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如何上(优质18篇)

时间:2023-12-09 14:16:39 作者:灵魂曲

优秀作文是对学生语言运用技巧和写作风格的认可和鼓励。以下是一些备受好评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上的灵感和思路。

山东省第三期高中教师远程培训语文课程专贴:以《登建康赏心亭》为例谈如何

石轩主人。

关于阅读教学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一)--研究教学内容。

主持人:徐思源(以下简称“徐”)。

参与者:赵志伟(以下简称“赵”)。

方智范(以下简称“方”)。

徐:老师们好,欢迎收看语文新课程远程研修第一模块第一专题的课程。

试论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论文

近几年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目标教学有效性,新出台的课程实施标准要求教师善用小组合作形式辅助教学,从而实现学生探究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所谓合作学习指在课堂上以学生之间的互动为主的一种教学形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布置一定的教学任务,让学生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而进行有明确责任分工的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而学习和为个人而学习,一起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使自己的语文水平有所提升,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教学目标能够有效实现。

(一)放开手,不“包办”。

在传统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为学生“扫平一切障碍”,对学生有求必应,只要学生碰到疑问,教师就立马进行解答并让学生记忆,事实是学生学过几天之后就忘记了,因此教师要改掉这种“打点好一切”的坏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探究,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知识记忆起来肯定比教师灌输的要有效得多。因此,要想保证小组合作探究有效开展,首先教师就要做到“放开手,不包办”。

(二)不拘泥于形式,给学生留下充分时间。

在当今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过程中,教师往往拘泥于形式,随便出个问题让学生探究,一旦学生没有探究出来就立刻停止,把答案告诉学生。这种形式的教学并不能取得理想效果。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而不是做做样子让学生讨论就告知结果。例如:在高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拿出一篇阅读让学生探讨,传统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阅读一遍就可以了,完全达不到应有的合作探究模式的效果,如果说教师能够在学生阅读之前就给学生设定几个问题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的话,教学效果就一定会好很多。

(三)遵照学生的意愿进行分组,激发学生对合作探究的兴趣。

在传统合作小组教学过程中,教师怕学生聚集到一起聊天不学习,而不愿参照学生的意愿进行分组,这样的结果导致学生对合作探究根本不感兴趣,不愿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因此,对学生进行分组的时候,不仅要参照学生的学习成绩,让成绩好的学生带动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一起学习,还要根据学生意愿,学生之间都有自己的小团体,更愿意与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学习,因此教师为了保证学生对合作探究的兴趣,可以参照学生的意愿分组。

(四)以讨论问题为中心。

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讨论问题为中心。因为语文教学本身就是感悟和思维发展并进的学科,如果说教师不能在教学之前设定好问题的话,那么学生很可能不知道自己探讨要从哪方面入手。因此,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前,教师要预先设定好几个问题,让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问题:进行讨论,既能开发学生的思维又能保证学生不偏离教学轨道。例如: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课时,教师可以预先设定几个问题:“作者想象了哪些她恢复光明之后的场景?从这一篇课文中你学到了什么?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描述她三天光明恢复之后应该见到的场景的?”设定好问题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与讨论课文,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大致的学习方向,让学生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思考,有效保证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形势下越来越注重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那么这种学习模式为语文教学带来什么作用呢?首先,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探究更注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其他学生的建议完成知识学习,是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是教师把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通过记忆获取知识,日子久了就忘记了,如果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这个过程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记忆起来更容易一些,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讲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再次,它是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教育体制一直在改变,学生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一直是培养的重点,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意识的过程,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育改革方向的。

教育体制一直在变革,一直在追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组合作模式就是变革的产物,希望所有教师都能利用好这个模式,发挥应有作用,保证教学效果。

如何在高中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就是朗读。通过朗读可以对学生加强指导,让学生对课文理解更透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同时也能使学生的语感得到培养,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增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因此,语文课加强朗读训练,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朗读训练贯穿其中。在读的过程中感知整体,并产生对生命和对人生的感悟,在读的过程中熏陶和升华自己的情感,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保证阅读教学的优化,保证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通过正确阅读打好语文基本功

小学生在充足的字量和普通话发音正确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朗读课文。这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了要求,可以用普通话连贯和通顺地朗读,重视情感运用和抑扬顿挫。在现实中有的学生咬字不清晰,长期这样讲话也会不清楚。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有的学生忽视标点符号,在读的过程中不重视停顿,这样的朗读容易出错,并且基本上没有时间思考。一些文本出自大师之手,多含有高深的思想和远见,小学生刚刚步入人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内涵和哲理。此时教师就要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用各种有效的方法缩小他们之间的距离。总之,朗读速度太快和太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都是不利的,教师要纠正学生的这些错误,提高学生朗读的正确性。

二、教师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激励

通过激励性语言,可以对学生的朗读兴趣进行激发。在小学语文阅读中通过激励措施的实施,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朗读。学生都喜欢被教师表扬。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朗读之后,如果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激励性和赞美性的点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心充足的情况下,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更高,以后朗读也会更加投入,朗读效果也会更好,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

三、教师加强朗读的指导和示范

小学生的特点是知识不丰富和知识面窄,但是有很强的语言模仿能力。因此,在学生朗读前,教师的示范和指导非常重要。教师的示范性朗读要重视语音的准确性、连贯性、停顿和重音等。在教学中很多学生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他们也不知道怎样通过声音读出文章的感情。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的朗读示范要加入自己的感情,让整篇文章的感染力更强。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也能通过带感情的朗读激起自己的情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更透彻。例如,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示范性朗读,学生跟着教师读,学生能够对小女孩的悲惨生活感同身受,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小女孩悲惨生活的同情。

四、学校重视家庭和学校的联合督促

家校的联合督促,可以使学生更加重视训练阅读能力。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只依靠语文课的指导是远远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家长的督促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在家里度过,家庭和家长作用的发挥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学生可以在家里强化阅读训练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让学生在预习和初读课文时,就能流利而正确地朗读,并且能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加入自己的感情。此外,家长要督促学生每天读一定篇目的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家长要加强阅读指导和监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因为小学生必备的能力就是阅读。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的指导和示范,引导学生增强朗读能力。这个需要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感情。文章主要从“通过正确阅读打好语文基本功,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激励、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和示范,学校重视家校联合督促”等方面探究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语文朗读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朗读是语文课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教会学生“听说读写”是大纲规定的语文课教学任务。翻开小学语文课本,你会发现每课的作业要求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对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加上篇篇课文都是编委们精心选取的,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朱教仁教授说过: “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所以,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

《如何在高中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语文课堂怎样高效组织小组合作教学论文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

目前是信息化、互联网化的社会,这使得学生的发展水平、生活经验、思维方式乃至学习方式都呈现出个体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于我们初中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会。“小组合作,差异教学”正是把学生的差异作为教学的起点和重要的资源,它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从而实现学生之间的差异共享,最终促进学生有差异地发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差异教学”,有以下几点作用:1.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交往,能促使每个学生正视困难、懂得求助、学会分享、增强自信,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2.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3.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述这一切正是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也是未来社会所必需的能力。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差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组合作,差异教学”的内涵。

“小组合作,差异教学”的核心是差异教学。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的教学。差异教学的核心内涵是“从差异出发,为了差异发展而开展有差异的教学”。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差异教学理论认为,自主选择、差异共享、动态生成是差异教学的三大质性特征。基于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准备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风格来主动设计和实施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差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以自己的方式,谋得自身的最佳发展,获得相对于自己的学业成功。“小组合作,差异教学”的关键是小组合作。合作学习理论认为,正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生活经验、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不同,所以学生们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也因此才有可能和需要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而以小组合作为基本形式的合作学习,以组内成员的差异为教学的起点和重要的资源,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合作为重要方式,围绕着特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从而为实现差异教学所要求的“自主选择”、“差异共享”和“动态生成”提供了可能。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差异教学”一般包括下列步骤:

(一)进行差异评估。

差异评估是进行差异教学的前提。在开展差异教学前,我们有必要根据初中科学学科的特点,对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科发展水平(包括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等)乃至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进行差异评估。差异评估的重点是学科发展水平,方式可以是课堂观察、作业观察、访谈、测试等。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把一个学年作为一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初,对学生的学科发展水平进行差异评估,从而及时发现并充分了解学生在学科发展方面存在的差异,作为实施动态分层、开展差异教学的主要依据。

(二)实施动态分层。

差异教学强调动态分层,以充分适应学生差异。差异教学所指的动态分层,与传统的分层教学主要是从认知层面进行分层、从教学方法策略角度来照顾学生的差异不同,它是从更宽泛的层面进行考虑,强调采用系统的方法策略来照顾学生的差异。例如,不仅强调“同质分层”,倡导“异质合作”,而且还实行动态管理等。显然,这种隐性分层不仅能减少标签效应,而且能更有效地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差异评估的结果,对学生的学科发展水平进行分层,一般可分为a、b、c三层。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每个小组约6名学生,其中至少包括1名a等生、2名b等生、1名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般担任小组长)、1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代言人)、1名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和1名生活经验较丰富的学生(上述人员可以重复)。在上述分组过程中,班主任要做好协调工作,从而保证在分组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并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协作,最终实现差异共享。当然,由于不同学生的学科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故每个阶段应根据差异评估结果,随时对学生的分组情况进行调整,尽量保证差异教学过程科学、合理,以达到教学效率最大化。

(三)开展差异教学。

1.制定个性化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能为教师制订教学计划,设计和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提供正确的方向。关注学生差异的个性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每个阶段初,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实际确定本学年教学的总体目标的同时,根据差异评估的结果和学科的具体情况,为每个学生制定学科发展的个体目标;第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明确每一单元的编排意图和教学目标,而且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体目标,以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2.设置多元化任务。

教学任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为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必须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教学任务首先表现在所呈现的问题的多元化上,即教师为教学任务所设置的问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选择;其次表现在完成任务的方式的多元化上,即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它可以是教师启发式的讲解或提示,可以是学生自主性学习(如阅读、操作、思考),可以是小组合作性学习(如讨论、分析、实验、探究),还可以是全班性的交流和评价。在多元化的任务中,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都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都有进步和提高的可能。

3.开展合作性学习。

差异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合作性学习,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促使学生相互协作、实现差异共享,自然成为开展差异教学的关键。在动态分层基础上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最基本的一种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科a等生的核心作用,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科b等生和c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比如在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中,在“提出猜想”“设计实验”等环节中,往往是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起引领作用,基础知识扎实或生活经验丰富的学生起辅助作用;在“实验操作”环节中,是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发挥突出作用,帮助组内其他成员共同完成实验;在“分析得出结论”“合作交流”“反思评价”等环节中,则是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发挥的作用更多一些。正是通过这种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差异共享,才有可能促进大家的共同提高。

4.进行差异化指导。

在差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灵活的、开放的。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教师采取的方法应是不同的;其次,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师提供的指导和帮助应是灵活的,比如在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策略,又有面向部分学生的策略(比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提供的策略可能是不同的),同时还有针对学生个体的指导和帮助,而且不同的学生方法也是不同的;第三,即使对于相同的对象,比如同一层次的学生,或者同一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教师采取的策略也应有所不同。

(四)实施多元化评价。

差异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都要求在差异教学过程中实施多元化评价。首先,评价内容多元化,即评价的内容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其次,评价主体多元化,即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应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第三,评价方法多元化,即教师应不断创新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与发展功能。比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c等生,采用表扬性评价,多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b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其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于a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又如,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强化对小组整体的评价,弱化对组员个体的评价;强化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弱化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强化学生的纵向比较,弱化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诸如此类,都是有益的尝试。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随着中职课程改革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凸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顺应中职语文教学的要求,立足于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试图从“小组合作”学习中思考中职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意义与作用,探索当下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及策略。

关键词:小组合作;中职生;中职语文。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

中职学校的学生语文底子薄、基础差。放眼长远,21世纪的人才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协调多方面的关系,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

中职生由于经历中考所谓的“失败”,很多人在学习上不自信。“老师,其实我也想学习,但就是学习不进去。”一句话道出了学生在接受知识时最普通的情感需求,与“好学生”相比,他们更需要教师的理解与支持。所以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融洽师生关系,为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三、形成以集体讲授为基础,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制订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提倡小组合作,并非所有的语文课都需要小组合作,而要精选内容,合理制订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如,中职生普遍纪律差点,教学纪律是保障课堂正常进行的前提。教师要在纪律方面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如做忠实的听众,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要尊重别人意见,善于采纳别人意见,让课堂教学有序进行。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教师应担负起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会有意外的问题产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既是合作者又是竞争者。然而,小组合作不是万能的,需要我们广大中职语文教师不断探索、总结,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农业中学)。

高中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应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

一、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教学中,要突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语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视作课堂上的“导演”,由原先的演绎知识的“演员”转变为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导演”,要对知识的重、难点和来龙去脉吃深吃透,并要摸清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其思想的差异性,恰到好处地兼顾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接受能力,让课堂的每个“演员”开动脑筋,主动表演。并且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感悟,去思考,去钻研,去实践,探索知识的奥秘。对于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不要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以免挫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情绪,也不要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出面代理,而要适当地鼓励、启发、引导,让学生品尝找出正确答案的愉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nextpage]。

三、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学及教育机构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堂授课效率。如果能引入一些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无缝式”互动,则一方面解决了互动与教学进度的平衡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不完全”互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阶段的互动式教学工具主要有“电子白板”和“抢答系统”两类产品。“电子白板”全名为“多功能交互电子白板”,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把许多宏观、微观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带给他们非常直观的视觉感受,使得学生的体验更直接、真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论文)这是传统授课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另外,抢答系统是基于无线通讯技术的互动教学产品,通过现有的多媒体教室进行互动问答,随堂测验等活动,能够将课堂上每个成员的情况及时反映到这个系统中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已手中的遥控器来查看自已的答题情况等。互动教学系统的广泛应用,将解决课堂教学的一系列难题,将为教学提升授课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卓有成效的作用。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而初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初中语文教学要立足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想方设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多种手段,多种技巧,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训练,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进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四、突出方法教育,让创新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当中。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能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教育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教法必须改进。一是要给学生一个创新的宽松环境。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与学生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要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二是要激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疑难要设计的科学,严密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就是教师要设疑给学生解,让学生逾越,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三是要授之以道,夯实创新基础。首先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其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只有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时候,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最后,创新能力的体现离开的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的,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的现实可能性。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课堂教学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是师生互动的必然要求,是课堂知识落实的有力措施,教师必须做好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与操作。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节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反思自己的教学,借鉴他人的成果,感悟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的设计和运用,有能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成功之处,也有脱离学生实际的失败之处,当然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通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指导教学,不断进步。

一.课堂教学的提问要精心设计,目的明确,具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要问在知识关键处,突出课堂重点,在一堂课起到统领作用。在不严谨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有时过于随意,偏离课堂教学的中心,针对性不强,使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明确,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必须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所提的问题要有典型性,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例如,在讲高三政治常识《前言》时,为了让学生能从整体上了解政治常识讲述的内容,我围绕着课本上提到“政治常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我国国家制度为核心,以民主政治建设为主线”提出问题,问:1、编写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为什么?2、我国有哪些国家制度?3、从制度上讲,如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渴望着寻找答案,这时教师就可以简略地介绍课本内容,吸引学生的共同参与。

二.课堂教学的提问要新颖别致,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兴趣和主动性,如何培养能力呢?看来,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开讲的提问,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政治课与别的科目有些不同,学生们或许已经把教材当故事看了,当我们拿着教材走进教室,学生们此时最关注的可能就是,老师会怎样来讲这一课?有没有新的东西?如果此。

时老师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将很难让接下来的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充满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辟的开讲会充满吸引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在讲高一“家庭消费的主要内容”这一课时,我首先播放歌曲《火火的北京》。然后提问:“刚才播放的歌曲叫什么名字?这首歌歌唱的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们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所以就开始进行热烈的讨论,你一言,我一句,都想发表自已的见解。通过这样的提问,使这堂课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从而为上好整堂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以形象的漫画激发学生的兴趣,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社会主义民主”时必然有提到资本主义民主,如何对照资本主义虚伪的.、有欺骗性的民主,讲清社会主义广泛的、真实的民主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除了运用列表对照分析,引用大量数据来说明的方法外,还采用了漫画的形式加强教学效果。如用“跷跷板”漫画-----跷跷板一端坐着一头驴头人身像,另一端坐着一头象头人身像,中间是美国白宫,在象驴身上分别写着“民主党”、“共和党”字样,他们分别代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这表明美国政治两党轮流执政的真实面貌。这就清楚地说明,资本主义的民主,不过是两党之间的民主,是有范围、有层次的民主,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没有参加国家管理的民主权利,因而是虚伪的、表面的一部分人的民主。反之,则说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广泛性、真实性的真正民主。这比抽象的说教讲授既生动又形象。运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既掌握知识,又用知识理解社会现象的目的,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愿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素质教育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政治课教学可根据需要,恰当地运用有趣的比喻、精彩的名言、简短的故事、精妙的发问等,突破难点、激发兴趣。例如,讲哲学常识第六课“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抽象难懂的哲学观点时,如果教师只空洞地讲述理论,学生难以理解,又会觉得枯燥。我在讲这一问题时,引用了一个故事:有一员外家有四位女婿,分别是文人、做官的、经商的、种田的。有一天,他们在员外家同桌饮酒时,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他们便望雪兴叹对起诗来。身分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诗句。之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1、为什么他们对下雪的认识不一样?2、他们的不同身份,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决定谁?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明白了道理,而且记忆持久。

三、课堂教学的提问要循循善诱,步步深入,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学生答问中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答非所问、答不上来等。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发问,使问题问在学生需要处。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追问学生,要多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情况来设计问题。例如,我在讲政治常识第四课“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时,依据学生的思维梯度和层次,进行了如下的提问:1、什么是民族团结?2、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团结?3、怎样坚持民族团结?4、假如你是国家民政部门负责民族工作的政府官员,你将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在讲经济常识第一课“商品的基本属性”时,为了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把握经济学道理,更通俗地理解知识,我通过实物展示进行设问,以两个汉堡包与一支钢笔为例:1、为什么需要交换?2、为什么能够交换?3、为什么在一定时期只能以这样的比例进行交换?4、这种比例会出现变化吗?为什么?5、这种交换体现了什么实质?通过这样的设问,步步深入,层层启发,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透过现象把握实质,由浅入深,能激发学生寻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和进取心。既加深了学生对商品基本属性的理解,又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四、课堂教学的提问要与热点问题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讲求时代性。

政治课的内容与时事、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十分的紧密,所以在提问的过程当中,要经常地与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应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用所学观点去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使提问具有即时性和时代性的特征。这样,使我们的教学才不会落入空洞的理论之中,这样的课也才会有生动可言。与实际相联系,学生才会感到有兴趣,才会积极地去思考,这样整堂课才有气氛。例如,我在讲“劳动者的主要权力与义务”时播放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中的真实案例“谁毁了我一生”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例中九个打工妹中毒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造成这样的结局,根本原因是什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最主要的是打工妹不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懂得自己的权力和义务是什么?那么什么是劳动者的权力和义务?其关系是怎样的?这样他们不但一下子对所学知识有了兴趣,而且产生了学过这些知识后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接下来的整堂课同学们的注意力都十分集中。

五、课堂教学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兼顾全局,具有广泛性。

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的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在上课过程中,往往担心基础较差的同学答不出问题而耽搁时间,从而忽略大部分学生,这使得这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没有积极性,只是消极等待,好象不关他们的事,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因此提问时,要照顾到大多数人。提出的问题既不要过浅,也不能过深,要调动起同学们的积极性,让大家共同参与,共同探讨。在提问时,我经常采用这样的语言:“现在请xxx同学回答,同时请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得对不对,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提出来自己的观点。”有时还请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来重复刚才那位同学回答的问题,或者是进一步提出与刚才问题相关的问题来让其他同学思考。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六、课堂教学的提问要具有整体性。

提问要对教学过程全盘考虑,作出整体性安排,要把问题集中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整堂课的问题链,从“起始提问”到“后续提问”,再到“归结提问”,步步为营;其排列顺序,既符合逻辑,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环环相扣,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

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关键是设计什么问题,怎样设计问题,如何使设计的问题具有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典型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这是一堂课是否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当前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提问频繁且显得随意,常常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如何改善课堂提问的策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思考。

一、预设与生成,有效提问。

真实的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大的生成性。要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教师就要学会捕捉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或有价值问题的诱因进行点拨提问,加以重锤敲击,从而激起共鸣、碰撞智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时间与空间,等待提问。

现实的课堂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非常希望学生能够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回答,但没等学生回答,细心的教师就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约为0.9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很少能充分思考并构思答案,他们的回答只能是长期学习积累下来的一种本能反应,或是杂乱的语言表达。如果教师能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课堂会发生以下变化:(1)学生回答问题时增强了信心;(2)学生增加了主动回答问题的次数;(3)学生的回答更完整;(4)学生学会从其他同学的回答中对自己回答的语言进行改进;(5)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然而,大量的课堂反映,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很少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学会思考,因为感觉上的“冷场”会促使教师重新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同时他们也担心,延长回答问题的时间,教学任务会完成不了。

三、重点与难点,精选提问。

以扣紧教学重点为基点精选关键问题,可以改变课堂教学胡子眉毛一把抓,重点不突出的现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以讲为主为以读为主;可以克服“满堂问”的缺点,切实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四、艺术与实效,共同提问。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数学思维。没有数学思维,也就难以谈“创新”,这一目的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提问总是与思维相伴,提问是思维的起因,就像“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样,数学思维的特点决定了数学“课堂提问”的'特点:问题提出要自然,问题背景要清晰,问题进行要有梯度,思考问题要有时间。

课堂提问要有适当的深度和广度,如果问题过浅,提问所含信息量少,就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如,这样提问:“经过不在同一直线的三个点,有且只有几个平面?”学生会毫无困难地回答“一个。”这显然信息量过小,没有深度,如果改为:“经过三个点,有几个平面?”学生可能不好回答,要对三个点的位置关系加以研究和分析,着重考虑三个点共线和不共线两种情况。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没有深度,信息量小,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信息量也处于适当的程度,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但是课堂的深度过大,问题中所包含的信息量过多,超过学生力所能及的程度,就不恰当了。因此,课堂提问要适当,提问所含的信息既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只有当学生感到有一定难度,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又能解决,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时,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感叹学生不会提出问题,其实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在课堂提问方式上多下功夫,那么课堂的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所进步和提高。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也会带着问题来又会带着问题去了。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高度的责任心,依赖于教师雄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个人性格情操的陶冶等。为了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让我们所有数学教师共同努力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曹甸小学)。

高中语文课如何教

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如同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让他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引发了学生更为深刻的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但有些教师,却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延伸、拓展与整合。语文课上成了知识常识拼盘课、五花八门杂烩课。语文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和教学目标,如果课文涉及到什么内容就拓展什么内容,那么语文课就会被上成历史课、地理课、思想教育课、科学知识普及课……。如果语文课堂长此以往,必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课外拓展要立足文本,为语文教学服务。语文教学虽然强调“综合性”,但无论怎么“综合”,语文的拓展延伸也是语文学习的延伸。如果语文课姓了“综”,不再姓“语”,那么语文就没有了明确的研究对象,使老师更难以驾驭,学生无所适从。语文的拓展延伸应以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为基础,潜心会文才是语文的根本。试想如果没有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没有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分析理解,那么其他的一切活动必将成会空中楼阁,以致于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二、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仅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我个人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如果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里表演岂不是更好?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与其课堂上让学生脱离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倒不如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没有扎扎实实的“双基”训练,怎么能切实地提高语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才能使语文学习摆脱表面的浮华热闹,回归本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摘要:提问是一门艺术。语言是人类发展史中重大的发明成果,是人类独有的、重要的交际工具。提问正是一种语言的运用方式,提问的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不是新的教学手段,但在课堂教学中却是必不可少的。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语言文字的基础学科,能为未来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能引发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从而引发在学习语文学科中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学好语文学科。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环节做到行之有效呢?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一些想法。

关键词:提问的艺术;提问的目的;怎么提问。

高中语文教学在某些方面上看属于一种目标式教学,这是由当下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现状的功能所决定的。语文课堂的精彩与否不是教师一个人表演有多精彩,而是能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提问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再根据课程标准而适当扩展,培养学生学习、分析及应用语言的能力。课堂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课程标准始终是其基本依据,是保证其有效性的前提。

一、提问要有延伸性。

提问是一门艺术,当提出一个问题时,你能得到怎样的'答案,取决于你的提问方法,要懂得发问的技巧,才能得到最想要的答案及提问时想得到的效果。引导式提问是最具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问前的准备。

提哪些问题,在什么时机提问,提问哪些学生,可能会给出什么答案,给出答案后该如何处理等,都要在发问前有充分的准备。尽量用生活经验叫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针对个体,提出问题后要注意停顿。课堂提问一般情况下是由少数学生举手发言回答,如果提出问题后立刻就指定学生回答,这样学生思考就不具有普遍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必须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才能有良好的效果。因此,提问后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停顿以后再选择学生回答。善问也是一种艺术,有些教师虽然提问,但不善问,抓不住教学课程的核心。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让学生有兴趣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三、提问方式陈旧。

课堂提问,并不是表面上的随堂问答或“满堂问”,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只有学生提问多,他们才能体验到由问所获得知识的快乐,才能把问题与知识能力结合,带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问号来进行的,有问才能有思考,有思考才能进步,才能使思维活跃。如果只是想教完课程的话,只有课内的知识就足够了,但是想要课堂内容“有趣”,学生互动率高的话,仅仅是课内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补充大量的课外知识。把课内、课外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更有主动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在美国,学生经常提出问题,就算是错误的问题,也代表该学生在积极思考,而没有提问的学生则代表没有思考问题,教师在学末评分,往往高分给予了经常提问的学生,这一课堂氛围的养成值得我国教育学则认真借鉴。

四、提问不能过于单一。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在刚开始进入课程时就要选择一个突破口,叫学生把思想集中在想说的问题上,并刻意求新。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心更是学生的求知动力。杜绝教师随意提问、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这种陈旧的课堂提问,太过单一,不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在叙述了此文是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章因情而起,是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出去荷塘,赏塘中美景,进而引出江南采莲的旧俗,令“我掂起江南”时,加入提问;“假如你是朱自清,你现在在清华大学荷塘,你会想起什么呢?”这样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产生联想。或者问“根据前后段落,你是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让学生主动思考,思考在“点”上,紧紧围绕教学课题,使之对文章写作手法及用意有深入的了解。然后再在适当的时机,提问“那么朱自清看到的景象是否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呢?”再来具体看课文,这样就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问题也得到了深入性的回答效果,使得教学目的进一步完成。

五、提问的态度。

身为教师要思考自己在学生心中的位置,给自己准确的定位。要让学生减少紧张情绪,甚至主动配合教学课程中的提问。严禁惩罚式的提问,在课堂上难免有个别学生“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睡觉”等现象,这时若突然对这个学生提问,学生显然是回答不出来的,这种惩罚式的提问,不仅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容易破坏师生之间的感情。要知道导致这种个别现象出现的原因中也有教师的责任,如果能把课程教得生动有趣,全体学生互动起来,完全可以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独特表达进行不一样的评价,不能总是按预先设计好的语言进行表扬,那样学生心理也不是舒服,学生自己也有想得到的评价,并非一味地想得到教师所谓的“肯定”。评价语言有向导性,教师要有自己的独特评价语言,枯燥乏味的语言直接让学生消极对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这就无法达到教师提问的目的和意义。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最常用的语言技能之一,其不是新手段却是必不可少的,提问要有目的性、连续性、启发性、针对性,还要有整体性、艺术性等。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提问形式,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提问艺术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人称,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可见课堂提问之重要。

参考文献:

[1]方建昌。课堂提问艺术[j]。发展,(06)。

[3]蒋中霞。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j]。中国论文中心,-01.

(作者单位云南省腾冲县益群中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太深,教学过程中只是围绕教师如何教而展开各种教学活动,由于教师居于课堂的统治地位,学生的处境比较被动,因此,不能有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各种潜质。这些现象在课堂提问环节中体现尤为明显,在课堂提问中,教师的绝对权威往往压制了学生的智力与表达能力。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技巧与提问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能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特点。提问过程中,教师严肃拘谨的态度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不重视发散性问题的设置,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

1.有利于构建活跃灵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师生交流的个性化。

极。通过艺术化的课堂提问,学生与教师之间实现新鲜别致的交流互动,形成个性化的课堂提问氛围,在增进学生与教师情谊的同时,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学习潜力。

艺术品的作用是激发人们的想象能力,并有效开发人的智力。语文教师通过艺术化的提问方式和与学生探讨的方式,会使学生感到自己仿佛在从事于一项艺术创作,因此,学生在回答教师问题时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与想象,将潜藏在心底的学习潜力激发出来。另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1.设置新颖的课堂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师要否定传统课堂提问模式的弊端,在教材的基础上设置一些较为新颖的课堂问题,激起学生的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述鲁迅散文《记念刘和珍君》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体会鲁迅当年写下这篇散文时的心情,根据自己的情感领悟力来读这篇散文中的每一行文字。

教师可在学生读完之后进行一些点评。

2.掌握因人而异的课堂提问艺术,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

得到尊重,并达到较理想的提问效果。对性格偏内向的学生尽量放缓语气,并在其回答过程中点头示意,以表赞许。

3.教师注意调整自身的教学语言,启发诱导学生的思考过程。

能力。

4.灵活变换多种提问方式,丰富课堂的提问形式。

课堂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通过变换科学的课堂提问方式,会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直接式的提问形式过于简单,对学生的启发性不强,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情绪。因此,可以改变提问方式,将直接式问题转变为间接式问题提出来,这样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引领学生渐渐深入到文章的内涵当中去。

读书,多接触艺术品,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真正为课堂提问注入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智力与学习潜力的开发。

参考文献:

[2]简迎春。课堂提问艺术浅论[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01)。

[3]林勇成。语文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的思考与探索[j].福建师范大学,.

如何讲好语文课

讲好语文课,前提是你自己得对要讲的课有着充分而独到的认识,用咱们教师的行话说就是要备好课。这你就得仔细研读你要讲的课文,一遍又一遍的读。作为教者,你至少得明白以下几点:

1、课文的大意是什么?

2、课文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3、课文的重点、难点、考点分别是什么?

4、课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5、课文有哪些精彩片段、关键语句?如何赏析品味?

这几个问题在讲课之前你必须能找出并解答。因为身为教师,你不可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还有一点,可能是每一个新教师所不注意的,那就是对你自己的准确定位。你最受人欢迎的是什么?学识?演讲?爱心?还是态度?这样的每一方面都有可能帮你成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也有可能让你感到学生由好奇到冷淡的转变。

最后补充几个细节。1、讲课要动感情,有激情。2、态度和蔼,心态平和。3、照顾全体,重点观注。4、语文即人文,你要观注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你的教法。

祝你能成为一个好语文老师!

语文教材的主体是课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语文教师难当,语文课难教,这第一难,就在要靠教师钻研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读什么”、“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

具体地说,教师先要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本文”“披文以入情”,喜怒哀乐,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是第一读。

接下来要从个人阅读中“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再来阅读文章,把文本中能够发展学生语言的训练点圈画出来,比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

第三步,我们再回归到教师的角色,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进一步从我们刚才发现的众多点中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来一番筛选,明确本课教学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即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

1、阅读方法(1读 读通句子、读懂文章,2读 圈画问题 3读 读出感情等)

2、段意概括、分段(掌握分段、概括段意的方法)

3、语言训练(比较语句,体会运词的准确等)

4、掌握文章的结构(写景物的,怎样写,写人物的方法等在学课文的结束时,总结归纳,让孩子学会方法,为作文铺垫)

如何评语文课如何评语文课及评课的原则

最近看了吉林长春希塑中学张冬梅老师讲戴望舒《雨巷》的录像,很有感触,新课标推动的语文课改的确有效。

总的来看,张老师这节课设计得非常好。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精神。首先,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了以往常见的满堂灌的做法,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一开始老师先朗读作品,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印象;随后又由学生朗读两遍,一遍是个人读,一遍是集体朗读,每读一遍老师都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感受;接着学生发言,谈自己对诗的印象,较多的是“凄清”“迷惘”“寂寥”等,大都是摘诗中某个词语来表达;然后老师及时抓住学生的感受逐步往诗作的基调与氛围上引导。这些引导很自然,因为紧密结合学生的第一阅读印象,并非高头讲章,也不是一味灌输。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到诗歌氛围之中,阅读、感受和理解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讲文学作品,读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或朗读才能更好地进入作品。让学生在感受、体验核想象中得到熏陶,从而提升审美能力。诗词教学更加要求阅读主体的融入,讲求氛围的浸润,没有阅读的引导,那情味是出不来的。张老师这堂课强化朗读的效果,并力图以此调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是对路的,也符合新课标提倡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精神。

这堂课还有一点比较成功,就是既放得开,又不面面俱到,要解决的问题比较集中,整体安排干净利落,井井有条。课堂前半部分反复阅读课文,从中穿插引导学生感受诗作氛围,然后顺势提出探讨“美的原因”;接下来用细读的方法,重点分析油纸伞、丁香等意象,讲得很深入,又能结合学生的体会,把学生的想象力与感受力引发出来了;最后则提升一步,重点解说形成诗作美的主要原因一一意境之美,并说明意境在诗歌创作与欣赏中的作用,这就把《雨巷》的艺术特色勾勒出来了,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诗歌中意境之美的重要。

新课标提倡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探讨逐步加以解决,从而使感受力、理解力与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张老师在课的每一段都不断引发学生感受与思考,这节课是在不断的提问与引导中完成的。其实,怎样引导提问、怎样层层推进很有讲究。所提的问题要深浅适当、有层次感,且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让学生有兴趣,这并不容易。如讲到油纸伞这个意象,老师问学生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说想到电视剧《白蛇传》中的许仙就是常打着油纸伞的。于是老师顺势让学生从朴实、古老等方面去体会油纸伞这一意象所唤起的感觉。这里我替张老师补充一点:油纸伞其实是比较传统(不宜用“古老”这个词)的日常用具,也比较优雅,很适合雨巷的氛围。不妨让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把油纸伞变成塑料雨衣,那味道就两样,诗味就会失去了。所以应当让学生全身心去体验,才能发现诗歌的美。张老师这节课的节奏也掌握得比较好,没有哗众取宠的表演,而且又能扣住教学的基本要求,实现教学目标。

但如果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这节课也存在一些可商榷或者说应当改进的地方。我这里结合自己对戴望舒《雨巷》以及现代诗歌的理解,同时考虑到在高中一年级应如何讲现代诗,谈一点意见。

一是应当重视阅读的第一印象。讲诗歌一定要非常重视阅读,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沉浸到作品的氛围中,获得自己的感受。这一点张老师已经做得不错,课开始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用来引导朗读,效果不错。但对于第一印象的强调还不够。张老师只是一再提醒学生阅读时要把握思想情感,这当然没有错。但是“思想情感”这个词用得太多了,学生可能已经有“固定反应”,不利于引发兴趣。如果改动一下,不用“思想情感”,而要求学生把握并说出各自读诗后的第一印象,大家可能会更有兴趣。第一印象也就是直观感受,对于诗歌欣赏来说,这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其实张老师也有一处提到了直观感觉,可惜未能突出,也未能帮助学生了解怎样去获取这种直观感觉。

也就是说,有必要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去接触一首诗,特别是带有象征与朦胧色彩的现代诗。应当向学生提示,第一印象的获取必须通过整体感受。读一首诗,不要一开始就字斟句酌,不妨在整个作品一气读完后,体会一下其中给自己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这第一印象是分析欣赏一首诗的前提与基础。文学课讲究情感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感受和印象的引发是题中应有之义。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是有他们的阅读印象的,如果老师能就此强调这个前提对诗歌欣赏的重要,并引申一步,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种读诗的方法,那教学效果就会凸现出来。

如::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其中斜杠标示的是阅读时很自然的短暂停顿。句子音顿的多少会影响节奏,音顿多的(比如三次“顿”以上)读起来徐缓,音顿少的读起来急促。《雨巷》中音顿的句子约占全诗三分之二,所以能造成一种舒缓效果,产生一种沉郁的节奏美。其次,是句子双音煞尾。一般来讲,单字音或者三字音煞尾,会显得轻快,形成吟唱式。而双字音煞尾,则较平缓,呈现悠悠诉说的调式。《雨巷》42行中有32行双音煞尾,因此造成一种平缓舒展的效果。双声叠韵是造成《雨巷》音乐美的一个方面,这首诗的语音缠绵,有徘徊意味,就与此有关。以上诸多方面,是形式问题,也是形成意境的条件。张老师在课上曾提到双声叠韵,可惜未能稍加展开。

再者,是诗行处理。古诗不分行排列,靠音韵句读,现代诗的特点之一就是分行。比如《雨巷》第一节其实就是两句话,中间只有两个逗点,可以让学生试验一下,如果不分行处理,而采用通常的习惯将这两句话排列在一起,那就完全是散文,而不见诗味了: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就可以让学生发现,分行也大有讲究,可以产生诗的韵律,这正是新诗的特点之一。上述理论知识老师不一定都讲,但应当有这些储备,应当适当讲清楚这首诗形式和手法上的特色,让学生了解诗歌美形成的秘密,从而激发学生读诗写诗的冲动。最后还要谈谈意境的问题,这与知识性教学也相关。张老师这节课着力要学生领会《雨巷》的意境之美,教学目标是基本实现了,但在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美时,最好能以斑见豹,让学生了解意境的一般知识,从而掌握读诗的一般方法。张老师这方面做了一些安排,但同样是提炼不够清晰,没有形成能让学生明确把握的知识点。张老师在引导学生欣赏《雨巷》时先后用过“思想感情”“内容”“环境”“情绪”“意象”等多个概念,这些概念和意境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区别,老师应当加以说明。张老师也曾经要解释意境的含义,但同样没有作为知识点凸现出来。意境是传统文论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概念,学术界有各种解释,当然没有必要给高中一年级学生做繁琐的介绍,但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介绍简要的定义,是非常必要的。对意境(还有意象)这样的中心概念做必要的提取与解释,并作为重要的知识点提示学生掌握,对这样一堂诗歌课是非常必要的。

一堂课要讲得好,设计自然要精到,但怎样才能做到,恐怕还得靠老师的学习积累。厚积薄发,有足够的学养,才能提高教学水平。

如何评语文课如何评语文课及评课的原则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听了赵老师的课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指导个性朗读。

在朗读指导“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时,老师先让学生找到描写盘古动作的词,自己做动作,感受抡的力度,再指名读,学生读得不理想时,耐心指导,问:“他抡起斧头时会怎么想呢?”生答“我一定要劈开。”就这样引导学生带着这份决心再读,体会抡的力量。并通过范读指导学生重音轻读。比如:引导学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轻声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重音读。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

二、在表演中体会。

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赵老师边范读边让学生表演,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当老师读完,问你们有什么感觉时,学生都纷纷说累死了。老师马上过渡说:“你们坚持了几分钟就感觉累了,可盘古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辛。

三、充分发挥想象。

教学时,赵老师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如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很具体,她让学生学习后问:“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个想象空间留给了大家,你们发现了吗?”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

四.重视方法指导。

赵老师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时刻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无论学生的程度是高还是低,无论学生体会得是深还是浅,他们都在品尝学习的快乐,他们都在收获着。

语文课堂是缺憾的艺术。我听了这节课后,有两点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1、借助媒体教学,固然有它的独到的优势,但学生阅读文本还是要回归课本中来,近距离接触,或许效果更好。

2、可适当添加小练笔。

看了罗老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匆匆》一课的课堂教学实施情况,我深深地地感到,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了我校的语文课堂。

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把握学科特点,体现新课程理念。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阅读这样一篇文章,应该是一次很好的心理享受与情感体验。

罗教师先设计了“谈话激情,导入读书”的环节,这就给这节阅读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基础。而后,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几个学科特点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

1、是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谈。深入地读,是把心放在文章内容里去读,体会这篇散文的优美和深刻;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读,读得有情,有趣。有思考。富个性地悟,是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开放性地谈,是学生读书,感悟之后的阅读互动和交流。可以说,学生在读书,感悟之后,各抒己见,是很好的互学过程,很多学生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2、是注重读书中的积累与运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匆匆》这篇散文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段,用得精当。学生应认识这些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主动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中有这方面的考虑。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堂背诵部分句、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设计。

尤为突出的是学习、积累与运用的紧密结合。学生调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法,学习作者的表达风格,结合自身对时光流逝,时光宝贵的真实体验,进行大段的读后语言训练,效果很好。

3、是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观的`变化。

学习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同时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必须树立让语文教学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的新认识。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那么,课堂是学习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课上,罗教师积极适当地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一方面,教师抓住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施教,引导学生读文,从文中内容想开去,适当延伸;另一方面,教师大胆扩展读书新领域。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了解朱自清这位现代著名作家的一些情况,课后,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读读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学设计中“延读”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内外阅读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体现了小语文教学观向大语文教学观发展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清新、自然,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有情有趣。

“品读、赏析,读中悟情”是这节课重要教学过程。

品读,教师设计了几个引导点:一要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二要品读各种修辞法的表达;三要品读重点句、段。赏析,教师把它融于品读之中,强调于品读之后。读中悟情,是这一教学设计精当之处。一悟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与婉惜;二悟旧时代年轻人已有觉醒又为前途不明而彷徨的复杂心情;三悟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的重要。这样,学生就读懂了一篇文章,悟出了一个情,懂得了一个理。

以上教学品读,赏析的过程,设计清晰、适当。实施教学时从内容到教法到学情,都显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学生读书很动情,饶有兴致地读,主动地探究问题,很好。

三、教学设计问题分析。

难,怎样适时机地指导、帮助他们考虑不多,前面说“学习过程设计不够”就是这个意思。也许,教者对学生读书过程和读后发言,表达之间的轻重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依点评者看,自读、自悟是根本,是基础,读得好才有好的生生交流与互动。那么,设计时要考虑学生读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设计适当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这样的教学设计更重视学生的学,就会更实用。

总之,罗老师的《匆匆》一课的教学充分地体现了新理念,是一堂值得我学习的难得的好课。

如何激活语文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没有了兴趣,学习知识也就无从谈起,正像于漪老师说的那样: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在面对理论性强,缺乏趣味性的知识点时,我们就要想办法增加知识的趣味性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例如枯燥的语法学习,单调的病句练习,曾让许多学生头痛。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兴趣,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建医院、定病情、开处方。

建医院:把病句形象的分成几类。各学习小组派病句方面实力较强的同学负责组建“科室”。

定病情:进一个“科室”的“病人”,病因还会各不相同,要组织学生精心研究,仔细推敲。

开处方:是指针对每一种病句的病因,写出具体修改法。

课堂上,做病句练习时,可采取记分制,达到一定分数的同学可晋升“专家”,并鼓励他们尽快成为“杂家”,游走在各个“科室”间,遇到那些难度较大的病句则实行“专家会诊”。总之,这一情境的创设,会让学生们学习病句的热情提高,乏味的病句课堂也能充满笑声。

对联吟诗――拓宽知识的层面。

对联,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张志公先生指出:“属对这种语文教学方法的形成,显然和近体诗有渊源关系,然而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作诗的范围,发展成一种教学手段了。”所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独特的资源,就会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一缕阳光。

在教学《荀子》的《劝学》时,我就用对联的形式,高度概括文章各段的内容、思路、手法、主旨。针对文章的一、二段拟出上联:。

十种比喻、分层推进说明学习会提高、改变有成效。

学生会被这种新颖的形式所吸引,兴趣很高,纷纷研究课文,很快就有了下联:。

三个层次、正反对比、论证成功要积累、坚持加专一。

一副对联就带起了学生对整篇课文相关知识的学习,并且效果极佳。

其实,不仅对联如此,仿经典诗句同样也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故都的秋》主体部分时,为了达到“体会选材的重要性”这一目标,我让学生选取文中景物仿《天净沙?秋思》做一首小令,很快就有佳作出现――“残花飞叶衰蝉,沉云冷雨满院,清街落蕊灰天,枣熟心寒,落寞人在世间。”

3丰富教学模式,鼓励竞争。

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爱表现自己,有独立感,自我意识强。为此,我在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一直努力创造一种“自我表现”的环境和机会,使他们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去创造“自我”需要的精神财富。

1.引入比赛、表演等。针对中学生的这一特殊心理,我把竞争意识引入到教学中,有意识地在课堂中进行快速阅读、快速复述、快速作文、快速查工具书等。教学《孔乙己》时,让学生表演“排九文大钱”,看谁演得惟妙惟肖。学生们都摩拳擦掌,拿出九个大硬币,在桌上比划着,那股认真样令我倍感欣慰。这样,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了充分表现,学生饱满的学习激情也得到了释放。

2.创造机会,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兴趣是一种感情、一种需要的延伸,是一种美的流露。当学生在感知自然和艺术美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身的美,并能赞叹这种美的时候,就产生了不可抑制的兴趣。开展综合性活动“话说风流人物”时,学生们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异彩纷呈,其中影视歌星占绝对席位。我针对学生们对明星的那份激情,把明星锁定在歌星周杰伦身上。“你为什么欣赏周杰伦?”这个问题一经提出,沉寂的课堂像炸开了锅,其中“酷、风光”占据了答案的主流。我趁机介绍了周杰伦的成长经历,评论了《七里香》的歌词,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在总结活动时,有“周杰伦迷”发表了激情洋溢的结束语:“明星是流星,我们要做恒星。我欣赏周杰伦,我更欣赏他的意志、才华,我们要努力学习,要培养坚强的毅力以及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掌声响彻整个教室。这样的教学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又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

如何学高中数理化

兴趣+积极=学好数学要想做好一件事,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好数学更是这样,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兴越,从学习中寻找快乐,有了不竭的动力前提,就要怀着积极的态度对待数学,多想多练。久而久之,自己的数学成绩就会提高。联想+原理=学好数学数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科,要想学好它并不只是学好课本知识和题型,也要在学习时发挥自己的想象、联想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及经验,他也不能一味地凭空想象,要结合一定的数学原理,把它们与联想、想象相融合,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自学+求教=学好数学在没有上新课之前,先要自己预习新知识,凭自己的理解能力去自学。在上新课时,结合老师的提示点拨,进行深层理解,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在课余时间还要多做练习,用尽可能多的时间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与探究。细心+记忆=学好数学平时在做练习时候,要细心认真,争取快中求精,不能马马虎虎,出现错误时,要及时记下来,加深记忆,这样,你就会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如何评语文课如何评语文课及评课的原则

大家好!

今天,我们听了三位老师的课。下面我代表第二学习小组对三位老师的课谈一谈我们的看法。

第一节:黄小伟《将相和》。

亮点一: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黄老师很善于质疑,在上课前让学生说说由题目想知道什么,然后读课题,再质疑,让学生带着质疑展开教学。

亮点二:黄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体现了新课标第三学段对阅读的要求。另外,黄老师上课很认真,相信他这种认真教学的态度,一定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很快得到提高。

下面谈谈我们队黄老师需要改进的地方的看法。

1、课堂评价语言不少,但很单一,说得最多的一句是“掌声在哪里”,我们认为,评价语应该多样且符合实际的,如:真棒,你真聪明,非常不错等。

2、重视字词教学但不符合高年段学情要求。对于生字,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老师还一直追问学生有没有哪个字不会写的,并且这时下面的学生都表示没有了。你这个时候可以马上说:“真没有了呀?那老师就要检查一下你们是不是真掌握好了。”可以检查他们写一两个难写的。就不用按照之前的教学设计吧自己认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硬跟学生分析一通。

第二节:李丫梅《我为你骄傲》。

亮点一:根据课程四大理念之一,努力建设开房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黎老师在课堂上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亮点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段的学生最喜欢游戏。李老师活学活用,把钱两天培训老师教的查收游戏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信心。课中为了巩固词语,也做了听音找词语的游戏,这个方法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积极性又被调动起来了。

接下来谈谈我们对李老师这节课不成熟的看法:

从教育学的理论看,强调学生的纪律对塑造低年级儿童良好的课堂行为有积极的作用,毕竟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但李老师这节课没有强调课堂纪律,很多学生都是伏台的,个别学生交头接耳,老师也没有提醒学生注意。

第三节:莫美媚《鱼游到了纸上》。

亮点一:莫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能将识字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去发现南都难写易错的字,并且个别重点指导书写,符合学段要求。

亮点二:莫老师的教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善于激励学生,充。

至于不足,我们认为有一点便是莫老师上课时声音很洪亮,吐字清晰,但缺少一点亲和力。如果多一点亲和力,那你这一节课就真的很成功了。

如何评语文课如何评语文课及评课的原则

低年级生字词的教学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本节课中,吴老师设计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识字,这些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也使学生轻轻松松地获得了新知。

吴老师也注重培养学生辨析形近字的能力。如对“乌”、“鸦”这两个字的识记,吴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乌鸦是一只鸟,所以“鸦”字是鸟字旁;“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这样学生就感觉非常有趣,记起来也就容易了。还有另一组形近字“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吴老师引导学生,让孩子们自己思考,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喝水”要用嘴巴(即“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学生记起来十分方便,且不太会搞错。

二、抓关键词理解感悟。

吴老师善于抓住课文的关键词,采用了读读、想想、说说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文本,可以说这些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到了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如: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到处”一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老师引导学生看图合理想象:乌鸦可能会飞过哪些地方呢?通过想象说话,让学生体会到了乌鸦找水的辛劳以及找不到水的焦急心情。之后,又指导学生用“到处”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对这个词语达到真正理解并掌握运用。

三、注重进行朗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这堂课,吴老师带着孩子们着重研读了课文的第一节。第一节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但也是情节曲折。乌鸦经历了找水,看见水,却又喝不到水这个过程。随着事情的变化,乌鸦的'心情也是很不平静的。吴老师在教学中带领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逐句品读感悟,体会乌鸦心情的变化。读文中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

综观整堂课,上得既充满语文味,又富有情趣。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