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游园三年级数学教案(实用17篇)

时间:2023-12-15 11:10:13 作者:纸韵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一节课或一段时间内,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要求,明确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美术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三年级数学教案

本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口算、笔算、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方面内容在安排上,以笔算教学为主线,把其他三方面内容的教学与笔算教学交融,力求形成比较优化的结构。

口算

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

笔算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里有0的除法)。

估算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几百或几十多。

解答关于除法的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解答关于除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本单元的重点是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以“基本算法一特殊情况一实际应用”这条线索贯穿整个单元。

“基本算法”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一般步骤与方法,“特殊情况”是商里有0的除法,“实际应用”着重教学连除的实际问题。

2.口算教学安排在笔算教学的“两端”,即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在笔算的前面,口算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在笔算的后面。

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首先是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的第一步,要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这就是在计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所以,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是笔算的基础,应该先于笔算教学。其次是类似630;3、630;7这样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都是比较容易、比较特殊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学生在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的基础上学习这些口算很轻松,完全能够自己学会。所以,教材把口算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安排在笔算后面。

3.估算和笔算相伴相随、相辅相成。

全单元四道教学笔算的例题都以估计“开道”,即先估计再笔算,这是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一大亮点。估计在这里为笔算“导向”,为笔算化解难点;估计在这里能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第l页第二个例题教学986;2,引导学生先估计“9百多除以2得4百多”,笔算时学生就可能想到先算9个百除以2,并把“4”写在商的百位上。第6页第二个例题教学306;3,先估计“商比100大些”,笔算时就不会漏写商十位上的“0”。

在笔算教学后又安排估算。如先说说378;2、378;6等题的商各是几位数,再计算;先估计228;3、944;8等题的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再计算。这些估算都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笔算方法,提高试商能力。

4.边学习、边应用,重点解决连除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笔算后的“想想做做”里都安排了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到的计算及时应用,其中有些问题解法多样、思路开放,有些问题综合了空间、时间的内容,有些问题妥善处理余数。连除实际问题思考难度较大,解法较多,教材在第11、12页单独安排教学。

计算法则是计算的方法和规则。毫无疑问,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在除的步骤、顺序及商的书写位置等方面都是有规则的,计算法则是客观存在的。计算法则的教学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外部输入,像过去的教学那样,光通过几道例题把算理、算法、注意点讲得清清楚楚,把方法、格式示范得明明白白,然后归纳出若干条法则。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接受--记忆--模仿”。另一种是从内部生成,先让学生调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解决一个新的计算问题,经历探索过程,体会方法与步骤。然后在回顾、交流等学习活动中自己总结算法,形成法则。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探索中体验--反思中提炼--迁移中应用”。前一种教学学生认识的法则是显性的、机械的,给学生的法则是束缚与负担,必须经过大量练习才能掌握。后一种教学学生认识的法则是隐性的、有活力的,给学生留出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空间,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也不要过量地模仿。

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三个问题。

1.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原有计算为基础构建新的计算法则。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只要解决先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这个问题,新旧知识就沟通了。第l页第二个例题986;2采取“先估计、后笔算”的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地先算9个百除以2,并把“4”写在商的百位上。

2.突破知识的发展点,完善计算法则。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等于或大于除数,另一种是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后一种情况学生以前从未注意过(二年级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都是两位数)。第3页例题312;4就是教学这种情况的计算。也采用“先估计、后笔算”的策略,让学生体会先把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是合理的。

3.在适宜的时候用有效的方法使计算法则逐步清晰。

教材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及时整理知识,优化认知结构。第4页第3题设计了四组除法题,要求学生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同组的两道题被除数相同,为什么商的位数不同?通过分析原因,学生就把握了什么时候先除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什么时候要除‘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这是计算法则中的重点之一。

所以说,法则仍然要教的,但不用以前的方法教学法则。新教材希望计算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教学,同时也要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材把商里有0的除法安排在学生掌握基本计算之后教学,因为商0是除法中的特殊情况,是除法计算法则的补充。学生在初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法则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就比较容易理解。

这部分内容分三段进行。

第一段先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第二段是竖式计算时应用“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个规律。

例题教学商的中间有0,“试一试”教学商的末尾是0。例题的教学分两步进行,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计算,可以估算、口算,也可以列竖式笔算,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商中间的0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如果漏了商中间的0,那么商就不是三位数,就不是比100大一些,就不是102。然后教学竖式的简便写法。“试一试”先让学生说商是几位数,也是防止漏了商末尾的0,体会商个位上写0是合理的、必要的。在这段内容的教学中还要注意两点:一是把竖式的简便写法建立在学生原有写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为什么可以简写;二是用好“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明白商中间、末尾有0并不是由于被除数的中间、末尾是0,而是除到某一位时是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如508;4的商里没有0,800;5的商里只有一个0。

第三段是当确定商的最高位后,如果某一位不够商l,也要商0。

仍然是例题讲商中间的0,“试一试”教学商末尾的0。例题432;4的教学线索与306;3相似,也是先估计、再笔算。不同之处是,当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十位上3除以4不够商l时,教材通过“辣椒”提出:“十位不够商l,就商0。”并出现了完整的竖式。教学时,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继续除下去。

另外,教材还及时引导学生整合笔算知识,第13页第2题的三组笔算题分别安排了商末尾有0和商中间有0的比较,商末尾是0时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比较,除时商0的两种情况的比较。第15页第2题是更大范围的知识整合,同组的三道题虽然各有特点,但都要遵循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法则。

学生解答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往往有困难,因为问题的已知条件两两相互联系,这种联系既使解法多样,又干扰解题思路的组织。所以教材安排了一个例题进行教学。这种问题既可以用连除的方法解决,又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解决。经过一段练习后,又带出了另一类用连除方法解决的问题(如第12页第5~7题),这种问题在列式时,用哪一个数做第一个除数或做第二个除数都是可以的,但教学时必须使学生弄清每步的含义。

这段教材有三个特点:一是选择的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书架上放书、排队分组参观科技馆、按时服药、买乒乓球拍、写毛笔字......,都是学生熟悉的、能够接受、容易理解的。现实的素材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助于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二是呈现形式以图文结合为主,逐渐向文字叙述过渡。图文结合寓信息于画面和对话中,有生活气息,能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文字叙述的实际问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提高思维活动的质量。三是教学方法以学生独立解题和相互交流解法为主,不是教师作系统分析和讲解。

教学连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师的作用应着重体现在组织学生进入情境,从画面、对话中寻找数学信息,完整地理解题意,有序地整理条件和问题,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还体现在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解法,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回顾、反思,弄明白先算了什么,为什么先算,先算的这一步是怎样想到的。从而整理出解题思路,提升思维水平。教学例题时要鼓励学生的解法多样,但练习时不要求他们一题多解。

三年级数学《游园》教案

1.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活动一:游园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4)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充分说出自己不同的解法,对于学生的简便方法进行计算给予充分的肯定。

(5)总结计算多边形周长的方法。

二、算一算

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2)学生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特别是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三年级《我们一起去游园》数学教案

(师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每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研究一下.

(师边说边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课件出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谁来说说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学具,开动脑筋,四人一小组动手操作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操作结果。

生1: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0个,所以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100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一面画有100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的正方形。)。

生2:我们是用直尺去量。

师:还有想法吗?

生3:我是直接把1分米换算成10厘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总结并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学生齐读。

2、知识迁移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师:仿照刚才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小组在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师巡视,生汇报。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平方分米)。

(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学生读。

师领读生跟读(正读反读这三个关系式)。

3、根据进率,进行换算。

师:应用这些关系,你能推算出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吗?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2平方分米就是2个100平方厘米,也就是200平方厘米)。

1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呢?

反过来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呢?你又是怎么想的?2400平方分米=()平方米?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举几个例子吗?(生举例)。

三、深化新知,巩固练习。

(一)、火眼金睛(下列说法对吗?)。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每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我们学校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合500平方分米()。

1平方米=1000平方厘米()。

(二)、神机妙算(你能很快说出答案吗?)。

6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3平方米=()平方分米。

1000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6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8平方米=()平方厘米。

(三)、大显身手。

四、回顾整理、总结生成。

1、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所学内容,并把例题补充完整。

2、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生畅所欲言。)。

3、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解决。

五、布置作业。

1、83页做一做。

2、练习二十第四题。

六、拓展延伸。

(智力闯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游园三年级数学教案

1.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游园。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4)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充分说出自己不同的解法,对于学生的简便方法进行计算给予充分的肯定。

(5)总结计算多边形周长的方法。

二、算一算。

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2)学生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特别是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三年级《我们一起去游园》数学教案

1.在知道物体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基础上,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体会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往往是不相同的。

第86页例题观察长方体形状的图书柜,首先教学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由于学生已经能辨别图书柜的前、后、左、右等面,图书柜的前面又可以说成它的正面,图书柜的左面和右面都是它的侧面,图书柜的上面更容易理解。所以,教材在情境图的下面由大卡通直接问学生“你能指出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让学生在指指、认认、说说等活动中实现认识的转化。然后教学在不同位置观察这个图书柜,有时能同时看到它的三个面,有时能同时看到它的两个面,有时只能看到它的一个面。教材在情境图的下面又画了两个这样的图书柜,其中一幅图上画出了正面、侧面、上面三个面,另一幅图上只画出了正面和侧面。让学生判断这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哪几个面?学生在情境图里分别感受老师和女孩的观察,能够体会老师同时看到了图书柜的三个面,女孩看不到图书柜的上面,只同时看到两个面。虽然例题里没有出现只看到图书柜一个面的情境,但学生能够从看到三个面、看到两个面,自觉体会有时只能看到一个面。

“想想做做”里的习题大致分成三部分。第1题是巩固对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认识。让学生分别指一指哪是洗衣机的正面、侧面、上面,哪是冰箱的正面、侧面、上面。大多数学生都比较熟悉这两种电器,指出它们的各个面不会有多少困难。他们凭头脑里已有的洗衣机和冰箱的表象,识别洗衣机、冰箱各个面的图形;又依据洗衣机、冰箱的正面、侧面、上面的图形,想像这两个物体的样子。教材通过物体与图形间的这种转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有学生因不熟悉这两种家用电器,指出它们的各个面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下面的实物图给予帮助。

第2题站在不同位置观察放在桌上的长方体形状的文具盒,看到的面的个数往往是不同的,最多只能同时看到文具盒的三个面。教材不把这个内容作为知识讲授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体会这个内容。由于文具盒比较小,经常能同时看到它的正面、侧面、上三个面,同时看到它的上面或正面、同时看到它的上面或侧面也不难。而只看到它的正面、侧面,只看到它的正面或只看到它的侧面却不是很容易的,要把视线放在与文具盒的正面、侧面相同的高度上才能看到。教材希望学生学会把视线放在适宜的高度上观察,为下面继续学习物体的三视图作好准备。第3~5题是观察几何体,先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再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正方体,说出看到的图形;然后是观察两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指出看到的图形。在从正方体或长方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时,要指导观察的方法。如从正面看,应站在物体的正前方,把视线垂直于物体正面的中间。又如从上面看,应站在物体的正前方并紧靠物体,低下头看把视线垂直于物体上面的中间。另外,观察正方体和长方体必须看实物,不是看教材画出的正方体、长方体的实物图。

2?进行简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能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作为空间观念的一个表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三视图是指描绘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三个面的形状的平面图形。在第87页“想想做做”第4、5题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方体、长方体的三视图,初步体验了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的要领,初步使用了说一说或连一连等选择视图的方法。第88~89页教学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例题先让学生用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照教材插图里的样子摆一摆,再分别从摆成的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然后把观察位置和相应的视图用线连一连。摆、看、连是教材安排的三项学习活动。为什么先“摆”?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通过摆能够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区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便于观察;第二个原因是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可观察的实物,防止部分学生因缺少几何体而去看教材插图。“看”是例题教学的重点,分别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这里的“看”要注意三点:一是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在全体学生中必须是一致的;二是观察方法要正确,视线必须垂直于物体的那个面的中间;三是要想一想看到的形状是怎样的图形。例题里的物体,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是三个正方形组成的,下面是并排连在一起的两个正方形,其中右边那个正方形的上面还有一个正方形。从侧面看到的图形是两个上下连在一起的正方形。从上面看是教学的难点,虽然在物体上的两个正方形面一个高些、一个矮些,但是用同一幅平面图表示它们,应该是左右并排连在一起的两个正方形。必须让学生一边看、一边体会。“连”是表达观察结果的一种方式,教材里画出了物体的三幅视图,让学生指出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适当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

“试一试”向学生提出了两点要求,先是依据指定的正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然后是画出这个物体的侧视图和上视图,让学生比较充分地经历“视图—物体—视图”的转换活动。依据视图摆出物体一般经历“研究视图—摆出物体—验证摆法”的过程。“研究视图”要分析视图的结构,下面是两个左右并排相连的正方形,其中左边的那个正方形上面还有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对视图进行分析研究能启示物体的摆放方法。“摆出物体”是在分析视图、构思摆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时也会在分析视图的同时进行。如看到正视图的下面是两个左右并排相连的正方形,就拿出两个正方体左右并排摆在一起;又看到左边那个正方形的上面还有一个正方形,就在摆出的左边那个正方体的上面再放一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是不是符合要求?需要验证。验证的方法是从这个物体的正面看一看,如果看到的形状和指定的视图一致,摆出的物体是符合要求的。如果看到的形状和指定的视图不一致,应该重摆。这道题在摆好以后还要画出物体的侧视图和上视图,画视图的要求比选择视图连连线的要求提高了些,学生能画出草图就可以了。

“想想做做”围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相互转化而设计。第1、2题要求学生先用三个正方体摆一摆。其中第1题是照教材画出来的几何体那样摆,第2题是按“横着摆成一个长方体”这个要求摆,教学时不能疏忽这一点。第3、4题是“依据视图要求拼搭”,其中第3题的每小题都只有一种摆法,摆好后还要从正面和侧面观察并画出视图。第4题是开放的,符合正视图要求的摆法不惟一。先把两个正方体一上一下竖着(或一左一右横着)摆放后,第三个正方体可以摆在这两个正方体的前面,也可以摆在后面。虽然摆成的物体形状不同,但正视图相同;虽然这两个物体的正视图相同,但侧视图不同。学生在体会这些同与不同时,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第5题里的三个物体都是用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其中左边和中间的物体都能清楚地看到它们的4个正方体,右边物体只能直接看到3个正方体,让学生体会还有1个不能直接看到的正方体。

三年级《我们一起去游园》数学教案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42÷6=72÷9=。

2、最大能填几?

×4<25()×7<60()×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三年级《我们一起去游园》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解决“租车”和“购买纪念品”两个生活的现实问题,让学生掌握列表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有条理的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能够在大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从低年级开始已经接触过表格,因此对表格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运用表格策略来解决问题还是有些困难。对于表格的运用,学生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对于租车问题,孩子们也并不陌生,只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思路。本节课要求孩子们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了解到租车的租金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教学目标:

1、综合应用“乘除法”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感受列表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分析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在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列表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用列表法有序思考方案。

教学准备:

ppt,表格。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用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思维预设:参加学生的人数、交通工具、租车问题、出行费用、安全问题等等)。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一:租车。

1、提问:如果一起游园的共48人,现在要租车,应该考虑哪些问题。(预设:车型,价格,租金,安全等)。

2、作为组织者从价钱方面考虑要租最便宜的,怎么才知道哪个便宜哪个不便宜呢?(预设:多列出几种方案比较一下哪种最便宜)。

追问:怎么做才能考虑全面呢?---有序的进行思考。

3、那现在就到租车公司看看到底用什么车。

汽车租赁公司价目表如下:

日租限乘。

车型一120元12人。

车型二160元18人。

4、请同学认真看价目表,读出表中信息。

(预设:日租就是每天租金分别是120元和180元)。

提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如果没有老师想问一下“限乘”是什么意思?

(预设:最多不超过,不能超载,否则会有危险)。

5、小组活动寻找方案。

6、学生交流活动。

预设:以每辆车平均每人多少钱来计算:

120÷12=10(元/人)。

160÷18=8……12(元/人)。

可见车型二是最便宜的。

(1)生一:全用车型二48÷18=2……12。

提问:这种方法怎么样?

(余12个,有一辆车坐12个人有些浪费)。

(2)生二:全用车型一48÷12=4。

(没有剩余,但车费有些贵)。

7、同学们有这么多种租车的方案,那到底有多少种租车方案呢?

8、独立思考:要求。

先独立思考,想一想到底有多少种租车的方案。

用你喜欢的方法把这些方案表示在纸上。

9、小组合作。

要求:

(1)小组成员间互相讨论,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确定最终小组租车方案准备发言。

(2)小组分工:噪音控制员控制同学讨论音量;发言员负责展示环节,代表自己的小组把话说明白;其他同学充当小小智囊团。

(3)小组汇报:

把学生的作品分层次找出来展示,使学生整体观察:有的组方案特别全,有的组排列有序,有的组方案没找全而且列表杂乱无章。

请同学们看你们喜欢哪一个组的设计方案表:

(预设:喜欢找全而且列表有序的组,因为有序的思考既不容易遗漏也不重复)。

请作者说说他的想法。

车型一车型二可坐人数剩余座位租金/元。

方案一40480480。

方案二31546520。

方案三226012560。

方案四12480440。

方案五03546480。

请各小组修改自己的方案表,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回答:所以要坐的话最好就是这2种车刚好能把人都做满,如果坐不满,也希望空出的位置尽量能达到最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省钱。对比方案一和方案四:同样空座位数最少的情况下,优先租大车的情况下会比较省钱等。)。

10、总结发现:

你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本次的租车经验吗?

11、练习:如果我们40人,怎样租车最省钱?

学生独立列表解答。

活动二:购买纪念品。

1、师出示情境图: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

2、师:大小包装各需要几盒?独立思考问题“可以怎样买?”请你用列表法写出3种购买方案。

3、在小组内交流对比购买方案,讨论哪种最省钱?为什么?

4、学生再次独立完成书上表格2后展示购买方案。

小包装大包装玩偶数量金额/元。

方案1263046。

方案2633048。

方案31003050。

5、比较:哪种方案省钱?讨论:省钱的方案有什么规律?

生:观察表格,思考,交流,汇报。

(预设让学生明白尽量购买大包装盒的省钱,因为大包装盒里每个玩偶的单价少)。

三、总结发现,走进生活。

1、通过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预设:用列表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序的进行思考,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另外选择最省钱的方案……)。

2、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学过的方法解决不用的问题。

四、课后练习,应用拓展。

p64第3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围、量、算等具体的活动,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享受学习的快乐。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1、剪一剪。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非常可爱的卡通头像图片(电脑演示:三幅卡通头像图片),认识它们吗?在三幅卡通头像图片中,你最喜欢谁就把它从纸上剪下来,看谁剪得又快又好!

学生拿出图片,剪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卡通头像。

2、说一说。

讨论:你是怎样剪的?(沿着头像的边剪的)学生互相评价剪出的作品,体会头像的边的意思。

小结:沿着头像的边剪,就是沿着头像四周的边线剪。你能指一指你剪出的头像四周的边线吗?(先指名指一指,再在同桌间互相指一指)

揭示:头像四周边线的长就是头像的周长。(板书:认识周长)

二、提供实例,认识周长

1、教学例题。

出示游泳池图:这是一幅儿童游泳池图,你能指出它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游泳池图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出示树叶图:你能指出树叶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这片树叶四周边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

2、练一练。

(1)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你还能指出我们身边一些物体某一个面四周的边线吗?

学生可能指出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课桌面等一些熟悉的物体的面的边线,并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分别指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

谈话:你能描出这些图形的边线吗?请同学们拿出水彩笔,在书上第62页第2题上描一描。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业,互相评价。

提问:我们描出的每个图形的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什么?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1、自主探究。

学生可能想到量、围、滚等不同的方法。

组织活动: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这三件物品,小组分工合作,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分别量出它们的面的周长。

学生按要求测量长方形名片、五角星纸片和1元硬币面的周长,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2、反馈。

提问: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测量长方形名片的周长的?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量出四条边的长,再相加;

(2)量出名片的长和宽,再计算;

(3)用一根细线沿名片的边线围一周,再量细线的长;

(4)把名片沿直尺的边翻动一周。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五角星纸片的周长的?有不同的方法吗?

再问:你认为测量五角星的周长,用什么方法比较合适?(量出其中一条边的长,再用这条边长乘10)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的?(学生可能会用围或滚的方法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

追问:为什么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币的周长,而要用围或滚的方法呢?

3、小结。

提问:你学到了哪些测量周长的好方法?在测量周长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

谈话:看来测量周长要根据物体形状的不同,灵活地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达到的效果。

4、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

提问:你有办法知道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吗?自己先试一试。

反馈:你是怎样知道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学进行交流。

5、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

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吗?(学生抢答,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6、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延伸,提升认识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这样的一片树叶,你有办法量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吗?(在讨论不同方法的基础上,明确用围的方法测量树叶的周长)

谈话:请同桌同学合作,用围的方法测量这片树叶的周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测量的结果,并说一说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课件演示:用细线沿树叶的一周围一圈,最后展开细线,量出树叶的周长。

五、课堂总结

欣赏短片: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谈话: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第5页例3及练习一第3、4题。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3、帮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挂图、指南针。

一、情境引入。

出示第5页例3彩图。

如果小明问的是你,你能准确的告诉他行走路线吗?

二、新知探索。

1、图上只标明了北方,其余三个方向你能辨认出来吗?

2、谁能说说少年宫的位置?体育场的位置呢?

按那个小朋友告诉小明的路线能到达少年宫吗?你能告诉小明去体育场怎么走吗?

3、根据挂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小结:刚才大家说了好多行走路线,我们在为别人指路的时候要先弄清楚方向,再找到要去的建筑物的`位置,然后告诉问路人行走的路线。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5页“做一做”彩图。生说图上的信息,辨认四个方向。描述某些建筑物的位置。

2、练习一第3题。

3、练习一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扩展延伸。

介绍四大发明的指南针。

板书设计:学看路线图。

弄清方向。

找到位置。

说出路线。

三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练习,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能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

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课件

一、知识再现

回顾: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揭题: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相关知识。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上涂色。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比较:图形的周长与它们的面积之间的区别。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周长表述的是线的长短,面积表述的是面的大小。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2题。

让学生用准备好的边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分别拼成面积是9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拼法,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3题。

先估计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4题。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个图形中,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

学生反馈后,教师指出:因为1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有几个小方格就有多少平方厘米。

5.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提示学生:将超过半格的看成1格,不满半格的忽略不计。

交流时着重让学生体会到用割补法把不完整的图形割补成完整的小正方形的数学思想。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6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

算一算: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周长呢?

集体反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7题。

让学生读题,弄清题目要求:画两个面积都是10平方厘米的图形。

展示学生作品并交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形状。

得出结论:面积相同,形状不同。

3.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8题。

提出问题:比较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数学书的封面,估计数学书的封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让学生根据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估计一张报纸的面积。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三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多媒体课件教学。

1.口算练习(练习三第1题)。

6×7+4=2×8+6=7×9+5=。

5×5+3=3×9+7=8×6+4=。

1.练习三第2题。

43×8=7×44=39×5=75×6=。

3×284=9×263=6×724=355×8=。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连续三次进位的题目,指名回答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云有多少张照片?

小兰有多少张照片?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4题。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5题。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对比练习(练习三第6题)。

13×3=2×14=24×2=。

16×3=4×14=24×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道题,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发现的?再动手计算。

通过本节课学生,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出示主题图)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

2×3=6

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

或7×3=21

或6×3=18 4×3=12

5×3=15

18+18=36 24+12=36

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24时计时法(教材第82~83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知道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会进行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2.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感受24时计时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生活能力。

3.在探索活动中,发展空间想象力,培养探索精神,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2.掌握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互化方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刘老师今天想考考大家的猜谜能力,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谜语。

生:钟表。

生1:上午9时,我在上课。

生2:晚上9时,我在睡觉。

师:原来一天中有两个9时,一个是上午9时,一个是晚上9时,(随机板书:上午9时晚上9时)像这样,在9时的前面加上上午或者晚上的词语,这种计时法叫做普通计时法。

师:谁能再举一个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刻。

生:凌晨3时早上6时中午12时下午4时晚上11时。

师:同学们对普通计时法已经掌握了。

【新课讲授】。

1.认识24时计时法。师:老师知道大家很喜欢看电视,中央台今天有哪些精彩的节目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中央台节目单。

师:观察这个节目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获取信息,发言。

师:同学们的'眼睛可真亮,你们有问题要问吗?

生1:为什么这些时间的前面没有加“上午、下午、晚上”的词语?

生2:16时是几时?

生3:《美术星空》和《七巧板》间隔多长时间?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先猜想一下16:00是几时?(课件出示)。

生1:4时。

师:是4时吗?

生:下午4时。师追问:16:00为什么是下午4时?

生:时针第一圈走了12个小时,再走4小时就是16时。16时就是下午4时。

师:真聪明,不愧是我们班的小数学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种新的计时法。(板书:24时计时法)。

2.感知24时计时法。

师:课件出示(晚上12时),这是几时?

生:晚上12时。

师:对,当我们沉睡在梦乡时,新的一天开始了。晚上12时它既是前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也可以说成是0时。(课件演示:0时)。

师:请把你钟面上的时刻调到0时,利用钟表学具,从0时开始,边拨边数,研究一下从0时往后是几时?然后把你的发现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咱们看哪个小组的研究最深入,发现最多!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师:每个小组的研究发现都非常了不起,现在我们来证实一下你们的想法。开始一天的旅程吧!(课件出示)。

师:可以跟着数。一天结束了吗?

生:没有。

师:从0时到12时,时针走了几圈?是几小时?

生:1圈,12小时。

师:时针继续转动,现在是几时?

生:13时。追问:为什么是13时?

生:时针已经走了12个小时,再加上1小时就是13时。

师:说得真好,掌声送给他。老师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一样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师:继续,现在是几时?

生:17时,我正在写作业。

师: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现在是几时?

生:24时。(0时)我们正在睡觉。

师:一天结束了吗?(结束了)。

师:从12时到24时,时针走了几圈?是几小时?

生:1圈,12小时。(课件出示:一天的时间。)。

师:小博士告诉大家,这种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师:根据刚才的研究探索,(课件出示:钟表)想一想,外圈数和内圈数有什么关系?

生1:内圈是时针走第1圈的时间。外圈是时针走第2圈的时间。

生2:外圈数比内圈数多12。

3.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互换。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24时计时法计时了,想不想做小主持人预报节目?正好我们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正在招聘小广播员,条件是要用24时计时法预报,你想试试吗?老师相信你能行!课件出示:红领巾广播站节目预报。学生自己练习播报。

师:谁第一个来应聘?(指名播报)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根据学生表现师小结。

师: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普通计时法是怎样转化成24时计时法的?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如果是第一圈的时间,直接把前面的词语去掉。如果是第二圈的时间,把前面的词语去掉,还要在几时的基础上再加12。

师:24时计时法又是怎样转化成普通计时法的?

生:如果是第一圈的时间,直接加上前面的词语。如果是第二圈的时间,把前面的词语加上,还要用几时减掉12。

生:电话、万年历、手机、电视……。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那赶紧来挑战一下!

【课堂作业】。

教材第83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第1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从凌晨0:00到中午12:00,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相同,中午12:00以后,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对应时刻相差12小时。

教学反思:

24时计时法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计时方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运用得比较多的还是普通计时法。如何使学生接受24时计时法并学会用它来计时,是这节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本节课的教学,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前猜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钟面,说说你可能在做什么事情?

通过对普通计时法的简单介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做铺垫。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了中央台精彩的电视节目,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为24时计时法的学习做好铺垫。

2.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有趣的事物。因此,应紧密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选取生动有趣、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在本课的教学中,以课本中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为教学资源,通过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钟面上的时刻,使学生经历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年级数学教案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上节课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以及对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本节课主要通过“电影院”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让学生在经历具体的活动中,拓展学生的思维,体验算法策略的多样化,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法。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已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对处理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的经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更进一步的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

(3)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及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丰富的情感体验,感知数学的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最喜欢看的电影是什么?在哪里看的?

师揭题:今天我们就去电影院发现新的知识。

板书:电影院

1、观察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

1)课件播放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有500人,共有21排座位,每排可坐26人。

2)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估计学生会提出:

a、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b、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估算“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班内反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只要学生讲的合理就给以肯定。

2)计算

引导学生进行就算求解“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列式:2126=

a、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记录在练习本上。

师进行巡视指导,特别针对一些用竖式计算的学生进行帮助和引导,让他们注意乘法时的进位。

b、小组内交流、讨论算法。

c、班内反馈

估计学生出现的答案有:

1、2620=520261=26520+26=546

2、2621=2637=787=546

3、竖式计算

重点对竖式计算进行汇报。让学生进行质疑,并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和算理。

引导学生完整答题

2126=546(个)

答:这个电影院一共有546个座位。

3)揭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今天的乘法竖式,思考今天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总结出今天学习的是用竖式计算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师进行板书:电影院-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

1、让学生计算2428

1)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在班内反馈,重点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班内其他学生进行判断。

2)学生汇报后,让班内所有学生同位间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2、计算15363543

1)让学生同位间进行比赛做题,同位的两位学生每人选择不同的题目进行计算。

2)学生同位交换,相互检查,并让对方讲出计算过程,自己进行判断。

3)班内反馈

对做正确的学生给以鼓励和表扬。

3、解决课本29页第3题

1)让学生仔细审题,找出题目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班内反馈

3223=736(名)

答:共有736名运动员参加。

重点让学生说出算式的意义和计算的过程。

对做对的学生给以鼓励。

1、谈谈自己今天的收获,可以是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自己学习方法。

2、评价自己所在小组和自己今天的表现如何?

做课本29页第2、4、题

电影院

--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

2126=546(个)

1、2620=520261=26520+26=546

2、2621=2637=787=546

3、竖式计算

答:这个电影院一共有546个座位。

数学三年级教案

1.经历整理和复习的过程,理清知识脉络,进行分类归纳,学会有序整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

2.进一步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能熟练、准确地进行计算。

3.进一步体验“归一”和“归总”问题的数量关系,提升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小组交流,整理归纳

师:同学们,第6单元的学习已经结束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呢?现在给大家一点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请各小组长做好记录。

【学情预设】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整理情况和方法。

师:现在请各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成果吧!

教学提示: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板书各部分主要内容(或出示课件),同时对学生用结构图、表格等方式进行整理给予肯定。

师:同学们整理得非常好。看一看知识网络图,就能把这个单元的知识点给整理好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整理,交流汇报,明确本单元知识脉络,进一步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1.复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75页第1题,比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情预设】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计算时乘的顺序。

师: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题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学情预设】 有学生会说出忘记加上进位数;也有学生会说有0时不知道怎样对齐。

2.复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再来解决教材第75页的第2题。大家先独立完成第(1)题。

【学情预设】 学生能很快用口算完成。

师:第(2)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情预设】 列式为136×6,可以用笔算来解决,这样不容易出错。

师:从第(3)题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学情预设】 学生可以提炼出有效信息。

师: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

【学情预设】 同桌之间进行讨论。

预设1:可以用笔算解决,列式为65×7,算出结果后再与400比较。

预设2:可以用估算解决,65×7的结果肯定比400大,所以能走到。

1.完成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六”第3题。

把握课堂节奏,以点名口答的形式练习用乘法解决单位转化的问题。

2.完成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六”第5题。

指导学生观察数据,通过尝试找出规律并进行验证,最后完成表格。

教学提示: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时候很难找出数据之间蕴含的规律,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从学过的运算着手去尝试。

3.完成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六”第6题。

先请学生提取信息,再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并求解作答。注意引导列分步算式的学生如何列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素材,对复习内容进行运用。以学生独立完成和表达为主,加深对笔算和解决问题的理解,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成课时练习。

根据本课内容与复习目标,依据学生当前的学习经验和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和探索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在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算法和算理,有效地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但是由于平时过于偏重笔算,而忽视口算和估算,会导致部分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应适当布置一些专项练习。

三年级数学教案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具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

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老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形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面积和面积单位1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1课时

三年级数学教案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

2、过程与方法: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理解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

1、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我用例举生活中的和小猴子分桃这个情境导入新课,从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为本堂课的教学作了铺垫。

2、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本节课时提供给学生多次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分桃子、拿小棒的活动,亲身经历分得几分之几的过程,这是在教学直观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培养了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并丰富了学生表象,在主动探究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3、练习具有层次性和趣味性。

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所以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了“我会说、我会填、我会涂、我会拿、我会猜”等练习方式,一层一层增加难度,以闯关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胜欲,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类推,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小棒、平板电脑、课件。

一、复习旧知,唤醒经验。

1、回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对这个分数你们能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吗?

预设:把一张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可以用表示。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可以用表示。

把我班的学生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组,每组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2份,每一段的长度是总长的。

(隐藏事例图片,学生例举时,通过拖动选择性呈现学生所举事例)。

被平均分的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也还可以是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

(呈现思维导图,展示一个整体的不同类型)。

那么你们能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吗?

2、激疑。

关于分数,猴妈妈想再来考考你们。

如果是6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又分得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

预设:学生会出现的答案。如果出现,让学生上黑板现场分一分。

(使用的硬笔书写功能展示分桃过程,从而纠正错误答案)。

为什么桃的总数不一样,每只猴子都是分得这些桃子的?

都是把这些桃子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取这样的一份。

总结:也就是说,不管什么物体,多少物体,只要平均分成3份,每人分得的都是总数的。这里的表示的是每1份和总数的关系(板书:表示关系),和总数的多少有没有关系。

同学想了解更多关于分数的知识吗?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分数知识。(板书:认识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学生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学习了如何用分数表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和创设“把一盒桃、3只桃、6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的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关于分数的知识储备,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

(2)自主探究。

请大家把学习单上第一题的6个桃,分一分,涂一涂,看一看2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自主操作,老师巡视。

请一位学生上白板分一分,并录制其操作过程。

(使用的移动、拖拽、书写功能现场进行分桃;使用剪辑师的微课录制功能录制学生分桃过程,便于回顾讨论)。

(设计意图:在前一教学环节,复习了“把6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其中1小猴分得总数的”,这一教学环节直接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探究“其中2小猴分得总数的几分之几?”,把准学情,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3)班内交流。

提问:你能结合你分的过程,说说是怎么分的吗?

生:把这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3只小猴,那我把它平均分成3份,每一只猴子得到的都是这盘桃子的,2只小猴一共分得2个,就是()。

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出示:每只小猴分得,2只小猴一共分得2个,就是。

(使用的触发器功能,相机出示答案)。

教师再次演示分得的过程。

在分的过程中,我们要把6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只小猴分得,2只小猴一共分得2个,就是()。

(使用的形状、复制功能再一次展示分桃过程,加深理解;使用的截图功能,并存入桌面,便于后续调用、比较)。

如果是9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又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呢?

生:把9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3只小猴,2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

(5)沟通比较,总结升华。

(使用的导入功能,把刚才的截图导入课件,便于学生直观比较)。

预设:生:平均分。

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生:每份都用表示。

生:桃子个数不同。

这些桃子的总数不同,为什么2只小猴分得的.都是总数的表示呢?

生:都是平均分成3份,每只猴分得的是总数是,2只猴分得的是2个,也就是。这里的表示的也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设计意图:这里把两次分桃的结果进行一次对比,是为了更直接地刺激学生对分数的理解,总数不一样,这不是关键,重点是都是3只小猴平均分桃,那每只小猴应该分得3份中的1份,是;2只小猴应该分得3份中的2份,是。不管每份是4个桃还是6个桃,都是属于3份中的2份,那就是,强化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完成知识的迁移。)。

2、教学“试一试”。

(2)学生在作业纸上分一分。

(3)学生上白板演示分的过程。

(使用的移动、拖拽、书写功能现场进行分桃便于回顾总结)。

你还能表示出这些桃的几分之几?

生:3份就是3个,也就是这些桃的;4份就是4个,也就是这些桃的。

3、小结:把一些东西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几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把6只桃和9只桃平均分给3只猴的过程中,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的沟通对比,在这里学生已经能将注意力集中到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上,不再受到每份里个数的干扰,并认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这样的几份,分子就是几”,从而完善分数意义的建构。)。

三、分层练习,反馈学情。

1、我会说。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同学们,我们休息一下做个游戏好吗?

老师现在要摇动聚光灯了,你能快速的说出摇到的是几分之几吗?依次摇:......

先竖着比较“......”表示的意义。

提问:总数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表示呢?

生: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

提问:都是8只兔子,为什么又用不同的分数表示呢?

生:平均分成的份不相同。

(使用的放大镜聚焦功能和移动功能,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

接下来,我们进入智慧岛,进行一系列的闯关练习。

2、我会填。

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

(2)各自填写分数。

3、我会涂。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引导学生在图中表示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把5个灯笼平均分成5份,把9条金鱼平均分成3份。

(通过授课助手里的拍照功能,收集1位孩子作品白板演示)。

4、我会拿。

做“想想做做”第4题。

(1)一堆小棒有18根,请拿出这堆小棒的或。

拿出的是多少根?

你们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通过授课助手里的拍照功能,收集2位孩子作品白板演示)。

(2)对比分析,总结提升。

除了可以表示,还可以表示,这两个分数合起来是多少呢?

看来同一种摆法可以摆出两种不同的分数。

(通过授课助手里的拍照功能,收集4位孩子作品白板演示)。

5、第四关我会猜。

看看隐藏了多少个物体。

你们看到的三根小棒是总数的,你们知道隐藏了多少根小棒?

接着来,这4只小兔是总数的,隐藏的小兔是多少只?

这些五角星是总体的,隐藏了多少个五角星?

(运用的课堂互动、蒙层和橡皮擦、挂幕功能,现场验证答案)。

(设计意图:练习的安排既有层次性,又有趣味性;既有针对性,又有挑战性。在练习的过程中,突出学习内容的本质,不断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四、总结运用,融会贯通。

1、回顾与反思:

学到这里,这节课你们有收获吗?那谁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里的“回顾与反思”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更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起到了促进作用。)。

2、练习与反馈:

同学们收获可真不少,如果把今天课堂教授的知识,平均分成10份,你收获的份数是多少?你能用一个分数表示这节课的收获吗?大家自信满满,那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请大家打开“一起作业”客户端,完成一份随堂小测验。

(学生当堂利用平板电脑,登陆“一起作业”客户端,完成一份随堂小测验,反馈学情。)。

让我们来看看大家完成情况,你们想看哪一题的解题过程。由于时间有限,请大家课后到客户端查看题目解析,如有看不懂的,课后可以问我也可以问同学。

(教师打开网页,当堂查看学生练习完成情况,并对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

(设计意图:这里的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今天所掌握的知识,既是对今天所学分数知识的运用,也是为接下来完成随堂小测验埋下伏笔。)。

3、生活与运用:

下课时间到了,让我们去室外进行游戏,好吗?

先请班级里的同学走出教室,应该走多少人呢?

生:15人。

请班级里剩下人数的离开教室,应走多少人呢?

生:15人。

这15人请出去。

现在想班级里剩下的同学全部出去,应该出示师出示什么样的分数。

生:

剩下的学生都出去吧!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到生活中去。只有亲身体验分数的应用,才能提高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并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

每只小猴。

2只小猴。

一盒桃子。

3只桃子。

平均分给3只小猴。

6只桃子。

9只桃子。

10只桃子。

5只小猴。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