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三年级数学教案大全(19篇)

时间:2023-12-10 15:14:32 作者:碧墨

教学重点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突出强调的内容。这些三年级教案的范文不仅涵盖了各个学科,还包括了不同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年级《我们一起去游园》数学教案

1.在知道物体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基础上,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体会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往往是不相同的。

第86页例题观察长方体形状的图书柜,首先教学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由于学生已经能辨别图书柜的前、后、左、右等面,图书柜的前面又可以说成它的正面,图书柜的左面和右面都是它的侧面,图书柜的上面更容易理解。所以,教材在情境图的下面由大卡通直接问学生“你能指出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让学生在指指、认认、说说等活动中实现认识的转化。然后教学在不同位置观察这个图书柜,有时能同时看到它的三个面,有时能同时看到它的两个面,有时只能看到它的一个面。教材在情境图的下面又画了两个这样的图书柜,其中一幅图上画出了正面、侧面、上面三个面,另一幅图上只画出了正面和侧面。让学生判断这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哪几个面?学生在情境图里分别感受老师和女孩的观察,能够体会老师同时看到了图书柜的三个面,女孩看不到图书柜的上面,只同时看到两个面。虽然例题里没有出现只看到图书柜一个面的情境,但学生能够从看到三个面、看到两个面,自觉体会有时只能看到一个面。

“想想做做”里的习题大致分成三部分。第1题是巩固对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认识。让学生分别指一指哪是洗衣机的正面、侧面、上面,哪是冰箱的正面、侧面、上面。大多数学生都比较熟悉这两种电器,指出它们的各个面不会有多少困难。他们凭头脑里已有的洗衣机和冰箱的表象,识别洗衣机、冰箱各个面的图形;又依据洗衣机、冰箱的正面、侧面、上面的图形,想像这两个物体的样子。教材通过物体与图形间的这种转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有学生因不熟悉这两种家用电器,指出它们的各个面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下面的实物图给予帮助。

第2题站在不同位置观察放在桌上的长方体形状的文具盒,看到的面的个数往往是不同的,最多只能同时看到文具盒的三个面。教材不把这个内容作为知识讲授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体会这个内容。由于文具盒比较小,经常能同时看到它的正面、侧面、上三个面,同时看到它的上面或正面、同时看到它的上面或侧面也不难。而只看到它的正面、侧面,只看到它的正面或只看到它的侧面却不是很容易的,要把视线放在与文具盒的正面、侧面相同的高度上才能看到。教材希望学生学会把视线放在适宜的高度上观察,为下面继续学习物体的三视图作好准备。第3~5题是观察几何体,先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再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正方体,说出看到的图形;然后是观察两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指出看到的图形。在从正方体或长方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时,要指导观察的方法。如从正面看,应站在物体的正前方,把视线垂直于物体正面的中间。又如从上面看,应站在物体的正前方并紧靠物体,低下头看把视线垂直于物体上面的中间。另外,观察正方体和长方体必须看实物,不是看教材画出的正方体、长方体的实物图。

2?进行简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能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作为空间观念的一个表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三视图是指描绘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三个面的形状的平面图形。在第87页“想想做做”第4、5题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方体、长方体的三视图,初步体验了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的要领,初步使用了说一说或连一连等选择视图的方法。第88~89页教学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例题先让学生用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照教材插图里的样子摆一摆,再分别从摆成的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然后把观察位置和相应的视图用线连一连。摆、看、连是教材安排的三项学习活动。为什么先“摆”?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通过摆能够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区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便于观察;第二个原因是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可观察的实物,防止部分学生因缺少几何体而去看教材插图。“看”是例题教学的重点,分别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这里的“看”要注意三点:一是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在全体学生中必须是一致的;二是观察方法要正确,视线必须垂直于物体的那个面的中间;三是要想一想看到的形状是怎样的图形。例题里的物体,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是三个正方形组成的,下面是并排连在一起的两个正方形,其中右边那个正方形的上面还有一个正方形。从侧面看到的图形是两个上下连在一起的正方形。从上面看是教学的难点,虽然在物体上的两个正方形面一个高些、一个矮些,但是用同一幅平面图表示它们,应该是左右并排连在一起的两个正方形。必须让学生一边看、一边体会。“连”是表达观察结果的一种方式,教材里画出了物体的三幅视图,让学生指出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适当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

“试一试”向学生提出了两点要求,先是依据指定的正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然后是画出这个物体的侧视图和上视图,让学生比较充分地经历“视图—物体—视图”的转换活动。依据视图摆出物体一般经历“研究视图—摆出物体—验证摆法”的过程。“研究视图”要分析视图的结构,下面是两个左右并排相连的正方形,其中左边的那个正方形上面还有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对视图进行分析研究能启示物体的摆放方法。“摆出物体”是在分析视图、构思摆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时也会在分析视图的同时进行。如看到正视图的下面是两个左右并排相连的正方形,就拿出两个正方体左右并排摆在一起;又看到左边那个正方形的上面还有一个正方形,就在摆出的左边那个正方体的上面再放一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是不是符合要求?需要验证。验证的方法是从这个物体的正面看一看,如果看到的形状和指定的视图一致,摆出的物体是符合要求的。如果看到的形状和指定的视图不一致,应该重摆。这道题在摆好以后还要画出物体的侧视图和上视图,画视图的要求比选择视图连连线的要求提高了些,学生能画出草图就可以了。

“想想做做”围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相互转化而设计。第1、2题要求学生先用三个正方体摆一摆。其中第1题是照教材画出来的几何体那样摆,第2题是按“横着摆成一个长方体”这个要求摆,教学时不能疏忽这一点。第3、4题是“依据视图要求拼搭”,其中第3题的每小题都只有一种摆法,摆好后还要从正面和侧面观察并画出视图。第4题是开放的,符合正视图要求的摆法不惟一。先把两个正方体一上一下竖着(或一左一右横着)摆放后,第三个正方体可以摆在这两个正方体的前面,也可以摆在后面。虽然摆成的物体形状不同,但正视图相同;虽然这两个物体的正视图相同,但侧视图不同。学生在体会这些同与不同时,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第5题里的三个物体都是用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其中左边和中间的物体都能清楚地看到它们的4个正方体,右边物体只能直接看到3个正方体,让学生体会还有1个不能直接看到的正方体。

三年级数学教案

1.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正确进行三位数加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与验算的习惯。

4.经历用万以内的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的进行笔算和验算

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题;能结合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一)复习旧知

笔算346+93 657+329

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二)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去过湿地吗?

出示图片,介绍湿地情况。再出示信息: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信息呢?

2.交流问题。

学生交流,教师出示相应问题。

预设1: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预设2: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多多少种?

预设3: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少多少种?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

(三)新课展开

1.探究计算方法。

(1)完整出示例3。

师:这道题,同学们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板书算式:445+298

(2)估算结果并交流。

师:这道题的结果大概是什么?同学们能估算吗?

(3)尝试计算并交流。

师:这道题到底等于多少?同学们能自己想办法计算出来吗?请大家试一试。

全班交流方法:

列竖式计算。

(4)与估算结果相比较。

2.探究验算方法。

(1)自主探索验算方法。

师:这道题算的对不对?同学们会验算吗?

(2)交流方法。

预设1:再重新用原来的竖式计算一遍,看看答案是否相同。

预设2:可以交换445、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预设3:利用原来的竖式,把相同数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加一遍。

(3)归纳验算方法。

师:大家想出这么多的验算方法,你们真棒!今后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可要养成及时验算的好习惯哦。

3.练一练。

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63+979 395+475

4小结提炼笔算方法。

问题1.今天我们做的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点?

连续进位

问题2.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算出得数的呢?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问题3.为了保证计算正确,你有什么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加起,进位的小数字不能漏写,做完以后要及时验算。

(四)练习拓展。

先想一想是否有进位,再计算并验算。

67+93 165+78 409+394

总结回顾

回顾本节课收获。

回顾新课导入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研究一下,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作业布置

作业:第38页做一做,4题。

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游园》教案

1.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活动一:游园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4)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充分说出自己不同的解法,对于学生的简便方法进行计算给予充分的肯定。

(5)总结计算多边形周长的方法。

二、算一算

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2)学生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特别是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三年级《我们一起去游园》数学教案

(2)23盆花平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围、量、算等具体的活动,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享受学习的快乐。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1、剪一剪。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非常可爱的卡通头像图片(电脑演示:三幅卡通头像图片),认识它们吗?在三幅卡通头像图片中,你最喜欢谁就把它从纸上剪下来,看谁剪得又快又好!

学生拿出图片,剪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卡通头像。

2、说一说。

讨论:你是怎样剪的?(沿着头像的边剪的)学生互相评价剪出的作品,体会头像的边的意思。

小结:沿着头像的边剪,就是沿着头像四周的边线剪。你能指一指你剪出的头像四周的边线吗?(先指名指一指,再在同桌间互相指一指)

揭示:头像四周边线的长就是头像的周长。(板书:认识周长)

二、提供实例,认识周长

1、教学例题。

出示游泳池图:这是一幅儿童游泳池图,你能指出它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游泳池图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出示树叶图:你能指出树叶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这片树叶四周边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

2、练一练。

(1)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你还能指出我们身边一些物体某一个面四周的边线吗?

学生可能指出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课桌面等一些熟悉的物体的面的边线,并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分别指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

谈话:你能描出这些图形的边线吗?请同学们拿出水彩笔,在书上第62页第2题上描一描。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业,互相评价。

提问:我们描出的每个图形的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什么?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1、自主探究。

学生可能想到量、围、滚等不同的方法。

组织活动: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这三件物品,小组分工合作,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分别量出它们的面的周长。

学生按要求测量长方形名片、五角星纸片和1元硬币面的周长,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2、反馈。

提问: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测量长方形名片的周长的?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量出四条边的长,再相加;

(2)量出名片的长和宽,再计算;

(3)用一根细线沿名片的边线围一周,再量细线的长;

(4)把名片沿直尺的边翻动一周。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五角星纸片的周长的?有不同的方法吗?

再问:你认为测量五角星的周长,用什么方法比较合适?(量出其中一条边的长,再用这条边长乘10)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的?(学生可能会用围或滚的方法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

追问:为什么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币的周长,而要用围或滚的方法呢?

3、小结。

提问:你学到了哪些测量周长的好方法?在测量周长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

谈话:看来测量周长要根据物体形状的不同,灵活地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达到的效果。

4、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

提问:你有办法知道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吗?自己先试一试。

反馈:你是怎样知道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学进行交流。

5、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

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吗?(学生抢答,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6、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延伸,提升认识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这样的一片树叶,你有办法量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吗?(在讨论不同方法的基础上,明确用围的方法测量树叶的周长)

谈话:请同桌同学合作,用围的方法测量这片树叶的周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测量的结果,并说一说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课件演示:用细线沿树叶的一周围一圈,最后展开细线,量出树叶的周长。

五、课堂总结

欣赏短片: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谈话: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年级《我们一起去游园》数学教案

(师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每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研究一下.

(师边说边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课件出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谁来说说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学具,开动脑筋,四人一小组动手操作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操作结果。

生1: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0个,所以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100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一面画有100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的正方形。)。

生2:我们是用直尺去量。

师:还有想法吗?

生3:我是直接把1分米换算成10厘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总结并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学生齐读。

2、知识迁移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师:仿照刚才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小组在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师巡视,生汇报。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平方分米)。

(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学生读。

师领读生跟读(正读反读这三个关系式)。

3、根据进率,进行换算。

师:应用这些关系,你能推算出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吗?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2平方分米就是2个100平方厘米,也就是200平方厘米)。

1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呢?

反过来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呢?你又是怎么想的?2400平方分米=()平方米?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举几个例子吗?(生举例)。

三、深化新知,巩固练习。

(一)、火眼金睛(下列说法对吗?)。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每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我们学校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合500平方分米()。

1平方米=1000平方厘米()。

(二)、神机妙算(你能很快说出答案吗?)。

6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3平方米=()平方分米。

1000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6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8平方米=()平方厘米。

(三)、大显身手。

四、回顾整理、总结生成。

1、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所学内容,并把例题补充完整。

2、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生畅所欲言。)。

3、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解决。

五、布置作业。

1、83页做一做。

2、练习二十第四题。

六、拓展延伸。

(智力闯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我们一起去游园》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2、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课题:淘气他们学习今天要组织同学们去游乐园玩耍,这节课,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游园吧(板书课题:我们一起去游园)。

活动一:租车。

1.出示情境图:

师: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1:数学信息是:有48人去游园,需要租车,小车每辆最多乘12人,租金是120元,大车每辆最多乘18人,租金是160元。

生2:问题是:可以怎样租车?需要多少钱?

生: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可以怎样租车?需要多少钱?

2.师:到底有几种租车方案?我们来整理一下吧。

出示列表:把你想到的租车方案,依次序填在表格里。

生:独立完成表格,把各种租车方案都填在表格里,交流展示。

展示完学生的`列表后,师选出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代表方案展示:

3.怎样租车最省钱?

1)观察上面几个方案,如何做最到省钱?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最省钱的是方案4:租1辆小车和2辆大车440元。

师:为何方案1和4都是坐48人,相同的人数,为何租金不同?

2)淘气说:如果我们是40人,怎样租车最省钱?你们能帮帮淘气吗?学。

生用列表的方法试着解决问题,汇报:租2辆小车,1辆大车省钱。

小结:租车最省钱的策略是:车上的座位尽可能坐满,如果坐不满,空座位必须尽可能少,尽可能用大车。

师:解决了租车的问题,同学们开心的乘车去游乐园里玩耍了。

在游园的时候,同学们又遇到了数学问题,请我们帮忙解决呢。

活动二:

购买纪念品1.师出示情境图: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

问:怎样写出你的方案呢?(生:用列表)。

2.学生在题单上完成表格2,交流展示:

比较:哪种方案省钱?讨论:省钱的方案有什么规律?(尽量购买大包装盒的省钱,因为大包装盒里每个玩偶的单价少)。

生:观察表格,思考,交流,汇报。

师:利用列表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自由回答活动。

三.巩固应用。

1.笑笑的问题是:买50个玩偶,怎样买最省钱?

学生独立思考,用列表的方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师巡视,个别指导。

学生展示,汇报。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从游园的活动中,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学生回顾,思考,自由发言。

教学反思: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

本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口算、笔算、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方面内容在安排上,以笔算教学为主线,把其他三方面内容的教学与笔算教学交融,力求形成比较优化的结构。

口算

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

笔算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里有0的除法)。

估算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几百或几十多。

解答关于除法的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解答关于除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本单元的重点是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以“基本算法一特殊情况一实际应用”这条线索贯穿整个单元。

“基本算法”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一般步骤与方法,“特殊情况”是商里有0的除法,“实际应用”着重教学连除的实际问题。

2.口算教学安排在笔算教学的“两端”,即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在笔算的前面,口算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在笔算的后面。

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首先是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的第一步,要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这就是在计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所以,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是笔算的基础,应该先于笔算教学。其次是类似630;3、630;7这样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都是比较容易、比较特殊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学生在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的基础上学习这些口算很轻松,完全能够自己学会。所以,教材把口算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安排在笔算后面。

3.估算和笔算相伴相随、相辅相成。

全单元四道教学笔算的例题都以估计“开道”,即先估计再笔算,这是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一大亮点。估计在这里为笔算“导向”,为笔算化解难点;估计在这里能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第l页第二个例题教学986;2,引导学生先估计“9百多除以2得4百多”,笔算时学生就可能想到先算9个百除以2,并把“4”写在商的百位上。第6页第二个例题教学306;3,先估计“商比100大些”,笔算时就不会漏写商十位上的“0”。

在笔算教学后又安排估算。如先说说378;2、378;6等题的商各是几位数,再计算;先估计228;3、944;8等题的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再计算。这些估算都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笔算方法,提高试商能力。

4.边学习、边应用,重点解决连除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笔算后的“想想做做”里都安排了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到的计算及时应用,其中有些问题解法多样、思路开放,有些问题综合了空间、时间的内容,有些问题妥善处理余数。连除实际问题思考难度较大,解法较多,教材在第11、12页单独安排教学。

计算法则是计算的方法和规则。毫无疑问,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在除的步骤、顺序及商的书写位置等方面都是有规则的,计算法则是客观存在的。计算法则的教学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外部输入,像过去的教学那样,光通过几道例题把算理、算法、注意点讲得清清楚楚,把方法、格式示范得明明白白,然后归纳出若干条法则。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接受--记忆--模仿”。另一种是从内部生成,先让学生调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解决一个新的计算问题,经历探索过程,体会方法与步骤。然后在回顾、交流等学习活动中自己总结算法,形成法则。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探索中体验--反思中提炼--迁移中应用”。前一种教学学生认识的法则是显性的、机械的,给学生的法则是束缚与负担,必须经过大量练习才能掌握。后一种教学学生认识的法则是隐性的、有活力的,给学生留出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空间,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也不要过量地模仿。

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三个问题。

1.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原有计算为基础构建新的计算法则。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只要解决先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这个问题,新旧知识就沟通了。第l页第二个例题986;2采取“先估计、后笔算”的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地先算9个百除以2,并把“4”写在商的百位上。

2.突破知识的发展点,完善计算法则。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等于或大于除数,另一种是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后一种情况学生以前从未注意过(二年级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都是两位数)。第3页例题312;4就是教学这种情况的计算。也采用“先估计、后笔算”的策略,让学生体会先把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是合理的。

3.在适宜的时候用有效的方法使计算法则逐步清晰。

教材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及时整理知识,优化认知结构。第4页第3题设计了四组除法题,要求学生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同组的两道题被除数相同,为什么商的位数不同?通过分析原因,学生就把握了什么时候先除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什么时候要除‘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这是计算法则中的重点之一。

所以说,法则仍然要教的,但不用以前的方法教学法则。新教材希望计算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教学,同时也要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材把商里有0的除法安排在学生掌握基本计算之后教学,因为商0是除法中的特殊情况,是除法计算法则的补充。学生在初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法则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就比较容易理解。

这部分内容分三段进行。

第一段先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第二段是竖式计算时应用“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个规律。

例题教学商的中间有0,“试一试”教学商的末尾是0。例题的教学分两步进行,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计算,可以估算、口算,也可以列竖式笔算,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商中间的0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如果漏了商中间的0,那么商就不是三位数,就不是比100大一些,就不是102。然后教学竖式的简便写法。“试一试”先让学生说商是几位数,也是防止漏了商末尾的0,体会商个位上写0是合理的、必要的。在这段内容的教学中还要注意两点:一是把竖式的简便写法建立在学生原有写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为什么可以简写;二是用好“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明白商中间、末尾有0并不是由于被除数的中间、末尾是0,而是除到某一位时是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如508;4的商里没有0,800;5的商里只有一个0。

第三段是当确定商的最高位后,如果某一位不够商l,也要商0。

仍然是例题讲商中间的0,“试一试”教学商末尾的0。例题432;4的教学线索与306;3相似,也是先估计、再笔算。不同之处是,当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十位上3除以4不够商l时,教材通过“辣椒”提出:“十位不够商l,就商0。”并出现了完整的竖式。教学时,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继续除下去。

另外,教材还及时引导学生整合笔算知识,第13页第2题的三组笔算题分别安排了商末尾有0和商中间有0的比较,商末尾是0时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比较,除时商0的两种情况的比较。第15页第2题是更大范围的知识整合,同组的三道题虽然各有特点,但都要遵循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法则。

学生解答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往往有困难,因为问题的已知条件两两相互联系,这种联系既使解法多样,又干扰解题思路的组织。所以教材安排了一个例题进行教学。这种问题既可以用连除的方法解决,又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解决。经过一段练习后,又带出了另一类用连除方法解决的问题(如第12页第5~7题),这种问题在列式时,用哪一个数做第一个除数或做第二个除数都是可以的,但教学时必须使学生弄清每步的含义。

这段教材有三个特点:一是选择的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书架上放书、排队分组参观科技馆、按时服药、买乒乓球拍、写毛笔字......,都是学生熟悉的、能够接受、容易理解的。现实的素材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助于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二是呈现形式以图文结合为主,逐渐向文字叙述过渡。图文结合寓信息于画面和对话中,有生活气息,能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文字叙述的实际问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提高思维活动的质量。三是教学方法以学生独立解题和相互交流解法为主,不是教师作系统分析和讲解。

教学连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师的作用应着重体现在组织学生进入情境,从画面、对话中寻找数学信息,完整地理解题意,有序地整理条件和问题,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还体现在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解法,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回顾、反思,弄明白先算了什么,为什么先算,先算的这一步是怎样想到的。从而整理出解题思路,提升思维水平。教学例题时要鼓励学生的解法多样,但练习时不要求他们一题多解。

游园三年级数学教案

1.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游园。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4)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充分说出自己不同的解法,对于学生的简便方法进行计算给予充分的肯定。

(5)总结计算多边形周长的方法。

二、算一算。

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2)学生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特别是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三年级《我们一起去游园》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解决“租车”和“购买纪念品”两个生活的现实问题,让学生掌握列表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有条理的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能够在大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从低年级开始已经接触过表格,因此对表格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运用表格策略来解决问题还是有些困难。对于表格的运用,学生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对于租车问题,孩子们也并不陌生,只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思路。本节课要求孩子们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了解到租车的租金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教学目标:

1、综合应用“乘除法”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感受列表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分析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在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列表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用列表法有序思考方案。

教学准备:

ppt,表格。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用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思维预设:参加学生的人数、交通工具、租车问题、出行费用、安全问题等等)。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一:租车。

1、提问:如果一起游园的共48人,现在要租车,应该考虑哪些问题。(预设:车型,价格,租金,安全等)。

2、作为组织者从价钱方面考虑要租最便宜的,怎么才知道哪个便宜哪个不便宜呢?(预设:多列出几种方案比较一下哪种最便宜)。

追问:怎么做才能考虑全面呢?---有序的进行思考。

3、那现在就到租车公司看看到底用什么车。

汽车租赁公司价目表如下:

日租限乘。

车型一120元12人。

车型二160元18人。

4、请同学认真看价目表,读出表中信息。

(预设:日租就是每天租金分别是120元和180元)。

提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如果没有老师想问一下“限乘”是什么意思?

(预设:最多不超过,不能超载,否则会有危险)。

5、小组活动寻找方案。

6、学生交流活动。

预设:以每辆车平均每人多少钱来计算:

120÷12=10(元/人)。

160÷18=8……12(元/人)。

可见车型二是最便宜的。

(1)生一:全用车型二48÷18=2……12。

提问:这种方法怎么样?

(余12个,有一辆车坐12个人有些浪费)。

(2)生二:全用车型一48÷12=4。

(没有剩余,但车费有些贵)。

7、同学们有这么多种租车的方案,那到底有多少种租车方案呢?

8、独立思考:要求。

先独立思考,想一想到底有多少种租车的方案。

用你喜欢的方法把这些方案表示在纸上。

9、小组合作。

要求:

(1)小组成员间互相讨论,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确定最终小组租车方案准备发言。

(2)小组分工:噪音控制员控制同学讨论音量;发言员负责展示环节,代表自己的小组把话说明白;其他同学充当小小智囊团。

(3)小组汇报:

把学生的作品分层次找出来展示,使学生整体观察:有的组方案特别全,有的组排列有序,有的组方案没找全而且列表杂乱无章。

请同学们看你们喜欢哪一个组的设计方案表:

(预设:喜欢找全而且列表有序的组,因为有序的思考既不容易遗漏也不重复)。

请作者说说他的想法。

车型一车型二可坐人数剩余座位租金/元。

方案一40480480。

方案二31546520。

方案三226012560。

方案四12480440。

方案五03546480。

请各小组修改自己的方案表,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回答:所以要坐的话最好就是这2种车刚好能把人都做满,如果坐不满,也希望空出的位置尽量能达到最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省钱。对比方案一和方案四:同样空座位数最少的情况下,优先租大车的情况下会比较省钱等。)。

10、总结发现:

你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本次的租车经验吗?

11、练习:如果我们40人,怎样租车最省钱?

学生独立列表解答。

活动二:购买纪念品。

1、师出示情境图: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

2、师:大小包装各需要几盒?独立思考问题“可以怎样买?”请你用列表法写出3种购买方案。

3、在小组内交流对比购买方案,讨论哪种最省钱?为什么?

4、学生再次独立完成书上表格2后展示购买方案。

小包装大包装玩偶数量金额/元。

方案1263046。

方案2633048。

方案31003050。

5、比较:哪种方案省钱?讨论:省钱的方案有什么规律?

生:观察表格,思考,交流,汇报。

(预设让学生明白尽量购买大包装盒的省钱,因为大包装盒里每个玩偶的单价少)。

三、总结发现,走进生活。

1、通过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预设:用列表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序的进行思考,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另外选择最省钱的方案……)。

2、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学过的方法解决不用的问题。

四、课后练习,应用拓展。

p64第3题。

三年级《我们一起去游园》数学教案

掌握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操作,理解简单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几何直观,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让学生任意说说想到的分数,师随机板书这些分数。

2.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分数里分别包含几个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由学生之前已经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引入新课,不仅进行了有效的复习,而且由问题引发学生猜测推想,渗透新课所要运用的知识,为探究新知打下基础。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分西瓜的情境图。

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2)从上面的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哥哥吃了西瓜的,弟弟吃了)。

(3)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1: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问题2: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

问题3: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

……。

2.探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1)教师有意识地选择第1个问题,要求学生列出算式。

(2)同桌讨论:+等于多少?

(3)操作验证答案。

如果出现这种答案,教师不忙于下结论,而再询问:有不同的答案吗?

如果出现这种答案,要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集体验证:

方法2:是2个,2个加1个是3个,也就是。

……。

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用课件进行示范。

(4)引导辨析:+的结果为什么不是?

【设计意图】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时出现了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停留在直观感知层面,第二种思路是根据分数的意义从抽象的加法关系进行分析的。显然,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直观感知的层面是不合理的,这时,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比较,不要急于在此时的教学中就把学生的思路统一起来,可以在后面的练习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

2.探究同分母分数减法。

(1)观察课件: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

(2)猜一猜:-等于多少?

(3)小组讨论:-等于多少?

(4)汇报算法,思路可能有:

方法1;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2份比1份多1份,也就是;。

方法2:2个减掉1个还剩1个,也就是;。

……。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计算的过程。

(5)讨论:爸爸吃了,同学们想想,他们一家人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可以用几种不同的结果表示?(1,)。

【设计意图】通过“他们一家人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一问题的讨论,既巩固练习了前面的分数加法,又为后面学生自学1减几分之几这一环节中对于“1”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3.探究1减几分之几。

(1)自学第97页例3,把你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

(2)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怎样想的,是把“1”看作多少来减的?

(3)“1”还可以看成分母是几的分数?请写出几个。

(4)巩固练习(指名让学生板演)。

1-1-1-。

计算并思考,这几道题中的1分别应该看作多少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1在不同的算式中表示的分数不同,意义亦不同。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第97页“做一做”第1、2、3题。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2题。

【设计意图】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组织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年级《我们一起去游园》数学教案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42÷6=72÷9=。

2、最大能填几?

×4<25()×7<60()×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三年级数学教案

1.板演(指名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演算):

20+40+30= 10+40+20= 3+20+6=

70-20-40= 80-50-10= 65-5-20=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28+34+23=

启发提问:

(1)连加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用竖式怎样计算?

小结性提问:

(1)计算连加式题,先加什么,再加什么?

(2)计算连加两步式题,应注意些什么?

在此基础上得出:

教师介绍简便写法.为了书写简便,我们可以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即

提问: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做一做:

46+25+17=

2.出示例2 52-20-18=

启发性提问:

(1)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两步式题?

教师通过行间巡视,可能发现有以下三种情况,教师先出示第(1)(2)种.

通过学生评议,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而第(2)种是用简便算法,值得提倡.

再出示第(3)种算法.

小结性提问:

(1)计算连减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计算连减两步式题,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可以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

2.对比性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54+26+15= 90-58-24=

直接在书上第2页做,可以列两个竖式,也可以用简便写法.

(2)口算下面各题.(书上第2页,直接在书上写得数)

7+59+20= 72-6-40=

3.趣味性练习(练习一第1题)

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把练习一的第1题,如上图那样,把每行三个数的旁边画一个括号,把得数填在括号里.

4.课后练习

练习一的第1题和第2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三年级数学教案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具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

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老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形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面积和面积单位1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1课时

三年级数学教案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星期六,小红和妈妈一块去商店,商店里正在播放商品优惠信息:

钢笔15.4元。

铅笔盒12元。

橡皮0.6元。

书桌208元。

毛笔3元。

剪刀7.9元。

如果让你把这几种商品按价格分分类,你怎样分?

预设分法:

钢笔15.4元。

毛笔3元。

剪刀7.9元。

铅笔盒12元。

橡皮0.6元。

书桌208元。

右边这列数我们已经学过,那左边这列数呢?

你们知道这列数叫什么?

板书: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促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小红和妈妈转了一圈后,决定买这一张书桌(出示例1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5分米用米作单位是多少米?

说明:5分米是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

反过来,0.5米表示什么?

4分米用米作单位是多少米?0.4米表示什么?

板书:5分米5/10米0.5米。

4分米4/10米0.4米。

2.比较:

这两组数量,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竖着看又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竖看时,第二列有什么共同点,第三列呢?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零点几?

小结:十分之几可以写成小数零点几,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几。

3、一位小数的读写。

谁来把写成的小数读一读?

板书:0.5读作零点五。

0.4读作零点四。

同学们都会读了,写的时候,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预设:小圆点的位置及写法)。

拿出你的小手指在桌上写一写。

4、练一练:

p101/1、这把1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了多少份?你会照样子填一填吗?

独立填写,巡视指导,汇报交流。

p101/3、先独立填写,再交流。注意指出不同填法。

5、游戏:对口令(老师和学生对答十分之几和零点几)。

(设计意图:探索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想一想、比一比、说一说,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买完了书桌,小红又去选了两样学习用品。

出示:圆珠笔笔记本。

1元2角3元5角。

1、能不能像刚才那样,把几元几角写成以元作单位的数?(四人一组讨论)。

为什么1元2角是1.2元?你是怎么想的?3元5角呢?谁来读一读这两个小数?

板书:1元2角1.2元1.2读作一点二。

3元5角3.5元3.5读作三点五。

小结:几元几角分成两部分,几元和几角,先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再和几元合起来就是几点几元。

3、转了一圈,小红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买点食品吧!p101/2独立完成,巡视指导,汇报交流。

4、老师这里也有些食品优惠券,想要吗?想要先得过关。

谁能读出优惠券上的小数,并说出它的价格是几元几角,这张优惠券就送给谁。

(设计意图:肯德基优惠券是学生经常见到和使用的,学生喜闻乐见,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1、出示:下面各数哪些是小数?

85/120.57/1004.790。

提问:你们为什么找得这么快?

2、那么这行数中除了小数、分数还有些什么数?小数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呢?请同学们自学p100最后一段,并思考黑板上的问题。

出示自学问题: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数是自然数?

小数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小数各部分名称。

3、题一中,哪些数是自然数?他们都是什么数?

0.5的整数部分是多少,小数部分呢?4.7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小数的组成,培养自学能力)。

刚才,我们学了这么多有关小数的知识,老师有个问题:你觉得使用小数有什么好处呢(自由发言)。

实际上,小数在咱们的生活、生产中处处可以用到,同学们要学会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想一想从下面几幅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出示:江苏电视塔东方明珠电视塔多伦多电视塔中央电视塔。

318米468米553.3米386.5米。

介绍:东方明珠电视塔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高的电视塔。多伦多电视塔是世界第一高的电视塔。

2、最近南京的交通有了一个重要的变革,谁知道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听记下老师所读的小数。

出示:图略。

南京地铁1号线全程21.7千米,其中14.3千米是地下线,7.4千米是地上线,全程总造价39.2亿元,创造了全国地铁建设的三最。

谁来汇报一下你记的小数。

介绍:你知道南京地铁创造了哪三最吗?出示:(一是票价最低、二是地铁造价全国最低、三是运营用工人数最少。)不久的将来南京还会有2号线、3号线等,那时,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3、介绍数学家刘徽。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刘徽就开始应用十进分数也就是小数。而欧洲直到十四、十五世纪才出现十进小数,小数点直至十七世纪才开始使用。刘徽的发现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设计意图: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关注生存性资源,拓展知识面,并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三年级数学教案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万以内进位加法。

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口算:

50+70300+500900—50044+22。

30+5035+5587+49(遇到困难)。

2、87+49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开。

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

5+7=1240+40=8012+80=92。

45+7=5252+40=92。

47+5=5252+40=92。

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

5、列竖式计算。

6、多媒体出示例1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1、2。

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

(五)作业。

数学三年级教案

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体验只需估算就能解决的那些问题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探索小数加减法(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挂图。

情境导入。

笑笑要到邮局去寄书,请同学们算算她的邮费是多少?

玩中学。

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学生独立观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结合情境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

学生估算大约一共需要付多少元的邮费?在多少元和多少元之间?

同伴一起讨论刚才自己思考的结果,解释估算的过程。

以往学生的估计没有太多的'限制,这次让学生说出估计的结果在多少元至多少元之间,也可以说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有个别学生可能会有困难,要注重方法的指导。

(3)全班交流估算的结果。

探究小数加减法(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学生自主选择算法,独立计算1.6元+12.4元。

比一比计算与估算的结果。

议一议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完成“试一试”第1题,再说一说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完成“试一试”第2题。

学中做。

完成“练一练”第1题。

鼓励学生先用心算写出结果,再用竖式进行验算。

森林医生。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关注有多少学生自觉选择估算来解决问题。

将问题改为“小明带40元买这两本书,还剩多少钱?”让学生进行计算。

做中得。

完成“练一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解题思路。

完成“练一练”第5题。

学生提问时,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提出新颖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包含了更多的信息,也许。

提出的问题暂时解决不了,但解决问题的愿望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

总结。

三年级数学教案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

2、过程与方法: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理解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

1、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我用例举生活中的和小猴子分桃这个情境导入新课,从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为本堂课的教学作了铺垫。

2、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本节课时提供给学生多次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分桃子、拿小棒的活动,亲身经历分得几分之几的过程,这是在教学直观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培养了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并丰富了学生表象,在主动探究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3、练习具有层次性和趣味性。

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所以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了“我会说、我会填、我会涂、我会拿、我会猜”等练习方式,一层一层增加难度,以闯关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胜欲,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类推,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小棒、平板电脑、课件。

一、复习旧知,唤醒经验。

1、回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对这个分数你们能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吗?

预设:把一张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可以用表示。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可以用表示。

把我班的学生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组,每组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2份,每一段的长度是总长的。

(隐藏事例图片,学生例举时,通过拖动选择性呈现学生所举事例)。

被平均分的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也还可以是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

(呈现思维导图,展示一个整体的不同类型)。

那么你们能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吗?

2、激疑。

关于分数,猴妈妈想再来考考你们。

如果是6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又分得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

预设:学生会出现的答案。如果出现,让学生上黑板现场分一分。

(使用的硬笔书写功能展示分桃过程,从而纠正错误答案)。

为什么桃的总数不一样,每只猴子都是分得这些桃子的?

都是把这些桃子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取这样的一份。

总结:也就是说,不管什么物体,多少物体,只要平均分成3份,每人分得的都是总数的。这里的表示的是每1份和总数的关系(板书:表示关系),和总数的多少有没有关系。

同学想了解更多关于分数的知识吗?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分数知识。(板书:认识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学生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学习了如何用分数表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和创设“把一盒桃、3只桃、6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的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关于分数的知识储备,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

(2)自主探究。

请大家把学习单上第一题的6个桃,分一分,涂一涂,看一看2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自主操作,老师巡视。

请一位学生上白板分一分,并录制其操作过程。

(使用的移动、拖拽、书写功能现场进行分桃;使用剪辑师的微课录制功能录制学生分桃过程,便于回顾讨论)。

(设计意图:在前一教学环节,复习了“把6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其中1小猴分得总数的”,这一教学环节直接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探究“其中2小猴分得总数的几分之几?”,把准学情,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3)班内交流。

提问:你能结合你分的过程,说说是怎么分的吗?

生:把这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3只小猴,那我把它平均分成3份,每一只猴子得到的都是这盘桃子的,2只小猴一共分得2个,就是()。

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出示:每只小猴分得,2只小猴一共分得2个,就是。

(使用的触发器功能,相机出示答案)。

教师再次演示分得的过程。

在分的过程中,我们要把6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只小猴分得,2只小猴一共分得2个,就是()。

(使用的形状、复制功能再一次展示分桃过程,加深理解;使用的截图功能,并存入桌面,便于后续调用、比较)。

如果是9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又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呢?

生:把9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3只小猴,2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

(5)沟通比较,总结升华。

(使用的导入功能,把刚才的截图导入课件,便于学生直观比较)。

预设:生:平均分。

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生:每份都用表示。

生:桃子个数不同。

这些桃子的总数不同,为什么2只小猴分得的.都是总数的表示呢?

生:都是平均分成3份,每只猴分得的是总数是,2只猴分得的是2个,也就是。这里的表示的也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设计意图:这里把两次分桃的结果进行一次对比,是为了更直接地刺激学生对分数的理解,总数不一样,这不是关键,重点是都是3只小猴平均分桃,那每只小猴应该分得3份中的1份,是;2只小猴应该分得3份中的2份,是。不管每份是4个桃还是6个桃,都是属于3份中的2份,那就是,强化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完成知识的迁移。)。

2、教学“试一试”。

(2)学生在作业纸上分一分。

(3)学生上白板演示分的过程。

(使用的移动、拖拽、书写功能现场进行分桃便于回顾总结)。

你还能表示出这些桃的几分之几?

生:3份就是3个,也就是这些桃的;4份就是4个,也就是这些桃的。

3、小结:把一些东西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几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把6只桃和9只桃平均分给3只猴的过程中,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的沟通对比,在这里学生已经能将注意力集中到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上,不再受到每份里个数的干扰,并认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这样的几份,分子就是几”,从而完善分数意义的建构。)。

三、分层练习,反馈学情。

1、我会说。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同学们,我们休息一下做个游戏好吗?

老师现在要摇动聚光灯了,你能快速的说出摇到的是几分之几吗?依次摇:......

先竖着比较“......”表示的意义。

提问:总数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表示呢?

生: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

提问:都是8只兔子,为什么又用不同的分数表示呢?

生:平均分成的份不相同。

(使用的放大镜聚焦功能和移动功能,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

接下来,我们进入智慧岛,进行一系列的闯关练习。

2、我会填。

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

(2)各自填写分数。

3、我会涂。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引导学生在图中表示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把5个灯笼平均分成5份,把9条金鱼平均分成3份。

(通过授课助手里的拍照功能,收集1位孩子作品白板演示)。

4、我会拿。

做“想想做做”第4题。

(1)一堆小棒有18根,请拿出这堆小棒的或。

拿出的是多少根?

你们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通过授课助手里的拍照功能,收集2位孩子作品白板演示)。

(2)对比分析,总结提升。

除了可以表示,还可以表示,这两个分数合起来是多少呢?

看来同一种摆法可以摆出两种不同的分数。

(通过授课助手里的拍照功能,收集4位孩子作品白板演示)。

5、第四关我会猜。

看看隐藏了多少个物体。

你们看到的三根小棒是总数的,你们知道隐藏了多少根小棒?

接着来,这4只小兔是总数的,隐藏的小兔是多少只?

这些五角星是总体的,隐藏了多少个五角星?

(运用的课堂互动、蒙层和橡皮擦、挂幕功能,现场验证答案)。

(设计意图:练习的安排既有层次性,又有趣味性;既有针对性,又有挑战性。在练习的过程中,突出学习内容的本质,不断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四、总结运用,融会贯通。

1、回顾与反思:

学到这里,这节课你们有收获吗?那谁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里的“回顾与反思”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更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起到了促进作用。)。

2、练习与反馈:

同学们收获可真不少,如果把今天课堂教授的知识,平均分成10份,你收获的份数是多少?你能用一个分数表示这节课的收获吗?大家自信满满,那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请大家打开“一起作业”客户端,完成一份随堂小测验。

(学生当堂利用平板电脑,登陆“一起作业”客户端,完成一份随堂小测验,反馈学情。)。

让我们来看看大家完成情况,你们想看哪一题的解题过程。由于时间有限,请大家课后到客户端查看题目解析,如有看不懂的,课后可以问我也可以问同学。

(教师打开网页,当堂查看学生练习完成情况,并对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

(设计意图:这里的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今天所掌握的知识,既是对今天所学分数知识的运用,也是为接下来完成随堂小测验埋下伏笔。)。

3、生活与运用:

下课时间到了,让我们去室外进行游戏,好吗?

先请班级里的同学走出教室,应该走多少人呢?

生:15人。

请班级里剩下人数的离开教室,应走多少人呢?

生:15人。

这15人请出去。

现在想班级里剩下的同学全部出去,应该出示师出示什么样的分数。

生:

剩下的学生都出去吧!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到生活中去。只有亲身体验分数的应用,才能提高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并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

每只小猴。

2只小猴。

一盒桃子。

3只桃子。

平均分给3只小猴。

6只桃子。

9只桃子。

10只桃子。

5只小猴。

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第5页例3及练习一第3、4题。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3、帮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挂图、指南针。

一、情境引入。

出示第5页例3彩图。

如果小明问的是你,你能准确的告诉他行走路线吗?

二、新知探索。

1、图上只标明了北方,其余三个方向你能辨认出来吗?

2、谁能说说少年宫的位置?体育场的位置呢?

按那个小朋友告诉小明的路线能到达少年宫吗?你能告诉小明去体育场怎么走吗?

3、根据挂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小结:刚才大家说了好多行走路线,我们在为别人指路的时候要先弄清楚方向,再找到要去的建筑物的`位置,然后告诉问路人行走的路线。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5页“做一做”彩图。生说图上的信息,辨认四个方向。描述某些建筑物的位置。

2、练习一第3题。

3、练习一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扩展延伸。

介绍四大发明的指南针。

板书设计:学看路线图。

弄清方向。

找到位置。

说出路线。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