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大树和小草说课稿(通用15篇)

时间:2023-12-12 03:47:28 作者:BW笔侠

教案模板是教师在备课时用来组织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步骤的工具。接下来是一些经过验证的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备课有所帮助。

三年级科学《水》评课稿

今天听了王老师执教的《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此作为一名新教师,能够比较从容有序的把课上完,表现不错,提以下想法,希望其继续提高!

科学课的知识来自生活,要让学生善于把所学的课本知识与校外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让他们摆脱书本的束缚,到生活中去汲取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从生活走向科学学习。

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积极为学生创设一种生活情境,是科学课追求的目标,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猜猜哪瓶水多?”,目的是一方面让学生经历相同瓶子中水的多少的比较;相同水位水的多少的比较,另一方面引出瓶子大小不同、水位不同时水多少的比较问题,学生在运用直接生活经验时发现探究障碍,感到感性认识的不足,并急于寻找解决的途径,从而变被动的思考为主动的探究,学习热情极大的调动,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又引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第二个活动:“设计、取材、比较”,这个活动要求很高,目的是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先提出各自猜想、小组协商确定研究方法再选择实验材料最后结合设计进行比较活动并记录探究情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确定办法、选材料、进行比较的'完整的探究过程,并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材料比较出水的多少的,从中习得了探究的方法发展了探究能力,同时在小组的共同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使其小组合作意识与能力得到了提高,第三个活动:“交流、评价、描述”,通过让学生进行比较情况的小组交流,扩大学生对比较的各种方法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在多种比较方法的评价过程中,意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看待事物需要从多个角度考虑,在选择方法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最后,通过不同的方法对多多少的不同描述,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想准确描述水的多少的愿望,利于学生体验在感官无法解决时、在不同标准时,人类对标准的统一、对工具的需求,从而体会到人类在认识世界时的发展历程,以及人类能利用工具解决问题的伟大。

三年级科学《水》评课稿

涂老师直接展示“一杯食用油”和“一杯水”,通过“你有什么方法比较油和水”这一问题,直截了当地引出新课,并让学生思考两者比较可使用的科学方法。在动手操作前,首先就应明确该过程所采用的方法,学生才不会在整个过程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学生明确用“看”、“闻、”“摸”等方法对“水”和“食用油”进行比较,大大提高活动效率,也有助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演示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物、图表、图片、幻灯片及示范实验等感性材料,以及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涉及的三个小组实验中,涂老师采用以学生记录、学生汇报为主,教师的指点和引导为辅进行。学生记录方式为填写记录单,学生汇报则是以投影的形式展示小组记录单。

在第二个小组实验——“液滴实验”中,为了强调本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该内容并不只以文字的形式展示,还出示3组图片,学生通过每组两幅图片较为直观地的辨析,明确“液滴实验”的实验细节。图片两两对比,既反映学生是否清楚实验细节,也可通过比较图片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此外,图片是学习者很容易接受的信息,一幅图片可以形象、生动、直观地表现出的信息量也很大。我认为此处为一大亮点。

在演示实验——“水和食用油没有固定形状”中,涂老师运用烧杯、圆底烧瓶和锥形瓶,水和油的形状由圆柱形到半球形再到锥形的过程,学生可以清楚、直观地看到两种液体的形状随时在发生变化,使“液体没有固定形状”更有说服力。

总结本堂课采用“维恩图”,将学生得出的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展示出来,具有准确性、整体性和实用性。

此处为本堂课的另一大亮点体现在对混合水和食用油的处理。第三个小组实验——“混合水和食用油”实验,它在教材中出现的目的是验证水比食用油重。我认为,混合水和食用油来判断水和食用油哪个重这种方法不够严谨,另外在其他课堂中发现水和食用油混合后,出现了意外,油滴沉在了水底。而涂老师则是另辟蹊径,他利用这个实验引出“水和食用油哪个重”这一问题,对水和食用油的轻重判断是采用等体积的两种液体在天平上平衡情况的方法。

在问题到验证这一过程并不是一步到位。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验证,涂老师采用启发式教学,一步步引导。启发式教学是我国教育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优秀教育遗产,在常规的科学教学教学中对启发提问、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第一步的设疑提问——水和食用油哪个重,到第二步的循循善诱——启发学生采用天平称重比较,再到第三步的探讨解疑——提出“一大一小比较水与食用油轻重是否具有可行性”问题让学生思考,第四步的追问揭疑——引导学生说出“相同体积的水和食用油在天平上的平衡情况”来反映两者的轻重关系,最后到第五步的交流再启——相同体积下,水比食用油重。整个过程是一个探讨学习的过程,用事实说话,以达到对问题解决和对其本质的认识。

课外拓展的设计是让学生比较厨房中其它液体和水,其目的一是巩固本堂课的知识概念与研究方法,目的二是让学生对液体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目的三是暗示学生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每一节课的成功都离不开对课堂不断地反思和改进,也要接受别人的真挚意见。对于涂老师的《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这节课,我有几点建议:

1.在引出科学方法时,学生的回答总是偏离问题的内容,其主要原因是涂老师在提出问题时没有强调“方法”二字,而且没有给出一个例子,让学生对“方法”没有感性的认识,只是一味地在比较水和食用油的不同。

2.个人认为小组记录单可以每人一份。如果一组一份,会导致小组内某些成员会无所事事,不知所措。当然,一组一份有利于组内成果的汇总,但采用一人一份时,只需要汇报人汇总四人信息,而一般大部分同学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所以信息汇总也花费不了多少时间。

3.在整堂课中,涂老师不太关注课堂的生成。学生的回答若与理想的答案有所偏离,他一般直接忽视,没有做出及时的评价,这会让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回答是对是错。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存储一个影响他今后学习的错误概念。因此,教师在充分预设的同时,也要关注生成,把握预设和生成的辩证关系,在享受“预约的精彩”的同时,迎接“生成的惊喜”。

小学三年级科学说课稿

《不同用途的纸》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纸》单元的第三课,教学内容包括:“观察各种纸做的物品”、“搜集各种纸样”、“研究不同用途的纸(吸水的性能、承受拉伸的性能、承受弯曲的性能)”三部分。

二、对教材的处理。

原教材的内容太多,所以要在一节课内完成只能是蜻蜓点水。为了能让学生的探究“一英寸宽,一英里深”,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只选择“研究不同用途的纸”这个内容中的“纸的吸水性”这个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探究。探究的面只有“一英寸宽”,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一英里深”的探究。

“观察各种纸做的物品”和“搜集各种纸样”这两部分内容我会放在课前让学生自主完成,而纸的承受拉伸性和承受弯曲性的探究我会放在第二课时。

三、学情分析。

下面我就从知识储备、技能基础、认知特点这三方面来分析一下学生的学习情况:

1、知识储备。

在本单元的第一课《纸的观察》,学生已经接触过多种纸,他们已经知道纸是由纤维组成的。通过比较不同的纸,学生也认识到不同纸的厚薄不同,也有学生说到不同纸的吸水性不同,这说明学生在生活中有观察过不同纸吸水性的情况。

2、技能基础。

通过前面四个单元《植物》《动物》《我们自己》《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能观察比较出事物较明显的不同点。

在设计实验方案方面,学生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学生已有设计实验的经历,并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变量控制实验是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学生对实验要控制的条件理解比较困难。

在实验操作方面,学生在《水》单元曾经使用过滴管进行实验,知道滴管的使用方法,但控制水滴数量方面不太熟练。

3、认知特点。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上解除了自我中心性,他们会对自己的选择作出解释。

四、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处理和三年级学生实际,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如下:

科学概念:

知道纸的吸水性有强弱,不同吸水性的纸就有不同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研究纸的吸水性强弱的实验设计,初步感受变量控制实验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2.能用简单器材做观察纸的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纸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体会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3.进一步体验探究的乐趣。

五、教学重难点。

“研究不同用途的纸”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纸的不同性能,知道人们就是利用纸的不同性能制成了不同用途的纸制品。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通过经历纸吸水性的变量控制实验,认识纸的吸水性有强弱,知道不同吸水性的纸就有不同的用途。

而从上面对学生情况分析可知,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变量控制实验,所以我把教学的难点设定为:

通过设计纸的吸水性强弱实验,初步感受变量控制实验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六、教学设想。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所以本课教学的设计上,我是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把本课的立脚点放在变量控制实验上。虽然观察能力是三年级要重点培养的能力,但在前面《植物》《动物》《我们自己》《水》这些单元的学习中都有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变量控制实验是学生初次接触,在设计变量控制实验和变量控制方面学生都存在不少问题,所以本课把立脚点放在变量控制实验上,而不是实验现象的观察上。

本课先创设情境,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呈现出来,让学生对纸吸水性的强弱进行猜测,接着让学生带着猜测设计并动手做变量控制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有了实验的经历后,再组织学生交流变量控制实验是如何做的,有什么实验发现。最后让学生根据不同纸的吸水性特点思考纸的不同用途,让学生知道人们就是利用纸的不同性能制成了不同用途的纸制品。

七、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环节二,实验探究;环节三,交流研讨;环节四,应用、拓展。

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在课的开始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刚才老师在准备上课时,不小心把红墨水洒到书皮上了,现在我这里有四张纸,分别是宣纸、打印纸、牛皮纸、报纸,能用哪张把书皮上的红墨水擦干净?学生说到宣纸、报纸能把墨水擦干,因为学生曾试过把水倒洒在报纸上,发现报纸能吸水。通过这个情境能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呈现出来,学生在选择用什么纸擦水的过程其实就是对纸吸水性强弱问题的考虑,那宣纸、打印纸、牛皮纸、报纸吸水性强弱的顺序是怎样,学生就提出不同的看法,为了要验证猜想就要进行实验探究。

环节二:实验探究(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是这课的教学重点。怎样比较纸的吸水性,学生能想出多种方法(滴、插、挤),但学生提出每种实验方法都存在着问题,在试教中发现对每一种方法变量的控制都进行讨论,需要较长的时间,导致后面的交流研讨环节草草收尾。而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已在《比较水的多少》这课有训练过,所以本课对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就不展开讨论。而是在学生提出多种实验方法后,就让全班集中讨论“滴”这种方法,这样的设计能节省一些时间,使后面的交流研讨有更充裕的时间,并能把学生的关注点集中起来,使思维碰撞出火花。若学生能理解好“滴”这种方法中哪些变量需要控制,怎样控制,那对于其他实验方法中的变量控制,学生一样能掌握。

从学生对“滴”这种实验设计方案的设计中可以发现他们没有注意到实验的相同条件或只注意到其中的一个相同条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实验的相同条件,先让学生讨论他们熟悉的赛跑规则,让学生对比赛的公平性有所理解,再迁移到本课的吸水性比赛,通过赛跑规则能启发学生关注到吸水性实验的相同条件。

当小组讨论好实验的相同条件后,之前的教学设计是先让各组学生进行交流,在明确了实验要控制哪些变量、如何控制后,再让学生动手实验。但发现三年级学生在讨论变量控制实验时精神已经开始分散,学生很想马上动手实验而不是进行变量控制的讨论,于是整个课堂就变成老师和几个学生的互动,这样就达成不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与其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机械学习,不如多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学习,哪怕有时有些尝试可能是错误的,但也能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补充使之完善。所以我调整了教学环节的顺序,在小组讨论了“滴”的实验有哪些规则后,没有进行全班的交流直接让学生进行实验,这样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在学生有了实验体验后再进行变量控制的分析,学生对变量控制实验就有更多的认识。

环节三:交流研讨(教学难点)。

学生实验后,我让其中一组的学生上来演示他们的实验过程,由于全班都是做同一实验,但实验的操作并不相同,下面的同学就立刻发现实验操作的问题,提出滴水的时候没有同时滴,没有滴同样多的水。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说出自己的看法,在热烈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思维水平得到快速提高。通过质疑和研讨就把实验的操作要点理清:同时滴、同一高度滴、滴同样多的水,这其实就是变量控制实验中要控制的变量。最后我顺势总结变量控制实验的要点,就是一个条件改变,其他条件保持不变,让学生对变量控制实验有更深的认识。通过暴露错误操作——同学相互质疑——老师总结要点的三点策略,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四:应用、拓展。

课的最后我让学生根据宣纸和牛皮纸吸水性的特点,思考它们的用途,这是对本课知识的应用。同时也提出一个新问题:那如果要用纸做一个袋子,要想提起尽量多的东西,你会选择哪一张纸呢?自然引出了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研究纸的承受弯曲性和承受拉伸性。

八、板书设计。

遵循“清晰、突出重点”的原则,本课的教学板书设计如下:

纸的吸水性。

宣纸报纸打印纸牛皮纸。

滴水:同时同高同水量纸同大小。

吸水性:强弱。

用途:写毛笔字...防水...

三年级科学《蚂蚁》评课稿

林雄勇老师执教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蚂蚁》是一节观察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本节课的观察重点是让学生动手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教育,认识昆虫,从而让学生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林老师的这节课突出了小学科学课以“探究——体验”为核心,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

在林老师的课堂中我感受到林老师准备相当充分,不仅“备”教材,更“备”学生。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没有过于华丽的语言,引导他们思考他们从前观察过得蚂蚁是怎样的。

蚂蚁对于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说它熟悉,是因为学生在很多地方都见过蚂蚁,比较了解,有的还甚至观察过;说它陌生,是因为学生对蚂蚁的认识是浅层次的,知识停留在表面现象,并没有对蚂蚁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很难对蚂蚁的身体结构描述清楚。教学中,林老师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较多的运用激励语言和评价。如:你真棒、你是善于观察生活的孩子、你知道的真多等等,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带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同时林老师还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身体长什么样,这对孩子们来说可能是第一次,因此学生都想探个究竟,观察的非常投入,真个探究过程是真实的,学生们能够自己总结出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从而让学生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主动探究而得出的结论,所以对学生来说是经历了一个真实、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老师提出了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蚂蚁,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这时学生思维活跃,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激励学生课下继续研究。科学探究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这个开放性问题的提出,体现了科学课中以提出问题开始,再以生成问题结束这一教学思想。这样,就不断培养了学生长时间观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科学素养也会随之提高。

总之,听了林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我感受到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要从学生角度备好每一节课,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作为年轻教师的我,要不断的学习,特别科学学科更要研究学科特点,要以课标和策略为依据,加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喜欢上科学学科。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三年级科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宽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宽度的纸上放螺帽,比较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明显提高。第二部分: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要求他们用感受尺子抗弯曲能力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发展规律,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实验,能积极分析并善于发现引起实验结果出现差异的各因素,能根据实验经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并不断改进实验。能通过采集实验数据和实验验证等手段展开科学探究。

3、科学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和宽度可以显著提高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并能理解横梁平放和竖放的道理。

三、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纸的厚度、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关键: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四、设计理念及基本思路:

本课体现“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将实验探究、解决生活问题与课外延伸三部分紧密联系,使教学内容逻辑化、序列化、生活化、活动化。激趣引入部分:首先安排教师的演示实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引出纸条抗弯曲能力的因素也为引出课题做准备。自主探究部分:三组自主实验的设计,完全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服务,用填表形式展示实验结果,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合作,积极汇报,得出比较科学的数据。解决生活问题部分,出示建筑图片,目的是将学生的视角引向生活,让他们感受生活与科学的联系,又一次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体现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五、关于小课题的落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而实验能力正是创新能力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科学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一直是科学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具体的问题有:实验材料难准备,学生实验难驾驭,小组讨论形式化,种种问题制约着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把“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作为科学课研究的小课题显的尤其重要,本节课中为了落实这一课题,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1、注重实验材料的收集与保管,填充与更新,发动学生备齐实验材料做好实验的前提保证。

2、注重制定明确具体的实验要求,起到约束学生有序实验的作用。

3、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组设置了小组长、实验员、记录员、观察员,最大限度的使每位学生有事做,有问题想,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

4、注重实验设计的目的`性,提高学生自主实验的效果:一节课中,如果实验没了目的,那么学生实验便乱了方寸,更别谈实验的有效性了。本节课我共给学生设计了四组不同的实验,目的各不相同,第一组实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对比试验要控制的条件,抓住这一关键,紧扣这一核心,就为后续实验打好了基础,铺好了路,第二、三组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实验,通过这2组实验使学生看到宽度、厚度的增加能明显提高抗弯曲能力这一现象。感受尺子不同方法的放法让学生明白横梁为什么立放的道理。使科学道理回归生活。这些实验的设计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目的性强,循序渐进的把学生带入了探究的天地。

小学三年级科学说课稿

教学目标:

1、根据物体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2、对植物的果实进行分类。

3、了解蟋蟀的生活习性,了解果实的种类。

教学要点:

这一节课所要探究的事物是果实。通过学生全面的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

学生准备果实,毛巾或餐巾纸。

教师准备小刀,盘子。

教学过程:

1、激发活动兴趣。

先评比上节课制作的树叶书签:小组内评比,每个小组推荐2件好作品。

教师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并在“小科学家成果展示栏”里展示一个星期。

2、果实展示会。

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果实,开一个展示会。

(1)果实都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看到的和触摸到的果实形状一样吗?

(2)果实都有不同的味道,闻到的和吃到的味道一样吗?

学生小组内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把观察到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3、趣味活动——找“星星”

选择梨、苹果等果实,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用小刀切,看谁能找到“星星”,即种子的排列形式。

归纳果实的特征:

注意事项:

(1)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既不能伤害自己,更不能伤害到他人;。

(2)找到“星星”后,切开的果实、餐巾纸等要及时清理;。

(3)小刀、盘子、毛巾要及时清洗干净。

4、分类:找果实。

把水果分一类,蔬菜分一类;。

把桔子分一类,苹果分一类;。

根据能否生吃进行分类;。

按照果实的颜色分类;。

科学自助餐:马铃薯为什么不能参加果实大会。

拓展活动:采集植物的种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三年级科学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拱形的力量》(出示课件),《拱形的力量》是教科版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已初步了解改变材料的厚度和形状会增强抗弯曲能力。在本课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形状——拱形。拱形结构是一类很重要的结构,应用广泛。拱形结构又叫推力结构,它的特点是把受到的压力分解成向下的压力和向外的推力,是所有结构中唯一产生外推力的结构。而研究拱形的承重特点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材精心设计安排了两项活动。第一项是测试纸拱的承受能力,这个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拱形承重的秘密。第二项活动是搭一个瓜皮拱,这个活动是让学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深入理解拱形承重的原理。

教学目标:

据此,我设置了一下几点教学目标:(出示课件)。

1科学概念: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出示课件):我认为在弄清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设法保持拱形的形状,使它承受更大的压力。

难点(出示课件):拱的受力原理和如何更好地发挥拱的受力特点。

教学准备(出示课件):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需要准备的材料有: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课件,小木块若干,西瓜皮块若干、抹布。

二学情分析:(出示课件):

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增加材料厚度和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增加物体抗弯曲能力的探究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种氛围下相信进一步探究拱形,学生们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学目标能够顺利的完成,需要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课我将采用“探究-研讨”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出示课件)。

(一):自主——探究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利用旧挂历纸和垫圈探究纸拱的承受压力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够更好的得到自主发展。

(二):合作——研讨法。

科学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而且可以在活动过程提出自己的想法,同伴之间进行互相交流,最终达成共识。

四教学过程:

我一直认为科学课堂必须是充满情趣和智慧的课堂,它着力于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的兴趣更浓厚,让学生的智慧更灵动。以这个为基点,我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出示课件)。

首先我将出示一张纸,引导学生观察:看老师手中的这张纸。它连自身的重量都承受不起,这样柔软无力的纸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它至少能承受自身重量不塌下去吗?通过学生回答,不但可以检查学生对前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说到拱形,这时我(做一个拱)继续启发学生,做成拱形后它没有塌下去,看来拱形也有科学道理。你们发现了吗,我们的周围中也有许多的拱形建筑,请看(播放课件图片:赵洲桥、拱门、九洲体育馆)为什么这么多的建筑都采用了拱形呢?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研究拱形中的学问吗?(这时我板书:拱形的力量)。

我这样。

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拱形”是“改变形状”的另一个视角。通过欣赏拱形建筑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拱形的神奇作用,最后的提问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并且通过教师演示平纸和拱纸的承重能力,使学生明白同样大小和材料的拱纸比平纸承重能力强,同时亲眼目睹了拱纸承重过程中的形变,初步感知拱形受力的特点。

(二):探究研讨——测试纸拱(出示课件)。

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实验活动:。

为了突破重点,我设计了第一个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多大的重量。(课件)。

学生把纸拱放在垫板上,并在拱足的地方做好记号。观察之后,说一说拱自身的重量落在哪里?引导学生说出在拱的下部。

教师解释概念:在拱与垫板接触的地方,我们把它叫拱足。下面请同学们轻轻地放一个垫圈在纸拱上,来测试拱的承受力,仔细观察纸拱的变化。并回答:哪个部分承受着垫圈的重力?学生会发现拱足向两边伸展,而垫圈的重力是被拱顶承受的。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观察描述活动,学生能清晰地认识拱形的受力轨迹,从而建构第一层次的“拱形”概念――拱形可以通过材料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看到拱足分开自然想到要用什么东西去抵住它。

教学进行到这里,基本抓住了本课的第一条基本概念。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拱形的受力原理,我又设计了第二个实验:把拱足固定,测试纸拱能承载多大的重量。

实验二:把拱足固定,测试纸拱能承载多大的重量(课件)。

教师设问:既然我们知道了纸拱受力变形的原因,你有什么办法使纸拱不容易变形,能承受更大压力?承受几个垫圈你能预测一下吗?怎样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用实验检测一下看行不行。学生开始分组实验:用东西(书本)抵住拱足,在拱顶上不断加垫圈。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抵住拱足的物品越大越重,纸拱的承受能力就越强。引导学生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让拱形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

通过师生谈话,进一步肯定学生的想法,用东西抵住拱足,拱承受的压力要大一些。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当拱顶上的压力不断增加时,它的形状会有什么变化?纸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通过这样的设问,再一次让学生理解拱形的受力原理。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现象后,对出现的问题作出解释,当拱顶上的垫圈不断增加时,纸拱还是要塌,向左右偏,通过操作适当开动脑筋去思考解决方案,怎样让拱形承受的压力再大些,进而引出实验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实验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出示课件)。

科学必须用事实讲话。科学数据就是探究活动中获得的事实性资料,对科学数据的分析是激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我提问:我们怎么做能让纸拱承受更大的压力?你打算怎么做?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案写下来,再汇报。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我用课件出示:(【温馨提示:1、进行实验时,做好数据记录。2、每个实验,“拱桥”的拱足之间的距离要保持一致。3、如果纸条被压坏或有明显折痕,应该换上新的纸条。】)。

请学生试着解释。

p;最后让学生总结拱形承载的秘密。(同时我把拱形承重的秘密展示在黑板上)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不仅了解了拱形承重的秘密,同时培养了大家的自主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这样课堂教学主线清晰,学生探究情趣盎然,深入有效。

(三):理性认识—搭瓜皮拱。

学生分组活动,课前每小组准备了西瓜皮块来搭一座拱桥,两组学生分别在讲桌两边搭拱,

本环节的活动用到了瓜皮,会弄脏学生的手和课桌,我会让学生用准备的抹布,待实验结束后擦干净,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纸拱毕竟是一个不会轰然垮掉的拱,做一个瓜皮拱不但饶有趣味,而且更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拱形的承重特点,两个活动相比,前者是感性的探究,后者是理性的认识,相辅相成。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在教学的最后,通过身边一些熟悉的建筑中拱形的运用让学生将知识还原生活。再让学生欣赏培江三桥等(课件图)拱形建筑的图片,让学生吸收信息,提高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五板书设计。

拱形的力量。

拱形承重的秘密: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

俗话说:“科学探究无止境”。我更觉得:“科学教学艺术的探究更无止境”。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小学三年级科学说课稿

说教材:

《珍贵的淡水》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自然资源》的第一课。本课主要通过对日常的生活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使学生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通过对资料数据的对比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地球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的匮乏,从而树立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心。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3个活动,分2课时完成。活动1“积少成多”,让学生通过测量滴水情况,调查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活动2“淡水资源知多少”,是通过对资料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了解地球的水资源分布情况;活动3“我该怎样用水”,则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制定用水计划,鼓励学生科学用水,了解节约用水的意义,培养其节水意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的规律,我拟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地球上淡水资源非常匮乏。

2、能力培养目标: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资源,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指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淡水资源的重要性作为教学重点,把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匮乏情况作为教学难点。

说学情:

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也通过《走进水世界》这一单元的学习,知道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水球”。从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也可以看到,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地球的表面大部分都是水域,因此学生会有水资源多得很的错误认识。加上小学生的节水意识本来就很模糊。针对这种现状,就需要学生课前围绕本课主题进行大量的资料搜集,关注身边的用水情况,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的真实情况,了解节约用水的意义,培养其节水意识。

说教法学法:

教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认识科学现象。

3、针对农村孩子,多鼓励、多引导,规范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法:阅读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和集体交流讨论、动手操作、记录和分析数据。

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烧杯、量筒。

说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搜集数据——资料分析——讨论归纳。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情景:在学校食堂的洗手池旁,由于波波洗完餐具后,没有把水龙头关好,自来水在不断地滴流。妍妍赶紧把水龙头关掉。波波却觉得水多的是,浪费几滴水不要紧。

讨论:水真的很多吗?真的不怕浪费吗?

思考: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二、活动一:积少成多。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如果水龙头没关紧,不断地滴水,一天到底会浪费多少自来水?

任务:测量一个水龙头滴水一天浪费的水量。

活动:将水龙头调整到滴水状态,放一个烧杯在下面接水。10分钟后,用量筒测量烧杯里接到的自来水水量。

目的:通过学生实验,亲身感受水龙头在滴水状态下水的流失情况。

调查:调查生活中其他浪费用水的现象。

三、活动二:淡水资源知多少?

媒体:出示课本图或地球仪。

问题:观察地球仪,看看地球的水在哪里?

活动:观察地球仪寻找地球的水资源,并将发现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发现,了解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

引导:地球上的水体虽然很多,但可被人类利用的却不多。

活动:阅读课文的资料文字,根据数据,填画模拟水资源分布比例表。

讨论:各小组根据模拟的水资源分布比例表,讨论为什么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但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十分贫乏。

媒体:播放“珍贵的淡水资源”视频。

小结:通过阅读资料和分析数据,认识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贫乏,只占水资源的2.5%,而可以被人类利用的仅占淡水资源的0.3%。

四、活动三:我该怎样用水?

问题:地球水资源中,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不到总量的万分之一,对此你有什么感想?交流:与同学交流各自的想法。引导学生认识水资源的珍贵。

讨论: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活动:小组活动。根据大家了解到的情况,针对浪费水的现象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大家一起珍惜和爱护水资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总之,教学过程一直贯穿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年级科学《大树和小草》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神奇的水》,本课与《观察水》共同组成对水的认识。在《观察水》一课,学生已对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物理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老师要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水的其他性质。

2.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描述水的其他性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够产生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了解水的其他本领。

2.了解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

三、教学准备:

烧杯(红水)、纸条、布条、粉笔、塑料尺、烧杯(热水)、曲别针塑料杯(一满杯水)。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本节课对水的研究,就是以学生原有认识为基础,通过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认识水的有关性质,如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等。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科知识的整合,强调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水,将有关说的学习置于生命之源的广阔背景下,使学生体会到联系生活的教育所带来的魅力。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科学课应精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因此这一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是这样安排的:

1.情景导入,老师创设了一个魔术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魔术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或想研究的问题。古人云:学贵思疑。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先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作为三年级的学生。也许他们提出的问题有些幼稚,也许他们提出的问题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但作为科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引导学生善问,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科学的本质就是从问题入手,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提出来了,那就是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2.探究交流,首先是对毛细现象的探究,出示一杯加红墨水的水,让学生想办法让水往高爬,一来是发散学生的思维,二来是为毛细现象的特征出现,作铺垫,当学生一时想不到让水自已往上爬时,教师适时出示餐巾纸,有了抓手,学生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被唤醒,办法有了,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一下子把所有器材都陈列给学生,充分给了学生的思维的空间,以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接着让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他们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实验哪些物体水会沿着它上升,哪些物体水不能沿着它上升,能上升的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一环紧扣一环。这一实验结束后,学生提出“水为什么会往上爬”这一问题,鼓励学生分析与交流,并且辩析一此原因,尽量让学生能找到餐巾纸中有小孔和缝隙这一原因,从而让学生了解水能产生毛细现象这一性质。其次是对“水”表面张力的探究,共两个实验,硬币装水和满的水杯中加回形针,都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并由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然后交流、分析、辨析一些原因,这两个实验之前充分让学生进行猜测,作出假设,通过列数字的方式,让假设和事实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震撼学生的心灵,那有关水的表面张力才能在学生的脑中刻下永久的痕迹。这个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乐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欲。从而使他们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归纳总结,让学生谈收获,谈感受,再让学生提出一些有关水的问题,让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

大树与小草三年级作文

学校门口有棵树,长得茂盛。树下,小草摇摇欲坠。

农村来的留守儿童总有一种难以言尽的自卑感。我向来少言寡语,不喜欢去人多的地方,也没有玩伴。

天气渐凉,在夏季眯缝着眼睡去不久,阵阵寒风就如千军万马大肆杀来。我拿着雨伞向食堂走去。墨色的天空愈发低沉,一场暴雨即将来临。我不禁加快了步伐。

“喂!把你的雨伞交出来!”我猛地回过神来。几个高大威猛的男生把我围了起来。一阵秋风吹过,给人从头至脚彻骨的冰冷。我的心仿佛受到了重击。空气中弥漫着恐惧的气息,我感觉自己要窒息了,只知道拼了命的护住雨伞。我紧闭双眼,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那边的同学,你们怎么不去吃饭呀?”那饱含关切的话语使我看到了希望。“快走!”他们一下子夺过雨伞,落荒而逃。“小同学,你没事吧?”那声音温和如阳光,在这凛冽的寒风中散发着温暖,“我不知道他们在欺负你,都怪我,没有早点来……”我睁开双眼,那一头乌黑的秀发映入眼帘,是那么熟悉,原来是语文老师啊!顿时,一阵委屈涌上心头,泪水止不住的往下落。

“轰隆”雷声响起,我不禁打了一个寒噤。她将我搂在怀中,一股暖流汇入我的心田。那是妈妈般温暖的怀抱啊!“孩子,别怕!”她的声音仍是温柔如水。雨中,我和她一起回教室,惊吓过度的我有些腿软,她便小心地搀扶着我。我望着她,那双水灵的大眼睛充满了慈爱。雨越下越大,她急忙脱下外套裹住我瘦弱的身躯。

风雨交加,学校门口,那棵树下,小草在大树的庇护下没有凋零。

她只教了我半年,但那半年,为我遮风挡雨的人是她;给我母爱的人是她;修补我受伤心灵的人还是她。是她,让我在那段近乎绝望的日子里看到了希望。是她,使我变得开朗起来。

学校门口,那棵树下,小草努力生长。在小草的极力衬托下,大树更显生机。小草无法为大树遮风避雨,但她也想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大树的感恩。

学校食堂每天都会给我们发一个鸡蛋。星期四,是语文老师值班的日子。早上,我将鸡蛋小心翼翼的包好,放在桌洞里。几乎每个课间我都会查看它的情况。

终于熬到了晚上,她可算是来宿舍里了。我将鸡蛋捧在手中,像捧着一个易碎的梦。我靠在墙上,时不时地瞅她两眼,不知为何,腿就是不敢迈出去,我的额上冒出了细细的汗。

时间流逝,她就要走了。我鼓起勇气冲了出去。我将鸡蛋快速地置于她的手心,又慌忙跑回自己的床上。我无言,只知道发烫的脸和小鹿乱撞的心。

那个楼道,那个夜晚,那个鸡蛋,那张发烫的脸,那颗感恩的心,成为我许多年来纪念美好的标本。

后来啊,学校门口的小草就长高了,大树还是像往年一样的长叶。只是她不会再教我。而我,也终将离她远去。

她曾在我们分别后赠与我一段话“不要在过去的回忆里缠绵,昨天的大树挡不了今天的风雨。”我知道,她是不想让我因为她,影响学习的心情。

多年以后,她再见我,仍带着慈爱,如大树般温暖可靠。我再见她,像那棵小草,仍满怀感恩。

大树与小草三年级作文

天上有着无与伦比的天堂,地下有着繁华热市的人间。各种微粒组成了他们,无人能够探知他们。

我喜欢木棉树,喜欢它的自信,挺拔,骄傲。

无论你在众多高大的树木中还是在路边上都很容易发现并认出木棉树,因为它给人的感觉是这样的简单,这样的没有存在感,它像本应在那里,没有丝豪不对劲。没有繁枝茂叶的打扮,也没有姹紫嫣红的花的点缀,它的平凡,使人看着舒服,看着喜欢。

我也喜欢小草,它顽强不屈的精神直得我学习。诗人白居易曾为它写过这样一首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天:小草探出尖尖的脑袋四处张望着,对来到这个新世界感到新鲜、好奇。很快,小草们便一个个都熟悉了,那一边谈天论地,另一边唱歌跳舞,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们受到了小草的感染,所有的一切都有活力了,到处可见生命的努力。

夏天:大树长得枝繁叶茂,一片片树叶都苍翠欲滴,透着灵气。但小草也不示弱!小草也越来越旺盛,一个个都精神抖擞,昂着头,挺着胸,可神气啦!

秋天:大树的叶子渐渐黄了,没过多久就落下来了。不过落下来也有它的好处,当作肥料,给树根增加营养。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小草也枯黄了,不过没关系,到了春天又会有一个新生命诞生的。

冬天:雪不停地落地,把草地覆盖了,一切都变为一种颜色,又给树披上一件新的银大衣,房屋顶好像刷了银色的油漆,显得更美了!

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就像多看绿色植物能放松我们的眼晴,他们也给人放松,启迪,鼓励,信心。绿色创造了人间!

大树和小草截然不同,都有着自己不一样的形势活着,但就如万般归与始,他们都是给所有的一切点缀,不可缺少。

一生直面对各种尘埃,看遍人情冷暖,像上帝一般注视着我们,是我们成长中不可缺少,给我们树立榜样,却默默无闻。

大树与小草三年级作文

大自然非常不高兴,因为小草们触怒了他。大海献给他澎湃的.音乐和汹涌的波涛,高山献给他峭拔的山峰和峻险的山谷,捌林献给他肥大的鲜果和森林的香气……可是,小草却不采他。他们只为了自己而生活着,并不是为大自然。这是一件最使大自然生气的事情!

因此大自然决意要全数歼灭这些不敬的小草。他派手下的刽子手,风,去执行他的意。旨。

秋天的第一阵风拂来的时候,小草们开始警备起来。他们摇动身子,发出丝丝的喊声,他们把身体紧挤在一处,让力量集中起来。不给风吹折。

一条小溪缓缓地流过平原,秋天的风吹皱了它那清平的水面,发出一层层的涟漪——一种凄凉的笑容。

蟋蟀,那秋天的号兵,奏出挑衅的战歌。风吹得更疯狂,树叶在空中飘荡着落下来。小草们互相紧挤着身子。

“每一种东西都要生活。所以我们也要活下去!”

“大自然没有权力使我长起来,也没有权力使我们死灭。”

所有小草都叫喊着,辱骂着。

“在恶势力前投降是可耻的。我们宁愿蚂蚁一般地死去,可是我们不能象灰尘,那无耻的轻浮的灰尘,听风的摆布。”

风用脚践踏青草的头,但他们倔强地摇摆着,摔掉风的蹂躏。风怒吼着,把身体俯下来,想拔起草儿,然而草儿们互相倚偎着,把脚牢牢勾住在地底下,使风一蠃也不能损害他们。

风奈何不得小草,所以他回报说:“至高无上的大自然,我不能战败这些倔强的小草。”

大自然更生气了,派霜将军去歼除这些“草寇”。

当战争开始的时候,蟋蟀,秋天的号兵,吓得钻到它们的洞里面,气都不敢透一下。太阳用她的黑手帕遮了脸,觉得有些儿害怕。战争非常剧烈:霜用他那冷酷的寒气冻死了许多小革。使其他的许多也都萎黄起来。然而小草们依然没有屈服,他们负气的摇摆着身子,对霜发出咝咝的喊声,并且冷笑。他们的力量已经削弱了,可是他们的勇气一点儿也没有减少。

美丽的菊花抚慰他们,并且笑着,弯下腰来吻每一棵小草。

霜奈何不得小草,所以他回报说:“至高无上的大自然,我不能完全克服小家伙,他们耐苦的劲儿倒是很来得的。”

大自然气得脸都交了色。他派雪将军去扫荡这些顽强的小革,务要完全肃清他们。

当战争开始的时候,美丽的菊花又忧愁又焦急。她自己为雪将军所摧残了,落下一瓣瓣的花片,野狗夹起了尾巴,麻雀也躲起来,只在自己的窠里缩着头颈。鱼儿们在水面上布置了一层厚玻璃,恐怕雪的暴力波及他们。然而在这时候,那黄澄澄的腊梅又开出花来,她热情地望着小草,同情又微笑。小草们再三摇摆着,摔开雪的毒爪,他们咝咝地喊着,暴怒着,但声音已经微弱得多了。他们,的头再也仰不起来。他们的力量在雪的屠杀里削弱得几乎没有了。他们的身子枯萎下来。

小草们完全在战争里牺牲了,可是他们没有屈服,他们的根还是牢牢地生存在土地下。

雪向大自然告捷说:“至高无上的大自然,那些草寇已经完全被我歼灭了。他们是经不得我一击的!”

大自然高兴起来,斟了一杯酒给自己喝,庆幸着手下有这些得力的仆人。

可是,小革们没有死绝,并且他们永远也不会死绝。

当明年春天,那些倔强的小草们又发芽了:瞧!漫山遍野!他们是比先前的更康健了。他们是那么的快乐,那么的美丽!他们坚强的挺起胸脯,沐浴在灿烂的太阳光底下,向大自然轻蔑地哂笑着。

大树与小草三年级作文

“这谁家的孩子敢偷我的鱼!”鱼塘主人大声叫嚷着朝这边跑来。幸好我眼疾手快,看形势不对拿上装着金鱼的塑料袋就往家里跑。急忙关上门,做贼似的贴在门缝上听着外面没了声响,才算是松了一口气。倏尔,心再次提到嗓子眼,紧忙望了望四周,外公还在田里做农活没回来,我长舒了一口气瘫坐在地上。

外公向来是不允许我做这种事的,要是被他发现了可怎么办?正在我绞尽脑汁之时,一计顿上心头,看着院子里装雨水的大缸我会心一笑……外公傍晚回家看我在院子里逗猫,安心地走进里屋抽起卷烟,一切如常。我想着只要过了今天小金鱼就安全了,我也就安全了。

然而这一切却被一阵刺耳的敲门声所打破,外公放下烟杆朝大门走去,我怯生生地跟在他身后直打哆嗦。原本从里屋到前院的距离不过六七米,却一时间让我经历了人生百味,我抱着侥幸,心里却止不住的害怕。

大门在外公粗糙的大手下缓缓拉开,鱼塘主人也终究找上门来,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痛骂:“你是怎么看管你家孩子的?偷了我的鱼还想跑?”额头上的密汗不知何时流下润红了双眼,忽然间外公用他的大手有力的牵着我的手,紧紧将我护在身后。我眼中的薄雾让我看不清外公坚定而又严肃的神情,唯有那双大手给些许我慰藉。外公铿锵而又略带卑微的声音传来:“都是我管教不严,真是对不起。你说多少钱我赔给你,她毕竟还是个几岁的孩子,你也就别生这孩子的气了。真是对不起,对不起……”鱼塘主人见外公是个实诚人,也不好意思再多说些什么,拿了钱便走了。自始至终外公牵着我的手从未放开过。

大树与小草三年级作文

冬日里的暖阳抚摸着树梢,残存的几片枯黄树叶随风摆动,树干孤独地伫立在那里,我不禁想起了你那如树干般宽大的肩膀。

你总是精神矍铄,每天乐呵呵的,好像没有什么烦恼,雪白的银丝都充满了快乐。在院子里,你坐在花纹被时间磨平的老藤椅上,享受着暖阳,看着天空不时飞过的鸟儿,核桃树在余晖里闪闪发光,一切都感觉岁月静好。

家里人总说,你最疼爱我。只要我一踏进院子,你伟岸的身躯总会伴着笑声一起出现,用那强有力的手臂将我抱起来但我也不怕。那时候觉得你就像一棵大树,粗壮的枝干为地上的小草遮风挡雨,只为它们茁壮成长。

每逢过年,街道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那时年幼的我充满了对一切事物的好奇。所有活动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戏曲了,表演者们将五颜六色的颜料在脸上涂抹,穿着印有夸张花纹的演出服,这一切在当时的我看来就像电视里的世界一样,神秘而有趣。

我踮着脚在人群中张望着,希望能发现一个观赏的好地点,但太多的人让我差点迷失了方向,更别提找位置了!你牵着我的手,也在观望着。良久,你将我抱起,让我坐在你的肩膀上,我的视野一下午就开阔了,风景尽收眼底。心里不禁感到自豪,有这样一位高大的爷爷,真是我的荣幸!于是我就坐在你的肩头,看完了一整场表演。

在回家的路上,我依然坐在肩头,心里乐得像偷吃了蜜的小熊。你的肩膀很宽大,让我不会害怕掉下来,那宽厚的手掌紧紧地抓着我不停晃动的双脚,让我充满了安全感,让我至今不能忘掉那种温暖。

客厅里的全家福在冬日的照耀下有些刺眼,你魁梧的身影和我记忆中的一模一样。

大树与小草三年级作文

大树和小草十分地友好,他们之间有爱。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大树都会用它那坚实的臂膀为小草遮风挡雨,而小草则是和大树谈心的朋友。它们有时在风声中悄悄地对话,它们相互驱寒问暖,生怕对方某一天突然离去。你有仔细地看过吗?大树看起来很疲惫,但是小草却长得绿油油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爱,因为大树把它的营养几乎全部转移给了小草,而根就像是一根导管,紧紧地把它们连在了一起。

现在的我就好比那受爱护的小草,父亲就像那一棵给我输送营养的大树。

两年前的我,还在上初中,当时被查出眼睛有斜视,医生说:“如果不做手术,将来眼睛如果定形了,那就不好看了。”于是爸爸说:“该做就做。”

手术时间定好了之后,我和爸爸就去住院部了,结果医生告诉我不能做手术。他说:“扁桃体太大了,怕插管的时候发生窒息。”爸爸听了之后,马上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的主任联系,爸爸对我说:“马上就要开校了,肯定来不及挂华西的号了,本来以为一切都顺利,结果又不能做了,就只能去找人民医院的医生了,找一个主任给你做手术吗,心里也比较安心,那我们就改做扁桃体手术吧!”我点了点头,爸爸看了一下时间,再看看外面的雨下得很大很大,爸爸拉着我就往外跑,即使有伞,也没有一点用处,因为那风实在是太大了,伞都能够被吹翻,但是莫名的感觉和爸爸在雨中奔跑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

俗话都说:“女儿是爸爸贴心的小棉袄。”而我却一直都不懂其中深刻的含义,直到那一次和爸爸谈完心之后终于有所体会。

那几天爸爸的压力特别的大,但是他不愿说出来,他只是自己默默的承担。直到那天晚上和爸爸谈心,他才把有些事情告诉了我,他认为我长大了,我能明白某些事情。正是因为这种相信我才知道老爸压力的来源。从那以后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去找老爸让他告诉我烦心事,说出来始终心里好受一点。这时候我就知道自己的作用了——为家人分忧。

生活正是如此,相互帮助,彼此守护。

爸爸是一棵大树,永远爱护我,而我是爸爸的心灵读者。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