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精选15篇)

时间:2023-12-04 21:59:05 作者:雁落霞

教学工作计划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和要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册的教案

1、 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解决总是的能力。

3、 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投影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出示图画,描述景色:在田野上有一条小河,小河里有许多鹅在嬉戏,河难上有一些片茂密的树林,有一片草地,草地上羊在吃草,鹅儿在休息,草地上还盛开着一些美丽的野花。在一棵大树上停着许多小鸟,天空中飞来了一些小鸟,春天的田野真美丽!

2、看一看,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

3、交流。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能题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同桌讨论)

(3)完成书上的填空题。

2、指导第2题。

(1)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2) 学生独立完成 。

3、指导第3题。

(1)观察图,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换一个数,说一说。

(3)交流(合理就应鼓励)

四、总结:你学会了什么?怎样学会的?

第一册的教案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

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主题图、有关学具、剪刀

参与性学习

一、导入

二、新课教学:出示主题图。

1、仔细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

2、考考你:

小鸟在小兔的xx面,小兔在鸟的xx面,

松鼠在小兔的xx面,松鼠在小鸟的xx面。

3、指名说,评议。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填一填,说一说。

(1)仔细观察图。

(2)报名说。

2、把6写在上一行,把9写在下一行。

让学生说了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3、说一说。

仔细看图,同桌讨论,报名汇报。

4、请你分房子。

(1)自己动手剪贴动物。

(2)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5、独立完成思考推理题。评析、校对。

四、小结。

本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

第一册的教案

1、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解决总是的能力。

3、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投影。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图画,描述景色:在田野上有一条小河,小河里有许多鹅在嬉戏,河难上有一些片茂密的.树林,有一片草地,草地上羊在吃草,鹅儿在休息,草地上还盛开着一些美丽的野花。在一棵大树上停着许多小鸟,天空中飞来了一些小鸟,春天的田野真美丽!

2、看一看,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

3、交流。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能题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同桌讨论)。

(3)完成书上的填空题。

2、指导第2题。

(1)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指导第3题。

(1)观察图,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换一个数,说一说。

(3)交流(合理就应鼓励)。

四、总结:你学会了什么?怎样学会的?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

1.发展幼儿的平衡、钻爬、攀登能力,提高灵敏性、协调性。

2.培养幼儿勇敢、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和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

活动准备。

1.音乐:路上小心。

2.平衡木4,海棉垫2块、塑料弧形积木8个。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在音乐伴奏下师生一起做热身操。

二、介绍活动器材。

教师提问幼儿:平衡木可以干什么用?

(引导幼儿发挥想象,说出各种用途。)。

教师:今天我们就用平衡木做各种有趣的活动好不好?

(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三、鼓励幼儿自由探索平衡木的各种玩法,并及时请幼儿示范有创意的玩法。

四、带领幼儿进行各种钻爬游戏。

1.爬过”地道。

平衡木横向间隔2米左右摆成一排,从平衡木下爬过。

2.爬过“暗道”

将平衡木并拢,从平衡木下爬过。

3.开“火车”

将平衡木横向间隔0.5米左右摆成一排,请幼儿肩搭肩从平衡木上迂回走过。

让幼儿自我选择从纵向放置的一个平衡木、两个并排的平衡木、两个并排但左右分开的。

平衡木上用各种方法走过“桥”。

然后从一旁的塑料弧形积木拼成的“弯曲桥”上走回来。

5.将两个平衡木排放在一起,让幼儿走过桥,从桥上跳下。

然后从塑料弧形积木拼成的”弯曲桥“上走回来。

6.教师将幼儿集中起来,示范从桥上往下跳的正确姿势,讲解方法和要领:

屈膝摆臂向上跳,前脚掌着地,屈膝缓冲,身体下蹲。然后幼儿继续练习。

7.将三个平衡木排起来并铺好海棉垫,让幼儿自己爬上平衡木走过“桥”并从“桥”上跳到垫子上。

然后从一旁的塑料弧形积木拼成的“起伏桥”上走回来。

8.视幼儿情况逐渐增加“桥”的高度,鼓励幼儿尝试从桥上走过并跳下。

五、活动结束。

1.教师对幼儿的表现作积极的评价,表扬幼儿的勇敢精神和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2.在音乐伴奏下跟老师做放松操。

快乐游戏课后反思。

上周,园名师组调研我们大班教研组,半日的调研,细致的剖析,全面的观察,深入的反思,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收获不少。

在这次调研中,我执教了一堂健康活动《一棒接一棒》。

每一次都恐于健康活动时孩子的收放,但我这次还是下定决心来尝试。因为我对《一棒接一棒》这个活动内容认真分析后,觉得挺有意思,孩子们应该喜欢,应该能吸引他们。

活动一开始,我出示小棒,引起他们的兴趣。并以学本领、练本领来激发他们,树立信心,接着以检查本领学得如何来进行小棒操。孩子们都以非常认真、投入的表情与动作向我汇报:老师,看我的.本领学得多棒!

接着,我宣布本领练得非常不错,可以先进行几个方式的传棒游戏。传棒游戏一——前后传棒;传棒游戏二——左右传棒;传棒游戏三——上下传棒。游戏中,我比较注重孩子们游戏规则的养成与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的萌发。把掌声送给获胜队的同时也不忘给其他队加油树信心。

最后,进行的是传棒接力赛。要求孩子们穿过小树林,走过独木桥,跨过小水沟,把棒传给下一个小朋友,以此类推,看那一队胜利。比赛前清点人数是比赛规则中很重要的一件事。两队相同的人数是比赛的前提,在孩子们的公正下,发现黄队果真少了一位小朋友,怎么办呢?最后一致认同,让李老师参加黄队的比赛。其实,比赛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懂了,会了,发展了,快乐了。

这种健康游戏活动我很喜欢,相信孩子们也是。

第一册的教案

1、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投影。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左手3支笔,右手2支笔。说说哪只手多?多多少支?

2、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片,理解题目意思。说说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1、组织小组讨论:谁多?多几只?你是怎么想的?

2、小组代表发言。(允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3、列出算式:11-7=。

4、研究算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题。11-7=?

(2)交流11-7=411-7=411-7=4。

101因为4+7=11。

10-3=711-1=10所以11-7=4。

3+1=410-6=4。

(3)小结算法。

5、运用知识,尝试练习。

(1)、独立完成,试一试。

(2)、选几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三、巩固知识。

1、指导练一练第1题。

(1)、独立计算。

(2)、选2题说说思考过程。

2、指导第2题。

(1)、让学生观察图画独立填写。

(2)、交流。

3、指导第3题。

(1)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观察题目,说说每一组题有什么特点。

4、指导第4题。

(1)计算,交流结果。

(2)观察算式,说说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规律。

四、总结。

五、板书:

飞行表演。

11-7=411-7=411-7=4。

因为4+7=11。

10-7=311-1=10所以4+7=11。

3+1=410-6=4。

第一册的教案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巩固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思考过程。并能正确计算加减法。

2、发现算式间的规律。

1、(1)出示一些写有进位加法的卡片,贴在黑板。

(2)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把哪能些算式排在一起?(小组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

(4)师小结。

2、出示加法表。

(1)、填写加法表。

(2)、观察加法表,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3)、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1、(1)出示一些写有退位减法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2)讨论:哪些算式能放在一起?

(3)交流。

3、出示减法表。

(1)填写减法表。

(2)观察减法表,你能发现什么?在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1、看图理解题意。

2、用书上的句式说一说。

第一册的教案

1、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几何体,并能结合学生生活积累,增强学生对几何体的感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认识。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如何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并认识基本几何体。

一套供分类的物体,教师有四个几何体模型。

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时首先用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结合生活实际,记忆一些问题方法,为教学问题铺路。

老师要在班中找一个人,怎么办?

1、讨论一:找怎么样的人?(女七岁长头发爱看书红姓?)。

2、讨论二:怎么找人?(按规则找人)。

给物体分类。(黑板上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并出示课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按照讨论得出的方法分一分各自的物体。学生分类(允许有不同分法,可以是4类,也可以是3类或2类,学生演示不同分法)。

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些比较规则的物体。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长的,方方的,是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从桌面上举起来。学生找到后,教师出示长方体。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个物体,摸一摸,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给它起什么名儿?在小组中讨论。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2)举起正方体,它的形状和长方体是不是一样?哪里不一样?找出来,再给它起一个名字。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3)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分。

演示:长方体割正方体割长方体(6个面)。

2、认识圆柱和球。

(1)同桌互玩两种物体,让学生在玩玩想想中区分圆柱和球,两生扮演小老师,按研究结果,上来介绍圆柱的形状特点。(先在小组里互说,再请代表在班里说。)小朋友在小组里交流学习并反馈。

(2)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圆柱和球体。

3、小结。

今天我们初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师生图名物三者分辨。说说生活中什么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学生讨论并反馈。

4、找朋友。

每组拿两件你最喜欢的物体,和讲台上形状相同物体放在一起,请两个同学做观察,谁找错谁帮他。

5、p64把今天认识的几种物体认一认,读一读。

1、做课本上练习。

2、猜一猜,击鼓传球,一生在袋子里摸球,说形状,其余传球,球停在哪里,就由哪猜他摸的是什么。(或指定形状摸)。

3、小小设计师:让学生用各种形状搭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给每人几个名称标签,自己去贴,明天汇报。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第一册的教案

1、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按照确定好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习用具,几何图形。

情境活动参与教学。

一、活动导入。

1、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组织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

2、让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的图。

说一说这两个小朋友怎样整理的。

3、小结:

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样的,在不同标准下呈现多样性。

二、练一练。

1、分一分,说一说。

(1)怎么分?说标准。

可以按年龄分类,按性别分类。

(2)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按颜色分类,按样式分类,按样式和颜色分类。

(3)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机动车和非动车两类:大车、小车、自行车三类,按分配个数分成三类。

2、看一看,可以怎样分。

(1)图上画着什么,可以怎么分。

(2)汇报,交流:可以按大小分类,按形状分类。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看图,可以怎样分。

按大小分类,按颜色分类,按用途分类。

三、小结,实践。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实践活动。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

五位置与顺序。

第一册教案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填写算式。

3、在教学中渗透数的顺序,并进行社会秩序教育。

4、学会与人合作,体会计算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初步建立数的概念。

每组一个数位计数器及40-50根小棒等。

抓问题,用多种游戏,把抽象的数位具体化。

一、创设情景,寻找关键问题。

1、数学课研究数学问题,一些小棒会有什么数学问题。

(每张桌子发40-50根小棒,玩小棒时间为3-5分钟)。

2、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目的.:练习20以内数的顺序,也可以在玩小棒中发现十根捆一捆)。

3、游戏,看谁的手小巧。

老师报数,学生用棒子表示,讨论:快的同学的诀窍。

出示:十根可以捆一捆。

再进行游戏,让学生习惯中把1捆当作10根用。

4、完成:

()个一()个十。

试一试,在计数器拔出10。

个位只有几颗珠子,怎么办?(10个一是1个10)。

在个位拔上一颗珠子,表示1个十,也表示10个一。

二、自主合作,解决数位顺序。

在解决了10是1个十也是10个一后,还能过度试一试在计数器上表示。接下来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数位,组成和算式结合,理解11-20各数。

1、11-20各数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呢?

问题提出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并结合p68的图示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实现生生互动。

(这儿注意11-20的表达多样,只要求至少一样,方法选择,方法应用应由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来确定。)。

2、

1个十,1个一是1110+1=11。

10和11,十位上是1,没有变,个位由0变成1,就是11。

3、15、19、20的数位可重点检查。

(20的数位可由10-20,也可19-20来描述。)。

4、小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数位不一样,数也不一样,十位上1表示1个十,个位上1表示1个一。

5、练习(口算)。

10+910+810+710+610+5。

10+410+39+108+107+10。

6+105+104+103+10。

二、实践应用,实现知识延伸。

1、寻找粗心丢失的数。

游戏报数。(报数时丢一些中间数)。

2、开火车顺数。

游戏:数数(顺数和倒数)。

3、拔珠游戏(师生――生生)。

报数13,拔13并写出13,同时说13的含义,还可画珠。

4、p691-6自己完成。

四、课外实践,拓展知识应用。

1、完成10-20各数数位图及小棒图。

2、和父母互说10-20各数组成。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从人们旅游观光时使用照相机拍摄留念,提出问题:照相机是怎样把人的`影像留下来的?从而引入新课。

1

.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目的:研究物体放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时在凸透镜镜中成像规律。

实验方法:

实验结论:

1

)当。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像异侧。

2

)当蜡烛。

移动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教师总结:

2、知识目标:

(1)认识液化现象。

(2)了解液化的方法。

(3)知道液化放热。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知道液化现象。

液化的过程。

烧瓶、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小烧杯、玻璃片、水、禁药、注射器。

新课引入。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请大家举出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实例。

水蒸气遇热升到高空,遇冷后变成液态的水落回地面,形成雨。冬季厨房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变成了水。

新课探究。

教师:水蒸气遇热升到高空,遇冷后变成液态的水落回地面,这就是雨。冬季厨房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变成了水。

我们做个实验观察这类现象。

教师:我们发现水蒸气吹到玻璃片上,有水珠在玻璃片上生成。这就是物质由气态变成了液态,叫液化。

需要指出的是水蒸气由管内喷出时,在管口外很短的距离内我们什么都看不到,管内部分的气体才是水蒸气。我们看到的雾状的“白气”是已经液化了的细小的小水珠成雾状。切不可把这些雾状物误认为是水蒸气。生活中大家见到人呼出的“白气”,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门口出现的“白气”,打开热水瓶盖子,瓶内冒出的“白气”等等,都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成雾状。

大量的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

教师:这个实验表明,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所以,气体液化的方法是使气体的温度降到足够低;或者是气体的温度虽然没有降到足够低,但是只要温度降到一定程度,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教师:我们从实验中看到,水蒸气只有遇冷时才能液化。所以液化时放热。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沸水烫伤更严重,原因就是水蒸气液化时放热,它比同温度的沸水放出的热要多。

实验1:烧瓶中装入热水,用酒精灯加热,待水沸腾时,水蒸气从瓶口的细玻璃管内喷出,吹到玻璃片上,让学生注意观察在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观察思考:烧瓶中装入热水,用酒精灯加热,待水沸腾时,水蒸气从瓶口的细玻璃管内喷出,吹到玻璃片上,让学生注意观察在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注射器内的气态禁药又液化了。

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打火机内的可燃气体都是液态的,是采用在温度不太低的条件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实现液化的。液化后,气体的体积大大缩小,便于运输和贮存。

我国向国际市场提供的长征3号运载火箭要用氢作燃料,氧作助燃剂,就是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后装入火箭的。

第一册必修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培养学生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超重和失重在本质上并不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发生了变化,而是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拉力的变化,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往往困难较大。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本质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后面理解航天器中失重现象的基础。

2.超重和失重中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和拉力的计算,是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一个方面,也应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

三、教具。

演示教具:超重和失重演示装置、弹簧秤、重物、细线、下面扎孔的可乐瓶、录像资料。

学生用具:弹簧秤、钩码、打点计时器用重锤、绣花线。

四、主要教学过程。

文件大小:37k文件格式:doc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从人们旅游观光时使用照相机拍摄留念,提出问题:照相机是怎样把人的影像留下来的?从而引入新课。

1

.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目的:研究物体放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时在凸透镜镜中成像规律。

实验方法:

实验结论:

1

)当。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像异侧。

2

)当蜡烛。

移动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教师总结:

第一节什么是力(l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三)教学过程。

教师: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学生举例,教师选择适当的例子写在黑板上。教师也可补充具有启发性的实例)。

教师:火车头拉着车箱前进,运动员踢足球,吸铁石吸引铁钉,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等等。

以上实例中都有力存在。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现在我把上述有力存在的实例中的物体分为两组,请大家分析这两组物体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答:二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

教师: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师出示小黑板。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

推土机对土的.推力。

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学生回答)。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教师:吸铁石对铁钉有吸引力,这是大家熟知的。但是我们也看到铁块对小磁针也有吸引力。这说明磁铁吸引铁,同时铁也在吸引磁铁。

3.演示实验:把钢锯条固定在台钳上,用弹簧将锯条拉弯。

教师:用弹簧把锯条拉弯,弹簧对锯条有一个拉力,同时弹簧也被拉长,这说明锯条对弹簧也有一个拉力。

可见,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有一个力,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有一个力。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哪些效果呢?

(l)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锯条受到力时变得弯曲。

(3)实验:手用力压气球,气球被压扁。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

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嫩师:乒乓球向自己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不论是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还是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用手将弹簧拉长,弹簧受_____力,力的效果是。

2.用力推桌子,桌子动起来,力的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

3.玻璃杯落在地上,林子给地一个力,同时杯子也会破碎,原因是__________。

1.复习课文。

2.章后习题1、2。

(四)说明。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一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岁概括出以下两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作用”就是力。(2)力离不开物体,即施力物和受力物。

4.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的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逐步深化。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常识性介绍铁生锈的原因和防锈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对学生进行受国主义教育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教育。

铁的化学性质。

讲授与实验、讨论相结合。

仪器:试管、镊子。

药品:新铁钉、铁粉、细铁丝、薄铁片、锌粒、镁条、铜片、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其它:投影仪、投影片、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联系生产、生活实践、进行识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钢铁发展简史引入课题。

阅读课本117~118页。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的细铁丝、薄铁片的样品。

铁的密度、熔点、沸点。

一、铁的物理性质。

观察:纯铁的颜色、光泽、状态、硬度、思考、铁的延性、展性及导电、导热性、学习铁的物理性质。

通过对铁的实验观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一。

巩固铁的物理性质的知识。

在已学过的知识中,哪些涉及了铁的化学性质?

上述瓜的条件、实验现象、注意事项、化学方程式。

第一册《退位减法》教案

观看二上《退位减法》优秀教学案例。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笔算(包括不进位和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它是100以内笔算减法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有一定的难度。

以下浅谈我的听后感。

1、准确把握教学的.知识点的重要性,教学目标明确。

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在注重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更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满足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会运用算理正确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究过程中,经历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考虑到后继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和从个位算起的优越性。

2、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重在探究算法。

教师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探索过程,比如教学例题列出算式,允许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这时的探索,能让学生充分体验这里的计算出现了新的问题,即个位不够减,怎么办?由此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体会退位的过程。个位上0颗珠不够减,需从十位上退1颗珠。教师还要求学生在交流计算的过程,从而加深对退位减法的算理。

3、加强数学语言和估算意识的培养。

通常一个问题提出以后,对于第一个孩子的回答,老师要给与正确的导向,尤其注意完整地叙述,这样可以让后来回答的孩子有个明确的方向。估算60-35的结果是二十几还是三十几。在探究完算法后,教师再次强调退位减法的计算结果不能只看十位数字。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教者。

杨1。

学科。

化学。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7—1溶液。

教学。

目标。

2、了解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形成自学能力,溶液——。

方法与过程:实验探究,主动发现,自主学习,培养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识物质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科学、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重点。

建立溶液的基本概念,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法。

实验探究,自学归纳。

教具。

实验用品,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设计意图。

激趣导学。

引入溶液。

引言。

激发兴趣,

培养动手能力。

探索新知。

溶液定义。

溶液的形成。

生:实验(一)。

师:启发观察,

引导总结,化学教案《溶液——》。

微观演示。

生:实验(二)。

激发兴趣,培养。

动手能力。

引导启发,培养。

观察分析能力。

对比总结,培养。

表述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设计意图。

探索新知。

定义。

组成。

特征。

应用。

学生:自学。

学生:汇报讲解。

师:必要的指导。

师生讨论问题。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强化学生为主体生生互动。

形成创新能力。

总结提高。

生自主完成。

师做补充。

形成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7—1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

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

组成:

溶剂。

特征:

应用:

课后回忆。

溶液——。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