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精选19篇)

时间:2024-05-24 06:13:03 作者:ZS文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范文范本也不再局限于纸质书籍,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和电子设备进行在线学习和阅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启发论文

1.1人性观上的继承与发展。

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从人出发又归结到人,每一位心理学家都有一种关于世界和人的限定概念,并以此作为研究工作的一项指针,一种人性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心理学研究的观点、证据的收集和解释,以及心理学理论的建构。刘华甚至提出,人性应该成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笔者深以为然,故而从人性观出发探讨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人性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大理论基础,人性观居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地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厦是在其人性观的基石上建立起来的。人本主义学家非常重视人性的研究,总体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人性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认为人性是人的内在本质,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性并不是一个静态固有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范畴;有机体内部有积极成长倾向,驱使着有机体向着完满发展,人性具有自主性、内发性、选择性、形成倾向和实现倾向的特点;人性中具有善良性、道德性、建设性、积极性、向上性、可信赖性的价值定向。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其最基本的假设就是,人们的美好和卓越,与疾病、混乱和悲痛同样都是真实存在的。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也要关注人自身的力量;不仅要修复损伤,也应该努力构筑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不仅要治愈创伤,也要致力于帮助健康的人实现其人生的价值。无论是人本主义还是积极心理学都反对把人看作是受本能驱使的动物或被环境决定的有反应的有机体,反对悲观主义人性观和消极心理学,把心理学的研究视角从各种心理疾病、行为拉回到对人自身的探索中来,人本主义提出人是有尊严、有价值、充满潜能的独特个体,认为人有积极成长的倾向,人可以自由选择、自我实现,使自身趋于完满,沿着这一思路,积极心理学进一步挖掘人的积极品质和优点,相信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幸福,帮助人们探索生活的意义。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但是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最大的继承就是人性观的继承,他们先后举起了心理学研究人性的旗帜,使心理学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回归于人性的科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一起为人性绘制了一幅宏伟蓝图,共同诠释了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都对人性有着积极乐观的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把人性观视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的逻辑起点。

1.2研究对象上的继承与发展。

因为人本主义强调研究人的内在本质,研究人的尊严与价值,所以其坚持把健康的人作为研究对象。与此相似,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性的优点与价值,致力于使正常人生活得更好、更有意义,所以其研究对象自然是普通人。

1.3研究内容上的继承与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弘扬人的尊严、价值,探索人的动机、愿望,提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人可以进行自由选择。积极心理学也在努力构建一幅关于人类优秀品质、美德的宏伟蓝图,既研究人的积极主观体验,如幸福感、愉悦、满意、感激等,也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如兴趣、创造力、审美力等,除此之外,积极心理学还研究积极的机构。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存在着共同的研究主题,两者都强调研究人的需要、积极情绪和积极人格等。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在研究内容上表现出更为开放的视角。人本主义心理学一直把注意力集中于人自身,马斯洛建构了以似本能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为主要内容的自我实现思想体系,罗杰斯提出了自我理论和人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罗洛梅主要探讨人的现时存在价值、自由选择,提出了存在本体论和存在人格理论。以存在主义与现象学为主要理论支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主体性与主观性,重视自由、价值、选择、责任、自我、潜能等方面的研究,其始终关注着人自身,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在形成和发展现实人性中的决定意义。而相比较而言,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就开放得多,其主要包括三个研究主题: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在个体层面,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愉悦与积极体验、主观幸福感、个性、价值、兴趣、能力、成就与健康等;在群体与社会层面,积极心理学也致力于研究能够承载美好生活的社会构成———友情、婚姻、家庭、教育与宗教,它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研究。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自身的性格力量、美德,同时,它也跳出了个体自身,在更为广阔的社会与群体层面研究人类的幸福与生活的意义,更加重视社会环境的作用。因为积极心理学相信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可见,积极心理学也表现出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好,同时重视对群体与社会机构的研究,重视人际关系,这一切不仅有利于个体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关乎着人类的命运。

1.4研究方法上的继承与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其主要观点的理论根源,以现象学为方法论基础,以整体分析、现象学方法和个体特征研究法等为具体研究法。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促进了心理学方法论的变革,它反对方法中心主义,主张研究对象决定研究方法;反对科学主义,坚持科学方法与人文科学方法的统一;反对原子主义方法论,坚持整体分析法。诚然,人本主义提出的方法论构想是好的,但在实际中,其仍然过分强调主观经验的重要性,重视描述和经验性的分析,这是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推崇存在主义和现象学,过分强调内在的自我,过分强调理论假设、推演或类推而忽视实证研究,这就给人本主义打上了思辨哲学的印记。人本主义在后来的发展中甚至成为一种反实证主义倾向的心理学,从而走向了主流心理学的对立面,限制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相比之下,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表现出了十分包容的态度,它一方面继承了人本主义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另一方面又不拒绝非实证研究方法,既用实验、测量和分析,也重视描述分析和存在分析。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克里斯托弗就认为,获取有意义的证据可以有多种渠道,科学不应该只崇尚其中的一种渠道而忽视另外的渠道,科学的心理学可以从严谨的实验室实验中获取数据,也可以从对独特个体的个案研究、访谈,以及大众的普查,历史资料的分析等渠道中获得实证。积极心理学对研究方法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2总结与展望。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全新的东西,它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种发展与补充,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种继承与发展,其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方面均表现出了对人本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最大的继承就是人性观的继承,它们都对人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共同诠释了人能够达到的境界。积极心理学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缺陷,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积极心理学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技术与方法,不断拓展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目前,积极心理学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教育、教学、管理等领域,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包括对幸福教育的研究、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等,在教学上主要是重视兴趣、积极情绪在教学中的作用,在管理层面有心理资本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力量和美德,致力于让每一个平凡的人能够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如果说人本主义追求的是人性的完满,重视生活中的高峰体验,那么,积极心理学便更贴近日常生活、服务生活,它倡挖掘自身的美好品德和性格优势,培养幸福力,让生活充实而富有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其实吸取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经验和教训,重视人的社会性与实践性;此外,其既吸收了科学主义心理学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又继承和发展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与心理观取向,它吸收了两者的精华,它的理念必将影响整个心理学界,使心理学更加平衡,能够意识到消极与积极,还有消极与积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取向,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这个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一定会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科学的行动诠释与实践心理学,它必将引导人类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启发论文

[摘要]积极心理学重视和发展个体潜能和美德,其核心目标在于帮助人们理解和获得主观幸福感等积极情绪体验,公安机关团体心理辅导作为警营心理咨询最主要的形式之一,需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辅导;警营心理咨询。

积极心理学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的,以促进人的精神和心理的协调发展为方向,强调发展个体的心理正能量,研究重点是人类自身的积极力量,关注的焦点是如何让普通大众在良好条件下获得主观幸福感,以积极的态度评价人性。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必须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并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科学的行动,诠释与实践心理学。它区别于消极心理学最显著的地方就在于: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容忍力及职业道德。消极心理学模式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向人类心理的消极层面,忽视了个人的积极品质、自我实现以及社会的发展。马斯洛很早就指出:“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因此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过去,很多人受到的是消极心理学的训练和熏陶,导致对消极心理模式情有独钟,很少去关注研究人格成长,幸福感以及增进幸福感。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正,而且更应该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品质。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发现:幸福、发展、快乐、满意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实际上,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疾病更有价值。研究主题应当多多侧重比如: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快乐、幸福、满意、士气、正性情感、情绪平衡、兴高采烈等方面。

二、积极心理学在公安机关团体辅导中的具体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广泛应用于公安机关的各个单位。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基础,协助团体成员解决心理问题和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咨询手段。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团体的`力量,使个体在与团体中的人沟通交往中,体验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促进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改进不良的认知和行为习惯,形成新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促使个体形成健全人格,培养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巧,运用到公安机关团体心理辅导中去,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第一,积极心理学丰富了公安机关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团体心理辅导将在团体中挖掘人的潜能、促进成员个体的成熟和发展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最终任务,关注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心理健康的群体,旨在促进团体成员的未来发展。而积极心理学的任务是使所有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寻找到一种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有意义的规律,重视个体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发展,强调外界群体环境系统是个体产生识极的情绪体验的最直接来源,也是构建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可见,团体心理辅导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上具有相同之处,积极心理学极大地丰富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支撑理论,有了积极心理学的融入,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和任务都能更好的实现。第二,积极心理学加强了公安机关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际效果。积极心理学结合团体辅导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缓解团体成员的抑郁情绪症状,提高个体生活满意度,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运用积极心理学能够提高高职新生的主观幸福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长期持续地提升民警的自信心,使广大公安民警对于生活事件建立积极认知,更容易感受积极情绪,形成积极人际关系,发展积极行为。上述实际效果都证实,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公安机关团体心理辅导中,确确实实对改善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切实有效的心理咨询手段。有效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可以大大提升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一是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团体成员的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高低可能影响着个体是否采积极乐观正面的方式看待自我价值,具有较高主观幸福感的个体更倾向于发现自我在生活中价值和意义,能够更好地提升公安队伍里每个个体的自尊水平、发挥自我潜能、形成良好积极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的社会活动参与能力、发展广泛的兴趣爱好,更可能拥有良好健康的身心。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根据成员类型的不同而有区别,总的来说,是促进团体成员成长得更健康、更热爱生活。因此,要想团体心理辅导达到良好的效果,实现团体心理辅导目标,团体领导者应帮助团体成员减少消极情绪体验感受,引导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积极地对待生活事件和情绪问题,更多地关注团体成员的主观幸福感,激发团体成员的积极情绪,提高团体成员的主观幸福感。二是积极心理学更有助于培养公安机关团体成员的积极人格品质。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的优势和美德等积极方面,强调从发掘人的潜力、美德、优势等积极角度来发展个体心理。所以积极心理学的运用要求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培养成员个体的积极人格品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团体心理辅导更注重引导团体成员向内关注和发现自我,培养自信心,建立积极自我认识,提升内控感,增强心理弹性,培养心理承受力,正确认识和敢于面对生活中失败和挫折,勇于应对压力和挑战等心理和行为,培养积极人格品质来达到团体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这方面非常适合公安机关特殊的任务使命,特殊的工作环境和特殊的管理方式等特点。

三、结语。

积极心理学重视人性中积极方面,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关注正常人的心理机能,将导致心理科学对人性更科学的理解以及更有效的干预,从而促进个人、家庭与社会的良性发展。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在于人的潜能、动机、能力、幸福、希望等积极品质上,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级关怀。因此,积极心理学,其理念、其行动,势将会对现代心理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使现代心理科学更加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应用,并卓有成效的开辟出一条人类通向光明,实现幸福的阳光大道。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

今年渡过了一个不同往常的春节:没有传统的拜年仪式,没有喧闹的人群聚集,可以静下心来看看书、上上网,收到已经很多年没有联系的客户的短信问候,过了一个安静、自主,还有朋友牵挂的春节,看完了这本《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非常充实的一个春节。

首先这本书,会让我们对心理学的学习建立起来极大地兴趣,里面所有的研究都是以具体的实验开始,像一个个的故事,引领我们进入了这个神奇的世界。

其次,这本书也让我们对心理学有了一个概况的了解。

最后,就是让我们看到这个有着漫长的过去,但是只有短暂历史的心理学,是多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能够启发我们从各个角度思考一个问题,开阔了思路,不再盲目的崇拜,非常棒的一本书。

这本书里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观点就是:

1、小孩子经历越丰富,大脑的发育有更多的沟壑,更聪明。所以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多陪伴,过跟孩子一起玩耍,如果想要孩子更聪明的话。

2、每个人都要做梦,不能做梦的人(受到药物控制)行为会有问题,梦仅仅是个人情感发泄的地方,几乎没有什么意义。

3、所谓的潜在能量,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只是在正向的积极的专注的.精神状态下,就会表现出来,不是被开发出来的。

4、行为主义,人会从别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中学习,养成新的行为。

5、期望导致结果。

6、目标导致学习的行为及早出现。

7、记忆不靠谱。

8、发展心理学:哺乳动物对爱的需求,高于对食物的需求。

9、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物品的位置随着年龄判断能力不断提升。

10、控制力让人愉快,并产生积极的行为。

11、全世界的人的情绪表情,具有一致性。

12、认知失调:外界的理由充分,认知失调小,态度不改变;理由不充分,认知失调大,为了减少态度和行为的不一致带来的认知失调,人们选择改变态度。

13、内控的人,更加积极主动。

14、a型特质的人,更容易患心脏病。

15、变态心理学,并不是所有的医院都能够对精神病进行判断和对待。

16、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

17、人们在经历多次失败以后,就会习得性无助。

18、拥挤导致行为异常。

19、心理治疗的各种方案,对于治疗病人,具有相同的疗效。

20、对于恐惧症的治疗,系统脱敏法是公认的最好用的方法。

21、对墨迹和自编故事的表述,便于了解当事人的状况和内心世界,有利于治疗。

22、人们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言行不一。

23、人们拥有从众心理。

24、人们对于危机事件,现场的人越多,责任越分散,救助的可能越小。

25、人们会因为权威进行违心的服从。

(中国大学网)。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启发论文

它倡导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领域。

本文对积极心理学的滥觞、内容、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并指出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和不足。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有着非常短暂的历史,这一概念一般认为是在由塞利格曼提出的,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对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对于生活意义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类潜能的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消极心理学模式在整个20世纪心理学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1]。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是随着二战的结束,人类迎来了总体形势和平、局部战争的局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由于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而产生困惑,越来越多的人们更加重视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正,而且更应该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品质,这一切都需要人们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去审视周围的一切,研究普通人的美好的心理品质和良好个性特征。

以马斯洛等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在19世纪60年代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以人的积极性为基本宗旨,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突出人性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性关怀,这成为心理学历史上的一次创举。

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它是积极心理学主要理论参照。

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和提出者seligman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曾在动物实验的研究发现“习得性无助”[2]。

也就是乐观、积极心态等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

191月,塞利格曼在全美心理学大会上发表演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1月,塞利格曼(seligman)与奇克森米海(csikszentmihalyi)共同发表以《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题的文章,正式宣告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的诞生。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用来研究人类建设性力量和美好道德品质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3]。

这股思潮的发起者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k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wrraking)。

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为有点沉闷的心理学界带来了新鲜空气与血液,它倡导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领域。

它扩充与完善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视阈,使心理学与教育、社会工作、企业管理等领域增强了跨学科的交流与互动,为这些高实践性的领域进一步提供了可依据的理论基础。

积极心理学把矛头指向过去以消极心理为主的传统心理学[4]。

积极心理学专注于研究人的积极方面,如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价值观、性格优势、幸福感、兴趣、能力、健康等。

它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个性品质如智慧、友爱、善良等,充分挖掘人类建设性的潜力,促进个人的和谐统一发展,目的是使人类走向幸福。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回归到普通人,应该研究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生活与发展,以及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发挥其潜能[5]。

它强调个体和群体的积极心理力量,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主观层面:着重研究个体对过去(满意度、成就感)、现在(爱、幸福、快乐、愉快)、未来(期望、乐观)的积极感受。

二是个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人格特征(自尊、友爱等)与个人良好品德(天分、善良、正义、勇气等)的形成机制与测量方式。

三是组织层面:积极的组织机构,如学校、家庭、非商业机构、公司等,着眼于创造有利于发展人积极力量和品质的社会、公司制度。

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吸收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绝大多数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如量表法、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并把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法、经验分析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它甚至想模仿传统主流心理学的dsm而建立自己的dsswb(幸福的诊断和统计标准),这使得积极心理学从一开始就让心理学界看到了一张熟悉而又亲切的脸[6]。

积极心理学采取了更加包容的态度,它以实证的研究方法为主,同时也不拒绝非实证的研究方法,这也是它比人本主义心理学高明之处。

它几乎继承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切实证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等等。

另外,它还采纳了人本主义现象学的方法,如在研究人的积极进展时就采用了大量的演绎推理,甚至还用文化解释学的方法来论述个体的发展历程。

3.小结。

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心理学思潮,在其发展的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给心理学界带来重要影响,也引起许多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和兴趣。

积极心理学在国内的研究和发展历程很短,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基础单薄、多单纯介绍国外研究成果、多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缺乏培养学术型专业人才的环境等方面。

总的来说,处于起步阶段的积极心理学在国内还有许多未知亟待探索,有许多空缺需要填补。

未来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者理应开阔研究视角和思路、加强学术创新、着眼于跨学科研究,并致力于构建有利于培养积极心理学专业人才的良好学术环境,那么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繁荣发展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4]任俊,叶浩生.西方积极心理学运动是一场心理革命吗?[j].心理科学进展,,(16)。

[6]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启发论文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种新思潮,本文从身心健康、和谐消费、积极幻想和心理咨询这四个方面论述了积极心理学对我们的启示,从而让积极心理学能更好成为人类的福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身心健康和谐消费心理咨询积极幻想。

1引言。

提到心理学,人们可能更多的是想到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和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长期以来,心理学主要关注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和病态人格及异常行为,而正常行为却常被忽视。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的品质,越来越关注如何通过发挥自己的优势让自己活得更幸福和更有意义。于是,积极心理学便应运而生,并从此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哈佛等众多高校,积极心理学是最受欢迎的课程,足以说明其影响力。

究竟我们能从积极心理学中学到什么?得到哪些启示?答案很多,本文将从身心健康、和谐消费、积极幻想和心理咨询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在此之前,我想先对积极心理学做个简单的介绍。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启发论文

通常情况下,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是阅读教学的第一环节,也是阅读教与学的起点,整体感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文本阅读的后续学习,因而教学之初,应该把阅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由充分地感知文本内容。主要做到三点:

(1)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方式。学生根据文体特点、文章长短、阅读习惯,“自己读自己的”,自由选择默读、轻声读、朗读、浏览等方式阅读课文。

(2)给学生自由宽松的阅读时间。不为赶课堂进度让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流于形式,要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完全沉浸在文本中,把文本真正完整地读完。

(3)学生自由表达阅读初始感受。教师整体感知文本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尽量给众多学生自由表达自己阅读的初始感受的机会,以探测阅读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对整篇文本的感知程度,为文本阅读后续学习做准备。

2、主题表达,给学生发言的自由。

阅读的快乐,对于成人,可能在于心领神会,对于孩子,可能更在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发现、心得。教师应该创造机会,给学生表达快乐的机会,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具体可以这样做:

(1)结合文体特点,把整体感知环节中学生阅读文本不同的初始感受,按照文章内容、主题、思想、手法、语言等方面进行梳理、分类,形成几个大方面的发言主题,也可以侧重某个方面、或者几个方面形成发言主题,作为某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

(2)学生把自己阅读文本时的发现、心得,按照主麵进行归类,写好简要的发言提纲。

(3)围绕主题发言提纲,学生、自由发言,畅所欲言自己阅读文本的发现、心得,老师及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思考。

3、质疑问难,给学生提问的自由。

教师“教”是为学生“学”服务,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跟着学情走。因而课堂研究的问题应该来自文本,由学生提出,而不是教师课前预先设计好问题,用问題牵着学生走。问题主要来自两个阶段,一是在整体感知教学阶段,学生读书的过程,也是心灵在文本中自由漫步的过程,学生在形成对文本整体认识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疑惑。二是在主题表达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发言者陈述心得、体会,发言者、倾听者思想在碰撞、交融的同时,也会在互相启发下生发出一些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及时记录读书中、交流中所产生的问题,在课堂上自由提出,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筛选、优化,整合为课堂研讨的问题。当然,后续学习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又会生成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捕捉,提炼成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组织学生学习。

4、去疑解难,给学生合作的自由。

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环节所提出的`问题,经由教师整合提炼为“教学问题”,对这些“教学问题”,教师要改变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观念,问题由学生提出,也应该由学生解决。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分类分层,因材施教,组织不同学力的学生来解决问题。对于难点问题,学生个人力量解决不了,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对问题进行充分研讨,然后小组交流研讨成果,教师适时点拨、启发。

5、拓展迁移,给学生设计的自由。

适宜的拓展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还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能力。语段、文本知识的链接、拓展,教师不一定要把自己准备好的内容强加给学生。要多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手头资料、身边资源,自主设计拓展内容,在课堂上适时交流,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体悟。当然,学生设计拓展、迁移的能力的形成,不可急于求成,教师要耐心指导。先要培养学生拓展迁移的意识,然后教给学生结合文本特点拓展迁移的思路和方法,课堂上对学生课后努力寻找拓展材料要给予鼓励。积极心理学本源是人本主义思想,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笔者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五环节阅读教学范式的尝试,客观上遵从了积极心理学本质属性,即人文关怀思想,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认,也是把学生当作“人”、当作“发展中的人”来进行尊重。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学生自主、自由的思想,让学生的心灵在阅读课堂中自由地徜徉。整体感知环节,力图改变教师规定阅读方式、文本阅读抢时间走过场的形式主义,以及死板的感知模式。主题表达,意在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多主题、多角度的交流、发言,一方面可以“兵教兵”,即学生间互相交流,一方面也是让教师真正意义上从课堂现场了解学情,从而根据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学生把疑难问题提出来,形成“教学问题”,包括在研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生成的新的有价值的教学问题,都体现了“学生会的不讲”,“讲学生不会的”。教师去疑解难的“讲”的环节,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也让学生来解决,学生独自解决不了的,就让学生合作解决,都蕴含着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对于文本的拓展练习,也放手给学生设计,因而拓展可能出现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尊重。当然,这样的阅读教学范式,对上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课堂整合学生问题形成“教学问题”的能力,“教学问题”的目标性、层次性、难易度等都在课堂上根据学情临时生成,对于教学经验不足的老师是不容易做到的。另一方面,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也是需要培养的,非一日之功,这都对教师提出了挑战。但是,教学的艺术,正是在应对这些挑战中形成的,这也是教学的趣味,教师也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启发论文

摘要: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种新思潮,本文从身心健康、和谐消费、积极幻想和心理咨询这四个方面论述了积极心理学对我们的启示,从而让积极心理学能更好成为人类的福祉。

关键词:

1引言。

提到心理学,人们可能更多的是想到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和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长期以来,心理学主要关注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和病态人格及异常行为,而正常行为却常被忽视。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的品质,越来越关注如何通过发挥自己的优势让自己活得更幸福和更有意义。于是,积极心理学便应运而生,并从此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哈佛等众多高校,积极心理学是最受欢迎的课程,足以说明其影响力。

究竟我们能从积极心理学中学到什么?得到哪些启示?答案很多,本文将从身心健康、和谐消费、积极幻想和心理咨询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在此之前,我想先对积极心理学做个简单的介绍。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运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断了。五六十年代,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性的积极一面,为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seligman自六七十年代起开始研究“习得性无助”。他发现,不仅无助是可以习得的,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在《apamonitoronline》的一篇文章上,seligman指出心理学有3个使命:(1)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患;(2)让人生活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3)鉴别和培养天才。由于心理学界过去过于重视对消极心理的研究,所以现在有必要提倡积极心理学,从而拓展心理学在后两个方面的贡献。从此,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在美国心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积极心理学有三大基础任务。第一是研究积极情绪;第二是研究积极特质,其中最主要的是优势和美德,当然能力也很重要,如智慧和运动技能等;第三是研究积极组织系统,例如民主的社会、团结的家庭以及言论自由等。

3。1关于身心健康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与运用有助于人们更长寿。人可以活多长以及那些情况会缩短人的寿命,是非常复杂的科学问题。有太多的混淆变量使科学家无法分离出真正的原因。但在修道院里,修女们过着有规律的、与世隔绝的生活,吃同样的食物,不吸烟也不喝酒;他们有相似的生育和婚姻史;拥有相同的社会地位和医疗条件。很多混淆变量在此都被剔除,但是这些修女的寿命和健康情况仍然有很大的差别。当研究者把180位修女的自传拿出来研读时,一个惊人的差异显现了。欧潘修女(98岁仍然很健康,几乎没生过病)用了“非常愉快”、“很开心地期待”这两个表达幸福感的积极字眼;相反,丹那莉修女的自传中找不到一丝积极的气息。再请对这些修女的寿命毫不知情的人,针对其自传中所传达出的积极感受进行评分时,发现落在有幸福感端的修女90%超过85岁仍然活着,落在没幸福感端的修女只有34%的超过85岁仍然在世;同样,落在有幸福感端的修女到94岁时仍有34%的人在世,而落在没幸福感端的修女只有11%仍然在世。以上差异真的是来自她们自传中所传递出的幸福感的不同吗?这种差异也许是因为她们表达出幸福感的程度、对未来期盼的程度、虔诚奉献的程度,甚至是自传写得好坏的程度等变量引起的,但是研究发现这些变量都不相关,唯一相关的是她们在自传中所表达出的幸福感的强烈程度。上述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学中有关幸福感的研究,对人们能更加长寿有重要意义。

积极心理治疗虽然是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的一种心理疗法,但它的实践却在上世纪的.代初就已出现。积极心理治疗的相关理论指出,长期以来的心理治疗一直存在一个重大问题,即把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对病人的病痛的评估或治疗上,大量研究一些外在的紧张性刺激给病人心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致力于修复病人有缺陷的习惯、动机、大脑和悲伤的童年。积极心理治疗则与此相反,它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病人自身的各种能力上而不是集中在病人的疾病上。积极心理治疗有一个预设:病人有生病能力的同时也有健康的能力,治疗者的任务是激发和巩固病人获得和保持健康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消除病人生病的能力。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人人都具有两种基本能力: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人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发生冲突的结果。因此,积极心理治疗的立足点是激发被治疗者的这两种积极的基本能力,从而弥补传统心理治疗的空挡,体现出更大的人性意义,病人更容易接受,治疗效果也更好。

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什么都失去了的、抑郁的或想要自杀的人,在意的不仅仅是解除痛苦,他们更需要的是美德、生命目的和生命意义。引发积极的情绪会帮助我们抵挡令人痛苦的心理疾病。积极情绪就像防震保护层一样,使我们不受伤害,使我们在悲伤绝望中重新崛起。好的心理治疗不仅能疗伤,还能帮助人们发现并培育自己的优势和美德。

3。3关于和谐消费问题的启示。

和谐消费旨在塑造和谐健康的消费市场环境,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它的基本原则与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和主旨是相符合的。和谐消费的要点是以人为本、尊重他人和尊重自然。以人为本,强调了消费者是和谐运转的消费系统中的核心;尊重他人,强调了在满足个人消费需求的同时,要限制贫富消费差距过大;尊重自然,强调了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保障子孙后代的利益。

积极心理学也强调以人为本,旨在揭示在既定的物质财富水平下,如何通过改变物质财富(作为外部因素)的呈现方式和选择手段,最大化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它可以为引导正确消费,控制奢侈性、炫耀性和过度消费等不合理的现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奢侈性、炫耀性和过度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会使商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制造出由大量的废弃商品及商品包装组成的垃圾,从而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违背了尊重自然的原则;同时也加剧了社会中的贫富差距,违背了尊重他人的原则。因此,积极心理学通过对外部物质财富的呈现方式和属性对幸福感的影响的研究,揭示奢侈性、炫耀性和过度性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现象的危害,揭示和谐消费所应具备的特点和内涵,从而进一步提出引导和促进和谐消费的建议和启示。

积极幻想这一概念是由taylor和brown于1988年最早在学术界提出的,他们认为积极幻想是个体在生活中或面临威胁性情境、压力性事件时所做出的一种对自我、现实生活和未来的消极方面的认知过滤,这种过滤是以歪曲表征的方式投射到个体的自我意识中。因为积极幻想显示了个体对现实的积极把握和乐观知觉,同时也体现了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自尊的一种保护,所以虽然它是对现实的一种背离,但它实际上是个体的一种积极心理适应。

积极幻想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心理健康领域、调节心理资源领域、恋爱关系领域和跨文化领域。它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不切实际的自我积极看法、夸大个人对现实的控制感和对未来的盲目乐观。积极幻想是当代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研究主题,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它有助于个体在威胁情境下或应激事件中获得良好适应,特别是随着当代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积极幻想正越来越受到各个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其研究成果也将更好更多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

4总结。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带给了人们激情、挑战和质疑。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中发展和前进的,但它无论怎么发展,最终目的都是要造福于人类。心理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积极心理学更能有效帮助人们发展自身优势,促进自己与他人的成长。通过全体心理学工作者前仆后继的各项研究工作,我们相信积极心理学一定能成为人类的福祉。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

每个人都喜欢给别人提建议,网上充斥着各种类型的伪心理学建议。在这些建议中,哪些才是真正有科学依据的呢?本文列出了10条真正有科学依据的心理学研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如何识别谎言。

谎言是很难被识破的。研究表明人们识别谎言跟靠蒙的没什么两样。部分原因可能是充斥在我们周围的关于识别谎言的大都是虚假信息。点击了解如何识别谎言。

2、如何让你的笑容更有吸引力、更真诚而不那么张扬。

这项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长时间的微笑(持续0.5秒)比一个短时间微笑(0.1秒)显得更真诚和有魅力。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发现长时间微笑显得更有吸引力、更真诚而不那么张扬。头部微斜同样会增加吸引力和可信度前提是斜对了方向。

3、如何说服他人你的观点代表全部人的观点。

如果你想说服他人你的观点是代表大多数人的观点,那么你只需要不断的重复它。这项令人吃惊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群体里的一个人重复他的观点三次,那么它有90%机会的影响其他三个人支持你的观点。

4、如何有一个焕然一新的假期。

这项环境心理学研究指出假期宅在家里可能限制精神上的恢复。另一方面,当我们在户外畅游时,我们可以做喜欢的运动或者在公园里漫步。

5、如何预防欺诈。

如果我要我对一个对心理学一无所知的人只讲一项心理学,那肯定是人群心理学。了解并注意这项可以让我们的生活。

6、通过e-mail来说服别人。

在发送e-mail之前你要知道通常女性没那么容易通过e-mail说服因为这种沟通方式不太可能建立能让对方改变态度的关系。而男性则不同,他们通过e-mail交流会减少对对方的戒心因而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而不会因为把对方视为威胁而分心。了解通过e-mail说服别人。

7、你是否满意你们的关系。

一旦一段关系变成了长期的,虽然我们仍然会谈到爱和承诺,但满足感会变得重要起来。确实,低满足感是预测分手的一个重要标准。点击了解对一段关系感到满足的行为有哪些。

8、降低你的胆固醇水平。

来自两个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结果显示仅在25天后,实验组在写下了情书后胆固醇有了显着下降。这些实验对象胆固醇的下降似乎与一些如年龄、饮酒习惯、吸烟习惯等等一般的健康因素无关。根据这份早前的数据显示,怀着激情书写可以降低胆固醇水平。

9、如何通过自我揭露交友。

从熟人变成好朋友可能会很难。无论感情是浪漫的或是柏拉图式的,关于人们没有更进一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了解如何通过自我揭露更进一步。

10、告诉其他人以上的研究让他们惊讶于你丰富的知识。

好吧,实际上并没有关于以上研究结果是否会让人印象深刻的调查。但是,这十大心理学研究多少都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人类,而那是有益无害的!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启发论文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运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断了。五六十年代,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性的积极一面,为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seligman自六七十年代起开始研究“习得性无助”。他发现,不仅无助是可以习得的,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在《apamonitoronline》的一篇文章上,seligman指出心理学有3个使命:(1)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患;(2)让人生活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3)鉴别和培养天才。由于心理学界过去过于重视对消极心理的研究,所以现在有必要提倡积极心理学,从而拓展心理学在后两个方面的贡献。从此,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在美国心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积极心理学有三大基础任务。第一是研究积极情绪;第二是研究积极特质,其中最主要的是优势和美德,当然能力也很重要,如智慧和运动技能等;第三是研究积极组织系统,例如民主的社会、团结的家庭以及言论自由等。

基于消费心理学的高校学生消费研究论文

《消费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同时也属于消费经济学的一部分,主要是研究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并且发现规律,在市场营销专业中属于核心课程。《消费心理学》是将普通的心理学原理与当前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相结合起来,将心理学理论与市场中消费者的消费特征相结合,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所用。在这一课程中掌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是重要的,这是学习这门课程的核心所在,这对于毕业之后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学生来说是重要的。

1.《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尽管一直以来都在强调教育方法应该创新的问题,但是当前很多中职院校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上还是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方式还是以讲解具体事例之后引出原理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习理论知识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对于实际应用知识而言却存在很多问题。而中职院校的学生绝大部分在毕业之后都会选择就业,所以增强实践能力远远要比学习理论知识更加重要。

1.2教材内容交叉。

当前很多院校所选择的《消费心理学》教材都与其他专业的课程相互交叉,出现重复的现象,书中很多内容都会在其他的专业书中找到,例如:在《广告学中》也会出现同《消费心理学》课本一样的广告设计、商标战略等,这些内容也会出现在《公共关系学》中;而在《市场营销学》和《商品学重复》中也会出现生命周期和产品价格等内容。课程之间存在交叉重复的知识点,不仅会浪费课堂时间,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因为重复听同样的.内容会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学习效果下降。

1.3教材不具有针对性。

在课程改革之后,大多数中职院校所使用的《消费心理学》教材都是经过缩减和改变而成的,在缩减和改变的过程中参考的就是本科的教材,因此缺少了很多内容。由于每个学科都是具有针对性的,所以改编之后的教材难免对在基本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方面有所缺乏,很多中职院校的教材在改变之后都更加偏重于理论,与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不相符合。这是由于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强调的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所以对学生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要求,而实际技能则处于第二位,但是中职院校的学生却不同,他们在毕业之后面临的是就业,而且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与本科生相比也较差,换句话说,中职院校的学生更加强调的是对知识是实际运用能力。

2.1改革教学方法。

想要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与合适的教学方法是离不开的,因此应该不断的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改革,不断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案。首先是在课堂讲授方面,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存在诸多的不足,一直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而对实际运用却有所忽视,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暗示的方法让学生从案例中自己领悟理论,这样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不再是教师为主体,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之间的思维转换为双向关系,相互沟通和交流,增强学习效果。其次是案例教学,在授课时教师应该以具体的消费案例为媒介,作为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学生之间多多沟通和讨论,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在这一环节中正确选择案例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保证所选择的案例具有代表性和可读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补足教科书中叙述简单、枯燥乏味的缺点,实现理论与实际的合理衔接。此外,还可以设置专题讨论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给学生提出消费心理问题,由同学们自主分析,各抒己见,教师针对学生所阐述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之后对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讲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和思考能力,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2.2改变教学内容体系。

教材对于一门科目来说具有指导性作用,所以《消费心理学》教学的改革与教材的创新是分不开的,对于中职院校的教材来说可以自主编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材,这样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在编写的过程中可以将工作过程作为主线来编写,将内容以岗位为核心,模块化、具体化的编写,排版也要合理有序,不能够杂乱无章,这样反而会增加知识理解的难度。编写时可以按照难度逐渐升级的方式进行编写,首先是基础模块,之后是能力模块、最后是应用模块。在基础模块,主要讲解的是心理学基本的理论知识,是针对消费者消费过程中的一些心理活动;在能力模块主要是一些市场营销和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技巧,以及处理消费纠纷的能力培训等。

2.3改革考核模式。

《消费心理学》作为一项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加入实践学习的内容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而当前的考试却只是将学习效果展现在书面上,这种方式不能够综合的评价这门科目的学习效果,所以当前应该改革考核方式。除了要检查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加强对他们学习过程的考核。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也计入到学习成绩中。将过程考核的结果也归纳到最终的总成绩之中,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那些平时不学习只是依靠考试之前突击学习学生获得高分的不合理状况。

3.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当前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只有掌握了消费者的消费情况才能够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消费心理学》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课程教学不应该局限于书本,而是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改变教学方法,优化当前的教学体系和内容,并且将考核方式变得更加具有综合性。

参考文献:

[3]李迪.《消费者行为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网络财富,2009.18.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研究钢琴教学的论文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其中涉及到人的学习情况研究已发展成为新的学科:教育心理学,它为教师能够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指导,因此,在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指导下,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能够通过观察、分析以及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状态,有效地结合钢琴的即兴伴奏教学,提升学生对钢琴知识的掌握能力,本文结合了实践教学的经验,分析了在大学音乐中即兴伴奏提升学生钢琴能力的方法。

一、积极整合音乐知识,提升钢琴教学质量。

根据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以及掌握各种技能中,需要进行适当的正迁移来实现,可以在新知识以及新经验中找到能够促进正迁移的途径。例如在旧知识中深化理解,通过整理以及内化的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地提升新知识的掌握能力,因此,在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整合所学习的钢琴知识,然后在新的钢琴知识学习中才能够较好地掌握,例如学生在进行即兴伴奏中已经学习了相关的乐理知识,但是由于学生没有编配对应的歌曲,从而使得学生在进入即兴伴奏中,一时之间难以找到恰当的歌曲,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要在平时加强对学生歌曲训练的要求,在不断强化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在进一步提升对歌曲伴奏的训练,同时教师还需要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不断总结钢琴伴奏的经验,促进学生提升即兴伴奏的能力。

二、重视学生心智训练,加强把握音乐知识。

大学钢琴教学中,即兴伴奏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拿到任何歌曲之后,都可以在最短的实践中弹出对应的伴奏,一方面需要经过大量音乐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也要对音型伴奏、音量控制以及伴奏等具体的过程中,更好地提升音乐的'感受力。这对音乐伴奏而言,需要更好地满足歌曲的实际需要,实际这与心智控制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根据心理学中的研究理论知识可以得知,即兴伴奏就是在这种心智控制中而进行的活动,这给教师的教学活动所带来的启示就是要加强对学生心智的训练,同时抓紧对学生乐理知识的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在音乐的理论指导下提升钢琴伴奏的能力。

三、基于学生学习情况,构建钢琴教学模式。

在大学钢琴的教学中,教师扮演一位指导者以及引导者角色,从而使得学生在钢琴伴奏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对钢琴伴奏的实践能力,这从心理学的因素分析,在学习中的动机不同所产生的学习结果也有差异,一种是学习需要,另一种是学习期待,而在钢琴伴奏中,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动机属于前者,这是掌握钢琴伴奏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个钢琴教学中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的效果,就需要构建良好的教学模式,例如从学生所感兴趣的歌曲入手,激发学生对钢琴即兴伴奏的学习动力,现在学生中许多都十分喜欢流行歌曲,教师可以选择其中部分歌曲给学生进行练习,然后再重点通过一些经典的歌曲进行分析,例如经典歌曲中的结构以及和声的规范性等,这些经典的歌曲能够给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材料,更好地提升学生对钢琴即兴伴奏的表现能力。除此之外,在开设钢琴教学中,教师不能在课堂中花费太多的时间讲解理论知识,再加上钢琴中的即兴伴奏的内容十分广泛,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主体让学生在更多的时间中进行学习,经过大量的练习之后,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己的伴奏方法,提升钢琴伴奏的灵活性。

四、克服学生紧张心理,提升钢琴演奏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所产生的紧张感有许多原因,有的因为害怕而产生紧张的心理,有的因为对周围未知的环境而产生紧张的情况,也有的是因为压力过大而导致心理紧张。因此,在钢琴的即兴伴奏中学生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可能会产生紧张的感觉,尽管伴奏者在伴奏中不会像独唱或者是独奏那样有较大的压力,但是在伴奏中由于情况的不确定性而提升了伴奏者的紧张情绪,此时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问题,例如进行紧张心理疏导,分散注意力等,从而使得学生在伴奏中能够比较自然的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此外,在平时训练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真实的环境,提前让学生熟悉伴奏中的情景,而当学生真正地参与钢琴伴奏时,就不会因为环境问题而感到紧张,从而使得学生在钢琴伴奏中能够发挥出最佳的水平。

结语。

在大学钢琴教学中,教师在心理学知识的指导下,通过即兴伴奏的方式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为在即兴表演中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如乐理知识、弹奏能力等,所以即兴伴奏需要较强的音乐知识储备才能顺利的进行,本文在心理学知识地指导下,提出了四点关于即兴伴奏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这能够从心智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进而提高钢琴教学质量。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实践研究任务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综合性、边缘性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研究任务。人际关系心理学的任务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这两者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

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有其自身的理论任务。虽然,人际关系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有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只有很短的历史。因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就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和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看到,人际关系是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会对人际关系作出不同的解释,同时,人际关系心理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学科,具有开创性,因而我们的研究任务也是要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即适合中国国情,经过“选择一摄取一中国化”的途径(林崇德、俞国良,1994,1996),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这里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探讨,如中国人际关系的构成基础、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中国人际关系冲突的方式和表现,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其根本任务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将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社会现实生活服务,为目前的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最终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服务。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人与人在交往活动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矛盾、冲突和障碍,此时就需要按照正确的原则、方法加以最适当的处理,以保证个体心情愉快,心理健康,有效地适应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

2.有效调整人际关系。

这里涉及个体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个人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在面临人际冲突时,尤其是涉及利益冲突和心理冲突时,如何有效地加以调适,人们的素质和能力就在其中发生着作用,并进一步影响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群体工作效率。人际关系的调适是一门艺术。

3.不断改善人际关系。

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体面临的人际环境是稳定的,要形成彼此尊重、互相支持、团结融洽、互相协作的人际关系,就必须有意识地进行适应和改善。群体领导要提高组织管理水平,使个体面临的人际环境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4.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使个体生活在平等、民主、尊重、自由和宽松的氛围中,并在其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形成和发展一种符合社会要求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所在。

此外,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还在于纠正现实社会中某些畸形和错误的人际关系,积极应对和减少人际冲突、人际内耗,进而增强群体凝聚力,用科学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处理、调整和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和谐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驾驶员信息加工模式研究

随着数字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出行生活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移动端电子产品如手机、个人电脑等得到广泛的运用,与此同时依附于移动端的app作为数字化时代的产物之一也进行着不断的更新迭代,这一现象带动了交互设计成为了设计学的新热点方向,在“用户为中心”理念的引导下,用户心理研究成为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其主要研究领域是以人为中心的包括知觉、记忆、语言、思考等方面。根据唐纳德布罗德本特(ent)的相关理论著作,他提出了一种基于认知和心智的接收信息处理模式。该过程在人脑中的演算可以类比计算机软件的运作,在提及认知心理学概念时我们常常会提及“输入-处理-输出”等概念,下图呈现了调研对象在接受调研时的复杂信息处理过程。表一.调研对象在接受调研时的复杂信息处理过程[1]由此可见,在进行app交互设计的交互对象研究时,设计者所需要关注的不仅仅在于调查问题与调查结果的直观联系,其关键点即在于受调查者是否以与调查者(往往也是设计者)相同或相近的思维方式来理解调研问题和内容,从而调整研究方法和形式,基于以上考虑才能获得与受访者真实感受最为接近的调查结果。(一)认知心理学与自我报告自我报告(self-report)属于认知心理学中的变量概念之一,是基于被测者的体验对自身情绪进行反馈的一种方法。早期的自我报告一般是由被测者直接对其情绪进行汇报,近来的研究虽然保留了这一方法,但目前主要是通过情绪量表或者问卷形式呈现。情绪量表的形式主要分为三种:(1)直接提问,如“你是否感到高兴?”;(2)以一系列的形容词对自身的情绪状态进行描述,例如形容词核对表(adjectivecheckinglist)就被广泛用作心境测量的工具;(3)运用现存的等级评定量表(ratingscale)进行分析。该方法的一般形式是列出若干种基本情绪,由被试者按其感受体验的程度在量表上进行等级评定。尽管自我报告的形式在其测试精确度等方面存在一定欠缺,但由于它仍然是目前在情绪测试研究中最为广泛采用的方法,同时也是最具心理学研究特色的方法之一。(二)自我报告的非实验研究方法问卷调查中的认知反思。问卷调查中的认知反思,又称认知组建测评,即调查者对一个现存的问卷进行测评,在其中寻找符合目的的,可以向受访者提出潜在问题的提问形式或者术语。认知测评可以选择采用或不采用正规的编码系统。认知任务分析。认知任务分析阶段,专家对问卷进行研究从而决定受访者需要执行怎样的认知任务,这项研究法方法参考了人因工程方法。基于现存认知心理学的文献,通过该阶段实验,调研者可以确定受访者在回答问卷中的能力范围和局限性;进一步而言,通过有目的的设计问卷调研者可以假设并测试受访者的能力范围和局限性。目标群体。目标群体即一个与研究有关的小范围人群。在问卷设计阶段,目标群体的概念至关重要:它可以用于测试主要与认知相关的话题(如怎样的线索适用于促进受访者进行回忆),也可以用于兼具认知性和社会动机的话题(如受访者是否愿意回答有关隐私的问题)。认知访问。认知访问的进行并不必须依赖于目标群体的框定。这类认知访问多以受访者一边接受访问一边即时应答的形式呈现。自言自语式(think-aloud)的访问形式帮助调查者理解受访者对于问题的认知过程处理。

二、美食类移动端app设计。

移动端app设计的兴起是基于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在技术和经济不断进步中,人们的生活出行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如何扩充基础用户群体并保持用户的活跃性,即提升产品的用户粘性,是app开发者和设计团队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在种类新颖、内容丰富的移动端app市场,如果没有足够的`设计针对性和准确的人群定位分析,那么一款移动端app便缺乏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会使用手机app搜索菜谱。同时,他们也将app作为交流工具,比如分享烹饪心得,展示成果,甚至用于社交。此类app拥有诸多优点,如:资源丰富,更易获取,便于操作,便捷的社交系统等等。然而,它们的缺点是什么呢?用户在使用app时的体验如何?由于其中涉及社交与动机的相关因素,认知心理学可以用于产品的改进。本文以针对城市上班族和学生用户群的美食烹饪类app为例,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式对其使用某款app的体验进行问卷调研,并通过结果分析找出该款app目前存在的设计缺陷及潜在设计点,对其进行改良。(一)自我报告与目标群体调研由于本文选取非正式编码的方法,通过对类似调研问卷的问题收集,对问题进行整理分类,梳理出具有针对性的问卷调研问题。目标用户涵盖从在校大学生、毕业生到上班族的人群,年龄大约在20-25岁。目标用户被分为三个等级:高级使用者、一般使用者和初级使用者。其中高级使用者多数对烹饪极为感兴趣(个人爱好);一般使用者和初级使用者仅仅是不时地有在家做饭的需求,同时他们当中部分人也会对美食咨询有兴趣(需求和兴趣)。我们进行了一份简单的问卷调查,其中包含了一些关于对于用户的需求提问以及用户对于现有功能的评价,例如:你使用该app的动机是什么;描述使用过程;你更偏爱何种信息展示形式等十个问题。从此问卷中我们可以提取到的用户需求:出于兴趣爱好—家庭烹饪;寻求食物信息参考;为了特定偏好的食材或烹饪方法;搜寻有趣的美食信息。(二)基于自我报告结果的需求分析与设计概念生成基于自我报告的调研结果和使用者描述使用过程和感受分析,调研/设计者可以从中了解到使用者的潜在需求(功能或情感)以提出改进方案。通过对于调研结果的分析,发现实验样本app存在以下问题:1.信息系统过于繁琐且功能过剩;2.信息及功能安排无序;3.部分功能针对性或目的性不强;4.特色功能不突出无法与同类产品区分。样本app的部分功能涉及认知心理学相关概念,基于用户的使用动机(需求),如出于兴趣目的,信息获取需求,自我表达需求,购买相关商品或服务时的信息参考需求、社交需求等,对其需求所指向的对应功能进行分类:食谱参照/美食信息获取//社交/购物。依照分类筛选现存功能、内容,针对其特征、信息架构、呈现方式(视觉效果)进行设计框架的重新组建,根据该框架扩展功能并制作交互原型.

三、使用场景和设计反馈。

用户使用行为是基于先前的相关经验,而用户期待则是基于该类经验智商产生。一些交互设计师将其称为用户的“心理模型(mentalmodels)”,并且通过该模型建立情境从而预测用户在场景中与产品产生的交互行为。选取代表上文中所述的三类使用人群高级使用者、一般使用者和初级使用者进行原型测试,并对反馈意见进行收集,以测试改进措施的有效性。阶段一着重测试功能性,即通过其自述反馈检测改动阶段是否对产品功能性造成影响;阶段二着重测试信息架构的合理性,分析信息和功能的重组是否带给用户更加愉悦流畅的使用体验,反馈意见将验证以上优化设计是否可行且有效。

四、结语。

设计学作为新型交叉型学科,其辅助学科知识的选取至关重要。对于以数字化界面为交互媒介的移动端app,其信息的呈现与用户体验反馈的收集尤为关键。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相关研究方法在设计前后对用户的反馈进行收集,是提高设计有效性的可靠手段。除上述自我报告等方法外,基于情境的设计对于明晰设计目的,将使用流程可视化等设计阶段都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willisgb,roystonp,ofverbalrgnitpsychol,1991.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

不希望这是真的,因为我愿意看到努力拼搏而得来的收获,同时我又不希望是假的,那样的世界似乎也就不存在一些让人敬畏的事物了。坏人如果努力也要给他一个好的结果吗?我可不愿意。而且生活中人们会把一些有联系的事情理解成是命运,那样的说法是错误的吗?前后的因果,命运的安排,我说不上来。真的是奇怪的心理呢,复杂而且混乱。希望这本书能给予我启示。

书中说“人们对于自身的性格和能力抱有不切实际的乐观态度”,言下之意就是自我感觉良好。这样的话,人自然会欣然接受别人的赞美之词。所以对于别人的好的评论,会认为非常正确。可是对于一些不好的评论,我也是觉得很符合的。那这个又该如何解释呢?我肯定不会连好坏评论都分不出来吧。认真想一想,评价中的好些词语都是模棱两可的,很模糊。

我只是片面性的捡取了符合的,并且将一些牵强附会到自己身上吗?如果真是这样,我想这也是没办法的。人的无中生有的能力可是向来就很强的啊。这样想想,我可被那些评论害得不轻。被认为聪明的我(同时也是自认为)并没有好好努力。

我一直很奇怪那些参加邪教和传销活动的人为什么那么容易被洗了脑。一直很自负,认为自己的话肯定不会这样子的,可是,现在仔细分析,我倒是那种很容易被吸收并洗了脑的人呢。好奇心强,对生活没有很明确的原则和底线,随大流意识比较强,也有较强的自我辩护意识(这点似乎正在慢慢弱化)。我不想说这样的我就很不好,换个角度看待的话,倒也不赖,不是吗?要避免被洗了脑,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自己思考,可是这并不是件简单的事,破除习惯绝不简单,不管是不爱思考的习惯还是思维定式。至少我在这方面是比较差劲的,要加油了。

书还没有看完,可是我已能感觉得出来,作者的观点是根本没有鬼神和命运一说,生活中的各种奇异现象都是人类心理和潜意识的作用结果,在现有的各种研究和证据下是这样的。对于前面提到的问题――命运这种说法是错的吗?我想答案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了。顺境中可能使人怠慢或者心平气和,逆境中可能使人放弃或者减轻痛苦,关键还得看主人公的心态了。

噢,天呐,事情总是那么让人难以判断,很糟糕,不是吗?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固化型自我观是静态的、不可改变的自我信念。它包含有九个方面,增长型自我观是动态的、可成长的自我信念。也包含有九个方面。在固化型自我观的思维模式中有三方面是我所符合的,分别是:我往往对现状感到无能为力、我乐于待在舒适区和失败会证明我不够优秀。

我往往对现状感到无能为力,很多情况下我总是对过于困难的问题或不太了解的事情而感到束手无策,这种事情总能体现出我最脆弱最无能为力的一面,就像我在高中时,我是学习美术的,我本想以此来参加高考,可是在专业证下来后我并没有考到艺术证书,当时的我是无助的,我害怕我因此而无法考上大学,在面对高考只剩半年的情况下,我对此非常的无助。但值得庆幸的是让我遇到了济工院。

增长型自我观的思维模式中有六方面是我所符合的,分别是我可以靠努力提升能力、批评对我很宝贵、即使遭遇挫折,我也会坚持不懈、每次失败都是宝贵的一课、他人的成功激励了我、我应该终身学习。

总体来说,增长型自我观的思维模式更优于固化型自我观的思维模式,《积极心理学》一书,开阔了我的思维,澄清了我的一些困惑。我将满怀热情、继续一如既往的学习下去。

应用心理学专业排名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海南省】海南大学三亚学院。

【山西省】山西大学、太原师范学院,长治医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科技大学。

【辽宁省】沈阳大学。

【吉林省】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

【江西省】赣南师范学院、井冈山师范学院、南昌大学。

【湖南省】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衡阳师范学院、湖南科技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大学。

【重庆市】西南大学、渝西学院、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大学。

【四川省】西南民族大学泸州医学院、内江师范学院、宜宾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贵州省】贵州师范大学、贵阳中医学院、遵义师范学院。

【陕西省】陕西师范大学、陕西中医学院、商洛学院。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

【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医学院、天水师范学院、河西学院。

【新疆】石河子大学。

年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资料: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人除了熟睡之外的一切活动都属于心理活动。

心理学的三大特点:

一、心理学既是一门年轻的科学,也是一门古老的科学。

说它年轻,是因为它1879年诞生,至今128年的历史;说它古老,是因为在人类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心理学思想一直存在(属于哲学)。如: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就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家,他的《论语》一书蕴藏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再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的《灵魂论》一书,也对人的心理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考察。

二、心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

三、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研究钢琴教学的论文

心理学家荣格在他的论述《心理类型》一书中,对于“和解”的本真涵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和解”心理是一种中间状态非理性特征和状态,在西方影射到了“神”的形象之中,而在东方则体现为道的形式。在中国的儒家思想之中,就以其“中庸思想”体现出“和解”心理,使事物在协调统一的状态下保持均衡,在稳定的中间状态下趋于一体化。中国儒家“中庸”思想也可以理解为和解、中和。在中国茶文化的诠释之下,“和解”心理是以儒家和道家的哲理为基础和前提的,在中国茶文化之中,也融合和渗透了中国儒家和道家的哲理思想,体现出均衡而稳定的心理状态,在茶文化之中的茶器、茶饮、茶礼、茶道之中,都可以察觉到“和解”的中立印记,可以通过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和解”心理元素的挖掘,获得人们心理上的平衡和协调状态,从而产生不竭的心理动力支撑。

2茶文化中的“和解”心理探究。

2.1茶性中的“和解”心理。

2.1.1自然生态的“阴阳”和解。

在茶树的自然生态成长的环境之中,以“阳崖阴林”为最佳环境,也即茶树适宜生长于阴阳调和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在林木遮蔽的向阳山坡,最适宜茶树的自然生长,也即体现出茶之本性中的阴阳元素,蕴含有心理学意义下的“和解”理。

2.1.2茶之本性的“刚柔”和解。在茶叶的烘焙制作的过程中,由于茶叶的本性寒严,被历代文人志士喻为刚正不阿的精神和品性,寓示古代文人高洁刚耿的道德操行。同时,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作之中,对于茶性的描述又以“从来佳茗似佳人”来喻示茶性中的娇俏、柔媚之态,显现出心理学层面的“刚柔”和解之本性。

2.1.3药用中的相济相生“和解”。茶叶初始即体现出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之中,就详细完整地论述了茶叶的药理,揭示出茶叶中的热与寒的和解,在其药用价值的相济相生“和解”中,可以保持和恢复人体的机能,防止偏失。这充分体现出中医的“和解”心理。

2.2茶器中的“和解”心理。

在古代烹煮茶叶的过程中,我们由“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可知,茶叶的烹煮极为讲究“五行之术”,正所谓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相生相克法则,在烹煮茶叶的风炉茶器之中,不仅讲求外形的美观、古朴、精巧和典雅之趣,而且还讲究五行皆备、和谐平衡之法理,在烹煮茶叶的风炉这个茶器之中,与土地相接谓为土;风炉内燃木炭谓为木、火;风炉上置锅谓为金;风炉上的锅内有烹茶之水谓为水。可见,在我国的五行观中,蕴含有中国古代人们朴素的哲理思想和法度依循,它们被称为生万物的源泉,从心理学的角度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解现象,风炉成为了“天人合一,阴阳两调”的和解载体和象征,起到了“去百疾”的功效。

另外,茶壶也被古代人们称为“茶娘”,茶杯也被称为“茶子”,由这种“子母暖壶”的民间说法,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和解”心态,散发出一种自然平和、稳健相亲的气息和风韵。

2.3茶饮中的“和解”心理。

在人们品茗茶饮的过程中,茶与水也体现出和谐相生、互为滋补的关系,水是茶之母,是茶之源。品茗优质的茶水,在心理学意义上来看也体现出“资阴阳之和”的心态,流露出人们推崇“有道之士”的追求。在秦观《淮海集》中的《龙井记》中就蕴含了这一思想和追求,显示出古代文人不为硬性的约束所屈服,也不为阴性的侵蚀而熏染,始终表达出“有道之士”追求“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的信念和精神状态。

茶饮中的“活水”之解,我们也可以从苏轼的《汲江煎茶》、唐庚的《斗茶记》中,看出古代文人雅士对“活水”的评判和理解,认为茶饮中的水应当是“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而“活水”的评判标准在于缓急的和解,而这在《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一本中显露无遗,可以从王安石命苏轼取中峡之水中看出,中峡之水即是由于其处于水流的缓急之间,正是烹煮茶叶所需的“活水”,体现出茶饮之中的“和解”即为阴阳相调、缓急平和,在茶与水的相继相续之间,成就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积淀而成茶文化独特的“和解”心理。

2.4茶道中的“和解”心理。

中国传统茶文化之中富含深邃而独特的“茶道”精神,对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茶道精神,有不同的诠释,如:庄晚芳注重的“廉、美、和、敬”、林治倡导的“和、静、怡、真”等,这些诠释都以“和”为茶道的内核和精髓,具有极其广泛的内涵,体现出儒家的中庸之道,具体包括有:天人和合、家庭和合、身心和合等。

在中国传统茶道精神之中,推崇儒家的中庸思想,讲究“礼之用,和为贵”、“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在儒家哲学思想理念之中,主张宽容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的精神,以中正的、不偏不倚的态度看待世间的万物,强调矛盾与统一的互补与平衡,以通达之道来更好地处理世间事务及情感关系,显露出“和”的最高境界和层次。在茶道之中,谙熟茶艺之人尤其讲究洗水、择茶、取器等流程,并推崇“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烹茶技艺和手法,在各种烹煮茶叶的茶艺欣赏之中,注重“精华均分”以及与自然的协调。在饮茶的过程中,倡导头脑清醒而理智、行为得体文雅而不虚浮、态度庄重矜持而不偏执,体现出茶文化的“和解”心理。

2.5茶与酒的“和解”心理。

在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一书中,提及酒乃至阳之物,与火同性、遇火即燃。而苏轼则指出:“姜助阳,茶助阴,在这一寒一热之间,可以跳步阴阳。”。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茶与酒的互补之意。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倡导之中,我们由儒家的主进取、道家的主静观之中,也仿佛看到如酒的儒家文化与似茶的道家精神的融合,正与西方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相映射。在清茶品茗之间,人们转入对现实的理智反思和洞察,显露出犹如日神精神之神韵的品茶境界,达到了人们在醉与醒之间的心理“和解”。在酒性狂烈、随性的挥洒之间,可以增添人们的豪情,暂时忘却尘世的种种羁绊,显示出与茶并行不悖的.酒神精神,由此也获得了阴阳之合、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最佳诠释。

3“和解”心理下的茶文化拓展与整合。

在茶文化的“和解”心理下,我们要实现对茶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拓展,要大力开发和挖掘茶文化内涵,注重茶文化在“和解”心理状态中的自由拓展,使其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内容,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和生活之中。

3.1“和解”心理下的茶生态整合。

在茶文化的“和解”心理之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茶之本性中的“和解”心理,以自然地理环境为依托,充分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使茶的自然生长环境保持生态化,处于不被污染的自然、平衡环境系统之中,使之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优美、惬意的休闲场所。

3.2“和解”心理下的茶文化品牌建设。

在茶的“和解”心理下,可以遵循绿色的茶文化发展理念,建构茶叶生产基地,以“和解”的心理基本理念为依托,创设享誉盛名的茶叶品牌,实现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最好传承和弘扬。

3.3“和解”心理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

在我国休闲旅游日益盛行的趋势之下,人们不仅追求休闲惬意的享乐生活,而且还讲究生态休闲旅游中的文化旅游,在茶文化的“和解”心理下,我们要秉承这一理念,挖掘休闲生态旅游中的茶文化元素,将积淀而成的茶文化历史内涵展示于人们面前,使人们感受和体验到丰厚的茶文化历史,亲身感受和操练炒茶技艺、煮茶工艺、茶具、茶礼等内容,在艺术、文化与心理相通的茶文化旅游中,领略到文化底蕴深厚的茶文化,理解茶文化中所蕴含的“和解”心理,更好地实现对茶文化的传承。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茶文化积淀千年,底蕴深厚,不仅有极其丰厚的文化和艺术内涵,也有极为深邃的哲理思想和美学价值观念,不断传递出以“和”为核心理念的儒家思想和哲理,彰显茶之中正平和的本性,并在“其性精清,蕻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的描述和体验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茶文化中所承载的“和解”的心理意蕴,在茶文化的物质本性和精神文化形态之中,可以看到“和解”之道的流淌与延伸,并且在现代精神文化日益发达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拓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实验哲学的兴起对理论心理学的意义研究探讨性论文

实验哲学是近年内在哲学学科领域内新兴起的一股研究浪潮,在哲学界反响强烈,提倡采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与视角去看待和探究古老的哲学问题,以期获得新的结论和启发。理论心理学与哲学同根同源,它保持着传统哲学思辨的研究方法,也正是因为该研究方法的非经验性,在发展的道路上受到非难与阻碍。哲学领域内出现了对传统哲学方法论的反叛,这对于理论心理学未来的发展道路有何借鉴?本文旨在分析实验哲学运动的新发展对于理论心理学未来研究的意义和启示,为理论心理学的发展引入新的研究契机。

近些年来,由一批年轻的分析哲学家所掀起的新兴变革运动正在哲学界兴起。他们脱离传统哲学的研究方法,不再单纯依靠“扶手椅上”的单纯思辨方式继续形而上的哲学,而是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哲学研究,对于一些基本的哲学命题进行实验分析。同理论心理学的产生一样,实验哲学的发展壮大也是受到了哲学发展进程中内部局限与外部发展的矛盾相驱动。

内部局限是指哲学领域内的传统研究方法在其有效上存在着很大限制,因为“我们存在于一个纷繁万变的世界中,人类创造的概念系统也是庞杂的,若不借助于外在的经验或物质条件,单凭有限的想象或逻辑推理,往往难以驾驭概念系统的复杂性”,因此哲学迫切需要方法的革新。于是哲学家们需要寻求一个更为综合的研究道路,凭借实证方法探究人类对传统哲学议题的真实想法的实验哲学就担负起了这样的使命,实验哲学家们结合了实验心理学、认知科学、脑科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试图探讨人类直觉问题背后的心理模式与认知机制。

外部发展是指其他学科发展带来的促动。哲学的研究内容很大部分是探索人自身问题,这些问题也受到了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关注,他们从技术层面对这些问题予以新的解释和突破对于哲学在这些问题上的研究就是一个促动。哲学需要保证其学科的竞争力就需要用更加整合的方法对趋势下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解释,否则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另外诸如概率论、统计决策论、博弈论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也为实验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合适的工具土壤。

在诸多因素的促动之下,哲学家们开始使用科学的武器重新探索古老的哲学议题,以期脱离传统哲学研究沉寂的氛围。

近年来,实验哲学的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步,现在美国及欧洲的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都相应地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实验哲学实验室—目前比较有影响的哲学实验室有意大利pavia大学哲学系的计算哲学实验室、加拿大simonfrase:大学哲学系逻辑与体验哲学实验室、美国arizona大学哲学系体验哲学实验室等,其研究课题也都颇具代表性。如美国arizona大学实验哲学实验室关注的是认知直觉、规范学习、自我概念等议题的研究;耶鲁大学的实验哲学实验室关注的是非道德问题的道德判断影响因素、自由意志的直觉等问题。

在上述代表性的实验哲学研究当中,是采集普通人所持有的直觉数据来统计分析问题答案,但哲学的探究并非是寻求关于事实到底“是什么”的答案,而是需要指出或纠正流行的谬误,寻找“应该是什么”的解答。统计数据只是用某种方式帮助我们获悉事实,而这些事实经过一些转折,再对哲学探究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此实验哲学的结果对哲学理论的.影响是问接的,或者说是“薪合剂”与“指路标”的作用。

实验哲学在思辨的大本营里崛起,星星之火正在以燎原之势发展,而在实证的穷境里寻求喘息的理论心理学应从中获得哪些启示?着眼于理论心理学的困境,结合实验哲学的新发展,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出实验哲学对现代理论心理学研究具有的意义和启示。

(一)方法论的转向。

实验哲学的兴起,本质上来说是对哲学研究方法的一次革新,是哲学与科学的进一步结合,体现的就是哲学研究中的方法论转向。

面对一贯运用思辨方法、逻辑研究来论证,全凭直觉经验度日的传统哲学,实验哲学首先挑战的就是其对于直觉知识的过分依赖,通过实验分析对哲学思想有更深刻的洞察,使原本晦涩、模糊的哲学问题更加具体、清晰,正体现了实验方法的强大竞争力。也正是这种优势,促使了哲学家研究方法论的转向。

有鉴于此,理论心理学也正需要一种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狭隘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也不应是激进的相对主义方法,而是“在推进理论型知识的研究基础上,寻求理论的同一性。这是更容易被学术界所认同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提倡多元化的方法论模式。在当前的理论心理学,乃至心理学科的发展中:第一,须确立一种多元方法论评价体系;第二,重视学科问的综合,创建一种“整合的心理学模式”;第三,要不断的寻求和掌握新的方法技术,为研究提供新视域,新观点。

(二)探索融合之路。

实验哲学作为一个方法论层面的变革运动,对其最大的争论也必定集中在哲学这个领域内这样的方法论改变是否必要和正确。有人质疑这样的变革是将“做哲学”变成了“做心理学”,是“越姐代危”。但支持者认为,哲学并没有忘记它的终极使命,使用科学的实证方法是寻求老的争执问题的新解,是启发新的问题去思考,它是一种对新时代发展和繁荣哲学的有益探索。这样的良性创新,提示我们重视在理论心理学的发展中探寻一条融合之路。

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之问,向来存在着许多难以平衡的分歧争议,经由实验哲学发展的经验,我们看到这其中也隐含着某种建设性发展的可能性。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范式与新的研究范式存在着难以轻易跨越的鸿沟,但这些冲突、矛盾都是正常合理的,“对现实主义的多元论来说,冲突具有潜在的建设性意义,这些冲突通过共同分享的价值观而得到解决”。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一方面,具体的工作需要依据充足的实验资料,而大量的实证研究也需要形成概括体系化的理论假设另一方面,实证研究也在逐渐面向那些经验性的工作中所蕴含的形而上问题。

考虑到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现代心理学所面临的问题,基本上都具有深层次和高难度的特点。而无论是运用实证来研究还是借助理论来研究,多类型、多层次的研究主题都普遍面临着如何把研究深入持续下去的难题。这就要求心理学家不仅需要依赖实证的研究范式,更需要有理论的研究纲领来指导研究。理论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目标是“促进心理学向譬如物理学中的理论物理学与实验物理学、经济学中的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那样的态势迈进”。心理学迈入到了一个迫切需要提升学科整体理论研究的新阶段。“现代心理学从来都不缺乏实验的资料,通过多年的发展,心理学已积累了大量的数据、素材、模型等,但如何将这些零乱的资源合理统筹起来,构建成可用的框架体系,正是理论心理学工作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结语。

实验哲学运用实证的科学方法来重新审视传统哲学问题,开拓了研究哲学问题的新契机,扩展了传统哲学研究的疆域,推进了当代哲学研究的变革与发展。理论心理学如何参照实验哲学的经验,继续推进心理学理论研究的进步,促进心理科学的成熟?我们从实验哲学的兴起与发展中所能借鉴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学科整合范式融合的发展观念。我们相信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范式最终与理论的研究范式会走上一条殊途同归的道路,我们也期望在心理学界能够形成一种“理论的自觉”,营造一个是与心理学理论发展与创新的学术氛围。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