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如何上(优秀18篇)

时间:2023-12-11 09:13:57 作者:文锋

优秀作文能够有效地传递信息,展现作者的才华和思考能力。优秀作文范文是学习写作的重要素材,通过借鉴和模仿,可以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

高中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应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

一、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教学中,要突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语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视作课堂上的“导演”,由原先的演绎知识的“演员”转变为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导演”,要对知识的重、难点和来龙去脉吃深吃透,并要摸清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其思想的差异性,恰到好处地兼顾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接受能力,让课堂的每个“演员”开动脑筋,主动表演。并且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感悟,去思考,去钻研,去实践,探索知识的奥秘。对于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不要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以免挫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情绪,也不要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出面代理,而要适当地鼓励、启发、引导,让学生品尝找出正确答案的愉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nextpage]。

三、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学及教育机构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堂授课效率。如果能引入一些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无缝式”互动,则一方面解决了互动与教学进度的平衡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不完全”互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阶段的互动式教学工具主要有“电子白板”和“抢答系统”两类产品。“电子白板”全名为“多功能交互电子白板”,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把许多宏观、微观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带给他们非常直观的视觉感受,使得学生的体验更直接、真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论文)这是传统授课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另外,抢答系统是基于无线通讯技术的互动教学产品,通过现有的多媒体教室进行互动问答,随堂测验等活动,能够将课堂上每个成员的情况及时反映到这个系统中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已手中的遥控器来查看自已的答题情况等。互动教学系统的广泛应用,将解决课堂教学的一系列难题,将为教学提升授课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卓有成效的作用。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而初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初中语文教学要立足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想方设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多种手段,多种技巧,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训练,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进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四、突出方法教育,让创新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当中。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能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教育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教法必须改进。一是要给学生一个创新的宽松环境。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与学生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要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二是要激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疑难要设计的科学,严密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就是教师要设疑给学生解,让学生逾越,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三是要授之以道,夯实创新基础。首先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其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只有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时候,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最后,创新能力的体现离开的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的,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的现实可能性。

语文课堂怎样高效组织小组合作教学论文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

目前是信息化、互联网化的社会,这使得学生的发展水平、生活经验、思维方式乃至学习方式都呈现出个体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于我们初中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会。“小组合作,差异教学”正是把学生的差异作为教学的起点和重要的资源,它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从而实现学生之间的差异共享,最终促进学生有差异地发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差异教学”,有以下几点作用:1.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交往,能促使每个学生正视困难、懂得求助、学会分享、增强自信,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2.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3.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述这一切正是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也是未来社会所必需的能力。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差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组合作,差异教学”的内涵。

“小组合作,差异教学”的核心是差异教学。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的教学。差异教学的核心内涵是“从差异出发,为了差异发展而开展有差异的教学”。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差异教学理论认为,自主选择、差异共享、动态生成是差异教学的三大质性特征。基于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准备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风格来主动设计和实施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差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以自己的方式,谋得自身的最佳发展,获得相对于自己的学业成功。“小组合作,差异教学”的关键是小组合作。合作学习理论认为,正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生活经验、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不同,所以学生们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也因此才有可能和需要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而以小组合作为基本形式的合作学习,以组内成员的差异为教学的起点和重要的资源,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合作为重要方式,围绕着特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从而为实现差异教学所要求的“自主选择”、“差异共享”和“动态生成”提供了可能。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差异教学”一般包括下列步骤:

(一)进行差异评估。

差异评估是进行差异教学的前提。在开展差异教学前,我们有必要根据初中科学学科的特点,对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科发展水平(包括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等)乃至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进行差异评估。差异评估的重点是学科发展水平,方式可以是课堂观察、作业观察、访谈、测试等。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把一个学年作为一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初,对学生的学科发展水平进行差异评估,从而及时发现并充分了解学生在学科发展方面存在的差异,作为实施动态分层、开展差异教学的主要依据。

(二)实施动态分层。

差异教学强调动态分层,以充分适应学生差异。差异教学所指的动态分层,与传统的分层教学主要是从认知层面进行分层、从教学方法策略角度来照顾学生的差异不同,它是从更宽泛的层面进行考虑,强调采用系统的方法策略来照顾学生的差异。例如,不仅强调“同质分层”,倡导“异质合作”,而且还实行动态管理等。显然,这种隐性分层不仅能减少标签效应,而且能更有效地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差异评估的结果,对学生的学科发展水平进行分层,一般可分为a、b、c三层。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每个小组约6名学生,其中至少包括1名a等生、2名b等生、1名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般担任小组长)、1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代言人)、1名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和1名生活经验较丰富的学生(上述人员可以重复)。在上述分组过程中,班主任要做好协调工作,从而保证在分组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并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协作,最终实现差异共享。当然,由于不同学生的学科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故每个阶段应根据差异评估结果,随时对学生的分组情况进行调整,尽量保证差异教学过程科学、合理,以达到教学效率最大化。

(三)开展差异教学。

1.制定个性化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能为教师制订教学计划,设计和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提供正确的方向。关注学生差异的个性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每个阶段初,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实际确定本学年教学的总体目标的同时,根据差异评估的结果和学科的具体情况,为每个学生制定学科发展的个体目标;第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明确每一单元的编排意图和教学目标,而且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体目标,以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2.设置多元化任务。

教学任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为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必须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教学任务首先表现在所呈现的问题的多元化上,即教师为教学任务所设置的问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选择;其次表现在完成任务的方式的多元化上,即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它可以是教师启发式的讲解或提示,可以是学生自主性学习(如阅读、操作、思考),可以是小组合作性学习(如讨论、分析、实验、探究),还可以是全班性的交流和评价。在多元化的任务中,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都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都有进步和提高的可能。

3.开展合作性学习。

差异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合作性学习,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促使学生相互协作、实现差异共享,自然成为开展差异教学的关键。在动态分层基础上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最基本的一种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科a等生的核心作用,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科b等生和c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比如在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中,在“提出猜想”“设计实验”等环节中,往往是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起引领作用,基础知识扎实或生活经验丰富的学生起辅助作用;在“实验操作”环节中,是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发挥突出作用,帮助组内其他成员共同完成实验;在“分析得出结论”“合作交流”“反思评价”等环节中,则是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发挥的作用更多一些。正是通过这种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差异共享,才有可能促进大家的共同提高。

4.进行差异化指导。

在差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灵活的、开放的。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教师采取的方法应是不同的;其次,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师提供的指导和帮助应是灵活的,比如在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策略,又有面向部分学生的策略(比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提供的策略可能是不同的),同时还有针对学生个体的指导和帮助,而且不同的学生方法也是不同的;第三,即使对于相同的对象,比如同一层次的学生,或者同一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教师采取的策略也应有所不同。

(四)实施多元化评价。

差异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都要求在差异教学过程中实施多元化评价。首先,评价内容多元化,即评价的内容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其次,评价主体多元化,即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应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第三,评价方法多元化,即教师应不断创新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与发展功能。比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c等生,采用表扬性评价,多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b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其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于a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又如,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强化对小组整体的评价,弱化对组员个体的评价;强化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弱化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强化学生的纵向比较,弱化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诸如此类,都是有益的尝试。

高中语文课如何教

1、建立开放的阅读观。回到写作的本原,写作不就是一种表达吗?也即写作就是用文字记载与刻画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期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生活就会有写作。有些学生将写不好作文简单地归因于生活的单调与枯燥,认为每天过“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不可能写出生动的内容来。殊不知作文水平的高低最终还是取决于心灵表达的深浅与厚薄。所以要起真正提高写作水平,就要扩大自己的写作空间。空间大了,材料丰富了,写作也就容易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古至今都是文人追求的一种上佳境界。所以一定要建立开放的阅读观,既要关注课内,更要关注课外。让学生在课外书籍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认识到让学生多读实际是让学生与智者对话、与作家交朋友,是用最好的精神食粮滋养他们干涸的心灵。

2、建立开放的写作观。通过多读,学生积累的素材多了,就不会把作文视为苦差事。教师给学生布置的练笔形式要不拘一格,日记、随笔、作文、摘录美文……,要坚持一周一练。练书法三日不练手生,写作文亦如此。巴金老先生曾说过“只有写才会写”,语文老师可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话,即“我手写我心”,减少束缚,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让作文成为学生乐于表达的家园,让作文成为学生私人化的事情,让他们说真话、说实话、说心理话。当然,作为语文老师还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和隐私。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大体经过以下过程:首先,导其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境界,感知作家所描绘的画面、人物、情调或气氛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融合,这里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不入其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强烈感受和尽情想象,不能领略作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怀。

教师可以借助电化设备,提供与课文有关的视听形象导其入境,也可以借助诗意或是描摹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去感知美、发现美。其次,激其情感。文学作品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多以情感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内容,无论是优美还是壮美,必将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作家在写作时灌注了浓烈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饱含深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课文中的情感交流,产生共鸣。教师也只有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和内容方面的情感因素,潜心体味,并用精心锤炼的优美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唤起学生的共鸣。最后,领其评价。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提高审美鉴赏力,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情境教学法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审美特性,强调了教学中要以美去激发爱,以美感染人,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优化了语文教学效果。这是高中语文课堂中最常用到,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一)讨论法。

它是在高中语文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

(二)研究法。

它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语文知识,培养高中生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教法。它突破了传统教法重教轻学的局限,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转变。

高中语文课如何教

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如同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让他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引发了学生更为深刻的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但有些教师,却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延伸、拓展与整合。语文课上成了知识常识拼盘课、五花八门杂烩课。语文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和教学目标,如果课文涉及到什么内容就拓展什么内容,那么语文课就会被上成历史课、地理课、思想教育课、科学知识普及课……。如果语文课堂长此以往,必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课外拓展要立足文本,为语文教学服务。语文教学虽然强调“综合性”,但无论怎么“综合”,语文的拓展延伸也是语文学习的延伸。如果语文课姓了“综”,不再姓“语”,那么语文就没有了明确的研究对象,使老师更难以驾驭,学生无所适从。语文的拓展延伸应以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为基础,潜心会文才是语文的根本。试想如果没有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没有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分析理解,那么其他的一切活动必将成会空中楼阁,以致于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二、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仅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我个人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如果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里表演岂不是更好?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与其课堂上让学生脱离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倒不如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没有扎扎实实的“双基”训练,怎么能切实地提高语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才能使语文学习摆脱表面的浮华热闹,回归本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当前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提问频繁且显得随意,常常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如何改善课堂提问的策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思考。

一、预设与生成,有效提问。

真实的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大的生成性。要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教师就要学会捕捉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或有价值问题的诱因进行点拨提问,加以重锤敲击,从而激起共鸣、碰撞智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时间与空间,等待提问。

现实的课堂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非常希望学生能够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回答,但没等学生回答,细心的教师就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约为0.9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很少能充分思考并构思答案,他们的回答只能是长期学习积累下来的一种本能反应,或是杂乱的语言表达。如果教师能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课堂会发生以下变化:(1)学生回答问题时增强了信心;(2)学生增加了主动回答问题的次数;(3)学生的回答更完整;(4)学生学会从其他同学的回答中对自己回答的语言进行改进;(5)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然而,大量的课堂反映,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很少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学会思考,因为感觉上的“冷场”会促使教师重新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同时他们也担心,延长回答问题的时间,教学任务会完成不了。

三、重点与难点,精选提问。

以扣紧教学重点为基点精选关键问题,可以改变课堂教学胡子眉毛一把抓,重点不突出的现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以讲为主为以读为主;可以克服“满堂问”的缺点,切实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四、艺术与实效,共同提问。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数学思维。没有数学思维,也就难以谈“创新”,这一目的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提问总是与思维相伴,提问是思维的起因,就像“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样,数学思维的特点决定了数学“课堂提问”的'特点:问题提出要自然,问题背景要清晰,问题进行要有梯度,思考问题要有时间。

课堂提问要有适当的深度和广度,如果问题过浅,提问所含信息量少,就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如,这样提问:“经过不在同一直线的三个点,有且只有几个平面?”学生会毫无困难地回答“一个。”这显然信息量过小,没有深度,如果改为:“经过三个点,有几个平面?”学生可能不好回答,要对三个点的位置关系加以研究和分析,着重考虑三个点共线和不共线两种情况。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没有深度,信息量小,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信息量也处于适当的程度,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但是课堂的深度过大,问题中所包含的信息量过多,超过学生力所能及的程度,就不恰当了。因此,课堂提问要适当,提问所含的信息既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只有当学生感到有一定难度,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又能解决,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时,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感叹学生不会提出问题,其实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在课堂提问方式上多下功夫,那么课堂的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所进步和提高。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也会带着问题来又会带着问题去了。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高度的责任心,依赖于教师雄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个人性格情操的陶冶等。为了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让我们所有数学教师共同努力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曹甸小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太深,教学过程中只是围绕教师如何教而展开各种教学活动,由于教师居于课堂的统治地位,学生的处境比较被动,因此,不能有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各种潜质。这些现象在课堂提问环节中体现尤为明显,在课堂提问中,教师的绝对权威往往压制了学生的智力与表达能力。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技巧与提问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能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特点。提问过程中,教师严肃拘谨的态度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不重视发散性问题的设置,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

1.有利于构建活跃灵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师生交流的个性化。

极。通过艺术化的课堂提问,学生与教师之间实现新鲜别致的交流互动,形成个性化的课堂提问氛围,在增进学生与教师情谊的同时,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学习潜力。

艺术品的作用是激发人们的想象能力,并有效开发人的智力。语文教师通过艺术化的提问方式和与学生探讨的方式,会使学生感到自己仿佛在从事于一项艺术创作,因此,学生在回答教师问题时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与想象,将潜藏在心底的学习潜力激发出来。另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1.设置新颖的课堂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师要否定传统课堂提问模式的弊端,在教材的基础上设置一些较为新颖的课堂问题,激起学生的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述鲁迅散文《记念刘和珍君》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体会鲁迅当年写下这篇散文时的心情,根据自己的情感领悟力来读这篇散文中的每一行文字。

教师可在学生读完之后进行一些点评。

2.掌握因人而异的课堂提问艺术,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

得到尊重,并达到较理想的提问效果。对性格偏内向的学生尽量放缓语气,并在其回答过程中点头示意,以表赞许。

3.教师注意调整自身的教学语言,启发诱导学生的思考过程。

能力。

4.灵活变换多种提问方式,丰富课堂的提问形式。

课堂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通过变换科学的课堂提问方式,会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直接式的提问形式过于简单,对学生的启发性不强,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情绪。因此,可以改变提问方式,将直接式问题转变为间接式问题提出来,这样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引领学生渐渐深入到文章的内涵当中去。

读书,多接触艺术品,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真正为课堂提问注入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智力与学习潜力的开发。

参考文献:

[2]简迎春。课堂提问艺术浅论[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01)。

[3]林勇成。语文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的思考与探索[j].福建师范大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1、提在教学的关键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字词句提问,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抓关键词设问。围绕重点难点主线提问。

2、提在知识内在联系处。找新旧知的切入点。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从倍数,几分之几开始,感知、旧知――提问――新知。

3、提在探求规律处。

4、提在理解的难点处。如圆柱圆锥的关系,有v=sh,可提问:r=?d=?c=?。

5、提在思考转折处。0乘任何数得0,分解与综合。

二、课堂提问注意“五要”“六个度”

五要:

1、围绕教学内容体现重点和难点。

2、讲求价值,富于启发性(问而生思)。

3、由浅入深,展示教学思路。

4、从学生情况出发,因材施问。不唱独角戏又自问自答。过于直观无思考。

5、面向全体各有发展。选择不同的学生回答(难易有别),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权利。

六度:

1、所提问题控制难度。刺激思维,集中注意,顾及大多数智力水平。

2、掌握深度,有一定深刻性。切忌不思索与绞尽脑汁。

3、巧设坡度。

4、增加亮度,讲究感情色彩,创设环境。

5、增强跨度。有比较大的.思维容量。包容重点难点。如:学年月日时,粗简的提问“每年七月一日是()的生日”,比较好的提问是“七月一日是谁的头一天?”

6、巧选角度。

三、课堂提问中充分利用扩散性问题进行提问。

一般的提问有对话式(对不对、是不是、懂不懂、会不会、同意吗等);叙述式(是什么……)靠背诵;述理式(为什么……)。好的提问是扩散式(对解决问题你有哪些办法?好的问法是“怎么想的?怎么想到的?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你的思路卡在哪里?遇到了什么麻烦?)。

四、精心设计提问,优化课堂教学。

1、提问题要精。有针对性(学生水平,知识的重点难点);整体性;导向性;系统性。

2、面要广。了解学生发言时的心理状况,不产生恐惧。

3、学生回答要评。尽量了解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认真耐心的听,以积极的态度评价,评价要恰当、具体、适度、有针对性。应培养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的习惯。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成功的课堂提问,能起到风趣生动、平易亲切、启人心智、催人奋进的作用。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它对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具有显著的功能。通过提问,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作为科学教师,设计提问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准确性和新颖性。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服务于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提出的问题是否准确、新颖,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问题本身合理、准确,学生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维,知道应该运用哪些已学的知识来回答,从哪些方面回答比较完善准确。如“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问域过大,学生不知答到什么程度,会把学生的思路导向歧途。若将问句改为“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人类有何意义”这就很具体。

提问不仅要准确,还要在准确的基础上求新颖。所谓有新颖,主要是指提问要有新形式,不是老生常谈,内容要新,使学生听后趣味横生,跃跃欲试。如,比较以下两个问题:“蚯蚓是怎样通过体表呼吸的?”和“为什么下过雨后蚯蚓会大量爬出洞穴?”这两个问题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前者易导致死记硬背,后者在联系实际中让学生活用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朝着规定的提问内容的目标进行归纳、总结。

二系统性和巩固性。

提问的系统性是指教师要遵循自然科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提问,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系统的、内容巩固的科学基础知识。

按照新课标的理念、要求和教材的体系设计提问,在所提问题之中隐含教材内容的联系和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如“预防近视”专题可以提以下5个问题:

(1)眼球的'构造是怎样的?

(2)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

(3)何谓屈光不正?

(4)如何矫正近视眼?

(5)预防措施到位是否一定不会近视?提问时要抓住重点、难点,突出关键点,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复渗透。提问时还要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组织。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步步深入。

提问要注意巩固性。所谓巩固性,就是让学生回忆和复习已学知识,不断地巩固和积累前面所学过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掌握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如在讲“生殖种类”一节时,教师讲完无性生殖的几种方式后,提问:“什么叫无性生殖?”学生往往只把课本上现有的原话重复一遍,好像真的懂了。于是教师再提出“无性生殖是否产生生殖细胞?”“产生生殖细胞的一定是有性生殖吗?”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去理解无性生殖的两种情况:一是不产生生殖细胞,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另一种是产生生殖细胞,但不需要两两结合,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三变式性和多样性。

所谓变式,就是围绕同一个概念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叙述提出问题,使概念的本质更全面地暴露出来。采用变化题型、改换实例、隐蔽条件、转移思维方向等方法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大脑皮层各中枢积极参加活动,防止形成定势思维,而且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都有很大裨益。

多样性包括形式多样性,如口头提问、文字提问、实验提问等。回答形式也可以是泛问泛答、一问一答等。选择对象的多样性和问题材料的难易多样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问题的难度既要照顾全班的普遍接受程度,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对待,真正做到分层教学。所提问题的题型多样化,有思考题、讨论题、练习题、实习观察题等,还要允许学生答案的多样性。

分析、综合、评价三类问题能刺激学生产生新知识,答案往往不是惟一的,属于高级认知问题,如“白开水、纯净水、矿泉水、蒸馏水哪类水更适合我们,为什么?”“地膜覆盖能提高作物产量,但是也会造成‘白色污染’,你认为这种做法是否应当废除?”在教学中,教师要保证有一定比例的高级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教师不可强迫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框框来回答,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允许有发展、有创新。

变式性和多样性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变式的问题通过多样的形式和题型加以配合,显得更加新颖、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题型包含变式的内容,显得更加充实、活跃。

四连锁性和启发性。

连锁性是指针对一个重点、难点,首先提出一些较大的问题,然后再化为若干个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就如一条锁链上的小环,环环紧扣,最后使大问题得到解决。如“简述长骨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作用”。这是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也是《骨》这节教材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学生不容易回答,教师可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化整为零、化难为易,提出若干个小问题:

(1)骨的基本结构是哪三部分?

(2)骨膜有哪几种重要作用?

(3)骨质分为哪两种?分布怎样?

(4)骨髓位于何处?有什么功能?人的一生中,骨髓有什么变化?这样依次提问,最后归纳综合,形成系统的全面的知识。

启发性提问,主要是给学生指出思考问题的角度、方向和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风格。因此,自然科学教师应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周密设计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问题、研究问题。通过启发性提问,启发学生的联想,活跃学生的思维。如“把一株绿色开花植物移栽在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头几天发生干萎现象,但是不久这株植物又逐渐恢复原状,是何道理”?学生一时不能回答,可引导回忆植物生活必须的元素有哪些?哪些是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大量元素?植物吸水和放水的条件是什么?提出这些“含而不露”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以求启而即发或渐发的作用。

五灵活性和实际性。

针对学生中读书不求甚解的现象,设计一些灵活性较强、跌宕起伏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所谓灵活性,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灵活应用已有的知识,而不是简单地复述。但是,绝不意味着超纲离本,偏题怪题。具体来讲,所提问题不应在书本里轻易找到现成答案,而是可以在书本里找到答案的源头,或是材料在书外、原理在书内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推陈出新,有独到的见解。

(2)为什么饭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的运动?暴饮暴食好不好?

(3)有人说:早餐要吃好,中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是否正确,说明其中的道理。这些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正确回答就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了结合实际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六科学性、趣味性和检查性。

教师在提问时首先应该遵循科学原则,考虑问题提出来是否经得起科学的检验。如果提出的问题有科学性的错误,就会误人子弟。在遵守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还要考虑趣味性。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他们就能进行积极思维,探索求新。检查性的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提问来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只有这样的提问,才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和积极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并能增强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区别、联系和运用的能力,使获得的知识印象深、掌握牢。

总之,各类提问都必须贯穿“诱发思维,诱导思维”的要求,应该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获得的知识逐步深化。同时,应考虑到,若学生回答有困难,用什么方法进一步启发其思路,让大家都获得成功的喜悦。另外,所提问题应有机动性和应变性,有些问题是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根据教学活动情况临时设计的,意图是为了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沉重负担中解放出来,摆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试论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论文

摘要:

在“五步八环节高效教学模式”中,高效组织小组合作不仅是还课堂给学生的主要标志,更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诸多能力的主要途径。为高效而教学,为学生而研究。

关键词:

指明方向;搭建平台;参与合作;提供方法。

近几年,我校在课堂教学中倾全力打造“五步八环节高效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所谓的五步,即:预习自学,探究问题;完成学案,训练运用;分组合作,讨论解疑;展示点评,总结升华;清理过关,当堂检测构成。八环节:课前准备、目标解析、回顾训练、自主学习、有效讨论、合作探究、点拨评价、检测落实。不管是五步也好,八环节也罢,小组合作学习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奖励为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小组合作学习之所以能够广泛存在,主要是因为它的互助性和发展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欣赏者,他们把学生推向了前台,放手让他们跑,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让课堂变成了学堂,教室变成了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在这里竞相绽放。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高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呢?笔者就本校“五步八环节高效课堂”的构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精心设计问题,指明合作探究方向。

部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一有“问”即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殊不知,此举颇有画蛇添足之嫌。对教学重难点进行小组讨论无可厚非,可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得出单一答案的问题又有何讨论价值?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降低了课堂效率。可见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非常重要。

1当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举手如林,众说纷纭,既言无穷也意无尽时。

在上《乡愁》一文中,拓展探究是道仿句题:乡愁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愁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愁是;;;……小组合作交流充分调动了每位组员的积极性,倾诉渴望也得到了展现。

2当提供的材料有限,需要资源共享时。

3。一堂课的重难点或拓展探究题,需要群策群力时。

小组合作学习讲究的就是一个合作的效度以及探究的深度。

二、给足合作时空,搭建活动平台。

“假如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会怎样?请马上小组合作解决。”这是某节课小组合作探究的话题。谁知学生合作的时间只有15秒。这不禁让我们猜测这位教者究竟是在作秀还是在赶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必须给够学生两个时间:(1)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2)小组成员充分的讨论交流的时间。给足学生合作是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搭建活动平台,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高效的保证。

1巧妙组编小组成员,促使合作协调有序。

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基础。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以及班团队活动出发,六人为一组,座位相邻,学科成绩两人a、两人b、两人c,组织学生民主选举1名组长,1名记录员,负责组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民主推荐1名学生向全班同学或教师汇报合作学习情况,本组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这样组内每人都有角色,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轮流担任角色,人人都有表现和锻炼的机会。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团队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构建好之后,我通过游戏、竞赛、活动等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磨合,使组员达到相互依赖的关系、协同共进的方向、共商互惠的策略。

2先思考后合作。

思考问题是自我学习、自主探究、自我理解的过程。在合作学习前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积累交流素材是非常有必要的。合作学习离不开交流、讨论,而交流、讨论的基础就是小组成员有各自的想法和素材,这就需要合作前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

3给足合作的时间。

一位著名的学者说过:不足三分钟的合作就是不成功的合作。因为小组合作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做保障。只有时间足了,才能让每个学生有表述的时间、质疑的时间、讨论的时间。尽量让他们把话说完、把问题问完,把疑虑澄清完,经过充分的讨论交流才能达成共识,否则极易形成“匆匆上阵、走走过场、草草收尾”、只图表面热闹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三、教师参与合作,走进合作现场。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讨论时,个别教师袖手旁观,甚至站在讲台之上,独自欣赏学生讨论的热闹场面,生怕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妨碍了学生讨论的热情。而事实上,学生正因为没了教师的及时点拨而显得很盲从,甚至有的学生逃离了教师的视线而各行其是。正确的做法是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去,指导小组的.合作探究。

1仔细观察,规范行为。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不乏一些南郭先生,一不小心将讨论话题延伸至无法控制之时,教师都要及时地发现问题,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

2耐心聆听,发现火花。

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解法,也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教师在巡视时,要把有特点的题目记住,并在全班交流时进行展示评议。这样,几个学生的思维火花便能燃点成熊熊的智慧之光。

3排除障碍,引导深化。

在开始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交流与讨论浅层次、表面化,组员在一系列的讨论题中无法把握重难点,也不会很好地把握时间的分布,也会有学生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参与交流。这时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才能使学生排除障碍,进行细腻而深入的谈论。

四、教给合作方法,提供技能支撑。

教给学生正确的合作方法,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技能支撑,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核心。

1学会倾听。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必须注意三点:(1)专心听――听清楚,听清楚组员所说的具体内容和主要观点;(2)虚心听――不插言,这是一个礼节性的要求,就是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中途不插言,不挑衅,不做出不屑的表情;(3)耐心听――听到底,就是耐心听组员把话说完,耐心听组员质疑。

2学会交流。

交流就是学生发表意见、展示思考过程、相互理解、共同探究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做到:(1)有序交流――守规则,不要你争我抢、大吵大闹,影响合作秩序,影响合作质量;(2)完整交流――说具体,交流时要把自己的想法、思路、疑问说完整说全面,有头有尾,让每个人都听得懂;(3)有条理交流――讲清楚,交流时做到有前有后、有理有据,不要杂乱无章、颠三倒四。

课堂应该是燃烧激情的舞场,浇注热血的圣坛,青春飞扬的草地。还课堂给孩子们吧,让他们在小组高效合作中唱尽课堂的主角,在小组的高效合作中尽演生命的狂欢!

语文课堂怎样高效组织小组合作教学论文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

一切的教学组织形式都为了服务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需要重视形式,还需要重视教学内容。教师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为了推动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认知能力,以及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教师在小学语文合作探究教学中,应当启发小组成员创建团结、互助、平等、合作的关系,让所有学习小组的学生对学习任务充满一种责任意识,进而确保小组合作教学不仅仅是形式化。尽管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非常有效,可它并非是万能的,教师在应用的过程中应当选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其中,针对一部分学生在阅读课文与自主思考之后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仅仅组织传统的全班教学或者是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而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的实施,务必选用一部分具有探究性、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自己难以解决,只有如此,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才能大大提高。例如,教师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能够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探讨“小鹿的玫瑰花有没有白栽”这个问题,这样,学生在互相沟通和交流之后,能够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以及矛盾,在最后的时候,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从而达成一致的建议或者是意见,从而将这个问题有效地解决。这样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知识,并且也提高了小组合作效率和合作质量。

二、及时地指导和点拨。

教师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的过程中,并非旁观者,而需要指导学生。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渗透合作探究的思想,以师生合作探究启发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探究。例如,教师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在学生合作之前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点拨,跟各个小组的组长提出合作要求,并且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程序和方法,以使学生清楚合作的规则,比如,懂得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懂得观察和关注他人、懂得理解与关注别人的感受、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以及懂得创造等等。这样有利于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的正常进行,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加入到一个小组中进行沟通和交流,且给予一定的指导,对学生所介绍的有关人间仙境―――张家界的信息进行反馈,以及实时地启发学生进行互动,从而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不至于手忙脚乱。

三、结语。

事实表明,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技能,以及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从而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

试论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论文

在新课标、新理念的环境下,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到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实现教学目标、改进学习方式、对教学条件的使用上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新策略。

一、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让一个人对某件事或者某种事物产生乐此不疲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不懈动力,它往往跟心情的愉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教师应该密切注意学生平时的细微变化,以便更好地制订一系列适应全体学生的计划,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可以对学生进行谈话式来了解学生的兴趣;可以跟学生在课后进行短信、写纸条方面的交流;还可以在教授学生学习邮箱申请的时候,附上对老师想说的话和自己喜欢的课程以拉近师生的距离,为更好的教学奠定基础。在教学者与学生有了交流之后进行整合。充分地利用好这一点,能引导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清晰化。教师可以将兴趣相同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便开展活动的时候能够更好的探究,将个性化强的学生进行正确性的引导,使其发挥更大的潜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既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提升了综合能力,又建立了良好的协作能力,这是形成小组合作凝聚力的基础。

二、重视合作的重要性,把自身的个性看“轻”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理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也就使得学生以自我意识为中心,不善于与他人进行交流,新的时代越来越重视合作的重要性,学生是祖国新鲜的血液,应该从小养成好的习惯,同时,这也是新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在开展活动的时候,避免不了学生之间有不同的意见,这首先就要让他们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自身代表的是一个集体,而不是简单的个人。在活动中要以大局为重。如,老师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分成了若干小组,组员甲说:“我觉得邮箱的申请比较简单,而且我又会,这个应该先做。”组员乙说:“我觉得我会制作网页,而且这个分值高,应该先做这个。”两人引起了争论,本应该小组实力第一的队,到最后却连题目都没有做完,还相互之间进行责怪。这时,教师就要总结此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可以强调如果什么不懂或有疑惑的问题可以私下里找老师同学交流,如,微信、qq、短信,这样可以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在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了解学生真正的所需。而教师也应该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缺乏集体意识的小组进行指正。经过老师正确性的指引,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提高了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阶段性评价能够对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学习进行检测,也是对学生所学到知识技能进行综合性的运用,能够很好地弥补学习上的漏洞并及时得到巩固,教师可以在原本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添加一个灵活性强、知识是综合性运用的题目,例如,计算游戏、键盘的拼图、赛车、金山打字游戏等这些深深吸引学生的游戏。在学生对游戏痴迷的同时,不知不觉将自己的指法练得更加娴熟,还可以设置一些关卡,必须用到的那种,如,回车键、快捷键、光标键等,那些平时都难以有什么作用的功能键在玩游戏的时候就已然掌握了,再设置一些相对小学生来说的综合能力的测试,教学者可以为学生先建好一个交流群,有什么不懂得同学间相互探讨,而教师就隐藏其中,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正确性的指引,教学者不难发现这跟以前强行记忆所起到的效果是不同的,这样有组织地对学生开展小组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记忆力,还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他们的自主学习性。在活动中集思广益、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从而使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四、督促学生自学,开展小组挑战赛。

小学生天真、活泼、开朗是他们的天性,他们的形象思维强,对未知事物充满憧憬和好奇,而小学信息技术的教材也正是抓住了这一大特点,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掌握的,因而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由于每个人掌握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之后,教师督促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再根据自主学习的这部分内容由教师组织开展小组挑战赛,例如,可以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各大按键功能的介绍、还可以是ppt的制作。这样在相互挑战的过程中就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操作能力,在操作的过程中对所遇到问题相互交流和切磋,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双方的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升。同时也明白了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自身的能力也得到整体性的提升。

五、科学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立足整体,才能更好地促进发展,因为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操作性,总会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教学者需要引导学生在每次的活动结束后,对本次活动进行有条理的总结,并发送至群里面的群共享里面,让教师和学生相互看看,对比自身在小组讨论方面出现的不足并改正。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自己解决的还是同学帮助的,包括小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和参与态度,重视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并展望以后再遇见相同或类似的题目应该怎样解决。最后,教师可以展示自己先前准备,如,演示文稿、ppt、视频给学生放映,并上传至群里面,对那些知识没有进行完全消化的学生,无形中又为他们创造了学习的条件。倡导在易错、易混可以少走弯路的地方标明,使得学生再次感受操作的过程,和自己原先的操作过程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操作方法。通过一次次活动的总结,教师对学生进行了相应的表扬和正确的指引,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以后开展更多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

总之,班主任要注意协调好各组的能力要相对均衡,不要悬殊太大,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小组间的良性竞争。

以上只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有效性的一点探究,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作为老师,我们还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并深入到教学中去,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交流能力,从而达到让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自己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一种手段。

【参考文献】。

[2]王吉庆主编。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如何评语文课如何评语文课及评课的原则

大家好!

今天,我们听了三位老师的课。下面我代表第二学习小组对三位老师的课谈一谈我们的看法。

第一节:黄小伟《将相和》。

亮点一: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黄老师很善于质疑,在上课前让学生说说由题目想知道什么,然后读课题,再质疑,让学生带着质疑展开教学。

亮点二:黄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体现了新课标第三学段对阅读的要求。另外,黄老师上课很认真,相信他这种认真教学的态度,一定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很快得到提高。

下面谈谈我们队黄老师需要改进的地方的看法。

1、课堂评价语言不少,但很单一,说得最多的一句是“掌声在哪里”,我们认为,评价语应该多样且符合实际的,如:真棒,你真聪明,非常不错等。

2、重视字词教学但不符合高年段学情要求。对于生字,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老师还一直追问学生有没有哪个字不会写的,并且这时下面的学生都表示没有了。你这个时候可以马上说:“真没有了呀?那老师就要检查一下你们是不是真掌握好了。”可以检查他们写一两个难写的。就不用按照之前的教学设计吧自己认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硬跟学生分析一通。

第二节:李丫梅《我为你骄傲》。

亮点一:根据课程四大理念之一,努力建设开房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黎老师在课堂上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亮点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段的学生最喜欢游戏。李老师活学活用,把钱两天培训老师教的查收游戏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信心。课中为了巩固词语,也做了听音找词语的游戏,这个方法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积极性又被调动起来了。

接下来谈谈我们对李老师这节课不成熟的看法:

从教育学的理论看,强调学生的纪律对塑造低年级儿童良好的课堂行为有积极的作用,毕竟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但李老师这节课没有强调课堂纪律,很多学生都是伏台的,个别学生交头接耳,老师也没有提醒学生注意。

第三节:莫美媚《鱼游到了纸上》。

亮点一:莫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能将识字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去发现南都难写易错的字,并且个别重点指导书写,符合学段要求。

亮点二:莫老师的教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善于激励学生,充。

至于不足,我们认为有一点便是莫老师上课时声音很洪亮,吐字清晰,但缺少一点亲和力。如果多一点亲和力,那你这一节课就真的很成功了。

如何学习高中地理

1、学无定法,贵在得法。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并且兴趣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个人感觉好象是夫妻之间的感情可以培养(当然,偶可以择,而地理对于有考试要求的学生而言,带有一点compulsory)。对地理了解的越多,就越有兴趣。说句带有idealism色彩的话,“态度决定一切”。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可以摸索、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具体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以我的看法,正确而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比方法更基本、更重要。

3、理解是关键。地理学的知识,即使是地理事实和现象,大多也是可以通过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来记住的。而关键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更要理解。学习地理跟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也要多问“为什么”。有了起码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提出问题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其实地理学得不好的同学,他们关于地理的“为什么”应该是很多的——只是问题太多、怕麻烦、怕思考、怕问老师、羞于问同学,而没有深究下去。

4、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好地理的保证。有些成绩差的同学也许在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发面比其他同学弱一些,但完全可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弥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而“迎难而进”和“畏难而退”对于学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以中学阶段的知识基础不可能解释所有的疑问,迎难而进也应该有一定的限度——这可以通过请教老师来判断。

5、克服自卑的心理。“别人能行的,我也行。”这句话,应该当做一个无条件的信念而深藏在自己心里。天才和弱智都是极少数的。其实自卑并不可怕,适度的自卑感更有利于激发人的潜能。意识到自己比别人差,多多少少都会有点自卑,但不能因此而放弃努力。要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过“从前的我”——也许有的同学跟我一样,不喜欢以别人为目标为追赶对象,那么就以自己为目标——“超越自我”。顺便提一下,其实有相当部分的同学是由于喜欢刨根问底而又经常得不到令他们满意的答案,影响了学习。我自己就是这样,大学的时候,就有一些成绩比我好的同学看到我有那么多的问题而感到奇怪。如果是属于这种情况,就更用不着自卑了。

6、平时勤看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对著名的高原、山脉、丘陵、平原、盆地,河流、湖泊、海洋、岛屿、海峡、城市、矿藏资源、交通线(铁路、航道等)、气候类型、陆地自然带等地理事物的分布要熟悉,形成所谓的“心理地图”。这主要靠平时的逐渐积累。

7、遵循学习和记忆的基本规律。正如楼主所说的那样,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课后必要的练习,这些是起码的环节。此外,循序渐进原则、遗忘曲线规律等也是必须遵循的。

8、养成计划做事和学习的习惯。学习必须靠平时心平气和地坚持,不能靠一时冲动而虎头蛇尾、断断续续,否则前功尽弃。

如何评语文课如何评语文课及评课的原则

《玲玲的画》是第七组中的课文,本组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来编排的。课文写了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了,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添了几分家的温馨。课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教者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今天这两节课的教学效果,大家都看到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学得兴趣盎然。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这两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有不妥之处还望在座的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重视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宋老师在整节课的教学,能根据低年级的认知特点,适时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引导,让学生动起来“读”,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充分的毒、自由地读,读中求知,读中感悟。

二、整体感知全文架设台阶,降低难度。宋老师在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采用了填空式的办法,降低了概括课文的难度。我个人认为既教给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方法,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无形之中保存了学生概括课文的热情。

三、注重语言积累,朴素而扎实。况且不论在对爸爸的话的感悟方法是否恰当,但是傅老师已经敏锐地注意到爸爸的这番话值得学会与积累,所以设计成教学的重点,并采用多种形式读的方法。可谓扎实有效。

四、能扎实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注意到了,也落实到位。

其次,课外名言的拓展、课件的精心设计和制作,课件的合理利用,也是两节课的精彩之处。

当然有几个探讨的地方,比如:傅老师在指导朗读时,读的形式过于单一,很多时候是指名读、齐读,对5-7小结的对话朗读,傅老师没有展开到位的朗读指导教学。

2.宋老师在教学认读生字时,只停留在认读上,如果有时间的话,我觉得是否应该对识字认字再作具体的指导。

诸如此类的小问题还是存在的,以上就是我不成熟的拙见,还望在座的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如何评语文课如何评语文课及评课的原则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听了赵老师的课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指导个性朗读。

在朗读指导“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时,老师先让学生找到描写盘古动作的词,自己做动作,感受抡的力度,再指名读,学生读得不理想时,耐心指导,问:“他抡起斧头时会怎么想呢?”生答“我一定要劈开。”就这样引导学生带着这份决心再读,体会抡的力量。并通过范读指导学生重音轻读。比如:引导学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轻声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重音读。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

二、在表演中体会。

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赵老师边范读边让学生表演,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当老师读完,问你们有什么感觉时,学生都纷纷说累死了。老师马上过渡说:“你们坚持了几分钟就感觉累了,可盘古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辛。

三、充分发挥想象。

教学时,赵老师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如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很具体,她让学生学习后问:“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个想象空间留给了大家,你们发现了吗?”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

四.重视方法指导。

赵老师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时刻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无论学生的程度是高还是低,无论学生体会得是深还是浅,他们都在品尝学习的快乐,他们都在收获着。

语文课堂是缺憾的艺术。我听了这节课后,有两点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1、借助媒体教学,固然有它的独到的优势,但学生阅读文本还是要回归课本中来,近距离接触,或许效果更好。

2、可适当添加小练笔。

看了罗老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匆匆》一课的课堂教学实施情况,我深深地地感到,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了我校的语文课堂。

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把握学科特点,体现新课程理念。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阅读这样一篇文章,应该是一次很好的心理享受与情感体验。

罗教师先设计了“谈话激情,导入读书”的环节,这就给这节阅读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基础。而后,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几个学科特点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

1、是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谈。深入地读,是把心放在文章内容里去读,体会这篇散文的优美和深刻;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读,读得有情,有趣。有思考。富个性地悟,是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开放性地谈,是学生读书,感悟之后的阅读互动和交流。可以说,学生在读书,感悟之后,各抒己见,是很好的互学过程,很多学生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2、是注重读书中的积累与运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匆匆》这篇散文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段,用得精当。学生应认识这些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主动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中有这方面的考虑。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堂背诵部分句、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设计。

尤为突出的是学习、积累与运用的紧密结合。学生调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法,学习作者的表达风格,结合自身对时光流逝,时光宝贵的真实体验,进行大段的读后语言训练,效果很好。

3、是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观的`变化。

学习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同时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必须树立让语文教学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的新认识。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那么,课堂是学习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课上,罗教师积极适当地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一方面,教师抓住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施教,引导学生读文,从文中内容想开去,适当延伸;另一方面,教师大胆扩展读书新领域。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了解朱自清这位现代著名作家的一些情况,课后,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读读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学设计中“延读”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内外阅读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体现了小语文教学观向大语文教学观发展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清新、自然,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有情有趣。

“品读、赏析,读中悟情”是这节课重要教学过程。

品读,教师设计了几个引导点:一要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二要品读各种修辞法的表达;三要品读重点句、段。赏析,教师把它融于品读之中,强调于品读之后。读中悟情,是这一教学设计精当之处。一悟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与婉惜;二悟旧时代年轻人已有觉醒又为前途不明而彷徨的复杂心情;三悟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的重要。这样,学生就读懂了一篇文章,悟出了一个情,懂得了一个理。

以上教学品读,赏析的过程,设计清晰、适当。实施教学时从内容到教法到学情,都显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学生读书很动情,饶有兴致地读,主动地探究问题,很好。

三、教学设计问题分析。

难,怎样适时机地指导、帮助他们考虑不多,前面说“学习过程设计不够”就是这个意思。也许,教者对学生读书过程和读后发言,表达之间的轻重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依点评者看,自读、自悟是根本,是基础,读得好才有好的生生交流与互动。那么,设计时要考虑学生读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设计适当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这样的教学设计更重视学生的学,就会更实用。

总之,罗老师的《匆匆》一课的教学充分地体现了新理念,是一堂值得我学习的难得的好课。

如何才能上好语文课

语文是各科教学的基础,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因而语文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也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如何才能上好语文课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主要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它既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也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性艺术。语文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只有运用优美的语言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更容易挖出他们的学习潜能。一堂多姿多彩、条理清晰的语文课来自教师语言的成功应用,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获得知识和能力。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恰当应用美的语言教学,一定能让你的`课堂活跃而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由于注重了对知识点的把握与传授,而往往忽略自身语言的艺术。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成绩很好,而原本丰富多彩的课堂变得枯燥,学生自身的表达能力也不尽如人意。

一般教学理念中,凡课文必划分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这样的教学虽无不妥之处,但形式呆板,教学中缺少情感互动,显的语文课枯燥无味。()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含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中要通过美育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做到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只有将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还语文教学一个活跃、浪漫、丰富多彩的气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积累的重要性,语文学习尤其重视积累。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能帮助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又扩展延伸了学生的知识面。

阅读、说话、写作结合,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语文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课本内容上,沟通课堂内外,由此及彼地想象、联想,使学生思维活跃、胸襟开阔。

总之,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亮点是"过程"的优化,而不是片面追求结果。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模式,也大大丰富了教育方法,从多角度出发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就是五花八门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教学问题。这有待语文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工作者去发现并解决,逐步完善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正确实施。

如何提高中考作文

所谓“个别”是指在一件事、一个人、一个物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而“一般”是指可以适用于同类人或事件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由个别到一般是人们深刻认识一种现象、一种规律时常用的思维方法。它不仅能让人发现一个人或一件事的特征,还可以挖掘出一类人或一类事的特征。

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就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爬下悬崖,文章并没有到这里就结束,而是从这一“个别”中悟到了一个应付所有困难和挫折的“一般”道理:“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我所要到的地方。”也正因为这样,这篇散文才能不仅给学生美的享受,也给学生心灵的震撼,让他们明白不管多大的困难,只要把它们分割成一个个小困难,个个击破,困难总有解决的一天。

再如一个学生的作文:在考“社会”时,有道题是考“七七事变”的时间,我忘了,想起了曾在课桌上写过这个事件的时间,于是慢慢移动试卷。在移动的过程中我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作文的结尾写道:“铃响了,虽然那一个空格我没有填,但我觉得这比填了更好。”这样的结尾虽然也体现了他的深刻感受,但却缺乏一般意义,自然也不能触动读者的内心。如果他能由这个“个别”延伸到:“努力争取某种东西的同时,决不能失去比这更珍贵的东西——良好的品德修养。”就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不仅考试时是这样,不能为想得到一个好成绩就丢失了诚信,许多时候,我们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不也是一样吗?不管何时,都要珍惜自己拥有的最珍贵的品质——诚实、善良、乐观……这样,作文的思想之光便在不经意间照彻了读者的心灵。

如何评语文课如何评语文课及评课的原则

最近看了吉林长春希塑中学张冬梅老师讲戴望舒《雨巷》的录像,很有感触,新课标推动的语文课改的确有效。

总的来看,张老师这节课设计得非常好。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精神。首先,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了以往常见的满堂灌的做法,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一开始老师先朗读作品,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印象;随后又由学生朗读两遍,一遍是个人读,一遍是集体朗读,每读一遍老师都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感受;接着学生发言,谈自己对诗的印象,较多的是“凄清”“迷惘”“寂寥”等,大都是摘诗中某个词语来表达;然后老师及时抓住学生的感受逐步往诗作的基调与氛围上引导。这些引导很自然,因为紧密结合学生的第一阅读印象,并非高头讲章,也不是一味灌输。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到诗歌氛围之中,阅读、感受和理解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讲文学作品,读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或朗读才能更好地进入作品。让学生在感受、体验核想象中得到熏陶,从而提升审美能力。诗词教学更加要求阅读主体的融入,讲求氛围的浸润,没有阅读的引导,那情味是出不来的。张老师这堂课强化朗读的效果,并力图以此调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是对路的,也符合新课标提倡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精神。

这堂课还有一点比较成功,就是既放得开,又不面面俱到,要解决的问题比较集中,整体安排干净利落,井井有条。课堂前半部分反复阅读课文,从中穿插引导学生感受诗作氛围,然后顺势提出探讨“美的原因”;接下来用细读的方法,重点分析油纸伞、丁香等意象,讲得很深入,又能结合学生的体会,把学生的想象力与感受力引发出来了;最后则提升一步,重点解说形成诗作美的主要原因一一意境之美,并说明意境在诗歌创作与欣赏中的作用,这就把《雨巷》的艺术特色勾勒出来了,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诗歌中意境之美的重要。

新课标提倡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探讨逐步加以解决,从而使感受力、理解力与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张老师在课的每一段都不断引发学生感受与思考,这节课是在不断的提问与引导中完成的。其实,怎样引导提问、怎样层层推进很有讲究。所提的问题要深浅适当、有层次感,且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让学生有兴趣,这并不容易。如讲到油纸伞这个意象,老师问学生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说想到电视剧《白蛇传》中的许仙就是常打着油纸伞的。于是老师顺势让学生从朴实、古老等方面去体会油纸伞这一意象所唤起的感觉。这里我替张老师补充一点:油纸伞其实是比较传统(不宜用“古老”这个词)的日常用具,也比较优雅,很适合雨巷的氛围。不妨让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把油纸伞变成塑料雨衣,那味道就两样,诗味就会失去了。所以应当让学生全身心去体验,才能发现诗歌的美。张老师这节课的节奏也掌握得比较好,没有哗众取宠的表演,而且又能扣住教学的基本要求,实现教学目标。

但如果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这节课也存在一些可商榷或者说应当改进的地方。我这里结合自己对戴望舒《雨巷》以及现代诗歌的理解,同时考虑到在高中一年级应如何讲现代诗,谈一点意见。

一是应当重视阅读的第一印象。讲诗歌一定要非常重视阅读,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沉浸到作品的氛围中,获得自己的感受。这一点张老师已经做得不错,课开始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用来引导朗读,效果不错。但对于第一印象的强调还不够。张老师只是一再提醒学生阅读时要把握思想情感,这当然没有错。但是“思想情感”这个词用得太多了,学生可能已经有“固定反应”,不利于引发兴趣。如果改动一下,不用“思想情感”,而要求学生把握并说出各自读诗后的第一印象,大家可能会更有兴趣。第一印象也就是直观感受,对于诗歌欣赏来说,这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其实张老师也有一处提到了直观感觉,可惜未能突出,也未能帮助学生了解怎样去获取这种直观感觉。

也就是说,有必要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去接触一首诗,特别是带有象征与朦胧色彩的现代诗。应当向学生提示,第一印象的获取必须通过整体感受。读一首诗,不要一开始就字斟句酌,不妨在整个作品一气读完后,体会一下其中给自己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这第一印象是分析欣赏一首诗的前提与基础。文学课讲究情感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感受和印象的引发是题中应有之义。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是有他们的阅读印象的,如果老师能就此强调这个前提对诗歌欣赏的重要,并引申一步,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种读诗的方法,那教学效果就会凸现出来。

如::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其中斜杠标示的是阅读时很自然的短暂停顿。句子音顿的多少会影响节奏,音顿多的(比如三次“顿”以上)读起来徐缓,音顿少的读起来急促。《雨巷》中音顿的句子约占全诗三分之二,所以能造成一种舒缓效果,产生一种沉郁的节奏美。其次,是句子双音煞尾。一般来讲,单字音或者三字音煞尾,会显得轻快,形成吟唱式。而双字音煞尾,则较平缓,呈现悠悠诉说的调式。《雨巷》42行中有32行双音煞尾,因此造成一种平缓舒展的效果。双声叠韵是造成《雨巷》音乐美的一个方面,这首诗的语音缠绵,有徘徊意味,就与此有关。以上诸多方面,是形式问题,也是形成意境的条件。张老师在课上曾提到双声叠韵,可惜未能稍加展开。

再者,是诗行处理。古诗不分行排列,靠音韵句读,现代诗的特点之一就是分行。比如《雨巷》第一节其实就是两句话,中间只有两个逗点,可以让学生试验一下,如果不分行处理,而采用通常的习惯将这两句话排列在一起,那就完全是散文,而不见诗味了: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就可以让学生发现,分行也大有讲究,可以产生诗的韵律,这正是新诗的特点之一。上述理论知识老师不一定都讲,但应当有这些储备,应当适当讲清楚这首诗形式和手法上的特色,让学生了解诗歌美形成的秘密,从而激发学生读诗写诗的冲动。最后还要谈谈意境的问题,这与知识性教学也相关。张老师这节课着力要学生领会《雨巷》的意境之美,教学目标是基本实现了,但在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美时,最好能以斑见豹,让学生了解意境的一般知识,从而掌握读诗的一般方法。张老师这方面做了一些安排,但同样是提炼不够清晰,没有形成能让学生明确把握的知识点。张老师在引导学生欣赏《雨巷》时先后用过“思想感情”“内容”“环境”“情绪”“意象”等多个概念,这些概念和意境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区别,老师应当加以说明。张老师也曾经要解释意境的含义,但同样没有作为知识点凸现出来。意境是传统文论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概念,学术界有各种解释,当然没有必要给高中一年级学生做繁琐的介绍,但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介绍简要的定义,是非常必要的。对意境(还有意象)这样的中心概念做必要的提取与解释,并作为重要的知识点提示学生掌握,对这样一堂诗歌课是非常必要的。

一堂课要讲得好,设计自然要精到,但怎样才能做到,恐怕还得靠老师的学习积累。厚积薄发,有足够的学养,才能提高教学水平。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