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说课稿草船借箭说课稿范例(优质16篇)

时间:2023-12-04 22:29:27 作者:GZ才子

教案模板不仅适用于不同学科,也适用于不同年级和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以下是一份完整的教案模板样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草船借箭说课稿草船借箭说课稿范例

一、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给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学习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使学生从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合作解决。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使学生从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箭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合作解决。

四、说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在教学中,老师通过鼓励和引导,让学生能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轻松愉快地学习课文。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性。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和与同学的合作学习,完成对课文的理解,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自己在自主学习及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中没有弄懂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他们的今后学习打好基础。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学生的读题,让学生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然后教师通过关键词,谈话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2、自主学习,理清文脉。

本环节教学,通过老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完成对课文脉络的了解。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能根据事情把课文分段,把自己在读课文的读懂的内容写在书上的空白处,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在学习自学完成后,进行班级交流汇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3、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课文。

本环节的教学,首先教师为学生出示合作学习的提纲。因为学生如果不有一个合作学习的提纲,就容易出现混乱状况,在进行汇报时,就没有一个中心,你学你的,我学我的,形同一盘散沙。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提纲,让学生围绕提纲进行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我除了对提纲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外,还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困惑,组织进行合作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学生自己解决有困难,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学生能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4、探究学生,拓展延伸。

本教学环节,主要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更广阔的拓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自觉主动地去对课文中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探究。使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一定的兴趣。也对课文的内容有关的东西,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5、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这个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整体上对课文进行把握。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整节课的教学从面到点,再从点到面,给学生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过程。

6、结合板书总结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板书,对课文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再次的讲解,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草船借箭》说课稿

(一)、说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来为难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向曹操借到十万多枝箭,最后令周瑜不得不自叹不如。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宜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性格,同时,课文的思考练习主要设计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练习。

(二)、说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互相解决。(这是能力的培养)2、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总结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3、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以及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襟。(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说重难点:

1、学习课文,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互相解决。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再加上课后思考题中有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我将本文的教学方法设计为自主、合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问题能力。)。

以品读感悟为主,采用猜一猜,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演一演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及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素养。

1、复习课文,引入新课2、设境质疑,触发探究。3、出示专题,重点探究。4、巧问设疑,深化探究。5、总结课文,疑难探究。6、课外扮演,拓展延伸。

(一)、复习课文,引入新课。复习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引述新课。

(二)、设境质疑,触发探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1、老师设境:

让学生猜一猜,困扰老师的是文中的一个什么问题。2、学生读文,猜问题。(设计意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挖掘,才能发现它。这一环节,我通过创设猜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初读探究的强烈兴趣,能较好地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主动性。同时这一初读环节的实施,还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的“语表层”,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为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出示专题,重点探究。(品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1、老师公布心中困扰的那个问题,并用课件显示本节课的重点探究专题:

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2、布置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课文中的哪些材料与这个问题有关,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旁边写感悟。3教师用课件出示回答问题格式汇报形式:我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我的根据是――――――(读一读文中的材料),然后再具体说说我是怎么根据这个材料想到的。4、在学生汇报回答时,老师相机用课件出示重点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以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有计谋等方面。

品读感悟语段一:

诸葛亮说:

“……不过这事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用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品读感悟语段二: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驽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多名弓驽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品读感悟语段三: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清。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品读感悟语段四:

诸葛亮说:

“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设计意图:

1、出示专题探究是本节阅读课的关键,我用课件出示困扰心中的那个问题,(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其实就确立本节课重点探究专题,因为这个问题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涵盖了课文的最大内容;第二,它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花一番精力研究、探索;第三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它的答案是多元的,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第四,它是逆向性,因为它必须根据文中已知内容去推断未知,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2、在学生合作探究专题的过程中,老师深入课堂巡视、点拨,以及要求学生按照定规则来交流汇报,这些指导都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解决研究专题,提高探究性阅读的效率。3、在学生汇报过程中,适时适度出示重点语段课件,让学生品读感悟,进一步深化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认识。)。

(四)、巧设疑问,深化探究。(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1、老师设疑:

文中描写诸葛亮语言时,只有一处提示语的中间用了一个修饰限制的词语,那就是一个笑字,请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在笑谁,为什么而笑。2、让学生在读文思考的同时,用课件出示回答格式:

“诸葛亮在笑――(谁),笑他的――(什么性格),这是一种――的笑。3、师小结,相机引出第二个问题:

周瑜倒底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4、相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设计意图:

在学生潜心探究了诸葛亮妙算的基础上,抓住诸葛亮的神秘一笑,和周瑜到底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这两个关键点进行启发点拨,以便引导学生感悟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的形象把握更加准确,并相机进行思想教育,进一步深化了探究的效果。

(五)、回顾课文,提出不懂问题。1、师总结本文学习方法。2、师引导学生提出上课伊始时提出的问题还有哪些不理解,然后引导其他学生帮助释疑。

(六)、课外排演,拓展延伸:

认真读课文,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特别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接受任务诸葛亮知天文。

借箭准备识地理。

如期交箭有计谋。

《草船借箭》说课稿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的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学习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通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读名著的兴趣。

二、说目标。

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能力的培养)。

2.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读名著的兴趣。

三、说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读青少版的《三国演义》。

2.让学生提前预习。

四、说学法、教法。

学法:以读为主,采用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五、说教学流程。

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引文析疑,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学生字,自主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草船借箭的准备。第二课时,重点探究草船借箭的经过,也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讨论解疑,弄清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本课时,我安排了三大环节:

联系旧知,复习导入;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总结升华,课外延伸。现在我具体说说各环节的实施:

(一)联系旧知,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我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草船借箭》。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呢?这样的导入,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渴望学”,从而为学习下文打下了基础。

(二)合作交流,理解课文。

因为在上节的学习和刚才的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6~9自然段,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我请同学们结合上文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观的渗透。诸葛亮不是神,不是能掐会算,而是凭着对事物的观察,进行推理预测。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其实是价值观的培养。我让同学们试着读,比赛读,全班齐读这几句话,因为文章的内容是由语言表情达意的,其意境是读出来的,学生能在读中悟情,悟义,悟理,在反复的朗读,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当同学们说到“诸葛亮把船一字排开,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时,教师及时充当质疑者,以谦逊的口气说:“诸葛亮怎么敢这样呢?他不担心曹操向他进攻吗?他应该有自己的原因吧?”

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这样安排的巧妙之处。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那诸葛亮到底算得准不准呢?此时,我并没有让学生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带着学生一起去江边看看(播放课文第8自然段课件)。然后再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同学们通过看画面,读课文,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正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他们已经有了“不吐不快”的欲望,此时,我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从而使他们对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他们还说出了很多词语来形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最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当周瑜知道诸葛亮借箭的全过程时,周瑜以后还会妒忌诸葛亮吗?那周瑜以后又会怎样做?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本意是进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适时的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从小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没有发挥“导”的功能,学生想象出周瑜会变得如何如何好,结果违背了历史,老师此时稍加引导,会起到明显的效果。

六、说效果。

总之,我以本课篇教材为例,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在阅读中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

《草船借箭》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反思等,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这一课程理念如何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值得思考。《草船借箭》的教学,试图以探究性阅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讲述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神机妙算,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目标】。

1、知识与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以“神机妙算”一词为突破口,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能力目标:

学习从重点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为此,根据教材故事性较强,学生较感兴趣读的特点,在组织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握探究主题。接着,引导确定探究内容,领悟探究策略,再组织学生进行类化探究体验。

【学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学习。

1、抓住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课文。

2、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从相关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流程】。

一、通读课文,把握探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神机妙算”这一最有研究价值的词。

二、精读课文,领悟探究策略。

自读“雾中借箭”,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抓住相关句子的联系,引导学生体会、探究,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周瑜的自叹不如。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三、再读课文,类化探究体验。

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概括“用联系的方法来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再次探究“雾中借箭”。(组织学生研读、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2、以“懂地理”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

四、回读课文,深化探究主题。

草船借箭说课稿草船借箭说课稿范例

一、说教材:

(一)、说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来为难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向曹操借到十万多枝箭,最后令周瑜不得不自叹不如。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宜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性格,同时,课文的思考练习主要设计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练习。

(二)、说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互相解决。(这是能力的培养)2、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总结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3、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以及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襟。(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说重难点:

1、学习课文,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互相解决。

二、说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再加上课后思考题中有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我将本文的教学方法设计为自主、合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问题能力。)。

三、说学法:

以品读感悟为主,采用猜一猜,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演一演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及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课文,引入新课2、设境质疑,触发探究。3、出示专题,重点探究。4、巧问设疑,深化探究。5、总结课文,疑难探究。6、课外扮演,拓展延伸。

(一)、复习课文,引入新课。复习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引述新课。

(二)、设境质疑,触发探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1、老师设境:

让学生猜一猜,困扰老师的是文中的一个什么问题。2、学生读文,猜问题。(设计意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挖掘,才能发现它。这一环节,我通过创设猜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初读探究的强烈兴趣,能较好地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主动性。同时这一初读环节的实施,还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的“语表层”,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为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出示专题,重点探究。(品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1、老师公布心中困扰的'那个问题,并用课件显示本节课的重点探究专题:

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2、布置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课文中的哪些材料与这个问题有关,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旁边写感悟。3教师用课件出示回答问题格式汇报形式:我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我的根据是――――――(读一读文中的材料),然后再具体说说我是怎么根据这个材料想到的。4、在学生汇报回答时,老师相机用课件出示重点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以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有计谋等方面。

品读感悟语段一:

诸葛亮说:

“……不过这事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用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品读感悟语段二: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驽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多名弓驽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品读感悟语段三: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清。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品读感悟语段四:

诸葛亮说:

“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设计意图:

1、出示专题探究是本节阅读课的关键,我用课件出示困扰心中的那个问题,(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其实就确立本节课重点探究专题,因为这个问题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涵盖了课文的最大内容;第二,它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花一番精力研究、探索;第三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它的答案是多元的,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第四,它是逆向性,因为它必须根据文中已知内容去推断未知,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2、在学生合作探究专题的过程中,老师深入课堂巡视、点拨,以及要求学生按照定规则来交流汇报,这些指导都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解决研究专题,提高探究性阅读的效率。3、在学生汇报过程中,适时适度出示重点语段课件,让学生品读感悟,进一步深化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认识。)。

(四)、巧设疑问,深化探究。(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1、老师设疑:

文中描写诸葛亮语言时,只有一处提示语的中间用了一个修饰限制的词语,那就是一个笑字,请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在笑谁,为什么而笑。2、让学生在读文思考的同时,用课件出示回答格式:

“诸葛亮在笑――(谁),笑他的――(什么性格),这是一种――的笑。3、师小结,相机引出第二个问题:

周瑜倒底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4、相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设计意图:

在学生潜心探究了诸葛亮妙算的基础上,抓住诸葛亮的神秘一笑,和周瑜到底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这两个关键点进行启发点拨,以便引导学生感悟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的形象把握更加准确,并相机进行思想教育,进一步深化了探究的效果。

(五)、回顾课文,提出不懂问题。1、师总结本文学习方法。2、师引导学生提出上课伊始时提出的问题还有哪些不理解,然后引导其他学生帮助释疑。

(六)、课外排演,拓展延伸:

认真读课文,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特别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五、说板书:

草船借箭说课稿草船借箭说课稿范例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五组中的一篇课文。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情节改写而成。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诸葛亮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本文浓墨重彩的人物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与周瑜的智斗中,诸葛亮冷静从容,显现了大家风范。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实际情况,我运用课改理念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识记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把握课标议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读书探究为主线的原则,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1、合作学习法: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主动地获取新知。

2、扶放教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教学时,我通过“扶”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放”中了解学情,做到“以学定教”,在“学会”的同时又“会学”。

3、体验学习法:

学习不仅要用脑子想,还要用眼睛看,耳朵听,用嘴说话,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培养能力谈学法】。

1、学会自主求知:

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才能保证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很多,在重点内容的理解上,更注重自主探究,自主参与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学会交流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见解,既有兴趣,也提高能力。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体现课标说程序】。

本课共安排六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

1、让感兴趣的同学读一读关于《三国演义》的书,欣赏一些电影、电视,初步感知三国故事。

2、师生共同搜集一些三国时期的资料,充实学生的知识,为学文打下基础。

二、交流资料,疏通障碍。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和读书,看电影、电视后的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说,调动起他们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2、老师适机补充,并在黑板上板画三国魏、蜀、吴对峙的草图,让学生感性了解三国演义的一些情况,扫除一些障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比较长,但还是要留相当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读,形式可以是多样,自读、齐读、小组间互读、评读等。

2、理清脉络,找出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一个清晰的故事梗概,也为复述课外埋下铺垫。

四、合作探究,挖掘内涵。

课文的层次理清后,就要着重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深一层的内涵了,这个环节,我拟用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形式,共同探讨完成,主要探讨以下几个在本文中提纲挈领的问题。

1、周瑜为什么让诸葛亮造十万支箭?

2、诸葛亮为什么会轻松的答应周瑜的要求,并自愿下军令状?

3、诸葛亮是怎样借箭成功的?

4、从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充分地读,充分地想,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拘一格地进行观点阐述、补充、辩解、甚至是辩论,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要全力当好学生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适时的点拨,适机的补充,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尤其是对第三、四题更要挖掘好课文中藏而不露的内容。

五、复述课文。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复述课文则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小结,更是一个拓展。在复述课文这个环节,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补充自己个性化的观点与评论。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复述,如讲个故事和同学合作来演一演这个故事等。

六、课后延伸。

学习课文后,学生对古典文学可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后自己阅读一些名著,在晨会课或班会课时开设一个故事会或读书会,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励他们的阅读行为。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说课稿草船借箭说课稿范例

一、教材分析:

1、课文背景:

本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故事,讲的是曹操在收复荆襄之后,二十万大军乘胜沿江而下,当时的形势迫使孙权和刘备为了各自的存亡联合抗曹,史称“赤壁之战”。但在整个战役中孙刘两家既有联合,又有斗争,总体上是联合的,而在局部的、枝节的问题上又存在着种种矛盾。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如何巧妙地利用各种关系和矛盾取得斗争的胜利,同时又要注意把握斗争的分寸和策略以维护整体的联合,决定着整个战争的最终结果和三方的命运。特别是刘备一方,力量最弱,对于这一问题的敏感度较之吴魏更为强烈,因此,作为刘备重要谋臣的诸葛亮,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尤为深刻,在整个战役中,他以过人的机智和杰出的才干巧妙周旋,恰当地运用政治、军事、外交各种手段,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在同东吴的斗争联合中取得了胜利,既维护了己方的利益,又顾全了孙刘联盟的大局,使战役取得了预期的胜利,使天下的形势发生的历史性的逆转,奠定了“三分天下”格局,其本人也成为整部《三国演义》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形象。本文故事就是其中最具表现力的篇章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

2、选编意图:

《三国演义》做为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它跨越了时间的界限一代代流传至今,而且在不同的时代都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它也跨越了人群的阻碍,不同年龄、身份、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共鸣之处,得到自己独特的审美愉悦;它还跨越了文学的范畴,既登得大雅之堂,列为典籍名著,也能深入市井,以供街谈巷议,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随着传统文学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它还将跨越民族、国家的界限,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灿烂瑰宝。《三国演义》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我国人民心中有着深深的积淀,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所以,虽然小学语文教材经过了多次修定和改革,但这篇文章一直都入选,并作为精读课文出现,这充分说明了教材编排的根本意图不但要让学生在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我国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民族文化,并且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含义,站在时代的角度开掘其所富含的精神矿藏。这也就是对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教学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最好诠释。

综上所述,由于本文的`特殊背景,加上教材意图及新《课标》的理念,教师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只有充分注意并努力体现其工具性、人文性、整体性、时代性的多方位的统一、整合,才能挖掘出本文的精髓,承载新课程的理念,挥发出语文课堂应有的底韵。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抓住课文的叙述和描写感悟人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目标:深化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了解,感受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的扭力。

三、教学设计及意图说明:

(一)立足人文,激情引趣。

在学习课文之前,大家先来看几条歇后语,

出示歇后语:东吴招亲——张飞吃豆芽——刘备借荆州——关公面前耍大刀——。

让学生试着猜猜后半部分。并说说几条歇后语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是和《三国演义》有关的)导语:《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和《红楼梦》《西游记》《水游传》并称四大名著,长期以来,不仅其人物和故事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生活中,还产生了许多三国歇后语、三国成语、对联等。大家喜欢三国故事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草船借箭》就是其中的精彩片段之一。

(二)解题质疑,以疑导读。

提问:在这四个字中,哪个字是中心?(借)。

围绕这个字,你对文章的内容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谁“借”?为什么“惜”?怎样“借”?“借”到没有?

(三)略读课文,了解梗概。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弄清课文故事梗概,说出文章主要内容。

(四)读悟结合,品评人物。

l、解读文本,体会人物特点。

2、集体交流,评价人物特点。

学生集体交流通过阅读感悟到的人物特点。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叙述描写出发,对人物的性格、才能等方面进行评价,做到“言出有据”。特别是对诸葛亮的评价,要着眼于借箭前后的一些细节描写,进行深入分析,感悟人物多方面的特点。也可以联系自己课外了解、积累的《三国演义》故事来评价人物特点。

3、感情朗读,品味人物特点。

选择你感受深刻的章节、段落或对人物的描写,采取不同的形式读出感情,读出理解,读出质量。通过朗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五)拓展延伸,回归人文。

1、有借必有还,“借”的箭到底有没有还,怎样还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利用课外时间读《三国》故事或原著。

2.收集有关《三国》的人物卡片、成语、歇后语、对联等。利用班队会时间开展“寻找生活中的《三国》”主题活动,体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三国”文化。

《草船借箭》说课稿

(一)课文内容: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来为难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向曹操借到十万多枝箭,最后令周瑜不得不自叹不如。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宜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性格,同时,课文的思考练习主要设计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互相解决。(这是能力的培养)。

2、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总结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说重难点:

1、感悟人物形象,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再加上课后思考题中有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我将本文的教学方法设计为自主、合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问题能力。)。

以品读感悟为主,采用猜一猜,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演一演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及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素养。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知天文。

1、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二)晓地理。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三)识人心。

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2、设想一下当诸葛亮归来时与周瑜相见,周瑜会怎么说?诸葛亮又会怎么说呢?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识人心,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三国演义》的相关章节。

诸葛亮周瑜。

知天文。

神机妙算晓地理我真比不上他!

识人心。

点此查看更多。

资料。

草船借箭说课稿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聚焦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特点。

教学流程:

1.引语:有人说,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最具谋略,而《草船借箭》就是这谋略中的谋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省时高效。

1.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你最敬佩谁?为什么?

预设:诸葛亮,因为他神机妙算。

2.板书:神机妙算。

设计意图:从整体切入,抓住主要人物,扣住人物的主要特点。

语句: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过渡。请同学们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画下来。

2.指导朗读第7自然段。读出大雾满天的大。(师示范读)。

3.追问:雾这么大,是碰巧遇上的,还是诸葛亮算准的?

预设:是诸葛亮算准的。

4.师:既然是诸葛亮算准的`,那么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到依据。

预设: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预设:不行。这样就不能体现诸葛亮的设计妙算。

小结:我们读名著可以像这样,前后联系着读。板书:联系上下文。

设计意图:学习和实践联系上下文的阅读方法。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

对话: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6.师:我们也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去品读人物的特点,这一自然段中诸葛亮有什么样的语言呢?请同学们画出来。

预设: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7.师:请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诸葛亮和鲁肃的对话。

预设1:写了十一处诸葛亮的语言。

预设2:只有第七自然段有提示语。

9.师:从一个笑字你又读出了什么?诸葛亮有可能在笑谁?请同学们猜一猜。

预设1:在笑曹操,你生性多疑,我就知道你不敢派兵追击。

预设2:在笑鲁肃,你忠厚老实,怎么会知道我的神计妙算呢?

预设3:在笑周瑜,周瑜小儿,你设计陷害与我,没想到我诸葛亮让你的诡计落空了吧。

小结:看来我们不光可以联系上下文读名著,还可以通过猜读的方式读。板书:猜读。

10.有感情地朗读第七自然段。

设计意图:巩固联系上下文的阅读方法,学习并运用猜读的方法,在阅读中发现语言文字运用的秘钥,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

《草船借箭》评课稿

“语文”,即语言文学。小学语文高年段的语文学习,学生不但要品味语言的准确与优美,更要开始从准确优美的语言中去体会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细节描写等文学的。今天,李芝莲老师的《草船借箭》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抓住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品读,在每个细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从而深入品读,使学习有效、有趣、有内容。

在整个引导学生品读的过程中,老师就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去发现有价值的语言点,并点拨理解。细节的引导,可以看出老师对文本的“透”,而学生也在这种“透”中得到引导,有了进一步理解深挖课文的兴趣,值得学习。

关于品读内容引导的思考。

1、品读的条理学习理解课文,就像提起一串珍珠。只需要提起一条线,上面的珍珠就可以一粒自由欣赏,如果是几串珍珠,就可以按一定顺序逐条提起。

首先,老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到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为了避免学生找得过泛,老师提示学生“诸葛亮神机妙算”三个方面:知天文、懂地理、知人心。这里,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这样,孩子就形成有了阅读的条理,和归纳总结的方法。这就是引导学生逐条提起珍珠。才不会一片混乱,老师自己要读得透,看得明。

2、品读词句,语言的准确优美,文学的效果,文化的熏陶,尽在其中。

欣赏珍珠,虽然顺序不限制,学生可以自由寻找,欣赏,但老师要引导学生找到珍珠中最好值得欣赏的珍珠。让学生先找“知天文”的句子。诸葛亮立军令状时,鲁肃的惊叹,与三天后天气的变化就是两颗最有价值的珍珠。老师引导孩子对比读,让学生自然体会“知天文”神机。引导学生理解地理位置,老师利用地名让学生理解方位。“两方的地理位置大家知道吧?”当学生反应的时候,老师顺口说“东吴东吴”,学生顿时恍然大悟,老师则在学生仅有的方向感基础上,出示地图,让学生明确了两军地势。此外,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两个细节描写内容:“喝酒”与“掉头”,让学生思考原因,最后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顺风顺水”,让学生联系风的方向,长江水流的方向,虽然只是理解一个词,而学到这里,学生自然而然得到了一种文化的熏陶。语文的广度、厚度大大加强,学语文完全就是一门有意思的科目,不再枯燥的语言点而已。在“知人心”的内容品读中,老师不局限也不多谈学生找到的句子,而让学生谈诸葛亮言行的原因,直截了当体会诸葛亮所“知”。此外,李老师又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笑着说”中诸葛亮为什么“笑”,并进一步与周瑜的“叹”对比,让学生从可能忽略的两个字中体会诸葛亮谈笑风生间的举重若轻的智慧,与周瑜无奈服输的情态。这一“笑”一“叹”的引导,其实就是文学评论的引导。怎能不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名著?关于引导方式的思考提出问题式的引导不是不好,当这个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去思考,并无形中教给学生思考方法的时候,即使是最任务式的问题都是有趣的,有效的,有用的,李老师这堂课中,学多问题的提出有些甚至显得突兀,可是,学生兴趣昂然,常常在思考中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体验到文章深层意味的智慧的收获。比如,李老师问:“他们为什么喝酒,而不是下棋?”

草船借箭说课稿

(一)课文内容: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来为难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向曹操借到十万多枝箭,最后令周瑜不得不自叹不如。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宜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性格,同时,课文的思考练习主要设计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互相解决。(这是能力的培养)。

2、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总结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说重难点:

1、感悟人物形象,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再加上课后思考题中有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我将本文的教学方法设计为自主、合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问题能力。)。

以品读感悟为主,采用猜一猜,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演一演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及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素养。

(1)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2)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知天文。

1、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二)晓地理。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三)识人心。

(3)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4)拓展延伸,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2、设想一下当诸葛亮归来时与周瑜相见,周瑜会怎么说?诸葛亮又会怎么说呢?

(5)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识人心,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三国演义》的相关章节。

诸葛亮周瑜。

知天文。

神机妙算晓地理我真比不上他!

识人心。

草船借箭说课稿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反思等,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这一课程理念如何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值得思考。《草船借箭》的教学,试图以探究性阅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讲述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神机妙算,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依据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以“神机妙算”一词为突破口,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能力目标:

学习从重点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为此,根据教材故事性较强,学生较感兴趣读的特点,在组织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握探究主题。接着,引导确定探究内容,领悟探究策略,再组织学生进行类化探究体验。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学习。

1、抓住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课文。

2、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从相关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一、通读课文,把握探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神机妙算”这一最有研究价值的词。

二、精读课文,领悟探究策略。

自读“雾中借箭”,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抓住相关句子的联系,引导学生体会、探究,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周瑜的自叹不如。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三、再读课文,类化探究体验。

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概括“用联系的方法来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再次探究“雾中借箭”。(组织学生研读、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2、以“懂地理”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

四、回读课文,深化探究主题。

《草船借箭》评课稿

听了高老师的《草船借箭》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觉上她的`课学生很轻松,大概是因为她上课不紧不慢,胸有成竹,让人不仅放松,而且乐于学习。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在教学手段方面,高老师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灵活运用,极大的提高了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悟课文,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年级语言训练目标突出,并且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教学中教师注意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注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句子,并且从“知天”“晓地”“识人”几方面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紧紧抓住文本去读,去品、去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我认为非常好。

总体说来,这节课很成功,教学就是这样,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这也是我应该努力的地方。

《草船借箭》评课稿

听了刘彩虹老师执教的《草船借箭》我受益匪浅,《草船借箭》是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的内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作品的人物形象是较为常见的,这为课堂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情感的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执教这一课时刘老师根据学案导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其主要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方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刘老师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然后让学生进小组交流。学生都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每个学生回答问题时已经习惯性地把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了,这和刘老师的长时间训练有关,平时注重学生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不仅如此,刘老师在教学中都能把课程标准的.训练重点落到实处,就像我听导师的常态课,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就以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为主,第二课时就深入地分析课文,抓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很好。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刘老师主要抓住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来引导学生理解,抓住"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会笑谁?"。然后通过重点词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周瑜的嫉贤忌能。在引导的过程中,觉得学生们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可是我认为刘老师这个环节的导学少了点激情,没有把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营造出来,如果气氛调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阅读课的教学,不是老师灌输式的教会学生知道人物有这么一个形象,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慢慢体会到怎么会有如此高大的一个人物。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刘老师的课也体现了阅读课中书声琅琅的场面,通过默读,自由读,小组读,男女读,在读中促学,在学中促悟。如果能在指导学生情感朗读的时候更明确些,那效果可能会更好。

整体上来说,整节课结构严谨干练,思路也很清晰,从文本的学习到拓展训练,充分体现自主建构这样的教学理念。这节课突出的亮点是变教为导,伴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整节课充满了师生的讨论、沟通和理解,教学中刘老师注意了学法的指导和渗透,不仅反映出教师课题的研究与课堂教学的紧密联系,同时培养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草船借箭》评课稿

听了徐正烈校长讲得《草船借箭》一课,觉得这堂课课堂流程清晰,重点突出,没有繁文缛节的课文分析,也没有拖泥带水的激情过渡。徐校长注重的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知识点落实到位,体现了“自主发展”的课堂理念。

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这节课,徐校长根据学情,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视频范读,为自读铺垫;自由选择读,检查正音;自主发现,默读思辨;小组合作,个性朗读;师生合作,角色体验读。”等等,循序渐进,步步深入。课文很长,但是徐校长舍得让学生在文字中多走了几个来回。先以问题引路,引导学生默读寻求答案,再在交流后进行分角色朗读。从读得不够好,到读得好,引领有法,引导有序。同时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避免出现“千人同腔”的现象。整节课,“以读代讲”贯穿始终,学生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出了个性体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徐校长这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做到以学定教,以学论教,顺学而导。课堂上,小组合组学习有序、有效,例如: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一问题,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先是自己独立默读,思考,勾画。然后在小组内把自己划出的句子、自己的读书感受与同伴交流,互通有无。最后在全班汇报时,小组长结合自己组的特点,借鉴其他组的展示形式,给组内的每个组员选择汇报的内容。有四人齐读,然后由组长总结读后想法,有的是四人读、感分工明确。还有的`按照序号互相补充的。在小组展示交流时,教师完全是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唤醒者和激励着。“很了不起!”“重新读这句话,别紧张!”“还有哪个小组没有展示?”等等,朴素的话语,透露出教师的关爱、关注,引领。整节课,师生关系和谐,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宰者。

这篇课文比较长,选自名著,在解读文本时,可关注的“点”很多。徐校长提纲挈领,长文短教。一是教会学生抓住名著中的主要人物,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四个人做了一件事,是什么事?”“谁?向谁?借了多少箭?为什么借箭?”几个简单问题引领学生梳理出了故事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对全篇结构有了大致的把握。二是教会学生前后联系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小组合作展示环节,徐校长注意引领学生关注前后文,学生在体会“神机妙算”的同时发现了“伏笔”的妙处,一举两得。最后,在师生聊起诸葛亮的故事时,很自然地说起了沂南的诸葛亮文化艺术节,从课堂到生活,学习也必定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总之,课堂流程简简单单,课堂训练扎扎实实。看来“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草船借箭》评课稿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我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一个故事。高艳红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在简介诸葛亮,做好了充分的铺垫以后,就直接找准“神机妙算”这个切入点,给出本节课的目标就是体会诸葛亮是怎样“神机妙算”的。首先,我觉得这个点找得非常准。

其次,高老师让学生找出诸葛亮“笑”的句子,接下来的探究都围绕诸葛亮“笑”什么而展开。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笑”引出一系列问题: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第三天?诸葛亮为什么那么胸有成竹?曹军真的不敢来吗?所有问题的.引出都显得那么自然,探究的过程是那么轻松,教师的点拨是那么恰到好处,结论的得出又是那么水到渠成。

第三,“借箭”一部分是个难点,学生不好理解,高老师采用了看视频和自己动手演示的办法,很容易就突破了这个难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