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范文(16篇)

时间:2023-12-19 15:31:29 作者:琉璃

教学计划是指根据学科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计划。在编写教学计划时,可以参考这些教学计划范文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人教新课标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教学的是“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基于教材的内容及《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特点:

1、注重知识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注重知识间的前后联系能有效地发挥类比迁移的作用,学生能够借助原有的认知主动建构新知,从而实现知识的同化。由于本节课教学的这类应用题实际上与相应的分数乘法应用题非常类似,只是给出的条件是百分数的形式。所以教学时注意以分数乘法应用题为基础,借助知识间的联系,采用对比的方式使学生理解新知。

2、注重引导思考。

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注重通过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学生在思考、分析、交流中,通过比较不同的解题思路,能更好地掌握这类应用题,逐渐提高综合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解法的多样化。

解法多样化的训练实际上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所以在引导学生掌握此类应用题结构特征及解决方法的基础上,注重拓宽学生的思路,实现解法的多样化,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一堆沙子用去200t,剩下的比用去的多,剩下多少吨?

2、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表示单位“1”的量并列式计算。

3、思考:如果把题中的“”改写成“25%”,解题思路是否会发生变化呢?

(引导学生明确:“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相同)。

4、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及改写已知条件的形式,使学生在体验知识迁移的同时,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相同,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1)复述信息。

教师口述信息: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

(找学生复述教师刚才说的信息)。

(2)提出问题,引入例题。

师:根据老师口述的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预设。

生1:增加了多少册图书?

生2:今年的图书册数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生3:今年有多少册图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出问题是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去思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还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前两个问题。

学生解答后汇报。

(2)学习教材90页例4。

师:用刚才的信息加上同学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课件出示教材90页例4)。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学会先解决一个稍简单的问题后,运用所得的数据解决另一个稍难的问题。

以前学生接触到的都是一个问题的应用题,这节课学生主要探索并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决方法。

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2.图书角有故事书35本,科普书比故事书小11本,科普书有多少本?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1.展示问题。

男生有多少人?

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2.知道了什么?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3.怎样解答?

我们有两个问题,应当先解答哪一个问题呢?

生:先解答男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为什么呢?

因为知道了男生有多少人就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怎样求男生人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14-5=9(人)。

一共有多少人呢?

9+14=23(人)。

4.解答正确吗?

5.小结解答方法。

先解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再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第32页做一做。全班交流解决方法。

2.完成第33页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然后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第33页练习六第3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解答方法。

四、总结评价,汇报提升。

我们今天学的内容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五年级数学实际解决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

首先,在学用方程解决问题之前,必须让学生熟练理解方程的意义。1)把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2)其中最关键的理解是,在等式的基础上含有未知数。

其次,要正确理解实际要解决问题的题意,分析各数量之间所包含的关系,根据关系用文字和数字列出准确的等式关系,反复琢磨自己所列出的等式关系,并验证。

最后,将未知数x通过解设引入的方程中,作为重要的方程成员,利用列出的等式关系将需要的未知数及各数字带入等式中,准确地列出方程,并且计算出方程的解,再一次将方程的解带入原方程进行验证,完全符合等式关系后,作答。

小学阶段用方程解决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最初学习简单的方程的时候,课本上就涉及到一些用方程解决的一些简单的应用题,在教学的时候,尤其在讲例题的时候,是重点强调方程的方法,但是因为题目比较简单,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也比较简单,学生很轻松地就会用算术解法,所以很多同学不愿意用方程去做,因为用方程解决的话,还要写解设,学生就想省事,不喜欢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但是,在学习稍复杂的方程的时候,也是通过实际问题,来引入的稍复杂的方程,进一步讲解学习稍复杂的方程的解法,解稍复杂的方程一般用到的把其中一项看做一个整体的方法比较多。当然,相对来说,课后的解决问题的题目类型一般也是用稍复杂的方程来解决的问题,我记得当时教学的时候还强迫孩子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是,我总感觉孩子的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弱一些。

比如含有两个未知数的类型的应用题,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是相当好的,比如小学数学广角的鸡兔同笼问题,其实鸡兔同笼问题用算术解法是相当抽象的,但是方程的方法是顺向思维,比较好理解。所以,前几天,有同学拿着考济宁外国语的数学题来问我,就是含有两个未知数的类型,也就是先设一个未知数,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来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就可以解决出来了,其实所谓的难题也不过如此。

可见,用方程解决复杂的应用题的必要性。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22~23页例3及课堂活动。

1、在具体的情景中,能应用有关运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启发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多媒体课件。

1、我是小小神算手:

40×6=30×3=。

20×5=50×6=。

31×20=58×10=。

20×40=24×20=。

280+120=270+320=。

2、我最棒:

(1)同学们去春游,已经开走了7辆车,每辆车可坐40个同学,已经走了多少人?

(2)剩下的同学还要坐满3辆车,每辆车也可坐40个同学,还剩下多少人还没有走?

(3)已经走了280人,还剩下120人没有走,一共有多少人?

3、引入新课:

同学们表现的真棒,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画。(一一展示完后)问:美不美?(美)这几幅画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美景呀?(春天)在这么美的春景里,你最想干什么呢?(春游)今天,有一位老师,也带着她的学生去春游了,在春游中,他们发现了许多数学问题,同学们愿不愿意帮他们解决呀?(愿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1)出示例3情景图。

(2)探索算法。

a、针对题中提出的问题,请学生先大胆尝试,独立思考,尝试自主探索解法,有困难的可以和同桌商量。教师巡视指导,并指名板演。

b、再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想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给与必要的指导。

(3)全班交流,展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a、教师先请板演的学生口述自己提供的解法,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b、再请下面学生口述自己的解法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4)小结。

通过对比这两种算法得出,同学们的这两种算法都对,我们在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来解决问题。

(5)用心回顾: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课本22页例3补充完整。

2、基本练习:

两种苹果分别有38箱,29箱。每箱苹果都能卖10元钱。两种苹果共卖多少元?

可以,指名上小黑板做,并讲解算法和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做“闯三关”游戏。

第一关:我会填。请在括号里填出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方法一:

50×5=250(人)……()。

50×2=100(人)……()。

250+100=350(人)……()。

答:参观美术展览的一共有350人。

方法二:

5+2=7(个)……()。

50×7=350(人)……()。

答:参观美术展览的一共有350人。

第二关:我会做。

第三关:我会用。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23页“课堂活动”题目。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言。

然后,教师再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老师希望同学们争做生活的有心人,不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且要会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做到:

1、理解题意。

2、理清思路。

3、正确解答。

4、仔细检查。

解决问题。

40×7=280(本)7+3=10(辆)。

40×3=120(本)40×10=400(人)。

280+120=400(本)答:参加春游的一共有400人。

答:参加春游的一共有400人。

人教新课标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教学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下图)。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四、课堂总结。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1.提高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深入感受使用列举法时的有序性。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光盘。

一、复习导入。

通过谈话,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中的第6题。

让学生说出他们是怎么想的,然后总结出在使用列举法解决问题时需要注意的内容。

2.完成练习十一中的第7题。

指名读题,让学生观察表格并回答问题:“4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

引导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然后给出解题方法。

3.完成练习十一中的`第8题。

指名读题,让学生理解“只是向东、向北走”的含义,并使用字母代替路线上的直线交点。

4.完成练习路线十一中的第9题。

出示题目,并要求学生仔细阅读题目。

三、完成思考题。

出示思考题并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集体订正。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2、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初步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

课件、导学单、教具。

一、复习铺垫。

1、出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列式解答。

把720毫升果汁倒人9个同样的小杯子里,正好倒满。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数量关系:个小杯的容量=720毫升。

口头列式解答。

提问:和第1题相比,这道题难在哪里?(第1题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一种杯子里,可以直接用除法计,这一道题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两种杯子里,题中有两个未知数量。)。

3、揭示课题: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索策略。

1、教学例1。

(1)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先观察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根据题意,你。

能找到怎样的数量关系,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数量关系的。

揭示: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证=720毫升。

大杯的容量x=小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x3=大杯的容量。

(2)确定思路。

谈话:我们知道,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要想办法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你有办法把这个问题变得简单吗?请先联系刚才理解数量关系式想一想,再和同学说说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反馈:请把你的解题思路分享给大家。

学生想到的思路可能有以下几种,结合学生的交流,分别作如下引导:

思路一: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问:把720毫升果计全部倒入小杯,1个大杯要换成几个小杯?把大杯换成小杯后,正好倒满多少个小杯?先画线段图分析。

思路二: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6个小杯换成几个大杯?把小杯换成大杯后,正好倒满多少个大杯?先画线段图分析。

思路三:列方程解。

小结: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上面的'几种思路都是抓住哪一个数量关系展开思考的?像这样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方法,也是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假设)。

(3)列式解答并检验。

谈话:选择一种方法完成解答,并检验解题的过程和结果。

完成解答后,让学生说说列式、检验的方法和结果。

(4)回顾反思。

(5)教学第二种思路。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教师巡视。

指名交流解题时的思考过程,以及列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6)比较和回顾。

提回:通过解答上面的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2、完成“练一练”。

(1)出示题目,提问:要求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可以怎样进行假设?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完成解答,教师巡视。

(2)让不同思路的学生展示自己解题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一第1—3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问?

人教新课标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2~9题。

教学目标:

1、让生进一步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观察找出题目中数学信息并独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联系。

1.听算。

2.p102 5题 生独立解决 指名订正 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3.p102 6题 生独立解决 指名订正 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二、指导练习。

1. p103 8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说,指名评价,鼓励。

2. p101 2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强调:一个圆桌可坐3人。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通过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三、集中练习。

1. p102 7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2. p103 8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3. p103 9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四、发展练习。

让生自编一道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

同桌说,全班说。

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运动会广播操表演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有30人参加团体操表演,6人围成一圈,__________?

师:你能补充问题吗?

生补充后,让其列式,师:为什么除法计算?

二、新课研究。

1.创造情景,引出问题。

师出示团体操图片。

师:观察图片,你从中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指名说。

师:谁能提出问题?

生:每个小圈多少人?

2.探讨解决方法。

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评价。

鼓励正确的想法和不同的想法。

3.列式解决。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吗?

60/2/5=6(人)   60/(2*5)=6人。

这两种都正确,师强调列综合算式。

4.反馈练习。

p100做一做。

先让生认真审题,同桌说先算什么?

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1.10题 先让生认真审题 说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总量是多少,求什么,怎么解决?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2、11题 生独立审题,独立解决。

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四、课堂总结(略)。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解 决 问 题 (二)巩固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二十三第12~16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 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基本联系。

1.听算。

2.p104 13题 生独立解决 指名订正 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2*7/7=2元。

二、指导练习。

1. p104 12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能直接用32和4元角比较吗?为什么?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说,指名评价,鼓励。

师:通过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2. p105 14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强调:图中隐含了一个条件,是什么?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师:通过这道题,你明白了什么?

三、集中练习。

1. p102 15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图中隐含了一个条件,是什么?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2. p103 16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图中隐含了一个条件,是什么?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四、发展练习。

让生自编一道两步计算的连除应用题。

同桌说,全班说。表扬鼓励。

课后反思:

设计校园教学内容:

教科书(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106~10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加理解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

2. 通过让学生自主调查、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3.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           复习铺垫。

1、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什么方位?后面、左面、右面呢?

2、说说本校校园里八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如果把它画在纸上一般按什么规律来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电脑展示某校校园平面示意图,说说校园的各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或教学设施。

师:这个校园设计得漂亮吗?合理吗?你有什么建议?

师:如果能在设计漂亮、合理的学校里面学习,你们会有什么感想呢?你们想不想也自己设计校园呢?今天我们就自己来设计校园。(板书课题)。

三、小组活动。

1、小组交流:说说每人调查的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哪些设施。

2、集体反馈:请几个同学说说的情况。(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叙述。)。

3、小组讨论:本校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必须添置哪些设备等。

4、集体反馈:请几个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5、出示本校的校园示意图,讨论:

(1)    应该在什么地方添置什么设备?

(2)    绿化上面你有什么见解?

(3)    操场的大小或形状如何?

(4)    你还有哪些设想?

6、利用手中的画笔来设计自己的校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动手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7、每个小组各派一名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校园示意图。(利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描述。)。

8、展示每个人的设计图,让同学们去参观交流。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活动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多请几个同学发言。)。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如设计校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认真分析,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校园。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1.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元旦快到了,你们高兴吗?(高兴)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游园活动。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参加?(想)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游园活动,我们唱着歌出发好吗?(唱新年快乐歌)。

2.情境图。

谈话:我们来到了游园点,你们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在看木偶戏)。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走了6人。

二、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

1.同学们,你们看得真仔细,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

(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还剩多少人?

对于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

(3)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对说出(3)(4)两题的学生给予表扬。

提问: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1)独立思考。

谈话: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样算的?

(2)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充分地交流,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了解情况。

(3)汇报:并说想法。

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3)22+13-6=29(人)(4)22-6+13=29(人)。

让学生明确(1)、(3)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2)、(4)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

4.比较(1)、(3)和(2)、(4)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5.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看懂了什么?

你能把图意说完整吗?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再让几名学生说解。

问题的方法。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得高兴吗?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我们肚子有点饿了。走,老师带你们到面包房买面包去。

(出示面包房图)。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剩多少个?)。

谁能把这个问题说完整?

(原来面包房里有54个面包,先卖了22个,又卖了8个,现在还剩多少个?)。

提问:谁会列式解答。

提问:你会把22+8=30和54-30=24写成一个算式吗?

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有办法来解决这个困难吗?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选择方法,把想的过程说出来。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谈话:游园活动快要结束了,你们看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练习一的第2题)[他们在收集拉罐筒。]他们真是环保小卫士。

提问:你会把这幅图的图意说完整吗?

让学生自己解答,再说想法。

做练习一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想法。

同桌交流,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归纳。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谈话:请同学们做一名有心人,用本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0页例2。

教学目标:

1.加深对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思路与计算方法的理解,使学生学会解答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2.发展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播放公路上往来不断的车辆及噪杂的声音。

师:噪音对人的健康有害,绿化造林可以降低噪音。

出示画面(如教材第20页情境图)请学生说说对图意的理解。

学生提问题,教师板书。(噪音降低了多少?绿化带这边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噪音降低了多少?谁能把问题完整地叙述出来。

出示线段图。

请学生把条件与问题在线段上表示出来(如下图)。

提问:把谁看作单位“1”?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师:现在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谁能把问题完整地叙述出来?

师:线段图上哪一段表示“现在听到的声音有多少分贝”?

把线段图补充完整。

小组讨论探讨解决方法。

汇报交流方法。

第一种方法:先求出降低了多少分贝?再用原来的分贝数减去降低的分贝数。

列式。

提问:1-1/8表示什么?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两种方法都是把原来声音的80分贝看作单位“1”,都需要求80分贝的几分之几。但是第一种方法是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80分贝的1/8是多少,即降低了多少分贝,再求出现在听到的声音的分贝数。第二种方法是根据问题找到现在听到的分贝数占原来声音80分贝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经历分段计费问题的解决过程,自主探究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能运用分段计算的方法正确解答这类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摘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信息,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回顾与反思,积累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1、读一读,思考:

(1)题目中知道了:

(2)“3千米以内7元”的意思是:

(3)“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的意思是:

2、自主尝试。

(1)问题中的收费标准是分两段计费的,3km以内是一个收费标准,为一段;超过3km又是一个收费标准,又为一段。

(2)超过3km部分,不足1km要按1km计算,也就是要用“进一法”取整千米数。

3、思考:根据提示自主解答?

(1)、3千米以内的部分应付:

(2)、超过3千米的部分应付:

(3)、总的`应付:

4、列式计算。

1、练习四第6题。

某市自来水公司为鼓励节约用水,采取按月分段计费的方法收取水费。12吨以内的每吨2.5元,超过12吨的部分,每吨3.8元。

(1)小云家上个月的用水量为11吨,应缴水费多少元?

(2)小可家上个月的用水量为17吨,应缴水费多少元?

2、练习四第7题。

3、练习四第8题。

通过探究学习,我的收获是。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经历转化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具:课件、小棒若干根。

学具:每人小棒若干根,同桌两人一张练习纸、一支水彩笔。

设计理念: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思考交流,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自主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初步感知。

1、引入:小朋友们平时喜欢用小棒摆东西吗?会用小棒摆什么呢?然后教师展示自己摆的小花伞,得出摆一把小花伞用4根小棒。

2、动手:学生动手摆小花伞,指名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摆。

3、交流:(1)说说你摆了几把小花伞,用了几根小棒?你是怎么知道的?

(2)观察黑板上:×××用的小棒根数和老师用的小棒根数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说出的关系可能有求和、比多少、还有倍数关系。如果没有倍数关系,可以引导学生:除了小朋友们说的求和、比多少,如果换一种说法,说说我们用的小棒根数的倍数关系,你会吗?得出:×××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3倍。

(3)你又是怎么知道×××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3倍的呢?有些学生可能是直接通过观察,有些学生还可能会将求12是4的几倍转化为12里面有几个4,并用除法计算。

(4)12÷4=3表示什么意思?单位怎么写?得出:12是4的3倍,说明倍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关系,不是单位名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5)让学生说说自己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

4、引出课题:用倍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二)进一步感知。

1、引入:森林里正在举行动物运动会,一起去看看。

2、出示:跳远比。

松鼠:

袋鼠:

猜一猜:袋鼠跳的长度是松鼠的()倍。

3、出示数据,电脑验证。

1、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并自主提出问题。

出示:爬行比赛。

蜗牛24只毛毛虫6只;乌龟4只。

学生提的问题能口答的直接口答。(如求和的或者比多少的)。

从学生的回答中摘录:“蜗牛的只数是毛毛虫的几倍?”或“蜗牛的只数是乌龟的几倍?”

3、比较两个问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引入:闯关比赛。

1、第一关:估一估。

估一估,左边公鸡的只数是右边的几倍?

图片出示:左边20只公鸡右边5只。

2、第二关:“阳光伙伴”体育运动。

出示图(略)。

要求列式表示参加各项活动的人数之间有倍数关系。

3、第三关:开启智慧大门。

出示智慧大门图。

1、提示学生:智慧大门上方有12盏灯,小朋友必须开启一些灯,而且开启的盏数与关着的有倍数关系。如开启——10盏,关着——2盏。10是2的5倍。

要求同桌合作用彩色笔涂色,探究不同的涂色方法。

(五)、课堂总结深化主题。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4页例2及相关练习。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习,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

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课件。

课件出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5:7”,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一条简单的现实生活信息,不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自主探索。

1、出示:六(2)班一共有48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求出什么?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呢?你会算吗?

2、学生独立尝试。

3、同桌交流。

师: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

预设(1):48÷(5+7)=4(人);

女生:4×5=20(人);

男生:4×7=28(人)。

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预设(2):女生:(人);

男生:(人)。

师:这种方法中,是什么意思?呢?

5、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我们再一起来看看(配合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直接用书本上的例题,而是用了班级男生、女生人数比这一实际情况。因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所以学生很乐意去探索、交流、实践。这样的设计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揭示课题。

师:像上题这样,把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分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按比分配。(板书课题:按比分配)。

(三)实践尝试。

出示例2: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1、阅读与理解。

浓缩液和稀释液指的是什么?(浓缩液是纯清洁剂,稀释液是加水之后的清洁剂。)。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吗?(学生独立解题,交流汇报。)。

2、分析与解答。

预设(1):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

师:这里的5表示什么?(把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

预设(2):浓缩液有(ml),水有(ml)。

师:表示什么?(浓缩液占总体积的;)。

呢?(水占总体积的。)。

3、回顾与反思。

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

预设:看浓缩液与水的比是不是等于1:4。

小结:体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看清楚1:4到底是哪两个量之间的比。

【设计意图】把书上的例2作为尝试题,让学生独立尝试、交流,最后进行小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审题、分析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让学生初尝成功的乐趣。

(一)基本练习。

1、师:打开教材第55页,看第一题。

(1)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交流:说说你的方法。

2、出示: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种黄瓜和茄子。

师:请你来设计一下,可以怎么分配?

预设一:1:1。

师:如果按1:1分配,那么种黄瓜和茄子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计算)。

师:通过计算,发现按1:1分配其实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是的,平均分就是按1:1分配,是按比分配中的特例。

对于其余各种分配方法,都让学生快速算一算再交流。

(二)发展提高。

1、师:增加点难度行不行?我把这一题变一下。

(1)比较:这一题和前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3)学生尝试。

(4)交流算法。

师: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学生作业)还有同学用其他方法做吗?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

师: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1)比较分析:

师:这一题又有什么不一样?没有直接给出“比”,不能直接按比分配了,那怎么办?

师:我们可以先求出比,再按比进行分配。

(2)学生独立尝试,交流算法。

(三)小结。

师: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你觉得在解答按比分配的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师:说得对,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审题,看清楚是对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是按什么比分配的;如果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比,我们要先根据题目信息求出比,再按比分配。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从基本练习到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再到没有直接给出比的题目,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索中验证、品尝自己的学习成果,再次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

1、师:学到这里,谁能告诉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和感受。(指名回答)。

2、课外延伸。

师:比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你课后搜集生活中的实例,编一道按比分配的题目,在下一节课中进行交流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抓住“收获”、“感受”来进行课堂总结,可以再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培养评价、反思的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让学生画线段图来分析题意,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也就是不同的解题思路来分析。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为下一步学习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打好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2分析一个数量的两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确定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不难理解,教学时,要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就不会感到有太大的困难了。例3分析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与例1相同。

1、使学生掌握解答稍复杂的求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思路,并能正确解答。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分析和掌握把什么量看作单位1及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分析和理解两个数量的比校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些。

备注。

活动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题意。

1、教师出示例2的情境图。

2、让学生结合图叙述题意。

活动二:动手画图,分析题意。

1、你能不能用上节课我们讲过的学习方法,借助于其它的方法来分析一下这道的意思呢?

学生动手画线段图,分析。小组交流。

与教师共同再一次感受如何画线段图。(教师板书)。

重点让学生明确谁是单位1。

2、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确定解题的思路。

3、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4、全班交流,订正。

5、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

活动三:教学例3.

教师出示例3。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根据这句话应当把什么看单位1?

3、学生试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4、学生自己解答。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析的?与全班交流。

活动四:巩固练习。

1、完成21页中的做一做。

教师要求学生画线段图。

2、完成练习五中部分练习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析的思路。

活动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学会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运用合理的解题思路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完整准确表达的习惯,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分析并解决连乘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寻求解决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并体会找到中间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小练习,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出示:在超市的一个货架放着各种包装的面包,爸爸买了其中一种面包4袋,一共多少钱?)。

师:读一读,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认真的观察思考,要求一共多少钱所需要的条件。学生会发现不能求出问题,因为不知道1袋面包的价钱)。

师:就是说,要求一共的钱数,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出示:)。

师:知道这两个条件,就能求出总钱数。那你们刚才说哪个条件不知道?(学生回答后)。

师:我们就补充上这个条件。(课件出示完整题目:每袋面包12元,爸爸买了4袋,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师:现在能解决了吗?该怎么列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订正)。

(课件出示题目2:开学初,老师给咱班50个同学每人发5个作业本。)。

师:读一读,你能解决这道题吗?(学生会发现这道题没有问题,思考后回答)。

师: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吗?

课件出示:

(根据学生的补充,教师课件出示完整题目:老师给咱班50个同学每人发5个作业本,老师需要准备多少个作业本?)。

师:请同学们口头解答,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指名学生口答,课件出示算式)。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刚才的练习我们知道了要解决一个问题,要有两个条件;还知道了,如果告诉我们两个条件,可以提出问题,这是我们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重要本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课的开始,设计两道不完整的题目,一道是缺少条件,一道是没有问题,让学生补充条件、提问题。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巩固乘法问题的数量关系,同时复习“要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通过分析法和综合法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为学生分析、解决两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主体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课本例1情境图(图略)。

师:大家看,这是同学们在参加广播操比赛。仔细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根据图说出题中的信息)。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交流,我们知道了题中告诉我们“每个方阵有8排,每排有10人,3个方阵”三个条件,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情境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并且完整地用文字表述问题的过程。指导学生学会认真读题,仔细审题,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所求问题,理解题意。

师:认真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老师相信大家都会解决这个问题。先不忙着列算式,先说一说在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时,你是怎么想的?先自己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在小组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收集学生是如何分析的信息)。

师:哪个组派代表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分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

师:大家的思路都非常的清晰,那老师要问问你们,为什么要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用哪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这个问题,为什么用这两个条件就能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3个方阵呢?(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同组交流,集体反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借助于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求一个方阵人数为什么用乘法,怎样求3个方阵的人数。思路图整理如下)。

师:我们一起回忆刚才从要求的问题开始怎样一步一步找到解题思路的。(师生一起说)要求——总人数,就要知道——每个方阵的人数和方阵数。每个方阵的人数不知道就要先求它,用题中的——每个方阵有8排、每排有10人,就能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根据求出的——每个方阵的人数和有3个方阵,就可以求出总人数。请各自再试着说一说我们刚才是怎么分析的,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再次的整理思路,熟悉思维过程)。

师:根据刚才我们说的思路,怎样列算式?(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反馈后教师板书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学生一般会有两种方法:一是想要求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不知道的条件就是先求的;二是根据题中两个有关系的条件,想到可以求出什么,求出的这个问题,可能就是解决最终问题必需的条件。这两种思考方法其实就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在这里只给学生渗透这样的思维方式,不明确提出来。通过潜移默化的意识渗透和日积月累的思维训练,让学生逐渐具备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授之以渔”的目的。

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思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另外一种思路)。

师:可以看着点子图,和小组同学商量一下。(小组讨论,反馈小组意见,师生共同总结思路)。

师: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刚才这种解题思路。(师生共同叙述)。

师:根据这种思路这样列算式?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时,哪个地方要特别注意?(第一步的单位名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