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鲁迅一样生活(通用17篇)

时间:2023-12-03 06:39:06 作者:碧墨

优秀作文不仅要有准确的表达,还要有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思考。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这些优秀作文范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

鲁迅生活简史心得体会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影响力超越了国界和时代,成为我们国家无数青年的榜样和启示。他以其真实、犀利的笔触,揭示和剖析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顽症。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独特的生活经历。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鲁迅生活简史,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指引自己的人生道路。

首先,鲁迅生活简史中的第一个重要阶段,就是他在日本的求学经历。鲁迅自幼酷爱读书,勤奋好学,但正是在日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西方文明的撞击下,他开始怀疑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和弱点。这使得他下定决心要解放中国人民,使其从封建迷信和精神奴役中解脱出来。他在日本求学的时期不仅积极倡导和推动新文化运动,还撰写了一系列揭露社会黑暗面的文章,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

接下来,鲁迅回到了上海,开始了他的医生之路。作为一位医生,鲁迅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尤其是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他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入观察,为人民群众带去了希望和救赎。与此同时,他也在医院期间广泛阅读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这使得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滞后和教育的缺失是中国社会困境的根源。他不满于庸俗、异化的医学教育,坚持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力求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然而,鲁迅的医学事业并没有满足他对社会的渴望和期待,于是他开始选择文学创作的道路。他的文学作品批判封建秩序和旧道德观念,揭示社会黑暗的一面,直击人们的心灵。他的作品犀利、深入、扎心,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其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是《呐喊》,通过对中国等级制度和封建伦理的无情揭示,使读者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巨大问题。他的作品也启发了许多年轻人,使他们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最后,鲁迅的晚年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但他始终保持了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民的爱心。他的著作和言论成为了无数青年的指南和启示,鲁迅式的批判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他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倾心关怀,如对农民、工人和女性的支持和关切,使得他成为了真正的人民作家。鲁迅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改变了中国文化的方向,他的生活简史是一面镜子,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让人们敢于勇于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世界。

总之,鲁迅的生活简史不仅是一个伟大作家的传记,更是一个精神独立、正直笃定的人格力量的展示。他的一生都在为人民和社会的进步而奋斗,用自己的文学创作和言论来唤醒沉睡的民众。鲁迅的生活简史尽管只是数量有限的篇章,但其中的每一段都令人震撼与感动。这些人生经历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启示和思考,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审视自己的人生道路,勇于去改变世界。

鲁迅晚年在上海生活的故事

1927年10月,鲁迅辞去中山大学职务到达上海,10年之久,他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区域(所谓“半租界”,是指今天虹口区北部鲁迅公园一带),那里有特殊的政治环境保护他写作免遭迫害,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1930年起先后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但鲁迅与左联领导有很多思想上的冲突,因而有人认为他是自由作家。1927年到1936年间,鲁迅创作了很多回忆性的散文与大量思想性的杂文,翻译、介绍外国的进步文学作品。

鲁迅在上海期间,和宋庆龄、陈赓有交往。鲁迅所主持的文学团体和郭沫若、郁达夫主持的文学团体有矛盾。鲁迅扶植奖掖文学青年,包括柔石、白莽、萧军、中国第一位女文学家萧红等,也和化名狄克的张春桥进行过论战。自1931年起,鲁迅大力倡导木刻版画,由此开始了中国创作版画的历史。1933年,鲁迅写了《为了忘却的纪念》凭吊柔石、胡也频等被国民党捕杀的五位“左联”成员。中共宣传部长李立三写信给鲁迅希望他用真名骂蒋介石,鲁迅拒绝说:“文章很容易写……但在上海就无法住下去。”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点二十五分鲁迅在上海因肺结核病去世,年55岁。他的死讯引起全中国的注意,在上海上万民众自发为他一个文艺界人士举行前所未有的隆重的葬礼,民众代表在其灵柩上覆盖写有“民族魂”的白旗,轰动一时。第一次从万国殡仪馆启灵时的抬棺人共12人,分为左右两排,最前面的两个是巴金、鹿地亘,后面依次为胡风、曹白;黄源、张天翼;靳以、姚克;吴朗西、周文;萧军(田军)、黎烈文。葬于上海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墓迁移重建于上海虹口公园。

鲁迅的遗嘱共有7条,其中前几条交代丧事从简,第5条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第6条是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

关于鲁迅之死,亦有一些争议。鲁迅之子周海婴曾撰文,怀疑是其信任有加的日本医生须藤五百三故意误诊,致其得不到正常治疗而早死,后经证实,鲁迅的真实死因应该为由肺结核和肺气肿诱发的严重气胸。鲁迅先生死后,有很多人来看望他,有学生,有工人........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为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灵活,风格鲜明独特,语言幽默。在他55年的人生中,创作的作品,体裁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有《鲁迅全集》二十卷1000余万字传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对新中国的语言和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生活简史心得体会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文化名人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思想碰撞。通过阅读《鲁迅生活简史》,我深深感到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对社会的深刻反思。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鲁迅生活中的艰辛与坎坷给了我很大的启示。鲁迅一生遭遇了许多挫折,他的文学事业几乎被逼入绝境。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继续不懈地为他所追求的社会变革发起了斗争。他坚守自己的信念,毫不动摇地用笔矛盾着封建文化的腐朽,为思想的解放呐喊。鲁迅的坚持与努力给了我极大的鼓舞,让我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不仅仅来自于成功,更来自于对正义事业的不懈追求。

其次,鲁迅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在《鲁迅生活简史》中,鲁迅不留情面地揭示了封建文化的虚伪和愚昧。他清晰地指出,封建文化在掩盖剥削和压迫的同时,也扼杀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这让我想到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确具有深厚的底蕴,但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往往被当作束缚思想和个性的枷锁。鲁迅的思想启示我,要真正发展中国文化,就需要不断反思和去除其中的封建残余,才能让文化真正服务于人民,推动社会的进步。

再次,鲁迅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洞察让我对当下社会有了更多的思考。鲁迅在他的作品中揭示了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问题,如封建礼教束缚的压迫、教育体系的腐化、医疗体制的黑暗等。这些问题正是中国社会在那个时期的真实写照。然而,令我深思的是,这些问题多年以来一直存在,甚至有的依然存在于今天。我们同样面临着教育资源不均、医疗问题严峻等社会问题。鲁迅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反思,使我意识到我们需要不断关注和改变社会现状,才能让我们的国家真正富强。

最后,鲁迅批判的精神也给了我强烈的责任感。鲁迅一生致力于为人民争取解放,用笔剖析封建文化的不合理和社会的不公正。他的言论和作品在当时是极具争议的,但却是一种对社会进步的追求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当。鲁迅的批判精神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担负起改变社会的责任。只有关注社会问题、勇于批判不公义的弊端,才能够推动社会进步,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美好。

总之,通过阅读《鲁迅生活简史》,我深刻认识到了鲁迅的伟大之处。他的人生经历、社会思考和作品都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希望能够以鲁迅为榜样,像他一样坚持真理、批判不公,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鲁迅生活简史心得体会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他的生活简史不仅是他自己的人生轨迹,更是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思考的结晶。通过阅读了解鲁迅的生活简史,我深受启发与感动。下面我将从他的家庭背景、求学经历、文学创作、社会参与和人生态度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体会和感受。

首先,鲁迅的家庭背景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出生在一个封建家庭,父亲是一个富商,母亲则因家境不好而出嫁入鲁家。然而,婚后生活的不幸福,封建的家庭观念和对妇女的压迫给了鲁迅深深的印象。他亲眼目睹了家族内部的残忍和不公,这一切成为了他思考社会问题、反抗传统观念的源泉。

其次,鲁迅的求学经历对他的人生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鲁迅先后就读于沈阳的宁远小学和附中,这段求学经历使他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天赋并培养了他的写作能力。尤其是他在南开大学学医期间遇到了一些进步的老师和同学,使他陷入了思想的困境。鲁迅终于放弃了医学,转而投身于文学创作,并选择了发表一系列的杂文来揭示社会问题和呼吁变革。

再次,鲁迅的文学创作是他一生的重要追求。他用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绝望。作为一位现实主义文学家,他关注社会矛盾和民众的命运,并用文字揭示了封建主义的愚昧和残酷。他的作品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界,也对普通民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坚持和真诚激励着后来的一代作家,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的力量。

其次,鲁迅积极参与社会运动,用实际行动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奉献。他在上海成立了文学刊物《新月》和《热风》,宣扬进步思想,呼吁民众觉醒和团结。他还积极参与了五四运动,成为了一位为革命事业付出努力的人。他不仅是个思想家,更是一个实践家。他的坚韧和勇气激励着每一个为社会进步而奋斗的人。

最后,鲁迅的人生态度给了我最深的触动。他一生坚守正义和真理,不回避现实的残酷,也不向困难低头。他宁可选择艰辛,也要为社会的进步付出努力。他的一生告诉我们,追求理想并不容易,但我们不能对现实妥协。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为社会进步负起一份力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社会的发展。

总之,通过阅读鲁迅的生活简史,我深受启发和感动。他的家庭背景、求学经历、文学创作、社会参与和人生态度等方面,都对他的人生轨迹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给了我们很多值得借鉴的思考。鲁迅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深化了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和对社会的认识。鲁迅的一生是无愧于我们敬仰和学习的,他是一位伟大的中国人。

鲁迅和朱安的婚姻生活

原文地址:令我难忘的一件事【朱安忆】作者:成长的足迹要说令我难忘的事情,有很多,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今年暑假和表姐打羽毛球。那时候,天气很热,表姐和表弟来我家玩,我们看了一会儿书,觉得很无聊。表姐发现我家有羽毛球,就问我们:“我们一起来打羽毛球,怎么样?”我们考虑了一下,就点点头说:“好!”我们几个拿着羽毛球跑到楼下,表姐用粉笔在地下画了一条线,还对我说:“球如果落在属于你的那里,球就是你发,相反,球落在我这儿,就该我发。”表姐边说还边指给我看,“对了,应该选个捡球员。”就这样,小妹光荣的当上了捡球员。【别的不多说了,我们就开始打羽毛球了。表姐“啪”地一下,球像一只箭一样飞快地向我飞来,还好,我眼疾手快,也“啪”地一下给她回了过去。有时候,我趁表姐不注意,给她发了一球。就这样,我们打了很长时间。】最后,我们累的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表弟宣布:表姐得了三十分,我得了二十七分,胜利的是表姐。虽然我没赢,不过,我还很高兴。【点评】这篇习作,从构思到遣词造句都很不错,对话语言很活泼灵动,进步明显。但对于打羽毛的过程的描写略显简单了,别忘了这才是本文的'重点呀!你可以回忆一下,在打球过程中发生的每一个细节。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并对其中印象特别深刻的详细描写。既可以从你和姐姐打球方面写,也可以从你妹妹和表弟的表现这个方面写。交互描绘,一个精彩的打球场面就出来了。

(中国大学网)。

像鲁迅一样生活作文

阅读鲁迅是一种幸福,无视鲁迅是一种不幸。

——题记。

鲁迅被喻为“中国魂”,试问除了鲁迅,谁还可以担当起这几个字的份量。

鲁迅对国家的爱是深沉的,而对国家的恨也是咬牙切齿的。爱是爱它的丰饶,爱它的壮丽,恨是恨它的不净,恨它的麻木不仁。

看鲁迅的散文,那脉脉的温情便油然而生。他把我们引领进入他的那个时代,他的藤野先生,他的童年,他所有经历的一切。他都愿意与我们一同分享。我们欢乐着他的欢乐,悲伤着他的悲伤。我们的魂逃脱了自己的本体,便如神游了一遍又一遍他所经历的一切,他回忆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就像这一切是我们所经历过的一样。

鲁迅并没有长篇小说——这也是很多人以此为诟病攻击鲁迅的一个口实。但是鲁迅的短篇小说篇幅虽小,短小精捍的小说却也足以证明他高超的小说技巧。鲁迅没有长篇大论。但是却塑造了无数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像。阿q,狂人,祥林嫂……。哪一个人物不是给人以震憾,让人难以忘怀。而且,鲁迅小说不仅仅给人一个故事,还饱含了思想的火花,忧国忧民的情绪永远笼罩全文,让我们思想也为之触动。

关于鲁迅的诗歌成就。历史上没有比郭沫若总结得更好的了“鲁迅虽然诗作不多,但每首都是诗中精品,有谁看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是不心生赞叹的呢?那是一种什么精神,能不让人钦佩,那是怎么的一种韵味,能不让人欣赏?那是一种怎样的用字化境,怎能不让人震憾?”

鲁迅,一代文豪,永远抹不去的文坛记忆,用字造句已臻化境,那种酣畅淋漓的骂人艺术是对人类语言的一大贡献;那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铮铮铁骨的硬汉形象又使他成为了“中国魂”。

像鲁迅一样生活作文

在中国一百多年的近代史中,有一个人在他人的冷眼与嘲讽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在求学的艰辛与黑暗中度过了自己的青年;在对社会的不平与反抗中度过了自己的中年;在病痛的折磨与虚弱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他,就是伟大的思想家、作家、革命家鲁迅。

当鲁迅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我眼前时,他就已经成为了我的偶像。

我敬佩鲁迅的高洁。面对那四面八方黑暗的社会,他从不屈服,他是“彷徨”在黑暗中忍不住要“呐喊”的勇士。他自比为雪,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神。他笔下的雪是漫漫长夜的一丝微光,是出淤泥不染的莲,是孤傲,是高洁,恰如鲁迅其人。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新方向。他自己也做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以自己一生的时间,用纸笔与封建主义搏斗至死,鲁迅这个名字与其蕴含的精神,也将同其他革命先烈们一样永垂不朽,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鲁迅和朱安的婚姻生活

1.人生已然开始,益处已然获得,损毁已然造成。

4.爱情是许诺之地,是一条两人得以逃脱洪水的方舟。《101/2章世界史》。

5.那时你还是一个孩子,你认为你拥有了许多朋友,但事实上,你拥有的仅仅是伙伴而已。所谓的伙伴就是那些站在你身边,看着你长大成人,然后又渐渐淡出你的生活的人。于是,你开始了新的生活。

18.人生到了后期,你觉得可以喘口气,歇一会了,不是吗?你认为,活了一辈子,也该歇一歇了。反正我是这样想的。但是到那时你才开始理解,生活是不会有所恩赐的。

假如和鲁迅生活一天作文

鲁迅简介:

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辨证的精神。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毛爷爷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说过的名言: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4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7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8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9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10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假如和鲁迅生活一天作文

1.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2.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3.正如逆水行舟,无论怎样看风看水,目的只有一个---向前。

4.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帮助他所爱的人,最好不要随便谈什么爱与不爱。当然,帮助不等于爱情,但爱情不能不包括帮助。

5.有些人必生所追求的东西往往是另一些人与生就俱来的东西。而当人生将走到尽头时,也许必生追求的人得到了所渴望的,而与生俱来的人却失去了他们仅有的。

6.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7.人最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

8.常常昼夜颠倒的我,每到凌晨都会有一种感觉:自己是这座城市里唯一还醒着的人,那种心情堪比猫头鹰倒挂在深夜的森林里,孤独地盯着外面的一片漆黑,想着大家都已经各自在床上做梦。那些梦里拒绝我的参与,而醒着的世界也都没为我亮着灯。

9.有时也觉得宽恕是美德,但立刻也疑心这话是怯汉所发明,因为他没有报复的勇气;或者倒是卑怯的坏人所创造,因为他贻害于人而怕人来报复,便骗以宽恕的美名。

10.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11.其实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12.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

13.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14.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够将空言打得粉碎。

15.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16.卑怯的人,即使有万丈的怒火,除弱草以外,又能烧掉什么呢?

17.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18.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19.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

20.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1.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22.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23.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24.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25.从来如此,便对吗?

26.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27.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鲁迅和朱安的婚姻生活

有人说,是“9·11”成就了纽约前市长鲁道夫·朱利安尼。但读过他著出的《领导艺术》一书的人明白:他是一个管理天才。如今他已成为美国大选的热门人物,他的危机时刻的领导力再次受到世人关注,专著一版再版。

尽管古往今来,有关领导能力的著作汗牛充栋,但与各大管理学院的教条不同的是,朱利安尼以活生生的事例展露其过人之处,将其坐镇纽约第一把交椅为期八年的为官哲学和管理手段娓娓道来,如今他的书成为管理学者们分析的必选,一上架即迅速打入非小说类书籍畅销榜,朱利安尼本人也被全球官员尊为学习样板。

补课一年的危机管理。

朱利安尼认为:所谓的领导,就是在享受特权的同时,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在风险或危机来临时,有勇气站出来,单独扛起压力。

他书中总结了十几条领导管理之术,其中耐人寻味的包括:有备无患、集贤纳能、学无止境、身先士卒、一诺千金……尽管这些听上去有些老生常谈,但联想到那个灾难性的日子里,美国总统和副总统因受到特勤保护而数小时无法公开露面、众人惊慌失措之际,这位事实上的美国领导人是如何的镇定自若,你就不会不从心底里开始佩服他的勇气。

朱利安尼坦承,他在上任之初曾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做危机管理这门功课,诸如生化武器或炸弹攻击等,并且反复检讨与练习。因此,“9·11”的发生虽然出人意料,但在发生时,他能够坚强理智地带领着纽约市民走过这场前所未有的变局。

朱利安尼在当时的危急时刻敏感地意识到,“我必须露面,我是纽约市市长。我应对危机的方法就是亲临现场并掌控局面。如果我没在电视上出现,对这个城市将更加不利。”

作为政治家,他记名字的天赋和善于沟通的能力也显露无遗。他在此后的描述中能不厌其烦地罗列出在这命运攸关的一天中他所遇到的那些人的名字。

朱利安尼还巧妙地将企业的“情景管理”用于社会管理之中,营造独特的氛围,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了微妙的趋同性变化。当时的纽约地铁曾是发案率最高的场所之一,他上任后不到一年,犯罪率最高的中央地铁站发案率就下降了33%。有趣的是,他并没有增加警力,也没搞群众联防,而是调整了地铁站的背景音乐系统,24小时不断播放莫扎特音乐,这些不绝于耳的高雅音乐冲淡了地铁站原有的“犯罪空气”。

用商人的手段管理城市。

朱利安尼在任市长时,在外交方面的做法经常滑向极端。由于固执己见,他数次拒绝与赴美访问的中国领导人见面。然而下野后,他却出人意料地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邀请,访问北京。

发生这种改变,首先是由于朱利安尼现在的工作是当商人做生意,而商人是不会拒绝顾客的。自从12月离开市政府后,朱利安尼在建立企业帝国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公司——朱利安尼合伙公司在两年内就招徕了各个行业的客户,赚到了上千万美元,一跃进入美国最有声望的咨询公司的行列。朱利安尼过去的政治盟友、前州长马里奥·科莫表示,他对朱利安尼能够成功地将政治和商业结合起来感到印象深刻。他说:“从政治家的角度说,离职后的朱利安尼比在职时更称职。”

由于名声在外,朱利安尼的生意已经走向全球。10月,墨西哥城市政当局曾计划用重金将他聘请为城市安全事务顾问,请他对墨西哥首都的治安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解决方案。墨方为这个为期一年的聘任合同开出总金额高达430万美元的丰厚薪金。不过后来有消息说拉美有组织准备绑架朱利安尼,这个合同最终流产。让墨西哥政府对朱利安尼青眼有加的原因是,他在担任两届纽约市长过程中,非常有效地把纽约犯罪率下降了65%。初,他又决定在日本投资500亿日元,在当地发展风力发电设备。

信奉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理念。

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在20的总统大选上,朱利安尼和希拉里可能重演彗星撞地球的大戏。

根据盖洛普公司的调查结果,朱利安尼和希拉里分别是最受选民推崇的共和党与民主党年总统候选人。在希拉里竞选参议员时,朱利安尼就曾是希拉里的最强劲对手,后来由于朱利安尼因身体和家庭原因退出选举,才让希拉里后来居上。但如果在2008总统选举时相遇,朱利安尼将会更加强大。

“9·11”改写了朱利安尼的人生轨迹,他在灾难从天而降时表现出的领袖风范,让人折服。“9·11”发生之前,朱利安尼面临着他人生最大困境:当时的妻子对媒体公布朱利安尼的婚外恋,他的政敌恨不得他早点下台;他被诊断为癌症,离婚案赔偿中几乎让他倾家荡产,生活得这样糟糕的市长在公众中的形象已经大打折扣。然而,就在离卸任还剩两三个月,纽约竟然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劫难。朱利安尼立即站出来面对媒体,在人们无比悲愤之时,他却强调了人们激动时容易忽视的问题:“请记住,恐怖分子与其国家的人民是两回事,纽约市本身聚集了来自全世界各个民族的大众,请大家和平相处,共度难关。”他的讲演中,没有口号,没有仇恨,而是提醒市民们冷静,感谢市民们的合作,因此,朱利安尼成为美国民众心目中的英雄。

朱利安尼在纽约有效实行了铁腕管理。任职期间,市政府减税25亿美元,增加了就业机会,减少了靠社会福利救济生活的人数。他信奉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理念,他认为犯罪是源于社会中的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丑恶现象。为此,朱利安尼发动“提高生活质量运动”,规范市内的性用品商店,迫使全市150-177家性用品商店之间的距离至少相隔150米,与学校、教堂和居民区相距起码也要150米。一段时间内,纽约市警察由于没有法律依据,对强行乞讨的乞丐束手无策,因此“丐帮”活动日益猖獗,给社会治安带来严重威胁。朱利安尼推动纽约市议会将通过《反乞讨法》,以打击四处游荡、扰民的乞丐。(延翼)。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从鲁迅《喝茶》中读懂了茶味的生活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坛巨匠鲁迅在他的《喝茶》一文中说的。现在,鲁迅先生这句关于喝茶的话,更多地出现在茶商的广告方面。通读《喝茶》,全文800多字,能为喝茶抹上亮点的这几句话,却被人们不厌其烦地摘出来,再借鲁迅先生之名嘴,教人如何懂喝茶,并如何懂得享清福。

笔者在翻阅鲁迅先生的杂文集时,意外地读到了鲁迅先生写于1933年的这一则随笔《喝茶》。鲁迅先生擅写杂文,善拿一些生活现象“说事”,其立意如麻辣汤般,有点呛人。以《喝茶》为题,谈到了他对“骚人墨客的盛世清福感觉”。仅从鲁迅购茶、泡茶、品茶方面来说,鲁迅先生直率地认为他是个不太擅长茶道的人。鲁迅是一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文化人。但是鲁迅性格的另一面,总是无时不表现出他的抑郁忧愁,他的愤世嫉俗,因而无法让他静下心来喝茶。茶,本来是平民化的东西,老百姓有句俗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就是很平常的东西,然而却被鲁迅喝出了复杂的味来。

鲁迅在文中承认喝茶是“骚人墨客”的一种盛世清福般的享受,但他自己又不愿归类于此等“骚人墨客”之列。即便是他有了喝茶的机会,又生发出偏激的情感,将杂陈的浊世况味,融入到一杯清香淡静的茶汤中。如此喝茶,不仅享受不到清福,反而给心灵添了压力添了烦累。笔者就《喝茶》这篇原文,试着逐段解读分析,坦诚一下笔者对鲁迅先生性格另一面的认识。

“如果这盛世清福的感觉是骚人墨客的专属牌号,如果这盛世清福是晚会、论坛、峰会的马灯走场,如果这盛世清福是上等人的细腻感触,如果这盛世清福与粗人老农、劳工大众无大瓜葛,恐怕到是倒闭的先声,不要也罢。”鲁迅先生对“盛世清福”进行了一连串的社会现象解析后认为:无法让大众得以分享的“盛世清福”,“不要也罢”。鲁迅先生一连串以四个假设“如果”来抨击“盛世清福”,其实,这“感觉”是他自己的,但鲁迅先生总要扯到其他社会阶层,一杯温和的大众的茶,被他这么一搅味,却成了一杯烫手(不敢拿)、烫嘴(不敢亲近)、烫心(不敢下肚)的茶!

“某公司又在廉价了,去买了二两好茶叶,每两洋二角。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鲁迅先生谈自己喝茶,也持有“郑重其事”的态度。遗憾的是他从所购得的廉价茶的“色、味、形”方面,判断出自己上了当,买了劣质茶。

“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当我正写着《吃教》的中途,拉来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的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

鲁迅先生坦诚自己使用茶具方法的不当,导致对喝茶感受的错误判断。“静坐无为”是雅喝的一种体验,自嘲自己的漫不经心,他无一刻余闲,还在写《吃教》一文,心思不在茶上,让“好味道”溜走了,因而喝不出茶的雅趣来。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由这一极琐屑的经验,我想,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所谓‘秋思’,其实也是这样的,骚人墨客,会觉得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风雨阴晴,都给他一种刺戟,一方面也就是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却只知道每年的此际,就要割稻而已。”

鲁迅先生对人家的喝茶经验,不是点个赞,而是撂下风凉话。品茶本是文化的体验,工夫茶就更不用说,鲁迅说人家品茶程序是“极琐屑的”。这样就把本来很阳光的一句话“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给蒙了一层酸溜溜的露水。鲁迅先生极珍惜时间,这众所周知。他的那句名言“哪有什么时间?我是把人家喝咖啡的时间也用上了。”鲁迅先生之所以说“极琐屑的”,是因为喝“工夫茶”费时。

“于是有人以为这种细腻锐敏的.感觉,当然不属于粗人,这是上等人的牌号。然而我恐怕也正是这牌号就要倒闭的先声。”实际上,鲁迅先生谈到了品茶中产生的感受:“细腻”。从而引发他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产生的另一种感受的升华,即下文叙述到的“痛觉”。

“我们有痛觉,一方面是使我们受苦的,而一方面也使我们能够自卫。假如没有,则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将茫无知觉,直到血尽倒地,自己还不明白为什么倒地。”

喝茶时的心境应当是平和的。可是鲁迅先生却没有这种心境,居然还产生“痛觉”,居然使鲁迅先生联想到背后受敌的危机!居然触动了他对政敌的疑虑,引发了他关于“良心”话题的评议。

“但这痛觉如果细腻锐敏起来呢,则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觉得,连衣服上的接缝,线结,布毛都要觉得,倘不穿“无缝天衣”,他便要终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鲁迅先生是个愤世嫉俗者,在他眼中,看不惯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即便是茶这样一种能静定心神的饮料,也抑制不住他对与自己见解分歧的“知识精英”们的抨击。

“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社会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

鲁迅先生一生仅活50多岁,这与他愤嫉抑郁的性格有关。他所写的杂感小品等文章中,动辄谩骂政见观点不同者,足见他是一位心胸不甚宽广的文人。鲁迅先生在学术活动中,时不时表现出他还是一个和谐理念欠缺的人,从容大度不够。因此,他那过于敏感的社会责任意识,导致他常常小题大做,仅喝茶时产生的一点“细腻”感觉,就无端地骂出“进化中的变态”,可见他心理上是极度痛楚抑郁的。

“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这盛世清福的专属感觉,害人!”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茶是一道精神饮品。茶有“雅喝”与“俗喝”之分,阶层不同,喝茶境界不一样。鲁迅先生在《喝茶》中,则把世态炎凉掺和到茶杯中来,让茶的清淡变得混浊起来。由此可见,《喝茶》这篇小文,也反映出鲁迅先生的确是一个不善喝茶的人,更是一个静不下心来“享清福的人”!

鲁迅的生活情趣

鲁迅先生十分珍惜时间,却从不把参加体育活动和搞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看作是浪费生命,恰恰相反,他把培养多方面的爱好和兴趣看作是增长知识,变换方式积极休息的手段。

种花。鲁迅一生喜爱花草,即使没有栽种的地方,也爱在书桌上摆一盆绿色的生命。少年时,鲁迅就读了许多有关花木的书籍,像《花镜》、《兰惠同心录》、《广群芳谱》等。中年的鲁迅最爱丁香花和木槿花。1923年,鲁迅居住在北京西三条胡同一个四合院,就种了好几株白色和紫色的丁香花。夏秋之夜,每当夜深人静,他独自徘徊在花下,闻着略带苦涩的香气,以求解除疲劳。1924年秋天,鲁迅在西安讲学时,下榻处窗外有一丛盛开的白木槿花,他对花凝视良久,想构思一部《杨贵妃》的剧本。晚年,鲁迅定居在上海大陆新村9号时,还特地在前院种上了夹竹桃、石榴、紫荆、桃花等花木。

看戏。鲁迅先生从小爱看绍兴的戏文。有一次,他还在民间演的目连戏中自告奋勇地扮演了一个角色。1924年夏赴西安讲课时,专程去看古老剧种秦腔的演出。鲁迅晚年定居上海后,在繁忙的写作之余,他最大的.娱乐就是观剧、看电影。鲁迅常同许广平一起,携带海婴去剧院看有趣、有教育意义的新戏。他不仅看,且多有评论。

篆刻。鲁迅先生喜好篆刻,虽刻印不多,却具备了较深的艺术功底。他少年时代,因叔父周芹候研究篆刻,耳濡目染他学会了刻印的本领。18,鲁迅在南京读书时,就曾刻过“戎马书生”、“文章误我”、“夏剑生”等印章。在鲁迅的著作中,《蜕龛印存(代)》是鲁迅论述篆刻的唯一的珍贵资料。它也是我国印学宝库中难得的理论之作。

猜谜。小时候,祖母常教他猜谜语。事隔30年后,他还在《长命灯》里,把儿时的猜谜乐事生动有趣地描绘了一番。鲁迅还常幽默地用“谜语”来写信、题书名和做笔名。鲁迅用过的一百几十个笔名里,用“谜语”起的也不少,如“华圉”是隐“当时中国(华)是个大监狱(圉)”之意。

养鱼。有一次,内山完造先生赠送了10尾金鱼,鲁迅先生特地买来一只素白的金鱼缸,和夫人许广平一同兴致盎然地铺沙、灌水,植种掩映的碧绿水草,小心翼翼地把金鱼放进去。鲁迅先生很熟悉金鱼的生活习性,顾虑到缸面的水苔太密,会影响鱼呼吸,他常暂搁手中“金不换”笔,仔细地把这些东西除去。

习武。鲁迅先生留学日本时学过柔道,回国后在绍兴府中学堂执教。一次夜行,经过一处荒凉的坟地,忽见一惨白形同鬼魅的东西在前挡道,鲁迅赶前去飞起一脚,直踢得那家伙跄踉倒地,抱头鼠窜,原来是一个装神弄鬼的盗墓贼。

绘画。鲁迅先生童年时就喜欢绘画,三十年代曾为自己和别人的书刊设计过封面,也为自己的文章画过插图。“君无常”画像就是他于1927年6月25日亲笔作的一幅,至今保存在他的《朝花夕拾·后记》里。

养壁虎。鲁迅先生饲养过壁虎。著名书法家沈尹默五十年代写的《追忆鲁迅先生》诗云:“雅人不喜俗人嫌,世顾悠悠几顾瞻;万里仍旧一掌上,千夫莫敌两眉尖;窗余壁虎干饭香,座隐神龙冷紫髯;四十余年成一瞑,明明初月上风帘。”

鲁迅的生活情趣

孔夫子的情趣生活。

孔子是个大政治家、大社会学家,他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虽然孔子成就卓越,但他一生历经坎坷。他周游列国,却壮志未酬;他著书立说,却常被误解;他有弟子三千,理想却难实现。孔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思想保守、迂腐木讷的老古板,还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哲人?《文化中国》特邀江南大学文学院的姚淦铭教授讲述生活中的孔子,让我们重新发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孔子。

御驾马车悟人生。

现如今,学车、买车已经成为了一股潮流。可这买车热、学车热可不是现在才开始有的。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成为有车一族就已经被视为一种时尚、一种身份了!孔子就是这样一个爱车一族、时尚人士。

春秋时期,人们要学习“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这里面的“御”就是驾车。孔子在乡校的时候,也就是相当于咱们现在的义务教育阶段,就已经学会了驾车的本领了。孔子不但车技不错,还很懂得驾车之礼。根据《论语乡党篇》的记载: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也就是说,登上车去站得直直的,“绥”就是登车时用绳子做的一个拉手。在车上的时候,孔子很注意车上的礼仪,不会东张西望,不会很快地讲话,也绝不指指点点。

孔子这个爱车一族真的是名副其实,他对车爱护到了什么程度呢?就算是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死了,孔子也坚决不同意把车卖了,去给颜回买棺材。《论语先进》中记载,颜回死后,颜回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为颜回置一口外椁。外椁就是古代在棺材外面再套上一个大一点的棺材。但没想到,孔子回绝了他。难道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地位还比不上一辆马车吗?还是孔子是个一毛不拔的小气鬼?孔子说出了三个不卖车的理由。第一,办丧事应当和自己的财力相当,现在颜家财力不够,就不要买外椁了吧。第二,“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就是说,不管有没有才能,儿子总归是儿子。孔子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没有外椁,所以孔子也不能为颜回置办外椁。第三,孔子进一步解释说,我不能卖掉车子去步行。虽然我现在不做官了,但我曾经也做过官,还做过司寇,那是大夫级别,现在还保留着这个身份。而按照当时的礼制,大夫级别的官员出外必须坐车,所以车我是不能卖的。由此可以看出,车对孔子有多么重要了,它不仅仅是个代步工具,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孔子不但有车、爱车、会驾车,还能从挥鞭驾车中揣摩出很多道理来。根据《韩诗外传》的记载,孔子曾经点评了三个驾车人的技术,从中悟出了驾车的三重境界来。有个驾车人叫颜无父,在孔子眼里,他是中国历史上最高明的驾车人。估计他在孔子心中的地位,就跟现在f1车坛的舒马赫差不多。孔子说,颜无父驾车的时候,马很高兴地在那跑。车上的人喜欢这匹马,马也喜欢车上的人,达到了人马合一的境界。如果马会说话的话,马一定会说,“好快活!好快活!”还有个驾车的人叫颜沦,技术就不如颜无父了。马虽然也卖力地跑,但老觉着上面有个人拿着鞭子在抽,所以跑起来很不自由。最下等的驾车人叫颜夷,被他驾的那匹马如果会说话,一定会说:快跑吧,快跑吧,不跑的话,车上的人会杀了我!孔子总结出的这驾车的三重境界,放到今天的人事管理方面同样是行得通的。我们今天的老总管理一个企业,同样可以分为三重境界。最高境界的,老板和工人互相尊重,工人天天上班,高兴得不得了。第二重境界,工人觉得有点压力,但是还是好好干。第三种,工人觉得在受剥削、受奴役。孔子从驾车技艺出发,悟出了更普遍的哲理。

孔子还把驾车和政治相联系,从驾车中总结出很多治国治政的良方来。孔子特别欣赏《诗经郑风大叔于田》里面的一句话:“执辔如组,两骖如舞。”意思是说,手握着马的辔头、缰绳就如同在编织花纹一样,缰绳驾驭下的马就好像跳舞一样,兴高采烈地在奔驰。孔子说,如果治国也能够这样子,统治者居于一方,民众、官员欢乐地为你工作,那多好啊。孔子讲驾车和政治是相通的,驾车是管理马,政治就是管理百姓。驾车有两样东西很重要―――嚼口和络头。掌握好这两样东西,马就听话了。管理国家也依仗两样重要的东西―――德和法。能依法治国、以道治国,国家就治理得好。官员就是缰绳,要通过官员来管理民众,从而控制整个全盘运作。马鞭子呢,就代表管理当中的刑罚。孔子把自己的政治理念比喻成驾车之道,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孔子有车,会驾车,还特别爱车。更厉害的是,孔子在驾车的过程中,能做深层次的思考,获得许多从驾车中引发的为人处世的智慧。尽管我们现在的.车和孔子那个时代不一样,但是如若我们能学一学孔子的驾车之道,也许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会更加张弛有度、日进千里。

乐山乐水爱生灵。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其间虽有壮志未酬的苦闷,但也有纵情山水、饱览风光的惬意。

很多名人都会在游览名山大川时,灵感迸发,留下了很多美妙的句子。孔子也曾在山水间深情地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们每每被其打动。水之流、时间之流、生命之流,都在瞬间匆匆流逝,都在不舍昼夜地流走,挽留不住,后悔无用。面对这一去不复还的生命之流,每个人都在扪心自问该怎么办?孔子的感慨是人类普遍情绪的传达,所以总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孔子不但对水寄情颇深,与山也有着不解之缘。孔子,名丘,就是山的意思,孔子的出生就和山有关。尼山海拔340多米,位于泰山山脉的东南,据说,孔子的母亲就在尼丘山上的夫子洞生下了孔子。从此孔子张开了他打量这个世界的眼睛,可以说孔子一出生就和山结下了因缘啊!

今天游泰山,过了“一天门坊”就会看到“孔子登临处”的碑刻。据说是孔子30多岁时,离开鲁国到齐国去,登上了泰山。另外,在泰山顶上碧霞祠的东侧有一座泰山孔庙,在台阶的下方有一石坊,有“望吴圣迹”的题刻。这也有个传说,根据王充《论衡书虚》记载,孔子和学生颜回一起登上泰山。孔子往东南方向一看,看到了苏州,看到了苏州城下的阊门,还看到了阊门下面有一匹白马,孔子真是好眼力啊。他就问边上的颜回,“看到阊门了吗?”颜回说,“看到了。”孔子又问,“看到阊门下面有什么吗?”颜回看不清楚,觉得是一团白绸。孔子纠正他,说是一匹白马。等到两个人下泰山以后,颜回立马变了一个人,头发变白了,牙齿都掉了下来,衰老得极其厉害,不久就死了。这个传说很有意思,从中可以看出很多东西:一是孔子的确登上过泰山。二是孔子也许不止一次登过泰山,因为这里说到登泰山不久,颜回就死了,那应当在孔子晚年的时候了。三是,为什么要描写颜回头发变白,牙齿脱落呢?也许就是要告诉人们当时登临泰山是很艰难的,也是很辛苦的。颜回也许受不了这样的辛苦折腾,引出了病,而孔子身体很好,不但比颜回望得远,而且下山后也没什么不适。

孔子不仅对山水寄情深厚,对生灵万物也同样充满了仁爱之心。《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家里的看家狗死了,孔子就对子贡说,“平常驾车的马死了,就用帷幔包裹起来埋葬。现在狗死了就用车篷包裹起来埋葬。但是我现在很穷,我要找个车盖都找不到呀。”子贡问:“那用什么呢?”孔子说:“拿个席子把它裹起来吧。千万不要让它的脸、面、身体和泥直接接触。”

日常生活中的孔子休闲活动也很多,除了种树养狗,他还喜欢钓鱼与狩猎。不过,他的钓鱼和狩猎都是有讲究的。《论语述而篇》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纲”是将一根大绳子拉在河的两岸,然后中间弄一个个小钩子。这样一钓,大大小小一排鱼就都会上钩。用这个法子钓鱼,孔子觉得于心不忍。“弋不射宿”的意思是,晚上已经归巢了的鸟,孔子就不去射它了。我们感受到的孔子,是一个亲近自然万物的圣人,一个心地善良的哲人。我们不仅能体会到他乐山乐水的乐观精神,也能充分感受到他对万物生灵的仁爱之心。对照2500多年前的孔子,现代人对动物的凶残捕杀,对自然界的肆意破坏,是值得正视和反省的。

交友处世有秘诀。

《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看来,孔子把朋友是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人们的惯常思维中,圣人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难免曲高和寡。其实孔子并不是这样的,他特别喜欢交朋友。

《孔子家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孔子到郯国去,在路上碰到了一个叫程子的人。程子是个博学善辩的人。能遇到程子,孔子特别高兴,“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就是说当时两个人都在车上,就把车都停下来,两个车盖紧紧地靠在一起,两个人各自坐在车上,谈了很久,非常亲热。孔子还回头对子路说:“拿一束帛赠给程子先生!”子路不太愿意,他对孔子说,“我听说,士人不经过中间人的介绍,女子出嫁而不经过媒人的介绍,君子对于这样的人不和他们相交,因为这是礼节的问题。”子路心想,先生和程子是第一次碰见,没有人从中介绍就交了朋友,已是不合规矩,居然还叫我送东西。孔子劝子路说:“《诗经》上说,‘有一个美人,眼睛清澈明亮而宛丽。邂逅相遇,正适合我的心愿啊’。如今我能在路上碰到程子这样的贤士,在这时候不赠送给他,则终生不能见到了。子路你就按我的话去办吧。”孔子路上偶遇贤士,就像邂逅相遇美人那样高兴。他的那种“倾盖而语终日”的亲热劲头,那种子路送“束帛”的告诫,都可想见孔子是个好交朋友、待人真诚的人。

《礼记檀弓下》记载了孔子和他的朋友原壤间的一个故事。原壤的母亲死了,孔子去帮他置办棺材,原壤敲打着棺材的木头说:“我很久没有唱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了。”于是就唱起歌来:“棺材的纹理就像狸猫的头上那样美丽,拿着斧子的手就像女子的手那样又软又弱。”母亲刚死,原壤就唱起歌来,这是很不正常的非礼的行为。可孔子装作没有听见。孔子的随从看不过去了,就问孔子:“他这么无礼,您还不停止为他置办棺材吗?”他们的意思是,您是多知礼的人啊,应该和他绝交啊!孔子回答说,“故者毋失其为故也”。也就是说,老朋友终究不失为老朋友啊,看来孔子还是很顾念旧情的。孔子这样做也在情理之中。其一,老朋友毕竟是老朋友,不能随意和他绝交。其二,原壤因丧事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唱歌,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虽然有些出格,但是也可以理解。其三,孔子很讲究礼,但有时也很灵活对待,并不拘泥。这样看来,孔子还真是挺有人情味的。

不过孔子对朋友也并非无原则地宽容,他也曾经很严厉地斥责过原壤。《论语宪问篇》记载,有一次原壤“夷俟”,就是叉开双腿坐着,等孔子来。这是很傲慢、不尊重人的坐姿。孔子见到了就说:“你幼小时候不讲孝悌,长大了以后又没有出息,老了还不死,真是一个害人精!”一面说,一面还用手中的拐杖敲打原壤叉开的腿。今天在南方等地称一些无理的老人是“老不死”,典故就出在这里。所以,孔子待朋友既讲人情,又有原则。能包容的尽量包容,不能包容的就直爽地指出来。

有人说,圣人孤独。因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的思想已经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人,能够理解他的人太少了。但是我们发现,孔子绝不是我们想象当中困守书斋的学者和教书先生,相反孔子他很喜欢交朋友。而那些朋友也都给他的生活和事业带来了很多益处。当然了,反过来,和孔子交朋友的人同样是受益匪浅。

鲁迅和朱安的婚姻生活

很多人知道鲁迅夫人是许广平,但朱安却是鲁迅的原配,这一点很多人并不十分了解,尤其是关于朱安的生平,更少有人知道。实际上,朱安整个一生,都在鲁迅身边,尽管鲁迅并不爱她。朱安去世前一日,对前来探访的记者说:“周先生对我并不算坏,彼此间并没有争吵,各有各的人生,我应该原谅他。”这是朱安一生中惟一一次公开谈论她与鲁迅的关系。了解一下这位女性,也许会启迪人们对很多问题的思考。

孙伏园是鲁迅的学生和好友,1939年他也说到这事:“家中屡次要他回国去结婚,他不愿放弃学业不肯回去。后来家中打电报来了,说母病危,先生回国了,到家一瞧,房已修理好,家具全新,一切结婚的布置都已停当,只等他回来做新郎了。鲁迅先生一生对事奋斗勇猛,待人则非常厚道。他始终不忍对自己最亲切的人予以残酷的待遇,所以他屈服了。”鲁迅既然不忍拂逆母亲的意思,那么就只能牺牲掉个人的意志,默默地接受这命运。

鲁迅和朱安婚后感情不和,形同陌路,这在新婚之夜就已经定局。当晚,鲁迅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进了洞房。周冠五当时20岁,他回忆那天晚上的情形:“结婚那天晚上,是我扶新郎上楼。楼上是两间低矮的房子,用木板隔开,新房就设在靠东首的一间,房内放置着一张红漆的木床和新媳妇的嫁妆。当时,鲁迅一句话也没有讲,见了新媳妇,照样一声不响,脸上有些阴郁,很沉闷。”

王鹤照从13岁起就在周家当佣工,19鲁迅结婚时,他已经18岁。他是第一次看到这位周家大少爷。鲁迅新婚第二天,表现得很决绝。这一夜究竟发生了什么?王鹤照透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鲁迅婚后第二天早上,印花被的靛青染青了他的脸,让人想到他那晚很可能把头埋在被子里哭了。

当时新做阿婆的周伯宜夫人担心着新夫妇的动静,一到夜深,她亲自到新房隔壁去听,发现他俩很少谈话。二三天以后,鲁迅住到母亲的房间里了,晚上先看书,然后睡在母亲床边的一张床里。在走过了一系列繁杂的过程,如拜宗祠、拜家中男女老少、新郎新娘并肩而拜、拜族中长辈、与平辈彼此行礼、接受小辈拜礼、“回门”之后,鲁迅就搬出新房,睡到了母亲房中。弟弟周建人说:“结婚以后,我大哥发现新娘子既不识字,也没有放足,他以前写来的信,统统都是白写,新娘名叫朱安,是玉田叔祖母的内侄女,媒人又是谦婶,她们婆媳俩和我母亲都是极要好的,总认为媒妁之言靠不住,自己人总是靠得住的,既然答应这样一个最起码的要求,也一定会去做的,而且也不难做到的,谁知会全盘落空呢?”可是按照周冠五的回忆,朱安拒绝读书、放足,这都事先告知过远在日本的鲁迅,他不可能对此没有任何思想准备。

周作人则说“新人极为矮小,颇有发育不全的样子”。从照片来看,朱安的身材确实偏于矮小,但鲁迅不喜欢她,肯定还有更深刻的原因。这婚事是母亲安排的,他只能默默承受。结婚后他很少向外人诉说自己的婚姻生活,仅对好友许寿裳说过这么一句沉痛的话:“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供养,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鲁迅的这句表白很著名,曾被许多人引用,以证明他对朱安确实毫无感情,只有供养的义务。

像_______一样生活

走过一座山,又是一座山。

情似水,爱似水,往昔依旧落花似流水……。

不懂酒,便不懂糊涂中的幸福。

在画里,亦在生命中。

我,终究不是诗人。万事万物是诗人的情人,也是诗人的精魂,过眼烟云,浮生幻梦,皆付笑谈中。于是乎,再好不过,像诗人那样生活。

《鲁迅生活》阅读理解及答案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面的语段讲述的事情。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我”是怎样想的。

3、“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一句中,如果删除“果然”是否可以?说说你的理由。

4、文章有两处写阿长有“伟大的神力”,含义是一样的吗?

参考答案:

1、长妈妈给我买来念念不忘的宝书。

2、你又不识字,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你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你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

3、不可以。“果然”一词写出了作者对于这部书内容的想象之迫切,写出了作者拿到书的惊讶和喜悦,写出儿童天真烂漫的心理特征。

4、前处:以为长妈有抵挡大炮的神力,无知,盲目崇拜;后处:长妈真诚关爱、无私帮助,我由衷敬佩、感激。

5、类似人物举例略。“确有伟大的神力”是指别人不在意,却认真去做的热心。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