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七单元统计的教案(专业12篇)

时间:2023-12-13 16:21:09 作者:曼珠

统计是一门实用的学科,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统计分析是一种客观、科学的方法,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七单元统计课标版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背景材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排列与组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学具袋。

教学过程:

步骤师生活动修改意见设计意图。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课件出示)用数字1、2能写出几个两位数?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都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12、21。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小猪站起来说能写成3个,小熊说5个,小狗说7个,到底能写出几个呢?用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引入,易于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也向学生渗透助人为乐的品德教育。

(二)。

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学生所写的个数可能不一样,有多有少,找几份重复的或个数少的展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体现了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方式学习数学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易于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2.发现问题。

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引导学生发现写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就此展开讨论、交流,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并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方法,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能力、情感。

3.小组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

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

2、先写出1在十位上的有12、13;再写出2在十位上的有21、23;再写出3在十位上的有31、32。

3、用数字1、2能写出12、21;用数字2、3能写出23、32;用数字1、3能写出13、31。

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小结。

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

(三)拓展应用。

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方法进行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一)组合。

故事引入。

师:下课了小狗、小熊、小猪做“找朋友”的游戏,好朋友见面之后要握握手,每两只小动物握一次手,小狗、小熊、小猪一共握几次手?怎样握?用同一条故事主线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全课,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索新知。

学生在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交流,并3人一组亲身实践一下。

汇报思考的过程。

三比较。

生可能说用3个数字能写出6个两位数,3只小动物每两人握一次手共握3次。

引导学生明确排列与顺序有关而组合与顺序无关。两只小动物握一次手个?通过比较明确两种问题的同与不同,便于建立起清晰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

1.拓展应用。

小狗要参加学校的时装表演,妈妈为它准备了4件衣服(课件出示2件上衣、2件裤子的图片),请你帮小狗设计一下共有多少种穿法。如果需要的话可以用学具摆一摆。

交流想法。在儿童的生活经验里积累了一些搭配衣服,购物花钱的知识经验,所以学生乐于参与。

2.完成课本99页的第2题。

五课堂总结。

文档为doc格式。

第七单元统计的教案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第七单元统计的教案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统计表)。

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

989900010203。

人数(万人)3468810。

二、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

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

a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三、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师演示“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

师: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师和生一起分析折线统计图,教师演示其中的一个数据的画法,让生知道是这张统计图是如何画的。

师:你们对比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结: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把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出来。

3.认识折线统计图,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发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09的问题解答;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一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新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七单元

思南县塘头小学任雪梅。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与统计有关的《条形统计图》。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2、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共有九个单元。第七单元统计的主要内容是条形统计图,它是将以前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内容重新梳理,整合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而例2和例3分别学习1个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本节课教学是从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特点入手,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在统计图与统计表的对比中体验条形表示数量时更直观,便于比较的优势,它为第2、3个例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下面我将前一学段,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已有经验作一分析。

3、学情分析:

在前几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用简单的方式(图画、文字、表格等)来描述数据了,并能根据统计表提出简单的问题加以解决。本单元就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较为系统的认识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是象形统计图,它所表示的数据与学生的直观认识相一致,容易理解。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字、图形和条形来表示数量的不同方式的对比过程,体验条形表示数量多少时更直观,便于比较。

(2)、通过读图、画图活动,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和表示数量的方法,能对数据作简单的分析,能根据需要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

(3)、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数据的大小准确地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

为了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运用以下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教法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

1、情景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结合日常生活中天气现象设置情境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观察发现法: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主归纳来整理数据,认识并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在统计方格纸上)。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和学生将提前做好以下的准备工作:

四、说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学具:直尺,彩笔等。

五、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设计意图:通过一则天气预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探究新知奠定了基础。)。

1、创设情境。

师生进行关于天气情况的谈话,引导学生认识表示各种天气的图形符。

号。

2、问题导入。

(二)、归纳运用、探究新知。

(设计意图:因为数据整理的方法、表示数据的方法是以前学过的内容,学生并不陌生,所以采用小组交流,以引起知识的再现,使学生运用自如。)。

1、整理数据。

如何知道这个月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呢?(1)、小组交流统计的方法。

(2)、小组合作进行统计,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交流评价。(在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认识画“正”字法统计,比较简便。)。

2、表示数据。

如何才能清楚的把统计的数据表示出来呢?(1)、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来表示数据。

(2)、呈现学生用统计表、象形图、条形图表现数据的方式。(利用投影展示)。

3、分析数据。

问:他们都把数据表示清楚了吗?那种表示更清楚?(小组进行讨论)条形图和统计表各有什么特点?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请说明理由通过对比,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一是条形图与象形图进行对比,条形图可一眼看出数据的大小。二是条形图与统计表进行对比,条形图表示数据更直观。

三是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与统计表中的数据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4、小结:像这样用条形的长短来表示数量多少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会用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搜集的数据,并初步认识和掌握条形统计图及其特点。)。

5、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及特点:(设计意图: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

图的结构特点,为以后不在统计方格纸上作图作准备。)。

进一步观察,除了表示数据的条形外,从图中还能看到什么?引导学生有序观察:

(1)统计方格纸上画出的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这里应注明统计的项目名称。

(3)在纵轴上,一个代表一个单位表示数量。

(4)条形统计图一般是有标题、制图日起、单位名称、条形、横轴、纵轴等组成的。

(5)、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方便比较分析。

(三)、归纳梳理、系统整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个系统完整的认识,从而发现在已有的知识上自己的心得,获得成就感,促进学习。)。

(四)、知识升华:

1、导学案上的习题。(正字法)。

2、试着完成ppt上的习题,展示评价。(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3、95页的做一做,统计本班同学的出生月份。(让同学们经历)。

(五)、能力提升:

通过每个小组本节课的表现得分,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交一副作业。(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层次性、拓展性。要关注全体学生,既要吃饱又要吃好。)。

《绿色家园折线统计图》

(1)“拆线统计图”这节课是西师版数学教材五年级118~12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2)五年级数学“拆线统计图”结合生活实例认读拆线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3)“拆线统计图”是继四年级“条形统计图”后,学习另一种统计图的描述方法。

2、教学对象分析。

(1)这里设定上课班级是农村小学,我所教班学生喜欢作图、学习热情高。

(2)在四年级下学期学习了复式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学生具备统计相关的基础知识,课前组织他们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3)“拆线统计图”这课规划折线统计图的内容,确定横、纵轴的刻度点以及分析判断方面难度大。

3、教学环境分析。

《绿色家园折线统计图》

众数。

综合应用。

【教学要求】。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3.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建议】。

1.注意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和衔接。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2.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避免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教学中应避免单纯从计算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应当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如众数,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众数,会求众数,更要注意结合具体数据理解众数的作用和特点。

3.注重对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老师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如调查同学们的视力情况、所穿鞋子的号码、喜爱的电视节目等。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投人到各种活动中,留给他们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从事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应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

【课时安排】。

1、众数.............................1课时。

2、复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1.众数。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众数。

教材第122、123页的内容及第124、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四教具准备。

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页的例1。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l)算出平均数是1.475,认为身高接近1.475m的比较合适。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比较合适。

(3)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8号。

数量/个l529l62o22161816。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众数。

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6题。

二教学目标。

1.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四教具准备。

投影。

五练习过程。

(一)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五(1)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88和87,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88分和87分的人同样多。而五(2)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二)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题。

8.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先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所穿鞋子号码,然后填在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小明对本班15名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拥有2本的有1人,拥有3本的有2人,拥有4本的有4人,拥有5本的有3人,拥有6本的有5人。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统计表。

人数。

平均每人拥有本数。

(1)估算一下,这15名同学平均拥有课外读物大约有几本?你估算的理由是什么?

(2)估算出这15名同学拥有课外读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小力对本单元10户居民订报刊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没订任何报刊的有2户,订1份的有3户,订2份的有4户,订3份的有1户。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本单元居民订报刊情况统计表2006年5月。

户数。

每户订报刊份数。

(1)想一想,平均每户订报份数是在1?2之间吗?为什么?

(2)计算出这10户居民订报刊份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2.复式折线统计图。

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材第126、127页的内容及第129一131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四教具准备。

投影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实施。

1.老师提问: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

2.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页例2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

4.指导学牛异成教材第129负练习二十五的第l题。i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一15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5.完成教材第129、130灾练习二十五的第2、3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三)思维训练。

下面是年1月22日到28日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指数的统计数据。

2006年’月…{{111…查阅2006年同期北京市空气中可吸人颗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22日23日24日25日26日27日28日。

1月11917414395115173163。

查阅20同其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统计》单元教案

认识折线统计图。

二、编排特点

第一学段:第二学段:

经历统计的过程。

单式、复式统计表

条形统计图(以1代2、5)平均数

1.由条形统计图引出折线统计图,突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由于学生对条形统计图比较熟悉,教材由条形统计图引出折线统计图,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它们的异同点:都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但折线统计图还能看出数量增减的变化。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

这一点是编排内容编排的共同特点,因为统计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材在编排时都注意提供学生熟悉了解的现实情境作为统计的素材。

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身高的变化、月平均气温、病人的体温记录、旅游消费情况等。

“生活中的数学”栏目中,引入2003年北京市非典疫情的数据,使学生在了解生活常识的同时,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

这一单元,我上学期就已经教了,

三、总体感觉:

1、知识条理清晰,学习难度不大,学生掌握较好.

2、与生活联系紧密,信息量大,学生乐学。

四、温馨提示:

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参:与前面的教学要求一样,我们不要求学生会制作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只要能根据数据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就可以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但并不对此作统一要求。

五、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例1及做一做

例2及练习十九的2、3两题

练习十九

练习十九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并学会分析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并学会分析折线统计图。

教学准备:

1、学生调查生活中那里用到折线统计图。

2、教师准备一周天气预报的资料。

3、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你们去过科技活动中心吗?喜欢去吗?

到科技活动中心不仅增长了不少科学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看,这些同学也喜欢参加科技活动,他们正在参观科技展!(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二、教学折线统计图。

1、师:科技中心的工作人员把1998~2003年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制成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图中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同桌一起说一说)

2、师: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的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课件演示从

条形统计图变为折线统计图)图中横轴、纵轴同样各表示什么?(课件横轴、纵轴闪烁)

这图怎样表示各年的人数的?(用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从图中还能发现1998~1999年参观人数有什么变化?

以后各年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图中怎样表示参观人数变化情况的?(线的方向)

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叫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内容,是继前几册《统计》的内容而编排的,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点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本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第七单元教案

1、知识与技能目标:故事的四要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写出完整有趣的动物童话故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

编写一个完整有趣的动物童话故事。

故事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怎么编写童话故事。同学们大概都读过童话故事,童话故事大多以动物为主人公,通过动物有趣的经历讲述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也来编织我们自己心中的童话美梦吧。相信大家很小的时候就读过安徒生童话,里面的《丑小鸭》更是经典,可爱的丑小鸭是美丽的化身,它是怎样实现自己的美丽之梦的呢?今天我们来重温一下儿时的童话。老师这里有几份丑小鸭的剧本,下面我请几位同学上来表演舞台剧《丑小鸭》。

同学们,你们的表演真的非常精彩。我们编的故事情节不但要完整具体,而且要想象丰富。每个同学都要有自己的故事,不能将经典童话故事照搬。比如说我们可以想象大象是消防员去救火;白鹅把鸡驮过了河;客人来了,狗叫,遭到主人的毒打;老鼠来了,猫就不叫,也遭到主人的痛打。小鸭的父母工作忙,没人照顾他,只好把他成天关在家里,小鸭一天天消瘦了,爸爸只好把他送到伯父家去;小熊不明白蜜蜂为什么要跳不同的舞,通过蜜蜂的解释才知道了她们跳舞的秘密??故事内容可以异彩纷呈,不但要能编出完整的故事,还要根据动物的特点来编故事。

1、编出完整的童话故事,故事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板书)

1、选动物。

a、想想你准备写哪几个动物发生的故事?

b、这些动物的特点。

2、想故事。

第一,想想选谁当童话故事的主人公?

第二,动物们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

第三,具体的故事情节即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3、想象丰富合理,从现实中选材,采用拟人手法,把动物当做人来写。

同学们看过《卖火柴的小女孩》吧,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奇异景象是作者的想象。这些想象奇特而大胆,而读者仍然觉得合情合理。为什么呢?因为作者亲眼目睹了穷苦孩子的悲惨遭遇,深深地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在文章中,想象与现实有着相似的地方,那就是穷孩子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作者想象小女孩在神志不清时见到了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并和奶奶一起飞走,就显得自然而合理了。我们在编写童话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想象力合理,从现实中取材。采用拟人手法,把动物当做人来写,就能写出一篇好的童话故事。好了,现在请我们的同学自己思考一下该怎么写呢。下节课我们就来编写童话故事吧。

蜜蜂和蝴蝶的故事

从前有一只蜜蜂,他长着大大的眼睛,薄而透明的翅膀,擅长采蜜。春天到了,花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蜜蜂开始忙碌起来,他整天飞来飞去采花蜜。

一天,他在采花蜜时看见一只蝴蝶在悠闲地玩耍。蝴蝶看到蜜蜂在忙着采花蜜,在一旁嘲笑他说:“蜜蜂你真傻,春天那么暖和,风景那么美,你不尽情地玩一玩,还忙着采蜜干什么?”蜜蜂说:“我采蜜不光为了给自己和孩子们储存过冬的食物,还为了能让人们喝上香甜的蜂蜜。”说完,他又忙着采蜜去了。

转眼间,冬天到了,蝴蝶因为贪玩,没有储存过冬的食物。瞧,在家里挨饿。蜜蜂呢?因为辛勤劳动,储存了很多食物。瞧,他正和孩子们在蜂窝里吃着甜甜的蜂蜜呢。

团结友爱一天,小猴出去玩,突然,一不小心,小猴踩到了一块西瓜皮上,“啪”的一声,小猴重重的摔在了地上,“我的妈呀,哪个缺德鬼乱扔的瓜皮”小猴一边摸着头上摔起的大包,一边自言自语的说。

小猴伤心极了,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自言自语的说:“现在我头上长包了,肯定好丑好丑,恐怕也没有小朋友陪我玩了。”小猴的话被小猫听得一清二楚,小猫跳出来说:“小猴你别伤心,也千万不要这么想,我们是个集体,集体里的每个人都会帮助你的,每个小朋友都会和你一起玩的。”正说着,一个个可爱的小朋友都跳了出来,他们有小狗、小白兔、小松鼠、小山羊、小笨象??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小猴别伤心,我们会和你玩,也会帮助你的,因为我们是个大集体”。小猴看到这样的场面,感动极了。

我们都生活在不同的集体里,大家应该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关心,让大家都感觉到集体的温暖,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永远是春天!

《统计》单元教案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正确地填写表格,并对表中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过程目标: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产生及其优越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兴趣。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二年级已经学习了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对统计表的结构填写方法、对表内数据的分析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对多张单式统计表进行合并,绘制出复式统计表。

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学会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对统计表作简单分析。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掌握简单的数据分析的方法。

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学会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中去。

一、创境导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孩子们,学数学有用吗?在哪儿有用?

生自由回答: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师:孩子们,最近课间活动时,我们班总喜欢闹矛盾,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我在想,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在课间活动时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此我下了功夫,做了调查,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照片)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活动照片:

师:这是我拍的一些你们课间活动的照片。孩子们在干什么呢?

生观察照片说说是些什么活动?

师:现在给你1分钟思考:你最常做的是哪一项课外活动?

2.出示4张单式统计表。

生:全班举手表决。

2、收集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

3、解读分析,制造冲突

抢答游戏:

(1) 课间看书的男生多还是闲逛的男生多?

(2) 看书的女生多还是跳绳的男生多?

(3)闲逛的男生多还是闲逛的女生多?

(4)课间男生最喜欢干什么?女生呢?

制造冲突:在刚才的抢答游戏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找条件很麻烦,

师:那怎样解决?

生:合并成一张表

3.动手操作,解疑合探

小组合作完成,比比哪组最快。

学生展示合并过程,让学生说清楚为什么可以这样合并?(重复的地方去掉,更简洁)

师:为什么取这样的名字?

师小结板书:它把多张单式统计表合并复式统计表。

4、认识表头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新朋友,你觉得哪里不合理,你想怎样改呢?

生说。引出表头。

请学生大声地介绍一遍表头。

5、变式表格

生说,再填数据。

6、感受优势

师:现在我们再来回答刚才的问题:

(1) 课间看书的男生多还是闲逛的男生多?

(2) 看书的女生多还是跳绳的男生多?

(3)闲逛的男生多还是闲逛的女生多?

(4)课间男生最喜欢干什么?女生呢?

生再抢答,从而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势。

师:这样观察起来确实更方便了吧。这就是咱们复式统计表的优点。

7、分析数据

现在我们就来解决课前提出来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班课间会闹矛盾?

你们能读出这些数据背后的信息?

生:少拍球,会有危险。少闲逛,多看书。

师:看来用数据说话比老师说十遍、百遍更有用。这也是我们统计的最终目的。

三、生活中的复式统计表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复式统计表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展示:生活中的复式统计表如课程表、比赛、成绩

四、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金牌统计表

师:孩子们,这张复式统计表完整了吗?

[根据回答依次出示:国家 届数]

找数据及数据的意义

请问28表示什么意思?[点击课件圈出28]

请问23表示什么意思?[点击课件圈出23]

(3)快速抢答

a、[课件出示]中国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

b、[课件出示] 俄罗斯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少。

c、[课件出示] 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

(4)增加行与列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学得开心吗?有收获吗?

《统计》单元教案

2.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3.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一、知识回顾。

1.教师:同学们,统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二年级时我们就已经学习过有关统计的知识,下面有道题需要你们来解答一下。

2.课件出示:某城市6月份的天气情况统计表。

(1)晴天和雨天一共多少天?

(2)多云比阴天多几天?

(3)这个月一共有多少天?

二、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情境图。

提问: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一)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进行数据分析。

1.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玩的活动,那你最喜欢下面哪种活动?

2.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

3.小组合作,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每人限选一种,看看这6项活动中的哪项最受欢迎。)

4.完成单式统计表

指名汇报,根据统计结果完成单式统计表。师讲解。

课件出示。

5.对比观察,男生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统计表,找共同点。

(二)课件出示:复式统计表。

1.统计项目都一样的两个统计表合并成一个统计表。

教师讲解活动、人数、性别以及项目。

2.引导学生对照三张统计表说说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讨论并交流后汇报。

3.师根据生汇报后(归纳):复式统计表反映的内容丰富,能把两个(或多个)统计项目相同的表合并成一个表,从一个表中就能看到两个(或多个)统计表中的信息。

(三)运用统计表。

1.教师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教材例1第(1)、(2)题。

2.课件出示:从统计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1)先独立思考、观察,再交流、讨论。

(2)引导学生发现有对爱好喜欢度较高的也有喜欢度较低的,对此要分析原因,开拓自己的思维。

(3)全班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3.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4.读复式统计表。

(1)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

(2)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相应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5.解决问题。

从第一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男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从第二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女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观察这两个统计表可以发现,每个统计表的活动都一样,调查的都是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第三个统计表包含三项内容:活动项目(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人数,性别(男生、女生)。根据表中调查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哪个数据大,那个活动就是学生最喜欢的。要想知道调查的人数一共是多少人,把各个项目中的人数相加即可。我们还可以根据表中的数据的大小,,对这次调查的结果提出看法和建议。

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引导: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叫什么名称?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四、思维训练。

1.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再指名学生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然后让学生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2.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对我们班同学的饮食习惯有什么建议?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统计》单元教案

教材分析: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材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会看两种统计图。

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

教材第39页例2,练习十第2、3、4题。

1、学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正确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自制课件

提问:请你制作一张这一组同学身高的条形统计图,你想怎样制作,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先让学生以4人为一个小进行讨论)

汇报:如果每一格代表1厘米的话,这张条形统计图要画得非常大,如果每一格用10厘米和更大单位的话,不容易体现这五个同学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数据都集中在一个段里,只相差几厘米。

教师:大家提出的问题,老师想个办法帮你们解决。

1、制作身高统计图

教师:我们即要使每个同学的身高情况,看得很清楚,又不至于把图画得太大,教师建议大家0-137 厘米这一段的长度用一格子表示。那画的时候,第一格不能画成线段,而应画成波浪线,意思表示我们中间省略许多小格。

出示示意图,第一小组学生身高统计图。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学生动手制作,然后教师出示示意图讲评。

2、制作体重统计图

教师:你能根据刚才的身高统计图制作一张体重条形统计图吗? 小组合作完成,评价交流。

3、看书了解: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

提问:根据前两张的统计图和这张统计表,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合理的建议?

1、完成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条形统计图的第一格和其他格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3题。

教师:第一格表示90秒,后面的几个小格你想怎么标上数据,根据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4题。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第七单元教案

成长中的故事犹如满天星,又像黄河水一样流进大海无处寻觅,但有一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怀着复杂的心情骑上了电动车,姑姑的电动车有像自行车一样的脚蹬,刚开始我不加电像骑自行车一样,可是和姑姑说话的工夫,爸爸把钥匙拧开了,但我没注意到已经开电了,骑行中我不自觉转动转把,车子就飞似的跑了起来,吓得我赶快捏刹车。刚停下我就连忙跳下了车,对爸爸说:“我不骑了不骑了。”可爸爸对我说:“做什么事都不能半途而废。”听了爸爸的话之后,我又骑上了电动车,这一次我轻轻加电,慢慢地我便会骑了。休息了一会儿我便开始学加速了,骑上车后,我转动转把开始练加速,慢慢地,终于可以轻松骑行了。爸爸夸我:“你真棒,不到一个小时就学会骑电动车了。”听了爸爸的夸奖后,我心里乐开了花。

成长,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使我的生命旅程中掀起了一朵朵浪花;成长,像一颗郁郁葱葱的大树,年轮里记载我留下的足迹。

一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去散步,回来的时候,他们发现有些东西没买,便去了超市,让我一个人回家。大街上没几个人,灯光昏暗昏暗的。我忐忑不安地走在大街上,生怕有什么“鬼”一样的东西突然窜出来,我在心里一个劲儿鼓励自己,没关系,“鬼”没什么好怕的!可是,我不听这些没有“鬼”的这些话,因为我不信这些话,依然害怕“鬼”。于是,我又回到超市门口,期待着爸爸妈妈的出现。

不一会儿,爸爸妈妈出来了,看见了我,惊奇地问:“李小寒,你怎么还没有走?”“我…我害怕有…有鬼窜…窜出来……”我支支吾吾地说。妈妈却“扑哧”一声笑了,说道:“什么?我居然听见有人说这世界上还有‘鬼’?怎么可能?”我一本正经地说:“是的,这世界上的确有‘鬼’!”“什么鬼呀!”妈妈嚷道,“那都是人想象出来的!”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其实,这个世界上真没“鬼”,还真是我多疑了。

经过这件事,让我体会到了:做什么事都要独立,不要让害怕影响了你。

童年是美好的,是灿烂的。转身看一看,成长道路上的一个个脚印,是我们成长的一点一滴,都是让我受益匪浅的经历。它们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