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统计的教案(精选13篇)

时间:2023-12-10 12:54:39 作者:XY字客

统计是一门科学,它需要严谨的方法和精确的技巧来处理数据。以下是一些统计分析的实际案例,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实操经验和方法指导。

《绿色家园折线统计图》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三、预计教学时间:1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

减去与的和.结果是多少?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导入。

投影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实施。

1.老师提问: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

2.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页例2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

4.指导学牛异成教材第129负练习二十五的第l题。i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一15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5.完成教材第129、130灾练习二十五的第2、3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三)思维训练。

下面是年1月22日到28日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指数的统计数据。

年’月…{{111…查阅2006年同期北京市空气中可吸人颗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22日23日24日25日26日27日28日。

1月11917414395115173163。

查阅20同其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小结】。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8号。

数量/个l529l62o22161816。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一、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希望小学要统计五年级各班同学为社会做好事的件数,应选用()比较好。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

2.()最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

3.表示一年里12个月的气温变化情况,选用()比较好。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

二、先在下面折线统计图的括号里填入适当的数,然后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某超市2005年电视销售情况统计图。

1.普通电视平均每个季度销售()台。

2.液晶电视平均每个季度销售()台。

3.()季度两种电视销售差距最大,是()台。

4.根据你获得的信息,预测明年两种电视的销售情况。

1.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三、预计教学时间:1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

加上的和减去一个数,差是.求这个数.。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五(1)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88和87,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88分和87分的人同样多。而五(2)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二)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题。

8.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先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所穿鞋子号码,然后填在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小明对本班15名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拥有2本的有1人,拥有3本的有2人,拥有4本的有4人,拥有5本的有3人,拥有6本的有5人。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统计表。

2006年9月人数。

人数。

平均每人拥有本数。

(1)估算一下,这15名同学平均拥有课外读物大约有几本?你估算的理由是什么?

(2)估算出这15名同学拥有课外读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小力对本单元10户居民订报刊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没订任何报刊的有2户,订1份的有3户,订2份的有4户,订3份的有1户。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本单元居民订报刊情况统计表2006年5月。

户数。

每户订报刊份数。

(1)想一想,平均每户订报份数是在1?2之间吗?为什么?

(2)计算出这10户居民订报刊份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小结】。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8号。

数量/个l529l62o22161816。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综合应用:打电话。

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二、编排思想。

1.探索最优方案(每个人都不空闲)。

2.发现规律(第n分钟接到电话的人数是前n-1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加1(老师),前n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是2的n次方减1)。

3.应用规律。

三、教学建议。

1.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全班汇报交流。

2.提示学生利用画图表的直观形式解决问题。

3.数学模型是一种理想化。

《绿色家园折线统计图》

信息窗1:认识扇形统计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认识扇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统计表及平均数后安排的,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完成阶段,是下一学段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1、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

2、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难点: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预习提纲、信息窗情境图、限时作业。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对观看奥运比赛的感受。

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可以是计算方面的,也可以是和统计相关的。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条形统计图来解答这个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鼓励。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描述数据。

1.谈话:在绘制统计图之前,我们先应将数据分类整理一下。

学生小组合作,将信息表中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完成教师提供的统计表。(教师在此说明:水上项目包括:跳水、游泳、划艇等;重技类项目包括:柔道、跆拳道、摔跤、拳击等。)。

项目射击水上举重球类体操重技类其他。

数量(枚)。

2.学生回顾学过的统计知识,将统计表中的数据用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大部分学生可能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来。)。

汇报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用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项目获金牌的数量。

3.谈话:怎样用统计图表示各项获金牌的数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几?我们还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出示教材68页的扇形统计图)。

教师结合教材简要介绍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比。

(二)分析数据。

谈话:扇形统计图中的这些数据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小组交流,互动讨论。明确图中数据是指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之几。例如:射击9.8%表示射击项目金牌数占金牌总数的9.8%。

谈话:仔细观察,你还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了解各项目所占金牌总数的比重。

(三)对比发现。

谈话:比较两种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每个项目各得了多少枚金牌;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各个项目所得金牌数与金牌总数的关系。

谈话:是啊,两种统计图各有特点: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三、实际应用,深化理解。

(一)课后自主练习第1题。

这是一道阅读扇形统计图的题目。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己阅读统计图,然后和同伴说一说发现了哪些信息。交流时,重点说说各部分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如少数民族人口8.4%,能说出是指少数民族人口数占全国总人数的8.4%。通过该题,学生能对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有简单了解。

(二)课后自主练习第2题。

这是一道巩固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并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学会说说统计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然后独立解决问题。

四、课堂反馈,交流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经历一系列的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数学内容,进行交流反馈,并和同伴说说学习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认识扇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统计表及平均数后安排的,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完成阶段,是下一学段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3、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

4、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难点: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预习提纲、信息窗情境图、限时作业。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扇形统计图。回想一下,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顾交流: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比。用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二、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自主练习第3题。

这是一道巩固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并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练习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从这个统计图中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重点谈一谈扇形统计图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然后独立解决问题,同时回顾“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

(二)自主练习第4题。

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说说各部分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再让学生对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所占的百分比进行比较,明确百分比大的其含量就高。

(三)自主练习第5题。

这是一道根据统计图进行决策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认真阅读统计图,弄清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义。解决第1题时,可引导学生分析:要求喜欢乒乓球运动的人数,需要先求出被调查的总人数,被调查的总人数可以根据喜欢排球的人求出。解决第2题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分析进行决策并说明理由。

(四)出示课本第73页地球陆地面积分布图。

教师提出问题:

1.哪个洲的陆地面积最大?哪个最小?

2.地球陆地总面积大约是1.5亿平方千米,亚洲陆地总面积大约是多少亿平方千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3.你还能知道哪些信息?和同学交流一下。

教师先引导学生读懂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即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然后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有关地理知识。

三、课堂反馈,布置作业。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梳理知识,构建体系。

教师布置作业:小组合作,选一个感兴趣的课题,展开调查,搜集、整理数据,选用合适的统计图进行分析。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认识扇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统计表及平均数后安排的,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完成阶段,是下一学段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5、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

6、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难点: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预习提纲、信息窗情境图、限时作业。

一、复习导入。

(一)填空。

1.常用的统计图有()、()、()。

2.()统计图较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3.要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用()统计图比较合适。

跑步人数跳高。

人数25%。

()%。

打球人数。

占35%。

4.要表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需要绘制()统计图。

(二)下图是某校六年级同学参加三项体育活动人数的统计图。

1.参加跑步的人数占全年级人数的()%,。

2.已知参加跳高的人数是30人,全年级参加三项体育活动的总人数是()人,参加跑步人数是()人,参加打球是()人。

二、补充练习。

(一)根据下面的两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想选择哪种统计图来描述?

1.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平原115万平方公里,盆地180万平方公里,高原250万平方公里,山地320万平方公里,其他95万平方公里。

2.我国五座名山的主峰的海拔高度如下表。

山名泰山华山黄山庐山峨眉山。

海拔高度(米)15332155186514733079。

学生独立分析每道题目的特点,然后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描述。第1题因为要呈现各种地貌所占比重,所以采用扇形统计图合适;第2题可以采用条形统计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比较五座名山的珠峰的海拔高度。

年份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

农村21.923.123.425.123.624.525.6。

城镇12.112.412.713.814.319.121.3。

2.城镇人均居住面积改善最为突出的是从哪年到哪年?

3.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差距从哪年开始明显缩小?

这是一道综合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分析这道题的特点,然后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因为要对比农村和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的变化情况,所以采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三、我学会了吗。

(一)第1题。

这是一道以家电销量情况为素材,考察学生对单元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练习时,难点让学生交流选择不同的统计图表描述数据的理由及从中获得的信息。

(二)第2题。

这是一道阅读扇形统计图的题目。练习时,要让学生先自己阅读扇形统计图,再组织交流。交流时,重点说说各部分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再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儿童一天各类食物摄入量的合理比例。

数学与生活。

信息窗1。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排列与组合不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了有关排列与组合的简单知识,已有了初步的用“排列”、“组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本册教材集中安排这一内容,目的有3点:一是培养学生学会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二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三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经验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能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3.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小东、小华、小平三人是好朋友,他们准备排成一排合影留念。该怎样排呢?

课件出示:例题的情境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简单的排列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经常排队,你知道吗,排队也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师:小东、小华、小平,有多少不同的排法?

生1:有3种。

s

生2:不对,有6种。因为每个人的位置不同,排法就不同。

师:对,排队时并不是只要是三个人站一排就可以了,还要考虑他们的位置,也就是。

排的顺序。你认为怎样排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生1:先把小冬排在第一的位置,其余两个人调换一次位置;再将小华排在第一的位。

置,其余两个人调换一次位置;最后将小平排在第一的位置......

生2:也可以先把小冬放在第一的位置,其余两人调换位置,有2种排法;再把小冬放。

在第二的位置,小华和小平再调换位置,有2种排法;最后把小冬放在第三的位置,小华与小平调换位置,又有2种排法。这样共有6种排法。

生3:我只想一组就知道了。先把小冬放在第一的位置,小华与小平调换位置,有2种排法,依此推想,另两人也分别有2种排法。因此,共有2x3=6种排法。

师:同学们的想法太好了,思考得很有条理,并且能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2.先确定位置,再进行简单的排列。

生:丁同学担任领唱,先确定她的位置,再研究其他三名同学的排列顺序。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通过交流明白排列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自主练习。

第l题是巩固简单排列问题的基本练习题。练习时,可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按什么规律思考的。

第3题是一道巩固排列问题的稍复杂的变式练习题。练习时,应引导学生讨论,弄明白道理,再独立解答。道理是:虽然是6只灯笼,但每2只只有3个位置,排6只灯笼和排3只灯笼的思路是一样的。该题有6种排列方法。

第4题是用4个数字组数的排列练习题。练习时,可给学生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明排列的规律:将1排在最高位,0,2、3再按顺序分别排在百位、十位、个位,有6种排法;由此可推算将2、3分别排在最高位,也分别有6种排法;0不能放在最高位,因此应有18种排法。

第5题是巩固绿点问题的练习题。练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有困难时,可引导学生画图辅助解决。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提升认识。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数学与生活。

信息窗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81~83页。

教材简析。

本次数学与生活安排的是“组合”问题,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因为“组合”不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会了用“排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出发,通过组队参赛这样的素材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虽然“组合”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是教材引导学生通过列举、画图等直观的方法帮助发现规律,使抽象化的知识形象化,在“杂乱、具体-有序、抽象”的思想过程中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深刻性,利于学生掌握。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经验知识认识和了解简单的“组合”,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能有序的、全面的思考问题。

3、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决“组合”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教具学具相关表格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学生交流。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谈话: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探讨后交流。重点交流是怎么想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将学生所说的过程在实物投影仪商展示出来。

学生1:我这样想的:

小丽--小军小军--小丽小杰--小阳。

小阳--小军小阳--小丽小杰--小丽。

一共有6种不同的组队方案。

学生2:我这样找的:

一共有6种不同的组队方案。

每种方法说完后。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提示:在数的时候不能遗漏也不能重复)。

学生思考。……。

师:以上几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学生发表意见。

小结:在组队的时候,不管是按照哪种方法,只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可能列出来就可以,它并不受排列的顺序限制。

谈话:这个问题你们还能用刚才的办法解决吗?看看哪个小组最会合作。

教师巡视。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下面的同学请认真听,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学生1:

一共有10种组合,所以有10种不同的组队方案。

学生2:

我用线段图分析,用a、b、c、d、e五个点分别代表5名同学,一共有10条线段,每条线段代表一种组队方案,所以有10种不同的组队方案。

谈话:枚举法对于解决数量小的问题很实用,但对于数字较大的问题来说就比较麻烦。刚才各个小组展示的方法都非常直观,尤其是线段图的方法让我们看得更清楚,非常好。

学生人数示意图各点之间的线段条数组队方案。

2

3

4

5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这张表,如果是2个学生,就可以用来代表他们之间的关系,两点之间只有1条线段,那么就表示一种组合方案;如果是3个学生呢?就可以用来代表三者间的关系,我们一起来数数,三点间一共有3条线段,记作:2+1;如果是4个学生呢?请各合作小组用同样的方法使着完成此表。

各小组共同完成表格,并根据表中数据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巡视。

谈话:谁来交流你们的想法?

小组派代表展示说明自己小组的发现。

播放课件:课本中的图表法。

师生小结。

思考:如果是6人呢?你能根据上表的规律找出他们的组队方案吗?

学生讨论,找出组队方案。

各组汇报交流。教师予以补充订正。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谈话:同学们真是不简单啊,探索出了这么多好办法。其实我们在生活中还有许多需要用“组合”知识解决的问题,比如:体育中的足球、乒乓球比赛场次等等。只要我们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能轻松的解决这些问题。

做自主练习的1、2、3、4题。先独立做,再对比交流。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七单元

思南县塘头小学任雪梅。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与统计有关的《条形统计图》。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2、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共有九个单元。第七单元统计的主要内容是条形统计图,它是将以前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内容重新梳理,整合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而例2和例3分别学习1个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本节课教学是从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特点入手,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在统计图与统计表的对比中体验条形表示数量时更直观,便于比较的优势,它为第2、3个例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下面我将前一学段,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已有经验作一分析。

3、学情分析:

在前几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用简单的方式(图画、文字、表格等)来描述数据了,并能根据统计表提出简单的问题加以解决。本单元就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较为系统的认识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是象形统计图,它所表示的数据与学生的直观认识相一致,容易理解。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字、图形和条形来表示数量的不同方式的对比过程,体验条形表示数量多少时更直观,便于比较。

(2)、通过读图、画图活动,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和表示数量的方法,能对数据作简单的分析,能根据需要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

(3)、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数据的大小准确地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

为了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运用以下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教法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

1、情景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结合日常生活中天气现象设置情境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观察发现法: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主归纳来整理数据,认识并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在统计方格纸上)。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和学生将提前做好以下的准备工作:

四、说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学具:直尺,彩笔等。

五、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设计意图:通过一则天气预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探究新知奠定了基础。)。

1、创设情境。

师生进行关于天气情况的谈话,引导学生认识表示各种天气的图形符。

号。

2、问题导入。

(二)、归纳运用、探究新知。

(设计意图:因为数据整理的方法、表示数据的方法是以前学过的内容,学生并不陌生,所以采用小组交流,以引起知识的再现,使学生运用自如。)。

1、整理数据。

如何知道这个月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呢?(1)、小组交流统计的方法。

(2)、小组合作进行统计,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交流评价。(在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认识画“正”字法统计,比较简便。)。

2、表示数据。

如何才能清楚的把统计的数据表示出来呢?(1)、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来表示数据。

(2)、呈现学生用统计表、象形图、条形图表现数据的方式。(利用投影展示)。

3、分析数据。

问:他们都把数据表示清楚了吗?那种表示更清楚?(小组进行讨论)条形图和统计表各有什么特点?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请说明理由通过对比,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一是条形图与象形图进行对比,条形图可一眼看出数据的大小。二是条形图与统计表进行对比,条形图表示数据更直观。

三是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与统计表中的数据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4、小结:像这样用条形的长短来表示数量多少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会用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搜集的数据,并初步认识和掌握条形统计图及其特点。)。

5、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及特点:(设计意图: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

图的结构特点,为以后不在统计方格纸上作图作准备。)。

进一步观察,除了表示数据的条形外,从图中还能看到什么?引导学生有序观察:

(1)统计方格纸上画出的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这里应注明统计的项目名称。

(3)在纵轴上,一个代表一个单位表示数量。

(4)条形统计图一般是有标题、制图日起、单位名称、条形、横轴、纵轴等组成的。

(5)、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方便比较分析。

(三)、归纳梳理、系统整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个系统完整的认识,从而发现在已有的知识上自己的心得,获得成就感,促进学习。)。

(四)、知识升华:

1、导学案上的习题。(正字法)。

2、试着完成ppt上的习题,展示评价。(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3、95页的做一做,统计本班同学的出生月份。(让同学们经历)。

(五)、能力提升:

通过每个小组本节课的表现得分,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交一副作业。(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层次性、拓展性。要关注全体学生,既要吃饱又要吃好。)。

第七单元统计的教案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使学生能熟练制成折线统计图,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预测。

一、练习。

1.完成书中p114的第4小题:

a学生先观察体温变化,交流对人体温的了解信息;

b对照正常值发现信息。

c回答书中的5个问题。

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然后再回答。让学生仔细观察,明确横轴数据表示的'含义。

2.完成书中p115的第6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结合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价值发现。

3.完成书中p116练习十九第9小题的问题解答;

让学生根据张浩家这几年旅游消费情况的统计表,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同时能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二、实践活动。

结合书中第7.8题的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课前参与:1.学生提前根据书中第7.8题的练习的要求,开展调查活动;2.应用书后的练习纸,进行绘制折线统计图。

课中交流: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交流作品。

课后延伸:组织学生从统计图中预测信息,提出科学建议,布置在学校走廊上。

三、作业:完成书中p115的第5小题。

第七单元教案

1、这是一节以小小音乐剧为主题的综合活动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将全体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故事中的一幕,利用乐器学习音乐旋律,并为下面的创作表演做好前期准备。

2、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创编对话、表演故事。

3、以小组汇报表演的形式,表现《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序幕、第一场。

重点:准确演唱歌曲,并能够选择正确的演唱方式表现“音乐剧”中规定的情景。

难点: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创编“音乐剧”中不同场景的对话、表演,根据剧情设计服装、道具、布景、化妆等。

2、表演者怎样能够准确地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表演。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范唱带或cd;自绘(制)《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连环画;打击乐器(双响筒、响板、碰铃、锣等);各种道具(破木盆、新房子、宫殿、大海等)。

活动《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这是一节以小小音乐剧为主题的综合活动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将全体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故事中的一幕,利用乐器学习音乐旋律,并为下面的创作表演做好前期准备。

1、导入

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我们曾经演过哪部寓言故事?

2、猜一猜

请大家看一幅画,谁能猜出这个故事的名字?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3、讲一讲

谁能够为大家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个故事?

4、分析故事并分组

这个故事可分成5场:序幕、放鱼归海、贪婪的老太婆、愤怒的大海、尾声

5、组织学生分组利用乐器自学各段的音乐:口琴、口风琴、竖笛

6、教师巡视,并针对排练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7、各组汇报学习情况

(1)序幕

音乐表现了老渔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静生活。音乐速度不要太快,每个乐的尾音要拖够拍子。

(2)放鱼归海

表现了日日辛苦却毫无收获的老渔夫的惊喜心情以及小金鱼慌张的神情、祈求放生的心理状态。音乐速度稍快些,可以设计领唱和齐唱来演唱歌曲。

(3)贪婪的老太婆

选用序幕的音乐,运用不同的速度和乐器进行演奏。为了表现老太婆的贪婪,演奏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力度会越来越强,最后所有乐器齐奏,表现了老太婆希望实现自己想当女皇的愿望。

(4)愤怒的大海

选用序幕的音乐,中等速度表现了老渔夫的无奈。当小金鱼无奈地游回大海,大海愤怒了,用打击乐齐奏表示。并把尾声的第一段放在这里演唱,表现大海的愤怒。

(5)尾声

尾声的音乐有两段歌词,第一段表现大海的愤怒,用强的力度和快的速度表现。第二段表现一切又变成了原来的样子,老渔夫无奈地继续自己的劳作,音乐速度稍慢,力度稍弱。

8、总结:引导学生加紧课后排练,下节课表演。

创编活动《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创编对话、表演故事。

1、出示五幅连环画

序幕 放鱼归海 贪婪的老太婆 愤怒的大海 尾声

2、创编活动

将全体分成五个小组,共同完成故事内容。

要求:有对话、伴奏、表演、歌唱等,还需布置一些布景、道具等。

3、学生分组设计各幕的表演内容。

4、教师巡视,并针对排练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5、引导学生利用环保材料动手设计道具和布景。

6、总结:引导学生加紧课后排练,下节课表演。

小小音乐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之一。

以小组汇报表演的形式,表现《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序幕、第一场。

1、小组汇演

序幕

布景:大海边。

大海:选几名男生用蓝色的布铺在地上,抖动蓝布,表现大海的波浪。

渔夫:站在一所破旧的房子前收拾着自己的渔网。

老太婆:坐在一所破旧的房子旁做针线活。

旁白:很久很久以前,大海边住着贫穷的老渔夫和他的妻子……(用打击乐表现大海

的波涛声)

旁白:老渔夫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带上自己破旧的渔网出海捕鱼……

(老渔夫表演)

旁白:他的妻子要不断地替人家缝缝补补,才能够勉强糊口。

(老太婆表演)

老渔夫与老太婆的对话:

老太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完没了地缝补,还是……都怪我瞎了眼,找了你 这么个没能耐的东西。”

老渔夫:“生活就是这个样子!没有辛苦怎会有收获。没有关系,老太婆。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有朝一日,我一定给你买那条你看上的项链。”

老太婆:“哼,等下辈子吧。你呀,就会骗我。要是我有了钱,我一定会买一个新的木盆。这个盆已经漏水了。好了好了,老头子,抓紧吧,天亮了,出海吧。”

老渔夫:“我不是已经准备好了嘛。”

老太婆:“慢点,注意安全!”

老渔夫:“再见!”

老太婆:“早点回来!”

渔夫:手拿渔网,迈着蹒跚的步履向海边走去。

音乐响起:全体演唱音乐l

序幕结束

2、评价:学生自评、他评、师评。

3、小组汇演

第一场 放鱼归海

背景:碧波荡漾的大海。

旁白:老渔夫背着自己的破渔网来到海边,开始了每天的工作……

(老渔夫表演,学生用乐器演奏音乐1)

旁白:一网又一网,每网都没有收获。

老渔夫:“今天是怎么了?唉,如果还是网不上鱼来,我的老太婆又会埋怨我了。不 行,今天无论如何我也要捉住一条鱼。”

(老渔夫表演)

老渔夫:“嗯,有戏。”

(老渔夫表演)

老渔夫:“哈哈,终于抓住了。”

(老渔夫表演)

老渔夫:“唉,可惜可惜,太小了。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今天还是有收获。”

音乐响起:全体演唱音乐2

小金鱼:“我知道,您是一位善良的好心人,求求您,放了我吧,我一定会报答您的。”

音乐响起:全体分角色演唱音乐2

老渔夫:“唉,可爱的小金鱼。你还这么小,怎么就离开妈妈在外面到处乱闯。这样很危险。你的妈妈一定会很着急的。可是……好吧,再不可以到处乱跑了,赶紧回家。”

小金鱼:“谢谢您,善良的好心人。如果您需要我的帮助,就对着大海大声喊:‘金鱼金鱼我需要你。’我就一定会出现在您的面前的。”

老渔夫:“不用,不用。”

小金鱼:“谢谢您,再见!”

老渔夫:“赶快回家!”

小金鱼:“再见!”

音乐响起:全体同学用乐器演奏音乐2

第一场结束

4、评价:学生自评、他评、师评。

小小音乐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之二。

以小组汇报表演的形式,表现《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第二、三场以及尾声。

1、小组汇演

第二场 贪婪的老太婆

旁白:老渔夫望着游进大海的小金鱼,心里无限的欣慰。可是想起老太婆的话,老渔

夫不禁低下了头……

老渔夫:“小金鱼终于回家了。可我……没关系,大不了就是听着老太婆的唠叨。明天我一定会成功。”

(老渔夫表演)

旁白:老渔夫背着自己的渔网走上回家的路。家里,老太婆正在盼望着老渔夫的归来。

老太婆站在破房子前焦急地观望着大海的方向。

老太婆:“天都快黑了,这老头子怎么还不回来?真叫人着急。回来了,回来了。老头子,辛苦了!怎么?什么都没有?你这个窝囊废!”

(老渔夫表演)

老渔夫:“老太婆,我今天遇到一件新鲜事,我捉到了一条金鱼,而且它会说人话耶。”

老太婆:“真的?你不会骗我吧?”

老渔夫:“我骗你干吗?这是真的!它可怜巴巴地央求我放了它,并且说会报答我。”

老太婆:“那你呢?”

老渔夫:“我,我就放了它。”

老太婆:“你这个笨蛋,你没向它要好处?”

老渔夫:“我,我看它可怜就放了它。”

老太婆:“你这个废物,去找它。咱家的木盆修了无数次,已经不能够再补了。叫它给咱们一个新的大木盆,我才可以洗更多的衣服,贴补家用。”

老渔夫:“这合适吗?”

老太婆:“怎么不合适?你救了它,它自然应该报答你。你赶紧去,赶紧去。”

(老渔夫表演,学生用乐器演奏音乐1)

老渔夫:“我没有办法,可我没有钱给老太婆买个新木盆。金鱼金鱼我需要你。”

大海波涛起伏,金鱼现身。

老渔夫:“金鱼金鱼我没有办法,可我没有钱给老太婆买个新木盆。你就送给我们一个新木盆吧。”

金鱼点点头,摇摇尾巴,游进大海。

老渔夫表演,回到自己的家。

老太婆:“哈哈哈,我终于有了一个又大又好的新木盆。哎,不对。就这点东西就打发我了?老头子,我还要一座漂亮新房子。抓紧抓紧!”

(老渔夫表演,学生用乐器演奏音乐1)

老渔夫:“金鱼金鱼我需要你。我真没有办法,可我们的房子又破又旧,一到下雨天就四处漏雨。求求你送给我们一 座新房子吧。”

大海波涛起伏,金鱼现身。

金鱼点点头,摇摇尾巴,游进大海。

第二场结束

2、评价:学生自评、他评、师评。

3、小组汇演

第三场 愤怒的大海

老渔夫表演,回到自己的新家。

老太婆:“哈哈哈,我终于有了一个又大又漂亮的新房子。不行,老头子,我要变成一位高贵富有的贵妇人,让人人都羡慕我!赶紧赶紧!”

(老渔夫表演,学生用乐器演奏音乐1)

老渔夫:“金鱼金鱼我需要你。我真没有办法,可我老婆希望做一个人人尊重、人人羡慕的贵妇人。求求你,让她实现这个愿望吧!”

大海波涛起伏,金鱼现身。

金鱼无奈地点点头,摇摇尾巴,游进大海。

(老渔夫表演,学生用乐器演奏音乐l,速度稍快)

老渔夫回到自己的新家。

老太婆:“哈哈哈,我终于成为一位人人羡慕、高贵富有的贵妇人。哼,我要让人人跪倒在我的石榴裙下,成为统领天下的女皇!快去快去!”

(老渔夫表演,学生用乐器演奏音乐1,速度稍快)

老渔夫:“金鱼金鱼我需要你。我真没有办法,可我老婆希望做统领天下的女皇。求求你,让她实现这个愿望吧!”

大海波涛起伏,金鱼现身。(打击乐伴奏)

金鱼无奈地点点头,甩着尾巴,游进大海。

全体演唱音乐3的第一段。

第三场结束

4、评价:学生自评、他评、师评。

5、小组汇演

尾声

老太婆:“哈哈哈,我终于成为一位人人羡慕、高贵富有的贵妇人,哼,我要让人人跪倒在我的石榴裙下,让金鱼听我的指挥!快去快去!”

(老渔夫表演,学生用乐器演奏音乐l,速度稍快)

老渔夫:“金鱼金鱼我需要你。我真没有办法,可我老婆希望做海上的女霸王。求求你,让她实现这个愿望吧!”

大海波涛起伏,金鱼现身。(打击乐伴奏)

金鱼无奈地摇摇头,甩着尾巴,游进大海。

全体演唱音乐3的第一段。

老渔夫表演:匆忙赶回家了。面对的仍是一座破旧的房子,老太婆仍旧抱着旧木盆坐在门前。

全体演唱音乐3的第二段。

尾声结束

6、评价:学生自评、他评、师评。

8、将各组节目加工整理,全班完整排练一部小小音乐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并拍dv。

第七单元统计的教案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第七单元教案

本单元包括三篇课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月光曲》和《林中乐队》。《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详细记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传唱、定为国歌的过程。《月光曲》写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被他们对音乐的热爱、痴迷而感动,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故事。《林中乐队》形象的描绘了大自然里,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情分析

学生对国歌太熟悉了,能熟背歌词,但要理解得很透彻那需要一点的时间。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从而激发鼓舞全民族、全体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建设好自己的美好家园。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的卓越才华和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学习他美好、善良的心情;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用多种方法熟读课文,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

重点难点

《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为什么说它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教学策略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以读代讲,感悟诗句、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

1《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第一课时

1、师:大家知道,能代表一个国家的象征有许多,比如:国旗、国徽,还有什么呢?(国歌)现在就让我们高声歌唱国歌。

2、学生合唱国歌。

3、师:谁来说一说每当你听到国歌时的感受?

4、学生自由说听到国歌后的感受。

5、师:这么雄壮、激昂的歌曲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又是如何成为我们的国歌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6、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1、师:现在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并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课文。

4、同桌互读课文,交流体会。

5、指名回答。

1、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个主题?

2、指名回答。

(1)《义勇军进行曲》的谱写;

(2)《义勇军进行曲》的传唱;

(3)《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

(1)激励着中华儿女同侵略者浴血奋战,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

(2)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决心,唱出了民族危亡时期的最强音。

(3)雄壮的乐曲,鼓舞了人们的斗志,体现了人民的信念。

6、师:你觉得课文中哪个部分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7、指名回答。

8、师: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课文哪个部分告诉了我们?(最后一个自然段)

9、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0、师;国歌是这么的重要,那么当你高唱国歌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11、指名回答。

第二课时

1、指名朗读课文。

2、唱国歌,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1、师:下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2、指名朗读。

3、师:说一说你喜欢这个小节的原因。

4、分组齐读。

1、朗读课文,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落实。

2、积累词语。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第七单元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古诗多媒体课件、荷花图等

’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揭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并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欣赏范读。

二、初读指导。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2)指名画出停顿。(3)自读古诗,读正确。

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

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诗人;

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课堂交流。

1、释诗题:(写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心情,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被美景深深陶醉了写的诗。)

2、知诗人: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3、明诗意:

(1)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云怎样?雨怎样?风怎样?水怎样?

(3)理解全诗。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悟诗情:

(2)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5、有感情地背诵诗句。

6、小结。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

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五、拓展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欣赏荷花。

2、揭题。古诗播放,欣赏范读。

二、自主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指名读古诗。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2、补充:(1)前两句意思是:毕竟是六月中的西湖了,风光和平时大不相同。(2)后两句诗写了西湖的荷叶、花,色彩鲜亮,而且对仗工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3、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三、再次学习交流。

1、你还想了解什么?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同学之间讨论。反馈交流。(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3、看着满湖的荷花,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有感情地读一读。配乐读。指导背诵。

四、深入研究学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风雨天--景物多、变化快、动态多。《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晴天--只写莲叶和荷花,突出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两句议论,两句写景。)

2、这两首诗在写景方面有何相似之处?(都是写西湖六月美景,景中有情,情在景中,皆具诗情画意。)

【作业设计】

1、把诗变成一幅画,把六月西湖的美景画下来。

2、完成习字册上的作业。

3、朗诵并背诵古诗。

《统计》单元教案

四年级(下册)教材教学了折线统计图,本单元继续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提高统计能力,发展统计意识。

复式统计图里一般同时表达两组数据,它们有共同的主题,各反映一个内容,分别画成两条折线,便于人们根据折线的形态以及两条折线的位置关系,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获得需要的信息。例题和习题选择宽广的题材,让学生充分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它的应用价值。

例题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青岛、昆明两个城市3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提出的问题是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常麻烦的时候,教材把两幅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三个问题,逐步教学复式统计图的知识。

第一个问题是识别复式统计图中表示两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折线,引导学生看懂复式统计图里的内容。在一幅统计图里,用两条折线表示两组数据,为了便于区分,例题把一条折线画成实线,另一条折线画成虚线,用图例说明两条折线各表示哪组数据。教材没有把这些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带着“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这个问题看统计图,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这些知识,理解把两条折线画成不同形式的线的原因以及图例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是比较两个城市的月降水量,找到降水量最接近的月份与相差最多的月份。在复式统计图上比较这些内容,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表示同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距离最接近,降水量最接近;距离最远,降水量相差最大。显然,在复式统计图上进行比较比在两幅单式图上比较方便得多。这是复式统计图的优点,也是例题的教学重点。教材让学生在活动和思考中获得这些体验,明白人们为什么制作复式统计图的道理,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第三个问题是开放的,继续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描述现象,提出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练习十三配合例题,看重进行三个方面的练习。

第1题和第6题都是画图练习,要根据统计表里的数据,在图上描点、连线。在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时,已经进行过这样的练习。制作复式统计图要注意两点: 一是两组数据要一组一组地在图上画出来。如第1题,先依次描出表示七天最高气温的点,并连成折线,再画出表示最低气温的折线。如果两组数据同时画,容易发生错误。二是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要严格遵照图例的规定画,不能弄错,更不允许别出心裁。如果第1题把表示最高气温的折线画成虚线,最低气温的折线画成实线,对照图例,就闹出一天里的最高气温低于最低气温的笑话。如果随心所欲,把一条折线画成红色,另一条折线描成蓝色,那么别人对照图例,就无法分辨两条折线各表示的数据。

统计活动不能停留在数据的获得和呈现上,其价值更体现在对数据的利用上。关于这一点,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相当重视。本单元一如既往,第2、3题都是看图回答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在统计图里收集信息,比较数据,分析状态,作出判断。这两道题紧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一是比较同一时间的两个数据的大小,如1999年我国固定电话的用户比移动电话的用户多,3年移动电话的用户比固定电话的用户多;二是从两条折线的形态分析两个事件在发展态势上的差异。如表示移动电话用户的折线明显比固定电话用户的折线陡,反映出1999年到3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比固定电话快。明园小学五年级一班学生家庭拥有电话机和计算机情况统计图里,表示电话机数量的折线从1年起保持水平状态,反映出从这一年起各个家庭里都有电话机;表示计算机数量的折线从1年起逐渐变陡,反映从这一年起拥有计算机的家庭快速增多。

小学生的统计观念是初步的,表现为对统计活动有兴趣,能应用习得的统计知识开展统计活动,能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简单现象。第4、5题为此而设计。第4题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记录水仙花球20天里根和芽的生长变化情况。不仅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还鼓励学生做一做这样的实验。综合数学和自然两门学科里的知识与活动,感受数学是人类活动的工具,是人们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一种语言。第5题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记录的两架模型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其中有每架飞机的飞行高度从逐渐上升到保持平稳,再到逐渐下降的过程信息,可以对这两架模型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时间、各个时刻的飞行高度进行比较,从而对它们的飞行情况进行。让学生又一次感受统计能描述客观世界里的一些现象。

第七单元教案

1、通过讲评,使学生加深对11~20的各数的认识及理解,巩固数的数位、顺序、大小、组成的知识,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试卷讲评教案。

2.通过讲评,使学生对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更加熟练。讲评重点:通过讲评,使学生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及数位,顺序、大小、组成、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有关知识。讲评难点:通过讲评,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做题的方法。教具准备:投影仪、试卷。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都知道了自己的成绩了,有什么想说的吗?

2、公布全班的整体成绩,表扬进步的学生。

二、进行试卷讲评

(一)基础部分讲解第一题,我会看图写数,考查学生对11―20各数的掌握情况。指导:认真看题,数的时候要有技巧,不能漏数或多数,还要看清楚数位。第二题,按数的顺序填写,按要求填空。

1、要认真审题。

2、按数的顺序填数,看清楚给的数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还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并且要看清题目是一个一个数,还是两个两个数。

3、按要求填空是考查学生对数的数序和基数含义的考查,让学生看清楚给出的数分别是哪些。第三题。猜一猜我是谁?是文字题目,比大小,看谁跑得快。指导:文字不认识的老师读题时要非常认真听,教案《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试卷讲评教案》。比大小,先把算式的得数算出来后再比大小。看谁跑得快是考查孩子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要认真计算。

(二)针对性进行讲解。

1、看图列式题。学生做错的题,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不理解题意,图中给出的图,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学生看不明白。指导:先让学生讨论图中画的是什么?是什么意思?能理解吗?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是求总数,就是把各部分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要是求部分数,就用总数减去另一部分。

2、我会做,第一小题是填算式中的未知数,比如()+10=( )+6,10+4=()+( )

有些空有好几种答案,只要等于号左右两边的得数相同都可以。第二小题。文字应用题。小红做了5面旗,小东做了10面旗,要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18面,他们做的够吗?这种文字应用题,平时都没有训练,在加上学生的识字量很少,所以失分多。指导:认真听老师读题。先想他们一共做了几面旗?算出来后再和18对比一下,够不够。

三、课堂练习

投影出示相应的矫正练习,让学生进行巩固。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次考试讲评你想说些什么?多指几人发表看法。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统计》单元教案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继续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一、课前预热:

1.出示公告:

南教学楼到操场的有一段20米的`小路,学校打算在小路一侧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方案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1)独立活动,设计方案。

(2)小组交流,说明设计方案及理由。

(3)个别汇报植树棵数,尤其说明两端不种和只种一端的情况。

2、板书以上两种情况的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二、新授

思考: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旁都植)

2、尝试练习:

3、交流强调当两端不植树时,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少1,还要注意两旁都植。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练习二十4、5两题

3、排名次

四、课堂总结:

学了今天的知识,又有什么收获?植树问题具体到生活中有许多变化,大家要仔细审题,看清要求应用规律认真解答。

第七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8个复韵母和一个特殊韵母er,能区分ei、ie和ui、iu的发音和字形。

2、能熟练地掌握声母与复韵母相拼的音节。

3、完成书上的练习。

教学准备:

投影仪、拼音卡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记一记。

1、出示复韵母卡,抽学生读。学生读一张,老师往黑板上贴一张卡片。

2、请孩子们找一找,哪些复韵母长的像?哪些地方像,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3、齐读复韵母ei、ie和ui、iu。

4、师总结过渡:孩子们顺利闯过第一关,下面进入第二关。

(二)画一画,连一连。

1、为了能够尽快找到智慧树,我们的智慧娃娃也赶来给大家带路了,由于走地匆忙,他连自己的身上的几个器官都忘带了,请孩子们先和你的同桌拼一拼智慧娃娃忘带的器官是什么。师在黑板上贴出音节卡,同桌的孩子拼一拼。

2、抽学生拼一拼音节。

3、请学生在书上将智慧娃娃的眉毛、鼻子、嘴巴、耳朵和头发画上去,并将这些器官和对应的音节用直线连起来。师巡视指导。

4、请几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5、与学生一起订正答案。

6、师总结过渡:孩子们帮智慧娃娃带来了他的器官,他为了感谢我们,决定带我们一起闯过第三关。

(三)读一读。

1、投影出示第二题的词语。

2、同桌的孩子拼一拼,读一读。

3、检查认读情况。个别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4、师总结过渡:恭喜孩子们,顺利闯过第三关,下面进入最后一关。

(四)把字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1、投影出示第四题的生字,让学生自由认读。

2、出示字娃娃卡片抽读,并将卡片贴到黑板上。

3、出示音节卡,抽学生拼读,并将音节贴到黑板上对应的字娃娃后面。

4、完成书上第四题的练习,老师先示范第一个字的做法。

5、师巡视指导,在投影上订正答案。

6、师总结过渡:孩子们真棒!闯过了最后一关,智慧树出来了,孩子们请摘果子吃吧!

小黑板出示智慧树,抽学生上台摘果子:把会拼的音节摘下来,教全班孩子读一读。

《统计》单元教案

认识折线统计图。

二、编排特点

第一学段:第二学段:

经历统计的过程。

单式、复式统计表

条形统计图(以1代2、5)平均数

1.由条形统计图引出折线统计图,突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由于学生对条形统计图比较熟悉,教材由条形统计图引出折线统计图,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它们的异同点:都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但折线统计图还能看出数量增减的变化。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

这一点是编排内容编排的共同特点,因为统计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材在编排时都注意提供学生熟悉了解的现实情境作为统计的素材。

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身高的变化、月平均气温、病人的体温记录、旅游消费情况等。

“生活中的数学”栏目中,引入2003年北京市非典疫情的数据,使学生在了解生活常识的同时,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

这一单元,我上学期就已经教了,

三、总体感觉:

1、知识条理清晰,学习难度不大,学生掌握较好.

2、与生活联系紧密,信息量大,学生乐学。

四、温馨提示:

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参:与前面的教学要求一样,我们不要求学生会制作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只要能根据数据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就可以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但并不对此作统一要求。

五、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例1及做一做

例2及练习十九的2、3两题

练习十九

练习十九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并学会分析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并学会分析折线统计图。

教学准备:

1、学生调查生活中那里用到折线统计图。

2、教师准备一周天气预报的资料。

3、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你们去过科技活动中心吗?喜欢去吗?

到科技活动中心不仅增长了不少科学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看,这些同学也喜欢参加科技活动,他们正在参观科技展!(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二、教学折线统计图。

1、师:科技中心的工作人员把1998~2003年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制成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图中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同桌一起说一说)

2、师: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的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课件演示从

条形统计图变为折线统计图)图中横轴、纵轴同样各表示什么?(课件横轴、纵轴闪烁)

这图怎样表示各年的人数的?(用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从图中还能发现1998~1999年参观人数有什么变化?

以后各年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图中怎样表示参观人数变化情况的?(线的方向)

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叫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内容,是继前几册《统计》的内容而编排的,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点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本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