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的启示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实用14篇)

时间:2023-12-16 17:06:46 作者:曼珠

教学计划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和计划的一种重要工具。教学计划范文中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详细介绍。

认识倒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倒数的意义,掌握找倒数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景,引入概念。

出示例1的一组算式,开展小组活动:算一算,找一找,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小组汇报交流。(通过计算,发现每组算式的乘积都是1.通过观察发现相乘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是颠倒的)。

师:同学们发现了每组算式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所以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分数就做倒数。

让学生读一读:倒数。

出示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二、探究讨论,深入理解。

让学生说说对到数意义的理解。

提问: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判断下面的句子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叙述?

因为3/44/3=1,所以四分之三是倒数,三分之四也是倒数。

三、运用概念,探讨方法。

出示例2,找一找那两个数互为倒数?

汇报找的结果,并说一说怎样找到的?

1,看两个分数的乘积是不是1;

2,看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是否分别颠倒了位置。

讨论一下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比较快?(第二种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得到。)。

通过具体实例总结归纳找倒数的方法。

找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例:3/55∕33∕5的倒数是5∕3。

(2)找倒数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在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例:6=1∕66的倒数是1∕6.

四、出示特例,深入理解。

看一看。例2中的那些数据没有找到倒数?(1,0)。

提问:1和0有没有倒数?如果有,是多少?

小组讨论、汇报。

1、关于1的倒数。

也可以这样推导:1=1∕1=1,1的倒数是1.

2、关于0的倒数。

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也可以这样推导:0=0∕11∕0,分母不能为0,所以0没有倒数。

五、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2、练习六第3题。

用多媒体或投影逐题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同桌进行互说倒数活动(练习六第2题)。

六、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

什么叫倒数?怎样找到一个数的倒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倒数

学习目标: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能准确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在探索活动中,培养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能力。

3、激情投入,挑战自我。

教学重点: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和0倒数的问题。

教学过程:

离上课还有一点时间,咱们先聊一会吧。同学们,我给你们代数学课多长时间了?(一年)一年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我觉得我们之间已经互相成为了朋友,你有这种感觉吗?该怎样表述我们之间的朋友关系呢?(你是我的朋友,我是你的朋友,互相应该是双方面的。)就先聊到这儿吧?好,上课!

一、导入:

生:上下两部分调换了位置,变成了另一个字。

师:对了,把其中任一个字上下两部分倒过来,就变成了另一个字,这个现象很有趣很奇妙吧!

二、合作探究:

(一)揭示倒数的意义。

1.(出示例题课件)请看大屏幕,先计算,再观察这些算式,同桌互相说一说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自学,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

请同学们按照要求逐一完成,看谁是认真仔细的人,既能准确的计算,又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师:同学们,在以前我们看来非常简单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研究起来有如此大的发现,那么,像符合这种规律的两个数叫什么数呢?谁能给这种数取个名字?(生取名字)。

师:那么根据刚才的计算结果与发现的规律你能说出什么叫倒数吗?(生答)。

师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你认为哪些字或词比较重要?你是如何理解“互为”的?你能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吗?(生答)。

师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倒数的意义,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且倒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就像课前我们聊得话题,老师和你互相成为了好朋友,就是说“老师是你的朋友”,“你是老师的朋友”,我们俩是双方面的。

(二)小组探究求一个倒数的方法。

1.出示例题2课件: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倒数,那你能找出一个数的倒数吗?那好,请完成这道题。

出示课件,请看这里,哪两个数互为倒数?(生找)(生说教师演示)。

提问:你用什么好办法这么快就找出了这三组数的倒数?(同桌互相说说看)(找几名学生汇报)。

师板书:求倒数的方法:分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同学们想出了找倒数的好方法,那就是分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你们把老师想说的都说出来了,太棒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在这三组数里哪一组不同于其它两组?对,6是整数,像6这样的整数找倒数的方法可以先把整数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找倒数。

2.师提问:再次出示连线题的课件,本题中的还有哪些数据没有找到倒数?它们有没有倒数?如果有,又是多少呢?同桌讨论说说你的发现。

3.出示课件想一想。

我的发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师提问:(1)为什么1的倒数是1?

生答:(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2)为什么0没有倒数?

生答:(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而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4.探讨带分数、小数的倒数的求法。

师:看来像这样的分数与整数它的倒数求法很简单,可是我们学过的不仅仅是分数、整数,还有呢?这些数的倒数又该怎样求呢?请同桌的同学讨论一下,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填在表格上。(课件出示)。

你们有结果了吗?谁愿意到这里把你们组的讨论结果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师切换实物投影),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学生自己用投影展示讨论结果并说明。

(师切换投影):老师也把求这一类数的倒数的方法写出来了,一起看看我们想的是否一样呢?(出示课件5)。

当你给带分数、小于1的小数、大于1的小数找出倒数后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请你对照大屏幕说说自己的发现:。

发现1:带分数的倒数都(小于)本身;。

发现2:比1小的小数的倒数都(大于)本身,并且都(大于)1。

发现3:比1大的小数的倒数都(小于)本身,并且都(小于)1。

(三)学以致用:

师:探究到这里,大家肯定有了很大的收获,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休息一下,休息时想一想什么是倒数?再想一想求倒数的方法是什么?让学生再次记忆找倒数的方法。

1.想不想检验一下自己学的怎么样?

请打开课本24页完成做一做和25页练习六的第4题,(让学生做在课本上,并找学生口答做一做的题。练习六的第4题连线用投影展示学生的作业)。

2.(课件出示)请你以打手势的形式告诉老师你的答案。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我们一起回顾总结出来好吗?

什么叫倒数?怎样找出一个数的倒数?

访兰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

2、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感受作者借物喻人的方法,明白做人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明白做人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3、兰花形态绰约多姿,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美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又是怎样的与众不同。

一、引入质疑。

1、这节课我们一同学习第19课,齐读课题。

2、学文要有收获,你想从文章中了解到些什么?(作者眼中的兰花与其他的兰花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他们要去访兰?明明是观赏,作者为什么说“访兰”?)。

二、初读感知。

1、带着你想了解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音,读顺句。

2、检查预习。(相信仔细读书的你们一定能读准这几个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3、文章写作者与父亲访兰,那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几种类型的兰花呢?(家兰、野兰)。

三、细读感悟。

1、默读课文,用不同的记号勾出描写家兰和野兰的句子。

2、交流。

(1)谁先来交流一下你找到的描写家兰的句子。

a、(12段)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叶嫩花繁)。

b、(13段)样子似乎更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甜、媚、俗)。

c、(7段)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直接进行比较,写家兰美、好看;野兰清爽)。

d、(1段)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

(间接描写,通过观赏的人多,感受家兰美)。

此处若学生没有办法找到就引导:还有其他地方能感受到家兰的样子吗?好好读一读第一段。

(2)野兰呢?你找了哪些描写野兰的句子?

a、(2段)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香气浓烈)。

b、(7段)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野兰:清爽)。

c、(11段)兰草是空谷的幽物,野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生长环境,姿态优美,集天地之灵气,山野之风韵)。

d、(15段)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点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高雅,纯朴,有灵性)。

3、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呢?

(香味不同)就是香味不同吗?更多的是它们内在的品质。(家兰:甜、媚、俗,野兰:清爽,纯朴,有灵性)。

4、是呀!父亲的眼中,家兰虽美,但甜、媚、俗,而野兰却清爽、纯朴、有灵性。这也就是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那父亲不远千里带我访兰仅仅是为了让我知道家兰与野兰的区别吗?不是,还有什么?(让我了解野兰的品质,学习野兰的品质)(让我明白的道理)。

5、哪里集中的反映了野兰的品质。(读句子)从中你能读出些什么?(野兰高雅、不俗,我们也不能失去自己的真性,为自己的特色而活,为自己的价植而活……)。

6、这篇文章在选进教材是有所改动,原文后面还有这样一段话,出示句子: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

这段话真正诠释了父亲带我此行的目的,他要借野兰的“高雅与不俗,借野兰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来告诉我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

7、你读了课文后,说说你的感受或体会。

四、深化认识。

1、欣赏完别具一样的野兰,作者内心的情感也发生了变化,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到这儿,你是否知道作者为什么课题用“访兰”,而不用“赏兰”呢?

课后反思:

在选择教学内容之初,我初读了文章,感觉文章蕴含哲理,读后发人深省,应该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但是在提笔拟定教案之时,我才发现原来文章是那样的深奥,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如何透过文字领会野兰花那种独特的灵性和它不为被人欣赏而存在的品质是一个难点。经过反复深入地解读文本后,我发现整篇文章中“对比”运用较为充分,有家兰和野兰的对比,作者前后感情变化的对比以及“两个味儿”的对比。于是我紧紧抓住这一点,来重组教材,从作者笔下描写家兰和野兰的句子入手,找去它们之间的区别,并通过这一区别来领会“两个味儿”和野兰的品质。在这个过程中有效挖掘语文教学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后,我发现,整个教学过程因为对于文本的解读比较合理,所以较好地选择了教材,合理的将教学聚焦到一点上,就是“对比”上,这样就有效地将“教路、学路、文路”统一在了一起;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挖掘语文知识点,如:侧面描写、对比描写、环境衬托“等等;还在尊重文本的同时,超越文本,引用大量的与之相关的阅读练习,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了学生的认知,合理做到将厚书读薄,薄书读厚。

虽然在教学前有效地解读文本,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不少的瑕疵,如:对学生的放心程度不够,没有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沉入文字去思考和交流;对文章整体的结构处理上显得有些逊色,应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将野兰花的品质写出来的,优势怎样让我们从野兰的身上悟出人生哲理的等等。

执教《访兰》一课,我真切的感受到了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合理的利用教材,重组教材,选择切入点,带活整篇文的同时,还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颗聪慧的心,这样就能更好地发现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并将这一个个生成合理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为教学服务。

访兰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一、学习活动目标。

1.通过整体阅读,体味文本所表达的人生启迪;

2.赏析美词佳句,了解人生的真谛,;

二、学习活动重点:

赏析美词佳句,了解人生的真谛,;

三、学习活动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活动流程设计。

课前屏显兰草花图片。

(一)导入语:

同学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的名句,它告诉我们不施雕饰、自然纯洁是最动人的美。“千教万教,教人成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的名句,它告诉我们,做人要真诚,要有一颗纯洁的心。是啊,生活在滚滚红尘中,人们都习惯了用华丽而虚假的面具装扮自己,将可贵的真性情藏在心里最深处,虚假,媚俗,失却个性……因此,保持本真,诚实待人,应是我们长久的道德追求;自然随性,不媚尘俗,应是我们不懈的人格保健。

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方面的佳作。屏显课题:访兰--贾平凹。

(用时2-3分钟)。

(二)活动组织。

【活动1】与文本对话。

1.速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哪两种兰草?父亲和我对这些兰草各是怎样的态度?请找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发表意见后明确:文中写了这样两种兰草:(1)经父亲培育在自家院落里的兰草(2)自然状态下生长在山野的野兰草。

父亲对自己培育的兰草并没有特别的喜爱,倒是对自然状态下生长在山野的野兰草特别珍惜。

我起初对父亲培育的兰草很得意,虽也觉得野兰草好,但却以为父亲培育的才是仙品;后在父亲启发下对野兰草充满敬意。

2.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我们俩对两种兰草的情感不同是因为什么?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段。

学生发言,明确相关语段。(3-15)。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几段文字。试着归纳这两种兰草本质上的不同。

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屏显归纳:

培育的兰草:好看,太甜,太媚,太格调俗--不够好。

山野的兰草:清妙,清爽,不俗,有特色,有性灵--好。

学生再读一读这段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3.野兰草自有它的真“味”,你觉得是因为什么呢?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并体味其中的含义。

学生回答后明确:父亲的两句话:“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老师提问:同学们,这是颇具意味的两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学生就这两句话自由交流心得。然后教师总结:野兰草采撷自然精华,成就自身灵气,保持那份属于自己的真性;长于空谷僻野,只为自己存活,不显扬,不媚俗。这样的品行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4.同学们觉得文章中哪一语段升华了主旨?想一想文章是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主题的。

学生回答问题后明确:

文章第17段。学生读一读本段中父亲的话,体味体味,互相交流交流。老师适当点拨。

文章是运用借物寓意的手法来表达主题的。

老师总结:借物寓意是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在我们就来了解这种表现手法。

屏显语文小知识:借物寓意。

借物寓意:指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进行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自然界某些事物秉性特殊,容易触发人对某些意念的联想;二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使他们不能直抒胸臆,故而用借物寓意之法。

运用这种手法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见景生情,托物寄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挖掘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意蕴,揭示事物寓偶然于必然的主题;要注意寻找托事与寓意之间的某些共同点,以显示出两者之间的一致性。

预留一点时间,让学生结合具体内容,想想本文是怎样借物寓意的。老师也可做些引导。

【活动2】探究天地。

同学们在解读文章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可以是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是一时不能解决的疑问,提出来与周围同学交流。

预设问题:

1.文章的父亲对兰草的认识也有个逐渐加深的过程,你能看出来吗?试着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回答问题后明确:先前父亲爱兰只是图它表面的雅和人们通过对兰的赞美而对父亲的赞美。因为看的人多,所以又免不了热闹。其实,兰是孤高的,可以说那时的父亲还不能真正地懂得兰。从“以后又进山去,就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并带我走进山里,要与我一道“访兰”,可见父亲对兰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对兰的尊重与深刻的理解了。在对兰的认识和理解上,父亲经历了两次不断深化的过程。

2.想想课题为什么不是“赏兰”,而是“访兰”。

学生回答问题后明确:“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3.文章对兰草生长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同学们找出这段文字读一读,体会体会。

明确: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

4.“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是包含着作者强烈感情的一句话。你能从“不敢”“悲叹”等词语中揣摩到此时“我”的心理吗?试着说说。

明确:我对野兰草充满着无限的景仰与敬意,对自己以前没有能真正读懂野兰草感到内疚、痛惜。

【活动3】拓展阅读。

1.读一读古诗《兰花》,体味与本文主旨及手法上的异同。屏显这首诗。

兰花(明薛网)。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学生齐读。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适时点评。

2.读一读09年“恒源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特等奖作品《动心的燕子》,体味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课前打印成讲义发给学生)。

动心的燕子。

这是一个春天的周末。听多了自家阳台上燕窝里新燕的呢喃,看惯了进进出出燕子的翩跹起舞,我向爸爸提议晚饭后去楼下街上转转。

街道上华灯初上,满眼繁华。五颜六色的霓虹以一成不变的姿态缠绕在建筑物上,迷蒙了望月的眼;鲜丽的小彩灯挂在树枝上,纤弱的叶片折射出炫目的色彩;水泥塑造的小树刷上了油绿的漆,树上的果实闪着莹莹的光,却无法掩饰它的冷涩。

目睹身边的一切,我心一紧: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为什么感到寒冷越来越逼近?很多东西都可以是假的,甚至感情也可以。为什么可以一眼看出路边的小树是假的?为什么蝴蝶从不在人造鲜花上停留?是什么永远不会把远方的霓虹当成星星?它们实在太美了,完美无暇的身躯,永不衰败的艳丽,但却美得虚无,华丽的外表背后生机全无,它们永远不能成为真的。

一路光晕的尽头,有几棵树在支撑,暗暗的月色下,它们呈现的是悠然的绿色。它们不够笔挺,但在风的伴奏下,它们能唱出最纯朴的民歌;它们不够光滑,但触摸到那粗糙而实在的肌肤时,我感到踏实:它们没有夺目的光彩,但那一身自然的绿色,带给我们的,是无限的纯朴和周身的活力。

“钢筋水泥搭筑的城市,幸而还有那么几棵树。”我想到这一点,心里多少有一些安慰。

爸爸看出我怔怔的神情,关切地询问我:“怎么哪?”当我将心里所想告诉他时,他也陷入了深深的沉默,随后意味深长地说:“当一个公园里的草地树木被凉如冰的滑梯、挂满彩灯的假山代替时,那个公园我就不会再去了。”

我们的游兴大减,伫立在春夜风中,想着各自的心思。不知何时,有两个小孩出现在近处的街边草坪旁,用微湿的泥土做玩具。他们的“作品”根本谈不上成形,但他们却是无所顾忌地随意搓捏,嘴里不住地念叨:“这是汽车”,“这是火车”……我的心禁不住温暖起来:有生命的东西总是充满活气,而不是只徒华丽的外表,这样毫无掩饰的真实表白是此刻最为美丽的风景。我慢慢凑上去,动情地欣赏这难得的一景。

虽则是春寒料峭,但风中终究少不了怡人的柔和。两个小孩只一会儿便跑开了,丢下他们的“作品”真实地呈现在我面前。我站在原处,觉得自己很幸运,庆幸我在这满眼虚假的环境里能与真实相遇,就如同我的日子里有真切的亲情、真诚的友情,家里还有呢喃细语的燕子,他们较之这冰凉的水泥、死寂的霓虹更入我心。

一直在旁思考的爸爸慢慢地踱过来,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还想走走吗?”

我醒过神来,拉着爸爸的手说:“不玩了,回家。明早起来看燕子。”

(三)活动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跟随作家贾平凹的思想脚步探讨人性,明白了人要保持真性情的道理。有一句名言说得好:“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虚假永远无聊乏味,令人生厌。”就如同盆景中的兰草,虽花开耀眼,叶茂醉人,却难掩从人意愿的痕迹,到头来,让人觉得缺少自然美趣,再美也难动人。愿我们也做真实的自我,永保心灵的纯洁。

屏显:曲意奉迎终是假。

学生自由对句,教师及时评点。(预设下句:永保自我才是真)。

(四)下课。

四.活动反思。

访兰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西师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19《访兰》。

教材简析:

课文写了父亲养兰、赏兰,“我”随父亲放山中之兰的一段亲身经历,一种真切感受。文章或写景,或抒情,或问答,丝丝入扣,娓娓叙来。作者把“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的空谷之兰的底蕴和神采,和盘托出。这些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它不俗,叶纯,开的花纯,有灵性,”原因在于“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作者借父亲之口,赞美了兰花的不俗,直透人生的真谛,切入生活的本质,让人读来可思,思之有悟。

课文以兰喻人,探寻做人处事之理,行文如风行水上,极为自然。全文以“访兰”为线索,结构谨严,层次清晰。以“我”和父亲访兰过程中的对话为重点,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对比,揭示了父亲约“我”赏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尤其通过“家兰”和“野兰”的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旨。文中写野兰的生存环境,尤见功力,只觉扑朔迷离,别有洞天,风光旖旎,极为感人,为下文议论铺了有力的基础。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家兰”的“甜、媚、俗”与“野兰”的“清爽、纯朴、有灵性”比较,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中悟出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学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自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

2、抓住描写兰的关键词句,通过对比以及联系实际等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父亲以及作者对野兰的喜爱、赞叹和敬佩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

2、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句、图片等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课型:精讲课。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兰花图片。

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说说你所了解的兰花,好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2、是呀,兰花的确很美,人们把它和“梅、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幽静韵高,诗人常以它为题材写了不少诗篇。

3、生交流搜集到的写兰的诗句。

如:兰花。

(明薛网)。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4、揭题。

兰花形态绰约多姿,幽香清远,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板书课题:访兰)。

5、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师作补充)。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美丽的图片先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对本节课充满了期待,随后鼓励学生把搜集到的诗句进行展示,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二、初读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要求:扫清字词障碍。

2、指名分节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读书及预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出示生字,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

4、默读课文,要求:理清条理。

提示:按照访兰的缘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分为三部分。

(设计意图: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此环节,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以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三、探究质疑。

1、孩子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边读边思,看有什么疑问?

2、生交流。

问题预设:

(1)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一样?

(2)父亲带“我”去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3、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上述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此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围绕重点段落,主要问题展开自主阅读,让学生在自读与交流中,把握重点、加深理解,为后面的研读文本做好铺垫。)。

四、快乐温故。

1、抄写生字词。

2、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家长听,并请家长提提意见。

(设计意图: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及时的复习不仅可以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新知,还可以在复习中有新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设疑激趣。

孩子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父亲种植的兰花很美,家兰虽然很美丽,可是作者为何还是更钟情于野兰呢?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再次走进文中,到文中去找寻答案吧。

(设计意图: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让学生对阅读充满了期待,激起了探究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

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认真读课文,看“我”随父亲去山中访兰,我们交谈些什么?找出有关的语句。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体现语文教学中由整体到部分的教学原则。)。

三、品读课文。

1、同桌合作读,看从“我”和父亲的对话中,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问题预设。

问题一: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野兰:清妙、清爽,“兰草是空谷的幽物……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

家兰:叶更嫩、花更繁更大,美,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重点研读句子:(出示)。

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

1、指导学生读出源自自然的美。

2、对兰草生长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

(出示)。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1、野兰的不俗还表现在哪里?(不为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

2、相对而言,我们可以推测作者认为家兰的俗是什么?(为别人的欣赏而生长,丢失了自己的本色,丧失了自我。)。

问题二:“两个味儿”指的是什么?

(从兰的香味和品格引导)。

问题三:“我”对兰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作者要挖到不敢挖,可以看我由对兰赏玩的初衷发展到了敬仰的情感。)。

问题四: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和父亲去深山访兰,然后就野生的兰草与家养的兰草的区别发生对话,自然引出父亲希望儿子达到的一种做人的境界:保持真性,不媚俗。)。

(喜爱、敬佩野兰;人生态度:做人要不失自己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勇敢地面对挫折,在挫折面前不低头。)。

5、再读课题,知道课题为什么不是“赏兰”,而是“访兰”了吗?(“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字,把兰草人格化,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一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升华情感。

是呀,作者赞美野兰的不俗,更赞美具有野兰秉性的人们,尤其是父亲的话更令我们深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逐层深入情感的铺垫下,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水到渠成,可谓是情动而辞发,学生倾吐的欲望从心底涌出,内化为语文素养,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五、拓展延伸。

1、孩子们,贾平凹先生作为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作品《秦腔》获第七届矛盾文学奖,很多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传播,多次在国际上获得大奖。课下我们可以走进贾平凹先生的其它作品,跟这位大师进行心灵的交流。

2、搜集赞美兰花的诗篇,并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环节,通过向课外延伸,既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厚了文化底蕴,打下了文学功底,可谓是一举多得。)。

板书设计:

访兰。

得天地自然原气。

空谷幽物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长山野水畔趣姿。

认识倒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计算、观察、概括,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不同种类数的倒数的方法,并能发现一些规律。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意识,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

倒数的意义和求法,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不同种类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熟练正确的求不同种类数的倒数,发现不同种类数的倒数的一些特征。1.0的倒数,小数的倒数。

教学准备:

写有数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组字:杏–呆,吴–吞。

师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能说说你们的发现吗?小组内说一说。然后让学生个别说。同学们给予评价。

学生:我们发现这两组字都是由相同的字构成的,都是上下结构。上下两部份交换位置就成了另一个新字。

学生:有,是分数,上面部份是分子,下面部份是分母。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能成一个新的分数。比如:2/3和3/2、6/5和5/6。

师:这样的两个数我们给它们取个名叫互为倒数。(板书:倒数的认识)。

二、新知探究。

(一)小组验证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特点。

师:那好,我们就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我给大家30秒的时间,请你写出分子与分母交换了位置的两个数,看谁写得多。

师:你们刚才写的所有算式都有怎样的共同点?

学生:我们写的每组数的分子与分母的位置是调换了的。

师:请第一组用加、第二组用减、第三组和第四组用乘的方法验证刚才2/3和3/2、6/5和5/6,能发现什么规律?(分小组活动)。

板书:第一组:3/2+2/3=9/6﹢4/6=13/6。

6/5+5/6=36/30+25/30=61/30。

第二组:3/2-2/3=9/6-4/6=5/6。

6/5-5/6=36/30-25/30=11/30。

第三组和第四组:3/2×2/3=16/5×5/6=1。

师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加、相减、相乘有何特点?

学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加的和不相等,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减的差也不相等,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乘的结果都是1。

师: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倒数的概念)。

2、试下面数的倒数。

2的倒数是0.2的倒数是0.25的倒数是。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用什么方法能快速求出来?(引导学生把小数化成分数:0.2=1/5,想:0.2=1/5,1/5的倒数是5,所以0.2的倒数是5。0.25=1/4……然后再求它们的倒数)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说它们是怎么互为倒数的。

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的分子分母互相颠倒,这样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是1。

(二)课堂练习:求一个数的倒数。

1、质疑: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谁能举例说明什么是互为倒数。

2、师:完成教材p45“填一填”

5/87/462/310。8(补充)。

让学生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知道求小数的倒数需先把小数化成分数。

3、讨论:0有倒数吗?学生交流。

板书:0和任何数相乘都不能得到1,所以0没有倒数。

4、完成p47课堂活动的对口令。

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谁是谁的倒数。

(小结:刚才我们就学习了倒数的意义,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且倒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

5、出示判断:

(1)得数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因为9/4×4/9=1,所以9/4和4/9都是倒数。()。

(3)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一定是1。()。

(4)因为1/3+2/3=1,所以1/3和2/3互为倒数。()。

(5)a是1/a的倒数,1/a是a的倒数。()。

(6)a/b是b/a的倒数,b/a是a/b的倒数。()。

6、探索求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倒数的特点。

学生分小组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本子上,然后小组让代表汇报。

师生共同小结:真分数的倒数一定是假分数。假分数(1除外)的倒数一定是真分数。

认识倒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倒数的意义,掌握找倒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景,引入概念。

出示例1的一组算式,开展小组活动:算一算,找一找,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小组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发现了每组算式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所以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分数叫做“倒数”。

让学生读一读:“倒数”。

出示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二、探究讨论,深入理解。

让学生说说对倒数意义的理解。

提问:“互为”是什么意思?

判断下面的句子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叙述。

因为3/4×4/3=1,所以3/4是倒数,4/3也是倒数。

三、运用概念,探讨方法。

出示例2,找一找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汇报找的结果,并说说怎样找的?

1、看两个分数的乘积是不是1;

2、看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是否分别颠倒了位置。

讨论一下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比较快?

通过具体实例总结归纳找倒数的方法。

(1)找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

例:

(2)找整数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例:

四、出示特例,深入理解。

看一看,例2中的哪些数据没有找到倒数?

提问:1和0有没有倒数?如果有,是多少?

小组讨论、汇报。

1、关于1的倒数。

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也可以这样推导:

1的倒数是1。

2、关于0的倒数。

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也可以这样推导:

分母不能为0,所以0没有倒数。

五、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2、练习六第3题。

用多媒体或投影逐题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同桌进行互说倒数活动。

六、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

什么叫倒数?怎样找出一个数的倒数?

《回忆爸爸》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并正确读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企鹅爸爸是怎样呵护小企鹅的,感受企鹅爸爸坚韧伟大的父爱。

3.体会课文的细节描写。

教学设计。

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1.通过“动物的母爱”这一话题,引出本课课题。

2.读课题,企鹅爸爸是怎么抚育孩子的?交流已知信息。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几个有难度的词语,要求读准确,初步了解它们的意思。

三、再读分享,理解内容。

1.从课后题入手,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2.企鹅爸爸的哪些行动最能体现它对孩子的爱?自由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再读一读,想象一下。(学生交流自己读的情况,汇报自己的感受。)。

3.抓住几个重点句,体会企鹅爸爸伟大的父爱。

四、激情朗读,畅谈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受感动的句子;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课文以后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摘录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

《清平乐六盘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毛泽东创作这首词的历史背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这首词。

教学难点:体会词的意思。

教具准备:课件(长征路线图)、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揭示课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2、教师解释课题:清平乐是词牌名,是决定音韵和格律的。

3、教师简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二、读通词,掌握相关的生字新词。

1、学生自由读词,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尽量读出韵律来。

2、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重点指导“缚”的声母是“f”,“陕”是卷舌音,“缨”是后鼻音;“雁”的里面是两个单人旁,不要写成双人旁。

3、学生齐读生词后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读懂课文,深入了解词的背景。

1、教师导读:这首词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读中学习并掌握本课的其他生字新词,再和同桌说说毛主席创作这首词的背景。

2、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3、指名反馈(要求简单地复述课文内容,也就说出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4、教师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一边看图,一边介绍创作背景。

5、教师引导: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你能想像出毛主席当时写这首词时的心情吗?

6、学生怀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一读,读出革命者对胜利的信心和期待。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毛泽东领导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挽救了中国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同学们课后还可以搜集有关红军的资料,加深自己对长征的了解。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

2、熟读词,读出词的韵律来。

3、搜集毛泽东主席的其他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词,理解词的意思,体会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总结全文,诵读毛泽东主席的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词,背诵这首词。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配乐朗诵《长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认读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

二、理解词的意思。

1、教师出示注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的意思。

(六盘山、望断、红旗、长缨、苍龙)。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理解。

三、品读,体会情感。

1、指名读词额上半阕和下半阕,想一想,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象?

2、指名反馈:上半阕,作者看到了什么?

3、师导:这是词人远眺六盘山所见到的景象,这让他想到了什么?请大家把词中的句子画出来。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词。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半阕,说说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6、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拓展延伸,读《长征》。

1、教师:同学们,翻过六盘山,红军长征即将胜利,能不高兴吗?在这漫长的长征路上苦难重重,但是我们的红军战士从未畏难过。你们听――课件配乐朗诵毛泽东的《长征》。

2、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诗词,集体交流。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克服万难、流血牺牲争取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建设祖国,为祖国争光。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背诵词。

2、开展毛泽东主席诗词朗诵会。

板书:

看到想情。

上半阕:天云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幸福而自豪。

下半阕:峰旗战士“何时缚住苍龙”对革命的坚定和信心。

把耳朵叫醒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了解沙漠玫瑰的特点及复活过程,学习作者观察细仔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沙漠玫瑰的特点及复活过程。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细仔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一种与沙漠玫瑰具有共性的植物。(制干的与鲜活的都准备)。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今年教师节,老师收到一位同学赠送的玫瑰花,那香味真令人难忘。你能告诉老师,你记忆中的玫瑰花是什么样?(板书“玫瑰”)。

生:(回答)。

进一步揭示:

生:(回答)。

二、简介有关地衣、的知识。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在默课中学习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学习课文,了解“沙漠玫瑰”的特点及复活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引导孩子明确学习目标。

五、出示自学指导。

1、出示自学指导(一)。

默读课文,勾画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解决这些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信息,师适时点拨。

(3)多种方式读,检测学习效果。

2、出示自学指导(二)。

学习课文1、2、3自然段,用“--”勾画出“沙漠玫瑰”特点的句子,用简洁的语言填写“沙漠玫瑰”复活过程的表格。(表格略)。

(1)学生独立阅读后批注并完成表格。

(2)反馈学习信息。

(3)引导学生谈“阅读”这部分内容的感悟,(可以从着眼于“沙漠玫瑰”的复活经历和作者观察佃仔方面引导,但要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多鼓励。)。

3、出示自学指导(三)。

再读课文,在自己喜欢的句、段上多读几遍,读出你体会到的情感。

(1)学生自主阅读。

(2)小组内互读、互评。

(3)赛课,师生共评。(以激励为主)。

六、小结学习收获。

1.了解南丁格尔的生平及她的事迹,知道“白衣天使”的含义及来历。

2.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对于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准备。

1.搜集关于南丁格尔的有关资料。

2.了解你所知道的关于护士的工作情况。

一、课题入手,了解背景。

1.自读课题,然后读课文。

2.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了解南丁格尔。

二、通读课文,找出重点。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地方最能说明南丁格尔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护士的楷模。

2.找出并勾画出表现南丁格尔思想动力的部分。

3.结合课后2题第1句,读一读,抄一抄。

4.同学之间交流一下,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三、重点学习,了解人物事迹。

1.有感情地朗读第6、7段。

2.找出描写战争时期医疗卫生条件恶劣的地方。

3.勾画出南丁格尔克服困难改善医疗条件和护理工作的部分,想一想,南丁格尔这样做的艰辛。

四、理解“提灯女神”和“白衣天使”的来历。

1.自读课文,找出能说明这两个称呼来历的地方。

2.结合课后第2题第(2)句话,理解“提灯女神”的含义。

3.读课后第2题第(2)句话,并抄写这段话。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4.找到能说明“白衣天使”来历的地方,勾画出来,读一读。

5.说一说你对这一称呼的理解。

6.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关于“白衣天使”的事情。

五、适度拓展,加深理解。

1.理解“提灯女神”和“白衣天使”这两个美称。

2.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其他类似的美称没有。

3.对同学提出的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类美称的理解。

4.读与这两个美称相关的句子。

5.讨论学习这课的感受和收获。

《回忆爸爸》教学设计

1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最让人感动的部分。

2卑盐瘴恼碌闹饕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讲清楚。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海明威的相关材料。

教学设计。

一、介绍作者,激发兴趣。

1倍撂猓引入课文。

2笨础翱挝牧唇印保了解海明威的生平,介绍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检查初读情况)。

三、细读课文,理解讨论。

1卑职衷谛醋魃细了“我”哪些指导?自由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2贝影职侄浴拔摇钡男醋髦傅贾校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谈一谈,议一议。

3倍量挝牡淖詈笠徊糠郑想想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四、完成练习,拓展升华。

1蓖瓿煽魏蟮2题。

2备据课后第1题的要求写一个小练笔,回忆一下自己的写作经历。

板书:

回忆爸爸。

不能忘怀鼓励与指导常常想起。

西师大版六年级22《收藏阳光》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课文,从朗读中理解田鼠们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文章包含的深刻道理,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搜集有关田鼠生活习性的资料。

1.阳光是什么?它能收藏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收藏阳光”。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质疑:谁收藏阳光?为什么收藏阳光?收藏阳光有什么好处?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求学生边读边作记号,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和没有读懂的句子。

2.学习两个生字。可让学生说说用什么办法识记,结合理解生字词的意义。

3.小组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田鼠生活的资料,了解田鼠的生活习性。

2.读寓言故事,想想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3.学习第一层。

学生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准人物对话,理解人物的不同心情。

思考:当其他田鼠们都在休息时,尼克还在干什么?

田鼠们听了尼克的回答后,表现如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尼克是怎样工作的。

4.学习第二层。

小组讨论学习,尼克收藏的阳光、颜色和单词分别是什么?在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思考:为什么田鼠们睁开眼睛,昏暗的洞穴顿时变得明亮?

引导学生扮演尼克,积极发挥想象,用上不同颜色的词语,描述夏季的'美丽景象。训练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用语言表现生活中的美。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欢呼雀跃”,从田鼠们听得“入迷”,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收藏阳光、颜色和单词,收藏夏季美丽的景象,好在严冬来临之际温暖自己的心房,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却又多么实在”这句话的理解。

1.从田鼠尼克的行为中,作者有什么感受?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讨论交流。

“精神储备”和“物质收藏”分别指的是什么?

“对于生存,精神储备和物质收藏同等重要”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联系生活谈体会,谈感受。

3.结合自己的感受,仿照课文最后一段的写法,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快乐的理解,对困难的理解。

搜集有关“收藏阳光”的名人故事和名人名言,并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写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你脸上的冬色。

往事像落日映照的河面,我拣闪光的珍藏在心间。

——莎士比亚

《我很重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语言表达上“举轻若重”的特点。以词语的选用与句式结构两方面)。

2.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

教学难点:

小组活动时,寻找典型词句,体会“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表达作用。

教学方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建构新的学习。学习策略有: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学习。

1.回忆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一起散步会发生些什么事情?

请两至三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交流。

(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建构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希望给新知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以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要求: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检查阅读效果: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3.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

肯定个性化的发现。

(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童个体的体验。)。

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个环节也是探究本课语言特点的思维起点)。

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作者从中感受到责任的重大,领悟到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内涵。(总结可以请学生做。)。

二、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1.朗读第一、二两节,师生共同探讨。

朗读前提出要求:注意,文章中哪些词语或句式很“特别”。

学习第一节:以学生平常习惯的表达方式作为参照进行比较,发现作者选用句式的匠心。

通常习惯的表达有:

我们一家四个人在田野上散步。

我、我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

……。

归纳比较结果:文章选用的句式有强调的意味,郑重其事地推出一个一个镜头。

(进一步朗读并感受课文语言,切入到本课主要目标--语言的探究,通过比较发现句式的不同寻常。)。

学习第二节:自主发现句式比较特殊的句子。推选用得巧的词语。

句子: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词语:信服。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会发现句式与词语的选用上都有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把小事情写得很重,写得意义不凡。)。

2.学生归纳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作者用心选用句式与词语,整篇文章给人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使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显得那么不同寻常。

(归纳的环节非常重要,它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

三、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1.小组学习,圈画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比较特殊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

(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教师要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这一阶段也可以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交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探讨,这样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2.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择一个句子、一个词语。

可能有的句子与词语: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太迟、总算、熬、分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稳稳地、仔细。

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

(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

四、拓展:强化发现。

1.调用积累,向课外拓展。

交流明确:

(1)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由学生联想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如“免受鲨鱼之吻”。

(2)有时举轻若重能使得文章轻松幽默,如“扛着一支铅笔”,“学生周末大逃亡”。

2.与作者原文比较,推进研究。

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出示这三句话,讨论编者删改的意图,并且评价删改的效果。

(教学中,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

(教师根据学习情况决定是学生个体独立思考还是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养成平等审视的意识,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同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与发现,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合理、能说得通就可以。)。

3.总结。

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甚至是风格。

(学语文,更应该用语文。用中才会思学,学也才会其乐无穷。)。

五、比较:验证发现。

自读(金黄的大斗笠),比较两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并研究造成两文语言风格截然不同的原因。

(金黄的大斗笠)写了一个孩子眼中的姐弟二人的温馨世界,语言是活泼泼的。

(比较是研究性学习经常用到的方法,(散步)与(金黄的大斗笠)的视角截然不同,表达的感情也相距甚远,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也就各有千秋,这两篇文章作为一组教学材料,比较它们的语言风格,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角度。当然,教学中不要赶进度,来不及1课时完成,可以把这一项任务放在课后,作为一次研究性的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后进行适当评讲就可以了。)。

六、布置作业。

假设你是文章中的“我的儿子”,写一写这件事情,感受语言的另一种魔力。

(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的有机结合会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教学资料:

一、括号内为原文删去的三句话:

1.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2.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3.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二、关于作者。

可以运用网站搜索引擎进行搜索。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