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灯闹元宵(通用13篇)

时间:2023-12-07 16:34:06 作者:文轩

优秀作文应当具备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观点,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值得一读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元宵节耍龙灯作文

今天是龙年的元宵佳节,妈妈带我去郊区行政中心的广场看期待已久的舞龙灯。

舞龙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听妈妈说,唐代有一年大旱龙王错行云雨淹死了长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征监斩龙王后龙王阴魄不散夜夜扰闹皇宫吓坏了唐王李世民,所以唐王向群臣问计众臣认为应超度龙王于是民间有元宵节耍龙灯之习。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我们三时十分就来到了广场,天还下着小雨,可广场上已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随着一阵鞭炮声、锣鼓声,来了两条板龙灯。你瞧,那龙的胡须很长,龙头的嘴巴张得很大,好像在向人们问好,嘴里还含着一颗珠子。龙头五彩斑斓,栩栩如生。龙身上密密麻麻的龙鳞像拼图一样装点着龙身,惟妙惟肖。龙身上还有许多一面面小旗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条板龙,三条近百米的板龙一起舞动起来,时而在空中飞舞,时而绕着地面盘旋,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忽前忽后,我仿佛看到三条真龙在飞翔。场面非常壮观,顿时全场沸腾了,人们兴奋地叫着、喊着,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锣鼓声渐渐变轻,龙渐渐停了下来,人群中立刻响起了阵阵掌声。听说钻龙头、拔龙须是很吉利,小孩们都争先恐后得去钻龙头、拔龙须,我也急着去钻龙头,并抓了一把龙须,心里乐开了花。心想:今年一定是平安幸福美好的一年啊!

今天的舞龙灯结束了,虽然龙灯渐渐走远了。但龙的精神会激发着我们向上、进取。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祝愿我们的家乡铜陵也像龙一样腾飞!祝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元宵节舞龙灯的寓意

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人们舞起用竹、铁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的彩龙取乐,表现欢快的心情,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制造,到现在“耍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华民族以龙的传人自居。龙是五瑞兽之首,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文化。自古以来,有关龙的传说浩如烟海,龙也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舞龙灯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歌颂祖国、礼赞幸福生活的隆重热烈的艺术活动。

龙灯也叫“龙舞”。身长20米左右,直径60—70公分,内用铁丝做成圆形,安上灯泡或蜡烛,外用纱布包裹涂色而成。舞龙者由数十人组成。1人在前用绣球斗龙,其余全部举龙,表演“二龙戏珠”、“双龙出水”、“火龙腾飞”、“蟠龙闹海”等动作。

龙灯是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节日传统灯彩。流行于。相传龙是吉祥的倾向,因此民间每逢春节、元宵节、灯会、庙会及丰收年,都举行舞龙灯的活动。一般用竹、木、纸、布扎成,节数不等,均为单数。其形象按颜色不同,可分为“火龙”、“青龙”。“白龙”、“黄龙”,每节内能燃烧烛的.称“龙灯”。新春佳节,在我国广大城镇,有“耍龙灯”的习惯。

“耍龙灯”也叫“舞龙”,又称“龙灯舞”,是流行于我国的一种民间舞蹈。

元宵节节日起源一:明帝敬佛

源于佛教说。元宵节这种说法主要是胡申生先生主编的《社会风俗三百题》中:“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无量寿经》有‘无量火焰,照耀无极’说法。在佛教教义中,灯一直是作为佛前的供具之一。而且佛教经典中反复宣传:‘百千灯明忏悔罪’(《菩萨藏经》),‘为世灯明最福田’(《无量寿经》)。逢遇佛教盛会都要大明灯火。在佛教传说中,于正月十五张灯有关系的是有关佛祖神变的事迹。据《僧史略》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行燃灯法会。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自此以后,元宵灯便蔚然成风。”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此种观点站不住脚,认为佛教只是在这一天利用人们的节庆气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元宵节节日起源二:纪念平吕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节日起源三:火把节

元宵节是中国自古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节日起源四:“三元说”

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

1、元宵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吃食。不过,元宵是北方食品,它是将做好的馅料切成块,沾上水,放入装有糯米粉的容器中滚出来的,与南方的汤圆有一定的区别。

2、汤圆

南汤圆,北元宵。与北方不同,南方人过元宵节是要吃汤圆的,寓意团团圆圆。汤圆的做法较元宵简单,与包饺子类似,是将糯米粉加水和成团,放置1小时,揪一小团面捏成片,包入馅料搓圆即可。

3、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4、元宵茶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5、油茶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叫面茶。

6、油锤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7、饺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8、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

9、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节除元宵、面条外,还有吃粘糕的。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载牶“自梁米,昧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唐代之后,元代也有元宵节食糕的记载。

10、面灯

说起元宵节的习俗,大家一般都会想到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然而还有一种习俗是从汉朝就流传下来的,那就是正月十五点豆面灯。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面灯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阖家幸福,家业兴旺。

11、豆面团

昆明人喜欢吃豆面团,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将豆炒熟后磨面,团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错。

12、糟羹

台州一带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糟羹。糟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米粉,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13、馒头、麦饼

浙江浦江一带在元宵节有吃馒头、麦饼的习俗。据说原因是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

14、面条

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当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条,听起来与元宵不相关,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仪徽岁时记》载:“(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落灯时吃面条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

元宵节为要舞龙灯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

2、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3、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4、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元宵节舞龙灯的来历

早在汉代(公元前205——公元219),就有杂记记载了这样的壮观场面:为了祈雨,人们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龙。渐渐地,舞“龙”成为了人们表达良好祝愿、祈求人寿年丰必有的形式,尤其是在喜庆的节日里,人们更是手舞长“龙”,宣泄着欢快的情绪。

全国的舞龙有上百种,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和发展,表现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舞龙能受到如此的喜爱,与它的群众性、娱乐性是分不开的',民间传说:“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岁耍小龙,青年壮年舞大龙”。

耍龙的时候,少则一两个人,多则上百人舞一条大龙。最为普遍的叫“火龙”,舞火龙的时候,常常伴有数十盏云灯相随,并常常在夜里舞,所以“火龙”又有一个名称叫“龙灯”。

耍龙灯的时候,有几十个大汉举着巨龙在云灯里上下穿行,时而腾起,时而俯冲,变化万千,间或还有鞭炮、焰火,大有腾云驾雾之势!下面簇拥着成百上千狂欢的人们,锣鼓齐鸣,蔚为壮观,好不热闹!

这种气势雄伟的场面,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情绪,振奋和鼓舞了人心,因此,舞“龙”成为了维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乐章,也体现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无往不胜的豪迈气概。

每年元宵节,人们都要敲锣打鼓,耍龙舞狮庆祝元宵节,为什么民间要耍龙来庆祝元宵节呢?相传很古的时候,世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有一年,天下突然灾难降临,在很多的城内,洪水泛滥,淹没了不少民房,溺死了许多百姓;在城外呢,却发生了从来没有过的干旱,田地开裂,阳春冒烟,弄得人们。真是活不下去了。有一条居住在一座大山里的青龙,心地非常善良。它看到天地间这样的惨景,很可怜受苦受难的人们。它决定去上界打听个究竟。

一天,狂风呼呼,大雨哗哗,青龙腾云驾雾去到上界。它扬身一变,变做个阎王模样,假装说有事要找玉帝便顺利地。通过南天门。就这样,青龙乔装打扮,巧妙地撞过了一关又一关,在上界仔细打听四处查访,终于弄清了民间发生水灾和旱灾的原因:原来西天王母娘娘邀请玉帝赴宴;王帝很喜欢喝酒,连连喝了许多碗又香又可口的琼浆,喝得酩酊大醉,天旋地转。宴会后,玉帝回宫中办事,照样头昏眼花,于是把雨簿写错了---本来应该是城内下三分雨,城外降五分雨。玉帝却弄成了城内降五分雨,城外降三分雨。城内降雨五分,雨水太多;城外降雨三分,雨水太少。这样,就弄得城内洪水涛涛,城外天干地裂了。青龙得知这个原因,便偷偷地溜到天宫里,改了雨簿:改成城内降雨三分城外降雨五分,这样,世上又才慢慢地恢复了本来面目。玉帝酒醒后,也察觉自己点错了雨簿,本想改正,又生怕众臣说自己做事不慎重,说话不算数,只好将错就错。后来,玉帝突然发现了自己的雨簿被改动了,不由心中大怒:是谁胆大妄为,竟敢违背我的旨意,随便改动雨簿?于是他便指令天兵天将到处追查,同时又派人下凡问去查访。后来查出是青龙干的事,玉帝就指派他身边的丞相下凡来惩治青龙。

丞相奉玉帝差遣来到凡间,找到了皇帝。皇帝知道他是天上玉帝派来的使者,不敢轻慢,立即摆出山珍海味款待丞相。饭后,皇帝和丞相在花园里下棋。不一会儿,只见丞相低着头,打起鼾来。皇帝不敢惊动他,只好站在一旁伺候。又过了一会儿,丞相脸上豆大的汗珠一颗一颗地往下滴。皇帝有些奇怪:这时节是正月间天气还有些寒凉,怎么丞相坐着竟汗流满面呢?于是叫宫娥拿出扇子来给丞相扇凉。扇了一会儿,丞相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醒过来了,丞相感激他说:“谢谢你帮了我的大忙。”

“谢谢我?我帮了你什么大忙?”皇帝感到莫名其妙。

“嗯,你帮助我杀了青龙。”

“什么?我帮助你杀了青龙?”皇帝更是吃了一惊。

“是的。”

丞相这时才给皇帝解开了谜底。原来,丞相虚留了一个形体在花园里坐着,实体却去与青龙交战去了。丞相武艺虽然高强,但青龙也是修炼过的,双方正在斗得非常紧张激烈、胜负难分的时候,皇帝的宫娥扇了阵风。就是这儿阵风袭击着战场,给丞相大大地助了威。顿时,精神大振,力气倍增,厮杀了一阵,青龙抵敌不过,躲闪不开就被丞相斩杀。青龙被丞相斩杀以后,变作一只神鸟,整天在玉帝殿外啼叫,向玉帝喊冤。玉帝天天听着,心中感到非常惭愧,自己写错了雨簿反而杀了青龙,觉得过意不去,便下书到人间要皇帝向老百姓传令,要纪念为民造福的青龙。于是,每年正月,老百姓就用竹蔑扎成青龙,用纸、绸糊上,照着青龙的模样,用彩笔描画把纸龙绘得活灵活现,十分威武雄壮。到了正月十五(青龙被杀的日子),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敲锣打鼓,扛着青龙游街串乡,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欢欣鼓舞,以表示老百姓对青龙的感激和怀念。从此,每到正月间,就要耍龙,这个风俗,一直传到现在。

元宵节为要舞龙灯

相传很古的时候,世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有一年,天下突然灾难降临,在很多的城内,洪水泛滥,淹没了不少民房,溺死了许多百姓;在城外呢,却发生了从来没有过的干旱,田地开裂,阳春冒烟,弄得人们。真是活不下去了。有一条居住在一座大山里的青龙,心地非常善良。它看到天地间这样的惨景,很可怜受苦受难的人们。它决定去上界打听个究竟。

一天,狂风呼呼,大雨哗哗,青龙腾云驾雾去到上界。它扬身一变,变做个阎王模样,假装说有事要找玉帝便顺利地。通过南天门。就这样,青龙乔装打扮,巧妙地撞过了一关又一关,在上界仔细打听四处查访,终于弄清了民间发生水灾和旱灾的原因:原来西天王母娘娘邀请玉帝赴宴;王帝很喜欢喝酒,连连喝了许多碗又香又可口的琼浆,喝得酩酊大醉,天旋地转。宴会后,玉帝回宫中办事,照样头昏眼花,于是把雨簿写错了———本来应该是城内下三分雨,城外降五分雨。玉帝却弄成了城内降五分雨,城外降三分雨。城内降雨五分,雨水太多;城外降雨三分,雨水太少。这样,就弄得城内洪水涛涛,城外天干地裂了。青龙得知这个原因,便偷偷地溜到天宫里,改了雨簿:改成城内降雨三分城外降雨五分,这样,世上又才慢慢地恢复了本来面目。玉帝酒醒后,也察觉自己点错了雨簿,本想改正,又生怕众臣说自己做事不慎重,说话不算数,只好将错就错。后来,玉帝突然发现了自己的雨簿被改动了,不由心中大怒:是谁胆大妄为,竟敢违背我的.旨意,随便改动雨簿?于是他便指令天兵天将到处追查,同时又派人下凡问去查访。后来查出是青龙干的事,玉帝就指派他身边的丞相下凡来惩治青龙。

丞相奉玉帝差遣来到凡间,找到了皇帝。皇帝知道他是天上玉帝派来的使者,不敢轻慢,立即摆出山珍海味款待丞相。饭后,皇帝和丞相在花园里下棋。不一会儿,只见丞相低着头,打起鼾来。皇帝不敢惊动他,只好站在一旁伺候。又过了一会儿,丞相脸上豆大的汗珠一颗一颗地往下滴。皇帝有些奇怪:这时节是正月间天气还有些寒凉,怎么丞相坐着竟汗流满面呢?于是叫宫娥拿出扇子来给丞相扇凉。扇了一会儿,丞相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醒过来了,丞相感激他说:“谢谢你帮了我的大忙。”

“谢谢我?我帮了你什么大忙?”皇帝感到莫名其妙。

“嗯,你帮助我杀了青龙。”

“什么?我帮助你杀了青龙?”皇帝更是吃了一惊。

“是的。”

丞相这时才给皇帝解开了谜底。原来,丞相虚留了一个形体在花园里坐着,实体却去与青龙交战去了。丞相武艺虽然高强,但青龙也是修炼过的,双方正在斗得非常紧张激烈、胜负难分的时候,皇帝的宫娥扇了阵风。就是这儿阵风袭击着战场,给丞相大大地助了威。顿时,精神大振,力气倍增,厮杀了一阵,青龙抵敌不过,躲闪不开就被丞相斩杀。青龙被丞相斩杀以后,变作一只神鸟,整天在玉帝殿外啼叫,向玉帝喊冤。玉帝天天听着,心中感到非常惭愧,自己写错了雨簿反而杀了青龙,觉得过意不去,便下书到人间要皇帝向老百姓传令,要纪念为民造福的青龙。于是,每年正月,老百姓就用竹蔑扎成青龙,用纸、绸糊上,照着青龙的模样,用彩笔描画把纸龙绘得活灵活现,十分威武雄壮。到了正月十五(青龙被杀的日子),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敲锣打鼓,扛着青龙游街串乡,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欢欣鼓舞,以表示老百姓对青龙的感激和怀念。从此,每到正月间,就要耍龙,这个风俗,一直传到现在。

元宵节龙灯的来历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新东方网汇总了一批有关元宵佳节的作文、内容包括元宵节的起源、元宵节的传说和观花灯、吃汤圆等丰富内容,希望同学们都能度过一个快乐的元宵节。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龙灯与春祀的来历|龙灯,春祀,来历,元宵|::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放眼天下风物...#e#

灯节中的花灯种类繁多,诸如花卉、虫鸟、百兽,应有尽有,唯其中最特出而又巨大的,则数“龙灯”。

今俗新年有“闹龙灯”之戏。闹龙灯就是“掉龙灯”,因龙灯长巨且重,锣鼓声中昂首摆尾,蜿蜒游走,非数十多壮汉,举竿来回奔走,不足以操御。“掉”是摇摆,作动词解,也就是“舞龙”。

舞龙的“龙”,通常都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中,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

舞龙是个大节日,舞到任何一处都会受到招待。舞龙的队伍有时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这叫“龙换酒”。

等到舞龙完毕,就将首尾烧掉,龙身送回庙内,明年再用。

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相信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古人民智不开,大概由于龙在神话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而海洋主水,龙也就很自然的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间接也就操纵了人类的生命。按这意义敷衍,龙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龙被古人奉为“吉物”出现在庆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为奇了。

《礼王制》称:“宗庙之祭,春曰钥,夏曰[衤帝],秋曰尝,冬曰烤”

相传很久以前,苕溪岸边有个荷花村,村前有一个荷花池,池塘里长满了荷花。每到夏季,碧绿的荷叶铺满水面,无数朵出水荷花,袅袅婷婷,鲜艳无比。

荷花池边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青年夫妇,男的叫百叶,女的`叫荷花,夫妻俩男耕女织,相敬相爱。这一年,荷花怀了孕,过了十个月,孩子却没有生下来。又过了一年,还是没有生下来,直到九百九十九天,才生下了一个男孩。百叶见孩子生得端正健壮,心里好生喜欢。再仔细一瞧,倒是错愕不已:这孩子的胸口脊背上长着细细的龙鳞,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数一数,有九百九十九片。旁边的接生婆一见,大吃一惊,嚷道:“哎呀,了不得,你们家里生了个龙神!”

消息传遍村子,人人都来道贺。消息惊动了村里的老族长,他儿子在朝廷做官,他的身边留着个横行霸道的丑孙子。这祖孙俩一听到百叶家里生下龙种,立刻手持钢刀要来砍杀。乡亲得到消息,马上给百叶报讯,大家细细商量,想出了个办法:将孩子放在脚盆里,悄悄把他藏到门前的荷花池中。

老族长和他的孙子带人冲进门来,孩子已经不见。族长老头儿见找不到龙种,抓住百叶逼他交出来。孙子见荷花长得美丽,心生一计,举起钢刀杀死了百叶,把荷花抢到家里。老族长心想:龙种没有了爹娘,即使活着,也必定饿死。再说荷花会生龙种,将来龙种会生在自己家里,这天下就是我家的了。

荷花被抢到老族长家里,想念丈夫和孩子,十分悲痛。族长老头儿逼着她去淘米,荷花拖着淘箩走到池边,轻轻漾动池水,忽然一阵凉风吹来,荷塘深处,花叶纷纷倒向两边,让出一条水路来,只见自己的儿子就坐在脚盆里,向她漂来。荷花又惊又喜,连忙将儿子抱到怀里,喂饱了奶水,仍然放回脚盆里。一阵凉风,脚盆又漂回到荷花丛中去。荷花晓得儿子没有饿死,心里十分高兴。

自此,她一日三次到池中淘米,就给儿子喂上三次奶水。这样喂了九百九十九天,儿子渐渐长大,满身龙鳞闪亮金光。到了夜里,荷花池中光芒四射。村子里的老百姓知道龙种没有灭掉,暗暗高兴。老族长得知龙种竟在荷花池中,又生毒计。

一天傍晚,荷花到池边淘米,祖孙两个躲在杨树丛里察看动静,只见碧波荡漾,花叶浮动,一阵凉风吹来,荷塘深处徐徐漂来一只脚盆,盆中坐着个满身金色的孩子,欢乐地举着双手向淘米的荷花扑过去。荷花满心欢喜,正要伸手去抱,杨树丛中闪出个人,举起明晃晃的钢刀直向孩子砍去。刹那间,只见孩子从脚盆里倏地跳起来,化成一条金色小龙,向池中跃去。可是迟了,那一刀砍着了小龙的尾巴。荷花丛中停着的一只美丽的大蝴蝶,忽然飞过去,用身子衔接在小龙的尾部上,用一对美丽的翅膀就变成了小龙的尾巴。

小龙长吟一声,霎时间,狂风大作,乌云翻滚,满池荷花的花瓣也纷纷扬扬飞旋起来。霹雳闪电之中,小龙的身体渐渐变大,化成了数十丈长的巨龙,在荷花池上空翻腾飞跃。这时,一阵龙卷风卷了过来,小龙腾空而起,乘风直上,飞入云端。这阵龙卷风好不厉害,那个砍龙尾巴的人被卷到半空,抛得无影无踪。族长老头儿见孙子被风卷走,“噗通”一声,吓得跌进荷花池淹死。

荷花看见儿子化成一条蛟龙飞上天空,大声呼喊,但蛟龙已经飞得无影无踪。

自此以后,苕溪两岸每逢干旱,小龙就来散云播雨。

当地百姓为感谢它,就从这个池中采摘了七七四十九朵荷花,用了九百九十九叶花瓣,制作成一条花龙。因为不到一千叶,所以取名百叶龙。

每年春节,老百姓就要敲锣打鼓来舞龙。

元宵节迎龙灯作文字

近年来城里头管制污染,连烟花爆竹都给明条规定禁止了,别说办个喜事,就连过年都查得死死的。听到一耳朵爆竹声,准在后头接上一串警笛。这元宵自然也就只能老老实实蹲家里头吃汤圆。本来有一场热热闹闹的舞龙灯,结果因为没烟花爆竹,渲染不起氛围,也给撤消了。龙灯,也就只停于记忆中那双苍老粗糙的大手里。

想来约是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小矮萝卜头,和奶奶两个人一起生活。因为爸妈远漂,爷爷梗着脖子放不下农村那块地,就奶奶带我进城上学。大概就一根独苗苗,而且是家人都认真托付过的独苗苗,这个已有花甲之年老人家肩上的担子自是有千斤重。平日里带着我,只要是一出门,就担惊受怕,生怕一转身,这独苗苗就没了影,巴不得拿根绳拴了系在手上。要不是拴狗也这么拴,我觉得自己可能真的被一根绳牵着走在大街上。像看龙灯这玩意儿,就是可听可不及的。听了两、三年的烟花爆竹响和隔壁小孩的津津乐道,我终于被许可出去切身实地的看龙灯了!

刚走到步行街头,我就有些跃跃欲试的兴奋劲儿了,平日行人就挺多的大街上今晚更是挤满了人,乌泱泱地像一条流动的黑河,不过其中又有一簇簇亮光浮在上面,是小朋友手中提的花灯!我兴奋的紧,若不是奶奶的大手梏桎着可能已经冲进人群去撒欢了。那些卖花灯、糖人、手工小艺品的小贩知道今夜孩子们多,家长们心软,刻意摆着摊来赚钱。我没开口说要,只是拉着奶奶的手往那摊边上靠。我觉得她是察觉出了我的心思,口中却念叨道:“唉唉,等龙灯过了再买,等龙灯过了再买。”而手也钳得更紧了。我心里有些小孩子的脾气上来了。

不过这点美中不足的坏心情很快就溜走了。因为远方传来了“咚锵咚锵”的敲锣打鼓声,龙灯快到了。“喏,你听,龙灯快到了,快到了”!奶奶显然很激动,高兴的像个孩子似的叫着,我抬头一看,她脸上的皱纹挤着笑成了一朵菊花,却没掩住一双炽亮的眸子。原来奶奶也喜欢看龙灯,前两年死活不让我出来,还以为是奶奶对龙灯不感兴趣哩。紧裹着我的大手,似乎有了那么一点点的值得喜爱与庆幸。

透过层层挤挤攘攘的人群,瞄到了一、两眼传说中的龙灯。其实也就一个龙头做得像样,其余的身子都是一条条长板凳上头粘个纸花瓶,一群人抬着。到了广场中央就发狠了地摇起来,横冲直撞,还偷袭似的甩出一、两串鞭炮,兴许他们是想展现出龙的勇猛和强健有力,可我倒觉得有点像疯牛乱撞。

龙灯闹元宵作文

每年元宵节前后,老家仰义都有舞龙灯的习俗。

初十这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老家看龙灯。我发现奶奶家所在的整条街上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摆上烟火、鞭炮,还有一个稻草垛。我们要在门口等龙灯过来,等的时候我们玩起了小烟火棒,燃放的烟火就像一朵开放的蒲公英,在手上一点一点地消失,紧接着燃放下一朵。在我们嬉戏的笑声中龙灯来了。龙灯一来,家家户户都把烟火、鞭炮点燃,把稻草垛烧得旺旺的,整条街都变得热闹非凡。

龙灯离我们越来越近了,那是一条霸气、威风凛凛的.龙”。它的头和尾巴都是用纸做的,身体是一条长长的彩布,绘上了栩栩如生的龙鳞。龙张开大嘴,口里含着一颗龙珠,龙珠有八个面,上面描绘着八仙的图案。咦,真奇怪?这个龙头闪闪发光,是为什么呢?只见两个伯伯打开龙头上的一个个小盖子,把里面快要燃尽的蜡烛拿出来,再把新蜡烛小心翼翼的放进去。听妈妈说,龙灯里的蜡烛每到一个祭祀点就要换一次。

我们跟着龙灯走进祭祀的祠堂里。我看见一张长长的桌子,上面摆着许多祭品。呀!有一个看着有点恐怖的猪头,吓了我一跳。旁边还有烤熟的鸡、鸭,叠放整齐的年糕,包得严严实实的粽子,各种水果,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几个大人举起龙灯走到祠堂外的空地上开始舞起龙灯。这龙”似乎活了,它蜿蜒盘旋,忽上忽下,追逐一位叔叔手中擎着的火球”。奶奶说,这是龙”在祈求这一方的百姓生活幸福呢!大人们微笑着,小孩们欢呼着,在大家的一片欢声笑语中,我们送走了龙灯。

家乡的龙灯真有意思!

龙灯闹元宵作文

知道吗?小溪有条大龙头今天要开眼了!中午我就吵着妈妈要到小溪去看大龙头。

一到晚上,我就迫不及待的约上好朋友跟家里人一起去看了。车开到黄碧街我吓了一跳,到处都是鞭炮声,人山人海,两旁停满了各式各样的车,啊!真热闹!

不一会儿,我看见远处有一闪一闪的灯光一直慢慢地向我移过来,“靠近了,就看到了”我的心一直在叫,啊呀!真大,真高,真威武啊!一个高7米,宽2.5米的大龙头显现在我的眼前,两只栩栩如生的龙角,睁着两只炯炯有神的双眼,长着美丽的胡须,吐着龙焰,大龙头高昂着头一直向着前方,气势非凡。

龙灯闹元宵作文

哎,真是困死我了!刚刚才从婶婶家那边看完龙灯回来,才休息了一会儿,妈妈就硬逼着我写日记,真是太说句实话,前几天的龙灯我都还没看呢,今天看了真是太过瘾了。龙灯还没来,周围就响起了鞭炮的声音,紧接着,五彩缤纷的烟花开满了天空。它们把原本宁静的.夜晚弄得格外热闹和美丽。四周的商店都张灯结彩,好不热闹!再看看我的身边,黑压压的一片,到处都是欢声笑语。两旁的街道更不用说了,人们都踮着脚,昂着头,向龙灯来的方向张望。我们也同样在一旁焦急又耐心的等待着。

龙灯闹元宵作文

每个地方过年都有它自己的地方特色,我的故乡江西吉安也不例外,吉安除了过年吃兰花根、晒酱油肉、捣年糕、祭灶神、贴春联、拜年等等一系列标志性的过年活动外,还有舞龙灯活动,这是我最喜欢的过年活动。

今年爸爸妈妈带着我到爷爷家过年,正月初二,我看了精彩绝伦的“舞龙灯”活动,热情的老乡还让我举了龙头,令我心潮澎湃,兴奋不已。“舞龙灯”也叫舞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人们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吉祥。故乡的“龙灯”属于“布龙”,龙身是黄红相间的彩色灯被,前为龙头,后为龙尾,每距五尺置一个灯笼,并拴一个灯把,共有九个灯把。“舞龙灯”是一种完美的艺术表演,那活灵活现的蛟龙舞起来,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像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

故乡的舞龙都在白天进行,舞龙灯的“龙”平常供奉在祠堂里,舞龙灯当天村民会敲锣打鼓地把龙从祠堂请出来。令人期待的舞龙开始时,鞭炮噼里啪啦的放个不停。舞龙队由村头舞到村尾,家家燃放喜炮迎接。整个村子里在锣鼓声、鞭炮声中,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舞龙灯”能振奋民族精神,也能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大家都喜爱的民俗活动。我衷心地祝愿故乡的龙灯队万古长青,愿故乡的龙灯文化,溪水长流,代代有传人!

龙灯闹元宵作文

每年的正月十三,大魏湾的龙灯就到我们湾。

男女老幼出门看龙灯,鞭炮震天响,烟花满地冲,整个湾子沉浸在盛大的节日里。我看每年的365天,要数这一天湾子里最热闹,家家门前不晒衣物,打扫得干干净净,当龙灯穿过门前,堂屋必须点蜡烛,点香,燃放鞭炮迎接龙灯。

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魏湾继承习俗,玩龙灯,唱灯戏,给周围乡亲们过春节带来了喜庆,带来了欢乐。

去年正月十三,我们组在省道边摆香案。今年我们组在公园的停车场摆的香案,花了20xx多元钱,包括烟、鞭炮、烧纸、烟花、红包等。三条金黄的长龙是上午9点来湾子的,男男女女,黑压压的人头,前呼后拥,比看大戏还要热闹!玩龙灯,唱采莲,敲腰鼓,一派喜庆景象!

据说,玩龙灯让大家的心情爽快,家运昌盛,乡亲团结,经济腾飞。看表面,信神意识严重,浪费金钱突出,其实有钱就花,花了再去赚,只要风调雨顺,不愁那点香火钱。

我们社区不到3000人,有两个湾子玩龙灯,年年热闹,吸引四方宾客。

正月十二龙灯出行,正月十五晚上灿灯,历时四天,让家乡的春节过得有滋有味,让人难忘!

我看玩龙灯,爱到龙灯前面看稀奇,用相机拍下难忘的情景。此时我常想:我们是龙的传人,要有龙的精神,团结一心,热爱祖国,让华夏永远繁荣强大!

敲腰鼓的妇女们,身着华丽的时装,像明星一样吸引着大家的眼球,满脸微笑,精神飒爽。划采莲船的大伯,出口赞美好时代,一串唱词振奋人心,里面的新娘子满面红光,喜气洋洋。玩龙灯的小伙子,个个身强力壮,舞动龙灯,翻云吐雾,像蛟龙翻山倒海,个个有吃苦的劲头。

年年玩龙灯,岁岁庆丰收。生活真幸福,吃穿不用愁。

看着家乡玩龙灯的场面,我的心醉了。

龙灯闹元宵作文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妈妈带我去老街看龙灯。妈妈说,温州民间最热闹的活动,就是“正月灯”了。

我们到了老街,龙灯还没到,但是家家户户都准备好了彩灯、鞭炮和贡品,以迎接龙灯队伍祈福平安。没过多久,我们听到打起号。龙灯队伍在一片鞭炮声中徐徐而来。我和妈妈随着人群跑去探看。打头站来,他们是一对背着回避牌、牌灯的人,他们穿着统一的红色衣服,头戴红色帽子,看着就喜庆。打头站的人一走过去,便是“圣王”大龙灯抬来,原来大龙是纸做的,很大很魁梧,大龙身上放满了小灯,一闪一闪的,很漂亮!紧跟着是“滚龙”,还有“军乐对”“腰鼓对”作兴,最后是长长的骑马队,他们一身“唱大戏”的行头,还化了妆,很神气!我对妈妈说,等我长大了,我也要骑!

龙灯多漂亮啊,多赏心悦目!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