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会议精神学习心得体会感受(汇总16篇)

时间:2023-12-02 15:20:19 作者:翰墨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学习朱有勇脱贫攻坚精神心得体会

在当前这场必须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中,如果说上级政策是牵引力,外部帮扶是推动力,那么,贫困群众自身的脱贫志向,正是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37年来的努力,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首先就是靠着坚定的脱贫意志、滴水穿石的韧劲。无数地区的脱贫经验证明:摆脱贫困,首要的意义不是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而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解决好头脑中的贫困,才可能实现“弱鸟先飞”“至穷致富”。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面对最后7000多万“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这个“硬骨头”,当务之急,正是先要除掉“头脑贫困”这个障碍。特别是,“等靠要”的观望心态、依赖心理和功利思想,当前还在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

比如人穷志短、不思进取。有的贫困户,上级给他建了大棚,他还等着政府买种子买机械、供肥料供技术,连换个草帘都指望政府干。一位乡镇干部曾说,每当发一些救灾、救助物品,就会有一些群众相互“攀比”,出现争穷比穷、“躺着当低保户”的现象。

又如思路闭塞、方法单一。一些干部缺乏深入调研内容'调研,找不到病因,开不出方子。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或者只会用老办法,或者不顾实际抄别人的经验。芦笋价高,就要求大家都种芦笋,一哄而上“烂市”了,再改种山药,结果种什么赔什么,农民挣不到钱,不仅无法脱贫,还失了信心。

贫穷不可怕,怕的正是这种思想和思路的贫困。群众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解决好了精神面貌,坚定信心、积极进取,激发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才可能化短处为长处,变劣势为优势,让“至贫”能致富。反之,如果扶贫变成了养懒人的政策,就算花很多精力和投入暂时搞上去,也不能持久,甚至还会陷入“越穷越要、越要越懒、越懒越穷”的恶性循环。

对贫困群众来说,扶贫当先扶志。有了志气,“输血”才有作用,“造血”才有可能。“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鼓励贫困地区的群众通过双手苦干、巧干致富,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看见身边的榜样。山东沂源县张家泉村原村支书朱彦夫,在战场上失去了双手双脚,仍然带领群众治山、治水、造田。他可以跪着走、爬着走,甚至“滚”着走,但他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被贫穷击垮。这样的人,正是大长贫困群众志气的精神资源。

对政府来说,不仅要走出“扶贫等于救济慈善”的误区,还要支持群众探索创新扶贫方式方法;不仅要帮贫困群众解近忧,还要为他们想长远。贫困群众最缺的是文化和技能,要有针对性地送政策和知识下乡,送技能上门,增强其发展生产、转移就业的能力;贫困群众有需求的扶贫项目,要创造条件、支持开发。如此,才能彻底改变那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状态。

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好的政策和制度,不只是解贫困群众一时之困,还要让他们看到凭自己的努力站稳脚跟的希望。好日子是干出来的,牢牢记住这一点,拿出滴水穿石的斗志和韧劲,找到精准扶贫的路径,才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字范文

2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伟大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在大会表彰了10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还有更多默默奉献、鲜为人知的驻村扶贫干部,他们没有表彰舞台,没有荣誉证书。扶贫干部们,在喝彩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同时,也别忘了为自己点个赞。

时代造英雄,伟大来自平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推进,重视程度之高、政策举措之实、工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8年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前赴后继,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事业中,艰苦奋斗、倾力奉献,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这些成就得益于党的坚强领导和扶贫干部的持之以恒的付出,扶贫干部,理应为自己点个赞。

与民同心,风雨同舟。扶贫干部的意义在一次次走街串巷、入户走访中体现,在一句句的暖心话、一次次帮助中体现。扶贫道路上,风雨无阻。新冠疫情来势汹汹,让人措手不及,扶贫干部身在最基层,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运送生活物资、宣传防疫注意事项、测体温、安抚不能外出群众情绪,做人民群众的“贴心小棉袄”。贫困群众的生活亦是扶贫干部的心头事,与邻居相处不和睦了,要想着去协调两家邻居,解决矛盾;家里小孩成绩不好了,利用自己休息时间去给小朋友补习功课;生活条件太差了,找各种扶贫政策帮忙解决……身处基层,你们把服务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作为重中之重,看到群众变得越来越好,你们心里也乐开了花,你们在服务人民群众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获得了老百姓的认可和赞扬。

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扶贫干部,发自内心地为自己点个赞。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队伍,我们还需要持续发力,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脱贫攻坚会议精神学习心得体会感受

“坚决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胜利在望。越到这个最后关头,越不能停顿、越不能大意、越不能放松。应当看到,今年是脱贫攻坚最后一年,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难度更大、任务更重、要求更高。中央召开这次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就是要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坚决克服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学习在脱贫攻坚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最难忘那抹“扶贫红”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这个“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中华民族千年梦想圆梦之际,我们回望八年来走过的风雨扶贫路,最难忘是那抹“扶贫红”。

最难忘那抹“扶贫红”是插在脱贫攻坚前沿阵地上迎风招展的鲜艳党旗。据统计,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党和国家累计向贫困一线选派驻村工作队25.5万个、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300多万名,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西北边陲、到云贵高原,鲜红的党旗插遍了每一寸脱贫攻坚的主阵地。在党旗的凝聚下,数百万的基层干部尽锐出击、决战脱贫,在最艰苦的脱贫一线筑起了一个个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两不愁三保障”“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一项项扶持政策从顶层设计迅速在基层一一落实,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进了每一户贫困家庭,群众的所急所需所盼都变成实在的所有所得所享,鲜艳的“党旗红”让脱贫群众的生活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最难忘那抹“扶贫红”是奋战在脱贫一线基层干部胸中喷薄的火热初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人民谋幸福,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石,更是党员干部永远不变的初心使命。“只要我还干得动,我永远都为村里的老百姓做事!”基层扶贫干部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重庆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带领村民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用7年铺就8公里的“绝壁天路”;贵州遵义市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老支书黄大发,带着数百个村民,历经30余年,在峭壁悬崖间挖出一条10公里的“天渠”……他们前仆后继、披荆斩棘,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和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斗志不断诠释胸中滚烫火热的为民初心,谱写出了一幅山河巨变、江山锦绣的时代新篇。

最难忘那抹“扶贫红”是基层干部矢志不渝将热血洒在大地的鲜红烙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八年的脱贫征程,1000多名基层干部将生命定格在了这项伟大而壮丽的事业里,他们中有放弃大城市工作,回到深度贫困家乡的驻村第一书记;有不顾自身病情加重,依然一心扑在带领群众脱贫奔康的县委书记;有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儿童希望的乡村教师。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光荣时刻,这些为了这场伟大斗争而不幸献出生命,却未能亲耳听到胜利宣告的英雄,都将被祖国和人民永远铭记。这些甘洒热血的脱贫攻坚英模所留下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勇往直前、再立新功。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全面脱贫是终点更是起点。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不会因此而停歇,那抹“扶贫红”也将继续融入在国家发展的伟大脉搏中,化作最坚定的力量、最振奋的力量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继续扬帆远航。

学习朱有勇脱贫攻坚精神心得体会

扶贫先扶智。为了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朱有勇在全国首创中国工程院科技扶贫技能实训班,招收的学员都是农民。

“手把手领着老乡干,实实在在做给老乡看。”朱有勇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邀请院士专家直接给农民授课,既讲通俗易懂的理论原理,又在田间地头指导实践操作,直到学懂学会。

从林下三七、冬季土豆,到冬早蔬菜、茶叶种植、猪牛养殖……朱有勇带领团队前后共开设24个技能班,培养了1445名乡土人才。

朱有勇向我们列出一组数据——培训学员中,90%的学员已经脱贫,50%的学员带动了亲戚朋友脱贫,还有一部分学员把整个寨子带动脱贫了。

走进酒井乡坡头老寨村民马正发家,一块参加培训班获奖的奖牌挂在家门口。

马正发在20__年参加了冬季土豆培训班,作业是种一亩土豆。临近结业,土豆收获了,马正发通知全寨的人去现场观摩他的“考试成绩”——他不仅种出了当年班上最大的土豆,1亩土豆还卖了7000多元。马正发由此获得朱有勇亲手颁发的5000元奖金和奖牌。

看到他种的土豆又大、又好吃、还卖得上钱,20__年冬,坡头老寨小组32户村民全都种上了冬季土豆,其中包括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我们寨子全部脱贫了。”马正发自豪地说。

今年11月11日,中国工程院澜沧院士专家科技扶贫班首届电商班开班。朱有勇在班上教授农民自己开网店,把大山中的优质农产品直接卖到消费者手中。他还设想引进区块链技术,解决中药材的全流程追溯问题。

“林下药材可以做成大产业,不仅是林下三七,还有重楼、黄精、石斛等。我们想摸索一套科学办法,让药材回归深山老林。”“我们希望以优质的药材原料,为中医药发展作一份贡献。”

一颗初心,始终跃动,正如他的入党誓言——。

“团结广大群众,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服从祖国的需要,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为了这句誓言,1996年,朱有勇在悉尼大学完成了分子植物病理学有关项目研究,回到了云南农业大学:“宾馆再好不是家。我能回到祖国,为自己的家乡做事,比什么都有意义。”

为了这句誓言,20__年,刚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朱有勇向组织提出,希望继续专心搞科研,不再担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

朱有勇科研成果丰硕,头衔众多,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教学名师等等,但他最喜欢的还是“农民院士”。

“脱贫攻坚带给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级干部群众才是真正的脱贫主力军。我是一个教书匠,更准确地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有幸参与了这个工作,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澜沧江边蒿枝坝,林下药材满山崖,生态有机三七花,人人见了人人夸……”蒿枝坝的村民,都喜欢唱朱有勇根据山歌编的这首《蒿枝坝的花儿开了》。

蒿枝坝村道路旁,遍布一种名为三角梅的植物。朱有勇在蒿枝坝扎根后,就引种了这种花。

他有一个想法——等闲下来,把自己和身边的人们在这场中国反贫困斗争伟大决战中历练并成长的故事写成一部小说,书名就叫:蒿枝坝的花儿红了。

蒿枝坝上,花期正盛。

远山之外,脱贫传奇正在续写……。

学习在脱贫攻坚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振奋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8年持续奋斗,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奋斗的新起点。为更好发力提升乡村发展质量,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加强顶层设计,为乡村发展“明方向”。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要在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着眼长远发展,加强顶层设计保障。结合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实际情况,层层科学合理规划,将长、短期发展设计细化到村,并在土地规划等方面给发展留空间,打破碎片式发展现状,加强各部门交流合作,统筹形成发展合力。通过可期的远景发展目标和合理可行的发展规划,激发农村自我发展活力,吸引市场要素投入,推动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补的融合发展模式。

激励干部作为,为乡村发展“强引擎”。村干部作为广大农民群众的“领头羊”,直接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要持续提升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根据实际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的激励村干部的路子,让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善为、能为、作为。村“两委”换届后,新任村干部性别、年龄、文化结构得到了优化,但仍要加强教育培训,多提供走出去学习先进地区经验的机会,激励村干部多看、多想、多思,推动快速进入角色,发挥致富带富作用,并在人文关怀方面给予支持,使其工作有干头、有奔头,更有劲头,充分发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

改善产业结构,为乡村发展“降阻力”。要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不断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为牵引,更好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助力。吸引乡土人才返乡创业,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改善乡村倚重单一产业的发展现状,增加产业种类多样性,减少结构性风险,实现产业兴旺。同时,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并依托其增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质,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优化营商环境,为乡村发展“添动能”。新型经营主体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优化农村营商环境,推动出台乡村营商优惠政策和税收政策等,营造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生产发展环境,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成长与壮大的氛围。加大引进优质企业在农村投资经营力度,支持发展新业态,全力支持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发展生产,针对不同的经营主体采取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针对农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等在不同区域的不同程度,采取适应区域特点的支持措施,打出一套适应当地特色的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

打造区域品牌,为乡村发展“提速度”。借鉴“河套”“五常”等区域品牌经验,根据地域资源、人文历史特色挖掘分析,支持建立区域公共品牌,把分散的农民力量凝聚起来,扩大脱贫攻坚成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振兴。依托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塑造品牌理念,完善产品形象,发挥品牌效用,提升产品名气,提高产品价值,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竞争力。通过实施区域经营策略,大力推广区域农产品品牌,让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做大做强产业经济,扩大产业链、价值链,打响知名度,打通销售渠道,拓展销售范围,促进稳定销售,提升总体效益。

振兴村风民风,为乡村发展“稳运行”。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完善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村污染防治,提升乡村人居环境,从村容村貌入手,彰显良好风貌。加快乡村文化建设,弘扬团结友爱、乐于奉献、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保护和传承发展优秀乡土文化,振兴乡村精神活力。扶志和扶智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要持续在扶志和扶智上下功夫,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改变脱贫之后“缓一缓”的思想,持续通过文化教育、技能培训等,帮助群众提高技能、开阔眼界,增强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脱贫攻坚结硕果,乡村振兴已启程。征途漫漫,让我们乘势而上、真抓实干、奋勇前进,大步向着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迈进!

脱贫攻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字范文

近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毛相林、白晶莹、刘虎、李玉、张小娟、张桂梅、赵亚夫、姜仕坤、夏森、黄文秀……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故事,都散发着满满的正能量,为社会前行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无不闪烁着中国精神、彰显着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是一种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在当下举国脱贫攻坚任务已到了最关键的时期,增强老百姓的文化自信尤为重要。

如何发挥文化优势,通过提振文化自信,推动发展和转型升级,是新时代赋予的新课题、新使命,也是对我们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新要求、新考验。

以文化宣讲为先,打造脱贫政策“明白人”。所谓宣讲,就是要把扶贫政策讲全、讲准、讲透,来回应群众的关注、关切,不能仅仅是简单地传达会议精神,现场读读相关文件,不能只做一个“传声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多次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就善于用“家常话”“地方话”这类群众语言。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说,很多脱贫政策晦涩难懂,基层宣讲也枯燥无味,难以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关注。因此,要想让扶贫政策真正被基层群众理解,还是要多学习习总书记的“家常话”和“地方话”,多用周边生动的事例来给群众讲述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和方法,把脱贫攻坚精神滴灌进群众心里,补足精神信仰,引领当地脱贫发展方向。

以文化资源为本,激活农村发展“动力源”。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尤其当前我国正处在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更应该发挥文化自信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其实在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各类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对于推进文化扶贫来说,具备宝贵的资源潜力。我们党员干部在做当地扶贫工作的时候,可以考虑结合当地实际,挖掘文化资源,特别是值得传承和弘扬的特色文化和传统文化,打造当地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发展文化旅游等特色项目。同时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既要能够保护传统文化资源,又要能给当地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提供和创造工作岗位,切实提高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以文化精神为要,奏响脱贫攻坚“最强音”。脱贫攻坚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脱贫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但是获得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也需要精神层面的,特别需要精神文化上的脱贫。物质上的脱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也是精神文化的贫瘠导致的。针对许多贫困地区群众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等精神落后现象,可以借助一些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予以鞭挞,比如可以引进一些相声小品、歌舞、打快板等文化节目来传播“扶贫不扶懒、扶贫要扶志”的理念,这样既可以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可以将党的温暖和关怀传递到百姓心间,振奋当地群众自主脱贫的信心,凝心聚力奏响脱贫攻坚的时代“最强音”。

脱贫攻坚,脱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贫”,更是精神上的“贫”。只有“脑袋”和“口袋”同时富起来,发挥出文化自信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形成拔穷根、真脱贫的决胜之势。

学习脱贫攻坚精神争做时代新人心得体会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大会上的讲话振奋人心。脱贫攻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举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了解决,这是我们的人生大幸,也是人间奇迹。

大会隆重表彰了一批“扶贫人”,阐述了“三件事”,提出了“一种精神”,可谓见人、见事、见精神,作为新时代下基层年轻党员干部,我们要发挥“三牛”精神,使出“牛劲儿”,向扶贫人看齐,争做大事、实事、难事,发扬脱贫攻坚精神,用“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见贤思齐”,争做攻坚克难的“扶贫人”。“时代造就英雄,平凡来自伟大”,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的扶贫干部将汗水洒在了热爱的土地上,将青春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来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作为基层年轻党员干部,要始终以这些优秀的“扶贫人”为榜样,23岁的樊贞子、30岁的黄文秀、46岁的姜仕坤、56岁的黄诗燕等优秀的干部为我们“打了样”,我们要不负总书记的嘱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要深入田间地头、走入农户家中,了解基础数据、掌握基本知识、听取群众困难,同时要增强服务意识,甘当“垫脚石”,当好群众的“服务员”,做好群众的“贴心人”,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干,一年接着一年干,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奉献自己的力量。

铆足“牛劲”,真抓实干做好“三件事”。“人因事立,事因人成”,千百年的贫困标签在全国扶贫干部的努力下成功撕掉,“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看似简短的一句话,却包含着全体扶贫干部的心血。正是由于扶贫干部想做事、敢做事、能做事,成功攻克了精准扶贫这道难题,才有这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但是脱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新的挑战,作为年轻党员干部,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始终以迎难而上的勇气,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勇往直前,成为汹涌澎湃的“后浪”,要有干大事的魄力、干实事的精神、干难事的勇气,任何情况下都要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努力争做新时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轻干部。

披荆斩棘,脚踏实地践行“一种精神”。“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百姓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大会上首次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短短24字精神高度总结了这些年来的脱贫攻坚工作,这种精神值得赞扬,也值得学习,更值得传颂。“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作为党员干部,要起而行使、勇挑重担,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有经历风雨的勇气,脚踏实地、真刀真枪地干,要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稳扎稳打向前走,要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不断化解难题,迈向乡村振兴建设新征程,继续为民造福。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基层党员干部要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持续奋斗,方能造福人民、不负人民。

学习脱贫攻坚精神争做时代新人心得体会

读懂“拉面哥”背后的“平凡”

山东临沂的“拉面哥”一夜之间火爆全网,大家被这位忠厚朴实的山东汉子的3块钱拉面所感动。得益于如今党领导下的伟大时代,“正能量”满满,借助自媒体平台,更多底层劳动人民得到“流量”。时值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细看“拉面哥”身上的闪光点,与脱贫攻坚楷模和为摆脱贫困矢志奋斗的人们如此相似,他们平凡却也不平凡,“走红”的背后是时代和人民,是他们默默的付出、是良知和使命、是初心不改的坚守。

外貌苍老的“80后”小哥的背后是付出。乍一看,皮肤黝黑满是皱纹、其貌不扬的“拉面哥”至少是个大叔了,但实际上,“拉面哥”程运付是1982年生,正儿八经的“80后”,这是长期风吹日晒的结果。在脱贫攻坚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看我们有多少脱贫干部冲锋在前,晒黑了脸庞、熬白了头发,有的常年无休干在脱贫一线,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透支了身体,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他们中有喜欢推销玉米的全国“最美公务员”、宜君县哭泉村“第一书记”靳康鹏;有发现身患肺癌的情况下,仍坚持奋战在一线“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刘虎;有主动放弃北京工作,毅然回到深度贫困的家乡工作,被干部群众称为“藏乡好女儿”“群众知心人”,下乡扶贫途中不幸殉职的张小娟等。

心系底层劳动人民的劳动者的背后是良知。“我觉得这里的老百姓挣钱都不容易,问他们多要一块钱,我觉得不好意思。”“拉面哥”说,附近都是农民,为了让这些的低收入者吃得起而不愿意涨价,宁愿自己少挣一点,只要不赔钱就行了。对于我们脱贫攻坚干部来说,在工作中不只是对得起自己的良知就行,更带着消除贫困的艰巨使命,不仅要干,而且要干好。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奖”的赵亚夫,原本退休后可以过上悠闲生活,却积极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作为志愿者来到茅山老区戴庄村,坚持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培育农村科技人才,带领农民致富。当代“愚公”毛相林为了动员村民修路使村子摆脱穷根,带头卖猪卖粮,捐完了自己的所有积蓄,又求母亲拿出攒了一辈子的“私房钱”。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的背后是坚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拉面哥”是山东临沂费县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一直都在费县大集卖拉面,15年坚持3元钱一碗不涨价。青年模范们可能和我们许多人一样,生于普通人家,做着寻常工作。比如,坚守孤岛32年,每天升国旗的“时代楷模”、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王继才;40余年扎根边疆教育一线,身患绝症,却帮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的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就在不久前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有这样一幕在现场引发热烈掌声,同时也让无数人热泪盈眶,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坐着轮椅,颤颤巍巍地用手撑着轮椅扶手,试图起身向习近平总书记致意,习总书记俯身向她颁授证书。老人名为夏森,多年来省吃俭用积攒,累计捐款200多万元,离休后的她投身到脱贫攻坚的事业中,这一干,就是15年。

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我们也应学会在平凡中奉献,在平凡中坚守,在平凡中升华,不断助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习朱有勇脱贫攻坚精神心得体会

全面小康,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一个不能掉队。继江西井冈山市、河南兰考县率先脱贫摘帽后,近期全国9个省区市的26个贫困县通过专项评估检查,由省级政府正式批准退出。这是自1986年国家设定贫困县以来,首次实现贫困县数量的净减少,既为今后几年贫困县有序规范退出树立标杆、作出示范,也为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大信心。

把好贫困退出关,是确保脱贫成效没有“水分”的关键一步。对此,中央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此次“摘帽”的26个贫困县,由7家第三方评估机构负责评估检查,始终坚持公正独立的第三方立场,严格把好工作程序规范关、入户调查质量关、问题户审核判定关、数据质量关,客观呈现脱贫成效。评估过程有这样一个细节:某贫困户的房屋认定比较模糊,评估组通过实地勘察,综合该户家庭情况和住房安全问题,最终判定该户为漏评户。这种客观、公正、较真的工作态度,确保了脱贫攻坚考核评估的公信力,说明贫困县退出不是自说自话、闭门造车,而是挤干水分、防止虚报,有着实打实的脱贫成效作为支撑。

有制度设计的硬杠杠,有各个环节的严把关,才能换来脱贫成效的实打实。党的十八大以来,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在发展中国家中贡献了份额的减贫人口。能取得这样的“巨大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资金调配、贫困识别、产业发展、干部动员等一系列堪称“精准”的政策举措,体现着深刻的治理艺术。正如一位联合国官员的观察,“中国精准扶贫的理论和实践表明,通过良好的政治愿景、科学的扶贫战略、适宜的政策措施,实现整体脱贫是完全可能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贫困县摘了穷帽,只是脱贫攻坚征程上的阶段性胜利,接下来还需要巩固脱贫成果、增强造血能力,防止返贫。主管部门提出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目的就是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为广大群众建立稳定的心理预期。既无需担心扶贫干部会迅速撤离岗位,同时也要依靠自身努力尽快走上脱贫之路,在内外两股动力的助推下,脱贫成果将不仅得到人民的认可,更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贫困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降到10%以下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从现在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大约3年时间,脱贫攻坚进入后半程;面对深度贫困地区,现在到了攻克最后贫困堡垒的关键时期。越是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越是不能有歇歇脚、喘口气的思想,越是要采取超常措施加以扶持。这就需要拿出坚持到底的劲头,下一番“绣花”功夫,以钉钉子精神驰而不息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

一位参与脱贫评估的专家,调研了39个行政村,发放了1000多份调查问卷,最后写下了8000多字的笔记,目的就是要保证访谈场景可还原、发现问题可追溯。事实上,这样一种认真的精神,可以说是整个脱贫攻坚的生动写照。将这样的状态保持下去,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摆脱贫困的大决战,书写人类反贫困的新奇迹。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姜仕坤事迹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姜仕坤走了,这位苗族汉子在生命光芒激情绽放的时候,匆匆告别他的同事、亲人和朋友,告别他深深热爱的晴隆山水、父老乡亲。他用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忠诚无私、执著追求,用对党的赤子之心、对人民的公仆情怀,践行着时代的使命和担当,在贵州高原上谱写了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生命壮歌。

姜仕坤离开了,但他用生命和行动诠释了“四有”干部,为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形象的党课,在他身上,有许多宝贵的精神和崇高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与铭记。

学习他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从姜仕坤的事迹中,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他的一生都在“较劲儿”,同贫困较劲儿,同落后较劲儿,同困难较劲儿,同自己较劲儿,正因为这股子劲儿头,才让晴隆成为一座真正的城,让世界知道“二十四道拐”,给“晴隆羊”贴上国际标签;也正因为这股子劲儿,他的离去才让同事泪流满面,让群众伤心哭泣。这股子劲儿来源于姜仕坤对党和人民忠诚的坚定信念。惟有信念坚定,思想才不会动摇,行动才不会止步,才会从骨子里透出一股韧劲,从血管里流出一股舍小家顾大家、忘记个人心系群众的热血。

学习他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为了兑现“我是农民的儿子,不能辜负组织的重托,要做对得起农民的事情”的诺言,姜仕坤通过深入农民调研,多方寻找合作,开拓销售市场,让养羊“晴隆模式”实现多次升级换代,种草养羊成为了农民的一大致富产业;城市现状、交通设施、农民致富这一系列的难题摆在面前,姜仕坤没有选择向困难低头,而是带领干部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口一口地啃下硬骨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9年的3450元上升到2019年的6329元,贫困人口减少8.6万人,小康实现程度达86%,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姜仕坤“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的责任与担当。“羊书记”“农民书记”“算账书记”等群众口碑,生动表达了群众对姜仕坤的满意和认可,也阐释出了姜仕坤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只有心中有民,才会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且不计个人得失。

学习他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晴隆很穷,该节约的点点滴滴都得节约,当领导就要带好头。”姜仕坤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80元的房间嫌太贵而住100元的房间,早餐午餐经常只吃一碗粉,一个帆布公文包用了4年多,几件衣服常年换着穿……这些无不透露出姜仕坤艰苦朴素的品质;对身边的人,姜仕坤也是这样要求的,不对身边人“开绿灯”,而是派他们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锻炼。正因为这样的带头表率和优良作风,才让干部信服,才受群众爱戴。在今天,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作为党员干部,要向姜仕坤看齐,始终把党的优良传统记于心、用于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我们对他最好的怀念,无疑是把这些精神继承、发扬,为党和人民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学习强国精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1月7日,河北省张家口市纪委通报5起扶贫领域典型案件,4名村党支部书记和1名村党支部委员因骗取套取财政扶贫资金、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好处费、享受国家扶贫补贴、虚报扶贫项目套取补贴资金等问题,被处以开除党籍或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脱贫攻坚是关涉人民幸福、国家发展的大事,这项工作容不得半点瑕疵,各级领导干部是这项工作的牵头者、领路人,因此也就要求领导干部严守纪律、实事求是,切实把扶贫工作做细做实。对违纪的领导干部严肃处理,是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负责,也是向各级领导干部敲响警钟。

脱贫攻坚任务繁重,领导干部必须带头扛起重担,狠抓实抓,一步一个脚印,苦干实干,而不是终日寻思投机取巧、抄近路。干部带头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让贫困户住上安居房,才能解决无住房保障贫困户的心头大事;干部带头做好扶贫产业,帮助贫困户增产增收,才能从根本上让贫困户脱贫致富。

帮助困难群众摆脱贫困,是党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关系老百姓实实在在利益的大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敷衍。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切实把扶贫政策落实到位,带领贫困群众迈向小康。

 

学习强国精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今日人民网发布了一篇《打通的是路,贴近的是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文章,文章提到四川省小金县沃日镇村民以藏式节日盛装,并用当地代代传承的“说唱嘛啦调”,道出乡亲们的感谢。铺下的四通八达的路,使散居在高山的他们聚拢,他们并以此形式来庆祝并感谢党,感谢政策。(人民网2月8日)。

如今,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正在大力进行中,在这样的环境下建设农村路便是一个重要环节。路是通往外界的大门,是经济的纽带,是联系基层群众,落实惠民政策的关键。然而在当下农村道路建设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基层干部对抓公路建设质量意识的薄弱;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多,需求资金数量大,紧靠国家补助资金来推动农村公路建设,效果是有限的;施工单位设备不齐全,设施技术不过关;同时大部分农村公路施工没有实行监理制,工程施工质量监督不力;重建轻管问题同样突出,村级道路责任不明确,管护体制不健全。

如何改善有以下建议:增强各级干部对道路建设的思想认识和质量意识;多方筹资解决资金不足,采用多渠道、多形式的方式,调动各方积极性;上级主管部门要请资质的专家及技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对施工队伍的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技术培训,从根本上解决施工队伍技术力量薄弱;加强施工单位的选定和管理,并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标形式确定施工单位;最后加强道路的养护管理。

农村道路建设的成功,使惠民政策真正走进人民家门,公共服务体系才能真正完善。建设的是脚下的路,连接的却是人民的心。落实农村道路的建设,使政府与人民的心紧紧相连。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姜仕坤事迹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念、对党忠诚,履职尽责、奋发有为,牢记宗旨、为民奉献,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贵州省委组织部决定,追授姜仕坤同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9年4月12日,姜仕坤倒在脱贫攻坚决战冲锋号吹响的春天里,年仅47岁。虽然他走了,但是他的精神和品质犹如黔之大山,却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他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晴隆小康的道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干部群众苦干实干书写“晴隆模式”,把石漠变成绿洲,把“土拐拐”打造“二十四道拐”的旅游景区,带领晴隆县人民走上脱贫致富康庄大道。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杆,贵州的榜样。

__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百姓对领导干部的期许,能否牢记宗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是衡量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试金石。姜仕坤以一个农民儿子的身份感到自豪。“要把利益让给老百姓,只有老百姓发展起来了,大家才有发展。”这是他的心里话;“没有贫困群众的小康,就没有晴隆县的全面小康。”这是他的朴素信念;“羊书记”、“农民书记”、“算账书记”这是他在群众中的口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

领导就是责任,当官必须尽责。__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脱贫攻坚,我是党员,向我看齐”,这是姜仕坤同志用心灵深处的力量喊出的铮铮誓言。他做到了,把一个极度贫困的民族地区国家级贫困县,带上了高速的发展之路:“__”期间,晴隆县的gdp以17.5%的速度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9年的3450元增长到2019年的6329元;五年间,贫困人口减少了8.6万人,小康实现程度达86%。对标姜仕坤,我们看到的是他身上的只争朝夕、毫不懈怠的敬业精神,敢作敢为、造福于民的责任担当。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以“两学一做”为契机,“对照标杆、学习标杆、看齐标杆”的意识,争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优秀党员,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习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精神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黄文秀的事迹,我们从黄文秀同志身上,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必须加强党性修养,筑牢信仰之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的事业必将无往而不胜。

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必须把初心使命变成自觉行动,永远保持奋斗姿态,勇挑最重的担子,甘于奉献,在关键时刻和危急关头豁得出、顶得上,把理想信念化为行动的力量,不断把党和人民事业推向前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黄文秀的扶贫心得体会中她这样写道:“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长征的战士死都不怕,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继续前行”。

我们需要的是黄文秀精神激励广大在扶贫路上战士勇往直前,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用黄文秀的精神,鼓舞自己,黄文秀为当代青年树立了标准和榜样。当代青年工作者要有从群众中来,回到群众中去的理想,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思想和抱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群众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这就是一名党员的担当。

我们要时刻想着用自己的知识和汗水,为基层服务。黄文秀精神深刻指引和鼓舞着广大青年。黄文秀从贫苦人民中来,到贫苦人民中去,因为亲身体会过艰辛和苦楚,才更加感同身受,当前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应该向黄文秀同志学习,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将责任和使命时时处处挂在心头,就一定能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姜仕坤事迹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姜仕坤,贵州省晴隆县原县委书记。2019年4月12日,在晴隆县脱贫攻坚战场奋战了6年的他积劳成疾,因突发心脏病去世,生命定格在46岁。他用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忠诚无私、执著追求,用对党的赤子之心、对人民的公仆情怀,践行着时代的使命和担当。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们要以“姜仕坤精神”为镜子,做一名群众满意的好干部。

学习姜仕坤,就要学习他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姜仕坤同志生前始终牢记党的教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把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实现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当中,把坚强的党性体现在对党忠诚、为党奉献的实际工作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先进”和“优秀”的时代特征。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们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用实际行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学习姜仕坤,就要学习他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姜仕坤同志无论是在乡镇党委书记还是县委书记岗位上,始终坚持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真心实意服务党员、干部、百姓,尽其所能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事、办实事,立足岗位模范践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们要时刻心系群众,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自觉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

学习姜仕坤,就要学习他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姜仕坤同志始终怀着对党的感激和感恩之情,严守党的纪律,传承党的优良作风,生活简朴,为人低调,作风朴实,模范践行责任心、公正心、关爱心、淡泊心,不为金钱所诱、不为名利所惑、不为人情所困,充分体现了党员干部严格自律、克己奉公的优良品行。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们要时刻提高防腐拒变的能力,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带头弘扬清风正气,始终保持清清白白的共产党人本色。

学习姜仕坤,就要学习他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姜仕坤同志生前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始终积极主动、忘我投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坚守工作岗位,视工作如生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燃尽生命之火,充分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们要时刻做好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准备,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吃苦耐劳,谋事而不谋利,奉献而不索取,守得住生活清贫,耐得住工作艰苦,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