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礼仪在教学中的作用论文(专业18篇)

时间:2023-12-01 11:56:43 作者:紫薇儿

范文范本是对一段时间内优秀作品的精选和归纳,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和展示相关知识和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范本,能够帮助大家提升写作能力,写出更优秀的文章。

浅析教师的导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小学德育的本质及其在新形势下的新走向,让我们反思传统小学德育模式的不足。教师积极情感在小学德育中作用和有效性,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努力方向。从情感德育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教师的积极情感,对于加强小学德育的到位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师情感;小学德育。

美国学者诺尔特曾有过这样的名言: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谴责;在敌对中长大的孩子,常怀敌意;在嘲笑中长大的孩子,畏首畏尾;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总觉有罪......由此也可以看出,外界的情感对于孩子的品德教育是有非常大影响的。所以,教师在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中应该倾注其积极的情感,以积极的情感带动德育的施行和发展,使小学德育更加有效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一、小学德育施行的现状和误区。

小学德育在当代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组建了德育领导班子,由学校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成员包括了德育处、工会、团队干部和班主任教师。”学校的德育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但是,在小学德育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的误区。其中,包括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忽视对学生进行实质上的品德教育,仅仅以成绩来衡量学生品德的好坏;对德育认识的狭隘,造成德育工作方法单一,这体现在学校对学生的德育仅通过每周一至两节的思想品德课来进行;学校与家长缺乏沟通或互相的责任推诿,使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只变成了某一方的责任,这种缺乏学校和家庭整合的德育培养,必定是不完整的;并且,在小学德育中,很多时候并没有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就随意对学生进行处罚,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简言之,就是在德育中对学生提出了太多的规则和要求,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人的情感这一方面。面对德育施行中存在的种种误区,作为与学生密切接触的教师应该更加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关注学生的成长,从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而要真正促进小学德育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积极的情感是关键。

二、学校德育的本质和基本走向决定了教师在德育中倾注积极情感的重要作用。

“德育即育德,是以道德价值(善与恶、是与非、应当与不应当)为核心的德性教育”。在学校德育中,教育者应努力使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诸方面获得发展。德育以道德价值的引导为核心,教师在善与恶、是与非、应当与不应当的道德价值引导过程中,极可能带有很强的主观情感,而这一情感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教师在德育中应倾注自己积极的情感,表现向善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对学生价值观有正确的引导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使学校的德育也应该随着变化。小学德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趋势主要是,小学德育朝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小学德育也更应该注重儿童的日常生活状况,从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需要出发。“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以符合儿童现实发展需要的一些规范或准则、价值观、行为方式或技能等为重点”,在德育发展的这一阶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对学生投入更多积极的感情,才能对儿童的现实发展需要更加了解,从而使学校德育更加有效,更加符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幸的是,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新挑战。比如,独生子女家庭潜藏的情感危机亟待解决。再如,随着城镇化进程出现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数量庞大,在家庭教育、情感关爱等方面严重缺位。当前小学生群体中,这些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因袭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和德育理念,必然使小学德育失位,效果欠佳。教师在德育中倾注积极情感,营造良好的师生情感氛围,成为一种有效的尝试和努力方向。

三、教师的积极情感及其对小学德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师在德育中投入积极情感,就是要“使自己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感在德育中有很大的作用,“情感是德育中关心人、了解人和凝聚人的有效武器”,教师在德育中投入积极的情感对小学生品德的发展和学校的德育发展都是有促进作用的。

1.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职责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也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的健全。教师对学生投入积极的情感,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在良好地氛围中使学生的品德往更加健康方向发展。同时,也能有助于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观念以及道德情感的发展。教师在学生中的榜样作用是非常大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在学生的脑中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在小学阶段,其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观念,如友谊观念、公正观念等,都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此时教师给予良好的引导,更加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教师投入积极的情感,就能密切道德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同时不断激活学生的道德需要,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2.对学校德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以往的小学德育中更多的是通过规则和要求对学生进行约束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规则固然重要,但是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心理特点,会发现小学生对规则更多地是被动地接受,也会有更多的抵触情绪,而由此进行的`德育显然是失败的。教师对学生投入积极的情感,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有初步的道德认知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对一些道德原则和规范有更好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教他们学习怎样在进行道德判断、推理的时候采取比较中立、客观的立场而‘非个人’的立场,尽可能考虑到他人或社会的利益”。这样的学校德育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才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

四、如何培养积极的教师情感。

教师在德育中要对学生投入积极的情感,就需要对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也深感压力越来越大,对学生的耐心渐渐减低。面对这一状况,培养教师积极的情感,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1.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包括了品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三个方面。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同时,教师也要注重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品质,遵守行业道德,提高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等。教师提高专业素质,既包括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又包括了一般知识素养的提高,教师需要有广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对学生形成榜样的作用,让学生信服。面对越来越多的压力,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所以,教师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始终保持积极的情感,才能使德育工作顺利地进行。在当前新形势下促使小学德育到位,增加德育的实效性,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外在的学习行为,更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这需要教师自身是情感饱满丰富的人。“情感教育呼唤有情感素质的教师,”朱小蔓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不断呼吁,教师情感会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加师生间的情感氛围。

2.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

虽然一直以来我们很重视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队伍建设,但当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往往比较强调学科知识与技能上的“专业性”,忽视了情感的重要性。朱小蔓指出:“教师有无情感-人格资质与技能,是否形成情感交往关系或‘情感场’,受教育者是否有情感经验的积累或改组等,不仅是判断教师情感素质的重要指标,是衡量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情感对教师和学生成长均具有重要价值。进行教师职前培养,明确教师职责,对教师工作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对教师还要进行职后的培训,提供教师心理辅导,注重教师心理的变化,并且充分认识到情感在教学与师生关系中的重要地位。总的来说,积极的教师情感的形成,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是重要的,但是更多的还是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养,而这必须在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通过教师间广泛的交流,以及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提升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刘晓萍.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9,3.

[2]郑航.学校德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张秋良.情感是德育的关键[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2.

[4]刘胡权.寻找提升教师情感素质的有效路径[n].中国教育报,2014,9,19,第007版.

[5]徐志刚.教师情感的德育价值[j].当代教育科学,2009,2.

浅析教师的导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论文摘要:由于医学研究生的实验教学不仅需要优化其开放性实验所需的师资队伍,而且还需建立一个实验教学的科学体系,同时完善实验的功能配置,达到实验时间等方面的开放,以便构建出实验教学的创新性平台,从而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开放性实验于医学研究生的教学目的与作用。

伴随着目前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也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在实践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1][2]。而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也已经成为了各高校对人才进行培养的主要目标。基于实验室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实践创新等能力方面均具有显著的优势,并且相对于课堂的理论教学更具有实践性与直观性以及综合性甚至创新性等特点。因此,各高校已经高度重视到实验室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并对开放性的实验教学予以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1技术队伍的自身建设需加强。

做好积极引导以及促进教学实验的技术队伍,首先需加强自身的建设,并鼓励以及支持相关人员,参与到实验内容的开发,与实验项目的创新,以及仪器设备的改造,和实验指导书的编写等相关工作中,能够让实验人员于此类工作中,及时的发现自己在某些知识点方面的欠缺,从而激发主动查阅资料,与不断继续学习的热情,最终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还能够熟悉各类别贵重仪器详细性能以及自觉维护,并且于维护以及使用的过程当中,不断提高其自身的能力。同时还需积极的参与到实验教学当中,使本学科重要的理论知识,以及现有的实践相关经验能够紧密的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3][4]。

2研究生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首先,研究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不能填鸭式教学。其次,研究生要进入科室,每个科室各有侧重,所以研究生的实验教学要有所侧重。第三,组织研究生到实验技术比较强的科室参观交流学习。最后,研究生不光要实验,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科学思路。

3实验教学的科学性体系。

3.1有效发挥目前多媒体技术于研究生的实验教学中所具有的优势。由于多媒体教学在医学研究生的基础以及临床理论等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已经对全面提高授课质量,以及增进教学的效果均起到了不能被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于免疫组化以及原位杂交等实验授课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抗原以及抗体结合和核酸变性等过程,已经将多媒体技术用于此类抽象并且复杂的概念当中,使实验的原理与操作的方法都能够生动并且形象的通过动画形式展现出来,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记忆,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学生在掌握了该类原理的同时,也能够做到一通百通,并拓宽了其思路。

3.2着重提高实验室的开放层次,并于实验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首先需利用好中心实验室具有的资源优势,使实验室的相关项目能够整合,并将相同以及类似的项目合并或删去,尽量取消不必要的验证性与演示性的实验项目,及时提取各个实验室的特色以及优势的实验项目,使其能够融合成具有设计性与综合性的有价值实验项目。同时对实验中心的人力资源进行调动,并充分利用好实验中心现有的仪器与设备资源,再依据临床的需求将综合性以及实验性的项目设计出来,之后将各专业与学科的'科研成果与临床科室正在治疗患者的需要结合,将此转化呈创新性与探索性并存的实验项目。再通过对上述条件的编排,将既有的医学基础性学科中必要的验证以及演示性的实验相结合,予以重点突出的培养学生进行分析,以及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的做到将实验内容的难易问题充分结合,达到融汇贯通的目的[5]。

4将实验的功能配置完善,从而为研究生的教学提供以平台。

选择通用性与宽口径,以及大平台化的实验室理念进行建设,从而构建面向多种学科以及多种专业,并具有高起点与高水平以及功能强大,和运行有效的功能性实验教学的配置。同时贯通具有相关专业的实验室,并衔接好相关的实验项目,合理编排目前的教学内容以及实验科学,从而不断提升目前的实验室功能。将实验中心变成基础实验室与临床的检查实验室相结合模式,而其中的基础实验室主要包括生化与电生理以及组胚和免疫实验室,其中临床的检查实验室则包括有,免疫组化的实验室与分子诊断的实验室,以及细胞遗传的实验室,于实验的项目上同实验的内容上给予纵向以及横向的贯通,并基于配置优化资源以及互补试验功能,将实验室建设进行整合及拓展,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其利用率。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三方面的积极努力,最终才能够确保实验室具有开放性,并提高研究生的实验教学以及科研力量。

参考文献。

浅析体育教师人格魅力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传统的体育教学大都是通过徒手操、慢跑等形式引导学生热身,这些方法虽然有着实效、安全的优势,但是,难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做出适当的调整、改变,并把普通的徒手操、跑步等运动融入到游戏过程中,让小学生在愉快玩耍过程中达到热身的效果。[3]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改编将慢步改成学生喜欢参与的`追逐跑游戏,让小学生在你追我赶的过程中达到运动全身的效果,还能够保证其学习兴趣能够得以提升,活跃体育教学氛围,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

二、更好地导入新课内容。

学习属于循序渐进的活动,所有人在与新事物接触过程中要能够顺利度过适应期,体育学习也是这样。为了能够保证体育教学活动达到目的的要求,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要能够做好铺垫工作,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小学生掌握新的技能。若在铺垫过程中使用游戏来加以替代,则就能够让他们在轻松语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相关技能,保证之后的教学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4]例如,小学体育教师为了能够让小学生掌握篮球运动中的运球技巧,可以组织他们参与到“运西瓜”活动中,让小学生能够轻松愉悦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并将篮球作为西瓜进行运动。在游戏中不仅能够保证学习兴趣得到提升,还能够更加熟悉和了解球性,从而保证后期的运球学习活动更加顺利地进行。这种游戏导入教学法为新内容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三、消除学生存在的抵制情绪。

在很多小学生意识里,体育课程就是炎炎烈日下的机械做操、枯燥跑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近较为深刻地遗留在学生的内心,从而导致他们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进一步影响体育教学效果。为了能够让小学生尽早改变这种错误的观念,体育教师在开课之前可以通过游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情趣,并将教学内容更好地和教学设计融为一体,让小学生在游戏比赛中体会体育情趣。[5]例如体育教师可以随机将学生分为两组,并让他们都参与跳远、跳高比赛中,并对一组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技能指导,通过系统的练习之后这一组学生的比赛成绩肯定要明显高于未接受指导的一组,这样就能够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3]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减少学生存在的抵触情绪,从而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效果。

四、通过举一反三来发挥学习迁移作用。

五、结语。

体育游戏在我国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小学体育教师通过对体育游戏的合理应用,就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其学习兴趣,保证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得以丰富,进一步达到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9]让小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游戏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实现自我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5]刘海军.浅析小学体育游戏教学[j].学周刊,2013,35:189.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师教学中的倾听论文

摘要: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是整个职前教师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教师教育活动具有导向和规范作用。然而,受制于传统技术逻辑的控制,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的特殊性被消解,仅局限于考核、甄选、筛检等功能,丧失其作为鉴赏、意义建构、智慧生成等题中应有之义。由此,亟须澄清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的基本理路,即作为“鉴赏”的多元化评价、作为“解释”的质性化评价、作为“存在”的主体性评价,从而实现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走向理性与非理性统一的审美性和意义诠释过程。

关键词: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技术主义;多元化。

对未来教师形象的不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的不同选择与标准。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长期处于知识本位和技能本位取向下,往往不自觉地认为师范生的发展置于学科内容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科学原理和技能掌握的成熟度上。与之相对应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范式便是基于知识的评价,仅局限于一种寻求知识(knowledge-seeking)的评价活动。基于知识的评价,其出发点是检测未来教师对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相关概念、原理等的知识掌握水平和知识的有限运用能力。一般而言,基于知识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都是用统一的、绝对化的评价标准作为评价指标,其评价方法也主要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单一化的量化考试。这种课程评价有其积极意义,能够引导未来教师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也容易导致未来教师在知识掌握与运用在低水平徘徊,缺乏反思与觉醒意识。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基于“行为目标模式”为理论指导,旨趣倾向于预测控制、科学量化,只重结果。这种评价模式忽视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特殊性,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培养对象在未来是要从事心灵世界或主观世界的教师,而不是培养面临客观世界的技术工人。基于其特殊性,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生成的、开放的,是在特定的情境框架内教师教育者与师范生进行对话的意义建构系统。在这种意蕴下,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评价也同样具有生成性、情境性和多元性和非线性等特征,课程评价不再以单维、线性、机械的方式发生,而是一种“鉴赏”、“解释”或“存在”。因此,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更加强调多元化、质性化和主体性的评价,即从注重师范生对课程知识的机械记忆、掌握、理解转移到注重师范生对课程知识的独特理解、诠释、质疑、批判上,从而促进师范生能够真正地对知识与技能进行意义建构和生成,成为具有批判反思和自觉意识的未来教师。

一、作为“鉴赏”的多元化评价。

美国美育与课程学家艾斯纳(eisner,e.w.)认为,课程评价由于过分地强调认知性评价而缺乏美感。特别是,现实中认知性的评价标准出现偏差,过分强调逻辑标准、推论等形式的量化评价,从而忽略与美学相关的“隐喻和诗意”以及用视觉、听觉等多重感觉的思维形式。正是由于这些思维形式的缺失导致学习者感受和思想的刻板,妨碍学习者鉴赏课程过程中那些最具隐喻性思维模式的事物或观念。因此,他认为评价需要考察学习者是如何在经验中建构意义的,并将评价理解为一种鉴赏(connoisseurship)。鉴赏是一种理性与非理性统一的审美性和意义诠释过程。在这种理念下,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更加倾向于作为“鉴赏”一种多元化的评价,反对将师范生置于一个共同的标准或常模下,按照某一种价值观来要求师范生。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理解不是仅仅停留在所规定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以及技能上,而是融合在这些知识对问题情境所展开的“反思”以及针对问题情境的价值判断。这种反思或价值判断是具有缄默性、个体性、情境性的,需要重新解读、选择、取舍、融合广泛的理论知识所形成一种知识,不同的师范生所表现出来气质都具有差异性。要将对师范生的评价视为一种艺术欣赏的过程,以鉴赏的态度,渗透审美的视角,通过专业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来寻找师范生发展中的细微变化。因此,这也决定了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和弹性化。首先,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应立足于师范生的差异性。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在教育教学中存在一些最基本的规范和统一要求,这样可以使未来的教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有章可循”“有规所依”。但是如果仅仅是以这些作为课程评价的标准,那么我们最终看到的是师范生统一化生产线的批量性结果,而差异仅仅表现在分数和等级上。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不同学习者个体的认知图式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在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内化、新信息的加工途径以及生成的结果图式上千差万别。在这种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受师生个体差异性的共同影响。

这意味着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不存在唯一的、统一的或固化的标准,而应该确立适合于不同评价对象的多重标准,反映出知识的不确定性和主体建构性,即强调充分尊重师范生的个性差异,反对将未来教师培养成统一化、标准化的技术工人。另外,不同的师范生个体对于知识或教育教学理念、情境都有属于自己的认知和见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有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种教学方式。例如,不同师范生所教学科不同、学习经历、认知风格等都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因此,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评价在遵循基本标准的前提下,应该更多地关注和尊重未来教师教学个性的`培育和发展。如果在课程评价上能够反映教学的创造性、强调师范生的参与性、杜绝结论的绝对性,从而促进未来教师的智慧彰显和属于自身的教学风格形成。其次,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应立足于师范生发展的完整性。在现实中,对师范生理念、情感、价值、责任、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被消弭,主要是将师范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标准。师范生往往迫于考试的压力,而战战兢兢,为了分数而学习,最终导致“背完、考完、忘完”现象的发生。

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应该是基于师范生发展完整性的多维度考察,关注师范生的教育生活、综合性体验、视域的融合、主张的重新释放等,而不仅仅是对师范生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识记程度的考察。例如,有研究者就认为,除了从教育维度考察未来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表现,还应该从学习维度,即教师作为学习者,考察师范生的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从创造维度考察师范生的创新精神与才能等。笔者认为应防止课程评价陷入“见物不见人”的境地,突出对人本身价值的判断。因此,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除了关注师范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之外,还应该关注师范生的自我概念的建构、觉醒意识,从理念、情感、价值、责任等多个层面来完整地解释师范生的收获。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鉴赏”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并不是盲目欣赏。正如艾斯纳所言,艺术鉴赏也需要做出客观的判断,这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完全没有批评就不会产生美。因此,在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中,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批评”,包括对师范生的发展状态提出改进建议,引起师范生的反思,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作为“解释”的质性化评价。

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中单纯以量化的评价方法,试图将复杂的教育过程用一个准确的数据来分析、比较,据此判断师范生的学习成效,忽视对师范生学习与成长过程的价值以及创造性的考察。它所衡量的价值本质上是一种工具价值,即通过一种工具性的行为来判断某种外在价值。例如,有师范生谈道:“我感觉教育学的学习变成了一些概念背诵过程,例如什么叫教学方法、什么是教学策略等。这些东西都要背下来,因为我们考试还是比较严。但是基本上都是背完、考完、忘完,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定义的内涵和意义。”“教育实习结束前,由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根据大学教育实习成绩评价标准,按照《师范生教育实习质量评价表》进行成绩评定,并简单的撰写几句评语就完事了。”“我们也会要求填写实习日志。但是大家(指导教师、实习生)都不会特别重视这个,大部分实习生仅仅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传统意义上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完全成为一种工具理性行为必然遭受批判,反对师范生的客观对待和技术上的娴熟作为课程评价的唯一标准,而更倾向于将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视为对师范生发展状况与方向的一种“解释”(il-luminative)。这种“解释”涵盖师范生内在的心理、情感、观念、审美、态度等难以测量的维度。

作为“解释”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是对师范生的成长经历进行细微性、个性化的观察与记录,教师教育者以一种专业的视角对“画面”进行意义诠释与批判。如前文所述,师范生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缄默性等特征,师范生通过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通过与情境的对话,运用经验中的缄默知识或实践性知识展开教育教学问题的反思与建构。因此,师范生获得知识往往存在于一定的情境中,并且是难以言传的,只有通过真实情境中行动、反思与互动才能展现。例如,师范生是否反思、认同、自觉、觉醒,主要体现在讨论、角色扮演、班级发言、口头辩论、立场申明以及探究性活动过程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特性决定其评价更应强调基于“真实”(authentic)情境的质性评价,其作为主要的课程评价方法,很难用割裂的、单独的、静态式的评价来反映师范生的发展。质性化评价方式并不是用精确的数学语言和量化指标体系评价,而是寻求能反映学习者内在价值、主观感受与心智结构并能为评价对象的发展提供支持和解释的方式。从根本上讲,质性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复杂的教育生活现象,更好地体现对师范生的内在发展的终极关怀的评价手段。

三、作为“存在”的主体性评价。

师范生作为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主体,而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和技能的模仿者。因此,忽视师范生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性的“知识旁观者理论”是不具辩护性的。课程评价倡导师范生作为主体之一参与到课程评价的生成过程中,为情境性的对话提供一个重要的起点,即突出师范生的主体性自我评价,从而促进师范生自觉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进行价值判断。海德格尔曾尖锐地批判“存在的遗忘”(thefor-gottenexistence),而在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遗忘”现象也是常见的。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关注外部规定、控制,追求社会服务和社会效率。在此情形下,知识来自外部,不动地、不变地存在于自然法则之中,知识可以被发现,但不能被创造。学习者是容器,是不具个性和思想的被动接受者。课程评价的目的被狭隘地理解为甄别、比较,做出“区分”或者“分级”,那么其过程也被理解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全或无的“社交”模式。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应倡导的是一种发展性与主体性的自我评价,即是对师范生“存在”(being)的追寻。关注师范生个体的体验、经验和判断,以师范生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根本目的,强调师范生作为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以现象学、解释学和生存论思想为基础,超越主客对立的认识论,主张以主体内部体验或外在参与的方法,来理解和解释世界万物的价值。师范生的自我评价是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意识觉醒的体现之一,师范生通过对自我的描述、觉知和诠释,面对真实的自我,向“真”敞开,能够发挥被评价者自己的智慧,反思自己,做出自由的、负责任的选择,寻找到真实的自我发展空间,获得真实的自我实现。

罗杰斯认为,当学习者更多地将自我评价和自我批判作为主要依据时,也就伴随着其主体性、自主性与创造性地发展与进步。师范生能够在不断自我总结和剖析中重新规划自我的发展路径,对自我的未来发展做出新的判断和憧憬。师范生自我评价包括自我简介、成长日记、心灵日记、自我评价表等,教师教育者也能够通过观照师范生个性化、多元性、翔实性的自我评价,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调整。而更为重要的是,师范生的自我评价在某种层面上讲是对师范生的赋权。通过自我评价,师范生更能够意识到自身是学习活动中或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责任人,从而激活师范生自我反思的意识以及责任感。正如有研究者所言,“尽管说改革已经很久,但是师范教育本身的观念改革恐怕远没有重视和认清。这种滞后就带来了整个培养方案设计中,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系统结构存在的问题”。可以说,在当前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理念中还存在诸多误区,陷入一种“技术主义”的泥潭之中。在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的理念层面,教师教育改革者应秉持一种理论自觉的态度,在实践中突破仅限于考核、甄选、筛检等功能的固有思维,将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视为理性与非理性统一的审美性和意义诠释过程,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真正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周文叶.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范式、理念与方法[j].教师教育研究,

[2]安超.艾斯纳质性评价理论述评[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3]俞丽萍.基于变构模型的深度学习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5]安桂清.论人本主义学习观与创造观对研究性学习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

[6]叶澜,王厥轩,韩艳梅.叶澜:教师的魅力在于创造[j].上海教育,

教师教学中的倾听论文

倾听作为教师与儿童心灵沟通的桥梁,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试析倾听中的问题与对策。但是,目前在幼儿园,很多教师不能有效地倾听儿童,如何在实践中形成教师倾听儿童的策略,发挥教师积极的教育作用,本文将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缺乏真诚的态度。导致了教师的虚假倾听。

过渡活动.教师组织儿童背诵儿歌《小雪花》。“昨天,我们学了儿歌‘小雪花’.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几遍,预备,开始‘小雪花’。”教师说完就把身子扭了过去,忙着准备下午活动的教案。儿歌背完了,童声戛然而止。教师慢慢地扭过身子,面无表情地看着孩子们说:“没有感情,现在大家再有感情地背一遍。预备。开始。”伴随着响亮的童声,老师又把自己的后背给了孩子们。

从表面上看,教师是在倾听儿童,实际上,教师始终处于一种心不在焉的状态,只是为了打发时间,等待吃饭。在打开一只耳朵接纳儿童声音的同时,却让它从另一只耳朵悄然流出。教师未能对儿童的声音进行任何思考,在行为上也就未能作出任何与倾听有关的改变。

真诚的态度是教师倾听儿童的必要条件。一方面,真诚可以为师幼双方的交流创设一个温暖、亲切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儿童可以自由地坦露自己的思想,以真实的面目与倾听者交流.在情感宣泄中发现和认识真正的自己。另一方面,教师真诚地倾听还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使儿童学会尊重与理解。比如,组织儿童诵读儿歌,教师就应该在儿童诵读之前,提出有关诵读的要求,如“要带有感情”。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告诉儿童如何通过声调的起伏来表达自己对儿歌内容的理解:在儿童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放的姿态,如微微前倾的姿势、聚精会神的表情、蕴含温暖与支持的视线接触。来传递“我还在倾听,请你们继续说吧”的信息。同时,教师也可以巡视儿童,发现儿童注意力不集中时,及时加以纠正;当儿童背诵结束时,教师要对儿童的背诵情况加以总结,有针对性地指出优点与不足,便于儿童改正。真诚地倾听不是听而不闻、心不在焉或敷衍了事。而是专注地听、思考地听。在置人式共情倾听中,教师以真诚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儿童的交流中.在倾听儿童的同时,也为儿童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缺乏耐心。导致教师的错听。

大班绘画教学活动中.老师问童童:“你画的是什么?”“我画的是动物园,这是小猴,这是大象,这是小朋友。这是爸爸、妈妈.这是……”童童在津津有味地为小朋友讲解自己的得意之作。“好啊.童童画的是爸爸、妈妈带童童到动物园去玩,玩得很高兴!”童童还想说.教师打断了他的话语。活动结束后.童童一直念叨说:“我画的不是和爸爸、妈妈去动物园,我是想让爸爸、妈妈告诉小朋友不要乱喂小猴子食品,这样不卫生,会把小猴子喂死的。”

错听是指教师对于幼儿声音的内涵和潜在意义未能准确把握,没有真正理解的倾听。在这种倾听中,教师要么将“不是”听成了“是”,要么未能听出这些声音中的象征意义,有的教师甚至在未能领会孩子所指的情况下就急忙打断他们的话语,凭自己的感觉加以指导。

由于缺乏耐心,教师只听到了孩子声音表面的意思,而对于孩子声音背后的含义,教师则根本没有理解,幼教之友《试析倾听中的问题与对策》。为了赶时间,教师在还没有完全理解童童语义的情况下,就凭着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不等童童说完,就急于打断他的话语,替童童说出还没有来得及说出的话,而这些话并不是童童的本意。这种没有理解的倾听就是错听。

为了做到理解性倾听,教师在倾听中应该有目的地培养以下几方面的能力:第一,边听边推断的能力。儿童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在言语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说话跑题或口吃等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听.边思考边听,从儿童的只言片语中推断出他们的真实的思想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验证对儿童话语理解的正误,教师可以采用“释义”的技术。“释义”就是向说话者表示他的陈述对你有什么含义,即公开地说出自己对他人讲话的理解,以便有意地核对这种理解是否正确。如教师可以问童童:“你星期天和爸爸、妈妈去动物园了?”“老师说的对吗?”以验证自己对儿童作品的理解。第二,边听边记的能力,即用文字把听到的话语迅速记录下来,以免出现错听和误听的现象。在不便于对儿童的话语当场作出评价时,为了过后进行总结,教师可以采取这种办法。第三,边听边明辨的能力,即教师在倾听儿童的过程中,在接收儿童发出信息的同时,进行准确分析,哪些是儿童的真实想法,哪些是儿童为了顺应教师而说出的话,哪些是儿童在说谎,哪些是儿童误把想像当成了现实。第四,边听边组合的能力,即教师对儿童不同的话语内容进行归类、组合,透过现象,探求本质,以求发现儿童真实的个性和儿童的差异。

为了使教师能正确地理解儿童,尤其是理解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儿童的真实想法,教师在倾听中还要注意听潜台词、听关键处、听弦外音。教师除了接收和分析儿童通过词语表达的内容外,还应密切关注其语言本身(如语音、速度、节奏、音调高低等等)的变化,即副语言表现,关注其体态动作,以推知不言之意和未尽之意。另外,对于儿童尚未表达清楚的语意,教师要学会抓住儿童表达的关键词语,如“可是”、“实际上”、“如果……我可能会”,及时地询问和商讨,引导对方把话说清楚。

有选择地反馈。导致了教师选择性倾听。

新学期的第一次活动,教师问道:“小朋友又长大了一岁,你们想了解哪些新知识呢?说一说你们都喜欢什么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我想开坦克.戴上驾驶员的帽子,还想知道虫子是怎么生长的?”“我想长大开汽车,还想干活、煮菜。”教师望了望窗外,说:小朋友,你们看外边的花漂亮吗?…‘漂亮!”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受到启发后。文文站了起来,“我想画各种漂亮的花。”刚刚马上接到:“我还想知道为什么花有那么多种颜色?”几个儿童也跟着说:“我也想知道……”见此情景.教师赶紧让孩子们举手表决:“都谁想了解有关花的颜色的知识?”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教师说:“好,我们班有27个小朋友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从今天起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颜色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反馈是教师在倾听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及时且恰当的反馈会使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在很多教育活动中,表面上看,教师在认真地倾听全体儿童,实际上。教师总是在有意识地选择与心中的标准答案相近、与预成方案相符的声音进行倾听、理解和反馈,其目的是为了严格地执行预定的教学计划,而对于那些与答案无关或相反的声音。教师要么只听不反馈,装作没听见,要么费尽口舌加以引导,其目的是要把儿童引到预设的轨道上来。正如上述案例.这次活动的目的是生成本学期的活动主题“奇妙的颜色”。在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表达自己愿望的机会后,孩子们思维活跃、畅想联翩。但是.教师对儿童的畅想似乎并不感兴趣.她的关注点只集中在教学计划上,因此,对于孩子们发自内心但与教学答案不符的话语,教师仅仅是听到了而已.并没有做出任何反馈,教师一直在期待着下一个儿童能说出令教师为之一悦的话语,然后抓住时机进行反馈。在教师的“引导”下,期待的声音终于出现了。这种声音虽然与教师的答案一致,但是,既不是儿童的需要,也不符合儿童的兴趣。

反馈是倾听的终极目的。听而不答的倾听是无效的听,是做秀的听。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对那些与答案有关的话语进行反馈,与答案无关的话语也要反馈。因为那都表达了儿童的欲望,反映了儿童的情感。生成性教学就是来自于儿童的奇思妙想和教师的随机应变。针对上述案例.当儿童各种奇异的需求与教学计划冲突时,教师可以这样说:“小朋友的想法都很好,但是,这次我们先了解有关颜色的知识,以后老师会逐个满足你们的愿望,带你们去观看虫子的生长过程,了解飞机和坦克的构造.教你们做家务……”

教师教学中的倾听论文

四川省剑阁中学   任  勇   628300。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最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规定的高中学生必修课,目前,它已不容置疑地走进了所有普通高中,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开设了起来。当然,既是一门课程,它就需要教师参与进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学。可是,通过笔者近一年来的观察和了解发现,竟然大多数教师还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在研究性学习中干些什么,为此,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及时补充相关知识,尽快提高自身素质。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形态,它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性的学习,和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国内外对它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在人类社会即将跨入新世纪之际,它又携带着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来到中国,在我国,研究性学习首先在上海起步,从1995年起他们就开始在部分重点中学进行实践和研究。这么多年来,国内外对此有很多研究成果和理论,这之中,又以霍益萍教授主编的“研究性学习丛书”最具代表性,它包括《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管理用书》、《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国外及港台地区研究性学习资料选编》、《研究性学习学生用书》等,它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各方面理论及实践情况。我认为,这是教师们应着重学习的理论书籍之一。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知识要求是由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其落脚点在于知识的综合与应用;教学资源不局限于课堂,而向社会开放;教师在其中处于指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这门课程要求教师具备的知识与以往各位老师从事学科教学所需要的知识是有显著区别的。以往学科教学所要求教师拥有的知识,主要由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要素组成,其中专业知识居于首要地位。但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除了要拥有原有知识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充电,这些急需补充的知识有: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常用的信息技术、常用的科研知识、学生心理知识等。

只有学习了以上理论和补充了相关的知识,教师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名研究性学习的真正参与者和指导者。

第二,要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丛书”中谈到,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有以下一些角色:教师是学习者、组织者、协调者、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从这些角色中就可以看出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首先要学习新的知识,然后才能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教师还不能作旁观者,也不能像在其它学科教学中那样只讲不动,而是要协助学生,参与到他们的研究中去,作一名研究者、课题的指导者、帮助促进学生进行课题研究。从这些角色定位上可以看出,教师不是无事的人,而是很忙的,他既要考虑在学生之先,又要亲自动手参与,而不是像个别老师那样,一到学生活动时间,他三言两语向学生交待一下就行了,这样,既不可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又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第三,教师在指导学生中具体应做哪些事?因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是课题研究,所以教师应做以下一些事情:

(一)配合年级组确定研究主题,编拟课题题目,这是学生正式开始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一旦确定好了研究主题后,全体师生都应参与课题题目编拟,然后由部分教师协助年级组筛选出合适数量的课题题目,以备师生选用。

(二)选择自己熟悉的或和自己专业知识对口的课题进行宣传和准备。研究性学习中师生的组合应采取双向选择的原则,为了让学生能跟着自己去研究出成果,教师就必须把自己所选择的课题的现实意义、研究意图、研究价值作很好的宣传鼓动,这样学生才能确定是否跟着你去研究。在宣传的同时还要作好开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大致的研究方向、研究进程、研究方法等。

(三)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和“招兵买马”,你的身边已经聚集了一些学生,你就可以把他们编成一个或几个课题组开始研究了。在正式研究之前,你还应该向学生们作一些有关研究性学习方面的知识介绍,并把你手上所拥有的课题向学生们作进一步的说明,使他们明白自己究竟该干什么。

(四)一开始和学生一起研究时,教师就应该严格地按照学校和年级组的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写好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管理表册。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十分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课程,它要求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随时记录下研究足迹,这样才能在学生课题结题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准确的评价。因此,研究性学习有比较复杂的管理表册,大致分为“学生用表”、“教师用表”和“职能部门用表”三大部分共有几十张之多。为了使这些表册能充分、完全地反映学生的研究过程,教师就必须自己先研究透彻它们的填写方法,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指导学生填写。其实,学生课题研究并不一定就能出什么成果,但只要他们能在一个学年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如实地把这些表册填写完成,它本身就可以算是一个成果,学生在这之中就能学到许多知识了,因为他们为了要填写好这些表册,光靠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他们还必须要亲自去查阅资料、走访他人、动手实验,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掌握了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了。

(五)在每周的活动指导中,首先要备好课,这种备课和其它学科备课的要求不同,它不需要太详尽,只需写出方法的设计、构想出研究的框架,设想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的办法就行了,因为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究竟会出现什么情况,连老师也不知道。然后要帮助学生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比如查找资料、实验、访问等,其次就是和学生一起去进行研究。调整方法。

(六)要在研究活动中和学生一道随时调整思路和方法,总结提炼阶段性成果。

(七)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

(八)负责学生的安全。

(九)在一年的学习快结束时,在学校和年级组的安排下指导学生结题、答辩、整理所有材料、总结成果、提交考核小组考核、推广成果等。

以上是我就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应做的事情作的一点浅陋之见,目的是让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有事可做,且能做好自已应做的事,如有错误之处望大家批评指正。

浅析体育教师人格魅力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教师个性思想和人格魅力可以推动师生的良性互动,可以激发思维火花,提升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对于构建高效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创新教学理念,科学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解决对策。

关键词:师生互动;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的过程,从某种角度上讲,就是师生之间“人”与“人”沟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个性思想与人格魅力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示范、引导与激励作用,能够有利于促进学生物理素养的提升。

一、推动理念升华,优化师生互动。

物理学科教学以营造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思维发展为前提,达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课程这个载体,将自身个性思想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在“亲其师,信其道”的过程中,感受到物理学科的内在魅力,使自身更主动的参与到与教师的互动中,有利于将过往单向的、机械的提问的课堂,转变为师生之间围绕特定教学目标进行科学探索,科学研究,科学实践,科学创新的过程,从而为强化学科教学奠定基础支撑。比如学习《光的反射》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光的反射含义以及诸如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等概念及相关知识掌握后,为了使其进一步加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可以充分考量学生的认知情况,以难度系数相对低、思考掌握较为灵活又兼具代表性的选择题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围绕当堂目标,加以练习。学生在完成以下习题后,教师可以对不同物理基础的学生进行诊断性的点评,从而到达借“题”发挥,实现分层次、多维度、多样性师生互动,促进物理教学的健康发展,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的良好效果。

二、突出方法导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个性思想和人格魅力是不断提升充实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产生正向性的导引,教师应该加强高中物理教学的理论性研究。在充分考虑不同题材、课型特点的前提下,制定差异化和针对性的课程内容,以期满足不同物理基础学生的需求。在差异化的师生互动内容的设置中,一定要对组织构建、实践方式等进行相应调整,提升物理教学与学生认知情况的匹配度,增进物理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度,实现物理内容在知、情、意上的充实与完善,从而使师生之间可以高效发挥其在激趣质疑、合作探究方面的不同作用,从而带动不同学生实现共同提高。

三、创新交互载体,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特别对于有着较强自我思考与选择能力的高中生来说,教师的个性思想与人格魅力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与认同感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的个性思想与人格魅力发挥不是无的放矢,也不是盲目选择,而是要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吻合。通过开放有趣的教学活动,实现个性思想与人格魅力的外化,很容易使学生接受并做出积极反应,激发学生跳脱课堂束缚,更为主动、开放的进行物理化思考,充分体验参与物理活动的现场感觉,充分体验到情绪与心理的变化,体验到物理课堂活动的内在乐趣,激励学生深刻体验物理内涵,把握物理的思维特点,做到个性化展示,达到提升课堂兴趣的良好效果。总之,教师的个性思想与人格魅力的有效彰显,能够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是提升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应该强化生本意识,真正从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视角出发,深化与学生的互动,发挥自身对于学生的示范、引导与激励作用,为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官子木.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反思)[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6。

[3]章兼中,俞红珍.物理教育心理学[m]警官教育出版社,(8):8。

[4]梅德明.物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64。

[5]陈坚林.现代物理教学组织与管理[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2):7。

教师教学中的倾听论文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进行的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国际上还是国内,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成长的研究都指向了教师的反思,认为教师的发展就是经验加反思。在我国,倡导教师对自身实践的反思,已逐步成为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流话题。下面主要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就教学反思的意义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谈一谈我的实践与思考。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察,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依据的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出发,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实现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的改善和优化,从而促进自己专业水平的不断发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的.过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师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教学活动,才能不断改进自己。记得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的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他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即使的教育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也曾在一本教育专著中看到一段令我感慨颇深的话,文中说:“教育重在反思,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反思性实践过程是一个有效的动机激发的过程,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思,同时也是做出新计划产生新行动的依据,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进步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目的。

二、教学反思的过程和方法。

1、教学反思的过程。

一是发现问题。教师要有“吾日三省吾身”之心,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感受,师生之间的交流意识到自己的教学中可能存在的某些问题,要有“跳出庐山看庐山”的胆,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外于自我的客观分析。二是观察与分析。在发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后,要收集有关这一问题的相关资料或请教他人,促进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三是及时调整,优化教学过程。在认识了问题的成因后,要积极寻找新的教学理论和策略来解决问题,并通过实际角色的扮演,检验教学的效果。

2、教学反思的方法。

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在反思中生成新的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可谓益处多多,其乐无穷。教师进行反思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写教学日志,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我在每次上完课后喜欢将自己的经验,心得和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写下来,记成功之举,反败笔之出,思教学机智,想学生见解,写再教设计,一有所得,及时记下,以记促思,以思促教。教学日志,记录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经验,给教师一个很好的反思空间,思考课堂中的得与失,对与错,是促进自己成长的一方良剂。

同事之间的观摩交流。教研组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教师之间相互听课,相互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改进方案,从而相互提高,共同进步。

分析课堂教学录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设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实录并进行细致分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观看教学实录,可以让教师“跳出庐山看庐山”,客观的分析并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为反思插上翅膀。记得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录像是在一次参加市里组织的教师基本功大赛后,之前总有些自满,可这一看,却看出了不少毛病,如:说话语速太快,喜欢重复,不够简洁,并夹带一些习惯性的口头禅“那么”等,还有一些不必要的手势太夸张,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从那以后,每次上示范课,我都尽量请同事把课堂实录下来,课后自己仔细看录像,找不足,促改进,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了,在代表贺州市参加广西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分析课堂录像,成为我最喜欢的反思方式之一。

听取学生反馈意见,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要体现并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据此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如:在教学《把握青春节拍》时,在男女生交往这个主题中,我先是设计了一个“说一说”的活动,用课文中的事例引出问题“你有过与异性交往的经历吗?如果有,说说你的感受。”设计时,我认为这个问题是初中生比较关注的,他们一定很感兴趣。

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任我如何调动,就是没有人敢举手。这时,有个学生嘀咕了一句:“谁敢说?”一语惊醒,我马上意识到自己在备课时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感受,确实,他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可也很敏感,而且,他们对问题中的“交往”做了狭义的理解,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课后,我把这一环节改为“问卷调查”的形式,并设计几种情况,让学生选择。在另一个班上的时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为是问卷调查,大家都根据自己的实际作出选择,通过公布调查结果,使他们了解其他同学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大部分同学都渴望能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不敢说”的包袱放下了,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经历和感想。听听学生反馈的意见,能帮助我们找准感觉,校正课堂定位。

人的成长其实就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反思,可以让我们发现不足,渴求新知;反思,可以让我们从平凡的小事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实践证明,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使自己在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教师教学中的倾听论文

摘要:想要融入学生中去,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就要学会倾听,与他们交换意见,打开学生心灵,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倾听;教学效率;尊严;扬长避短;辅助器。

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告诉我,作为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执行者,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地以自我为主体的循循善诱,以“填鸭式”教学为手段,以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为目的,应该学会由教学的主导,做一个耐心、细心、专心、用心的听众。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就说过:“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学会倾听对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何等重要。

初中学生,大多十四、五岁懵懵懂懂的年纪,每个班又都有几十名学生,而每个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品性都参差不齐,要知道每个学生不论学习成绩的优劣、品德的.高下都有他的一份不容践踏的尊严。倾听,是一种平等而开放的交流,是一种温馨而美好的心灵碰撞。认真倾听学生的倾诉,哪怕是细枝末节,哪怕是琐碎繁杂,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静下心来,耐心倾听,就能让学生体会被重视、被在意、被尊重、被关爱、被信赖、被扶持,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自控力,无形中言传身教也能培养学生谦逊的教养,懂得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

古人云:“兼听则明。”学会倾听,才能在教学工作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融入学生中去,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触摸他们内心深处最敏感、最脆弱的神经,与他们交换意见,思维碰撞,在磨合中彼此信赖,彼此尊重,彼此互动,产生心灵的震颤,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人格臻于完美。

“听其言而观其行”,学会倾听,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打开思维,拥有自己对事物的独到想法,独到见解,通过倾听,通过观察,通过交流,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思考得再深入一点,扬长避短,促进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之,我认为学会倾听是教师人生的必修课,是打开学生心灵的有效钥匙,是每个优秀教师必备的品格,是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辅助器,有时生活真的需要我们认真去倾听――听花开花落的声,潮起潮落的韵。

教师教学中的倾听论文

自从高校创办网络教育以来,带来了教育理念和教学过程的根本性改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和知识传授主要是在教室或实验室,也就是在现实的物理时空中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着面对面的多维度的密切关联,各项交流与信息传递都是直接的、即时的和互动的。由于交流便捷,师生之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规范性要求却相对可以较低,如对教师教学准备充分性和授课讲述准确性的要求就没有在网络教学中的要求高,因此长期执教课堂教学的教师有时不太理解网络教学对文字材料及表述方法的高精准性要求。网络教育是在网络环境下,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通过在网络空间进行知识学习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活动,它使教师传授的知识得到更快更好的普及。网络教学让教师从三尺讲台面对面教学转而在网络虚拟环境展开教学活动,从以考试为目标的教学转而强调教学过程、教学支持服务的体系化教学,从群体化教学活动为主转向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些由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网络教育所产生的变化,在高校网络教学的运作中已经逐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由于教学活动在网络空间进行,教师跟学生的关系不像在课堂教学中那样等级分明,师生的互动关系在很多时候更像是朋友、聊友。由于人际交流在网络教育中缺少了具有真实感的物理时空,人与人之间的表达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在这种虚拟环境中要完成好教学工作,参与网络教育的教师必须对新环境有一个崭新的认知。此外,在虚拟网络环境中,对教师的人格和素养也提出更高要求。虽然师生间不谋面,但却更加需要教师有着为学生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尤其是在表达思想和知识的精准性方面,要求教师的责任感更强。由于师生间大多时间无法直接对答交流,再加上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和无界性,无论是在课(件)中还是在网络上,教师都不能随意传递未经证实或确定的知识或信息,教师要对自己的文字及语言资源负责任。而在课堂面授教学中,教师几乎不会遇到追究其在表述上的责任问题。

二、丰富教学设计,助力网络学习。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是教师施展教学行为的主要场所,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形体、表情等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趣,活跃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学习方式基本上就是自学,也就是基于资源浏览的自主学习、伴随交流和研讨的协作学习。这意味着教师在传统授课方式时所能施展的教学手段大多要失效,教师需要有新的教学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大的信息量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程安排上进行重大调整,更多地从学习者的角度去思考和定位教学活动。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准备工作广泛而具体,包括从确定适合自学的课程教材起,到电子讲稿、课程教学大纲、作业题(库)、各种自我评价的在线测试题(库)、模拟考试(题库)、各种参考资源等等,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宽广的学习空间和知识空间。由于网络教育是一种服务性很强的高等教育市场化、大众化和多样化办学模式,师生之间又是通过网络在异地完成教与学的过程,而参加网络学习的学生大多学习能力不强,加上教师无法亲授指导,学生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完备性要求会大大超过全日制面授在校大学生对教学资源的要求。也就是说,从事网络教学工作时教师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的工作量要远远大于面对面传统教学中的工作量,教师需要更多的资源准备和精力投入。充分的教学设计是有效实施教学过程的起步与保障,教师还需要提供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课程教学视频,并根据学生在网上的学习情况,经常性地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跟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和答疑解惑,主要包括网上辅导、网上讨论、网上答疑、学习方法和信息查询与检索方法指导、网络教育资源更新、网上作业及测试批阅等。有时候,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暴露的典型性问题,可以临时补充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论题,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利用网络空间把每一位独立的、个性化学习的学生凝聚到自己“周围”,实现有效学习和快乐学习。教师执教不仅需要有专业或课程知识的教学能力,还要具有在网络空间对学生进行良好组织与管理的能力,整个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施行组织和管理的过程。同时,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也能学会参与组织和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学习与沟通的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辅以即时聊天、课程论坛、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还可以结合需要采用个人空间、博客、在线备课等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辅导与交流机会。教师要通过有效的组织与管控,让各种空间里的教与学有序进行,吸引并留住学生热情投入到网络教育的学习环境中来。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新资源建设。

在网络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大多数高校网络教学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培养了自己的师资队伍,保障了网络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pad或手机的移动学习环境已基本普及。近年来很多世界著名大学纷纷推出了系列网络视频公开课,我国高校每年也在不断推出网络精品课程和各种视频课件,新技术、新方法引领着高校网络教学模式变革和资源建设创新的方向。“国际mooc是对网络课程的挑战”,它实现的是一体化的网络课程,即把资源、学习、支持服务、考核与评价、学习监控、学习工具等各种资源和教学活动结合为一体,它还实现了网络课件制作个性化与批量化的和谐统一,它带给有不同需求的学习者以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网络学习完全走向了社会化。目前,普通高校已有不少教师勇于探索尝试去学习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并在国内外的mooc平台上发布了自己的mooc课程。mooc也为高校的网络教育进步与创新提供了契机,反观长期以来一直依靠网络和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各大网院,在这一波信息技术引领下的教学方式革新面前却显得不够踊跃,甚至已经落后于普通高校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的势头。网络教育的整个发展史,始终是一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教育的人文史。用技术手段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用技术手段部分实现人性化、人文化和智慧化的教学环境,让师者和学者都更加便捷和快乐地教与学,这就是网络教育效能的体现。便于学习、便于记忆、便于分析、便于交流、便于复习、便于巩固和便于测评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永远是网络教育领域的不懈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从事网络教育的教师必须在素质提升、知识更新、专业成长诸方面不断进步、不断追求创新,只有这样,网络教育才能始终办出自己的特色,网络教育的师资队伍才能真正成为用信息技术打造应用型人才的引导者与实践者。

四、融入人文关怀,呵护学生成长。

苏德矿教授荣获2014年第三届浙江大学“心平杰出教学贡献奖”一事成为了浙大校园中的美谈。虽然他开设的是众所周知非常枯燥乏味的微积分课程,但在浙大全校教师和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参加的“网络票选‘心平奖教金’评选活动中,他以3450票稳居第一”,并获得了100万元奖金。苏教授有一句名言:“生活就是数学。”他还说:“数学是抽象的,来源是生活的;数学是枯燥的,应用是广泛的;推理是严谨的,形式是很美的;内容是丰富的,题目要常练的;过程是曲折的,乐趣是无穷的;学习是辛苦的,成功是归你的。”苏教授总结的6字真经“懂、透、精、趣、情、德”就是他经过二十多年教学工作所悟出的“育人心经”。一个数学教授之所以会如此受到学生们的爱戴和尊重,就在于他非常注重人文情怀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性。而对于完全依靠网络和视屏进行教学活动的网络教育来说,天生就容易让学习变得枯燥和倦怠,让“孤独的”学习者们难以持之以恒地坚守,这正是历代网络教育工作者始终关心并力图解决的问题。苏教授的例子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与展示。而事实上,我们的网络教育比传统面对面教育还更加需要融入人文情怀的教学思想。从事网络教学工作的教师的人文情怀和素养对于知识的传授以及对学生学习热情的呵护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正是目前我们大多数从事网络教育工作的教师最为缺失而在网络中学习的学生们又最想得到的东西。没有良好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的网络教育,都不会是成功的网络教育,在网络教学过程中任何僵化的和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都是注定得不到良好效果的。良好的网络人文情怀不仅仅是让学习者受益,对于教师自身减轻工作压力和散发焦虑情绪、提升个人职业满意度和自身价值认同度、提高教学效能也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因此,教师树立良好的人文理念与情怀,使网络教育更加人性化、情景化和生活化,必定是网络教育改进和发展的方向,也是网络教育延续的生命力。

五、反思教学过程,促进专业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知识的竞争和教学能力的竞争使教师的工作面对许多机遇和挑战,尤其是网络教育的出现带给了教师新的发展契机和创新点。目前,高校在网络教学工作的管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以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以完成规定课时数为计酬标准的状况,很少有较为妥善的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效果分析的机制,缺少针对教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良好的评价与激励方法。因此,从事网络教学工作的教师应该有内在的提升需求和发展动力,教学工作既是授课,也是自身不断学习、不断增加人生价值和对自己再造的发展过程,是专业发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应作为对教学工作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自己应该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一定的效果评价和总结。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效果的信息反馈,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方法的科学性,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参与度、热情度和满意度,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持续度,通过学习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度等各方面,分析自己的教学优势与不足,不断改进教学。通过经常性地自我评价与逐步完善,可以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水平,从而提升专业发展竞争力。

总之,教师的素质、水平和能力影响着网络教育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只有完善并创新网络教育教师工作,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才能让我国的网络教育真正创出品牌,使网络教育成为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块重要园地。

物理教学中的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交往礼仪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资料。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对小学生进行交往礼仪教育要从家庭、校园、社会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三维”教育模式,构成教育合力,使小学生交往礼仪教育能得到理想的效果,促使小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资料。柳斌曾说:“中小学加强德育首先要从文明文明做起。文明文明的传统不能在新一代人中丢失,如果一旦丢失了,小而言之,会带来社会秩序的混乱,大而言之,会给国家、民族带来灾难,带来耻辱。”交往礼仪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规范,有礼仪规范,社会生活才会井然有序。交往礼仪教育是重要的,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我们如何对小学生进行交往礼仪教育呢笔者认为要从家庭、校园、社会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三维”教育模式,构成教育合力,以到达理想的效果。

一、家庭维度抓启蒙——透过言传身教,抓好四个启蒙。

礼仪教育务必从家庭做起。“对孩子来说,家庭,就是社会秩序的缩影,父母就是孩子模仿的楷模。家庭成员中的人际关系将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将来他对待他人时将主要以此为依据。”家庭礼仪教育主要是透过言传身教,抓好四个启蒙。

(一)尊敬长辈的启蒙教育。

家庭是人才成长的源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事实上,从孩子降生人世开始,他的父母就已开始对他(她)们进行家庭礼仪教育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齐开始的。‘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庭交往礼仪教育中,首先要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如何做呢(1)要把尊敬长辈的文明用语融入日常生活中,如:早上起床,教育孩子有文明的向老人打招呼:“爷爷奶奶早上好!”出门要说:“爷爷奶奶再见!”等。(2)坚定地拒绝孩子对长辈的不适宜行为,如:吃饭的时候把自己喜欢的菜端到自己面前,不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吃。(3)教育孩子体谅和关心长辈的状况。长辈身体不适,要学会问候或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端杯水,提醒爷爷奶奶吃药,爸爸妈妈下班回家,要在他们进门时帮忙接包、拿拖鞋等。

(二)文明用语的启蒙教育。

文明用语很重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透过语言来交流,用语言来表达情感,美的语言、文明的语言能够使人们在交往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既给别人以快乐,也给自己以快乐。小孩的语言最初更多来自于家庭的启蒙,家庭的文明用语启蒙教育更多来自于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现代中国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物质和精神上都享受到最大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单向爱,等孩子长大以后,不懂文明,不明白关心人,自私自利,作为父母,十分苦恼。有经验的父母明白,在这种状况下,事后指责、呵斥孩子,效果并不是很好,不如事前经常用“故事”进行引导。故事是孩子们都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管是讲者还是听众都当作是一种好玩的事情,开心愉快。家长们能够选取一些涉及文明文明方面的故事经常给孩子讲解。利用故事中的生动、形象的情节和主人公良好的品行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坚持下去,能够引导孩子向起息有度,举止有礼,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爱学习、爱劳动,识大体,解人意等方向发展。

(三)邻里友好的启蒙教育。

“远亲不如近邻”。家长要教育孩子,任何时候首先都要与离自己最近的人搞好关系,互相帮忙。近邻的关系都搞不好的人,很难想象他能关心更多其他的人。此刻,住在城市中的人们,也许是工作、上学的缘故,没有时间互相沟通,所以邻里之间不相互交往。据了解,不明白邻居姓名的大有人在,不与邻居交往的更多。虽然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人们生活的节奏也变快了,但是邻里之间还是要友好相处的。家长要让孩子看到,做一个好邻居,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尤为重要。平常的生活无论是楼道里的一声问候,还是见面的会意一笑,都是呵护邻里缘分的一次良机。邻里关系处理得好的关键,就是凡事要先想到他人。诸如:当孩子白天准备放开音量收看电视或听音乐时,应先让他想想邻居有无上夜班的在家休息;当你在高楼阳台为花浇水时,应告诉孩子要先看看楼下是否有人,是否有晒着衣被;当你的孩子与邻居小孩吵架时,就应先看看别人的孩子有否受伤,并主动带孩子去邻居家问个究竟、道个歉……家长时时刻刻不忘记营造出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邻里氛围,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启蒙。

(四)文明行为的启蒙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家庭是人们理解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务必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家庭生活中,透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构成良好的家风。”家长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交往礼仪氛围。(1)家长应具有良好的教养态度和期盼。(2)家长应不断提高交往礼仪水平。家长是子女模仿学习的榜样,如家长不讲礼仪,将会对子女交往礼仪的养成起消极作用。(3)重视家庭礼仪氛围。如果家庭充满和睦温馨、用心向上、以礼相待的气氛,儿童就会有安全感和舒适感,这种气氛容易激励孩子奋发向上,构成良好的礼仪。

二、校园维度抓传承——透过阵地建设,抓好四个结合。

校园是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的主阵地,校园教师在礼仪教育中起主导作用,校园教育要进一步推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使其继续发展。因此要个性抓好校园小环境阵地建设,促进四个结合。

(一)交往礼仪教育与各科教学相结合。

的影响。

(二)交往礼仪教育与班队活动相结合。

科尔伯格主张,充分利用环境氛围和伙伴之间相互影响等教育资源,促进儿童思想道德健康发展。为此要个性注意交往礼仪教育与班队活动相结合,建设良好的班风、校风,把对学生个体的教育与对群众的教育结合起来,发挥平行教育的作用,使两者互相促进,让学生生活在一个良好的交往礼仪氛围中,自觉把自己的价值取向与校园的价值导向相一致,不断升华思想、规范自己的礼仪行为。如在班队活动中定期举行“礼仪故事吧”,要求选取一些涉及文明文明方面的故事,在班队活动中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群体的动力,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礼仪故事能够是老师讲,也能够是学生讲;能够在活动前讲,也能够在活动中或活动后讲;能够是在校园电视台讲,也能够是在课堂上、班会上讲;能够个人讲,也能够是全校集中讲。让学生用心参与,透过搞笑有益的活动,促进礼仪养成。

(三)交往礼仪教育与管理制度相结合。

当代西方德育理论认为,个体道德的构成和发展是由于个体内部活动与社会群体影响发生交互作用的结果。交往礼仪教育与校园氛围相结合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伙伴关系,充分利用教师的感染力和同学榜样示范等交往礼仪教育资源来感染学生。培根说:“一种群众的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因此如果有一个良好道德风气的环境,是最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的。”交往礼仪教育不能仅靠说理教育,要营造育人的优良环境和浓厚氛围。校园全部工作就是要营造高品位的交往礼仪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去思考、感悟、理解,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如加强文化建设,让校园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都发挥交往礼仪教育的功能,校园的宣传栏、班级教室的黑板报每期都要有介绍交往礼仪常识的资料。校园还能够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优势,多下载对学生成长有益的信息,建立礼仪娱乐网,发出“争做网络文明使者”的倡议,使学生都明白“文明上网、上文明网,让网络成为我们完美的精神家园”。在网上,还能够设定礼仪自评栏目,在自评中改变单纯的文字答题方式,能够用漫画的形式让学生从画中找出错误的礼仪之处,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决定,透过形象化的画面,再一次强化了记忆印象。

三、社会维度抓协同——透过环境影响,抓好两个协同。

俗语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可见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人是社会的人,小学生必将走上社会,社会必将影响人,人也会影响社会。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中,务必从社会的维度着重抓好两个协同。

(一)舆论导向与交往礼仪教育协同。

小学生交往礼仪社会教育就应充分发挥信息化时代的优势,用心采取以下措施使舆论导向与交往礼仪教育协同:

(1)投其所好:制作礼仪动画片。小学生个性是中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莫过于看动画片,如《蓝猫淘气三千问》透过动画的形式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反响,深受全国孩子们的欢迎。同样,交往礼仪教育也能够投孩子们所好,将礼仪常识制作成生动活泼的礼仪动画片,帮忙学生理解、决定、模仿,透过具体可感知的材料,把空洞的说教转成精彩的画面,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使孩子们乐于理解礼仪教育。(2)满足童心:开发礼仪游戏卡。中高年级学生最热衷于打电子游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过了一关又一关,这样过关斩将,步步为营,强烈地刺激孩子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即使输了也能毫不犹豫从头再来,能够屡败屡战,乐此不疲。因此,在小学生交往礼仪教育中,能够从满足孩子们的童心出发,开发礼仪游戏卡,在游戏中每前进一步务必答对一道相关礼仪知识,设置不同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悟哪些行为是文明的,哪些做法是错误的、不文明的。最后的赢家肯定是对交往礼仪知识十分熟悉的学生。这样,透过让孩子们玩游戏简单快乐地掌握交往礼仪知识。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风气、社区文化、大众传媒、社会团体、校外友伴和亲戚邻居等社会生活诸因素,它更直接地影响着小学生的交往礼仪养成。这些社会生活因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他们对小学生的影响有用心的,也有消极的,有经常的,也有偶然的。因此,净化社会环境,是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的重要环节,如校园将小学生交往礼仪资料、要求告知社区居民,让他们一齐督促学生的礼仪行为,并要求他们也要讲究礼仪,让学生在和谐礼仪的环境熏陶中成为一个懂礼的人,共同营造文明文明的社会环境。《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强调,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注意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用心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促进构成良好的社区育人环境”。村乡委会、居委会干部要充分利用社会环境资源,如博物馆、青少年宫、文化馆、烈士陵园和主题公园等,利用这些被誉为“立体的、凝固的教科书”开展教育青少年的各项活动。如寒暑假社区定期举办主题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把社会的不良现象作为反面典型,加强对学生的交往礼仪教育,培养学生鉴别潜力,抵制和消除不良信息和影响。

总之,教育事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家庭教育是校园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是校园教育的补充和继续。小学生交往礼仪教育能够在构建家庭、校园、社会三维一体模式上进行探索。无论是哪种教育,在“言传”时都不应忘记:小学的孩子,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把抽象的礼仪行为准则寓于各种形式的活动当中,透过参加各种相关的主题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在教育中发展,也就是在教育中生活,在教育中实现人生。他们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不是被塑造好了才置入生活之中。他们的发展就是生活,就是他们的人生实践。”德国一位校长说,德国没有道德课,但十分重视行为训练。“道德不是说出来的,是练出来的。”“道德教育主要靠四条:家长的榜样;教师的人格;社会的影响;学生的实践和训练。”只有在调节社会生活各种因素的力量,使之构成用心正确的教育合力下,小学生交往礼仪教育才会到达理想的效果。

礼仪在职场中的作用论文礼仪在职场中的作用

对外开放的国策打破了长期封闭的环境,使得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坐井观天已难以适应形势,唯有从井底跳出,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方是当代职场应有的意识。要从狭小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除了应具备一些必备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了解如何与他人相处的法则和规范,这些规范就是社交礼仪。

礼仪的学习能够帮助学习者顺利的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能够更好地树立起自身的形象,在与他人交往中给人留下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美好形象。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范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商品流通关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合作,同时更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皇帝女儿不愁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浅论职场礼仪的意义浅论职场礼仪的意义。

这对于企业和服务行业而言,就更需要积极的适应这种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总是需要具体的人去实施、操作的,这些实践者如不懂得现代的社交礼仪,那么就很难在市场上立稳脚跟。

比如说一个供销员上门推销产品时,如事先不敲门径直而入,那是不礼貌的,甚至会被人误解。所谓“礼多人不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不仅为自己也为组织均应更多地了解学交礼仪的知识,帮助自己顺利走向市场、立足市场,作为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职场理应在此方面走在前列。

这种现在信息社会的人际沟通的变化,给人类社交礼仪的内容和方式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沟通的条件下,实现有礼有节的交往,去实现创造“人和”的境界,就必须学习和运用礼仪。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交际实质上就是一种信息交流,而信息乃是现代社会中最为宝贵的资源浅论职场礼仪的意义商务礼仪。由此可见,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是现代人立足于社会并求得发展的重要条件。

党和国家号召每个职场均应争做“四有”新人,即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要争做“四有”新人,那么学会必要的礼仪知识也是其中一个方面,我们经常会对擦肩而过的一位教师或同学行注目礼,这是因为他们高雅的气质或潇洒的风度深深吸引了我们。

2.在职场中,不可不知的职场礼仪是什么?

3.职场中化妆礼仪。

4.在职场中要注意什么。

6.职场礼仪的作用。

8.职场中个人礼仪的要求。

9.在职研究生的作用。

10.简述兴趣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

心理学在秘书礼仪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及语文教师,深感教育一群正值青春期的未成年人绝非易事。事实上它可能是一件让你投入越多越深越是悲喜交加、五味杂陈、迷惘困惑的事。面对学生在青春期荷尔蒙操控下无规律可循的情绪表现,老师该如何处理突发事件,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行有效的沟通,提高课堂的效率呢,这成了摆在每位老师眼前的课题。

教师的心灵需要保养。

朱向阳主编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一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展示了在积极心理学引导下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氛围融洽的画卷。看完的最初感受是:自己平时上课也在不自觉的使用积极心理学的很多技术,所以其中的案例并不觉得非常新鲜;但同时,自己做的还很欠缺,对待学生的叛逆行为显得比较急躁、焦虑,这个时候往往做的越多就错的越多。我意识到:积极心理学的运用需要足够的理性思考去代替感性评判,教师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控制语音语调、神态表情、肢体动作,注意自己的举手投足,因为教师在讲台上的一切都是放大的,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情和感受。所以教师需要时时对自己的心灵进行保养,以乐观、自信、宽容、平静、微笑的精神风貌来面对学生,这样才能真正让自己成为一束温暖的光源,投射出的每一道眼神都带有温度。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教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会因为学生的屡教不改而生气、流泪。作为传道授业者的老师遭受不良的情绪侵袭后,保持平静和微笑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岁月洗礼和智慧、经验的累积,否则容易陷入情绪泥淖之中。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这个职务更高尚的了。”责任的重大,让身为老师的我们不能停止学习的步伐,更不能降低对自我的要求。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就是在保养教师的心灵。

水顺其势成就其昌,海纳百川乃成其大。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马丁・赛利格曼曾说:‘当你真心愿意去做这件事时,他就能为你带来很大的满足,因为你在为这个工作的意义而不是为了它所带来的物质报酬而工作’……倘若我们以积极的心态从教,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学习,我们的课堂就会焕然一新”.很幸运,我享受教师的身份,也珍惜参与每个孩子成长最旺盛的青春期的这个机会。既然身为教育者,那我们就要能看得了孩子们的好,更要能容得下孩子们的各种“小问题”.谁的青春就一点问题也没有呢?没有年少的轻狂、天马行空的想象、放荡不羁的内心、玩世不恭的叛逆,都是一群一教就学,一学就会的乖宝宝、棒学生也是不可能的。正如北大教授戴锦华穷尽一生的体验说的那句“人类的悲剧就在于没有人愿意听过来人的建议,所以我不建议了”,面对大学生都能有此感慨,更别说初中生了,所以教师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需要的是多一份的耐心去理解去等待,允许他们释放自己的情绪,接纳他们的“小问题”,花期自有期,用心浇灌,总有一天会听到花开的声音。反倒是拔苗助长的方式,很可能会引起既伤人又伤己的后果。

亲其生,道业得传。

“歌德说:‘你按一个人现在的样子对待他,他将会保持他现在的样子,如果你按他可能成为和应该成为的那个人对待他,他将会成为他可能成为和应该成为的那个人’。()有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也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的体验”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学生自己愿意亲近老师。

诚然“严厉”会对课堂的管理效果明显,但威慑力永远赢得不了学生真正的尊敬,没有爱的教育是空洞的,是令人害怕和失望的。书中有一段统计让我印象深刻,在北京市教科院对北京1239名小学和初中学生进行的问卷中,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喜欢教师微笑上课,不喜欢教师当着众人怒斥学生,使课堂气氛太过压抑,一天到晚板着脸。

教育要有爱心,青少年人格发展需要的首要前提是要有独立的人格、被人理解和尊重。教师用微笑去接纳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书中还提到“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持尊重和支持的态度,无论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进行练习的时候,出现怎样错误或给出如何不可思议的答案,教师均要对学生的积极思考予以尊重,并在情感上给予支持,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创新及探究的主动性”.只要教师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亲其生,那么道业自然得以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

综上,在教育的这条路上,作为教师的我,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但我相信:只要我时时保养自己的阳光心态,用大爱的心胸去接纳学生,亲近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宽容学生,那么这样的老师,不管走在哪一方讲台,传播的都不止是知识,还有阳光。

3月2日18时。

教师教学中的倾听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开始对传统机械的教育思想进行反思,过去扎根在教师心中的权威式教育已经发生了动摇,教师的“倾听”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通过“倾听”,教师才能真正明白学生的真实想法,了解学生队伍的发展态势。文章立足于教师“倾听”与教学的关系,进一步讨论“倾听”在教学中的意义和教师教学“倾听”的策略,志在探讨如何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促进教师教学的更好发展。

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不仅要求教师认真实行教学计划,同时还要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完成。科学教育给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突破,然而,这样的教育也造成人们思维主客体二分,使教育更为静止地、过于理性化地发展。教师的教学也被机械地划分成几个阶段,忽视了教学中的人文感情以及学习者的主体性。教师的“倾听”相应地弥补了这一点,它是教师教学中的新理念。

教师的教学“倾听”是教师对学生生命存在的关注。倾听是揭示、回忆和思考人的存在的可能性的重要手段。倾听的任务是领悟被听者。通过倾听,教师领悟到学生是生命的存在;通过倾听,教师领悟到自己的存在。”每一位学生在会倾听的教师眼中都是鲜活的生命体,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情感,不存在弱势或应被限制的问题。教师抱着这份对灵动生命的尊重才会善于关注、体恤学生的要求,才能自我反思与提升,并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摆脱“教书匠”的束缚,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倾听”体现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性,教师应运用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这种倾听不是简单的听听而已,是要真正听出对方所讲的事实、所体验的情感、所持有的态度。教师的教学“倾听”是一种对话,一种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学生与文本间的敞开对话。

“倾听”不仅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还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倾听”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倾听”由原来的训教者、传授者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同时“倾听”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决定“教什么”“怎么教”。重视学生的实践发展能力,这并不是说教师的“倾听”教学排斥教师的“教”,只是更加强调“教”的功能转变,强调学生在听说读写中的实践学习。越是更多的人参与“倾听”,思想交流的相互碰撞越大,教学的成果也越大。教师教学中的“倾听”不仅是教学方法的转变,也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通过“倾听”的理念指导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成果,提高教学水平。教学与“倾听”相辅相成。

二、教学“倾听”的多维度价值。

(一)“倾听”促进教师角色转型。

关注学生、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学促使教师教学角色发生转变,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教学角色的成功转换决定了学生创新能力、个性发展、独立思考能力等各方面培养的有效完成。教师教学中对学生思想耐心、有效的倾听对教师角色的成功转型至关重要。“倾听”要求教师运用感官、心灵认真主动地认知并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给教师封闭的局面凿开“天窗”,让教师更明确自己的不足,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师生彼此间的交流促使教师从多维度看待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原有思想的狭隘和片面。促进教师放下古板的身份观念,抱着人与人之间平等、尊重的观念贴近学生,融人学生生活,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其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促进教师角色的成功转型。

(二)“倾听”促进师生交流,强化沟通。

教师的倾听不是高高在上听取思想报告,也不是像领导一样听取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汇报,而是像朋友一样感受学生的真心倾诉。教师的倾听不是把学生作为弱势的一方来接纳,而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平等的伙伴来接纳。教师得到学生真诚友好的倾诉时,学生已经将教师看成是自己的朋友,教师做到“倾听”也是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之间是合作者、参与者的位置上。教师在倾听中了解学生,懂得在教学上应有什么改进,并能从中学到书本上和教师相互交流中无法学到的东西。同样,学生从中也能发展自己的自主精神与个性培养。教师的“倾听”新理念,淡化了教师的权威意识,使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间建立了一种民主、自由的关系,更加拉近了两者的距离,促进师生间平等关系的建立。这种相互的认可与信任不仅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必然会给教学带来巨大的收获。

(四)“倾听”促进师生间的相互尊重。

传统的教育、教学往往只是侧重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而忽略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教师通过对学生思想、观点的倾听,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尊重和理解他们,取得他们的信任和爱戴。在班级管理中就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交往与倾听中,教师对学生保持尊重,也会受到学生的尊重,从而进一步拉近师生感情。教师通过“倾听”的实际行动把对学生的尊重表现并传达出来,形成师生间的相互认可。

(一)专心倾听,适当回应。

教师的倾听是抱着尊重学生的态度进行的,所以专心是教师倾听的必备条件。教学的倾听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一种互动。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时并不是一味地听,一语不发,应在必要时给予回应。如用“还有吗?”“讲下去”等鼓励学生。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反馈也十分重要,要及时准确地捕捉学生瞬间的情感体验,并及时进行反馈,使学生深切感觉到被理解,这时谈话才可能朝着更深人的境界迈进,进一步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二)保持耐心,抓住重点。

课堂教学中,当出现与教师意见不同的声音时,教师不必马上制止,因为教师武断、随意的评判,会将学生好奇的火花瞬间熄灭,压制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师多一些耐心,认真倾听,明白学生的真正想法,这样才可以找出正确的判断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学生的认同,拉近师生距离。当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时不必急着说出,多问几个为什么,努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高谈阔论”时,是学生在表达对所受教育和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疑惑,这是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最佳时机,是教师准确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的有效方式。这样,学生的丰富思维、独到见解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思想。这些教师倾听的细节背后是深厚的知识底蕴与鲜活的教学精神。

(三)参与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教师单靠观察是无法得到学生的真实情况、学习进展的全面而真实的信息的。真正接受学生的“倾听”是没有内容和时间限制的。教师的工作除了教授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启迪学生的思想,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寻找学生的症结,“倾听”是帮助教师打开学生心锁的钥匙。所以,“倾听”的内容不仅只限于学习感想,还应包括情感思想和日常生活。倾听的场所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在课间、在课外活动中教师随时都应认真倾听。

(四)在“倾听”中换位思考。

教师在课堂上一边教学一边换位思考,“倾听”学生发言,同样会从学生那里学到很多知识。“学生用纯真的感情把现实生活与文本世界自然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清新剔透的感觉,这常常是成人思维不及的地方。”教师如果能够体谅学生的思考方式,认真听完学生的发言,给学生多一点欣赏、多一点鼓励,增强学生的信心,无疑会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对事件作结论之前应该能够先将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加以思考,听取学生的解释,真正弄清楚学生犯错的原因,这既能公平解决问题又会使学生感受到与教师交流的温暖,更容易从事件中接受教训。教师的换位思考,主动“倾听”不仅能正确解决学生的纠纷,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教导。

物理教学中的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好的育人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学生有文明礼仪的学习榜样,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校园从政教处、教务处着手,广泛征求全体师生的推荐,超多收集能够影响学生文明礼仪的古籍和事迹,张贴在校园的文化长廊、过道、楼梯、教室、宿舍、食堂上……文化长廊有“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古典礼仪故事;过道上有“脚步轻轻,勿扰他人”;球场边上有“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教室上有“入室即学,入学就专”;食堂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等。

二、制定校园管理体制,宣传文明礼仪常识。

校园由政教处联合班主任拟定出对学生的要求和班级管理制度,发放到每一位学生的手中,张贴在校园的教室、宿舍里,张贴在校园的宣传板报上,透过校园的广播大力宣传,班主任还在班级上大力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认真学习,让学生都按照文明礼仪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让学生从语言、行为上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不但从课本、从知识上懂得规范自己,还让学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用文明礼仪的标准从严规范自己,这样会促进校园的文化建设,从而也能教育学生文明处事,快乐成长。

三、加强校园班级文明主题班会建设。

透过主题班会来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每周日晚校园透过召开班主任会议,布置班主任构成教育主题,确定主题班会的教育目标,做好开展的方案,切实组织开展班会活动,做好过程材料记录,会后做好反思反馈。例如八年级三班在开展《安全出行,健康成长》的主题班会上,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学生踊跃发言,用心参加,在实践中明白珍爱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尊重身边的人和事,做一个安全健康成长的人的好处。

四、大手拉小手,一对一的礼仪教育。

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也是十分有效的。教师要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道德、自己的品质、自己的语言行为去影响和教育学生,给学生点明前进的方向。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得体的着装、大方的言谈、待事的淡定、正能量的传递,都会让学生能够直接学习,会影响学生的身心、人格乃至一生道德的构成。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

文明礼仪就在我们身边,行为习惯也无处不在。我们要常开展一些活动促进文明礼仪教育的发展,让学生能参加校园组织的活动,得到成长的快乐,同时也开拓学生的知识及视野。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文明的熏陶,校园要求班主任每周组织学生召开文明礼仪主题班会;每周一校园的升国旗活动,班主任和生活教官都开展文明礼仪大检查,检查学生按时出操,检查学生统一穿好校服,检查学生端正站姿,检查学生目光整齐,检查学生歌声务必嘹亮;为了各班级构成争先恐后的景象,我们还组织举办了新生杯、毕业杯学生的各种球赛,让学生构成团结的凝聚力,构成热爱班级群众的优秀文明礼仪。教育体现方法的多样性,教育的资料展现它的丰富与多彩,教育工作者完全能够透过学习生活、教育工作的过程去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让讲文明、讲礼仪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好景象,让文明礼仪这一优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以发扬光大。

物理教学中的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1.专家讲座及文明礼仪视频。邀请相关专家开展文明礼仪知识讲座,专家对基本的礼仪知识进行介绍、示范和讲解,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经历进行案例讲解,同学们在欢笑中了解礼仪、在思索中加深对礼仪的理解,在示范中掌握礼仪的基本要领。透过观看礼仪视频,同学们组织讨论,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合不同年级同学的观看视频资料,新生(大一)主要是校园文明礼仪的学习,大二、大三针对班群众的状况,开展相应的专题学习与讨论,而大四是就业文明礼仪的学习与面试技巧。观看视频主要以班级(团支部)进行,班主任参与讨论和学习。

2.培养骨干,成立校园文明礼仪宣讲团。大校园园的文明礼仪在必须程度上就是“补课”,而如何使同学们接收“补课”的方式,学院进行了“优者先行”,学院团委组织学生干部对校园文明礼仪进行学习,针对校园中出现的不文明现象,寻求改变这一不良现象的方式与方法,结合文明礼仪知识探讨校园文明的教育与养成。学院成立校园文明礼仪宣讲团,宣讲团一方面是树立榜样作用,带头学习,带头实践;另一方面宣讲团要在各党支部、班群众(团支部)开展校园文明礼仪的学习和宣传,进行全员动员,营造学习氛围。

3.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和辩论赛。透过知识竞赛和辩论赛,在全院范围内号召各党支部、班群众(团支部)进行学习,不断构成学院人人参与学习,人人懂礼、守礼的氛围。同时,在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和辩论赛的活动中,一批思想活跃、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的学生对校园文明礼仪进行了更深入地学习和思索,而这些学生正是学生群体中的先行者。在先行者的带动和影响下,学生本人自律和他律的驱使下,共同营造学礼、懂礼、守礼的新局面。

透过对校园文明礼仪知识的学习,要体此刻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在学习和生活中去践行文明礼仪,提升人文素养,养成良好的习惯。

1.党支部、班级(团支部)、宿舍。党支部树立党员的带头作用,发展党员中把文明礼仪的学习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在党支部党员学习的基础上,用心号召党支部所联系班级(团支部)中团员、群众学习,开展“厉行节约,在党旗下成长”等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文明礼仪养成中,对学院班级(团支部)、宿舍进行相应的评比,以评比促进班级和宿舍的建设,在建设中养成好习惯,在习惯中构成良好的素养。透过对校园文明礼仪示范班群众和校园文明礼仪示范宿舍的建设,使同学们学有楷模,做有榜样,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班群众、宿舍的人文素养。

2.校园、课堂、宿舍。在校园文明礼仪的学习中,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找出大学生常出现的一些不良习惯,而又造成大学生形象和素质损坏的现象。学院针对这一问题,透过对学生干部、学生代表及教师代表的座谈,征求学院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共同构成了“三礼十无”目标。透过“三礼十无”目标的学习,校园内的问候多了,男女交往文明了,乱扔垃圾及浪费现象少了;课堂上玩手机、带食品、迟到的现象少了;宿舍更整洁,违章电器少了。

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仅我们自己要知礼、懂礼、守礼,我们还要为现代的社会营造文明礼仪氛围,帮忙更多的人去学习文明礼仪。透过宣传、提醒等他律方式,不断提高社会个体的自律,促进社会的和谐。

2.社区。组织学生会及校园文明礼仪志愿服务队,针对社区的文明礼仪资料进行收集和调查,把相关的资料和图片整理成宣传册或展板。主要进行社会和家庭文明知识宣传,向社区居民发放相关宣传材料,利用社区不文明现象展板对其进行详细的讲解,共同探讨如何实现社会和家庭的文明。为了加强居民们的兴趣,同学们与社区居民共同开展文明礼仪小游戏,游戏采用“经典诗词我明白”的方式进行文明礼仪宣传,收集了超多的古典文明礼仪诗词,对诗词进行有奖填写,再与大家共同分享。有效地提高同学们的组织潜力,增强学生的社会和家庭礼仪的学习,真正体现出主动学习的用心性。

3.公交车场。公交车场的基本文明礼仪是普及性的知识,是绝大部分人都明白的,关键是大家如何去做,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环境的问题。同学们能够思考和体会到文明礼仪的实施,知礼不守礼比不知礼实施的难度大,知礼不守礼也并非有意故犯,而是一种习惯或环境氛围的影响,构成随波逐流的风气。在公交车场主要进行三个方面的宣传,一方面是爱护公共环境,从大家共同做起,同学们一方应对乱扔垃圾的行为进行阻止和劝导;一方应对地面上的垃圾进行清理,还公交车场一个整洁、卫生的公共环境;另外,同学们进行尊老爱幼的宣传,对站台上的秩序进行维护,老人和小孩优先的原则,有序地进行排队。

透过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文明礼仪行为,不仅仅要在校园体现,更要在公交车场和公共场所体现。用个体的礼仪行为感化更多的人,使更多的人认识到“说文明话,做文明事”的重要性,深化同学们对文明礼仪的认识,提高学习文明礼仪的用心性。从总体上来说,礼仪,不等“素质”,不等于“道德”,但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了其内在素质,无不受“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以文明礼仪教育为“抓手”加强德育,把德育的目标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日常的学习、生活就是抓好德育的“抓手”、切入点和突破口。学院层面文明礼仪的教育需纳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把文明礼仪教育提升到经常性的学生教育工作中来。文明礼仪知识教育的核心是“尊重他人,完善自己”,做到知礼、明礼、行礼、尚礼。学习文明礼仪,大学生在学会尊重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心得到增强的同时,道德水准也得到提高。在学院层面透过不同的方式和活动,增强大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的主动性和用心性,提高学习文明礼仪的覆盖面。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为德育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物理教学中的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1.制定各种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对于食堂文化建设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东田中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如《东田中学校园食堂炊事员管理办法》、《食堂工友工作细则》等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规范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组织纪律观念,起到了用心作用,同时保证了食堂就餐管理健康发展。

2.建设完善食堂膳食会。

包括由校园值日校委组成的校园膳委会和只有学生组成的学生膳委会。校园膳委会校园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建设,完善学生膳食委员会制度,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透过他们协助总务处开展学生食堂卫生自检、就餐管理等活动,建立学生问题反映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掌握学生对生活、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推荐,对广大学生切身问题进行跟踪处理,并及时传达和解释,协助校园在学生食堂就餐管理。

3.全员参与,齐抓共管。

由于就餐人数多,工友人员少(近400个学生就餐,只有3个工友),校园建立了全员参与的管理办法。首先,把同一个班级的就餐学生安排在对应的就餐桌上,男女错开排列,一组6人,便于管理。第二,建立行政老师值日管理制度,三餐到食堂督促管理。第三,建立三扫两评的管理制度,食堂安排固定班级值日生三扫(早上、午后、晚上就餐后),各学生膳委会成员平时要指导、检查、督促各宿舍的卫生。对每一天的卫生等方面进行评比,由值日校委和学生膳委会成员双线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通知学生整改。第四,把就餐管理一部分权力下放到学生膳委会当中,使就餐管理更有效、更民主。膳委会成员由职责心强、志愿加入者组成,推出组长一名和副组长若干名、膳委会成员若干名,主要有二年级学生和部分一年学生、协助值日校委做好平时的卫生检查、餐具排列等工作,不但减轻值日校委的工作压力,而且使管理更精细、到位。第五,校园总务处和食堂管理人员每月举行一次食堂管理反馈会,构成部门之间和管理者信息沟通有效机制。

二、精化管理,文明用餐。

1.统一思想认识。

学生食堂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开展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阵地,担负管理、服务、育人的重要职责,起到承接延伸课堂教育任务的作用。校园领导认识到“食风”的构成,会对学生学习生活和全面健康发展产生较大的制约、同化作用,要求全体行政干部和工友明确食堂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整个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资料,务必统一思想认识,在全校上下构成合力。把工作立足点和着力点放在启动学生的基础文明建设上,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用心性,调动学生参与食堂文化建设的用心性和主动性,自觉构成“我为食堂建设添光彩,人人参与食堂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要求全体教师对班级、就餐两头都要抓,相辅相成,使食堂成为思想教育、行为养成、学习生活咨询、心理辅导、校园文化建设等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阵地。

2.文化进食堂活动。

学生食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堂是学生最放松、最能体现其思想道德水准的地方。学生在食堂表现如何,直接反映学生文明程度高低。为充分发挥食堂文化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育人功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文化品位,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校园就餐管理条例。

3.餐厅是我家。

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爱家的每个地方,食堂是学生的用餐地,透过一系列教育、指导,学生已经养成了文明用餐,珍惜粮食,餐具排列整齐,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习惯,使食堂这个“家”成为学生精神栖息的港湾。此外,校园还利用墙壁张挂“米粒虽小君莫扔”、“餐厅是我家,清洁靠大家”、“学会吃饭,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等资料的文化标语、名人警句、艺术作品等,为食堂文化氛围点缀出几分典雅。

4.加强培训,养成习惯。

东田中学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虽然比较纯朴,但散漫、习惯养成较差。为此,校园每年新学期之初都会开展新生入学训练,使之更好地与初中学习生活衔接。入学训练资料之一就是学习《寄宿生就餐管理办法》。教会学生如何吃饭,如何把餐具清洗干净、排列整齐,透过这些过细的要求,餐具排列整齐美观,使人赏心悦目,构成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三、结语。

几年来,食堂建设受到广大师生的赞美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为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把我校建设成农村特色初中校作出了奉献。

教育论文论酒店接待礼仪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论文

依据物流学科的教学要求和课程设置,其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及知识点,即物流实践教学的难点与重点主要在物流设施设备的认识,对其应用过程的熟悉,对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作业操作流程的模拟。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掌握现代物流系统操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掌握常用物流操作程序和现代物流设备的使用方法,在物流配送方面,掌握货物调配与出库的操作;在运输方面,掌握车辆管理操作,并对物流信息系统的操作管理。动画演示教学的内容就是克服现实中很难实现的硬件环境的应用、功能模拟及运作流程演示模拟等教学需要。依照物流学科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动画演示教学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单个物流设施与设备等硬件的介绍、功能演示,或是几种配套设施配合作业。具体细分可以按照运输设备,诸如公、铁、水、航及管道五种不同运输方式的交通工具;按照仓储设备分类,所涉及的平房、阁楼、立体仓库等各种仓库构成,不同功能与用途的货架、托盘、巷道堆垛机;按照装卸搬运设备细分的各种叉车、agv自动导引车、装卸桥、起重机等;按照流通加工设备涉及的各式填充机、封口机、包装机。二是作业流程的全程演示及配套设施的应用。在作业流程中主要可以按照入库作业、在库作业及出库作业来设计。入库作业中包含入库前的接车-装卸-验收-堆垛;在库管理的保管、养护、盘点;出库作业流程的订单处理-分拣-包装-发货检验-出库流程设计。三是对场站、仓库、港口、码头等设施的布局演示介绍。场站包括集装箱堆场、货运场、散料场、编组站等布局规划及作业分布。仓库的内容包括作业区、作业辅助区、行政生活区,对作业区应体现储存区、分拣区、退货区、换货补货区、流通加工区、物流配合区等。至于港口、码头等内容设计,可以依照集装箱岸边吊的布局和装卸船流程模拟。这样就能做到对教学难点、重点地深入浅出讲解,优化及实现一些在校不可能做到的实践教学内容。

3.2动画演示教学配套教材的编撰。

物流运作包含多种内容,诸如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包装、装卸搬运等实体环节和辅助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物流子项目都涉及很多设施与设备,尤其以运输和仓储两个最基本内容所涵盖的物流设施与设备最多,而且它们也是实践教学的核心部分。物流专业课程类别繁多,但是其所体现的教学内容大致相近,可以专门编写一本类似物流设施与设备的教材,按其涵盖的知识面和内容设计配套的动画演示教学内容,成为一套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教材。当然编写的内容可以按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及信息来设计,也可以包含物流活动的不同设施与设备内容来开发。动画演示的片段是某一独立的设施设备及运作流程的演示,这样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涉及到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时都可以从动画演示教学内容中单独提出来教学应用。对于软件操作的模拟演示,结合软件操作手册进行修改适合教学应用与学生学习的内容形式。可以按照不同的角色操作流程进行演示,这样教师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上应用讲解,也可以作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课堂知识掌握不太熟练的环节进行无老师在场的学习、演练。也便于下一次课程内容的学习,通过动画演示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

3.3注意动画演示教学内容的更新。

物流是一门新的学科,其涵盖的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势必会产生一些新的技术和相应的设施与设备,这就需要动画演示教学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达到实践教学的应用性和同步性。否则学生难以熟悉一些新式物流装备的功能和使用。在这方面理论教学可以稍稍滞后,但演示教学内容可以灵活应用。所以应该组织相关编写人员及教学人员经常性地去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当前物流领域发展的新动向、新管理、新设备,以及相关行业操作软件的更新程度,并及时对动画演示教学内容进行相应修改、完善,使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物流岗位的需要。

3.4动画演示教学与实践体验、顶岗实习相结合。

动画演示教学虽然有诸多便利,但它毕竟是一种模拟演示,和实际物流相关设施设备及流程有很大的区别。这就需要学校在实践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这种教学方式,而忽视学生的现场参观、亲身体验、顶岗实习,甚至个别环节的手把手相教和实物操练。尤其是工作氛围、紧张程度、应急状态,这些都是模拟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而且学生的亲身体验与顶岗实习它不仅能达到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现实工作环境中学到职业素养等学校环境所学不到的东西。以往的教育认为学校只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就可以,诸如爱岗、敬业、合作、沟通等职业素质是毕业后工作中的事。这种理念也就使得在校的实训教学往往缺失了这种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在大学生就业面对招聘人员时,兜里装满了各种考证、奖状及门门学业a的等级,却也难以打动主考官,究其原因就是缺少这种职业素质教育。因此在校内外实习实训中,应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始终。通过实践体验、顶岗实习使学生参与其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经过上述职业素质教育,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动画演示教学只有通过和实践的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在实践检验中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达到对知识的理论-实践-检验-应用的渐进过程。真正做到为了应用而实践而不是为了教学而实践的教学目的。

3.5动画演示教学质量的反馈与评价。

动画演示教学作为一种物流实践教学的新思路,可能会在设计及应用中遇到一些问题。包括动画演示内容的设计、配套教材的内容、教师对教学效果的意见、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认可等,这些都是衡量和评价动画演示教学效果与质量的重要依据。不同的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需要对其作评价,好的评价体系会促进和推动实践教学效果。总的来说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应从三方面考虑:一是教师对实践教学过程和效果的综合评价。教师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的作用和影响必须考虑,并将之纳入质量评价体系中。二是学生对实践学习收获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对本专业技能知识巩固、操作的熟练程度、职业道德培养、从业资格的认定等方面收获和感悟的总体评价。最后就是实践单位对于这种全新的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以此来全面评价实践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果,并将之作为这种实践教学实施的重要参考。因此这种实践教学应不断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和效果检验,从而更好地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达到实践教学应有的目标。

4结束语。

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教学的一个主要方面,多年来,大家一致认可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但是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高校实践教学并不理想。本文以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为切入点,把动画演示型教学应用到物流主要的运输设备、仓储设备等教学重点内容的实践性教学上,通过1~2年的教学尝试,逐步推进到其他专业相关课程,从而真正实现提高学生实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