星,他们分别代表美国的50个州;星区以外还有13道红色白色相间的条纹,他们又代表美国最初独立时的13块英国殖民地。)。

一、领土组成。

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领土组成美国的普遍居民中,都有哪些肤色的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说明美国是一个由各种人种构成的移民国家。

总结: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人的,所以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二:移民国家。

1、你所熟悉的美国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国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华盛顿:美国人。爱因斯坦:德国犹太人。杨振宁、李政道:中国人。乔丹:非洲人。)。

(白种人占84%,最多;其次黑种人占13%;其他占3%。)。

板书:种族歧视。

3、情景教学。

问: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西部开发,修筑铁路;科学界获诺贝尔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航空领域有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

我来探究:

1、美国农业区域化生产的优点是什么?

2、中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美国的些经验?

第2课时。

1、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2、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3、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4、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5、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6、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美国工业特点以及城市分布。

教学难点。

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复备栏。

导入新课:

我来预习:

1、导入: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产品是美国生产的?请列举一些产品或品牌。(可口可乐、摩托罗拉手机、福特汽车、柯达胶卷等。总结: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它的工业产品遍布世界,我们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今天我们就来全面认识美国的工业状况。

2、你知道美国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吗?(钢铁、汽车、化学、电子、宇航、石油、飞机制造等。

3、展示“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

请同学们在图上指出下列工业城市,并说明总结:东北部是美国开发最早,污染最严重的工业区,主要是传统工业部门。后来逐步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转移,这两个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以新兴工业门类为主的工业区。

4、美国有哪些产品居世界前列?(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橡胶、轮胎、铅、载重汽车、发电量、磷肥等。居世界第二位:煤炭、新闻纸、水泥、钢、小汽车。

提示:多看“阅读材料”。

5、根据以上“材料”学生发现美国的工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工业产品种类齐全,产量大,技术先进。

6、引导:有人说:“美国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你同意吗?你能列举一些有关高新技术的产品和其他事物吗?(航天飞机、微软公司、彼尔盖茨、爱国者导弹、大型轰炸机。

7、近几年,美国的经济平稳发展,主要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

阅读p90页提供的材料,说说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美国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8、过渡: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它众多的工业产品和高水平的生活消费,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请学习下面一个标题的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感受对比,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通过收看媒体天气预报,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认识卫星云图,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理解天气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百度资料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阅读思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中学地理小组学习教学设计

1、了解我国工业发展的成就。

2、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产业特点、分布及发展方向;收集资料加深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技能,读图、析图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特点的技能。

3、通过感知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形成地理表象,根据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抽象、概括思维过程,形成、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进而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及分布特点;举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分布特点及发展方向。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学生:收集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的图片,“武汉光谷”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一些特殊的带“洋”的称号,引入我国工业的发展。

读图课本找出我国解放前后工业产品的增长,了解我国工业品产量的增长和布局的变化。

板书:一、我国工业的发展。

讲解:旧中国的工业非常落后,产量少,部门不全,只有几个大城市工业相对发达。如上海、广州,重庆、武汉等。

转承:课前,同学们通过报纸杂志或上网收集了有关高新技术产业成果的资料,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所收集的资料并作简要解释。

学生活动: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资料。

(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初步的认识,展示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获得成就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教师引导:其实,我们从互联网上收集资料就是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了我们收集资料的方式,体会到互联网带来了一场新的学习革命。那么什么是高新技术产业呢?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相比有什么特点?分布如何呢?发展方向怎样呢?这就是我们要一起来了解的内容。

板书: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学生抢答]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兴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科技含量高。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

[出示板书]1.高新技术产业。

[出示课件、教师承转]通过观看中关村的视频材料,与传统工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有什么特点呢?填写下表。

项目高新技术产业传统工业。

科技人员比例。

产品增加值。

生产增长速度。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

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

[学生活动](加深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及特点的理解。)。

[出示板书]2.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出示课件、提问]对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说出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布的特点。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学生抢答]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出示板书]3.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的特点:大分散、小集中。

[学生抢答]。

——沿海地区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

——沿边地区以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沿边的地理优势,开发以贸易导向型的产业;。

——内地以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教师承转]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发展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请阅读p115活动1的三则短文,然后回答活动2的(1)(2)(3)小题。

[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问题(1)高新技术产业对上海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所起的作用;。

问题(2)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对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问题(3)国际互联网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将会改变企业的传统生产方式。

[学生探讨、教师提示点拨]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缩短一个产品从开发、生产到销售的周期,保证企业产品能紧跟市场需求。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工业生产摆脱了“找米下锅”的局面。纳米技术在材料、医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带动了新产品的开发;环境技术使工业发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并为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创造了条件;各国政府积极推动用生物技术、生物医学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促进社会产业结构越来越多元化、高效化,为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学习方法,在交流中展现个性才能。)。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结]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将闯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凭借高新技术,传统工业重振雄风指日可待。

【作业设计】。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特点。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1.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人口增长的特点。

2.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

3.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4.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归纳人口增长的特点。

2.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3.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境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2: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如地形、气候等。那么,地球上最活跃的最重要的成员是谁呢?(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对,这个成员确实就是我们人类自己。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探讨这方面的基本知识,看看我们人类自己在地理环境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讲授新课(活动探究,归纳提升)。

活动探究,小组合作。

地理教学设计

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

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

b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组: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组: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地理教学设计

1、能够根据地图归纳塔里木盆地中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

2、能够说出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3、能够以塔里木盆地为例,说明我国开发塔里木盆地的有利条件及在开放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塔里木盆地中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油气资源的开发。

塔里木盆地中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

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新课引入】。

用ge卫星地图展示塔里木盆地,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自学导航】。

认真阅读教材,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

自学课文,搜集信息,解决下列问题。(将重点内容在书上画记号)。

一、认识塔里木盆地。

1、位置范围:位于新疆南部,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

2、地形:是我国最大的盆地。

3、地貌:本区沙漠和戈壁广布,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在盆地边缘和河流沿岸,分布着绿洲,它们的.水源来自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

4、气候特征:降水量在50㎜以下,是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

5、主要河流:塔里木河。

二、开发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天然气储量占全国陆上天然气总储量的1/4。为开发本区天然气资源,国家开展了西气东输工程。塔里木盆地环境脆弱,在开发油气资源时,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避免破坏环境,并加强绿洲的环境保护。

【预习反馈】。

(略)。

【合作探究】。

p80活动:认识塔里木盆地城镇、交通线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主要城镇及分布特点。

分布在绿洲上,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2、讨论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交通线分布与水源、绿洲分布的关系。

城镇主要分布在有水的绿洲上,交通线串联起各座城镇,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3、修建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的原因。

是为了开发利用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

p81活动:认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

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为东西部地区带来的益处。

西部:(资源优势)油气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增加西财政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东部:(市场优势)缓解能源短缺;改善环境质量。

西部地区的开发利用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是如何体现的?

活动拓展:

涪陵页岩气田(焦石)、武陵山旅游开发中如何实。

地理教学设计

1、了解区域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读图,简评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的。

气候特征。

4、以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为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说明区域内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掌握分析、表达一个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的方法;学会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影响。

有关地图、景观图片、视频材料,自制幻灯片。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讲授法。

板书:1、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

2、面积:土地面积78.8万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8.2%。

3、绝对位置。

1)大体位于120°e——135°e、40°n——53°n。

2)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主要位于中温带。

4、相对位置。

1)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

2)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5、地理位置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二、地形特征。

讲述:我们在七年级下册学习过描述大洲地形特征的方法,你还有印象吗?

学生讨论: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平均海拔高度、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格局和特色地形。

地理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中考复习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通过让学生合作、讨论、探究,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高寒对青藏地区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影响,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讨论,经教师适当点拨,力求重点得到突出,难点得以解决。通过四大区域的复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区域差异,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或者影响性,培养学生哲学思维。本节的教学还对学生今后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西部大开发等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上来划分地理区域的,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也是在区域层面上划分最大的区域。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以及依据,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能够简单的阐述,但是对于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从学习区域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探究。

知识目标:识记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名称、划分的界线、划分的主导因素,掌握其自然特征和人文地理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各地理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原理,能用哲学的观点观察地理事物。

教学重点: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界线以及划分的主导因素,自然人文方面的差异。

教学难点: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性。

教学方法:图表法、逻辑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前置作业、学案、教材。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课题。

重难点探究:

探究一:干旱的大西北。

探究二:高寒的青藏地区。

播放多媒体视频(关于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人文特征)。

师:通过这几幅图片,同学们可以看出我们今天复习的课题是什么?

出示目标。

师:我们进入第一个活动,看看你前置作业完成的如何?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订正答案(根据学案的要求完成任务)。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既快又好,订正后请举手示意。(适当点评完成任务的小组)。

师:各小组展示疑问并求助。

(适当点评,鼓励性语言)。

出示答案。

(过渡):基础知识过关了,我们将要背着知识的行囊攀登重、难点知识的高峰。

要求:把你们的答案一定要落实到学案上。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疑问?

生:气候。

生:北方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南方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师:同学们真是太牛了,相信给你们一道中考题,你们一定能快速做出来。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这么难的中考题都能这么快的做出来,看来探究二对你们来说小菜一碟。

教师点评小组表现,出示课件结构图。

教师总结:研究一个区域。首先要了解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条件、人文条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现在由大西北飞往湖北和山东,走进考场做几道中考题。(出示中考题)。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探究下一个问题,根据老师给你们说的方法,把探究三的结构图画出来。

教师点拨:由高生寒,高寒的气候对当地的农业、景观和人口、城市必定有关系。观看图片。

生:四大地理区域。

学生齐读目标。

小组合作:组内相互订正答案,组长记录疑问知识点。完毕后示意。

有疑问的小组提问,其他小组解答。

核对答案,记性并相互相互提问。

仔细观看图片,小组合作,探究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两个小组)。

一名同学版图探究结果并讲解。

暴露问题,同学之间解决。

做学案探究以后走进中考题,做学案中考题,并由学生讲解为什么会选择这一项。

小组合作,根据学案中探究二的提示来讨论得出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以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小组展示。

跟着教师的引导,迁出正确答案。

走进中考,习题练习并讲解。

组长带领组员绘制青藏地区的结构图。两个小组同学上台展示。并讲解绘制的依据和各个要素的联系。

由学生分析联系。以声音图像导入复习课题,形象生动,激发学习热情,明确复习课题。

明确目标,带着目的去学习。

订正答案的过程也是巩固记忆的过程。

(设疑解疑,全面依靠学生)。

(口、脑并用,知识的提取便于巩固)。

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语言表达能力。

自学自答,有疑难问题抛给学生解决,互帮互学。

设计这个题一方面是突破难点和重点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这个题交给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为下一个探究做准备。

巩固练习。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举一反三。

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一步步分析出答案。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巩固提高。

本节小结师:三次探究之旅结束了,大家一定都有收获,带着你们的收获来完成巩固提高吧。

出示课件。

学生展示,设疑,解疑。

讨论、总结、发言随堂练习,巩固提高。

放手给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总结提升。

区域地理(研究)。

1.位置、范围。

2.自然地理(地形、气候、河流、植被)。

3.人文地理(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

地理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是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应用和转化,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过程。因此,地理教学设计是一种应用科学,就是把教育、教学、学习理论、教育技术论、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个意义上讲,地理教学设计也是一门设计科学。地理教学设计的本质在于决策、问题求解和创造。地理教学设计要应用大量的科学理论和已知的教育、教学规律去创造性地解决新的教学问题。

(1)有利于地理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2)有利于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4)有利于电化教育的开展,提高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效率。

第五,地理教学设计注意充分利用地理教学信息和地理教学媒体,重视反馈功能,体现教学信息的双向性,因材施教。传统的备课在地理教学信息的传播设计上,往往是单向性的,封闭性的。

总之,地理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地理备课相比,更新了教学观念,能体现大教育观、学生观、教与学的辨证观、知识与能力统一观、评价观。

(一)应重视研究地图教学。

(二)要注意小结、承转与总结。在设计新教材部分时,要注意对各部分进行小结,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注意承转,新课内容结束后要注意归纳总结。此次运城之行,我才终于明白什么是教学设计,如何设计好地理课堂教学以及如何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王小冬老师尤其强调了在教学设计中的最后一步教学反思,她认为教学反思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她给我们例举了很多她自己在作为教师时写过的教学反思,让我感触很深,应该说很多时候都是真情的流露。所以,在最后,王老师千叮咛万嘱咐我们年轻教师一定要做好教学设计,写好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设计

1.自主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揣摩本课生字、生词的意思。

4.正确、工整地书写8个字,感受汉字结构的和谐美。

5.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从严谨的文字中感受新疆地理的复杂,新疆的美。

6.激发学生对新疆的喜爱,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1.自主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新疆歌曲。

上课时间。

写在备课前终于摸索出一条路。荆棘仍是有的,但也依稀看到花的身影。

语文课的安排——。

一周阅读。一周听说口语。每天日记。两周一作文。

就这样?

我抬头看见一线天的光亮,内心亦开始欢喜。只是脚步仍旧迟疑。真的可以这样么?

习惯失落,结果在习惯中习惯。就以为是方向?

是这样吗?

先这样上着吧。

第一课时。

一、语文活动。

说排球——昨天的学校排球比赛。

说新疆——要求()的新疆;或者新疆的()。

新疆有很多方面可以写,为什么单单要写新疆的地理呢?

从造字法上分析“疆”——左下形,右边声。

尝试说说新疆的地理。

二、读“新疆……”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圈出生字和新词。

(2)自由读生字和词语。

(3)检查认字情况。

1.考卡片。

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同桌互相考一考,还可以交流好的记字方法。快开始吧。

2.开火车读生字。

在开小火车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用“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读好这个字?这个字你怎么记住的?你能给它组词吗?”等话提醒“疆、饶、缘、脉、葛”的读音和记字法,并请读得好的同学带领大家读一遍。

(4)教师领读课文。

(5)学生读课文。

抽查读。集体读。

三、抄“新疆”

作业:

生字、新词。专用名词。

造句:习惯自然约占复杂富饶。

反思与后记。

第二课时。

一、语文活动。

p19页比较下列音节。

给一组词。

关于背书。

只有热汗来背。那就改抄写吧。

二、“走”新疆。

(一)读课文第一段。

这一段我们可以了解新疆的哪些方面?

位置。

面积。

注意——约最大。

用位于说一句话。

读译词组:

总面积总人口总任务总产量占多数占一半儿占位子。

(二)读课文第二段。

“画”新疆。

(1)画出新疆的地形图。

(2)画出这段文字的结构图。

其实是让学生思考每层各写了些什么,每层之间有什么联系,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地形复杂:

高山:阿尔泰山脉昆仑山天山。

盆地: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绿洲:

要求一边读,一边画。

(三)再读课文。

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么?

语言准确。

层次清晰。

客观冷静——。

若写得不好,具体表现在哪里?

如:缺乏感情。沙漠和盆地顺序错位。

四、“话”新疆。

1.请沿用第一节课()新疆的地理,在括号内填写合适的词语。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一下美丽的新疆,如果困难就读一读课文。

2.活学活用,模拟说明——绍兴市职教中心。

五、写“新疆”

作业:自己写写新疆。

向郭老师介绍新疆。

第三、四课时(校对练习、听写、背诵、口语练习)。

一、语文活动。

听一篇文章《我们可以安静一点么》。

我的话:

一个人在安静时,才能听得到自己的`声音。它会告诉你,这世界比想象中的宽阔。你的人生不会没有出口,你会发现自己有一双翅膀,不必经过任何人同意就能飞。

三、听听写。

智慧火车。

小组活动。

生字听写。

美丽富饶边缘湖泊河流境内习惯自然北部山脉绿洲盆地沙漠高山复杂地形约面积总地理。

句子听写。

新疆的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六分之一。

天山山脉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大不同的自然地理区。

塔里木盆地在南疆,准格尔盆地在北疆。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第一大沙漠。

二、背背书。

株连法。

擂台赛。

集体赛——比整齐。

四、读译读。

五、练一练。

课后练习的校对。

要求学生讲解。

六、口语练习。

我来说新疆。

我来说学校。

七、小作文讲解。

地理教学设计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陆地上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密切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运动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又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按照这样的思路,第一部分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第二部分讲述了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三部分说明了陆地水的运动更新,即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一、引言部分:

地理教学设计

了解的基本地理特征,记住卡拉奇。

知道印度河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于的教材分析

为新增加的选学内容,教材讲述的内容较少。主要是了解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由于其内容许多在总论部分已经涉及到,为了避免重复,所以只是重点突出的设计了两个标题。

“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概括了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位于南亚西北部,这一点对它的气候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宗教问题是南亚尤其是印巴之间的一个重要问题。

“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明印度河平原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该地区主要的制约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农业、城市、工业的发展,主要以印度河为中心进行。

关于的教法建议

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应使同学了解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宗教及风俗习惯等,可以布置学生查找一些有关的资料,以事例说明印度与在领土、宗教等问题上的争议,关注南亚与我国西南相邻国家局势的发展变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对于自然条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该节体现得较充分,可以将该节作为一个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印度河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景观图片;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平原图;铁路线、主要城市等分布图

(引入)上节课学习了印度,这节课学习与印度关系非常密切的国家————

(板书)第三节

(提问)谈谈你对印巴关系或的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展示景观图片)

(总结板书)一、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

悠久的历史

民族与宗教

(承转)属于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呢?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几个区域,今天希望大家通过读书和讨论,试着分析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的条件和特点。

(展示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平原图)

印度和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归纳):

由以上分析得出,境内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限制发展的因素主要自然条件是—水,所以,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等都分布在印度河平原或三角洲上,因此,印度河平原对于来讲非常重要。

(提问)主要农作物有什么?

可以发展什么工业部门?

(学生回答)水稻、小麦、棉花———纺织工业

(板书)二、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农业为主

(提问)主要城市由哪些?首都市最大的城市吗?

(学生回答)

(展示主要城市的景观图片)

(板书)三、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兰堡

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反馈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历史

3、民族与宗教

二、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

三、主要城市:首都———伊斯兰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探究活动

上网查找的风俗、与印度之间的关系等资料,讨论印巴冲突升级带来的影响。

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理教学设计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首先应该从以下方面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社会经济基础。根据该流域的地理条件,规划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具体包括防洪、航运、发电、土地利用、矿产资源的开发、旅游、渔业、灌溉等方面。针对开发过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对策。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了流域的基础知识,但由于时隔较远,基本上已经没有印象,因此,需补充流域和水系的基础知识。对于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在必修2和必修3前期的知识学习中,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流域开发,由于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比较陌生,需要通过一定的图片资料,使其增加感性认识。

1、阅读美国地形图、田纳西河流域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及资源条件。

2、阅读资料,分析田纳西流域人口及社会经济条件。

3、阅读图片、资料,描述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建设状况,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4、分析田纳西流域出现的生态与社会问题,说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基本相符,只是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宜调整到流域综合治理部分,增强治理的针对性。另外,补充了田纳西河流域的人口、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关于流域开发的相关图片资料。

阅读图片、资料,描述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建设状况,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掌握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流域开发出现的生态及社会问题,归纳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分析田纳西流域出现的生态与社会问题,说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使学生掌握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知识拓展,能力迁移将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分别研究长江、黄河及珠江的综合开发小组搜集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各大河流的综合开发与治理使学生对我国的大江大河有较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流域开发建设问题板书设计: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二课时)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具体要求教学活动建议以某河流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和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图表和数据的技能,逐步形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经验,提出塔里木河综合治理的建议。

3.培养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还要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所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通过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经验,提出塔里木河综合治理的建议。

【教学难点】

塔里木河治理现状的利弊分析。

【学情分析】

初中已对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了学习,在必修一二也已对相关的自然与人文地理进行了学习,第一单元区域已介绍了区域分析的基本方式方法。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应该说都已经了然于胸,一个关键就是怎么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解决问题(流域治理)。

【教学方式】

讨论探究法、启发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资源】

书上图像资料、书上的案例课外图像和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复习上节课田纳西河在开发中的问题。洪涝灾害,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导致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经济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思考、回答从复习旧知入手,引导学生回忆——思考,引入新知资料分析资料:

1933年以后,在田纳西河流域修建了71座大小水坝,其中具有防洪库容的水库35座,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其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1933年以后,全流域再未发生洪灾,平均每年防洪减灾效益约2亿美元。

教学设计地理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

设计木头凳初级中学于龙【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二节《长江沿江地带——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沿江沿海南北居中交汇的区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课以《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为课题,主要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特及影响因素。这两个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是本节内容的主线,也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指导思想。本案例将当前的经济危机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发展外向型经济受国际形势的影响.【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

2.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地理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上节学习内容: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地图上找一找,南方地区哪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最优越?【学习目标】1.使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自主学习】1、读图7.13,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再结合7.15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性。

2、长江对上游的成都平原和下游的长江三角洲两个地区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和差异。

3、读图7.19,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根据图7.21和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什么是“同城效应”?(2)区域的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浏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景观。

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组内讨论】各小组内部进行讨论,把自己不懂或疑惑的知识组内分析、交流,把意见不一致的问题达成一致,最后还有不同观点的记录下来。

【小组展示】各小组根据自己准备的内容,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各小组的发言人数可以随意支配。在某个小组展示期间,其他小组把和自己地方标注出来,等待下一环节——组间答疑。如,自主学习的第1题,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小组之间的答案肯定有出入,有的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回答,有的小组也许只答自然方面等。

【组间答疑】通过上一环节的展示,好多小组有不一样的答案和不同的意见,此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各小组之间,各位同学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对某一问题进行辩论,使每一道问题的答案趋于完整、全面。

【教师点评】通过以上两个环节,教师对小组或同学回答不全面、分析不透彻的地方进行重点指导与分析。比如自主学习的第2题,河流的不同河段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和差异;教师要强调作用是有相同之处的,例如河流的灌溉作用,河流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等,但差异是两个地区的相互优缺点。

【学生、教师评价】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或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也可以对自己或本组的回答。

做客观的评价,最后教师对以上个人和小组做出评价,这样可以让评价机制更加多样化、更加全面化、更加公平化。

【达标检测】1、长江沿江地带四大城市群中,城镇最密集的是()a.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城市群b.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c.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城市游d.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起飞。回答6~7题。

(1)填出图中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______海,b______海,c______运河,d______(河流)。

(2)该地区的以____________气候为主,气候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路干线名称:ef_______线fg_______线(4)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____为主,是我国重要的______产区(粮食作物);由于这里河湖众多,也是我国重要的______产区。因而本区有“________”的美誉。

【知识点回顾】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达到熟记的目的,可以采取学生个别发展、分小组黑板写出等形式。如,下列知识点:

位置: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范围: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