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化教学模式在行政法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热门17篇)

时间:2023-12-15 08:21:22 作者:文锋

行政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基础性的工作,对于组织的顺利运行和发展至关重要。行政改革的不断深化,为行政管理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高中的政治教育的开展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课程教学必须保证以学生为核心。在网络环境的辅助教学中,高中的政治教育的开展要求教师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知识记忆型的学习模式中脱离出来,并更多的参与到对知识内容的分析与探究中,从而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在网络环境下,高中的政治教学新思路要求教师准确的定位自己扮演的“引导者”的角色,在课程教育的推进中,针对教学手段进行改进,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更多的接触实际问题,并利用课程知识内容对其进行准确的分析。教师对学生引导工作的开展,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问题探究的引导工作中,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建立起自主性思维,从而进一步促进高中的政治网络教学成效的提高。

1.2利用网络技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高中的政治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政治教学,必须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放在首要位置。高中的政治教学中对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课程理论教学在不断丰富的同时,时政性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学生能够更多的对社会时事进行分析与探究,因此政治教学思路也要进一步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高中的政治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网络环境下的政治教学更具针对性与切实性,就要在网络环境中更多的收集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时事信息,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拓宽知识层面,同时培养学生准确的思维模式与政治素养。此外,教师还要借助网络环境促进学生对相关时事的关注度,通过网络途径帮助学生更为深入的认知时事,从而加深学生对国内或国际政治形势的了解,促进学生政治素养的综合性提高。

1.3借助网络环境促进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依托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的政治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灌输,还要着重强调对知识的实际运用,通过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更为全面的认知知识内容,并准确的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在网络环境中,高中的政治教学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主要体现是辩证思维模式的建立。高中的政治课程的学习是学生思维模式向抽象性转化的重要阶段,而辩证思维模式的培养对于抽象性思维模式的培养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教师就要在政治教学思路中进一步明确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通过借助网络环境开展政治教学,能够使时政信息与课程知识的距离进一步缩短,课程知识与时事分析的有机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具辩证性的看待事物,并通过多角度的分析与思考,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促进辩证性思维模式的养成。

1.4网络环境下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

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是落实政治教学思路的重要途径。依托于网络环境,高中的政治教学的开展可以更多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程知识与时事信息更多地呈现给学生,从而在拓宽学生知识层面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多的获取时事信息,并实现对时事的进一步深入分析。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中,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要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基础上对教学手段进行灵活的运用,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更为有力的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对政治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与分析。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数据和动态影片,教师能够将政治课程的知识内容更为具体地展现给学生,以此帮助学生提高政治问题分析的针对性与准确性,通过更新相关时事的资料与数据,教师还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了解时事发展动向,并针对其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与探究,借此帮助学生更加主动地开展政治学习,这对学生综合政治素养的培育与提高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中的政治教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依附网络环境开展课程教学能够更为准确的调整教学思路,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结合网络环境准确的选用政治教学方法,也可以更为有力的保证教学思路的深入落实,从而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小图标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传统的解剖学教学形式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是通过教师的直观语言来影响学生,这种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时间长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学效果下降。而现代科技运用到解剖学教学中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因为现代科技表现教学内容的方式方法多样,表现形式便捷多元,能把解剖学中重点、难点内容通过现代科技简便的展示出来,课堂的趣味性、形象性和互动性都能加强,运用现代科技后的解剖学教学效果也得到提升。反之,解剖学的教学需要也促使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教学提供更多的实用便捷的现代科技产品。这样来说,现代科技和解剖学教学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关系。

合作化教学模式在行政法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摘要]合作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整合学生分散的、零星的生活经验,与传统的指令――服从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天然的优越性。从教学主体、教与学的关系、教学内容主义原则看都具务可行性。在具体操作方案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在考核方式方式多变,形式多变。如能在实践中采用,必能提高行政法的教学质量。

合作教学模式是指依据社会互动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影响和人际交往,着眼于人的社会性品格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与老师的互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与学的平等。行政法是法学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全国法学院校十四门法学核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行政法的教学工作对于培养合格的法学专业人才意义重大。在教材内容相对固定,理论相对系统的前提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就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健。

(一)从行政法的学科特点来看。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发言讨论为辅,这样做有利于将老师的想法全面传达给学生,但弊端在于学生的想法未受到有效地重视。行政法课程属于法学门类,这种类型的课程大多理论性强,注重逻辑思维,较为抽象,演练方式受限,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容易培养,从宏观上看不利于提高法学教育的质量。所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能否培养主动型、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二)从行政法的实践应用意义来看。从行政法学科的具体内容来说,其主要研究行政权力的来源、特征、构成、内容、实施、程序、救济及其发展规律,国家权力从性质职能看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目前行政权力呈现扩张趋势,而行政公权力与公民私权力间能否保持良性的均衡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学生是否学好行政法课程事关公民私权利是否得到良好的保障,事关能否发掘我国行政权力运作的弊端,事关现代法治的精神是否得到良好地传递。目前行政法在我国法学体系中属发展又相对不足,可依托的传统不够厚重,可结合的实践问题不够丰富,所以对行政法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尤为突出。我们若能在行政法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不仅可以培养合格的法学专业人才,在实践层面也能够良好地规范行政权力的运作。

二、在行政法教学活动中采用合作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一)从教学活动的主体看,教与学能够合作。人们常说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渠道较之传统农业社会呈爆炸状态,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巨大信息流量的裹挟之下对社会有着与老师不同的的观点看法。这从思想意识和知识背景方面为行政法学教学适用合作化教学模式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从具体开设时间和讲授对象上看,行政法主要针对高年级、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往往经过在司法机关实习的经历,对于法律在实践中的运用有大致的了解,具备与授课教师合作的能力。

(二)从教学内容来看,理论与实践能够实现良好融合。我国是一个行政国家,国家公权力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广泛渗透于各个领域,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因此学生大多对行政机关的执法有一定的生活体验,然而对于行政法学的理论知识尚缺乏深度的掌握,理论水平较高的授课教师与实践知识具备的学生如能协调一致,必能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最佳的效果。

(三)从教学主体之间的关系来看,传统的“指令――服从”式师生关系容易导致学生主体意识的缺失,而合作化教学则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沟通,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在课堂上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首先,运用ppt、flash等现代先进的音频、视频科技手段,介绍实践中的大案要案,引发学生思考,拓展课间空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丰富的知识。第二,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的教学方法良好地结合起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倾听,合作化教学则在上课之前由学生对所学课程进行预习,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主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对核心知识点实行重点分析,强调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案例,实行学生间抢答,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习惯,最后得出结论或者适当留有疑问。第三,模拟具体情境的教学方法。模拟各种法律工作者的身份实施法律,从不同的角度简单再现典型案例,老师频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演练式”等方法挖掘学生潜力,有针对性提出问题。

(二)在课后采用及时便利的交流方式。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在网上用qq、博客、论坛等方式与学生展开匿名交流、讨论,范围不局限于本学科内容,网络上的热点问题、各种新闻时事都可以引进为本学科运用。在网上与学生匿名交流还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内心想法。

(三)在课程的学习过程始终与实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司法、执法机关是在实践中实施法律的部门,有丰富的案例素材、工作经验,合作化教学与之保持业务方面的联系。

(四)多元化的、针对性强的'检测方法。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法,侧重考察学生以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观察学生发表见解的创新程度、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对课堂上有学生联系实际发言的项目,由学生进行抢答,看哪个同学能最先回答。对于平时分组讨论讲演等活动,对小组组员的工作进行明确分工,如某位同学负责某材料的收集,或者某位同学负责课件制作,或者进行讲演,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原本强调集体精神与合作变为对单独个人某项能力的考核。最后的期末考试出题形式要灵活多变,采用口试的方式,随机抽取题目,多位老师打分,学生给的答案不拘泥于形式,体现能力即可。

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合作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主体地位方面注意到学生具有丰富的生活体验,能够整合学生具体的、感性的、直观的、零星的、分散的实践经验。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学科间的联系,注意到行政法学与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学习更系统化、整体化。而且能挖掘每个学生自身独特的知识,研究中国行政机关与其他国家行政机关出现的时间及发展的特点,在对比中了解我国的差距,找出问题。教学形式上,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思考实践中的问题。

如能在行政法教学活动采用此种教学方式,必能有效地缓解因该学科理论性强而导致的学生疲劳现象,逐渐提高行政法教学的质量。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创设的网络氛围进行个别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多向互动、多维反馈、多元发展的系列方法和途径。2004年,我承接了一次网络化与思想政治整合课的全市公开教学,作为这次公开课的执教者,我亲身体会到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各种优势与要求,在此结合本次公开教学的教学设计,仅就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方面来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创设的网络氛围进行个别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多向互动、多维反馈、多元发展的系列方法和途径。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的体现,一个方面在课前的准备(包括教学设计、资源准备、课件设计等)上,另外一方面在于上课时对课堂的控制。而网络互动本身又存在多种互动类型,其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创新是模式转变的亮点与难点所在。

1、课前准备。

实施网络互动模式,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与更有意义,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备好课本,而且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资料用以制作网络课件,这些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等,在计算机的控制下有机的整合起来,运用到局域网中得到高速的传输,并设置互联网端口,以便必要的时候从互联网上获取资源。教师的教学思想与设计要在课件的制作中体现出来,对学生在利用网络课件上课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作出适当的预测,并且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对课件进行精心的设计。传统政治教学的课前准备在某种程度上是教师的“独角戏”,因为政治课本身的原因,真正要求学生参与预习和备课,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事情,而网络氛围下,教师可以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资料的搜集与材料的整理与加工,在参与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的对新知识已经有一定了解。

2、教学控制。

网络氛围下,政治教师对教学的控制有很多方法。首先,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与教学艺术设计一些善意的陷阱,让学生不觉察的掉进去学习目标所要求的主要内容。其次,利用网络课室操作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对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或帮其寻找学习的伙伴,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及时补救。第三,利用自制的课件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自主探索,进行合作学习与讨论,提出学习目标与课堂作业要求等等。第四,及时反馈信息,让学生尽快了解老师对学习的评价。第五,对课堂气氛的调动与控制以及其它控制。

3、互动表现

(1)师—机—生互动:师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通过计算机进行知识、情感、思想等多维多边的教学互动。政治课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讨论法,在网络互动的模式下通过bbs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共同讨论,提出各自的看法、疑问等等,发挥得淋漓尽致。

(2)生—机—生互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机寻找同时在相同网站上的学习伙伴,探讨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3)师—机互动: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活动或将文本教学资源通过计算机技术转化为网络教学资源的活动。具体表现在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准备活动以及上课时教师通过计算机监控学生学习和演示教学内容。

(4)生—机互动;学生个体利用计算机进行网络化学习的活动。学生群体或个体间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交互学习活动。主要体现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由浏览网页进行自主探索的活动。在政治课堂中,网页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以文字、图片、声音、电影视频等形式出现的知识内容、目标检测、信息反馈、在线咨询等等,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角的学习主题地位。

(5)跨学科互动:教师或学生的个体或群体通过计算机同时进行多种学科内容学习的网络学习活动。网络氛围下政治与语文、计算机(劳技)等学科的跨学科活动,结合得自然而又不失政治的特色本性。

(6)远程互动:教师或学生的个体或群体利用计算机进行远距离的网络学习交互活动。网络政治课在发展的道路上应该走到的一步:实行远程辅导与重复学习。

(7)社区互动:学校与学校小区周围的社会成员利用计算机进行网络交互活动。模拟:其他班的同学与其他老师在其它课室的电脑上联网进行共同的学习与探讨。

4、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运用,必将使政治教学发生以下变化:

(1)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体现建构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更能让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2)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引导者与组织者,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3)学生地位的转变,从参与学习到主动的学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与学习能力。

(4)教学媒体功能的转变,由黑板(粉笔)到幻灯机,到电脑单机,到电教室,到网络课室,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逐步整合与完美的过程。

(5)教学模式的转变,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必然。

高一思想政治(下)第七课第一节第二框:市场交易的原则

a、教材内容分析

课题:市场交易的原则(选自高一思想政治“下册”第七课)

课型:网络课

b、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市场交易的原则这一内容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同学们作为市场主体出现在商品服务市场上时,应当知道市场交易原则,这是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学习市场交易原则,要求理解并掌握市场交易原则的内容,能分辨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哪些行为是违反市场交易原则的,能分析这些行为对市场交易活动的危害。

市场交易原则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要求从下面三个层次理解把握这一原则,即是什么、为什么、违反后有什么危害。

c、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接触大量的资料,通过对遵守和违反市场交易原则的正反面的材料的认知,结合身边发生的事例去了解市场交易原则的涵义和意义。而学生限于知识和生活阅历,不容易领会市场交易原则的意义。与此同时,中学生不易把违反市场交易原则与自己联系起来,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弱点。运用网络课丰富的信息内容和自由的讨论氛围,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

d、教学目标设计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信息工具有效地获取信息,了解市场交易原则的涵义及其表现,在人手一机的情况下自主学习的同时,培养合作与创新的能力和对遵守和违反市场交易原则各种正面、反面表现的正确认知和理解,为接下来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铺好道路。

e、教学模式设计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以学生为主体创设特定的情景,适用网络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网络氛围下进行合作学习。在教学策略上主要采用情景导入、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测评反馈、总结升华几个环节。

f、教学资源设计

内容教学目标老师教学媒体学生

新课的主要内容

作业落实行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发调查问卷、印刷材料课后填写,保密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扩大学生的知识摄取量,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减轻学生学习的身心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等等。但是,在政治教学中运用网络互动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应对策:在线测试(目标测试):精心设计的问题陷阱、极具挑战性的测试题目(游戏)、生动活泼的激励画面、体现教学目标的测试内容等等,让学生在测试中可以重复学习基本内容知识,达到认知方面的目标,在网上作业中实现动作目标,在学习(浏览)的过程中实现情感目标。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讨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提高学生素质与增强其能力的有效途径。

2、讨论组(聊天室)如何更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网络上的讨论组是自由的聊天空间,如果教师使用得当,它为教学提供了方便的讨论与共同探索的气氛,如果使用不当,它则为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提供了随便说话开小差的机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相应对策:这其实正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显示的时候。教师要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出现问题即使的控制,并引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进行讨论。教学系统平台的主要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网络互动教学的适用性问题。思想政治教学毕竟存在它的特殊性,一方面它要进行德育教育,与国家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要做到全面育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因而,思想交流是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头戏。现行的思想政治教材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使用网络互动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在选择使用网络互动的教学模式时,首先要选好题,选题是成功的关键。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随着网络在我国的发展和普及,其对于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网络技术与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并为中职政治课程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更多的发展机遇。然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中职政治课程教学也同时存在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影响,由此所致的问题也是无法避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提高了中职政治课程教学的丰富性,这就要求中职政治课程教学人员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过程中,都应该充分考虑网络环境的影响,从而最大限度提供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1.1正面影响第一,网络环境能够丰富中职政治课程教学的内容。网络环境下,中职政治课程教学工作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个国家或是地区的文化素质教育,所以,中职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思想文化,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第二,网络环境也能够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中职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中的电子邮箱、博客、视频、聊天和新闻等多种途径丰富学习活动,这也有助于学生心理压力的缓解,促进互动学习模式的形成。学生可以通过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发现问题,并以更加灵活的方式解决问题。第三,相比传统的中职政治课程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的中职政治课程教学更加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丰富的网络资源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方便的检索途径,具有快速传输和跨时空连接等优势,从而保证学生更加及时、更加全面、更加准确地获得世界各地人文景观、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经济动态等方面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眼界和视野。第四,网络环境的发展还能够促进中职学生知识和思想理念方面的创新发展。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传输信息的平台和途径,学生之间能够在网络这一平台上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

1.2负面影响网络环境在为学生学习过程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引出了很多新的难题。一方面,网络环境属于一种虚拟的存在,这就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较大的隐藏空间,受到网络环境中人为管理和干预措施缺失的影响,学生容易误入歧途,进而造成道德人格的确实,甚至沉迷于网络环境而无法自拔。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垃圾信息,这就会对中职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网络中的负面新闻和游戏等,都会阻碍中职学生思想素质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网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反动言论、迷信信息、黄色信息、庸俗信息和软暴力等,都未得到有效控制,这就会影响中职学生的思想观念,阻碍其身心发展。

2.1中职政治课程教学队伍的建设为了保证中职政治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中职院校需要构建一只强大的政治课教师队伍,逐步整合与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骨干成员的带头作用,从而提高中职政治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1]。随着大量网络信息的出现,中职学生也表现出了应对不足,或是无法准确分辨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出现,会对中职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中职政治课程教学所面对的对象、内容、环境、手段和条件都出现了明显的改变,这就需要中职学生和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的适应和调节能力。为了应对这些变化和问题,各个中职院校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最终良好地应对这些改变,所以,中职政治课教师要在自身素质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增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操作能力,并为学生提供正确引导。

2.2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必然会成为无法逆转的趋势,因而其对于中职政治课程教学的影响也必然会日益凸显。所以,不管是中职学生还是政治课程教师,都需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并认同该趋势是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会导致各种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和政治观念之间发生相互的碰撞和融合,并促进人们信息掌握范围的逐步扩大,由此可见,现阶段的中职政治课程教学工作无法脱离网络环境的影响。由中职政治课程教学的角度来看,中职政治教师需要加强学生的引导工作,积极应对中职政治课程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对于中职政治教师来说,需要充分吸取相关的影响因素,仅仅抓住网络发展所提供的机遇,使学生能够以更加积极正面的态度来面对和应用网络,避免网络环境对于学生和中职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产生不良影响。

小图标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现代科技在教育中的运用占有这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教学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和多元化,解剖学教学中涉及到视听、图像和语音交流的内容多,需要运用到现代科技的形式复杂。如何有效的利用现代科技开展解剖学教学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通过了解和研究现代科技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开展形式和起到的作用,将有效优化解剖学教学,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减轻教师教学工作量,做到事半功倍。

教学随时代的变迁而时刻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尤其在当代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学更是应该与时俱进。解剖学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医学科目,是医学领域的基础学科,学生学好解剖学将有利于学生后期的医学教育和学习,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解剖学教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用好现代科技这个教学媒介,实现高效教学效果。

1现代科技概念和发展趋势。

要在解剖学教学中运用现代科技,首先需要了解和明白现代科技有哪些,都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现代科技全称为现代科学技术,是指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出发考虑,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技术以及各交叉学科所形成的新学科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因为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运用到生活生产突飞猛进。现代科技在现在表现出一方面高度细化深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又表现出高度的综合化,尤其是学科间的融合。这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综合紧密联系的关系,正是辩证发展中事物相互联系的观点。由于现代科技中的各个学科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综合,使学科与学科之间越来越紧密联系,各学科间的联系形成了一个整体,现代科技与教学的关系也是如此。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某些学生由于性格等原因羞于与任课教师面对面交谈,或许对某些知识点还存在疑惑,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然而网络的虚拟教学环境避免了这一弊端。在网络环境中师生可以平等对话,畅所欲言,学生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把自己的真实观点呈现给老师,老师将课堂知识和社会实际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总之,网络平台上的交往能够消除传统交往上的种种障碍,提高教学效率,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

(二)网络教学环境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师生间的互动性在教育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互相提供和传达信息是确保教育质量的重要渠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互动性是最鲜明的特征。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黑板、书籍、电视等传统媒介不具有双向性,学生只能单方面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这在教育学上称作“灌输”,单向灌输阻碍了知识在师生之间畅通地交流与反馈。这一状况的改变还要归功于网络的出现,网络媒介具有多层面、多向度的特征,师生可以利用电子邮件、聊天软件、bbs等网络平台进行全方位地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向老师反馈信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加强了师生的互动性,极大地提高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三)教育手段更具多样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传授的知识较为抽象,再加上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得大学生逃课的次数不断增多,网络的出现大大吸引了大学生对于理论课的兴趣,在网络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可以进行单向交流、双向交流,甚至是多向交流,例如在网上进行开会、谈话、理论学习等活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这种人性化的教学手段不仅使理论课的教育内容得到丰富,而且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四)打破时空限制,更具便捷性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理论知识可以便捷地进行传递,而且学生可以从任一网络终端获取知识,进行交流,例如,手机是大学生交流的必备工具,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把手机联网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随时随地、无时无刻传授知识、交流信息和沟通思想,有利于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网络为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鲜元素

由于网上言论自由,各种信息在因特网上都能够自由的输入和读取,这就是利用了网络的开放性,因此大学生可以轻松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课网络化提供了便利;网络的隐蔽性可使思想教育内容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在专业网站建立时可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做到“润物细无声”,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网络最吸引大学生的特点就是其平等性和交互性,因为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传统的说教方式受到冲击,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平等轻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们打开心扉,乐于学习。

(二)高校思政课网络化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

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各个领域,大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不断增加。然而,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思想还很单纯,其观念容易受到影响和扭曲,再加上传统的教育方法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做到网上和网下教育的结合,传统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将网络渠道和思想政治课相结合,通过互联网与学生交流,正确引导并教育他们,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达到优秀人才的要求。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

网络的使用不论在范围上还是人群上都有所增加,例如农村用上了电脑,许多老人也玩上了平板,在网上人们可以自由地讨论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因此网络成为了传播和制造舆论的重要工具,负面的舆论会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如能正确引导,网络还可以成为老百姓表达民意的渠道,由此可见,网络可以实现对社会舆论的调控。因此,我们要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群众辨别是非的能力,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素养,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

(一)传统教育观念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矛盾

许多高校虽然使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讲授,但是仍然没有改变搬家式的简单教学,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只是简单展示ppt的内容,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化表现得更加明显,但是教育效果不尽人意的原因是单调刻板的教学形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的好奇心,失去对学习的新鲜感。

(二)网络载体建设滞后于网络思想政治课的发展需求

一方面,许多高校在网络硬件上的配套设施建设还不是很完备,大学生数量的增加速度远远超过了机房的建设速度,机房数量太少,导致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减少;[3]另一方面,不少高校开设了许多教育性的网站,但内容单一,限于红色信息,说教性比较突出,上网的大学生虽然很多,但是浏览这些网站的人却很少。这就说明相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课需求的发展,网络载体建设仍很滞后。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缺乏创新性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重视,而且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由于网络迅猛发展等原因,教育内容仍然是书本理论,没有和网络时代信息相结合,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仍具有滞后性;教育方法上,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仍以灌输为主,忽视了疏导方法的应用。

(四)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若要达到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对大学生吸引的程度,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熟练掌握网络技术,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的多样性进行教学。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网络能力亟待提高,只能以单一的形式将课本内容展示出来,不能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的多样性和优势进行教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是非常显著,高校中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行家又是互联网技术熟练运用者的“复合型”教师非常稀少,而且这种网络素质的充实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改变观念,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由于网络具有平等性、趣味性、资源的丰富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人对其加以关注,但是也正因为网络的开放性,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加大,这是因为网上的不良信息严重冲击了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因此,在这种新的情况下,我们应改变观念,紧紧围绕学生,不断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使网络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最重要的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4],通过网上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网络化的重要性,增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投入,硬件上,多配备计算机,增加机房数量,高度重视校园网的建设和完善,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校园上网条件。

(二)丰富网络教育载体,发掘网络教育功能

一般高校只是单纯地利用教室多媒体技术,形式较为单一,在网络形式快速多样化的趋势下,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特点,不断丰富与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5]。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是教育的主要阵地,应重点完善网站内容,在红色网站建设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将教材的知识性、思想性融入到网络的趣味性之中,吸引大学生更多的注意力,使其在快乐中收获知识。同时,利用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载体发挥教育的功能,例如电子邮件、论坛、微博等,这些常见的载体是大学生每天浏览的主要网站,师生加强相互交流,讨论时事政治,引导学生发表正确的思想见解,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此外,针对特殊学生的具体问题,单独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达到利用新媒体个别化指导和帮助学生的目的。

(三)更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手段

在内容上,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根据90后大学生的特点,引入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采用他们所喜欢的形式,将教育内容呈现出来,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创新、科学精神的教育。在教育手段上,高校不仅要对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加以保留,更应该充分发挥网络教育载体的多样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例如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网站、论坛、qq群等,开辟多种教育途径,鼓励与引导学生多浏览、多发言、多讨论,通过自主参与、自由讨论等方式,改变以往的宣传教育手段,实现网上网下教育协同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得以进一步增强。

(四)培养兼具专业素质与网络技术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网络化进程中,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培养能够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要想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过硬和网络技能熟练的教师队伍,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为了满足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教师队伍在年龄和知识结构上要具有合理性,在选拔上,要多引进一些政治素养高、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水平高的复合型教师,同时要有一定的人员编制作为坚实的基础,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强化培训工作,建立规范的培训制度[6]。高校只有建立健全制度保证,对相关师资实现信息技术培训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更好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并深入人们生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愈发明显。我们只有熟练掌握和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才能使网络传媒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服务,切实地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合作化教学模式在行政法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摘要:传统的社区管理专业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而“合作化”教学模式具有很多优势,如将学生作为主体,灵活应用教学方法,通过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等,将其应用到社区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可以改善当前教学中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社区管理专业“合作化”教学模式构建。

社区是社会的重要基础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断提高,但是在人才方面面临着短缺的问题,很多学校都增设了社区管理相关专业。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在理论以及实践教学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得人才培养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无法满足当前发展需求,因此专业教学应该采用“人性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1.多方协商制定有效的专业培养目标。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就需要设定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学校应该和社区相关人员共同组成一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能够进行良好的互动及合作,充分发挥出社区的优势,通过对相关人员知识、能力以及素质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可以明确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并且将这些要求化为教学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的相关能力培养,使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满足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

2.设置融合性的课程体系。

社区管理专业是社会工作专业中一个组成部分,又涉及到管理学和服务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需要注重理论和实务教学之间的比重关系,要加大实务教学的比重。在专业定位基础上,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主要内容,同时能够将社会工作、管理以及服务这三种理念融入到课程体系中,要想确保融入的效果,就不能采用校企合作形式,共同协商设置课程体系。当前,还没有机构能够让一个专业班去进行实习,通常只是少数学生,因此订单合作的校企合作模式并不适合该专业。因此要采用柔性方式,将不同类型机构的理念元素或者案例融合进课程教学中去,或者举办讲座,通过这种形式实现融合性的渗透。例如社区管理专业中课程较多,与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的课程有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而涉及到管理专业的包括管理学、社区管理与事务、管理心理学等;而涉及到社区的则有社区服务、老年照顾等;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的'能力,课程设置中要注重对学生沟通表达、调研、信息收集、文字表达等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设置相关的实务技能课程,如社区工作实务、社交礼仪、个案工作实务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实务能力。

3.建立互动式协作的课程教学。

3.1理论教学。

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兴趣、性格、潜能等,在掌握这些的基础上,再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组成不同的团队,并且以这种形式去参加多样的活动,实现师生全方位合作。教师应该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个性情况,做好学生的分组工作,在分组时能够考虑学生的意愿,让组内学生能够共同成长[1]。在合作化学习中,要保证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就需要将团队成员赋予不同的职责和身份,让学生能够做好自己的职责,在活动中,教师要做好监控管理,提高合作教学的有效性,完成教学目标。

3.2建立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

社区管理专业发展背景较复杂,在实习教学的整合上就会有难度,需要做好合作化实习。为了提高实习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改变教学方法,以往是由专业教师负责,当前应该整合各方资源,能够实现有效合作,要建立三位一体的督导机制,三位一体是指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为实习指导,对实习进行宏观指导、专业教师和机构实习督导相互合作,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进步。

3.3教学主体要多边互动。

要注重教学主体的参与合作,包括专业教师、实习机构、实习督导、学校等,合理的利用各方资源,建立多边立体互动,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立体化互动关系需要注重教师和教师之间以及学校和实习机构间的合作。其中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合作学习的直接指导者,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效果,可以通过教学技法大赛、说课比赛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还可以进行双师建设,让教师到实习机构去进行锻炼,从事技术服务等来提高教师的实务技能。该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还缺乏国家财政支持,仅靠学校建设实习基地是有很大困难的,因此各学校之间应该多合作,积极的探索能够共享实习资源的途径。各学校教师和实习机构的督导要相互启发、补充,能够多进行交流,加强建设教师团队,提高他们整体功能,让社区管理专业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

3.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采用合作学校模式进行社区管理专业教学,应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转化为主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诱导法、情景教学法和社会调查法等。在合作化教学中采用启发诱导法,教师可以用问题来引入学习内容,让学生动脑思考,调动课堂教学氛围;也可以在教学中适时适当的插入一些生动形象的案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对指定内容的讨论,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交流,分享自己成果的同时,树立了团队合作意识[2]。情景教学法,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相关影视资料,让学生在观看时进行学习,拉近理论学习和现实操作之间的距离,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务能力。综上所述,我国的社区管理专业起步较晚,社会上对这类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地方,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合作化的教学模式,和各方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凤丽.“三位一体”合作化实习督导模式浅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10)。

[2]刘斌志.香港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经验与不足[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1(9).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植物生理生态学中的运用论文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包括

江苏省常熟市中学季小洁。

美术课的“主体式”教学模式是在中学美术课堂中积极调动学生思想的独创性,培养创造意识与能力,达到“乐学”、“乐创”、“能创”的教学境界。翻开现在的高中美术课本,还是那几个内容:《外国雕塑欣赏》、《外国建筑艺术欣赏》、《外国绘画欣赏》、《外国工艺美术欣赏》等。如何将这些看似陈旧的教学内容,通过合理运用“主体式教学模式”,来使学生感受到其中深厚的文化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通过激发学习兴趣,确立主体意识。

a、运用多种不同的导入手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高涨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美术课的良好开端。当每次新课开始的时候,就要考虑如何来调动学生主动自觉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下手,尽量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比如在欣赏外国绘画时,有一节课讲“构图”,我举的例子都是些漫画。首先学生们对漫画是相当感兴趣的,其次有部分学生能从中学到一些漫画构图的知识,有助于他们今后的练习。通过这堂他们都比较有学习欲望的课,学生们学到不少知识,不但知道了什么是水平线构图,垂直线、斜线构图,对称、均衡构图等,学习和掌握了这些构图的基本形式和规律。更了解到这些看似简单的画面中竟然有如此的奥妙。不同的构图形式可以表达出画者不同的思想情感。从而举一反三,学生在欣赏一些名画的过程中也就能体会到“构图”的巧妙之处。

b、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除内容的选择之外,课堂的气氛营造和师生间和谐的关系调节,都是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的。比如上《外国雕塑欣赏》,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我特意去雕塑公园拍的录像,学生们虽然都很熟悉那个地方,但是在课堂上能看见这些熟悉的雕塑被拍成了录像,还被配上了动听的音乐,又有另外一种享受的乐趣。他们都很兴奋。课堂一开始,气氛就变得热烈起来了。

《自己漫画像》一课中,为了避免单一的教与学,我提议进行一个小游戏。请学生自愿组成两组,每组3人。另外请一个学生做模特。规则:每组一人上台,在规定的时间内画模特的.脸部,时间到换人,以接力的方式在一分钟内完成一幅漫画肖像。在这个游戏中要求了学生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这也是漫画肖像的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学生在娱乐中体会,得到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二、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奠定主体意识。

现有的教材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单一的传授知识。但是如果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设立合理的教学环节,适当补充新的内容。其目的就是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比如在讲《外国雕塑欣赏》的时候,我简单介绍了雕塑的造型是表达雕塑家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手段,然后我不局限在单纯的书本作品欣赏,而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雕塑的情感表达,为了把学生的目光投向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我提出让他们分组完成雕塑的造型练习。经过小组的讨论,同学们决定因地制宜,用自己的肢体来表现出自己的创意,把自己想象成一尊雕塑,摆出各种不同的造型。活动中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思想像开闸之水,创意作品形式多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戏剧人生》中讲到人物造型和服装的设计,单纯的讲解和图片欣赏是不能满足学生求知欲的。我尝试着给他们提供了不同颜色的零碎布料,让他们根据已有的剧本,揣摩人物性格特点,在模特身上动手设计。这些看似简单的设计作品,却能表现出人物性格,表示出国度,时代,民族特点,表现演出的季节,时间,地点等,再加上学生们的设计夸张,使人物更具有了戏剧色彩。

三、学、练结合,增强主体意识。

高中美术欣赏课不能仅停留在欣赏作品上,也需要在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独立进行设计,学、练结合。教师在这个环节只是以辅导为主,让学生能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尽情发挥。

在《自己的漫画像》这一节课中,学生们从来没接触过漫画肖像的画法,我在课堂上简单介绍了漫画肖像的几个要点:夸张、抓住对象特点等。

在课堂练习的时候,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能根据我讲的要点就可以了,画的是同班同学。同学们情绪高涨,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卖力地描绘着。最后的作业总的都还不错,有的笔法虽然都很稚嫩,但是都能抓住对象的特点,并且进行了大胆的夸张。看了画面,大体就知道画的是谁了。整个过程都是学生独立自主、主动积极完成的。

上完《外国建筑欣赏》之后,我又准备了一节设计制作课,请学生们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一个“理想中的家园”。大家在前一节课上欣赏完国外传统与现代的建筑之后早就跃跃欲试。既然老师给了他们这样一个展示自己设计思想的舞台,他们当然格外卖力,分组制作出了一个个别致的模型。虽然有些制作得比较粗糙,但是我想,如果是经过他们认真设计和创造的,就是一个好的作品。

四、师生共同参与评价,提升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学评价都是教师一锤定音的。这样的行为,忽略了学生自我和群体的评价能力。在“主体式”教学中,总结评价不再仅仅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更主要的是由老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评价。通过评价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例在《漫画教学》一课中,我把各组的作业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一起参加评议,大家面对那么新颖和精彩的画面时,由衷地发出赞叹。但是也有不少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还上台来指正、修改。在这些评价说理中,大家巩固了先前学到的知识,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与“学”,摈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育,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育。才能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去主动探索知识,增强自主能力与创新意识。

文章来源:两栖行者工作室。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鲁迅作品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言语反义词,又叫“语境反义词”、“临时反义词”,指的是具体语言运用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临时的反义效果的一对词。言语反义词本身没有反义关系,严格区别于语言反义词。

言语反义词在生活中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在语义表达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通行的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对于言语反义词的介绍则是寥寥数语,略微带过。言语反义词在现代汉语中频繁出现,是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类词语手段,并且能够产生强烈鲜明的修辞效果。在广泛的文学作品中,言语反义词的使用更是作为作家表达观点和态度的一种语言策略,使得文章达到预期的良好修辞效果。

一、言语反义词研究综述。

笔者考察了当今学术界对于言语反义词的探讨,发现不少学者对于言语反义词的修辞效果和成因做出了各种分析。《言语反义词现象小议》(刘佳,)分析了言语反义词所借助的修辞手段,以及言语反义词的特征,认为言语反义词主要通过比喻、借代、仿拟、反语来形成修辞效果,言语反义词具有条件性、随意性、时代性、民族文化性等特征。《言语反义词及其修辞功能》(徐义云,)认为对照、夸张和讽刺也是言语反义词的形成手段。其中讽刺作为英语的一种修辞手段,虽然在汉语中将其对应地划分为一种修辞手段,但是汉语中不乏讽刺的修辞效果。《谈谈“言语反义词”的修辞》(施燕祖,)强调了语境对言语反义词形成机制的作用和意义。《关于言语反义词》(王立廷,1988)将言语反义词分为用辞格的、不用辞格的,并探讨了言语反义词转化成语言反义词的可能性、条件和机制。《说言语反义词》(文庆,1986)讨论了言语反义词的形成原因,并对言语反义词和语言反义词做了对比。此外,类似的讨论还散见于一些语文杂志和语言期刊。

综合看来,学界对言语反义词的探讨主要围绕着修辞和语境展开。不少学者都分析了言语反义词与修辞手段的`关系,并总结了言语反义词得以形成的修辞方式和话语技巧。言语反义词本身并没有反义关系,离开语境来看其实往往是两个不相关或者不构成反义关系的词,然而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则借助一定的语言形式表达相反、相对的意义。因此在语境中探讨言语反义词是必不可缺的分析手段。笔者拟对鲁迅相关作品做一些粗略的分析,探讨鲁迅作品中言语反义词的运用,以期更好地理解言语反义词的使用环境和修辞效果。

鲁迅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可谓独具一格,其思想深刻,作品语言也鞭辟入里,大快人心。尤其是鲁迅杂文中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揭露、对国民性的批判,辛辣讽刺、直指人心。鲁迅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言语反义词,看似没有反义关系,却在语境中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让语言的表现力更加强烈。笔者选取了鲁迅作品中相关的语句,对其中言语反义词的运用进行分析。

1.“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鲁迅《忽然想到》)。

“羊”和“凶兽”本来不具备反义关系,但是在这个句子里对举,“羊”代表懦弱,“凶兽”代表凶残,一个弱一个强,形成鲜明的对比。

2.“平民总未必会舍命改革以后,倒给上等人安排鱼翅席,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上等人从来就没有给他们安排过杂合面。”(鲁迅《集外集拾遗·争自由的波浪小引》)。

这个句子里“鱼翅席”代表奢侈高档的生活,“杂合面”代表艰苦的平民生活,在那个阶级对立的年代里,“鱼翅席”的奢侈和“杂合面”的俭朴分别代表着两个阶级的对比鲜明的生活。在这里产生了强烈的批判效果。

3.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鲁迅《野草》)。

这个句子里“沉默”和“开口”构成临时反义词。开口说话,即打破沉默,但文章中这样的用法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将闭口不谈的心境和开口说话所面临的状况表达得非常具体。同时,两个分句的节奏性更是加强了这一对言语反义词的表达效果。

4.……又于一刹那间将一切合并:眷念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咒诅。(鲁迅《颓败线的颤动》)。

这个句子里“爱抚”和“复仇”所表达的反义效果来自于两种动作所代表的相反的情感。词语本身虽然没有反义关系,但是很显然“爱抚”代表的是“爱”,“复仇”代表的是“恨”,“爱”与“恨”构成根本的反义,因此本来没有反义关系的一堆词语在这里形成了临时的反义关系,构成一堆临时反义词。

5.……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同上)。

“无词”和“言语”因为其蕴含的反义关系给这个句子带来了非常强烈的荒诞效果。“言语”本来是由词汇组成,“无词”则是“有词”的反义面,反义效果非常明显,这样子的词语选择也使得文句产生了强烈的张力,表现出一种悲剧色彩和荒无感。鲁迅善于运用词语的临时反义效果造成强烈的对比和富有张力的表达效果,比如其杂文《无花的蔷薇》,运用的就是这样的手法,打破人们的心理界限和经验认知,用对比的效果表达强烈的态度和情感色彩。

6.“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人时,他已经变了傀儡了。”(鲁迅《无花的蔷薇》)。

在这个句子里,“伟人”和“傀儡”构成言语反义词的语义理据是,“伟人”代表的是有自己独立价值的先驱,而相比之下,“傀儡”则是任人操控,没有独立价值和自我意识的代表。在这个层面上,“伟人”对比“傀儡”既能够表达出作者原文中所要批判的现象,又能够在表达效果上增强讽刺的语气。

7.“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鲁迅《随感录·二十五》)。

“蓬头垢面”和“妖形妖势”是对两种孩子的描写,一种的穷人家的孩子,穿着破旧;一种是富人家的孩子,打扮妖娆。在此用这样一对言语反义词,不仅仅是在描写外貌上形成强烈对比,更是隐含了作者鲜明的态度,对前者同情,对后者批判。

类似的语料还有很多,笔者在此不一一列举。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先生善于使用言语反义词,在文句的表达中体现出强大的语言表现力,构造意义丰富的语体效果。也正是对于言语反义词的娴熟运用,才使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富有节奏感,精炼深刻。言语反义词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笔者谨对其生成机制和比较常见的作用总结如下。

三、言语反义词的生成机制和作用。

对于言语反义词的生成机制,有诸多学者做出了一系列总结,笔者将其归纳如下:

1、利用各种修辞手段,如比喻、借代、仿拟、反语、夸张等。

2、利用语境,脱离修辞手段的情况下依靠上下文构成言语反义。

3、利用词汇意义中某一方面的对照,或语体色彩的对比。

4、利用民族文化心理中约定俗成的对比关系。

5、其他临时的反义效果。

综上所述,言语反义词的生成手段主要可分为修辞和语境。其存在条件则包括民族文化心理、社会心理对词汇暗含义的约定、词汇含义的内涵和外延等等。因此,理解语言的临时反义关系需要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心理认同。

而对于言语反义词的表达效果和作用,笔者认为除了诸多学者所总结的反语讽刺效果之外,还有音律上的整齐和节奏感。笔者考察了大量的言语反义词使用案例,发现绝大部分的言语反义词都是双音节词,在句子里形成对举,使得语言简洁精炼、富有节奏感。此外,一部分言语反义词,尤其是利用“仿拟”手段形成的言语反义词,往往具有诙谐幽默的效果。

言语反义词是存在于言语之中的比较重要的语言现象,对于这种现象的研究不仅仅是语言层面和修辞层面的探讨,还可以观照到我们的民族认知心理和文化心理。笔者认为,对于言语反义词的研究还可以更加的深入、广泛。

NICAS

【内容提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越显突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但就如何促进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却众说纷纭。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高中英语课堂的口语教学,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试从分析英语课堂口语教学的困难着手,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结合他人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有效开展英语口语教学的对策。

一、实施背景。

在接手高一两个班后,我发现,部分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尽管还可以,但口语表达能力却不容乐观,甚至可以说较差。后来我了解到:在初中英语学习时,教师与学生都比较重视培养书面表达能力,而忽视口语表达,从而导致了许多学生学了6年外语后还是“听不懂、说不出、读不快、写不准”。(李岚清语)而且,各个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很难对他们进行统一教学。

为了能尽快减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在我校英语教研组组长的统一安排下,我们高一六位英语任课教师决定从高一开始实施“有效开展英语课堂口语教学”的行动研究。

二、行动研究的定义。

对行动研究的定义有不少,其中主要的是:“行动研究是实践工作者试图科学地研究他们的问题以指导、纠正和评估他们的决策和行动的过程”(stephencorey,1953);“教育中的行动研究是教师在学校情境中对其改进教学的一系列活动之结果的研究”(carlglickman,1990);“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他们(1)对自身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事业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2)对自己的工作过程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3)对自己的工作环境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kemmis&mctaggart,1982)。

一般认为,行动研究是由三个阶段组成的过程:1.规划(包括搜集资料或观察),2.采取行动,3.搜集关于行动的后果的资料(kurtlewin,1947)。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我们把整个行动研究过程分为三个步骤:1、制定行动计划;2、实施行动研究;3、集体反思与评价,调整改善行动计划。在整个过程中,我和参与行动研究的同事们不断改进我们的研究过程。

(一)、制订行动计划--。

为了能更好地发挥行动研究的针对性,我们通过发放问卷、个别谈话、查阅资料等方式来了解学生英语口语表达存在困难的原因:

1.学生信心不足。

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英语学习,升入高中,逐步出现了两极分化。尤其在口语上,部分学生在初中时由于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机会,他们敢于开口说英语。自然到了高中,他们勇于表现,在英语课堂上也敢于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有学生由于初中时缺少训练,对开口讲英语有一种惧怕心理。他们怕出错,怕受老师责备,怕被同学耻笑。这种恐惧心理常导致学生在口语表达时显得焦虑和紧张,影响他们正常的思维和顺利的表达。

2.学生缺少口语训练的语境和机会。

语言环境对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影响。由于我国学生不是生活在英语的语言环境中,除了英语课堂外,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很少。再加上目前我国基本上都实施大班教学,一个班五、六十名学生,学生个体参与口语训练的机会自然也就很少。

3.学生缺乏必要的词汇。

正像建筑大厦,没有建筑材料,即使有再好的地基和图纸也无能为力。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扩大词汇量是十分必要的。而不少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感到词汇量大,没有系统的规律性,在词汇学习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结果,由于词汇量的缺乏或对词汇法掌握不够全面,不能用英语和别人交流,出现了“想说却说不出来”的困境。

接着,我们便制定了此次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1.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信心;2.有序开展形式多样的口语训练活动;3.坚持进行口语测试。

(二)、实施行动计划--有序开展形式多样的口语训练方式。

1.课前三分钟演讲。

从高一入学的第一堂英语课开始,我就坚持每节课前要求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为了培养学生能用英语进行演讲,逐步培养学生单独用英语讲一段话,如每日见闻、谈所熟悉的人、爱好、景色等。一般我先安排口语较好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做个榜样。对于稍差的学生,我在课前就把任务布置好,帮助他们做好准备,从而使之能在课堂上表现得也很出色。目的是使学生感到只要努力就可以取得成绩,感到自己正在不断进步,有所收获。学生有了“成就感”,就会逐渐消除畏难情绪。

2.课堂分组讨论。

对于教材中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我都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甚至进行辩论。在讨论过程中,先给出一个话题,然后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判断、推理以及连贯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如sbibunit15healthyeating,我就请学生对中西方饮食习惯进行比较,分析其利弊,讨论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

3.课文复述。

复述英语课文是进行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为了提高课文复述的效率,避免部分未轮到复述的学生走神,我要求全班学生不仅要准备讲,而且要认真听,听后还要评论。对于高中教材中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我首先要求学生进行泛读,然后复述课文主要情节。有时难度较大,我便把一些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帮助学生复述。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他们了解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学生复述后,我先指导学生进行共同评议,以较大范围地训练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是教师点评,我一般以表扬为主,肯定学生的进步,肯定他们的成绩,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复述。

4.多媒体优化。

我校在就为每个班都配备了背投电视、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系统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我也努力优化组合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模拟的口语交际情景,帮助他们更好地锻炼口语。

5.坚持进行口语测试。

坚持进行口语测试是保障口语训练的一个有效措施。它能使学生对英语口语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能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口语训练成果。因此坚持在期中、期末考试中进行英语口语测试是很有必要的。自从江苏省高考实施英语口语测试以来,口试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充分重视。但一些学生只是在口语测试前搞突击,而在平时却很少锻炼自己的口语,以致于升入大学后,还是不能用英语流利地与人交流。为此,从高一开始,我们就坚持在每学期期末对每位学生都进行英语口试,并将口试分数按一定比例计入学生期末英语学科成绩的总分中。经过高一两学期的实施,学生的口语水平明显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那些原先不愿、不敢说英语的学生,在课堂上也乐于用简单的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了。

(三)、集体反思与评价,调整改善行动计划--。

经过高一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都有了很大进步;但同时也发现:有少部分学生进步不大或甚至还是停留在原有水平上。为此,我们利用高一暑假进行了研讨。最后得出以下结果:

1、应该说,一年来开展的行动研究是很有效果的,课堂参与活动的学生人数大大增加,课堂气氛更加轻松、和谐。可以说,通过口语的强化训练,不仅是学生,而且教师本人的口语水平都得到了进步和提高。

2、行动研究计划的制定要因地制宜。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风格和个体差异;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时间、研究条件等量力而行。

3、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对于课堂上的各种口语训练方式,可以进行调整或改变。在高一下学期,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开始对于自由演讲这种形式产生了厌烦情绪,从而达不到预期效果。于是,我们经过教研讨论,决定到了高二,教师则限定演讲题目,但还是要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而到了高三,则进行即兴演讲,题目在当堂公布,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准备后立即进行。这样,逐步加大难度,不仅对学生的口语,而且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2]张正东.外语教育的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52.。

[3]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185.。

[4]罗少茜.英语教学中的行为表现评价[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5]程晓棠、郑敏编.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论讲授法在《中外新闻事业史》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摘要。

引入乡土史资源不仅能够丰富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还能在乡土历史文化研究中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文章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谈谈乡土史教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乡土史资源,是指学生生活所在地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乡土史资源来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究学习欲望。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基于乡土史资源,设计相应的历史探究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穿插乡土史资源,

活化初中历史课堂。

教师要想改善历史课堂的枯燥气氛,让教学增添趣味性,必须灵活运用教材之外的历史资源,如鲜活的乡土史,补充和完善初中历史教学。例如,在《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节课中,学生无法凭借历史教材深入了解人们以前的生活方式,更不能了解人们的生活方式怎样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对此,我在教学中穿插了一些乡土史资源,以期帮助学生深入历史,了解历史知识。

在备课时,我收集了广东茂名市人民曾经使用过的一些粮票、肉票、米票和布票,借助这些具有乡土气息和时代意义的实物来强化学生对历史生活方式的认知。看到各式各样的购物票,学生忍不住问:“老师,这些票真的可以用来买东西吗?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不直接用钱买东西呢?”历史课堂氛围瞬间活跃了起来。此时,我为了更好地解答学生的疑问,又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了一个小视频,展示过去人们以票换物的购物场景。待学生观看完毕,我便为学生讲解:“现在你们看到的粮票、肉票、米票和布票都是人们过去用来购买物品的凭证。你们猜猜,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不直接用钱购买呢?”一学生回答:“限制消费,防止不法之徒倒卖商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种以票购物的.方式逐渐被淘汰。”

在上述案例中,我在教学中穿插了一些乡土史资源,瞬间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活化了整个历史教学课堂,提升了教学质量。

查找乡土史资源,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自新课改政策实施之后,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成为每个教师关注的焦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相应的历史知识,还需要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灵活学习历史知识,感受历史文化。

同样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节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结束之后,我以茂名市为研究对象,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历史探究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设计了两个研究主题以供学生选择。

主题1:以家族历史研究为主。学生可以自由组队,研究茂名市内的某个家族历史,包括家族族谱,家族的收入变化、饮食变化、服饰变化、住房分布变化等。

主题2:以茂名市整个家乡的变化为研究对象。学生自由组队,研究家乡的名字由来、家乡的变迁、经济发展变化以及人口变化等内容。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研究主题,通过查找资料,以达到主题研究目的。研究活动为课堂增添了几分乡土气息,使初中历史更加鲜活、生动和具体。

设计多种活动,

弘扬乡土历史文化。

众所周知,了解文化是传承文化的前提。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多元化的历史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承、弘扬乡土历史文化。

例如,在教学《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节课时,我便设计了三个不同的乡土历史文化的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乡土历史调查活动:以抗日战争为主线,调查茂名市的抗日传奇故事。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采访那些参与过抗日战争或者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老人,然后将调查所得的抗日故事整理成调查日记。

抗日话剧表演活动:以调查所得的抗日故事为主题,组织学生分组参与抗日话剧表演活动,形象生动地展示抗日英雄的故事,进而使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的抗日历史。

抗日事迹演讲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前期调查所得的抗日故事和抗日话剧表演心得,整理相应的抗日演讲稿,与其他学生以演讲形式回顾那段抗日岁月,感受其中的抗日精神和乡土文化。

在抗日话剧表演活动中,其中一组学生表演了茂名市一名身经百战的抗日英雄——李以劻,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掩护蔡廷锴成功撤退的故事。由于该组学生表演得非常精彩,此次抗日话剧表演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在这个案例中,我结合教材知识点,设计了三个不同主题的历史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乡土历史和乡土文化,进而达到传承和弘扬当地乡土历史文化的教学目的。

融合乡土史教育,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众所周知,历史教学的意义并不局限于强化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借助历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样是初中历史教学意义所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与乡土史的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中国乡土史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可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合乡土史教育不仅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还能够激发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我便在《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教学任务结束之后,带学生参观广东茂名市的茂名革命史陈列馆。刚进入馆内,学生便显得异常激动。为了表示对这些革命先烈的敬重,在引导学生参观之后,我便让学生排列整齐地站在这些英雄先烈的面前默哀10分钟。这一方面能够增强参观的庄严气氛,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了解对待英雄人物的正确态度。在参观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当地的一些革命英雄及其事迹,充实自己的历史知识库,还能够通过切身感悟当地的革命历史,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怀。

结语。

乡土史教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乡土史资源,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探究兴趣和欲望,促使学生弘扬乡土历史文化,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赖海波广东省茂名市祥和中学。

(见《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第15期)。

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高速发展,多媒体课件和更多的网络资源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课堂教学,课件的制作和运用成为教师必需掌握的一项技能。大量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方法、手段的束缚,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但是,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随着多媒体走进课堂,其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实践中,教师对多媒体的运用在目的、方法、效果方面都存在诸多误区。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中心,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才能消除多媒体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课件。

陶行知曾说过:“时代是继续不断前进的,我们必须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否则,再过几年又要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了。因此,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地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这个钥匙便是活用文字的符号和求进的科学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正在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这是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在教育领域,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正逐渐扩展教育的场域、更新教育手段、完善教育方法,对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学资源有限,只是简单的一本书、一根粉笔、一块黑板,这样传授给学生们的知识不够直观、形象,束缚了学生的思想、见识,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学到更多书本之外的东西。而多媒体可以提供课文中所需要的场景,化无声为有声,声情并茂地展示丰富的画面,创造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营造和谐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在积极愉悦的情感中分析、领会、接受知识。例如,在学习画家吴贯中《画里阴晴》一课时,用传统教学方式单纯讲解有关中国水墨画与西洋油画的内容,必然枯燥乏味,也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并接受那些抽象的事物。因此,笔者在课下做足功课,利用网络收集各类中西名家名作,如中国画家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吴昌硕等;西洋画家米开朗基罗、达芬奇、高更、莫奈、达利、毕加索等。然后把相关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欣赏大家名作,讨论中西画家对于阴晴的`不同审美表达,油画和水墨画的不同表现力,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这样比单纯讲课文效果好很多,学生的专注力也更强,收获更多。

(二)化静为动,增强直观性。

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化无声为有声,变静止为运动,使无声无息的教学内容鲜活生动起来,从而形象地展现教师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的情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与课文相关的画面和内容,品味其中的韵味、情感,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感悟。

(三)合理运用,突破重难点。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遇到难点时,很多教师往往依靠反复讲解,但效果并不理想。利用多媒体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把难懂的句子变成生动的画面,把拗口的文字变成跳动的“音符”,既有特色又有新意,教学重点、难点迎刃而解,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悦。如在教学《风筝》时,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把弟弟的风筝踩坏就是对他精神的虐杀?为解决该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具有春天气息的音乐,展示人们轻松放风筝的图片,并用舒缓轻柔的语言描述人们放飞风筝时的自由、自在、悠闲与快乐,使学生“身临其境”、沉醉其中,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轻松与欢乐。突然,音乐骤变,一个个漂亮的风筝被撕烂蹂躏得不成样子,学生的欢快心情瞬间低落,体会美好事物被毁灭的失落与悲伤,从而感悟当时弟弟的风筝被作者弄坏时的痛苦与伤心,同时体会到作者为什么现在看到风筝内心感到悲伤,为什么认为这是对弟弟一种精神的虐杀。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扩充信息,提高效率。

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无论教材的更新多么迅捷,也难以跟上信息飞速发展、知识迅猛更新的步伐,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仅靠传统口耳相传、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很难使学生及时了解新知识、把握新理论,同时教学效率也大打折扣。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展示知识的细节,展示知识产生的过程,展示教材无法呈现的逻辑关系,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意义和发展变化趋势,从而发挥扩充信息资源、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二、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缺陷。

现在,多媒体课件已经普及,很多教师都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等同于教学水平,认为每节课都应该用课件来教学,有的甚至认为上课不用多媒体课件就是因循守旧,就是思想落后,跟不上社会的节奏。很多教师都把重点放在课件制作上,为了达到活跃课堂的效果,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课程特点,盲目运用多媒体。课堂上,声音、图片、视频……接踵而来,学生目不暇接,但学到的东西少之又少。多媒体本来是课堂的辅助性工具,但滥用导致本末倒置,达不到教学目的。

(一)阻碍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多媒体的运用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教师可以把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都做成课件,点击鼠标展现出来。这虽然克服了传统板书繁琐的缺陷,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师生交流。语文课堂是学习知识技能、交流情感的场所。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教师神态、动作的运用、语言声调的变换不仅可以渲染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理解,而且可以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而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播放已经准备好的课件,让学生跟着课件走,缺乏肢体语言的辅助表达。课堂教学成了“人机交流”,原本的情感交流变成了单一的机器灌输,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另外,课堂状况往往千变万化、无法预设,而多媒体课件都是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内容都是事先设计的,是一成不变的,任何改变或打断都会使原本预设好的教学流程支离破碎,偏离原本的方向;而教师为了按照多媒体的主线实施教学,保持连贯性,往往要紧随课件,不敢偏离中心,所以,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会慢慢减弱。

(二)学生“看客”心态普遍,偏离了使用多媒体的初衷。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多媒体集声音、文字、视频、动画为一体,不仅可以传达更多信息,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但由于教师观念存在偏差、认识不到位、技能存在缺陷,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运用的初衷早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对多媒体真正感兴趣的只是好看的动画、有趣的视频、优美的音乐……对课件的新鲜感使他们在课堂上异常兴奋,却忽略了课件使用的初衷,不了解课件传达的内容。学生对课件抱有一种“看客”的心态,只是感觉“好玩”,追求新奇,而忽视了它的本质。这样虽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三)不利于教师能力的提高。

教学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只有教师的能力提高了,才有可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备课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会接触很多新的知识,教师会为了了解一些新知识而去查阅更多资料,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会接触到更多新知识。但目前,互联网高度发达,一个合适的课件几秒钟就可以搞定,只需点击一下鼠标,复制、粘贴瞬间完成。这样,很多教师不愿意循规蹈矩地去查资料,而是过分地依赖多媒体课件。长此以往,教师的能力随着多媒体的引入不进反退,前景堪忧。

网络社会的发展使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多媒体课件的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各语文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它正确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使语文课堂教学进一步优化。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方式合理整合在一起。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样东西,优缺点都是同时存在的,正如硬币的正反两面。多媒体是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能够创造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只是一本教材、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但课堂互动性比较好,沟通性也比较好。教师良好的表达能力、抑扬顿挫的音调、合理的肢体语言,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准确而及时地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合理把握教学进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式,课堂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只有将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方式完美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孔子曾说过,做事“过犹不及”。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适得其反。多媒体课件固然有直观性、形象性强等多种优点,但若盲目使用,就会达不到目的。很多学生在观看多媒体的过程中只注重它的形象性、生动性,而忽视教师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初衷,从而导致预定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所以,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注意实效性,切忌华而不实;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多媒体的运用程度,使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得恰如其分。

(三)要紧紧围绕课堂重点、教学目标运用多媒体。

一个人只有正确把握自己做事的重点,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也是这样。多媒体的运用不是为了追求新奇的教学方式,而是要在追求新奇的过程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不管是多媒体的运用还是传统教学方式的运用,都要“万变不离其宗”——准确、高效,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和目标来展开教学。在课堂上播放一段配乐诗朗诵,听一段音乐,不仅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陶冶其情操、净化其心灵,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情感教育。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时,笔者给学生播放或找同学演唱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和毛阿敏的《烛光里的妈妈》;学习《我愿意是急流》时,笔者就让学生欣赏赵咏华的《最浪漫的事》;学习《琵琶行》时,笔者就把琵琶乐曲带进课堂,让学生理解课文中描述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同时,感受中国民乐之美。

(四)要根据学生可接受的范围进行课件拓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接受范围,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盲目地追求自己想要达到的效果,在课件中穿插自己能接受的东西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范围,那么多媒体只会被学生当作一场表演,一场自己不能接受的表演,演完之后,或许学生们都不会去讨论它,因为它不在学生的思想范围之内。所以,在进行课件的制作和演示时,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的接受范围来定位,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洛阳诗韵》这篇课文时,教师根据文章主旨,指导学生收集相关材料,然后剪辑成视频,配上解说词,这样既生动形象,又使学生兴趣浓厚。

作者:许华单位:开封市成人教育教研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ol]。

[2]王志强,蔡平.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并没有成人那样的理性认识,也不懂得学习对将来的重要性。

他们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与兴趣有关。

凭借多媒体技术拥有的视条件,可以为学生创造出色彩丰富、直观、动态性音乐学习环境。

这样,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好动的特点都会被多媒体技术提供的丰富感官刺激而改变,并被吸引着去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利于提升音乐素养。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现代化教育不仅要增加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智力与德育,也要培养审美趣味。

通过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体会到音乐的美,并“以美育美,以美唤美”。

另外,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创造出接近真实的音乐情境,学生置身其中,无疑会耳濡目染,深受熏陶。

另外,多媒体技术还可以给学生直接的视听享受,能够弥补传统课堂上的抽象化教学形式之不足。

教师在屏幕上播放音乐表演、音乐短片,能给学生直接的视觉、听觉刺激,这同磁带播放、教师讲解相比显得更加立体。

同时,教师也可以播放著名音乐表演片,突破时空限制,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到名家的艺术魅力,尽情体会高品质音乐。

二、充分运用网络,拓宽知识面。

一个人拥有的知识总是有限的。

音乐教师不可能熟知所有音乐知识、技能,各个教师的音乐修养也千差万别,这就制约了音乐教学成效。

教师不知道的事情,有可能学生却略知一二。

为了弥补知识上的必然欠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网络中扩大知识面,主动探索未知的音乐领域。

比如,《欢乐的山寨》篇章中,有的学生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性了解得非常少,为此,笔者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阅的方式,获取关于土家族风俗习惯的知识。

当然,考虑到并非各个家庭都有网络,笔者也就没有作硬性的指标,但要求查阅了的同学一定要同其他同学分享。

这样,在课堂上,各个学生都十分活跃,都乐于将自己所知道的情况同大家分享。

可见,学生在了解了这首音乐的背景知识后,也更加深了对音乐本身的了解,更能体会到其民族风格。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调动学习主动性。

在传统音乐课堂上,大多是通过播放磁带、教师领唱的方式来教授音乐,这种单调、枯燥的方法让学生十分地被动,也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很难说是成功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显著地改善了教学环境,提高了音乐教学的质量,教师事先准备好影像、动画等课件,便能以丰富性吸引学生眼球。

比如,《铁匠波尔卡》课程中,笔者首先让学生想象一下铁匠的工作场景,然后,再播放动感的旋律。

在屏幕上,播放出一系列画面:早晨的太阳徐徐爬起,远处的大森林在烟雾缭绕下显得十分安静,草地上的松鼠、野兔跳跃奔跑,小鸟快活地四处飞翔,学生见到森林的美景,都十分沉醉。

随后,音乐声中出现了“叮当”声,学生静心聆听,认真观看,发现在远处的房屋中出现了铁匠的身影。

播放完课件之后,让学生先回想刚才播放了哪些画面,并要求他们做出打铁的动作。

笔者再次播放乐曲时,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都在模拟拉风箱、打铁的动作,并在嘴里模拟声音。

学生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的表演让课堂生动活泼,大家的兴致都十分活跃。

可见,多媒体为学生创造了“乐中学、学中乐”的条件,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的。

(一)不可忽视师生交流。

在多媒体课堂上,某些教师的工作就是点击鼠标来变换音乐、切换画面,看似非常忙碌,不停地说话,其实很少注意到学生的反应。

计算整堂课,在多媒体上的用时比与学生对话、交流的用时更多。

也就是说,教师接触多媒体,学生也接触多媒体,但师生间的接触几乎为零。

现代师生关系是亲切、和谐、平等的关系,不再是教师站在讲台上,俯视学生的关系。

教师要“弯下腰”,同学生零距离地交流,和学生做朋友,融入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

教师不能因为多媒体技术提供了教学的便利,反而忘掉了师生间的交流。

(二)教师讲授比多媒体表演更重要。

多媒体融合了动画、声音、图像、图形、文字等元素,突破了“教材、粉笔、黑板、嘴、教案”式的传统讲授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教师就以为自己已经自由,所有的一切都可由多媒体全权代理:多媒体代替语言,代替激情,代替伴奏。

其实,机器教育始终没有教师教育所带来的教学效果大,教师不能以生硬的、冰冷的机器来替代声情并茂的演唱、娴熟的演奏、娓娓动听的话语,而要理解音乐教育的人文性特点,并建立同学生间的情感纽带。

教师应该围绕着教学目标、学生成长来适当地调控自身与多媒体间的关系,走出教学误区,科学施教。

五、结语。

教育领域中的多媒体技术引入为教学带来的变革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我们还是要注意到,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应当被视为辅助性手段,而不是主导手段。

在教学活动中,要坚持多种教学手段互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亦不至于单调。

作者:周霞单位: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郁洲分校。

小图标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摘要:初中地理课程主要讲述了中国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等,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如何让学生迅速地掌握好这一门学科至关重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地去学习并且愿意去学习一直是教师探索的重点。从诗歌入手讲述诗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诗歌教学;地理知识;兴趣激发;气候变化。

诗歌是内容涵盖最为丰富的语言,诗歌一般朗朗上口,并且涵盖有大量的信息,以诗歌的形式去讲述地理知识,学生容易理解,而且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本文就初中地理知识为例,重点讲述运用诗歌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

一、诗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学习可以判断学习效果的好与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升,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理知识涉及的方面有地形、地势、气候、地貌等,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现阶梯状的分布特点。如何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来感知,可以引用“滚滚长江东逝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江东去浪淘尽”等诗句,将这些诗句作为引子,从而得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很多河流是向东流入大海的。使用诗句进行知识的引导,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混合学科知识的讲解,学生会感到十分的新奇,根据诗句的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也会比较牢固,诗歌引用的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两者结合可以极大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效果。

二、诗歌教学可以将地理知识化难为易。

地理知识有很多抽象的部分,学生只看书本不容易理解,老师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知识讲述给学生理解,需要老师下一番工夫。地球的形状以及公转与自转等,也就是地球的.形状以及运动的性质,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可以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诗句讲述地球的自转,即自转周期是24小时,公转为一年。我国的地形有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如何将他们有效地区分开,需要对其进行重点分析与讲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该句诗歌讲述了山顶与平原之间地形的差异以及气候的不同,选用诗歌对该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就可以明白山上与山下不是一个景象,自然明白气候的变化与地势的关系。中国地理《西北地区》有关本地区植被特征的描述是这样的:在贺兰山以西的内蒙古西部、新疆两大盆地,由于降水越来越少,草原上的牧草也越来越矮小、稀疏,逐渐成为荒漠。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引用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说明祁连山和河西走廊西部气候干旱,是杨柳都无法生长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形与气候密切相关,诗歌可以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老师引用诗歌对其进行讲解,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与概念;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记忆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诗歌教学可以深化地理知识。

很多诗歌中蕴含地理知识,将这些诗歌巧妙地运用到地理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和“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杨柳未挂丝。”虽然都是描写二月,但景象却大相径庭:江南已是草木青翠、百鸟鸣唱的世界,堤岸上的杨柳正陶醉在春风博物之中,若隐若现,似仙子袅袅起舞,把人带入“春光无限好”的天堂画境;相反处于北国的五原县却春风未度依然空寂萧条。通过诗句的对比使学生掌握我国南北气候的差异,气候的分辨必须使用诗歌才能产生预想的效果,这是其他任何语言无法比拟的。诗歌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们的心灵,让学生心无旁骛地进行学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突兀高峻的泰山之巅,俯瞰群山伟貌,一览无余,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学生应该有此气魄,努力学习永攀高峰,领略科学知识的无限风光。很多的地理知识贴近生活,在日常实际中用到得比较多,学习地理知识可以提升学生日常生活常识,增加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

诗歌朗朗上口,老师通过引用诗歌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掌握地形地势、气候与地势的关系等,这种方式可以将复杂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简易,可以扩大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诗歌作为学习地理知识的辅助工具,可以使地理知识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也更感兴趣,既掌握地理知识,又领略了博大的中华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2]鄢志兰.浅议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

[3]胡迪.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新方法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5).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论文

论文关键词:

论文摘要: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顺应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课程改革目标。本文把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结合起来,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讨。

在我国的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将科学探究纳人内容标准,改变了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把探究教学方式引人政治课堂教学中,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一与学生的交流,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更能个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非常重要,其设置的成功一与否将关系到整节课质!i’.的好坏。一种能给学生以情绪感染的情境,能激发学生产生某种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兴趣是知识源泉,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驱动力,是探究活动的起点。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并提供探究范围。

如在学习《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一课时,我就用多媒体展示我校刚进行完毕的区人大代表的选举,让学生通过熟悉的镜头和图片,看看老师们和同学们是如何行使选举权的。由于学生或亲历这一过程或直接参一与其中,都有所感触,学习情绪很快调动起来。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能够得出结论,什么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让学生明白在现实中,每个公民事实上不可能都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公民可以通过选举自己满意和信赖的代表,代表自己行使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激发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珍惜自己手中的政治权利,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这种用生活现象设置情境,可以将看似离自己生活很遥远的政治拉近到学生的身边,容易吸引学生兴趣,驱使学生主动探究。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将“似懂非懂”的问题加以解决,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激发了学习热情。

此外,也可以通过引用故事来达到设置情景的日的。例如,在学习“运动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寓言故事短片《刻舟求剑》,引发学生思考船和流水的运动是不是就是哲学的运动?让学生将日常观念中的“运动”概念一与哲学中的“运动”概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在探究学习中,真正理解哲学中的运动的内涵,掌握辩证法的精神。

二、提出问题,明确探究方向。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从学习或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在师生讨论的基础卜确定可供探究的主题。

如在学习《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一课时,可以从“同学们在行使什么权利?在选什么?’’“什么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与我们班内干部选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要行使?行使这个权利有何用?”“应该怎样正确行使?”这几个论题层层递进地开展探究。在这里所指的提出问题,最好让学生提出,因为这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给学生的提问提供帮助和适当的引导。实在不行也可由教师提出。比如,在讲到选举权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问问学生,宪法规定的“选举”和我们生活中的“班干部选举”是否是一回事?当然,教师千万不可以越姐代,否则就失去探究的意义了。

三、合作学习,主动探究。

本阶段是探究式学习的关键实施阶段。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分工合作,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合作精神。本阶段的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查阅资料、浏览书籍或其他信息资源,对己形成的假设进行探究论证。在收集到有用的信息和数据后,通过对相关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和整理得出初步结论。在这里,教师是支持者和管理者,学生是探究者和分析者。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做到: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参与;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探究;协调现有的各种探究所需的资源。

如在学习《正确对待金钱》一课时,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有的负责收集外国名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我国古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我国当代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各种典型事例。各小组各负其责,侮个小组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形成一个总结报告,以各课堂交流之用。每个小组在整理资料时,要发表自己对这些观点、事例的看法。在课堂交流时,不仅要汇报收集的观点、事例,而且要汇报白己对这些观点、事例的看法。

四、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本阶段的任务,对学生来说,是各小组将各自得出的初步结论汇总,并经过交流、讨论、分析后得出能解释前面所提出的问题和假设的最终结论;对于教师来说,是将本次探究进行讲评,通过比较分析,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在这里,教师是答疑解惑者,学生是知识建构者。本阶段教师应该把握的.间题主要有:一定要照顾大多数,尽可能的给侮个小组成员发言的机会,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一与意识;教师应该海纳百川,对于学生的各种观点和结论不应该进行带有观点性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得出结论的信息和数据,而不仅仅是结论;要善于发现学生探究的盲点、误点,更要善于处理学生争论的焦点;要尊重学生的观点,而不能硬拉着学生跟自己的思路走。比如,在讲“金钱不是万能的”这个知识点时,有学生搜集了大最金钱能办成事情的材料,硬说金钱是万能的。面对这种情况,千万不能简单粗暴对待,而应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循循善诱,与同学一起探讨,利用学生收集的事实说话,要相信真理是越辩越明的。

五、反思评价,引申探究。

反思是指在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总结成功经验,纠正不足,改进方法和手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

杜威曾经说过,反思行为是自发地对其活动进行认知和评价,能够促使行为向更理性和更高的水平卜发展。通过反思,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和各方因素进行评价,扬长促短,可以改善和优化探究方法、促进探究者深化认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在该阶段教师应该注意: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不要只停留在知识层的归纳总结,要多考虑过程一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部分的反思与总结;要多持肯定态度,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要注意反思的全面性以及深度,切忌蜻蜓点水。这样才能使学科知识一与学生的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统一起来。

六、运用探究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是探究教学的特征之一,政治课程亦是如此。探究教学重在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应用、重在情感态度的培养,而不在掌握知识的数最。因此,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在学习“税收的种类”之后,教师完全可以提出“如果你在购买体彩时中了400万元大奖,你应该交纳哪些税收,该交多少?”这样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解决,使得整堂课在问题中开始,又在问题中结束,前后呼应,从而为本次探究活动画卜圆满的句号。

当然,以下六个阶段,只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模式和参考范例,并不是侮次探究性活动都要经历这六个阶段,也不一定都按这个顺序进行,教师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教学环境做出适当的选择和调整。

把探究教学方式引人政治课堂教学中,能够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论文

当今世界,以科技为先导的经济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依靠科技,科技的发展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就必须依靠教育,因此,国家对教育日益重视,提出实行素质教育,转变教学方式,实行课程改革,可以说,教育改革的呼唤正式来自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体验教学模式正式在国家实行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提出的一种教学改革的新模式。

一、什么是体验式教学。

对“体验”这词《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因此我们认为“体验”就是借助过去的经历,运用直觉,通过感悟来理解事物。体验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激情与明、导行的相互促进。让学生在体验教学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内容,领悟做人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认识提高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独立创造的快乐,参与合作的快乐……从而使教学过程在学生主动、积极的体验中,生动、活泼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体验式教学是在对心理品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归纳总结出来的。初一心理品质课内容主要涉及的是态度和价值观问题,显然地,态度和价值观是不能光靠说教和讲解就能形成稳固的信念的,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有关情境中进行体验,然后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学习,才能对教材的理论内容有了真切的理解和体会,这里,情境是基础,协作、讨论是途径,在这教学过程的三要素中学生才能对教学内容有一个由感悟到体验进而到知识的升华过程。

1、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新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社会。体验教学倡导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思考与体验,肯定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悟世界的能力。体验式教学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化,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2、体验到的知识比被灌输的知识深刻得多。平时,教师上课时用得较多的是讲授法,这就容易使知识停留于口头,使学生嘴里会说,但心理却不服,脑子里也不是思路清晰。要克服这一弊端,必须使讲授具有一种独特的征服人的力量,能使学生听得进,听得身心舒畅、豁然开朗。也就是说,在“听”之时,学生如果在特定的课堂情境下获得一种内心的共振,无论教师是用讲授法还是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师生心理相容的体验中,就能真正接受教育,真正把知识弄懂,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体验教学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教学。以往的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普遍感到厌烦,因为整节课上下来,学生感到整节课当中都没有能够激起他们兴趣的兴奋点,因此感到困乏。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该都创造一些兴奋点,那就是多创造一些学生体验的过程,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在体验中学,能够在兴奋点中学到知识,这样学生上课就能够很“愿意”很自然地学到知识,教师也能够轻松有效地引导学生学好知识。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体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运用实物演示、直观的音像或者相关的音乐作品、故事诗歌小品等形式和手段来创设情境,借助这些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进入所创设的情境氛围中,激起相应的直觉情感,并能够从情境当中找出情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发现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对情境提出看法谈出自己的感觉。这时候,教师应变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协作者,但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消失,应该引导学生感受情境,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比如讲到挫折的有关知识时,如果举例说明残疾人受到的挫折是如何的大,学生可能也只能停留于理论的理解与体会,这时如果能够适时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一定的活动,则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比如让学生绑住双手,并试着用脚拿东西,甚至是用脚做一些日常中必须用手才能完成的工作,这时学生就能在情境中体验到残疾人的痛苦和挫折,也能够更加激发他们内心应对挫折的能力。

2、融入情境,启发联想——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引导学生融入到所创设的情境当中,让他们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体验,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体验,从而深刻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唤起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后,教师可以运用图文、小品、游戏等手段,让学生在情感中通过想象来体察形象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脑海中已有的品德表象联系起来,把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在自己身上做想象性投射,通过想象感受自己生活在某种氛围中,设身处地设想自己成为体验的对象,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移情体验,并从中领悟和把握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在讲到性格的时候,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来参与,使学生能够融入到情境中来,并能够从中体会到情境反映的“理”。比如,先在学生的面前摆一把椅子,然后蒙上学生的眼睛,让他跳过椅子,这时候把椅子悄悄从他面前移走,并要求学生跳过椅子,这时候有的学生能够奋力一跳,有的学生却不敢轻举妄动,从中让学生观察并分辨不同表现的学生的性格特点。

3、超越情境——解决问题,获取创造性情感体验。

当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把自己的情与景结合,能够融入情境中学到教材的知识点后,还要能够将自己在情境之中体验到的情感、学习到知识点应用于情境,解决情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甚至能根据教材的要求创设有利于知识点学习的情境来,才能达到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提高能力的目的。比如在讲到交友要讲原则时,其中有一条原则是“不交损友”,这时可以通过表演情景剧让学生来分辨什么样的朋友能交?什么样的朋友不能交?如通过表演某同学存在抽烟行为这时候他请你也跟着抽,你接受了,学生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此种朋友是损友,是交不得的,这时候就要求学生能够超越情境,让学生表演出正确的做法来。学生表演的结果有很多种,有当面拒绝的,有劝导朋友的,有告诉老师的,有说要告诉家长的等等,从这些结果当中,学生能够在情境中真正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我对体验式教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许多问题等着以后在教学中慢慢琢磨,比如体验式教学应采取何种更为有效的评价方法;如何更为有效地创设适合教材内容也适合学生实际的情境来及如何顾及到学生体验水平的个别差异,最大限度地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深刻的体验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摸索清楚。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