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春节小学(通用19篇)

时间:2023-12-13 06:12:12 作者:XY字客

福建地势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平原及海岸线相互交错,地形多样性丰富。福建的城市夜景如诗如画,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几个夜景观赏的好去处。

福建的春节作文

摆香点烛祭“灶公”“灶婆”

在北方称为小年的“祭灶”节,在我们宁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日子,“年”的大幕就从这一天拉开了。

在宁德,大部分民众是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灶神”,也有人选择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是日,家家户户都要在灶君神位摆香点烛,灶上摆设茶、酒与果品,祭“灶公”“灶婆”。

把“陈腐之物”统统扫地出门。

祭灶之后至除夕,这一周中要举行“扫尘”(含“扫陈”之意),即把一切不吉利、不清洁的.陈腐之物扫地出门。这段时间里,主妇们都在忙着大扫除,把房子里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亲友相互馈赠物品。

即辞岁,俗称“分年”,福鼎称“送年”。亲友皆以物品相馈。一般从腊月二十日后开始至除夕止。

从“祭祖”到“守岁”,样样都讲究。

很多年轻人认为,除夕的习俗仅是吃年夜饭和分发压岁钱,其实在宁德的传统习俗里,除夕这一天,讲究的东西可多了。

祭祖。从除夕前二天开始至除夕下午,各家陆续备办一桌丰盛的酒席恭恭敬敬地排在大厅,供请祖宗。点烛上香,由家长亲自把酒。

照岁。除夕夜家家张灯,谓之“照年”。福鼎则“鸣金伐鼓,放纸爆”,谓之“辞年”。

年饭。在宁德习俗里,年夜饭叫“年饭”,菜肴取吉利名称,例如“福”(豆腐)、“禄”(肉)等。酒用红酒,象征做事桩桩开门红。过年有吃年糕,取“步步登高(糕)”之意。

做年茶。在吃年夜饭前,按长次入席,由辈份最小的媳妇泡冰糖茶水依次敬奉,还要多出一盏,称“添丁茶”。寿宁先喝桔皮糖水,再吃瓜果,谓之“尝甜”。霞浦、宁德先吃糍汤一碗,叫“行时”,取“时运亨通”之意。

隔年饭。宁德俗语中有“岁除炊半熟米饭,备新正日食”的说法,谓之“隔年陈”。有的地方还在饭上放两粒福桔,在春节食用,取“有食有余”之意。

压岁钱。长辈在除夕或春节时给未成年后辈赐钱,称“压胜钱”,取“压胜除邪”之意。

迎年。即在新春零点时刻,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焰火,宫庙则擂鼓、鸣钟,以“接年”。

守岁。除夕夜家人团聚于炉前,通宵不寐,叙旧话新。

第一次出门要选择吉利方向。

正月里第一次出门叫“出行”,这个“出行”可不能随意走,要取吉利方向。比如当年“利北”就要往北方向行走,如果“利南”,则向南方位行走。乡间出行则带上锄头到田间走走。

初二、初五做白年,吃完就走不称谢。

除了霞浦县是初三做白年。多数县(市)以正月初二、初五为白年日。做白年有请吃早宴的习俗,吃完即走不称谢。

正月初一初三摆寿酒。

如果家里有人过寿,那么寿家一般都选择正月初一、初三寿家给寿星庆寿,亲朋好友前来贺寿。不过霞浦一带是初二贺寿。

铁枝、高跷、舞龙……旧时元宵夜很热闹。

在宁德民众心中,过完元宵节,年才算过完了。旧时,闽东群众欢渡元宵节,从正月十三日起至十八日止,通夜张灯,“聚会欢饮,有乡社风”,或作撬马、铁枝、高跷、舞龙、打狮诸戏,杂迎神设醮以“祈福”。

宁德、屏南妇女在元宵节还要“剪纸缀灯,每于灯夜,携供所崇圣母以祈子”。

霞浦、屏南、柘荣县,新婚者在元宵节前三日,女家要送一对珠灯给男宅,于元宵夜悬床前。并设果酒以宴女宾,俗称“食双杯”。

福安、寿宁等县,元宵节有以糯米、花生、白糖等搓食“汤丸”的习惯。“汤圆”与“团圆”谐音,寓“合家团圆”之意。

寿宁城乡有迎神赛会,逐户分发“丁斋”(即米馒头)作为吉祥品,食之以祈全年平安。

建国后,我市各县在元宵节,多举行灯会、灯展、灯谜和举办元宵舞会、文艺踩街、放焰火及体育活动等。

写春节的小学作文:春节

小时候很喜欢过年,因为过年不但能拿到红包,还能吃很多美食。我在这个快乐的节日也闹过许多快乐的笑话。

过年喽,过年喽,过年真热闹啊!大家都赶着烧饭、买烟花爆竹、贴对联、贴“福”字......咦?真奇怪,为什么“福”字要倒着贴呢?”我悄悄把门上的“福”贴正。

“哦,这个啊!这个倒贴‘福’字的习俗,来自清代恭王府。一年春节前夕,恭王府的大管家为讨主人欢心,照例写了许多个‘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大门上,有一个人因为不识字,所以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恼火,多亏那个人能言善辩,跪在地上,奴颜婢膝地说:‘奴才常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祥之兆。’福晋听罢心想:怪不得过往的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倒)了。事后,倒贴‘福’字之俗就由大官府第传入了百姓人家,并且都希望过往行人或顽童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这呢,就是倒贴‘福’字之俗的由来了,明白了吗?”爸爸耐心的和我解释。

我恍然大悟,原来倒贴“福”字的习俗来自清代恭亲王府呀!面对自己幼稚的问题,我到现在想起来觉得好笑。

写春节的小学作文:春节

我喜欢过春节,因为在春节里大家都很快乐,可以在一起谈谈心,聚聚亲戚朋友。最重要的是一切都从这里新开始。

寒假开始了,转眼间大年三十到了,这是个迎新辞旧的好日子,在这一天里,到处都充满了快乐的气氛。

由于亲戚们都要聚到我家,所以爸爸和妈妈一大早就开始忙了,在大家都在忙的时候,下午很快就到了,从上午开始我就期待着敲门声,亲戚来了。第一句话当然是祝你新年快乐,万事如意之类的。亲戚都到齐了,他们一边帮爸妈做年夜饭,一边说说笑笑,把工作情况和心里面的苦都说出来,到新的一个从新开始,忘记那不愉快的事。

夜幕慢慢降临,开饭了,随着爸爸的一声叫喊,小弟弟第一个跑到桌前,看着一桌好菜,嘴馋得不得了。这时,我们想起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大人们也反应过来了,我们还没拿红包呢?我们接过红包,开心极了。

吃完二零一零年最后一顿饭,接着就是放烟花,一朵又一朵绚丽的烟花,在夜空中开放。我们都沉醉在这美丽的情景中。倒计时5,4,3,2,1,新的一年到来了,大家新年快乐。

我喜欢过春节!

福建的春节小学作文

福建莆田人称过年为“做岁”,除夕,莆田、仙游民间统称为过年、做岁、三十暝(夜)、围炉等。莆田、仙游人过年,从腊月二十开始,要做大量的工作。也有许多规矩。

“做大岁”和“白额春联”福建莆田特有的过新年风俗。

“做大岁”

明嘉靖41年11月间,倭寇进犯兴化,杀戮掠夺,至次年正月底始退,城中尸骸遍地,惨不忍睹。

农历二月初二日,出外避难的人陆续回来,悲喜交集,既为幸存者庆幸,又为死者悲伤。此时亲友之间急先互相探望,然后擦干眼泪,重过春节,补做大岁,庆贺光复。

因家家都没过大年节,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以后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仙游则是在初五“做大岁”)。并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示对死难亲人的哀悼。

后来因感到春节期间互不登门,终究不便,就变通为初一日如已到亲友家拜年过,初二日就不必忌讳了。

“白额春联”

全国各地春联均为一色满红,唯独兴化春联有一段两寸长的白色联头,红白相间,格外醒目。

相传清兵入关后,实行高压政策,滥杀无辜,不少人家因办丧事贴了白联。时值春节,清廷又强令家家户户贴红联,以饰“国泰民安”。有人在贴红联时,有意让门上的白联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余哀。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额春联”习俗,流传至今。

腊月二十五之后,大人都要特别交待小孩,在外面不许骂人,更不能和人打架,大人也不能打骂小孩。

资料。

腊月三十零时辞年,乡村中不约而同地响起爆竹声,家家庭院前摆着一张系着金线绣花桌裙的供桌,桌上摆着五果、六斋、三牲和贴着福、禄、寿红纸花的干线面,全家人由年长的领头,依次拈香跪拜天地,在供桌前烧起供银、银纸,再次燃放爆竹。而后供桌退后一步,换上同样的一套供品,跪拜祖先,祈祝全家平安,来年幸福,然后,在供桌前再一次烧起供银、银纸、燃放爆竹,表示辞年结束。

年三十中午,家家户户都是吃“擦粉”(地瓜粉、线面、油炸豆腐、肉丝、及青菜等混合煮成的糊糊,意思是辞去过去汤汤水水的不如意的生活)。除夕夜围炉开始,各家各户大门上挂上一对大红灯笼,上书主人的姓氏,厅堂里灯火通明,全家人欢聚一堂,同享天伦之乐。在农村,还要把木炭烧红放在供炉里、置于餐桌下面,表示一家亲热团圆、兴旺发达。

莆田、仙游围炉时,餐桌上的菜,也有规矩。大多都有吉利的寓意,且十分丰盛。盘菜中,一定要有鲫鱼(俗名鲫母,谐音“积宝”)、虾(谐音“和”,意即一家和和气气,和气生财)、蟹(要选十只脚齐全,寓十全十美之意)、海蛎(谐音“在”,寓意来年家人都会还在这个世上),其他的菜看各家喜好和经济情况。厨房的水缸里还要养几条活鱼,表示年年有余。莆田、仙游人重视亲情,过年时一定要千方百计赶回家和家人团聚,如果有亲人实在无法赶回家过年,一定要在餐桌上为他放一副碗筷,留一个位置。

福建的春节作文

每到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日这天,人们都要穿上好衣服,在家中供上猪、羊、鸡、鸭、鱼之类禽畜海鲜,以及甜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烧香放鞭炮,为灶神送行,冀望其“上天言好事”。而从这天起,“过年”也就开始了。

除夕之前,人们也都要进行全面大扫除和整理庭院居室,纷纷备办年货,忙得不亦乐乎。

到了除夕这天每家每户往往先将象征新春祥瑞、万事如意、招财进宝等内容的春联,贴在自家的门窗、粮囤、猪圈、井台等处,尔后在堂屋供桌上摆设供品、香烛,以祭拜祖先并迎接他们“回家过年”。从这时开始,燃放烟花、爆竹之声此伏彼起,热闹非凡,而且一直延续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除夕之夜,全家人都要欢聚在一起“围炉”,即一家男女老少团团围坐在火炉或火锅旁吃年夜饭(或叫“团圆饭”)。这一餐当然要格外丰盛。

年夜饭中,除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肉丸和寓有“食鸡起家”之意的鸡肉,以及表示“年寿长久”的韭菜,还有各种极富地方风味的油炸食品、汤圆、年糕,特别是吃“乌龟豆沙年糕”(一种用刻有乌龟形状的木模压制而成、内包豆沙馅子的年糕),则有益寿延年之意。此外,还有一种咸味萝卜年糕,食用时需经火烤热后再用紫菜包起来吃。它除了具有解荤腥、调口味之作用外,又含有来年“好彩头”之祝愿。

年夜饭吃过之后,便是长辈们给子孙赠送“压岁钱”的给法也颇具特色:而年龄大的孩子,其“压岁钱”是用红纸预先包好递到他们手里的;而年幼孩子的“压岁钱”,则是大人们事先用红线绳缠好并系成一个小套环,套在他们颈项上的。

正月初一这天,人们都会早早起床,梳妆打扮和洗漱停当之后,便开始了极富人情味的互相拜年、请安、祝福,以及走亲访友或游览公园等等,迎来送往,热闹而惬意。人们普遍沉浸在欢乐、庆贺、幸福、美满的节日氛围之中。

大年初二,是新女婿带着妻子去丈人家拜日子。女婿登门,女儿回到娘家,自然更有一番情趣。

初三这天,被视为不吉利之日。人们多不出门,而晚上也早吃早睡,这也是闹中取静的休息良机。

初四,是迎接“灶神”下凡的日子,自然又得热闹一场。

从大年初五日开始,许多人便开业的开业,上班的上班了。

初九这天,相传是“天公”的生日,而家家户户都需备下最好的美酒佳肴并烧香祭拜、演戏诵经,为这位“天公”祝寿。此乃一年一度新春佳节的最后的一天。

此后,接踵而来的“元宵节”,乃是整个春节的最后一幕。这天,每个家庭都要按传统习惯吃汤圆、赏花灯。在圆月之下,各式彩灯竞放光明,并有舞狮子、耍龙灯、迎“鼓仔”等活动,丰富多彩,令人炫目耀眼。特别是那些充满童趣的孩子们,纷纷手提花灯、口诵歌谣地过街串巷,如同鱼游海底,为热闹纷呈的元宵之夜更锦上添花!

人们过年活动从农历12月16日的“尾牙”开始。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拜土地公,特别是生意人,为祈求新年发财,辄以牲体、金纸祭祀,并以祭品分享同仁犒赏员工,此叫“食尾牙”。“食尾牙”时,将要解聘的员工,雇主以鸡头相向,表示明年请另谋高就。

农历24日是老百姓送神升天的日子,与闽南的腊月23日送灶神一样。且祭品中必须有“甜圆仔”(汤圆),粘在灶口,让灶神“好话传上天,坏话去一边”。这一天,还要大扫除,将家中一切“晦气”扫除掉,好迎新年。

除夕,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桔、甜米果(年糕)、“春饭”、“压岁钱”等。“春饭”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因为闽南话“春”与“剩“谐音,意为”岁岁有余粮,年年食不尽”。此外,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取又长又甜,以“坚定家运吉利”之意。

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而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围炉时要说吉利话,如“吃红枣,年年好!”、“吃年饭,年年赚!”等,桌上一定要有芥菜,叫“长年菜”,象征命长。也有的人家桌上要有“韭菜”,即“韭”和“久”谐音,象征长寿。萝卜也不可少,闽南话叫它“菜头”,表示“好彩头”(吉兆)。还要有鸡肉,鸡的谐音“家”,“食鸡起家”,可大振家声。“围炉”时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净后连根煮熟,吃时也不咬断,而是从头到尾,慢慢地吃进肚里,以祝父母长寿。

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象征晚辈祝愿父母长寿。“交时”(半夜12点)一过,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过年,还要制作红龟米果、发米果、菜头米果为年糕。红龟米果以形体像一只龟,外染红色,上打龟甲印,用来象征人们益寿延龄。家家都用这种糕来敬奉抚育万物的天公。倘若客人上门拜年要请吃糖果和甜仁,并按男女老少说不同的吉祥话。如孩子对老人可以说:“吃个甜,祝你长寿万年!”同辈之间可以说:“吃个甜,祝你赚大钱!”

福建的春节小学作文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福州‘托举哥’。

他个子1米7左右,身穿件紫色polo短袖衫,配着条黑色休闲裤,年龄在30岁左右。这位无名英雄,于6月19日凌晨在福州闽江公园望龙台附近,为救一跳江自杀女子,不幸罹难,截至7月3日,仍不能确认他的姓名和身世。因为被打捞上来时,身体保持救人姿势,无名英雄被称为“托举哥”。

“无名英雄——福州‘托举哥’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他来自哪里,我们不知道,但是他在我们福州的土地上,在闽江边,为福州人创造了一个感动。”昨日,推委会上,参与感动福建十年评选的“老推委”——省律师协会副会长于宁杰,调整延后了原先的出差行程,抽空出席。今年感动福建人物中,他特别提到福州“托举哥”。他说,能不能让这么一个感动了很多人的人得到一次肯定,我想这是我们评委应尽的责任。也许,在若干年之后才会知道这个人的名字,但是我想他出现在我们的名单里头的话,这个本身也是一种感动。

和于宁杰一样,其他的推委会委员对福州“托举哥”也很是赞赏。省企业策划中心主任,特色研究会副会长、教授陈清福说,福州“托举哥”实际上就是弘扬一种正能量。他具有代表性,是唯一的一个无名英雄,这个对福州、对福建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有非常大的激发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计票后,福州“托举哥”是唯一一个获得推委会委员全票通过的候选人。

‘托举哥’的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我,感动了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福建的春节作文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民俗很多,随着时代的进步,近年变化极大。为了入乡随俗,特介绍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诞辰,香案敬神。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正月初十,地诞。是日不砍柴、不掘土。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

福建春节习俗介绍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习俗。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福建春节习俗都有哪些有趣的内容: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

春联。

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

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1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

对联。

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也是福建春节习俗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2

除夕守岁是福建春节习俗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3

爆竹可谓是福建春节习俗中孩子们最爱的一项活动了,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4

福建春节习俗中,人们都会在新年的初一去拜年,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5

春节蒸年糕,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福建春节习俗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

厦门岁次民俗。

厦门的民俗很多,随着时代的进步,近年变化极大。为了入乡随俗,特介绍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有。

谚语。

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诞辰,香案敬神。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正月初十,地诞。是日不砍柴、不掘土。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

福建春节吃食物

福州有句老话:“好囝不赚卅暝晡(意思是:好孩子不赚大年三十晚上的钱)”。即使远行经商、打工的福州人,在除夕前一定会返家过年,合家团圆,吃顿团圆饭。

太平燕。

在福州年夜饭里,有几道菜是更是必不可少的,“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这说的就是“太平燕”。据传,明嘉靖年间,闽北山区与江西接壤的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吃腻了山珍海味,家中厨师便创了一道新点心,将猪肉泥掺些番薯粉,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煮熟后配以高汤。后来,这手艺逐渐传开并流入福州,成了福州家喻户晓的“太平燕”。

春卷。

福州春卷,历史悠久,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相传宋朝年间,有一个书生名叫陈皓,年方十八,才貌出众。他有一个非常聪明、贤惠、漂亮的妻子,叫阿玉。为了让相公吃得好,阿玉用米磨成粉,制成皮,包上肉和菜,加上佐料作为馅,然后用油一炸,一股香气扑鼻而来。

不久,陈皓进京赶考,得中头名状元。红榜一出,他高兴得把自己带来的干粮送给考官先生品尝。先生一吃,赞不绝口,顿时写诗作文,并称这干粮为“春卷”。从此,福州春卷名声大振,后来竟成了地方官吏向皇帝进贡的上等礼品。

芋泥。

芋泥也叫芋茸,是福建省闽菜中的汉族传统甜食之一,以芋头煮熟捣烂加红枣、樱桃、瓜子仁、冬瓜糖、白糖、桂花和熟猪油等辅料制成。福建东部沿海地区有做芋泥的习俗,芋泥常作为福州宴席上的压轴甜点推出。

福建春节心得体会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和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作为东南沿海省份的福建,福建的春节庆祝活动更是丰富多样。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有幸在福建度过春节,每次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福建春节心得体会。

首先,福建春节的美食使人回味无穷。福建人吃的辣,有名的马神鱼翅、湄公鱼翅、鲍蟹珍品等美味佳肴,成为了大年夜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我记得有一年,我去福州过年,在朋友家里品尝了正宗的福州小酒和湄公鱼翅,那种鲜美的口感至今难以忘怀。在福建的春节期间,各种小吃也是数不胜数,例如氽套尖、佳春饼、红豆元宵等,每一款小吃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其次,福建春节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福建以龙船比赛、踩高跷、舞狮子、灯笼展等特色民俗活动而闻名,这些活动将古老的传统与现代的娱乐融合在一起,充满了欢乐和喜庆的气氛。我还记得去年春节,我参加了福州的龙船比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激情四溢的活动现场,每一次划动桨的力量都激发了我内心的热情和力量。不仅如此,福建的庙会也是春节期间不可错过的活动,我还参观了福州的三坊七巷庙会,这里有各种游戏摊位,逛街的人络绎不绝,给人一种热闹欢快的感觉。

再次,福建春节的传统习俗令人深感庄重和温馨。福建人有许多独特的春节习俗,例如贴门神、扫尘、贴对联等。每年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贴上鲜红的对联,写上吉祥如意的话语,以祈求新年的好运和幸福。此外,福建人还喜欢在大年初一拜年,互相道喜,给予对方的祝福和美好祝愿。这种传统习俗弘扬了传统的家庭观念和邻里亲情,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家的温暖。

最后,福建春节的庆祝活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在福建的春节期间,我不仅享受了美食的诱惑,还参与了民俗活动,体验了传统的习俗。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让我感受到了福建浓厚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春节是一个团圆的时刻,我有机会与家人共度佳节,一起欢笑、共进晚餐,这些温馨美好的时刻将成为我珍贵的回忆。

总之,福建的春节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和难忘的体验。美食、民俗活动、传统习俗,以及与家人团聚的时间,都让我深感福建春节的独特魅力。福建春节的庆祝方式多样而丰富,无论是身临其境地参与其中,还是观赏这些活动,都能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人难以忘怀。

福建春节习俗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那么,福建春节习俗是什么呢?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

春联。

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

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厦门的民俗很多,随着时代的进步,近年变化极大。为了入乡随俗,特介绍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有。

谚语。

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诞辰,香案敬神。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正月初十,地诞。是日不砍柴、不掘土。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

春节初一禁忌:鸡日——旧时在元旦贴画吉辟邪祈福。

春节初二禁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

春节初三禁忌:羊日——“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

春节初四禁忌:猪日——祭财神。

春节初五禁忌:“破五”,可打破诸多禁忌;五路财神生日,接财神。

春节初六禁忌:马日——“送神”的日子,店铺开始复业。

春节初七禁忌:人日——人的生日,聚餐吃喝,放花炮,也是“火的生日”。

春节初八禁忌:谷日——诸星下界,要祭星,寺庙在这天设坛祭星,接受布施。

春节初九禁忌:天爷生日——玉皇大帝诞辰,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

春节初十禁忌:石头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

福建春节吃食物

漳州除夕宴席上的佳肴,数字要吉祥,一般是十二样,而每道莱都要有好的涵义。如鱼象征生活富余,鸡寓意金银相挨(谐音),鸭是金银相叠(音塔),猪肝表示官运亨通,豆腐说会发家致富,韭菜是“韭菜春”,长久幸福。

即使是最普通的新鲜菠菜、芥菜、或“厚皮菜”,也叫做“长年菜”,不许切断,撕成一条条,烫熟了,囫囵吃,可长命百岁,也含有不忘本之意。

“韭菜春,年年春”

“吃白匹,富咧咧”

“白匹”就是闽南话肥肉的意思,现在已改成瘦肉。

“吃金丸,中状元”

“金丸”其实是一种年糕,由面、鸡蛋、三层肉等料,经发酵,在窝蒸出来的,非常好吃。

福建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不同地方有不一样的习俗,在福建,有哪些习俗呢?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福建春节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1、

春联。

也叫门对、春贴、

对联。

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也是福建春节习俗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在福建春节习俗中,春节贴“福”字,也是福建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2、除夕守岁是福建春节习俗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3、爆竹可谓是福建春节习俗中孩子们最爱的一项活动了,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4、福建春节习俗中,人们都会在新年的初一去拜年,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5、春节蒸年糕,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福建春节习俗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对福建春节习俗有些兴趣呢?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同时,再来个温馨:

1、外出时请关闭好门窗,发现可疑陌生人在楼道内滞留,请及时通知安管人员或客服中心,邻里相守,共保平安。

2、出门前,认真检查并关闭好水、煤气设备的总阀。

3、出门前,将不用的电器插头拔掉,或关闭户内总开关。

福建春节吃食物

在莆田,春节最不能缺少的是焖豆腐,这是年夜饭开席的第一道菜。豆腐营养丰富,莆田人爱吃焖豆腐,特别是离乡的游子,回乡时对这道莆田特色美食更是情有独钟。

莆田卤面。

莆田卤面,也是莆田人年夜饭上必备的主食之一。莆田卤面的关键,在于面筋、熬高汤和配料上。打出来的面要韧性,下锅后不易糊掉。熬高汤也是重要的程序,挑选猪骨头里最好的骨段,熬出来的高汤白花花的、香喷喷的。配料上,瘦肉、香菇、虾干、干贝、牡蛎、蛏、韭菜是必备的。

卤面之所以叫卤面,因为它是在文火中慢慢炖出来的,让高汤和配料的味道渗透到面条里面,这样的话,出来的面才有味道。

兴化炒米粉。

兴化炒米粉,也是莆田人年夜饭上的一道常见菜。“四角四角方,稻草捆腰间……”这首谜语童谣曾是几代莆田人的美食记忆,它的谜底就是“兴化米粉”。兴化米粉是莆田十大城市名片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20_年1月,荔城区兴化米粉获批列入莆田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荔枝肉。

莆田因盛产荔枝而别名“荔城”,年夜饭的餐桌上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吃到兴化荔枝肉。

福建春节吃食物

三明是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各地人齐聚这片沃土,所以过年的习俗也是五花八门,精彩纷呈。

宁化鱼生。

三明的“鱼生”,用的只是普通的草鱼,但美味不逊色昂贵的三文鱼。鱼生又名生鱼片,是宁化传统名菜,横切成薄片,洒上麻油,再蘸酱油、芥辣即可食用。鱼生鲜脆爽,是很好的下酒名菜。

红菇炖鸡汤。

说起年夜饭,作为重要作料和佳肴的“红菇”绝对少不了,三明红菇很有名,无法人工栽培的红菇也很珍贵。上了年纪的三明人,年夜饭喜爱用红菇煲鸡汤,其味鲜美,也可药用,有解毒、滋补功效。

八宝饭。

八宝饭是既精致又能饱腹的一道菜肴,绝对比白米饭精致好吃。由耨米、核桃、葡萄干、红枣、桂圆、薏米、白糖、猪汕等原料烹制而成。有甜和咸两种,咸的是街头巷尾的寻常小吃,甜的却是酒席上必备的压轴点心。

板鸭。

年夜饭桌子上怎么少得了既有嚼劲,又香味扑鼻的沙县板鸭呢?根据三明各地不同的口味,著名的沙县郑湖板鸭,已被制成原味板鸭、香鸭、冰茶鸭、麻辣板鸭、咸鲜板鸭等5种,买回去后依个人口味再烹煮,高蛋白又低脂肪。

福建春节习俗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过小年,俗称“做年仔”。就是要准备过年了。旧社会,长工吃过小年饭,就跟主人给结账下工,回家过年。但店铺伙计例外。他们要拿着主人的帐单上债主门催债,但一般不收钱,仅为通知而以。

二十五日开始收钱。直到除夕封门为止,封门后任何人不得叫门收帐。从这天起,家家户户就开始张罗年货,裁新衣,杀猪羊,蒸年糕,宰鸡鸭,买年画、春联、鞭炮等等。大人忙忙碌碌操心费神,小孩欢欢喜喜期盼过年。这一天还是民间祭灶的日子。传说此日灶君要回天庭汇报各家的情况,主人家置灶糖、灶饼给灶君、灶妈送行,年正月初四晚,再贴新灶君图,迎接灶君回来。

春节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节前就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掸尘日。就是从这天开始到三十日要选择奇数日,对屋里屋外进行大扫除。用粽片或草绑在竹竿上,对天花板,墙壁的灰尘掸除干净。除外还要洗门窗、地板、家具等等。就是要过一个干干净净的春节。

在春节前夕,已出嫁的女儿要向父母送年货,平潭人叫作“分年”,其实就是“分送年货”的缩语。新年的头年“分年”的礼物要求比较严格,一般要送猪蹄一副、线面五斤、五素五荤十件。第二年后,“分年”的礼物件数不拘。“分年”是尊老敬老、孝顺父母的良好风俗,至今平潭仍然延续。

过除夕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吃年夜饭,平潭人称为“三十盲脯顿”,家主人都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做年夜饭,越丰盛越好。但不能做成十道菜,可以是九道,也可以是十一道。平潭有个习俗,给祖先的亡灵祭祀时供品要摆十碗饭菜,因此给活的人一般不摆十道菜。平潭人在平常点菜都不点整十道菜,就是此因不管你年夜饭多丰盛都要煮一些干米饭叫“隔年饭”,寓意年年吃不完,都有隔年饭。一家老小吃完年夜饭后,长辈要向未成家的儿孙辈送压岁钱,叫做分压岁钱。然后全家人围坐一起。促膝谈心,憧憬未来,直至零点,开大门放鞭炮,迎接财神爷。除夕夜还要通宵点灯,取灯明火旺,来年红火之意。

正月初一日,又称元旦。午夜刚交,就有人放鞭炮。有“初一起的早,全年都起早”之意。初一这天的早饭各家各户都吃甜线面,还配上太平蛋一双,希望一年之中生活甜蜜,福寿绵长,太平如意。这早餐第一口多吃面或者鸡蛋,不先喝汤,这也成了习俗。因而有“出门逢下雨是因初一早上喝面汤”的说法。

饭后都出去拜年,主人或主妇留家中接待客人。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主人也要作揖回贺,然后请客人享用糖果、蜜饯、果品、瓜子,叫“吃甜”。至亲好友还给小辈互送压岁钱。这一天,凡在路上遇到熟人,无论友善与否,均应点头致意,还要互相恭喜,互祝平安发财。

平潭贴春联挂年画的习俗与其他地方相似。一般要在除夕日前贴好春联挂好画,以迎接新的一年的来临。凡在本年度有新丧的人家,春节只贴绿色春联以示戴孝。

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谁都希望百事遂意,有个好兆头。因此禁忌很多,集中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祈求福佑的心理。

福建春节吃食物

与血蚶的壳相同,年夜饭留下的垃圾也不能随便清理。吃完的垃圾不可以向着门口方向扫,要往家里面扫,扫成一堆以后,不能拿到外面去倒。这象征着家中的财富,在来年不会外流。厦门话中的“剩”与“春”谐音,这样就有了迎春的意思。

红龟粿。

红龟粿是食品与生活中的吉祥物,走亲访友它常被选为礼品。人们在互赠红龟粿分享喜庆,增进情谊,同时也见证红龟粿的历史沧桑。

全鱼。

因为“鱼”与“余”同音,人们把年年有“余”的希望寄托在年年有“鱼”上,所以过年吃鱼图个喜庆吉祥。

福建春节心得体会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一到春节,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都会回家团圆,享受美好的时光。作为一个福建人,我对福建春节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下面我将以五个方面展开论述,来分享我的福建春节心得体会。

首先,福建春节的风俗习惯丰富多样,令人难以忘怀。在福建,除了平时必备的剪纸、贴对联、挂灯笼等传统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风俗活动。比如,我们福建乡下的人们在除夕夜会举行祭祖活动,全家人一同上坟扫墓,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平安。而福州地区则有“刮年糕”这一特色活动,用一把锅铲重新加热剩下的年糕,发出“锵锵锵”的声音,寓意锣鼓喧天、财源滚滚。这些独特的习俗让春节更加丰富多彩,让人感受到浓厚的乡土味道。

其次,福建春节的美食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比如,福建人过年少不了“八宝饭”,这是一道精致的汤圆,内有八种不同的馅料,象征着八方来财。而在厦门地区,人们则喜欢吃地道的闽南小吃,如猫山王榴莲、沙茶面等。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味蕾的享受,也让人感受到浓郁的家乡味道,回忆起童年的时光。

第三,福建春节有幸福的新年礼俗,让人倍感温暖。在福建,过年少不了亲朋好友之间的互赠礼物,既可以表达对亲友的关心和祝福,也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习俗。在我家乡,大家还特别重视对小孩子的压岁钱,这不仅是长辈们对下一代的爱护和关怀,也是一种希望他们能够茁壮成长的美好祝福。这些礼俗既展示出了福建人热情好客的风采,也让人感受到团聚的快乐。

第四,福建春节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在福建的大街小巷上,人们可以看到各种非常有特色的庙会和民间艺术表演。比如,在福州的三坊七巷,会举办传统的庙会活动,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地方特色的小吃、欣赏到各种民间艺术的表演,带给人们无尽的欢乐。而在闽南的龙船比赛和花车巡游也是非常有趣的文化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这些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春节氛围。

最后,福建春节给人们带来了温馨、欢快和愉快的氛围。家乡的小巷弥漫着独特的春节气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在家乡的村庄,小孩子们放鞭炮、放烟花、玩灯笼,充满了快乐的笑声。而在城市里,人们可以一起去庙会、购物、看表演,感受到热烈的节日气氛。这种欢乐的氛围让人们忘却了忧愁和压力,真正地享受到了春节带来的乐趣。

总之,福建春节不仅有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美食、新年礼俗和文化艺术活动,还给人们带来了温馨、欢快和愉快的氛围。这些福建春节的心得体会使我们更加珍视和享受这个传统节日,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热爱我们的家乡。无论身在何方,春节都是一个团圆、快乐的时刻,希望每一位福建人都能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收获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福建春节吃食物

在龙岩市,生活着两支民系。新罗区和漳平市的龙岩人,讲着闽南话,和闽南地区的人们,共享河洛文化;其余五县,生活着客家人,与海内外客家人同俗同语。

梅菜扣肉。

永定的梅菜扣肉,配以“闽西八大干”之一的永定菜干,是年夜饭必备的'一道蒸菜。

白斩鸡。

两种文化,共处一地,让龙岩人的年夜饭桌上,异彩纷呈。长汀人爱吃白斩鸡,香脆爽嫩。

灵芝鸡汤。

武平人喜喝灵芝鸡汤,有一股淡淡的香甜味。

米冻。

最有趣的是连城人,大年初一,或新春早晨,首先要煮食米冻,兆头语曰:冻冻喜。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