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创作(专业17篇)

时间:2023-12-04 10:09:05 作者:碧墨

优秀作文需要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表达自己的意思,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和独特的思考方式。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优秀作文的要领,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经典优秀作文的解析和点评。

生活纪录创作心得体会

生活纪录创作是一种记录日常生活、思考和感受的方式,通过文字或图像等形式来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感受。在进行生活纪录创作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将分享给大家。

首先,生活纪录创作需要关注细节。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蕴含着无限的美好。细心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人物,记录下不经意间的细节,能够让作品更加真实和生动。例如,看见一只小鸟在枝头跳跃,捕捉到它翅膀的颜色和动作,能够让读者仿佛感受到阳光下小鸟翩翩起舞的场景。细节是作品的灵魂,关注细节是生活纪录创作的重要方面之一。

其次,生活纪录创作需要发挥自己的独特视角。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观点,这是生活纪录创作的核心所在。通过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能够使作品更具个性和独特性。不要局限于他人的眼光,要有勇气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这样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第三,生活纪录创作需要耐心和坚持。创作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生活纪录创作也不例外。在创作中可能会遇到写作困难、画画困难等各种挫折,但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才能获得满意的作品。例如,在写作时可能会遇到写不下去的情况,这时要保持耐心,多观察多思考,或者换个环境,通过触发新的灵感来克服困难。

第四,生活纪录创作需要与他人交流与交流经验。创作是一个与内心对话的过程,但与他人的交流也是创作的重要环节。通过与他人分享创作经验和作品,可以获得不同的思维碰撞和新的灵感。可以组织或参加类似写作或绘画的交流会,倾听其他人的看法和意见,从中受益。同时,也要积极参与他人的作品评论和讨论,丰富自己的创作视野,提高创作水平。

最后,生活纪录创作也需要平衡自我表达和他人欣赏。创作的初衷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情感和观点,但同时也需要让作品能够被他人欣赏和理解。因此,在进行生活纪录创作时,要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达,使作品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接受。要学会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和感受,平衡自我表达和他人欣赏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使作品更为全面和完美。

总之,生活纪录创作是表达个人观点和感受的一种方式,需要关注细节、发挥独特视角、耐心坚持、与他人交流和平衡自我表达与他人欣赏。这些心得体会能够帮助我们在生活纪录创作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不管是文字还是图像,只要真实记录生活,我们都能找到发现美好的力量。

创作一个幼儿生活故事

珍尼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挺漂亮,珍尼虽不信,但是挺高兴,不由昂起了头,急于让大家看看,出门与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珍尼走进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师,“珍尼,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地拍拍她的肩说。

那一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可往镜前一照,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一定是出饰物店时与人一碰弄丢了。自信原本就是一种美丽,而很多人却因为太在意外表而失去很多快乐。

温馨提示: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貌若天仙,还是相貌平平,只要你昂起头来,快乐会使你变得可爱——人人都喜欢的那种可爱。

创作一个幼儿生活故事

陕西省长安县的农家妇女田桃花获得全国“十佳年轻妈妈”后,说:“儿子学习不好,我从没夸过他。

一天,孩子回家高兴地对我说:‘妈妈,我今天做了一盘蘑菇炒青菜,老师和同学都夸我炒得好吃!’我没好气地说:‘你真行,将来考大学会考你炒青菜?’这样没好气的话我常对孩子说,渐渐地,孩子失去了自信。

后来,我认识到自己这样不对,就改变了对孩子的态度。

在我改变了对孩子的态度后,我发现孩子也有了改变:他写作业比以前认真了,回家跟我也亲近了……期末考试,他的'数学得了70分,这对经常不及格的他来说,是第一次!”

于是,爱就出现了,奇迹也就发生了!

创作一个幼儿生活故事

杯子:“我寂寞,我需要水,给我点水吧。”

主人:“好吧,拥有了想要的水,你就不寂寞了吗?”

杯子:“应该是吧。”主人把开水倒进了杯子里。

水很热,杯子感到自己快被融化了,杯子想,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吧。

水变温了,杯子感觉很舒服,杯子想,这就是生活的感觉吧。

水变凉了,杯子害怕了,怕什么他也不知道,杯子想,这就是失去的滋味吧。

水凉透了,杯子绝望了,杯子想,这就是缘分的“杰作”吧。

杯子:“主人,快把水倒出去,我不需要了。”

主人不在。杯子感觉自己压抑死了,可恶的水,凉凉的,放在心里,感觉好难过。

杯子奋力一晃,水终于走出了杯子心里,杯子好开心,突然,杯子掉在了地上。

杯子碎了,临死前,她看见了,她心里的每一个地方都有水的痕迹,她才知道,她爱水,她是如此的爱着水,可是,她再也无法把水完整的放在心里了。

杯子哭了,她的'眼泪和水溶在一起,奢望着能用最后的力量再去爱水一次。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心得体会

生活是我们创作的源泉,无论是文学作品、艺术品,还是音乐、影视作品,都离不开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无时无刻不在启发着我们的思绪,激发着我们的创造力。通过创作,我们可以将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表达出来,与他人产生共鸣,同时也为自己的生活注入更多的意义。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一主题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生活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灵感。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人物,经常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和思考。有时,一次随意的游览,一场偶遇,甚至是一次失败,都会成为我们创作的灵感。比如,我曾经因为一个陌生人的故事而写下了一篇动人的小说,也曾经因为自己生活中的点滴而谱写了一首歌曲。无论是喜怒哀乐,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就能够发现生活中蕴含的无限创作可能。

其次,生活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性和情感。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和经历,都在悄然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和思考。每一个人物的存在,每一个情节的发展,都有其深刻的寓意和内涵。通过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种种场景和人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多样。在我创作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投射到角色和情节中,通过他们的表达来探索和反思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这种创作方式不仅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己,也让我与他人产生了更多的共鸣。

再次,创作让我们对生活有更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创作,我们可以把握住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很多时候,我们在追求物质利益和声望的过程中,常常会忽略了生活中的真正价值。而创作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思考的机会。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细致地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也可以让我们审视和反思自己生活的方向和意义。通过写作、绘画、音乐和影视等方式,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观,让他人看到我们心中的世界,同时也希望能够引发他人的思考和共鸣。

最后,通过创作,我们可以留下属于自己和他人的独特印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而创作则是将这些体验转变为具体的作品或表达方式。无论是一首歌曲、一篇文章,还是一幅画作,都成为了我们对世界的独特解读和表达。这些作品不仅是我们创作的成果,也是我们对生活的见证和留下的印记。而这些作品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永远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成为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的引导。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通过创作,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提取灵感,理解人性与情感,深层次思考生活的价值,留下独特的印记。创作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生活中的点滴,也让我们与他人产生共鸣,并且通过创作传达心中的思考和感悟,为自己的生活注入更多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用心去感受并用创作去记录,并且相信,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我们创作的源泉。只要用心去体验和表达,我们就能够让自己的创作更加丰富多彩,也能够将世界更好地展现给他人。

创作一个幼儿生活故事

“千里送鹅毛”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创作一个幼儿生活故事

有一只小象宝宝,刚刚生下来。第一天,他看到了许多小动物。到了第二天,他认识了许多花儿、草儿。第三天呢,妈妈带他到河边,他看见了河水和高山。小象宝宝说:"世界真大呀!"这时,一只小鸟在天空中飞来飞去。

小象宝宝想:"要是我也会飞,可以看更多的东西,多好呀!

小象宝宝爬到树上学飞,"哎哟"一声,摔了一个大跟头。

蛇看见了说:"小象宝宝,我们有自己的本事。我不会飞,可是我会在树上睡觉。"狮子说:"我也不会飞,可是,我能跳过宽宽的大河。"。

老虎说:"我不会飞,可是,我会游泳。"。

爸爸妈妈对小象宝宝说:"我们大象力气大,这是小鸟不能比的。"。

小象宝宝明白了,他跟着爸爸妈妈运木头。他用长鼻子一钩,大木头就搬走了。大家都喜欢他。小象宝宝说:"我是小象宝宝真幸福。"。

故事点评:我们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本事,有的`本事是特有的,也许是我们努力也学不会,但是没关系呀,我们也有别人学不走的本领呀,所以,小朋友们,千万别小看自己哦。

创作一个幼儿生活故事

琴琴是个快乐的孩子。可是,这几天呀,他却不快乐。为什么呢?原来琴琴喜欢吹泡泡,可妈妈却总是不让,因为琴琴总是弄湿衣服。

有一天,妈妈出去买菜。琴琴就按想好得计划自制泡泡。他找出洗衣粉,挖了一大勺,放进一个大杯子里再倒满水,拿着吸管搅拌起来。这时侯,妈妈回来了。琴琴赶紧藏起了杯子。妈妈看看琴琴,又看看洗衣粉,很高兴,笑着说:“好孩子,你要洗什么?”琴琴眼睛一眨,急忙说:“我、我要洗小手绢。”妈妈摸着琴琴的头,皱着眉头说:“小手绢,昨天不是刚洗过吗?”琴琴低下头,小声地说:“对不起,我在做泡……泡。”妈妈看着琴琴手中的杯子,又看看琴琴红红的脸,轻轻的说:“说谎不好。以后,不要再说谎了,要做个诚实的`孩子。这泡泡嘛,还是可以做的,不过……。”琴琴抬起头,大声地说:“好妈妈,别担心,我可以穿上做饭的围裙!”妈妈微笑着,亲了亲琴琴的红脸蛋。然后,就和琴琴一起做起泡泡。

就这样,琴琴的快乐又回来了。

生活纪录创作心得体会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人们生活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记录下自己的日常生活。这种记录形式,被称之为生活纪录。我也深受生活纪录的魅力所吸引,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尝试了生活纪录创作。通过这一过程,我不仅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体会到了生活纪录的种种好处。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关于生活纪录创作的心得体会。

首先,生活纪录让我更加珍惜生活的细节。在日常的忙碌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很多生活中微小而美好的瞬间。而通过记录生活,我们可以让这些细节不再被遗忘。比如,在记录下每一次美食的瞬间,我意识到原来自己每天都有很多机会享受美食的滋味,而很多时候,我却只是心不在焉地吃下去。记录生活的细节让我更加珍惜每一顿饭,并尝试着去品味其中细腻的味道。

其次,生活纪录给我的生活带来了秩序和规律。在开始记录生活之前,我常常感到时间像是无形的没有轨迹的飞逝。但是,当我逐渐形成了持续记录生活的习惯之后,我意识到时间可以被划分成很多有规律的碎片。每一次记录都是我生活中的一段完整经历,而这些经历组成了我生活的轨迹。通过记录生活,我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纪录系统,并能够更好地安排时间,将生活的碎片拼凑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第三,生活纪录提供了反思和思考的机会。在走马观花般地生活中,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但是,通过记录下自己的生活,我不仅有机会回顾过去,也能够更好地思考未来。每当面临困惑的时候,我都会翻看自己过去的生活记录,重新思考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有时候,我甚至会写下一些问题和看法,通过与自己对话和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生活纪录成为了一面镜子,让我不断地反思和成长。

第四,生活纪录让我与他人产生了更深的连接。在记录自己的生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这样一来,我的生活纪录就成为了一种沟通的方式。我的朋友和家人经常看到我的生活纪录,也会有类似的想法和感受。通过和他们分享,我们之间就产生了更深的情感连接。生活纪录不仅是我自己回忆的工具,也是与他人分享的载体,促进了我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最后,生活纪录激发了我的创作激情。通过记录生活,我愈发地喜欢文字的力量。文字让我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复杂的感受和思想。通过不断记录和回顾,我逐渐培养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并尝试着通过生活纪录来发表一些小作品。虽然这些作品可能只是泛泛之辈,但是它们成为了我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晶,让我感到自己的存在有了更多的价值。

总之,通过生活纪录创作,我领略到了生活的细节之美,建立了生活的秩序和规律,得到了反思和思考的机会,与他人建立了更深的连接,并激发了自己的创作激情。我相信,继续坚持记录生活,将会给我带来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创作一个幼儿生活故事

很久以前,在一个偏僻的小林场里,住着一位老爷爷,老人没有孩子,他独自一人长年住在这里,没有人和他说话,他早已忘记了孤独和害怕。

一天,老爷爷拿着铁锹在自己的`门口空地上种了一棵树。小树每天都在长大,老爷爷每天都来为它浇水、施肥。有一天,老爷爷实在闲得无聊,就和小树讲话,时间长了,小树也能听懂老爷爷的话了,所以老爷爷的脸上多了许多笑容,人好像年轻了许多。

有一天,小树说:老爷爷,你给我讲一个故事吧!

老爷爷说:好呀!很久以前,在一个深深的水井里,住着一只大青蛙……。

从此以后,老爷爷每天都给小树讲一个故事。小树越长越高,也越来越壮,可是老爷爷却越来越老,身体越来越不好。

生活创作心得体会

生命中的每一天,我们都面临着无尽的选择和挑战,而生活创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生活创作是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转化为文字、图画、音乐或其他艺术形式,通过创作展示个体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在我的创作旅程中,我不仅收获了精神上的满足,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体验和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经历。

第二段:创作的灵感来源。

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的普通与细节。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都蕴含着无穷的创作潜力,只要我们用心感受和观察。例如,一缕微风拂过脸庞,带来的清凉感,可以成为创作一首描写夏日风情的诗歌的灵感;一只小鸟在枝头歌唱,或是在空中翱翔,可以激发我们创作优美的音乐或绘画。因此,将真实生活与艺术创作相结合,既能丰富我们的生活,也能打开创作的大门。

生活创作能够提升个体的审美素养和思维能力。通过将生活中的琐碎变成艺术作品,我们需要用更加敏锐的观察力去捕捉这些微小的瞬间,培养自己对细节的敏感度。同时,生活创作也要求我们思考和表达。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个人经验中提炼出普遍的价值和情感,从而使作品更有触动力和共鸣力。这样的思考和表达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增强我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第四段:重温创作的情感体验。

生活创作是一个表达情感、宣泄压力的途径。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不再是被动地承受生活的压力,而是可以通过创作将内心的情感释放出来。无论是快乐还是愤怒、无论是对过去的回忆还是对未来的期许,都可以在创作的空间里找到宣泄的出口。同时,创作也可以让我们更加真实地认识和了解自己,促使我们对内心的情感和需求有更深入的体验和认识。

创作不只是一时兴趣,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持续关注。当我们将生活的点滴化为创作的灵感,我们不仅仅是在记录和凝视生活,更是在积极地思考和反思。在这个喧嚣而忙碌的社会中,创作可以帮助我们在焦虑和困惑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让我们更好地适应和面对生活的挑战。通过创作,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体验生活中的美好和价值,同时也能将这种美好和价值传递给他人,共同感受生活的意义。

总结:

生活创作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通过将生活的点滴转化为艺术的形式,我学会了如何细致观察和深度思考,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生活创作不仅丰富了我的生活,也培养了我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坚持创作,以更加豁达和成熟的心态去体验生活,用作品去感动他人,让生活创作继续发挥它特殊而重要的价值。

生活与创作作文

物资匮乏,什么都要凭票。岁月流逝,有些烙印却是那么深刻。面对现在超市商品的琳琅满目,网购的方便快捷,我总会想起那年月的艰难,以及三嫂为求煤油票憔悴的面容。

二月,虽然寒冷,但已能感觉到春天的气息。

喜从天降,我终于接到招工的通知,虽然是最后一个接到招工通知的,但心里还是非常高兴。这些年来,天天盼着跳出“农门”,可一旦真要离开泥土的墩厚芬芳,乡亲的憨厚善良,还真有点依依不舍。

短期培训后,我安排在本地的供销分社上班。这是一栋老祠堂改建的,南杂、百货、生资日杂三个柜台呈u字型摆着。三个营业员一个经理,外加一个炊事员和一个挑夫(我们叫脚子,就是专门从10里外的供销社挑货物回来的)就是全班人马了。

上班第一天,接待的第一个顾客是三嫂。她提着一个玻璃瓶进来看到我,憔悴的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因为同住一个村,我们以前相识。她丈夫在水利工地受伤瘫痪在床两年多了,儿子长期生病,生活不能自理。全家就她一个劳动力,在靠工分吃饭的年月,她白天必须在生产队劳作,工休时间别人休息,她就往家里跑。晚上也难得睡个安稳觉,一大一小两个病人需要她定时喂药翻身清洗。生活的艰难使她比实际年龄苍老了许多。

三嫂用微擅的手递给我一张贰角钱的“煤油票”说:煤油真不经照。

三嫂紧了紧煤油瓶上的绳子,和营业厅其他顾客点点头,因为都是一个村的,大家彼此熟悉,就急匆匆地走出了店门。看着她渐渐远去的背景,有人议论:真不容易呀,她家的灯常常要点通宵。另一人接着说:昨天还用10个鸡蛋,和别人换来一张煤油票呢!

几天后,三嫂来找我们经理,请求照顾一张煤油票。被拒绝后,显得一脸的无奈。也来打煤油的秦木匠见状,忙将自己的煤油票塞给她,说:我家没病人也没小孩,晚上可以不点灯的!

不久,我回城安家,三嫂找煤油票的神情一直跟随着我。每次看到进城的乡亲,我总要打听三嫂的情况。后来得知,当地政府帮她治好了儿子的病,三叔的生活也能自理了,我真为她们高兴。后来又听说,她儿子保送上了大学。

多年后,知青旧地重游。

幢幢农舍坐落有致,笔直的村道两旁绿树浓阴,硬化的公路延伸到每家每户,两旁的路灯站成整齐的队伍,村街店铺的商品应有尽有。月换星移,旧貌新颜,我无心欣赏充满希望的田野和干净整洁的村庄,只想去见见三嫂。

热心的乡亲指着前面一栋漂亮楼房说:那就是三嫂的家。又说:现在是三奶奶了,孙子也上学了。她儿子回乡办了水果种植合作社,现在有上万亩基地呢!

我迫不急待地朝三嫂家走去。

公众号:乡土文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活与创作作文

最近,我爱上了创作,同时在思想方面变得不再那么幼稚了。

我天真地以为这是创作给我带来的好处,于是,我越发痴迷,竟有些“走火入魔”了!

于是,我就徘徊在写与不写之间,斟酌、犹豫着。

直到父亲与我心平气和地沟通了一次:

“你过来。”父亲说,指着我。

“你知道,长江在这千百年里,为何从未干涸吗?”他用和蔼的声音慢慢地吐出这数个字眼。

我只能老实地说:“我想,是因为在下雨天,会有很多雨水‘滴’入长江。”

“知道这是什么吗?”

“不知道。”

“告诉你吧,因为在下雨天,会有成百上千万吨的雨水涌入长江啊!

“所以两个字:积淀。想到什么了吗?”

“嗯……好像,好像跟朱自清读书积累知识是一样的!”

“对!”父亲点点头。

“你现在啊,只是一条小溪,无法流出那种长江的气魄!(是的,就是绵绵不息、波涛汹涌!)你现在需要的只是,慢慢地蓄势、厚积,静静地沉淀,等到铅华被洗尽的那天。这样,才走得长远啊,儿子……”

父亲没有多说,“放”我去睡觉了,并让我好好地想想,思考一下。

夜幕被月亮拉了起来,我坐在床上,思考着父亲说的话。

为什么父亲的后面半句话突然不说了呢?

也许,他想让我明白:

我现在还没有那么多时间与精力来创作!

有了这句话,这句父亲说的宛如启明星一般的.话,我明悟了,顿时从“走火入魔”变回了正在努力积淀的孩子。

长江都在积淀,忍住痛苦,更何况人呢?

更何况,我呢?

我,也该长大了……。

五年级:潘映昆。

生活与创作作文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相得益彰,其代表作“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恪守“中庸”之道,体现了“隔”与“不隔”的文化心态。

1、生平简介。

梁实秋,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19夏,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长。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梁实秋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等,并翻译有《莎士比亚全集》。

2、翻译之路。

梁实秋被任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成为学校里的大员。青岛大学于1930年10月21日正式开学,梁实秋担任的课程有“英国文学史”、“文艺批评”等,这些课都是以前讲过的,轻车熟路。他除了担任教学和外文系的行政职务外,还负责图书馆的工作,购书、内部行政事务等等,工作十分忙碌。在青岛期间,除了教学,梁实秋更多的时间还用在读书、写作和翻译上。此前,他在上海从事文学批评时,曾遭到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家的猛烈攻伐。来到青岛后,梁实秋他已基本上绝意于批评而潜心于读书了。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读书计划,其中,《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一史》被列在首位。《十三经注疏》全系“圈读”,而《资治通鉴》除圈读外,还加了批注。一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一直跟了他五十年,都被“翻烂了”。对这些卷帙浩繁的典籍,他是下了真功夫的,一部《十三经注疏》他甚至是在厕所里读完的。他自述说,将经书“置于厕内,虽云不敬,但逐日浏览,稍得大意,亦获益不浅。厥后对于经书始知仔细阅读。在厕内看书,在枕上看书,是我的毛病,积习难除,不足为训”。但梁实秋更用心的还是他的翻译工作。

也正是在青岛大学,他开始了自己一生中最为人所钦仰、也是规模最为浩大的“工程”——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1930年底,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即美国庚款委员会)开第6次年会,议决成立编译委员会,以胡适、张准为正副委员长。经胡适推荐,第29次执行委员会议通过聘请了丁文江、徐志摩、陈寅恪、傅斯年、赵元任、闻一多、梁实秋、竺可桢等13人为编译委员会委员。编译委员会下分两组,一为自然科学组,一为文史组,其工作则分为三部,其中一部是世界名著部,任务是“选择在世界文化史上曾发生重大影响之科学、哲学、文学等名著,聘请能手次第翻译出版”。编译委员会成立后,胡适拟定了一个计划,准备成立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专门委员会,由闻一多任主任,成员有徐志摩、叶公超、陈源、梁实秋,共5人。其工作为担任翻译及审查,并先行试译,以期决定体裁问题,经费暂定为5万元。

为此,胡适曾致信与闻一多、梁实秋仔细研究过,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决定用何种文体翻莎翁。我主张先由一多、志摩试译韵文体,另由你(指梁实秋)和通伯(指陈源)试译散文体。试验之后,我们才可以决定。或决定全用散文,或决定用两种文体。”对这项工作,起初闻一多等都很热心,做了初步的计划,自己分工从《哈姆雷特》入手,预计5年内先成莎集。然而,由于时局不靖,大多数成员未能按计划进行。1931年11月徐志摩去世后,人手更为缺乏,合译计划遂无法实现。

3、伟大成就。

梁实秋原来对莎士比亚的认识也甚为有限,只在读书时读过《麦克白》、《亨利四世》等几个剧本,但他自念翻译莎剧乃极有意义之工作,遂决定独立为之。他制订了一个翻译计划,预备默默耕耘,每年译出两部,后中文本莎翁全集即可问世。从此以后,在教学之余,梁实秋就开始埋头翻译莎剧,到抗战前夕共完成了8部,4部悲剧4部喜剧。1936年,商务印书馆开始出版梁译莎剧,到1939年,相继出版了《哈姆雷特》、《马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威尼斯商人》、《如愿》、《暴风雨》、《第十二夜》等8部。1967年,梁译《莎士比亚全集》才最终完成出版,这是梁实秋对于中国文化的最杰出贡献。

梁实秋平生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他出版的散文、小品、杂文集多达20多种;二是编纂英汉词典,他编写了30多种英汉字典、词典及英文教科书;三是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这也是耗时最长、用精力最大的一项工程。可以说梁实秋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翻译大师。

生活创作心得体会

从我开始学习创作到现在已经有许多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无数次成功和失败,在尝试中不断成长。通过这些实践和体会,我逐渐明白了生活创作的重要性,并掌握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生活是最好的创作灵感来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蕴含着无限的创作素材。我曾看过一位作家说:“只有你真正去生活,才能去写作。”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想要有真正的感悟和触动,就必须深入生活,去体验世界的美好和痛苦。无论是平凡的日常生活,还是意外的人际关系,都可能成为写作的灵感。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素材,让我变得更加敏感和观察力更加敏锐。

其次,观察力是生活创作的基石。观察力不仅仅是对外部环境的了解,更是对内心世界的观察和触动。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创作的起点。我曾经写过一篇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养狗的男孩。整个故事的线索就来自于我在街上看到他遛狗时的一个动作举止。这个细小的观察点成为了我整个故事的灵感和支点。我希望自己能够保持对生活的观察力,不错过任何一个可能骤然升华的瞬间。

创作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是心态和态度却至关重要。对待创作,我一直秉持着一种平和和积极的态度。我明白创作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不能着急求成。当我面对充满困难的创作问题时,我会选择停下来,放松一下自己,让大脑有充分的休息。很多时候,灵感总是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保持平稳的心态,有助于创作的思路的顺利展开。

此外,与人交流是我提高创作能力的关键之一。在和朋友、家人或者其他作家的交流中,我接触到了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这些互动让我对创作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广泛。有时候,与人互动能够解决我创作上的瓶颈,或者获得新的启发。所以,我坚信与人交流是提高创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最后,持之以恒是成功创作的关键。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时间和努力。很多著名作家都提到自己的成功是源自背后的一连串失败与努力。因此,尽管在创作中遇到了挫折,我仍然希望自己能够坚持下去,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只有持之以恒,我才能够走向成功的道路。

生活创作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快乐和成长。在不断的探索中,我学到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明白了生活是最好的创作灵感来源,观察力是生活创作的基石,平和和积极的态度,与人交流,以及持之以恒,这些都成为了我在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品质和心得体会。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我才能够在生活和创作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生活与创作作文

摘要:油画创作是在写生的基础上不断地提炼获得宝贵的经验,在追求微妙的色彩同时,运用灵活的笔触来营造画面诗一般的意境。是每个艺术家对自己的风景画创作都有不同的体验方式,要按照自己想法,自由的创作表现,表达自己感受,同时不应把前人的经验当做创作的牢笼,而应视为通向艺术领空的的翅膀。这便是艺术富有感染力有真实性,直抒胸臆,重新认识自然,注重创作,使画面意境更加充沛。

关键词:创作;笔触;意境;写生。

风景创作内涵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表现淳朴的自然风光之美,但不是单纯的对自然的追求,其中透露出山水画的个人情怀,个人情感隐藏在自然景物之中。作为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建立又不断的推翻探索寻觅才能真正体现艺术创作的乐趣,才能值得无休止的去探索玩味。不论怎么说色彩和笔触表现了哪种意境都是艺术家按照自己的情感的旋律创造出来的。对创作来说世界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变化,这不得不让我们关注,一种本能的反应,还有更长远的、更深刻的。

一、创作离不开写生。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油画风景创作同样从写生中获得灵感,在创作中多想多思多画收获是不言而喻的,面对一个很普通的景物,只要以欣赏的眼光来审视,一切风景皆收眼底。

如果把每一次的写生都与创作结合,那么收获是不言而喻的,于是当写生和创作有机的结合,才会有创作的新起点。不然一味的写生无法创作中得到实质的进展。只有大胆的取舍,造型上的多变、色彩上的主观、随之心里的感受逐一的表达。

二、创作中追求的色彩和笔触。

1、捕捉色彩的微妙关系。色彩的搭配是否明亮、色调合理、协调美观直接关系到作品的好坏。要使画面活跃有冲击力,那么色彩和形体一样,把原本图示变得不稳定不平静。例如“法国巴比松画派的许多画家在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下进行风景写生,认识到景物先原色、固有色和环境色的关系,认识到色调对于时间、环境、气氛烘托艺术主题,构成画面意境与情调的重大意义。他们大量的风景创作画出了大自然风、雨、晨、暮等特定的色彩气氛。”这对自然写生,首先采取明亮的色彩,是表现情感的关键问题。有时很多油画家在面对同样的景物创作,画出来的作品相差太多,色彩差异也因人而异,画家对景物的侧重点光影色调有所迥异。在在绘画过程中又把握的定调、准确的'用色,以一气呵成为目标,使画面有种流畅,又能节省时间。这种做法是为了透视和光线在短时间内,或是在更短的时间内,不让你的色彩视觉受到干扰,从而扰乱第一感受。色彩的微妙变化真是让你束手无策。当我们创作时都不按套路进行,那么绘画出的作品画面不生动、杂乱和色彩不明快,从而没有没有通透感。所以定调十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2、笔触的运用。艺术高于自然,高于生活的表达方式,也是艺术引人哲思的最高境界。我们所追求的笔触是:“带有颜料的画笔在画布上运动的轨迹。”画家的情感使他们在创作笔触的运动产生重视,学会用情感驾驭笔触的动势。除了情感控制笔触,其实笔触本身也具有表现力。运动轨迹的不同,塑造的形象具有灵动感,轻重缓急特。笔触使人触景生情,使人向往,归功于音乐般的色彩,来提高由自然景物上升的情感。如今,我们创作也注重笔触的偶然效果,提高了画面所要的预期效果,不断的尝试才能释放内心的情感。

三、创作中意境与情感的表达。

一个有内涵的画家对文化的注重是对艺术追求和绘画观念的认同,同样也是形式语言的以种技法投入与意境的尝试。是自然的感悟和意境历练的成果。

一幅作品层次感受是因人而异的,人们对意境的体会也是有所迥异的。当面对同一幅绘画作品时,在不同的心情、地点、时间,每个人意境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有时意境给人感觉是说不出来的,是个虚的东西,模糊看不见的。意境是虚实相结合的产物,他的精华在虚的部分,是实的延伸和拓展。那么,以芭比松画派为例,这是专门以画风景为主题的画派,画家笔下的作品大多是表现那一带的风光,作品的自然外貌不以简单写实来表达,而是以自然内在的生命之美的探索。作品力求传达绘画者真诚对自然的感受,通过画震惊而抒情,给自然赋予了勃勃的生命力。其中,芭芘松画派一直要求到回到自然的两位大师米勒和柯罗,在作品中热情洋溢的倾诉了对自然的诗意感受。如米勒的《晚钟》,柯罗的《孟特芳丹的回忆》。

生活是艺术的灵魂,油画风景创作是艺术再造自然而又高于生活的体。一幅作品在绘画中的的过程很重要,如果画面不能吸引观者,那么创作就失去意义。我认为作为创作,首先要打动自己。所以无论写生还是创作,色彩、笔触和意境的联系是极其微妙和复杂的,下笔不是表面上去那么容易,都是酝酿很久才下笔的。每个局部与局部都服从着一个总的要求神韵和节奏。这样大量的连续作画,不断的思考,随时随地的调整想法和心态,补充不足。这一切都让自己做到心中有数,动笔就大胆,无拘无束的进行创作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杨成凯(译).艺术与错觉[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编委会编.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专用系列教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论油画风景写生中的意境要素[j].怀化学院学报,(03).

生活与创作作文

价值者,为第一优先。

有时代需要者,当然亦不可尽废。惟尝见一些优秀的翻译人才做一些时髦应世的翻译,实乃时间精力的浪费。西方所谓畅销书,能禁得时间淘汰者为数不多,即以使世俗震惊的诺贝尔文学奖而言,得奖的作品有很多是实至名归,但亦有浪得虚名不负众望者,全部予以翻译,似不值得。

2、译者不宜为讨好读者而力求提高文字之可读性,甚至对于原著不惜加以割裂。

好多年前,我曾受委托审查一部名家的译稿——吉朋的《罗马衰亡史》。这是一部大书,为史学文学的杰作。翻阅了几页,深喜其译笔之流畅,迨与原文对照乃大吃一惊。原文之细密描写部分大量被删割了,于其删割之处巧为搭截,天衣无缝。译者没有权力做这样的事。又曾读过另一位译者所译十六世纪英国戏剧数部,显然,他对于十六世纪英文了解不深。英文字常有一字数义,例如flag译为“旗”,似是不误,殊不知此字另有一义为“菖蒲”。这种疏误犹可原谅,其大量的删节原作,重辄一二百行则是大胆不负责任的行为,徒以其文字浅显为一些人所赞许。

3、中西文法不同,文句之结构自异。

西文多子句,形容词的子句,副词的子句,所在多是,若一律照样翻译成中文,则累赘不堪,形成为人诟病的欧化文。我想译为中文不妨以原文的句为单位,细心体会其意义,加以咀嚼消化,然后以中文的固有方式表达出来。直译、意译之益或可兼而有之。西文句通常有主词,中文句常无主词,此又一不同之例。被动语态,中文里也宜比较少用。

4、翻译人才需要培养,应由大学国文英语系及研究所担任重要角色。

不要开翻译课,不要开训练班,因为翻译人才不能速成,没有方法可教,并且没有人能教。在可能范围之内,师生都该投入这一行业。重要的是改正以往的观念,莫再把翻译一概摒斥在学术研究与文艺活动之外。对于翻译的要求可以严格,但不宜轻视。

5、主张译人语“国化”。

译文就更注重文本意境的传达,求的是神似而非形似,不局限于形式的严格对等。故在译文形式上相对比较松散,格律不严谨,在语言使用上,文风朴素清雅,把原诗那种浓烈的感情通过自己的素丽文笔呈现出来。比如“夏天也嫌太短促,匆匆而过很明显”、“美繁荣事物总不免要凋落,偶然的,或是随自然变化而流转”,读起来更像是散文。可见,译者的风格在语言风格的选取上、在形式格律的取舍上,都得到了彰显,尽管在传达原作风格上,诗味不够,语言也不够华丽,该译文仍不失为佳译。至少我们看到了立体的作者和译者。

6、梁实秋对翻译的一些见解。

翻译可以说不是一门学问,也不是一种艺术,只是一种服务。所以译者不是学者,而有时被情势所迫,不得不接近于学者治学态度的边缘,否则便不是良好的服务。凡是艺术皆贵创造,翻译不是创造。翻译是把别人的东西,咀嚼过后,以另一种文字再度发表出来,也可说是改头换面的复制品。然而在复制过程中,译者也需善于运用相当优美的文字来表达原著的内容与精神,这就也像是创造了,虽然是依据别人的创作为固定的创造素材。所以说翻译不是艺术而也饶有一些艺术的风味。翻译,若认真做,是苦事。逐字逐句,矻矻穷年,其中无急功近利之可图。但是苦中亦有乐。翻译不同创作,一篇创作完成有如自己生育一个孩子,而翻译作品虽然不是自己亲生,至少也像是收养很久的一个孩子,有如亲生的一般,会视如自己出。翻译又像是进入一座名园,饱览其中的奇花异木,亭榭楼阁,循着路线周游一遭而出,耳目一新,心情怡然。总之,一篇译作杀青,使译者有成就感,得到满足。翻译是为了人看的,但也是为己。

昔人有言,阅书不如背书,背书不如抄书。把书抄写一遍,费时费力,但于抄写过程之中仔细品味书的内容,最能体会其中的意义。我们如今可以再补一句,抄书不如译书。把书译一遍费时费力更多,然而一字不苟地字斟句酌之余必能比较的更深入了解作者之所用心。一个人译一本书,想必是十分喜爱那一本书,花时间精力去译它,是值得的。译成一部书,获益最多的,不是读者,是译者。无论是机关主持的,或私人进行的翻译,对于原著的选择宜加审慎,愚以为有学术性者,有永久价值者,为第一优先。译者不宜为讨好读者而力求提高文字之可读性,甚至对于原著不惜加以割裂。中西文法不同,文句之结构自异。西文多子句,形容词的子句,副词的子句,所在多是,若一律照样翻译成中文,则累赘不堪,形成为人诟病的欧化文。翻译人才需要培养,应由大学国文英语系及研究所担任重要角色。

翻译书目之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的故事。

1、主要翻译书目。

这当中最有名的算是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了,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不仅历时长、工程大,而且尚有鲜为人知的奇特经历。梁实秋在晚年回顾他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经历时说:“使我能于断断续续30余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者,有三个人:胡先生、我的父亲、我的妻子。”翻译莎翁的剧作不是梁实秋个人的选择,而是胡适先生的倡导。正由于胡适先生的倡导合乎梁实秋读第一流书的主张,才使得梁实秋接受了这个挑战。1930年,任职于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翻译委员会的胡适,雄心勃勃地制定了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计划。胡适共物色五人担任翻译,他们是闻一多、徐志摩、陈西滢、叶公超和梁实秋,计划五至十年完成。对这样一个庞大计划,梁实秋从一开始态度就十分积极,他不仅明确答应承担一部分任务,而且拟定了八条具体实施计划,得到了胡适的首肯。

从此,梁实秋文学实践中极其壮丽辉煌的诗篇开始了,他个人的命运注定和伟大的莎士比亚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没有辜负胡适先生的期望,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年复一年地工作着。特别是当闻一多、徐志摩等四人临阵退出,梁实秋便一个人把全部任务承担起来。胡适先生对梁实秋的翻译工作一直非常关心,有一次,他赴美国开会,临行前还带了梁实秋刚译完的《亨利四世》,说:“我要看看你的译本能不能让我一口气读下去。”胡适还对梁实秋说,等全集译成之时他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庆祝酒会。可惜,全集译成开酒会之时胡适已经去世了。抗战爆发前梁实秋完成了八部莎翁剧作的翻译工作,四部悲剧,四部喜剧。“七七事变”后,为了躲避日寇的通缉,梁实秋不得不逃离北京,抗战八年间他几乎中断了莎翁剧作的翻译。抗战胜利后梁实秋回到北京,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课余之暇,他又把荒废多年的莎翁剧作翻译工作重新开始。这时父亲已满70岁,有一天,老态龙钟的父亲拄着拐杖走进梁实秋的'书房,问莎剧译成多少,梁实秋很惭愧这八年交了白卷,父亲勉励他说:“无论如何要译完它。”一句话,说得梁实秋心头发热,眼含热泪。他说:“我就是为了他这一句话,下了决心必不负他的期望。”

梁实秋一个人承担起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在当时的情况下,一没有稳定的环境,二没有可查阅的资料,其翻译中的困难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妻子程季淑给予最直接的鼓励与支持,梁实秋不可能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妻子季淑经常询问梁实秋一天译了多少字,当梁实秋告诉她译了3000多字时,她就一声不响地翘起她的大拇指。她虽然不看梁实秋的译稿,但很愿意知道梁实秋译的是些什么,所以莎士比亚的几部名剧故事季淑都相当熟悉。当梁实秋伏案不知疲倦时,季淑不时地来喊他:“起来!起来!陪我到院里走走。”她这是让梁实秋休息。梁实秋回忆说:“我翻译莎氏,没有什么报酬可言,穷年累月,兀兀不休,其间也很少得到鼓励,漫漫长途中陪伴我体贴我的只有季淑一人。”

像漫长无尽的马拉松赛跑一样,梁实秋在经历了顽强拼搏之后,终于到达了终点。1967年,由梁实秋一个人独立翻译的莎士比亚37种剧本全部出齐。这个奇迹极大地震撼了台湾文化界。8月6日,台湾的“中国文艺协会”、“中国青年写作协会”、“台湾省妇女写作协会”、“中国语文学会”等团体联合发起,在台北举行了300多人参加的盛大庆祝会,向为中国文化建设事业建立功勋的梁实秋致敬。当天的《中华日报》报道说梁实秋是“三喜临门”:“一喜,37本莎翁戏剧出版了;二喜,梁实秋和他的老伴结婚40周年;三喜,他的爱女梁文蔷带着丈夫邱士耀和两个宝宝由美国回来看公公。”

此后,梁实秋没有松劲,又用一年的时间译完了莎士比亚的三部诗集。至此,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40册算是名副其实地完成了。

大师风采的逸事。

1、逸事之一。

儿子梁文骐回忆,梁实秋教学数十年,口操英语,却总是长袍马褂,千层底布鞋,迭裆裤子,还要绑上腿带子,常引得时髦男女窃笑,他却毫不在意。在师大授课时,一次讲英格兰诗人彭斯(burns)的一首诗,某女生听到动情处,竟泪下如雨,伏案放声大哭起来。梁文骐问父亲:“您是否觉得很抱歉?”他回答:“不,彭斯才应该觉得抱歉。”梁实秋上课,一度黑板上不写一个字,他说:“我不愿吃粉笔灰。”

2、逸事之二。

儿时,梁实秋特别憎恨他的小辫子,觉得像猪尾巴一样难看不说,早上起来梳辫子也实在恼人。年岁稍长,听父亲读《扬州十日记》《大义觉迷录》等书,又听父亲讲清军入关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故事,梁对辫子愈加反感。辛亥革命后,他马上跑到理发店剪辫子,虽然“连揪带剪,相当痛,而且头发渣顺着脖子掉下去”,但内心“十分快意”。

梁实秋儿时顽皮,对读书不感兴趣,每当此时,母亲就高举笤帚疙瘩进行威吓,但每次都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一次,母亲监督他读书,读到“一老人,入市中,买鱼两尾?步行回家”时,梁大惑不解,问母亲:“为什么买鱼两尾就不许他回家?”全家大笑。

上小学时,梁实秋各门课程都应付裕如,唯独畏惧“算术”,他说:“像‘鸡兔同笼’一类的题目我认为是专门用来折磨孩子的,因为我当时想鸡兔是不会同笼的,即使同笼也无需又数头又数脚,一眼看上去就会知道是几只鸡几只兔。”

3、逸事之三。

清华对体育特别重视,毕业前照例要考体育,对梁实秋来说,最难过的一关是游泳。考试那天,梁约好了两位同学各持竹竿站在泳池两边,以备万一。他一口气跳进水里马上就沉了下去,喝了一大口水之后,人又浮到水面,还没来得及喊救命,又沉了下去„„两位同学只能用竹竿把他挑起来。他当然不及格,一个月后需补考。虽然苦练了一个月,但补考时,刚入池中,他便一个劲地往下沉,一直沉到了池底,摸到了滑腻腻的大理石池底,好在这次稍微镇静些,在池底连着爬了几步,喝了几口水之后又露出水面,在接近终点时,从从容容地来了几下子蛙泳,逗得一旁的体育老师马约翰笑弯了腰,给了他一个及格。

梁实秋对火腿品质要求甚高,对台湾熏制火腿很是不满,常说“有死尸味”,视为下品。逢年过节,有人送礼,常有火腿一包,打开一看,或有蛆虫蠕动,或有恶?扑鼻,无法忍受,弃之又觉可惜。梁百般思索,顿生妙计,将火腿挂在墙外电线杆上,谓之“挂高杆”。片刻工夫,即被人取去,如是者数次。夫人程季淑非常反对,梁却认为愿者上钩,不伤阴功。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