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和复习教案(汇总22篇)

时间:2023-12-02 15:20:19 作者:梦幻泡

- 一年级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编写的教学计划,它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指导作用。分享一些一年级教师制作的优秀教案范例,希望能给您的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小学数学一年级总复习教案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巩固数的组成。

2、进一步巩固数位的概念和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3、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差不多”的含义。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练习,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学情分析评论。

1、六、七岁的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数的认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是缺乏在生活中的运用。因此让他们更加巩固认识100以内的数认识很有必要。

2、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以活动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重难点。

重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差不多”的含义。

难点: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新设计评论。

一、导入:跳跳虎悄悄地告诉我一个秘密,在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智慧岛上,藏有一个智慧宝箱,听说打开宝箱的人就会拥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今天跳跳虎想带着大家一起寻找宝箱,你们愿意吗?但是智慧岛上机关重重,让我们一起闯关吧!

二、练习。

1.第一关:填一填。

我们来到游乐场,闯入第一关填一填,在做题之前,你想提示大家注意什么问题?

第4组:2个+15。表扬:你很会思考,满十进一,方法用的很好。

2.按规律填一填:。

刚才我们顺利的闯过第一关,要进第二关,必须要来乘坐刺激的过山车,要想让过山车开动,我们必须按规律把这些数填完整,在填数之前,你们要先判断什么?顺数还是倒数,几个几个数。请大家动手填一填。

汇报:和它们填的不一样的请举手?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语言准确)。

过山车已顺利开启,你们做的好进入第二关准备了吗?

3.送小鸟回家。

我们进入爱心城堡,这里有一群迷路的小鸟,我们只有把这些小鸟按要求送回各自的家,才能顺利过关。

汇报:小鸟给大家爱心竖起大拇指。

4.第三关:比一比。

离开爱心城堡,我们来到池塘边进入第三关:比一比。

动手画一画,和上面小朋友画得不一样的小朋友请举手。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5.第四关:拨一拨:。

小朋友对100以内的数大小比较掌握得非常好,所以我们才顺利的进入第四关:拨一拨。

小结:不同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不相同。

6、想一想试一试?

用三张卡片中的两张组成两位数,258。

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7.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顺利地闯关成功,我们一起打开宝箱吧!

你们每一队派1个代表上来,领取你们的神奇力量吧!

三、小结:。

你们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数学一年级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

第93---95页。

教学目的:

1、通过估算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算法,提高计算效率。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答,提高学生看题,理解题意,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同学友好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提高计算效率。

教学难点:培养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修改意见让学生通过情境,培养计算的正确率。

时间掌握在2.5分钟。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估算的,并明确估算是通过判断进位加还是不进位加进行的。

帮助学生弄懂题意,理出解题思路,再解决实际问题。并利用情境出示的条件,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提出不同的问题加以解决。

可以各种形式让学生提问,求差,求和都行。让学生畅所欲言。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看,两只小蚂蚁要过河了。你们能不能帮帮他们呢?不过,帮助小蚂蚁的同学要听老师提一个要求,一定要把题目算对,小蚂蚁才能安全地过河。

出示课件:第7题。

分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先到达终点。对先到达终点的小组给予表扬,对最后到达的小组要鼓励他们不要灰心,争取下次比赛获胜。

二、基本练习。

1、第8题。

学生自己做题,然后同桌对答案,说算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再集体订正。

2、第6题。

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估算方法。

先出示:6+5274+5得数是几十多?

指名估算,并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再出示:48+3。

65+6。

问: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我们会估算了,下面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4人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小组汇报。

总结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估算方法。

估算后,再让学生通过计算检查估算是不是合理。

三、拓展延伸。

1、第9题。

课件出示,引导学生看清图意。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集体汇报。

你怎样知道哪个队得分最多,是多少分?关键要先知道什么?(各队得的名次和各名次的得分)。

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动物,为它计算得分,看谁的动作比较快。四人小组合作。

三队的得分算出来后,你有办法给它们颁奖吗?

看这幅图,你还能提什么问题吗?四人小组讨论。

五、总结评价。

同学们回家把第9题提些问题考考爸爸妈妈,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教学后记通过估算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算法,提高计算效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答,提高学生看题,理解题意,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同学友好合作的态度。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9、小熊队:15+7=22。

小兔队:10+7+7=24(最多)。

小狗队:10+10=20。

假日小队。

教学内容:

第96---97页。

教学目的:

1:借助“假日小队”这个学生熟悉的题材,启发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活动,使学生加深理解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体验每个假日小队中存在的数学,感受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假日小队”挂图,课件。

教学建议。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让学生介绍丰富多彩的“假日小队”活动,使学生熟悉本课内容并对本课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敢于创新的精神。再通过师生共同反馈,让学生懂得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使学生更能体会书本上各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提出书本以外的问题。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起。

1:导入新课:

2:指导学生汇报活动内容。

3;教师板书课题“假日小队”。

二:小组合作,获得新知。

1;出示;“唱歌”情景图。

(1)仔细观察,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唱歌的有几人?伴奏的有几人?

(2)谁能说说蘑菇老师给我们提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3)小组讨论。怎样列式计算。

(4)指名汇报,板书:15-3=12。

(5)你能说说算式中各数表示什么意思吗?先讨论,再指名回答。

(6)你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2:出示:“浇水”情景图。

(1)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这幅图告诉了我们哪两个条件?

(3)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4)要求“已经浇了多少棵?”怎样列式计算?板书:35-8=27。

(5)谁能说说算式中各数的意义。指名回答。

3:出示:“看节目”情景图。

(1)仔细观察,看看这幅图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小组讨论并汇报。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3)要求“一共有多少个节目?”应该怎样列式计算?算式中各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教师强调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

4:出示:“照相”情景图。

(1)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讨论、汇报。最后教师归纳。

(4)提问:剩下的胶卷够其余每人照一张吗?

(5)小组讨论、汇报。

5:出示“捡废电池”情景图。

(1)观察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3)根据图上的三个已知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4)小组讨论。

(5)各组汇报提出的数学问题,并说说怎样列式计算。教师分别板书出来。

(6)教师带领大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三:教师归纳整理全课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总复习教案

1、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直观的、文字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3、创设情景,在乐学中感知数学,在用数学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难点:是文字信息的处理。

1、出示停车场情景图,一个小朋友说:又开来了6辆。

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同桌讨论汇报。

3、教师指导。要求现在有几辆车?,就是把停着的汽车和开来的汽车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

问:这道题能算吗?为什么?

1、出示堆雪人图(第121页第11题)

(1)看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谁来说说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

(2)请把你的解答填在书上。(指名反馈)

2、出示对话图(第121页第12题)

(1)图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根据对话,提一个问题。

(3)反馈。

从你们身边的事物找一找,根据9+5的算式,提出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来。想一想,怎么编?可以与同伴讨论,可以与老师、与爸爸妈妈讨论,看谁编的问题好。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应用数学的能力,通过编题练习,深化所学知识。]

数学一年级复习教案

13、在下面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

14、在钉子板上能围出一个圆吗?能不能。

15、用正方体画出的每个面是形。

16、用能画出种长方形。

17、1张拾圆可以换()张壹圆,可以换()张贰圆,还可以换()张伍圆;1张20圆可以换()张伍圆;1张50圆可以换()张20圆和()张拾圆;1张100圆可以换()张50圆。

18、书包的`价钱是65元,小明的钱正好可以买一个书包,小明最多有()张十元。小丽买书包付的全部都是十元,小丽最少要付()张十元。

20、小白兔和小松鼠一起去拔萝卜。

上午下午。

小白兔38个41个。

小松鼠47个49个。

(1)小松鼠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2)小白兔上午比小松鼠少拔多少个?

数学一年级复习教案

1.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1.2过程与方法:通过拼一拼、摆一摆,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2教学难点:感知所学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3考点分析:能够正确指出一些图形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感知所学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学具袋中的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一)课件出示:几种平面图形,让学生说出名称。

(二)点明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用平面图形来拼组。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操作感知:

(一)折一折:

1.长方形边的特征:

(1)将手中准备好的长方形对折,你是怎么对折的?

(2)学生交流汇报。有左右对折与上下对折的。你有什么新发现?

(3)引导学生发现:通过对折,上下两条边能完全重合,左右两条边也能完全重合。同时教师指出:上下两条边是一组对边,左右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

(4)板书归纳:长方形对边相等。

2.正方形边的特征:

(1)猜测:观察一下手中的正方形,猜测一下正方形的边会有什么特征?可能会有学生说:对边相等,也可能会有学生说:所有的边长都相等。

(2)讨论:我们怎么去证明你的猜测呢?学生可能会说:用尺子量,也可能会说:通过对折来证明。

(3)验证:让学生通过对折的方法来证明正方形各边的关系。

(4)汇报;通过上下对折,左右对折证明对边相等;通过对角线对折证明邻边也相等。

(5)板书归纳: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二)拼一拼:

1.引导探究长方形拼组;。

(1)想一想: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能拼成什么平面图形?

(2)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拼组;。

(3)展示学生的拼法:一种是将长边对接,一种是将短边对接。

(4)为什么有的同学能拼出正方形,而有的同学却不能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说明。

2.自主探究正方形的拼组:

(1)想一想:你准备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一拼?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2)拼一拼:利用学具拼一拼;。

(3)说一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所拼成的图形。

(4)议一议:至少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

3.合作探究三角形的拼组:

(1)讨论:你和同桌准备拼一个什么图形?要用几个三角形?

(2)合作:同桌合作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拼成你想拼成的图形?

(3)汇报:每桌派代表说一说你们拼成什么图形。

巩固应用。

(一)基本练习:

1.“做一做”

(1)课件呈现“做一做”的两幅图,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

(2)用准备好的三角形(附页提供)拼组出其他平面图形。

(3)将学生的拼组成果进行汇报、展示,并请拼摆方法得当的同学介绍方法。

2.出示练习一第4题。

(1)自主拼组:请同学们观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动手,进行拼图大比拼。

(2)展示、评价:看看谁拼出的图案最美丽。

(二)拓展练习:

出示练习一第5题,

1.课件出示第5题的图,创设情境:灰太狼发现喜羊羊家的墙壁上破了一个洞,想晚上跑到喜羊羊家来抓走喜羊羊,请你帮帮喜羊羊,看看缺了几块砖,让喜羊羊抓紧去买来,把墙上修补好。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3.教师引导:可以动手画一画。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4.学生汇报,演示。

课后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拼一拼平面图形,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了平面图形的特征: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平面图形还能拼出好多好多的图形来,下节课我们就利用七巧板来拼图,同学们要提前准备好七巧板,明天大家来个大比拼。

板书。

第2节拼一拼。

1.复习了平面图形。

2.学习了平面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对边相等。

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3.动手拼一拼。

小学数学一年级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直观的、文字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3、创设情景,在乐学中感知数学,在用数学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难点:是文字信息的处理。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题。

二、情景导入正题。

1、出示停车场情景图,一个小朋友说:又开来了6辆。

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同桌讨论汇报。

3、教师指导。要求现在有几辆车?,就是把停着的汽车和开来的汽车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

三、操作演示新题。

问:这道题能算吗?为什么?

四、巩固练习新题。

1、出示堆雪人图(第121页第11题)。

(1)看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谁来说说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

(2)请把你的解答填在书上。(指名反馈)。

2、出示对话图(第121页第12题)。

(1)图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根据对话,提一个问题。

(3)反馈。

五、回顾总结课题。

从你们身边的事物找一找,根据9+5的算式,提出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来。想一想,怎么编?可以与同伴讨论,可以与老师、与爸爸妈妈讨论,看谁编的问题好。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应用数学的能力,通过编题练习,深化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一年级总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40到44页。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整数、自然数、小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对整数、小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

2、使学生巩固整数、小数的读写方法,会正确比较整数、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同学们经过六年的学习,已经学完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在以后近两个月的数学课里,我们将进行数学总复习。通过总复习,使我们进一步牢固掌握小学数学的知识,为到初中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小学数学总复习分七节内容安排,第一节是整数和小数。今天这节课,首先复习整数、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要求大家进一步明确整数、小数的相关概念,提高整数、小数的读写能力。

1、整理整数、小数的概念。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的.整数里包括哪些数?(板书)谁来说一说,怎样的数是自然数?(板书:0,1,2,3……)你能举几个自然数的例子吗?(板书学生举例的数)数物体时什么情况下要用。表示?提问:你还看出按顺序排列的自然数里有哪些特点?(让学生自己自由地说一说)小结自然数在数物体时表示的意义,说明自然数是整数。

2、学生练习。

教科书41——43页的练习。

一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1.了解直线的概念.

2.掌握直线的表示方法,直线的公理和相交直线的概念.

3.使学生熟悉简单的几何语句,并能画出正确的图形表示几何语句.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一些几何语句(如:某点在直线上,即直线“经过”这点;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有且只有”的双重含义,即存在性和惟一性)的教学,训练学生准确地使用几何语言,并能画出正确的几何图形.学生通过“说”与“画”的尝试实践,体验领悟到“言”与“图”的辩证统一.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作风、严密的思考方法及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学习好数学必备的基本素质.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直线公理的讲解,举出实例说明它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从实践到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再进行实践的认识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其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激励学生要勤于动脑、敢于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模型的观察,使学生体会物体的对称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直线体会直线美,逐步培养学生的几何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并尝试指导与阅读相结合.

2.学生学法:自主式学习方法(学生自己阅读书本知识,总结学习成果)和小组讨论式学习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直线的表示方法,直线的公理及相交线.

(二)难点。

两直线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的理解,直线公理的理解.

(三)疑点。

两直线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

(四)解决办法。

通过实验法解决直线公理的理解;通过逆向思维解决两直线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的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软盘)、三角板、木条、铁钉.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知识点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直线及其性质,通过画图及对几何语言的认识培养学生图形结合的数学思维方式.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教学为主,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逐步领悟,教师概括总结和学生自我学习评价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充分体现以学为主的原则.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问题:投影仪显示本章开始的正十二面体的模型,学生观察这一复杂图形中有哪些是我们认识的简单图形?(学生会很快找出线段和角.)。

演示:投影从正十二面体的模型中分离出某一部分,即线段、角.

引出课题:要掌握比较复杂的图形知识,需要从较简单的图形学起.本章我们就学习最简单的图形知识,即线段和角的知识,也就是我们从复杂图形中分离出来的两个图形.在这个基础上,以后我们再学习相交线、三角形、四边形等等.

【板书】第一章线段角一、直线射线线段1.1直线。

探究新知。

1.直线的概念。

【教法说明】学生有小学的基础,会很快说出一些实际例子,如:黑板边缘、书本边缘、拉直的线、笔直的公路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

演示:学生发言的同时,教师利用电脑显示一些实例,如:黑板、书本、笔直公路等等.然后变换抽象成一直线.

师:我们在代数中,常用一条特殊的直线,你知道吗?

(学生会回想起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

师小结: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几何中的“直线”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我们可以用直尺画直线,但画出的只是直线的一部分.

2.直线的表示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第四自然段,总结直线的表示方法.

【教法说明】对于直线的表示方法很简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也会理解.但记忆不一定深,这种采取让学生自己阅读的方法,一是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二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爱看书且会看书.自己学到的知识要比教师直接告诉的记忆深刻得多.

由学生小结,得出直线的两种表示方法:

(1)用直线上的两个大写字母表示.如图:记作直线.

(2)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图:记作直线.

【教法说明】用字母表示图形,小学没有介绍,现在学生初步接触,所以教师这里要补充说明点的表示方法.同时指出:以后学习中,常用字母表示几何图形,便于说明与研究.

3.点和直线的位置。

师生共同总结:

(1)点在直线上,如图,叙述方法:点在直线上,或直线经过点.

(2)点在直线外,如图,叙述方法:点在直线外,或直线不经过点.

【教法说明】在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中,要注意几何语言的训练.点在直线上和点在直线外,各有两种不同的叙述方法,要反复练习,以培养他们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

4.直线的公理。

实验尝试:用一个铁钉把木条钉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转动木条,并观察现象.教师在木条上加上一个钉子,再让学生转动,并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以上实验你认为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相互纠正或补充.

师小结: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同时板书公理内容.

[板书]公理: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简言之,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体验证实:教师小结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别经过一点和两点画直线.

【教法说明】(1)学生通过实验,对直线公理有认识,但欲言之而不能,或虽能表达出意思但不严密.此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一定要强调几何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向学生们讲清“有且只有”的两层含义.第一个“有”说明的是存在性,过两点有直线存在.“只有”说明的是惟一性,经过两点的直线不会多,只有一条.如果把直线公理说成是:“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就是错误的.了.(2)公理得出后,让学生再次动手验证,使学生体会到公理的科学性,培养学生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也便于学生对公理的记忆.(3)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实验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说明】通过公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举例,使学生明白科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只有现在好好学习,积累本领,长大后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并体会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认识过程.

5.相交线。

师:根据直线公理,过两点有几条直线?

(学生会答出:有且只有一条.)。

师:反过来,两条不同的直线可能同时经过两个点吗?

(学生容易答出:不能)。

[板书]如果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我们叫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这两条直线叫相交直线.

如图,直线和直线相交于点,点是直线和直线的交点.

【教法说明】两直线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是本节课的难点.从公理入手提出问题,再反过来考虑,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使学生易于理解,突破难点,问题得以解决.

反馈练习。

(出示投影1)。

1.问答题。

(1)经过一点能否画直线?能画几条?

(2)经过两点能否画直线?能画几条?

(3)只用直线上的一个点来表示直线是否可以?用直线上的两个点表示直线呢?

2.读出下列语句,并按照这些语句画图。

(1)直线经过点.

(2)点在直线外.

(3)经过点的三条直线.

(4)直线与相交于点.

(5)直线经过、、三点,点在点与点之间.

(6)是直线外一点,过点有一直线与直线相交于点.

【教法说明】问答题的目的是进一步理解巩固直线公理,作图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言”与“图”的转化能力.

(四)总结、扩展。

以提问的形式,归纳出以下知识点:

八、布置作业。

预习下节内容。

补充:按照下面的图形说出几何语句.

(1)(2)。

(3)(4)。

(5)。

附答案。

补充:(1)直线过(点在直线上).

(2)点在直线外(直线不过点).

(3)直线、相交于点.

(4)直线过、、三点.

(5)直线、、、都过点.

思考题:课本第16页b组的第2题.

小学数学一年级总复习教案

1、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正确地口算几千几百减几千几百的不退位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技能。

4、培养良好的检验习惯。

(1)、先口算。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组3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上面两题是下面这道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过程。

1、根据下面有联系的算式合并在一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题目。

38-2=33-1=。

2、例1:口算。

想:把两位数减两位数转化成口算过程。

3、试一试。

想:869个百-349个百。

4、小结。

谈谈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2、速算。

3、计算。

4、找朋友。

5、综合练习。

见课堂作业本。

一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2、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创新精神。

3、让同学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卡片出示。

10-34+410-62+55+3。

10-58-77-49-09-8。

6-69-28-24+63+6。

9-02+39-50+74+2。

二、整理知识。

1、前面俺们学习了哪些计算题?

分组看书整理后汇报。

2、观察。

a出示10以内加法题。

b练习,师任点几题让生回答。

c照刚才的观察方法再观察减法表。

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同座互相点一题考问对方。

3、除了加减法式题,俺们还学了图画式应用题。

师出示p79熊猫图和书包图。

你能说出图意吗?大括号里表示什么意思?

三、练习。

1、看图写出两个加法和减法。

2、图画式应用题。

3、填括号。

4、口算计时完成。

5、连续加2。

3连续加3:3、3、3、

1连续加2:1、1、1、

一年级数学和复习教案

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表的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规律,体验探索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并能正确的计算。

2、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用具。

卡片。

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给出规定的数,同桌之间先后出数,使之相加等于规定的数。

二、10以内的加法。

1、交流。

说一说我们学过的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哪些,边说边口算,并把能想到的算式写在卡片上,在交流中体会,这样的算式有很多。

2、算式。

我们把这些算式一下吧!

(1)讨论按什么样的顺序排列这些卡片。

(2)算式,初步完成加法表。

3、观察、讨论。

(1)你们这样排列是怎么想的,这样有什么好处?

(2)在小组活动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3)观察加法表你能发现什么?

三、10以内的减法。

1、玩“送信”的游戏。

让学生算出手中的卡片上的题目,比比谁最快送出手中的“信”。

2、小组游戏结果,完成减法表。

3、讨论、观察。

(1)你们是怎么想的,这样有什么好处?

(2)在小组活动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3)观察减法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四、回顾。

设计意图。

游戏活动。

小组讨论、交流,产生算式的愿望。

小组活动算式,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排列方式,也可能不完整,但可在下面的讨论过程中逐步完善。

游戏活动。

小组讨论,完成加法表。

课后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一起来说说。

我学会了。

我最喜欢,你呢?

一年级复习教案

1.会认本单元所认识的60个生字、10个新偏旁,会写本单元23个字和2个笔画。

2.理解会意字识字、归类识字、反义词识字等识字方法。

3.背诵《画》《悯农》《大小多少》《升国旗》。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会认本单元所认识的60个生字、10个新偏旁,会写本单元23个字和2个笔画。

2.背诵《画》《悯农》《大小多少》《升国旗》。

理解会意字识字、归类识字、反义词识字等识字方法。

1.认一认:复习10个新偏旁。

(1)认一认,读一读偏旁的名字。

(2)游戏:偏旁大迷宫,谁来走一走?看谁不迷路。

2.连一连:偏旁归类识字。

(1)我会分:本单元中哪些字含有这些偏旁?

(2)我会读:齐读字音。

3.巩固复习会意字识字并拓展。

游戏:火箭冲上天,我会读一读。

4.反义词对对碰,再选择恰当的反义词说句子。

(1)在这些字词中找找反义词。

(2)用上这些反义词说句子。

5.读词语。

(二)复习“我会写”

1.按要求,说一说。

(1)说一说本单元新学的`2个笔画。

(2)说一说三组字中各自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看图写字。

要点:注意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强调2个笔顺规则:先撇后捺,从左到右。

1.看图背诵《画》《悯农》。

2.创设情境背诵《升国旗》。

3.拍手背诵《大小多少》,再拓展一首儿歌。

一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得出相应的四道加减法算式。

2、通过活动可能出现的情况,归纳并学习有关10的所有的加减法算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圆片,数字卡片,小黑板,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踢足球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一场足球赛,好不好(出示挂图)。

1、联系图,让学生观察图意。

2、对于图里的场景,让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描述。(如“从图上看,左边6人,右边4人”;或“从图上看,黄队6人,蓝队4人”。)。

3、列式让学生独完成。

4、列式后,让学生结合图意讲讲四个算式的具体含义,使他们再次巩固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5、“试一试”的教学。让学生抛花的圆片,(抛正面和反面的次数)写出4道(或2道)加、减法算式。

6、让学生说一说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分别得出相应的加、减法算式。

1、想想做做的第一题。让学生合作出示卡片,相互说法加法算式。

2、第2题可先让学生用手指着右边的数一道一道地算,然后同桌两人合作,相互各算一遍。

3、第4题让学生先口算,再把算式和相应的花用线连一连。

4、第5题通过直观理解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感知多几、少几的关系,为以后探索这样的数量关系,学会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作准备。要引导学生理解每次是谁和谁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的表达也不同。

5、小黑板出示两道开放题。通过开放题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归纳有关10的加、减法的算式。

一年级数学和复习教案

在我们的身边、周围有这样的图形吗?谁发现了?请你指一指、说一说。

(3)回忆生活中见到的所学图形。

这样的图形生活中也有,谁来说一说你在哪里见过今天所学的这几种图形?

像这样的图形生活中还有很多,小朋友课后可以继续去找一找。

四、操作中体验深化。

(1)提问: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全班交流。

(2)提问:在钉子板上能围出一个圆吗?请大家猜一猜,再动手围一围。

(3)讨论:为什么在钉子板上能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而不能围成圆?(让学生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是直的,能围出来,而圆的边是弯曲的,围不出来)。

五、总结延伸:。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摸一摸、描一描、分一分、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能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分它们。

2.数学思考:在摸一摸、描一描、分一分、找一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类、对比、归纳、概括以及动手操作等能力。在活动中使学生充分体验“面在体上”,明确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在各种活动之前,要求学生听清要求,培养了学生理解能力和审题的习惯。

4.情感态度:通过创设多层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并在交流、讨论、汇报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分它们。

【教学难点】:体验“面在体上”,明确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复习铺垫。

1.故事引入,猜动物的脚印。

师:冬天来了,大森林里下雪了,小狗、小鸡、小鸭子、小马高高兴兴地来到雪地上玩耍,留下了一串串脚印,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小狗画……(梅花),小鸡画……(竹叶),小鸭子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2.复习学过的立体图形。

师:这时,几个老朋友也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课件出示图形,学生说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3.介绍三棱柱和四棱柱。

师:还有两位新朋友也来了,它们是三棱柱和四棱柱,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4.师:它们手拉着手,也在雪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他们可能画出什么图形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知识。

二、自主操作体验特征。

(一)摸一摸,初步感知“平面”。

1.明确活动要求。

师:下面,请同学们从篮子里拿一个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摸一摸它的面,感受一下这些面是怎么样的。

2.学生在小组里开展摸一摸的活动。

3.交流、汇报。

师:谁来说说你摸的是哪个立体图形,它的面摸起来是怎样的?

当学生说到圆柱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圆柱的上面和下面是平平的,而侧面是弯曲的。

4.揭示“平面”的意义。

师:这节课,我们只研究立体图形上平平的面,我们把这样平平的面叫做平面。(板书平面)。

(二)描一描,体验“面从体生”。

1.引导学生思考画平面图形的方法。

师:同学们,有什么办法能把立体图形上的平面搬到纸上呢?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要是有困难的,可是在小组里一起讨论一下办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以下的方法:描一描,印一印,剪一剪……。

老师要肯定学生想出的各种办法。

2.明确画图要求。

师:我们就用描一描的办法,把立体图形上的平面搬到纸上。活动之前请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第一个要求: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个立体图形,描下几个不同形状的平面。第二个要求:描完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画的图形是从哪个立体图形的哪个面上描下来的。听明白要求了吗?开始吧!

3.学生开展描一描的活动,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的作品。

4.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描好了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同学描出的图形。看看哪位小朋友最会听,最会学习。

师:能说说你这个图形是从哪个立体图形上的哪个面描下来的吗?

让学生指着立体图形的面,说画法:我描出的是长方体上这个长长的面。我描的是正方体上这个方方的面。我描出的是圆柱上这个圆圆的面…………。

5.揭示“平面图形”的意义。

师:这么多的图形,全都是从立体图形的平面上描下来的,它们都叫做平面图形。(板书:图形)。

(三)分一分,体验特征。

1.明确活动要求。

师:同学们,你能把这些平面图形按形状分一分类吗?(能)在活动之前,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第一个要求:请小组长把袋子里的平面图形卡片倒在小白板上,四人小组一起想一想,哪些图形是同一类的,就把它放在一起。第二个要求:分完后,说一说每一类图形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为每个小组准备各种图形若干个)。

2.小组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师巡视指导,请一生到黑板上进行分类。

3.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分好了吗?请小组长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

小组长上前展示小组的分类情况。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类的吗?

4.认识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名称。

(1)认识长方形。

师:你们为什么把这三个大小一样的平面图形分成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手指着长方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类图形都有四个尖尖的角,四条直直的边,其中有两条长长的边,两条短短的边。(说明:由于学生还没有认识边的概念,在这里,要跟学生介绍边的意义。)。

师小结特征:说的多好啊!只要有这些特点的平面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长方形。(在这类图形的上面板书:长方形。)。

(2)认识正方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是怎样的呢?(手指着正方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类图形也是有四尖尖的个角,四条直直的边,并且每一条边一样长。

师小结特征:同学们真会观察,像这样有四个角,四条边,每一条边一样长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正方形。(在这类图形的上面板书:正方形。)。

(3)认识平行四边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有哪些特点呢?(手指着平行四边形这类图形)。

师进一步引导:你能用手比画一下这两条边是怎样斜的吗?

学生比画并说明:这两条边都是向同一个方向斜的。

师小结特征:你真会对比啊!像这样有四个角,四条边,其中有两条边向同一个方向斜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4)认识三角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是怎样的呢?(手指着三角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些图形都有三个尖尖的角,三条直直的边。

师小结特征:像这样有三个尖尖的角,三条直直边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三角形。(板书:三角形)。

(5)认识圆形。

师:最后一类图形又有哪些特征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些图形没有尖尖的角,没有直直的边,圆溜溜的。

师小结特征:像这样没有尖尖的角,没有直直的边,圆溜溜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圆形。(板书:圆形)。

5.深化“面从体生”的思想。

利用课件,师进行引导:在长方体上,我们能找到长方形,在正方体上能找到正方形,在圆柱上能找到圆形,三棱柱的上面能找到三角形,三棱柱的侧面还能找到长方形,四棱柱的前面是平行四边形,上面则是长方形。

小结:同一个物体的表面可能找到不同的平面图形,我们在讲的时候一定要指明是哪个物体的哪个面是什么图形。

(四)找一找,进一步感受“面在体上”。

2.学生在小组里找一找、说一说。

3.交流、汇报。引导学生进行完整的表达。如:书本的上面是长方形……。

4.欣赏生活中的平面图形。(课件出示)。

三、分层作业、拓展提高。

1.猜一猜,白云下面是什么图形。

师:你能猜一猜白云下面是什么图形吗?

学生猜图形。

师:学生可真会辨别啊!一下子就猜中了白云下面的图形。要是老师都把他们混在一起,你还能辨认出来吗?(课件出示第二个练习)。

2.填一填。(书第5页第2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5页,自己独立完成第2题,做完后请在小组里交流做法。

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

3.数一数(书第5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让个别学生点着图案数出各种图形的个数。

四、创意图案、延伸创造。(书第3页第2题)。

1.师:用立体图形上的不同图形,能画出许多美丽的图案。请欣赏。(课件出示图案)。

2.师:请同学们用立体图形上不同图形,描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3.学生自主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并在小组里交流画法。

4.展示同学的作品。

五、回顾全课、畅谈收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说说长方形是怎样的吗?正方形呢……。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一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1、结合具体实例,经历认识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过程。

2、知道反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3、对现实生活中成反比例的量的事物有好奇心,在判断和交流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每天播种的公顷数一定,播种的总公顷数与播种的天数。

请几名学生发言,重点说出判断理由。

1、读书问题。

师:看来大家已经对成正比例的量不陌生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一种新的比例关系,请看下面亮亮、红红、聪聪和丫丫四人的读书情况。

出示图中文字和表格,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观察。

师:从文字和表格中你都了解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谈到:

他们四人读同一本书,丫丫看的最快,9天就看完了;亮亮看的最慢用了15天。

红红每天看15页,用12天看完了这本书,通过1512=180可以知道这本书的页数是180。

学生在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可能会说出表中的规律,如果学生直接回答出表中的规律,要让学生说说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如果没说出表中规律,教师可提出教材中的问题:

师: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可能会说:

每天看的页数越多,需要的天数就越少。

每天看的页数越少,需要的天数就越多。

师:前边我们已经学习了相关联的量,那在表中有相关联的量吗?

生:表中有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这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可能会说:。

每天看的页数越多,所用的天数就越少;。

每天看的页数越少,所用的天数就越多;并且两个量的乘积是180。

师:这里的180是什么?谁能说出这里的关系式?

生:180是这本书的总页数,这本书的页数是不变的。每天看的页数需要的天数=180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即板书:

每天看的页数需要的天数=书的总页数(一定)。

师:看书需要的天数是随着每天看书的页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每天看的页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就缩小;反之,每天看的页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就扩大。而且,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师:像这样,每天看的页数与所需天数的积一定(书的页数一定),我们就把这两个相关联的量称为成反比例的量。

2、换零钱问题。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成比例的量,接下来我们就共同来看一个关于换零钱的问题。请大家观察下面这张表格。

让学生独立观察。

师: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要把10元的人民币换成零钱,换成面值1角的需要100张,换成面值2角的需要50张。

师:那么大家能用口算完成表格吗?

生:都换成面值5角的需要20张;换成面值1元的需要10张;面值5元的需要2张。

师:仔细观察表中数据,你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换的钱的面值越大,需要的张数就越少;换的面值越小,需要的张数就越多;。

表中面值与张数的积是一定的;。

师:你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钱的面值张数=10(元)。

师:谁能说出数量关系式的意思?

学生可能会说:

表中有两个相关联的量,钱的面值与张数;。

师:通过刚刚我们对反比例关系的了解,这里的零钱的面值与换的张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吗?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汇报。

师:我们刚刚遇到的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相对应的积也一定,就说这两种量成反比例,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反比例关系。

师:下面我们就试着来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先自己想一想。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说的过程中,重点让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

让学生自己或者和同桌总结归纳一下,指名汇报交流。

总结:判断两个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只要先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重量变化时乘积是不是一定,如果乘积一定,它们就是成反比例的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叫反比例关系。

师:我们认识了什么叫做反比例关系,现在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和同学交流一下。

让学生举例并说明理由。

1、师:相信现在大家对反比例并不陌生了,现在请同学们读练一练的第1题,自己读题并判断。

指名回答,说明理由。这里关注学习稍差的学生。

2、师:请大家认真观察第2题表中的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重点交流问题(2)。

3、师:请大家认真观察第3题表中的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重点交流问题(2)。

4、师:大家知道大齿轮和小齿轮是怎样转的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明白大齿轮与小齿轮转数的关系,因为30:10=3,所以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3圈。

师:其实成反比例的量不仅仅用表格可以表示出来,我们也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图来表示。

出示知识窗的表格与方格图,让学生了解成反比例的量可以用方格纸上的图表示。

一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02页“总复习”,练习二十二的第1~11题,整理和复习0~20各数的认识及加减法。

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组织复习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1.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和序数及进一步巩固“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2.培养学生数数、读数、写数以及数的大小比较的能力。能正确、迅速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

3.让继续感知整理和复习的作用,感受“学生文化”。进一步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的序数含义、数的顺序及数的组成,能正确、迅速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熟练计算20以内加减法。

课件、磁性数字卡片。

作业本等学习用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

回忆小故事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谈话导入等。

回忆小故事导入法:教师可以选择最近发生的一些数学小故事导入本课。比如。

师:我讲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谁再讲一遍?

学生回答。

师:xxx同学的把这个故事讲得准确又完整,请其余同学向他学习。……。

【设计意图】这个导入法承上启下,既可以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

游戏导入法。

师:我们做个口算接龙的游戏好吗?从第一行开始,第一个算1+1,第二个算前一个算式得数+1,算到到20后。游戏开始。

改变第二个加数计算。……。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烘托出热闹、有竞争性的学习气氛,提高数学课的趣味性。

谈话导入法。

师:同学们,本学期的学习即将结束,想一想在这个学期中我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师:我们这学期学习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内容是20以内的数,第二个内容是20以内的加减法,第三个内容是认识图形。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前两个内容:(板书)20以内的数和加减法。

二、复习20以内的数。

1.我们先来将20以内的数数一遍。谁能倒数一遍?

一起顺数,指名倒数。教师注意调控课堂,注意走神的学生。

2、教师引导学生复习这些20以内数的意义。

教师课件出示下图问:这些数可以表示什么?

指名说。

预设: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捆数、盒数、瓶数等。

3、复习数位。

教师:在这个数位表中,左边第一位是?第二位是?学生接答。

4、复习10以内的数的组成。

师出示数字卡片,学生说数的组成。

三、巩固提高。

完成课本第103页第1、2、5、6题。

第1题练习时,可通过第2幅图让学生说说1个十是多少,通过第4幅图让学生说说14的个位上的数是几,十位上的数是几等。

第二题让学生说说怎么比较多少。

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可让学生说说每组数有什么规律,你是怎么发现的。

四、课堂小结。

【】复习告一段落,结束前让学生回忆复习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已经掌握了,怎样掌握的,还存在哪些问题,可以用什么方式展示自己的复习成果。这样学生不但将学到的知识有条不紊地储入到“知识库”,而且培养了探究精神,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增加了合作精神,促进反思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加强。

一年级数学和复习教案

1、让学生通过新年游园会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到十几减9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3、让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自己探究出多种计算方法。

2、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教材第10—11页的游园活动图。游园中的聪聪和明明分别提问:同学们,这是学校游园活动的场面,从图中你看了什么?(让学生自己看图相互说一说。)。

2.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游园活动中,老师有15个气球,卖了9个,小华问:“还剩多少个气球?”

3.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还剩多少个气球吗?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发现的?

4.指名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数的方法知道了还剩多少个气球,还有的同学通过计算的方法知道了结果。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想一想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15减9的。

二、鼓励探究,建立模型。

1.学生独立用学具(小棒)操作探究15减9怎样减,教师巡回个别指导。

2.小组合作交流:相互说一说,摆一摆,告诉小组的同学我是怎样摆15减9的,我是怎样想的。

3.各小组汇报探究。(指名上台演示讲解。)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估计可以整合成以下几种方法。

算法一:点数,一个一个地数出,还有6个。15-9=6。

算法二:9+6=1515-9=6(想加算减法)。

算法三:10-9=11+5=6(破十法)。

算法四:15-5=1010-4=6(连减)。

4.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用那种方法呢?为什么?

三、运用新知,自主练习。

1、书上第10页“做一做”的3道题。

(1)第1题。大家齐读题目要求。11-9怎么摆,怎么算?16-9呢?

(2)第2题。师读题。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怎么算的?指名告诉大家。

(3)第3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学生写出答案,同桌相互检查订正。

2、出示课件《苹果谁剩得多》,大家一起完成。

板书。

十几减9。

15-9=15-9=()。

想:9+()=1510-9=1。

15-9=()1+5=6。

想加算减法破十法。

一年级数学和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发现20以内进位加法表的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同学分析综合能力。

2、培养同学仔细看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20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看加法表找规律。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口算卡片,指名口算,并说出思路。

9+48+47+65+7。

10—512—25+312+1。

二、练习指导。

1、进位加法表。

(1)出示20以内进位加法表,引导同学发现表中的规律。

a、竖着看,分别读出每行的算式及结果,边读边考虑,每竖行是怎样排列的。启发同学回答。

b、横着看。让同学默读每排的算式及结果,想一想,各排是怎样排列的。(引导同学观察,启发同学回答)。

c、问:从加法表中,还能发现排列上有什么规律吗?启发同学回答。

d、想:这张表中,俺们只需记住哪些题就能很快算出所有的20以内进位加法。

教师引导同学观察,边用红笔勾出来,使同学知道只需记熟左边到0道题。就能计算所有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练习。

(1)让同学把和是11、12、13……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2)教师读算式,同学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

(3)说出表中两道相同加数的算式及结果。

(4)针对同学容易弄错的题进行练习。

三、作业:练习二十二。

a、第2题,现时2分的时间,看有多少同学做得全对,若有不对的,查明原因,及时纠正。

b、考虑题:第(1)题。

要求:让同学发现白圆与黑圆排列的规律,确定“往下应该怎样画”

第(2)题。

要求:同学观察每行数排列的规律,找出与其他三行的规律不同的那一行。

c、第3题在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一年级复习教案

全册教案教材分析:总复习是在学生已掌握汉语拼音知识,认字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的基础上,紧扣课文内容和语文园地,把本册教材知识分类,归纳,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进一步提高的练习。

1、学生能借助白板和学材,通过听、背、读、写等练习形式,熟练掌握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熟练的拼读音节,借助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学说普通话。

2、学生能借助白板和学材,通过听、背、读、写等练习形式,认识四百个生字,读准音、认清字形,掌握课文中的多音字。

3、学生能借助白板,通过听、背、读、写等练习形式,正确书写100个字,区别行近字和同音字。做到书写规范,笔顺笔画正确美观。认识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能写出表示偏旁的字。

4、学生能借助白板,通过听、背、读、说、写等练习形式,(1)、认识近义词和反义词。(2)、能用指定的词语说一句话,知道句子最后有标点符号。

5、学生能借助白板和学材,通过听、背、读、说、写等练习形式,阅读(1)、正确流利的朗读本册课文。(2)、熟练背诵指定的课文,能按原文填空。(3)、逐步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

6、学生能借助白板和学材,通过听、背、读、说、写等练习形式,(1)、能看懂图画表达的意思,用一句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2)、能根据要求写己的感受,句子通顺、完整。

7、学生能借助白板和学材,通过听、背、读、说、写等练习形式,口语交际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能大方与老师、同学交流,做到声音宏亮,表达有礼貌,叙述清楚。

分别通过听、背、读、说、写等练习形式,达成复习目标1-7。

1、学生能借助白板和学材,通过听、背、读、说、写等练习形式,掌握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的读音,并正确读写。

2、学生能借助白板和学材,通过听、背、读、说、写等练习形式,认识400个字,会写100个。

3、学生能借助白板和学材,通过听、背、读、说、写等练习形式,认识近义词和反义词。

4、学生能借助白板和学材,通过听、背、读、说、写等练习形式,熟读本册全部课文。

5、学生能借助白板和学材,通过听、背、读、说、写等练习形式,能看图说话、写完整的话。

1、学生能借助白板和学材,通过听、背、读、说、写等练习形式,能熟读音节,能看拼音写词语。

2、学生能借助白板和学材,通过听、背、读、说、写等练习形式,掌握100个生字的笔顺,笔画规则、能写出带有偏旁的字。

3、学生能借助白板和学材,通过听、背、读、说、写等练习形式,能流利的背诵本册要求背诵的课文。

4、学生能借助白板和学材,通过听、背、读、说、写等练习形式,能运用拼音阅读课外书,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5、学生能借助白板和学材,通过听、背、读、说、写等练习形式,看图写话语句通顺,意思完整。教具、学具:生字卡片(400个)。拼音卡片(63个)。教时:

7学生能借助白板和学材,通过听、背、读、说、写等练习形式,

一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1、进一步加深理解,掌握某物体的形状;熟练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加减法;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进一步巩固掌握钟面的时刻。

2、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灵活地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具,钟表。

一、认识物体。

1、举例说明物体的形状。

说一说我们认识了物体的哪些形状,每一种形状分别举出3个例子。

2、学生动手操作。

师:把铅笔盒放课桌的左上角,把练习本放在课桌的右上角,把小刀放在课桌的左下角,把橡皮放在课桌的右下角。然后打乱顺序,同桌两个人,一个说一个摆。

3、总复习第1题。

左上图长方体有几个?圆柱呢?球有几个?正方体有几个?

二、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1、数一数。

从0数到20,再从20数到0,(一齐数。)完成总复习的第2题的第1个表格。

2、分别观察第2、3个表格。

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可以说都是双数,也可以说每次都加2,还可以说隔一个数写一个数等。)。

3、补充练习:按规律填数。

19、17、()、()、()。

10、()、14、()、18。

三、数位的意义。

1、画一画。

在计数器上最右边的一位是什么位?

15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15的个位上是几?十位上是几?

1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16、17、18、19、20,谁能在计数器上表示?

它们的十位和个位上各是几?

2、完成总复习的第3题。

四、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

1、抢答。

13-6=14-9=15-7=。

6+6=9+9=12-5=。

2、完成总复习的第4题。

五、认识钟表。

谁能说一说我们认识了钟面上的几种时间?

在学具钟表上分别拨出这几种时间:整时、半时、快几时了、几时刚过,然后认一认总复习的第5题钟面上的时间。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掌握某物体的形状;熟练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加减法;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进一步巩固掌握钟面的时刻;同时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教科书125页,练习三十.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掌握方程的有关知识。

2.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掌握用方程解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整理和复习,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通过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计算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知识化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从而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1.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2.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体验,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掌握方程的.概念和解方程的能力。

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投影仪、投影片等。

(一)导入(略)。

1.这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

2.回忆并概括,板书。

(1)用字母表示数。

(2)解简易方程。

(3)列方程解应用题。

(先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为整理和复习做准备)。

(三)整理。

1.用字母表示数。

一年级复习教案

1.学会本课生字8个和11个词语。认识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懂得应该热爱劳动,凭着自己的劳动,才能丰衣足食的道理。

理解“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的意思。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3.朗读课文录音带。

4.抄有课后练习4的小黑板。

5.春天到来了,引导学生在盆里或空地上栽种一两样蔬菜或花草,每天观察观察。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只小狮子》的故事,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只小兔子的故事。(出示第一幅挂图)这就是那两只小兔子,一只白,一只灰。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学习“灰”。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教师提出学生要求。

(1)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包括要求认识的字),读准这些生字的音。

3.学生按要求自学后,进行检查。

(1)开火车公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2)利用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三、导读课文一至六段。

1.教师引读第一段:老山羊在地里——小白兔和小灰兔——。

2.学习生字“收、菜”。提示“收”的声母是翘舌音,“菜”的声母是平舌音。“菜”的“艹”表示白菜是一种植物,下面“采”表示读音。

3.收完白菜,老山羊为了感谢小白兔和小灰兔,就要送白菜给他们,小灰兔和小白兔怎么做,怎么说的`呢?指名两位同学分别读第二段、第三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写小灰兔、小白兔的句子。

4.学生汇报所画的句子,教师出示两句话。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谢、您”。这两个字都是由学过的偏旁和熟字组成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字形。“您”是尊称,联系课文理解:小灰兔收了老山羊的白菜,从心里感谢老山羊。小灰兔称老山羊“您”,说明它很有礼貌。

5.引导学生看插图,练习朗读课文,读出小白兔、小灰兔话话有礼貌的样子(板书:要菜子收下白菜)。

6.小白兔回到家里,怎么做的呢?请同学自己读读四、五两段,圈出表示小白兔动作的词。

7.汇报交流,学习“浇水、施肥、拔草、捉虫”等词,看看第二幅插图,练习朗读四、五两段课文。(板书:种白菜)。

8.小灰兔把一车白菜拉回家里,怎么做的呢?请同学读第六段。(板书:不干活)学习“饿”。

9.看第三幅插图,指导朗读第六段。

10.读一至七段,先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集体读。

第二课时。

1.出示上节课学过的生字,开火车认读。

2.集体朗读一至六段课文。

二、导读七至九段课文。

1.小白兔和小灰兔做得不一样,结果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自己读第七、八、九段课文。同座位分角色练习朗读它们的对话。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送白菜要白菜。

3.引导学生观察第四幅插图,然后练习朗读小白兔、小灰兔的对话,读出小灰兔觉得很奇怪,而小白兔很自豪地语气。

4.总结板书,回顾全文:通过老山羊、小白兔种白菜的事启发学生明白“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的道理。

三、学习生字。

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完“挑、哪”的字形,认读“担”。

四、朗读课文。

采取分组读、分角色读、指名读、集体读等多种方式练习朗读。

五、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1.去拼音认读生字卡片。

2.完成课后练习2,重点指导写好下面几个字。

谢、哪:左中右三部分要写紧凑,不能写得太宽。

您:心字底要写扁一些。

拔:右半边不是“发”。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六、课堂练习。

1.完成练习3。先说说每组的两个字有什么不同,再口头组词区分字义。

2.完成练习4。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填空,其他同学填在书上。写完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

24小白兔和小灰兔。

要菜子收下白菜。

种白菜不干活。

送白菜要白菜。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