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18篇)

时间:2023-11-29 23:15:56 作者:紫衣梦

教学计划还需要配备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难,并及时进行调整和反馈。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师:读情境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

师:那有什么方法能使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呢?

生: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师: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能知道平均数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刚刚我们初步学会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18+20+19+19)÷4。

=85÷5=76÷4。

=17(个)=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公平更好一些。

师: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这个平均数会比原来的数的最大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用到平均数的地方。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学习的如何。

四、作业。

1、做一做第1题。

2、判断题。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3、做一做第2题。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

2、能力目标: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难点: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上周的作业,有三位同学做得最好,今天老师带来些铅笔想奖励给他们。大家看统计图,哪三位做得最好,分别获得了几支铅笔?(叶雨7支、叶茹5支、李新3支)(课件展示)。

师:你们觉得这样分公平吗?怎样才能公平?

学生讨论,指名汇报。

(把叶雨的7支拿2支给李新,这样每人都是5支。课件展示)。

很好。谁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移多补少法”。板书)。

(先把三个人的铅笔全合起来有15支,再平均分给这3个人,这样每个人都是5支。)。

这种方法也很好!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板书)。

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这三个人铅笔的支数从不等变成相等,都是5。

教师指出:这里的“5”就是“7、5、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能简单的说一说什么是平均数吗?(学生思考或者讨论,教师在听取汇报后总结。)。

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使它们成为几个相等的数,这个相等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说到平均数,同学们能联想到我们以前学的哪个数学概念。(平均分)是呀,平均数是5,那么他们每人的铅笔支数应该都是5,是这样吗?(质疑,区分平均数和平均分)。

师:难道,老师真的不公正吗?他们的铅笔到底要不要重新平均分配呢?告诉你们,不能。这样做是因为叶雨书写最干净,而且明显进步,而李新最近书写有些下降了。同学们觉得老师做得公平吗?刚才的平均数只是一个反映今天奖品发放总体情况的数,不是真的把奖品平均分了。

同学们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平均数?说一说。(见课件)。

看来平均数的用处还真大,同学们要好好学习哟!

二、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同学们,上个月我们班每个同学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很多小红星。我们来看一下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统计结果。

第一小组上月获小红星个数统计表。

单位:个。

叶茹李新吴玉刘超。

14111013。

第二小组上月获小红星个数统计表。

单位:个。

叶雨付涛张新江南夏丽。

15128119。

其中,叶雨的个数最多,我宣布第二小组为优胜组,你们同意吗?

生1:不同意,她一个人怎能代表全组,就算叶雨最多,可是张新才8个。

师:那你们说怎么比呢?

生2:可以把每个组的个数加起来,看哪个组的个数最多,哪个组就好。

生3:可第一小组比第二小组少了一个人呀!怎么能比?

同学们认为怎样比最合适呢?(平均数)。

对,把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使它们成为几个相等的数,也就是把两个小组的平均数分别求出来再比较。(大家领悟到比较平均数最公平,从而认识平均数在统计中的用处。)。

下面,我们就各显神通,先求出第一小组的平均数吧!

小组讨论、汇报。

(将叶茹多的两个分给吴玉,刘超多的一个分给李新,这样,她们每个人都得到了12个,也就是第一小组的平均数是12个。)。

不错,方法很简洁,他用的什么方法?有不同的方法吗?

(先求出四个人的总个数,再求出平均每人的个数。)。

他用的方法就是——先合再分法。

看来,大家都非常聪明,第二小组的平均个数会求吗?

你们觉得这时我们求平均数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为什么这里求得的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

(先合再分法)。

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人数少,差距小,用移多补少法比较简单;人数多,差距大,用先合再分的方法比较简单。

我们看,第一小组的平均数是12,可是14、11、13、10这几个数里,没有一个是12的,它们有的比12大,有的比12小;第二小组的平均数是11,可是15、12、8、11、9这几个数里面也只有一个11,并不是每一个数都是11,它们有的比11大,有的比11小。所以说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小学数学四年级《认识平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89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互相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互相改写。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数。

1、创设情境,引出小数。

同学们平时跟自己的父母去逛过超市吗?今天你们和老师一起去超市看看。(播放课件)。

这些图片认识吗?是什么?(标价)那你们认识这些标价吗?待会高老师要考考大家。

昨晚高老师特意去超市调查了四种商品的价格(课件展示四种商品价格),大家先观察下标价中的数字。(张贴小数:5.9823.700.852.60)。

这些数有什么特点?(中间有个点)象这样的数你们知道叫什么数吗?(小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小数。(板书:认识小数)。

这些小数中间的点叫什么呢?(小数点)板书:小数点。

二、认识小数。

1、读小数。

生汇报小数的读法。

师总结:读小数的时候,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板书整数部分),按照整数部分的读法来读,小数点右边是小数部分(板书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它的数字,每一位是几就读几。

全班齐读最后两个小数:0.852.60。

2、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商品名称价格/元表示。

火腿肠5.98元角分。

牛奶糖0.85元角分。

面包2.60元角分。

文具盒23.70元角分。

生答,有异议的多请几个同学回答。

看来大家确实都看得懂这些价格,那谁来说说小数点左边的整数部分表示什么?(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表示什么?(角)第二位表示什么?(分)。

在小数上方板书:元角分。

二、教学例1。

1、寻找生活中的小数。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是几元几角几分很清楚了。下面请大家在你们的桌面上或者文具盒里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也有小数存在。生回答。

我们水笔上的小数0.5后面的单位应该是毫米,它表示笔芯的粗细,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除了毫米,还有米,分米,厘米。大家还记得一米有多长吗?伸出你的手比划下。

2、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课件展示1米有多长。课件边演示,教师边讲解。

如果把这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是多长?(板书1分米)。

那它是1米的几分之几呢?(1/10)。

因此1分米也就是几分之几米?(板书1/10米)。

当天它也可以用今天刚认识的小数来表示也就是0.1米。(板书:0.1米)。

大家看看,小数点右边的1表示什么?(生答1分米)。

同学们真厉害,这都答对了。那既然1分米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那二分米呢?生答师板书:2分米=2/10米=0.2米,并请生说说想法。

既然1分米,2分米可以写成0.1米、0.2米,那4分米呢?生答师板书:4分米可以写才0.4米也就表示4/10米。

1分米、2分米、4分米用米怎么我们已经学会了,那3分米。5分米,7分米你们会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91页,完成练习二十一第一题的第(1)题。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并讲评。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和练习我们发现十分之几米可以写成零点几米,零点几米就表示十分之几米。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1分米是1米得1/10,1厘米又是1米的几分之几呢?(1/100)。

是几分之几米呢?(1/100米)。

那用小数会表示么?(0.01米)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

真是聪明,大家看看,这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的是?(厘米)。

3厘米用米你会表示吗?生答。

板书:3厘米=3/100米=0.03米。

板书18厘米=18/100米=0.18米。

请同学们比较下,0.10.20.4和0.010.030.18这两组小数,都是小数,他们有什么不同?(0.10.20.4小数点后面都是一位数,0.010.030.18小数点后面都是两位数。)。

师:观察得真仔细,像0.10.20.4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数,这样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像0.010.030.18小数点后面有两位数,这样的小数叫做两位小数。板书:两位小数。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一、游戏激趣,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游戏吗?那我们来玩一个记忆挑战的游戏!比赛规定:1:每三秒呈现10个数字,看看每次可以记住几个数字:2:三秒过后,校对并记录下来。

师:我们班谁的记忆力最厉害,请他到前面记录。全班帮他校对怎么样?不要提醒哦,游戏继续进行。

全班收集数据、记录在表格里。游戏结束。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生:评价。

师:那知道他能记住几个数字吗?

二、互动交流,探求新知。

问题1:他能记住几个数字呢?(两人一组开始讨论1分钟)。

生汇报交流结果。

师:你的意思是算出记住个数的平均数,就能判断他们记住数字的水平。问题2:那怎么能求出记住数字的平均数呢?同桌合作交流完成:

1:利用作业纸用箭头在图上移一移,也可以动笔算一算,求出淘气记住数字个数的平均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设计

1、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读写。

2、借助温度的情境感受负数的意义,会比较温度背景下,两个负数的高低。

多媒体课件、自制温度计。

一、谈话导入。

是的,同学们,温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天气冷了妈妈会叮嘱我们多穿件衣服,别着凉了,这是温度降低了;天气暖和了,就会少穿几件衣服,这是温度升高了。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些关于温度的话题。

二、引导探究。

1、理解负数的意义。

(1)说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相机板书课题:温度)。

(2)说说你是如何理解“—2——5℃”的?

(3)(出示课件:温度计)结合温度计说说关于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

师: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所以科学上规定0℃是结冰点,把0℃作为零下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2、读写温度。

(1)如何表示“零下二摄氏度和五摄氏度”呢?请大家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

(2)展示学生自己的方法。

(3)师指导:通常情况下,5℃表示为零上五摄氏度,在前面加上“+”来表示,读作“正五摄氏度”、“零上五摄氏度”;而“—2℃”表示“零下二摄氏度”,在前面加上“—”,读作“负二摄氏度”,或“零下二摄氏度”。

(4)小结:大家看用符号表示比图画或文字表示简洁多了。

3、练习。

读出下列温度。

+10℃。

—5℃。

15℃。

—20℃。

写出下列温度。

零下三摄氏度。

五摄氏度。

4、进一步体会和理解正负数。

(1)今天我们这儿的气温大约是13℃,这样的天气大家有什么感觉?

(2)到了冬天,我们这儿的平均气温可达到—10℃左右,那是什么感觉?用你的表情和动作告诉大家。

(3)在我国北方有的地方最冷的时候,气温可达到—40℃,那又是什么感觉?

(4)在温度计上找找17℃、—10℃、—40℃分别在什么地方?也就是说,温度计以0℃为分界点,越往上温度越高,越往下温度越低。

出示某一天几个城市平均气温情况。

(1)读出或写出这些温度。

长春零下八摄氏度。

天津—2℃青岛0℃。

上海5℃。

武汉十摄氏度。

(2)长春与天津比,哪个城市气温高?哪个城市气温低?

(3)天津与上海比,哪个城市气温高?哪个城市气温低?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课本84—85页。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通过研究正、负数的现实模型——温度,为下一节课从相反意义的量抽象出正、负数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两个相反意义量之间的关系,温度的变化是学生能够体验到的事情,通过冷热之间差异的比较,初步让学生理解正负数的意义。

本部分内容是在一、二、三年级各册学习的“认识万以内的数”、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分数”和四年级上册“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的基础之上所学习的内容。在学本节课之前,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对温度并不陌生,对正负数的感知也是比较丰富的,但他们的方法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经过系统的总结、整合和疏理。因此,本节课就是使学生重温温度的情境,从感性的感知上升到理性的认知,形成数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之间的交接和转化。

1、结合温度的实例,探索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体验用带符号+或—的数表示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必要性,理解用这样的数表示温度的实际意义。

2、通过在温度计上标记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活动,体会零上温度、零摄氏度、零下温度在温度计上的位置与顺序关系,会正确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

3、会用带“—”的数表示零下温度,并能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

会正确读写温度。

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课件、温度计。

学具袋中4—8温度计、调查表、温度数。

课前谈话:老师可喜欢旅游了,准备寒假出去转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哪里冷还是热,你们都穿的是什么衣服,给老师点建议,让老师也参考参考。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播放视频,提问:雪孩子为什么会不见了呢?

2、初步阐明温度的定义: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就是温度。

3、提问:关于温度,你想知道些什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感知温度的读写法。

1、师生谈话:你们喜欢去旅游吗?

2、播放天气预报。要求:你听到了哪些与温度有关的词语?温度的单位是什么?

3、试一试:把其中北京的气温情况,用你喜欢的方式简单地记录下来,让人一眼就能明白你的意思。

4、展示交流:你认为那种方式比较简便?(这2个符号在温度里是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加减号的意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呢?)。

5、总结归纳:为了交流需要,我们统一用“+”正号,“—”负号分别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非常简洁易记的。

6、我是小小天气预报员: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播报和书写。

三、引导观察,认识温度计。

1、观察温度计,提问:在温度计上你都发现了什么?

2、交流温度计上温度刻度的排列特点。

3、0摄氏度的来历。

4、合作学习,探究方法。

(1)出示。

(2)试一试,在温度计上进行温度的标注。

(3)找一找,互相查看,你们之间哪里画的不一样,你认为哪种才对呢,为什么?

(4)对4幅图分别进行订正,并针对问题启发引导。

(5)通过刚才的标注,你发现了什么?

1、0摄氏度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线。

2、体验零上和零下的差异,理解它们是一对意义相反的量。

零上温度都在0摄氏度的上面,零下温度在0摄氏度的下面。(板书画横线讲解)横着放,就是零上温度在右,那零下温度就在左,零上温度在左,零下温度在右)。

3、联系生活,表示相对的零上温度3个和零下温度3个,感受相对的量。

四、合作发现,比较大小的方法。

1、零上和零下温度的比较。

(1)照片感受,在温度计上表示。

(2)谈一谈:你有什么发现?

2、出示表格,讲述要求。

3、合作探究,提问:通过比较,你说都发现了什么?

3、交流小结:归纳比较大小方法。

4、拓展在温度计上画一画,看一看,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差是多少?

5、联系生活。

出示4个城市温度,哪个城市温度最高,哪个城市温度最低?

请你建议一下,如何根据天气预报安排路线旅游呢?为什么?

6、分享,对于温度你还知道什么?

五、总结评价。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重点: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难点:

1、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3、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4、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经过三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认识小数、年月日、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个别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表现在计算技能较差,对数学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弱。

2、情感、态度。

学生课堂纪律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但也存在不平衡性,有些学生学习不用心,懒惰,有不做作业坏习惯,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本班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效地探索知识,寻求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素质。

(二)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大数认识的教学突出数学味,联系生活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2、教师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1)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3)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4、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

5、注意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

6、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灵活地处理教材。7、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8、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强调“认真刻苦学习”,不允许一个人掉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2~113页的例题1和例题2以及114页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的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使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师:看老师做些什么?需要多少时间呢?(课件出示例2)自由读一读。

师:为了更清楚地把沏茶的过程表示出来,我们习惯画上箭头。这叫流程图(板书:流程图)。请小组合作把烧水的过程用流程图画出来。

请学生上台试着画一画,看谁画的好!5、小结。

师:从解决烧水问题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能同时做的事情尽量同时做,这样才能节省时间)6、练一练:书本114页第(2)题。

师:吴老师告诉我一个消息:李晓晴病了。(课件出示题目)怎样安排这些事呢?请在练习本上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师:像这样的问题,都叫“优化问题”(板题),“优化”要求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探究例11、示例1主题图。

师:烙2张、3张饼最快用几分钟呢?怎么烙?小组合作用圆片摆一摆,完成学习提纲一。

(小组活动)师:2张饼最快用几分钟?怎么烙?(生边说师边完成表格)师:3张呢?请个别同学上讲台演示以寻找最优方法。

师:老师再演示一次。(边说边演示)先烙饼1、饼2的正面,要3分钟;再烙饼1的反面、饼3的正面,要3分钟;最后烙饼2、饼3的反面,要3分钟,一共要9分钟。从演示中你发现了什么?(锅里每次都有2张饼,更省时)师:这是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拿出自备的3张圆片摆一摆、说一说。

3、烙4张、5张饼的情况。

师:4张饼时,能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来烙吗?(能,分成2张+2张来烙)要几分钟?5张饼呢?4、饼数更多的情况师:如果饼数更多时怎样烙才快?各要几分钟?小组讨论后完成自学提纲二。

5、小结:

饼数是双数时,2张2张地烙;饼数是单数时,先2张2张地烙,最后3张用最佳方法烙。这样最省时。

四、生活举例。1、看书质疑。

2、从这些问题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合理安排事情,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3、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现安排来提高效率的呢?小组交流一下。

五、实践应用。

1、用餐题:书本114页第(1)题。

师:时间也不早了,我把吴老师带到美味餐厅用餐。(课件演示题目)小组交流意见。

小结:尽可能多照顾一位客人,多给一位客人炒菜。2、游乐园题。

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事情,比比哪个组又快又好:1)抄4张单词卡2)完成5张口算卡3)把口算卡交给老师批发4)止交单词卡和口算卡,换入场券。

小学数学四年级《认识平行》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是教学直线的平行,这是学生在认识了点和线段、射线以及直线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空间和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概念教学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也是学生不太容易掌握好的。在构思这堂课时也有一些困惑,尤其是开始教学时先抓概念中的哪一部分。先让学生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是什么意思,还是先搞清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直在犹豫,翻阅了数学教育心理学的概念教学篇章,我对本课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最终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从三个方面粗浅谈谈:

一、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链接生活理解。

因为学生获得概念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经验的增长而增长,学生掌握的科学概念许多都是从日常概念中发展而来的。所以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积累有利于概念学习的经验,同时又要注意利用学生的日常经验,为概念教学服务。四年级学生在之前接触的图形都是平面内的,而抽象出直线的图片也能直观的看出是平面上的。我还是先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入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有利于知识的建构。所以一开始我就为学生呈现生活中丰富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观察现实场景中的图片抽象出相应的图形。概念学习中学习素材很重要,由于想让学生根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类,我认为教材提供的素材还不够丰富和全面,于是增添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相交和平行的图片。数量充足,变式的形式也有,这样通过分类,使学生了解到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着不同的位置关系,通过对两种位置关系的比较,使学生对于互相平行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进一步研究平行做了铺垫。

二、比较异同探究,认清概念本质。

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理解“同一平面”不能不讲,但形式化的讲解,似乎并不能促进孩子们对此的理解。讲得过于深刻,也没有必要,有违于课改“学有价值的数学”的基本理念。

那么怎么认识是否这两条直线是在同一平面内的呢?开始我也尝试着想其他的方法来体现,但都觉得不够形象生动,学生也不好理解。而且开始跑道线、棋盘上的线都是正例,仅从正例还不足以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而概念的反例能提供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使学生对概念理解更加精确。最好是直观的,学生熟悉的,于是我就想到了立交桥,这个学生在生活中都见到过,生动形象,容易理解。由抽象到形象,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难度。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在“同一平面内”。具体例证太少也会对概念学习产生不利影响。于是在有了直观的认识后,我又安排了长方体上的线段所在的直线位置关系辨析。这时把学生思维提升到半抽象状态中,使学生原有的感性经验从具体直观上升到图形水平,既直观也需要孩子发挥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里安排的是正、反例相结合,通过三组边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比较、辨析,更加深化了学生的认识,进而掌握概念基本特征。从课堂上教学的效果可以看出这样的处理还是比较合适的。

三、动手操作内化,深化对概念的认识。

在学生建立并理解了平行概念后,要给他们一个内化的过程,要允许学生出错、走弯路,这样才能有真切体验,在体验中丰富经验、获得方法、形成态度、享受快乐、得到发展。这时我为学生提供宽松的氛围,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允许学生充分思考甚至想象,积极创造。画平行线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我首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用特殊的材料创造平行线,在活动的过程中去探索平行线的画法,由易到难。点子图、方格图、白纸、小棒等等学具让学生自由的创造发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也体验到了乐趣,通过自己的尝试掌握学习的方法。例如在对随意摆小棒和随意折纸的不准确性的认识中,更加深化了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接着我通过对画在白纸上的平行线进行置疑,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的画法。这里我大胆让学生去自学书本,然后自己尝试画,让学生在学和练中掌握画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画平行线的注意点。但画平行线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比较难的,所以我还借助了多媒体的优势,以直观生动的动态演示提炼方法。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动脑想、动手画,对平行线的理解和画法在不断飞跃,他们在巩固、运用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空间观念。我想这样应该比单纯的说教要好些,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的容量较大,有些细节处理的有些粗糙,比如让学生找生活中互相平行的例子,学生说的还不够充分。理解互相平行时,也没能让学生充分说一说谁是谁的平行线。另外在学生画平行线同桌检查时,我想追问:你怎么知道同桌画的一组是平行线呢?想引出我们不仅可以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一组平行线,而且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检验一组直线是否平行。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就省略了。感到困惑:像认识平行这样的一堂课,内容安排的是否太多,如果不是这么大的容量,有些环节可以处理的更精致些。

我们的课堂不是演戏,热闹,好看,而是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还要让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使数学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通过这次活动,自己也收获很多。我想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寻求课堂的时效性,永远是我们一线教师追求的主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认识平行》教学设计

一、辨别“相交”与“不相交”。

1、复习有关直线的知识。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两条直线在位置上的关系。板书:两条直线。

3、平时我们画直线时一般要借用什么工具?现在我先沿着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各画一条直线,板演。观察这两条直线的位置。

问:这是两条什么线?直线是可以怎样的?想象一下这两条直线延长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验证。

像这种情况,数学上称为两条直线相交。板书:相交。

4、我再用卡片代替米尺,沿着上下两条边各画一条直线,板演。你觉得会出现相交这种情况吗?延长后呢?板演。这样的情况就是不相交。板书。

小结:在判断两条直线是否相交时,不能光看它们现在的位置,还要想象一下它们延长后出现的情况再进行判断。

二、揭示“平行”概念。

1、师:像这种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数学上称为互相平行。(板书成: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学生齐读。

2、理解“互相”。

问:为什么称为互相平行?比如给这两条直线各取一个名字,如称为直线1和直线2,出示卡片:和()互相平行,()是()的平行线。学生练习说。

如果给另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取名的话,该怎么说?学生说。

指出:平行是相对的,不能说一条直线是平行的,应该说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4、练习:你能找到哪几组直线是互相平行的吗?

辨别第6组直线。指出:只要是延长后不相交的直线,都是平行线。

5、举例: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互相平行的现象吗?指名说,同桌互说。

三、理解“同一平面”。

2、出示第二幅图,说说这两条马路会怎样?揭示图片隐藏部分。问:它们相交了吗?那它们平行吗?怎么会出现又不相交又不平行的情况呢?指出:这两条马路不在同一个面上。

3、演示不同平面。

出示白纸上的两条直线,问:它们是相交还是平行?在不在同一平面内?

师折纸,现在这两条直线还会相交吗?为什么?

4、揭示:今天我们学习的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必须是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板书:同一平面内。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

学生齐读。

四、画平行线。

1、你能自己创造一组平行线吗?说说你准备利用什么样的工具或材料。

展示学生作品,说说画平行线的方法。

2、刚才同学们的方法都很简单,下面老师要向同学们推荐一种比较实用的画平行线的方法。光盘演示。

演示过程中讲解要领:(小黑板出示)。

(1)沿着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2)用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

(3)上下移动三角尺,就可以在任意地方画另一条直线。

3、师在黑板上示范,学生尝试。示范过程中强调直尺要和三角尺的一条边紧靠。

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练习一”。

4、如果先给你一条直线,你会画出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吗?

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方法。你能画几条这样的平行线?

如果这条已知直线是斜的呢?该怎么画?

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练习2”。

5、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怎样理解“过a点”?

指名学生演示方法。你能画几条这样的平行线?

学生练习。

五、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是相交的,也可能是平行的,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平行与相交。板书课题。

2、生活当中存在着大量的平行现象,也处处体现着平行之美,下课后自己用数学的眼光去找一找平行的现象。

六、作业:想想做做第5题。

板书设计:

平行和相交。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卡片。

相交不相交()和()互相平行。

()是()的平行线。

画平行线的方法。

(1)。

(画平行线)(2)。

(3)。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

本学期,教学工作以新课标新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力为重点,积极实践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本班49人,男生27人,女生22人。数学基础一般,优秀生较少。本班后进生也比较多。平时教学时要特别关注后进生的培养和辅导。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

第1页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三、教学措施:

1、以《标准》为依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

2、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3、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探索交流。

第2页中注重拓宽思路、挖掘多种方法。

4、数与计算的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同时熟练掌握基本算法,努力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习惯。5、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

6、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7、对个别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一定要及时进行辅导。根据本班的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表现在字迹潦草、作业拖拉或者不做者居多(尤其是家庭作业)。

我对本学期知识的落实作如下打算:

(1)重视基础训练,使全班学生掌握教学所要求的基础知识。(2)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仔细认真动脑的习惯。

(3)抓后进生不放,课内教,课外帮,抽空补,并对他们降低作业要求,面批面改,不断鼓励表扬他们微小的进步与提高。

(4)发扬民主,尽量让学生在和谐愿学的环境下完成各项任务,强化对优生的作业,规范化要求,培养他们严谨、仔细的学风,鼓励他们不断攀登高峰,向附加题思考题进军。

第3页希望为大家提供的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我们!

第4页。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0~9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自己的身高

教学过程:

生(预测):比较总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总分高。

生(预测):这样不公平,我们小组三个人,他们小组四个人。

生(预测):应该比较平均成绩。

师:对,应该比较他们两个小组的平均成绩。在我们数学的统计中,平均成绩也有一个名字,它叫做平均数。

平均数教案

课件出示自学小贴士,学生独立完成

1.自己想办法找出这几位同学收集的废旧饮料瓶的平均数,你有几种方法来解决。

2.这个平均数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

3.平均数与这组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完成后组内做好分工,在组内交流,看谁说得好,看谁听得认真!

1.小组交流

师:已经计算出来的同学,小组可以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

小学四年级平均数课件

生:乒乓球、篮球、足球……。

师:同学们喜欢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受场地限制,我们做个拍球游戏。全班分成两个队,每队选一个代表,为自己队起个队名,写在黑板上。

师:怎样拍球?大家出个主意。拍完后怎么办?

生:每人都要拍。

师:每人都拍,拍完比什么?

生:每队选出拍得最多的两人,比一比谁拍得最多。

师:选一个代表拍,万一他拍少了,你甘心吗?

组织学生进行拍球比赛。在规定的时间,看哪一队拍球数量最多就得胜。

每队来三位代表,每位选手拍5秒钟。选两名裁判员数数,教师记录在黑板上。

实际拍的结果:1号选手:22、16;2号选手:21、18;3号选手:23、18。

师:请大家把自己队的总数算出来。板书:

22+21+23=66,16+18+18=52。

师:现在哪个队获胜?吴老师加入低分队。(师拍球,5秒钟拍16下)。

师:现在合起来是68,重新看两队成绩。

原先获胜的学生:不公平。

师: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事,两个班人数不一样,比某一项成绩怎样才是公平的?

生:66÷3,就是用三人的和除以3……。

师:与68怎样比?

生:68÷4=17……。

师:17是什么东西?

生:17是每人拍的平均数。

师:1号选手,你拍了16个,怎么说是每人拍了17个?

生:17是平均下来的数。

二、结合数据,感知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师:17是16、18、18、16的平均数。22是另一队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比较好的表现了这一队拍球的总体水平。

师:哪一队的总体水平的高一些?用自己的语言谈谈自己对平均数的感受。

师:17表示什么?1号选手拍了16个,为什么平均数是17呢?

师:怎么得到17?

生:把多一点的给少一点的,少的接受多的一些。

师:比总数不公平时,想出了一个平均数,你能对平均数进行评价吗?

生:很公平。

师:是谁把平均数带到了课堂?(着重表扬第一个说出“平均数”的学生)。

三、引导拓展,深化对平均数的理解。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了平均数?

生:分苹果。

师:平均数和平均分有什么不同吗?

生:听妈妈讲班上平均分是多少。

师:下面有一些信息,你能说说对它的理解吗?(屏幕出示)。

初一到初七日平均游人量10万人。

《北京新闻》报:本市职工人均工资超两万。

四、实践运用,用平均数解决生活问题。

1、出示统计图:五一期间北京自然博物馆门票统计图。

(人)。

师:你想了解什么?估计这5天平均每天大约卖出门票多少张?

生:1000左右;;4000吧……。

师:估计得准不准,自己算一算。

生:是1000。

屏幕显示:在统计图1000处画上一条红色虚线。

师:说说是怎样算的?

生:1100、1300、1000、900、700,先加起来平均。

师:没计算的说说是怎样做的?学生在计算机上操作(移多补少)。

师:这是什么方法?起个名。

生:多的给少的。

师:估计得差不多,举手挥一挥。

师:估计2000、4000的同学采访一下其他同学,怎么会估计得那么准呢?

生:最多的只有1300,怎么可能有2000呢?

师:找平均数时,在哪里找的?

生:平均数比1300低,比700高。都在这个范围来猜。

师:如果你是自然博物馆的馆长,从2日开始,来的人越来越少,你有什么想法?

生:打折;降价;宣传……。

2、屏幕出示:(1)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约有3千克。

(2)20小刚家各季度用水量情况统计图。分别是16、24、35、31吨。

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度?选择正确答案。

(1)(16+24+35+21)÷4。

(2)(16+24+35+21)÷12。

(3)(16+24+35+21)÷365。

学生有的选1,有的选2。

师:你们可以辩论一下,看看谁能说服对方?

结果选(2)的学生很快发现自己没有看清问题中是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度。

师:如果选第一个算式,求的是什么?选第三个算式,求的是什么?每人每天呢?老师算出得数了,是大约88千克。

师:看看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约有3千克和刚才算出的结果,最想说什么?

135厘米。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类、内角和。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º。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3.3.32.2.63.3.5。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三边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总复习三角形的练习卷。

复习目标:

1.通过讲评练习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更清楚。

2.熟练画出三角形的高和底。

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的分类,以及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来求三角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

复习过程:

1.复习概念:

概念: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4.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练习讲评:

(一)在钉子板上画指定的三角形。

注意:画的时候为了准确,需要画在钉子之间。

(二)填空:

1.一个三角形有()条边、()个角和()个顶点。

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来分,可分为()、()()|三类。

3.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可分为()、()。

注意:基础概念题,主要是给学生对知识做个梳理。

4、5、6、题主要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来计算角度,除了方法外,还要强调细心计算。

(三)判断:

1、2、3、4、5都为概念的延伸题,要求学生要记忆。

6、7、8为多项选择,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公式、概念灵活做题。

(四)画高:

注:重点也是难点,放慢速度,让学生用幻灯展示作业,大家来评一评做对了没有。

学生说一说画高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1、用三角板画垂线,用虚线。

2、要标上垂直符号。

(五计算。

1.在三角形中角1=136度;角2=29度;角3=?

2.妈妈买了个等腰三角形的风铃。它的一个底角是25度,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3.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35度,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注意:强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总复习——位置与方向。

复习内容:

位置与方向(练习卷)。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能够准确描述。

3.能准确的量出物体所在位置的角度及正确画出路线图。

复习过程:

1.幻灯片显示方位图,并标有角度。让学生根据图说一说各个地点距离学校的位置。

此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看图说位置,并正确说明是在哪个方向偏几度。

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1。

2.复习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2(注意:量角器的正确使用,并注意一段线段表示实际距离多少)。

巩固练习:测一测(练习卷3、4题)。

3.算平均距离、平均速度。

学生说一说方法,再做一做练习4(2)。

4.画路线图。

注意:

幻灯显示:

例: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做,说一说。

结合练习卷5。

5.课堂小测。

一份小练习,巩固知识。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结合实际问题(男女生套圈比赛)哪个队会获胜?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三、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中我结合平均数的特点,先让学生猜一猜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再实际计算,不但找到平均数的范围,也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培养了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的能力。

四、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深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这节课总体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一、时间的安排不是很好,练习的时间不够,造成还有的练习没有说完。主要原因是新课的时间较长,如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说说知道些什么,可以少请几位同学回答,这里不是这节课的重点。二、课的开始由于课件突然没有声音,有点紧张,有点浪费时间。其实这并不影响本节课的教学。对于突发事件要灵活面对!

小学数学四年级《认识平行》教学设计

这节课在探索平行线画法时我设计了前置性小研究:自己画一组平行线。学生通过操作、讨论、交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了探究,在学生开始活动之前,明确提出了合作学习的要求,保证了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应该说这样的合作学习是有效果的。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在小组活动之后进行全班交流时,以小组的身份来汇报,而且展现了许多不同的画法,其中不少是独特的、有创意的,这也正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通过与他人交流,思维碰撞的结果。我发现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能把各自的画法展示给小组成员看,确实起到了知识互补的作用,使画法更丰富了。

但学生在小组交流时,小组成员缺乏良好的倾听习惯,有的组员确实在听,但仅仅局限于听,而没有在积极思考别人说的是否正确,更别说提出意见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缺少共同探究、有效交流的氛围。作为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交流时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同时我们更要注重以小组为对象对学生进行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如“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在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时,也要注意与教材的内容是否匹配,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

在探索平行线画法这一环节采用了前置性小研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花费了较长的时间,使得“用直尺、三角尺画平行线”这一环节的教学时间比较紧张,影响了教学效果。实施合作学习,学生花费探索的时间较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交流讨论所花费时间又较多,这样就显得课堂时间相对偏少,如何处理更好地处理这一矛盾也是我所困惑着的。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p.20、2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结合升和毫升的学习安排的实践活动,分“敲敲听听”和“编编唱唱”两个部分。“敲敲听听”让学生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依次:发现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样多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里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的音也不同。在此基础上安排“编编唱唱”,让学生选择一组杯子,合理调整各个杯子里水的多少,使之发出不同的音,制成一个“杯琴”;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杯琴”敲敲唱唱,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与科学、音乐学科的综合,通过制作、欣赏“杯琴”,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水、各种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学过程:

说明:昨天我已经让个别音乐好的学生到自然教室用试管制作了一个杯琴。

一、请学生介绍“杯琴”

1、请该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来,并分别按顺序敲出“1~7”七个音,在此基础上,再用该杯琴敲出一个简单的乐曲,激发同学的兴趣。

2、介绍该杯琴的制作过程。

(2)把7个试管依次从多到少地装入适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过调整水的多少来调整音的高低,直到满意。

3、老师补充。

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样容器中装的水的多少有关,其实还和不同的容器有关。

分别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容器敲一敲。

当然在敲的时候,用的力气要均匀,选择的材质要能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

二、学生分组实验。

1、请每组同学把自己带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制作杯琴。

没带齐的组也可以到老师处借烧杯等容器。

2、分组交流。

每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简单、熟悉的曲子。

全班评一评哪组制作的杯琴音质最好,音准最准。

三、介绍“你知道吗?”

在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气的量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乐器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制作的。

说说书上这几样乐器的名字。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请大家课后查资料,并互相交流。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辨析,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直线、射线、线段、角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活动能够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线段、涉嫌与直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准确读出线段、射线和直线,会数简单图形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手电筒,直尺,毛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一根毛线。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如果说我把这根弯曲的线拉直,你可以看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

生:线段。

师:哎,线段,好了,老师把整个它记下来。线段是我们以前碰到过的,对吧?那谁来说说看线段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是直直的、可以度量、不可以无限延伸)。

师:谁来画一条线段。抽生黑板上画线段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看他在黑板上是怎样画的。

一生学生画线段,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师:谁看清楚他是怎样画的线段?

生1:他是先画的一条线,再画的两个端点。

生2: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另一个地方画的端点。

师:哎,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这个地方画另一个端点。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先画两个端点,然后画线连接两个端点。因为,我们一般让点来确定我们需要画线的位置,两点确定一条线段。

师:哎,到现在我们就只知道这些有关线的知识了吧。那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1、直线的教学。

课件出示。

生:因为1号线有两个端点,有一条直的线,不能无限延伸。

师:好了,那你看2号线,它也是直直的,但是呢,刚才它在向两边怎么样啊?

生:我怎么看不到头呢?

生:我怎么也看不到头呢?

师:我怎么也看不到头呢?什么意思啊?

生:就是也在无限延伸。

好了,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我把这个记下来。板书直线。

生: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直线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线段不能延长,

生:同意。

师:还有吗?教师引导可以度量吗?

生:线段可以量出长度,直线不可以。因为它是无限延长的。

生:是。

师:那怎么办?谁能帮我画一条直线?

抽生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下面仔细看。

师生:直线是一条直的线,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伸。

2、射线的教学。

生:变成线段了。

师:哎,2号线变成线段了,但是又出现了3号线和4号线。大家悄悄安静地想一想,3号线和4号线和线段、直线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那3号线和4号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那它和直线之间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知道数学上把线是直直的,有1个端点,另一端可以无限延长的线叫什么吗?板书射线这个你们也知道啊,厉害啊,我先记下来啊。

请一位学生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下面迅速画一条自己喜欢的方向上的射线。

3、生活中的线。

师:哎,到这儿啊,刚才你们在说这些线的时候,老师就在想,那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这些线呢?(学生举例,教师播放课件)。

师:哎,这是生活中的线段,那生活中有射线吗?生活中什么我们可以的看做是射线?(学生举例,并用手电筒照射灯光,说明由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

4、总结提升。

5、角的教学。

找2生到黑板画。

师:那我们刚刚所说的线段(直线、射线)都研究的是什么?

生:线。

师:那请你把你刚才画的角做个标记。是不是只能写1啊?生活动。

师: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了几个内容?

三、练习提升。

师:看来大家这节课都学的不错,那我们就做几道闯关题好吧?

生:好。

师:请看第一关,观察与联想。

(判断题,要求孩子们说出错的原因)。

第二关线的联想:过一点画直线,时间1分钟。••••。

四、回顾整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