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的休闲体育运行论文(优质14篇)

时间:2023-12-06 13:49:13 作者:琉璃

范文是一种学习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的技巧和水平。小编精选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传统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丰富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体育运动一般是一种肢体动作的教学,与智力课程不同,讲究肢体的协调性,动作的准确性。学生往往难以通过老师的若干次的动作演示和讲解达到标准,通过视频、动画等技术,可以将标准动作进行拆解,并能够绘制出平时眼睛看不到的肌肉、关节动作,让学生更加容易领会。如游泳时挥臂动作如何影响水的阻力,足球射门时射门动作如何影响球的轨迹等。此外,从教师的动作,学生只能看到表面,无法领会运动对在身体生理上的作用,通过制作专业的教学视频,能够让学生对运动的认知从感性提高到理性。能够明白某个动作对自身肌体会造成什么影响。有效组织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校中学生参加体育课堂教学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能够选择的教学项目也是不多。出于兴趣、健身学生都会自主的进行一些体育运动,特别是现在一些新兴的时尚的体育运动项目,如轮滑、网球、攀岩、瑜伽等,但是却都很难找到专业的指导。通过建立教学资源库、发挥微信、qq等软件的交流功能、开发专业的专项运动指导软件,能够避免学生盲目运动,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各种项目的魅力,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对于我国全民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其积极的作用。有效的数据监测与分析,促进体育教学信息化、数字化已经渗入了高校教学的方方面面,随之而来的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的课程改革手段也是层出不穷。在体育教育事业中,充分的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的搜集与分析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监测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通过网络与数据库技术建立起来的地区性、国家性学生体质电子档案,我们能够更科学进行对比与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教学方式下的大学生的体质情况,从而指导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做出因地制宜、有时效性的改革措施。

2.1基础设施与条件不足。

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的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对于许多高校,大量的资源与资金往往是投入到各个专业的主干课中,在体育教学方面可供使用的资源就显得捉襟见肘。特别对于一些民营高校,情况就更加严重。拿笔者所在院校来说,其他专业淘汰的计算机才会被使用在体育教研室中。受制于硬件条件,有针对性的、专业的体育教学软件也少之又少,学生与老师都无法通过软件实施互动教学。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资源平台,整理好的电子材料也是非常匮乏。

2.2重视程度不足,理念落后。

虽然国家近年来对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但许多高校管理者对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仍然缺乏认识与重视。在进行资源分配时,体育教学一直都是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许多管理层甚至体育老师自身都一直认为体育课与数字化、信息化是“绝缘的”,体育课就是学生跟着老师做动作,忽视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忽视体育运动对生理、心理的影响方面的教学,缺乏现代体育观的认识也是制约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深入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切实改变体育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战略地位,要能深刻体会到体育教学的内涵,理解体育运动在学生身体健康、人格树立、价值观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充分应用已有的信息化条件,实施个性化、智能化、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体育教师要主动改变传统,将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传统的体育技能教学中,提高体育课堂的`效率,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的业余时间,提升体育课程体系的系统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2完善基础设施与管理体制。

信息技术是否能真正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其基础是完善的软、硬件基础设施。高校需要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与工具中加大投入。在硬件方面,可以考虑投入的设备包括:计算机、网络、投影设备、各类专业的测量和感应设备、虚拟现实设备。软件方面,可以包括:体育教学专用的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运动指导监测软件、虚拟运动软件、互动软件、在线教学资源平台等。同时,体育教学的管理体制也要相应作出改革,也要组建专门的设备、软件维护人员,体育教师要定期接受培训,根据信息技术条件作出课堂改革,开发新的教学手段。

4结语。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是高校教学发展的必然,而且已经在慢慢迎头赶上,但是想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体育教育事业的现代化,需要管理者转变观念,更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不断的进行尝试与改革。

参考文献:

[3]李鸿江.大数据下的学校体育[j].体育教学,.

发展体适能中的高校体育的论文

体适能根据个人需求的不同分为运动体适能(反应竞技能力的高低)和健康体适能(与健康相关),前者包括速度、力量、耐力、平衡、灵敏性、协调性和反应时间等为满足竞技运动所需的要素;后者包括心肺机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软度及身体成分等为了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的主要5个方面。其并非只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具有明确的身体活动内容,并且从健康角度界定身体能力,明确地将普通人所需要的身体能力与运动员所需的体能区分开来。健康体适能的整体理念是“help”,是4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即健康(health)、整体(everyone)、终身(lifetime)和个体化(personal),其首先使每个学生认识健康的重要性,懂得体育活动的作用和价值,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重视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而且因人而异,强调循序渐进。而我们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要求教师用有限的课时,让学生在短时期内掌握某项甚至多项竞技运动项目的技术知识和技能(部分学生难以掌握),并且未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为什么要参与体育活动,只是被动地来上课,使学生错误地认为体育课是拿学位的必修课、过关课,师生双方都忽略了获得健康这一体育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也造成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结果。所以体适能的目标和宗旨促使我们必须对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进行重新认识。

2使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层次化和多样化,并促进理论课的教学。

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由各类运动专项构成,以运动技术为中心,所教授的也是各个项目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全班学生被给予同样的练习内容、同样的要求、同样的标准。体适能则不同,它根据身体所需将竞技运动与健身做了划分,而这正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和目的,要根据学生不同身体条件、不同运动水平、不同兴趣,满足其个体需求,对其所需要和适合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和分层。就运动体适能来说,其参数是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和协调性等,这些素质的获得需要技术动作的学习和积累过程,不是每个人都能具有的,但拥有这些技能的学生会较容易地完成和掌握高水准的技术动作,如果他们或那些对某项运动有天赋的学生,同一般水平的学生同时去接受体育课程内容基础部分的学习,那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就健康体适能而言,教学内容的划分是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好,对运动量的承受能力就大,反之则小)、健康状况(肥胖、有残疾、有某种身体或心理疾病)及其对体育教育的需求,开设心肺适能类、肌肉适能类、柔韧适能类和身体成分类课程,不仅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目标和作用一目了然,也使教学内容的设置更加科学和多样化。目前高校体育理论虽然增设了以健康为主旨的健康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能力、运动保健与营养、个人卫生及健康行为习惯等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但这些健康理论知识与学生的体育实践内容并不契合,在体育教学中也得不到运用,而且高校体育理论课的安排非常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些内容基本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有相当部分学生并未进行认真阅读,理论内容形同虚设。体适能的核心内容是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包括体育活动对改善有氧适应能力、肌肉力量和耐力、柔软性、身体成分作用的知识和方法,以及营养与体育活动的健康知识。理论与运动实践有着密切关系,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得以体验,并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课程是获得健康、学会利用健康资源、掌握一定的现代体育知识和一定的运动技术技能的重要渠道,从而提高主动健身意识,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发展体适能教育能促进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使高校体育理论内容不成为虚设。

体适能教学模式着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把教、写(结合学习的理论内容和体育实践活动,写出切合自身实际的书面作业)、练有机地结合,以实现知识、技术、技能传授的教学过程与锻炼、养护的健身过程有机结合,突出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而这正是高校体育教学所忽略的一点,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具有指导意义。在体适能理念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教学目标强调健康性。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某运动项目技术、技能的掌握,而且更强调与健康有关的素质的提高,如有氧能力、肌肉力量和耐力、柔软性及身体成分结构等,这些都与健康相关。第二,注重理论教学。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是有负荷的,要想达到一定的效果,需要一段时间的坚持和效果积累,需要有健康的行为习惯,需要学生有吃苦耐劳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所以必须让学生接受体育活动本身的含义,接受只有通过体育活动才能使健康得到最有效的促进和提升这种价值理念,才能达到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并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第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这并不意味着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作用的削弱,是减少学生对教师教(语言和示范)的依赖,教师在体育活动的学习过程中转变为学习媒介之一,甚至是学生的运动伙伴,促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自觉积极的参与者,并在参与过程中实现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四,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特点。教学内容为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行选择,并在学生的个体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其自身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和实际需求进行分类分层次教学,教师依据学生个体情况给予帮助。第五,科学的成绩评定。学生的最终体育成绩不是以同一标准和尺度对所学的运动技术水平的测试和评定,而是根据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后自身体质与健康状况的进步比较来评定的,评定内容具有综合性,更科学、更有说服力。

4为科学评定学生体育成绩注入新的思想和内容。

健康体适能有四大评价体系:(1)心肺机能(有氧能力),测试方法有台阶试验、1000m跑(男生)、800m跑(女生),50m×8往返跑,12分跑等;(2)肌肉力量和耐力,测试方法有仰卧起坐、立定跳远、引体向上、俯卧撑等;(3)柔软度,坐(站)位体前屈、持棍转肩、夹棍体转等;(4)身体成分,皮褶厚度、bmi(身体质量指数)等,都具有可测性和量化性。评价方法是依据学生个人的进步进行评价,注重过程性,而不是通过横向比较或用“一个动作”、“一把尺子”、“一块秒表”、“一个高度”等注重运动竞技项目的统一标准来衡量。结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进步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体现了体育成绩评定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会增强参加体育活动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评价结果亦有较大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可以帮助学生懂得健康体适能的构成要素;能针对学生体适能的需要给出合理的诊断;有利于制定合理适当的运动处方,使学生看到要改进的个体性目标;能促进学生学会对参与体育活动的自我学习、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我国素质教育下的“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还将继续主导今后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在此形式下,充分分析体适能教育的内涵,结合本国国情,学习、借鉴他国体育教学经验,以改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高校的体育教育应该在确保健康体适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拓展运动体适能。两者需要恰当、有机地结合,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才能更好地使体适能在高校体育中全面有效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为我国体育教育服务。

发展体适能中的高校体育的论文

内容摘要:在分析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关系基础上,本文指出大城市优先增长理论和中心城市论的局限性,并结合我国经济与城市发展现状,提出我国发展城市化的路径,即通过构建区域经济中的城市联盟体实现区域经济与城市化的整体提升,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现有城市问题。

关键词:城市化区域经济城市联盟体城市网络。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可促进经济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并不只取决于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区域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并不是取决于少数几个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因此,只靠大城市与中心城市建设来推动城市化进程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毕竟城市化水平取决于城市经济实力的普遍性提升。

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化才进入正轨,至底,我国设市城市共有682个,建制镇增加到20358个,大城市与特大城市数不足100个(资料来源:中国城市年鉴)。同时大城市与特大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问题,有的城市已经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反观我国国情,人口多,尤其农村人口多、城镇经济薄弱,因此要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关键不在于大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建设,而在于以大城市为核心,发展中小城市,以大城市的经济发展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进而增强中小城市、城镇的经济基础和发展动力,并实现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

经济与城市化的协同发展理论。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同时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与城市化之间是协同发展的关系。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中西方城市化历程,不难发现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呈正相关。18世纪以前,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化速度也大致保持相当的速度;18世纪至20世纪,在工业化的驱动下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与此相应的是,城市化水平大为提高,当前城市化水平高达75%以上的发达国家就是在这段时期完成城市化的。因此经济进步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没有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化水平也将停滞不前。相对应的,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也使城市化的过程表现出阶段性规律。

城市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通俗地讲,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聚集的过程。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劳动技术、资金、市场和人力资源等,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这导致了人类生产活动和市场行为不断向城市聚集,从而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同时,城市的聚集效应使社会和信息交流成为可能,文化、知识、经验和技术不断碰撞,迸发出创新和变革的火花,这将加速了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散效应也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以城市化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就是基于城市的聚集和扩散效应。

大量的城市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步伐。当前不少城市存在严重的城市问题,诸如城市贫民窟、恶化的城市环境、严重的交通拥挤以及社会治安等问题。应该说大部分城市问题源于工业化阶段城市盲目的、不协调的规模扩张。城市问题的治理需要投入巨大的`社会成本,当城市的聚集效应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不足以弥补城市问题治理成本时,城市经济发展将缓慢下来,甚至停滞不前,这个时候城市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将明显减少。而且,城市问题也弱化了城市的聚集效应,国内外一些大城市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多少也反映出这一点。

大城市优先增长理论和中心城市论的局限性。

大城市优先增长理论。纵观中西方城市化历程不难发现,大城市优先增长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具有强大的聚集效应。大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劳动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市场资源,在市场规律作用下,这为市场主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尤其是商业气氛浓厚的城市,聚集效应更为明显。但是,国内大城市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问题,要以他们来带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会增大城市负担,这无异于西方国家工业化阶段的盲目城市化,而且还会加大国民经济的区域性不平衡。面对农村人口众多的现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能仅依赖大城市的发展。当然限制大城市的做法也不可取,毕竟大城市具有强大的聚集效应,能促进经济发展。

中心城市论。中心城市论也是聚焦于城市的聚集效应,其目的就是通过建设中心城市、产生聚集效应,然后借助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中心城市的建设需要国家的巨大投资,尽管我国近几年经济飞速发展,但是就整体而言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在这种条件下,仅依靠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很难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而且中心城市的发展必须以提升经济实力为前提,否则很容易出现“过度城市化”现象。在市场经济下,只建“城”而忽略了“市”,就会出现有“城”无“市”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已失去发展的活力,更谈不上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而且还会严重浪费有限的社会资源。

经济基础薄弱是制约我国城市化的关键因素。

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中西方城市化历程表明,城市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象,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没有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就停滞不前。因此,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发展,发展大城市并不一定能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的普遍增长,这也意味着发展大城市并不一定能有效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而且还会带来严重的城市问题。

经济基础薄弱、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虽然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比起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经济基础整体上看依然很薄弱,而且我国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不平衡,有不少地区刚刚脱离贫困线。此外,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占总人口的很大比例。面对这样的现实,我国的城市化困难重重。

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是发展区域经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都比较落后,而且农村人口比例大(比较而言,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农村人口所占比例也相对较低)。而且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并不只取决于少数大城市,而取决于整体。因此,我国城市化的关键不是发展大城市,而是以大城市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以及城市化与区域经济整体提升。

发展体适能中的高校体育的论文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快速跑的能力,且不与他人碰撞。

2、能在游戏中感受到快乐。

材料准备:母鸡、狐狸头饰各1个、小鸡头饰若干、“虫子”若干、录音机、磁带、“小鸡家”“狐狸家”的场景。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准备活动)。

1、鸡妈妈带幼儿在“老母鸡”音乐的伴随下进入活动场地,音乐停止,鸡妈妈说:“鸡妈妈我真能干,看看我今天生下了哪个蛋宝宝!”幼儿随即蹲下做蛋宝宝,老师巡视。

2、鸡妈妈边巡视边问:“宝宝、宝宝长多大了?”

幼儿答“我们伸出小脑袋!”(带幼儿活动头部)。

3、鸡妈妈问:“宝宝、宝宝长多大了?”

幼儿答:“我们伸出小翅膀!”(带幼儿活动肩、臂部)。

4、鸡妈妈又问:“宝宝、宝宝长多大了?”

幼儿答:“我们跳出蛋壳了!”(带幼儿活动腰、腿部)。

5、鸡妈妈问:“谁知道我们出去玩时应该怎样走?”

二、中间部分。

1、鸡妈妈:“宝宝们越来越棒,现在妈妈要教你们一个新的本领:小鸡捉虫(模仿捉虫的动作),如果在找虫时遇见了大狐狸,我们可要赶快跑回家里。”

2、练习快速跑的动作,提示幼儿要快速前后摆臂。

3、带鸡宝宝到树林里找虫吃,遇到狐狸后快速跑回家里。

4、在家里巡查有没有丢失的小鸡,并同宝宝一同商量救同伴的方法。

5、带宝宝一起去救同伴,要求:轻轻跑出去躲到大树后面,等妈妈把同伴救出后一起快速跑回家,同事注意不要撞到同伴。

6、鸡妈妈再次带宝宝捉小虫,捉到后把它快速带回家,可别让狐狸给抓走。

7、回到家中分享食物。

三、结束部分:

带鸡宝宝做整理活动,带回活动室休息。

传统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西德体育教学专家海克尔在评价体育课的质量时,提出两条简单的标准,其中一条就是笑。没有笑声的体育课,往往缺乏生气,显得沉闷而呆板,青少年活泼爱动的天性必然会受到压抑。因此,在体育课中加点笑的因素,这样才能达到练中有乐、乐中有趣、趣中有练、练而有成,才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笑在体育课初始时段的作用。

体育课开始,安排游戏、健美操内容,是营造欢乐气氛的有效手段。游戏是学生们的“朋友”,做游戏又是他们的天性,它可以满足青少年学生身心发育的`需求。如模仿动物走路的游戏,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练习,要求相互观摩,学生各种各样姿态的表演,会使对方捧腹大笑。这时测定的学生脉搏会由一般的80次/分左右上升到100次/分以上,部分表现出狂笑的学生,脉搏数可达120次/分。如果是有闪躲活动的抓“尾巴”游戏,则更加激烈,身体活动加上学生抓到“尾巴”后成功的笑声,会促使脉搏次数达到110次/分以上。欢乐的笑能调整人的心理活动,提高心率,为进入课的基本部分做好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笑在体育课持续阶段时的作用。

体育课的中间部分有笑声,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教师的话能进入学生的意识,引起兴奋,当学生练习心率达到130次/分左右时,仍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工作能力,不易产生疲劳。例如在快速跑教学中,“微笑”可以使面部肌肉放松,面部肌肉放松的话,颈部肌肉也放松,这样,头颈处于自然放松状态,可使肩背部韧带也处于自然放松状态下,这时双臂摆动协同如一,不仅可以维持身体的平衡,而且也能以上肢动作振幅、频率影响下肢,与下肢共同作用于跑的动作。在具体的教法上,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要求,做到“笑着跑”,脸部一定要带有笑意,内在的心理要表现出一种自豪、喜悦的心情,途中教师要不断用语言提示,当学生笑着跑过终点后,互相间可以交谈、说笑,没有学生喊苦、叫累,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这堂课很轻松,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身体,感到跑步确实是一种享受。

三、笑在体育课接近尾声时段的作用。

威廉・卡尔顿认为,一个人笑后浑身肌肉松驰,有消除疲劳感觉。因此在课的结束部分,教师有意识组织学生做一些轻松愉快的放松练习,如游戏和有音乐韵律伴奏的舞蹈,做到动作新颖、简单易学、旋律优美,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练(要求放松大胆笑着做)或自己随意做动作(如手臂摆动、绕环)来调整学生的心理活动,引起学生欢笑声,这时再测定脉搏,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慢。这说明在课的结束部分让学生发出适宜的笑,会使大脑皮层出现一个兴奋灶,能及时消除因运动而导致的精神上的紧张和身体上的疲劳,恢复肌肉正常工作能力,而且使成功喜悦之笑得到升华,得到延续。

发展体适能中的高校体育的论文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越来越突出围绕学生自身的综合发展而展开。这种发展特征,一方面是对于我国教育事业自身发展趋势不断总结和反省的必然认识和结果,另一个方面也是社会进步的客观需求,是将社会的发展与人类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的必然结果。而这种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态度,进一步体现在高校教学环境,以及学生在高校背景下的学习状态,就是以实践作为重点环节,面向学生就业和服务社会这一方向的教学行为调整。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必然要求不同学科依据自身的学科以及教学特征,建立起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唯有如此才是切实推动高校教学体系发展,切实服务学生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二、高校会计实践教学展开现状分析。

从学科自身特征看,会计是一门集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应用型学科,其应用特征极强,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中诸多经济活动的诸多方面。这种应用特征从客观上要求高校会计教学建立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有效结合,并且具备在该专业环境内的综合能力以及专业素质。同时从教育本身面对的环境看,快节奏的社会经济步伐,从客观上要求学校培养出能够有效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毕业生。这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具有对应的专业理论能力,也是要求学生具备对于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以及相关的职业操守。这些能力的养成,本身是对于相关知识和理论的一种吸收和同化,是需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和风格。虽然当前高校会计领域教学活动对于实践教学的需求如此突出,我国至今都并未构建起完善的会计专业实践体系。综合当前发展,可以发现存在于会计实践环节中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环境中会计实践学习体系状态不佳。

从实践教学展开的形式看,从课堂一直延伸到社会,形成一系列相关的实践活动。通常包括课堂之上的会计专业的模拟实验、贯穿整个会计学科学习过程的实训课程,以及参与社会正常经济活动的定岗实习。从学生素质提升的角度考虑,无论何种实践活动,都应当是能否服务于学生能力提升的,是相辅相成并且能够构成一个完整体系的。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当前会计实践学习体系虽然从各个层面看都具有完整内容,但是不同层次之间相互独立,不具备构成完整体系的特征,因此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推动价值仍然有待推敲。

(二)会计模拟实验可操作性不强。

会计模拟实验,就是在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会计工作的流程,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编制记账凭证、编制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形成会计报表、对会计资料进行装订并完成归档工作。模拟实验本身是基于实际会计工作而确定的一种教学体制,但是其本身必须考虑到会计教学工作展开的进度和顺序等相关细节,因此在采用的时候通常都会在实际工作基础之上加以加工,而后才会呈现给学生。但是实际教学工作过程中,对于相关模拟实验材料的编选,本身工作量较大,因此常常会被忽略,而直接采用一些原始账务的片段作为实验材料。这种材料会因为缺乏代表性,或者无法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与教学顺序等其他相关环节实现有效融合,而破坏掉整个会计教学活动整体特征,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对于会计科目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训课内容与实际会计业务偏离。

实训课程是相对于实验课程更为独立的体系,对于当前注重实践教学的高校环境而言,实训是学生能够在校内展开的'相对完整的实践环节。通常是学生在掌握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后,按照会计工作的要求自行完成从填制原始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以及完成会计资料装订和归档等工作。实训课程相对于实验课程而言更注重学生面临问题和环境的真实性,相关的操作手段也从基于理论的纯手工操作延伸到手工操作和计算机操作相结合的模式。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因此在实验体系的设计方面任然表现出显著的欠缺。这种不足突出体现在会计工作的背景方面,由于实验室无法像实际中的企业一样设置各种内部部门和外部的业务关系、政府职能部门、银行等,学生无法了解会计业务和企业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的关系,更想象不出企业内各部门的相互牵制和政府职能部门的相互制约。因此对于当前教学环境中的实训课程而言,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与实际环境的脱节,直接造成学生实践环节的僵化。

(四)校外实习流于形式。

当前教学环境强调实践并且直接面向就业需求展开,因此通常学校都会在毕业前夕安排到相关岗位上展开顶岗实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能够通过实际工作进一步培养会计专业素质和面对问题分析处理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对整个会计知识体系展开进一步的梳理,是实现会计知识有效同化的必由之路。但是综合当前高校会计专业的实习展开状况,可以发现高校在这一方面的工作仍然有所不足。首先,虽然在教改的推动作用之下,众多企业与学校都签订了实习基地的承担协议,但是很多时候都只是流于形式,企业并不是真的愿意接收学生来单位实习。这种尴尬状况的产生源于两个方面,其一,企业需要维护和保持自身竞争力,不愿意承担培养新人的工作。同时另一个方面,学生在校内环境中的实践活动常常不到位,因此学生的能力往往无法满足企业需要,造成在实习过程中工作质量的下降,加剧校企合作之间的摩擦。

三、打造完整高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考虑到会计学科本身的实践特征,以及学生在毕业之后面临的就业压力,综合教育本身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唯有重视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才是切实帮助学生实现素质提升的重要目标。综合当前高校环境中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状况和实施特征,可以发现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亟待展开:

(一)构建完整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前文中已经提及,对于会计学科的实践教学而言,具体分为三个主要的层次,即基于课程展开的模拟实验、基于校内环境的实训课程以及企业环境中的实战实习。目前存在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将这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相互统一,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共同为学生的素质提升服务。对于这一方面的问题,首先应当加强实践体系的层次建设,对于模拟实验而言,重点应当能够保持与课程展开的同步,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兼顾到实际应用特点。而实训课程,则需要进一步向实习工作看齐,一方面要保持与实训课程,即会计相关课程体系的有效以及合理衔接,另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在于,实训应当是一种对于现实环境工作的模拟,而不应当是模拟实验的单纯体系化和规模化延伸。而对于实习层面,就当前的状况看,必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才能逐步打开企业市场,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更为理想的实习环境,也是开创校企合作良好环境的必由之路。

(二)打造真实的会计模拟实验。

会计模拟实验,是存在于会计学科课堂之上的实践教学环节,其特征和价值在于通过相应的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课堂上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这种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模拟实验本身会从内容和步伐上与课堂教学保持高度一致,但是这种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常常会导致其与实践严重脱节。虽然模拟实验本身是应当以教学活动的展开需求为主进行服务的,但是不代表其可以并且应当脱离社会实践环节,过度虚构任务背景等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实际工作中,首先应当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加强模拟实验内部各个角度的建设,综合课程展开进度与状况设置模拟实验的背景,并且尽量保持其真实性和连贯特征。其次,考虑到这一层次的实践教学更多注重学生对于相关理论的理解,注重手工操作,因此应当提前整理好对应的教案,无论是将模拟实验教学教案嵌入到常规教案之中,还是将其作为独立的教案体系存在,都应当注重标明其教学价值和注意事项。除此以外,还应当注重对学生的表现状况相关信息展开收集和整理,形成对于进一步推动会计教学工作,以及会计实践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有力支持。

(三)打造真实合理的实训体系。

校内实训对于学生而言,本身可以视为其走上社会岗位之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其存在价值不仅仅在于对于学生相关会计知识的查漏补缺,同时作为对于社会经济环境的一种模拟,对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造同样有着积极价值。学生展开对于会计学科的学习,不仅仅在于获取对应的知识和理论,更为重要的在于获取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只有足够贴近社会经济生活的实训体系,才是实践教学所需要的。实际工作中,教师应当切实深入到企业环境中加以考察,滤清企业所要面对的经济行为特征,并且在此基础上搭建起具有一定代表价值的实训体系。注重对于实际环境的模拟,但同时也应当承担起对应经济行为体现在账面上的工作特征,以及相应的工作特征与会计知识理论点的对应。通过此种方法形成对于相应实训效果的考核依据,并且进一步形成关于学生学习状况的综合评价,推动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帮助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

(四)加强多渠道校企合作。

良好的校企合作背景是确保学生实习顺利展开的有力保证,对于这一方面,目前的问题是企业对于学生的表现有所不满,而学生则会因为诸多不适应存在逃避现象,如果单纯依靠学校在企业和学生之间做思想工作,必然难以维持校企合作体系。实际工作中可以考虑首先由学校对企业环境中的主要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考察和了解,并且将相应的状况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对于这一阶段的实践学习有一个基本认知,同时也便于有的放矢地打造更具针对性的校内实训体系。学校方面,在面对校企合作之间的任何摩擦的时候,都应当深入考察整个实习体系中可能存在的根源性问题,避免单纯面向表面问题提出千层面解决方案的做法。

四、结束语。

对于会计学科而言,行之有效的体系化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毋庸置疑的积极价值。对此,学校方面必须加强服务意识,面向学生、企业以及社会多个方面的主体展开服务,深入发现该体系中的不足,积极推动其发展。

浅谈微博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交互作用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的形成与社会群众对体育热情充分高涨的现状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化教学能够很好地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拓展的自主性以及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化体育学习。在此种情况下,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体育舞蹈在高校文化产业中的影响探究论文

摘要:分组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方法,它将层次教学法和合作互助教学法两个单一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相互帮助共同提升。在众多的体育选修课中,形体舞蹈属于学生较为喜爱的项目之一,在高校体育文化生活中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具有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分组;合作;教学方法;舞蹈。

一、分组教学与体育舞蹈教学现状。

(一)分组教学方法研究现状。

以分层教学理论和和合作教学理论为基础,最终发展成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就是分组教学法。但是根据目前使用分层教学方法的现状,这种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生之间的合作不够主动,在分组之后的活动中经常出现相互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如此以来反而影响到学习的展开;其次,学生的参与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但是不参与活动的人数见大部分;最后,每堂课只有一位教师,教师不能全面照顾所有学生,一个班有几十个人,教师难免有估计不到的地方。而分组教学法能被广泛应用自然有自身的有点,如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这种教学方法更是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研究现状。

普通高校的'体育课堂中引进了形体舞蹈,从事教学的工作坚持不懈的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深入了解形体教学的目标和实际制定的教学内容,现在已经获得一定的成绩。根据目前的现实情况,“百花齐放”完全可以形容现在形体舞蹈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的局面,而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形体舞蹈教学方法的构造、原理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是对教学方法在教学条件下实施的可能性。效果进行验证研究。

二、分组教学法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应用效果。

(一)显著地提高了学习质量,提升学生成绩。

教学质量在使用分组教学法得到一定的提升,学生的潜力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挖掘,学生对自己更有信心,心理素质也得到提升,也有了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课后练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在使用分组教学法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培养出锻炼的习惯,也提升了运动的能力,学生的协调能力也在无意间增强。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分组教学法,学生之间相互进行形体舞蹈动作的观察与反馈,相互之间会对彼此的存在问题相互交流,这个过程也是也是对形体舞蹈动作的一个回忆,在脑海中加深对动作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角色互换,通过其他学生来了解自己的不足,在其他学生练习时注意观察,帮助其他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如此以来,学生能够提升对形体舞蹈动作的记忆,小组成员能够姐姐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大多数问题。

(二)提高学生技术和技能。

学生对最终成绩的注意力过高,这点很不利于能力的培养,通过分组教学加强学生的技能化学习,在学生相互帮助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技术与技能,自我的提高与发展就在良好的交流氛围中实现。传统的教学刚发,是由形体舞蹈教师对学生的的动作进行反馈,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但是学生人数过多,教学在短时间内没办法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反馈信息也很难及时传达给每一位学生。分组教学法正是改善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教学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提高学生社交能力。

分组教学法中关键的一点就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生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分组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合作机会,在正常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加强学生的社交能力。

(四)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有时很难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所以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的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高校形体舞蹈教学通过使用分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提升对形体舞蹈学习的兴趣,学生也更加容易掌握学习的动作要领,身体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缺乏主动性这一点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而分组教学法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三、结论。

分组教学法目前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对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和素质教育思想在分组教学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教学过程中分组教学方法结合了教师的主导型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与学生心理需求相符合。

参考文献:

[2]李采丰,于君.分组互助教学法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运用[j].运动,(06).

[3]李英豪.论分组教学在高校体育课堂的运用[j].内江科技,2015(11).

浅谈足球意识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培养论文

论文摘要:意识对于足球运动员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加强足球意识训练,锻炼学生的观察、判断和预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意识好的运动员在赛场上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是事倍功半,甚至是盲目的行动。

1前言。

足球运动是大学体育课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也是大学生十分喜爱的运动之一。现在已有了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可见足球运动在大学校园里已蓬勃发展。然而。球员对足球的基本技术动作,通过认真、刻苦训练后,均能较好地掌握;但在学习足球的基本战术运用上,掌握起来较难。足球意识是足球运动组成部分,在足球运动发展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当今的普通高校足球普修课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学生技术、战术实践教学。而忽视对学生足球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这对于学生足球的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了使足球意识教学得到加强,在教学中更好地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足球意识,现就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学生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教法改进,使足球普修课教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2分析讨论。

2.1足球意识的概念。

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多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意识看来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实际上它是非常具体的,有着丰富的内容,它和球场上运动员的每一行动都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人的一切行动受意识指导,且一切行动反映其意识。对于足球运动员来说,意识是发挥枝术的先导.是驾驭比寒的灵魂足球寒对抗性强、争夺激烈。攻方设法摆脱对手从容得球;守方则力求紧盯狠逼,迫使对手不能得球。这种摆脱与紧逼。是从攻守双方运用技术开始。因此,这就决定了双方必须观察、判断和具有预测能力,然后做出合理行动。这种包括观察、判断和预测能力等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意识。显而易见。意识对于足球运动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意识好的运动员在场上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是事倍功半,甚至是盲目的行动。

2.2高校学生足球意识存在的问题。

2.2.1选位、跑位意识不强。

不管是课堂的教学比赛,还是课余训练及自发组织的此赛。场上经常出现围挤现象。学生总是围着球转。球到哪儿。人群就拥到哪儿,结果是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将球传至多远。这种现象在新生中表现尤为突出。以进攻为例,临场比赛或对抗中人随球跑。没有穿插扯动跑动概念,场上经常出现挤疙瘩现象,队员不知该到哪儿跑位。

2.2.2传球时机不准。

传球方面的意识差,突出的表现在传球时机的控制和传球力量的掌握上欠佳。控制球的队员只顾自己行动,不观察场上攻防队员的位置移动。以至于同伴跑至空档处,却不能及时接到球,或接到球时进攻的好时机已经丧失。这种传球意识的强与弱不仅影响进攻效果,往往也会制约相互问意识的发展。传出的球不分远近、无论同伴是静杰还是动态,目的不明显.力量不适宜,结果传出的求要不被抢断,要不使同伴在有利位置处不能及时接到球,或是接到球进攻进机已经丧失。同时传球意识的强与弱不仅影响进攻效果的好坏,往往还制约相互问意识的发展。

2.2.3技术运用不合理。

学生在学会一种技术后,常常不管技术运用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往往只会机械地去模仿,生搬硬套,缺乏技术运用的目的性;行动的预见性;判断的准确性;行动的应变性;动作的隐蔽性;动作的合理性等,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性较差。

技术意识是运动员对技术长期实践的结果,其中包含了熟练掌握一应用一理解一对抗中应用一深刻理解,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运动员还没能掌握技术,单凭自己的想象,不可能有这一技术的意识。如果技术比较单一化,那么队员在应用这一技术时就别无选择,他的技术意识也只能往单一化发展。如果有比较全面的技术,那他面临相同的处境时使他有多种选择,这种有选择性的思维对提高技术意识是很有帮助的。意识在这提高的过程中又可以反过来要求技术动作的准确性与多变性,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技术动作来完成,同时技术意识也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2.4整体配合差。

足球运动是一项集体性极强的运动项目,集体配合意识要求运动员在场上的每一种行动必须胸怀全局,通力合作,把个人技战术的发挥融入集体协同配合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球队整体强大的战斗力。足球比赛是集体配合的运动,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要求全体队员相互协作。球场上常常会发生这种现象:只有某一队员行动,而得不到同伴的积极主动配合,这种忽视整体配合最终会给全队带来损失,导致全队的失败。足球比赛自始至终就是攻防相互转换的过程,这就需要队员始终保持高度的随时攻防转变的意识,并及时调整相应的攻防转变的战术行动。

2.3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足球意识。

2.3.1重视专业知识讲解。

足球理论知识的提高,是培养大学生足球意识的主要措施之一。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足球运动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当今世界足球技术、战术变化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理性上认识足球运动的内在规律,从而有助于学生足球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做到时常提醒学生,无论自己在何种比赛情况下,都要注意抬头观察,收集信息,预测判断。

2.3.2利用各种训练方法让学生体会足球意识。

由于高校学生的个体心智差异较大,对相同客体的反映会产生不同的形成,因此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对足球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足球意识是足球运动员在战术活动的实践基础上的一切知识、技术、战术的总和。学生必须具备一定专项知识,这才能谈足球意识。专项知识包括技、战术的`目的和意义及应用方式、方法、规则的要求等理论知识,是通过学习一一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不断获得而丰富起来的。因此,全面掌握专项知识是提高战术意识的关键。另外,技术同样也是战术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实践中运用某种战术或组织某种战术形成,必须具备与战术相适应的技术条件。

足球意识是足球运动员在长期的学习、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形成的,整个过程是个教育的过程,是客观因素在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在整个过程中,教练员是主导者,因此教练员的水平对运动员足球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客观影响的作用。作为一种集体项目的足球运动,集体的能力,加上学生充分发挥战术水平,才能最终赢得比赛。因此,学生的战术足球意识只有通过比赛才能得到检验和校正,在不断地总结中才能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2.3.3多方面培养无球意识的跑动。

足球比赛中,每一个队员平均控球的时间是短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进行无球跑动。因此,无球跑动在足球比赛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醒无球队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跑动,经常强调无论是在进攻还是在防守中的无球队员都要主动积极跑位,以创造整体攻守时机,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觉地无球跑动意识。无球技术动作的训练也是培养和提高意识的重要环节。学生的整体性很强,场上一人得球,其余队员并非袖手旁观、无事可做,而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战术行动,这里就牵涉到运动员的观察力和预判能力,观察力和预判能力是衡量足球运动员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所以,要根据场上的情况作出准确预测和判断,自己的同伴是准备传球还是准备突破?对方会采取什么行动?对此要及时做出反应,采取与之相应的行动。

经常地参加比赛,是培养和提高意识的重要手段。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争取比赛的胜利,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检验训练的效果。基本的运动意识的培养可通过训练,而特殊的战术意识则要靠比赛实践来提高。这是因为训练毕竟不同于比赛,这时包括队员所处的环境、对手的特点、对抗的激烈程度等都不相同。因此,我们应当将训练与比赛实际结合起来,把比赛当作训练内容的组成部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参加许许多多的大型正式比赛来提高队员的战术意识,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总而言之,通过比赛,可以丰富队员们的临场经验,提高正确选择及合理运用技战术的能力,这无疑是提高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水平的一种有效的、重要的方法。

2.3.4加大各种技战术的训练。

战术意识水平的高低,最直观地表现为临场的技战术行动的选择能力,这是评定运动员意识水平的又一重要标准。因此,高校学生的战术意识,就要不断提高他们技战术行动的选择能力,要求学生们在训练和比赛中注意观察和分析,不断总结经验,训练时从实际出发,加强基本技战术的训练,杜绝那些不切实际的华而不实的动作。

足球运动是一项整体性极强的运动项目。集体化的意识要求运动员的每一行动,必须胸怀全局,通力合作,把个人技战术的发挥融入集体协同配合之中,努力促使集体战术配合的圆满实现。足球场上队员位置分工不同,担任的任务也有区别。一般说来,进攻队员的任务就是力争射门得分,防守队员则是力保城门不失。但是现代足球要求,在各尽其职的前提下,防守队员也要根据场上情况插上助攻,进攻队员在失球后,应立即就地反抢,延缓对方发起快攻,或者回撤,协助防守。每个队员在尽量保证完成好自己的分工任务的同时,多给同伴以支持,全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的团队精神,必能创出佳绩。

身体素质、基本技术、战术的训练是培养足球意识的物质基础,尤其在激烈的比赛对抗中,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保证,最好的技战术都不能得到很好发挥,从而影响足球意识的发展。同样,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还必需具备精湛的技术和灵活多变的战术配合。因此,在教学中,要认真抓好对抗中的身体素质、基本技术和战术的教学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问题,学会用头脑踢球,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会处理场上各种情况的变化,并及时采取最佳的行动。对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对学生出现的失误不要过多指责,要耐心给予纠正和鼓励,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训练氛围。

采用电化直观教学。经常观摩高水平比赛教学中常采用录像等直观教学方式,学习观摩高水平比赛,并让学生根据自己位置及打法去领悟高水平比赛中队员技术、战术等意识特点,从中学习并提高自己的足球意识。

战术意识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的战术应用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的,在这意识历程中因为存在大脑“思维活动”的差异,形成了足球战术意识上的不同层次。我们都知道战术意识的培养,智力因素更显它的作用,优越的智力水平不仅能极大地加快战术意识的发展速度,而且也为战术意识培养创设巨大的潜能基础。但对智力因素的理解,我们不能简单地看成为学生聪不聪明,而更重要的是看学生能否认识自身的优势与抓住对手的弱点。也就是说培养良好的战术意识需要队员的聪明,更需要老师正确指引学生战术意识的正确思维。教师和学生开放头脑对接受新的观念与评价新的观点来说是必要的,并非所有的新观点都是好的,仅因为新的足球观点就全盘接受是不对的。

研究认为,提高与发展运动员的观察能力是提高与发展足球意识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因为,比赛场上的正确行动来源于准确的判断,准确的判断则建立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而观察又是由有意注意引起的。因此,培养足球运动员的意识,首先应从运动员注意力的分配与转移进行训练。那就是通过训练将运动员的注意力从某个具体的身体操作活动中解放出来。在单个技术训练中。可设计抬头看各种信号后进行运球、急停急起传射等练习手段,培养获球后观察战术情景,迅速面向前场,快速寻找进攻机会的意识。在进攻训练中,强调无球队员随时注意控球队员的动作意图,控球队员刻意注意无球队员跑位和穿插的动作意图的练习要求.培养其观察场上情景的意识。在防守训练中,可采取以少防多的练习手段,在强调正确选位和盯人要求的同时,强化正确观察和判断进攻队员的动向、意图以及补防、协防的意识。

3结束语。

学生在思想上都应有一个概念。即,接球前就应做好接球后应该做什么的观察、判断的准备;突破前就应做好突破中可能做什么的观察、判断的准备;在防守中根据场上情况,分析对手可能要有什么意图。从而养成学生在球场上不断地、反复地观察、判断、分析的习惯和能力,随时保持对场上情况的预见性,决不可凭主观拟定一些死套路。

学生意识的提高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具备良好的意识,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观察力、思维力和预见性,就能在比赛中增加取胜的法码。因此在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应用各种训练手段,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从而在比赛中得到最佳效果。这是足球基础教学时培养学生足球意识的有效途径。

浅谈足球意识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培养论文

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渗透人本主义,其核心是强调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3.1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目标设定要体现人本主义。过去,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目标设定过多地从技能角度出发,强调体育技能和测试标准,往往忽略学生在公共体育课的心理承受力和情感体验。这样的结果是让更多的高校学生不喜欢公共体育课,不喜欢参与体育运动。长期下来,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逐渐不如理想。为此,高校公共体育课在目标设定上,就要体现人本主义,不能只重视运动技能和考核分数,而是要加强以学生为中心。那么,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目标设定应该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量:

3.1.1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目标设定要立足于整体学生群。目标设定要考虑学生的整体发展,同时也考虑学生整体的个性化发展,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施以个性化的课程目标。

3.1.2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训练目标设定要个性化和多元化。目标设定不但有体育训练技能方面的内容,也要有学习者的认知程度、情感态度、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这就充分展示高校公共体育课目标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目标设定为五个方面:课程参与积极性、训练技能效果、个人身体素质、训练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由此可见,在人本主义的总体指导精神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目标设定显得个性化,更加贴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获得全面发展。

3.2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课程内容要体现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反对传统教育过度强调“知识灌输”,不能把“知识学习”割裂“学习情感态度”,提倡“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是指学习者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个性对未来选择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种学习方式。至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课程内容设置,不能局限于训练运动技能,还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体育训练内容对未来身体健康的意义和价值,进而令学习者能够发自内心地喜欢体育运动,最终将身心投入到体育运动课程之中。具体来说,根据训练项目,高校公共体育训练包括长跑、短跑、跳远、篮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等内容。根据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高校公共体育课可以开设必须课和选修课,让学生有更多选择余地,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高校公共体育老师还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尽量做到公共体育课的生活化和趣味化,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影响其运动健康观,即使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仍然继续热爱运动,关注健康运动,提高自我的身体素质。根据不同学校所在地的资源和优势,公共体育课也可以考虑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运动内容,比如赛龙船、舞狮子、郊外越野。总而言之,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课程内容要体现人本主义,就是让学生成为主人,课程安排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为目标,科学把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健身意识。

3.3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训练方式要体现人本主义。以往,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训练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教师的“教”,教学方式侧重于“灌输技能”和“机械练习”,课堂氛围窒息令高校大学生抗拒公共体育课,厌恶体育运动。那么,要体现人本主义,高校公共体育课采取怎样的训练方式?主要重点是由教师的“教”转为学生的“学”,教学中心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把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运动。至于高校公共体育课采取怎样具体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主要是五六十个学生一起授课,最大好处是较快培养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同时缺点是忽略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容易出现对公共体育课程的厌恶。化整为零的小组合作,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布在不同的小组内,让组内成员互相帮助,减轻老师授课压力,也增加组员之间的感情,最终促进全体学生热爱上体育运动。与此同时,高校公共体育课老师还要重视人文关怀,针对动作不协调、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要给予语言鼓励,适当地降低训练难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信心,使学生乐学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课程中去,让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共同进步。关于人本主义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改渗透,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限于水平有限,故搁笔于此,希望本文能达到抛砖引玉之功。

参考文献:

[1]车文博著.人本主义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陈学宏.走向人本主义教育的学校管理[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3]唐大鹏.人本主义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设计及应用[j].体育科技.2017(03)。

[4]杨宇飞.“人本主义”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02)。

[5]张晓燕.论教育人性化―――兼谈以人为本教育观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区别[j].上海教育科研.2010(01)。

合作活动学习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在摒弃传统教法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积极探索新型教法,更好地实践新课程。但是,近些年来,冷静观察体育教学中的一些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在热热闹闹的课改表象下,有一股浊流在滋生、涌动,致使课程标准的实施或流于形式,或走向极端,并使一些体育教学走向岔道、步入误区。例如,在一些公开课上常看到所谓的“合作学习”就是分组讨论,好象没有小组学习讨论似乎就没了课改。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无谓地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合作学习,避免形式主义和表演化,是广大学校体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合作是指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参与者具有共同目标、相近的认识、协调的互动、一定的信用,才能使合作达到预期效果。由于体育的学科特点,注定其合作学习的形式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其他学科主要通过思想交流及语言上的沟通,最后达到某种共识;体育学习中的合作,更多的是强调肢体上的合作来达到某种目标,或者是通过对项目的合作练习,得到某些有规律的总结。合作学习根据不同范畴的特点定义也有所差异,在体育教学方面,合作学习是指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新课标不仅强调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上好每一堂课。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合作学习是体育新课程大力提倡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它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是我们体育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现就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看法:

“合作”不等于单纯的小组讨论,也不等于简单的互助式学习,教师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除了合作前的分组对合作的评价外,合作学习过程中也少不了教师的适时引导。例如,在学前教育专业利用器材做各种创编活动,搭造型、拼图型等教学时,除让学生积极构思和发挥想象外,教师应根据备课时想到的、适合儿童特点的而学生还没有发现的各种造型或图形进行启发引导,最终达到使学生恍然大悟的效果。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时要注意介入的时机,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教师的“点拨”是合作学习的“养分”,没有“养分”,合作学习将失去意义。

教师对于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并根据具体情况集中解决或个别进行辅导。比如在“抢运伤员”的合作接力游戏中,有的组为了追求速度,到达终点时不是将“伤员”轻放在地上,有的“伤员”甚至被摔在地上成了真“伤员”。遇到这种情况时,必须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

二、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应符合“最近发展区”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它的适用范围,不是任何学习内容都适合运用合作学习的,有时候直接教给学生技能或信息,比学生自己去发现更为有效。例如,对于刚刚接触篮球的同学,学习单个动作如拍球、投篮和运球时,需要大量的单独练习的.时间,这时候就不适合运用双人或多人的合作练习。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价值的、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为学生提供“合作”的契机。比如,在学习篮球的传接球练习之前,双人合作用胸部、背部等部位顶住球做横向或纵向移动比赛,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锻炼了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具体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进行应来源于学生知识、体能、技能的“最近发展区”,以增强学生成功的信心和成功的可能性。例如,在低年级阶段设置合作学习的主题和情境,内容要简单、具体和生动。

三、合作学习的时间安排,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合作学习时间以多少为宜,没有明显的界定,要根据学生特点、组织情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来确定。一般涉及内容比较直观、具体而简单的可以直接进行合作学习。如篮球双人传接球、排球垫球或传球等,教师讲解完动作要领后可以直接进行双人或多人合作学习。涉及的内容如果要通过练习来获得新知,就要延长合作学习的时间,如通过传接球练习让学生总结出篮球胸前传接球的动作要领,起码要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体验和思考的时间,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进行解决。如果涉及的内容或变化形式比较复杂,在课堂上难以解决的,可提出要求,待下次课再解决,或者模块教学结束后通过考核评价的方式来体现出来。例如,在学习和掌握了兔子舞的基本动作要领后,教师要求学生分组编排不同形式变化的集体兔子舞的组合练习,如果没有利用多媒体方式或课前的提示,学生就很难在课堂上很快完成。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下次课或以后的考核评价中再展示,让学生有足够的合作学习的时空。

四、合作学习的人数,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

合作学习不只局限在两人之间,也可以是较多的人群组合,3~5人、7~8人均可,甚至整个班级也可,但要明确个人的责任和分工,防止责任分散和“免费搭车”的现象。例如,在多人多足的游戏中,通过让学生进行二人和多人的合作运动,发展学生的速度、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最后能完成游戏,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而且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人数较多的合作学习中,协同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而且由于具有三人以上的人数优势,因此进行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加了,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途径,特别是创新意识可以在小组“头脑风暴”中得到启发。

五、合作学习的评价要全面、客观,多给予激励。

合作学习需要有一个目标评价体系做保障,否则,合作学习就会迷失方向,学生对合作的吸引力就会减退,使小组逐渐失去吸引力和凝聚力。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可以从合作技巧、合作效果、合作是否愉快、进步程度等几个方面对小组和个人进行评价。教师也可以通过和小组展示进行比较分析,使大家共同分享合作学习成果,提高学习能力。评价一定要客观全面,多关注学生的优点,多给予表扬鼓励。比如在“通过障碍”接力跑游戏中,有的小组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取得了胜利,自然要受到教师的表扬。然而在比赛中,有的小组的学生在碰倒障碍后又返回来将障碍摆好,有的小组的学生还主动跑去帮别的组放置碰倒的障碍,结果落在了后面。对于这种严肃认真、遵守规则、团结协作与互相帮助的优良作风与品德,也应当给予大力表彰。对于在小组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可从正面提出希望和要求,帮助学生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另外,教师的评价要力求明确、具体,使学生听后心明眼亮,知道自己应当怎么做和不应当怎么做,这样的评价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科学合理地运用合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实现学习目标。但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它的适用范围,不是任何学习内容都适合运用合作学习的。运用合作学习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合作学习在时间安排与评价上都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合作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的,但也必须明确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各自的分工,避免“少数干,多数看”的现象发生等等。只要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加强对合作学习理论方面的研究,并能够在实践中大胆应用,必将促进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直以来体育都是学生进行自身素质的完善的重要手段。它的基本目标主要是发展体力和增强体质。教育方针的要求和实现所谓素质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加强体育教学工作。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德育,而素质教育的基础则是体育。所以说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的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时期,新旧思想观念存在着激烈的碰撞。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强调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并且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服务。所以应该使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提高被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觉悟意识,只有这样我国才可以培养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新型的社会主义人才。体育作为教育手段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它的教育效果是多元化的这对当今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有帮助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很明智的。当今的大学生们都出生在和平的年代,他们绝大多数没有遭遇过重大挫折段有经历过人生中的大风大浪更没有经历过社会的动荡。他们的成长相比较于老一辈人来说可以算是顺利的'特别是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都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版来张口衣来伸手仿佛成了习惯这可是典型的温室花朵。他们的身心屏弱身体素质不高骄傲自负并且意志力薄弱这不仅会扰乱高等教育的正常生活和教学秩序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隐患所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们的德育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教育方法不够有效。思想政治的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所具有的多方面的适应性来决定的。在当今社会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教育方法的适应性不强的问题,这与受教育者的层次和规模不相适应。随着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各个高校的学生数量也是急剧增多,这就给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的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油于学生的层次和规模不断增加掌生之间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水平差异性也变得越发明显对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要求也是更加突出。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在体育设施的配备、场地的扩建以及教师的补充体育等方面没能跟上发展的势头从而出现了辅导员、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严重超标体育活动场地也是严重短缺这种矛盾就导致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降低。

(二)教育措施不够得力。当前高校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教育措施不力主要有:

1。组织领导不完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指出着通高等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立体育管理部门,配备管理人员和专职干部。然而从北京、四川、重庆、湖北等29所高校的问询结果来看,这29所高校都没有设立起独立的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而配备专职的体育管理工作人员的仅仅只有三所高校。

(一)结合教材特点。高校体育教材的内容多种多样,每一种教材都是从某些方面突出体现高校的体育教育所具备的比较丰富的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比如说,长跑就重视培养大学生们的顽强坚韧的精神,篮球则重视培养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的精神;在进行篮球的技术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张扬个人的风格要求勇敢、果断然而在篮球的战术教学过程中则重视整体协调配合、冷静、沉着。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大学体育教材的特点结合起来。

(二)抓好组织教学。组织教学指的是教师根据体育的教学任务、特点以及其它实际的情况对器材、场地、学生等进行合理的安排时所应当采取的措施。它一般包括教学分组、体育课堂常规、体育骨干的培养使用、场地器材布置以及队列队形的运用等。组织体育教学既是教学工作所顺利进行的保证同时也是教师发挥出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对教学进行严密有序的组织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们掌握体育知识与技术、锻炼自己的身体还能够形成良好的氛围,有效表达教育者所提出的规范要求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高校体育教育对与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因为多姿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但能够培养学生们的积极竞争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有调适的功能。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体育老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并且联系体育工作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从而不断地使学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充实,进而使他们的知识更丰富心灵更高尚视野更辽阔并成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

合作活动学习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目前,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传授知识以教师为主体,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但这也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高校体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方式不断丰富,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出很大努力。在今后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合作活动学习方式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二、构建大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共同体。

第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大学生参与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性地获取运动经验。当代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体意识淡薄,因此,就要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的形成,要增强大学生体育运动的主体性,使他们形成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驱力,让体育活动锻炼成为他们稳定的内在需求。只有自觉自愿地参与体育活动时,大学生才能更加积极参与高校体育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1]高校体育教学必须突出大学生的主地位,提升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主体性,增强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创造性获取运经验,表现出一种稳定心理倾向,大学生文化的高校教使命才能真正实现。第二,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高校体育教学不是要降低教师的地位,而是将教师转变为主导性。大学阶段是重要转折阶段,教师要引导大学生的'发展。体育教师要更加积极第参与和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活动,使大学生的体育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使大学生掌握体育基本技能,保证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大学生需要教师的监督,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是“促进者”、“激发者”、“协调者”。第三,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中主体间的交往与合作。高校体育教学的主体间性教育要求构建和谐的主体间的关系。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主体间要进行必要的交往与合作。体育活动的进行取决于活动主体之间的关系。只有教师与学生都主动地合作,才能达成共识,促进融合。高效体育活动中,教师应帮助学生主体建立意志、道德、情感、信念的共识。第四,高校体育教学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高校体育教学包括大学生自发、自愿参与的各类体育活动。终身体育理念使大学生的学习转向课堂外的生活世界。那么,高校大学生要通过这种延伸,改善心理状态,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克服心理障碍,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表现出良好的合作精神与合作的关系。

三、基于活动的合作学习方式。

第一,学习目标具体化。在学习活动开始前,根据学生的需求与教学目标设定明确活动,预估结果或行为。在合作活动学习中,教师和大学生应该设计明确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等目标,明确体育活动的合作基调。[2]在教学环节方面,体育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要体现的连续性、主体参与性,要实时反馈教学效果。高校体育教学要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发展,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体育文化欣赏能力,能够参与课堂内外的各类体育活动,使学生养成=健身运动的习惯,体育文化素养进一步提到提升。因此,应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形成体育教学活动化、合作化的模式。第二,学习内容结构化。在体育教学中应以任务为导向,建立问题解决模式,保证大学生真正获得学习的经验。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应该走出教学场地,走向社会。通过社区活动等主动建构认知结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塑造整体人格。高校体育教学要使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结构化,要形成解决问题的活动方式。第三,学习过程协作化。要建立高校体育学习共同体,使整个学习过程在合作中进行,教师是激发者、协调者、促进者、辅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师生之间是民主、合作的关系。通过师生之间的良好合作,促进大学生运动技能、身体素质、运动参与性的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第四,学习环境生态化。高校体育学习共同体中的合作活动学习需要创设生态化的学习环境,要能够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课程资源。在合作活动学习中,高校体育活动大学生要处理好内在关系和外在关系。大学生应对内建构独特的自我经验,还要建构社会经验。内生的自我环境和外在的文化环境的构建可以使合作活动学习的环境生态化。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大学生完成体育学习目标,实现心理健康,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运动中体验乐趣。第五,学习结果反馈化。在高校体育教学合作活动学习中,教师应该在学生的合作活动中适时介入、整体监控,仔细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帮助学生实现顺畅的交流与合作。在合作活动学习中,体育教师应细心找寻学生体育活动中的困难,减轻活动中的消极因素,指导他们找到解决办法,示范大学生实现小组目标的途径。

参考文献:

探讨茶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论文

调查显示,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沉迷于网络世界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太喜欢运动与学习,对于体育课的学习也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而已,业余的时间他们基本都是上网,很少自己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因此,现在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想办法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学习中,试着发现学生的.长处,然后借助学生的长处进行激励式教育。首先,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身体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法,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让他们达到不同的学习程度。尽管高校制定的体育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有一定的依据,也比较合理,但是老师只要不是违背教学的各项规定,可以在自己权利范围内结合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并且将激励式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

2.2要以促进学生的优点为根本。

可以结合大学生的优点以及特征对学生进行划分,总共可以分为两方面,然后再运用激励式教育进行教学。第一,体育老师要先了解学生之前体育课都学习过哪些体育项目,以及学生除了学习过的体育项目自己还比较喜欢哪些体育项目,并将这两者集合起来进行比较,然后再找出学生最擅长的体育项目。这个过程中也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在体育上的优点,即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然后结合学生的各项特征,为他们设置专属的学习训练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体育学习的潜力。比如:对于一些比较喜欢篮球的学生,老师可以给他们讲解一下打篮球的技巧,也可以组织学生举行篮球比赛,自己也参与其中,在比赛中教给学生打篮球的各项知识,这也是对老师所讲理论知识的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上课所讲的一些理论知识。第二,让学生和其他学生进行对比,来找出自己的优点。让学生之间进行对比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生身体素质确实普遍有所下降,然而有些测试可以看出,有些大学生的柔韧性、体力还是不错的。因此,体育老师应该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发现他们的特点,并且以此来鼓励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到体育学习中,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對于跑步比较快的学生,老师可以结合他们的这一特点进行指导,鼓励他们在短跑、接力方面加强练习,告诉学生一定要坚持,让锻炼成为一种习惯,这样他们的身体就可以更加强健。

2.3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

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比如:学生在参加学生举行的运动会中取得进步,老师就应该进行表扬,并且鼓励学生坚持锻炼。当然对于学生的一些小的进步,比如:之前做的动作不标准,经过老师指导以后积极进行改正了,老师也应该进行鼓励,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才有可能不断地进步。反之,如果这个时候老师进行严肃批评,责怪学生学习能力太差,那么将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有可能以后的体育锻炼他们都不会积极参与了,因为他们害怕老师再一次责骂自己。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多鼓励,帮助学生慢慢进步,并且让学生明白这些进步对他们身体健康都是有好处的,而且这也是自我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

2.4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改变一下教学方法,或许有些教学方法无形中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高校中体育教学和别的学科的教学并不太相同,它要求体育老师要有较高的技术,可是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由于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正确或者教学安排不合理等原因,使得学生们对体育老师所教给的这些技术动作并不能熟练掌握,学生们也不了解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转变一下教学的方式,可以尝试在体育教学中引进激励式教学方法,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享受体育锻炼带给他们的快乐。

2.5要为学生做好示范。

在体育教学中,在教学生一些体育动作的时候,教师不能只是口头描述,要通过自身的示范,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体育动作的要领,要让学生们跟自己动作来做,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很容易理解各个动作的要领,做出的动作会更加规范,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另外,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一般并不能马上发现自己练习中做的不对的地方,所以就更不可能马上进行更正了,而大学的体育老师每节课要带的学生有很多,根本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而只能结合学生实际练习的情况,对出现错误率比较高的动作集体讲解一下,这就是学生体育练习成效较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运用激励式教学方法教育学生,为学生示范每一个动作,让学生们观察老师的动作发现自己不正确的地方,并及时进行更正。同时激励式教育可以使老师尽可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控制教学的进程,表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与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

3结语。

现阶段,很多大学生对体育学习都不太感兴趣,导致了当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低。而激励式教育的有效融入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因此,高校一定要重视在体育教育中,将激励式教育运用其中,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学习中。而想要真正有效地将激励式教育运用到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还需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让学生客观地看待体育训练与学习,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相应的锻炼,试着享受体育锻炼带给自己的快乐。

参考文献。

[2]张勇.简论赏识教育对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j].运动,2017(3):95,119.

[3]安强.网络时代激励式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6(27):107,109.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