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探析论文(模板12篇)

时间:2023-12-08 20:23:35 作者:JQ文豪

范本包含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能够拓宽我们的思维和写作领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谁都知道,“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所教学科的空间进行“育人”,这是为师者不可回避,并且值得深思的问题。不同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的“育人”要求和“育人”时机各有千秋,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育人”,具体地说,如何让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催化作用。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应引起重视。

一、教师要有情感。也就是说教师的言辞举止必须赋有情感性。一个教师好的言辞和举止,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和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一个教师不好的言辞和举止会引起学生对教师及所教学科的厌恶。因此要求教师言辞举止大方,对学生态度和蔼,与学生真正建立起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备课要有全局性。数学新教材的教学实施对一个教师的素质要求更加全面。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大纲,而且还要备学生,应把教材中数学情境与数学“双基”有机地结合起来。准确把握情感教育的因素,使学生从教学中轻松地感悟到“双基”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激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望和追求的情感。

三、在数学教学中,积极构造情感教育的适宜环境,给情感教育留有丰富的.空间。情感教育的素材需要老师去创设,适宜环境需要老师去构造,运用时机需要老师去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使其自然熔入数学教学中,真正发挥对数学教学的催化作用。如:在有理数混合运算教学中,由于学生粗心大意,经常出现运算上的失误和“―”号的遗漏。为让学生有效地纠正错误。笔者巧妙地穿插了情感教育的素材,把前苏联和美国登越太空的失败的原因与我国“神五”、“神六”成功登越形成故事化。从中既让学生认识到只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才能取得成功,又让学生增强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爱国热情。通过这种情感教育,不仅使学生在运算时失误和遗漏逐步减少了,而且还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注重情感素材的实效性。情感素材自身要有魅力,对学生要有感染力,与数学课堂教学内容要有相容性,切忌情感教育的形式化。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一定要恰到时机,恰到好处。使情感素材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催化物。

总之,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数学情境,如何使这些数学情境真正成为情感教育和数学教学和桥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对数学教学催化作用,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开阔视野和提高文化素养。由此可见,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语文课当作只是进行语文教与学的课,它同时还担负着思想教育和心理发展的任务。因此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潜力,培养能力,从而使学生以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有“情”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着学生的活动。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开口说语文。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学生初学语文时都兴趣盎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容量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兴趣的保持程度则会因人而异,出现差异,有的学生甚至会完全丧失兴趣。针对这一自然现象,我们不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应该多关心鼓励,多给予实际行动上的帮助,从众多方面着手,要防微杜渐,更要亡羊补牢。

著名作家冰心讲过:“我只觉得‘师’和‘生’应当是互相尊重、相亲相爱的朋友。”要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就应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主要以交际为主,如果学生不敢或者不愿开口讲,哪怕考试的分数再高,我想这个老师也不能称之为成功的老师。为了能使学生敢于开口、愿意开口,教师应对他们有亲切感和信任感,多和学生在一起谈心交流,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

二、优化心理状态,使学生感到有“功”

所谓心理状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基础上所产生的相对稳定而又尚未形成品质特征的一种特殊的情绪状态和行为方式。“求成功”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即使是一点一滴的进步,也会使小学生感到愉快,是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学生学业取得进步时,教师对学生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光荣,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使用鼓励性语言,可以激发学习成功的动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对问题回答得好的学生说“你真棒”、“好样的”等,有时还可借助同学们的掌声进行鼓励,对于回答得不好的学生说“再努力,相信你一定行”等。学生听到这些肯定和赞扬的声音,就会洋溢在欢乐之中,他们的大脑皮层就会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学习兴趣也就会有效地激发出来。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有回答不出来的问题,老师不能加以批评,特别是对学习上不是很好的学生更不能如此,因为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那些学生对学习更不感兴趣,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我们应该给学生们更多的鼓励,对他们在学习上的错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课上用浅显的语言和他们交谈,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产生成就感,这样才会有更进一步的学习动力。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有“味”

在教学内容上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形式上力求新颖多样,以满足学生新奇感的心理要求。如通过集中识词,让学生从已感知的语言材料中,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自己发现读音规律,再将读音规律运用于单词的记忆中,使学生感到单词并不难记,激发学生取得成功的动机,同时也降低了学习难度,从而提高了成功的机率。又如,通过不断变化教学手段――有时引导学生做游戏,有时引导学生进行竞赛,有时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大脑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充分发挥优势机体的潜能,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滋味是非常好的。

四、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有“用”

五、运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使学生感到有“礼”

小学的语文特别注重口语交际,因此,它不可能像语文数学那样,很多地依赖书面考试的分数来评定学生的水平。为此,教师应在学习评价上力求形式多样,通过不同层面的考察,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开学初,我就提出了三种平常语文测试的方法:第一种是观察学生,平时的朗读和平时的作业(这是针对品学兼优、口语好并且胆子大的学生提出来的);第二种是教师选定考试的内容,学生自由找同伴表演给老师看,平时书上的朗读作为加分项(这是针对语文水平还可以、胆子较小一点的学生提出来的);第三种是教师选定考试的内容(书上的内容)表演给学生看或者朗读给学生听(这是针对大部分学生提出来的)。当然,第一种的分数要高一点,第二种稍微低点,以此类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的一种,也可以三种同时进行,教师过一个星期评价一次,选择最好的一种给学生打分。通过这样的评价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很受尊重,教师对待自己是非常有礼貌的,连考试都可以让自己选。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摘要:情感教育是从学生的身心感受出发来进行教育的教学模式,情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体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就是教师以其独特的情感展现、语言激励、赏识教育等多种方法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潜能,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目标。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以严谨的态度进行,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了小学数学教学严肃的课堂氛围。这种严肃的课堂氛围,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常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和热情,并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新课改后,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充分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潜能,经过一定时期的教学,很多小学教师都发现,情感教育不仅可以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而且在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成绩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去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小学生独有的儿童心理和年龄,决定了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差。经有关心理学家测定,小学生对事物的关注时间,也就是其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因此要想让小学生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做到一直认真听课,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情感去调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掘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去影响和感染学习,促使小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作用得以最大化发挥。

2.以师生平等观去培养小学生学习自信的情感。心理学家说过,积极平等的师生关系能有效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小学阶段,小学生尚未形成对世界自我的'科学认识,他们对周遭事物的认识基本来自老师和家长,因此,在课堂上,就形成了唯老师是从的心理,表现为对老师的惧怕,这种情感会严重影响其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小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因此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为学习创造积极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养成师生间平等的交往观念。具体来说,要求教师要蹲下来,参与到小学生的交流活动中去,并在这一过程中,尽量满足学生情感、动机的需求,把小学生当做一个可以交流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注重赏识教育,以学习成果激励小学生再接再励。赏识教育很重要,它是指教师要以鼓励夸奖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要给予不同程度上的教学和赏识,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要首先给予压制和批评,而是给予一定的理解,避免直接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4.合理适度的情感评价教育法,能有效激励学生课堂实践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内教学效果、课外学习活动表现、实践能力等与考试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给予客观、合理、适度的评价,对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以此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5.以“景”促“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培养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具体来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有身临奇境之感。这种直观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去,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自我求知欲。

1.情感教学是新课改后国家对基础教育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新目标。当今的基础教育,不再单纯为了教学生学习知识和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成长阶段,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而情感展示是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表现,因此,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小学数学教育上的情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严谨的学习态度及细致认真的生活态度,这是小学数学情感教育的体现。

2.小学数学情感教育,有利于小学生提高其认知结构水平。小学生的认知结构不高,是由于其大脑的生理结构还没有发育到一定程度,因此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具有儿童的情感特征。但这种儿童情感特征和表现,又能反作用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促使其认知结构水平的提高。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能很好地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大脑在学习中处于兴奋状态,提高其学习的效果。

三、结束语。

情感教育,是新课标对义务阶段数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小学数学教育注重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在小学数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在当今基础教育阶段,已经成为优质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教育创新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2]徐庆宁浅析如何将情感教育融入数学教学[j].小学数学教学,,(5)。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论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

1.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分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2.拉进师生间的距离,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3.教师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些大小不同的三角形观察并动手拼剪,让学生动手合作,学生思考后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问题,每拼出一种图形它的长、宽、高和三角形的哪些有关?怎样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来的,他们当然也就积极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4.善于借助好各种教学工具。

在情境设置中,我们还可以有多种方法,比如设置生活情境、游戏情境、谜语情境等,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文、声、像的效果,给课堂教学增添活力和魅力,激发学生的提问欲望。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否正确,都应给予鼓励,对于奇思妙想的问题,更应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对于不同意见,允许学生保留意见,并鼓励课后再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尊重每一个学生,就能促使学生在学习探讨活动中敢问、感说。

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从数学中感到学习的乐趣。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时候,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去买东西,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先用“元”做单位去买,再用“角”做单位去买,最后问学生,如果都用“元”做单位怎么办。从而引出小数。此时,对于一种新的数(小数)的产生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2.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喜欢问问题,而越大就越不喜欢提问题了呢?其实好奇、好问是每个小孩的天性,这种天性在后天的教育中或者被抹杀,或者会变成一种质疑的习惯。质疑是问题解决的第一步,是创新的基础,善于质疑的人,善于发现问题。从素质教育角度来说,让学生提出问题固然有困难,于是取而代之的直接告诉学生去做什么,或直接将他们带到问题的终点,这虽然使学生获得了任务,但却使学生从小就丧失了问题解决和推理的`能力,并最终使他们丧失了数学能力。教学上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求同存异,鼓励学生多提问,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对于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应当给与学生恰当的评价,要给与鼓励,肯定正确的一面,绝不能“一棍子打死”。

3.教给学生提问方法,使其善于提问。

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知道学习知识的快乐,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等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1.教师示范,让学生在模仿中体会学习的方法。

教师示范质量高低,提供模式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学生模仿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求自己作出正确的示范来供学生模仿。

2.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学法。

新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了学生大量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做多种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去分析和研究,去理解掌握知识的方法。采用的操作形式和内容主要如使应学具进行数的分解与组合、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把要学的几何形体转化为以学的几何形体来进行有关公式的推导等。如教学“七巧板”时让学生在同桌合作拼摆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图形,直观认识它们之后,在通过模型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并从中建立起图形的观念。

3.通过适时点拨,让学生在尝试中掌握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基础,创造机会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学习方法的机会,使他们在尝试中愉快的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如进行有关的计算教学时,便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兴趣盎然。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1.缺乏对学习方法和数学思维的重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是重视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习方法和数学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利用,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甚至部分教师只是依照课本进行教学,不注意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缺乏对学生利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难题的引导,难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的。

2.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单一乏味。

由于受到自身素质和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这样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鉴于小学数学学习对学生后期能力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加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解决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处于认知和能力形成的初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并且反应灵活,这就需要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加强对教学的创新。例如,可以在多媒体技术的指导下,利用图画、声音和视频等进行教学,一方面使知识更加主观,另一方面带动学生各种感官的投入,做到全身心的投入,进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2.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出发点,需要合理的设置教学情境,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的课堂情境,激发起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集中注意力。同时还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需要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小组竞赛、游戏、任务等方式,提高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

3.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的训练。

小学数学的教学不是单纯地为学生传授知识,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这就需要教师对一般的规律进行呈现,便于小学生进行模仿训练,进而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和学习方法。同时让学生积极地动脑动手,组织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后期能力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采取有效的方式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相信在各位教师的努力之下,小学数学教学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就是通过语文教育对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专门的影响。借助意志与知识的力量可能抑制情感的表现,减弱情感的强度,但不能影响与改造情感本身。只有通过学生内在的亲身体验和外在的情绪感染才能对学生的情感施加影响,才能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1)教师感染法。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主导作用,本身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要想感动学生,首先要感动自己。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有热情、有激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讲解文章,学生就会深受感染,就能点燃学生的激情。例如,在讲授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教师的语言在课堂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了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教师应用饱满的感情述说作者和祖国的交融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如泣如诉的语言表达要为祖国献身的真挚感情。教师本身的感染力因个人基本素养、生活阅历的不同而存在差别。不断提升教师素质,改进课堂教学艺术,加强教师的主观感染力,这些都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因素。

(2)情境感染法。情境即情感境界或情绪氛围。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强调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教师应该运用语言或直观教具将课文作者在其作品中构造的情境再现出来,并引导学生进入教师所设定的课文情境中去,使学生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深刻体会作品的情感内容,提升情感水平。情境感染法可以提升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感觉、知觉表象,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进而产生更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总之,情感教育是始终贯穿着大学语文的教学中的,它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内容。没有情感教育,语文教育就失去了灵魂,我们应该重视情感教育并发挥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努力探索大学语文教学在促进大学生素质提高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军.大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育人[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2]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葛娟.让语文课融入情感的河流——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安徽文学,2010(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论文

从心理学角度讲,具有生动特点的信息最能使人兴奋,从而产生兴趣。启发学生乐学就是借此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魏书生老师十分注重教学的生动性。他认为,“兴趣象柴,可以点燃也可以捣毁。兴趣的柴在每一个同学的脑子里存在着,区别不在于学生有没有兴趣,而在于有的教师能点燃兴趣,有的教师只能捣毁兴趣”。为了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他常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文字变成图画。在引导学生想象时,有四步要求:勾勒出形态,染上色彩,使画面动起来,让画面更细致、更逼真。例如他在讲张志和《渔歌子》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时,对学生说:“这是一首景色描写极其鲜艳美丽的词,我们应该认真品味,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下面请大家打开大脑电视机。”同学们闭上眼睛,进入想象状态,魏老师便接着说:“先勾勒形态,请同学们先在脑子里放映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的轮廓。再染上色彩,请把黑白电视变为彩色电视,看谁脑子里的画面更鲜艳美丽。”这时候,有的同学说:“脑中出现了青色的山,粉红色的桃花,碧清的水……。”

启发学生乐学,注重教学的生动性,则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如果说小学教学的生动性侧重于“画画说说,做做说说”,那么中学则更进一个层次。如宁鸿彬老师的课堂常规训练,求异思维;钱梦龙老师的三主四式导读法。

当然,教学的生动性虽然主要表现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但教学语言的生动性也不能忽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明道理,要比空洞说教效果好。如某校有些学生因没有考人重点中学而产生自卑感,意志消沉,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娓娓动听他讲述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用曹操的一胜一败,告诉同学们这样一个道理:胜败乃兵家常事。其目的是让同学们明白:没有考入重点高中,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并不是自己天生愚笨,从而使他们放下了自卑的包袱,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实验证明,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乐学,就必须把生动的教学方法和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结合起来。

二、教学的'艺术性。

重视教学的艺术性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乐学的主要手段。教学艺术表现在教学语言、教学动作和教学方法上,就是富有幽默感和趣味性。钱梦龙老师认为:“我觉得我们老师不妨有点幽默感,不要把自己打扮成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梁启超认为:“一个人必须生活在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谈到语言的幽默风趣,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评书大师袁阔成。一部《三国演义》,经过他的口,成了生动活泼的教科书。他的语言艺术,堪称幽默的典范。当然,教师不一定人人都成为评书家,但一位好的教师,要具备评书家那样的语言艺术。如有一次,一只麻雀飞进了课堂,东闯西撞,后来被人位男同学抓住了。老师笑了笑说:“小麻雀没上小学就想上初中了?可惜它听不懂咱们的课,送它回大自然吧!”。还有一次,纸卷飞到了黑板旁,老师拾起纸卷,并没有立即追查,而以轻松的语调对全班同学说:“海湾战争早已结束,怎么又有人朝黑板上发射‘飞毛腿’导弹啊?”幽默的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化解矛盾,密切师生关系。教学语言是教学的灵魂,枯燥无味的语言会使学生昏昏欲睡;声色俱厉的语言能使学生烦躁不安;幽默风趣的语言却能使学生如痴如醉。一位优秀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做到语言幽默风趣而不流于庸俗;生动形象而不失于轻浮;声调抑扬顿挫而不呆板;教态大方面不过于严肃。

幽默风趣不仅表现在教学语言上,也表现在教学动作和教学形式上。有一次,一位同学想回答问题,胆子又不大,想举手又不敢举,魏书生老师便学他的样子,把手举了两举,缩了两缩。同学们见老师滑稽的样子,哈哈大笑起来,这位同学也笑了,并且果断地举手回答了问题。教学形式的幽默性主要表现在操作性学习中。如东阳市实验小学的“课文表演’:老猫在一心一意地钓鱼;戴老花镜的帐房先生正和粜米人阴阳怪气地对话等妙趣横生。身临其境的孩子们在愉快的笑声中学懂了一篇又一篇课文。总之,教学的艺术性能够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向心力,从而深层次地启发学生乐学。

三、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学生乐学的因素。

常言说,条条大路通北京。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从不同侧面挖掘潜在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乐”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材本身很生动,如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这些生动性体现出来并不是一件易事。还有一些教材,如说明文、应用文等,就更需要教师凭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功底去从不同侧面挖掘有趣的因素,以达到培养兴趣,启发学生乐学,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在此方面,于漪老师、宁鸿彬老师都作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于漪老师认为:“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有了这种愿望,学生就想学、爱学、学有兴趣,学有收获。她提出在“苦”字上进行教育,学习语言要下苦功;在“得”字上下功夫,使学生上每一堂课都有所得;在“趣”字上启发引导,使学生学得有味道。宁鸿彬老师倡导“三不迷信”、“三个欢迎”来启发学生乐学。

他说:“跟我观点不一样,我欢迎学生讲,有时候我讲着,学生就说:‘老师,我跟你的看法不一样。’我对我的学生提倡‘我认为’三个字。”因此,宁老师无论是讲议论文,还是应用文,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

此外,即使是比较生动的诗歌、散文,也要从不同侧面挖掘乐学的因素,以便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情感熏陶和美育。在此方面,于漪老师提出了“娱目、动情、激思、励志”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陶冶他们的性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乐学。

总之,兴趣培养和乐学启发是成功的语文教学应具备的重要因素,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诗经》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对此略陈管见,望借此起到“攻玉”之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探析论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育界人士对于小学教育的认知正在不断加强,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了广大教师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学好数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则是学生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就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的开展形式是比较单一的,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在讲台下听讲和记笔记,这种知识的单向传输效果并不好,学生往往会感觉课堂索然无味,也就无法对数学课堂产生足够的兴趣。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往往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是一门记公式和做计算的课堂,只有死记硬背公式,然后把公式套进题目中,问题就解决了,然而,这种观念是极其片面的,公式对于数学课堂而言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则是数学思路和数学方法,只有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才算是真正地学习了数学的精髓,才算是登堂入室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中,教师比较推崇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大量的记忆来掌握相关的公式和定理,然后,教师为学生布置大量的习题进行训练,让学生把课堂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运用,最后,教师为学生安排数学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一整套流程下来,学生往往会感觉到精疲力竭,他们一直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精神始終处于高度紧张中,因而也就不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学习效率也就变得十分低下,学习效果也得不到良好的保障,更有甚者会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和抗拒心理,这对于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另外,很多小学教师认为“九九乘法表”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小学数学的核心所在,只要把乘法表背得滚瓜烂熟,学生就能够应对小学二年级的所有知识,这也是一种数学教育中的片面认识,数学教育中的运算能力是一项复杂的东西,并不是乘法表能够代替的了的,学生必须要综合发展,从而建立起综合运算能力和知识理解能力,如果教师过于注重乘法表的记忆,就会忽略数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也就不能在教学中体现数学教育的人文内涵,最终制约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升。

数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小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数学是教育界人士们热烈关注的重要项目,这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心理发展也比较幼稚,因而不太容易集中精力用于学习,与此同时,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多数比较活泼好动,他们比较喜欢游戏,不喜欢坐在座位上学习,他们的好奇心比较重,对于未知的事物都想尝试一番。然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则是以训练学生的做题能力为主,教师往往不太注重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的培养,因而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了改善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必须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来提升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另外,这也是新课标对于小学数学教师的基本要求。提高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主要有。

1.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极为重要的,良好的`数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数学知识,并更轻易地进行数学知识的运用,因此,教师必须寻找各种方法创设出合理的教学情境。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幼年时期,受到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影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注意力也不能够很好地集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把握好学生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并与学生进行充足的思想交流和知识交流,从而对学生因材施教,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长此以往,我们就能够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合理运用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所以他们的认知水平是比较低的,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都停留在表面上,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展开数学教学,合理使用教具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最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3.采用多样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形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数学课堂中,课堂气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方法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为他们构建出一个更加适合学习的环境。例如,在讲课的时候,教师应当调整好个人的情绪,在课堂上对学生报以微笑,并可以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合理穿插一些幽默,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

总而言之,二年级数学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具有基石性作用,教师应当努力探索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自身,从而为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而不断努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论文

小学科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基础性学科,它是通过各个领域中不同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知识的存在。由于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想象力与思维非常活跃,生活科学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将学生的学习轨迹与生活轨迹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的科学知识。生活科学打破了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利用生活中的规律和常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科学成分。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与探索精神。

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教师仍然充当主角,占据主体地位,教学内容枯燥、抽象,教学气氛沉闷、乏味,学生上课打盹、搞小动作的现象普遍。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缺乏知识的有效延伸,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脱离了实际生活。造成学生听课兴趣不高,难以实现培养探索能力的教学任务。导致这种教学现象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教师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准确判断,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不相适应,纯理论性的知识让学生理解起来晦涩难懂。其次,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与现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面对这种教学问题,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创新和完善教学模式,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对生活中的科学进行了解。围绕生活、了解生活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基础,首先要对学生身边的科学现象加以思考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

(1)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和积极思考。小学生的一个行为特点是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加以思考。例如,为什么有时候冰棍会冒出白色气体?为什么澡堂的天花板上会挂满水珠?在北方,为什么夏天下雨,而冬天会下雪?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们自主思考,提高学生们对生活现象的探究意识。

(2)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实践探索。探究活动是观察、分析、思考与总结的过程,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很多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动脑,而是缺少正确的引导与指导。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时间与空间,关注学生们提出的科学现象,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例如,一些孩子会问:为什么家里的.铁锅会生锈?还有的孩子问:为什么通过电话能够听到对方声音?这些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有探究的欲望,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努力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2、将科学教育生活化。小学科学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要实现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教师应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认真贯彻执行教学实践任务,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应加强对教材的有效性延伸,使小学生拓宽思维与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科学意识,掌握科学知识。

(1)将教育环境科学化。学校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成长,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教师应改变严肃的教育环境,设计一些具有丰富意义的文化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并体验科学知识带来的乐趣。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为几个兴趣小组,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以在一起共同探索与分享学习经验,促进科学知识的学习。

(2)教学与活动服务于科学教育需求。小学生个性活泼好动,很多教师苦恼于怎么让小学生端端正正坐在课堂中学习,与其这样,不如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天性,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与思考中自主探索知识,这种方式所得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会更加有效。同时,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科学教育更多的应该是走进自然,走出课堂,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神奇。另外,教师应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班级活动,可以通过联谊或开展科普活动等形式,拉近班级与班级的距离,普及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更好的完成知识的学习。

3、在生活中让学习成果得到巩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贯彻,新课标在小学教学中的施行,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的必要性。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对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与兴趣,增强科学意识,探索科学奥秘,用知识解释周围的科学现象。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巩固学习成果,并将知识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中。对于孩子好奇的问题,例如:下雨打雷不要站在树下,冬天湿衣服晾在室外结冰后仍然可以晾干,从冰箱拿出的汽水冒白气等等,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科学知识。师生之间的互相沟通交流对于知识的巩固与记忆有很好的效果,教师应注重日常与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生活现象与常识,鼓励与引导孩子们深入探索,巩固课堂知识。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素质教育的论文

摘要:素质教育,是如今日益发展的新社会对于学生和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它不仅强调学生的成绩,更加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本文主要就如何在教学改革中实现素质教育阐述自己的观点。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面对日新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随之更新,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兴趣,将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相结合,才能事半功倍。从而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更加轻松,教学也更加活跃。而素质教育,就是将学生视为主体,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新型人才。

1.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

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显露,素质教育是相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从前的教学,只顾卷面成绩,脱离了现实与社会,老师只会关注学习成绩,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忽略了学生的多样性,一个模板教出的是流水线上的统一产品,毁灭了学生的思想。

在新课标中,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提出了三个维度的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语文成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所以,面对语文教学,我们不能只单单看一个方面,或者强调突出哪一个方面,必须与时俱进,应该面对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轻松活泼的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只看书面成绩。不仅仅只注重语文课堂教学,而是要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选择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让学生学会做学习笔记,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给自己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也要随时做好对学生阅读的评价和激励工作,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因人而异,分层管理。

素质教育应该是全面个性发展的,教师如果还停留在旧的传统模式中,是很难达到素质教育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转换新思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于新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应当利用这一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学与教相结合,相统一。在生活中,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也要做到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

对于学生,老师要多给予关爱。用自己真、善、美的精神去培养求真求善求美的一代新人。课外和学生多交流,做到亦师亦友,与学生进行心灵和精神的交流。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学生的幼小心灵中留下学习的种子,让其萌芽发展。

在上课时,要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必需显示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重和学习的策略的选择,进行拓展,要通过语文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转换为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所以上课时要精心备课,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巧妙设疑,层层推进,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学会自己探索和独立思考。由此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新需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阵地。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较差,对外面的世界接触较少,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兴趣。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这一特点,如果我们将40分钟的教学都放在分析课文、传授知识上,就会使小学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也会产生很严重的厌学情绪,反而会打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创设一种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结合教材本身的情感和因素将课堂教学设计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在学习上的到满足,使其得到正强化。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根据不同的課文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在课堂上实行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更快的融入角色,体会人物的情感,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再比如讲授时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使学生更加投入其中。

3.注重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环境是否愉悦、和谐影响着师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并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我们应培养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教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活动中去,适当加以指导。

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这是孩子的天性。当学生表现出无措时,老师每一个期待的眼神、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都会使学生感到一种爱的鼓舞,这种情感的交融,会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由地学习。也使得学生敢于发言,敢于提出问题,不惧怕老师。

同时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传统的教学课堂上呆板枯燥,学生有的噤若寒蝉,一言不发;有的`昏昏欲睡,目光呆滞,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提问,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超越教师,质疑权威,并逐步形成习惯,只有在这样学习气氛中,才能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能恰到好处地调动学生的激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学生的另一位老师,能帮助学生扫清学习中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有些小学生懒惰,总喜欢将疑问留给老师,自己不愿意动手翻看工具书,而是等老师将答案送到他的眼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有些同学也会得过且过。教师面对学生的疑问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而是要学生自己先动手查工具书,再来一起探讨答案。在这样耳濡目染的情况下,逐步形成习惯。这也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的体现,当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会自己学会查工具书,有着新的问题解决方法。同时要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语文是实践性的科目,很多教育要求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口头上,学生老师真正去实践的少之又少。然而综合性的学习必然要进入我们的视野,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的。所以要多开展课外活动,布置学生动手的作业,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改变学生的观念。培养学生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广度。

素质教育的实施任重道远,学生的语文素养、兴趣与习惯需要教师不断的培养,同时,教师更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在严格要求自身的基础上,才能上行下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论文

“角色扮演”来源于电脑游戏,玩者自己作为游戏中的一个人物,或者为游戏中的主角操纵命运主线,通过故事剧情牵引使玩者能融入主角所存在的一个世界里,通过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最后取得了胜利(单机版),或成为受到网络其他玩者尊敬的英雄(网络版)。角色扮演游戏目前玩者很多,我们将角色扮演游戏的主要理念―――角色扮演移植到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信息技术,构成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角色扮演式的任务驱动教学思路。怎样使学生在课中扮演一种角色呢?首先要利用信息技术把一系列问题都嵌入一个网络情景之中,并让学生参与到情景结构之中的发展主线。

二、菜单式选择优化学习方式。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探索性数学学习方式最重要的策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以及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就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建立一些模拟网站,将学习的素材、方式方法等内容纳入其中,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人合作、处理信息等能力。教师不是把知识或结论像配置好的“快餐”那样为学生供应“现货”,而是根据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利用网页课件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加工处理为学生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使教师的讲更多地由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所代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观察、实验和主动思考上,优化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方式,实现了个性化教育。

三、活用教学软件提升思维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教师都会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正是教师只醉心于关于课件的制作,忘却了或者不知道有更好的教学软件辅助教学,为课堂教学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例如:“几何画板”是一种几何辅助教学软件,具有很强的几何图形生成和变化功能,能方便地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应用“几何画板”,可以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使抽象内容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在单元复习或者学期复习中都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图。思维导图是一款简单易操作的软件,学生很容易学会并加以运用,而且特别适合高年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试着利用思维导图对某单元或者全书知识网络的整理,并可以拷贝回家研究复习或者完善补充,学生的理解力和概括力都有了突飞猛进的飞跃,提升了思维品质。实践证明,通过“几何画板”“思维导图”等简单易操作的学习软件的公开展示,并让学生尝试着使用,对其学习能力、思维品质都会大大提升。

四、网上资源增强数学活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建议:互联网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在获取资源和进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表现出来,它将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为此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同时培养学生应用网络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上数学活动课《网上购书》时,一开始教师就在网上给学生提供购书的网上书店―――当当网上书店,学生发现网上书店不仅书多,而且书的价格还打折,怎样坐在教室里购买自己喜欢的书呢?于是教师就创设网上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尝试自己付钱购物。这时候可以进行师生交互,当有学生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可远程接管选定的学生机,辅导学生学习。当学生想买几本书时,发现付钱过程中有困难时,同学们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获得帮助,共同发现,深化了对多种付钱方法的理解,如此不仅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提升了生活实践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论文

现在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一、认真备好每节课。

众所周知,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理念给我们老师上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备课理清思路。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要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去备课。备课时首先要考虑这切课准备安排几个学生的活动,每个活动怎么安排;其次要考虑在活动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第三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老师怎样进行调控,怎样评价等;然后把以上安排写出来,作为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一个基础准备。即使如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写出自己执教的体会和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困惑。

这样的备课才是我们倡导的,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例如第二册第三单元加减法“青蛙吃害虫”活动:首先让学生看主题图,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是让学生借助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并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第四个活动是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老师要进行巡视指导,并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把握好教材。

把握教材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系统地分析教材。首先在理解《标准》基本理念的前提下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和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的认识结构,只有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例如:图书馆一课,主要是教学“两位数加几”,这是本学期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根据《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实现算法制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良好的思想习惯和合作意识。教学目标是学会两位数加几的进位加法并解决与此相关的应用问题,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这样来把握教材,教学才会得心应手,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突出重点。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去,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例如第一册第三单元“看电影”一课,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看图说一说、算一算;例2是画一画、填一填。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景中学习有关“8”和“9”的加减法。我们可以以例1为重点,师生共同探讨得数是“8”的算式。对例2(教学得数是“9”的算式),老师要大胆放手,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涂一涂,说一说,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做,学生不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抓好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要从整体着眼突出单元的教学重点。数学教材中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学中就应把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学中就应把这“新”的一点突出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重点不是只抓住重点而舍弃非重点,教学中把教材重点孤立起来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教学新知识就必须注意提用生的已有的旧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转化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突出重点。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们在教学教程中,要依据《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下面提供几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建议:

(一)可以根据情况重新调整知识的顺序;

(二)可以结合本地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提出能达到同样教学目的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可以扩大例题的思维空间,体现知识的整体效应,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数学思想方法。

(四)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补充或删减有关教学内容,但是也应注意,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要随意降低或拨高教学要求。

五、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有效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的智力因素很丰富,例题中有,习题中也有年级教材中有,中低年级教材中也有。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这也是符合《标准》基本理念要求的。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标明让学生“试一试”、“说一说”、“想一想”、“拼一拼”等等,这里面就包含着智力因素,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例如第一册《搭积木》中例题2就包含着很多智力因素,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在观察相碰撞求和图后,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一辆车和一辆车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18、12+4=16、12+3=15、6+4=10、6+3=9、4+3=7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三辆车同时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4=22、12+6+3=21、12+4+3=19、6+4+3=13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四辆车同时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4+3=25。类似的例子太多了,几乎每页上都有。我们在教学中就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推理、迁移等能力。如果这些内容教师不让学生去“试一试”、“说一说”、“折一折”、“想一想”、“做一做”,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全新的知识去讲解,就达不到教材对学生智力培养的要求,就不能体现教材的编排意图,就达不到教学目的要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