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探析论文(精选19篇)

时间:2023-12-10 14:38:11 作者:文轩

模仿范文是学习写作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看看下面这些范文范本,不仅能帮助您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还能丰富您的写作经验和见识。

探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因为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所以这会很快地让小组里面的每个成员将自身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们为了达到共同学习的目标,在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分工合作、相互帮助,使得小组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和谐的氛围之中,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增强对其他同学的了解,并且对相互依存有更切身的认识,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直接体现出现代社会中所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音乐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对音乐审美的愉快体验,只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人,才能获得这种体验。在教学中,学生们会和音乐融为一体,在他们自己主动去探索的时候,他们才会掌握音乐知识,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转变原来固有的、传统的教学理念。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是被强迫接受,属于被动者,而现在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一定要把学生当成是课堂的中心,教师一定要记得,教师的身份只是课堂的牵引者,而并非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把时间和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快乐的主动学习的人,而不是不管愿意不愿意就一味地强迫学生去被动接受,那样只会适得其反,一定要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做学习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主动性,并且在最后获得成功,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着非常的必要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共同活动就是学习,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生存技能和知识,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就是分成学习小组,将团体性和成绩作为最基本的评价依据。所以,在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往往都能很快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因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会慢慢地发生一些转化,教师会逐步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促进者和向导,有时候还会是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抛弃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直接转变成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互动来完成教学与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是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尊重、爱护、严格统一,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同时还不能对学生的教育有所松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各种各样的音乐实践活动,积极地参加评价活动,要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意见。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都必须要接纳不同种类的意见,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在犯错误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错误的所在,并且加以改正,这种和谐、轻松的氛围有利于音乐情感的交流,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还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那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但是这不是放任学生自己发展,仍旧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智慧,将善意的批评,还有严厉的管理结合在一起,但是这其中一定要坚持以鼓励学生、表扬学生为主。可以改变原有的上课之前坐好、听着音乐、打着拍子的上课模式,让学生自由地选择新的小伙伴,然后分成一个小组来进行音乐活动,让学生自主地研究,给他们自主探究有更广阔的空间。例如:在《长城放鸽》这一歌曲旋律学习中,在进行“056”节奏训练时,要达到让学生将切分节奏创造性表演出来的目的,那就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可以自由地打节拍,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主讨论,再每小组请一个学生上前来将刚才打的节奏表演出来,表演完毕后,教师不进行评价,将这个评价工作交给学生,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经过这样的课堂之后,学生们在给小组内同学纠正的过程中,和自主练习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掌握了这首歌的节奏。

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在小学现阶段音乐课唱歌教学中,基本内容就是演唱歌曲,这是最直接、也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接受和乐于参与的一种形式,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怎么才能快速有效地完成歌曲的教授,这个问题几乎困扰着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力。有极大多数的学生都喜欢唱着一些自己编出来的歌曲,他们会将一首歌的歌词插在另一首歌曲中,也会用自己喜欢的谱调创作出他们所喜欢歌词,然后变成一首新歌。孩子们的这种创作天赋和喜好不应该被扼杀。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将这些喜爱音乐、喜爱自创歌曲的孩子组合到一起,然后进行分组练习,把喜爱音乐的这些孩子们依次地分到其他的小组中,让这些喜爱音乐的孩子带动其他的困难学生一起学习音乐、一起创造音乐。例如在歌曲《布谷》教学拓展中,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为歌曲创编歌词,然后各小组展示自己创编的新歌曲。又如在歌曲《小蜻蜓》的教学延伸中,也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编歌词,然后展示。这样,对音乐感兴趣的孩子就会在小组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帮助小组中其他孩子一起来编写歌词,让他们融入到创作的氛围中。

4.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们展示表演才能。学生天生就喜欢表演,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他们听到,并且学会一首新的歌曲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空间中进行自主的分组合作学习,在几个小组之间、小组内的成员之间进行相互学习、相互模仿、相互探讨和研究,然后让学生们用身体、手势、表情等等方式进行表演。如在歌曲《谁唱歌》中,给时间让孩子们分组创编动作表演歌曲,集小组的集体力量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把这首歌用舞蹈的形式表演出来,然后分组进行展示、评奖,在这个环节评委要让学生自己组成,老师在这个环节中起引导、鼓励、表扬作用。又如在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表演中,让每个小组内的成员各自担当相对应的角色,如,洋娃娃、小熊等。通过这种即兴的表演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掌握歌曲,更独立地记住歌词,并且学生们会对音乐有一种特殊的体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们借助学过的知识,还有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只有这样,让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最充分拓展,这样便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勇于在别人面前展示他们的才艺。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开阔视野和提高文化素养。由此可见,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语文课当作只是进行语文教与学的课,它同时还担负着思想教育和心理发展的任务。因此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潜力,培养能力,从而使学生以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有“情”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着学生的活动。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开口说语文。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学生初学语文时都兴趣盎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容量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兴趣的保持程度则会因人而异,出现差异,有的学生甚至会完全丧失兴趣。针对这一自然现象,我们不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应该多关心鼓励,多给予实际行动上的帮助,从众多方面着手,要防微杜渐,更要亡羊补牢。

著名作家冰心讲过:“我只觉得‘师’和‘生’应当是互相尊重、相亲相爱的朋友。”要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就应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主要以交际为主,如果学生不敢或者不愿开口讲,哪怕考试的分数再高,我想这个老师也不能称之为成功的老师。为了能使学生敢于开口、愿意开口,教师应对他们有亲切感和信任感,多和学生在一起谈心交流,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

二、优化心理状态,使学生感到有“功”

所谓心理状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基础上所产生的相对稳定而又尚未形成品质特征的一种特殊的情绪状态和行为方式。“求成功”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即使是一点一滴的进步,也会使小学生感到愉快,是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学生学业取得进步时,教师对学生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光荣,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使用鼓励性语言,可以激发学习成功的动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对问题回答得好的学生说“你真棒”、“好样的”等,有时还可借助同学们的掌声进行鼓励,对于回答得不好的学生说“再努力,相信你一定行”等。学生听到这些肯定和赞扬的声音,就会洋溢在欢乐之中,他们的大脑皮层就会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学习兴趣也就会有效地激发出来。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有回答不出来的问题,老师不能加以批评,特别是对学习上不是很好的学生更不能如此,因为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那些学生对学习更不感兴趣,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我们应该给学生们更多的鼓励,对他们在学习上的错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课上用浅显的语言和他们交谈,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产生成就感,这样才会有更进一步的学习动力。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有“味”

在教学内容上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形式上力求新颖多样,以满足学生新奇感的心理要求。如通过集中识词,让学生从已感知的语言材料中,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自己发现读音规律,再将读音规律运用于单词的记忆中,使学生感到单词并不难记,激发学生取得成功的动机,同时也降低了学习难度,从而提高了成功的机率。又如,通过不断变化教学手段――有时引导学生做游戏,有时引导学生进行竞赛,有时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大脑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充分发挥优势机体的潜能,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滋味是非常好的。

四、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有“用”

五、运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使学生感到有“礼”

小学的语文特别注重口语交际,因此,它不可能像语文数学那样,很多地依赖书面考试的分数来评定学生的水平。为此,教师应在学习评价上力求形式多样,通过不同层面的考察,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开学初,我就提出了三种平常语文测试的方法:第一种是观察学生,平时的朗读和平时的作业(这是针对品学兼优、口语好并且胆子大的学生提出来的);第二种是教师选定考试的内容,学生自由找同伴表演给老师看,平时书上的朗读作为加分项(这是针对语文水平还可以、胆子较小一点的学生提出来的);第三种是教师选定考试的内容(书上的内容)表演给学生看或者朗读给学生听(这是针对大部分学生提出来的)。当然,第一种的分数要高一点,第二种稍微低点,以此类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的一种,也可以三种同时进行,教师过一个星期评价一次,选择最好的一种给学生打分。通过这样的评价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很受尊重,教师对待自己是非常有礼貌的,连考试都可以让自己选。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论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

1.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分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2.拉进师生间的距离,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3.教师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些大小不同的三角形观察并动手拼剪,让学生动手合作,学生思考后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问题,每拼出一种图形它的长、宽、高和三角形的哪些有关?怎样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来的,他们当然也就积极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4.善于借助好各种教学工具。

在情境设置中,我们还可以有多种方法,比如设置生活情境、游戏情境、谜语情境等,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文、声、像的效果,给课堂教学增添活力和魅力,激发学生的提问欲望。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否正确,都应给予鼓励,对于奇思妙想的问题,更应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对于不同意见,允许学生保留意见,并鼓励课后再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尊重每一个学生,就能促使学生在学习探讨活动中敢问、感说。

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从数学中感到学习的乐趣。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时候,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去买东西,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先用“元”做单位去买,再用“角”做单位去买,最后问学生,如果都用“元”做单位怎么办。从而引出小数。此时,对于一种新的数(小数)的产生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2.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喜欢问问题,而越大就越不喜欢提问题了呢?其实好奇、好问是每个小孩的天性,这种天性在后天的教育中或者被抹杀,或者会变成一种质疑的习惯。质疑是问题解决的第一步,是创新的基础,善于质疑的人,善于发现问题。从素质教育角度来说,让学生提出问题固然有困难,于是取而代之的直接告诉学生去做什么,或直接将他们带到问题的终点,这虽然使学生获得了任务,但却使学生从小就丧失了问题解决和推理的`能力,并最终使他们丧失了数学能力。教学上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求同存异,鼓励学生多提问,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对于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应当给与学生恰当的评价,要给与鼓励,肯定正确的一面,绝不能“一棍子打死”。

3.教给学生提问方法,使其善于提问。

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知道学习知识的快乐,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等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1.教师示范,让学生在模仿中体会学习的方法。

教师示范质量高低,提供模式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学生模仿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求自己作出正确的示范来供学生模仿。

2.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学法。

新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了学生大量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做多种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去分析和研究,去理解掌握知识的方法。采用的操作形式和内容主要如使应学具进行数的分解与组合、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把要学的几何形体转化为以学的几何形体来进行有关公式的推导等。如教学“七巧板”时让学生在同桌合作拼摆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图形,直观认识它们之后,在通过模型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并从中建立起图形的观念。

3.通过适时点拨,让学生在尝试中掌握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基础,创造机会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学习方法的机会,使他们在尝试中愉快的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如进行有关的计算教学时,便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兴趣盎然。

优化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素质教育的策略论文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数学教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照本宣科现象,使得学生对新知识缺乏欲望与需求,往往会产生消极被动的心理.因此,我们要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精心设计出趣味性强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作者:王静作者单位:织金县牛场镇中心学校刊名:贵州教育英文刊名:guizhoueducation年,卷(期):“”(11)分类号:g62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谁都知道,“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所教学科的空间进行“育人”,这是为师者不可回避,并且值得深思的问题。不同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的“育人”要求和“育人”时机各有千秋,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育人”,具体地说,如何让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催化作用。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应引起重视。

一、教师要有情感。也就是说教师的言辞举止必须赋有情感性。一个教师好的言辞和举止,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和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一个教师不好的言辞和举止会引起学生对教师及所教学科的厌恶。因此要求教师言辞举止大方,对学生态度和蔼,与学生真正建立起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备课要有全局性。数学新教材的教学实施对一个教师的素质要求更加全面。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大纲,而且还要备学生,应把教材中数学情境与数学“双基”有机地结合起来。准确把握情感教育的因素,使学生从教学中轻松地感悟到“双基”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激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望和追求的情感。

三、在数学教学中,积极构造情感教育的适宜环境,给情感教育留有丰富的.空间。情感教育的素材需要老师去创设,适宜环境需要老师去构造,运用时机需要老师去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使其自然熔入数学教学中,真正发挥对数学教学的催化作用。如:在有理数混合运算教学中,由于学生粗心大意,经常出现运算上的失误和“―”号的遗漏。为让学生有效地纠正错误。笔者巧妙地穿插了情感教育的素材,把前苏联和美国登越太空的失败的原因与我国“神五”、“神六”成功登越形成故事化。从中既让学生认识到只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才能取得成功,又让学生增强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爱国热情。通过这种情感教育,不仅使学生在运算时失误和遗漏逐步减少了,而且还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注重情感素材的实效性。情感素材自身要有魅力,对学生要有感染力,与数学课堂教学内容要有相容性,切忌情感教育的形式化。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一定要恰到时机,恰到好处。使情感素材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催化物。

总之,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数学情境,如何使这些数学情境真正成为情感教育和数学教学和桥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对数学教学催化作用,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对学生来说,情感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它直接影响着学习动机、兴趣和效果。一旦学生对学习涉及到的内容比较了解和掌握时,就会体验到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注意情感教育的探讨,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要树立信心,激发情感教育。

由于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实际,创设机会,让所有学生都投入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比如,给你一根绳子,你如何把一块面积丈量出来:还有,你每天跑步,你会不会根据时间、路程来算算自己的速度等等。这些,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有,处处有数学”的论断。同时,教师要善于掌握有利时机,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鼓励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创设成功情境,从而在学生获得胜利后的成功感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的设问一定要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既要让优秀的学生吃得饱,又要让后进生吃得了,并且要掌握好提问的时机,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表现自己,均有回答问题获得成功的机会,均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这样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了兴趣,树立了信心,数学就好学了。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师爱”激发情感教育。

实践证明学生喜欢的某一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喜欢的那位教师有关。当学生喜欢一位教师时,就喜欢上他所教的课,在课堂就会感到老师讲授的内容生动有趣,从而自觉主动地接受老师的传道、授业和解惑。反之,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怀着不安甚至对立的情绪上课,即使教学过程设计得再好,学生也很难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也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培养其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师要在实际生活和学生遇到困难时真诚地帮助他们,出现错误,就循循善诱加以引导、纠正,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学习中的亲切伙伴。这样,在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学生就会积极去学习和解决了。教师对学生的爱,也就会激起学生爱师的意向和情感,学生就会因爱数学教师而更乐意听数学老师的教导和上数学课。

三、挖掘数学知识美的因素,诱发学生的情感。

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中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美。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可以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展现数学符号、公式的抽象美,数学方程的技巧美,数学比例的协调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数学结论的简洁美、奇异美等。例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通过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园等图形的观察与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和谐美。在数学中要利用审美的态度、审美的观点,将数学中美的因素、美的特征揭示出来,恰当地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也能在接受、理解、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获得美的体验,诱发了乐学的情感。

遵循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创设最佳情感。好奇是小学和初中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它往往是学生对数学产生自我需要的媒介,学生出于对某一问题的好奇,总想知道其所以然,因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数学的情感。

1.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表现:是一种给人以感情的教学情境。古人曰:“和易以思”融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要求教师保持良好的心境,做到态度和蔼、教态亲切、情绪饱满。一个亲切信赖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话,一个表示肯定的手势,都能引起学生积极愉快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相反会对学生学习情感淡化。

2.及时抓好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学生都极想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发现学习上有进步、有提高,心理上就会产生“我能行,我要学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这方面的心理素质,及时进行学习效果的反馈。例如,当学生在课堂上有精彩的发言或独特的解题方法时,教师应给予热情的赞赏;当学生一时语塞或解题出现失误时,教师也应给予友好的微笑,耐心的帮助、鼓励,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消极的心理状态在最佳的心理氛围中得以转变,促使产生积极的情感。

实践证明,良好的情感教育是取得数学成功的前提和保证,其功能是很大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愿老师们重视情感教育,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认真及时地抓好每一个环节,尽可能地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创造各种条件,这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之,数学教育与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将对我们数学教学起着事半功倍地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索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控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使之处于最佳状态,才能做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论文

孔子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启发学生乐学,从教育学的角度讲,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从心理学角度讲,一堂优质课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乐学,以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将来不需要教”。所谓“为了将来不需要教”就包含着让学生从内心喜欢学习,能够主动地用老师教给的方法去学习,而不是让老师督促着学习,这就是乐学,卢梭在《爱弥儿》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该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品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同样是课堂,有的学生视为畏途,有的学生视为乐园。同是一篇课文,这位老师讲,学生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气凝神,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那位老师讲,学生听得索然无味,忽而哈欠连连,忽而神思游离,纠其原因,关键在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乐学。下面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论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乐学的问题。

一、重视语文教学的生动性。

从心理学角度讲,具有生动特点的信息最能使人兴奋,从而产生兴趣。启发学生乐学就是借此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魏书生老师十分注重教学的生动性。他认为,“兴趣象柴,可以点燃也可以捣毁。兴趣的柴在每一个同学的脑子里存在着,区别不在于学生有没有兴趣,而在于有的教师能点燃兴趣,有的教师只能捣毁兴趣”。为了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他常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文字变成图画。在引导学生想象时,有四步要求:勾勒出形态,染上色彩,使画面动起来,让画面更细致、更逼真。例如他在讲张志和《渔歌子》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时,对学生说:“这是一首景色描写极其鲜艳美丽的词,我们应该认真品味,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下面请大家打开大脑电视机。”同学们闭上眼睛,进入想象状态,魏老师便接着说:“先勾勒形态,请同学们先在脑子里放映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的轮廓。再染上色彩,请把黑白电视变为彩色电视,看谁脑子里的画面更鲜艳美丽。”这时候,有的同学说:“脑中出现了青色的山,粉红色的'桃花,碧清的水……。”

启发学生乐学,注重教学的生动性,则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如果说小学教学的生动性侧重于“画画说说,做做说说”,那么中学则更进一个层次。如宁鸿彬老师的课堂常规训练,求异思维;钱梦龙老师的三主四式导读法。

当然,教学的生动性虽然主要表现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但教学语言的生动性也不能忽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明道理,要比空洞说教效果好。如某校有些学生因没有考人重点中学而产生自卑感,意志消沉,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娓娓动听他讲述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用曹操的一胜一败,告诉同学们这样一个道理:胜败乃兵家常事。其目的是让同学们明白:没有考入重点高中,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并不是自己天生愚笨,从而使他们放下了自卑的包袱,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实验证明,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乐学,就必须把生动的教学方法和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结合起来。

[1][2][3]。

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应用论文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阻碍了小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有的学生有着良好的思维能力,可以快速接受新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有的学生却不能理解教师的讲解,做不到学以致用,不能顺利掌握数学知识。笔者认为,利用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解决学生中出现的诸多差异。第一,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利用发散思维得到多种解决策略;第二,学生可以利用思维的发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判断能力,可以将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1.加强练习。

利用练习学生的计算速度与速算方法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教师每天可以抽出一部分时间设计速算练习,鼓励学生在速算中掌握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速度与反应速度。如在学习“凑十法”的前提下,可以利用珠算指导学生学习“互补法”,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互补的数。第二,加强速算练习,不但要保证学生速算的正确性,而且还需不断加快计算速度,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组织速算比赛、口算比赛等,利用反复的、多次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掌握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数学本身有着一定的抽象性与逻辑性,但小学生年龄还小,本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有赖于教师的着力培养。而思维活动可以借助语言来进行,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的应用,具备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则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尝试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思考问题的全过程,以及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利用条理清晰、具有一定逻辑性的`思考表达自己的解题过程,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小学数学内容中包含着大量形象直观的问题,学生可以利用研究材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想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利用语言上的逻辑来训练,要加强提问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如在学习“整万数的读法”时,为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可以利用计数器直观展示,带给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呈现整万数的形象,最后要求学生说出计数器表示的意义,从而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至理性认识,要求学生说出如果0处于不同位置时,应该如何认读,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整万数的意义,而且也可以学会整万数的读法,自然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帮助学生认识规律。

思维能力是人大脑的一种反映,一种能力,小学生年龄还小,本身还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关于数字的认识,大多学生对此掌握的还不牢固,只能根据一些真实存在的物体来说出数量,还不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所以还需依赖教师将学生思维引入较深的层次,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乘法口诀”时,首先要讲解乘法口诀是如何出现的,每一名乘法口诀是如何形成的,可以结合多媒体的应用将乘法口诀以动态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认识。如推理2到4的乘法口诀时,学生会一边计算一边推理,从而明确了其中的含义。然后教师再要求学生逐一完成全部乘法口诀的推理,学生会感受到利用自己独立的思考可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主动去探索规律、发现规律,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利用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形成努力拼搏、敢于创新的意志品质,而不会在学习中固步自封。所以,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认知特点,制订合理的计划,将学生思维引入更高的层次,使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3]张延兰.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6,(s1)。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论文

现在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一、认真备好每节课。

众所周知,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理念给我们老师上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备课理清思路。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要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去备课。备课时首先要考虑这切课准备安排几个学生的活动,每个活动怎么安排;其次要考虑在活动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第三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老师怎样进行调控,怎样评价等;然后把以上安排写出来,作为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一个基础准备。即使如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写出自己执教的体会和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困惑。

这样的备课才是我们倡导的,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例如第二册第三单元加减法“青蛙吃害虫”活动:首先让学生看主题图,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是让学生借助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并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第四个活动是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老师要进行巡视指导,并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把握好教材。

把握教材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系统地分析教材。首先在理解《标准》基本理念的前提下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和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的认识结构,只有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例如:图书馆一课,主要是教学“两位数加几”,这是本学期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根据《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实现算法制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良好的思想习惯和合作意识。教学目标是学会两位数加几的进位加法并解决与此相关的应用问题,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这样来把握教材,教学才会得心应手,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突出重点。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去,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例如第一册第三单元“看电影”一课,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看图说一说、算一算;例2是画一画、填一填。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景中学习有关“8”和“9”的加减法。我们可以以例1为重点,师生共同探讨得数是“8”的算式。对例2(教学得数是“9”的算式),老师要大胆放手,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涂一涂,说一说,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做,学生不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抓好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要从整体着眼突出单元的教学重点。数学教材中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学中就应把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学中就应把这“新”的一点突出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重点不是只抓住重点而舍弃非重点,教学中把教材重点孤立起来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教学新知识就必须注意提用生的已有的旧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转化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突出重点。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们在教学教程中,要依据《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下面提供几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建议:

(一)可以根据情况重新调整知识的顺序;

(二)可以结合本地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提出能达到同样教学目的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可以扩大例题的思维空间,体现知识的整体效应,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数学思想方法。

(四)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补充或删减有关教学内容,但是也应注意,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要随意降低或拨高教学要求。

五、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有效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的智力因素很丰富,例题中有,习题中也有年级教材中有,中低年级教材中也有。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这也是符合《标准》基本理念要求的。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标明让学生“试一试”、“说一说”、“想一想”、“拼一拼”等等,这里面就包含着智力因素,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例如第一册《搭积木》中例题2就包含着很多智力因素,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在观察相碰撞求和图后,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一辆车和一辆车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18、12+4=16、12+3=15、6+4=10、6+3=9、4+3=7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三辆车同时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4=22、12+6+3=21、12+4+3=19、6+4+3=13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四辆车同时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4+3=25。类似的例子太多了,几乎每页上都有。我们在教学中就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推理、迁移等能力。如果这些内容教师不让学生去“试一试”、“说一说”、“折一折”、“想一想”、“做一做”,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全新的知识去讲解,就达不到教材对学生智力培养的要求,就不能体现教材的编排意图,就达不到教学目的要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论文

小学科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基础性学科,它是通过各个领域中不同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知识的存在。由于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想象力与思维非常活跃,生活科学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将学生的学习轨迹与生活轨迹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的科学知识。生活科学打破了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利用生活中的规律和常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科学成分。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与探索精神。

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教师仍然充当主角,占据主体地位,教学内容枯燥、抽象,教学气氛沉闷、乏味,学生上课打盹、搞小动作的现象普遍。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缺乏知识的有效延伸,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脱离了实际生活。造成学生听课兴趣不高,难以实现培养探索能力的教学任务。导致这种教学现象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教师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准确判断,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不相适应,纯理论性的知识让学生理解起来晦涩难懂。其次,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与现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面对这种教学问题,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创新和完善教学模式,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对生活中的科学进行了解。围绕生活、了解生活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基础,首先要对学生身边的科学现象加以思考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

(1)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和积极思考。小学生的一个行为特点是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加以思考。例如,为什么有时候冰棍会冒出白色气体?为什么澡堂的天花板上会挂满水珠?在北方,为什么夏天下雨,而冬天会下雪?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们自主思考,提高学生们对生活现象的探究意识。

(2)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实践探索。探究活动是观察、分析、思考与总结的过程,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很多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动脑,而是缺少正确的引导与指导。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时间与空间,关注学生们提出的科学现象,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例如,一些孩子会问:为什么家里的.铁锅会生锈?还有的孩子问:为什么通过电话能够听到对方声音?这些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有探究的欲望,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努力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2、将科学教育生活化。小学科学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要实现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教师应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认真贯彻执行教学实践任务,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应加强对教材的有效性延伸,使小学生拓宽思维与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科学意识,掌握科学知识。

(1)将教育环境科学化。学校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成长,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教师应改变严肃的教育环境,设计一些具有丰富意义的文化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并体验科学知识带来的乐趣。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为几个兴趣小组,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以在一起共同探索与分享学习经验,促进科学知识的学习。

(2)教学与活动服务于科学教育需求。小学生个性活泼好动,很多教师苦恼于怎么让小学生端端正正坐在课堂中学习,与其这样,不如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天性,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与思考中自主探索知识,这种方式所得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会更加有效。同时,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科学教育更多的应该是走进自然,走出课堂,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神奇。另外,教师应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班级活动,可以通过联谊或开展科普活动等形式,拉近班级与班级的距离,普及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更好的完成知识的学习。

3、在生活中让学习成果得到巩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贯彻,新课标在小学教学中的施行,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的必要性。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对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与兴趣,增强科学意识,探索科学奥秘,用知识解释周围的科学现象。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巩固学习成果,并将知识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中。对于孩子好奇的问题,例如:下雨打雷不要站在树下,冬天湿衣服晾在室外结冰后仍然可以晾干,从冰箱拿出的汽水冒白气等等,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科学知识。师生之间的互相沟通交流对于知识的巩固与记忆有很好的效果,教师应注重日常与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生活现象与常识,鼓励与引导孩子们深入探索,巩固课堂知识。

简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论文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课程拓展的重要领域,它在满足素质教育与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为小学生提供了探索、实践、研究学习的新思路,极大地推动了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但在实际的教学环节,综合与实践并没有得到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视。编者结合自身经验,探索综合与实践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给业内工作者提供帮助。

1.在课程认识上,教师存在偏差。

在当前的小学教学安排上,基本没有多余的课时安排这一综合与实践课程,且没有安排相应的考试事项,致使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将其作为选学内容,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练习操作,使得这一门课程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

2.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难度。

对于很大一部分小学教学而言,综合与实践课程是一个全新的教学领域,因此,在教学中没有相应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作为借鉴。再加上这一课程缺乏相应的教材与教学情境,进而导致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困难重重。

3.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到位。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课程具有极强的开放性,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可以遵循,对于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与答案,如何对学生的回答与表现进行评价就成为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加之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没有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仍然采用传统教学下的量化分数模式进行教学评价,这不符合这一课程的特点与要求,造成教学评价工作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1.教师应对教材进行详细分析与研究,为综合与实践课程提供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是一个全新的教学领域,没有相应的理论与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与研究,探索出合适的教学模式。编者结合自身工作,对现行的北师大版数学综合与实践教材进行分析后发现,其具有下面一些特点:。

(1)依托数学教材知识。

纵观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综合与实践内容,基本上都是以小学相应的数学教材知识为依托进行的教学安排。第一学段是以单一数学知识点的实际操作活动为主要内容,第二学段加深为多知识点的综合应用为主要内容,但原则上还是以学生所学的就近知识点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

(2)背景为生活问题。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主要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使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挖掘与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载体是实践活动。

从教学内容的安排来看,综合与实践课程这一新领域的教学必须依托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实际参与,以学生实际参与的活动作为研究基础,比如,实地勘查、实物操作、信息整理、数据测量等。

(4)追求多元化目标。

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注重深入理解与巩固数学教材知识,更加注重小学生在实践中的数学知识的积累与总结,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实际生活。同时,还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比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环保意识以及投资意识等。

2.合理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到的数学知识都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原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充分结合实际生活,并在已有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年龄以及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创设学生较为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具体来说,教师在进行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实现生活及教学的有效融合,能够实现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互相说明;(2)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

3.创新评价体系,关注实践活动的过程。

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评价时,不能以笔试的量化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而应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为重点进行科学合理评价,以质量为标准进行整个教学活动的评价,这就需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是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效果与能力,是否采用了多样化的方法,是否参与了积极讨论等。此外,还应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督,并采取自我、小组、教师等多样化的形式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科学合理评价。

在小学数学中有效开展综合与实践教学课程,能够充分提升小学生利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学习渠道。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对这一课程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冯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12(09):45.

[2]龚晓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探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12(01):40.

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应用论文

摘要: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在于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这对学生的社会能力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时,应针对初中数学的特点进行相关的步骤及操作要点。要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小组学习模式中去。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整合性,课前做好预习,课后及时巩固学习,归纳总结,将尚未理解的问题列出来,同小组的成员交流,共同探讨。不同的学生之间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这种合作能让他们进行互补,在交流辨思中激活不同学生的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论文

“角色扮演”来源于电脑游戏,玩者自己作为游戏中的一个人物,或者为游戏中的主角操纵命运主线,通过故事剧情牵引使玩者能融入主角所存在的一个世界里,通过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最后取得了胜利(单机版),或成为受到网络其他玩者尊敬的英雄(网络版)。角色扮演游戏目前玩者很多,我们将角色扮演游戏的主要理念―――角色扮演移植到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信息技术,构成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角色扮演式的任务驱动教学思路。怎样使学生在课中扮演一种角色呢?首先要利用信息技术把一系列问题都嵌入一个网络情景之中,并让学生参与到情景结构之中的发展主线。

二、菜单式选择优化学习方式。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探索性数学学习方式最重要的策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以及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就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建立一些模拟网站,将学习的素材、方式方法等内容纳入其中,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人合作、处理信息等能力。教师不是把知识或结论像配置好的“快餐”那样为学生供应“现货”,而是根据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利用网页课件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加工处理为学生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使教师的讲更多地由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所代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观察、实验和主动思考上,优化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方式,实现了个性化教育。

三、活用教学软件提升思维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教师都会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正是教师只醉心于关于课件的制作,忘却了或者不知道有更好的教学软件辅助教学,为课堂教学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例如:“几何画板”是一种几何辅助教学软件,具有很强的几何图形生成和变化功能,能方便地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应用“几何画板”,可以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使抽象内容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在单元复习或者学期复习中都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图。思维导图是一款简单易操作的软件,学生很容易学会并加以运用,而且特别适合高年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试着利用思维导图对某单元或者全书知识网络的整理,并可以拷贝回家研究复习或者完善补充,学生的理解力和概括力都有了突飞猛进的飞跃,提升了思维品质。实践证明,通过“几何画板”“思维导图”等简单易操作的学习软件的公开展示,并让学生尝试着使用,对其学习能力、思维品质都会大大提升。

四、网上资源增强数学活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建议:互联网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在获取资源和进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表现出来,它将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为此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同时培养学生应用网络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上数学活动课《网上购书》时,一开始教师就在网上给学生提供购书的网上书店―――当当网上书店,学生发现网上书店不仅书多,而且书的价格还打折,怎样坐在教室里购买自己喜欢的书呢?于是教师就创设网上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尝试自己付钱购物。这时候可以进行师生交互,当有学生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可远程接管选定的学生机,辅导学生学习。当学生想买几本书时,发现付钱过程中有困难时,同学们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获得帮助,共同发现,深化了对多种付钱方法的理解,如此不仅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提升了生活实践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论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

作者:胡安忠作者单位: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保石镇明德小学,四川,遂宁,629000刊名: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英文刊名:duyuxie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探析论文

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广大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和要求。所谓有效性教学,指的是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了真正的知识与发展,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师一直关心的问题,下面我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了相关阐述。

一、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要合理和科学,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来制定,突出重点,把握难点,以新课程改革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为指导思想,将教学目标做精、做细。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将学生放到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价值功能。同时,教师要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将数学教材、学生情况、教学理念等进行详细了解和分析,进而统筹安排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的知识点,并进行梳理和归纳,找出课堂上值得探究的问题,制定数学学习总目标和单元学习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掌握、理解、应用、评价的具体教学目标。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新形势下,广大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探究和获取每一个知识点,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倡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引起研究的'环境,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引导他们积极思维,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多给学生研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信心。另外,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指导不同的学习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只要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把事情做好。其实在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希望成为一个探索者去研究事物,学生也是如此,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同样有这种强烈的需求。因此,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要把学生引进研究性学习中,满足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进而使他们都能产生更强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课堂氛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探究过程。在其过程中,要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成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这就需要教师放下架子,主动亲近学生,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数学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和学的和谐统一,所以,教学过程要具备多向情感交流的特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果只有教师的传授,忽略了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课堂就会死气沉沉,教学活动也难以进行,无法实现对课堂的完美调控。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应该成为课堂主体,所以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和表达的欲望。语文教师要面带微笑走进教室,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感觉轻松和愉快。教师面带微笑的提问,缓解了学生紧张的心理,消除了师生间的鸿沟;幽默的语言,让学生放松心情,活跃课堂气氛;和蔼的态度,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一旦感到了教师的可亲,就会从心底里喜欢老师,然后由人及“科”。在课堂上,学生也会大胆质疑,提出不同见解,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激情洋溢,生机勃勃。

四、采用多种教学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可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比较好动和爱玩,如果教师一味传授知识,并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学习。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可操作性等多种优势,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优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都喜欢动画,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和生动,另外,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轻松地突破重难点。还可以运用问题教学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每位教师都要重视教学的有效性。“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定期审视自己的教学,不断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探寻和创新教学方式,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的高效课堂。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素质教育的论文

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小学语文教师在创造性人才培养方面结合语文教学应当有所作为,问题是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实施有效的创新教育。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学者尤其是许多在第一线工作的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且硕果累累,但迄今为止,笔者未见有人站在资源科学的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根据对创造学、创新教育和教育资源的理论研究和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笔者以为,如果将语文教学、创造学、创新教育和资源科学等几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应当可以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做出一点建设性的贡献。因此,笔者试图抓住一个关键的环节——充分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资源来进行探讨。

一、创新教育素材资源的涵义。

关于创新教育素材资源的概念,笔者未见有权威人士厘定,为了便于阐述,有必要对相关概念作一个明确的认识。创新教育素材资源很显然是一种素材资源。笔者将此概念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并作适当引申。因此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素材主要是指用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原始材料,这些原始材料的总和就构成了教育教学的素材资源。由此,创新教育素材资源则主要是指用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各种素质的原始材料的总和。小学语文教材中,同样存在着大量创新教育素材资源。

二、创新教育素材资源的开发。

1“开发”的涵义。我们可以将“开发”简单归纳为两层意思:一种就是发现和加工已经存在的资源;另一种就是创造出原来不存在的资源。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中,语文教师能自行创造出一定的创新教育素材资源,当然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但是有很大的难度。对教师提出如此高的要求,无疑是不切实际的,也容易使教师丧失信心。因此,要求教师努力发现与科学加工教材中的已经存在的创新教育素材资源,更为现实。鉴于此,本文将着重探讨的是如何发现与加工教材中已经存在的创新教育素材资源,并希望能有益于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教育实践。

2创新教育素材资源的发现.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资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教材是一座创新教育素材的宝库。然而,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或者对创新教育素材缺乏敏感性以致视而不见,或者对它们缺乏必要的加工,导致在进行创新教育时,许多环节成了无本之木,影响了创新教育实施效果。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一定的创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教育意识,提高对创新教育素材资源的敏感性。那么,究竟如何发现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资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寻找创造性案例。语文教材中记叙了大量的创造性案例,这些案例充满了创造精神,充满了创造性的智慧,这些都是创新教育的素材资源。从这些案例中又可以细分为:创造性的战争案例——如《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冀中的地道战》这一类案例表现了人在敌强我弱、以弱胜强的战争中的创造力。《冀中的地道战》是我国的劳动人民创造性地想出挖地道的办法来保护自己,同时打击敌人。如用“土”和“沙”灭火,吊板用来挡住毒气,利用枯井暗沟防备水攻等等,这些都是教材中有关战争方面的创造性案例;创造性的外交案例——如《晏子使楚》一类案例表现了晏子在外交方面的大智大勇,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智斗楚王,创造性想出了许多方法智斗楚王,维护齐国尊严,最后楚王只好认输。这是教材中有关外交方面的创造性案例;创造性的临危案例——如《司马光》一类案例表现了司马光惊人的创造力。

当一个孩子掉进了水缸,大多数孩子或者慌了,或者吓得大哭,甚至跑走了,而他与众不同,果断地砸缸救人,这种行为是司马光独具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创造性的力学案例——如《称象》、《捞铁牛》一类案例表现了曹冲、怀丙和尚在利用水的浮力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完成了当时用常规工具无法完成的称象和捞铁牛这些案例构成了丰富的创造性案例资源库,这些案例如能得到很好的加工和利用,必将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产生积极的作用。

(2)寻找创造性成果.从古至今,出现了无数的发明创造,有的甚至被写入教材做为范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的创造性成果,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创造性的建筑成果——如《长城》、《赵州桥》、《卢沟桥的狮子类课文生动地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中的创造力。长城是宇航员在月球上唯一能用肉眼观察到的建筑,成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活灵活现,更有趣的是流传“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的歇后语。石匠李春独具匠心的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在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种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延长了桥的寿命,又节省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是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创造性的日常用品成果——如适应社会和自然变化的各种“新型玻璃”,现代化办公用具“电脑管家”等。

这些古今中外人们在实践中发明创造的各种物品,在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反映。这是人类创造的结晶,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最有说服力的素材资源。

(3)寻找创造性人才。语文教材中歌颂了大批的创造性人才,如: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药物学家李时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毕昇、地动仪的发明人张衡,以及我国现代的'伟大科学家李四光、茅以升、童第周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小时候并非都是天才,他们是凭着勤奋的工作、科学的态度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这些人的创造品质,必将在学生的灵魂深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创新教育素材资源的加工。在这样蕴含着丰富创新教育素材资源的语文教材中,语文教师依靠他们的慧眼,对一些可直接利用的创新教育素材资源直接用于教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达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这些案例,教师往往会用一种通式性的提问——“有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来启发引导学生,激起学生创新的热情,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针对《曹冲称象》这一案例,有的学生说:曹冲用的石头,比较麻烦,岸边不是有泥土吗?取土方便。”还有的学生说:‘我不用泥土,也不用石头,就用人,因为人听指挥,说上就上,叫下就下。让随行的官员一个个的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称称每个人的重量,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r学生定能想出一些与众不同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

为了便于说明,笔者仍以《曹冲称象》为例。首先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直接称大象在当时条件是不可能的。因为造不出足够大的秤,除非宰杀大象,化整为零,但这又不现实。显然称象遇到了矛盾,矛盾不解决,无法知道大象的重量。而解决矛盾的关键是用替代的办法,而这又涉及两方面的问题:用何物替代以及如何实现替代。显然曹冲抓住了解决矛盾的关键,找到了替代的办法,并成功地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即用石头替代及用船装载石头来实现替代。教师在这样分析的基础上,再根据这两方面的问题,可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针对用何物替代,可以提出:能不能不用石头呀?而针对如何实现替代,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没有水、没有船的情况下,怎么称象?这种问题的提出很显然比通式性问题更有挑战性、更有针对性,这样能够更好地实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

根据对这一案例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得到加工这一类创新教育素材资源的一般方法与步骤:(1)分析案例;(2)发现矛盾;(3)抓住解决矛盾的关键;(4)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5)分析办法实施可能涉及到的各方面的问题,根据各方面的问题,编出更有启发性、针对性、挑战性的提问。

又如《司马光砸缸》笔者在此作一个示范性的加工:首先分析这个案例,小朋友掉进大缸里,无法自己逃出来,怎样才能将小朋友救出来?显然,救小孩遇到了矛盾,矛盾不解决,小孩便有生命危险。但是这群小孩在这紧急关头又无法立刻想出办法救小孩,而解决矛盾的关键是怎样将人和水分离的办法。这又涉及到两方面的问题:人离开水和水离开人。显然,司马光抓住了解决矛盾的关键,运用了水离开人的办法,成功地救出了小孩。再根据这一关键的问题可以提出:要是小朋友掉进去的不是瓷缸,而是铁缸,砸不破的,小孩怎么才能脱离水中?这一问题的提出显然同上例一样比提出通式性问题更具有挑战性。

总之,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资源,关键要靠教师的慧眼开发出来,它才会在语文创新教育中体现它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开发创新教育素材资源这一环节。

那么,开发出来的创新教育素材资源,到底应该怎样利用?

三、创新教育素材资源的利用。

创新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合理地利用已经开发出的创新教育素材资源,使得语文教学与创新教学完整的结合,字词句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利用:为了便于对开发与利用有一较为清晰的认识,笔者仍以《曹冲称象》为例。在完成基本的语文教学以后,教师对已经加工过的创新教育素材资源,采取先易后难的教学原则,先找出解决办法所涉及到的各方面问题较为容易的部分,再针对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因为,学生在听完一节语文课后都是处于相对疲惫的状态,注意力较容易分散。教师针对这一现象,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能不能不用石头?”这一问题的提出既能提高学生创造的兴趣,又能把学生从疲惫中解脱出来。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有的想到用泥土,有的想到用人。更有的想到将人和泥土或是石头结合起来用,对估量的部分还不足一个人的体重时就用泥土或者石头来代替。教师及时地、不断地充分肯定学生的这些可喜的创造性火花,而不是取笑学生想出的可能不切实际的点子。这样,学生不仅兴趣浓厚,对自己的回答感到颇有成就感,因此,更加自信。在全班的创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以后,特别是针对那些兴趣更浓的学生,如果时间充分,教师再找出前述解决办法所涉及到的各方面问题中较为复杂的部分,提出难度较大更有挑战性的问题:假如在没有水没有船的山区又该怎样称象?”这样就能把学生的创造热情推向另一个高潮。如果时间不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后生活,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还可能逐渐让学生避免做一些无意义的活动,一举两得。

根据对这一案例的分析,同样可以得出利用创新教育素材资源的一般步骤:(1)分析加工后的素材资源的难易程度;(2)运用先易后难的教学理论,先提出较容易的问题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3)再提出一个难度较大的更富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创新教育中,充分发现、科学加工和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资源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开发学生创造力、提高创新教育绩效的良策。至于如何创造一些创新教育素材,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应用论文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改变,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逐渐成为新教材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好汉三帮”这些俗语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合作的重要性。当两个或以上的人在一起从事同一件事情的时候,有了共同目标,就是合作,它是小组成员间活动的基本条件,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能有效地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凝聚力。与传统教学相比,其优势更是明显,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更能将人际交往融入其中,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不断增强彼此的关系,各取所需,各补所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评价等方面的自由竞争,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课后进行反思回顾让知识更加明朗,让学生清楚知识的结构框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

1明确小组分工,合理有效合作。

小组模式一般以多人为团体,但人不宜较多,一般以4-6人为最好,在进行小组组合的时候,应合理安排人员配置,从成绩方面来说,应将学习成绩优、良、差的组合在一起,要把成绩差不多的学生分在一起,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其他因素,类似于性格感情等这些非智力因素。总之就是要秉持着互补互惠的.原则,让组内成员拥有明确的分工,对于组织能力较好的可以安排担任组织人,对于语言能力较好的可以安排作为发言代表,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可以安排解决课后难题,这样明确分工,把每个人的优势最大化,就能更好地发挥合作的优势。在每个成员对这种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之后,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的位置互换,让每个人都能感受不同位置的方式,得到更多的提高和锻炼,让学生在不同的方面感受到小组合作模式带来的收获。

2设计探究主题,激发探索精神。

既然是合作的教学模式,教师在选择课堂问题的时候,就要注意所选择的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最好选择那种仅靠一个人无法完全理解或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勤动脑,多动脑,依靠团队合作,不断摸索探究发现问题,并一起合作努力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模式,让学生感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而不是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仅靠个人一看就会,一眼就能解决的。要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动脑,主动探究的数学知识。不然容易产生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譬如在探讨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时候可以提出类似于什么是中位线,有多少条,与其他线有什么区别,怎么证明是三角形的中位线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有些问题在书本上有明确定义的比较容易解决,一眼就能看出,但类似于证明的问题就比较难了,这时候就需要发挥整个小组的智慧,对问题经进行分析解决,集思广益,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书本中要用这种证明方法,这样能让学生对知识深入消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散思维,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感受小组合作成功带来的喜悦。

3培养合作习惯,提升合作意识。

培养一个良好的合作习惯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自主探索,在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与小组内的伙伴进行思维的交流比较,之前再让他们独立观察和思考,再各抒己见,充分交流。也要学会倾听和交流,很多同学固执己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当自己的想法和其他同学有冲突的时候,不能接受其他同学的意见和方法,教师应当主动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引导学生听、思、讲,即听取别人的意见,思考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意见的异同之处,将自己在经过思考后的想法表达给自己的小组成员。在课后要学会反思与调整,每个学生的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让每个学生对自己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在通过寻找差异,与师生或小组间成员之间进行协商,交流讨论,在分析比较的时候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性,检测自己成果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在整个小组合作模式中,教师还是占主导地位的,学生能不能通过小组学习提升自己,能不能通过这种模式提高效率,多半在于教师的引导作用和运用方式。在教学中应主要采取倾听、交流、合作、分享的方式,展示每个问题的形成过程和解决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重视度,有些学生可能性格方面有些内敛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合作,教师应妥善与其交流,对这类学生重点关注,积极引导他们参与进来,及时作出指导和调节,促使学生提高互动效率。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对合作学习进行一个反思和加入自己的体会。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但承担着相同的任务,需要共同承担完成任务,而不是流于形式,只做表面功夫,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小组合作中得到提高,合作结束后,各小组间的成员及不同小组要进行相互评价,让学生更明确自己的不足,从而具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找出更加有效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占着主导的作用,最终小组合作能不能成功,和教师的参与及引导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因材施教,选择匹配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单中惠.21世纪世界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展望[j].外国中小学教育,(06).

[2]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与接受教学策略整合的操作程序[j].全球教育展望,(04).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探析论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育界人士对于小学教育的认知正在不断加强,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了广大教师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学好数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则是学生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就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的开展形式是比较单一的,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在讲台下听讲和记笔记,这种知识的单向传输效果并不好,学生往往会感觉课堂索然无味,也就无法对数学课堂产生足够的兴趣。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往往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是一门记公式和做计算的课堂,只有死记硬背公式,然后把公式套进题目中,问题就解决了,然而,这种观念是极其片面的,公式对于数学课堂而言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则是数学思路和数学方法,只有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才算是真正地学习了数学的精髓,才算是登堂入室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中,教师比较推崇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大量的记忆来掌握相关的公式和定理,然后,教师为学生布置大量的习题进行训练,让学生把课堂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运用,最后,教师为学生安排数学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一整套流程下来,学生往往会感觉到精疲力竭,他们一直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精神始終处于高度紧张中,因而也就不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学习效率也就变得十分低下,学习效果也得不到良好的保障,更有甚者会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和抗拒心理,这对于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另外,很多小学教师认为“九九乘法表”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小学数学的核心所在,只要把乘法表背得滚瓜烂熟,学生就能够应对小学二年级的所有知识,这也是一种数学教育中的片面认识,数学教育中的运算能力是一项复杂的东西,并不是乘法表能够代替的了的,学生必须要综合发展,从而建立起综合运算能力和知识理解能力,如果教师过于注重乘法表的记忆,就会忽略数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也就不能在教学中体现数学教育的人文内涵,最终制约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升。

数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小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数学是教育界人士们热烈关注的重要项目,这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心理发展也比较幼稚,因而不太容易集中精力用于学习,与此同时,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多数比较活泼好动,他们比较喜欢游戏,不喜欢坐在座位上学习,他们的好奇心比较重,对于未知的事物都想尝试一番。然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则是以训练学生的做题能力为主,教师往往不太注重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的培养,因而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了改善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必须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来提升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另外,这也是新课标对于小学数学教师的基本要求。提高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主要有。

1.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极为重要的,良好的`数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数学知识,并更轻易地进行数学知识的运用,因此,教师必须寻找各种方法创设出合理的教学情境。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幼年时期,受到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影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注意力也不能够很好地集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把握好学生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并与学生进行充足的思想交流和知识交流,从而对学生因材施教,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长此以往,我们就能够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合理运用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所以他们的认知水平是比较低的,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都停留在表面上,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展开数学教学,合理使用教具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最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3.采用多样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形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数学课堂中,课堂气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方法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为他们构建出一个更加适合学习的环境。例如,在讲课的时候,教师应当调整好个人的情绪,在课堂上对学生报以微笑,并可以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合理穿插一些幽默,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

总而言之,二年级数学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具有基石性作用,教师应当努力探索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自身,从而为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而不断努力。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素质教育的论文

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单一的传授教育手段,从而导致小学生思维和想象力受到阻碍与束缚。单向的“要我学”从思想相就限制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没有了自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样的教育模式智慧导致教学任务与效果停滞不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实际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枯燥的课本知识在这时很难勾起学生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向往。从客观的角度来讲,传统的考试制度,扼制了学生对与语文创作的发挥力。能够激发学生内在最大的潜能才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一味的模仿只会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阻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之所以没有发挥出它真正的功能和意义,很多方面在于学校师资力量的不平衡,重视程度也不高等,教师专业技能的欠缺直接导致教学成果的低效率。

语文教育是一门特别能够培养学生文学造诣和艺术修养的学科,我国语文历史发展悠久,更是涌现出一批至今仍对我国文学界有着重大影响的诗人学者,他们在文学界所取得的成就也同样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依然停留在应试教育体系的基础之上,这样的教育理念就导致了当今语文教育模式的约束性与滞后性,大部分院校的教育理念还是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语文基础知识教育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应该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它是构建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力量,我国当代小学语文教育不但要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培养更应当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融入对于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通过对于语文知识的积累进行对扩展其在其他领域的发展,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课程再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历练之后,已经有了属于自身的特有的模式与理念,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英语教育以及其他课外特长课程的培养已经开始威胁到我国语文教育的主导地位,然而我们应当清楚的是作为母语教育课程,语文教育对与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社会还是比较陌生的小学生,语文教育应当提到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议程。

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决定在未来的5到左右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这对于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在高新技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新颖的学习模式学习枯燥的课本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的单一的接受模式,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悠悠华夏文明五千年光辉历史,我们的祖先凭借自己卓越的聪明才智,在人类创造的艺术长河之中留下了色彩斑斓的痕迹。中国文学对于写意的创作手法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对与小学生文学思维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小学语文基础教育颇受冷遇,关注民族文化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追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对于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安排中将我国传统诗歌融入其中,调动学生学习我国传统诗歌和深远文化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另外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对于小学生学习我国语文知识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浅显易懂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文学修养。借鉴其他科目对于我国传统语文的介绍学习,将其知识融入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做到相互融合的方法。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发散性思维对于艺术创造的重要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创造的主动性和参与感,作为基础类课程而言单一的被接受模式会导致教学目标的事倍功半,所以是否能够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积极地参与感对于语文学习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创新是任何事物不断前进的主要动力,墨守陈规只会导致落后,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创新,所以,为了可以和世界同步前行,在小学语文教育方面,我们需要与时倶进,建立全新的教育体系完成教学的最终目标,为袓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所定制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无论外部环境为你提供怎样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教学中所展示的专业水准才是决定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所在。尤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拥有的专业水准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成果。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语文教师需要在拥有良好基础条件的专业知识之下,不断学习和改进在教学中的手段,教师是一项特殊的职业,她所掌握的知识需要在其原有基础之上进行二次加工和改良,再将其传授与学生。更为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语文教师更加需要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将语文学习中的文学价值通过语文这一载体传达给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文学修养的深层次提高。对于初入学校的小学生而言,语文教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关心爱护学生,不仅在学业上给与学生帮助,更要在生活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是希望通过人类自身的潜在创新能力为科学文化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所以我们需要改进和完善我国教育体制,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影响力。

针对院校而言,学校应当积极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以生动形象的活动形式将学生带入艺术的殿堂,从而优化教学的枯燥模式,这样的教育模式更能够吸引尚处于多动期间的儿童,我们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了解其他学科的基础性作用,学习是相通的。素质教育之所以被提上我国教育事业的纲领上来,就是因为内在文化队外在条件和环境的影响更为深远。所以将素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育之中必将为小学语文教育添加新鲜的血液和活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语文这门课程的重要前提因素,尤其是对于胜利以及心理发展尚部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带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在这样的自管知道之下才能够在将来的学习过程中取得更为优秀的成绩。

在小学语文教育的体系当中,小学语文老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小学教育院校要在选拔教师的过程当中严格把关,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拥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更要有超出一般教师的耐心,只有这样全方面发展的教师才能够在教育小学生语文的过程当中发挥出超常的功效。这样的教师的职能的转变与革新,是在突破传统教育体系的模式之下,改变为教育过程的辅助者与参与者,当代小学语文教师改变教育理念势在必行,只有与时代发展的脚步吻合才能够在新的技术新的局势之下找到自身体系的立足之处。

以学生为教育根本的教学理念已经在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体系当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先进的学习观、教学观、课程观与新科技时代下的教育理念。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和课件制作技术才能够不但满足日益革新的当代小学语文教育。

在这个信息时代社会,小学语文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紧紧结合,利用先进的科技产物辅助当代小学语文教育是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又以主要的发展趋势,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高科技产物增强教学过程中的生动性与立体感,这样的课堂教育模式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性,通过教学引导的模式开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才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育的前景所在。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与创新,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体制建设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人工智能工具以其独特的教学模式与理念为我国教育体制又一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人工智能工具在教育中的应用是对我国教育方法,教育思想乃至教育体制的一次全新改革和创新,其在人类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面对观念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理应采取相关的模式与之齐头并进,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不仅要在形式上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更需要在理念上为我国教育体制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