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创作(优秀15篇)

时间:2023-12-09 12:56:23 作者:琉璃

优秀作文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于所写主题的深入思考和洞察力。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分享给大家,相信大家会有所收获。

创作一个幼儿生活故事

有一只小象宝宝,刚刚生下来。第一天,他看到了许多小动物。到了第二天,他认识了许多花儿、草儿。第三天呢,妈妈带他到河边,他看见了河水和高山。小象宝宝说:"世界真大呀!"这时,一只小鸟在天空中飞来飞去。

小象宝宝想:"要是我也会飞,可以看更多的东西,多好呀!

小象宝宝爬到树上学飞,"哎哟"一声,摔了一个大跟头。

蛇看见了说:"小象宝宝,我们有自己的本事。我不会飞,可是我会在树上睡觉。"狮子说:"我也不会飞,可是,我能跳过宽宽的大河。"。

老虎说:"我不会飞,可是,我会游泳。"。

爸爸妈妈对小象宝宝说:"我们大象力气大,这是小鸟不能比的。"。

小象宝宝明白了,他跟着爸爸妈妈运木头。他用长鼻子一钩,大木头就搬走了。大家都喜欢他。小象宝宝说:"我是小象宝宝真幸福。"。

故事点评:我们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本事,有的`本事是特有的,也许是我们努力也学不会,但是没关系呀,我们也有别人学不走的本领呀,所以,小朋友们,千万别小看自己哦。

生活创作心得体会

第一段:创作的意义与重要性(200字)。

生活创作是一种能够表达内心情感和思想的媒介,也是一种自我发展和个性成长的方式。无论是文学创作、音乐创作还是绘画创作,每一种创作都能够让人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通过创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体验生活,同时也能够让他人了解我们,从而建立更深入的沟通和理解。因此,生活创作不仅具有积极的心理价值,还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段:生活创作的源泉与灵感(200字)。

生活是创作的永恒源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过感动人心或者独特的经历,这些经历往往成为我们创作的灵感之源。比如,一次旅行可以激发我们对于自然美的表达,一次失落的经历可以激励我们写下深沉的文字,一段甜蜜的爱情可以促使我们创作美妙的音乐。同时,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也是我们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社会的变迁和人际的纷争,去揭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问题的本质,进而通过创作表达对现实的思考和期许。

第三段:生活创作的过程与技巧(200字)。

生活创作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触摸和感受生活,并将这些感受转化为作品的内涵和形式。首先,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注意细节和变化,从而发现生活的美和韵味。其次,要勇于思考和质疑,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世界。再者,要积极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形式和语言。最后,注重技巧的提升和实践的积累,通过不断尝试、反思和改进,使创作更加完美。

第四段:生活创作的价值与影响(200字)。

生活创作不仅对个人有深远影响,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价值。首先,创作能够帮助个人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促进个人的情感释放和心理成长。其次,创作是传递和交流情感的桥梁,能够与他人建立更深入的沟通和理解,从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友谊。再者,创作具有审美和教育价值,能够唤起人们对于美好的追求和思考,同时也能够呈现社会的多元面貌,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因此,生活创作不仅能够满足个人的需求,还能够对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变革。

第五段:生活创作的启示和总结(200字)。

生活创作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视觉和感受。通过创作,我们可以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呈现给他人,与他人共鸣和分享。因此,不管是身处艰难困境还是欣喜若狂的时刻,我们都应该用心去创作,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同时,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有真实而深入地体验和感受生活,才能够灵感迸发,用作品去触动人心。因此,让我们一起用创作的方式去感受和表达生活,去记录和传递生活中那些珍贵的瞬间和感悟。

生活纪录创作心得体会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人们生活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记录下自己的日常生活。这种记录形式,被称之为生活纪录。我也深受生活纪录的魅力所吸引,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尝试了生活纪录创作。通过这一过程,我不仅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体会到了生活纪录的种种好处。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关于生活纪录创作的心得体会。

首先,生活纪录让我更加珍惜生活的细节。在日常的忙碌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很多生活中微小而美好的瞬间。而通过记录生活,我们可以让这些细节不再被遗忘。比如,在记录下每一次美食的瞬间,我意识到原来自己每天都有很多机会享受美食的滋味,而很多时候,我却只是心不在焉地吃下去。记录生活的细节让我更加珍惜每一顿饭,并尝试着去品味其中细腻的味道。

其次,生活纪录给我的生活带来了秩序和规律。在开始记录生活之前,我常常感到时间像是无形的没有轨迹的飞逝。但是,当我逐渐形成了持续记录生活的习惯之后,我意识到时间可以被划分成很多有规律的碎片。每一次记录都是我生活中的一段完整经历,而这些经历组成了我生活的轨迹。通过记录生活,我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纪录系统,并能够更好地安排时间,将生活的碎片拼凑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第三,生活纪录提供了反思和思考的机会。在走马观花般地生活中,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但是,通过记录下自己的生活,我不仅有机会回顾过去,也能够更好地思考未来。每当面临困惑的时候,我都会翻看自己过去的生活记录,重新思考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有时候,我甚至会写下一些问题和看法,通过与自己对话和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生活纪录成为了一面镜子,让我不断地反思和成长。

第四,生活纪录让我与他人产生了更深的连接。在记录自己的生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这样一来,我的生活纪录就成为了一种沟通的方式。我的朋友和家人经常看到我的生活纪录,也会有类似的想法和感受。通过和他们分享,我们之间就产生了更深的情感连接。生活纪录不仅是我自己回忆的工具,也是与他人分享的载体,促进了我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最后,生活纪录激发了我的创作激情。通过记录生活,我愈发地喜欢文字的力量。文字让我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复杂的感受和思想。通过不断记录和回顾,我逐渐培养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并尝试着通过生活纪录来发表一些小作品。虽然这些作品可能只是泛泛之辈,但是它们成为了我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晶,让我感到自己的存在有了更多的价值。

总之,通过生活纪录创作,我领略到了生活的细节之美,建立了生活的秩序和规律,得到了反思和思考的机会,与他人建立了更深的连接,并激发了自己的创作激情。我相信,继续坚持记录生活,将会给我带来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生活纪录创作心得体会

生活纪录创作是一种记录日常生活、思考和感受的方式,通过文字或图像等形式来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感受。在进行生活纪录创作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将分享给大家。

首先,生活纪录创作需要关注细节。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蕴含着无限的美好。细心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人物,记录下不经意间的细节,能够让作品更加真实和生动。例如,看见一只小鸟在枝头跳跃,捕捉到它翅膀的颜色和动作,能够让读者仿佛感受到阳光下小鸟翩翩起舞的场景。细节是作品的灵魂,关注细节是生活纪录创作的重要方面之一。

其次,生活纪录创作需要发挥自己的独特视角。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观点,这是生活纪录创作的核心所在。通过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能够使作品更具个性和独特性。不要局限于他人的眼光,要有勇气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这样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第三,生活纪录创作需要耐心和坚持。创作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生活纪录创作也不例外。在创作中可能会遇到写作困难、画画困难等各种挫折,但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才能获得满意的作品。例如,在写作时可能会遇到写不下去的情况,这时要保持耐心,多观察多思考,或者换个环境,通过触发新的灵感来克服困难。

第四,生活纪录创作需要与他人交流与交流经验。创作是一个与内心对话的过程,但与他人的交流也是创作的重要环节。通过与他人分享创作经验和作品,可以获得不同的思维碰撞和新的灵感。可以组织或参加类似写作或绘画的交流会,倾听其他人的看法和意见,从中受益。同时,也要积极参与他人的作品评论和讨论,丰富自己的创作视野,提高创作水平。

最后,生活纪录创作也需要平衡自我表达和他人欣赏。创作的初衷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情感和观点,但同时也需要让作品能够被他人欣赏和理解。因此,在进行生活纪录创作时,要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达,使作品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接受。要学会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和感受,平衡自我表达和他人欣赏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使作品更为全面和完美。

总之,生活纪录创作是表达个人观点和感受的一种方式,需要关注细节、发挥独特视角、耐心坚持、与他人交流和平衡自我表达与他人欣赏。这些心得体会能够帮助我们在生活纪录创作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不管是文字还是图像,只要真实记录生活,我们都能找到发现美好的力量。

创作一个幼儿生活故事

阳光明媚的一个早晨,一只小松鼠在树枝间快乐地跳来跳去,一不小心,他从树枝上滑了下来,正好掉在一只正在树下睡觉的狼身上。

狼被激怒了,他猛地蹿了起来,一把抓住了小松鼠,瞪着眼睛吼道:“该死的小东西,竟然敢打扰我休息,你不想活命了?”说着,就要吃掉小松鼠。

小松鼠吓得浑身发抖,恳求狼饶命:“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求求你放了我吧!”

狼想了想说:“我放你可以,不过你得告诉我一件事,为什么你们松鼠每天都是快快乐乐地在树枝上玩啊跳啊,那么开心,而我却整天感到烦闷忧愁,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小松鼠说:“这个原因很简单,不过你得先放了我,我才会告诉你。”

生活创作心得体会

生命中的每一天,我们都面临着无尽的选择和挑战,而生活创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生活创作是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转化为文字、图画、音乐或其他艺术形式,通过创作展示个体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在我的创作旅程中,我不仅收获了精神上的满足,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体验和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经历。

第二段:创作的灵感来源。

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的普通与细节。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都蕴含着无穷的创作潜力,只要我们用心感受和观察。例如,一缕微风拂过脸庞,带来的清凉感,可以成为创作一首描写夏日风情的诗歌的灵感;一只小鸟在枝头歌唱,或是在空中翱翔,可以激发我们创作优美的音乐或绘画。因此,将真实生活与艺术创作相结合,既能丰富我们的生活,也能打开创作的大门。

生活创作能够提升个体的审美素养和思维能力。通过将生活中的琐碎变成艺术作品,我们需要用更加敏锐的观察力去捕捉这些微小的瞬间,培养自己对细节的敏感度。同时,生活创作也要求我们思考和表达。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个人经验中提炼出普遍的价值和情感,从而使作品更有触动力和共鸣力。这样的思考和表达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增强我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第四段:重温创作的情感体验。

生活创作是一个表达情感、宣泄压力的途径。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不再是被动地承受生活的压力,而是可以通过创作将内心的情感释放出来。无论是快乐还是愤怒、无论是对过去的回忆还是对未来的期许,都可以在创作的空间里找到宣泄的出口。同时,创作也可以让我们更加真实地认识和了解自己,促使我们对内心的情感和需求有更深入的体验和认识。

创作不只是一时兴趣,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持续关注。当我们将生活的点滴化为创作的灵感,我们不仅仅是在记录和凝视生活,更是在积极地思考和反思。在这个喧嚣而忙碌的社会中,创作可以帮助我们在焦虑和困惑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让我们更好地适应和面对生活的挑战。通过创作,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体验生活中的美好和价值,同时也能将这种美好和价值传递给他人,共同感受生活的意义。

总结:

生活创作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通过将生活的点滴转化为艺术的形式,我学会了如何细致观察和深度思考,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生活创作不仅丰富了我的生活,也培养了我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坚持创作,以更加豁达和成熟的心态去体验生活,用作品去感动他人,让生活创作继续发挥它特殊而重要的价值。

创作一个幼儿生活故事

琴琴是个快乐的孩子。可是,这几天呀,他却不快乐。为什么呢?原来琴琴喜欢吹泡泡,可妈妈却总是不让,因为琴琴总是弄湿衣服。

有一天,妈妈出去买菜。琴琴就按想好得计划自制泡泡。他找出洗衣粉,挖了一大勺,放进一个大杯子里再倒满水,拿着吸管搅拌起来。这时侯,妈妈回来了。琴琴赶紧藏起了杯子。妈妈看看琴琴,又看看洗衣粉,很高兴,笑着说:“好孩子,你要洗什么?”琴琴眼睛一眨,急忙说:“我、我要洗小手绢。”妈妈摸着琴琴的头,皱着眉头说:“小手绢,昨天不是刚洗过吗?”琴琴低下头,小声地说:“对不起,我在做泡……泡。”妈妈看着琴琴手中的杯子,又看看琴琴红红的脸,轻轻的说:“说谎不好。以后,不要再说谎了,要做个诚实的`孩子。这泡泡嘛,还是可以做的,不过……。”琴琴抬起头,大声地说:“好妈妈,别担心,我可以穿上做饭的围裙!”妈妈微笑着,亲了亲琴琴的红脸蛋。然后,就和琴琴一起做起泡泡。

就这样,琴琴的快乐又回来了。

生活创作心得体会

从我开始学习创作到现在已经有许多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无数次成功和失败,在尝试中不断成长。通过这些实践和体会,我逐渐明白了生活创作的重要性,并掌握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生活是最好的创作灵感来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蕴含着无限的创作素材。我曾看过一位作家说:“只有你真正去生活,才能去写作。”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想要有真正的感悟和触动,就必须深入生活,去体验世界的美好和痛苦。无论是平凡的日常生活,还是意外的人际关系,都可能成为写作的灵感。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素材,让我变得更加敏感和观察力更加敏锐。

其次,观察力是生活创作的基石。观察力不仅仅是对外部环境的了解,更是对内心世界的观察和触动。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创作的起点。我曾经写过一篇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养狗的男孩。整个故事的线索就来自于我在街上看到他遛狗时的一个动作举止。这个细小的观察点成为了我整个故事的灵感和支点。我希望自己能够保持对生活的观察力,不错过任何一个可能骤然升华的瞬间。

创作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是心态和态度却至关重要。对待创作,我一直秉持着一种平和和积极的态度。我明白创作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不能着急求成。当我面对充满困难的创作问题时,我会选择停下来,放松一下自己,让大脑有充分的休息。很多时候,灵感总是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保持平稳的心态,有助于创作的思路的顺利展开。

此外,与人交流是我提高创作能力的关键之一。在和朋友、家人或者其他作家的交流中,我接触到了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这些互动让我对创作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广泛。有时候,与人互动能够解决我创作上的瓶颈,或者获得新的启发。所以,我坚信与人交流是提高创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最后,持之以恒是成功创作的关键。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时间和努力。很多著名作家都提到自己的成功是源自背后的一连串失败与努力。因此,尽管在创作中遇到了挫折,我仍然希望自己能够坚持下去,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只有持之以恒,我才能够走向成功的道路。

生活创作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快乐和成长。在不断的探索中,我学到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明白了生活是最好的创作灵感来源,观察力是生活创作的基石,平和和积极的态度,与人交流,以及持之以恒,这些都成为了我在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品质和心得体会。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我才能够在生活和创作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生活与创作作文

最近,我爱上了创作,同时在思想方面变得不再那么幼稚了。

我天真地以为这是创作给我带来的好处,于是,我越发痴迷,竟有些“走火入魔”了!

于是,我就徘徊在写与不写之间,斟酌、犹豫着。

直到父亲与我心平气和地沟通了一次:

“你过来。”父亲说,指着我。

“你知道,长江在这千百年里,为何从未干涸吗?”他用和蔼的声音慢慢地吐出这数个字眼。

我只能老实地说:“我想,是因为在下雨天,会有很多雨水‘滴’入长江。”

“知道这是什么吗?”

“不知道。”

“告诉你吧,因为在下雨天,会有成百上千万吨的雨水涌入长江啊!

“所以两个字:积淀。想到什么了吗?”

“嗯……好像,好像跟朱自清读书积累知识是一样的!”

“对!”父亲点点头。

“你现在啊,只是一条小溪,无法流出那种长江的气魄!(是的,就是绵绵不息、波涛汹涌!)你现在需要的只是,慢慢地蓄势、厚积,静静地沉淀,等到铅华被洗尽的那天。这样,才走得长远啊,儿子……”

父亲没有多说,“放”我去睡觉了,并让我好好地想想,思考一下。

夜幕被月亮拉了起来,我坐在床上,思考着父亲说的话。

为什么父亲的后面半句话突然不说了呢?

也许,他想让我明白:

我现在还没有那么多时间与精力来创作!

有了这句话,这句父亲说的宛如启明星一般的.话,我明悟了,顿时从“走火入魔”变回了正在努力积淀的孩子。

长江都在积淀,忍住痛苦,更何况人呢?

更何况,我呢?

我,也该长大了……。

五年级:潘映昆。

生活与创作作文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相得益彰,其代表作“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恪守“中庸”之道,体现了“隔”与“不隔”的文化心态。

1、生平简介。

梁实秋,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19夏,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长。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梁实秋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等,并翻译有《莎士比亚全集》。

2、翻译之路。

梁实秋被任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成为学校里的大员。青岛大学于1930年10月21日正式开学,梁实秋担任的课程有“英国文学史”、“文艺批评”等,这些课都是以前讲过的,轻车熟路。他除了担任教学和外文系的行政职务外,还负责图书馆的工作,购书、内部行政事务等等,工作十分忙碌。在青岛期间,除了教学,梁实秋更多的时间还用在读书、写作和翻译上。此前,他在上海从事文学批评时,曾遭到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家的猛烈攻伐。来到青岛后,梁实秋他已基本上绝意于批评而潜心于读书了。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读书计划,其中,《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一史》被列在首位。《十三经注疏》全系“圈读”,而《资治通鉴》除圈读外,还加了批注。一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一直跟了他五十年,都被“翻烂了”。对这些卷帙浩繁的典籍,他是下了真功夫的,一部《十三经注疏》他甚至是在厕所里读完的。他自述说,将经书“置于厕内,虽云不敬,但逐日浏览,稍得大意,亦获益不浅。厥后对于经书始知仔细阅读。在厕内看书,在枕上看书,是我的毛病,积习难除,不足为训”。但梁实秋更用心的还是他的翻译工作。

也正是在青岛大学,他开始了自己一生中最为人所钦仰、也是规模最为浩大的“工程”——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1930年底,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即美国庚款委员会)开第6次年会,议决成立编译委员会,以胡适、张准为正副委员长。经胡适推荐,第29次执行委员会议通过聘请了丁文江、徐志摩、陈寅恪、傅斯年、赵元任、闻一多、梁实秋、竺可桢等13人为编译委员会委员。编译委员会下分两组,一为自然科学组,一为文史组,其工作则分为三部,其中一部是世界名著部,任务是“选择在世界文化史上曾发生重大影响之科学、哲学、文学等名著,聘请能手次第翻译出版”。编译委员会成立后,胡适拟定了一个计划,准备成立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专门委员会,由闻一多任主任,成员有徐志摩、叶公超、陈源、梁实秋,共5人。其工作为担任翻译及审查,并先行试译,以期决定体裁问题,经费暂定为5万元。

为此,胡适曾致信与闻一多、梁实秋仔细研究过,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决定用何种文体翻莎翁。我主张先由一多、志摩试译韵文体,另由你(指梁实秋)和通伯(指陈源)试译散文体。试验之后,我们才可以决定。或决定全用散文,或决定用两种文体。”对这项工作,起初闻一多等都很热心,做了初步的计划,自己分工从《哈姆雷特》入手,预计5年内先成莎集。然而,由于时局不靖,大多数成员未能按计划进行。1931年11月徐志摩去世后,人手更为缺乏,合译计划遂无法实现。

3、伟大成就。

梁实秋原来对莎士比亚的认识也甚为有限,只在读书时读过《麦克白》、《亨利四世》等几个剧本,但他自念翻译莎剧乃极有意义之工作,遂决定独立为之。他制订了一个翻译计划,预备默默耕耘,每年译出两部,后中文本莎翁全集即可问世。从此以后,在教学之余,梁实秋就开始埋头翻译莎剧,到抗战前夕共完成了8部,4部悲剧4部喜剧。1936年,商务印书馆开始出版梁译莎剧,到1939年,相继出版了《哈姆雷特》、《马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威尼斯商人》、《如愿》、《暴风雨》、《第十二夜》等8部。1967年,梁译《莎士比亚全集》才最终完成出版,这是梁实秋对于中国文化的最杰出贡献。

梁实秋平生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他出版的散文、小品、杂文集多达20多种;二是编纂英汉词典,他编写了30多种英汉字典、词典及英文教科书;三是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这也是耗时最长、用精力最大的一项工程。可以说梁实秋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翻译大师。

生活与创作作文

今天是作为特邀家长去参加孩子学校组织的沈石溪报告会的。坐在位置上,回想着沈石溪的篇篇惊世小说,内心想着,他一定是一个纯净的有着孩童一般的心灵的青年人。当沈石溪先生在校长女士的引领下,迈着矫健的步伐登上讲台的时候,全场的孩子们欢声雷动,掌声雷鸣,真是毫不夸张。沈石溪的美文,展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动物世界,他已经征服了孩子们的心,也征服了很多大人的心。

沈老师的故事是从当年上山下乡开始的。当年他16岁,他下乡插队的地方,是距上海很遥远的云南西双版纳一个傣族村寨。这是一个热带雨林地区,这里的人五十多岁就是长寿了。他在这里做了六年的猎人,六年的农民,经历了一生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

当时沈石溪插队的时候,生活很困难,当地猎人常去打孔雀,主要是拔孔雀毛卖,一根能买一元钱,一直孔雀的羽毛最多能够卖700多元,相当于一个县长的一年的收入呢!

有一次和另一个人一起上山打孔雀,遇到了六只狼穷追不舍,最后他们上到树上,把孔雀毛拔完后把孔雀肉扔给狼群,瞬息全光,结果狼群没有离去,反而更有力气等候树上的猎物。沈石溪非常绝望,后来,他们点燃身上的衣服,意欲吓退狼群,,结果衣服燃尽,狼群不去。被困三天三夜,正当绝望之时,老乡来救,方才脱身。

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后来被写成了《狼妻》,收在《第七条猎狗》里。以西双版纳这段生活为背景,沈石溪写了500多万字的小说,《狼王梦》是狼小说的代表。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刻骨铭心的经历给了他观察和创作的素材,提供了最感性的经验和体会。

沈石溪这样,我们也是这样。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的细节,用一颗纯净的心灵去观察聆听这个世界,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即是最美丽的文章。

无疑,沈石溪是善于观察的,被狼困三天三夜的经历,后来成了《狼妻》《狼王梦》最原始的素材。如果他的心很粗,这些素材就不会成为素材。不善于观察的人,生活在他的生命中是不会留下太多痕迹的。那一个个易失的顿悟和灵感如同一粒粒珍珠,网眼太大是留言不住的。让自己的心像布一样细密起来,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有太多的素材,有太多的意义等着我们去品味,去感悟。

我们总是大大咧咧的,对很多美丽的浪花视而不见,对很多充满哲思的语言听而不闻。所以,才会有“材到写时方恨少”。

沈石溪的经历我们没有,但是我们拥有自己别样的人生,每天生活都是不一样的,只要善于发现,原来每一个素材都一样的精彩。

生活与创作作文

对把纯文学创作视作一项崇高事业的人来说,这个标题本身似乎就意味着一种恶毒的嘲讽。但是,真正对纯文学滥施嘲讽的绝对不只是一篇文章的标题,而是我们正在面对的全部真实。

在商海浮沉的岁月里,笔者做过几年期货。虽然败光了做现货时赚到的钱,但是,笔者也收获了两样一般人可能难以得到的东西。其一就是对市场的分析预测能力;其二就是对人与社会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具体情况,笔者将会在后续的文章里谈到。这里想说明的是,这两种能力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核心,那就是客观地面对真实。分析预测市场靠的是什么?首先就得摒弃一切幻想与恐惧,客观地面对市场的真实。而写作呢?对于诗歌和美文写作者来说,也许最重要的是幻想与激情。但是,对于散文类文学作品包括小说作品的写作者来说,靠的主要可能也是摒弃一切幻想与恐惧,客观地面对人与社会包括政治的真实。所以,仅就个人经历而言,赚钱的经历正是写作的基础。没有那段赚钱的经历,迄今为止,我也许还和某些写作者一样在唱着无病呻吟或者哗众取宠的歌呢。

笔者想到的是炒股。托科学发达和社会进步的福,现在坐在家里就可以通过电脑与电话炒股了。这至少在表面上意味着炒股与写作并不直接发生时地冲突。其实,假如能够客观地把写作与赚钱同样看作我们自身生活之所需的话,那么,我们也许就能够消除那些把写作与赚钱对立起来的观念的束缚,进而进入一种新的、也许是非常美好的生存状态:一边写作一边赚钱,或者,一边感受生活的低俗,一边追求精神的崇高。也许,那时候,对把纯文学创作视作一项崇高事业的人来说,“创作与赚钱”将不再是一种对纯文学的恶毒的嘲讽,而是另一种美妙的真实。

于是,笔者决定在完成手头的长篇之后再度出山,杀进股市,从有钱人手里光明正大地取点钱过来用用。为了保证万无一失,笔者已经在重温早就料熟于胸的股市操作理论,并深入研究其风险相对期货市场而言不值一提的中国股市。笔者喜欢讨论与分享,遂在征得常德作家网管理人员同意的前提下,决定在论坛开设“股市沙龙”,并担任主持,敬请纯文学创作者或者可爱的赚钱迷或者想二者兼而顾之的朋友关注,届时光临指导。

生活与创作作文

广告活动是一个创作活动,广告作品实际上是文化和艺术的结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任何民族的广告文化都受其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广告文化也不例外.因此,为提高现代广告的.有效性,需要从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绚丽的现代文化中吸取营养,借助文化适应、文化融合等策略,使民族文化与现代广告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有效地提高现代广告的文化品位,强化广告宣传活动的市场销售效果和形象塑造效应.

作者:陈秋萍作者单位: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南宁,530003刊名:广西社会科学pku英文刊名:guangxisocialsciences年,卷(期):“”(6)分类号:g0关键词:民族文化广告创作

生活与创作作文

摘要:中国画家作画讲究“意在笔先”,这里的“意”就是创作的首要环节“立意”。所谓“立意”,刘永健先生曾在《水彩画创作概述》一书中提出,指的是画家的主观创作意图。在作品的创作之前,画家经过了长期的写生训练,对自身的情感有了积淀、技巧有了完善,从而确定了创作目的。

关键词:水彩;立意;创作;刘永健。

《・矿工纪事》描绘的是湖南新化县的一群煤矿工人,这里也是刘永健先生的故乡。当决定要创作一幅关于煤矿工人的作品时,他来到了矿井的开采工地,试图能近距离地了解这些工人的生存状况。作品完成后,刘永健先生在水彩教学时也提及过这次深入工地的情景,他说:“刚开始这些工人很排斥和外面的人交谈,我在那里呆了将近两个月,才有了今天的画作。”他对所描绘的矿工形象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神似,而是基于长期对生活的体验和细节的捕捉,并利用亲身去体验生活在劳动力底层所造成矿工性格中所体现出来闭塞、无助,同时和他们充满力量的身躯产生的反差来刻画人物形象。从完成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刘永健先生试图通过对矿工恶劣的生产环境的描绘,以及矿工精神上对生活担忧和劳动后疲惫的刻画,来突出这个时代矿工的生存状态。

在《2009・矿工纪事》的创作构思中,刘永健先生对作品的最终效果做了全方位的构想并最终付诸实践。第一是对象的取舍,作品中的五个矿工形象,只是他众多的写生对象的一小部分,也是矿工形象的浓缩和代表。画面前排的两个人物是整幅作品的主体,分别代表了中年和青年的矿工群体。两个主体人物一紧一松、一老一少在矿工的年龄上极具代表性。对这两个主体人物的刻画详略得当,对人物的面部和手部进行深入而细致的塑造,而其余部分略有简化。除了两个主要人物之外,他同时在画面中设计了三个人物作为补充和平衡,利用人物的身体转向将画面中心收缩。这样,五个矿工的形象,就如同一座纪念碑般呈现在观众眼前。第二,是构图的处理,作品采用复合三角形式的构图方式,一方面,画面中任意三人组成大小不一的三角形,相互交错,打破了传统三角形构图的呆板;另一方面,对人物的视线刻意处理成不同的方向,增加了复合三角形构图的外延。复合三角形的构图方式使作品在三角形的稳定构图上加上动感,最终形成了厚重、动态并且富有张力的画面效果。第三,造型及色彩的处理,《2009・矿工纪事》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写实性的,要求作者对人物的比例、透视关系以及结构中都遵从形象的准确性,而在人物的形态、主体烘托、气氛渲染以及道具刻画上则可进行独具特色的艺术处理。画面中的五个矿工或走或坐或行,他们脸上的疲惫和沉积这厚厚的煤灰的衣服裤子上的补丁,都透露出工作的劳累和辛酸。前排两名矿工作为作品的主体部分,是作者表现的重点。画面左边的中年矿工略显拘束地坐着;眼睛直视着前方,四肢交叉显示出他的不自在和自我保护欲望;虽然是坐着,但帽子和衣物依然穿戴整齐,水壶的带子依然挂在肩上,显露出中年矿工的沉稳和拘束。而在画面右边的青年矿工较为轻松而随意地朝向中年矿工站着;赤着胳膊将衣服搭在肩上;双手正打算解去裤带;稚嫩的脸上却有着为生计微微皱起的眉头;年轻的身体上有着不符年纪的苍老双手。这两名矿工露出了整张脸,使观众能一眼就看到他们脸上所透露的情绪。第二排的矿工平衡了画面的重心并且丰富了动作的层次,左边行走的矿工处于整幅图画的最左端,用来填补第一排中年男子坐姿所造成的左上角空隙,右边的矿工坐在第一排矿工之间,身体朝向与第一排的青年矿工保持一致,将画面的主体部分收缩。同时,根据透视减少对第二排的这两名矿工衣纹的刻画,将其头部压低只露出半张脸,减少观众注意力的分散。最后一排的矿工则背向所有矿工处于画面的右上方,他被浓浓的灰尘淹没,脸部几乎被帽檐和衣领遮住,形象刻画也相对简略。除此之外,刘永健先生巧妙地在画面的背景中加入红、橙二色,运用背景的亮和人物的灰暗形成反差,并且打破大面积的黑黄色调,使画面的色彩倾向更加明显。同时,红橙二色也象征着火的颜色,既是矿工工作环境的危险所在,也是他们的劳动成果--煤炭燃烧所发出的的光,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第四是技法与材料的运用,此作品中延续了刘永健先生的内敛、节制的灰调和雅致精到的刻画风格,强化了物象的轮廓线,突出了线性造型的特色,压低了色块的对比关系,在表现手法上,运用罩色、层涂、接色和留白等技法,以富有水墨韵味的湿画烘染和富有国画功力的线条和皴擦,塑造画面的形象和氛围,构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的水彩画。第五是对光的控制。《2009・矿工纪事》的主光源来自背景中的一个长方形天窗,这是整个密闭空间中的唯一的自然光,于是,所有的人物都处于一个逆光的环境中。刘永健先生将这种逆光与人物的姿态、道具相结合,进一步描绘了矿工的精神状态。不难发现,作者有意将画面中的四名中年矿工的脸都处于阴影中,只将青年矿工的脸和上身全部暴露在阳光下,将中年的麻木和青年的朝气利用光线生动地表现出来,区分时间的沉淀在不同年龄的人所造成精神上的差异。除了主光源,作者运用辅助光源对逆光状态下的细节进行刻画,并巧妙地运用空气中扬起的氤氲的煤灰,使人物之间拉开距离,模糊部分细节,反而使熟悉的矿工形象和观众拉开距离,产生朦胧和不确定感。

作为一幅优秀的创作作品,《2009・矿工纪事》是作者对中国社会现状、政治文明、文化发展的深刻认识,运用他卓越的辨析能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悟,从“矿工”这个群体的生存现状这一细节出发,形象地反映了这个时代劳动者的面貌,生动地描绘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在创作中,刘永健先生始终都按照最初的立意所进行,无论画面构图、形象塑造、色彩光影、技法表现等一切的构思和设想都以为主题服务为目的,从而形成他作品中主题明确、内容丰富且表现手法独特的艺术特点。刘永健先生以心作画,他全身心的贴近生活,以炙热而又理智的虔诚之心去感悟自然和生命,以空灵和宁静的境界造就了个人温文尔雅的抒情风格,让观画者感到一种舒缓的愉悦和敲击生命深处的感动。

参考文献:

[1]刘永健,唐晓明.水彩画创作教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导师:胡师正)。

生活与创作作文

价值者,为第一优先。

有时代需要者,当然亦不可尽废。惟尝见一些优秀的翻译人才做一些时髦应世的翻译,实乃时间精力的浪费。西方所谓畅销书,能禁得时间淘汰者为数不多,即以使世俗震惊的诺贝尔文学奖而言,得奖的作品有很多是实至名归,但亦有浪得虚名不负众望者,全部予以翻译,似不值得。

2、译者不宜为讨好读者而力求提高文字之可读性,甚至对于原著不惜加以割裂。

好多年前,我曾受委托审查一部名家的译稿——吉朋的《罗马衰亡史》。这是一部大书,为史学文学的杰作。翻阅了几页,深喜其译笔之流畅,迨与原文对照乃大吃一惊。原文之细密描写部分大量被删割了,于其删割之处巧为搭截,天衣无缝。译者没有权力做这样的事。又曾读过另一位译者所译十六世纪英国戏剧数部,显然,他对于十六世纪英文了解不深。英文字常有一字数义,例如flag译为“旗”,似是不误,殊不知此字另有一义为“菖蒲”。这种疏误犹可原谅,其大量的删节原作,重辄一二百行则是大胆不负责任的行为,徒以其文字浅显为一些人所赞许。

3、中西文法不同,文句之结构自异。

西文多子句,形容词的子句,副词的子句,所在多是,若一律照样翻译成中文,则累赘不堪,形成为人诟病的欧化文。我想译为中文不妨以原文的句为单位,细心体会其意义,加以咀嚼消化,然后以中文的固有方式表达出来。直译、意译之益或可兼而有之。西文句通常有主词,中文句常无主词,此又一不同之例。被动语态,中文里也宜比较少用。

4、翻译人才需要培养,应由大学国文英语系及研究所担任重要角色。

不要开翻译课,不要开训练班,因为翻译人才不能速成,没有方法可教,并且没有人能教。在可能范围之内,师生都该投入这一行业。重要的是改正以往的观念,莫再把翻译一概摒斥在学术研究与文艺活动之外。对于翻译的要求可以严格,但不宜轻视。

5、主张译人语“国化”。

译文就更注重文本意境的传达,求的是神似而非形似,不局限于形式的严格对等。故在译文形式上相对比较松散,格律不严谨,在语言使用上,文风朴素清雅,把原诗那种浓烈的感情通过自己的素丽文笔呈现出来。比如“夏天也嫌太短促,匆匆而过很明显”、“美繁荣事物总不免要凋落,偶然的,或是随自然变化而流转”,读起来更像是散文。可见,译者的风格在语言风格的选取上、在形式格律的取舍上,都得到了彰显,尽管在传达原作风格上,诗味不够,语言也不够华丽,该译文仍不失为佳译。至少我们看到了立体的作者和译者。

6、梁实秋对翻译的一些见解。

翻译可以说不是一门学问,也不是一种艺术,只是一种服务。所以译者不是学者,而有时被情势所迫,不得不接近于学者治学态度的边缘,否则便不是良好的服务。凡是艺术皆贵创造,翻译不是创造。翻译是把别人的东西,咀嚼过后,以另一种文字再度发表出来,也可说是改头换面的复制品。然而在复制过程中,译者也需善于运用相当优美的文字来表达原著的内容与精神,这就也像是创造了,虽然是依据别人的创作为固定的创造素材。所以说翻译不是艺术而也饶有一些艺术的风味。翻译,若认真做,是苦事。逐字逐句,矻矻穷年,其中无急功近利之可图。但是苦中亦有乐。翻译不同创作,一篇创作完成有如自己生育一个孩子,而翻译作品虽然不是自己亲生,至少也像是收养很久的一个孩子,有如亲生的一般,会视如自己出。翻译又像是进入一座名园,饱览其中的奇花异木,亭榭楼阁,循着路线周游一遭而出,耳目一新,心情怡然。总之,一篇译作杀青,使译者有成就感,得到满足。翻译是为了人看的,但也是为己。

昔人有言,阅书不如背书,背书不如抄书。把书抄写一遍,费时费力,但于抄写过程之中仔细品味书的内容,最能体会其中的意义。我们如今可以再补一句,抄书不如译书。把书译一遍费时费力更多,然而一字不苟地字斟句酌之余必能比较的更深入了解作者之所用心。一个人译一本书,想必是十分喜爱那一本书,花时间精力去译它,是值得的。译成一部书,获益最多的,不是读者,是译者。无论是机关主持的,或私人进行的翻译,对于原著的选择宜加审慎,愚以为有学术性者,有永久价值者,为第一优先。译者不宜为讨好读者而力求提高文字之可读性,甚至对于原著不惜加以割裂。中西文法不同,文句之结构自异。西文多子句,形容词的子句,副词的子句,所在多是,若一律照样翻译成中文,则累赘不堪,形成为人诟病的欧化文。翻译人才需要培养,应由大学国文英语系及研究所担任重要角色。

翻译书目之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的故事。

1、主要翻译书目。

这当中最有名的算是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了,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不仅历时长、工程大,而且尚有鲜为人知的奇特经历。梁实秋在晚年回顾他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经历时说:“使我能于断断续续30余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者,有三个人:胡先生、我的父亲、我的妻子。”翻译莎翁的剧作不是梁实秋个人的选择,而是胡适先生的倡导。正由于胡适先生的倡导合乎梁实秋读第一流书的主张,才使得梁实秋接受了这个挑战。1930年,任职于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翻译委员会的胡适,雄心勃勃地制定了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计划。胡适共物色五人担任翻译,他们是闻一多、徐志摩、陈西滢、叶公超和梁实秋,计划五至十年完成。对这样一个庞大计划,梁实秋从一开始态度就十分积极,他不仅明确答应承担一部分任务,而且拟定了八条具体实施计划,得到了胡适的首肯。

从此,梁实秋文学实践中极其壮丽辉煌的诗篇开始了,他个人的命运注定和伟大的莎士比亚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没有辜负胡适先生的期望,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年复一年地工作着。特别是当闻一多、徐志摩等四人临阵退出,梁实秋便一个人把全部任务承担起来。胡适先生对梁实秋的翻译工作一直非常关心,有一次,他赴美国开会,临行前还带了梁实秋刚译完的《亨利四世》,说:“我要看看你的译本能不能让我一口气读下去。”胡适还对梁实秋说,等全集译成之时他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庆祝酒会。可惜,全集译成开酒会之时胡适已经去世了。抗战爆发前梁实秋完成了八部莎翁剧作的翻译工作,四部悲剧,四部喜剧。“七七事变”后,为了躲避日寇的通缉,梁实秋不得不逃离北京,抗战八年间他几乎中断了莎翁剧作的翻译。抗战胜利后梁实秋回到北京,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课余之暇,他又把荒废多年的莎翁剧作翻译工作重新开始。这时父亲已满70岁,有一天,老态龙钟的父亲拄着拐杖走进梁实秋的'书房,问莎剧译成多少,梁实秋很惭愧这八年交了白卷,父亲勉励他说:“无论如何要译完它。”一句话,说得梁实秋心头发热,眼含热泪。他说:“我就是为了他这一句话,下了决心必不负他的期望。”

梁实秋一个人承担起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在当时的情况下,一没有稳定的环境,二没有可查阅的资料,其翻译中的困难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妻子程季淑给予最直接的鼓励与支持,梁实秋不可能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妻子季淑经常询问梁实秋一天译了多少字,当梁实秋告诉她译了3000多字时,她就一声不响地翘起她的大拇指。她虽然不看梁实秋的译稿,但很愿意知道梁实秋译的是些什么,所以莎士比亚的几部名剧故事季淑都相当熟悉。当梁实秋伏案不知疲倦时,季淑不时地来喊他:“起来!起来!陪我到院里走走。”她这是让梁实秋休息。梁实秋回忆说:“我翻译莎氏,没有什么报酬可言,穷年累月,兀兀不休,其间也很少得到鼓励,漫漫长途中陪伴我体贴我的只有季淑一人。”

像漫长无尽的马拉松赛跑一样,梁实秋在经历了顽强拼搏之后,终于到达了终点。1967年,由梁实秋一个人独立翻译的莎士比亚37种剧本全部出齐。这个奇迹极大地震撼了台湾文化界。8月6日,台湾的“中国文艺协会”、“中国青年写作协会”、“台湾省妇女写作协会”、“中国语文学会”等团体联合发起,在台北举行了300多人参加的盛大庆祝会,向为中国文化建设事业建立功勋的梁实秋致敬。当天的《中华日报》报道说梁实秋是“三喜临门”:“一喜,37本莎翁戏剧出版了;二喜,梁实秋和他的老伴结婚40周年;三喜,他的爱女梁文蔷带着丈夫邱士耀和两个宝宝由美国回来看公公。”

此后,梁实秋没有松劲,又用一年的时间译完了莎士比亚的三部诗集。至此,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40册算是名副其实地完成了。

大师风采的逸事。

1、逸事之一。

儿子梁文骐回忆,梁实秋教学数十年,口操英语,却总是长袍马褂,千层底布鞋,迭裆裤子,还要绑上腿带子,常引得时髦男女窃笑,他却毫不在意。在师大授课时,一次讲英格兰诗人彭斯(burns)的一首诗,某女生听到动情处,竟泪下如雨,伏案放声大哭起来。梁文骐问父亲:“您是否觉得很抱歉?”他回答:“不,彭斯才应该觉得抱歉。”梁实秋上课,一度黑板上不写一个字,他说:“我不愿吃粉笔灰。”

2、逸事之二。

儿时,梁实秋特别憎恨他的小辫子,觉得像猪尾巴一样难看不说,早上起来梳辫子也实在恼人。年岁稍长,听父亲读《扬州十日记》《大义觉迷录》等书,又听父亲讲清军入关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故事,梁对辫子愈加反感。辛亥革命后,他马上跑到理发店剪辫子,虽然“连揪带剪,相当痛,而且头发渣顺着脖子掉下去”,但内心“十分快意”。

梁实秋儿时顽皮,对读书不感兴趣,每当此时,母亲就高举笤帚疙瘩进行威吓,但每次都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一次,母亲监督他读书,读到“一老人,入市中,买鱼两尾?步行回家”时,梁大惑不解,问母亲:“为什么买鱼两尾就不许他回家?”全家大笑。

上小学时,梁实秋各门课程都应付裕如,唯独畏惧“算术”,他说:“像‘鸡兔同笼’一类的题目我认为是专门用来折磨孩子的,因为我当时想鸡兔是不会同笼的,即使同笼也无需又数头又数脚,一眼看上去就会知道是几只鸡几只兔。”

3、逸事之三。

清华对体育特别重视,毕业前照例要考体育,对梁实秋来说,最难过的一关是游泳。考试那天,梁约好了两位同学各持竹竿站在泳池两边,以备万一。他一口气跳进水里马上就沉了下去,喝了一大口水之后,人又浮到水面,还没来得及喊救命,又沉了下去„„两位同学只能用竹竿把他挑起来。他当然不及格,一个月后需补考。虽然苦练了一个月,但补考时,刚入池中,他便一个劲地往下沉,一直沉到了池底,摸到了滑腻腻的大理石池底,好在这次稍微镇静些,在池底连着爬了几步,喝了几口水之后又露出水面,在接近终点时,从从容容地来了几下子蛙泳,逗得一旁的体育老师马约翰笑弯了腰,给了他一个及格。

梁实秋对火腿品质要求甚高,对台湾熏制火腿很是不满,常说“有死尸味”,视为下品。逢年过节,有人送礼,常有火腿一包,打开一看,或有蛆虫蠕动,或有恶?扑鼻,无法忍受,弃之又觉可惜。梁百般思索,顿生妙计,将火腿挂在墙外电线杆上,谓之“挂高杆”。片刻工夫,即被人取去,如是者数次。夫人程季淑非常反对,梁却认为愿者上钩,不伤阴功。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