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实用17篇)

时间:2023-12-05 13:21:11 作者:FS文字使者

通过研读范本,我们可以加深对写作规范和技巧的理解和掌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学习和借鉴,希望能够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科学可以使教育进入美好的境界,让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伴随生命的始终。小学的科学教学为培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成为21世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应当改变以往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在课堂中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

1.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投影、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1.1指导观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铜、铁、铝、锡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1.2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锡不属于同一类物体。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1.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1.4强化记忆,扩散思维;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教师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

2.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亲自动手参与做实验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学会进行科学试验的本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2.1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2.2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2.3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课堂教学高潮。

2.4运用概念辩别金属;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科学课《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识别金属,知道有些物质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由于教学活动组织得充分,学生掌握了金属的特性、共性,根据金属的共性、特色,学生能够很快从多种常见的物体中辨别出金属,并说出辨别的方法,教学目的实现就成为一种可能。

2.5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分组实验、观察思考、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大胆发言、辨别金属等活动中完成。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感情也会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缩短教师与学生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教师更准确地认识学生、把握学生、亲近学生,从而沟通知识传播的渠道,使之更加通畅。师生心理相通、感情相融,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教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究,这样才会使孩子们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此,教师要打破常规,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应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就会提高,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现代教学不仅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还重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要重视学生获到知识的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注重知道学生怎样去自行探索知识的方法,让其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培养创新精神。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创新的条件,营造宽松的实验环境。如果学生实验没有材料,那么创新活动就是空中楼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是纸上谈兵。所以教师应将有关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其自由支配,同时,给其一个宽松的实验环境,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自由发挥。一切创造都源于实践。学生是科学课堂的主人,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器材,用各种器官去感知实验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在实验中培养其创造能力。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挫折和失误,而这些挫折和失误会给他们造成一些心理障碍,会影响他们的创新。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要允许他们犯错误,鼓励他们敢于尝试,不怕失败,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主动参与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解放思想、激活思维、发挥潜能、创新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在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改造自然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教学磁铁的特性时,我先在轻松的乐曲声中出示一幅美丽的百花图,然后拿出一只用曲别针夹住的纸蜜蜂向学生提问:“谁能让这只蜜峰在百花丛中飞舞呢?”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上来表演。我请了两位特别自信的学生上来,结果这两位学生在全班同学的嬉笑声中宣告失败。此时,我想:“我来试试,看行不行。”全班同学睁大了眼睛,等待着我的失败。当我把藏在手中的磁铁放在画板后轻轻移动,蜜蜂也随之飞舞,学生十分惊奇。我露出得意的样子问学生:为什么老师有这样的本领呢?学生们一下子“顿悟”:老师,因为你的手里藏着磁铁,是磁铁吸引了蜜蜂身上的铁针。老师,我还能让小鸟飞,让乌龟爬呢?……在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这样,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重视指导学生学会自行探究的方法

现代教学认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还要重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要重视学生获到知识的探究过程。当学生对某一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把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得到暂时的满足。若教师注重的是指导学生怎样去自行探索知识的方法,则不但会使学生学习的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培养创新精神。自行探索知识有多种具体的方式方法,可以直接按教材介绍的各种方法去探索,也可以根据客观条件加以改进,还可以直接查阅有关资料,更可使用与众不同的其他方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真指导他们学会做对比实验,再灵活应用这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去自行探索知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可以得到培养。例如我在上《热传导》时,学生在做检验水、空气传导热能力的实验时,给三根铁丝加热后,粘在整根铁丝下的火柴很快就掉下来,隔着水、空气受热的那两根铁丝下的火柴掉不下来,说明水空气不容易传导热。但做实验时,烧了很长时间,火柴都没有掉下来。于是,我就让学生分析其原因,经过讨论后,学生提出的原因有:“是不是铁丝太粗了传热慢?”“天太冷,铁丝散热快?”“玻璃管用得太长?”“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太低?”等等。我因势利导,鼓励他们根据所提出的原因,研究怎样改进实验装置。每个学生认真参与,开动脑筋,当实验终于成功时,学生们享受着一种自行探究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遇到问题怎样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在每堂课上都充分放手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能力就会一步步发展起来。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能力小学生正处于认知的初期阶段中,对很多事物产生好奇心理,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就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的未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科学学科知识基础上,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会有所提升,进而获得更加科学的知识表达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对知识更加的热爱,善于动脑,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1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自主学习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积极而主动的自觉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能够对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安排,设定一个适合的学习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进行学习内容的安排,还能运用更好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对于知识进行复习和预习,这种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有极大的促进性作用。在时间管理上也更加自由和自主,基本是按照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来对学习时间进行分配。学习过程的调控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排除一些干扰性的因素,让学习的体验和效果更加有效的提升,对于学习结果方面的判断能力就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有科学的分析和总结能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学习如果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就需要坚持自主的学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才能在学习上获得更好的成绩。自主学习是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研究精神,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更加优越。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很多学生越来越注重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而开设小学科学课程,就是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上,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探究,甚至无从下手,这是因为学生没有融入探究的氛围中,也没有探究的兴趣。基于此,本文将专就小学科学教学过程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深入探讨。

一、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很多小学科学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课本知识强制传授给学生,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也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无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素质教育背景下,倡导学生主体到位发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成为了主体,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有效发挥,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个人能力,让其主动进行思考,并努力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促进自我提升。比如说,教师在上到《沉与浮》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将同一物体放进不同的液体中,观察物体的沉浮程度,这样学生就会内心中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再如,当讲到《动物的生命周期》时,可以给学生播放养蚕的短视频,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养蚕的过程中去,通过亲身探究了解蚕生长状态。从而让学生具备不断认识并且不断实践的素养,因此,只有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才能促进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科学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对于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小学科学来讲,其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让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进而掌握自然规律,并对生活常识有一定的了解。同时,科学实验能够让学生获得相关信息,也是学生主动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小学科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实验教学,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让他们学会观察,在独立观察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并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去。比如说,在学习四季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一些具有明显季节特征的图片或视频,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尽管很多学生都知道图片中所代表的季节,但是却不知道正确观察的方式方法,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可以选择一张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图片,针对图片的特征向学生进行提问,带领学生进行观察,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观察,为了检测学生观察的效果,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他们根据自己选择某个自己印象最深的季节,针对这个季节写观察日记。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锻炼,而且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从而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开启,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选择合适的时间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且可供探究的问题,想方设法让学生融入到问题情境中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比如说,在讲到磁铁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众多花朵图片,并且用曲别针将蝴蝶夹住,对学生进行提问,哪位同学能够让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起来?学生在听到这个问题后,都显得兴趣十足,都跃跃欲试,但是很多同学都尝试失败了,这时教师就可以吧磁铁放在图片的另一面,并将蝴蝶放上去,随着磁铁的不断移动,蝴蝶真的在花丛中飞舞了。学生在看到这种情境后兴趣就会感到非常惊奇,迫切想知道教师是怎样让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的,从而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当学生的探究欲被激发后,教师再进行教学,学生就会主动对磁铁进行探究,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加强交流讨论,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预留一部分时间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增强沟通与交流,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探究过程中应当重视的问题,了解探究过程中的需要使用的理论知识,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说,教师在上到“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部分内容时,在科学实验结束之后,让学生对凸镜成像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发现其中的规律,在经过讨论之后,学生们最终总结出了如下结论:在凸透镜焦点之内,物体所成的像是虚像,而到了凸透镜焦点之外,物体又成实像;在凸透镜2倍焦距内,物体成放大的像,而到了2倍焦距点外,物体又成缩小的像。紧接着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动手进行试验,促进学生交流,对实验结论的正确性进行验证。这样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会相互协作,并在合作中找出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上,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应该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加强实验教学,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提升;还需要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加强交流讨论,促进学生相互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还可以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摘要: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精神,使学生主动、自主参与各项探究活动,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积极主动民主和谐探究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科学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明白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明确保护大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性和美好前景,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对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浅谈以下几点。

一、积极主动探究的教学气氛。

1.把握儿童的心理特点,正确激发、引导探究兴趣。小学生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事物都觉得新鲜、好奇、有趣,都有可能引起他们得探究兴趣。如“美丽的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新奇好问的特点,把他们带到大自然中去。时值秋天,正值秋高气爽之时,蔚蓝的天空,潺潺的流水,沉甸甸的麦穗,自由飞翔的小鸟,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小昆虫,无不让他们感到欣喜、新奇、兴奋,神秘的大自然对他们充满了诱惑力。利用学生这种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亲自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

2.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例如低年级学生爱玩,可采用游戏式教学;小学生喜欢动手,尽可能通过观察、实验等实际操作进行教学;小学生对“优胜”特别感兴趣,可以开展一些比赛性的教学活动。此外,要精心设计问题的情境,引起探究问题的兴趣。例如“纸风车”一课,先让学生自行探究纸风车的制作方法,做好后,比一比谁的风车做的最漂亮,最新颖、接着提出问题:“怎样使风车转起来?”只见同学们积极的动脑筋、想办法,有的举着风车跑、有的用嘴吹、有的迎风举起,操场上热闹极了,不到5分钟,同学们都找出来了。这时老师问:“在教室里没有风我们能是风车转起来吗?你们都有哪些方法?”同学们争先恐后回答:“用嘴吹、用电风扇吹。”找到了风车转起来地方法后,组织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的风车转的最快,同学们一个比一个凶猛,使劲的向前冲。当评出风车转得最快,做得最漂亮的同学时,其他同学一个个都围上来观察、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课间,好多同学都在修理自己的风车呢!

3.教师在科学探索方面的榜样作用,也可以推动科学探究气氛的形成。例如:在与同学一起春游、参观考察时,如果教师对各种自然事物充满了兴趣,向同学提出一些相关的的问题或结合实际讲解一些有关的知识,就会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作用,使学生对这些自然事物产生兴趣。当学生向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时,教师对他们的问题很重视,并同他们一起研究、讨论,学生就会受到很大的鼓舞,以后就会向教师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理睬,甚至不耐烦,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受到打击。当教学中出现争论不清的问题,教师总采取很认真的态度,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有时还和学生一起研究,经常这样就会在班内形成一种“不弄清问题不罢休”的积极主动探究气氛。

二、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学是民主的,学生有权对学什么、怎什么学以及各种的问题发表意见,而不是教师“一言堂,”教师主宰一切,什么问题都是教师说了算;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学生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平等、亲切、和善、讲道理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生硬、粗暴、强词夺理。

民主和谐的教师气氛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探究的重要条件,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础,是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保证。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民主的作风;教师的民主作风,来自于正确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教师一定要从内心搞明白,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一定得自由度,自主干一些学习的事情,不能一切都按教师的意志做,一切都是教师说了算;要善于把教师的意图变为学生自觉探究的动机,不要强迫学生做他们不情愿做的事情,哪怕是对他们有好处的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学会民主讨论、勇于探究。

三、在探究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指导学生自行探究,应用知识,不仅要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还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自主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行探究”的要求。为此,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1、探究过程要以学生为主进行。具体说,探究问题应该是学生提出的`,与问题有关的事实应该是学生获取的,对问题的假设应该是学生做出的。问题的结论应该是学生总结出来的,应用所学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是学生想出来的。

2、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高要求和高目标。为此,探究问题有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探究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研究、决定。例如:“种子的萌发”一课,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讨论时,有的说需要水和空气,有的说需要比较温暖的条件,有的说需要阳光,有的说需要土壤,有的说不需要土壤……到底需要什么条件,不需要什么条件,可以让学生分组研究。各组研究几项,哪几项,可由小组自己定;用什么方法研究,也可以由小组学生自己决定,老师给与必要的指导。

在科学教学中,要使学生对认识的自然事物,探究科学秘密充满兴趣,踊跃的提出探究的问题;对探究的问题积极的动脑筋、想办法。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进行研究;在汇报实验结果时,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发现;在研讨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与不同的意见进行争论。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精神,使学生主动、自主的参与各项探究活动,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品读能力就是分析、体悟、理解、阅读文章的能力,提高小学生品读能力,有利于学生深度了解课文内涵,感受作者的创作目的以及中心思想,进而与作者实现情感交流,获得更高层次的阅读体验。这是一个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小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而且还会激发其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以及对文学、写作的渴望。

一、找准“切入点”,促进感悟。

一篇优秀的作品或文章,都要有一些牵动全文的点线面,这些关键性的题目、词语、过渡语句或是重点句等,都是用来统领全文或是贯穿全文的,从这些关键性的部分可一个看出一个作者的情感流露,是品读一篇文章的关键之处,所以在进行品读的时候,要注重品读这些点线面的部分,才能实现对整篇文章的品读,实现对文章的情感体悟和情绪体验。

(一)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性格。

一篇文章中,可能一个词语就是对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抓到对这些词语的品读,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比如:在学习《钱学森》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钱学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会的回答一般会是一个才华横溢、一心为国的人。这个时候教师再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到能够体现钱学森的语句。学生就会找到一个最字,以及都抵得上五个师等句子。这种找关键词的品读方式,就可以让人物的形象鲜明其起来。

(二)品味经典语句,感悟文本中心。

一篇文章中的一些经典的语句可以是教学中的好帮手,可以十分明显的体现出文本的中心,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比如:在学习《钱学森》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钱学森的爱国思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对话进行品读,提问这句“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是在什么情况在说出来,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钱学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据文章中在钱学森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坚决回国的对比来看,学生会从这个段落里体会到钱学森深深的爱国之情。利用对这些对话的分析,学生会在哲学语言的感染之下,引起内心的情感波动,从而更好的了解到钱学森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学会移情,增加对课文的感悟。

二、多元品读,激发情感。

在品读文章的同时,教师还要根据文章的内容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积极思考,在讨论和交流中让自己的对文章的情感表达有一个更高的认识。

(一)师生对话式品读,闪现智慧。

要想让学生能够在对文章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敢于去发表自己的看法,就要在课堂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建立一个良好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比如:在学习《钱学森》的第五和第六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抓住“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和“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两个关键点,与学生进行探究式的谈论。让学生自己思考,一个师有多少人,一个抵得上五个师说明了什么?询问学生在读到这里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情感去阅读这两个自然段?在这样的询问引导中,一次又一次的让学生感受到情感上的撞击,提升自己对文章的认识。

(二)想象触发式品读,产生共鸣。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大胆的想象,并且联想到自己的实际经验,把学生脑海中的旧知识和新知识进行链接,这也是促进学生内心情感的一个好方法。比如:在学习钱学森与美国海军将领的对话的时候,这个事件与发生的时间都离学生们太过遥远,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这方面的资料,并在阅读的自己大胆的想象,经过适当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把自己的想象引入到课文的理解中来,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自己的内心感受,让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与学生产生共鸣,以后学生的每一次阅读都是以此心灵的撞击。

三、品读语言,提升语感。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语言的品读非常重要。通过品读文本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文本中深刻的内涵,体会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体会文本运用语言的巧妙之处,从而体会文本的中心思想。比如:《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童话故事,这是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特别喜欢的一种体裁。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将品味文本中猴子的性格特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借此提高学生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读全篇课文,然后找出文本中描写猴子心理活动的句子。经过大家的认真阅读,发现这样的句子一共有三处,于是教师指导学生将这三处句子放在一起,仔细品味有什么异同。经过大家的讨论,意识到这三句话内容和表达的意思基本相似,而且结构也一样。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品味这三句话,然后逐渐体会文本中这三句话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做事要有足够的耐心,也要学会坚持,如果一味地急于求成,那么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一事无成。这样,教师将文本中重点句子找出来,让学生重点品味这些句子的语言特色,帮助学生深刻解读其含义。

四、赏识评价,夯实品读。

对于学生的肯定和表扬,都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所以想要提高学生的品读水平,也要对学生进行赏识性的评价,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品读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只有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学生才能真正把文章的情感内化到自己的内心。当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对其朗读的情感做出评价,以激发学生朗读的信心,愿意展示自己的品读水平。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品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部分,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引入更多的优质的文章,带领学生对精彩的内容、经典的语言运用等进行朗读,从文章的字、词、句等进行品读和鉴赏,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得到语言的熏染,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体会到品读的魅力,感受到语文的真正魅力。

论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目的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其实创新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开发出来。科学课应以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立足于做,突出实践性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拓展实验的内容,选择学生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小实验,或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实验,或有趣味的和新颖的实验等。其次,要拓展实验的空间,所谓拓展空间就是将实验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学校向社会延伸,其形式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实验室,建立家庭小实验角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由于时间充裕、形式多样,加上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就是在规定时间将实验室向有志于开展科学小研究的学生开放,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这样,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自主发展,并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积极自主地进行动手实践,或许学生创新的火花就在这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建立家庭小实验角就是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学生在家中添置少量的仪器或准备一些实验的代用器材,开展一些个人感兴趣的、自己设计的小实验,让这些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实验、去创新。

二、着重于思,注意启发性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不少内容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如“热胀冷缩”“淀粉的踪迹”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因此,有目的地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启发性,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对学生感知、理解实验现象无疑是有帮助的。做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极大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因此在强化实验启发性的同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在降低思维难度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着眼于疑,强化探索性

疑问是汲取知识的原动力,有疑惑就有探求,就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置惑营造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思考,并驱使他们通过实验等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探究的过程中,既要有的教师参与,更要有学生的反馈。教师的积极参与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也是监督学生探究的过程。而课堂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每一次探究都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反馈交流,从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培养更强的能力。。如五年级上册《影子》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影子有什么特征?物体和影子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通过实验,每个实验小组测出的物体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的两个数据,在汇总后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些数据,从中可以发现所有的影子的长度和物体长度顶点连结图相似,这时,学生又产生了疑惑这是巧合还是规律?教师继续鼓励他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是太阳的位置的缘故。这样为“太阳的位置在斜线的沿长线上”“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中鼓励学生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大胆地预测和猜想,因为预测和猜想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如牛顿所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四、着力于放,体现自主性

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他们学习的程式化、机械化倾向。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思考的时间,以及给他们足够的实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真刀真枪”地搞科学小研究,“茶馆式”的讨论等,切不可形式主义走过场。学生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这说明是其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也许在别人看来没有问题或不成问题之处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这就是他们的创新能力的体现。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教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究,这样才会使孩子们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此,教师要打破常规,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应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就会提高,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现代教学不仅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还重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要重视学生获到知识的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注重知道学生怎样去自行探索知识的方法,让其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培养创新精神。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创新的条件,营造宽松的实验环境。如果学生实验没有材料,那么创新活动就是空中楼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是纸上谈兵。所以教师应将有关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其自由支配,同时,给其一个宽松的实验环境,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自由发挥。一切创造都源于实践。学生是科学课堂的主人,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器材,用各种器官去感知实验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在实验中培养其创造能力。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挫折和失误,而这些挫折和失误会给他们造成一些心理障碍,会影响他们的创新。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要允许他们犯错误,鼓励他们敢于尝试,不怕失败,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论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为了在基础性的理论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中专化学教学务必有效地统一实际应用和理论知识,进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为学生实际工作奠定基础。将化学课程的讲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当中的化学实例,一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有目的地统一实践和理论技术。例如,教授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化学的时候,因为学生毕业之后参加药厂化验室与生产车间等方面的工作,所以这种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需要的化学能力和知识重点是理化试验与物质的称重。这就要求中专化学教师在试验以及理论教学中,联系药厂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通过化学理论知识密切结合化验室与生产车间的实例实施教学,这样一是能够借助实例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二是为了学生工作奠定基础。

二、优化实验教学模式。

在中专化学教学中,组织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做实验之后,可以进一步地学习和理解化学理论知识,以及实现自身动手操作技能的提高。当然,不少中专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是演示,也就是教师对实验的原理进行讲解,然后做实验,教师对学生做实验的过程进行观察,进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解释。如此的传统意义上的实验教学未能够切实实现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学生自主实验或者是边教边实验的方法。例如,教师在教授《重要的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当中的钠化学性质实验的时候,倘若借助传统意义上的化学实验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就难以完全把握钠的化学性质,像是硫酸铜与钠进行化学反应之后,难以瞬间获得由氢气与氢氧化铜形成的蓝色沉淀的实验结果。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对如此的实验模式进行优化,通过全面、系统的教学法,以使学生对实验的方案进行自主设计。具体步骤为:学生在硫酸铜的溶液当中放入一块钠金属,看到硫酸铜和钠进行反应之后形成了大量的气体,之后蓝色的沉淀物在溶液里形成,然后将无色的酚酞滴入溶液当中,发现溶液未曾发生颜色的改变。学生在进行实验之后,能够明白盐溶液跟钠反应之后形成的`气体并非氢气,而是一种金属单质,氢氧化铜就是蓝色的沉淀物。教师以这种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前提下,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重视化学实验操作的安全教育。

在化学实验当中会长时间地应用一系列的化学仪器装置、药品等,并且一部分化学试剂的有毒物质比较多,像是芳香烃和苯等物质有着较强的挥发性,如果长时间地接触,就可能造成白血病。其他的一些试剂也存在着一定的毒害,在人体皮肤接触或者是呼吸之后都能够导致一定程度的伤害。像是乙醇和乙醚等溶剂非常容易燃烧,倘若不适当地进行操作,就会导致火灾的出现。然而,在平时的理化检验和化学实验当中会经常性地应用这一系列的试剂。因此,在中专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安全操作实验的教育对学校实验室以及学生的人身安全而言意义重大。在中专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物质的特点,有重点地教授学生化学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且通过现场操作使学生的印象加深。例如,教师应当讲解在实验或者是接触芳香烃和苯等化学物质的时候务必应用通风半密闭试验台或者是将实验室的通风装置打开。由此可见,化学安全教学的重点是化学实验操作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不断地演示与重复强调中,能够防止学生不适当地操作而导致事故的出现。

四、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众多方式中,组织多姿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非常关键,它属于中专化学教学的拓展。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化学元素有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立足于社会热点,要求学生对世界气候变暖的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分析和探究全球气候为什么会变暖,这跟哪些化学元素有关,有哪些策略能够有效地处理世界气候变暖的问题。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收集与整理有关的信息资料,到一些企业实施调查,注重调查一些存在严重污染的企业,自主设计处理策略之后,向企业或者是有关的政府部门提交。学生以如此的方式进行探究和试验,能够明确s、c、o等元素跟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并且在不断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五、结语。

在中专教育结构的组织当中,中专化学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部分,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其他课程难以实现的。因此,中专化学教师务必尽职尽责,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同时,注重自身引导功能的发挥。相信在教师、学校、学生一起持续努力下,中专学校一定能够为社会培养出实践能力较高的优秀人才。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化学课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一门“半文半理”的学科,学生们需要有一个“学进去”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联系、相得益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上好化学课?有诸多可行的教学方法与有益的经验,笔者仅就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摆布设疑,启发到位。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存在各种各样的化学现象,需要初步的理解,教学中要善于发挥学生会观察思考的有点,设立一个个新颖有趣的“谜团”,贯穿一堂课的始终,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开发思路。这样,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开,领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学生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也能潜移默化地增长。观察能力可分为静态观察、动态观察、综合观察以及定性、定量的观察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合成的问题,要想对它的认识比较深刻,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对各种物质有一个较深的认识。

二、创设意境,调动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共生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脉搏与兴趣点,使其入境,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例如讲“轻骑的实验室制法”时,不妨让学生打开思路,大胆想象,透过某个知识点,仿佛自己跨越时空,严肃、认真地做着化学实验,试验制取一种最新的`气体。随着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与演示,意境也不断扩展与深入,学生身临其境,学而不厌。再如,讲解“溶液的浓度”计算题时,结合生产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例编拟一些实用有趣的应用题,如1。生产上要用10%的硫酸溶液清洗钢材。配置10000毫升10%的硫酸溶液需98%的硫酸溶液多少毫升,兑水多少毫升?2。一户农民春季选麦种,用10―20%的食盐溶液。现配制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要食言和水各多少千克?这样,学生感觉他学的知识就在自己周围并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乐学、乐做,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也能更好地学以致用。

三、运用佐料,活跃气氛。

烹饪学最善于使用多种佐料,制造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在化学教学中,一个故事、一条谜语、一句顺口溜都是教学中难得的佐料、一种点缀,学生们得以形象的感性认识,调动活跃的气氛,充分发挥想象能力,按化学学科特点可分为静态想象、动态想象、探索性想象等。在学习分子、原子等概念时,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利用宏观的物质来想象微观的模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子、原子的概念。在化学教学中,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多,都需要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化学教育者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让学生在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中接受的知识易懂易记。比如,讲解“结晶”这个化学名词时,用一条谜语“下雪天出汗”吸引学生做深入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概括顺口溜:“大理石和稀盐酸,固体制气记心间,两物混合反应起,瓶口向上来收集”,读来郎朗上口且便于记忆。另外,不失时机地讲述化学史,树立国内外一些化学家的光辉形象,在故事性的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与上进心。所有这些,都可以称作化学教学语言的佐料,活跃课堂气氛的因子。

四、趁热打铁,精于总结。

课堂教学中,小结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总结及时、概括精要可以使一堂课成功、圆满、余音绕梁。在学生兴趣高涨、聚神听讲时金言即出,犹如平静的水面投入一石,层层涟漪荡漾开去,又如妙曲升华,听者动容,素手一停,余音不绝于耳。例如,在讲做“精盐提纯”四步实验时,概括成:“一溶二滤三蒸四移”便于学生增强记忆;过滤一下应注意的几点事项时,总结成:两低三靠一紧贴,有利于抓住重点,记忆深刻。这些都有助于精炼重点、加强记忆、深入理解,有利于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认真研讨其特点,总结规律,勤于教学实践,发挥其艺术作用,化学教学会更活泼、更生动,寓教于乐,教而不厌,教而不疲,教学相长,更好地完成化学课的教学任务。

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倾听能力

倾听就是细心地听取,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在英语教学中,学生能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既是一种重要的过程性学习,更是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引领方向、倾听同学的发言,思维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发散,学习精力全部投入,从而一切尽可能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国外有关学者曾经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信息交流情况做过统计,结果是:听占45%,说占30%,读占16%,而写仅占9%。这说明“听”在信息交流中占最重要的地位。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喜欢听他人说英语。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这就意味着课程标准倡导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倾听习惯,具备一定的倾听能力。

一、运用暗示教学法,强化学生的倾听意识。

此高的积极性,忧的是他们不注重倾听他人的见解。为此,为了强化学生的倾听意识,在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的前提下,我经常提示他们要尊重他人的发言权、耐心倾听同学的发言。在我提出问题前,我常常暗示她们听清我的每一句话;当同学发言时,暗示他们在对方说完前不要急于发表观点,也不要提前在心中作出预判,以避免把对方的观点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耐心听完;听同学回答问题时,应边听边想,弄清同学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想想他说的有没有道理;持有不同的观点或看法时,应在同学的发言结束后提出异议或进行补充;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一致,则以微笑、点头、鼓掌表示认可或赞许。养成倾听的习惯,才能在倾听的过程中品尝到别人的优点。

在教学《新标准英语》第一册“it’s red”一课,张冰茹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由于她的声音很小,我发现一些学生不注意倾听,于是我启发到:“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同学,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同学,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才是最好的学生”。这时教室里立刻安静了下来。我再次鼓励这位女同学,在我的激励中她大胆地回答完了,而且似乎她的声音那么洪亮,同学听的那么投入,同学们都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我深深地明白,大家的掌声是对同学精彩回答的认可,更是他们认真倾听后,品尝到完美的成果,课堂才出现了这样的精彩瞬间。

的情况,做到及时表扬、及时提醒、持之以恒。在行之有效的诱导中,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持久性和自控性,促使学生养成“听”的习惯,促进学生在倾听能力提高的步伐中得到发展。

二、在多元训练的方式中促进倾听能力的提高

在英语教学中,倾听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学生有了听的兴趣,但不一定会听。因此,要在不同的训练方式中让学生感受到 “怎样听”,在不断引导中提高其“听”的能力。

1、启发学生在倾听中吸取优点,取长补短。课堂上,我常会问学生哪儿说得好,什么地方值得表扬等,通过这小小的检测手段,促使她们有端正的倾听态度,以促进他们倾听能力的提高。课堂上在我提问或同学讲话后,让学生就听的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以此引导学生去努力听懂别人讲话的内容并有意记忆,为进一步进行英语口语交际打下基础。如在教学第二册《i like 》时,由于担心学生过于关注自己的想法,而忽略了听别人的内容,我就设计了一个“你说我听”的活动。先让一部分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运动,另一部分学生听。然后请听的一方汇报:“我听懂了××喜欢”同时因势利导,让其学会使用“she/he likes”这样既使学生的倾听有了目标,又学习了新的句型,真可谓“两全齐美”,而且实现了口语交际的互动过程。

《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倾听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论文

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上有自己的主见,在学习时间的安排方面,学生自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好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和要参加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也可以说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俗地讲,自主学习就是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策略,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效地进行自我监控,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学习。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自主学习是可以给学生带来数不清的益处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自主学习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学生可以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信心等等。既然自主学习可以给学生带来这么多的好处,那就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总结为以下两点。

“自主学习”就是小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如果小学生自己不想学,那么谁也教不会,所以必须克服这种不良的情绪,形成新的“我要学习”的积极的心理。要想让小学生形成这种积极的心理,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兴趣。那么,怎样让语文这一学科有足够的吸引力呢?或者说怎样让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深厚的兴趣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语文教师要保证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丰富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也可以加上一些有趣的肢体动作来吸引小学生,还可以在讲课过程中添加一些小学生身边的典型事情或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歌词等等。除却以上,语文教师要把多媒体设备充分利用起来,不要只是干巴巴地讲,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小学生直观的.感受,以此来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2.语文教师要妥善合理地安排语文课堂,让课堂变得动静结合。语文教师可以先给小学生讲解一些知识,然后要让小学生都动起来。因为小学生集中精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总是不断地讲,小学生会进入疲劳状态,从而产生厌倦的坏情绪,所以,语文教师要把握好时间,讲到这节课时间的三分之一,就让小学生动起来,可以组织一些课堂活动,比如说让小学生来说一说刚刚都学到了什么、让小学生说一说希望如何上语文课、语文老师组织一些智力问题来让小学生来抢答等等课堂活动,做完这些课堂活动,然后语文教师再继续讲知识点。这样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3.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综合素质。小学语文老师要有丰富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小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带领小学生进步。一个老师有魅力,并不是因为这个老师穿着有多个性,外表有多光鲜,而是看这个老师是否具有丰富的知识、专业素养和较高的素质,只有老师有丰富的知识,和一定的综合素质,才是有真正的魅力,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综合素质,要做有魅力的教师,这样才能吸引小学生,只有小学生对语文教师有兴趣了,才会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兴趣,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亲师性”。

4.语文教师要给小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要多给小学生表现的机会,多表扬小学生。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让小学生来回答。语文教师要多制造一些问题,最好是让每一个小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然后给予表扬。这样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5.语文教师要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心。有些小学生上课不爱发言,下课也不爱和别的同学一起活动,这是自卑的表现,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来帮其树立信心了。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每天都朗读一遍自己的优点,可以增强自信心。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结论,让每一个小学生写出同桌或者前后桌同学的几条优点,然后交给同桌或者前后桌的同学,也可以与大家一起分享每一位小学生的优点,这样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对于自卑的同学,语文教师要多鼓励,多带领这样的同学参加活动。在课上多安排这样的同学回答问题,无论回答得正确或者错误,都不能批评,如果回答正确,语文教师要表扬其非常聪明非常有智慧;如果回答错误,语文教师就要表扬其勇气可嘉,鼓励其再接再厉,以后多发言。这样慢慢地自卑的同学就会变得自信,而他们只有变得自信了,才会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兴趣。

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有了兴趣,小学生才会有积极性,才能促进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这样老师讲的所有内容,学生都得全盘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拉开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而且还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而且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都过于强调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内容,知识教学都被看得很重,而忽略知识技能技巧的训练,从而禁锢了小学生的创新思想,教学也陷入了公式化。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教学的方法,要采用放手式的教学方法,不要把小学生抓得太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只制定一个学习的框架,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去填充这个框架。语文教师让小学生课前预习,然后课上让小学生根据全班同学的发言来总结这个知识点。语文教师也不要把授课内容局限于教材上,可以推荐小学生去看一些课外书,或者给小学生打印一些资料,这样有助于拓宽小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思维,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语文教师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观点,不要因为小学生的观点与自己所想的不一样就否定小学生。如果语文教师毫不留情地否认了,下一次小学生就不敢有自己的观点了,小学生自己就会对自己的观点产生怀疑。所以,对于小学生的观点,语文教师可以引导,但不能绝对否认。语文教师只有摒弃传统教学中的陈旧的部分,学会适当放手,才能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能让学生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丰富期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

古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告诉我们,写作是以阅读为基础,再好的技巧不如踏踏实实地看书。现有《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告诉我们,1~2年级的阅读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名。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学生的年龄特点告诉我们,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根据这些特点,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教学策略中应应该注重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自主学习新知识。而阅读正是可以协调这一僵局,多种形式的阅读课足以吸引学生的目光。

人教版的教材本身告诉我们,一册的学生就要认识500个字,其中包括会写的100个字。庞大的识字量,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这简直是一个难以完成的目标,一课叠一课,一文加一文,往往这课还未记住,下课的新字又摆在眼前,一学期下来,认字量被远远落在后面的学生,紧赶慢赶总跟不上脚步。只有多阅读,才能让“识字”难题得以解决。

众多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通过阅读更能启迪孩子的智慧,韩兴娥老师的经验更是验证了阅读的魅力,她所倡导的“海量阅读”正带着她的学生们远离苦不堪言的作业,畅游在自由自在的书海,用实践证明,阅读才能落实“真正让小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在学生中开展阅读刻不容缓,应尽早地让学生投入到阅读世界,用各种策略让学生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用主题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用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阅读从“一”起步。

一出生的必“灌输”阅读。一代又一代的母亲或出于本能,让宝宝还在襁褓之中在咿呀学语的,就将简单的儿歌、古诗,讲故事,看绘本,或是从老一辈那听来的一遍遍讲给孩子听,母亲坚持这样做,虽是无意识的,却足以让幼儿的视觉和听觉同步地被调起来了。无声的图书激起了孩子的兴趣,也让他们逐渐积累着知识。有研究也发现,两岁之后的幼儿,他们会一边翻书一边自言自语,或是要求大人给他讲述已经听过无数遍的故事。能而坚持下来的父母也会欣喜地发现,孩子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等,都比同年龄要出色。这些被灌输的阅读正垫起一年级学生自己阅读的基石。

一入学的必“承受”阅读。从孩子一入学的那一刻起,就要以尝试让学生承受阅读。孩子从出生开始,便在各种形式的“课堂”上,接受着语言的熏陶,他们像模像样的捧着书,一句、一首、一段、一个故事地跟着父母、老师读、念,甚至复述。这样的六、七年,让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在刚接手一年级之后,我欣喜地发现,班中5%的孩子,已经能独立阅读文章,其中两个的阅读量已经超过三年级水平。假如这份阅读不将延续,这会是多么大的损失。哪怕是识字最少的孩子,也可以通过一天一首儿歌,一周一篇文章,在重复出现的字找到熟悉的身影。

二、阅读从“听”开始。

曾无意中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小时候的记忆并不多,偶然夜深人静人还能记起小学老师用他那低沉的声音朗读着《十里长街送总理》,不知怎么着,很多同学都哭了,那份悸动被深深地刻在脑海里。人的记忆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忘却许多的快乐与痛苦,那一抹聆听的印痕却被保留下来了。面对着一年级的孩子们,你会发现他们没有阅读的习惯,每天到校后都是无所事事,在打闹中浪费时间,即使会认字的孩子里也被这个“氛围”所熏倒。在拼音教学还未结束时,老师“读”成了这一时刻的主题曲。

1、让“入味”vs挑剔。一年级的口味特别地杂,女孩子们爱听“公主”,男孩子们偏爱“骑士”,阅读广的孩子对经典故事早有所闻,从未接触过的孩子听不懂很多词的意义。他们对老师选的故事挑挑拣拣,有兴趣的总是睁大了眼睛,了无兴趣的铅笔、尺子乒乒乓乓响。当你开始朗读时,那随情节变化而抑扬顿挫的语气,那随故事发展而变化莫测的表情,一定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当教室里只剩下你的声音时,当孩子们全都静下来时,书的魅力已经悄悄地驻入他们的心田。

2、让“连载”vs浮躁。想想,当故事正风起云涌时却戛然而止的那种气愤,想想,情节正调起味口却被广告无赖插进来时的懊恼,这吊足胃口的连续剧又何愁没有观众的等待。好动的一年级孩子总会一头热,下课的“疯狂”就算是铃声也无法催着他们回教室,对待姗姗来迟的孩子,不妨用上“连载”吧!

大狼放心大胆地叼住猪先生的脖梗子,往门外拖。楞是他拖了几次,猪先生纹丝一动。

大狼先生很泄气,接下来又对自己说:“就算拖回去,一顿也吃不了。我家又没电冰箱,一放就不新鲜啦!”

他走进里屋去拖猪太太,还是拖不去。他劝自己说:“这位太太的皮一拖老长,跟橡胶似的。我那三个孩子,牙还没长齐,嚼得烂吗?吃下去准得消化不良!”

大狼先生决定不贪心,只拖走个小的。他从12个猪崽子里挑个最肥的,叼住脖子,从敞开的大门跑出去。(节选《小猪唏哩呼噜《)。

就这样,上课前的连载,下课前连载,放学前的连载,越来越多的经典被连载着,也被学生记忆着。当然也有意外,这不,刚开始就会被这样的声音打断:“老师,我已经带了这本书!你不用读了。”“哈……老师,你迟了,他都给我们讲了!”

晨读时,两个孩子又在后面“挑”起战争,大眼瞪小眼,那架势就像是上“战场”的公鸡一样,充满“战斗力”。一询问,一个说:“他骂了我一句。”一个说:“他打了我一下。”于是,谁也不让谁,谁也不服谁,两个就这么耗着。一年级的孩子天性的不认输,更怕自己吃了亏,这么豆大的事个个感觉自己比窦娥还冤。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争吵》,恩里科和克莱谛不正是这些孩子的写照吗?于是,课前五分钟的故事时间便临时换成了《争吵》。读完后,我看了下那两位学生,那张红红的脸足以说明一切。

面对吵吵闹闹的一年级,与其道理说了又说,不妨来听一听。书城中有众中有关讲道理的书,《小故事大道理》、《让孩子受益终生的101个道理故事》、《心灵鸡汤》、《感动学生心灵的故事》等,故事主题深刻鲜明,情节生动有趣,语言质朴活泼。“一粒沙子蕴含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足以反射太阳的光辉,一则小故事包涵世间的大道理,一个小哲理能够作为我们整个人生的指引,这就是智慧的力量。”(选自《小故事大道理》前言)教师可以精选其中与学生有着较多关联的故事,从故事中引导学生思考并消化,使他们在听故事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智慧养料。

三、阅读从“简”入手。

入学后的一年级孩子开始着手学习汉语拼音,在这些拼音学习中还结合了认字。这些正是为阅读作着准备,学完汉语拼音后,简单的文本便可以渐渐被引给学生。

1、绘本--让孩子走进特别的花园。记着一次培训,市里颇有名气的心理学专家张俊杰给我们看了一本绘本,题为《谁在我头上嗯嗯》,并饶有兴趣地给我们读了这个故事。时隔很久,这本绘本还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重复,并豪无保留地讲给自己的女儿听。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先生也说过:“一个孩子,尤其在今天的社会,没看见、阅读过图画书,会是一个很大的遗憾,是童年不完整的表现,如同没有看见过玩具,没有见过草地一样。图画书实在是一个特别的花园。”因此,绘本成了我们课堂中美味佳肴。

一年来我们共同分享《小老鼠和大老虎》、《妈妈在哪里》、《我的爸爸真麻烦》、《圆圆的月亮》等电子绘本。这些绘本是有趣的图画加上少量的文字,更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许多绘本非常童稚和幼拙,有些就像是一个孩子画出来的,书中的文字却是非常精炼,许多学生看到这样的书会爱不释手。

2、经典诵读--让孩子领略博大的文化。所谓“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而“经典诵读”则是在少年儿童这段记忆的黄金期,让他们熟背这些,从而达到文化熏陶的目的。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这一时期可以阅读的经典有很多:古诗、三字经、百家性、弟子规、童谣、儿歌等。

如背诵三字经时,则借用图片,读读、讲讲,即加深记忆又了解其义,化整为零,一天一段,“组装”成篇。记忆精湛的古诗时,则日日吟,课课诵,反复的重现,强化记忆。记忆短小的儿歌时,几遍便已在心中,借助朗朗上口的那种韵味,期期翻新,似在走马看花又仿佛悄然走进心中。在刚过去的寒假里,班中的梁家烨背了100首诗,还包括比较长的“律诗”,这些经典一定会让他更有雅味。

3、亲近母语--让孩子日有所诵。“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女士给出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母语,是妈妈说的话,是奶奶唱的歌谣;是乡音土语;是我们民族的共同语;是用母语传达的,来自人类精神本源的共同的语言文化。”《日有所诵》正是这样一本亲近母语的书,一年级的选材偏向于童谣儿歌、儿童诗、唐诗等。每天清晨,或跟老师,或跟同学,或三五成群,或独立吟诵,让日有所诵走进学生的清晨。

4、动画书籍--让孩子转移视线。当女儿沉静于《天线宝宝》、《巴布工程师》、《维尼》、《猫和老鼠》、《熊出没》等动画片里时,再将她强行带入童话故事里,比登天还难。一次在新华书店里,她从成堆的书里一眼就挑出了她所喜欢的动画片,凡是有维尼或获米奇的封面的书,马上就被她抱在怀里。在这些本书的阅读中,却惊奇地发现,书里不仅有连环画式的故事,还有记忆、走迷宫、连线、贴纸等一系列的启迪智慧的模块。无独有偶,在校图书室上阅读课时,一位学生抱着厚厚的《哈利波特》读得滋滋有味,更重要的是书上并没有拼音,问及她时也知道她已经读了三本《哈利波特》了,而且乐此不疲。

由此可见,动画的影响力早已深入孩子的内心,那么现在学生喜欢的《海底总动员》、《彼得兔系列故事》启不是更能吸引他们。对于识字少的他们来说,这些读本在激起兴趣之余,更能转移他们的视线,何乐而不为。在自由阅读的午休时间,班中就有四、五个孩子都抱着《西游记》,似乎都想透过书本去找出火眼睛睛的孙悟空。

四、阅读从“严”查起。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低、加上贪玩的天性,绝大部分学生需要老师监督指导。因此阅读后的检查也必不可少。

1、背诵不可少。在人教版中,每册教材都会安排一定的背诵篇目来训练学生的背诵能力。学生也只有在头脑里记住大量的词语、精彩句段或者美文,融会贯通后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形成新的观点,读自己文章有自己的感受,写起文章,也有内容可写。海量阅读的`发起人韩兴娥就是这样做的,在她的阅读课中,先以不同形式的领读之后,学生就开始自己坊。她则在教室里转来转去,看到谁在合书背诵,就附耳去听,学生能背了就在题目旁边盖上“印章”表示通过,学生背完一篇就主动地背下一篇。往往她的课堂一节课的容量就有2至3篇文章,一册书用了两个月,二册用了三个星期,全班学生百分百能背诵。由她的实践可以说明,一年级的孩子个个都是天才,他们的背诵能力不是成年人所人相像,如此,在她的班级没有一个学生落下。

由此,我认为让一年级的学生多背、广背是在势在必行。在课堂上给学生背诵练习的时间,快的孩子可以直接找老师背诵,会背的可以继续往下读,也可以成为临时小老师帮忙检查其他学生背诵。这样,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很早,真是分秒必争。

在践行中还须注意,对待不同的学生,背诵的尺度可以不同。记忆力强的学生,可以尽可能的提前背,多背,熟练地背,充分利用他们记忆的天份;对于记忆力较差的学生,可以一段一段背、一首一首背、一篇一篇背,或是干脆跟着他一起背,你提上句你提下句。压力不大的他们,也会努力争取目标的完成。在践行中,背诵的奖励最大化。针对一年级学生,只要他背诵了一篇或是一首,都就及时进行奖励,当背完整本书的时候,表扬信一定不能少,让学生的家长也参与他们的进步,更能激起学生背诵的动力。

2、时间不可少。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我们从小便听习惯的口头禅。最多成功人士将阅读作为生活的最重一部分。中午吃完饭有一段空余时间,临睡前抽空都可以翻阅一下电子读物,每天将零碎的时间归拢起来,翻看几页书,每月和每年累计的阅读量是惊人的。因此,教学生“挤”时间必不可少。

晨读:每天清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开始完成黑板上出现这天晨读的任务:背第x课,背古诗x首,读《日有所诵》第x-x课,选择其中x段背诵。老师要尽早地坐在教室里,只要有学生会背诵,检查后就给予“通过”。便他了有兴趣去完成下一个任务。一个晨读,快的学生几乎完成所有的作务,而慢的学生也可以将课文的内容完成。

课堂:课堂的阅读内容都是变化多端。在教学《古诗两首》(春晓和村居)时,先让学生看着视频读,再跟视频读,再跟着同学读,再跟着同桌读,再四个人一小组读。五遍后,开始自己背诵。而些,大量的有关春天的古诗正在等着他们:《绝句》(两首)、《咏柳》、《春夜喜雨》、《清明》,这些诗中,很多是学生上学期背过,这次再重现。而每一次见面的是《绝句》,通过各种朗读,便要求学生背诵。课堂的最后总结有关春天的古诗,课后背诵春天的古诗。

大量的引入是相对比较短小的文章,学生几遍便能诵读的文章。而相对较长的文章,则尝试将阅读放在课开始的读故事,或是课结束前的绘本阅读。教学《棉鞋里的阳光》时,在教学中插入了《猜猜我有多爱你》,让孩子明白爱是无法衡量的,只有加入付出爱的行动中,才能收获很多的爱。

午读:午读是相对最自由的时间,也是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阅读的时候。在这将近1个多小时里,如何刺激学生阅读。我则利用“小苹果”换“大苹果”的方法。当你读完一本书后,可以到老师这儿接受检查。如回答几个问题,如背其中的一小段,如记住了几个词语,如讲一讲你觉得最有意思的,如讲一讲记忆特别深的,如读其中的任何一段。通过的学生可以领取一个“小苹果”,十个这样的“小苹果”就可以换一个“大苹果”。拥有“大苹果”的学生可能会得到一个惊喜:如奖励给他一个最新鲜的苹果;奖励给他一个美味的小蛋糕;奖励给他一个新奇的与众不同的笔;奖励给他一双特别好看的袜子;奖励给他老师写着祝福语的笔记本……只要刺激他们的阅读神经,奖励便源源不断。就这样,午读时间里啃书的孩子越来越多了,玩闹的孩子越来越少了,当然奖励的“花样”也越来越难想了。

在家:在家的阅读时间相对学校更加地充分,有效地将在家的时间充分利用,势力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在家的阅读与家长的配合密不可分,1、充分利用校讯通,让父母了解学生必读与必背的阅读作业,并让家长督促学生完成每天20分钟的阅读时间。2、充分利用班级qq群,通过与家长交流,让家长明白阅读的重要性,并征得家长的配合。让家长参与其中,为自己的孩子淘书,并检查孩子的阅读进展,鼓励孩子大量阅读。

如此,保障学生的读书时间,让他们逐渐尝到阅读的快乐,不知不觉中养成的持之以恒,使阅读化为学生的内动力,让阅读源源不断支撑学生的生活与世界。

【参考文献】。

解析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论文

口算能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计算形式,贯穿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但是,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最佳时期是低年级阶段,因为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具备了这种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方法,能提高他们计算的正确率。而且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他们能够掌握口算方法,将直接影响多位数加减法和乘除法的计算。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把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笔者将在本文中谈一些培养低年级小学生口算能力的方法,希望能够为广大同仁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根,总共是11根。”无形中,学生便使用了“凑十法”,这正是口算的一个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再出几道题:“8+4、9+3、7+5……”这个过程中,既让学生掌握了凑十法,又使他们建立了表象,提高了口算的.正确率。

低年级的口算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快速算出结果,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理解算理,这样他们才能够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才能够学会举一反三。那么如何做才能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算理。比如,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小浩过生日,要邀请几个好朋友来做客,他为好朋友准备了一些糖果,第一盒里有9根棒棒糖,第二盒里有7根棒棒糖,请问小浩一共准备了多少根棒棒糖?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和喜欢的食物引入新课,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在扳着手指头数,有的学生用摆小木棒的方法计算……之后教师告诉学生,可以从7根棒棒糖中抽出一根放到另外一个盒子中,这样很快就能知道棒棒糖的数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以及教师的讲解,很直观地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这样他们再遇到类似的口算题时便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计算,而且在之后学习“二十以上的进位加法”“双位数进位加法”时也能够灵活运用。

低年级学生思维表象力强,如果只是理解和掌握了算理,不通过合理的训练是很难形成技能的。但是单一的口算题枯燥无味,会使学生疲劳和厌倦。因此,在口算练习时,就要求教师要注意练习形式多样化,富有趣味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坚持视算和听算训练

口算要做到正确熟练,必须保证口算训练量,坚持天天练,课课练。具体的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时间,每天利用2—3分钟,让学生听算或视算1 5道口算题。将听算和视算的结果写在口算专用本上,采取同桌互改或集体订正的方法,这样视算和听算相互结合,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心理始终保持着渴求状态。

(二)抢答口算题

教师课前将口算题写在卡片上,快速出示卡片,让学生抢答,抢答次数多和正确率高的学生,奖励一个小礼物。抢答练习能提高学生口算速度,训练他们思维的敏捷性。

(三)小组口算比赛

教师可以奖竞赛机制引入到口算训练中,具体来说就是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然后将准备好的四组算式分发给每个小组,每组算式6道题,每个小组派6名学生参加比赛。教师发令的同时开始计时,一个成员完成一道口算题后,下个成员开始口算下一个练习题,以此类推,最后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快、最准确,就给予小组成员一定的奖励。通过这样的口算训练,既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口算能力,也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一举两得。此外,为了充分发挥游戏效应,教师还可以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容易疲劳的特点,设计“对口令”“拍手算”“摘苹果”“小猫钓鱼”“邮递员送信”“抢凳子”等小游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口算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的口算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年级,因此,在口算训练中,教师要抓好“知识—训练—技能”等各个环节,使口算训练形式多样化、练习题目层次化,进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练习的机会,有发挥的空间。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还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口算重点,选择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口算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算理,还要使他们利用数字特征和运算关系,自觉地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今天,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已成为一个国家国力的真正标志,而劳动者的能力水平又是劳动者素质的具体体现。因此,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当务之急。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尤其是学校部门的老师们都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当中。比如说,努力让学生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发挥起主体作用,每节课都频频提问让学生回答,组织学生讨论等等。但是设置的提问往往缺乏思维的开放性,答案是围绕教者的单一轨道,讨论也是走过场,表面上很热闹,实际上是不求实效的。这样下去怎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此,我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现拟名为“学生授课教学法”。通过这两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这个尝试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我就结合“学生授课教学法”的尝试来谈谈我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的。

1、“学生授课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革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生物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发展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使用的能力。”“发展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能够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2、“学生授课教学法”的适用范围。

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结构和知识水平,“学生授课教学法”适用于新授课,而且是教学内容比较通俗易懂,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都能理解和掌握。这样的教学内容在高中教材中大约能占三分之一以上,不能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对这样的教学内容由学生来表演,从而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学生授课教学法”的操作步骤。

3.1学生备课在课前3~4天,教师将课题布置下去,同时给学生简单讲解备课的基本要领、注意事项等。这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就要有意识地灌输和培养学生,如何抽出本课题的主线,如何围绕主线展开联想,如何利用各种媒体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如何用充分而详实的论据来为自己的授课增加色彩,如何制作和利用教具等。通过备课这个环节,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归纳和总结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收集和整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等。

3.2学生授课学生通过备课以后,写出简要的授课提纲,作为作业收集上来,老师认真审查,找出其中非常突出的几个同学,再根据学生自荐、学生推荐等方式,最终选择一名同学作为主讲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本节课的内容讲述完毕,时间规定位20~25分钟。通过这个环节,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创造能力等。

3.3学生讨论主讲同学授课结束以后,全班同学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辩论质疑,一人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讨论回答,时间大约为10分钟。通过这个环节,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等。

3.4教师小结当学生完成以上内容后,教师要把本节课主讲同学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然后对其教学内容不足之处给予补充讲解,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更加完善。这个环节时间大约为4分钟以内。

3.5学生练习教师小结完毕后,将印好的精选练习题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5~6分钟内完成,然后讨论3~4分钟,直到全部习题全部弄通弄懂为止。通过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动脑能力。

4、尝试结果。

这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学生授课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广泛参与,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请听听学生们自己的感想:。

“以前我不敢在这么多人面前讲话,通过今天这节课,锻炼了自己的勇气,给了我无比的信心和勇气。”

“通过今天这节课,锻炼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今天我很荣幸地站在讲台上,非常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给了我这十分难得的机会。在以前的学习生活中,我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高兴过,因为我从来没有在大型的场合中露脸过,今天我太高兴了。”

“我从备课到上课的过程中,真正体会了老师上课真的是不容易!”

以上是我尝试“学生授课教学法”的具体体会,其中肯定还有不足和有待完善之处,今写与此,以求教于方家,使之更加完善。

教学随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1、加强口算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口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从加强口算练习做起,特别是要加强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练习。

2、规范书写格式。计算过程中的随意书写和杂乱的笔迹,是学生计算出错的一个比较突出的原因。要培养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良好的书写习惯,只有在计算过程中规范书写,才能保证自己能看清运算的符号和数字,才能提高学生运算的正确率。

法。

4、加强错题的分析和比较。要重视学生错题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其错误的思想根源,在平时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题,加强易错题的比较性练习,提高其计算的正确性。

5、在计算中合理使用估算。估算能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在计算教学中要养成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在计算每道题时,先根据数字的特点,估一估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在计算结束后再加以对照,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2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计算能力。一个小学毕业生应能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达到这个要求,才能为升入中学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生产劳动打好基础。

如何实现这个教学要求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讲清算理和法则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小学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数位的概念,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商的变化规律,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

以上这些基础知识,都应讲解得很清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如,“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部分知识就很重要。在讲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小数、百分数互化时,就要用到它。分数单位的概念,在讲解分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法则时也离不开它。这两部分知识,学生如能掌握得很熟练,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计算才能顺利进行。

怎样才能讲清算理呢?一定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原则,应引导学生讲述算理,概括法则。

二、要讲清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完全相同,因此,讲清这个运算顺序是很重要的。

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运算顺序这部分知识是分散出现的,一年级第二学期就出现了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二年级第二学期出现了两、三步计算的式题,三年级第二学期学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包括中括号),四、五年级继续巩固。所以,一般均能掌握较好。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除了要做好上述几项工作,还要注意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课堂上,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口算、板演、或书面作业,要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分析错误原因,找出错误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做题和验算的习惯,也是很重要的。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现在初中生实践能力普遍不强,为此,我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改革教育理论,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探索并总结了一些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实践能力;化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学认为实践能力就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而言,主要是指学生个体吸收、整合支持性教育资源和个体教育资源,适应社会生活,解决基本实际问题,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促进自我成长,提升自我的实践主体地位的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着手:

一、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是化学知识与学生动手能力的体现,是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的最根本有效途径。化学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多种形式。

演示实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由于实验条件、教学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演示时间基本以老师演示,学生观察为主。为了增加学生动手实验操作的机会,在实验之前,我采取集体探索,师生共同完成的方式。如在学到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时,则运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有关知识,由学生共同讨论用什么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再请2个学生上台共同完成演示。

演示实验只是部分同学有动手的机会,化学实验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化学实验之前,我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包括仪器、药品的选用、原理,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最后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提问。有些同学实验可能失败,就由实验成功的同学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在实验过程中我还注意引导同学们利用自己熟悉、掌握的化学实验仪器,根据某一课题设计多种实验方法,从中找出几种合理的实验方法来。通过学生对实验变一变、改一改、联一联、学一学、代一代、换一换等方法进行创造性设计改进。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让学生对实验原理、装置、步骤、收集方法进行探索。学生根据氧气制取的原理,分别做了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及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根据实验中产生氧气的量、速度、对环境的影响及药品的回收利用,学生总结出过氧化氢制氧气是最好的制取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享受到实验成功的乐趣,而且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自由探索和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选择恰当的内容编成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寻找问题的区别和联系,最终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着重利用实验环境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达到能使学生触类旁通,从而解决一连串的问题。为了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我在授课时有意识地进行多向性思考。

如在新课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有何不同时,对如何证明空气存在的思考,对如何收集空气的思考,对如何收集家里空气的思考,这样的练习对学生如何收集呼出气体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启发。

有物质就有化学,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如何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直接有效的环节。在学习了金属后,我要求学生在家里观察哪些物体容易生锈,帮助除锈及如何防锈。有些同学回去后发现铁容易生锈,有的`同学便在自行车链条上涂油,有些同学甚至自己在金属表面刷漆,在生活中他们利用化学知识培养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

为了让学生有信心、有能力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我要求学生做到每学期看一部关于化学与生活题材的影片,利用化学方法为社会做一件好事。

化学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了解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学生在观看化学与生活题材影片后反响很大,发现化学在我们人类社会生活中原来这么重要。譬如“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家庭装潢”,都是与我们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由于我校(江苏省江阴市长寿初中)地处农村,许多同学家里的热水瓶底有很多水垢,我发动学生开展了一次为农村家庭除水垢的活动,帮助低年级学生家里的热水瓶利用稀盐酸除去了多年的水垢。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乐此不疲,体验到了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巩固了理论知识,更利用化学知识做了好事,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反响很好。

近几年来,由于我在化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些较为明显的成效,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协助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同学们的实践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长寿初中)。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论文

内容摘要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点在于课堂教学上。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好小组的合作精神,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并且把握好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基于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呢,我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趣味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的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可爱的草塘》时,我创设了图片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我先将有关的图片展示出来,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见过或去过草塘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参观在‘北大荒’的一个草塘。”然后请学生说出对草塘的感觉。有的说“很美丽”,有的说“很迷人”,还有的说“很清新”,于是我就顺势问他们:那为什么作者要叫它可爱的草塘,而不说它是美丽的草塘呢?”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去了。通过图片情景的创设,既给了学生直观的认识,又引发了他们的探究的欲望。

另外,除了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还可以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我播放了配乐,使学生的情绪先受到感染再学习课文。无论是因为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下面还是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课前利用音乐渲染了悲哀的气氛,使学生融入情景中去。然后请学生想象,假如你在这种情景之下,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看法,由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不用我教授,学生也能体会到人们悲痛的心情和对总理的热爱。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有责任心的小组长。让他(她)来做好组织工作,从而保证了每一次的讨论结果。另外,我还会给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教《古诗三首》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朗读。可以自由读,也可以小组读,要读准字音,读出情感。(2)我会理解。古诗的教学应避免老师逐字逐句地解释,所以要求学生借助参考书自己去理解发挥。(3)我会画图。根据课后的要求,我让学生发挥想象,画出其中一些诗句的景象出来。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有时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如教学《蟋蟀的住宅》时,我让学生看题目提出问题。有学生就问:“住宅是对人来说的,为什么蟋蟀这种昆虫也会有住宅?”在初读课文以后,学生又会问:“为什么蟋蟀可以做出那么复杂的住宅?”随着这些问题就可以层层深入地去学习课文了。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例如在教《田忌赛马》时,我让学生分四大组来进行表演比赛。自己根据课文来编剧本,自己分配角色,自己安排时间排练。因为要表演,所以学生得仔细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从而更深一层去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为了避免学生任意发挥,我重点强调了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是评比的关键。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最后师生再共同评评选出最佳男演员和女演员,还有最佳小组表演等奖项。另外,我在语文教学中还采用过采访这一方法。如在一次作文教学中,内容是写“成功的滋味”。我先让一些学生介绍曾做过哪件事获得了成功,并选四位同学当小记者,对介绍的同学进行访问,向他们提出:“取得成功时的心情。”并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质疑。这样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思维应变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学生自主学习使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展现,也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邮箱:angelmissyou@。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