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统计的教案(优质16篇)

时间:2023-12-08 18:41:19 作者:雅蕊

统计是一种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来描述和解释事物现象的方法。以下是一些统计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希望对大家的数据分析工作有所启发。

第七单元统计的教案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使学生能熟练制成折线统计图,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预测。

一、练习。

1.完成书中p114的第4小题:

a学生先观察体温变化,交流对人体温的了解信息;

b对照正常值发现信息。

c回答书中的5个问题。

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然后再回答。让学生仔细观察,明确横轴数据表示的'含义。

2.完成书中p115的第6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结合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价值发现。

3.完成书中p116练习十九第9小题的问题解答;

让学生根据张浩家这几年旅游消费情况的统计表,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同时能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二、实践活动。

结合书中第7.8题的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课前参与:1.学生提前根据书中第7.8题的练习的要求,开展调查活动;2.应用书后的练习纸,进行绘制折线统计图。

课中交流: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交流作品。

课后延伸:组织学生从统计图中预测信息,提出科学建议,布置在学校走廊上。

三、作业:完成书中p115的第5小题。

《绿色家园折线统计图》

(1)“拆线统计图”这节课是西师版数学教材五年级118~12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2)五年级数学“拆线统计图”结合生活实例认读拆线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3)“拆线统计图”是继四年级“条形统计图”后,学习另一种统计图的描述方法。

2、教学对象分析。

(1)这里设定上课班级是农村小学,我所教班学生喜欢作图、学习热情高。

(2)在四年级下学期学习了复式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学生具备统计相关的基础知识,课前组织他们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3)“拆线统计图”这课规划折线统计图的内容,确定横、纵轴的刻度点以及分析判断方面难度大。

3、教学环境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七单元

思南县塘头小学任雪梅。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与统计有关的《条形统计图》。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2、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共有九个单元。第七单元统计的主要内容是条形统计图,它是将以前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内容重新梳理,整合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而例2和例3分别学习1个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本节课教学是从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特点入手,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在统计图与统计表的对比中体验条形表示数量时更直观,便于比较的优势,它为第2、3个例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下面我将前一学段,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已有经验作一分析。

3、学情分析:

在前几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用简单的方式(图画、文字、表格等)来描述数据了,并能根据统计表提出简单的问题加以解决。本单元就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较为系统的认识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是象形统计图,它所表示的数据与学生的直观认识相一致,容易理解。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字、图形和条形来表示数量的不同方式的对比过程,体验条形表示数量多少时更直观,便于比较。

(2)、通过读图、画图活动,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和表示数量的方法,能对数据作简单的分析,能根据需要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

(3)、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数据的大小准确地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

为了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运用以下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教法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

1、情景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结合日常生活中天气现象设置情境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观察发现法: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主归纳来整理数据,认识并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在统计方格纸上)。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和学生将提前做好以下的准备工作:

四、说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学具:直尺,彩笔等。

五、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设计意图:通过一则天气预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探究新知奠定了基础。)。

1、创设情境。

师生进行关于天气情况的谈话,引导学生认识表示各种天气的图形符。

号。

2、问题导入。

(二)、归纳运用、探究新知。

(设计意图:因为数据整理的方法、表示数据的方法是以前学过的内容,学生并不陌生,所以采用小组交流,以引起知识的再现,使学生运用自如。)。

1、整理数据。

如何知道这个月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呢?(1)、小组交流统计的方法。

(2)、小组合作进行统计,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交流评价。(在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认识画“正”字法统计,比较简便。)。

2、表示数据。

如何才能清楚的把统计的数据表示出来呢?(1)、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来表示数据。

(2)、呈现学生用统计表、象形图、条形图表现数据的方式。(利用投影展示)。

3、分析数据。

问:他们都把数据表示清楚了吗?那种表示更清楚?(小组进行讨论)条形图和统计表各有什么特点?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请说明理由通过对比,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一是条形图与象形图进行对比,条形图可一眼看出数据的大小。二是条形图与统计表进行对比,条形图表示数据更直观。

三是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与统计表中的数据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4、小结:像这样用条形的长短来表示数量多少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会用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搜集的数据,并初步认识和掌握条形统计图及其特点。)。

5、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及特点:(设计意图: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

图的结构特点,为以后不在统计方格纸上作图作准备。)。

进一步观察,除了表示数据的条形外,从图中还能看到什么?引导学生有序观察:

(1)统计方格纸上画出的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这里应注明统计的项目名称。

(3)在纵轴上,一个代表一个单位表示数量。

(4)条形统计图一般是有标题、制图日起、单位名称、条形、横轴、纵轴等组成的。

(5)、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方便比较分析。

(三)、归纳梳理、系统整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个系统完整的认识,从而发现在已有的知识上自己的心得,获得成就感,促进学习。)。

(四)、知识升华:

1、导学案上的习题。(正字法)。

2、试着完成ppt上的习题,展示评价。(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3、95页的做一做,统计本班同学的出生月份。(让同学们经历)。

(五)、能力提升:

通过每个小组本节课的表现得分,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交一副作业。(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层次性、拓展性。要关注全体学生,既要吃饱又要吃好。)。

第七单元教案

教科书第113页例1、第116页练习十六第1题。

1、通过具体、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4、经历用统计图或统计表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从中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认识象形统计图,认识最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统计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的学具。

一、创设情景

学生回答略。

出示例1情景图。

二、引入课题

学生:不知道。

教师:该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把这些小动物进行分类,再数一数每一种小动物有多少只。

教师:对,我们可以把这些小动物进行分类统计。

教师板书课题:统计。

三、教学新课

1焙献魈骄

教师:首先我们要将这些小动物分类(教师板书:分类。),先想一想应该怎样分类,同桌的两个小朋友相互说一说。

全班汇报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现在你能清楚地看出每种小动物的只数吗?

学生:不能。

教师:我们还需要把它们一个对着一个地排起来。

教师板书:一个对着一个摆。

(课件演示摆的过程)

教师:谁来说说老师是怎样摆的?

引导学生说出老师刚才是一个对着一个从下往上整齐地摆的。

学生对摆好的图形作适当的评价。

教师介绍统计图。

教师:现在你能看出每种小动物有多少只了吗?

学生:能。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要求学生说出,统计图中每一种小动物有多少个头像,就说明有多少只小动物。

教师:请你完成统计图下面的填空。

学生根据统计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填空,完成后抽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你知道哪种小动物最多?哪种小动物最少吗?怎样解决?学生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解决问题并汇报。

教师:从统计图中还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说。

教师:从图中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提出问题后同时抽学生来解决,并用小红旗进行鼓励。

2蓖臣仆夹危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师: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进行统计的?

要求学生说出先将小动物进行分类,再把同类的小动物从下往上一个一个对着摆整齐。

教师:你们想不想用这种方法自己来统计?请同学们统计出书上116页第1题中每种图形分别有多少个。

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与第1题相符的学具进行统计。

教师:统计好了吗?哪个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统计的?

要求汇报的学生说出先把各种图形分类,然后再一个对着一个的摆好。

教师:你们和他的统计图一样吗?小组内互相看看谁的统计图做得最好?

教师:小朋友们能看懂这个表格吗?谁能说一说?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列表示图形的类别,第二列表示每种图形的个数。出示例1统计图和填空题。

教师:观察一下这个表格,和我们刚才做过的填空题一样吗?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这两道题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实际意义都是相同的。

教师介绍统计表。

教师:现在你能根据你刚才制作的统计图来完成这个统计表吗?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然后抽学生汇报。

小组活动后全班汇报,对提得好的学生发小红旗奖励。

二、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些什么?学会了什么?

学生小结,教师作必要的总结。

四、巩固拓展

学生:想!

教师:怎样才能清楚地知道结果呢?

学生:看黑板上的红旗。教师指着红旗图:这就是一幅什么图?

学生:统计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你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学生甲:第2组的小红旗最多,他们组的同学表现得最好。

学生乙:我们组没有得第一,但下次我们一定要努力,超过他们!……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评价,多进行鼓励,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同学们刚才用统计的方法对你们自己的表现作了评价。老师今天表现得怎样呢?我也想统计一下。每个小组都有三种表情牌,(如下图所示)如果你们觉得老师这节课上得好,就选择微笑的笑脸贴在黑板上;如果你们不满意这节课呢,就贴哭脸;觉得一般,就贴没有表情这个脸,懂了吗?(学生:懂了)

学生上台贴表情牌,教师根据统计结果作相应的总结,如果满意的学生多,就感谢学生的信任;如果学生不满意,就了解不满意的原因,并今后加以改正。

《绿色家园折线统计图》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三、预计教学时间:1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

减去与的和.结果是多少?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导入。

投影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实施。

1.老师提问: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

2.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页例2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

4.指导学牛异成教材第129负练习二十五的第l题。i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一15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5.完成教材第129、130灾练习二十五的第2、3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三)思维训练。

下面是年1月22日到28日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指数的统计数据。

年’月…{{111…查阅2006年同期北京市空气中可吸人颗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22日23日24日25日26日27日28日。

1月11917414395115173163。

查阅20同其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小结】。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8号。

数量/个l529l62o22161816。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一、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希望小学要统计五年级各班同学为社会做好事的件数,应选用()比较好。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

2.()最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

3.表示一年里12个月的气温变化情况,选用()比较好。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

二、先在下面折线统计图的括号里填入适当的数,然后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某超市2005年电视销售情况统计图。

1.普通电视平均每个季度销售()台。

2.液晶电视平均每个季度销售()台。

3.()季度两种电视销售差距最大,是()台。

4.根据你获得的信息,预测明年两种电视的销售情况。

1.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三、预计教学时间:1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

加上的和减去一个数,差是.求这个数.。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五(1)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88和87,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88分和87分的人同样多。而五(2)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二)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题。

8.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先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所穿鞋子号码,然后填在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小明对本班15名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拥有2本的有1人,拥有3本的有2人,拥有4本的有4人,拥有5本的有3人,拥有6本的有5人。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统计表。

2006年9月人数。

人数。

平均每人拥有本数。

(1)估算一下,这15名同学平均拥有课外读物大约有几本?你估算的理由是什么?

(2)估算出这15名同学拥有课外读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小力对本单元10户居民订报刊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没订任何报刊的有2户,订1份的有3户,订2份的有4户,订3份的有1户。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本单元居民订报刊情况统计表2006年5月。

户数。

每户订报刊份数。

(1)想一想,平均每户订报份数是在1?2之间吗?为什么?

(2)计算出这10户居民订报刊份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小结】。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8号。

数量/个l529l62o22161816。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综合应用:打电话。

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二、编排思想。

1.探索最优方案(每个人都不空闲)。

2.发现规律(第n分钟接到电话的人数是前n-1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加1(老师),前n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是2的n次方减1)。

3.应用规律。

三、教学建议。

1.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全班汇报交流。

2.提示学生利用画图表的直观形式解决问题。

3.数学模型是一种理想化。

《绿色家园折线统计图》

信息窗1:认识扇形统计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认识扇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统计表及平均数后安排的,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完成阶段,是下一学段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1、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

2、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难点: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预习提纲、信息窗情境图、限时作业。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对观看奥运比赛的感受。

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可以是计算方面的,也可以是和统计相关的。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条形统计图来解答这个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鼓励。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描述数据。

1.谈话:在绘制统计图之前,我们先应将数据分类整理一下。

学生小组合作,将信息表中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完成教师提供的统计表。(教师在此说明:水上项目包括:跳水、游泳、划艇等;重技类项目包括:柔道、跆拳道、摔跤、拳击等。)。

项目射击水上举重球类体操重技类其他。

数量(枚)。

2.学生回顾学过的统计知识,将统计表中的数据用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大部分学生可能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来。)。

汇报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用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项目获金牌的数量。

3.谈话:怎样用统计图表示各项获金牌的数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几?我们还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出示教材68页的扇形统计图)。

教师结合教材简要介绍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比。

(二)分析数据。

谈话:扇形统计图中的这些数据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小组交流,互动讨论。明确图中数据是指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之几。例如:射击9.8%表示射击项目金牌数占金牌总数的9.8%。

谈话:仔细观察,你还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了解各项目所占金牌总数的比重。

(三)对比发现。

谈话:比较两种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每个项目各得了多少枚金牌;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各个项目所得金牌数与金牌总数的关系。

谈话:是啊,两种统计图各有特点: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三、实际应用,深化理解。

(一)课后自主练习第1题。

这是一道阅读扇形统计图的题目。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己阅读统计图,然后和同伴说一说发现了哪些信息。交流时,重点说说各部分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如少数民族人口8.4%,能说出是指少数民族人口数占全国总人数的8.4%。通过该题,学生能对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有简单了解。

(二)课后自主练习第2题。

这是一道巩固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并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学会说说统计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然后独立解决问题。

四、课堂反馈,交流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经历一系列的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数学内容,进行交流反馈,并和同伴说说学习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认识扇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统计表及平均数后安排的,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完成阶段,是下一学段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3、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

4、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难点: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预习提纲、信息窗情境图、限时作业。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扇形统计图。回想一下,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顾交流: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比。用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二、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自主练习第3题。

这是一道巩固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并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练习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从这个统计图中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重点谈一谈扇形统计图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然后独立解决问题,同时回顾“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

(二)自主练习第4题。

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说说各部分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再让学生对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所占的百分比进行比较,明确百分比大的其含量就高。

(三)自主练习第5题。

这是一道根据统计图进行决策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认真阅读统计图,弄清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义。解决第1题时,可引导学生分析:要求喜欢乒乓球运动的人数,需要先求出被调查的总人数,被调查的总人数可以根据喜欢排球的人求出。解决第2题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分析进行决策并说明理由。

(四)出示课本第73页地球陆地面积分布图。

教师提出问题:

1.哪个洲的陆地面积最大?哪个最小?

2.地球陆地总面积大约是1.5亿平方千米,亚洲陆地总面积大约是多少亿平方千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3.你还能知道哪些信息?和同学交流一下。

教师先引导学生读懂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即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然后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有关地理知识。

三、课堂反馈,布置作业。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梳理知识,构建体系。

教师布置作业:小组合作,选一个感兴趣的课题,展开调查,搜集、整理数据,选用合适的统计图进行分析。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认识扇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统计表及平均数后安排的,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完成阶段,是下一学段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5、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

6、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难点: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预习提纲、信息窗情境图、限时作业。

一、复习导入。

(一)填空。

1.常用的统计图有()、()、()。

2.()统计图较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3.要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用()统计图比较合适。

跑步人数跳高。

人数25%。

()%。

打球人数。

占35%。

4.要表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需要绘制()统计图。

(二)下图是某校六年级同学参加三项体育活动人数的统计图。

1.参加跑步的人数占全年级人数的()%,。

2.已知参加跳高的人数是30人,全年级参加三项体育活动的总人数是()人,参加跑步人数是()人,参加打球是()人。

二、补充练习。

(一)根据下面的两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想选择哪种统计图来描述?

1.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平原115万平方公里,盆地180万平方公里,高原250万平方公里,山地320万平方公里,其他95万平方公里。

2.我国五座名山的主峰的海拔高度如下表。

山名泰山华山黄山庐山峨眉山。

海拔高度(米)15332155186514733079。

学生独立分析每道题目的特点,然后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描述。第1题因为要呈现各种地貌所占比重,所以采用扇形统计图合适;第2题可以采用条形统计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比较五座名山的珠峰的海拔高度。

年份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

农村21.923.123.425.123.624.525.6。

城镇12.112.412.713.814.319.121.3。

2.城镇人均居住面积改善最为突出的是从哪年到哪年?

3.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差距从哪年开始明显缩小?

这是一道综合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分析这道题的特点,然后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因为要对比农村和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的变化情况,所以采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三、我学会了吗。

(一)第1题。

这是一道以家电销量情况为素材,考察学生对单元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练习时,难点让学生交流选择不同的统计图表描述数据的理由及从中获得的信息。

(二)第2题。

这是一道阅读扇形统计图的题目。练习时,要让学生先自己阅读扇形统计图,再组织交流。交流时,重点说说各部分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再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儿童一天各类食物摄入量的合理比例。

数学与生活。

信息窗1。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排列与组合不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了有关排列与组合的简单知识,已有了初步的用“排列”、“组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本册教材集中安排这一内容,目的有3点:一是培养学生学会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二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三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经验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能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3.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小东、小华、小平三人是好朋友,他们准备排成一排合影留念。该怎样排呢?

课件出示:例题的情境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简单的排列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经常排队,你知道吗,排队也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师:小东、小华、小平,有多少不同的排法?

生1:有3种。

s

生2:不对,有6种。因为每个人的位置不同,排法就不同。

师:对,排队时并不是只要是三个人站一排就可以了,还要考虑他们的位置,也就是。

排的顺序。你认为怎样排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生1:先把小冬排在第一的位置,其余两个人调换一次位置;再将小华排在第一的位。

置,其余两个人调换一次位置;最后将小平排在第一的位置......

生2:也可以先把小冬放在第一的位置,其余两人调换位置,有2种排法;再把小冬放。

在第二的位置,小华和小平再调换位置,有2种排法;最后把小冬放在第三的位置,小华与小平调换位置,又有2种排法。这样共有6种排法。

生3:我只想一组就知道了。先把小冬放在第一的位置,小华与小平调换位置,有2种排法,依此推想,另两人也分别有2种排法。因此,共有2x3=6种排法。

师:同学们的想法太好了,思考得很有条理,并且能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2.先确定位置,再进行简单的排列。

生:丁同学担任领唱,先确定她的位置,再研究其他三名同学的排列顺序。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通过交流明白排列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自主练习。

第l题是巩固简单排列问题的基本练习题。练习时,可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按什么规律思考的。

第3题是一道巩固排列问题的稍复杂的变式练习题。练习时,应引导学生讨论,弄明白道理,再独立解答。道理是:虽然是6只灯笼,但每2只只有3个位置,排6只灯笼和排3只灯笼的思路是一样的。该题有6种排列方法。

第4题是用4个数字组数的排列练习题。练习时,可给学生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明排列的规律:将1排在最高位,0,2、3再按顺序分别排在百位、十位、个位,有6种排法;由此可推算将2、3分别排在最高位,也分别有6种排法;0不能放在最高位,因此应有18种排法。

第5题是巩固绿点问题的练习题。练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有困难时,可引导学生画图辅助解决。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提升认识。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数学与生活。

信息窗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81~83页。

教材简析。

本次数学与生活安排的是“组合”问题,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因为“组合”不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会了用“排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出发,通过组队参赛这样的素材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虽然“组合”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是教材引导学生通过列举、画图等直观的方法帮助发现规律,使抽象化的知识形象化,在“杂乱、具体-有序、抽象”的思想过程中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深刻性,利于学生掌握。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经验知识认识和了解简单的“组合”,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能有序的、全面的思考问题。

3、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决“组合”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教具学具相关表格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学生交流。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谈话: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探讨后交流。重点交流是怎么想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将学生所说的过程在实物投影仪商展示出来。

学生1:我这样想的:

小丽--小军小军--小丽小杰--小阳。

小阳--小军小阳--小丽小杰--小丽。

一共有6种不同的组队方案。

学生2:我这样找的:

一共有6种不同的组队方案。

每种方法说完后。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提示:在数的时候不能遗漏也不能重复)。

学生思考。……。

师:以上几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学生发表意见。

小结:在组队的时候,不管是按照哪种方法,只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可能列出来就可以,它并不受排列的顺序限制。

谈话:这个问题你们还能用刚才的办法解决吗?看看哪个小组最会合作。

教师巡视。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下面的同学请认真听,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学生1:

一共有10种组合,所以有10种不同的组队方案。

学生2:

我用线段图分析,用a、b、c、d、e五个点分别代表5名同学,一共有10条线段,每条线段代表一种组队方案,所以有10种不同的组队方案。

谈话:枚举法对于解决数量小的问题很实用,但对于数字较大的问题来说就比较麻烦。刚才各个小组展示的方法都非常直观,尤其是线段图的方法让我们看得更清楚,非常好。

学生人数示意图各点之间的线段条数组队方案。

2

3

4

5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这张表,如果是2个学生,就可以用来代表他们之间的关系,两点之间只有1条线段,那么就表示一种组合方案;如果是3个学生呢?就可以用来代表三者间的关系,我们一起来数数,三点间一共有3条线段,记作:2+1;如果是4个学生呢?请各合作小组用同样的方法使着完成此表。

各小组共同完成表格,并根据表中数据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巡视。

谈话:谁来交流你们的想法?

小组派代表展示说明自己小组的发现。

播放课件:课本中的图表法。

师生小结。

思考:如果是6人呢?你能根据上表的规律找出他们的组队方案吗?

学生讨论,找出组队方案。

各组汇报交流。教师予以补充订正。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谈话:同学们真是不简单啊,探索出了这么多好办法。其实我们在生活中还有许多需要用“组合”知识解决的问题,比如:体育中的足球、乒乓球比赛场次等等。只要我们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能轻松的解决这些问题。

做自主练习的1、2、3、4题。先独立做,再对比交流。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七单元统计的教案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第七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8个复韵母和一个特殊韵母er,能区分ei、ie和ui、iu的发音和字形。

2、能熟练地掌握声母与复韵母相拼的音节。

3、完成书上的练习。

教学准备:

投影仪、拼音卡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记一记。

1、出示复韵母卡,抽学生读。学生读一张,老师往黑板上贴一张卡片。

2、请孩子们找一找,哪些复韵母长的像?哪些地方像,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3、齐读复韵母ei、ie和ui、iu。

4、师总结过渡:孩子们顺利闯过第一关,下面进入第二关。

(二)画一画,连一连。

1、为了能够尽快找到智慧树,我们的智慧娃娃也赶来给大家带路了,由于走地匆忙,他连自己的身上的几个器官都忘带了,请孩子们先和你的同桌拼一拼智慧娃娃忘带的器官是什么。师在黑板上贴出音节卡,同桌的孩子拼一拼。

2、抽学生拼一拼音节。

3、请学生在书上将智慧娃娃的眉毛、鼻子、嘴巴、耳朵和头发画上去,并将这些器官和对应的音节用直线连起来。师巡视指导。

4、请几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5、与学生一起订正答案。

6、师总结过渡:孩子们帮智慧娃娃带来了他的器官,他为了感谢我们,决定带我们一起闯过第三关。

(三)读一读。

1、投影出示第二题的词语。

2、同桌的孩子拼一拼,读一读。

3、检查认读情况。个别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4、师总结过渡:恭喜孩子们,顺利闯过第三关,下面进入最后一关。

(四)把字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1、投影出示第四题的生字,让学生自由认读。

2、出示字娃娃卡片抽读,并将卡片贴到黑板上。

3、出示音节卡,抽学生拼读,并将音节贴到黑板上对应的字娃娃后面。

4、完成书上第四题的练习,老师先示范第一个字的做法。

5、师巡视指导,在投影上订正答案。

6、师总结过渡:孩子们真棒!闯过了最后一关,智慧树出来了,孩子们请摘果子吃吧!

小黑板出示智慧树,抽学生上台摘果子:把会拼的音节摘下来,教全班孩子读一读。

《统计》单元教案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继续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一、课前预热:

1.出示公告:

南教学楼到操场的有一段20米的`小路,学校打算在小路一侧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方案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1)独立活动,设计方案。

(2)小组交流,说明设计方案及理由。

(3)个别汇报植树棵数,尤其说明两端不种和只种一端的情况。

2、板书以上两种情况的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二、新授

思考: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旁都植)

2、尝试练习:

3、交流强调当两端不植树时,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少1,还要注意两旁都植。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练习二十4、5两题

3、排名次

四、课堂总结:

学了今天的知识,又有什么收获?植树问题具体到生活中有许多变化,大家要仔细审题,看清要求应用规律认真解答。

《统计》单元教案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正确地填写表格,并对表中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过程目标: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产生及其优越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兴趣。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二年级已经学习了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对统计表的结构填写方法、对表内数据的分析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对多张单式统计表进行合并,绘制出复式统计表。

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学会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对统计表作简单分析。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掌握简单的数据分析的方法。

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学会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中去。

一、创境导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孩子们,学数学有用吗?在哪儿有用?

生自由回答: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师:孩子们,最近课间活动时,我们班总喜欢闹矛盾,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我在想,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在课间活动时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此我下了功夫,做了调查,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照片)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活动照片:

师:这是我拍的一些你们课间活动的照片。孩子们在干什么呢?

生观察照片说说是些什么活动?

师:现在给你1分钟思考:你最常做的是哪一项课外活动?

2.出示4张单式统计表。

生:全班举手表决。

2、收集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

3、解读分析,制造冲突

抢答游戏:

(1) 课间看书的男生多还是闲逛的男生多?

(2) 看书的女生多还是跳绳的男生多?

(3)闲逛的男生多还是闲逛的女生多?

(4)课间男生最喜欢干什么?女生呢?

制造冲突:在刚才的抢答游戏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找条件很麻烦,

师:那怎样解决?

生:合并成一张表

3.动手操作,解疑合探

小组合作完成,比比哪组最快。

学生展示合并过程,让学生说清楚为什么可以这样合并?(重复的地方去掉,更简洁)

师:为什么取这样的名字?

师小结板书:它把多张单式统计表合并复式统计表。

4、认识表头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新朋友,你觉得哪里不合理,你想怎样改呢?

生说。引出表头。

请学生大声地介绍一遍表头。

5、变式表格

生说,再填数据。

6、感受优势

师:现在我们再来回答刚才的问题:

(1) 课间看书的男生多还是闲逛的男生多?

(2) 看书的女生多还是跳绳的男生多?

(3)闲逛的男生多还是闲逛的女生多?

(4)课间男生最喜欢干什么?女生呢?

生再抢答,从而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势。

师:这样观察起来确实更方便了吧。这就是咱们复式统计表的优点。

7、分析数据

现在我们就来解决课前提出来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班课间会闹矛盾?

你们能读出这些数据背后的信息?

生:少拍球,会有危险。少闲逛,多看书。

师:看来用数据说话比老师说十遍、百遍更有用。这也是我们统计的最终目的。

三、生活中的复式统计表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复式统计表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展示:生活中的复式统计表如课程表、比赛、成绩

四、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金牌统计表

师:孩子们,这张复式统计表完整了吗?

[根据回答依次出示:国家 届数]

找数据及数据的意义

请问28表示什么意思?[点击课件圈出28]

请问23表示什么意思?[点击课件圈出23]

(3)快速抢答

a、[课件出示]中国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

b、[课件出示] 俄罗斯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少。

c、[课件出示] 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

(4)增加行与列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学得开心吗?有收获吗?

《统计》单元教案

认识折线统计图。

二、编排特点

第一学段:第二学段:

经历统计的过程。

单式、复式统计表

条形统计图(以1代2、5)平均数

1.由条形统计图引出折线统计图,突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由于学生对条形统计图比较熟悉,教材由条形统计图引出折线统计图,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它们的异同点:都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但折线统计图还能看出数量增减的变化。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

这一点是编排内容编排的共同特点,因为统计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材在编排时都注意提供学生熟悉了解的现实情境作为统计的素材。

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身高的变化、月平均气温、病人的体温记录、旅游消费情况等。

“生活中的数学”栏目中,引入2003年北京市非典疫情的数据,使学生在了解生活常识的同时,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

这一单元,我上学期就已经教了,

三、总体感觉:

1、知识条理清晰,学习难度不大,学生掌握较好.

2、与生活联系紧密,信息量大,学生乐学。

四、温馨提示:

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参:与前面的教学要求一样,我们不要求学生会制作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只要能根据数据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就可以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但并不对此作统一要求。

五、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例1及做一做

例2及练习十九的2、3两题

练习十九

练习十九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并学会分析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并学会分析折线统计图。

教学准备:

1、学生调查生活中那里用到折线统计图。

2、教师准备一周天气预报的资料。

3、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你们去过科技活动中心吗?喜欢去吗?

到科技活动中心不仅增长了不少科学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看,这些同学也喜欢参加科技活动,他们正在参观科技展!(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二、教学折线统计图。

1、师:科技中心的工作人员把1998~2003年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制成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图中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同桌一起说一说)

2、师: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的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课件演示从

条形统计图变为折线统计图)图中横轴、纵轴同样各表示什么?(课件横轴、纵轴闪烁)

这图怎样表示各年的人数的?(用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从图中还能发现1998~1999年参观人数有什么变化?

以后各年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图中怎样表示参观人数变化情况的?(线的方向)

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叫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内容,是继前几册《统计》的内容而编排的,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点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本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第七单元教案

1、巩固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熟练计算乘数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乘法。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认真细致、有错就改的态度。

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熟练计算乘数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乘法。

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积累一定的经验。

补充题。

学生口算,再集体订正,说一说乘数末尾有0的口算简便方法。

1、出示:498×6303×2909×8398×7。

289×4210×3680×5709×5。

(1)学生先估计一下,他们的值大约是多少,再进行计算。

(2)指名学生进行板演。

(3)集体订正。说说各是怎么进行计算的。特别指出:0乘以任何数都得0。

(4)指出: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2、完成p84第4题。

(1)学生估计并连线。

(2)指名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3)小结:将接近整百的数看成是整百进行估计,如果比整百大,则积比这个估计的结果大,反之,则小。

指名学生说说你的想法。

教师指导:把496×5看成500×5,原来是496个5,现在是500个5,多了4个5,因此多看了20,496×5的积应该比2500小20,是2480。

(5)你会用这样的方法计算剩下的题目吗?

3、p84第3题。

(1)学生进行计算。

(2)观察上下一组题目,有什么发现?(指名学生说说)。

(3)你能举出类似的题目吗?

(4)教师举例:120×12。

你会计算吗?你能用刚才的这个知识进行计算吗?

指名说说你的想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0×2×6或120×3×4。

你会计算吗?(学生计算)。

(5)小结:看来我们可以将暂时不会的题目转化成我们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解答。

(6)你能快速地回答:398×5×2的结果是多少吗?

指名回答,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398×10=3980)。

(7)小结:我们可以将刚才的知识倒过来使用,将题目的计算简便化。

1、完成4第5题。

(1)读题,理解题意:“来回”是什么意思?要求学生实地模拟一下,强化对“来回”的认识。

(2)解题。说说不同的解题方法,强调这样列式的含义。

2、完成p84第6题。

(1)学生读题,并说说题目的意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根据分析列出式子。

(3)学生看着式子先估计一下,并重点说说你为什么这么估计。再进行解答,同时进行验证。

通过练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复习第2、5题。

496×5500×5。

496个5500个5。

这部分内容主要复习本单元教学的乘法计算以及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1~4题依次复习口算、笔算和估算。第1题让学生口算的题目包括整百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不进位的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第2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自觉整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体会根据题目的不同特点合理进行计算的必要性。第2题通过题组对比,让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结合律,加深对乘法运算方法的理解,不断提高计算乘法的能力和水平。第4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时,通常可以把三位数看作相应的整百数,再应用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得出积大约是多少。第5、6题都是用学过的乘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时,需要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正确理解题意。

本课继续复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我认为让学生在计算前养成先估算的好习惯,可以对自己的计算结果作初步的检验。今天所练习的估算,除了要估算积是几位数外,还在估算的基础上,补充新的计算方法,可以将计算简便化。对于一个数连续乘两个数,可以将后面两个乘数先乘,再与第一个乘数相乘,当然,反之是两数相乘,可以将其中一个数写成两数相成,分别与第一个乘数相乘,也就是以后所要学习的乘法结合率。这一练习的处理,是先让学生按照原来的计算顺序计算,再进行比较,很多学生都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将学生的发现用题目的形式利用起来,让学生觉得这种规律能给他们带来方便。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估算的策略与方法。

口算时,我让学生说一说像500×6这样的算式如何口算,学生大部分都是先想5×6=30,再想500×6=3000的。第3题是一道比较好的练习题,学生通过观察和计算105×2×4和105×8这两个算式,可以知道由于2×4=8,所以这两个算式的得数肯定是一样的,通过比较,学生感受到要算105×2×4的结果先算105×8会比较简单方便,于是我让学生马上说出398×5×2的结果,学生说出先算5×2=10,然后算398×10=3980。第5题主要让学生知道“来回”的意思,并且明确在50米长的游泳池游4个来回表示要算8个50米。第6题是一题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首先让学生弄明白小华和小芸每天走了几个来回,然后让学生列竖式并估算,最后让学生算出精确答案。由于估算出来的结果都是约等于1600米,有的学生就不知道到底怎样比较了。

本课主要是对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以及笔算的巩固练习,并且利用估算的方法来验算笔算,本次练习中的第3题重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计算和比较,体会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练习还安排了5、6两题解决实际问题,重要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来回的实际意义,通过讲解、演示,利用对一个来回含义的理解,学生基本能独立解题。

本课继续复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估算以及笔算。第1题让学生快速的口算,其中选了一个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口算的;然后出示几道普通的和特殊的(乘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先让学生估算乘积大约是多少,再计算,帮学生巩固了一下估算的方法以及笔算时要注意的地方;第3题是通过计算和比较,让学生再次体会每组两道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我补充了一道120×12,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学的算一下,虽然三位数乘两位数学生还没学,但根据我们所学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从而想到,0先不参与运算,所以可以先算12×12,最后添0。12×12可以写成12×2×6或12×3×4。第5、6题,最主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来回”的的意思,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统计》单元教案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细心的好习惯。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让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统计表必要性。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目标解读:

20xx版课程标准解读提出:“了解在现实中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使学生树立数据分析的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投入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学生将不仅仅学习一些必要地知识和方法,同时还将体会数据蕴含的信息,提高自己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复式统计表呈现、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动画课件,活动单,随堂检测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生畅谈

教师提出问题:老师特别想知道我们全班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进行调查

教师提问: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调查呢?

预设:举手表决统计数据,画正字

预设:男女生分着调查。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调查,探究新知

1.自主调查收集整理数据

调查活动要求:先对男生做调查。

(1)找两名女同学到前面来,两个任务,第一全部负责统计数据,第二一个负责调查,一个负责记录。

(2)男同学在心中选好自己喜欢的活动,当调查员说出你心中的活动时,请高高举起你的右手,不准动,(每人限举一次)

(3)在统计时全体同学保持安静,全部坐好,同时其他同学同桌进行监督看有没有多举或不举情况。

用同样的方法调查女同学

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填入以下表格。

2、分析数据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对比分析,引发冲突。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提出问题:最喜欢看书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最喜欢踢球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

(3)引发冲突: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方便?

合并成一个表格

4、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师提出问题,我们这两个表有相同的活动项目,怎么合并呢?

预设有的同学可能拉近两个表的距离。教师出示这种情况这叫一个表吗?教师动画演示。请同学们思考:这两个表相同的项目怎么办?不同的地方又将怎么处理,最终将这男女同学不同的数据,同时在一张表中体现出来。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下面自主合并。找同学到前面板演

(1)集体交流。

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合并的?

(2)教师动画演示过程

(3)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合并前的只能体现一个项目的信息,合并后可以同时体现两个统计项目的的信息。这样看起来会更简便。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复式统计表。可以同时体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统计项目的信息。

5、解读信息,体验优势。

认识表头,从表头可以看出一个表包含哪些项目。

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男生最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女生呢?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力亲为调查统计的全过程,从复习学过的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四)回顾课堂,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畅谈收获让学生重温回顾本课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深化统计思想,享受数学的简洁美。

(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练习

今天我们学习了复式统计图,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它吗?

预设;学生可能没见到过,教师提示在我们的教室里就有?

生课程表,还有值日表

教师:其实只要你留心观察,在我们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第七单元教案

1、通过讲评,使学生加深对11~20的各数的认识及理解,巩固数的数位、顺序、大小、组成的知识,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试卷讲评教案。

2.通过讲评,使学生对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更加熟练。讲评重点:通过讲评,使学生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及数位,顺序、大小、组成、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有关知识。讲评难点:通过讲评,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做题的方法。教具准备:投影仪、试卷。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都知道了自己的成绩了,有什么想说的吗?

2、公布全班的整体成绩,表扬进步的学生。

二、进行试卷讲评

(一)基础部分讲解第一题,我会看图写数,考查学生对11―20各数的掌握情况。指导:认真看题,数的时候要有技巧,不能漏数或多数,还要看清楚数位。第二题,按数的顺序填写,按要求填空。

1、要认真审题。

2、按数的顺序填数,看清楚给的数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还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并且要看清题目是一个一个数,还是两个两个数。

3、按要求填空是考查学生对数的数序和基数含义的考查,让学生看清楚给出的数分别是哪些。第三题。猜一猜我是谁?是文字题目,比大小,看谁跑得快。指导:文字不认识的老师读题时要非常认真听,教案《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试卷讲评教案》。比大小,先把算式的得数算出来后再比大小。看谁跑得快是考查孩子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要认真计算。

(二)针对性进行讲解。

1、看图列式题。学生做错的题,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不理解题意,图中给出的图,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学生看不明白。指导:先让学生讨论图中画的是什么?是什么意思?能理解吗?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是求总数,就是把各部分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要是求部分数,就用总数减去另一部分。

2、我会做,第一小题是填算式中的未知数,比如()+10=( )+6,10+4=()+( )

有些空有好几种答案,只要等于号左右两边的得数相同都可以。第二小题。文字应用题。小红做了5面旗,小东做了10面旗,要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18面,他们做的够吗?这种文字应用题,平时都没有训练,在加上学生的识字量很少,所以失分多。指导:认真听老师读题。先想他们一共做了几面旗?算出来后再和18对比一下,够不够。

三、课堂练习

投影出示相应的矫正练习,让学生进行巩固。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次考试讲评你想说些什么?多指几人发表看法。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及计算法则之间的联系,能选择口算、笔算、估算以及计算器等不同方法进行计算,进一步认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计算原理,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体会基本的数量关系,提高运算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养成独立 、认真计算等学习习惯,培养按规则计算的品质,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体会学习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正确进行四则运算。

教学过程: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只要复习了数的认识,今天开始我们要复习数的运算。这节课先复习数的四则运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同学们要熟悉掌握四则运算的法则,能选择不同方法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小组讨论。

引导:通常所说的四则运算是指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想一想,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分别怎样计算?整数、小数和分数乘、除法呢?先独立思考,找一些例子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各自整理后在小组里讨论。

2.集体交流。

(1)提问: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小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呢?

生答。

追问:你能说说这些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吗?

生交流,汇报。

(2)提问:怎样计算整数、小数和分数的乘、除法?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结合学生交流,用简单的例子说明,进一步明确法则。

提问:小数乘、除法计算和整数乘、除法有什么联系?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总结。

提问:分数乘、除法计算有什么联系?

指出:分数乘法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数除法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转化成分数乘法后按分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直接写出得数。

《统计》单元教案

复式统计表。(教材第36~37页例1)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将两个简单统计表合成一个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填写信息。

难点: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师:学校开运动会准备购买一批水果,下面是一位同学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的情况。(课件出示下面表格)

师:你能说一说每种水果的喜爱人数分别是多少吗?(点名学生回答)

师:上面的统计表就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简单统计表,它能直观看出各种数据是多少,不过如果我们想知道班上男生和女生对这五种水果的喜欢情况,它就无能为力了。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另外一种统计表来表示,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复式统计表。(板书课题:复式统计表)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36~37页例1。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例1情境图)

(1)调查数据,完成简单统计表。

师:这几幅图中的同学分别在干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看图,明确有的学生在看书,有的学生在看电视,有的学生在玩电子游戏,有的学生在踢足球,有的学生在画画,有的学生在跳绳。

师:你最喜欢哪种活动呢?(小组交流讨论)

师:如果我们希望分别了解本班男生、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况,我们应该如何设计统计表?

引导学生应按男生、女生分别统计,并制作成两张统计表。(课件展示下方统计表)

点名两位学生分别统计本班男生、女生最喜爱的活动,根据学生统计情况师生一起填表。

师:从上面的两张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点名学生回答)

师: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小组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观察两张统计表,注意到两张表统计的项目相同,都是2行7列,都是统计人数,不同之处是统计对象分别是男生和女生,表格中数据不同。

(2)将简单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

师:上面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独立反映了男生、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对男生、女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两张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

师:这张统计表和以前的统计表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相同点?(小组交流讨论,点名小组代表回答)

师:男生、女生合并在一起,自然由简单统计表的2行变为3行,列不变,仍为7列。

师:该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简单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简单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引导学生明确: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竖排表示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活动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最喜欢的活动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组织学生独立地将两张统计表中的数据填入教材第37页的复式统计表,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和检查。

根据学生填入统计表中的数据,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37页例1第(1)、(2)、(3)题。

师:通过解决这3个问题,你能说说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吗?(点名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明确:复式统计表反映的内容更丰富,更容易比较几个相关联的事物,对表中数据进行计算也更直观。

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讨论)

根据调查的实际结果填表并回答问题,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