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会议精神学习心得体会感受范文(18篇)

时间:2023-11-28 17:11:07 作者:灵魂曲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到进一步改进的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这些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让大家在写心得体会时更加得心应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朱有勇脱贫攻坚精神心得体会

全面小康,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一个不能掉队。继江西井冈山市、河南兰考县率先脱贫摘帽后,近期全国9个省区市的26个贫困县通过专项评估检查,由省级政府正式批准退出。这是自1986年国家设定贫困县以来,首次实现贫困县数量的净减少,既为今后几年贫困县有序规范退出树立标杆、作出示范,也为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大信心。

把好贫困退出关,是确保脱贫成效没有“水分”的关键一步。对此,中央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此次“摘帽”的26个贫困县,由7家第三方评估机构负责评估检查,始终坚持公正独立的第三方立场,严格把好工作程序规范关、入户调查质量关、问题户审核判定关、数据质量关,客观呈现脱贫成效。评估过程有这样一个细节:某贫困户的房屋认定比较模糊,评估组通过实地勘察,综合该户家庭情况和住房安全问题,最终判定该户为漏评户。这种客观、公正、较真的工作态度,确保了脱贫攻坚考核评估的公信力,说明贫困县退出不是自说自话、闭门造车,而是挤干水分、防止虚报,有着实打实的脱贫成效作为支撑。

有制度设计的硬杠杠,有各个环节的严把关,才能换来脱贫成效的实打实。党的十八大以来,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在发展中国家中贡献了份额的减贫人口。能取得这样的“巨大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资金调配、贫困识别、产业发展、干部动员等一系列堪称“精准”的政策举措,体现着深刻的治理艺术。正如一位联合国官员的观察,“中国精准扶贫的理论和实践表明,通过良好的政治愿景、科学的扶贫战略、适宜的政策措施,实现整体脱贫是完全可能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贫困县摘了穷帽,只是脱贫攻坚征程上的阶段性胜利,接下来还需要巩固脱贫成果、增强造血能力,防止返贫。主管部门提出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目的就是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为广大群众建立稳定的心理预期。既无需担心扶贫干部会迅速撤离岗位,同时也要依靠自身努力尽快走上脱贫之路,在内外两股动力的助推下,脱贫成果将不仅得到人民的认可,更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贫困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降到10%以下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从现在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大约3年时间,脱贫攻坚进入后半程;面对深度贫困地区,现在到了攻克最后贫困堡垒的关键时期。越是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越是不能有歇歇脚、喘口气的思想,越是要采取超常措施加以扶持。这就需要拿出坚持到底的劲头,下一番“绣花”功夫,以钉钉子精神驰而不息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

一位参与脱贫评估的专家,调研了39个行政村,发放了1000多份调查问卷,最后写下了8000多字的笔记,目的就是要保证访谈场景可还原、发现问题可追溯。事实上,这样一种认真的精神,可以说是整个脱贫攻坚的生动写照。将这样的状态保持下去,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摆脱贫困的大决战,书写人类反贫困的新奇迹。

学习在脱贫攻坚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最难忘那抹“扶贫红”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这个“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中华民族千年梦想圆梦之际,我们回望八年来走过的风雨扶贫路,最难忘是那抹“扶贫红”。

最难忘那抹“扶贫红”是插在脱贫攻坚前沿阵地上迎风招展的鲜艳党旗。据统计,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党和国家累计向贫困一线选派驻村工作队25.5万个、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300多万名,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西北边陲、到云贵高原,鲜红的党旗插遍了每一寸脱贫攻坚的主阵地。在党旗的凝聚下,数百万的基层干部尽锐出击、决战脱贫,在最艰苦的脱贫一线筑起了一个个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两不愁三保障”“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一项项扶持政策从顶层设计迅速在基层一一落实,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进了每一户贫困家庭,群众的所急所需所盼都变成实在的所有所得所享,鲜艳的“党旗红”让脱贫群众的生活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最难忘那抹“扶贫红”是奋战在脱贫一线基层干部胸中喷薄的火热初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人民谋幸福,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石,更是党员干部永远不变的初心使命。“只要我还干得动,我永远都为村里的老百姓做事!”基层扶贫干部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重庆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带领村民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用7年铺就8公里的“绝壁天路”;贵州遵义市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老支书黄大发,带着数百个村民,历经30余年,在峭壁悬崖间挖出一条10公里的“天渠”……他们前仆后继、披荆斩棘,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和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斗志不断诠释胸中滚烫火热的为民初心,谱写出了一幅山河巨变、江山锦绣的时代新篇。

最难忘那抹“扶贫红”是基层干部矢志不渝将热血洒在大地的鲜红烙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八年的脱贫征程,1000多名基层干部将生命定格在了这项伟大而壮丽的事业里,他们中有放弃大城市工作,回到深度贫困家乡的驻村第一书记;有不顾自身病情加重,依然一心扑在带领群众脱贫奔康的县委书记;有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儿童希望的乡村教师。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光荣时刻,这些为了这场伟大斗争而不幸献出生命,却未能亲耳听到胜利宣告的英雄,都将被祖国和人民永远铭记。这些甘洒热血的脱贫攻坚英模所留下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勇往直前、再立新功。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全面脱贫是终点更是起点。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不会因此而停歇,那抹“扶贫红”也将继续融入在国家发展的伟大脉搏中,化作最坚定的力量、最振奋的力量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继续扬帆远航。

学习朱有勇脱贫攻坚精神心得体会

在当前这场必须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中,如果说上级政策是牵引力,外部帮扶是推动力,那么,贫困群众自身的脱贫志向,正是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37年来的努力,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首先就是靠着坚定的脱贫意志、滴水穿石的韧劲。无数地区的脱贫经验证明:摆脱贫困,首要的意义不是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而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解决好头脑中的贫困,才可能实现“弱鸟先飞”“至穷致富”。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面对最后7000多万“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这个“硬骨头”,当务之急,正是先要除掉“头脑贫困”这个障碍。特别是,“等靠要”的观望心态、依赖心理和功利思想,当前还在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

比如人穷志短、不思进取。有的贫困户,上级给他建了大棚,他还等着政府买种子买机械、供肥料供技术,连换个草帘都指望政府干。一位乡镇干部曾说,每当发一些救灾、救助物品,就会有一些群众相互“攀比”,出现争穷比穷、“躺着当低保户”的现象。

又如思路闭塞、方法单一。一些干部缺乏深入调研内容'调研,找不到病因,开不出方子。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或者只会用老办法,或者不顾实际抄别人的经验。芦笋价高,就要求大家都种芦笋,一哄而上“烂市”了,再改种山药,结果种什么赔什么,农民挣不到钱,不仅无法脱贫,还失了信心。

贫穷不可怕,怕的正是这种思想和思路的贫困。群众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解决好了精神面貌,坚定信心、积极进取,激发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才可能化短处为长处,变劣势为优势,让“至贫”能致富。反之,如果扶贫变成了养懒人的政策,就算花很多精力和投入暂时搞上去,也不能持久,甚至还会陷入“越穷越要、越要越懒、越懒越穷”的恶性循环。

对贫困群众来说,扶贫当先扶志。有了志气,“输血”才有作用,“造血”才有可能。“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鼓励贫困地区的群众通过双手苦干、巧干致富,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看见身边的榜样。山东沂源县张家泉村原村支书朱彦夫,在战场上失去了双手双脚,仍然带领群众治山、治水、造田。他可以跪着走、爬着走,甚至“滚”着走,但他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被贫穷击垮。这样的人,正是大长贫困群众志气的精神资源。

对政府来说,不仅要走出“扶贫等于救济慈善”的误区,还要支持群众探索创新扶贫方式方法;不仅要帮贫困群众解近忧,还要为他们想长远。贫困群众最缺的是文化和技能,要有针对性地送政策和知识下乡,送技能上门,增强其发展生产、转移就业的能力;贫困群众有需求的扶贫项目,要创造条件、支持开发。如此,才能彻底改变那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状态。

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好的政策和制度,不只是解贫困群众一时之困,还要让他们看到凭自己的努力站稳脚跟的希望。好日子是干出来的,牢牢记住这一点,拿出滴水穿石的斗志和韧劲,找到精准扶贫的路径,才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会议精神学习心得体会感受

“坚决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胜利在望。越到这个最后关头,越不能停顿、越不能大意、越不能放松。应当看到,今年是脱贫攻坚最后一年,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难度更大、任务更重、要求更高。中央召开这次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就是要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坚决克服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字范文

2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伟大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在大会表彰了10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还有更多默默奉献、鲜为人知的驻村扶贫干部,他们没有表彰舞台,没有荣誉证书。扶贫干部们,在喝彩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同时,也别忘了为自己点个赞。

时代造英雄,伟大来自平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推进,重视程度之高、政策举措之实、工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8年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前赴后继,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事业中,艰苦奋斗、倾力奉献,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这些成就得益于党的坚强领导和扶贫干部的持之以恒的付出,扶贫干部,理应为自己点个赞。

与民同心,风雨同舟。扶贫干部的意义在一次次走街串巷、入户走访中体现,在一句句的暖心话、一次次帮助中体现。扶贫道路上,风雨无阻。新冠疫情来势汹汹,让人措手不及,扶贫干部身在最基层,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运送生活物资、宣传防疫注意事项、测体温、安抚不能外出群众情绪,做人民群众的“贴心小棉袄”。贫困群众的生活亦是扶贫干部的心头事,与邻居相处不和睦了,要想着去协调两家邻居,解决矛盾;家里小孩成绩不好了,利用自己休息时间去给小朋友补习功课;生活条件太差了,找各种扶贫政策帮忙解决……身处基层,你们把服务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作为重中之重,看到群众变得越来越好,你们心里也乐开了花,你们在服务人民群众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获得了老百姓的认可和赞扬。

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扶贫干部,发自内心地为自己点个赞。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队伍,我们还需要持续发力,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学习朱有勇脱贫攻坚精神心得体会

扶贫先扶智。为了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朱有勇在全国首创中国工程院科技扶贫技能实训班,招收的学员都是农民。

“手把手领着老乡干,实实在在做给老乡看。”朱有勇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邀请院士专家直接给农民授课,既讲通俗易懂的理论原理,又在田间地头指导实践操作,直到学懂学会。

从林下三七、冬季土豆,到冬早蔬菜、茶叶种植、猪牛养殖……朱有勇带领团队前后共开设24个技能班,培养了1445名乡土人才。

朱有勇向我们列出一组数据——培训学员中,90%的学员已经脱贫,50%的学员带动了亲戚朋友脱贫,还有一部分学员把整个寨子带动脱贫了。

走进酒井乡坡头老寨村民马正发家,一块参加培训班获奖的奖牌挂在家门口。

马正发在20__年参加了冬季土豆培训班,作业是种一亩土豆。临近结业,土豆收获了,马正发通知全寨的人去现场观摩他的“考试成绩”——他不仅种出了当年班上最大的土豆,1亩土豆还卖了7000多元。马正发由此获得朱有勇亲手颁发的5000元奖金和奖牌。

看到他种的土豆又大、又好吃、还卖得上钱,20__年冬,坡头老寨小组32户村民全都种上了冬季土豆,其中包括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我们寨子全部脱贫了。”马正发自豪地说。

今年11月11日,中国工程院澜沧院士专家科技扶贫班首届电商班开班。朱有勇在班上教授农民自己开网店,把大山中的优质农产品直接卖到消费者手中。他还设想引进区块链技术,解决中药材的全流程追溯问题。

“林下药材可以做成大产业,不仅是林下三七,还有重楼、黄精、石斛等。我们想摸索一套科学办法,让药材回归深山老林。”“我们希望以优质的药材原料,为中医药发展作一份贡献。”

一颗初心,始终跃动,正如他的入党誓言——。

“团结广大群众,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服从祖国的需要,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为了这句誓言,1996年,朱有勇在悉尼大学完成了分子植物病理学有关项目研究,回到了云南农业大学:“宾馆再好不是家。我能回到祖国,为自己的家乡做事,比什么都有意义。”

为了这句誓言,20__年,刚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朱有勇向组织提出,希望继续专心搞科研,不再担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

朱有勇科研成果丰硕,头衔众多,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教学名师等等,但他最喜欢的还是“农民院士”。

“脱贫攻坚带给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级干部群众才是真正的脱贫主力军。我是一个教书匠,更准确地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有幸参与了这个工作,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澜沧江边蒿枝坝,林下药材满山崖,生态有机三七花,人人见了人人夸……”蒿枝坝的村民,都喜欢唱朱有勇根据山歌编的这首《蒿枝坝的花儿开了》。

蒿枝坝村道路旁,遍布一种名为三角梅的植物。朱有勇在蒿枝坝扎根后,就引种了这种花。

他有一个想法——等闲下来,把自己和身边的人们在这场中国反贫困斗争伟大决战中历练并成长的故事写成一部小说,书名就叫:蒿枝坝的花儿红了。

蒿枝坝上,花期正盛。

远山之外,脱贫传奇正在续写……。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姜仕坤事迹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姜仕坤走了,这位苗族汉子在生命光芒激情绽放的时候,匆匆告别他的同事、亲人和朋友,告别他深深热爱的晴隆山水、父老乡亲。他用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忠诚无私、执著追求,用对党的赤子之心、对人民的公仆情怀,践行着时代的使命和担当,在贵州高原上谱写了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生命壮歌。

姜仕坤离开了,但他用生命和行动诠释了“四有”干部,为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形象的党课,在他身上,有许多宝贵的精神和崇高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与铭记。

学习他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从姜仕坤的事迹中,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他的一生都在“较劲儿”,同贫困较劲儿,同落后较劲儿,同困难较劲儿,同自己较劲儿,正因为这股子劲儿头,才让晴隆成为一座真正的城,让世界知道“二十四道拐”,给“晴隆羊”贴上国际标签;也正因为这股子劲儿,他的离去才让同事泪流满面,让群众伤心哭泣。这股子劲儿来源于姜仕坤对党和人民忠诚的坚定信念。惟有信念坚定,思想才不会动摇,行动才不会止步,才会从骨子里透出一股韧劲,从血管里流出一股舍小家顾大家、忘记个人心系群众的热血。

学习他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为了兑现“我是农民的儿子,不能辜负组织的重托,要做对得起农民的事情”的诺言,姜仕坤通过深入农民调研,多方寻找合作,开拓销售市场,让养羊“晴隆模式”实现多次升级换代,种草养羊成为了农民的一大致富产业;城市现状、交通设施、农民致富这一系列的难题摆在面前,姜仕坤没有选择向困难低头,而是带领干部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口一口地啃下硬骨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9年的3450元上升到2019年的6329元,贫困人口减少8.6万人,小康实现程度达86%,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姜仕坤“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的责任与担当。“羊书记”“农民书记”“算账书记”等群众口碑,生动表达了群众对姜仕坤的满意和认可,也阐释出了姜仕坤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只有心中有民,才会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且不计个人得失。

学习他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晴隆很穷,该节约的点点滴滴都得节约,当领导就要带好头。”姜仕坤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80元的房间嫌太贵而住100元的房间,早餐午餐经常只吃一碗粉,一个帆布公文包用了4年多,几件衣服常年换着穿……这些无不透露出姜仕坤艰苦朴素的品质;对身边的人,姜仕坤也是这样要求的,不对身边人“开绿灯”,而是派他们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锻炼。正因为这样的带头表率和优良作风,才让干部信服,才受群众爱戴。在今天,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作为党员干部,要向姜仕坤看齐,始终把党的优良传统记于心、用于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我们对他最好的怀念,无疑是把这些精神继承、发扬,为党和人民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学习强国精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进入4月份,每天进账3000多元,这两天又收到了5万多元的大棚租赁费。”这个春天,山东青岛平度市明村镇巡栈村村民崔明海很是“充实”。崔明海的生财之道全靠占地12亩的5个樱桃西红柿大棚,3个自种,2个租赁,一年收入100多万元。

在青岛平度市明村镇,类似崔明海这样的樱桃西红柿大棚还有1600多个,占地面积1.2万亩,年产值10亿元以上。明村镇115个村庄,一半以上以此为主导产业,同时还辐射带动了周边乡镇,樱桃西红柿在明村镇成为新晋“首富”。

高“身价”的背后,是明村镇樱桃西红柿产业20年“育”一果的坚持。从党员带头试种到合作社串起产销链条走向全国,从庄户地摸索到太空育种,从无名之辈到获原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以及4a绿色食品等“国字号”品牌认证,以大黄埠村、巡栈村为中心的两大樱桃西红柿主产区在曾经“欠收成”的盐碱地上种出了致富“红串串”。

“明村镇樱桃西红柿产业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三个阶段。”明村镇党委书记说,1998年,樱桃西红柿在明村镇部分村庄试种,迈出了第一步。20多年来,明村镇樱桃西红柿不仅经过多轮品种改良,还搭乘“神舟七号”开展太空育种,引领着平度樱桃西红柿种植潮流。

品质“立”得住的同时,如何让产业走向更大市场,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明村镇在经营和组织模式上不断探索新的路径。

2017年,在明村镇首届樱桃西红柿采摘节中,樱桃西红柿以绝佳的口感和相对成熟的种植基础,赢得了北京农夫天下商贸有限公司等农产品研发、销售企业的关注。本着“产业提质扩面,农民企业双赢”原则,当年10月份,该公司在巡栈村成立青岛巡栈农夫天下粮果蔬专业合作社。从合作社成立至今,巡栈村党支部牵头支持56户农户、300多亩樱桃西红柿大棚加入合作社,并先后协助流转400亩土地,建设公司示范种植引领的智慧农业园。

“生产过程中采用二维码追溯体系和合格证制度,成熟后按批次进行农产品质量检测。”青岛巡栈农夫天下粮果蔬专业合作社品控负责人郑维营说,合作社内所有樱桃西红柿从种到收实行公司化管理。

“优良的品质嫁接营销链条,不仅让合作社社员收入增加近50%,更对明村镇樱桃西红柿产业从种植到管理、销售全链条走向规模化、现代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明村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说。

目前明村镇布局包括青岛巡栈农夫天下粮果蔬专业合作社在内的4个专业化合作社,营销路径除原有批量配货外,还衍生出线上铺货、礼盒订单、直播带货、采摘体验等方式,在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同时,丰富了樱桃西红柿的生产经营场景。

变的不只是产业链条,更有产业链上的农民。4大专业合作社带动起上百个农民经纪人,让更多本地农民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此外,樱桃西红柿相关产业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不少村庄剩余劳动力、贫困人口靠这一项产业年均增收1万多元。

“政府搭台、支部牵线、龙头合作社引领,明村镇形成了集生产、包装、销售于一体的樱桃西红柿全产业链专业化营销模式和‘公司+合作社+园区+农户’利益共同体。”明村镇镇长介绍。

2020年,明村镇还将以青岛巡栈农夫天下粮果蔬专业合作社智慧农业园建设为试点,引入智能机器人采摘、大数据种植管理,建设新品种研发基地和果酱果汁加工生产线,逐步带动全镇农业产业向高科技、智能化、全产业链时代迈进。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姜仕坤事迹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看!你们的“样子”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大会表彰了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表现特别突出,事迹特别感人的个人和集体。脱贫攻坚路上,你们倾力奉献、苦干实干,用坚韧不拔的毅力、使命在肩的初心,以生命赴使命,将最美的年华献给了脱贫事业,向世人展现了你们当之无愧的样子!

脱贫攻坚“奋斗”的样子,不信天不信命,你们用初心增添脱贫信心。“眠云机尚在,未忍负初心。”绝壁开路,带头“拔穷根”的当代“愚公”毛相林,绝壁上打响抗争命运的第一炮,苦干实干,“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坚守偏远山村43年不改初心使命,铸就“下庄精神”,带领重庆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民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以“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用7年铺就8公里的“绝壁天路”,山路变成康庄道,带上村民走上致富路。还有40年不忘初心,促成科技兴农的赵亚夫,坚持不收指导费用、不搞技术入股、不当技术顾问,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坚守科技兴农的情怀,开发“水田保粮、岗坡致富”的工作思路,创造性发展高效农业。脱贫路上,还有太多不信天不信命,坚守初心的“你们”。你们“奋斗”的样子,激发了脱贫群众奋发向上的精气神,增添了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让脱贫群众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产生由内而外的“巨变”。

脱贫攻坚“努力”的样子,润物细无声,你们用教育助力脱贫致富。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胸怀梦想、矢志不渝,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推动创建中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建校12年,努力用那双勤劳的双手,让1804名女孩子走出了大山,潜移默化中让革命精神、爱国情操、红色基因融入孩子们的血液,改变了山区女孩们的命运。还有耄耋之年的夏森,表彰大会现场拖着年迈的身躯,努力起身,却无奈身体有恙,一直心系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累计捐出自己靠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203.2万元,设立“夏森助学金”,资助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你们用行动,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你们努力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尽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你们“努力”的样子,虽朴实却无比“荣光”。

脱贫攻坚“拼命”的样子,抛头颅洒热血,你们用生命探索扶贫道路。在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主动请缨一线,为扶贫献出生命的黄文秀,勇敢挑起全村脱贫重任,许下“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誓言,带动全村实现整体脱贫,而年轻的生命却永远停滞在三十而立的年岁。“藏乡好女儿”张小娟,行走在扶贫一线,足迹遍访全县208个村的所有贫困户,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困难,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知心人”,为扶贫事业,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4岁。还有引领山地发展的姜仕坤,大力发展“羊、茶、果、蔬、薏”等特色产业,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晴隆羊”,助力山地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正值壮年,却倒在了扶贫路上。你们的人生永远定格在了这里,再也没有离开过扶贫的战场。你们“拼命”的样子,虽无意成为英雄,却用生命完成了英雄的塑造。你们的付出和贡献彪炳史册,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样子。

时间太短,该说的名字太长,但你的样子已经深深刻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上。你,你们……千千万万的扶贫善举彰显了社会大爱,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你们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

学习强国精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凌云县因地制宜,引导鼓励群众发展茶叶、山茶油、桑蚕等,践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种桑养蚕成为脱贫致富产业,富民成效明显,凌云县走好了“丝绸之路”。

日照桑间雨浇园,叶肥蚕壮吐丝团。不怕辛苦不怕累,更盼小康把梦圆。”凌云县下甲镇平怀村连片的桑林郁郁葱葱,不时传来阵阵歌声,张桂林是一位勤劳的蚕农,她以歌赞颂生活,2020年打算每批喂养3.5张蚕:“前几天剥了第一批蚕茧,虽然价格不是很理想,但产量高,卖了7000多元。”

处在河池和百色边界上的凌云县加尤镇磨贤村房前屋后满是桑树,这个村绝大部分属山地,以前群众靠外出务工、种植玉米、养猪、喂鸡等传统种养来维持生活。

“从广东打工回来后,2006年我种下了30多亩桑树,当年就收到好效益。”磨贤村桑蚕大户刘正和尝到甜头后,他不断扩大规模,目前全身心发展桑蚕,年纯收入近20万元。

“种桑养蚕投资少,风险低,只要心细、不怕累,收入来得快,小康生活有奔头。”这是凌云县许多蚕农养蚕致富经验。近年来,凌云县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巧用“东桑西移”政策,引导群众种桑养蚕。2003年,磨贤村、平怀村等村作为试点村开始尝试发展桑蚕产业,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发展,目前桑蚕成为磨贤村、平怀村、加西村等村的主导产业,成为全县脱贫产业。

为了让桑蚕富农,助力脱贫攻坚战,凌云县加大扶持力度,在苗木购买、蚕房建设、蚕沙池建设和技术上给予支持,服务建设好辖区内蚕茧收购企业,让蚕农增收和企业效益实现“双赢”。同时,凌云县注重树典型抓示范,打造凌云县桑蚕产业核心示范区,以“专业合作社+基地+科技+贫困户”等方式让群众抱团发展,降低风险,提高蚕农积极性。

“受疫情影响,我们一方面鼓励群众发展桑蚕产业,另一方面主动对接市场,确保蚕茧价格稳定,让群众的收入得到保障,巩固脱贫成果。”凌云县桑蚕产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桑园总面积达8.1万亩,2019年蚕茧产值达2亿元,全县养蚕农户5981户,户均收入3.41万元,有效助力全县脱贫攻坚。

学习强国精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今日人民网发布了一篇《打通的是路,贴近的是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文章,文章提到四川省小金县沃日镇村民以藏式节日盛装,并用当地代代传承的“说唱嘛啦调”,道出乡亲们的感谢。铺下的四通八达的路,使散居在高山的他们聚拢,他们并以此形式来庆祝并感谢党,感谢政策。(人民网2月8日)。

如今,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正在大力进行中,在这样的环境下建设农村路便是一个重要环节。路是通往外界的大门,是经济的纽带,是联系基层群众,落实惠民政策的关键。然而在当下农村道路建设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基层干部对抓公路建设质量意识的薄弱;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多,需求资金数量大,紧靠国家补助资金来推动农村公路建设,效果是有限的;施工单位设备不齐全,设施技术不过关;同时大部分农村公路施工没有实行监理制,工程施工质量监督不力;重建轻管问题同样突出,村级道路责任不明确,管护体制不健全。

如何改善有以下建议:增强各级干部对道路建设的思想认识和质量意识;多方筹资解决资金不足,采用多渠道、多形式的方式,调动各方积极性;上级主管部门要请资质的专家及技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对施工队伍的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技术培训,从根本上解决施工队伍技术力量薄弱;加强施工单位的选定和管理,并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标形式确定施工单位;最后加强道路的养护管理。

农村道路建设的成功,使惠民政策真正走进人民家门,公共服务体系才能真正完善。建设的是脚下的路,连接的却是人民的心。落实农村道路的建设,使政府与人民的心紧紧相连。

学习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精神心得体会

昨天(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大会堂隆重举行。黄文秀当选脱贫攻坚楷模,听到女儿名字的那一刻,黄文秀父亲眼含热泪。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表示,黄文秀同志不幸遇难,令人痛惜,向她的家人表示亲切慰问。习总书记强调,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6年,黄文秀同志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回到家乡百色工作。2018年3月,她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到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2019年6月17日凌晨,她在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扶贫路上。

黄文秀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典范,她义无反顾扎根基层,主动把困难扛在肩上,一心一意为群众找出路、谋幸福,始终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驻村一年的“长征路”凝聚着黄文秀的辛劳,见证着黄文秀的奋斗,展现了黄文秀的公仆之心、忘我工作的精神。

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黄文秀精神,肩负起时代重任,坚守初心和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挥洒热血、贡献力量。

学习朱有勇脱贫攻坚精神心得体会朱有勇院士扶贫

“让农民过好一点”是朱有勇的初心,而“农民院士”是各族群众和社会各界给朱有勇最亲切、最贴切的“昵称”。朱有勇22岁考入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从此便与“三农”结下情缘;朱有勇2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便烙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留学澳大利亚,任国家农业生物多样性工程中心主任、博导,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得国际农业磋商组织优秀成果奖、云南省自然科学研究一等奖等国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主持完成863、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发展银行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研发技术累计推广面积1亿余亩……太多学术和科研贡献,太多头衔与荣誉光环,但朱有勇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他选择脱贫攻坚最前线作为他的新战场。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60岁之前的朱有勇已经在科研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60岁之后的他主动请缨到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扶贫。为了交流,他从头学习拉祜话;为了“扶志”,他进村入户去动员;为了“授渔”,他他挽起裤脚,直接跪在田地里示范种植;为了“扶智”,他先后收了1500个农民学生。蒿枝坝组寨子是他的“工作站”,迷彩服是他的“作战服”。五斤重的“神奇土豆”,药企抢买的“有机三七”,“冬闲田”变“致富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他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播撒到祖国的边疆,让科技扶贫的花朵在千家万户里绽放,“农民过得好一点”的初心硕果累累。

“会种庄稼的农民”是朱有勇对自己的定位,“农民院士”是群众对朱有勇的褒奖。“时代楷模”朱有勇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锋兵,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心系“三农”的“农民院士”。打赢脱贫攻坚战,已经到了啃最后硬骨头的决战阶段,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朱有勇这样的榜样,让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坚定的理想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坚定的人民立场、真挚的爱民情怀,把汗水和血水挥洒在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战场上,把初心和使命践行在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舞台上,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学习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精神心得体会

2019年6月16日深夜,在返回驻村途中因为突遭暴雨山洪,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同志不幸遇难,因公殉职。就这样,年仅30岁的她,化作一块坚定的铺路石子,永远定格在了扶贫路上,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斯人已逝,但扶贫精神长存。犹如一株怒放的山花,黄文秀带着阳光般的笑颜在我们眼前闪耀。“党的好干部,新时代的楷模”“有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国家有希望,民族有未来”“只愿快速打赢脱贫攻坚战,凯歌高奏时,你能在天堂微笑。”连日来,网友们被黄文秀生前的事迹感动着,为这个不曾谋面的姑娘落下眼泪,并纷纷通过网络平台留言悼念,为她送行。在被她的精神情怀和价值追求打动的同时,无数的人也从她身上汲取着无穷的力量。她的战友们更是表示,要“攥紧黄文秀留下的接力棒”勇毅前行。

从黄文秀的事迹和精神当中,我们能够学到什么?应该学习什么?

学习她饮水思源不忘本的赤子初心和为农情怀。十年寒窗走出大山,名校硕士毕业后,本有更多机会更好选择的她,只因为父亲“脱贫不忘共产党”的话,她义无反顾回到大山;她是脱贫攻坚的受益者,她要通过最朴素的报恩举动,让更多贫困农户像她家一样感受到党的恩泽,她说“百色是‘六位一体’特殊地区,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作为自己的家乡,面对如此情况,怎么还有理由不回来呢?”于是,她选择了用青春扎根基层、把深情奉献乡土、以行动诠释赤诚。她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突出典型。

学习她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的坚实信念和坚定信仰。扶贫干部、第一书记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制度设计,开展脱贫攻坚战役是我们中国摆脱贫困的一大创造,充分彰显出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成为了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这一切,最终都是为了确保让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发展成果,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一个困难群众都不能掉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黄文秀说“我们党深刻明白这个道理,从而提出要教育扶持一批人脱贫,并且扶志和扶智,这样一个切实为群众谋发展、谋福利的党,怎么能不响应号召呢?”于是,从感性的报恩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后,她毅然选择了这条最难最苦的路。黄文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忠实信仰者和矢志践行者。

学习她不获全胜不撤退的使命担当和扶贫精神。“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她说“长征的战士死都不怕,这点困难算什么”,她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困难踩在脚下、把扶贫当作长征,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完成着各项脱贫攻坚任务。基层工作很难,但总有人在做实事;崇高不远,就在身边的那些坚守者身上。在这条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有20万第一书记、70万驻村干部,以及扶贫征途中的几百万基层干部,在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寻找着脱贫致富之路;有许许多多个黄文秀们正携着年轻热血的信念,继续在脱贫攻坚前沿一线拼搏奋战。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是最值得尊敬的时代楷模,历史丰碑上终将铭记这样的人物群像。而黄文秀就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

当前,脱贫攻坚战已进行到紧要关头,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有序实施,美好的生活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学习黄文秀精神为契机,凝神聚力交出一份脱贫攻坚的圆满答卷,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姜仕坤事迹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姜仕坤,贵州省晴隆县原县委书记。2019年4月12日,在晴隆县脱贫攻坚战场奋战了6年的他积劳成疾,因突发心脏病去世,生命定格在46岁。他用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忠诚无私、执著追求,用对党的赤子之心、对人民的公仆情怀,践行着时代的使命和担当。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们要以“姜仕坤精神”为镜子,做一名群众满意的好干部。

学习姜仕坤,就要学习他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姜仕坤同志生前始终牢记党的教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把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实现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当中,把坚强的党性体现在对党忠诚、为党奉献的实际工作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先进”和“优秀”的时代特征。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们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用实际行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学习姜仕坤,就要学习他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姜仕坤同志无论是在乡镇党委书记还是县委书记岗位上,始终坚持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真心实意服务党员、干部、百姓,尽其所能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事、办实事,立足岗位模范践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们要时刻心系群众,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自觉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

学习姜仕坤,就要学习他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姜仕坤同志始终怀着对党的感激和感恩之情,严守党的纪律,传承党的优良作风,生活简朴,为人低调,作风朴实,模范践行责任心、公正心、关爱心、淡泊心,不为金钱所诱、不为名利所惑、不为人情所困,充分体现了党员干部严格自律、克己奉公的优良品行。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们要时刻提高防腐拒变的能力,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带头弘扬清风正气,始终保持清清白白的共产党人本色。

学习姜仕坤,就要学习他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姜仕坤同志生前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始终积极主动、忘我投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坚守工作岗位,视工作如生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燃尽生命之火,充分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们要时刻做好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准备,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吃苦耐劳,谋事而不谋利,奉献而不索取,守得住生活清贫,耐得住工作艰苦,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学习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精神心得体会

黄文秀同志作为一名优秀的硕士毕业生,有着美好的前途,可是他放弃了,甘愿回到贫穷落后的家乡,用自己的双手支持家乡的建设,这需要何足的勇气和决心;作为一名组工干部,甘愿去偏远的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这需要何足的定力和坚持;当自己的驻村遇到山洪暴发,不顾自身的危险,毅然决然的驾车返回驻村,这需要何足的担当和牺牲,科就是这样一名造福百姓造福国家的好书记,在山洪的暴虐下永别了。

这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沉痛的打击,对于她的村民,对于她的家人,对于党和国家都是巨大的损失。笔者深深的感知到黄文秀同志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格和职责担当所散发的耀眼光芒,她的精神像火炬一样,是祖国正在迈向伟大复兴和人民幸福最真实的需要和写照。

学习黄文秀精神,就要守初心,真用心。将人民装在心中最高位置,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荣辱与共,做广大群众的贴心人。把为民谋福祉、解难题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深入一线倾听群众呼声与建议,用自己的智慧与行动解决困扰群众的一切难题,做到“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

学习黄文秀精神,就要担使命,真出力。当前我们正处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时代的发展呼唤担当的力量,只有不怕难、不怕苦,不怕泥水沾满裤腿,不怕脚下布满荆棘,才能做好基层工作。我们必须以促进基层发展为己任,提高本领,埋头苦干,敢为人先,身体力行的担起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学习黄文秀精神,就要找差距,真自律。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文秀同志用自己崇高的信仰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我们广大选调生树立了一面先锋模范旗帜。正在基层淬炼本领的我们,更应该牢固树立看齐意识,向榜样学习,聆听群众建议,建立自我负面清单,找差距,补短板,勤自律,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让基层成为我们实践、进步的疆场。

学习黄文秀精神,就要抓落实,真有效。政策实不实,关键在落实,坚持效果导向是检验政策落实的试金石。我们在强化理论政策学习的同时务必将发挥实效作为工作落实的重要参考。行动只有发挥实效我们的政策才能为基层建设具备一定的积极导向作用;只有真正提高群众满意度,才能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我们要学习黄文秀这种实实在在行动、脚踏实地干事的精神,筑梦奋斗。承担起党员干部的担当和作为,诠释青春人生的价值和追求,诠释奋斗追梦的真谛和意义,无愧为新时代的干部,我们全党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年,都当以她为榜样,追求理想,努力奋斗,不负人生。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姜仕坤事迹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常思姜仕坤的“三字诀”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举行,10人当选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姜仕坤就是其中之一。然而他却永远“缺席”了这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在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回顾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原县委书记姜仕坤同志的一生,“清、慎、勤”正是其生动写照。

“清者大节”,坚守坦荡公正的清廉本色。清正廉洁,是立身处世的根本。姜仕坤常对干部说,“你为老百姓做事,不仅要把事做好,还要自己干净。”这是言传更是身教。一双运动鞋,他穿了五六年,早已褪色泛白,还是不肯扔;一个帆布的公文包,他用了四五年,怎么也不肯换;一块洗脸的毛巾,破洞了还在继续用。直到去世之前,姜仕坤一家刚把车贷还清,而房贷还款还在继续。身为县委书记,手上是“有权”的,也有人想通过他“找门路、打招呼”,他始终坚守底线,公权绝不容许私用,凡事“得按标准来”。姜仕坤任职晴隆的6年间,就连在隔壁兴义市工作的弟弟姜仕学也只因公来过晴隆两次。“公生明,廉生威。”各级干部承载着党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谋好利、服好务的重大使命,党员干部必须像姜仕坤一样,时刻把公道正派记在心头,时刻把思想防线筑牢筑实,遇事不能讲关系、看来头、凭交情,把手上的公权用对用好;面对诱惑要绷紧“心弦”,避免踩上地雷、掉进陷阱、缠上水草,永葆公正清白的本色。

“慎者无误”,坚守严谨细致的审慎作风。严谨严格、审慎细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这一点在姜仕坤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面对“石漠化严重、贫困面大”的实际情况,他带领一班人反复调研,走遍了晴隆的14个乡镇2万户,选准了既能实现绿水青山,又能赢得金山银山的种草养羊产业;为了解决散户养羊死亡率高的问题,他亲赴现场开展调研,协调解决养羊技术和防疫困难,力推金融扶贫,壮大了养羊产业,实现全县养羊户创收总额超过4亿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明白肩上责任的重量。能否选准主导产业,关系着一方发展,关系着百姓生计;能否制定出科学政策,关系着一项工作的顶层设计,关系着一个领域的长远发展。正因责任之艰巨,故而不可不察、不能不慎,党员干部要像姜仕坤同志一样,在政策制定、干部选用等各项工作中,以反复调研掌握“真情况”,以跟踪问效推动“真落实”,以“自己放心不下”让组织放心。

“勤则能理”,坚持实心用事的勒奋品质。“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面对群众深度贫困、石漠化严重、城镇化率低、基础设施落后、民生工程滞后等叠加困难,姜仕坤与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以“晚干不如早干,要干就要干好”为座右铭,把晚上当做白天用,双休日当做工作日,以“拼命三郎”的干事作风,以“做一桩事,成一桩事”的务实效率,找准了“羊、茶、果、蔬、烟、薏”的六大特色产业并付诸行动,一口口地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这些业绩的背后,是姜仕坤“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辛勤付出。他曾说:“作为党的干部,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马上就办,一抓到底,水滴石穿。”“一勤天下无难事”,当今中国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命题,各项任务更加繁重,在滚滚时代大潮中,放任自流者必将舟倾,不思前进者必将后退,唯有辛勤劳动、奋力划桨者,才能劈波斩浪、一往无前。向姜仕坤同志学习,以夙兴夜寐的勤勉、敢于担当的气魄、九死未悔的执着,在改革道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实实在在的奋斗业绩彰显价值,为改革发展提供最澎湃的激情、最持久的动力。

斯人已矣,风范长存。姜仕坤同志一生赤诚,一生拼搏,一生无悔,他“缺席”了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我们却从未忘记。向榜样看齐,常思“清、慎、勤”的箴言,让仕坤精神融入风骨,融入矢志不移、奋力前行的脚步。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姜仕坤事迹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念、对党忠诚,履职尽责、奋发有为,牢记宗旨、为民奉献,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贵州省委组织部决定,追授姜仕坤同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9年4月12日,姜仕坤倒在脱贫攻坚决战冲锋号吹响的春天里,年仅47岁。虽然他走了,但是他的精神和品质犹如黔之大山,却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他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晴隆小康的道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干部群众苦干实干书写“晴隆模式”,把石漠变成绿洲,把“土拐拐”打造“二十四道拐”的旅游景区,带领晴隆县人民走上脱贫致富康庄大道。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杆,贵州的榜样。

__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百姓对领导干部的期许,能否牢记宗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是衡量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试金石。姜仕坤以一个农民儿子的身份感到自豪。“要把利益让给老百姓,只有老百姓发展起来了,大家才有发展。”这是他的心里话;“没有贫困群众的小康,就没有晴隆县的全面小康。”这是他的朴素信念;“羊书记”、“农民书记”、“算账书记”这是他在群众中的口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

领导就是责任,当官必须尽责。__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脱贫攻坚,我是党员,向我看齐”,这是姜仕坤同志用心灵深处的力量喊出的铮铮誓言。他做到了,把一个极度贫困的民族地区国家级贫困县,带上了高速的发展之路:“__”期间,晴隆县的gdp以17.5%的速度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9年的3450元增长到2019年的6329元;五年间,贫困人口减少了8.6万人,小康实现程度达86%。对标姜仕坤,我们看到的是他身上的只争朝夕、毫不懈怠的敬业精神,敢作敢为、造福于民的责任担当。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以“两学一做”为契机,“对照标杆、学习标杆、看齐标杆”的意识,争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优秀党员,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